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王竹青教授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3 16:32:17

王竹青教授发表的论文

亲你好,海洋学领域国际知名期刊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在线发表了由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张召儒副教授、周朦教授与合作者的研究论文“ Spatial Variations of Phytoplankton Biomass Controlled by River Plume Dynamics Over the Lower Changjiang Estuary and Adjacent Shelf Based on High-Resolution Observations ”。文章提出包含冲淡水锋面动力过程在内的一系列中小尺度过程是调控长江口及邻近陆架海域浮游植物量变化和藻华爆发的关键机制,为我们重新审视河口近海生态系统动力学提供了新的视角与启示。文章在线发表后浏览量已达595次。文章发表于 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 ,该期刊2019年影响因子为3.661。动力过程是调控河口和近海区域浮游植物量时空变化的重要因素。以往研究多是基于大面站调查结果,强调浊度和光限制的变化、地形诱导的上升流和黑潮次表层水入侵等中-大尺度过程对长江口附近海域浮游植物量和藻华发生的主导作用。本研究于2017年7月首次在长江口海域利用集成多传感器的拖曳式走航观测系统Acrobat(图1),获取了从河口到陆架海域的物理及生态要素的高时空分辨率观测断面(图2),在此基础上揭示了中-小尺度上的冲淡水锋面过程对长江口海域藻华爆发的控制作用,其中的关键因素包括锋面对物质的辐聚效应、真光层深度的变化及冲淡水扩散状态变化对浮游植物停留时间的延长等。该航次由张召儒副教授担任首席科学家,周朦教授参与航次并担任技术指导,航次参与人员还包括上海交通大学钟贻森老师、高咏卉副教授及周朦教授团队成员,华东师范大学吴莹教授及其团队成员,同济大学许惠平教授团队。图1. 项目团队于2017年7月在长江口邻近海域开展的海上调查航次,该航次综合利用了近海拖曳式走航观测系统Acrobat、表层水走航系统、漂流浮标、站位采样等多种观测方式。图2. 长江口南槽至陆架海域断面水文、层结频率、有色溶解有机物、浊度、光合有效辐射、叶绿素浓度、营养盐和表层溶解氧等参数的高时空分辨率分布特征。文章指出,长江口邻近海域的浮游植物量空间变化受多重尺度动力过程的影响,其中冲淡水锋面过程对藻华的爆发起到决定性作用。初级生产力的出现起源于长江冲淡水主锋面所致的垂向层结及其对泥沙悬浮的抑制和对光照条件的改善,营养盐最大水平梯度发生在该区域,但其浓度的迅速下降主要由淡水和海水的混合所致。长江口藻华发生于冲淡水主锋面的露头位置(称之为表锋面),漂流浮标结果(图3)显示该位置存在显著的物质辐聚效应,是导致浮游植物汇聚和藻华发生的重要因素;同时,辐聚导致下降流的产生,进一步增加了真光层的深度;此外,锋面外海一侧存在波动信号,伴随了冲淡水运动由超临界状态向亚临界状态的转变,增加了冲淡水及其携带的浮游植物在表锋面附近的停留时间,为藻华的发生进一步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图4)。图3. 航次中在长江口北港外侧释放的5个表层漂流浮标在124°E以西的漂流轨迹与速度。图(A)和(C)揭示了冲淡水表锋面附近流动状态的改变及其物质辐聚效应。图4. 多重尺度物理过程对长江口邻近海域浮游植物量及相关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调控作用与机理。本文第一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长聘教轨副教授张召儒,通讯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周朦教授和张召儒副教授,合作者还包括上海交通大学钟贻森老师、高咏卉副教授、张瑞峰副研究员、Walker Smith教授,以及华东师范大学的张国森和江山博士。该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长江口冲淡水的对流、扩散和物质转换综合过程”(41530960)资助,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周朦教授为该项目负责人,参加单位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同济大学。张召儒,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长聘教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年本科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博士毕业于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2014年至今任职于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研究领域包括近海动力学、极地海洋-海冰动力学和海洋物理-生态耦合过程,目前已经在Progress in Oceanography, JGR-Oceans, Climate Dynamics,Ocean Modelling和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8篇。担任海洋学领域知名国际期刊Journal of Marine Systems责任编委,美国地球物理学会期刊AGU Advances总编遴选委员会委员和Ocean Sciences Meeting主席遴选委员会委员。

医学不是一种单纯的科学技术,而是高 科技 与人文科学的高度结合体。下面我给大家分享核心医学职称论文,大家快来跟我一起欣赏吧。

论高校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

[摘要]文章探讨了高校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和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努力构建新型的人文教育模式,以期推进高等医学院校人文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

[关键词]高校 医学生 人文素养 教育

[作者简介]郑琳***1964-***,女,江西上饶人,江西护理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蹇瑞桥***1977-***,男,江西新建人,江西护理职业技术学院社会学科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江西 南昌 330052***

[课题专案]本文系2011年江西省教育厅教改专案“现代医学模式影响下的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专案编号:JXJG-11-64-1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3-0059-02

高等医学教育是培养医学专业人才的重要阵地,关系到人类的生命与健康。随着近代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改变了传统单纯的医患关系,使传统单一的从生物学角度治疗向主动参与模式转变,这也要求医学者不仅要关注患者的身体健康,而且需要渗透相应的人文关怀。

一、加强高校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1.加强高校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是医学人文字质的内在必然要求。医学被认为是一门博学的“人道职业”,古人也称“医乃仁术”,医学被诠释为“医亦人学”,这些都告诉我们医学的本质属性是蕴涵人文属性的。医学人文目的强调珍爱生命,突出强调了人的人格与尊严。从现代医学的发展角度来分析,我国多数医疗机构在人员配置、仪器装置等方面大有改善,但医疗事故与矛盾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善。其中重要的因素就是医疗界忽略了医护人员的人文素养教育,不能很好地实现“以人为本”的医学宗旨。从现代医学生人文素养状况分析,医学院校长期淡化人文学科教育,也有不少医学生不够重视自身人文素养的培养,缺乏相应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使命感。这种状况与“拯治天下含灵之苦”的崇高医学职业相违背,为以后医学者走向岗位埋下了祸根。

2.加强高校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是培养医学人才的基本要求。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就是要使医学生懂得从人文的角度去审视医学,在处理医患关系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行为判断。高等医学教育的神圣使命是努力培养综合型高素质的医学人才,肩负著为社会输送医学精英的社会责任。针对当今医学生重技术、轻人文的现状,为适应时代与医学事业的发展,相应的调整教育策略,使培养的医学生一方面具备扎实的医学专业技能知识,另一方面具有丰厚的人文素养。

3.加强高校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是社会和医学行业发展的现实要求。当今医疗界医患冲突时有发生,使医学者越来越重视反思自身的行为,越来越重视对“人文”的关注,弘扬“人文传统”、呼唤“人文关怀”、倡导“人道主义”、推崇“以人为本”越来越被社会所接受。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医疗界不仅要树立“健康第一”的科学态度,而且应树立“以人为本”“医亦人术”的价值理念,凸显人文素养的价值。

有研究资料指出医疗界的很多问题,一味依靠医学技术并不能解决,而是有赖于伦理学或非医学的方式途径。这就要求医学生必须掌握相关的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人文学科的知识。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不正之风也有蔓延的态势,功利主义、拜金主义难免侵蚀医学者,乱收费、收红包、拿回扣等腐败现象腐蚀著神圣而崇高的医学领域,使圣洁的医学者心灵暗淡无光。如果任其发展,就会进一步使医患关系淡漠疏远,医疗纠纷不断涌现,医疗界的形象与声誉遭受破坏。

二、高校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缺失的原因

1.传统教育指导思想的误导。培养“四有”新人,是我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目标,但有不少人士对其中的内涵出现了误读,其中的“有理想”“有道德”仅仅理解为单一的社会主义政治理念。把“科教兴国”的教育战略方针误解为单一的只重视抓好科学技术教育。强调政治信念,重视科技知识,但忽略人文理念,违背了医学的人文字质属性。把政治思想教育等同于人文素养教育,人文素养教育等同于德育,而德育又等同于政治思想教育,在这样的回圈中进行的人文素养教育最终会使人文教育缺少系统性、完整性。认为抓好科学技术教育就可以加速“兴国”的战略,也许能在短暂的时间内使医学技术高速发展,但从长远来看,缺少人文的医学教育,必将使医学者缺乏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科学创新能力就会退化,从而导致医学技术的僵化。

2.医学人文教育理论体系的不完备。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受传统教育指导方针的影响,医学界往往把主要的物力财力放在科学技术的研究中,而对人文教育的研究却少之又少,基本上停留在肤浅的理论实践层面,还没有形成培养人文教育系统的理论指导体系。而以生物医学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和教育内容,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要求。

当前,我国一批新兴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正在兴起和发展,如社会医学、医学哲学、卫生经济学、医学伦理学等。只有突破单一医学学科,构建多学科框架,把医学专业课程与各种边缘学科和人文学科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推进医学的社会化和现代化。

3.教育观念中科学与人文的分离。长期以来,由于人们误读“四有人才”“科教兴国”的内涵,导致在医学教育领域中,盲目单纯追求科学技术知识的教育,只重视医学生科学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医学知识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在处理医患关系过程中,只能单纯依靠医学技能,而不能给服务物件以人文关怀,势必影响医疗质量效果。

很多高校医学专业教师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医学科学知识的传播,而忽略医学人文素养的教育。在课程设定方面,人文学科的比重也往往微不足道,又加上重科学、轻人文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导致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欠缺。

三、医学人文素养教育培养模式的构建

1.转变思想观念,树立素质教育思想。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医学教育走“单科办学”的道路,实行生物模式的教育。有学者指出,医学高校虽然为我国医学界培养了大批的实用型人才,但弊端也随之暴露,单科性医学院校的学科面窄、基础教育薄弱、学术氛围不浓,人在医学教育中被机械化了。因此,高校医学教育界,应适应时代与社会的发展,转变观念,使培养的医学生不仅能熟练掌握应用医学技能知识,而且能全面应用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相关人文科学。 医学高校在强调人文素养教育重要性的同时,应摒弃以往,认为人文素养教育是可有可无的辅助课程,仅仅是医学课程的附属物等观念。重视加强人文素养教育,要求医学教育者与医学生都应适时转变观念,彻底改变唯科学主义的影响,关注科学与人文价值的相通性,促使科技与人文的有机融合,树立素质教育思想。

2.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科学设定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为适应时代与医学学科的发展,高校应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科学设定医学教育课程,拓展教学空间,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文教育的比重,构建多层次的医学人文素养教育课程体系,侧重抓好“两课堂”教学,即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

第一课堂是落实医学高校人文教育目标的主场所,为人文教育的落实提供了可靠的保证。第一课堂由高校教师对医学生进行讲授的课程,是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第一课堂落实的成效,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医学生人文素养的优劣。应科学制定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体系,使课程最大限度覆盖人文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具体调整补充如“医学伦理学”“社会医学”等相关课程。

第二课堂教学是指在教学计划外,由学校相关人员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形式,开设以实践性、自主性、趣味性为主要特征的课程体系。第二课堂的建设,应牢固树立“环境育人”的理念,将医学生的培养置于学校乃至社会环境中,充分发挥校园环境育人的文化功能,鼓励医学生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在集体的文化氛围中潜移默化受到人文精神的薰陶。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应充分挖掘高校长期所形成的文化资源,如校园文化精神、建筑艺术等。更重要的是适应时代的发展,科学地进行校园物质环境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应重视修建内涵丰富、新颖别致的校园建筑,设计增添校园人文景观,力求赋予校园的硬体设施以深厚的文化内涵。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应力求主题明确,意境深远,内容积极健康,促使学生追求真理、崇尚科学又注重人文精神,可以组织人文社会科学讲座、组织积极健康的公寓文化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艺术活动等。

4.充分利用校外资源,注重社会实践活动。医学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园周边的人文资源,与本地的人文景点、历史博物馆等建立人文素养教育基地,并有计划、有组织地让学生参观,从而发挥社会环境育人的功能。

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三下乡”“四进社群”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医学生义务献血,深入社群、单位、乡村,利用自己的专长进行医疗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医疗实践,为医学生创造爱心和职业道德的平台,树立以“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使医学生真正成为“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保护神。

5.建立有效的医学人文教育考核评价体系。在人文素养教育体系中,科学客观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是落实人文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保障,具有调节激励等功能。以往医学高校评价机制往往是单纯的医学技能的考查,很少涉及医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这种评价机制是片面的,很难反映医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调查和量表测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医学院校教师、学生各种主要因素进行评定。一方面要确立医学生素质教育的评价指标体系,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学灵活的人文素养评价机制。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点应在提升指标数量比例的同时,需要加大力度提升质量,使医学生的人文素养评价结果具有真实价值。积极构建学校自评与外界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应以激发增强医学生对人文素养的追求与完善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总之,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一个庞大、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需要广大教育者不断地研究、完善教育资源及教育机制,高度重视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使人文教育有效地融入医学教育中,如此我们培养的必将是德才兼备的综合型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清华.论加强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2***4***.

[2]高宝立.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问题研究[D/OL].

[3]顾鸣敏,胡涵锦.21世纪初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探索与研究[M].上海: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03.

[4]罗汝珍.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中人文精神培育研究[D/OL].

[5]唐海波,王立丁,邓斌.医学生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13***.

[6]殷小平.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D/OL].

[7]朱潮.中外医学教育史[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88.

[8]周东海.医学教育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

点选下页还有更多>>>核心医学职称论文

王如竹发表的论文

【国际期刊及会议论文】 [*]. Huang Y.H., Yu Q., Chen Q., Wang R.Z. Viscosity of liquid and gaseous helium-3 from 3 mK to 500 K. Cryogenics, 2012.2012.06.011. [*]. Huang Y.H., Li J., Zhu H.W., Wu J.Y., Li P. Experimental optimization of variable density multilayer insulation at cryogenic temperatures. International Cryogenic Engineering Conference 24, May 2012. Fukuoka, Japan. (Invited Talk). [*]. Huang Y.H., Fang L., Wang X.J., Wang R.Z., Xu L.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helium-3 between 3 mK and 300 K. Advances in Cryogenic Engineering, 2011, 57B: 1849-1856. [*]. Huang Y.H., Fang L., Wang R.Z. Performance of cryogenic regenerator with 3He as working fluid.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1, 56(16): 1732–1738 [*]. Huang Y.H., Chen G.B., Wang R.Z. Thermodynamic Diagrams of 3He from 0.2 to 300 K Based Upon Its Debye Fluid Equation of State. Int. J. ThermoPhys., 2010, 31(4-5): 774-783 [*]. Huang Y.H., Wang X.J., Fang L., Wang R.Z. Vapor pressures of 3He-4He mixtures at temperatures up to 5.1953 K over the entire concentration range. Paper presented at: Proceedings of the 23th ICEC - ICMC 2010, 2010; Wroclaw, Poland. [*]. Radebaugh R. Huang Y.H., O'Gallagher A., Gary J. Calculated Performance of Low-Porosity Regenerators at 4 K with He-4 and He-3. Cryocoolers, 2009; Boulder. 325-334. [*]. Huang Y.H., Zhang P., Wang R.Z., Study on Surface Tension of Fluid Helium Three, Int. J. Thermophysics, 2008, 29:1321–1327. [*]. Radebaugh R., Huang Y.H., O'Gallagher A., Gary J. Optimization Calculations for a 30 Hz, 4 K Regenerator with Helium-3 Working Fluid. Advances in Cryogenic Engineering, 2010, 55:1581-1592. [*]. Huang Y.H., Wang R.Z., Zhang P., Radebaugh R. 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liquid helium-3.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ryogenic Engineering Conference 22. Seoul, Korea; 2008, 285-290. [*]. Wang S.Q., Chen G.B., Huang Y.H. A practical density equation for saturated vapor of helium-3 from 0.01 K to the critical point. Cryogenics, 2008, 48(1-2):12-16. [*]. Arp V., Huang Y.H.(Corresponding Author), Radebaugh R., Chen G. B. Debye fluid state equ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rmophysics, 2007, 28(2): 417-428. [*]. Huang Y.H., Chen G.B., Arp V.D. Equation of state for fluid helium-3 based on Debye phonon model.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2006, 88(9):091905. (IF=4.127) [*]. Radebaugh R., Huang Y.H., O'Gallagher A., Gary J. Calculated Regenerator Performance at 4 K with Helium-4 and Helium-3. Advances in Cryogenic Engineering, 2008, 53:225-234. [*]. Meng L.J., Chen G.B., Huang Y.H., Huang Z.J. Comparison between Helmholtz equation of state and Bender equation for air on the dew and bubble curve.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ryogenics and Refrigeration, Shanghai, 2008: 219-222. [*]. Huang Y.H., Chen G.B., Arp V.D. Debye equation of state for fluid helium-3. J. Chem. Phys., 2006, 125(5):054505. (IF=3.138) [*]. Huang Y.H., Chen G.B. A practical vapor pressure equation for helium-3 from 0.01 K to the critical point. Cryogenics, 2006, 46(12): 833-839. [*]. Huang Y.H., Chen G.B., Wang S.Q., Arp V.D. Equation of state for normal liquid helium-3 from 0.1 K to 3.3157 K. J. Low Temp. Phys., 2006, 143(1/2): 1-29. [*]. Huang Y.H., Chen G.B., Lai B.H., Wang S.Q. p - h and T - s diagrams of 3He from 0.2 K to 20 K. Cryogenics, 2005, 45: 687-693. [*]. Huang Y.H., Chen G.B. Melting-pressure and density equations of 3He at temperatures from 0.001 to 30 K. Phys. Rev. B, 2005, 72(18):184513. (IF=3.185). 【核心期刊】 [*]. 于琦, 黄永华. 空分流体的临界热力学性质研究. 低温物理学报, 2013, 35(2): 录用. [*]. 朱浩唯, 黄永华, 李骏, 吴静怡, 李鹏. 真空多层绝热性能测试装置及初步实验验证. 低温工程, 2012, 187(3): 47-51. [*]. 于琦, 黄永华. 流体的格鲁尼森数及其对状态方程的检验. 低温物理学报, 2012, 34(5): 录用(论文编号111020). [*]. 王珊珊, 黄永华, 张良俊, 吴静怡, 许煜雄, 李素玲. -196°C ~+100°C高低温摄像装置低温性能实验研究. 低温工程, 2012, 187(3): 5-9. [*]. 唐超隽, 吴静怡, 黄永华, 徐烈, 许煜雄, 李素玲, 张良俊. 低温环境模拟舱室门封构件的热设计与优化. 低温与超导, 2012, 40(2): 6-10. [*]. 方蕾, 黄永华. 基于新物性库的低温回热器REGEN模拟. 低温与超导, 2012, 4: 9-14. [*]. 朱浩唯, 黄永华, 许奕辉, 吴静怡, 李鹏. 变密度多层绝热的理论分析 [J]. 低温工程, 2011, 184(6): 44-48. [*]. 黄永华, 王晓建. 液体氦-3的热导率性质 [J].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10, 31(2), 201-204 [*]. 黄永华, 王晓建, 王如竹. 饱和液体氦-3的粘度性质[J]. 低温与超导, 2010, 38(1): 1-5 [*]. 方蕾, 黄永华. 低温回热器模型REGEN[J].低温与超导, 2010, 38(8): 4-9 [*]. 黄永华, 王晓建, 王如竹. 饱和液体氦-3的粘度性质[J]. 低温与超导, 2010, 38(1):1-5, 28. [*]. 黄永华, 方蕾, 王如竹. 以氦-3为工质的回热式气体制冷机性能分析[J]. 科学通报, 2010, 55(35):3426-3432. [*]. 王晓建, 黄永华, 王如竹. 低温下氦-3/氦-4液态混合物相平衡关系[J]. 低温与超导, 2009, 37(11): 14-20 [*]. 许国华, 黄永华, 张鹏, 王如竹. 流体混合物热力学性质计算的混合法则新进展. 低温与超导, 2008, 36(8):31-36. [*]. 汪世清, 陈国邦, 黄永华. 采用对应态原理预测氦-3的p-v-T性质.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08, 29(4):564-566. [*]. 孟令军, 陈国邦, 黄忠杰, 黄永华. 空气亥姆霍兹能方程p-ρ-T性质考察. 低温工程, 2008, 161(1):7-13. [*]. 黄永华, 陈国邦, 金滔. 氦-3热力学状态方程框架.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06, 1:17-19. 【著作】 [*].陈国邦, 包锐, 黄永华. 低温工程技术?数据卷.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 [*].张鹏, 黄永华, 陈国邦. 氦-4与氦-3及其应用. 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6. [*].陈国邦, 黄永华, 包锐. 低温流体热物理性质. 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5.

是超级空气取水的二元亲水聚合盐新型水凝胶材料的意思。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制冷所”)王如竹教授领衔的能源-空气-水创新团队(Innovative Team for Energy, Water & Air,ITEWA)在美国化学会新刊ACS Materials Letters上发表了题为“Super atmospheric water harvesting hydrogel with alginate chains modified with binary salts”的论文,首次提出了一种结合了二元亲水聚合盐(Bina)与功能化多壁碳纳米管(FCNT),具有吸附容量大、蒸发效率高、结构稳定、制备简单、成本低廉等显著优势的复合吸水水凝胶材料,并通过实验证实了这种新型材料在应用于太阳能驱动空气取水设备时的优异性能。论文第一作者是制冷所外籍博士Akram Entezari,另一位外籍在读博士Mojtaba Ejeian也参与了此项研究工作;通讯作者是王如竹教授。该文为ACS Materials Letters当期封面论文。空气中的含水量可以达到整个地球上所有湖泊总水量的10%,而空气取水(Atmospheric Water Harvesting,AWH)在缓解全球水资源短缺问题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海藻酸钠是一种含有β-D-甘露糖醛酸根(M块)和α-L-古罗糖醛酸根(G块)的线性共聚物,可以具有不同的G/M比例。文章使用了更加亲水的锂和钙离子取代钠离子来填充G块和M块,制成了二元亲水聚合盐(Bina),并与FCNT相结合。在此新型吸水材料Bina/FCNT中,未反应的盐可以在很宽的相对湿度(Relative Humidity,RH)范围内快速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其中的FCNT主要用来高效吸收阳光并将太阳能转换为热能用于解吸出水。除此之外,FCNT还能保持此材料多孔结构的均一性、完整性和稳定性。实验数据表明,每克此材料在70%RH条件下吸水量可以高达5.6g,即使在更加干燥的20%RH条件下也能达到1.4g。用于实验测试的太阳能空气取水装置研究发现Bina/FCNT水凝胶吸水能力强,动态性能好,但是也容易液解。为了避免液解,实际使用中可以缩短吸附时间。为了实际测试Bina/FCNT的取水性能,此项研究专门设计制作了一个便携式被动太阳能蒸发器,采用双斜面的结构以取得更高的太阳能吸收效率。实验结果表明,Bina/FCNT的结构和性能在高达80℃的温度条件下依然保持稳定,并且当解吸温度设置为70℃时装置的单位产水能耗较低(13.3kJ/ml)。另外,在对水质的检测中发现,尽管离子浓度与解吸温度直接相关,但是检测到的取水水质始终符合饮用水需求。研究证明新型Bina/FCNT吸附剂在基于吸附的可移动分布式淡水生产技术领域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51521004)的资助。王如竹教授领衔的ITEWA团队近2年来已经陆续在Joule、Advance Materials、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Angwandt Chemie、Energy Storage Materials等期刊上发表了10篇论文。该团队致力于解决能源、水、空气交叉领域的前沿基础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旨在通过学科交叉实现材料-器件-系统多个层面的整体解决方案,推动相关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王琦教授发表的论文

姚丽瑾 王琦(通讯作者)付学池 梅汝鸿 小麦纹枯病生防芽孢杆菌的筛选及鉴定 中国生物防治 2008,24(1):53-57王爽 常立艳 王琦(通讯作者)梅汝鸿 纳米二氧化钛对植物有益蜡样芽胞杆菌存活能力的影响 微生物学杂志 2007,27(5):102-105彭旭 王勇军 王爽 付学池 王琦(通讯作者) 梅汝鸿 蜡样芽孢杆菌M22Fe-SOD基因克隆及其分析 植物病理学报 2007,37(5):479-486王利国 王琦(通讯作者) 齐俊生 付学池 梅汝鸿 几种芽胞杆菌溶血素BL基因及其溶血素的检测 微生物学杂志 2007,27(3):21-23王黎明 尚玉磊 王勇军 王琦(通讯作者)梅汝鸿 蜡样芽孢杆菌R33锰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05,13(3):360-364王琦 徐新莲 贾维峰等. 我国SOD水果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续) 中国果业信息 2005. 22(2):9-11王琦 徐新莲 贾维峰等 我国SOD水果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 中国果业信息 2005 22(1):11-14刘忠梅 王琦(通讯作者).有益内生细菌B946在小麦体内的定殖规律 中国生物防治 2005.21(2): 113-116田涛 王琦(通讯作者). 绿色荧光蛋白作为分子标记物在微生物学中的应用 微生物学杂志,2005;25(1):68-73尚玉磊,王琦(通讯作者)等. 蜡样芽孢杆菌M22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的克隆及表达.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4.20(6):738-744尚玉磊,王琦(通讯作者)等. 内生蜡样芽孢杆菌M22 MnSOD基因的克隆及原核表达。 植物病理学报 2004. 34(6):487-494田涛,王琦(通讯作者)等,芽孢杆菌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系统的构建及其在小麦上定殖的初探.植物病理学报. 2004. 34(4): 346-351陈慧芳,王琦(通讯作者)等. 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M22 Mn-SOD cDNA片段的克隆 微生物学杂志 2004. 24(3):8-11.王黎明,王琦(通讯作者)等.巴斯德毕赤酵母表达系统研究进展.微生物学杂志,2004,24(2):42~45王 琦等.甜菜多粘菌拮抗放线菌的筛选及其防治丛根病效果的检测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3.8(3):56-60. 《植物病害数学诊断与防治》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主编《植物病理学研究进展》,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主编《农业植物病理学》(国家精品教材)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副主编《菜农无公害用药速查手册》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主编《益生菌》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参编《苹果病虫害防治》, 知识出版社, 2000.主编《北方果树病虫害防治手册》,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主编《草坪全景》系列丛书.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9,常务编委《草坪病害》.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主编《植物病害研究与防治》. 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8,编委《植物微生态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参编

王琦,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分子设计与分子热力学研究所所长。1983年,浙江大学,学士;1986年,浙江大学,硕士;1990年,浙江大学-美国Purdue大学,博士;1998年,日本大阪大学,博士后。1992年,副教授;1999年,教授;2000年,博士生导师。2000年,台湾科技大学,访问教授。主要从事分子模拟与分子设计、分子热力学、低温微量热学、薄膜成长与微电子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国际著名学术刊物J Chem Phys, J Phys Chem B, Langmuir, Chem Phys Lett, Biopolymers, J Chem Eng Data及国内核心刊物(SCI、EI源期刊)上发表论文近70篇,其中6篇SCI影响因子在3以上,10篇在2以上,另有8篇获浙江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2项科研成果通过部级鉴定。曾获“业绩显著的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获得者”,“亿利达优秀教师奖”,多次评为“浙江大学优秀青年教师”。代表性科研成果:(1)流体在微孔和狭缝中的输运行为研究。重点研究了复杂极性流体在纳米级微孔和狭缝中的结构、扩散、粘度、导热等行为及其相对于体相流体的特殊性。(2)烷烃混合物在分子筛中的吸附与分离性能研究。重点研究了正、异构烷烃及其三元、四元混合物在各类分子筛上的选择性吸附与分离性能。(3)混合原子价化合物的超低温相变行为研究。重点研究了碘桥联一维复核铂配合物的混合原子价行为、镍配合物顺反磁性体间的相转变、及磁性体配合物在超低温(-273.1 ~ -253.1 ℃)下的磁相变等。(4)三螺旋结构的多聚糖重水溶液的结构有序性研究。重点研究了其介电驰豫、光学旋转与热容等行为。(5)设计建立了一套加压汽液平衡测定装置,研究了加压下的汽液平衡规律。在此基础上完成的丙二醇技术开发攻关项目,通过部级鉴定,获专家们一致好评,认为该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王琦1943年出生江苏高邮,著名的国医大师、中医体质学创始人、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琦从小就非常热爱学习,新中国刚刚成立时就拜当地名中医江韵樵先生为师,开始学习中医。江韵樵为人十分严谨,对徒弟要求非常严格,在几年的时间里,王琦识药辨病、出诊理症,精研中医典籍,积累了扎实的中医和中药学知识,很快就可以独立坐诊行医。上世纪70年代末,王琦成为了文革后第一批中医研究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他偶然发现《黄帝内经》提到了阴阳二十五人内容,这立即引起了他的兴趣。 《黄帝内经》按照金木水火土五行把人分成五种类型,五种类型的人又产生五种亚型,于是就有二十五种类型。但是,后面的中医典籍中再没有关于类似的研究,只有一些典籍中有零散的描述,都没有系统的记录。于是,他打算以人的体质研究作为自己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 不过,令他没想到的是,他的老师第一个提出质疑。老师说:“中医体质学自古以来都没有。你弄这个东西,弄不好会搞得自己毕不了业。”不过,王琦经过深思熟虑后,认为是可以进行深入研究的,所以一心决定走下去。看到王琦的执着,老师后来一直支持他。。后来,他的《论中医体质学说在临床医学中的重要意义》的论文得到了评委们的高度认可,顺利毕业后留校任教。毕业后,王琦没有放弃对中医体质学的研究,他认为可以继续进行深入研究,于是他开始了艰难的 探索 。 创建一个新理论,是一个前人没有做过的事,必须要有自己独到的观点,同时要实践支持。王琦对此下了大功夫,在教学和出诊的同时,他一有空就骑着自行车从西苑医院赶到学校的图书馆,对浩如烟海的中医古籍文献进行研究和整理。管理员说,你一个老师怎么比学生还勤奋呢? 累了的时候,王琦就到大街上或公交车站观察人群,在他们的身上验证自己的心得。经过深入研究,王琦与盛增秀合作撰写《略论祖国医学的体质学说》一文发表,“中医体质学说”的概念第一次公布于世。此后几十年,他将这一理论运用到中医临床上,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2012 年,德国科隆市副市长汉妮特特意来体验中医诊疗。搭脉之后,王琦告诉汉妮特,她是属于阳虚体质,平时消化功能不好,比较怕冷。汉妮特听后,睁大了眼睛直呼“不可思议,太神奇了”。她说:“我特意没有讲胃部不舒服和手脚发冷的老毛病,没想到被王教授的‘火眼金睛’看穿了。” 由于是独创的理论,加上不走寻常路的精神,很多人称他为“京城怪医”。很多人都慕名而来,因此他的诊室都是一些疑难杂症病人。有的盛夏穿棉衣还说冷,有的三九寒冬却大汗淋漓,有的抱怨自己喝凉水都长肉,等等。王琦根据自己的体质理论,一一为他们解决痛苦。 每次诊治,王琦都一一记录下来,包括病人的行为、性状、体态、年龄、开方、疗效等资料,然后进行系统分析,然后逐渐将思维角度从看病调整到分析人的类型,从而慢慢发现了某些体质和疾病的关联性。比如,气虚体质的人容易脏器下垂,也容易感冒;湿热体质的人容易得痤疮和湿疹;过敏体质的人容易得过敏性疾病,等等。 为了更好地读懂人的身体,王琦开始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调查。在二十年的时间里,他和学生们在全国范围内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几十万人进行了调查。在发现一种体质类型后,就针对性进行调查,尽量用证据和数据来说话。经过多年的调研和整理,王琦陆续总结出了平和体质、阴虚体质、气虚体质、阳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和血瘀体质等七种体质,中医体质学取得了初步的进展。后来,他又根据临床经验,总结出了特禀体质和气郁体质两种类型,最终确定为九种体质,至此,中医体质学说正式创立。 王琦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主编出版了中国第一部中医体质学专著《中医体质学说》。从此,中医体质学说的研究遍地开花。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全国以中医体质学为对象的学术论文多达1300 多篇。而王琦也先后培养了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等继承人88 名。 《中医体质学说》这本书不仅对于中医治病有非常大的作用,对于个体的体质调理也非常有帮助。它浅显易懂,容易对症,看过之后很容易就知道自己的体质类型,对于日常 养生 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王瑞教授发表的论文

1王瑞.应用AMMI模型分析四川省油菜区试品种(系)的稳定性.中国油料作物学报,1999,21(2):14—162王瑞,李加纳.甘蓝型黄籽油菜株型性状的遗传分析.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3,25(3):248-250.3王瑞,李加纳. Dtopsis方法在油菜新品种综合评估中的应用.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3,25(4):324-326.4王瑞,李加纳.优质油菜新品种(系)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分析.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3,25(1):45—475王瑞,李加纳.甘蓝型黄籽油菜主要性状的遗传相关分析.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3,25(3):8-11.6王瑞,李加纳.甘蓝型黄籽油菜粒色的遗传分析.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3,25(4):1-4.7王瑞,李加纳.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核不育×恢复系遗传判别.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6(1):26-298王瑞,李加纳.甘蓝型油菜雄性不育完全保持的途径.中国农学通报,2004,20(1):43-46.9王瑞,李加纳.甘蓝型黄籽油菜性状组间的典型相关分析.中国农学通报,2004,20(2)99-101.10王瑞,李加纳.甘蓝型油菜质不育与显性核雄性不育遗传关系.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6(4):383-385.11王瑞,李加纳.甘蓝型黄籽油菜产量性状的遗传分析.中国农学通报,2004,20(5):37-38.12王瑞,李加纳.甘蓝型黄籽油菜品质性状的遗传分析.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6(5):532-534.:13王瑞,李加纳.甘蓝型黄籽油菜主要性状的通径分析.中国农学通报,2004,20(6):325326.14王瑞,李加纳.甘蓝型油菜雄性不育突变体S1A的等位性分析.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7(3):353-355.15王瑞,段有德,李加纳等.甘蓝型油菜粒色遗传的复等位模型假说.中国农学通报,2005,21(9):37—38.16王瑞,李加纳,唐章林,谌利,徐新福.显性核不育油菜圆叶纯合两型系Gd1AB的选育.中国农学通报,2005,21(11):174—175.17王瑞,徐新福,张子龙,李加纳,唐章林,谌利.甘蓝型油菜显性核三系脂肪酸性状的遗传分析.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28(3):361—36518王瑞,李加纳,唐章林,徐新福,谌利.甘蓝型油菜显性双重不育系的选育模式.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9(8):60-63.19王瑞,徐新福,李加纳,唐章林,谌利.甘蓝型油菜硫苷组分的胚、细胞质和母体遗传效应分析.作物学报, 2007, 33(12): 2001-200620王瑞,李加纳,唐章林,徐新福,谌利,李祥洪,张子龙.甘蓝型油菜双低显性细胞核+细胞质雄性不育系DGCMS-3A的构建及遗传模式研究.中国农业科学, 2008, 40(1): 23-3121王瑞,李加纳,唐章林,徐新福,谌利.甘蓝型油菜显性纯合两用系和临时保持系同源化策略.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31(8):52-5622李德文,王 瑞,魏忠芬,李加纳,王 军,李大雄,张太平: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种质的SSR遗传多样性分析:西南农业学报,2013,26(2):415-422(通讯作者)

[1] 王瑞,曹文明,谢维信. 传感器网络模糊覆盖. 仪器仪表学报, 2009, 30(5):954-959 (EI:20092712164370)[2] 王瑞,谢维信. 传感器网络高阶模糊覆盖分析.电子学报,2007,35(12A):109-112 (EI: 082411312804)[3] 王瑞,谢维信.传感器网络最佳情况模糊覆盖问题研究.电子学报,2007,35(12 A):165-168 (EI: 082411312816)[4] 王瑞,曹文明,谢维信.传感器网络模糊覆盖节点密度分析. 仪器仪表学报,28(8A), III: 171-174 (EI: 080911125026)[5] 王瑞,曹文明. 资源约束无线传感器网络信息覆盖分析. 计算机工程(已录用)

先后在《Journal of engineering materials and technology(USA)》、《Advances in cryogenic Engineering (materials) (USA)》、《日本低温工学报》、《中国复合材料学报》、《纺织学报》、《天津工业大学学报》、《玻璃钢/复合材料》等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EI收录4篇,多篇论文在国际学术会上演讲;合作编著出版及即将出版的著作有《棉纺工艺原理》、《产业用纺织品》及《纺纱工业学》共3部;主持完成和正在进行的省部市级及企业委托、合作的科技项目共9项,近五年研究经费达80多万元,科研成果具有国内领先水平。指导研究生、博士生情况先后为本科生、硕士生讲授或开设了《棉纺工艺原理》、《纺织材料学》、《复合材料技术》、《有限元基础及应用》等5门课程;指导数届本科生毕业专题;指导硕士研究生12人,已毕业8人。指导的本科生、硕士生曾多次获校级学生学术活动特等奖、一、二等奖及研究生优秀论文奖。协助指导博士生2人,指导再读博士生3人

从事心胸外科专业,培养研究生5名。在临床工作中熟练掌握应用新技术,如胸腔镜辅助下肺叶切除术,体外循环下肺癌、食管癌切除术,经支气管经镜针吸活检对肺癌的诊断及分期,提高诊断分期正确率。能够完成隆突成型术,食管内翻拔脱术等高难度手术。开展了经内窥镜食管、气管支架治疗,使某些晚期患者得到了有效的治疗。在<>、<>、<<中华医学杂志>>、<<中国肺癌杂志>>、<<肿瘤>>等国家级杂志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4篇论著被SCI收录。

王田教授发表的论文

亲你好,海洋学领域国际知名期刊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在线发表了由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张召儒副教授、周朦教授与合作者的研究论文“ Spatial Variations of Phytoplankton Biomass Controlled by River Plume Dynamics Over the Lower Changjiang Estuary and Adjacent Shelf Based on High-Resolution Observations ”。文章提出包含冲淡水锋面动力过程在内的一系列中小尺度过程是调控长江口及邻近陆架海域浮游植物量变化和藻华爆发的关键机制,为我们重新审视河口近海生态系统动力学提供了新的视角与启示。文章在线发表后浏览量已达595次。文章发表于 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 ,该期刊2019年影响因子为3.661。动力过程是调控河口和近海区域浮游植物量时空变化的重要因素。以往研究多是基于大面站调查结果,强调浊度和光限制的变化、地形诱导的上升流和黑潮次表层水入侵等中-大尺度过程对长江口附近海域浮游植物量和藻华发生的主导作用。本研究于2017年7月首次在长江口海域利用集成多传感器的拖曳式走航观测系统Acrobat(图1),获取了从河口到陆架海域的物理及生态要素的高时空分辨率观测断面(图2),在此基础上揭示了中-小尺度上的冲淡水锋面过程对长江口海域藻华爆发的控制作用,其中的关键因素包括锋面对物质的辐聚效应、真光层深度的变化及冲淡水扩散状态变化对浮游植物停留时间的延长等。该航次由张召儒副教授担任首席科学家,周朦教授参与航次并担任技术指导,航次参与人员还包括上海交通大学钟贻森老师、高咏卉副教授及周朦教授团队成员,华东师范大学吴莹教授及其团队成员,同济大学许惠平教授团队。图1. 项目团队于2017年7月在长江口邻近海域开展的海上调查航次,该航次综合利用了近海拖曳式走航观测系统Acrobat、表层水走航系统、漂流浮标、站位采样等多种观测方式。图2. 长江口南槽至陆架海域断面水文、层结频率、有色溶解有机物、浊度、光合有效辐射、叶绿素浓度、营养盐和表层溶解氧等参数的高时空分辨率分布特征。文章指出,长江口邻近海域的浮游植物量空间变化受多重尺度动力过程的影响,其中冲淡水锋面过程对藻华的爆发起到决定性作用。初级生产力的出现起源于长江冲淡水主锋面所致的垂向层结及其对泥沙悬浮的抑制和对光照条件的改善,营养盐最大水平梯度发生在该区域,但其浓度的迅速下降主要由淡水和海水的混合所致。长江口藻华发生于冲淡水主锋面的露头位置(称之为表锋面),漂流浮标结果(图3)显示该位置存在显著的物质辐聚效应,是导致浮游植物汇聚和藻华发生的重要因素;同时,辐聚导致下降流的产生,进一步增加了真光层的深度;此外,锋面外海一侧存在波动信号,伴随了冲淡水运动由超临界状态向亚临界状态的转变,增加了冲淡水及其携带的浮游植物在表锋面附近的停留时间,为藻华的发生进一步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图4)。图3. 航次中在长江口北港外侧释放的5个表层漂流浮标在124°E以西的漂流轨迹与速度。图(A)和(C)揭示了冲淡水表锋面附近流动状态的改变及其物质辐聚效应。图4. 多重尺度物理过程对长江口邻近海域浮游植物量及相关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调控作用与机理。本文第一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长聘教轨副教授张召儒,通讯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周朦教授和张召儒副教授,合作者还包括上海交通大学钟贻森老师、高咏卉副教授、张瑞峰副研究员、Walker Smith教授,以及华东师范大学的张国森和江山博士。该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长江口冲淡水的对流、扩散和物质转换综合过程”(41530960)资助,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周朦教授为该项目负责人,参加单位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同济大学。张召儒,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长聘教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年本科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博士毕业于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2014年至今任职于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研究领域包括近海动力学、极地海洋-海冰动力学和海洋物理-生态耦合过程,目前已经在Progress in Oceanography, JGR-Oceans, Climate Dynamics,Ocean Modelling和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8篇。担任海洋学领域知名国际期刊Journal of Marine Systems责任编委,美国地球物理学会期刊AGU Advances总编遴选委员会委员和Ocean Sciences Meeting主席遴选委员会委员。

1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探析胡泽尧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独著2TRIPS协议商标规则与中国商标法汤跃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专著3承担其中高中版四章,5万字周继祥《贵州省中小学法制读本》20034浅析“犯罪预备”的立法合理性李运才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第二03年第1期第二5期待可能性的性质研究李运才达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03年第1期6尽快把商号权纳入法律保护体系徐家力中国律师03.1期论文合著7占有浅析张旭2003民法学年会评为一等奖2003.18关于高校法律基础课教学对教师的基本要求金凤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2期9消除地方保护主义,推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金凤理论与当代2003.210论建筑物的区分所有权毛永俊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3.211正确对待重复建设,切实转变政府职能金凤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3.3期12显著性-商标权构成的法律基础汤跃贵州师范大学学报03年5期13《信息网络与高新技术法律前沿》P139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综述徐家力法律出版社2003.8著作独立14知识共享并不意味着无偿使用徐家力光明日报A4版2003.9.2论文独立15《中国电子商务政策法律论坛论文集》P109电子证据的法律问题徐家力中国电子商务协会2003.9.13论文独立16《第三届中国律师论坛文集》中国律师业面临的困境与分析徐家力中华全国律师协会2003.11.11论文合著17应收帐款的法律问题徐家力北大光华双月刊03.11-12论文18浅议民事审判中如何体现WTO的基本规则谢海燕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419刑法理论与刑事司法潘弘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专著20中止犯的刑事责任研究潘弘交贵州省刑法学研究会2004年年会,评为优秀论文二等奖第二2004第二21特留份制度研究戴燕贵州师范大学学报04.12004 22论占有的物权保护张旭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4.123论我国监事制度的不足与完善谢海燕贵州师范大学学报04.1期独立24新形势下经济犯罪问题研究潘弘贵州师范大学学报04年3期25论我国民族民间文学艺术表达法律保护模式的构建谢海燕贵州民族研究04.3期26淡化行为相关问题的思考谢海燕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04.4期合作27论商业混同行为谢海燕贵州师范大学学报04.5期28关于死刑存废的理性思考潘弘贵州师范大学学报04年5期29论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完善途径谢海燕人大论坛04.9期30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潘弘贵州日报04年11月31中止犯的刑事责任研究李运才交贵州省刑法研究会2004年年会,评为优秀论文二等奖2004年32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案例评析(刑事卷)李运才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04年1月参编33略论住宅小区车库的权属金凤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434先当学生再做先生-关于组织律师培训的几点体会徐家力中国律师2004.4论文352003年并购动态的法律分析徐家力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4著作36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中的程序和法律适用设计王军武贵州师范大学学报04年第5期37创新冲突:SP知识产权暗战徐家力信息空间2004.6论文38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特殊适用问题研究王军武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04年第6期39行政性垄断的规制与反垄断立法金凤理论与当代2004.640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材)胡泽尧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主编41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理论基础研究王军武贵州法学04年第8期42网络与电子商务的知识产权保护徐家力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04.8论文独立43印度之旅感受中印差距徐家力亚洲资本月刊2004.8论文44整个律师行业缺乏总体规划徐家力中国律师2004.8论文45我国适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之研究王军武中华科技学报04.第9期 46民主权利的宪法基础与刑法保障李运才人民法院出版社04年9月参编47论仲裁的司法监督王军武科技与经济04年第10期48《第四届中国律师论坛一百篇优秀论文》P428中国对外技术贸易与知识产权保护徐家力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10论文独立49侗族的法律规范浅析――以《侗款》为例王军武贵州民族报04.10.2550论中国古代无律师王军武贵州师范大学学报04.10.2551洗钱犯罪立法雏议许正海贵州师范大学学报04年增刊52数字图书馆的信息咨询组织与开发汪洋情报杂志2004增刑53《首都检察十大精品维权案例》P207乾进等八人抢劫维权实录徐家力法律出版社2004.11论文独立54公司重整徐家力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第三2005.1著作第三55论犯罪中止的处罪根据李运才贵州师范大学学报05年第1期56物权行为无因性之认识金凤贵州师范大学学报05.2期57中止犯的处罚根据检讨(05年9月人大复印资料选录)李运才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第二05.3期第二58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适用研究王军武公司法国际经验与理论架构(出版物)05年3月59犯罪黑数相关问题研究鲍蓝天贵州教育05.3.11期60对农业传统知识保护模式的思考徐家力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5.4第二期61中西法律的比较-中西刑事侦查制度比较丁志贵州法学05.6期62论我国仲裁监督机制的现状、缺陷与完善措施王晓君民商事仲裁及诉讼理论与实务(出版物)05.763仲裁裁决的司法监督问题研究王军武民商事仲裁及诉讼理论与实务(出版物)05年7月64中学法律教育的缺陷与对策鲍蓝天大学时代学术教育05.7.7期65单位犯罪及其刑事责任研究鲍蓝天金筑大学学报05.9.3期66传统知识的利用与知识产权的保护徐家力中国法学05年12月67构建和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服务体制潘弘贵州法学05年12月68我国商业秘密的保护与刑事立法鲍蓝天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一2005.12.31第一69论古罗马法企业责任中举证责任丁志贵州民族学院学报05增刑 70论传统知识的法律保护朱孟婷西南地区农业传统知识保护案例收集研讨会论文集05.571浅析一人公司朱孟婷贵州法学05.572论不正当竞争的界定谢海燕贵州法学05.973A New Impetus for Chinese copyright protection :The Rrgulations on collective Administration of copyright/袁泽清European Intellectual Property Review.第一Vol.28 Issue 4 April 2006第一74中国中医药立法现状与对策岳 洁贵州师大学报第一2006.1期第一75法律视野里的新闻自由余 华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第一2006.1第一76从历史的演进浅析公益诉讼的内涵卫 欢当代法学论坛第一2006.1第一77我国传统知识保护现状及策略朱孟婷师大学报第一2006.1第一78浅谈法律英语的语言特点卫 欢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第一2006.1第一79贵州民族音乐资源优势及保护策略朱孟婷当代法学论坛第一2006.2第一80适合我国国情的数字参考咨询模式的构架刘 宏图书情报工作第一2006.2期增刊第一81伪证罪处罚的法理浅议刘启正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第一2006.3期第一82国内2002-2005年数字参考咨询研究综述汪 洋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一2006.3期第一83孔子无诉说新解卫 欢当代法学论坛第一2006.3第一84完善保险代位权――有益于维护保险人和被保险人的利益宋帮俊法制生活报第一2006.3第一85伪证罪主题研究刘启正当代法学论坛第一2006.4期第一86论过失共同犯罪丁 志刑事法学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第一2006.4第一87论中医药传统知识及其知识产权保护潘 弘当代法学论坛第一2006.4第一88关于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几点思考汪 洋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第一2006.5期第一89中美刑法中伪证罪罪犯构成比较刘启正贵州社会科学第一2006.6期第一90单位犯罪共同犯罪相关问题探讨鲍蓝天刑事法学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第一2006.6.1第一91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民主建设宋帮俊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第一2006.8第一92以保护目标为角度的传统知识的保护模式探讨岳 洁当代法学论坛第一2006.8月第一93论无罪推定原则在我国的立法体现与完善张佩钰当代贵州第一2006.8第一94浅议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教育宋帮俊当代贵州第一2006.8第一95保障人权:公益诉讼的灵魂杨武松诉讼法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一2006.9月第一96在德育课程中渗透荣辱观的几点思考宋帮俊贵州教育第一2006.11第一97中美伪证罪比较-以主体为中心刘启正刑事法学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第一2006第一98不动产证券化之“真实出售”法律问题研究王晓君当代法学论坛第一2006.12第一99贵州省民族地区环境保护习惯性规范论析杨武松人口、法制与社会论坛(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第一2006年12月卷第一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