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山西玉米品种论文发表时间

发布时间:2024-07-04 15:41:16

山西玉米品种论文发表时间

山西春播中晚熟玉米区生育期129天左右,总叶片数21片,株高290厘米,穗位105厘米,穗长19.8厘米,穗行18行左右,行粒数38粒,百粒重35.8克,出籽率87.7%;感丝黑穗病,中抗大斑病,中抗穗腐病,感茎腐病,中抗矮花叶病;适宜播期为4月下旬至5月上旬,亩留苗4000-4500株。

一、品种介绍

审定编号为晋审玉20170027,品种名称为瑞普909,申请者为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育种者为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品种来源为RP86×RP06。

二、特征特性

1、在山西春播中晚熟玉米区生育期为129天左右,比对照先玉335晚2天。幼苗第1叶叶鞘为紫色,叶尖端尖到圆形,叶缘为紫色。株形半紧凑,总叶片数为21片,株高为290cm,穗位为105cm,雄穗主轴与分枝角度中,侧枝姿态中度下弯,1级分枝5-6个,最高位侧枝以上的主轴长25-28cm,花药为黄绿色,颖壳为浅绿色,花丝为浅粉色。

2、果穗筒型,穗轴为粉色,穗长为19.8cm,穗行为18行左右,行粒数为38粒,籽粒为黄色,粒型偏马齿型,籽粒顶端为黄色,百粒重为35.8g,出籽率为87.7%。

三、抗性

1、在2014年与2015年山西农业大学抗病性接种鉴定,易感丝黑穗病、茎腐病,中抗大斑病、穗腐病、矮花叶病。

2、在2016年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检测,容重为742g/L,粗蛋白为10.10%,粗脂肪为3.57%,粗淀粉为74.04%。

四、产量表现

在2014年与2015年参加山西春播中晚熟玉米区耐密组区域试验,2014年亩产量为960.6kg,比对照先玉335增产6.5%,2015年亩产量为898.8kg,比对照先玉335增产7.3%,2年平均亩产量为929.7kg,比对照增产6.9%。在201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量为885.4kg,比对照增产8.9%。

五、播种时间

适宜播种期为4月下旬至5月上旬,适宜在山西春播中晚熟玉米区种植,每亩留苗量为4000-4500株;每亩底施硝酸磷肥40kg、追施尿素20kg,注意防治丝黑穗病、茎腐病。

山西玉米品种论文发表

龙生19号玉米品种介绍如下:龙生19号是晋中龙生种业有限公司以H-10作母本,6868-2作父本组配选育而成的春播早熟玉米杂交种。

2017年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具有抗病性强、优质、适应性广等特点。综合性状优良,适宜在山西春播,中晚熟玉米区种植推广。

2014年、2015年参加山西春播中晚熟玉米区普密组区域试验,2014年亩产909.8千克,比对照先玉335增产6.4%,2015年亩产964.2千克,比对照先玉335增产11.8%,两年平均亩产937.0千克,比对照增产9.1%。201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775.9千克,比对照增产8.6%。

龙生19号的特征特性

山西春播中晚熟玉米区生育期127天左右,与对照先玉335相当。幼苗第一叶叶鞘紫色,叶尖端圆到匙形,叶缘绿色。株形半紧凑,总叶片数19-21片,株高290厘米,穗位115厘米,雄穗主轴与分枝角度大,侧枝姿态直,一级分枝3-5个,最高位侧枝以上的主轴长26厘米,花药红色,颖壳绿色,花丝绿色。

果穗筒型,穗轴红色,穗长21厘米,穗行16-18行,行粒数40粒,籽粒黄色,粒型马齿型,籽粒顶端黄色,百粒重37.3克,出籽率87.5%。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龙生19号 百度文库-玉米品种龙生19号的选育及推广

排名第一的玉米品种可以说是丰乐742,是由由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中心选育的玉米新品种,自2016年以来,先后通过山西省、安徽省、辽宁省、内蒙古、吉林省、天津市和河北省等多个省份审定或引种备案。成为中西部地区产量最高的玉米品种之一。

主要特性:

(1)抗倒性好:丰乐742平均株高305厘米,穗位105厘米,与先玉335相当。尽管植株较高,但是由于该品种茎秆粗壮弹性好,根系发达,气生根多,抓地牢固,抗倒能力却很好。

(2)果穗大出籽率高:丰乐742果穗筒型,平均穗长22.8厘米,穗行16~18行,行粒数40粒。穗轴红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40.5克,出籽率87.5%。

山西玉米品种论文发表要求

2021年7月6日 国家级玉米品种审定标准 1 基本条件1.1 抗病性1.1.1 籽粒用玉米品种东华北中晚熟春玉米类型区、东华北中熟春玉米类型区、东华北中早熟春玉米类型区、北方早熟春玉米类型区、北方极早熟春玉米类型区:大斑病、茎腐病、穗腐病田间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鉴定均未达到高感。西北春玉米类型区:茎腐病田间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鉴定均未达到高感。穗腐病田间自然发病及人工接种鉴定未同时达到高感。黄淮海夏玉米类型区、京津冀早熟夏玉米类型区:小斑病、茎腐病、穗腐病田间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鉴定均未达到高感。西南春玉米(中低海拔)类型区、热带亚热带玉米类型区:纹枯病、茎腐病、大斑病、穗腐病田间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鉴定均未达到高感。西南春玉米(中高海拔)类型区:灰斑病、大斑病、穗腐病、茎腐病田间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鉴定均未达到高感。东南春玉米类型区:纹枯病、茎腐病、南方锈病田间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鉴定均未达到高感。穗腐病田间自然发病及人工接种鉴定未同时达到高感。除达到上述要求外,不同玉米区品种还应对以下抗病性进行鉴定。东华北中晚熟春玉米类型区、东华北中熟春玉米类型区、东华北中早熟春玉米类型区、北方早熟春玉米类型区、北方极早熟春玉米类型区:丝黑穗病、灰斑病。西北春玉米类型区:大斑病、丝黑穗病。黄淮海夏玉米类型区、京津冀早熟夏玉米类型区:弯孢叶斑病、南方锈病、瘤黑粉病。西南春玉米(中低海拔)类型区:小斑病、南方锈病。西南春玉米(中高海拔)类型区:纹枯病、丝黑穗病。热带亚热带玉米类型区:小斑病、南方锈病。东南春玉米类型区:小斑病。1.1.2 青贮玉米品种东华北中晚熟春玉米类型区、东华北中熟春玉米类型区、东华北中早熟春玉米类型区、北方早熟春玉米类型区、北方极早熟春玉米类型区、西北春玉米类型区:大斑病、茎腐病田间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鉴定均未达到高感;其它叶斑病田间自然发病未达到高感。黄淮海夏玉米类型区、京津冀早熟夏玉米类型区:小斑病、茎腐病、弯孢叶斑病、南方锈病田间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鉴定均未达到高感;其它叶斑病田间自然发病未达到高感。西南春玉米类型区、热带亚热带玉米类型区、东南玉米类型区:纹枯病、大斑病、小斑病、茎腐病田间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均未达到高感;其它叶斑病田间自然发病未达到高感。除达到上述要求外,不同玉米区品种还应对以下抗病性进行鉴定。东华北中晚熟春玉米类型区、东华北中熟春玉米类型区、东华北中早熟春玉米类型区、北方早熟春玉米类型区、北方极早熟春玉米类型区:丝黑穗病、灰斑病。西北春玉米类型区:丝黑穗病。黄淮海夏玉米类型区、京津冀早熟夏玉米类型区:瘤黑粉病。西南春玉米类型区、热带亚热带玉米类型区、东南春玉米类型区:灰斑病、南方锈病。1.1.3 鲜食甜玉米品种、糯玉米品种北方鲜食玉米类型区:瘤黑粉、丝黑穗病、大斑病田间自然发病未达到高感。黄淮海鲜食玉米类型区:瘤黑粉、丝黑穗病、矮花叶病、小斑病田间自然发病未达到高感。西南鲜食玉米类型区:丝黑穗病、小斑病、纹枯病田间自然发病未达到高感。东南鲜食玉米类型区:小斑病、南方锈病、纹枯病田间自然发病未达到高感。1.1.4 爆裂玉米品种茎腐病、穗腐病田间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鉴定均未达到高感。除达到上述要求外,还应对以下抗逆性状进行鉴定:丝黑穗病、瘤黑粉病。1.2 生育期东华北中晚熟春玉米类型区、黄淮海夏玉米类型区、京津冀早熟夏玉米类型区:每年区域试验生育期平均比对照品种不长于1.0天,或收获时的水分不高于对照。东华北中熟春玉米类型区、东华北中早熟春玉米类型区、北方早熟春玉米类型区、北方极早熟春玉米类型区、西北春玉米类型区:每年区域试验生育期平均比对照品种不长于2.0天,或收获时的水分不高于对照。当国家区试对照品种进行更换时,由玉米专业委员会对相应生育期指标作出调整。1.3 抗倒伏性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倒伏倒折率之和平均分别≤8.0%,且倒伏倒折率之和≥10.0%的试验点比例不超过20%。1.4 品质普通玉米品种籽粒容重≥710克/升,粗淀粉含量(干基)≥69.0%。1.5 一致性和真实性同一品种在不同试验年份、不同试验组别、不同试验渠道中DNA指纹检测差异位点数<2个;申请审定品种与已知品种DNA指纹检测差异位点数≥4个。申请审定品种与已知品种DNA指纹检测差异位点数=3个的,需进行田间小区种植鉴定证明有重要农艺性状差异;申请审定品种与已知品种DNA指纹检测差异位点数<3个的,视为相同品种处理。2 分类品种条件2.1 高产稳产品种区域试验产量比对照品种平均增产≥5.0%,且每年增产≥3.0%,生产试验比对照品种增产≥2.0%。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的试验点比例≥60%。2.2 绿色优质品种2.2.1 抗病品种:田间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鉴定所在区域鉴定病害均达到中抗及以上。2.2.2 适宜机械化收获籽粒品种: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品种。含水量低:东北中熟组适收期籽粒含水量≤25%,黄淮海夏播组适收期籽粒含水量≤28%,且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籽粒含水量达标的试验点占全部试验点比例≥60%。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倒伏倒折率之和≤5.0%,且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抗倒性达标的试验点占全部试验点比例≥70%。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产量与对照相当,且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籽粒产量达标的试验点占全部试验点比例≥50%。抗倒伏: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倒伏倒折率之和≤5.0%的试验点占全部试验点比例≥90%。东北中熟组适收期籽粒含水量≤28%,黄淮海夏播组适收期籽粒含水量≤30%,且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籽粒含水量达标的试验点占全部试验点比例≥50%。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与对照相当,且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达标的试验点占全部试验点比例≥50%。高产: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比对照增产≥3.0%,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试验点比例≥50%。东北中熟组和黄淮海夏播组适收期籽粒含水量≤30%,且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籽粒含水量达标的试验点占全部试验点比例≥50%。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倒伏倒折率之和≤5.0%,且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抗倒性达标的试验点占全部试验点比例≥70%。抗倒伏、含水量低: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倒伏倒折率之和≤5.0%,且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抗倒性达标的试验点占全部试验点比例≥90%。东北中熟组适收期籽粒含水量≤25%。黄淮海夏播组适收期籽粒含水量≤28%,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籽粒含水量达标的试验点占全部试验点比例≥90%。2.3 特殊类型品种2.3.1 糯玉米(干籽粒)、高油、高赖氨酸(优质蛋白玉米,QPM)、高淀粉玉米产量:比同类型对照品种平均增产≥3.0%。抗倒性: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倒伏倒折率之和≤10.0%。品质:糯玉米(干籽粒):粗淀粉含量(干基)≥69.0%,支链淀粉(干基)占粗淀粉总量比率≥97.0%。高油玉米:粗脂肪(干基)含量≥7.5%。高赖氨酸玉米:赖氨酸(干基)含量≥0.4%。高淀粉玉米:粗淀粉(干基)≥74.0%。2.3.2 青贮玉米(不包括粮饲兼用)生物产量:收获时参试品种生物产量(干重)比青贮玉米对照品种平均增产≥3.0%,每年区域试验增产试验点率≥50%。生育期:以同一生态类型区大面积推广的青贮玉米品种或国家(省)区域试验的普通玉米对照品种为对照,参试品种生育期应与对照品种相当或不晚于对照;或普通玉米对照品种黑层出现时,参试品种的乳线位置应≥1/2。品质(两年平均):整株粗蛋白含量≥7.0%,中性洗涤纤维含量≤40%,淀粉含量≥30%。持绿性:收获时全株保持绿色的叶片所占比例(%)。抗倒性: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倒伏倒折率之和平均≤8.0%,且倒伏倒折率之和大于等于10.0%的试验点比例≤20%;或每年倒伏倒折率之和平均不高于对照。2.3.3 鲜食甜玉米品种、鲜食糯玉米品种产量:鲜果穗产量比同类型同品质对照品种平均增产≥3.0%,品质优于对照的减产≤3.0%。品质: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评分不低于对照(85.0分)。鲜食甜玉米品种:鲜样品可溶性总糖含量。鲜食糯玉米品种:直链淀粉(干基)占粗淀粉总量比率。甜加糯型(同一果穗上同时存在甜和糯两种类型籽粒,属糯玉米中的一种特殊类型):直链淀粉(干基)占粗淀粉总量比率。抗倒性:每年平均倒伏倒折率之和≤15.0%。2.3.4 爆裂玉米品种产量:比同类型同品质对照品种平均增产≥3.0%,品质优于对照的减产≤3.0%。品质:膨化倍数,爆花率,籽粒颜色。抗倒性:每年平均倒伏倒折率之和≤10%。

先玉1170是一种中晚熟杂交玉米,选育单位为铁岭先锋种子研究有限公司,来源为PHSAJ×PHNOH,希望能帮到你

1.1专题评述 能够反映某个学科或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的研究进展、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方向,论文篇幅不限。作者本人或所在室验室在本领域有相当的研究经历和科研成果。1.2研究论文 反映我国植物分子生物学和分子育种领域在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方面的、在国内外公开出版的刊物上尚未发表过的原始研究工作报告。1.3研究报告 为争取时间以简要的形式发表的原始研究工作报告。论文篇幅要求在5-8个印刷页面左右。1.4专题介绍 主要介绍植物分子生物学与分子育种领域的文献综述性论文。论文篇幅要求在6个印刷页面以上。1.5学位论文简报 主要刊登博士学位论文及优秀硕士论文之大摘要。篇幅要求在2个印刷页面。中英文同时刊登。1.6新基因、新种质、新品种 主要刊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基因,经过鉴定或品种审定的新材料及品种。篇幅要求在6个印刷页面左右。1.7新思路、新技术、新方法 主要刊登我国学者自主发明的新思路、新技术和新方法。篇幅要求在6个印刷页面左右。

中国玉米育种论文发表时间

刘岩,王国英,刘俊君,彭学贤,谢友菊,戴景瑞,郭世伟,张福锁1998大肠杆菌gutD基因转入玉米及耐盐转基因植物的获得 中国科学(C辑) 28(6):542-547周逢勇,戴景瑞,王国英,谢友菊,崔洪志,郭三堆 1998玉米自交系P9-10遗传转化体系的构建 科学通报 43(23):2517-2520张宏,戴景瑞 1998 玉米原生质体培养及可育植株的再生 作物学报 24(4):497-502戴景瑞 1998 中国玉米生产发展的前景及对策 作物杂志 5:6-11吴敏生,戴景瑞 1998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一种新的分子标记技术 植物学通报15(4):68-74戴景瑞 1998 发展玉米育种科学迎接21世纪的挑战 作物杂志6:1-4吴敏生,戴景瑞,王守才 1998玉米优良自交系优势群划分的初步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学报3(5):97-100曹永国,戴景瑞 1998玉米F2群体中偏分离RFLP标记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及原因分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3(增刊):1-5吴敏生,王守才,戴景瑞 指纹图谱技术在品种鉴定和纯度分析上的应用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6(1):51-56王志民,戴景瑞 1998 植物RFLP连锁图谱构建 生命科学研究进展 1:141-145曹永国,王国英,王守才,魏艳玲,卢江,谢友菊,戴景瑞 1999玉米RFLP遗传图谱的构建及矮生基因定位 科学通报 44(20):2178-2181吴敏生,戴景瑞,王守才 1999 RAPD分子标记与玉米杂种产量优势预测的研究 遗传学报 26(5):578-584王守才,王国英,丁群星,张宏,谢友菊,戴景瑞 1999转基因在玉米中的遗传分离与整合特性研究遗传学报 26(3):254-261吴敏生,戴景瑞,王守才 1999 RAPD玉米品种鉴定和纯度分析中的应用 作物学报 25(4):489-493吴敏生,王守才,戴景瑞 1999差异显示技术(DD-PCR)及其应用植物生理学通讯 35(4):307-312吴敏生,戴景瑞 1999灰色系统理论在玉米育种上的综合应用华北农学报 14(2):30-35张建福,戴景瑞 1999基因工程固氮菌肥对玉米生产发育的影响初探上海农业学报 15(1):79-82向道权,戴景瑞 1999 玉米产量QTL和杂种优势遗传基础研究进展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15(1):79-82吴敏生,戴景瑞 1999植物杂种优势研究新进展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59-62刘大文,戴景瑞,谢友菊,王守才 1999玉米雄性不育基因和恢复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种子1:34-35高志环,薛勇彪,戴景瑞 2000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的致病作用位点科学通报 45(6);622-626吴敏生,戴景瑞 2000 AFLP标记与玉米杂种产量、产量杂种优势的预测植物学报 42(6):600-604刘大文,王守才,谢友菊,戴景瑞 2000转Zm13-Barnase基因玉米的获得及其花粉育性研究 植物学报42(6):611-615吴敏生,王守才,戴景瑞 2000 AFLP分子标记在玉米优良自交系优势群划分中的应用作物学报 26(1):9-13刘大文,谢友菊,王守才,戴景瑞 2000 拟南芥菜菜花药绒毡层启动子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作物学报 26(4):406-410陈彦惠,王利明,戴景瑞 2000中国温带玉米种质与热带、 亚热带种质杂优组合模式研究 作物学报 26(5):557-564吴敏生,戴景瑞,谢友菊 2000 一个与玉米基因沉默表达有亲友的cDNA片段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植物生理学报戴景瑞 2000玉米抗病相关候选基因DNA片段克隆中国农业科学(增刊) 33(1):141-146吴敏生,戴景瑞 2000中国17个优良玉米自交系的分子标记杂合性及其与杂交种性状的关系研究 西北植物学报 20(5)691-700王守才,王国英,戴景瑞 2000玉米转基因遗传问题的讨论 生物工程进展 20(4):64-66陈彦惠,王利明,戴景瑞 2000 热带、亚热带自交系与中国温带玉米种质杂交种的研究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5(1);50-57GAO ZH,XUE YB,DAI J R 2001 CDNA-AFLPanalysis reveals that maize resistance to Bipolaris maydisis associated with the induction of multiple defence nelated genes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46(17):1454-1458向道权,曹海河,曹永国,杨俊品,黄烈健,王守才,戴景瑞 2001玉米SSR遗传图谱的构建及产量性状基因定位 遗传学报 28(8):778-784吴敏生,高志环,戴景瑞 2001利用cDNA—AFLP技术研究玉米基因的差异表达 作物学报 27(3):339-342杨会,王国英,戴景瑞 2001玉米优良自交系综3、综31的转化研究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9(4):334-337向道权,黄烈健,曹永国,戴景瑞 2001玉米产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效应的初步研究 华北农学报 16(3):1-5田增元,戴景瑞 2002 利用cDNA-AFLP技术分析玉米灌浆期功能叶基因差异表达与杂种优势科学通报 47(18):1412-1416黄烈健,向道权,杨俊品,戴景瑞 2002 玉米RFLP连锁图谱构建及大斑病QTL定位 遗传学报 29(12):1100-1104赵君,王国英,胡剑,张晓红,戴景瑞 2002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抗性的ADAA遗传模型的分析作物学报 28(1):127-130曹永国,向道权,黄烈健,王守才,吴敏生,戴景瑞 2002 SSR分子标记与玉米杂种优势关系的研究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10(2):120-123田曾元,戴景瑞 2003玉米杂种与亲本穗分化期功能叶基因差异表达与杂种优势 遗传学报 30(2):154-162刘章雄,王守才,戴景瑞,黄烈健,曹海河 2003玉米P_(25)自交系抗锈病基因的遗传分析及SSR分子标记定位 遗传学报 30(8)戴景瑞,赵克明,苏胜宝 2003优良玉米杂交种农大3138的选育与推广 山西农业科学 31(2):19-22Song,XF,T.M. Song,J.R. Dai,T. Rocheford,J.S. Li 2004 QTL mapping of kernel oil concentration with high-oil maize by SSR markers Maydica 49:41-48白琪林, 陈绍江, 董晓玲, 孟庆祥, 严衍禄, 戴景瑞 2004 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法测定玉米秸秆NDF与ADF含量,光谱与光谱分析 24 (11):1345

育种情况长期从事玉米育种工作,是国内颇具影响的玉米育种家。几十年来为玉米育种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1990年赴美国进行考察,培育出优良玉米自交系“330”,主持选育的“340”、“360”优良自交系被育种界广泛应用,属国内领先水平。从丹东农科院离休后,分别被辽宁海禾种业有限公司和山西屯玉种业有限公司聘请,利用辐射诱变育种新技术,打破常规育种方法,缩短了品种选育时间,加快了新品种选育科研进程。育成品种在他的带领下,海禾种业科研所先后选育出一批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品质优、产量高的玉米新组合海禾1至14号,其中“海禾一号”于1999年通过国家级审定,2000年度获科技部、农业部主要农作物后补助等级为一等,到2001年底,在辽宁、吉林、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北等省累计推广面积2140万亩,海禾二号、四号、十号、十二号、十四号陆续通过省市级审定,与此同时,屯玉种业科研所在短短5年时间内也先后选育出屯玉系列玉米杂交新品种20多个,1996年屯玉系列玉米新品种中的“屯玉1号”首先通过山西省审定,之后屯玉1、2、3、6、7、19、51、52陆续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在全国26个省市大面积推广,累计推广面积6000多万亩。获奖情况自交系“330”,1982年获国家发明一等奖;“丹玉6号”1978年获国家科学大会奖;“丹玉11号”获省农牧厅二等奖;省区域试验汇总获省农牧厅三等奖。曾多次被评为丹东农牧系统先进工作者;1986、1992年被评为“丹东市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并获银牌奖;1987年被丹东市政府授予“特等劳动模范”称号,1992年被辽宁省人民政府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发表论文《北种南育之我见》、《玉米品种资源研究在玉米育种中的地位》等,参加编写了《玉米育种手册》、《辽宁省品种资源目录》等书,分别在1998年获省农牧厅一等奖,辽宁省政府三等奖。

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了一株野生稻,后来经过研究培育成功了。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

袁隆平的贡献——开展水稻杂种优势

1960年,我国发生了全国性的大饥荒。七十年代初,袁隆平利用助手发现的天然雄性不育的“野败”作为杂交水稻的不育材料并发表了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观点,打破了世界性的自花授粉作物育种的禁区。

七十年代中期,以他为首的科技攻关组完成了三系配套并培育成功杂交水稻,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现我国杂交水稻的各个优良品种已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50%,平均增产20%。

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先后成功研发出“三系法”杂交 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与此同时,袁隆平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

2017年7月,任青岛海水稻学院首席教授。2017年9月,袁隆平宣布一项剔除水稻中重金属镉的新成果。

2018年4月14日,袁隆平在海南接受凤凰财经采访时发表了对转基因的看法。对于转基因大豆,袁隆平指出,只要是通过安全检测的转基因作物,都是没有问题的。袁隆平表示,转基因是农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2018年9月8日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袁隆平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获评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

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66年在IRRI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培育出奇迹稻(IR8)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 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袁隆平

陕西榆林玉米制种论文发表

1、在新年到来之前,我就xx今年的玉米制种工作向各位领导进行汇报,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今年,全镇制种玉米准入企业x家 (分别是:xxxxxx),稳定落实玉米制种x万亩,亩均产值保持在xxxx—xxxx元。

2、具体做法\x09是把玉米制种管理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理顺管理体制,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强化协调服务,加强组织领导等一系列得力措施,加大玉米制种监管力度,促进了全镇 玉米种子生产管理工作的规范有序发展。

3、面对制种基地存在严重重茬现象,造成病虫害大面积,制种产量及质量下降等原因,我积极引导各村在确定本村玉米制种面积时,向群众大力宣传玉米制种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式,将一些二阴地、 林果地、荒地调整种植高原夏菜、加工番茄、制种蔬菜等经济作物xx万亩。

4、在工作中,我对制种全过程进行指导,解决制种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如为承约方解释制种方案,帮助其制定操作规程细则,沟通承约方与公司的意见。田间观察和记载。观察记录种子不同生长发育期的特征特性,为完善和调整制种方案积累原始资料和数据。

因为品种比较多的原因导致的,玉米是杂交的,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实验,需要不断种植,提纯,通过种子的颜色确定,通过种子上面的药确定。

玉米种子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玉米产量的高低,质量低劣的种子不仅不能起到增产的作用,反而会造成严重减产。因此,玉米制种必须严格按技术规程进行,不得有半点马虎大意。其技术措施是:1、 选用纯度高的亲本自交系 制种田亲本自交系的纯度是决定杂交种种子质量的基础。用纯度不同的亲本自交系配制的同一名称的杂交种,其种子的纯度和增产效果差别显著。如陕西省农科院用纯度不同的武102自交系配制的5个陕单1号杂交种,其中用纯度高的亲本配制的陕单1号比用纯度低的配制的陕单1号每亩增产62.6千克,增产19.3% 。因此,在制种时,要严禁父本连用,即上一年制种田的父本种子,不能再作父本继续使用,而应作商品粮处理。2、 选地隔离 配制杂交种都必须在隔离区内进行。所谓隔离区,即在配制杂交种地块的周围,在一定时间或空间内,没有其它玉米的花粉。隔离的方法有空间隔离、时间隔离、自然屏障隔离和高秆作物隔离。空间隔离,就是在隔离区的周围一定距离内不能种其它品种的玉米,以防外来花粉串粉,空间隔离距离不少于300米。时间隔离,就是将隔离区内隔离区外的玉米错期播种,使玉米的开花期彼此不能相遇,一般要求春播相距40天,夏播相距30天以上。自然屏障隔离,就是利用树林、山脊、村庄等自然屏障进行隔离,防止其它玉米花粉传入。高秆作物隔离,就是在隔离区的四周种植高粱、麻类、甘蔗、向日葵等高秆作物,阻挡区外玉米花粉的传入,其四周隔离宽度应在50米以上。3、 严格去杂去劣,制种田内的异样苗、畸形苗、生长特别旺的苗都要去掉 去杂去劣在田间一般分3次进行,第一次在定苗前,根据幼苗的叶色、叶形、叶鞘色、生长势等特征去杂;第二次在拔节期;第三次在抽雄散粉前,根据自交系的典型特征,严格拔除杂株。此外,收获后脱粒前,还要根据果穗的特征进行穗选,剔除杂穗。4、 母本彻底去雄 对于制种区母本的雄穗要及时、完全、干净、彻底地拔除,使其只能接受父本的花粉,是保证种子质量的关键一环。及时就是母本的雄穗刚一露头就应立即拔掉,有的亲本还要剥苞去雄;完全就是将母本所有植株的雄穗都要拔掉;干净彻底就是每个雄穗不能留分枝。抽雄期必须天天去雄,做到风雨无阻,不得贻误。去雄工作一般从上午露水干后即可进行,对拔除的雄穗要带出制种区外,妥善处理,以免散粉串花,影响种子质量。5、 分别收获 制种区的父本和母本成熟后,必须分别收获。一般先收母本,后收父本,防止出错。对落在地上的果穗,如分不清父母本时,可作粮食处理。6、 单运、晒、脱粒和贮藏 收获时父本和母本以及其它种子要单独运输,分场晾晒,分别脱粒,严防混杂。脱粒后要晒干扬净,用精选机进行精选,去除杂质和秕粒。测定籽粒含水量,达到标准后再装袋储藏,同时做好发芽率测定。装袋时袋内、袋外应加标签,注明种子名称、收获年份、种子生产单位、种子等级和数量等;登记后专库储存,专人保管,定期检查。

是因为人们对玉米的需求量比较高,所以出现了很多杂交技术,这样的话可以提高玉米的产量,要做好育苗工作,根据不同的种植环境选择不同的种子,可以根据种子的颜色样式判断,可以根据之后的收成情况判断。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