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核科学与工程期刊投稿周期

发布时间:2024-07-08 01:39:05

核科学与工程期刊投稿周期

建筑科学类核心期刊表 1 岩土工程学报2 建筑结构学报3 土木工程学报4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5 建筑结构6 工业建筑7 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8 中国给水排水9 岩土力学10 建筑技术通讯.给水排水(改名为:给水排水)11 施工技术12 建筑技术13 世界建筑14 建筑科学15 世界地震工程16 建筑学报17 混凝土18 工程勘察19 城市规划20 暖通空调2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2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3 建筑机械24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5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6 新型建筑材料27 空间结构28 城市规划汇刊水利工程类核心期刊表 1 水利学报2 泥沙研究3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 水利水电技术5 人民黄河6 水力发电7 水科学进展8 人民长江9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0 水力发电学报11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12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13 长江科学院院报14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综合性交通运输类核心期刊表 1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铁路运输类核心期刊表 1 铁道学报2 铁道车辆3 中国铁道科学4 铁道运输与经济5 内燃机车6 中国铁路7 铁道建筑8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改名为: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9 铁道工程学报10 路基工程公路运输类核心期刊表 1 汽车工程2 中国公路学报3 汽车技术 4 公路5 桥梁建设6 公路交通科技7 现代隧道技术8 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与西安工程学院学报的一部分合并为: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9 国外桥梁(改名为:世界桥梁)10 世界汽车11 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12 中外公路

有一本土木工程,是现在的开源类型的刊物,审稿的周期大概在半个月

太多太多太多了,建筑类的期刊那么多,每本期刊上有上百篇文章。论文发表方面有什么问题的话可以找向壹品优刊了解。

一般是1-3天 找我们的话

核科学与工程期刊投稿

一、清华大学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简称核研院),是我国高等学府最大的实体研究院,从事以核为主多学科综合的战略性高技术研究。全院占地1000亩,有10万平米实验室和科研用房,3座实验反应堆。现有17个研究室,11个学科方向,正式职工约500名,合同制工作人员260人,研究生230人,3名院士, 60名研究员。核研院在模块化球床高温气冷堆、分离法高放废液处理、钴60集装箱检测系统等研发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新能源、环境、材料等领域具有很强的实力。二、西安交大本学科创建了1958年成立的工程物理系,其下设的反应堆工程专业涵盖的反应堆物理、反应堆热工水力学、反应堆控制三个学术方向一直延续至今。1981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核反应堆工程与核反应堆安全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1997年更名为核能科学与工程学科。2003年获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同年批准成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本科专业“核工程与核技术”被评为陕西省名牌专业。2007年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经过近50年的建设,本学科已形成了一支知识年龄结构合理、具有团结、拼搏和奉献精神的高水平教学科研队伍,建成了我国核能科学与工程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国家核工业和国防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本学科现有科研教学人员44名,包括教授(研究员)24名、副教授(高级工程师)13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核科学与技术学科评议组成员1名、全国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名、国家环境与核安全专家委员会委员1名、全国核反应堆热工流体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名、陕西省核学会常务副理事长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4名、担任国内学术刊物编委13人次。另外,还聘任了西安交通大学腾飞教授和外籍教授共3名。2001年至今,已完成和正在承担国家及企业课题127项,其中有“973”子课题3项,“863”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重点项目2项,面上基金项目19项。科研经费5467.53万元。曾经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23项,正式出版专著、教材25部。2001-2006年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7项,发表学术论文450篇,其中国际期刊论文89篇,国际会议论文30篇,SCI收录81篇,EI收录242篇,出版专著及教材8部,申请专利11项,编写核电培训教材四个系列共64部。至今已招收博士研究生21届和硕士研究生27届,培养博士生49名,硕士生221名,2000余名本科生。2001-2006年期间,博士生招生37名,授予学位22名;硕士生招生114名,授予学位60名,目前在校的博士后4名,博士生32名,硕士生90名,工程硕士72名,本科生281名。还为我国核工业相关研究院所、核电厂培训各类核能专门人才1000余名。2001-2006年共完成国际合作项目12项,主办多相流国际会议1次,国际学术研讨会3次。本学科教师出国访问讲学及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共计25人次,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来校讲学62人次。在国外大学及研究机构讲学11人次。日本京都大学Kawai教授2004年起受聘于本学科点。三、上海交大1958年,在自主发展原子弹和核反应堆的背景下,上海交通大学同国内一些著名大学几乎同时办起了工程物理系,下设原子工程、放射化工、电物理、核材料等专业,从全校学生中选择了十几位优秀学生成为了第一届学生。 1961年重组成反应堆工程和核动力装置两个专业。 1962年撤系并入动力机械工程系。 1968年以后基本只招收核反应堆工程专业。 1982年本学科获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7年动力机械工程系升级为学院,本专业也随之升级为系,在原教研室基础上成立了核动力工程与自动化系。 1998年与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共建博士点。 2000年与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共建博士后流动站;同年建立工程硕士点。 2002年为了进一步拓宽学科面,向核科学与核技术一级学科发展,决定改核科学与系统工程系。 2006年改核科学与工程学院。在此期间,学院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很多地方留下了交大核学院人的足迹,他们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得到了业内外人士的一致好评。四、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于2005年12月12日,是国内重点高校设立的第一个“核学院”,也是国内最早设置核专业的高校之一。1959年“哈军工”成立了核动力装置专业,专业任务为我国培养核动力领域从事科学研究、设计开发和运营等专门人才。学院现设有“核工程与核技术”、“核反应堆工程”、“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核技术”、“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等5个本科专业,拥有“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核能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授权点和 “核能科学与工程”、“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核技术及应用”、“核燃料循环与材料”等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核能科学与工程”、“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和国防特色重点学科,“核反应堆工程”、“核技术”、“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3个本科专业是国防特色紧缺专业。拥有国家外国专家局、教育部“111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本科实验教学中心等,实验室总面积1万余平方米。学院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三等奖2项,省、部级科研成果34项。目前院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研计划、国防基础和国防预研等高水平研究课题多项,科研经费总额超过1亿元。 在长期的教学科研过程中,学院汇聚与培养了一批知名的核动力专家和优秀的年轻学者,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奋发向上、团结协作的高水平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总数88人,其中通过实施“111引智计划”聘请国外知名学者11人,外聘兼职教授1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际学术大师1人;专职教师65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14人,拥有首批国防科技工业创新团队1个,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龙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多人在国家级学术组织和专家组中任职。 学院与日本的京都大学能源学院、日本冈山大学、丹麦技术大学、挪威能源技术研究院IFE(OECD NEA Halden项目)等达成合作研究、互换研究生的协议,能够为学生提供出国学术交流和开展国际合作研究的条件。国家原子能机构(CAEA)与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合作,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共同实施IAEA-CAEA核能教育项目,为中国和发展中国家培养核专业人才。 学院秉承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大学至真、大工至善”的校训,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工作,按照“宽视野、厚基础、能力强、素质优”的要求,努力培养“思想品质好,辨识能力强、掌握核科学知识”的创新型人才。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862人,留学生和硕士、博士研究生182人。学院已培养毕业生2000余人,其中本科生1800余人,研究生300余人;毕业生中80%以上在我国核能开发领域从事设计开发、生产运行和管理工作,许多人已是我国核科技发展的骨干,为我国核动力事业发展做出了贡献,并对我国核动力技术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达到100%,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五、中科大一、培养目标 本学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核聚变与核裂变的反应堆物理、反应堆工程、反应堆材料、反应堆安全、核能数字仿真技术与核工程管理等方面具有坚实宽厚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相应的现代实验技术,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前沿和动态,能独立开展本学科科学研究的高层次人才。学位获得者应能承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高科技企业的科研、教学及开发管理等工作。二、研究方向 1. 反应堆物理(核聚变与核裂变); 2. 反应堆工程(结构、热工、控制等); 3. 反应堆材料(基础核材料); 4. 反应堆安全(安全与环保); 5. 数字仿真技术; 6. 核工程管理。六、四川大学核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 2008年10月25日,成都市人民政府、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与四川大学三方共建的四川大学核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挂牌成立。 正式挂牌成立的“四川大学核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为实体性学院,主要由四川大学原子核科学技术研究所、核工程与核技术系、应用化学专业的放射化学方向等部分以及董事会单位的兼职专家和实验室构成。目前,学院已设立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核物理专业和放射化学二级学科方向。 七、东华理工大学八、南华大学九、西南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学院 2009-03-25 10:12 西南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学院是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建设绵阳科技城的重大决策,为适应西部地区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整合学校国防科技学科专业、实验室及其它国防科技资源而组建的新型学院。学院成立于2006年12月。学院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和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共建。校党委书记王俊波教授兼任院党委书记、校长肖正学教授兼任院长。 学院设有核工程与核技术、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信息对抗技术3个本科专业和1个应用化学(含能材料)本科方向,有凝聚态物理、材料物理与化学、应用化学、环境工程、安全技术与工程、地质工程6个相关专业硕士点,并有凝聚态物理、光学工程、工程力学等3个学科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学院有1个国防学科重点实验室“核废物与环境安全”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1个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第八研究所共建的极端条件物质特性实验室和1个国家核技术工业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西南科技大学分中心,1个已经获批的“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国防重点专业。 学院现有在校师资和董事单位教师81人,其中教授、副教授44人,占教师总数的54.3%。博士27人,硕士37人,教师博士比率为33.3%。另外还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等单位聘请了核工程核技术专家胡思得、核辐射防护专家傅依备、含能材料合成与应用专家董海山等院士亲自指导学院专业学科建设和发展。目前,学院共有在校本科生409人。 学院坚持 “服务社会、开放办学”,“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资源共享、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共同发展” 开放式办学和产学研联合办学的指导思想,充分利用绵阳市境内的大型科研单位和在川的高科技企业的人才资源、设备资源和课题资源进行合作办学,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为特色,紧紧围绕西部地区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需要,努力培养德才兼备的国防科技人才。 学院建设和发展的思路是:按照国防科工委“一提三优”的要求,以贯彻落实委省共建协议为指导,以国防特色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和国防特色紧缺专业建设为切入点,以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为契机,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完善办学条件,达到本科教学优秀和研究生教育优秀水平。在国防特色学科、国防特色紧缺专业和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建设的基础上,加强国防领域人才培养、国防科研、学生工作、军工文化建设、党建及政治思想工作,努力提升办学水平,切实推进学院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十、众多的研究所的设计院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原子能院、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高级培训中心十一、华北电力大学(核科学与工程学院) 2009-03-25 09:52 学院简介 华北电力大学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于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置。2004年7月引进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实验快堆工程副总工程师、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陆道纲博士到校负责专业建设,经过近一年的筹备,2005年4月设立核电工程教研室。2005年5月与中国广东核电集团签署核电人才联合培养协议;与法国格勒诺布尔理工大学签署联合培养 “能源与核工程中法双学士”协议。2005年7月中国广东核电集团运营公司新员工岗前核电知识首期培训班开学。2005年9月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首期28名新生入学;“中法核工程双学士”首期班开学;中国广东核电集团 “核电人才订单培养(大4学生)” 首期班开学;热能专业(核电方向)硕士生入学。2006年5月与苏州热工研究院签署科研合作协议;与中国大唐电力集团签署核电人才联合培养协议。2006年7月,学校院系调整,在核电工程教研室基础上,成立核能科学与工程系。2006年11月与国家核与辐射安全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007年11月成立核科学与工程学院。目前专业师资队伍11人。从年龄看,全部45岁以下,其中40-43岁的4人,30-40岁的2人,25-30岁的4人。从学历和学位看,全部博士学位,其中3人在国外著名大学取得博士学位,2人在清华大学取得博士学位,2人在西安交通大学取得博士学位,1人在四川大学取得博士学位,1人在华北电力大学取得博士学位。从职称看,教授3人,副教授2人,讲师5人。至目前止,共培养核工程方向的本科毕业生120名,培训核电员工260名,核电方向在校本科生245名,硕士研究生22名,博士生1名。

去中核网站上查

你好,通讯作者一般是一位,小编认真整理了该杂志的详细信息,希望有所帮助:《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办于1960年,原名《成都地质学院学报》(1960~1993年, ISSN 0256-2197, CN 51-1153)、《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4~2002年, ISSN 1005-9539, CN 51-1460/P)。现今为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已进入国内三种自然科学类核心期刊,即:(1)《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一版(1992)、第三版(2000)和第四版(2004)的核心期刊(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2)"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 "核心库源期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3)"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此外,本刊还是"四川省自然科学学术类质量一级期刊";先后11次在国家部委和四川省组织的科技期刊评比中获奖,其中获一等奖4次,二等奖6次,三等奖1次;1999年在教育部组织的"全国优秀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及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中获得一等奖,这项奖励等同于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收录本刊全部或部分论文的科技文摘期刊和数据库主要有:(1)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3)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4)中国地质文摘;(5)中国石油文摘;(6)古生物学文摘;(7)中国无机分析化学文摘;(8) EI; (9)РЖ;(10)Chemical Abstracts;(11)Petroleum Abstracts;(12) Bibliography and Index of Geology;等等。主要栏目有:地质与矿产,油气地质与勘探,水文与工程地质,核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化学与应用化学等。

电力科学与工程审稿周期

有很多,如下:1.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电力系统自动化3.电工技术学报4.电网技术6.电源技术8.电工电能新技术9.中国电力10.继电器(改名为: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11.电力自动化设备12.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13.电力电子技术17.电机与控制学报18.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4.华东电力29.电气应用31.电测与仪表

这方面的核心;

电 气 应用

电气 自动,化

制造业  自动化。

三个蛮不错的。

评职称用吗可以提供帮助

工业工程与管理期刊投稿周期

工业工程与管理的审稿周期是半年,但是一般一经录用就会马上出刊的。

一周时间。工业工程进行管理退稿是需要一周的时间进行审批和通过的。工业工程,是一门应用性工程专业技术,德鲁克指出它就是科学管理,工业工程又分传统IE和现代IE。

控制科学与工程核心期刊

journal of contro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指的是控制科学与工程学报,是SCI。SCI(《科学引文索引》,英文全称是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出版的一个世界著名的期刊文献检索工具。它收录全世界出版的数、理、化、农、林、医、生命科学、天文、地理、环境、材料、工程技术等自然科学各学科的核心期刊3700多种。通过其严格的选刊标准和评估程序来挑选刊源,使得SCI收录的文献能够全面覆盖全世界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SCI从来源期刊数量划分为SCI和SCI-E。SCI指来源刊为3700多种的SCI印刷版和SCI光盘版(SCI Compact Disc Edition, 简称SCI CDE),SCI-E(SCI Expanded)是SCI的扩展库,收录了5600多种来源期刊,可通过国际联机或因特网进行检索。截止至2006年6月,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领域SCI期刊共收录30种,其中核心期刊(印刷版/光盘版)16种。被耳鼻喉科专业这30种SCI-E杂志收录都可以称作被SCI收录。被SCI收录可能通过直接进入SCI-E数据库检索来确定。如查某人第一作者发表的所有论文,可以直接用其姓名查找,遵照姓全称,名首字母缩写的原则。

《控制工程》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2008年12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属于核心期刊。关键要看你单位是如何认定核心期刊的。你说的《控制工程学刊》不清楚

是中文咳心,

《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主要报道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报告,被英国《科学文摘》( SA , INSPEC )等多种国内外数据库收录,是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信息科学类专业与基础理论兼顾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吉林大学学报编辑部设有书记 1 名,主任 1 名,总编 1 名,副总编 4 名,办公室主任 1 名;专职编辑 25 名,其中有高级职称者 14 名;博士 1 名,硕士 5 名。《 Journal of Bionic Engineering 》《 Journal of Bionic Engineering 》(《仿生工程学报》)是 2004 年创刊的以工程仿生学科为特色的国际性英文学术期刊(季刊)。由教育部主管,吉林大学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主要刊登仿生机械、仿生制造、仿生材料、生物信息、控制仿生、建筑与环境仿生及仿生系统集成等方面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创刊仅一年,就被AJ和CSA中的多种数据库收录。《 Journal of Bionic Engineering 》编辑部设总编 1 名,主任 1 名,专职编辑 3 名。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