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剑桥大学发表论文病毒

发布时间:2024-07-05 10:11:00

剑桥大学发表论文病毒

日前,CGTN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采访了彼得·福斯特(Peter Forster)博士,就研究内容进行了解答。↓↓↓ 福斯特介绍,此次研究目的是为了确定“原始病毒类型”。 因为有太多的快速突变,传统手段很难清晰地追踪COVID-19家族树,研究人员专门使用了一种“数学网络算法”技术。此前,该技术主要用于分析DNA以绘制史前人类种群活动图。这是其第一次被用来追踪冠状病毒的感染途径。 研究人员分析了自2019年12月24日至2020年3月4日期间从世界各地采集的160个新冠病毒(SARS-Cov-2)基因组的数据,发现了三个主要SARS-Cov-2变体,并根据氨基酸变化不同将其命名为A、B和C型。 其中A型病毒与蝙蝠及穿山甲体内发现的冠状病毒最为接近,为原始病毒类型,B型衍生自A型,C型衍生自B型。此外,三类变体在全球的分布范围不同,差异极大。A和C型多发现于欧洲人和美国人中,B型是东亚最常见的类型。 福斯特说,在武汉疫情明显时首先被发现的一个基因组是B型病毒。研究人员当时误以为B型是原始病毒,但事实并非如此,A型才是原始病毒,当时在武汉只是少数,不过B型之后成了武汉疫情暴发期间的主要病毒类,并且进一步突变为C型。 研究发现,感染A型的样本将近一半来自东亚以外地区,主要位于美国和澳大利亚,且三分之二美国样本感染的是A型。此外,A型虽然最早出现在武汉,但武汉只有极少的感染病例。有些曾在武汉生活过的美国人被发现携带A型病毒基因组。而B型主要分布于中国及东亚地区,亚洲以外的B型基因组都发生了突变。 C型是在欧洲传播的主要病毒类型,在美国和巴西也都有发现;但在中国大陆的感染样本中未被发现,在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和韩国皆有分布。 福斯特表示,研究表明新冠肺炎的首例感染病例可能是由蝙蝠传到人,并发生在2019年9月13日到12月7日之间。因此2019年12月24日从武汉采样的病毒基因组根本不能准确地告诉我们疾病的起源

剑桥大学团队发现熊去氧胆酸能预防新冠感染,已在小鼠和人体获得验证,中国学者已在进行同类研究DeepTech深科...近日,由英国剑桥大学领导的一项研究发现,一种常用的肝脏药物——熊去氧胆酸,可以对新冠病毒造成影响。它能减少细胞上的 ACE-2 受体数量,使病毒更难以进入人体细胞。实验中,研究人员通过培养的类器官、捐赠器官、动物和人体实验,确定熊去氧胆酸是一种可用于预防新冠病毒的药物。图片(来源:Nature)其中,让 6 只未经治疗的仓鼠全部感染新冠病毒,它们在生病后体重开始下降。而使用熊去氧胆酸预处理的 9 只动物中,只有 3 只感染,并且病情严重程度较低。随后,他们用新冠病毒感染两个捐献的人体肺部,结果表明经过熊去氧胆酸预处理的肺,可以显著抵抗感染。图片图 | 灌注肺(来源:Teresa Brevini)在后续测试中,8 名人类志愿者接受了正常剂量的熊去氧胆酸。之后,他们接受了鼻拭子测试,结果显示鼻上皮细胞上的 ACE2 受体的浓度显著降低。这意味着一种关闭病毒大门的方法被发现,从一开始就能阻止它进入人体细胞,从而保护我们免受感染。由于该药物的治疗方式,针对的是人体细胞、而不是病毒。因此,对于未来病毒的新变体、以及可能出现的其他冠状病毒,它有望产生相似的预防效果。12 月 5 日,相关论文以《抑制 FXR 可能通过降低 ACE2 来保护 SARS-CoV-2 感染》(FXR inhibition may protect from SARS-CoV-2 infection by reducing ACE2)为题,发表在 Nature 上。图片图 | 相关论文(来源:Nature)打个比方,假如病毒是“敌人”,每当遇到不同的“敌人”,我们都要为其制造一款“量身定制”的“武器”,也就是疫苗。而使用熊去氧胆酸,则是从我方角度出发,通过增加自身“武力”,以同一“招式”消灭众多“敌人”。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化工教授许建和表示,熊去氧胆酸(UDCA,ursodeoxycholic acid)是人体内自然分泌、具有生理活性的手性分子,属于甾体化合物。虽然在人体内的分泌非常微量,但具有增强肝细胞活性及其代谢功能的作用,目前尚未见到对人体有毒副作用的报道。同时,熊去氧胆酸也已获得临床应用批准,并已被发现具有利胆、治疗胆固醇性胆囊结石、以及胆汁淤积性肝病、预防药物性结石形成等作用。另据悉,剑桥大学领导的这项研究表明,新冠病毒之所以能侵入人体细胞,离不开细胞中的一种名为 ACE2 的受体,而熊去氧胆酸能够“把这扇大门锁上”。如能在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中得到证实,那么熊去氧胆酸或可成为一种重要的药物,以保护那些尚未接种疫苗、或者疫苗效力失效的高风险人群。众所周知,疫苗通过增强人体免疫系统来保护我们,即能够识别并清除病毒,或者至少削弱它。但是,对于免疫系统薄弱的患者,疫苗并不完全有效。而且,并非每个人都能获得疫苗。此外,病毒还可以突变为新变体,以对体内的抗体,这时疫苗效果就会有所降低。而熊去氧胆酸既能保护我们免受新冠病毒的感染,同时这种方法不依赖于免疫系统,可以与疫苗接种互为补充。图片关闭新冠感染这扇“门”在剑桥大学领导的合作团队中,有一位成员之前主要研究类器官,其曾使用“微型胆管”来研究胆管疾病。另一位成员此前主要研究肝脏,其培育了微型肝脏、即所谓的类器官,以研究肝脏疾病的发展、以及治疗和预防的方法。当 2020 年新冠病毒 SARS-CoV-2 出现时,课题组也将注意力转到这一新威胁。后来,他们发现肝细胞表面携带大量的 ACE-2 分子。这让他们感到很惊讶,因为这正是新型冠状病毒的受体。而在此前,研究团队并不知道肝脏会特别受到感染、或受到新冠病毒的影响。利用类似的方法,课题组偶然地发现一种名为 FXR(farnesoid X recepto,法尼醇 X 受体)的分子,大量存在于这些胆管类器官中。他们还发现,可以通过直接调节病毒,进入细胞所使用的“大门”、即 ACE2 受体之内,借此有效减少它的存在,就像是“把大门关上”一样。随后,他们研究了肝细胞上 ACE2 受体的数量,到底是如何被控制的。结果发现了一个有趣的机制:在胆管和胆囊内的上皮细胞里,有着高浓度的 ACE2 受体。然而,如果不定期使用胆汁酸对其进行冲洗,它们就会失去 ACE2 的表达。当在培养基中省略胆汁酸时,细胞就失去了 ACE2 受体。因此,他们确定胆汁酸可以作为 ACE2 受体的调节器。而这背后的机制则更为复杂:胆汁酸可以激活 FXR 受体,FXR 受体进而刺激 ACE2 的产生。如果没有胆汁酸,就无法激活 FXR 受体,也就没有 ACE2 受体。同样的,抑制胆汁酸也会降低肺和肠中的 ACE2 受体数量。当然,他们也想知道这种相关性,是否也存在于新冠病毒的目标组织、也就是肺部和肠道中。在论文中研究人员表示,他们还在肺或肠细胞产生的类器官中发现了 FXR 受体,这说明胆汁酸会导致 FXR 受体增多,进而导致 ACE2 受体的增多。接下来的问题是,这一过程是否也可以逆转:即 ACE2 受体的数量也可以通过这一途径降低吗?比较幸运的是,市场上已经有药物可以降低肝脏疾病中胆汁酸的浓度。研究团队将这些物质添加到肝脏、肺和肠的不同类器官中。结果显示,ACE22 受体浓度的确降低了。沿着这个思路,他们使用熊去氧胆酸进行实验,结果发现它可以对 FXR 产生作用,并且使其减少人体细胞中的 ACE2 受体。此外,使用相同的方法也能关闭类器官“迷你肺”以及“迷你肠道”的 ACE2“大门”。如前所述,肺部和肠道是新冠病毒的两个主要攻击目标,因此关闭这扇“门”就能防止病毒感染。图片图 | 肺部类器官(来源:Teresa Brevini)图片在小鼠实验和人体实验上均获成功下一步,则要证明该药物不仅能阻止实验室培养细胞的感染,也能防止生物体中的感染。实验证明,这种药物可以预防暴露于病毒的仓鼠的感染。在过去,这一实验也被视为是抗新冠药物临床前测试的“金标准”模型。更重要的是,接受熊去氧胆酸治疗的仓鼠,可以抵抗德尔塔变种(实验时的新冠病毒最新变种)。而在当时,主流疫苗对该病毒的效力已被证明有所下降。接下来,研究团队让新冠病毒感染肝脏、肺、肠的类器官,这些病毒是他们从受感染患者的鼻拭子中获得的。对于其中一些类器官,使用熊去氧胆酸进行预处理;而另一些则没有。图片图 | 用熊去氧胆酸处理并暴露于 SARS-CoV-2 的胆管/肝脏类器官,红色表示病毒(图片来源:Teresa Brevini)结果显示,这种药物会让感染率急剧下降。服用了该药物的小鼠和仓鼠的鼻、肺、肝、肠上皮细胞中的 ACE2 受体也显著减少。也就是说,这种药物可以保护仓鼠不受病毒感染,证明它确实能有效地预防感染。当然,课题组更想在人类身上展示这一点,而不是仓鼠。后来,他们研究了捐赠的人体肺部。这两个肺分别被灌注药物,以便能够检查药物对同一器官的影响。他们给一个肺灌注治疗标准浓度的药物,给另一个肺灌注安慰剂。两个肺的 ACE2 水平在实验开始时是一样的,之后就发生了变化,被灌注了药物的肺的 ACE2 受体数量则出现急剧下降。在长期服用该药物的先天性肝病患者的血清中,ACE2 的浓度也低于未服用该药物的患者。最后,对同时患有新冠和肝病的患者进行数据分析之后,他们还发现接受该药物治疗的患者的病程明显较轻,需要重症监护的患者相对较少,死亡率也比较低。对于器官移植来说,这一发现可能也很重要,考虑到新冠病毒通过移植器官传播的风险,因此这可能为在器官移植前的药物治疗提供帮助。图片一种低成本、低副作用的新冠药物有望诞生研究人员指出,虽然需要适当的控制随机试验,来证实这些发现。但是,实验数据所提供的证据令人信服,即熊去氧胆酸可以作为药物来预防新冠病毒和辅助疫苗接种,特别是在弱势群体中。由于它直接针对 ACE2 受体,因此他们希望它能对新冠病毒突触的进化产生效果,从而应对可能产生的病毒变异。可以说,研发新冠病毒干预措施的最大挑战,便是不断出现新的病毒变异。而此次发现为一种低成本、安全、通用的治疗方法带来了真正的进展,也让人类在对抗当前和未来的新冠病毒感染时,拥有了一个新的潜力型方法。研究中,课题组使用了所有能想到的方法,以证明熊去氧胆酸确实能将病毒拒之门外,从而保护我们免受新冠病毒的感染。更重要的是,这种药物是对我们的细胞起作用,所以它不受病毒突变的影响,即使出现新的变异毒株,它也可能是有效的。同时,这是一种“负担得起且有效的”方式。临床使用熊去氧胆酸已有多年,已经明确它不仅安全、而且耐受性也非常好,因此可以对新冠病毒高风险人群直接使用。与病毒不同的是,人体自身的 ACE2 受体不会改变,因此产生耐药性的风险更小。同时,这种药物价格低廉,可以大量生产,也易于储存或运输,可以进行快速便捷的部署。研究人员甚至乐观地认为,这种药物可能成为抗击新冠疫情的重要武器。当然,还需要进行适当的临床试验来验证这一希望。但如果成功,就会诞生一种低成本、低副作用的药物,并能迅速在全球范围内普及。许建和分析称,距离熊去氧胆酸真正上市成为新冠相关药物,可能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虽然已经有相关的熊去氧胆酸片制剂,但其适应症并不是新冠引起的疾病,所以将其作为新冠药物,仍然需要从临床试验开始做起。“但是,相比于全新药物的临床试验来说,可能在药物安全性和可靠性的I期临床试验上会加快速度。目前主要是需要更多的临床实验,以揭示其是否具有预防、以及治疗新冠感染症状的实际功效,”许建和说。图片许建和:启动人工合成熊去氧胆酸,为拯救黑熊而另辟蹊径事实上,许建和和团队大约是从 2012 年左右,开始研究酶法合成熊去氧胆酸这一手性分子。图片图 | 许建和(来源:许建和)他说:“当年是偶然间看到新闻报道说,熊去氧胆酸的来源仍然依赖于受到国际社会诟病的活熊取胆技术,于是我当即决定启动人工合成方法的研究,当时的初衷是为了拯救黑熊而另辟蹊径。”“因为我们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就是利用酶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去合成具有单一手性异构体的功能分子;而把熊去氧胆酸的生产方式从动物提取变革为绿色高效的生物合成,这也是合成生物学的使命和魅力所在。”许建和补充称。目前,许建和团队正在利用合成生物学及新一代多酶级联催化技术,来大规模合成临床上或工业上有用、而又难以获得的关键功能分子。“其中一个重要的应用方向,便是手性医药原料及其关键中间体,而熊去氧胆酸正是我们的代表性产品之一。”许建和最后表示。支持:Ren、Bao参考资料:1.Brevini, T., Maes, M., Webb, G.J. et al. FXR inhibition may protect from SARS-CoV-2 infection by reducing ACE2. Nature (2022). 展开全文八平尺手绘《国色天香》牡丹图太漂亮了,居然只需59元,抢疯了!广告中钞国标热门推荐花千芳:彭斯正式决定2024年参选总统,蹦着高的跟特朗普唱对台戏花千芳播放05:3532岁博士高热惊厥离世,家人阳性后,你还敢让他独自隔离吗?组图凝妈悟语应对新冠,辛巴给公司放假1个月?投五千万做地产他要转行卖房吗传媒一班美南极洲科考基地一男子因袭击女同事被捕,性攻击在该基地并不罕见成都商报红星新闻《无限超越班》才播2期就翻车,尔冬升成翻版郭敬明,观众不再给流量面子组图水中烧烤的鱼李铁难逃重判?中国足球反腐力度有多大:假球丑闻问责16人免职6人厝边人热搜!“阳过”后小心病毒性心肌炎 相关企业有望获关注金融界特斯拉回应上海工厂停产、传威马联创杜立刚离任、李斌称对数据勒索绝不妥协…AutoByte北京首钢变天!秦晓雯确定下课,从豪言“三年夺冠”到成球队罪人中国篮坛速递投入2000亿元!重庆建设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快马加鞭”上游新闻打开腾讯新闻查看更多4637分享评论 46头像用户uviqb0u18点赞赶快研究生产吧,控制病毒感染,让人们能健康快乐的生活。腾讯网友 · 19天前头像阿华逗20点赞这个药好几十年前就有了,就叫熊去氧胆酸片。腾讯网友 · 19天前头像用户j1bur8c15点赞希望许教授的人工合成熊去氧胆酸早日批量化上市,现在人心惶惶之际太需要了,熊也能免受痛苦!腾讯网友 · 19天前头像用户i084dpk9点赞早多年就有了,一盒两百多八天量去买吧腾讯网友 · 19天前头像用户cvje9i54点赞熊胆?大家看过苏胆汁的视频?太遭罪了腾讯网友 · 19天前头像用户7b7s7t04点赞这个是一个药名和熊没有一点关系吧,这个是治疗肝炎的药,十几年前300一盒,一盒30片腾讯网友 · 19天前头像Paul6点赞看来我百毒不侵,走在新冠病毒前边了!腾讯网友 · 19天前头像一玉口中国1点赞我吃此药已经有大半年了,是用来预防胆管结石复发的,一天一粒,德国进口的,不便宜。国产的相对便宜一些,但也挺贵的。腾讯网友 · 19天前头像用户4241772点赞那你肯定没感染吧腾讯网友 · 18天前头像Henry [坏笑]5点赞是不是卖熊胆川贝那个又要卖疯了腾讯网友 · 19天前头像小卫子10点赞那个叫蛇胆川贝。腾讯网友 · 19天前头像小卫子2点赞这个熊去胆酸是从熊的胆汁里提取的吗?原材料能够人工合成了吧已经?腾讯网友 · 19天前头像巴拉纳西2点赞拒绝熊胆制药腾讯网友 · 19天前头像太阳4点赞如果用,请合成。腾讯网友 · 19天前头像淡泊宁静7点赞熊弟躺枪!!!腾讯网友 · 19天前头像锡鑫笑容点赞不伤害其他动物不行吗?腾讯网友 · 19天前头像蓝色海豚点赞可怜的熊们又要被伤害了吧!!!??...........北京朝阳 · 19天前头像用户w9jw_oz点赞许教授就是研究的化学合成。腾讯网友 · 18天前头像将离玉簪点赞当年就有过给活熊取胆汁的报道,非常残忍,现在又弄个这个发现,是想牺牲地球上的其他物种来满足人类所有的私利吗腾讯网友 · 18天前头像腾讯网友点赞这两年打了疫苗反应很大,肝胆不好的症状很明显,肝火旺盛易爆易燥,消化不良。现在体检出来有几个肝胆指标不太好,可以吃这个药吗?腾讯网友 · 19天前头像用户c_o9kcr点赞怎么个吃法,吃多少剂量腾讯网友 · 19天前头像随心随性随缘点赞新冠本来不可怕 不适当的服药 损失身体就得不偿失了 理性理智 思考 过犹不及腾讯网友 · 18天前头像昵称1点赞就算全力去研发也得里面的时间腾讯网友 · 19天前头像用户u2irkjr点赞这是要搞几个上市公司来。腾讯网友 · 19天前头像突然进来1点赞哪里有卖?我们要囤货腾讯网友 · 19天前头像春天里的小燕子点赞家里正好有一盒,吃吃腾讯网友 · 19天前

被遗忘的英格兰玫瑰很多人都知道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故事,更进一步,有人还可能知道他们与莫里斯·威尔金斯因此分享了196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然而,有多少人记得罗莎琳德·富兰克林(Rosalind Franklin),以及她在这一历史性的发现中做出的贡献?富兰克林1920年生于伦敦,15岁就立志要当科学家,但父亲并不支持她这样做。她早年毕业于剑桥大学,专业是物理化学。1945年,当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她前往法国学习X射线衍射技术。她深受法国同事的喜爱,有人评价她“从来没有见到法语讲的这么好的外国人”。1951年,她回到英国,在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取得了一个职位。在那时候,人们已经知道了脱氧核糖核酸(DNA)可能是遗传物质,但是对于DNA的结构,以及它如何在生命活动中发挥作用的机制还不甚了解。就在这时,富兰克林加入了研究DNA结构的行列——在相当不友善的环境下。她负责起实验室的DNA项目时,有好几个月没有人干活。同事威尔金斯不喜欢她进入自己的研究领域,但他在研究上却又离不开她。他把她看作搞技术的副手,她却认为自己与他地位同等,两人的私交恶劣到几乎不讲话。在那时的科学界,对女科学家的歧视处处存在,女性甚至不被准许在大学的高级休息室里用午餐。她们无形中被排除在科学家间的联系网络之外,而这种联系对了解新的研究动态、交换新理念、触发灵感极为重要。富兰克林在法国学习的X射线衍射技术在研究中派上了用场。X射线是波长非常短的电磁波。医生通常用它来透视,而物理学家用它来分析晶体的结构。当X射线穿过晶体之后,会形成衍射图样——一种特定的明暗交替的图形。不同的晶体产生不同的衍射图样,仔细分析这种图形人们就能知道组成晶体的原子是如何排列的。富兰克林精于此道,她成功的拍摄了DNA晶体的X射线衍射照片。 富兰克林拍摄的DNA晶体的X射线衍射照片,这张照片正是发现DNA结构的关键 此时,沃森和克里克也在剑桥大学进行DNA结构的研究,威尔金斯在富兰克林不知情的情况下给他们看了那张照片。根据照片,他们很快就领悟到了DNA的结构——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两条以磷酸为骨架的链相互缠绕形成了双螺旋结构,氢键把它们连结在一起。他们在1953年5月25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报告了这一发现。这是生物学的一座里程碑,分子生物学时代的开端。当沃森等人的论文发表的时候,富兰克林已经离开了国王学院,威尔金斯似乎很庆幸这个不讨他喜欢的伙伴的离去。然而富兰克林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她分辨出了DNA的两种构型,并成功的拍摄了它的X射线衍射照片。沃森和克里克未经她的许可使用了这张照片,但她不以为忤,反而为他们的发现感到高兴,还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证实DNA双螺旋结构的文章。这个故事的结局有些伤感。当1962年沃森、克里克和威尔金斯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时候,富兰克林已经在4年前因为卵巢癌而去世。按照惯例,诺贝尔奖不授予已经去世的人。此外,同一奖项至多只能由3个人分享,假如富兰克林活着,她会得奖吗?性别差异是否会成为公平竞争的障碍?后人为了这个永远不能有答案的问题进行过许多猜测与争论。与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相比,富兰克林的早逝更加令人惋惜。她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女科学家,然而知道她和她的贡献的人寥寥无几。沃森在《双螺旋》(1968年出版)一书中甚至公开诋毁富兰克林的形象与功绩,歪曲她与威尔金斯之间的恩怨。许多关于双螺旋的书籍和文章根本不提及富兰克林,尽管克里克在很多年后承认“她离真相已经只有两步”。富兰克林始终相信人们对才能和专业水准的尊重会与性别无关,但她正是这倾斜的世界中女科学家命运的代表。如果她是男性则可能如何,这种假设固然没有意义,但性别的确一直是她在科研领域发挥才能的绊脚石,并使她的成就长时间得不到应有的认可。

剑桥大学发表新冠病毒论文

2020年以来,对于新冠病毒的传播力度和影响力我相信不少人也看到了。根据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北京时间4月11日06时30分,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超168万例,共计1681964例,然而在新冠病毒蔓延之际,我们又迎来了一个令人担心的问题,那就是“新冠病毒基因突变”。

这意味着我们对新冠病毒的控制力度可以说又更加的困难一点,并且在突变之后的新冠病毒已经非常适应在人体内生存。

新冠病毒基因突变发展到什么状态?

在最新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报告之中,我们也看到了在全球已经变异成了“3种毒株”,所以这已经算是“正在快速突变”。当然接下来是否会演变更多的毒株暂时无法确定,这3种毒株只是我们暂时的一个观察。

并且在4月10日的时候,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也发表了对这个突变的说法,那就是“传播力比较大,比起流感,它有高20倍以上的死亡率,这个问题值得重视。”

英国科学家表示,对于这变异成的3种不同的毒株,它们也是以适应不同人群中的免疫系统抵抗力,而对于这些病毒变体,还有一个问题被“挖掘”出来,那就是在一些美国人身上发现的病毒变体与蝙蝠中发现的病毒关系最密切。

所以说这个问题再次又指向了蝙蝠身上,在病毒的初期,不少的研究就将病毒指向了蝙蝠,最后还有研究说可能是穿山甲等等,但是结果都没有一个准确答案去说明,到底是不是在这些动物身上出现的,所以具体还要等待新的研究结论才行。

3种毒株是如何被发现的?

根据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的论文作者剑桥大学遗传学家彼得·福斯特(Peter Forster)博士表示,通过分析“从患者身上发现的第一批160个完整的病毒基因组序列发现,与在蝙蝠身上发现的最接近的变异主要在来自“美国和澳大利亚的患者身上”,而不是在中国武汉患者身上。”

他们使用的是2019年12月24日至2020年3月4日期间从世界各地采集的样本数据。在研究之中,科学研究人员们将三个截然不同但密切相关的变体,被称之为A、B和C。

而在A、B、C之中,A型是与在蝙蝠中发现中最接近的冠状病毒类型,即原始的人类病毒基因组。该病毒基因组存在于武汉,但不是武汉地区的主要病毒类型。反而是在国外人的身上发现可能较多。根据科学报告指出,研究人员们在居住于武汉的美国人身上发现了突变的A型病毒,在来自美国和澳大利亚的患者中也发现了大量的A型病毒,所以说变异的问题可能在他们身上最为明显。

而武汉患者主要是B型,并在东亚各地的患者中存在,C型病毒是主要的欧洲类型,在本次的研究之中,我国大陆是没有这种病毒类型,但在新加坡、中国香港和韩国都有发现。

所以说综合这个情况来看,研究结果认为A型病毒与蝙蝠和穿山甲中发现的病毒关系最密切,研究人员将其描述为疫情暴发的根源。B型病毒由A型衍生而来,被两个突变分开,然后C型反过来又是B型的“女儿”。

通过A型能否找到病毒根源?

当然,从这个研究的情况来看,A型是如今的一个重点,因为它是与蝙蝠和穿山甲中发现的病毒关系最密切,这也是我们一直指向病毒可能的一个出处,而刚最接近的A型病毒在来自美国和澳大利亚的患者中的发现最为明确,所以说这可能会再次改变我们对病毒的一个起源新认识。

根据科学研究者福斯特表示“病毒有太多的快速突变,无法完整地追踪Covid-19家谱”,所以需要找到根源,还是比较困难。

但是从如今的病毒变异群体的一个研究来看,该病毒确实可能出现一个转变,如果能够从大量具有A型的患者身上缓慢的找到根源,那么对我们未来的疫苗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帮助,如今这篇论文报告直接说明了A型病毒是关系最大的,其他都是分别衍生出来的。

所以赶快去看看美国和澳大利亚的患者中,发现大量的A型病毒的人,是如何出现这种情况的,也许能够找到真正的答案

整体上来说,这项研究的变异问题确实指向到了国外的某些群体,但是我们也只能作为参考,毕竟如今我们还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至于最终病毒到底是如何出现的,我们就等待权威科学结论,如今我们是要全球努力进行控制才行,不要在指责了。

彼得·福斯特。新冠最早的论文是来自德国和英国的研究团队共同撰写,第一作者为英国剑桥大学的彼得·福斯特(Peter Forster)博士。福斯特介绍,此次研究目的是为了确定“原始病毒类型”。

不能,因为突变本身就是不可控的,突变的方向也很多,所以很难从突变去溯源,从而找到病毒根源。

橙柿互动报道 随着抗击新冠“新十条”颁布,可以预计的是生活逐渐走向正常化,每一个人也都将面临与新冠病毒不期而遇的巨大可能。我们可能还需要数月时间去慢慢习惯这样的世界。那么,应对新冠病毒,是否会有特效药物?最新的科学研究似乎带来了希望。12月5日,英国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历史悠久、最有名望的科学杂志之一《Nature》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FXR inhibition may protect from SARS-CoV-2 infection by reducing ACE2》的研究论文,称一种名为熊去氧胆酸(UDCA)的药物能够预防新冠病毒感染,并可能有能力预防新冠病毒未来出现的突变体的感染。这篇论文在网上被广泛转发,有人提出:终结新冠的药物找到了!这种药物真的能治疗新冠吗?它会成为终结疫情的“关键”吗?经过仓鼠、捐赠肺、志愿者等一系列试验接受UDCA治疗的患者发生严重新冠肺炎并住院的可能性较小根据这篇论文内容,人体内的受体ACE2对新冠病毒(SARS-CoV-2)具有高亲和力,是新冠病毒入侵宿主细胞的主要受体。而熊去氧胆酸(UDCA)能够通过抑制转录因子FXR,下调ACE2的表达,关闭新冠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通道。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相同的方法,关闭了肺类器官和肠类器官中的ACE2通道,而肺和肠道是新冠病毒的两个主要靶标,可以防止病毒感染。不仅如此,研究人员还通过试验验证了该药物可以预防活生物体的感染。在感染新冠病毒Delta变体的仓鼠模型中,研究发现,用UDCA药物治疗的仓鼠受到了保护,免受Delta变种的侵害。研究人员还用呼吸机让2个捐赠肺在体外呼吸,并用泵让类似血液的液体在肺中循环,以保持器官的功能,两个肺都暴露在病毒下,其中一个被给予UDCA药物。结果显示,接受药物的肺没有被感染,而另一个肺却感染了。最后,研究人员招募了8名志愿者来测试UDCA药物,通过擦拭鼻子,发现ACE2水平较低,这表明病毒侵入并感染他们鼻细胞的机会更低。尽管不可能进行全面的临床试验,研究人员分析了两个独立患者队列的新冠感染数据,比较了那些已经服用UDCA治疗肝脏疾病的患者与未服用该药物的患者,发现接受UDCA治疗的患者发生严重新冠肺炎并住院的可能性较小。研究人员表示,由于这种药物作用于我们的细胞,不受病毒突变的影响,即使出现新的变异也应该有效。此外,UDCA已经在临床上使用了很多年,所以我们知道它是安全的并且耐受性很好,这种药片成本低廉,可以快速大量生产且易于储存或运输。论文最后强调,研究人员乐观地认为这种药物可能成为对抗新冠的重要武器。UDCA到底是什么药? UDCA是一款已获临床应用批准的药物。在国内,熊去氧胆酸胶囊为国家医保甲类药。当前,UDCA被广泛用于多种肝胆疾病的治疗,是治疗胆结石、胆囊炎、肝病和胆道疾病的重要临床药物。据药融云数据显示,中国共有143条熊去氧胆酸药品审评记录,54条药品批文。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化工教授许建和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熊去氧胆酸(UDCA,ursodeoxycholic acid)是人体内自然分泌、具有生理活性的手性分子,属于甾体化合物。虽然在人体内的分泌非常微量,但具有增强肝细胞活性及其代谢功能的作用,目前尚未见到对人体有毒副作用的报道。剑桥大学的这篇论文对证券市场产生了巨大影响,截至12月12日,熊去氧胆酸概念持续大涨。对此,多家药企发布公告——新华制药12月11日发布异动公告,表示公司关注到媒体存在关于熊去氧胆酸用于预防新冠病毒感染的报道,目前该研究尚未进行验证性临床试验,能否用于新冠病毒预防及感染的治疗仍存在重大不确定性。截至目前,公司全资子公司新达制药用于治疗胆固醇型胆结石的熊去氧胆酸片尚未实现商业化生产。千红制药也在异动公告中表示,相关研究尚未进行验证性临床试验。目前公司产品熊去氧胆酸片的适应证为胆固醇型胆结石、形成及胆汁缺乏性脂肪泻、预防药物性结石形成及治疗脂肪痢等。许建和认为,距离熊去氧胆酸真正上市成为新冠相关药物,可能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虽然已经有相关的熊去氧胆酸片制剂,但其适应证并不是新冠引起的疾病,所以将其作为新冠药物,仍然需要从临床试验开始做起。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门把手”ACE2的全长结构最早是西湖大学周强团队解析的在剑桥大学的这篇论文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ACE2。ACE2全称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是人体内一种参与血压调节的蛋白,在肺、心脏、肾脏和肠道等多个器官广泛存在。研究表明,新冠病毒之所以能侵入人体细胞,离不开细胞中这种名为ACE2的受体,而熊去氧胆酸能够“把这扇大门锁上”。早在2020年2月新冠疫情暴发之初,西湖大学周强实验室在论文预印本平台bioRxiv上发表两篇研究成果。在第一篇研究成果中,他们成功解析新冠病毒的受体ACE2的全长结构。这是世界上首次解析出ACE2的全长结构。在第二篇研究成果中,他们报道了新冠病毒S蛋白受体结合结构域与受体ACE2全长蛋白的复合物冷冻电镜结构,在世界上首次捕捉到新冠病毒入侵宿主细胞的瞬间状态,揭开了新冠病毒入侵人体细胞第一刻的情形。研究发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人体细胞的关键在于其S蛋白与人体ACE2 蛋白的结合。准确地说,是S蛋白“劫持”了原本是控制血压的ACE2,通过与它的结合入侵人体。S蛋白全称为spike glycoprotein (刺突糖蛋白),位于新冠病毒最外层,像一个个突起的刺。根据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研究团队的研究结果,新冠病毒S蛋白以三聚体形态存在,每个三聚体包含三个单体,每一个单体中约有1300多个氨基酸残基,其中300多个氨基酸残基构成了“受体结合结构域”(RBD),即S蛋白与ACE2结合的地方。一个人体细胞的蛋白,怎么会与病毒发生联系?西湖大学特聘研究员陶亮在接受采访时解释说:“如果把人体想象成一间房屋,把新冠病毒想象成强盗,ACE2就是这间房屋的‘门把手’, 病毒抓住它,从而打开了进入细胞的大门。”周强团队的这项研究为后续科学家的靶向药物研究提供了更多信息,对发现和优化阻断病毒入侵的抗体及其他药物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西湖大学抗新冠病毒口服药获批进入临床试验自疫情暴发以来,西湖大学一直坚守在科学战线上,为抗击新冠疫情贡献自己的力量。2020年4月,郭天南及团队利用质谱分析和机器学习方法,在重症患者血清中找到一系列生物标志物,可有效预测轻症患者是否会向重症发展,并为重症患者的药物选择提供一定指导。同一时期,西湖大学快速集结了一支由生命科学学院院长、西湖实验室主任于洪涛领衔的多学科团队攻坚队伍,全力开发针对新冠病毒的原创小分子药物。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于洪涛领衔的攻关团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研发出一种小分子非共价抑制剂WPV01(艾普司韦),抑制新冠病毒的药效显著且安全性高。目前,WPV01已完成药代、药动、药效、药剂、安全性评估等临床前研究,9月6日获国家药审中心批准正式进入临床。于洪涛在接受快报采访时提到,新冠疫情暴发后,有三款在已有药物基础上开发的抗新冠药物陆续获批,包括吉利德的瑞德西韦(靶向病毒RNA聚合酶RdRp),默克的莫努匹拉韦(靶向RdRp),以及辉瑞研制的奈玛特韦(靶向病毒蛋白酶3CLpro)。西湖大学研发的WPV01,靶向的是新冠病毒自我复制组装过程中所必需的关键蛋白酶3CLpro。据他介绍,2020年3月,西湖大学研究团队就开始制备新冠病毒3CLpro蛋白样品,之后采用DNA编码化合物库筛选技术进行先导化合物分子筛选,6月拿到第一批筛选结果,9月通过活性测试和功能验证确定候选药物分子。此后两年,从计算机辅助药物筛选、结构解析、化合物结合机制分析、活性测试,到化合物盐型、晶型、剂型研究,再到药理和毒理学研究,最终,获得了进入临床试验的药物分子WPV01。根据实验结果显示,从细胞到动物体内测试,WPV01在安全性及有效性上均表现出明显优势。临床前研究还显示,WPV01对不同新冠病毒变异株、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冠状病毒和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等在内的其他冠状病毒均具有抑制作用。“目前药物仍在合作医疗机构进行临床试验,这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一种药物从临床试验到上市,可能还会间隔很长一段时间。”于洪涛表示,当前疫情形势多变,但团队相信,WPV01能够为预防和治疗新冠病毒肺炎贡献一份力量。

剑桥大学发表论文新冠病毒

新冠原型来自英国剑桥大学麦克唐纳考古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国际权威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文章《新冠病毒基因组系统进化网络分析》,认为全球范围内的新冠病毒可划分三种类型,且在美国大量流行的可能是“原始类型”。研究小组分析了2019年12月至2020年3月间测定的各国患者感染的新冠病毒基因组。结果发现全球新冠病毒分为三个有密切“血缘关系”的不同“变体”,分别标记为“A”、“B”和“C”。美国和澳大利亚的患者主要感染的是A型病毒,在武汉居住的美国人中也发现了A的变异版本。武汉甚至整个东亚地区主要流行的是B型病毒。C型则主要集中于在法国、意大利、瑞典、英国等欧洲国家,在新加坡和韩国等地也有少量存在,在中国内地并未找到。更值得注意的是,A型病毒与蝙蝠及穿山甲体内发现的冠状病毒最为接近,因此被研究人员称为“原始类型”。按照血缘关系,B由A变异而来,二者相差两个突变,C由B变异而来,二者仅相差一个突变。

英国剑桥大学及德国学者本周发表了一篇探讨新冠病毒传播溯源的研究报告,探讨新冠病毒从武汉到欧洲和北美的传播轨迹。研究发现,病毒毒株可分为A、B、C三种类型,而较为原始的版本"A型"虽然出现在武汉,但在武汉样本中更多的是变异的"B型"毒株,A型毒株在美国和澳洲研究样本上更为常见。题为"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组谱系分析"(Phylogenetic network analysis of SARS-CoV-2 genomes)的研究报告是由英国及德国学者共同撰写,于4月8日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研究人员通过基因网络技术绘制出新型冠状病毒在人体的早期"进化途径"。该研究分析了从病患身上取得的前160份完整病毒基因组,得出新冠状病毒通过突变产生的不同病毒谱系。 "A、B、C"的全球分布 剑桥大学遗传学家、报告主要撰写人彼得·福斯特(Peter Forster)介绍,由于病毒发生了太多快速突变,研究人员无法完整追踪病毒的家族谱系,所以采用数学网络算法,同时找出所有可能的谱系。福斯特表示,这项技术最为人所知的用法是通过DNA追踪史前人类的动向。 研究团队从"全球共享流感数据倡议组织"(GISAID)的数据库中提取了2019年12月24日至2020年3月4日之间收集的160个样本,发现三种拥有密切遗传谱系的的新冠病毒类型,将其分成A、B、C三种类型。其中较为原始的毒株A型与在蝙蝠身上发现的毒株最接近。A型虽然也出现在武汉,但并非武汉最常见的毒株。 研究指出,曾经生活在武汉的美国人身上也找到此类毒株。研究发现A型更常出现在美国和澳洲感染者身上,而在武汉更常见的是从A型突变的B型毒株。总体而言,B型在东亚更为普遍,而且较少在未变异的情况下传播至其它地区。研究人员分析,原因可能是武汉出现了遗传学上的"奠基者效应",或是东亚以外的人群更能"抵抗"这一型的毒株。 由B型变异而来的C型主要出现在欧洲,在早期的法国、意大利、瑞典和英国患者身上能找到。虽然在研究中的中国患者样本上没有出现C型,但见于新加坡、香港和韩国。 基本上,在疫情暴发的第一阶段,欧洲、美国和澳洲等东亚以外地区最常见的是A型和C型。B型则是在东亚最为常见。C型早期时出现在新加坡,这也是欧洲第一批感染者身上常见的毒株类型。 这一研究报告在中国社交媒体上引起广泛讨论,认为这份报告可以成为新冠肺炎不是起源于武汉的佐证。报告主笔之一Peter Forster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表示,鉴于中美之间的政治纠纷,他明白病毒起源的议题是"烫手山芋",但这份报告以及他们目前正在进行的研究并不能给出明确解释。 至于为何A型病毒没有在武汉大范围感染,福斯特分析可能是"A型无法适应当地人的免疫系统"因此变异成B型,另一方面A型病株则适应了美国和澳洲人的免疫系统。 该研究团队目前正将其研究样本扩大至1001个病毒基因组。虽然研究结果尚未出炉,但福斯特表示,第一批感染以及病毒传播发生在去年9月中旬至12月初之间。研究人员认为,采用基因网络技术的分析方式将有助于预测下一个疫情暴发的地点。以意大利为例,意大利的"一号病人"起初被认为是曾与前往武汉的熟人接触而感染,但后者身上并未验出病毒,寻找"零号病人"的过程最终陷入死胡同。福斯特的研究则发现,意大利最早的感染案例或可追溯至1月27日被通报感染的一名德国患者,另一名初期的意大利感染病例则与"新加坡感染群"有关。

剑桥大学发表论文病毒根源

出品 | 搜狐 健康 作者 | 周亦川 编辑 | 袁月 英国剑桥大学研究人员在4月8日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发布的一项研究指出,中国武汉的COVID-19与欧洲和美国等其他国家地区的COVID-19分属不同类型。 文章作者,英国剑桥大学遗传学家Peter Forster博士介绍,研究组对第一批160个COVID-19人类患者完整病毒基因组序列进行分析,绘制了病毒突变的原始传播图,发现这些突变创造了不同的病毒谱系。Forster说,病毒发生了很多的快速突变,无法精确追踪COVID-19的谱系,但我们可以利用数学网络算法将所有可能的进化谱系进行可视化。这种算法常用于通过DNA分析史前人类的活动情况,这是第一次用于追踪COVID-19一类的冠状病毒感染途径。 研究人员使用了自2019.12.24至2020.3.4期间从世界各地采集的病毒基因数据,发现COVID-19存在三种不同的变体,可分为“A、B、C”三种类型。 其中,“A型”与蝙蝠和穿山甲身上发现的COVID-19最接近,即“原始人类病毒基因组”。“B型”来源于“A型”,“C型”又是由“B型”变异而来。A型病毒出现在武汉,但它不是武汉疫情爆发中主要的病毒类型。我们在居住在武汉的美国人身上发现了变异的A型病毒,同时在美国和澳大利亚患者样本中发现了大量的A型病毒。 武汉患者样本中最主要的是B型病毒,这在东亚各地的患者中普遍存在。然而,研究人员发现,它可能是东亚一个孤立的感染群体中建立起来的,如果没有进一步的突变,这种变异不会传播到世界其他地方。这意味着东亚以外的其他地区人类对B型病毒产生了“抵抗”。 另一种可能性,B型病毒在免疫和环境方面适于在东亚人群中传播,我们看到在东亚的突变率低于其他地方。或许,该病毒在东亚之外需要通过变异适应新的环境。 “C型”是欧洲样本中最主要的类型,我们在法国、意大利、瑞典和英国早期患者中发现了这种病毒。在中国大陆地区没有发现C型病毒,但存在于新加坡、中国香港和韩国的样本中。分析表明,意大利标本中的C型病毒与1月27日首先记录的德国感染病例有关,而意大利另一类感染途径与新加坡来源有关。 Forster在总结中表示,利用基因网络技术,我们可以准确追踪病毒感染途径,通过突变和病毒谱系的分析将已知病例互相关联。这种系统方法可以应用于最新的冠状病毒基因组测序,预测未来疾病传播和激增事件,遏制疾病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传播。 剑桥大学官网补充,目前,研究人员已将病毒基因组由160个扩展到1001个。现在的结果表明,COVID-19在人类首次感染和传播发生在2019年9月中旬至12月初之间。 参考资料: 1.Cambridge COVID-19: genetic network analysis provides ‘snapshot’ of pandemic origins 2.PNAS Phylogenetic network analysis of SARS-CoV-2 genomes

应该是无从找到病毒根源了,因为变异也是算蛮多次了,让病毒都改变了基因了。

剑桥大学分析了三种不同的毒株,包括A型病毒主要地点在美国和澳大利亚。B型病毒主要的国家在英国、法国、德国和荷兰等欧洲国家。C型是B型的变异病毒。中国流行的病毒主要是A型病毒和B型病毒。

2020年以来,对于新冠病毒的传播力度和影响力我相信不少人也看到了。根据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北京时间4月11日06时30分,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超168万例,共计1681964例,然而在新冠病毒蔓延之际,我们又迎来了一个令人担心的问题,那就是“新冠病毒基因突变”。

这意味着我们对新冠病毒的控制力度可以说又更加的困难一点,并且在突变之后的新冠病毒已经非常适应在人体内生存。

新冠病毒基因突变发展到什么状态?

在最新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报告之中,我们也看到了在全球已经变异成了“3种毒株”,所以这已经算是“正在快速突变”。当然接下来是否会演变更多的毒株暂时无法确定,这3种毒株只是我们暂时的一个观察。

并且在4月10日的时候,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也发表了对这个突变的说法,那就是“传播力比较大,比起流感,它有高20倍以上的死亡率,这个问题值得重视。”

英国科学家表示,对于这变异成的3种不同的毒株,它们也是以适应不同人群中的免疫系统抵抗力,而对于这些病毒变体,还有一个问题被“挖掘”出来,那就是在一些美国人身上发现的病毒变体与蝙蝠中发现的病毒关系最密切。

所以说这个问题再次又指向了蝙蝠身上,在病毒的初期,不少的研究就将病毒指向了蝙蝠,最后还有研究说可能是穿山甲等等,但是结果都没有一个准确答案去说明,到底是不是在这些动物身上出现的,所以具体还要等待新的研究结论才行。

3种毒株是如何被发现的?

根据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的论文作者剑桥大学遗传学家彼得·福斯特(Peter Forster)博士表示,通过分析“从患者身上发现的第一批160个完整的病毒基因组序列发现,与在蝙蝠身上发现的最接近的变异主要在来自“美国和澳大利亚的患者身上”,而不是在中国武汉患者身上。”

他们使用的是2019年12月24日至2020年3月4日期间从世界各地采集的样本数据。在研究之中,科学研究人员们将三个截然不同但密切相关的变体,被称之为A、B和C。

而在A、B、C之中,A型是与在蝙蝠中发现中最接近的冠状病毒类型,即原始的人类病毒基因组。该病毒基因组存在于武汉,但不是武汉地区的主要病毒类型。反而是在国外人的身上发现可能较多。根据科学报告指出,研究人员们在居住于武汉的美国人身上发现了突变的A型病毒,在来自美国和澳大利亚的患者中也发现了大量的A型病毒,所以说变异的问题可能在他们身上最为明显。

而武汉患者主要是B型,并在东亚各地的患者中存在,C型病毒是主要的欧洲类型,在本次的研究之中,我国大陆是没有这种病毒类型,但在新加坡、中国香港和韩国都有发现。

所以说综合这个情况来看,研究结果认为A型病毒与蝙蝠和穿山甲中发现的病毒关系最密切,研究人员将其描述为疫情暴发的根源。B型病毒由A型衍生而来,被两个突变分开,然后C型反过来又是B型的“女儿”。

通过A型能否找到病毒根源?

当然,从这个研究的情况来看,A型是如今的一个重点,因为它是与蝙蝠和穿山甲中发现的病毒关系最密切,这也是我们一直指向病毒可能的一个出处,而刚最接近的A型病毒在来自美国和澳大利亚的患者中的发现最为明确,所以说这可能会再次改变我们对病毒的一个起源新认识。

根据科学研究者福斯特表示“病毒有太多的快速突变,无法完整地追踪Covid-19家谱”,所以需要找到根源,还是比较困难。

但是从如今的病毒变异群体的一个研究来看,该病毒确实可能出现一个转变,如果能够从大量具有A型的患者身上缓慢的找到根源,那么对我们未来的疫苗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帮助,如今这篇论文报告直接说明了A型病毒是关系最大的,其他都是分别衍生出来的。

所以赶快去看看美国和澳大利亚的患者中,发现大量的A型病毒的人,是如何出现这种情况的,也许能够找到真正的答案

整体上来说,这项研究的变异问题确实指向到了国外的某些群体,但是我们也只能作为参考,毕竟如今我们还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至于最终病毒到底是如何出现的,我们就等待权威科学结论,如今我们是要全球努力进行控制才行,不要在指责了。

剑桥大学发表论文新冠病毒A

英国剑桥大学及德国学者本周发表了一篇探讨新冠病毒传播溯源的研究报告,探讨新冠病毒从武汉到欧洲和北美的传播轨迹。研究发现,病毒毒株可分为A、B、C三种类型,而较为原始的版本"A型"虽然出现在武汉,但在武汉样本中更多的是变异的"B型"毒株,A型毒株在美国和澳洲研究样本上更为常见。题为"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组谱系分析"(Phylogenetic network analysis of SARS-CoV-2 genomes)的研究报告是由英国及德国学者共同撰写,于4月8日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研究人员通过基因网络技术绘制出新型冠状病毒在人体的早期"进化途径"。该研究分析了从病患身上取得的前160份完整病毒基因组,得出新冠状病毒通过突变产生的不同病毒谱系。 "A、B、C"的全球分布 剑桥大学遗传学家、报告主要撰写人彼得·福斯特(Peter Forster)介绍,由于病毒发生了太多快速突变,研究人员无法完整追踪病毒的家族谱系,所以采用数学网络算法,同时找出所有可能的谱系。福斯特表示,这项技术最为人所知的用法是通过DNA追踪史前人类的动向。 研究团队从"全球共享流感数据倡议组织"(GISAID)的数据库中提取了2019年12月24日至2020年3月4日之间收集的160个样本,发现三种拥有密切遗传谱系的的新冠病毒类型,将其分成A、B、C三种类型。其中较为原始的毒株A型与在蝙蝠身上发现的毒株最接近。A型虽然也出现在武汉,但并非武汉最常见的毒株。 研究指出,曾经生活在武汉的美国人身上也找到此类毒株。研究发现A型更常出现在美国和澳洲感染者身上,而在武汉更常见的是从A型突变的B型毒株。总体而言,B型在东亚更为普遍,而且较少在未变异的情况下传播至其它地区。研究人员分析,原因可能是武汉出现了遗传学上的"奠基者效应",或是东亚以外的人群更能"抵抗"这一型的毒株。 由B型变异而来的C型主要出现在欧洲,在早期的法国、意大利、瑞典和英国患者身上能找到。虽然在研究中的中国患者样本上没有出现C型,但见于新加坡、香港和韩国。 基本上,在疫情暴发的第一阶段,欧洲、美国和澳洲等东亚以外地区最常见的是A型和C型。B型则是在东亚最为常见。C型早期时出现在新加坡,这也是欧洲第一批感染者身上常见的毒株类型。 这一研究报告在中国社交媒体上引起广泛讨论,认为这份报告可以成为新冠肺炎不是起源于武汉的佐证。报告主笔之一Peter Forster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表示,鉴于中美之间的政治纠纷,他明白病毒起源的议题是"烫手山芋",但这份报告以及他们目前正在进行的研究并不能给出明确解释。 至于为何A型病毒没有在武汉大范围感染,福斯特分析可能是"A型无法适应当地人的免疫系统"因此变异成B型,另一方面A型病株则适应了美国和澳洲人的免疫系统。 该研究团队目前正将其研究样本扩大至1001个病毒基因组。虽然研究结果尚未出炉,但福斯特表示,第一批感染以及病毒传播发生在去年9月中旬至12月初之间。研究人员认为,采用基因网络技术的分析方式将有助于预测下一个疫情暴发的地点。以意大利为例,意大利的"一号病人"起初被认为是曾与前往武汉的熟人接触而感染,但后者身上并未验出病毒,寻找"零号病人"的过程最终陷入死胡同。福斯特的研究则发现,意大利最早的感染案例或可追溯至1月27日被通报感染的一名德国患者,另一名初期的意大利感染病例则与"新加坡感染群"有关。

不能,因为突变本身就是不可控的,突变的方向也很多,所以很难从突变去溯源,从而找到病毒根源。

新冠原型来自英国剑桥大学麦克唐纳考古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国际权威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文章《新冠病毒基因组系统进化网络分析》,认为全球范围内的新冠病毒可划分三种类型,且在美国大量流行的可能是“原始类型”。研究小组分析了2019年12月至2020年3月间测定的各国患者感染的新冠病毒基因组。结果发现全球新冠病毒分为三个有密切“血缘关系”的不同“变体”,分别标记为“A”、“B”和“C”。美国和澳大利亚的患者主要感染的是A型病毒,在武汉居住的美国人中也发现了A的变异版本。武汉甚至整个东亚地区主要流行的是B型病毒。C型则主要集中于在法国、意大利、瑞典、英国等欧洲国家,在新加坡和韩国等地也有少量存在,在中国内地并未找到。更值得注意的是,A型病毒与蝙蝠及穿山甲体内发现的冠状病毒最为接近,因此被研究人员称为“原始类型”。按照血缘关系,B由A变异而来,二者相差两个突变,C由B变异而来,二者仅相差一个突变。

应该是无从找到病毒根源了,因为变异也是算蛮多次了,让病毒都改变了基因了。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