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刘拥军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7 12:07:38

刘拥军发表论文

人类最有价值的道德是什么?那就是爱国心.——拿破仑

正所谓科教兴国,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各方面都在飞速发展,取得了非常瞩目的成绩,尤其在科技方面,进步非常明显,很多研究几乎已与发达国家持平,但因为有些科技技术起步比较晚,还是有一些关键技术并未实现真正的自主研发,依然需要依靠进口。

在这种情况下,被卡脖子是常有的事。看到祖国这个情况,一位老科学家挺身而出,带领自己的团队回到了中国,为中国冲破技术垄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就是尹志尧,正因为他当时义无反顾之举,中国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专利技术!

优秀的家庭造就优秀的他

1944年,尹志尧出生于北京一个书香世家,从他的祖父那一代开始,家族一直都很兴旺,受到国家的重视。祖父曾是一名公费留学生,眼界、格局都非常高。而他的父亲,也在祖父的培养下曾去国外留学,毕业后放弃国外的高薪毅然选择回到中国成了一名教授,为祖国效力。

要知道在当时的中国,还处在动荡不安的环境中,父亲回国也自然受到了很多人的不解,但浓浓的爱国情操使他毅然毫不犹豫做出了这个选择。尹志尧也受到了父亲的影响,从小就对祖国充满了感激之情。

在这样一个优秀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尹志尧也非同一般,他从小学习就非常好,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他的兴趣爱好也很多,尤其喜爱下棋,据他所说,这个爱好,能锻炼人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空暇时间,他经常和祖父来上那么几盘,一玩就是一整天。

1956年,尹志平考入北京第四中学,和同龄人比起来,尹志平就像一个成熟稳重的老大哥,见识颇广,深受同学和老师的喜爱。在校期间,他还一直在共青团少先队里任大队长,能力十分出众。

1962年,尹志尧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他有着丰富的想象力,超级活络的思维,在这一专业中非常吃香。在所有人看来,化学物理是一门非常枯燥乏味的学科,然而尹志平却如鱼得水,学得风生水起。

他尤其喜欢做科研和实验,经常在实验室一呆就是一下午,为了能让自己的专业知识更加巩固,他经常泡图书馆,不懂就问老师。尹志尧的努力上进很快得到了老师的重视,很多老师在做实验的时候都喜欢带着他一起,像工作伙伴一样和他一起探究。

为学技术而出国

1968年,毕业后的尹志尧被分配到中科院兰州物理化学所成了一名研究员,他在这岗位上一呆就是10年,然而到了后期,随着研究深入,他发现自己知识储备量支撑不起研究的进度,他的研究进入了瓶颈期。

为了能学到更多专业知识,他一边工作,一边学习,1978年考上了北京大学化学系硕士,之后,他暂时放下工作,只身前往北大攻读了2年。在这2年中,尹志尧取得了很多优异的研究成果,他写的研究论文被发表在很多专业报刊上,这些论文中深度的见解和剖析,被加利福尼亚大学看重,向他抛来了橄榄枝。

在当时,中国的科学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为了能学到更多专业知识,向世界看齐,权衡之下,尹志尧决定前往加利福尼亚大学留学,在留学期间,他像一块海绵一样,不断向导师和同学吸收知识,很快几乎整个学校都认识了这位来自东方的朋友。

而他也成功获得了物理化学的博士学位。1984年,博士毕业的尹志尧很快得到了第一份工作,美国硅谷英特尔公司邀请他到美国总部担任工程师兼研究员。可以说,英特尔在当时是世界上研发计算机最出色的公司之一。

而尹志尧在北大读硕的时候有幸见过一次这体积庞大的计算机,那个神奇的机器在尹志尧的心中一直念念不忘。当时的中国,根本没有研发这个机器的团队。几乎是不假思索,尹志尧立即答应了这个邀请。

1984年,他来到硅谷,在英特尔公司呆了几年,掌握了技术之后,又跳到LAM研究所和应用材料公司等任职。在这16年的职业生涯里,尹志尧也获得了不小的成就,他所在的团队,仅用了9年时间,就让应用材料占领了40%的市场份额,还有多项专利,成绩斐然的他,也被尊称为硅谷最有成就的华人之一。

念念不忘中国,功成名就之时毅然回归

自从进入2000年以来,中国科技发展几乎是日新月异,科技类企业层出不穷,各项研究开发如火如荼地展开着,慢慢踏上了国际轨道!这时候的中国,正急需有知识有才学有能力的人回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16年前,尹志尧已经60岁了,这个已经活了大半辈子的老人积极响应祖国的号召,毅然放弃了国外的高薪和名利,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此时的归国,他不仅带回了自己的全部知识和技术,更是带回了自己在国外的一整个团队,足足有15人!

但因为美国对知识产权特别的监管十分严格,尹志尧及其团队只能两手空空地回来,将所有的书面材料都留在了美国。回国后,尹志尧马不停蹄地在上海注册了中微半导体设备公司并担任了公司的董事长兼总裁。

创业初期,尹志尧及其团队遇到了很多难题,几乎是赤手空拳打天下,只能依靠自己脑子里这多年积累下来的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从零开始。当时,西方国家拥有半导体的垄断权,中国所有核心技术都是依靠西方国家进口,为了能让祖国摆脱这种情况,尹志尧和团队开始了技术研发。

经过多年的试验,在尹志尧的带领下,这些专家们还真的生产出了只属于中国专利的半导体专利,尤其是在刻蚀机这一块,中微半导体研发的刻蚀机,竟实现了在米粒上刻1亿个字到十亿个字的突破,完完全全突破了国外刻蚀机的技术垄断。

这个技术也为我国自主研发芯片奠定了坚强的技术基础,为祖国的核心技术发展创造了新的机会!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尹志尧并不止步于此,为了能让祖国更上一个台阶,他的团队还在孜孜不倦地努力着。如今,尹志尧老先生已经是70多岁的高龄,但他从未想过放弃自己的使命,他的科研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答:我认为这样的女科学家是值得肯定的,由此可见,她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相信她能够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什么是爱国?爱国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盲目跟风,必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对于军人来说,爱国就是保卫国家,为荣誉而战。对于医生来说,爱国就是救死扶伤,挽救生命。对于科学家来说,爱国意味着用知识为国家科学研究做出贡献。其中最突出的代表就是钱学森、詹天佑等爱国科学家。钱学森原赴美国研究,在科研上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美国政府给他高薪,甚至要他留在美国。听到祖国的号召,不顾祖国的号召,她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回到了祖国,为我国超导和原子弹的科学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进一步提高了我国的地位。有信心在国际上发言。詹天佑和钱学森先生一样,放弃了高薪和安逸的生活,毅然回国,为我国铁路建设做出了不可多得的贡献。在当今社会,还有一位拥有15项专利的中国女科学家林媛,在美国拒绝了昂贵的回国选择后,被称为现代“钱学森”。

她叫林媛,1973年出生在广西一个普通家庭。在很多人眼里,她可以教育父母。绝对是知识渊博或富有或贵族。而林远的父母则相反,没有文化底蕴,是农民。即便是在这种家庭环境下,林媛从小就很敏感,业余时间经常帮助父母。父母眼中流露出敏感,但他们不想让女儿也这样忍受。她被送到学校,非常重视教育。显然,林媛也很骄傲,在学习上根本不用担心父母。众所周知,大多数女孩不喜欢关于写作和计数的科学问题。相反,她们更喜欢精致和女性化,了解人文。但是,林媛与古今文学不同。需要反复研究和沉思才能理解,而她的作品偏向于枯燥而深刻的科学研究,只能是脑残。

她开始在实验室“亲身体验仪器”,其他女孩一边嚼着马一边盯着古诗。看似温文尔雅的外表下,其实是内心的不安。我想研究心灵。课外,林媛的科研能力特别强,经常会因为一些科学问题而上床睡觉。这种情况导致林媛升到了中学,当时她没有经历过分班,被迫一起学习文理科。

在科学上就像水中的鱼,即使是女生最头疼的理化生物学研究对她来说也轻而易举。在几场考试中,几乎每门科目都获得满分。理科老师把林远当成大宝贝了。但是文科老师让人有点麻烦。我还没有真正在文科中看到任何与礼仪和诗歌有关的东西。她最终被迫选择了理科,并完全完成了文科教育。研究。在中学学习了三年理科后,林媛在中考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顺利通过了理想中学广西师范大学附中,开始了她的高中学习生涯。高中三年级的时候,我还是没有机会选择了理科。高中的科学与中学的科学不同。初中是小学,高中是进阶版,不过是理科进阶版。知识不影响她在这方面,她一直觉得自己像水里的鱼,渐渐地她被称赞为少数拥有自己权利的科学人才之一。

严格自律,经过10多年的努力学习,林媛在1993年进入了人生的另一个阶段——期待已久的大学。20岁的林媛以优异的科研成绩考入了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中国科技大学。正是这所大学,为林媛创造了继续深造的机会。科学。然而,机会往往充满诱惑,让很多进入大学的学生在经历了长期的压抑后,忘记了初心,开始享受这种轻松的生活。

在这个大环境下,很多和林媛一起来学校的学生,都被这个想法所影响,开始心神不宁,无所作为,但林远就不一样了。她拒绝为了信仰而盲目跟随。她的心。进入大学后,她没有放松以前的严格要求,而是更加努力地学习科学研究。就这样,在大学四年的学习期间,林媛经常一个人来来去去,自律自律,在她的努力下,她很轻松地完成了本科学习和研究生考试。毕业后,她因为研究需要,决定直接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工作,但在中科院工作的时候,她总觉得自己知识太少,想了想,她最终还是决定去美国名校继续深造。

要继续深造,您必须首先选择一所学校继续深造。林媛经过反复筛选最终选择了休斯顿大学,很快就收到了录取通知书。休斯顿大学。在休斯顿大学学习期间,林媛学到了更多的科学知识,对科学研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校期间,她发表了多篇科学研究文章。论文,这些论文一经发布就引起轰动,资深教授也看到了论文并点赞。

不仅利用了过去几年学到的理论知识,还获得了15项专利论文,每一项都是科学研究的宝库。研究具有不可估量的参考价值。很快,林媛就因为这些专利而名声大噪,美国很多知名企业都对这个女孩充满了好奇。他们在想,什么样的女孩,才能如此了解科学研究的本质。

这些一线公司,随着林媛即将毕业,提前伸出橄榄枝,用高薪引诱她,吸引林媛的目光。在美国政府看来,他们也不愿意将林媛这样的稀有科学家遣返回中国,而为了留住林远,美国也吃了不少苦头,得到了极其慷慨的待遇。但留下来也没有用——这一切对林媛来说只是浮云。起初,他出国留学是为了吸收更多的知识,过上自己的青春。与在美国一些最好的公司工作相比,她的薪水更高,甚至希望像钱学森先生一样为国家做贡献。

1955年10月8日,阔别多年的钱学森在乘船漂泊了20天后终于踏上了祖国的土地。一年后的1956年10月8日,新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钱学森任院长,正式开始了我国的航天事业。

成绩优异公费赴美留学,创办喷气推进实验室

1929年,钱学森入读国立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34年毕业后,钱学森参加清华大学庚款赴美公费生考试,顺利成为20名公费赴美留学生之一。在清华大学空气动力学教授王士倬的建议下,钱学森决定前往麻省理工学院学习空气动力学。

1935年9月,钱学森与其他19名公费生一起乘坐轮船前往美国,并在1936年顺利毕业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此后前往加州理工大学继续进修,师从空气动力学权威冯·卡门教授。在1938到1941年间,钱学森和导师冯·卡门多次发表关于空气动力学重要论文,参与风洞研制,发明了学术界著名的钱-卡门公式,并参与了加州理工大学固体火箭研制。

1943年,美军情报了解到德国在建立大规模火箭基地,马上拨款在加州理工学院成立了如今著名的喷气推进实验室,创始人之一的钱学森正式任喷气研究组组长。如今的喷气推进实验室成为美国航天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多次负责研发好奇号火星车、木星探测器等重大宇航探测项目,今年7月和中国天问一号同期发射的美国毅力号火星车也是出自喷气推进实验室。

1944年,钱学森被美国国防部聘为空军顾问,构建了美国未来20年太空研究蓝图,此后加入美国国防部科学顾问组。1945年,钱学森和冯·卡门一道,前往德国,询问德国的火箭科学家。其中,钱学森亲自询问并招募了后来的美国航天之父、研发了登月火箭土星五号的冯·布劳恩。1949年,钱学森正式晋升麻省理工学院正教授,并设计了著名的“钱学森弹道”。

长达五年拘禁,终能回归祖国怀抱

1950年,因为种种原因,钱学森在美国的研究工作被美国联邦调查局禁止。无法继续进行研究的钱学森产生了回国的想法和意愿。美国意识到钱学森的研究工作所掌握的美国机密之深,决心不能让钱学森回国。美国司法部和移民局开始拘留关押钱学森,在加州理工大学的争取和帮助下,钱学森得以保释,却仍不允许离开美国,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基础学科研究。

1955年,在经过数年的抗争和中美两国政府的多次会谈后,钱学森终于被美国政府释放。此时美国认为钱学森已经将近五年没有接触美国的机密研究,此前掌握的机密信息也过时没有用处了。在同年9月17日,钱学森终于登上了回国的轮船。

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不成?

回到祖国的钱学森,没来得及过多休息,就投入到了新中国的建设中。1955年10月到12月,钱学森先后参观了北京、东北多个科学研究所、高校和工厂,摸清了建立中国航空工业的基础。期间,在访问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过程中,哈军工第一任院长陈赓大将问道中国能不能研制导弹,钱学森不假思索答道:

“有什么不能的?外国人能造出来的,我们中国人同样能造出来。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不成?”

此后,在总理的支持下,钱学森开始了新中国导弹、航天的研制工作。在钱学森的领导下,新中国第一颗导弹东风-1短程弹道导弹在1960年发射成功。1970年,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病逝于北京,享年98岁。

有了钱学森的回国,中国的航天事业和导弹事业得以迅速发展。在钱学森回国65周年后的今天,中国的导弹和航天事业都走在世界前列。有保家卫国的东风系列导弹、驰骋月面的嫦娥玉兔、遍布全球的北斗导航、长征家族的各型火箭。这一切,都离不开钱学森当年回国所奠定的坚实基础。

李拥军发表论文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充实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我们都知道毕业生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比较重要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优秀的毕业论文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工商管理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L.D.彻纳东尼,M.麦克唐纳.创建强有力的品牌.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

[2]王新新.新竞争力.长春:长春出版社,2000.

[3]余鑫炎.品牌战略与决策.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4]陈放,谢宏.品牌策划.北京:时事出版社,2000,1.

[5]艾丰.中国品牌价值报告.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6]刘佳,从可口可乐看企业品牌塑造.黑龙江对外贸易,经营之道.2006.6:144.

[7]许喜林,吴文国.品牌之道:品牌建设9S模式及其应用.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8]何心展,俞丽敏.我国企业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7.2:15~16.

[9]康晓光.中国企业品牌建设的困境与突破方向.深圳大学学报.2006.5:03~05.

[10]相晓冬.品牌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品牌视点.2006.6:22~25.

[11]何忠保,何飞云.民营企业品牌塑造探析.商场现代化.2007.3:136~138.

[12]郑昭,丁轩.民企成长与品牌战略.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13]李月华.论中小企业品牌建设的区域化策略.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

[14]徐丽瑛,李正良.中小企业品牌塑造误区与对策.企业管理.2006.10:1~3.

[15]谢付亮.品牌策划的五大关键点.中国质量与品牌.2007.6:53~55.

[16]田双全,陈永丽.我国民营企业品牌塑造之战略选择.ENTERPRISEVITALITY.2002.12:43~45.

[17]刘峻松.品牌三藏:中国本土化的品牌观.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18]苏勇,林展圣.中小企业品牌战略.当代财经.2006.6:63~65.

[1]史建锋.现代钢铁物流发展和盈利模式探讨.中国外资,2013,(13):78-79.

[2]李琪.探索金融阴霾下的钢铁物流新出路.企业导报,2012,(02):99-100.

[3]包立军,王业军.我国中小型传统物资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的策略分析.中国市场物流与采购研究,2007,(5):9.

[4]史建锋.探究钢铁物流的电子商务战略.中国商贸,2013,(15):82.

[5]李庆华,项保华,王翔.共同演化视角下的企业战略更新引擎机理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11):85-88.

[6]李敬,陈收.企业战略管理.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1:12-13.

[7]李拥军.钢铁供大于求渠道怎么做—2012年会员钢铁企业钢材流通渠道情况分析.中国冶金报,2013-06-18:6.

[8]田涛.对发展钢铁物流的浅析.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02):9-10.

[9]梁劲.钢铁物流企业的绩效管理[D].南京大学物流工程硕士论文,2012,(02):34-35.

[10]包斯文.转型:钢铁物流企业的出路——从一家大型物流企业转型看我国钢铁物流业面临的问题和发展方向.中国冶金报,2012-11-20:9.

[11]张慧芝.浅谈供应链管理下的钢铁物流[J].世界海运,2010,(05):64-65.

[12]司方来,王永贵,贾鹤.战略柔性体系:调和反应型市场导向与先动型市场导向.现代管理科学,2009,(02):56-59.

[1]刘超.企业员工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分析及控制对策研究.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市),2010.

[2]卞军.安全管理中安全标志及其设计要素的感知机理研究.浙江大学,2014.

[3]樊建平.创新安全标识管理有效发挥应有作用[EB/OL].

[4]胡祎程,周晓宏,王亮.工程项目现场安全标志有效性评价[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2,(08):37-42.

[5]蔡秋塘,黄星.浅谈标识行业术语(一)[J].广告大观(标识版),2006,(02):38-41.

[6]吴穹,许开立.安全管理学[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3.

[7]张倩.铁路车站旅客导向标识人因工程分析及优化.上海:华东交通大学,2012.

[8]鲍诗度,王淮梁,葛荣.环境标识导向系统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9]安全标志及使用导则实施指南.中国标准出版社:北京,1996.

[10]向帆.导向标识系统设计[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9.

[11]赵云川.公共环境标识设计[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

[12]朱兆华,郭振龙.安全色与安全标志的.由来[J].现代职业安全,2004,(10):64.

[13]袁京鹏.安全标志有效性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博士].杭州:浙江大学,2009.

[14]傅贵,陆柏,陈秀珍.基于行为科学的组织安全管理方案模型[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5,15(9):21-27.

[15]胡祎程,周晓宏,王亮.安全标志识别性研究:标志特性及用户因素[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3,(3):16-21.

[1]徐春玲.ERP技术在电力企业中的应用与分析.安徽电力[J],2005,2(3):74-81.

[2]孙滨丽.ERP原理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155.

[3]王要武.管理信息系统(第2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81.

[4]黄卫东.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126.

[5]李西平、刘芙蓉.我国电力企业ERP应用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9(34),63-65.

[6]林勇.ERP理论与实践[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7,199.

[7]黄小原、卢震、赵晓煜.ERP理论与构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42.

[8]张海全、王英豪、韩玉辉.做好电力企业ERP的实施[J],电力信息化,2005,3(7):57-58.

[9]陈广宇.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351.

[10]颜安.企业ERP应用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6,74-76.

[11]黄晓英,赵海燕.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55.

[12]诺顿·佩里着.战略营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4.

[13](美)迈克尔.A.希特,R·杜安.爱尔兰,罗伯特.E·霍斯基森等着.战略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6.

[14]斯莱沃斯基,韦伯等着.战略风险管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15]金达仁.金融危机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J],信息系统工程,2009,2.

[16](美)小阿瑟.A·汤普森,A·J·斯特里克兰,约翰.E·甘布尔等着.战略管理概念与案例[M],本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8.

[17]李森,杨锡怀,戚桂清.相同企业竞争与合作策略的受益与风险分析[J].沈阳东北大学学报,2005.6.

[18]王方华,吕巍.企业战略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1]王国法.液压支架控制技术[M].煤炭工业出版社,2010.

[2]翟培祥译.采煤机械参数选择[M].煤炭工业出版社,1979.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Z].国发〔2005〕18号.

[4]乔红兵,吴淼.我国薄煤层采煤机的发展与前景[J].中国煤炭,2005(10):29-31.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国务院.《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Z].国发〔2006〕6号.

[6]王国法.高端液压支架及先进制造技术[M].煤炭工业出版社,2010.

[7]国内外薄煤层开采及薄煤层采煤机械设备[R].调研报告,1988.

[8]芮冰.我国采煤机30年发展回顾和展望[J].煤矿机电,2000(5):36-40.

[9]袁亮.薄煤层开采技术与装备[J].煤炭开采,2011(3):15-18.

[10]靳立红,刘春生,孙剑锋.采煤机截割部双电机机械串接驱动的同步性研究[J].煤矿机械,2011(07):42-44.

[11]李桂云,杨战标,周国友.河南省薄煤层开采技术及综合配套支撑体系探讨[J].煤炭开采,2011(5):5-7.

[12]李蒙,魏巍.液压支架电液控制器设计与实现[J].煤炭科学技术,2011(4):110-113.

[13]舒凤翔,闫海峰;张幸福.液压支架立柱试验台液压系统的设计及仿真[J].煤矿机械,2009(12):29-31.

[14]毛德兵,蓝航,徐刚.我国薄煤层综合机械化开采技术现状及其新进展[J].煤炭开采,2011(3):11-14.

[15]耿兆瑞.八十年代国外滚筒式采煤机技术发展评价[C].中国煤炭学会煤矿机械化专业委员会成立十周年纪念论文集,1991(4).78-82.

[1] 雷蒙德,A 诺伊,约翰.霍伦拜克,拜雷、格哈特,帕特雷克、莱特.人力资源管理赢得竞争优势[M].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36-200.

[2] 加里,得斯勒.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论文)[M].第七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00一400.

[3] K.韦恩,蒙迪,罗伯特.诺埃.人力资源管理[M].第一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331一343.

[4] 劳埃德 .拜厄斯,莱斯利,鲁.人力资源管理[M].第六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13一264.

[5] 麦克纳,比奇.人力资源管理[M].第一版.北京:中信出版社,1998: 17-211.

[6] 亚瑟小舍曼,乔治,勃兰德,斯科特.斯奈尔.人力资源管理[M].第二版.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33-343.

[7] 王琪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M].第一版.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 222-245.

[8] 关淑润.人力资源管理[M].第一版.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 186一204.

[9] 冯虹.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M].第一版.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181一184

[10]中国企业国际化管理课题组.企业人力资源国际化管理制度[M].第一版.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139.

[11] 刘扬.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变革研究[D].天津大学专业硕士论文2009: 13-50.

[12] 毛国英.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招商银行战略管理体系研究[D].天津大学硕士学位2009: 11-30.

[13] 李艳丽.A银行员工离职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D].兰州大学MBA学位论文.2010:16-30.

[14] 时肠.农业银行培训机制与队伍建设研究[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11. 35:66.

[16] 雷虹.关于饭店员工流失问题的探讨[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 6: 16-17.

[17] 邹韬.银行金融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商业时代[J] .2008. 11:23.

[18] 倪凤明.我国商业银行激励约束机制探析.河北金融[J] .2008. : 45.

[19] 习邹韬.商业银行的激励约束机制:博弈论视角.统计与决策[J] .2006.11:26.

[20] 张建国.健全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激励约束机制.新金融[J] .2006. 5.

[1](美)丹尼斯.洛克著姚冀贺广勋张维红译,项目管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一12,217一223

[2](美)罗伯特.K.威索基拉德.麦加里著费琳李盛萍等译,有效的项目管理,第3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一08,78一86

[3]陈凡,德国职业教育与企业发展间的制约与平衡,职教论坛,2006一04一10

[4]南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曹莉王明杨捷,国外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中国职业教育网,2005一03一10

[5]陈晓,法国式的职业教育,中国新闻周刊,2006一06

[6]彭秉莹,美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职教论坛,2003年第3期

[1] 刘建朝,我国高等学校基本建设问题研究,北京师范大学,2005.

[2] 刘金存,高校基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成本控制,扬州大学学报,2002

[3] 戚安邦,项目成本管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4] 周希祥、薛乐群主编,中国高等学校基建管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5] 高雁,高等院校基本建设管理研究,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04

[6] 赵东,关于高校基建合同管理问题的思考,决策探索,2006

[7] 陶居福,工程变更对成本控制的影响,西部煤矿工程,2006

[8] 闰光太,浅谈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控制施工企业管理,2001(12)

[9] 刘秋常,建筑项目投资控制,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10]徐大图、王雪青、易涛等,工程建设投资控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11] 方俊、任宏,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履约中的变更控制,重庆大学学报,200427(6)137-139

[12] 高志强.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之实施阶段成本管理,建筑管理现代化,2007

[13] 韦敏.浅谈工程项目合同管理[J}.企业家天地,2007

[14] 孙忿,肖艳.项目成本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15] 曲修山,黄文杰,何佰州等,《工程建设合同管理》,中国建设监理协会,1999

王拥军发表论文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拥有悠久的历史,半个多世纪的历程,神经外科培养了王忠诚院士、赵雅度教授、罗世祺教授、赵继宗教授、张俊廷主任医师等一批享誉国内外的著名专家学者。科室也由最初的3个临床专业组,逐步扩展为13个,400张床位。神经外科中心现有医师123名,59%的人员具有高级职称,64%的人员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博士生导师6名,硕士生导师19名,博士后流动站1个,培养博士后14名,博士研究生37名,硕士研究生118名。护士146名,其中60%具有专科以上学历。8名北京市科技新星正在进行重点课题的研究工作。充足的人力资源、精湛的技术水平、厚重的科室文化为神经外科的迅猛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每年平均开展各项高、精、尖手术7000余例,为大量的患者解除了病痛,挽救及延长了患者的生命。脑干占位病变、脊髓内肿瘤、脑血管疾病、颅底肿瘤、丘脑胶质瘤等手术治疗居国际领先地位。小儿颅内肿瘤、颅内肿瘤、脊柱脊髓肿瘤、垂体瘤的手术治疗居国内领先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在广泛开展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的基础上,率先建立起了微创神经外科技术平台,其水平居国际领先。导航手术、内窥镜辅助手术、立体定向及深部微电极刺激治疗、癫痫的手术治疗居国内领先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脑肿瘤手术死亡率1.04%;脑干手术死亡率1.2%;动脉瘤死亡率1%以下。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皮肤科拥有一支医术精湛、医德医风端正的队伍,宽敞舒适的就诊环境,丰富多彩的治疗检查手段。全科共8人,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1人,住院医师1人,护师2人,技术员1人。负责日常门诊、院内外会诊、首都医科大学第五临床学院和口腔学系的教学工作,并参与临床科研、健康宣教工作。科室对皮肤科常见病如带状疱疹、痤疮、瘙痒症、神经性皮炎、银屑病、湿疹、白癜风、足甲癣等有独到的治疗方法。依托天坛医院强大的神经学科优势,对皮肤神经感觉异常引起的皮肤病及带状疱疹神经痛有多项检查治疗措施。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为全国规模最大、学科建设最为齐全的学科之一,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在院所领导的支持下,在学科带头人王拥军教授的带领下,借助我院强大的神经外科、神经放射和神经介入等科室优势,重新整合医疗资源,加强医疗、科研、教学、防控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北京市乃至全国的神经病学中心之一。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共拥有230张病床,日门(急)诊量达800余人次,设有5个病区、1个神经重症监护室(NICU)。常年担负大量的北京市神经科常见疾病的诊治工作及全国范围内神经科疑难重症的会诊及诊治任务。进入“十五”期间,神经内科注重人才梯队的构建,逐渐培养出一批有海外经历和高学历、临床科研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和业务骨干,为这个学科注入了活力和后劲。在脑血管病、神经感染与免疫、周围神经与肌肉病、癫痫、运动障碍疾病等神经系统重大疾病方面形成了国内一流的团队。神经内科不仅拥有优秀的学科带头人,还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全科共有医疗科研及技术人员192人,其中36人具有博士学历,有12人具有硕士学历。教授(或正高专业技术职务者)11人,副教授(或副高专业技术职务者)29人;学科人才队伍年轻化,以中青年为主。在这支团队中,每个人在注重临床的同时,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形成了临床与科研结合的明显的学院派特色。神经内科是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病学系的博士点和硕士点,2003年增设为博士后流动站,是全国神经内科主治医师进修基地,北京市卫生局神经内科住院医师培训基地和专科医师培训试点单位,常年担任首都医科大学医学系(包括七年制)、口腔系、协和医科大学(八年制)、清华大学医学部的本科生教育工作。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人才,已经成为我国神经病学的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多年来,共培养博士后7名、博士研究生28名、硕士研究生89名、培养住院医师80余人、进修医生800余人。并举办各类继续教育学习班32次,培训学员共计约2万余人次。他们活跃在全国不同的医疗岗位,成为我国神经病学的骨干力量。承担国家级和部级科研项目共20余项。市局级课题30余项,在研课题经费累计达5000余万元。发表论文近500篇,出版专著(主编或副主编)20余部。天坛医院神经科为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神经科试验基地,共有60余人获得国内外GCP资质认证,承担国际临床试验研究10余项,国内临床试验研究30余项。2001年受北京市科委资助,组建并成立了中国第一家国际标准化卒中单元,相关的出版物《BNC脑血管病治疗指南》、《卒中单元》等已相继发行,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国家级多项课题已将卒中单元计划位列其中,陆续接待全国各级医院参观学习百余人次,影响波及全国。同年,天坛医院以神经内科为基础,整合了神经影像、神经介入、血管超声、急诊科等多学科资源,率先在国内成立了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中心。3年多来重点进行了颅内动脉狭窄的支架成形术及其相关研究,并已达到国际同步或领先水平.2004年,在北京市脑血管病抢救治疗中心的平台上,以国家科技部“十五”的支持下,成立了多学科、系统的急性脑血管病抢救绿色通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和科学成果。其它特色诊疗中心还包括北京市癫痫中心、北京市脑血管病康复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神经科学会诊中心、北京市神经变性病诊疗中心等。同时相继组建并逐步完善了脑血管病、神经系统感染与免疫、周围神经病及肌病、癫痫、神经精神、神经康复、头面痛、帕金森氏病与运动障碍、认知障碍、遗传代谢病、神经重症监护、睡眠障碍等12个专业组,并以各专业组为基础,大力发展相关的科研基础实验室工作,部分实验室如脑血管病实验室、神经免疫实验室、临床神经肌肉病理实验室、神经康复室、神经心理实验室、临床电生理实验室等均已初具规模,为科室的正规化、科学化发展奠定了良性运行的框架与机制。经过多年的学科建设,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已经成为一个国内领先、国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科。 1、人员结构北京天坛医院检验科现有工作人员61名,其中主任医师、教授1人,副主任技师6人、副教授1人,主治医师、主管技师23人,住院医、技师等30人。2、业务范围北京天坛医院检验科本着“服务患者、服务临床”的宗旨,面向患者和健康体检人群提供多达三百余项检测服务,主要包括:1)临检: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脑脊液常规、胸腹水常规等;2)血液:凝血象、DIC过筛、血栓弹力图分析、血小板功能检测等;3)生化:肝功能、肾功能、血脂、心肌酶等、血清蛋白电泳等;4)感染免疫:甲肝、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囊虫等病原体标志物检测;5)内分泌激素:脑垂体激素、甲状腺激素、性腺激素检测等;6)特殊蛋白:肿瘤标志物检测、特种蛋白检测、自身抗体检测、产前筛查(唐氏综合症)等;7)微生物:血、尿、便、分泌物、脑脊液的细菌培养及药敏检测等;8)特检:淋巴细胞亚群检测、HLA-B27检测、脑脊液蛋白电泳、过敏原筛查等;9)脱落细胞检测:宫颈脱落细胞液基细胞学检查(LCT)、羊水分析等;10)分子诊断:乙肝DNA、丙肝RNA检测、HPV-DNA分型、原位杂交(FISH)、细胞色素P450耐药基因检测等。3、科室特色北京天坛医院检验科是集临床检验、健康普查、健康咨询、高危人群预警、预防医学、科研开发、教学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的实验诊断中心,是以“个体化诊断”为目标的不断开拓的临床实验室,是全国第一批、北京市第一家通过ISO 15189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认可的实验室。自2002年开始试运行ISO 17025 质量体系、2004年转版到 ISO 15189质量体系以来,检验科通过质量体系的认可过程已经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质量体系,通过认可的实验室项目的检测结果被117个国际组织和国家承认。同时,检验科还积极参与糖化血红蛋白、自身抗体检测和部分生化项目的国际比对,均成绩合格。2006年,检验科成为北京市“中美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北京市艾滋病监测哨点、北京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的禽流感网络实验室,承担艾滋病病毒、禽流感、新流感病毒的初筛任务。检验科拥有大型模块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可分析干细胞的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尿沉渣流式分析仪、全自动血凝检测系统、流式细胞仪、全自动免疫检测系统和全自动酶标系统等设备,同时检验科引进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检测设备:高效液相色谱、凝胶成像系统、基因芯片仪、悬浮微阵列检测仪、荧光定量实时在线核酸扩增仪、蛋白芯片检测仪、芯片点样仪,细胞培养系统等,结合LIS系统形成了完备的临床检测平台、临床蛋白质评价平台、分子诊断平台、细胞分析平台,为个体化诊断、进而为个体化医疗提供了设施完备、检测项目齐全的检测和评价平台。因此检验科在为患者提供高质量、多项目的检测服务的同时,还构建了共享型的转化医学体系:代谢组学平台、基因检测平台、细胞培养和检测平台、原位杂交平台、芯片研究平台和样品库平台,给临床科研提供了舞台。此外,还承担了包括国家973、863课题在内的院外、院内多项科研课题研究,也具备了应对严重生物性灾害的应急能力。在SARS、禽流感、甲型流感等流行病肆虐时,我科义不容辞的承担起第一线的检测任务,得到市卫生局、市委以及国务院的嘉奖和鼓励。在SARS时,温总理为我们的报告题词,使我们深受鼓舞。北京天坛医院是首都医科大学的教学医院,实验诊断中心内设“实验诊断学”、“临床免疫学”教研室,承担首都医科大学的五年制、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和口腔专业学生的实验诊断学、临床免疫学教学任务。同时作为首都医科大学临床检验诊断学系办公室所在地,检验科每年都承担多项国家级、北京市级、校级继续教育项目,形式包括学术论坛、网上授课等,参加检验科承办的继续教育项目的人次数已经近万。北京天坛医院检验科是首都医科大学临床检验诊断学系办公室所在地、首都医科大学临床检验诊断学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培养点,至今已经培养博士十余人,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上百篇,其中SCI收录多篇;主编《临床蛋白电泳》、普通高等教育教材《实验诊断学》和《临床免疫学》等书籍十余部。在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北京天坛医院检验科在医、教、研、防各方面不断取得成绩,已经在同行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打开了知名度,树立了品牌,成为国内知名的临床医学实验室。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是国内著名的以神经科学为主的综合性医院,麻醉科始建于1982年,先后由王恩真教授、王保国教授担任科主任,现任科主任韩如泉教授,副主任为李淑琴教授。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奋斗,麻醉科逐渐形成了以神经外科麻醉为主,临床、科研和教学相辅相成的鲜明的科室特色,在国内外神经外科麻醉领域占据了重要地位。北京天坛医院麻醉科担负着天坛医院的手术室麻醉、门诊手术麻醉、放射介入手术麻醉、危重症抢救治疗以及疼痛诊治等工作。目前有34个功能齐全的手术间,其中中心手术间 24 个、介入治疗 3 个、门诊手术室 2 个、胃肠镜室 1 个、院外神经外科手术间4个。此外,还建有麻醉后恢复室(PACU)和麻醉疼痛门诊。2008年手术量达14755台次,其中神经外科麻醉7700余例,神经介入麻醉1500余例,疼痛诊疗3500余例。北京天坛医院麻醉科针对本专业特点,在神经外科学、神经影像学、神经介入治疗与神经电生理学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步与成果,在国内麻醉学领域率先将术中唤醒技术应用于脑功能区肿瘤切除术,已完成近300例,同时还成功实施了近7000余例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的麻醉管理,以及近万例神经介入麻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此外,麻醉科还开展了术后镇痛、无痛人流、无痛胃肠镜、慢性疼痛射频治疗等项目,为患者提供了全方位的专业服务,其中某些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麻醉科现有工作人员62人,其中主任医师3名,副主任医师10名,主治医师22名,高年住院医21人,麻醉辅助人员6人。全科共有博士学位12人,硕士学位23人,整个科室具有年轻化、高学历的特点,是一支朝气蓬勃、积极向上、不断开拓创新的医疗团队。科研是科室得以不断发展壮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命脉。自建科以来,累计在国内外专业刊物上发表文章330余篇,有多部论著出版。麻醉科在科研领域更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研课题包括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1项、北京市科技新星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1项、北京市委组织部优秀人才项目1项、北京市中医局项目1项以及院级科研项目6项,总经费700余万元。在刚刚过去的2008年中,参加国际学术会议5人次(ASA入选6篇)、全国会议 29人次,交流论文21篇。在专业核心刊物发表论文27篇,SCI 3篇,同时还组织编写专著1部,参编书籍4部。麻醉科十分重视国内外的学术交流,1991年举办了第一次全国神经外科麻醉会以。自2001年起先后6次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神经外科麻醉与脑保护学习班(研讨会),旨在将国际、国内神经外科麻醉及相关学科发展动态、新观念、新技术介绍给国内麻醉医师,提高各地区神经外科麻醉技术水平,推动我国神经外科麻醉学科的发展。2008年承办的首届亚洲神经外科麻醉与重症监测会议吸引了来自中国、美国、日本、韩国、印度、印尼、新加坡等国家的500余麻醉学者参与,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麻醉科的三位教授应邀出席并授课。一系列的学术交流活动使我们逐步在神经外科麻醉领域树立了鲜明的天坛品牌。2002年北京天坛医院麻醉科成为北京市首批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之一,以临床麻醉、重症监测与治疗以及疼痛研究为基本培训结构,借助科室强大的师资力量和丰富的临床资源,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专科医师培训体系。在研究生培养方面,设有一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博士学科点,4名硕士研究生导师,已经培养了博士后2人、博士研究生13人、硕士研究生43人,这为本学科向高、精、尖方面发展不断注入着新鲜的血液。北京天坛医院麻醉科全体员工将本着“强化特色,均衡发展;临床立科,科研兴科”的基本原则,在临床、科研和教学方面齐头并进、开拓创新、积极进取,不遗余力地推动我国神经外科麻醉事业的发展。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影像中心,自1980年王忠诚院士创办至今,通过宋遵武、陆荣庆教授等老一辈放射学家的厚实铺垫,尤其在戴建平院长的领导下,经全科同志20余年的不懈努力,逐步建成为一个设备先进、医疗有特色、学术有成就的现代化科室。1998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和博士后流动站,是目前我国最大的专门从事神经影像学研究及诊疗的中心。诊疗设备先进:神经影像中心拥有4台磁共振成像系统、3台CT机、3台DSA设备、1台ECT机和1台多普勒彩超仪;影像设备及相关配套后处理软件始终保持在国内领先,与国外基本同步。另外,神经影像中心还拥有国内最先进的纯数字的PACS系统,显著提高影像保存的质量,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技术力量雄厚:现有教授以及主任医师5人,副主任医师3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3人。神经影像中心具有博士学位的4人,硕士学位的5人。绝大多数学有专长。学科带头人戴建平院长及高培毅教授在神经影像研究方面造诣很深,被誉为“神眼”,其诊断结果被临床誉为“术前病理诊断”。医疗特色明显:神经影像中心在全国率先推出先进的管理体制,在行政管理上采用“纵横交错”式模式,技术和护士按设备划组,进行纵向管理;医师采用横向分组,定期轮转制度。该管理模式大大推动了学科建设,并逐步创立了我们自己的医疗特色。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在国际的龙头地位为神经影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神经影像学科的快速发展也强有力的支持了神经内外科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的发展。包括以下几方面:戴建平院长带领的科研小组的针刺-fMRI 的研究项目处在国际领先水平。在神经系统疾病尤其是脑血管性疾病的预防性诊断和早期诊断研究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①高培毅教授自行研究开发的脑CT灌注软件目前正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其图像质量及参数标准明显优于国外CT扫描机自带软件处理系统及国内相关医学软件公司开发产品;②高培毅教授将脑梗死的诊断提前到脑梗死前期,其研究成果早于国外同类研究,通过CT灌注扫描及早的发现了一大批脑梗死前期患者,使这些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节省了大批的医疗费用,减轻了社会和家庭负担,得到天坛医院神经内科及神经介入医师的一致认可;③CT灌注扫描已被列为常规扫描,并成为神经介入治疗前诊断及治疗后疗效评价的主要依据;④高培毅教授又将目光放在脑梗死的预防性诊断方面,科内正在开发研究脑血流速度、血流状态的测定及脑血管弹性成像方面,已完成体模的成像,并处于国际领先地位,预计此项研究将会使脑血管性疾病诊断又提前数年。在脑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确立了在北京乃至全国的领先地位:①拥有诊断完成神经系统成像的先进影像设备、手段和一个高素质的技术群体;②诊断正确率明显高于同类医院,只要病人配合,都能明确诊断;③全国各地慕名而来求诊的病人越来越多;④与GE及Simens公司合作开发最先进的诊疗手段及技术,通过磁共振脑功能成像进行脑肿瘤患者术前功能区定位及手术入路地选择。在分子影像学研究方面也处于国内一流水平:①能够成功的完成磁共振对比剂和神经干细胞的标记和细胞显像;②应用临床型MR仪观察到神经干细胞在动物脑组织内地迁移及分布。科教成果累累:本学科承担的第一负责人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八五”攻关课题1项,国家“九五” 攻关课题1项,国家“十五”攻关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面上项目2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6项,北京市科委项目3项,获得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2项,国家成果登记国家级1项,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1项,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1项,北京市卫生局科研成果一等奖5项,北京市卫生局科研成果二等奖16项。本学科发表论文302篇,中华系列杂志165篇,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5篇,国外杂志5篇(包括AJNR、Radiolog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euroradiology),其它127篇。本科医师及研究生多次参加国外学术会议交流,科室每年派遣年轻医师到国外交流学习。出版著作主编9本,参编18本。本科室还多次承办大型学术会议,国际性学术会议包括第1届国际放射学学术会议,亚太地区国际介入放射学大会,第13届国际神经放射学大会;全国性学术会议包括中华医学会第8、10、12届全国放射学大会,第1、2、3届全国中青年放射学(英文)学术大会,中华放射学会第1、2、3届全国神经放射学大会,中华放射学会第1、2届全国磁共振成像学术会议。同时,多次举办全国性学习班,并为全国各地培养进修医生500多人。展望21世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影像中心的全体医技人员将团结努力, 在以戴建平院长的带领下,开拓进取,不断创新,使学科建设再上新台阶,努力实现以下三个转变和建设目标,挤身为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的优秀学科。学科建设关键:实现三个转变,即从单纯以解剖学为基础的形态学研究转变到在此基础上的以病理生理学为基础的功能学研究;从以解剖学、临床医学、物理学和电子学为主的知识结构转变到在此基础上的以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和计算机应用为主的知识结构;从以医师、技术员为主体的人员结构转变到以医师、生物医学工程师为主体的人员结构。学科建设目标:将神经影像中心建设成为以功能/分子影像学,医学图像后处理/CAD,神经介入放射学以及循证医学影像学为稳定学术研究方向的,以研究脑血管病、脑肿瘤以及中枢神经系统介入放射学为重点和特色的学科;建设成为上述相关领域科学研究和培养高级实用人才的基地。神经影像中心的科训是:“天施地生,其益无方;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从事声乐、合唱指挥的教学研究工作,多次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04—2005年度被评为陕西师范大学校级“教学质量优秀奖”和“校级青年教学能手”,2010——2011学年陕西师范大学“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光荣称号。2009年12月西安电视台《艺家艺事》栏目专题报;十四届CCTV青歌赛陕西赛区被聘为美声唱法专业组、合唱组专家评委。

2007年获南京大学行政管理博士学位。现为中央民族大学行政管理教研室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主讲公共危机管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国家公务员制度等课程。 1.《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问题与对策分析》,《理论月刊》2010年第6期(独立完成)2.《公共协商:群体性事件的治理之道》,《天府新论》2010年第3期(独立完成)3.《电子政府:多维审视及思考》,《理论学刊》2010年第2期(独立完成)4.《论公共服务的政府供给》,《商丘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第一作者)5.《教育制度创新与社会就业增长》,《前沿》2010年第2期(第二作者)6.《整体政府:西方政府改革新理念》,《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独立完成)7.《应急管理中多主体社会责任的理论依据与现实对策》,《中国应急管理》2009第12期(第二作者)8.《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公共服务的责任关系及其建构》(独立完成)收录在《变革与繁荣——民族地区公共管理的问题与挑战》一书,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9.《论美国公共服务改革及其理论的新发展》(第一作者)收录在《变革与繁荣——民族地区公共管理的问题与挑战》一书,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10.《公共危机管理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思考》收录在《中央民族大学本科教学研究》2009年第5辑(独立完成)11.《论透明政府及其实现》,《商丘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第一作者)12.《服务型政府:现实内涵、理论阐释及其实现》,《天府新论》2009年第1期(第一作者)13.《论协商民主及其实现》发表在《理论月刊》2009年第1期(第二作者)14.《公共政策视角中的就业问题》,《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15.《超越官僚制与中国公共行政改革》,《南京社会科学》2008年第11期(第二作者)被人大复印资料《体制改革》2009年第1期全文转载16.《协商民主背景的公共决策质量提升》,《重庆社会科学》2008年第8期(独立完成)17.《论政府公共关系与公共危机的治理》,《理论月刊》2008年第5期(独立完成)18.《有限政府的理论溯源与价值》,《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5期(第一作者)19.《有限政府:多维阐释及其实现》,《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第一作者)20.《公共利益:多元阐释及衡量》,《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3期(第一作者)21.《责任政府:理论逻辑与制度建构》,《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第一作者)22.《中国法治政府的进程及其面临的挑战》,《东南学术》2008年第2期(第一作者)23.《大部制: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治道变革的新方向》,《商丘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第一作者)24.《论社会选择与协商民主之互补与交融》,《四川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第一作者)25.《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及其模式选择》,《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第一作者)被《公共行政》2008年第5期全文转载26.《社会风险化解的政策选择》,《前沿》2007年第11期(独立完成)27.《透明政府更需要拆除无形之“墙”》,《人民政坛》2007年第11期(独立完成)28.《环保:杜绝运动式》,《中国改革》2007年第9期(第二作者)29.《论美国公共服务改革及其理论的新发展》,《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3期(第一作者)30.《政府政策应具开放性——以牙防组事件为例》,《中国改革》2007年第7期(第二作者)31.《中国公共危机决策中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社科纵横》2007年第7期(第二作者)32.《论德国公共服务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第二作者)33.《服务型政府理念下民族自治地区公共服务的供给》,《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3期(第二作者)34.《传统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新公共服务比较研究》,《天府新论》2006年第3期(独立完成)35.《21世纪政府施政的十大理念》,《党政论坛》2006年第2期(独立完成)36.《论公共危机中政府形象及其重塑》,《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独立完成)37.《从“效率”到“服务”——政府管理新理念》,《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2006年第2期(第一作者)38.《论公共危机的复合治理》,《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3期(独立完成)39.《论城市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治理》,《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1期(独立完成)40.《公共选择理论视角中的腐败问题》,《生产力研究》2006年第6期(第二作者)41.《论信息公开在公共危机治理中的作用》,《社科纵横》2006年第10期(第二作者)42.《论社会资本与我国和谐社会的实现》,《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第10期(独立完成)43.《论公共政策中的公民参与》,《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3期,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政治》2005年第9期全文转载(独立完成)44.《新公共管理:反思、批判与超越》,《公共管理学报》2005年第1期(独立完成)45.《政府与公民良好合作关系的重塑》,《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第一作者)46.《新公共服务理论及其对中国政府管理的借鉴》,《新疆社科论坛》2005年第3期(第一作者)47.《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合法性的路径选择》,《理论探讨》2005年第4期(第一作者)48.《诺思的经济史观述评》,《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第二作者)49.《论公民参与与公共管理》,《社科纵横》2005年第3期(第二作者)50.《论年轻干部的培养使用问题》,《党政干部论坛》2004年第12期(独立完成)51.发表论文《“一致”通过的决议缘何执行不力》被收入2005年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的《领导科学》一书(独立完成) 1.参与国家985项目“民族地区公共服务体系创新研究”2.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建立健全社会预警机制与应急管理体系研究”3.主持校级青年基金项目“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创新研究”4.主持校级教改课题“公共危机管理教学内容与方法创新研究”5. 参与北京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北京市志愿服务制度化研究”6. 参与江苏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公共政策视角中的就业问题研究”,2008年获江苏省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 周晓丽:《公共危机管理》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9月苏保忠,周晓丽,王拥军:《基层公务员素质与能力建设》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周晓丽:《灾害性公共危机治理——基于体制、机制和法制的视界》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11月《公共管理学》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12月(参编)《民族地区公共服务体系创新研究》,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4月(参编)《公共管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参编)

刘军发表的论文

刘军教授是《科学计算中的蒙特卡罗策略》(Monte Carlo Strategies in Scientific Computing)(施普林格出版)一书的作者。他已在顶级科学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150多篇,并且是一位ISI引用度极高的数学家。1995年,刘军教授荣获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事业奖(NSF CAREER Award)和斯坦福大学特曼奖(Stanford Terman Fellowship)。2000年,他因最佳贝叶斯统计应用论文而获得米切尔奖(Mitchell Award)。2002年,他获得了享有盛名的考普斯“总统奖”(COPSS Presidents’ Award),该奖项由五个顶级统计学会每年联合颁发给一位40岁以下的学者。2010年,刘军教授荣获晨兴应用数学金奖(Morningside Gold Medal),该奖项每三年颁发给一位45岁以下的华人学者。2012年,刘军教授荣获泛华统计协会颁发的2012年杰出成就奖(Distinguished Achievement Award 2012)。刘军教授曾被数理统计学会(IMS)推选为2002年Medallion演讲人,并被剑桥大学推选为2004年Bernoulli演讲人和2008年Kuwait演讲人。2002~2003年与学生及合作者提出寻找DNA中相似度高的功能片段的吉布斯抽样算法。2004年被选为数理统计学会会士(IMS Fellow),2005年被美国统计协会选为会士(ASA FELLOW)。刘军教授还曾担任NSF和NIH诸多基金评审小组的委员(并且是2007-2011年NIH研究部门基因组学、计算生物学与技术评审专家组(GCAT)的常任委员)和众多顶级统计学刊物的编委。他也是《美国统计学会会刊》的联合主编。

1 .刘军等. 农机零件 CAPP 系统智能开发工具 .《农业机械学报》 2005 年7期2 .刘军等. 虚拟制造技术在烟草烘干机械上的应用 .《农机化研究》 2006 年第7期3 .刘军等. ON A CAPP SYSTEM DEVELOPING TOOL FOR ROLLING BEARING . PROCEEDING OF IE & MS'98 .中国万国学术出版社, 1998 年 ISTP 收录4 .刘军等. 耐火材料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系统的开发 .《耐火材料》 2003 年第 3 期 . 2003 年 EI 收录5 .刘军等. 基于神经元网络的动态系统辨识 . 《机械设计》 1995 年第 12 期6 .刘军等. 轴承套圈锻造 CAPP 系统的研究 . 《锻压技术》 2003 年第 3 期7 .刘军等. 基于虚拟制造技术的增压机模型分析与仿真《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6 年第 2 期8 .刘军等. 标准构件式滚动轴承 CAPP 开发工具的研究《现代制造工程》 2005 年第 4 期9 .刘军等. 滚动轴承 CAPP 专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洛阳工学院学报》 1998 年第 2 期10 .刘军等. 机械加工误差传递模型的建立与应用《机械与电子》 2005 年第 12 期11 . 机械加工工艺过程质量控制模型的研究《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2006 年第 9 期12 .刘军等. CAPP 开发平台的关键技术研究《信息技术》 2002 年第 9 期13 .刘军等. 与生产资源相适应的动态工艺决策《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 2002 年第 6 期14 .刘军等. 先进制造技术与技术创新《机电产品设计与创新》 2005 年第 4 期15 .刘军等. 智能化 CAPP 开发工具组件的研究《现代制造工程》 2003 年第 6 期16 .刘军等. 交互式计算机辅助数控加工编程系统《洛阳工学院学报》 1995 年第 3 期17 .刘军等. A STUDY ON THE INTEGRA OF THE CAPP AND NC PROGRAMMING SYSTEMS . ICPCG-94 ,中国万国学术出版社18 .刘军等. A DEVELOPMENT TOOL FOR COMPUTER AIDED PROCESS PLANNING EXPERT SYSTEM . IKIM'95 ,东南大学出版社19 .刘军等. The Research of Precision Agriculture and Virtual System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 2004CIGR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 .刘军等. 一种质量控制新模型的设计 . ICME 2000 ,机械工业出版社

空军军医大学刘蕊发表论文

免疫球蛋白lgE(是指人体的一种抗体),存在于血中。是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最少IgE,可以引起I型超敏反应。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过敏体质"。血清IgE升高是过敏性疾病最有力的提示。过敏原进入机体诱导产生特异性IgE,IgE结合到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使机体进入对该过敏原特异致敏状态,当过敏原再次接触时,与细胞膜上的IgE受体结合引起一系列生化反应,继而释放出诸如组织胺等各种与过敏反应和炎症有关的生物活性介质。过敏是一种免疫疾病,是人体内免疫功用失调呈现不平衡的情况。过敏体质患者,在临床上调查的时分,往往发现多种过敏反响性疾病常可见于同一患者,与正常人比较,过敏体质患者血清IgE显着升高,肥大细胞数较多并且细胞膜上的IgE受体也较多。临床医学经过细胞水平研讨证明:辅助性T细胞及其发作的细胞因子对IgE的组成起重要调理效果。依据排泄细胞因子品种的不一样,将辅助性细胞分成为TH1和TH2两个亚群。而TH2细胞排泄的细胞因子主要在抗体构成及过敏反响过程中起效果。TH1和TH2之间经过细胞因子而相互调理,在健康情况下,TH1和TH2会相互平衡,且同时接受辅助性T细胞调控,在辅助性T细胞调控能力欠缺时或接触到某些异性蛋白质或细微分子(如尘螨、花粉或海鲜食物等)后,TH2过度活化,致使TH2细胞激素排泄量过高,促使IgE升高,使血清中IgE浓度上升,从而引发过敏。研究证实,唾液乳杆菌,加氏乳杆菌都具有显著的抗过敏功能,其中福敏康益生菌中的唾液乳杆菌是研究最多的抗过敏的乳酸菌分离菌株,唾液乳杆菌集中存在益生菌当中,采用了具有增强抗过敏能力的、生理上可接受的益生菌组合物,通过促进白介素质12(IL-12)和干扰素γ的分泌增加,可有效改善过敏症状,调控Th1型免疫反应而抑制免疫球蛋白IgE,改善Th2型免疫反应过度的过敏现象的方法。抗过敏益生菌菌株和肠道壁上的树突装细胞上的受体结合,活化细胞内的转译蛋白移至核内而释放大量细胞激素,属于先天免疫的一个环节,因此,借由其细胞壁多糖尿病类物质如肽聚糖、脂多糖、多糖等,经先天免疫系统,确实能活化T细胞的发育。

止咳的路径一、指征:短期咳嗽不造成痛苦,不影响进食及睡眠,不要盲目用止咳药,要查找病因。二、诱因:常见于:1、风寒引起,不用寒凉感冒药及肺热止咳药,否则久咳不愈。2、积食热咳:少量多餐,消积药物,只能用1天,反复长期使用会伤脾胃。三、分类:1、鼻后漏综合征:表现运动时或后半夜到晨起咳嗽。常见:①感冒流涕,1--2周病程。②缺钙多汗易反复着凉。③寒凉水果过多易脾虚。④鼻对冷空气敏感症,因过度退热造成免疫低下引起⑤过敏性鼻炎⑥药物性鼻炎:盐水及激素、呋麻液造成。⑦3岁以上腺样体肥大引起⑧5岁以上要排除鼻窦炎。⑨咽炎渗透鼻部。2、食道返流症:白天干咳、恶心及上半夜咳嗽,是胃酸及胃蛋白逆流到咽部造成。会腐蚀牙齿、易发喉炎及中耳炎。常见:①睡前过饱:中午睡醒吃饭;晚上6点晚饭,7点后禁食水,或头抬高睡2小时。②过饱,碳酸饮料造成胃酸逆流。③加工的零食造成食道松弛④PH值>5的酸性食物⑤幽门螺杆菌感染⑥肠道菌群紊乱,产气杆菌过多⑦脾胃不和。四:肺炎、支气管炎:1、咽炎的渗透。2、感冒药过度使用感冒药、激素、抗生素、推拿引起,鼓励饮水,中药调理,通常不需静脉输液。五、过敏性咳嗽:接触或食入某些物种,确诊需查IGE或嗜酸细胞,否则不能按过敏乱治疗。诊断是否终生过敏需做过敏基因检测,如果是终生过敏需测过敏源进行脱敏治疗。

IGE高提示可能存在过敏的情况,因为IGE是过敏检查的检查指标。所以IGE高可能是过敏导致的,一般在治疗上面主要还是使用抗过敏的药物的。常见的抗过敏药物有扑尔敏、赛庚啶、息斯敏等等。建议你可以做一个过敏源的检查,以后就能有效的避免可能的过敏源。

支原体肺炎咳嗽厉害怎么办?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