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流行病学论文发表时间

发布时间:2024-07-06 21:44:41

流行病学论文发表时间

这个主要看所选的目标期刊了,都是不一样的,半年一年的都有,主要是审稿周期的长短的问题,如何判断审稿周期,参考以下文章内容:

教你如何判断期刊的审稿周期

审稿周期是衡量出版社的重要标准,因此许多出版社会定期公布审稿周期,对于作者而言,审稿周期同样重要,学术研究具有时效性,每一个作者都希望所投期刊能快速完成审稿程序,并顺利发表。那么,该如何判断期刊的审稿周期呢?

查看期刊主页

大多数的作者会查看期刊的主页,在期刊介绍或投稿须知里一般都会找到该期刊的审稿周期,不过,即便是同一个期刊,审稿周期都不是固定的,只能是一个大概的时间,如遇一些特殊的情况,如补充实验等耗时比较长的情况,整个审稿周期会更长,所以,期刊会提供给作者一个平均的审稿时间。

自主推算

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是查找该期刊最近发表的文章,一般会在文章的页脚处,有些期刊会在摘要里或参考文献后注明,如在文章的脚注上会有这样的信息:Received:1/1/2017  -Accepted: 4/4/2017 -Published:1/5/2017 ,这便是该篇文章从接收到见刊的时间,作者可以就此判断该期刊的审稿周期。

直接联系期刊

作者也可直接联系目标期刊,询问该期刊的审稿周期。

咨询图书馆

对于高校的学者,许多学校的图书馆很可能掌握着许多相关SCI期刊的信息,包括审稿周期,作者可向本校图书馆咨询。

期刊投稿系统

目前,大多数的期刊使用在线的投审稿系统,在你投稿的时候,系统会发送邮件告知下一步的时间,这样作者便可知道初审的时间。

审稿周期是作者考量目标期刊的标准之一,通过以上方式,判断期刊的审稿周期,让文章尽量早日发表,作者也可结合查尔斯沃思论文润色的曾发表的文章《目标期刊选择必备工具》来综合考量目标期刊。

参考资料:查尔斯沃思作者服务网页链接

论文发表一般需要的时间如下: 1、普刊即省级国家级一般安排周期是1到3个月。 2、本科学报的安排周期一般为2到4个月。 3、北大核心以上级别期刊的安排周期一般为6到8个月,审稿周期为一个月。 4、科技核心期刊从投稿到录用发表,一般是3到6个月。

hippocrates世界第一个流行病学家代表作有:《EpidemicⅠ》《EpidemicⅢ》《On Airs,Waters and Places》

《临床误诊误治》杂志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杂志以研究疾病诊疗工作中的失误和教训,探索误诊误治的发生规律和防范措施为宗旨,以提高临床医师的诊疗水平为目的,适合各级各类医务人员阅读,本刊报道的丰富的临床病例报告,尤其对年轻医生和基层医生提高临床诊断治疗水平具有实际指导意义。《临床误诊误治》杂志可以用于正常评审职称加分!可以用与考研保研以及课题申报均有效!《临床误诊误治》核心期刊除护理外全科,单位要求三级及以上医院。探索误诊误治的发生规律和防范措施 《中国药师》月刊,杂志主要登载药品科研、生产、经营、管理及临床使用诸多方面的研究成果与工作经验,及时传播国内外药学领域的最新进展,辟有研究论文、药学进展 、研究报告 、药学与临床、药品监管、综述 、医药信息等。杂志开设“中药临床药学”等滚动刊出的专栏及必要时增设其他栏目,是广大药师的重要学术交流园地。是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中国科技期刊核心期刊不好意思打扰到您了,我们可以操作《临床误诊误治》《中国药师》等核心期刊,现诚招代理,QQ601163667,无心勿扰,各位精英麻烦您保留我,以备不时之需。平时不会过多打扰您的

流行病学论文发表

1.1 来稿请寄稿件处理费30元。编辑部收到稿件后即予登记编号并以电子邮件、电话或函件方式反馈稿件回执。自收到稿件回执起6个月内如未得到编辑部对来稿的任何处理意见,作者可改投他刊,但应同时以电子邮件、电话或挂号信方式函告该刊。否则由此造成的后果,由作者完全负责。1.2 决定录用的稿件编辑部当即发出录用通知,作者收到录用通知后,务请按通知要求,及时将版面费、论文专有权授权书和论文的最后修改稿电子版[文本文件(*.txt)或者WORD文档(*.doc)格式]寄回编辑部,以免延误刊出。1.3 凡退回作者修改的稿件请在规定时间内严格按要求修回。超过2个月修回的稿件原则上作为新稿登记处理,超过4个月未修回者视为自动撤稿。通知作者修改稿件并不意味着稿件被录用。1.4 编辑部对来稿有修改权。修改情况一般在一校时寄给作者审校,以保证如实地反映作者的观点,如非原则错误,请不要在校样上较大改动。作者收到校样后,请认真核对,用红色笔标出错漏之处,3天内寄回编辑部。1.5 来稿刊出后即向第一作者寄赠当期杂志两册,并酌付稿酬。为适应信息化建设需要,扩大作者学术交流渠道,该刊已设立网站并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及万方数据期刊网等期刊数据库。作者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次性付给。如作者不同意将来稿作上述使用,请在来稿时声明以做适当处理。1.6 对不适合刊用的来稿,编辑部将以电话、电子邮件或信函方式通知作者,恕不退稿,请自留底稿。1.7 来信、来稿、汇款请寄《药物流行病学杂志》编辑部,勿寄个人,以免遗失或延误。地址: 湖北省武汉市兰陵路2号,邮编:430014。

可以500份流行病学调查能发表,可以通过学术期刊或者出版社发表,也可以通过网络发布。作者可以利用网上发表或者开设博客来发表调查数据,也可以向公开发行的或者不公开发行的期刊发表相关文章。发表的文章也可以添加流行病学调查的图表和数据,使读者更加容易理解研究的结果。

流行病学论文已发表

1997年6月30日

苏德隆,男,南京市人,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内外著名的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学家、我国流行病学奠基人之一、杰出的医学教育家,中共党员,曾任上海第一医学院副院长。1906年7月9日,苏德隆出生于南京一个城市贫民之家。5岁时进私塾,因家境贫寒,念完小学父母送他进一所伙食费减免的教会办的益智中学。1927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医预科,修学3年,后转入国立上海医学院读本科。1935年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鉴于总成绩第一,获金质奖章一枚。毕业后留任助教,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医学教育和预防医学生涯。当助教不久,颜福庆院长派他到上海县颛桥乡建立农村卫生所,一边为农民治病,一边作乡村卫生状况和儿童常见病的调查研究,著有“上海郊区疟疾流行病学分布”等论文。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苏德隆任难民收容所医师,后任防疫大队长,历时数载,辗转内地,进行天花、霍乱、伤寒、痢疾、疟疾等急性传染病及虱患的调查和防治,创造相当有效的折叠式干热灭虱器,发表了“天花的流行病学分析”等论文。1941年,卫生署聘他为贵阳卫生人员训练所教育主任,以培训战时卫生人员。教学之余,他研究水面撒布煤油致死蚊孑孓的机制。1942年,在印度孟买霍夫金斯细菌学研究所进修鼠疫防治学。1943年,返回内迁重庆的国立上海医学院任副教授。1944年留学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卫生学院,获公共卫生硕士学位。1945年去英国牛津大学,在病理学院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弗莱明教授指导下研究抗生素,他发现了一种具有强力抗菌作用的抗生素,命名为微球菌素。于英国《实验病理学》杂志上发表“粪—污水中的抗生素产生菌”和“微球菌素”两文,路透社作为科学新闻向世界报道。由此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先后被接受为英国皇家统计学会、微生物学会会员。1948年回国后,先后任上海医学院微生物科主任和公共卫生科主任等职。解放后任上海第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卫生系主任、流行病学教研室主任、预防医学研究所所长。1979~1984年任上海第一医学院副院长。1980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上海市政协常委、中华医学会流行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全国血吸虫病防治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流行病学协会名誉会员及中华医学杂志、中华预防医学杂志和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编委、《辞海》卫生学部分主编、医学百科全书卫生学部分副主编。1949年12月,上海成立血吸虫病防治委员会,委任苏德隆为副秘书长。在广大医务者的共同努力下,治愈了一支部队战士的血吸虫病,不久该部队开赴抗美援朝前线,因此,部队授予他“名誉教育主任”光荣证书。之后,他全力投入“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行列中,足迹遍布我国南方30个省市血吸虫病的重疫区。他徘徊在河边、田边、沟边的小道上,搜寻着钉螺,观察其习性,逐一访问农户,了解患病和流行情况。通过对收集到的原始资料和素材加以整理分析,撰写成有价值的科学论文近百篇。1957年夏天,毛主席来沪接见科学家,他坦诚地向毛主席提出:农业发展纲要中规定12年消灭血吸虫病是难以实现的。同时他向毛主席汇报了他的研究生从黄浦江中分离到伤寒菌,劝毛主席不要在江水中游泳。毛主席听取后即取消了游泳的打算。他的耿直而又实事就是的品德赢得了人们的尊敬。1963年,苏德隆运用统计学原理发表了理论性论文《钉螺的负二项分布》的数学模型,阐明钉螺的分布有聚集性的特征,其成因与土壤、水分、食物、交配有关,得出钉螺生活的最适合温度为13℃,最适光线强度为3600勒克斯,这对查螺灭螺具有指导意义,使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阐述钉螺生态分布规律的学者。根据对钉螺生态学的进一步研究,他首创“地域性防治血吸虫”的理论,对我国控制血吸虫病起了重大作用。“文革”期间,他发明了防御血吸虫病感染的“防蚴衣”和“防蚴笔”。这两种方法操作简便,效力持久,价格低廉,对预防国内外多种血吸虫病,都有特效。为了完成这两项科研成果,苏德隆叫家人帮他以浸有氯硝柳胺药物的“防蚴笔”先涂在自己身上做实验,观察副反应。“防蚴笔”的研究获全国医学科学大会奖。苏德隆坚持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的综合措施,提出既治疗又灭螺的方案。1981年开始,他与美国Warran博士协作,在安徽贵池设点,开展血吸虫病防治策略的研究。苏教授主张中国式的防治结合以灭螺为主,Warran博士主张西式的单纯特效药的治疗。两种防治策略在相似地理条件的毗邻村庄中进行。到1984年终于有了结论:只治不防的村落群体的感染率虽有缓慢下降趋势,但有急性血吸虫病患者发生,钉螺和钉螺感染率仍处于原来水平;防治兼顾,坚持灭螺的村落,群体感染率和钉螺密度急剧下降,连续两年未查到被感染的钉螺。1982年在全国血吸虫病防治研究会上,苏德隆宣读了《中国血吸虫病生态学》论文,得到高度评价。1985年11月上海市宣布消灭血吸虫病,为表彰苏德隆在血防战线上的贡献,授予血防战线先进工作者墓馊俪坪牛�⒆芳谴蠊σ淮巍?/SPAN>1962年副霍乱在我国流行,苏德隆暂时中断血吸虫病的研究,转向副霍乱的研究。他带领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奔赴流行区现场查访和观察,很快掌握了此病经水传播的特点,指出1962年早春多次出现的散发病例,无从外传入的证据。继而从调查资料分析发现,发病率由沿海向远离地区递减,恰与地面水中氯化钠水平和PH值呈现等级相关。据此,苏德隆提出副霍乱地方性学说,并认为副霍乱可能已在当地越冬和生根的假说。这一科学预见指导着副霍乱菌越冬和变异的研究。1972年夏天,上海突发急性皮炎流行,数十万人发病。苏德隆率领调查队奔赴现场,根据他的设计方法,通过自身试验,花时仅半个月,就证明寄生在灌木树上的桑毛虫是此次皮炎流行的病源,阐明了气候条件、人们的生活情况与皮炎广泛流行的关系。桑毛虫皮炎病因查明后,流行得到根本解决。“桑毛虫皮炎”这一名词从此载入现代医学史册。1980年苏德隆赴英国剑桥大学宣读桑毛虫皮炎的论文,受到高度评价,被认为是流行病学研究的一个范例。1981年论文发表于英国《流行病学社会医学杂志》。70年代初,苏德隆开始研究江苏启东县肝癌高发的原因。他访问病家,察看环境,不放过一切疑点。通过流行病学特有的分析,首次提出肝癌与饮水污染有关,饮用沟塘地面水者肝癌发病率远远高于饮用井水和深井水者,从而建议凿井、改饮井水。1973年全县采纳改水防肝癌意见,先后打凿13万余口井,80多口深井。1979年他发表的《饮水与肿瘤》论文举世瞩目,《英柳叶刀杂志》为之发表述评。1983年国家科委将肝癌病因及其防治的任务下达给苏德隆,他奔走于启东、海门各个乡镇,更加努力探索肝癌与饮水的关系。1985年初,在国家科委组织的汇报会上,由于他工作成绩显著,这一课题受到表彰。同年12月,“肝癌病因及防治(饮水与肝癌)”的研究在上海医科大学通过科研成果鉴定。1985年4月3日,苏德隆外出工作时发生车祸,经抢救无效不幸于当天下午与世长辞。苏德隆从事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工作50年,一生发表了200多篇论文,三次主编流行病学全国教材。他指导、培养了17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在他这里学习过的大学生、进修生,遍布全国各地。他培养学生的原则是:让学生“下水游泳”,即在导师指导下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和实践。他要求青年创新,而不满足于“填补空白”。

AM J EPIDEMIOL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0002-9262 IF 5.454 J EPIDEMIOL COMMUN H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and community health 0143-005X 3.186 J CLIN EPIDEMIOL journal of clinical epidemiology 0895-4356 2.896 INT J EPIDEMIO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0300-5771 5.838 EUR J EPIDEMIOL europe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0393-2990 2.572 REV EPIDEMIOL SANTE revue d epidemiologie et de sante publique 0398-7620 0.734J EPIDEMIO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0917-5040 1.642

流行病学投稿期刊

1.1 文 稿 来稿应能反映该学术领域的最新进展与水平。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数据可靠,条理清晰,题文相符,文字简明。论著、综述、讲座一般不超过4000字,病例报告1000字左右,其余2000字为宜。作者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作者单位名称和邮政编码及联系电话以及E-mail角注在同页左下方。1.2 关键词 摘 要 论著请附400字左右中英文摘要。论著类文章采用结构性摘要,必须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Objective, Methods, Results, Conclusion)四部分,采用第三人称撰写。英文摘要还应包括文题、作者姓名(汉语拼音)、单位名称、所在城市及邮政编码。1.3 医学名词 以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1997年更名为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医学名词》和相关学科的名词为准,暂未公布者仍以人民卫生出版社编的《英汉医学词汇》为准。药物名称以最新版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写的《中国药品通用名称》中的名称为准,英文药物名称则采用国际非专利药名,不用商品名。1.4 图 表 如果能用文字简洁说明的内容就不必列表。图、表按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连续编码。表格采用三线表,不得有竖线。计量单位参照1991年中华医学会编辑出版部编辑的《法定计量单位在医学上的应用》一书。 1.5 参考文献 将参考文献按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编号,并用方括号标注在文中引用处的右上角。参考文献应为正式出版物发表的作品,所引文献务必与原著核实,内容、版本、卷期、页码、年份应准确无误。参考文献中的作者1~3名全部列出,3名以上只列前三名,后加“,等”。1.6 著作权相关事宜 作者文责自负。该刊可对来稿做文字修改、删节,凡有涉及原意的修改,则征求作者同意。来稿决定刊用其权归该刊所有。除以纸载体形式出版外,本刊有权以光盘、网络期刊等其他方式出版决定录用的文稿。

美国流行病学杂志AJE国际流行病学杂志IJE流行病学Epi欧洲流行病学杂志EJEP癌症流行病学、标志物与预防CEBP以上5大期刊可以说是流行病学领域内最好的几个杂志即所谓的顶尖级杂志,影响因子在4-6分之间查看原帖>>

流行病学调查论文发表

据初步统计,性艾中心成立以来,以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共计649篇(统计截至2008年11月,其中在国内公开杂志发表论文487篇,在国外杂志其中包括《科学》、《自然》、《柳叶刀》等国际知名发表162篇),出版专著26部,其中: 作为第一作者单位全年共发表论文共31篇,其中有5篇发表在国际杂志上,26篇在国内公开杂志上。“云南省瑞丽市等地HIV感染流行因素和艾滋病传播特点的研究”获得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作为第一作者单位全年共在国际公开杂志上发表论文26篇,国内公开杂志发表论文近20篇。“全国范围艾滋病毒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著作:《艾滋病流行与控制》 吴尊友主编 作为第一作者单位全年共在国外公开杂志上发表论文14篇,国内杂志上发表论文39篇, 十三届国际艾滋病大会口头交流论文2篇,书面交流论文摘要5篇。翻译出版《艾滋病病毒与艾滋病的发病机制》和《2000—2001年HIV感染的医学处理》。由临床病毒学室主要完成的《抗艾滋病药物治疗、护理、培训指南》出版。 作为第一作者单位全年共发表论文52篇。获奖及专利申请情况:“SARS病毒核酸扩增(HIV)荧光检测试剂盒”获新药证书“跨膜型和分泌型HIV Gag抗原编码基因及包含其的艾滋病疫苗”获得专利 出版著作13部,作为第一作者单位全年共发表中文论文90篇,英文论文37篇,发表在《SCIENCE》杂志2篇,《AIDS》杂志2篇。“我国HIV毒株的基因变异和流行特征研究”项目通过中华医学奖评审,并荣获一等奖。 “全国主要HIV毒株的基因变异和流行特征研究及数据库建立”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HIV感染诊断的替代检测策略”获中华预防医学科技奖三等奖。作为第一作者单位全年共发表中文科技论文88篇,英文科技论文48篇,其中在《Lancet》上发表论文一篇。首次在国际影响较大的英文杂志《AIDS》上出版中国专刊1期。 中心共发表第一作者单位论文135篇,其中英文72篇,SCI文章69篇(N Engl J Med 1篇,PLoS Medicine 1篇;Clin infect Dis AIDS 1篇);参编或主编专著3篇;获得专利一项。

李黎,黄仕和,杨晓明。细胞因子疫苗的研究进展。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10,23(7):781-785。孟胜利,徐葛林,程满荣,舒祥,吴杰,严家新,杨晓明。中国狂犬病病毒遗传多样性分析。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10,23(5):449-454。潘勇兵,张爱华,胡迪超,闭兰,杨晓明。 抗CD25人鼠嵌合抗体基因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与瞬时表达。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10,23(2):113-117。卢佳丽 杨晓明。核分枝杆菌的免疫学研究进展。微物学免疫学进展 2010,38(1):74-78。陈伟,杨晓明,黄佐林,李军,孙文,徐葛林,郑新雄,张隆明,郑景山,张良豪,廖学有,洪孔清,祝玉桃,邓化芳。冻干无佐剂Vero细胞CTN狂犬病疫苗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9,30(12):1261-1264。李新国,袁军,张洋,孙晓芳,项美娟,杨晓明。Lowry法测定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蛋白含量干扰现象的排除。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9,22(10):1029-1031。吕宏亮,王栋,杨培豫,张万林,何海蓉,付秀花,崔松奇,程婷,高彤民,杨晓明,胡启毅。兽用灭活纯化狂犬病疫苗生产工艺的优化。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9,22(9):882-886。胡迪超,张爱华,杨晓明。人鼠嵌合抗体的基因构建。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9,22(9):933-936。孟胜利,徐葛林,吴杰,严家新,杨晓明。中国12株狂犬病街毒株G基因序列测定与分析。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09,25(6):497-501。孟胜利,刘红,胡岱霖,朱理业,徐葛林,吴杰,杨晓明,严家新。安徽省阜阳市狂犬病街毒株G基因序列分析。中国热带医学 2009,(10):1966-1968。杨晓明。生物制品的现状和发展前景。上海预防医学2009,21(7):351-353。孟胜利,杨晓明。登革热病原学及疫苗研究进展。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9,32(1):12-18。徐葛林,严家新,张永振,董关木,唐建蓉,杨晓明,孟胜利,吴杰,肖奇友,周敦金,朱凤才,王萍, 王定明, 明平刚。我国各地区动物狂犬病街毒的检测及分析。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8,26(8):463-466梁婧,徐葛林,黄晓媛,王继麟,孙文,夏飞,杨晓明。 检测轮状病毒滴度的荧光灶法的改进。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8,21(7):620-622梁婧,杨晓明。人轮状病毒基因组结构及功能研究进展。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8,21(3):107-109。吴永强,董关木,秦思远,杨晓明。大容量人源天然噬菌体抗体库的构建。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8,21(8):647-650。梁婧,徐葛林,黄晓媛,王继麟,孙文,夏飞,Kapikian AZ,杨晓明。检测轮状病毒滴度的荧光灶法的改进。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8,21(7):620-622。董关木,徐葛林,肖奇友,王定明,胡月梅,周敦金,王萍,张永振,杨晓明,朱风才,王昭孝,罗述斌,罗同勇。家养犬、猫及野生动物中狂犬病病毒流行病学调查及我国不同类型狂犬病疫苗免疫效果观测研究。病毒学报 2007,23(6):417-422。李东,国泰,杨晓明。轮状病毒疫苗的研究现状。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7,20(11):863-865。明平刚,徐葛林,严家新,吴杰,明贺田,周敦金,肖奇友,杨晓明。新分离5株狂犬病毒街毒株N和G 基因的序列分析。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7,20(8):553-556。孟胜利,徐葛林,明平刚,孙文,吴杰,杨晓明,严家新。狂犬病毒疫苗株CTN-1八代次N和G基因序列测定及分析。中国人兽共患病学学报 2007,23(4):327-336。侯启明,马霄,田博,刘德铮,肖詹荣,杨晓明,陈平纡,项美娟,付惠兰,吴玫,王梨苹,梁雅文,张路民,张庶民。中国不同区域婴儿抗百日咳 白喉 破伤风母体抗体水平的调查。中国计划免疫 2006;12(3):209-211。熊晓培,杨晓明。炭疽杆菌毒素致病机制及炭疽疫苗的研究进展。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6;19(6):653-656王丽婵,张庶民,余模松,杨晓明。超抗原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基因B的原核表达。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6(26):418-421。明平刚,孙文,徐葛林,吴杰,杨晓明,严家新。中国狂犬病毒疫苗株CTN-1-V三个代次的GP基因序列分析。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6;19(3):217-235,235。王丽婵,张庶民,余模松,杨晓明。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A基因克隆、表达、纯化与鉴定。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6;19(2):120-123。萍萍,杨晓明,方志正,易玲,吴杰,郑新雄。SARS病毒NS-1株稳定性及培养条件的研究。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05;33(1):1-5。李萍萍,杨晓明,方志正,张爱华,刘俊生,孙文,易令,夏智,吴杰,郑新雄,鲁建忠。SARS灭活疫苗的研制及其质量控制。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5;18(5):390-393。李萍萍,杨晓明,张爱华,易令,刘俊生,吴杰,鲁建忠,郑新雄,方志正。SARS病毒NS-1株三级毒种库的建立。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5;18(3):227-228。杨晓明,李策生,方志正,张爱华,人SARS特异性免疫球蛋白生物活性的研究。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5;18(3):1-4。李策生,张爱华,林连珍,李星,刘俊生,杨晓明。SD法灭活血浆中SARS冠状病毒的试验观察。微循环学杂志。2005;15(2):26-27。刘国安,杨晓明,葛瑞昌,何长民。百日咳毒素的等电点测定及层析分离。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0(4):68-70。杨晓明,乔瑞洁。重组百日咳毒素S1亚单位的表达、纯化及免疫原性。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03;31(4):24-27。乔瑞洁,杨晓明。百日咳毒素S1亚单位的表达及其免疫原性研究。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03;16(4):205-207。杨晓明。百日咳疫苗现状及发展方向。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03;16(2):128-130。乔瑞洁,杨晓明。肽核酸。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1999;27(1):86-90。刘方蕾,乔瑞洁,杨晓明。血凝法检测百日咳毒素及丝状血凝素。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年刊。1999。秦力,杨晓明,鲁劲民等。发酵罐生产无细胞百日咳杆菌免疫原。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1998;26(4):41-45。何长民,陈爱荣,陈平纡,杨晓明等。吸附无细胞百日咳菌苗,白喉,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剂III期临床人体接种反应和血清学效果观察报告。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1998;26(4):25-30。秦力,刘方蕾,杨晓明等。百日咳杆菌丝状血凝素的纯化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1997;25(2):12-16。王祖森,杨晓明。百日咳毒素及其应用。卫生研究。1998, 27(Suppl):158-165。孙述学,杨晓明等。百日咳,白喉,破伤风,乙型肝炎联合疫苗的实验研究。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1997;25(4):21-23。杨晓明,秦力。不同减毒方法对无细胞百日咳菌苗减毒效果的比较研究。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1997;25(3):22-26。杨晓明,何长民。百日咳杆菌粘着素的分子克隆、表达和生物学特性研究。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1997;25(4):1-11。杨晓明,何长民。百日咳杆菌生物学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1996;24(1):65-68。杨晓明,陈爱荣,何长民。吸附精制百日咳菌苗质量控制的研究。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1994;22(1):23-29。杨晓明,陈平纡,何长民。吸附百日咳无细胞菌苗,白喉,破伤风类毒素混合菌苗配方的实验研究。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1994;23(1):7-10。田效恩,何长民,秦进才,杨晓明等。吸附精制百日咳菌苗免疫接种反应及血清学效果观察。中华流行病学。1993;14(3):155-159。陈爱荣,杨晓明,何长民。百日咳无细胞菌苗的稳定性研究。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1993;22(1):31-34。陈平纡,杨晓明,何长民。ELISA在检测百日咳杆菌免疫原中的应用。上海免疫学杂志。1992;12(1):27-29。王祖森,杨晓明,何长民。中华仓鼠卵巢细胞在检测百日咳杆菌免疫原中的应用。上海免疫学杂志。1992;12(2):47-49。何长民,杨晓明,陈平纡,陈爱荣。无细胞百日咳菌苗的抗原性和免疫原性研究。上海免疫学杂志。1991;11(5):289-293。何长民,杨晓明。人血结合珠蛋白的纯化和检定。中华输血杂志。1988;1(3):108-111。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