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南科大发表论文揭秘

发布时间:2024-07-09 00:40:10

南科大发表论文揭秘

论文指出Ho et al.(2019)的主要问题如下: 1.Ho et al. (2019)利用单一近红外波段对湖泊水华进行分析,忽略了浅水湖泊悬浮泥沙变化对近红外信号的影响。由于湖泊(特别是浅水湖泊)受河流输入、底部再悬浮等过程影响,水体悬浮泥沙浓度呈现显著时空动态差异。然而,泥沙的强后向散射信号会导致高浑浊水体在近红外波段的反射率升高。因此,Ho et al. (2019)使用的方法可能会对湖泊水华过程造成高估。对Ho et al.(2019)研究的71个湖泊进行数据分析发现,未考虑泥沙信号影响会导致至少58(82%)个湖泊的水华提取结果出现误判(图1)。 图1. Ho et al. (2019)论文部分湖泊水华提取结果受悬浮泥沙影响示意图。分析显示,在Ho et al. (2019)研究的71个湖泊中,至少有58个(82%)受此因素影响。 2.Ho et al. (2019)在Landsat遥感数据上利用Fmask算法区分湖泊边界。但是Ho et al. (2019)没有注意到,在Fmask算法中仅用一个简单的植被指数阈值区分水体,会将强水华区域识别为陆地并将其排除在后续分析中,可能造成强水华区域的漏判(图2)。数据分析显示,在Ho et al.(2019)的71个研究湖泊中,至少有41(58%)个出现了漏判。 图 2. 宋卡湖(泰国)与洪泽湖(中国)的提取结果显示,Ho et al. (2019)论文基于Landsat的湖泊水华强度信息出现严重错误。(a-d)分别为Landsat 5 TM数据的真彩色合成图像与水华强度指数(BNIR, 通过Ho et al. (2019)的方法计算得到)。显然,高浑浊水体与水生植被都会出现较大的水华强度指数,造成水华误判。(e)利用Fmask获得的洪泽湖水体掩膜,强水华区会被剔除而造成漏判。 3.卫星获取的信号包括地表地物反射与大气辐射两部分。湖泊水体信号在某些波长范围占比卫星总信号小于50%,且比例随水体浑浊度变化。Ho et al.(2019)没有考虑大气信号影响,可能导致结果出现错误。 图 3. 不同地物类型在Landsat 5 TM遥感影像上的光谱特征。其中黑色曲线为星上反射率,蓝色曲线为瑞利散射校正后的反射率,灰色为大气的瑞利散射反射率。在蓝光波段(第1波段),大气的瑞利散射反射信号在卫星总信号中占比可能超过50%。 4.Ho et al.(2019)使用的Landsat数据,重访周期较长(16天),一年中仅有若干次有效观测,难以准确捕获湖泊藻华逐年变化的相关特征信息。因此,论文得出的湖泊富营养增加趋势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5.Ho et al.(2019)在错误的遥感数据基础上开展的全球变化对湖泊富营养化的综合影响分析结果不可信,研究结论可能会对读者产生误导。 原文作者对冯炼团队的不同观点做了答复,细节参见刊登在 Nature 同一期论文(Ho et al.2021)。 Matters Arising是 Nature 在2018年开办的特别专栏,专栏的评论文章主要是对已经在 Nature 发表的论文提出不同观点,受到读者的广泛关注。 南科大为论文唯一通讯单位,冯炼为论文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合作作者包括南科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席教授刘俊国和郑春苗等。该工作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先导 科技 计划、国家环境保护流域地表水-地下水污染综合防治重点实验室的经费支持。冯炼不同观点论文链接 原文作者答复链接

近日,南方 科技 大学物理系、量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教授卢海舟团队连续在《自然》子刊发表了关于“非线性霍尔效应”的两篇新论文。 第一篇题目为“Quantum theory of the nonlinear Hall effect”(非线性霍尔效应的量子理论)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该研究详细阐述了研究团队在非线性霍尔效应的理论研究领域取得的重要进展。非线性霍尔效应是一类新的霍尔效应,可以在时间反演对称的体系中存在并且对空间对称性十分敏感,因此可以被用于探测与体系的空间对称性破缺相关的相变行为,如铁电、向列相变等。此外,非线性霍尔效应测量十分方便。只要对现有的输运测量方式稍作倍频调整,就可以 探索 一大类二维和三维的拓扑和功能材料,因此将会是一个非常重要以及活跃的方向。现有的理解非线性霍尔效应的理论工作基本都是基于现有半经典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将体系的输运方程展开到电场高阶来实现对非线性霍尔效应的描述。然而,各种实验事实表明非线性霍尔效应本质上是一种量子效应,其主要机制无法被半经典理论完全刻画。基于费曼图形技术,研究团队构建了首个非线性霍尔效应的量子理论,揭示了非线性霍尔效应的量子本质以及目前半经典理论存在的不足,为未来的实验以及理论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该论文的第一作者为南科大量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杜宗正,通讯作者为卢海舟,合作者包括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王春明、南科大物理系博士生孙海鹏以及北京大学讲席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心澄。南科大是论文第一单位。 第二篇为卢海舟团队受邀为NatureReviewsPhysics撰写的题为"Nonlinear Hall effects" (非线性霍尔效应)的综述展望文章,该文章详尽综述、概括分析了近年来关于非线性霍尔效应及其推广的重要研究进展,阐述了目前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与可能应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该论文的第一作者是杜宗正,通讯作者为卢海舟,合作者包括北京大学讲席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心澄。南科大是论文第一单位。 以上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普通高校创新团队、深圳市科创委的资助。数值计算得到南科大科学与工程计算中心支持。 论文链接: 第一篇: 第二篇: 供稿:物理系、量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 主图:丘妍 通讯员:刘芳璐

论文发表揭秘

第一步论文查重。之所以放在第一步,是因为期刊天空一直都建议作者投稿前查重,这样既能提前发现自己论文重复率多少,又不会给杂志社编辑造成不良印象,更减少了投稿后再查重导致退修,进而论文发表时间周期增加。发表论文必经流程和步骤第二步:筛选期刊。针对自己的专业方向,论文内容领域,到相应分类的期刊当中挑选。期刊天空编辑提醒,有作者因为发表论文不符合期刊发表方向而退稿的。第三步选定期刊:需要根据自己评职称、毕业论文发表要求,期刊天空编辑指出,这些内容一般从职称文件当中可以了解到,例如:期刊级别,选定后要了解期刊发表论文要求。第四步论文发表:选定期刊之后,可以通过邮箱、在线投递、微信QQ等发送文件,期刊天空编辑介绍,之所以有这么多方式,是因为各投稿方式相应的处理效率呈提高的趋势。第五步等待审稿。期刊天空编辑温馨提示:论文审稿是整个论文发表过程当中时间周期最长的,没有退修的稿件属于正常时间周期,如果存在论文审稿有退修,那么发表周期就会相应的增加。发表论文期刊的级别越高,发表周期就越长。第六步对于顺利被期刊录用的论文来说,杂志社会发送录用通知函,缴纳版面费用之后,即可安排发表刊期。第七步发表见刊。在到了论文发表安排刊期时,论文就算是正式见刊发表,作者需等待杂志社寄送样刊就可以当做评职称材料上交。

论文发表流程有哪些?我看到:通知:部分论文取消、条件放宽。查阅各省最新政策可搜:全国论文办郑州郑密路20号办(简称、统称,搜索可查各省全部政策,在百度、360、搜狗58-68页,17年前是郑州郑密路18号全国论文办)、全国职称办郑州郑密路20号办、高级职称全国办郑州郑密路20号办。搜:高级经济师全国办郑州郑密路20号办、高级会计师全国办郑州郑密路20号办、高级农经师全国办郑州郑密路20号办、高级审计师全国办郑州郑密路20号办、高级统计师全国办郑州郑密路20号办、高级政工师全国办郑州郑密路20号办、高级工程师全国办郑州郑密路20号办、高级教师全国办郑州郑密路20号办、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全国办郑州郑密路20号办。在百度、360、搜狗58-68页。查阅最新政策、论文(选题、题目、范文、辅导)、报考条件、评审条件、考试科目、大纲,搜:高级经济师最新政策郑州郑密路20号办、高级经济师论文郑州郑密路20号办、高级经济师论文选题郑州郑密路20号办、高级经济师论文题目郑州郑密路20号办、高级经济师论文范文郑州郑密路20号办、高级经济师论文辅导郑州郑密路20号办、高级经济师报考条件郑州郑密路20号办、高级经济师评审条件郑州郑密路20号办、高级经济师考试科目郑州郑密路20号办、高级经济师考试大纲郑州郑密路20号办。后面把“高级经济师”依次换成“高级会计师、高级农经师、高级审计师、高级统计师、高级政工师、高级工程师、高级教师、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等”再搜索。在百度、360、搜狗58-68页。

对于刚进大学的大学生来说,可能对于发表论文的事情,感觉离他比较遥远,但是你可以再自己在低年级的时候就对论文发表进行一定的了解,这样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发表出比较好的学术论文。现在学术型论文还是相对于其他论文比较有优势,对于学术性论文是关于相关的,或者是同一个事物的,这种长远考虑是比较有优势的。想要顺利的发表一篇学术性的论文,就要敢想敢做,如果你连想都不敢想,那么你的同学对于发表论文这件事更加不会讲关于一个自己的思维能力,那么机会来临的时候,你就可以突破思维的局限,解除自己的限制,然后取得最后的成功。俗话说,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所以想要发表论文,第一个就是要做到有思想上的准备,那就是我要发表学术性的论文。做到敢想之后,还有另一个比较重要的就是发现大学生活中写论文的机会,并且牢牢把握住它,关于论文撰写你要了解报告文献综述和初稿等问题,都可以和导师以及任课老师进行一定交流,导师是你对论文的一个关键性了解。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机会,这个方面有三点比较重要,那就是要主动积极的和导师沟通,一定要坚持到底,并且热情地去做每件事情,还要对论文的总体结构有一个现状分析问题,问题分析和相对应的对策分析。当然还要切记在和导师进行沟通的时候,要礼貌和主动做是作为一个学生应该做到的。导师对你的指导和一些问题的纠正要虚心求教,再改完之后发给老师修改之后也要给老师查看,自己要对自己的事情有一定的全局把握及时的进行处理。再进行经验的累积之后,对于学术论文的发表是比较重要的,导师在选择的时候会喜欢那种积极向上主动好学的学生,就算没有机会出现,他们也会主动的去问一些有关于做论文的一些东西

确定学校或者单位对期刊的要求,根据要求找相应的刊物。确定刊物的真假,刊物必须能在中国新闻出版总署查到,而且期刊至少在以下一种期刊网收录:知网、万方数据、维普资讯或者龙源期刊网。一般文章都是出刊两个月左右被网络数据库收录。确保自己写出来的文章是原创,能通过论文检测,如果文章是抄袭的会给自己带来很多麻烦。要发表一般的刊物可以找一些中介、代理来操作,会省去很多麻烦。要是发核心等高级别的刊物最好从文章质量上面下功夫,自己去投稿。

如何发表星球大揭秘论文

星球孕育生命的的秘诀是什么?天文学家不确定,毕竟除了地球,我们还没有发现其他星球有生命。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一些有根据的猜测:生命可能需要水、碳、足够的光和热来为一个世界供电,但又不能过多将其燃烧成碎片。引力不应太大,气大气层也不会对两者造成伤害。但是一项新的研究提出了另一个重要成分:恰到好处的小行星和彗星撞击。 剑桥大学天文学家、这篇新论文的主要作者马克怀亚特(Mark Wyatt)说,当一个大型天体撞击行星时,会发生两件事:该天体的物质被添加到行星的质量中,并且撞击区周围的一些大气被带入了太空。 在真正巨大的撞击中,就像形成地球月球的撞击一样,一些大气也会被踢出地球的远端,这意味着会损失更多的大气。但这并不意味着想要成为一个家园的世界就应该完全跳过影响。如果一颗行星要发展出被认为是生命所必需的条件,那么最好是属于中等类别的行星,它们会吸收大量的主要影响——但不会多到失去大气层。 怀亚特在接受《生活科学》杂志采访时表示,这是因为行星几乎肯定需要大气中的“挥发物”来孕育生命。挥发物是可以在低温下沸腾的化学物质,例如水和二氧化碳。我们所知道的所有生命都依赖水和碳来维持自身在基本化学水平上的生长,科学家们相信,这些化学物质的特性使其成为生命存在于宇宙中任何地方所必需的。 但并不是所有的行星一开始都有必要的挥发物浓度。在恒星生命周期的早期,它要明亮得多。而且那额外的光芒足够炽热,足以烘烤出该区域内所有散落的尘埃,这些区域随后将成为恒星的宜居区域,也就是不过于热、不过于冷的区域。那些高温的早期温度很可能会从尘埃中除去水和其他挥发物,最终将成为可居住的行星。所以当行星形成,恒星冷却下来后,这些岩石球体需要从太阳系的其他地方获取它们的挥发物。换句话说,它们必须撞向一堆大的漂浮物。 研究人员发现,传递挥发性物质而不剥夺星球大气层,并对其进行灭菌的最佳选择是中型天体。这组作者发现,从60英尺宽(20米)到3,300英尺宽(1公里)的小行星和彗星的撞击都能非常有效地传递了挥发物,并且它们向大气中添加的量要多于它们所减去的量。较大的小行星(宽约1至12英里(2至20公里))将剥夺更多的大气层。 作者发现,像形成地球月球那样的巨大撞击,并没有像你期望的那样使这个故事陷入混乱。此类事件很少见,尽管它们可以改变大气的组成,但并不能完全消除它。 作者写道,从这篇论文中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是,小型“ M级”恒星——最常见的一类恒星,由于太暗而无法用肉眼看到,其中许多都是红矮星——可能不适合生命存在。这很重要,因为在这类恒星周围发现了大量可能适合居住的系外行星。 怀亚特说:“对于M恒星,它们的低发光度意味着它的可居住区域比像太阳这样的恒星更接近恒星。” 为了获得足够的光,环绕M级恒星的类地球行星可能必须与水星离我们的太阳那么近。 而且情况变得更糟。在一颗小的低质量恒星旁边,小行星和彗星以更高的速度飞来飞去,撞向行星的可能性更大。 怀亚特说:“高速撞击对消除大气层的效率要高得多。” 这对M星球上的生命来说是个坏消息。这并不是使M星球不可能存在生命的唯一因素。 密西根大学系外行星大气专家莎拉·鲁格海默(Sarah Rugheimer)说:“有许多原因使绕M矮星运行的宜居行星可能没有大气层,其中包括从恒星风中剥夺并且行星更接近其宿主恒星。” 那么M星球上有生命存在的希望吗? “我认为,最终,我们将在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发射升空后不久用观察性的方式回答这个问题:绕着M矮星运行的可居住行星是否有大气层?”鲁格海默说, “我们知道绕着M矮星运行的稍热和较大的行星确实具有浓厚的大气层。但是对于宜居行星来说,这个问题仍然存在:它们能否保持足够薄的大气层,像地球而不是金星?” 作者在论文中强调说,他们的许多结论都基于不确定性:生命在哪里形成?那里的其他恒星系统有多少类似于我们的太阳系? 密歇根大学行星形成与水方面的专家埃德温·贝尔金(Edwin Bergin)并未参与这项研究,他与作者们一致认为,本文背后的计算中有所谓的“重大并发症”。 他说:“但是他们呈现的总体趋势非常有趣,而且可能很重要。” 他指出了自己的工作,这表明地球最初是从较厚的富氮大气开始的,但大部分却因撞击而丢失。 这篇新论文的作者在他们的模型中建议,彗星和小行星的撞击可能影响了地球、火星和金星的大气。 研究人员说,未来还会有更多关于这一工作如何解释我们自己的太阳系的研究,特别是巨大的撞击在这里所扮演的角色。这篇论文还没有在同行评审的期刊上发表,可以在预印本服务器arXiv上找到。

自从星球禁言以来,我和星球审核组成员每天都会接收到10篇以上的星球投稿,其中不乏成长感悟、朋友圈营销、涨粉等文章,我发现,很多小伙伴的文章核心内容其实很棒,但是总是因为一些原因,并没有通过审核;而那些不通过的稿子,都有一些通病,主要是以下几点: 1、打破认知 大部分人的稿件,都是一上来就发一个自我介绍:我是XXX,我是做XXX的,我取得了XXX(成绩),以下是我的方法。 这类文章,即使你分享的方法和案例十分新颖,而且取得了十分不错的成绩,但是由于这个文章开头过于平淡,文章的吸睛程度也是大打折扣的了。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对,就是采用关老师经常说“打破认知”,让用户产生一种“哇原来我一直以来的做法都错了”的感觉,顾客才会被戳中痛点、被吸引,从而想要继续看下去。 以一位伙伴投稿自己做朋友圈的经历为例子,她开头前两段大意是:我是卖红酒的,以微商模式做朋友圈营销的第一个月就实现了月入过万。 这样的描写,比较平铺直述,没有吸引人的点。那么,她应该怎么写打破认知呢? 首先,她可以思考:朋友圈卖货,大家经常卖的品类有哪些?红酒,是不是朋友圈营销里常见的品类?为什么很多人做朋友圈不会选择红酒? 其次可以思考:月入过万,在朋友圈属于怎样的水平?与别的品类相比红酒是否好卖?假设好卖,我用了怎样的方法让它变得供不应求,以至于月入过万?假设不好卖,红酒在朋友圈中为什么不好卖?在它不好卖的情况下,我用了怎样的方法,做到月入过万? 初步思考之后,这篇稿子的开头可以大致改成:“大家都知道,红酒属于高价产品,受众面较窄,而且市面上假酒较多,很难赢得新用户的信任,因此在朋友圈营销中,红酒并不好卖,很多人都不会选择红酒作为产品。但是,我在朋友圈卖红酒,第一个月就月入过万了,现在一个月也有15万的营收,我是怎么做到的?”最后一句抛出疑问,引发用户的好奇心,使她想要继续看下去。 此为个例。 但是这时候,也有很多小伙伴会觉得:我没什么特别的呀,我就是在朋友圈卖美妆、卖水果,很多人都做这个,我分享的方法就是我的一点感悟,那我应该怎么写打破认知呢? 其实,我们可以自己先进行思考:大家普遍的做法是怎样的?你写的这个案例、分享的这个方法,和别人分享的有什么不一样?你的自身经历是否可以给你加分? 这个思考的结果,就可以作为你打破认知的素材了。2、描写的方法一定要具体描写得不够具体,这是90%没通过的稿子,基本都有的通病。你分享的稿子案例或许很新颖,但是在分点化、高度概括下,原本的闪光点就被掩埋了, 而描写具体的稿子,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你是怎么做的,你赚了1万块,是通过什么方式达到的?你涨了300个粉丝,是通过哪些关键动作涨粉?每个动作分别涨了多少粉?你哪个细节上做得和别人不一样,从而达到这个效果,你所说的的某个点对大家都很有帮助,因此通过率更高。 比如,一篇主题为“如何让新加的好友快速记住你”的稿子写到: “群里加人时,不要自动的直接发送,编辑成自己的,这点时间一定要花。介绍语写清楚是哪里来的,表示被圈粉的原因,有助于顺利通过,也是表达你的诚意,打消别人疑虑的可能,感觉到被尊重。” 乍一看,似乎没什么问题:加人时编辑自己的话术,是会比自动发送有诚意呀。然而,问题在于,你没有告诉用户: 怎样的话术在加好友时是验证有效的?你是每次都用这套话术添加好友,还是会针对不同的群设计不同的话术?你是根据群的类型设计话术,还是针对个人设计话术?设计不同话术时你是怎么思考、最终设计出来的话术?你用这套话术添加好友,比之前添加好友的通过率、通过速度提高了多少? 这个方面,我们可以看5号这天唯一一篇通过审核的稿子,是社群伙伴朵拉投稿的,她分享的是自己半个月涨粉300人的经历,其中有一段是这么写的: “自我介绍全都是文字版的,很容易被淹没。我就设计了一个卡片式的自我介绍,里面除了文字还加了照片。发出后很多人都主动加我,好些人讲这种自我介绍的方式很不错,在一堆文字里比较醒目。 然后我就在以前潜水的各种群里,找合适的时间大胆重发自我介绍,这半个月大概又多认识了90人左右。” 有具体方法,有数据,而且将自我介绍将文字版改成卡片式的做法,大多数人都可以上手做,具有可操作性,因此在投稿的11篇稿子中脱颖而出。(不过个人觉得:还可以具体分享卡片式自我介绍是怎么做的?有哪些APP可以快速上手做卡片式的自我介绍) 因此,在做分享时,不要高度概括讲你用了什么方法,而是应该具体说:你是怎么做的,取得了什么成果。用户看到会觉得你的方法很好,而且是有成果的,令人信服。3、逻辑清楚 定审核标准时,我一开始在群里提逻辑清楚的点,审核组的小伙伴其实是不可置信的,他说:“哈?逻辑清楚?写文章的应该都不会犯这样的基本错误吧?” 不可否认,这是一个很基本的要素,但是实际上,很多人都在无意识地去翻这样的毛病。我看过好些稿子,表面上看似乎没什么问题,仔细一看却经不起推敲:标题明明说的是A,正文却在说B;又或者,上一段还在说A,下一段突然说到B。 举个例子,有一篇投稿的标题大意写的是“产品和人设的关系”,然而,第一句他写的是: “看到我的标题,是不是很多小伙伴都感到很困惑:产品质量,怎么会和人设挂钩呢?” 这里的“产品”和“产品质量”就是两码事了。 又如,在一篇主题为短视频IP整体运营规划的稿子里,他的正文实际上描述的是“一个完整的短视频包含10大要素”。这同样也是两回事。 一个短视频IP的整体运营,包含前期定位、视频风格、粉丝运营、未来增长点等等。而一个完整的短视频则是比较基础的内容、封面、字幕、配乐、标签、评论区互动等等。 标题和正文的不对应以及前后因果关系的不正确,造成了文章内容一定程度的脱节。这类稿件是会首先被Pass的。4、沉醉在自己的世界中 很多稿件,会沉醉在自己的世界中,高高兴兴和大家分享“啊我取得了什么成绩”、“我涨了多少粉”、“我变现了XX元”……洋洋洒洒的文章下来,只有自己。 然而,我们要清楚,每个人都只关心自己。 你的标题、你的成绩吸引了读者,引发他的强烈好奇心,促使他看下去,也不过是因为:他想看你是怎么做的、你的方法是否可以复制、他是否可以用上。 因此,不如让我们换个思维:直接告诉读者,你的文章,对他有什么用。 比如你分享一个朋友圈美学的方法,可以直接告诉你的读者,你用了什么APP、你是怎么修图的、你用了什么方法做朋友圈,引发了很多人点赞评论围观、他们用上也可以打造一个美美的朋友圈。 比如你分享了一个促销方法,你可以说这场促销你是怎么发朋友圈的、怎么做的活动、中间又是用了什么方法促使你的顾客下单、你的读者可以怎么使用这个方法…… 当你的文章用上“顾客思维”,心中装着顾客的时候,他们自然也会看见你。(PS:以上提到的栗子没有恶意哈,大家都很棒的,只是稿子可以更精进,比心~)

是谁兰化一中的?人类探索太空历史记录太多了,我只简要的帮你归纳: 1957年10月4日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 1961年4月12日,苏联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艘载人飞船“东方”1号,乘坐这艘飞船的航天员是加加林。 1963年6月16日世界上第一位女航天员是苏联的捷列什科娃乘“东方”6号进入太空,在轨道上运行了70小时50分钟,绕地球48圈。 1965年3月18日 苏联发射了“上升2号”飞船,该飞船有两名航天员,别列亚耶夫空军上校和列昂诺夫空军中校。列昂诺夫在舱外空间环境中行走了12分钟,成为太空行走第一人。 1967年4月24日,苏联航天员科马罗夫(Komarov)因飞船在再入过程中降落伞失灵,飞船坠毁而身亡,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在执行太空飞行任务时献身的航天员。 1968年12月21日,美国的土星5号火箭发射升空,它携带的阿波罗8号飞船乘坐着3名航天员。在12月24日上午,机组抵达了月球轨道并进入环绕月球的轨道运动。这是人类第一次环绕月球飞行。 1969年1月14日,苏联发射载人飞船联盟4号,1月16日与联盟5号对接成功,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实现两艘飞船在太空对接飞行。 1969年7月16日,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离开地球,飞往月球。7月20日,美国东部时间晚上10点56分,在着陆约6小时后,航天员阿姆斯特朗钻出登月舱,下到月球表面。 1970年4月15日 阿波罗13号机组到达月球的远边,距离月球表面254公里,距离地球400171公里,创下了航天员太空飞行最远的纪录。 1970年6月1日,苏联发射了联盟9号飞船,机组人员2名,目的是研究长期无重力飞行对机组的效应。该飞船在太空飞行17天16小时58分55秒,于6月19日返回地面,成为在太空飞行时间最长的飞船。 1971年4月19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座空间站“礼炮”1号,开辟了载人航天的新领域。“礼炮”1号重18425公斤,运行到1971年10月11日。 运行时间最长的空间站 1981年4月12日,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在卡纳维拉尔角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成功,揭开了航天史上新的一页。 1984年7月25日,苏联女航天员萨维茨卡娅走“礼炮”7号空间站的舱门,进行了3小时35分钟的太空行走,成为世界上第一位进行太空行走的女航天员。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发射升天后,在太空飞行了21小时23分,顺利返回神州大地,是中国第一个载人进入太空,圆了中国人的愿望,还圆了400多年前明朝人万户想乘上火箭升空的梦想 2004年10月24日,苏联/俄罗斯的航天员在太空共飞行了16858.71人/天。是世界上太空飞行时间最长的国家。 2005年7月4日,深度撞击号将要发射出一个重372公斤(820-lbs)的0铜质撞击舱,以每小时37,015公里(23,000 mph)的速度,撞击进入坦普尔1号彗星的岩石和冰的彗核。这是人类探测器首次撞击彗星,一是破解生命起源之谜,二是为了防止2036年阿波菲斯撞击地球而做试验。 2006年07月17日 21:15 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在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成功着陆。 2007年9月14日日本探月卫星“月亮女神”号发射升空,主要任务是观测月球表面地形、研究元素分布等,日本研究人员称,这是日本2025年建立载人太空站第一步。 2008年印度计划探测火星 2010年发现号航天飞机将废止,之后航天飞机将不再造,升级为空天飞机,安全性能大大提高。 2010年,国际空间站将建成,总重量423吨,长108米,宽88米。有6个实验室,33个标准有效载荷柜,可载6至7人。这将是最大的空间站。 2012年人类计划在月球拟建基地。 2026年美国计划把人类送入火星。 ......

宇宙的探索是很有意思,很有意义的。真的。我觉得如果我们老师留这个,我一定会很认真的完成的。你为什么却···真让人看不到希望!

揭秘ssci人文社科论文发表

警惕高校的SSCI综合征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发文,要求高校破除论文“SCI至上”的现象,树立正确的评价导向。类似的现象在我国人文社科领域也不同程度存在,即对国际期刊“SSCI至上”。一是在大多数高校的科研奖励中,发表SSCI论文的奖金远高于中国期刊论文;二是在学术评价中,SSCI论文的权重远大于中国绝大多数期刊论文,往往只有中国的权威期刊(一个学科通常只有一个权威期刊)才能相媲美;三是在职称评定中,发表SSCI论文具有极大优势,甚至一些在境外刚刚毕业的博士因发表了多篇SSCI论文就被名校聘为教授、博导。

在中国台湾地区的高校,由于在学术评价机制中过度推崇SSCI论文,以至于“SSCI至上”已成为科研文化的一部分。“SSCI至上”的学术文化以及由此带来的不良影响,早在2014年就被台湾学者形象地称为“SSCI综合征”(SSCI syndrome)。从目前发展趋势来看,中国大陆地区的高校在许多方面产生了同样的病症。不仅一流大学的人文社科学者前仆后继争相在SSCI期刊上发文,而且二、三流大学也加大奖励力度,以刺激更多的教师争取在国际期刊上露脸。对此现象,我们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和警惕。

辩证地看待SSCI在学术评价中的作用

中国高校为何如此重视SSCI论文,从大的方面来看,主要包括两点:一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国际化的理想追求。自20世纪末、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政治经济不断发展、国家不断走向世界,要求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走出去,加强与国际接轨。如何“走出去”“与国际接轨”,发表SSCI论文无疑是重要途径和表现。二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现实需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既是国家长远发展的一大重要战略,也是中国大学自身向上发展的动力。到底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但有一个简单的指标,即在世界各大排行榜的排位。排名靠前的`,往往被认为是一流的、领先的。而在世界大学排行榜的指标中,论文发表是评价的核心。而衡量人文社科发表,又以SSCI发表为重,国内发表处于次要的地位。

应该说,自21世纪初SSCI引入中国学界以来,中国人文社科的国际化进程有了极大的推进。我们的一些研究成果开始具备一种国际性的视野,并逐渐摆脱了过往的封闭状态而融入国际学术话语体系之中。一个具体的表现是,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出现了越来越多中国大陆学者的面孔。这当中少数卓有建树的学者甚至获得国际性的学术奖。随着这批学者在国际学界崭露头角,他们亦将中国的学术观点和视角推向全球。诚如一些中国学者所言,用英文写作可以使论文获得更加广泛的读者群体,有利于作者参与国际讨论,有利于影响西方的学术界,进而为我国学者在国际学术界获得话语权。此外,SSCI作为一种相对比较客观和公正的国际性评价标准,它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我们在学术评价中常有的论资排辈、人情关系现象,使得一批年轻学者脱颖而出。当然,得益于中国学者大量发表的SSCI论文(当然还包括体量更大的SCI论文),中国大学的排名无论在世界哪个排行榜中,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然而,过度重视SSCI的评价功能,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小觑。综合来看,主要包括:一是过分倚重SSCI作为人文社科成果的评价指标,容易使中国学术陷入自我矮化的困境。因为我们不能将学术的政策与方向、审核与取舍,交由西方学界来操作和评定;二是将SSCI作为人文社科评价标准不利于学术创新,这会导致“西方学界对什么可能感兴趣,我们就研究什么”,而不利于真正创造性工作的展开。三是将SSCI作为评价标准,会造成教师对教学投入的减少。对于英语为非母语的学者来说,发表SSCI论文(SSCI期刊大多为英文期刊)无疑需要克服更多的困难、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在一个人时间与精力固定的情况下,自然会减少对教学的投入。

此外,随着大学科研非学术影响评估的兴起,世界各国政府对科研成果的评价不仅限于论文发表的数量、所在期刊档次、影响因子等(即学术影响力),而且强调科研成果的经济、社会、文化以及环境的现实影响力。借用西方的术语来说,即是“社会有用性”(social usefulness)或“社会适切性”(social relevance)。从这个角度上,中国人文社科学者发表的大部分SSCI论文并没有给所处地区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有效帮助。相反,由于语言的隔阂,国际发表反而阻碍中国民众对相关知识与信息的获取。这显然不是科学研究的初衷,也有悖于中国当下所提倡的“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曾指出,“百年北大,其迷人之处正是在于她不是‘办’在中国,而是‘长’在中国”。这一个“长”字,就突出了一所大学的命运应该与其所在的国家荣辱联系在一起。

SSCI综合征的化解

首先,提升我国期刊的办刊水准与质量。需要承认,现在不少期刊,甚至包括部分核心期刊,存在审稿不严、选文不规范的现象。同时,在中国人情社会中,论文发表背后还存在各种“跑关系”“走后门”等不正当行为。诸如此类的现象,难免不让人产生国际期刊/论文质量高,我国期刊/论文质量低的印象,进而驱使一些学者走向国际发表之路。要改变这种状况,我国期刊应借鉴国际成熟的办刊经验,组建专业的刊物管理队伍与评审专家库、严格审稿、规范选文、严格执行匿名审稿制度,坚决杜绝人情稿;进一步扩大优秀中文稿源,面向海外华人学者、港澳台学者征稿。

其次,完善学术评价体系。一方面,对海内外期刊一视同仁。鉴于我国越来越多学者毕业于海外名校,他们或许已经习惯了西方学术范式,并且已经克服了语言的障碍,他们发表SSCI论文自然无可非议。但是,对于一项研究评价的重点应是其创新水平,而不应以论文发表载体作为唯一评价依据。换言之,在学术评价中,不应过度拔高SSCI期刊的地位与权重。另一方面,改革我国期刊分级制度。目前在高校普遍存在着期刊分级制度,如权威期刊、一级期刊、二级期刊等。问题是,在这种划分体系中,权威期刊通常只有一种,而在不少高校的职称评定中往往需要有权威论文发表。这种情况导致不少教师在权威期刊发表异常艰难的情况下,转而投向国际发表(在许多高校一篇SSCI等同于一篇国内权威论文,而SSCI期刊选择余地大得多)。一种较为合理的做法是,一视同仁对待我国CSSCI来源期刊,不再划分等级,因为它们已经是精挑细选的期刊了。

最后,平衡国际发表和国内发表。鉴于世界各国的学术评价日益兼顾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因而一个中国学者纯粹用外语发表,是不利于其成果在中国产生社会影响力的。当前,已经存在这样一批学者,他们在国际上发表了不少论文,具有一定的国际能见度,但大部分中国学者对此人知之甚少,更遑论其学术成果对中国现实产生了任何积极影响。对于这种现象,台湾学者称之为“全球出版vs地方消失”(publish globally vs perish locally)。诚然,科学研究没有国界,但研究者有祖国,尤其人文社科研究者,还肩负社会责任,如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启迪民智、文化引领等。因而,在职称评定、各种奖项申报过程中,应适当限定外语论文的比例。

当然,化解SSCI至上综合征的办法远不止上文提到的三点,笔者想着重强调的是:一、一项研究成果的评价核心是其创新水平与社会价值,不能简单地“以刊评文”;二、人文社科研究的国际化,绝不是简单的SSCI化,而是立足中国大地做出的具有世界影响的研究成果,努力实现“那时候,中国学术之国际化,将是水到渠成”目标。

作者:刘爱生(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研究员)

发表4扁ssci论文是顶尖水平,ssci之于人文社科的重要性,就相当于SCI之于理工科的重要性。ssci,即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揭秘死者发表论文

第一次拨"8"然后"挂"断暗示跟"八卦"有关 第二次:1表示连(1笔),2表示断(两笔) 离为中虚 乾为三连 所以凶手是李谦(离乾的谐音) 记得采纳啊

楼主你好,本人侦探迷一个,就给你稍讲下。若判断里面谁说谎,用假定法来判断。刘在7:00已离开,到7:25冼最先到达就已没人应了。说明有人说了谎,在没别人来的时候干掉死者。死者在研究论文(手机限打120字,请等我用电脑上网给你详解)

近日,学术界又爆出一大丑闻,一名到美国留学的留美博士生,因论文而“死”。在2019年,有人到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当地的警察局报案,报案人称,佛罗里达大学的研究生陈慧祥失踪。在报案当天的第二天早上,当地警方在陈慧祥工作的实验室发现他的尸体,他已经自杀身亡。

在死者死后的采访中,记者知道,这名在美国留学的博士生陈慧祥学习成绩优异,一度被保送,家境一般,陈慧祥在本科毕业出国申请不到全额的奖学金,所以选择了在国内读完硕士之后再赴美留学。

2018年陈慧祥在漫长的求学生涯中,有一篇重要论文。这篇论文将要向计算机系结构国际研讨会投稿,这个会议的含金量极大,是三大顶级会议之一,被三大顶级会议之一的计算机系结构国际研讨会选中论文,本来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但这件事最后成为了李慧祥“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陈慧祥死亡后,寻找到的遗书中写道,他的论文能够在计算机体系结构国际研讨会上被选中,很大程度的原因是在6个审稿人当中,有4个审稿人都是他导师,李涛的朋友。而且在论文中的理论投入到深入研究之后,实验设计和论述的结论存在很大的差别,有着难以弥补的缺漏。

在陈慧祥意识到该实验有很大的漏洞时,就开始对实验进行疯狂的修改,但还是存在很多无法纠正的地方,论文无法自圆其说,只能选择推倒重来,但是工作量很大,根本无法在截稿日期内完成。将这件事和导师李涛进行反应后,但导师李涛却强硬要求他必须发完这篇论文,才可以拿到毕业证书。

截稿日期在2019年五月,在此之前,陈慧祥做出很多努力,但都无疾而终,精神压力极大,直至崩溃。陈慧祥与导师李涛之间存在很大的纠纷,一度发生争吵,之后都是李涛更是将陈慧祥的签证日期续签,表示要求陈慧祥需要再写两篇论文,才可以让毕业。走投无路的陈会祥,一时想不开,最后走上了轻生的道路。

陈惠祥生前的导师李涛,现在已被佛罗里达大学停止一切与学校相关的工作,未经允许不可以学校的学生和教职工们有任何的交流。

陈慧祥,被论文“杀死”的留美博士生,这类事件在美国很常见,因为在美国导师决定着毕业生能否毕业以及以后的工作岗位。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