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美国隐居教授投毒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3 03:16:00

美国隐居教授投毒发表论文

问题一:复旦大学投毒案件的直接原因和深层原因 楼主求采纳~ 林森浩与黄洋均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分属不同的医学专业。2010年8月起,林森浩入住复旦大学某宿舍楼421室。一年后,黄洋调入该寝室。之后,林因琐事对黄不满,逐渐怀恨在心。 [2] 2013年3月29日,林森浩在大学宿舍听黄洋和其他同学调侃说愚人节即到,想做节目整人。 林森浩看到黄洋笑得很得意,便联想起其他学校用毒整人的事件,便计划投毒“整”黄洋,让同学难受。[3] 作案动机 最高法经复核确认:被告人林森浩与被害人黄洋分别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同住一间宿舍。林森浩因日常琐事对被害人黄洋不满,决意采用投放毒物的方式加害黄洋。 毒物来源 2013年11月27日,在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的庭审中,林森浩表示,2013年3月31日他找同学吕鹏,准备向其要曾经做实验时用过的N-二甲基亚硝胺。林森浩从吕鹏处拿到实验室钥匙到实验室将装有75毫升N-二甲基亚硝胺的药瓶和一支已经吸了约2毫升N-二甲基亚硝胺的注射器带走。[3] 投毒剂量 检方指控,林森浩将至少30毫升二甲基亚硝胺注入饮水机,超致人死亡剂量10倍以上。[4] 案件经过编辑 投毒经过 2013年3月31日下午,林森浩以取物为借口,从他人处借得钥匙后,进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11号楼204影像医学实验室,取出其于2011年参与医学动物实验后存放于此处的、内装有剩余剧毒化学品二甲基亚硝胺原液的试剂瓶和注射器,并装入一个黄色医疗废弃物袋中带离该室。 2013年3月31日17时50分许,林森浩携带上述物品回到421室,趁无人之机,将试剂瓶和注射器内的二甲基亚硝胺原液投入该室饮水机内,后将试剂瓶等物装入黄色医疗废弃物袋,丢弃于宿舍楼外的垃圾桶内。 2013年4月1日9时许,黄洋在421室从该饮水机接水饮用后,出现呕吐等症状,即于当日中午到中山医院就诊。4月2日下午,黄洋再次到中山医院就诊,经检验发现肝功能受损,遂留院观察。4月3日下午,黄洋病情趋重,转至该院重症监护室救治。 警方调查 2013年4月11日,上海市公安局文化保卫分局接复旦大学保卫处对黄洋中毒事件报案,上海警方接报后立即组织专案组开展侦查。林森浩在此前,包括在接受公安人员调查询问时, 林森浩在法庭上接受二审宣判 始终未说出实情。 2013年4月12日零时许,公安机关确定林森浩有作案嫌疑并对其传唤后,林森浩才如实供述了其向421室饮水机投放二甲基亚硝胺的事实。 2013年4月12日,林森浩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 2013年4月16日,黄洋经抢救无效,于当天下午3点23分在上海某某医院去世。经法医鉴定,黄洋系因二甲基亚硝胺中毒致急性肝坏死引起急性肝功能衰竭,继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正式逮捕 2013年4月19日下午,上海警方正式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向检察机关提请逮捕复旦大学“4・1”案犯罪嫌疑人林某。 2013年4月25日,黄浦区检察院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对复旦大学“4・1”案犯罪嫌疑人林某依法批准逮捕。 2013年5月5日,黄洋父母给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写亲笔信,质疑学校推诿避责,官僚作风。 2013年6月26日,上海市公安局文化保卫分局出具《上海市公安局鉴定意见通知书》,诊断称林森浩无精神异常。 提起公诉 2013年10月30日,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披露,市检察院二分院对嫌疑人林某的公诉已被该院正式受理,公诉方指控涉案人林某以投毒方式故意杀人。 案件审理编辑 一审审理 2013年11月27日上午9时30分,“复旦投毒案”在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C101法庭公开开庭审理。 庭审中,......>> 问题二:复旦大学投毒案林森浩为什么要投毒 一、复旦林森浩为什么投毒? 林某在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庭审上承认投毒行为,但表示这是个巧合。2013年3月29日林森浩与同学一起做实验,当天想起了上次实验中留下来的药品。正好那天在宿舍,黄洋和其他同学打游戏时说起愚人节快到了,他要想个节目整人。林森浩当时看他笑得很得意,又想起曾听说其他学校也有过用毒来整人的事,就在心里暗想,先投毒“整”黄洋,而投毒是为了给受害人开个愚人节玩笑,让他难受些。 上述是林的辩解,事实上,林是蓄谋已久! 二、检方将动机被归纳为“林某因生活琐事与黄某关系不和,心存不满”。 但警方、检方始终未明确“琐事”的具体内容到底是什么。 三、林森浩其人 1、林森浩(林沐,林木),复旦附属中山医院超声科,学生会副主席,中山大学免推生,得到过第一三共制药奖学金。研究趋向是肝脏这面,业绩也相当优秀。本科中山大学医学院,分到中山医院读博。 在林的性格中,自尊、上进、好强、善良的一半,始终没有停止与苦闷、自责、充满挫败感的那一半的战争。他以自己的方式努力与外界沟通,却始终难觅出口。这场一个人的战争最终以毁灭的方式结束。 2、2013年3月31日中午,林决定下毒。目标是他的室友、复旦大学医学院研究生黄洋。 此时,复旦大学医学院西苑20号楼421室里没有其他人。常住的两个人――林和黄洋――都长年在医院实习,少有同学来这里串门。 林取出试剂瓶,里边是从实验室偷带回来的N-二甲基亚硝胺溶液。这是一种浅黄色油状液体,高毒、无味,易溶于水。这瓶致命的毒药,林储藏已久。 他熟悉这种试剂,过去3年里,林先后将这种试剂注入数百只大鼠体内,制造肝脏纤维化的样本,然后处死它们,以采集数据。 毒药被注入寝室门边饮水机的水槽,致死的将不再是大鼠。 3、在同学与朋友的回忆中,林曾是本科学生会学术部部长,科研能力惊人,论文发表数远超一般学生,热心同乡会的活动,爱打篮球,玩三国杀,甚至擅长讲冷笑话。 他们看到的是一个积极规划人生、在公开场合略带羞怯,但在自己的圈子里擅长沟通合作的瘦高个男生。但即便身处林的圈子,绝大部分人也从未留意林的另外一些特质。很少有人知道林一直在用独特的方式处理与异性沟通上长期积累的挫败感;也少有人留意林在网络上习惯使用的极具攻击性的侮辱性语句――无论是对自己的同学,还是公共人物;至于林的家庭――其实相当普通的平民家庭――以及故乡,则被林更加小心翼翼地隐藏在与人交流的话题之外。 更少有人体会过,迥然相异的两面,在林的内心长期煎熬、发酵――尽管林始终在述说和排遣,以难为人察知的方式。这些不为人知的特质共同构成了一个隐匿于视线之外的林,杀死室友的,是否正是这个看不见的人? 4、饮水机与水票 其实连警方也一直困惑于林投毒的动机。在被警察带走后,林对投毒过程供认不讳,但对动机一直闪烁其词。林曾对警方自称投毒是一个愚人节玩笑,令办案人员很难采信。但林至少向警方提及一次与饮水机有关的争执。 林与黄洋及另一位室友葛林(化名)曾因水票起过争执。黄和葛提出三人平摊购买桶装纯净水的费用,但林拒绝了,他提出,自己喝得少,平摊的方式不合理。 争执以林退出平摊、“自己买水喝”告终,林的同学回忆,3月31日前后,林开始出入隔壁寝室借水。但这次争执应该只是激化了既有的矛盾。早在半年前,林就从QQ好友列表上删除了“五官科-黄洋”,而黄洋当时也将林删除。两个共处一室的室友,自此不在对方的网络联系人之中。 葛林也回忆不起当时两人为什么网络“绝交”,但从另外的消息渠道能够确认,......>> 问题三:你那个复旦大学投毒案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教育只在于知识不在于人心和关怀的失败 问题四:复旦大学投毒案林森酿成悲剧的原因 我认为这与他嫉妒、自卑、敏感、脆弱的性格缺陷和处理人际关系及情绪调节能力低有关。具有这些不良因素的人在生活中容易遭遇挫折,而挫折往往使他产生愤怒、怨恨、敌视等消极情绪体验 问题五:复旦林森浩为什么投毒 黄洋1985年出生,四川自贡荣县人,是家里的独子。2004年,黄洋参加四川高考,考出600分(满分750)。因为想读北大金融,他选择了复读,并在次年考出了690分的高分。但在填报志愿时,家人认为报考北大有点风险,于是选择了复旦,就读于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专业,之后转专业到临床医学。其后,黄洋获得直研资格,成为复旦大学医学院2010级在读研究生。在放弃直博机会找工作未果后,不久前他又通过考试考取了博士。黄洋同学因喝饮水机里的被投放有毒物质N-二甲基亚硝胺的水,经抢救无效,于2013年4月16日15:23在附属中山医院去世。 新华社记者从上海市黄浦区检察院获悉,复旦投毒案已移送至该院,进入审查批捕阶段。4月11日,市公安局文化保卫分局接复旦大学保卫处报案:该校枫林校区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某自4月1日引用了寝室内饮水机中的水后出现身体不适,有中毒迹象,正在医院抢救。上海警方接报后立即组织专案组开展侦查。经现场勘查和调查走访,锁定黄某同寝室同学林某有重大作案嫌疑,当晚依法对林某实施刑事传唤。4月12日,林某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 上海警方19日向记者证实,警方初步查明,林某因生活琐事与黄某关系不和,心存不满,经事先预谋,3月31日中午,将其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至寝室,注入饮水机槽。4月1日晨,黄某饮用饮水机中的水后出现中毒症状,后经送医救治无效于4月16日下午去世。 黄洋的最后一条微博更新于3月13日,他引用了《黑暗骑士》里的歌词:别问我恶类或善类,我只是渴望飞的哺乳类。善恶的分界,不是对立面,而是每个人,那最后纯洁的防线,都逃不过考验。 嫌疑人林森浩,广东汕头潮阳去和平镇人,微博@大汉漠北,博客practical。大汉漠北微博原文:有时候挺痛恨这个行业的,名义上叫做医生,但是面对病人,尤其面对那些急切想从这里解决困惑的病人,帮忙总不能帮到底,好比带一个问路者走了一段路,然后跟他说,你找别人帮忙吧。尽管超声介入如火如荼,还是有不少局限性,经常只是干些搭把手的活。而且,离开了机器,就没办法为病人解决一丁点问题。 有网友发现:一个叫“诛姜成”的ID曾于2012年在百度知道提了数个关于“氢氟酸怎样让人毫无察觉”“N-二甲基亚硝胺检测方法”等问题,让网友推测嫌疑人#林森浩#本来是想杀害同寝室室友姜成,误被#黄洋#喝下错算计量的水导致其死亡! 版本一:直博竞争说 一种猜测是两人在直升博士生竞争时发生了矛盾,而最终黄洋胜出,林森浩怀恨在心。 不过医学院老师否认了这种说法黄洋是来自四川的贫困生,平时学习很努力,成绩也很不错。但是他和林森浩并不在一家医院,也不是同一个专业,因此即便都在考博,也不可能因为名额竞争而产生瓜葛。 黄洋的同学也证实,投毒者与被害者两人成绩都很好,他们在两家医院不同科室研究不同方向,不存在竞争。复旦大学方面有关负责人也否认他们存在考博竞争的传言。 版本二:为情杀人说 昨日,有人在网络上称,黄洋和林森浩曾一起追求过一个女生,最终这个女生选择了黄洋,这让林森浩难以接受,所以对黄洋进行报复。 针对这个问题,黄洋的父亲昨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据他所知黄洋并没有女友,在同学中人际关系很好,应该不会因此惹来杀身之祸。复旦大学方面也否认两人因争夺女朋友而产生矛盾的说法。 版本三:误杀说 网上流传的另一说法为林森浩下毒目标本为同寝室的另一位同学,他们所住的宿舍共有三人,不想被黄洋误食。 对此,记者从多种渠道获悉,林森浩、黄洋所住的寝室确实是三人间......>> 问题六:2013年4月16日,复旦大学 投毒案件 林浩杀害黄洋的直接原因和深层原因? 南方周末记者从可靠渠道了解到,林与黄洋及另一位室友葛林(化名)曾因水票起过争执。黄和葛提出三人平摊购买桶装纯净水的费用,但林拒绝了,他提出,自己喝得少,平摊的方式不合理。 争执以林退出平摊、“自己买水喝”告终,林的同学向南方周末记者回忆,3月31日前后,林开始出入隔壁寝室借水。 葛林没有否认这一细节,他只是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不做评论。” 但这次争执应该只是激化了既有的矛盾。南方周末记者查证,早在半年前,林就从QQ好友列表上删除了“五官科-黄洋”,而黄洋当时也将林删除。两个共处一室的室友,自此不在对方的网络联系人之中。 居然因为水费引起的,亮瞎了。。。 问题七:复旦大学投毒案林浩森杀害黄洋的直接原因和深层原因? 胡说八道 你的采纳是我前进的动力。 记得好评和采纳,答题不易,互相帮助, 手机提问的朋友在客户端右上角评价点(满意)即可. 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请及时点击(采纳为满意回答)按钮! 问题八:复旦大学投毒案反映了当代大学生怎样的价值观 “前生回首今生缘,数载同窗情义坚。”同窗之谊从古代传颂到现在,为何现在却屡屡出现“同室操戈”的现象?最近的复旦大学投毒案引发热议,有人说最可怕的不是毒药,而是人心。本该是国之栋梁的天之骄子们,又是因为什么走上了不归路? 细细盘点近年来的在大学校园内发生的种种惨案,从1994年清华大学女生朱令铊中毒事件,到1997年5月,北京大学发生全国第二起铊投毒案件。再到2004年,云南大学马加爵连杀4名同学;同年,扬州大学“秋水仙碱”投毒案,副教授投毒毒害上司;2007年6月,中国矿业大学发生3名大学生铊中毒事件;2010年,四川大学曾世杰因被人嫌丑,杀1人,砍伤2人;再到最近的复旦大学黄洋案。 5月8日晚,“@人民日报”“你好,明天”栏目表达了对逝去生命的反思:“黄洋,年轻的生命戛然而止,令人扼腕。相同的痛惜,给逝去的生命,也给那个迷失的灵魂。该是何等的仇恨,怎样的扭曲,才忍心对同窗下此毒手?教育的本质,不仅在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心智的健全,人格的丰满。从当年的朱令,到今天的黄洋,该反思的不仅是校园。因你,我们今夜难安。” 中国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郑晓边表示,一些大学生缺乏人际交往能力是连日来高校死伤事件频频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这背后是长期以来相关教育的缺失。无论是学生自身还是学校、社会,都应该尽快亡羊补牢。此外,郑晓边建议,设置相应的服务机构,对大学生提供危机干预,及时为大学生提供心理疏导方面的帮助。 大学生投毒案真正该引发的是我们对当代大学生的思考,我们该看到事件与我们自身息息相关的一面。虽然近些年来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度日益增强,但远远没有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到与学习成绩同等的高度。学习,先学做人,再学做事,最后学做学问。但是由于社会等诸多压力,几乎所有的学校老师家长都把做学问放在了第一位,从而忽略了对学生人格的教育。大学校园中的争执与碰撞的原因何在?在复旦大学投毒案发生后曾有一家杂志做过一次问卷调查,在大学中最容易引起摩擦的问题就是,同寝室的室友来自四面八方,生活习惯的不同和价值观的差异。又因为当代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遇到不满、打击容易偏激,说出过激的语言和作出过激的行为,导致了校园惨剧的发生。 如果要从黄洋案谈中国教育的缺失,那大概不只是专业性的“关注大学生心理问题”。 一味地注重知识的填鸭,忽视对学生的人格教育,是中国整个教育机制的弊病。但是中国的教育机制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一场投毒案,一个鲜活生命的逝去,各大高校该思考的,该做到的应是把大学生心理教育融入到整个教育体系中去,而不是只是打着旗号,喊着口号,却一无作为。而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我们该思考的,能做到的就是,努力端正自身心态,充分认识生命的可贵。正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在与同学室友的交往中,要学会换位思考,要能看到自身的错误,不要一味的指责他人。 一场投毒案,不单单是给大学校园,而是给整个教育机制敲响了警钟,重视学生的心理、人格教育刻不容缓。 问题九:大学生投毒事件原因 复旦投毒案: 林森浩与黄洋均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分属不同的医学专业。2010年8月起,林森浩入住复旦大学某宿舍楼421室。一年后,黄洋调入该寝室。之后,林因琐事对黄不满,逐渐怀恨在心。 2013年3月29日,林森浩在大学宿舍听黄洋和其他同学调侃说愚人节即到,想做节目整人。 林森浩看到黄洋笑得很得意,便联想起其他学校用毒整人的事件,便计划投毒“整”黄洋,让同学难受。 作案动机 最高法经复核确认:被告人林森浩与被害人黄洋分别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同住一间宿舍。林森浩因日常琐事对被害人黄洋不满,决意采用投放毒物的方式加害黄洋。 毒物来源 2013年11月27日,在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的庭审中,林森浩表示,2013年3月31日他找同学吕鹏,准备向其要曾经做实验时用过的N-二甲基亚硝胺。林森浩从吕鹏处拿到实验室钥匙到实验室将装有75毫升N-二甲基亚硝胺的药瓶和一支已经吸了约2毫升N-二甲基亚硝胺的注射器带走。 投毒剂量 检方指控,林森浩将至少30毫升二甲基亚硝胺注入饮水机,超致人死亡剂量10倍以上。 问题十:分析复旦大学投毒案的犯罪要件 犯罪构成要件:1犯罪主体,2犯罪主观方面,3犯罪客体,4犯罪客观方面。

中国著名数学家: 胡明复 冯祖荀 姜立夫 陈建功 熊庆来 苏步青 江泽涵 许宝騄 华罗庚 陈省身 林家翘 吴文俊 陈景润 丘成桐、冯康 周伟良 萧荫堂 钟开莱 项武忠 项武义 龚升 王湘浩 伍鸿熙 严志达 陆家羲 苏家驹、王菊珍 谷超豪、王元、潘承洞、魏宝社、高扬芝、徐瑞云、王见定、吕晗

最近读到一篇来自加拿大华人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现任加拿大政府公务员李建宏先生的文章《梦断西方:献给惨死在西方的中国精英》(以下科称“《梦》文”,影响很大),文中以一个个赴西方,特别是美国的中国华人精英死在美国的案例说明了一个问题:西方很坏,美国很恐怖,那里非久留之地,奉劝各位华人还是不要前往送死为好。然而,我第一个直觉反映是,既然西方那么可怕,那么黑暗,那为什么作者竟然安心在加拿大当起政府公务员来,还不赶快逃离这个是非之地,他一边撰文骂着西方的社会制度的黑暗,一边赖在加拿大政府里做着公务员,全然不怕危险,全然不顾祖国在召唤着他。要知道,一个中国人不逃离自己的祖国那才是正常的,逃离了又骂逃往的地方很黑暗,其实这个非常好办,那就是回到自己祖国怀抱来,没有人会拒绝你回来。圣人孔子不是说过“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嘛。身在西方撰文骂西方,其实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因为人家言论自由,即使你身为人家的政府公务员,撰文骂人家,人家也没有什么意见。要是你回国一边当政府公务员,一边撰文骂自己的国家黑暗,你试试看?按下这些文与人存在的矛盾暂且不说。我们就文中重点提到的华人精英卢刚爱荷华大学校园枪杀案这个惨烈的案例再作点详细的分析。《梦》文中所提到的第一个惨烈案例,就是发生于1991年11月1日,美国爱荷华大学刚刚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卢刚,在连续枪杀五人、重伤一人后,饮弹自尽。发生在西方传统节日万圣节(又称鬼节)的这一震惊海内外的校园惨案。李建宏先生说这一事件“拉开了中国精英梦断西方、惨死他乡、终成异国孤魂野鬼的序幕。”果真是这样的吗?当年由北京大学物理系公派美国爱荷华大学留学的卢刚校园枪杀事件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们现在可以来个慢镜头回放。卢刚生于北京市普通工人家庭,18岁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1984年通过李政道主持的中美物理学交流计划选拔,1985年本科毕业后以交换学生身份公费赴美攻读博士学位,就读于爱荷华大学物理与天文学系。1991年通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题目是《Study of the "critical ionization velocity" effect by particle-in-cell simulation(ionization)》,导师是本系教授克里斯托弗·戈尔咨(Christoph K. Goertz)。据说因为毕业时未能获得最佳论文奖,这一奖项学校颁发给了比他晚来美国爱荷华大学攻读物理博士学位,却先拿到博士学位,同时还获得最佳博士论奖的来自中国科技大学的山林华,是完全出于对自己同胞的卓越成绩远远超过自己的愤怒忌妒恨的结果。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1991年11月1日下午三点半左右,卢刚进入了正在进行专题研讨会的爱荷华大学凡·艾伦物理系大楼(Van Allen Hall)三楼的309室,在旁听约五分钟后,他突然拔出左轮手枪开枪射击,他首先击中他的博士研究生导师,47岁的戈尔咨教授,并在戈尔咨教授倒下之后,又在教授脑后补了一枪;然后,他又朝他的博士研究生导师助理史密斯(Robert Alan Smith)副教授身上开了两枪。此时,在场的众多人士刚刚有所醒悟,纷纷逃离现场,这时卢刚又瞄准了当时在场的另一位中国留学生,27岁的山林华博士,接连向山林华的脑部和胸膛连开数枪。随后,卢刚离开了第一现场到达二楼208室系主任办公室,一枪射杀了44岁的系主任尼克森(Dwight R. Nicholson)。在确认尼克森死亡之后,卢刚又返回第一现场,发现几个学生正在抢救奄奄一息的史密斯教授,于是又朝史密斯的脑部补发了致命的一枪。然后卢刚持枪离开物理系大楼到达生物系大楼,由一楼走到四楼,似乎在寻找一名女性目标(有目击者见他进入女厕所寻人),其间遇到师生多人,但卢刚并未开枪滥杀。在未找到射击目标之后,卢刚又进入了行政大楼,冲入一楼111室的校长办公室,向副校长安妮·克黎利(T. Anne Cleary,也译作安·柯莱瑞)前胸和太阳穴连开两枪,又朝办公室内的学生秘书茜尔森(Miya Sioson)开了一枪。随后,卢刚到达二楼的203室,饮弹自尽。从公开报道的卢刚杀人动机来看,主要是两个:一个可能是由于博士论文最佳博士论文、最高奖学金没有由卢刚获得,而是由同样来自中国的博士生山林华获得了。另有一个说法认为,枪击的原因可能在于经过长达6年辛勤工作得到博士学位的卢刚,却无法得到一份应得的可以维持生计的体面工作,走投无路的他决定自杀,并对社会的不公进行极端报复。现在从他的遗书与书信来看,其实第一种动机更符合卢刚的性格,也更符合中国人喜欢忌妒自己同胞的人格心理特征。而刚刚毕业的卢刚在获得工作机会方面并没有遇到太大的阻力与障碍,因为才刚刚博士毕业,找工作自然会有一个过程。其实无论哪种动机,都构不成卢刚杀人的正当理由。把卢刚滥杀无辜看成是美国教育制度与美国体制的黑暗原因是毫无根据的。为卢刚滥杀无辜辩护的影视作品,要算由美籍华裔导演陈士争执导的电影《暗物质》了。(也译作《流星》)这个电影情节基本上是根据卢刚杀人事件来编剧的。主要讲述了一位来自中国的杰出天体物理学博士,正在努力攻读博士后。他研究发现了“暗物质”这一可以为他赢得诺贝尔奖的大发现,但他的导师却出于个人目的阻挠其发表,并且不让他顺利毕业,最后博士选择了极端暴力手段进行报复。然而,卢刚果真是这样杰出的科学家?果真是受到这样的不公平不公正的学术待遇吗?我们且看看卢刚在杀人当天――1991年11月1日12时02分写给他二姐的一封信是怎么说的。先看看卢刚的三观怎样。他说:“你知道我一生来正直不阿,最讨厌溜须拍马的小人和自以为是的赃官。我早就有这个意思了,但我一直忍耐到我拿到博士学位。这是全家人的风光。你自己不要过于悲伤,至少我找到几个贴背的人给我陪葬。我这二十八年来的经历使我看淡了人生,我曾跟几个人说过我想出家修行去。人的生活欲望是没有尽头的。在美国虽然吃穿不愁,但上边有大富人,跟他们一比,我还是个穷光蛋。总之,我给我自己出了气,给家里人生计提供了保障。我还有何奢望迷恋人世呢?古人云:‘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之(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这人生四大目标,我都已尝过,可谓知足矣!我虽然是单身,但女友已有过一些。高中住宿时我就已开始交女朋友,上大学时经常和女孩乘黑溜进二六二医院老家过夜。到美国后,中国的外国的、单身的已婚的、良家女或妓女都有交往。我这人没有恒心,我是见异思迁,不能安心于某个特定之人。也许是没有遇到合适的或高不及低不就。”从这个论述来看,卢刚到美国读书的目的其实说白了就是为了“衣锦还乡,光宗耀祖”,活着的目的,也就是“‘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之(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这人生四大目标”,并不是真正热爱科学研究,探究宇宙奥秘的。他当初怀抱拿诺贝尔奖的心态被公派去美国攻读博士学位的目的其实也莫过如此。用这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去美国作理论物理研究,那种研究与心理动机本身的巨大落差,甚至格格不入,怎么可能保证他在学术研究上获得卓越的成就?相比爱因斯坦的研究精神,其实不难判断。我们再看卢刚对他在美国从事了六年的理论物理研究的看法:“不管怎么说,我对男女关系已经有些腻烦了,进一步我对我攻了十年之久(四年本科,六年研究生)的物理已经失去兴趣,可说是越走越觉得走进死胡同。物理研究是越来越失望,目前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不知道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于是人们按照不同的学校分成几大派,互相攻击对方,大为吹捧自己。无怪有人说‘现代物理是自己自己’。我有些后悔当初没有学更实际一些的学科。有什么办法呢?父母自己一窍不通,不能在学业上加以指导,全靠我一个人瞎闯。很多美籍华人物理学者在美国混得不得意,就回到国内一阵时间,吹嘘自己,为祖国贡献。于是中国政府也就大肆宣扬,哄年轻人去读纯理科。”卢刚甚至不能够正确理解正常的学术争鸣,把必要的学术争鸣看成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把不同学术流派之间的正常讨论说成是:“人们按照不同的学校分成几大派,互相攻击对方,大为吹捧自己。”卢刚虽然在美国留学,其实满脑子的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一切的一切都只是手段与工具,出人头地,光宗耀宗,大富大贵才是真正目的。目的没有达到继而又抱怨自己家庭出身不好,父母没有多少文化,在他升学问题上无法提前指导,特别是没有外汇可以帮助他之类。无论如何卢刚都不会满足于在美国吃穿用不愁,安心去做自己的研究。他读的理论物理学与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其实在他看来并没有什么不同。这样的人,怎么可能真正对学术研究感兴趣?所以卢刚说自己对物理研究彻底失去了兴趣,这是一点不假的。他能够顺利获得博士学位,我以为已经是很幸运了。可以说他的博士导师与爱荷华大学都没有亏待他。美籍华裔导演陈士争执导的电影《暗物质》执意为卢刚的校园杀戮辩护是苍白无力的。卢刚的那种心态与兴趣之下的理论物理研究能够获得诺贝尔奖那才是见鬼的。爱荷华大学物理系没有把最佳物理博士论文授予卢刚,而是授予了他的同胞山林华,这也应该是值得高兴的事情才是。但是,卢刚只会忌恨自己的同胞,倘若爱荷华大学把这一年的最佳博士论文授予给欧美白种人,卢刚可能就没有这样大的怒火了。更为感人的是,这一天,受害人之一的安妮·克黎利女士的家人,以极大的爱心通过媒体发表了一封致卢刚家人的信,信中追忆了安妮·克黎利女士的成就,并以宽容的态度希望能分担彼此的哀伤。这就是在她房间里看到的那封信——给卢刚的家人们:我们刚经历了一场惨痛的悲剧,我们失去了我们为之骄傲的亲爱的姐姐。她一生给人所留的影响,让每一个与她有过接触的人——她的家人、邻居、孩子们、同事、学生和她在全世界的朋友和亲友们——都爱戴她。当我们从各地赶来爱阿华时,那么多朋友来分担我们的悲痛,但同时他们也与我们分享安妮留给我们的美好的记忆和她为人们所作的一切。当我们沉浸在沉重的悲痛中时,我们也在我们的关心和祈祷中记念你们——卢刚的家人们。因为我们知道你们也一定沉浸在沉重的悲痛中,你们也一定和我们一样为周末所发生的事所震惊。安妮相信爱和宽恕。我们也愿意在这一沉重的时刻向你们伸出我们的手,请接受我们的爱和祈祷。在这悲痛的时刻,安妮一定是希望我们心中充满了怜悯、宽容和爱。我们清楚地知道,此刻如果有一个家庭正承受比我们更沉重的悲痛的话,那就是你们一家。我们想让你们知道,我们与你们分担这一份悲痛。让我们一起坚强起来,并相互支持,因为这一定是安妮的希望。这样的大爱精神与卢刚那种狭隘、自私、无能、猥琐相比,真是有天壤云泥之别。出了卢刚这个悲剧案件,不是去反思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出了什么问题,而是质问美国的教育制度与社会出了问题,真是令人无语了。《梦》文还列举了其他几个华人的案子。文中说到了蒋国兵这个人。“蒋国兵,是1979年湖北省高考状元,曾是清华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副教授,美国普度大学物理学博士、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化学博士。衣食无忧地生活在中国的精英们怎会想到,在他们无限向往的西方,知识一钱不值。像蒋国兵这样才高八斗且同时具有美加两国双博士学位的高端人才,移民加拿大后所能找到的唯一工作竟然是油漆工!在极度绝望之余,蒋国兵于2006年7月21日在多伦多跳桥自杀。”我手头上关于蒋国兵自杀的资料不多,但是,仅就以上论述如果为真,也不足以说明什么问题。高考状元并不等于就有创造力。在美加这样的国家,人家要的是创造力,而不是一个知识储罐。美加那么多华人博士没有找到所谓的体面工作,也不见得就要自杀,更何况还有那么多华人在美加的大学求得了一份教职,并且顺利当上了教授,甚至获得了诺贝尔科学奖(有必要说明一点,即使在美国获得诺贝尔奖也不能够到中国式的做人上人的特权感觉)。是真正的人才,在美加这样的大学体制里是不会被埋没的。不是知识没有用,而是高考状元在美国没有用。人家认的是创造力,不是你能够背诵记忆多少已经有的知识。文中还列举了那个在中学就获得化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的世界中学生奥林匹克化学竞赛金牌得主、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的王庆根,因不堪忧郁症的折磨,于2012年在美国自杀身亡这个事件。李先生同样把原因归咎于美国的制度。他说:“无数的王庆根们却感受不到一丝乐趣,他们宁死也不愿在美国活受罪。”他的死我倒是在前几年关注到了。事实上,王庆根的问题与卢刚问题性质是一样的。王庆根作为江苏省第一个化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得主,的确有过人之处,他本来的专长与兴趣都在化学研究这方面,并且获得了美国顶级名校斯坦福大学的化学博士学位,如果他能够倾注一生心血在化学领域里研究,一定能够获得巨大的成就,然而,他嫌化学研究获利不大,不能够像当时的计算机专业那样来钱多而且赚钱快,竟然把自己研究与工作的方向改换为自己并不特别喜欢,也并不特别擅长的计算机专业,结果可想而知,在美国,计算机绝对是年轻人的天下,而且这个领域里奇才无数,王庆根的工作压力自然十分巨大,获得成就的可能性大大减少,终于在失望、焦虑、伴随着失眠中,最后得了严重的忧郁症。我以为这是他走上绝路的主要原因。《梦》文还列举了那个移民新西兰,在新西兰杀掉自己妻儿然后自杀的诗人顾城,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他有一句诗家喻户晓,赢得了巨大的声誉:“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去寻找光明”。然而,他在移民新西兰之后不久,十分残忍地用斧头砍杀了自己多年紧紧追随自己,风雨相伴,不离不弃的妻子与年仅几岁的儿子,然后自杀。我只能够说那是丧心病狂、天理难容,除了精神病的解释之外,我以为并没有什么值得同情。可是《梦》文用了同时代知名的诗人北岛的话来抨击导致诗人顾城的悲剧西方社会制度:如果顾城在中国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北岛先生也是我在80年代读大学中文系时对我影响很大的一位卓越诗人。他自1989年起旅居瑞典等国,并于1990年移居美国的北岛对顾城的遭遇似乎感同身受。他在接受《南方人物周刊》采访时坦诚“在绝望的时候,人人都会有轻生的念头”。他回顾自己在美国所面临的巨大生存压力:“在国外生活需要有坚强的神经。有一阵,我独自养家带女儿,只能前进不能后退。第一大难关就是在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教书时被台湾老板炒了鱿鱼,当时没什么存款,房子每月还要付按揭,一脚踩空了。我终于体会到了资本主义的厉害,像老虎,比专制还厉害----老虎猛于苛政。”然而,北岛虽然这么说,到现在他也仍然选择留在美国而不愿意回中国,说明无论怎样艰难,美国还是让他生存下来了。一个不同文化环境中长大的人,突然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文化与制度的环境中去生活,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都是正常的,然而美国人的精神不正是克服困难,追求梦想吗?美国本身就是世界各地来的人组建而成的,是一个大熔炉,必须承认人家的宪法精神才有认同感。其实,一个人即使你选择留在国内,也同样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否则,这些人不会选择留学或者移民海外。尽管《梦》文中还有一些案例,当然也自然是惨烈的,然而,我却不为之所动。相对于数以千万旅居海外的华人来说,那些事件仍然是小小概率事件,如果要收集,国内自杀与互相残杀的博士、教授、专家、学者也不会少。清华投铊毒案到现在都没有破,2013年4月上海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研究生林森浩投毒害死同寝室同学黄洋的案件也才刚刚通过二审判决,还远未尘埃落定。李先生列举的这些事件,究竟能够说明什么问题?能够在多大的程度上说明那是制度问题?当然,无论什么制度,都会有丑陋黑暗的现象。一个社会的制度好坏,不在于有没有某类事件发生,而在于这类事件的概率,以及发生机制,还有发生之后遇到反思与修正的可能性。如果以外国也有腐败而否认制度上的优劣,阻止制度的改进,那是荒唐的。因为腐败有范围的大小与严重的程度,还有那是制度上的必然,还是制度上的偶然,都是有差别的。还必须说明一点,人类社会,无论什么制度都不可能是天堂,那些把美国说成是天堂,可以不劳而获的美好社会,其实仍然不过是中国式的大同世界与共产主义的幼稚病。一个好的制度不过是保证公平公正的机会,至于结果如何,看个人的天赋、潜能与努力的程度,如果自己缺乏创造力,缺乏生存谋生能力,像诗人顾城只是擅长写写诗,完全不懂经商,不懂经营,完全不懂西方的法律与市场规则,却偏要去养鸡,去从商,岂能不失败的。我发现,每个在国外陷入绝境的华人,都是对自己定位不准,一方面才能有限,一方面却又把中国式的做人上人的价值观带到人家那里,结果发现人家那里牛B的人竟然是那么多,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失落感与失败感油然而生,然后就怨天尤人,就愤怒嫉妒恨,做出自残或者伤天害理的事情来。这使得我又想这几年从海外华人的生存体验,从他们那里传来的一句感叹:“外国好山好水好无聊,中国好脏好乱好享受。”因为西方国家都是基于信仰上帝作为自己精神寄托的国度,因此,平等的思想观念,独立的人格精神,互相不干扰的自由人生态度,就是很正常的。但是,在这里被某些中国人解读为:“周围没有人在乎你,关心你,你似乎如一颗流星身在茫茫人海之中,基本上是自生自灭的味道。”这完全是一种误解。中国人生存在世俗的功名利禄里,习惯了人与人之间的高低贵贱,互相依附,习惯了主子奴才的关系生存,一旦脱离了这种环境,立即就感觉非常不适应。喜欢世俗功名热闹、喜欢扎堆,互相攀比的中国人,怎么能够忍受那份“In God We Trust”的寂寞生活?中国人在国外的生存,第一难关还不是来自语言,而是来自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上的认同,来自于对那种价值、规则与情感上的认同。许多中国人去美国留学、或者移民美国,也仍然是基于中国人的衣锦还乡、光宗耀祖的心态去的。无论在美国生存得怎样,只要一听说来自美国,立即就会在无数的中国人心中产生一种高大上的感觉,这种感觉与古代读书人高中状元在金殿里见到了当今皇上的感觉是一样的,也与当年“文革”时一个乡下的老农民从北京天安门见到毛主席回来的荣耀是一样的。然而,这一切随着我们把这种文化价值观带到人家那里的那一刻,我们就错了。本来,我们也许没有错,人家也没有错,但是,当你带着自己的这种要做人上人的价值观去人家那里谋生存、求发展的时候,那种差错,那种失落感就自然产生了。当你总想用中国的圣人去改造人家的上帝的时候,那是一定要碰得头破血流的。这能怪人家的制度不符合我们的圣人文化吗?一个内心没上帝,内心世界不丰富、不强大,也不习惯遵守人家的法律与市场规则的中国人,选择了美国那样的社会,确实是选择了灾难的人生,但是,能够怪人家吗?世界从来没有天堂,所有的幸福生活,都要靠自己的劳动创造,不要把自己不劳而获的梦幻带到人家那里去,即使你是双料博士,如果不能够适应市场经济,不能够在社会中做出自己的贡献,也是一钱不值的。真正的精英是贡献社会的精英,而不是掠夺社会的精英,仅靠状元博士获得荣耀与巨额财富的中国梦,在人家美国并不适用,中国人去人家美国之前弄明白这一点很重要。

美国教授发表论文

信息伦理,是指涉及信息开发、信息传播、信息的管理和利用等方面的伦理要求、伦理准则、伦理规约,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型的伦理关系。信息伦理又称信息道德,它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信息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之间身体差异,

美国教授要多走第一作者的原因有很多。首先,美国教授希望能够拥有更多的学术论文发表机会,以促进自己的研究工作。其次,美国教授希望能够在影响力和学术地位方面有更大的影响力,从而获得更多的资源来支持更有价值的研究。此外,美国教授还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专业认可,比如获得终审会议、受邀参加有影响力的国际会议以及获得学术表彰等。因此,多走第一作者对美国教授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老师帮忙解答:

美国教授发表的论文

谷歌的scholar网是最方便的,另外就是各个大学的图书馆网站以及各类主流学术journal出版社的网站

莱拉格多大学教授发表过许多论文,论文主要聚焦于经济学、金融学和数据科学等方面,一些特定论文内容包括:1. 《金融市场的学术研究:定价、应用和研究方法》:对金融市场的学术研究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给出了多个应用实例和分析方法。2. 《货币价值的动态表现:规划、保护和投资策略》:介绍了金融全球经济环境下,货币价值的动态表现,并给出相关的规划、保护和投资策略。3. 《数据科学与实践:从基本原理到开发调查》:介绍了实践数据科学方法,从理论上探讨了数据科学开发的核心原理和调查过程。4. 《市场经济的行为与决策》:介绍了市场经济环境下,决策者行为和决策的基础理论,同时还阐释了相关的实际应用。

科学院神经所已经在所有顶尖杂志有多篇论文:《细胞》(饶毅、张旭实验 室各一篇)、《科学》(郭爱克实验室两篇、何仕刚一篇)、《自然》(袁晓兵 实验室)。多篇《自然神经科学》(分别是蒲慕明、周专、段树民、鲁白实验 室)、《自然细胞生物学》(分别来自蒲慕明、袁小兵、段树民)、《神经元》 (分别来自蒲慕明、张旭、李朝议、周专、段树民),其中郭爱克已经因为前几 年第一篇《科学》当选院士,周专和段树明今年院士入围。 紧追神经所的是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细胞》(饶子和)、《自然》(常文 瑞)、《科学》(唐世明、陈霖各一篇),陈霖因此当选院士,常文瑞今年院士 入围。 清华:《细胞》(饶子和)、《科学》(孟安明,今年院士入围),清华的 饶子和前两年因为发过多篇PNAS、 JBC当选院士。 复旦大学:《科学》、《自然》各一篇(金力,今年院士入围) 科学院基因组所:《科学》两篇、《自然》一篇(杨焕明,今年院士入围) 科学院上海国家基因研究中心:《自然》(韩斌,今年院士入围)、《科学》 (赵国屏,今年院士入围)各一篇 科学院上海生化细胞所:《科学》一篇(张永莲,已经因此当选院士) 上海交通大学:《自然遗传学》(贺林,今年院士入围) 协和医科大学:《自然遗传学》(沈岩,已经当选院士) 第二军医大学:《自然免疫学》(曹雪涛) 个人发表两篇以上的人: 蒲慕明在中国自己的实验室发表顶尖论文是个人最多(至少五、六篇),这 些都不包括他在UC Berkeley的论文 基因组所杨焕明发两篇《科学》、一篇《自然》 神经所郭爱克研究员发两篇《科学》 复旦大学金力发《科学》、《自然》各一篇 神经所张旭发《细胞》、《神经元》、PNAS各一篇 神经所周专发《自然神经科学》、《神经元》、PNAS各一篇 唐世明在神经所以博士后身份发一篇《科学》、在生物物理所以研究员身份 发一篇《科学》 科学院上海健康科学中心孔祥银发《自然遗传学》两篇 学生里面两次以上在顶尖杂志做第一作者两人:神经所张成(周专的学生) 发《自然神经科学》和《神经元》各一篇,神经所蒋辉(饶毅的学生)发一篇 《细胞》原始论文、一篇《自然神经科学》评论 在同一个研究所有两个以上独立实验室发表多篇顶尖论文的目前只有神经所 一个,其它单位有一个实验室发表过多篇的(如基因组所、复旦、生物物理所), 但是没有多个实验室能够发表多篇 以上有三篇是同学们在BBS上宣布正式接受的论文,杂志还没有出来的,其 它是都发表了的。正式待发表的三篇:神经所郭爱克的第二篇《科学》、清华/ 生物物理所饶子和的《细胞》、神经所张旭的《细胞》。

堵丁柱教授,1949年出生在齐齐哈尔市,1978年在东北重型机械学院(今燕山大学)计算机系学习,1982年获中国科学院硕士学位,1985年获美国加里弗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博士学位。1985年~1986年在美国加州伯克利数学科学研究院作博士后,1986~1987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数学系作访问学者,1987年任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所教授。他先后在美国伯克利大学(Berkeley), 麻省理工大学, 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研究所工作。1991年和1995年成为 Minnesota大学计算机系的副教授和教授。 并于1998到1999年之间任职香港城市大学计算机科学系访问教授。 1987-2002年为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所研究员。堵丁柱教授现任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UTD)计算机系教授,美国自然科学基金委计算机理论的项目主管,也是西安交通大学教授。 他的研究方向包括组合优化,计算机网络和计算理论。堵丁柱教授已经发表论文60多篇, 出版了20本书。 他是组合优化杂志和系列书籍《网络理论和应用》的主编, 是超过15个杂志的编委。 1998年获得美国INFORMS的CSTS奖,1993年获得中国自然科学二等奖, 1992年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美国发表病毒论文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院长弗朗西斯科林斯(FrancisCollins)发表了基因研究显示新冠肺炎病毒起源于自然的博客报道,其结论是该病毒自然产生的。关于新冠肺炎病毒的来源,柯林斯提出了两种构想:第一种情况是,随着新的冠状病毒在其天然宿主(可能是蝙蝠或穿山甲)中不断进化,其刺突蛋白也随之发生突变,以此来结合与人体中与ACE2蛋白结构相似的分子并感染人体细胞。第二种情况是,在获得引起人类疾病的能力之前,这种新型冠状病毒已经从动物进入人类。经过几年甚至几十年的逐步进化,最终得到了人与人之间传播的能力,可以引起重大疾病。评论:这位美国学者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还是很棒。至少,我认识到自然的力量,也认识到这种新的冠状病毒不是人工的。但这位美国学者毕竟在研究现代医学,他不知道五运六气,也不知道天地气机的激烈变化是新冠状病毒的根本原因。因此,他致力于从病毒的角度分析其来源。因为方向不同,研究结果往往事半功倍。从中医来看,新的冠状病毒可能一直存在,也可能没有存在过。但是,在自己亥年六的气氛中,少阳相火加入太阳寒水时,会引起温暖的冬季环境,武汉地区的湿邪偏重(当地入冬后一直下雨),武汉当地人的饮食习惯容易引起湿浊的内滞(喝啤酒、吃龙虾等,会伤害脾脏件下,冠状病毒成为疫病。分析疫情,必须考虑五运六气因素,并以五运六气为中心。如果只从病毒的角度分析,总是分层,很难真正理解病毒的起源、传播和进化的真正原因。中医强调:人生在地上,悬在天上,天地合气,生命叫人。从天地的角度看人的生命和健康,看影响人的生命和健康的因素,是思考方式,也是医学理念。建议有关学者学习中医五运六气理论,用五运六气指导疫情防控和治疗。我相信这是最符合临床实际、最科学、最聪明的

意味着新冠病毒对人类大脑存在的可能性影响。据英国《卫报》2020年6月25日报道,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精神病学》一份最新临床研究发现,严重的新冠病毒感染可损伤大脑,造成包括炎症、中风、精神病和类似老年痴呆等在内的一系列并发症。

专家指出,需要进一步研究其背后机制,以便了解新冠病毒对人类大脑存在的可能性影响,并探索潜在的治疗方式。“关于新冠病毒感染同神经系统并发症、精神病学并发症的关联报告越来越多。”该研究报告作者、利物浦大学神经病学家本尼迪克特·迈克指出。

这份研究的案例信息来自于英国4月2日-26日期间的新冠肺炎住院患者。在其获得的125个临床研究案例中,最为常见的脑部并发症是中风,共计77例。其中57名患者的中风是因为大脑中的血块造成,这被称为缺血性卒中。

另9名患者是脑出血造成的中风;还有一名患者是因为脑部血管炎症造成中风。此前,科学家们已经发现新冠病毒会在一些患者的肺部和其他身体部位造成严重的炎症和血栓。

相关信息

另据红星新闻此前报道,来自中国华中科大同济医学院的科学家与美国团队联合在美国医学会杂志《神经学》(JAMA Neurology)在线发表论文,指出新冠病毒对近半数的重症患者会造成脑部及神经系统损伤。该调查研究了214例新型冠状病毒病患者,发现其中36.4%的患者出现了神经系统症状。

重症患者中,45.4%的患者都表现出了神经系统症状,包括急性脑血管疾病、意识障碍、以及肌肉损伤。对于这一研究,英国雷丁大学病毒学家伊恩·琼斯评论说:对新冠病毒患者神经并发症的观察值得注意,但呼吸窘迫症状仍然还是应该作为新冠病毒的主要关注点。

德尔塔克荣是新冠疫情下的变异型的新型病毒,它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和隐蔽性,在局部地区很多人都在不知不觉间患上了这种病毒。

教授发表外国人永久居留证的论文

法律分析:外国人办理在中国永久居留证的,首先向市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或者直辖市公安分、县局提出申请,根据外国人的不同身份和理由携带相关的材料。如果是由被委托人代为申请的,需提交申请人出具的委托书。如果申请人在国外出具的委托书,需经中国驻该国使、领馆认证。申请在中国永久居留的外国人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一)在中国直接投资、连续三年投资情况稳定且纳税记录良好的;(二)在中国担任副总经理、副厂长等职务以上或者具有副教授、副研究员等副高级职称以上以及享受同等待遇,已连续任职满四年、四年内在中国居留累计不少于三年且纳税记录良好的;(三)对中国有重大、突出贡献以及国家特别需要的;(四)本款第一项、第二项、第三项所指人员的配偶及其未满18周岁的未婚子女;(五)中国公民或者在中国获得永久居留资格的外国人的配偶,婚姻关系存续满五年、已在中国连续居留满五年、每年在中国居留不少于九个月且有稳定生活保障和住所的;(六)未满18周岁未婚子女投靠父母的;(七)在境外无直系亲属,投靠境内直系亲属,且年满60周岁、已在中国连续居留满五年、每年在中国居留不少于九个月并有稳定生活保障和住所的。

法律依据:《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审批管理办法》

第六条 申请在中国永久居留的外国人应当遵守中国法律,身体健康,无犯罪记录,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一)在中国直接投资、连续三年投资情况稳定且纳税记录良好的;(二)在中国担任副总经理、副厂长等职务以上或者具有副教授、副研究员等副高级职称以上以及享受同等待遇,已连续任职满四年、四年内在中国居留累计不少于三年且纳税记录良好的; (三)对中国有重大、突出贡献以及国家特别需要的;(四)本款第一项、第二项、第三项所指人员的配偶及其未满18周岁的未婚子女; (五)中国公民或者在中国获得永久居留资格的外国人的配偶,婚姻关系存续满五年、已在中国连续居留满五年、每年在中国居留不少于九个月且有稳定生活保障和住所的; (六)未满18周岁未婚子女投靠父母的; (七)在境外无直系亲属,投靠境内直系亲属,且年满60周岁、已在中国连续居留满五年、每年在中国居留不少于九个月并有稳定生活保障和住所的。

第七条 本办法第六条第一款第一项所指的外国人,其在中国投资实际缴付的注册资本金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一)在国家颁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鼓励类产业投资合计50万美元以上; (二)在中国西部地区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投资合计50万美元以上; (三)在中国中部地区投资合计100万美元以上; (四)在中国投资合计200万美元以上。 第八条本办法第六条第一款第二项所指的外国人,其任职单位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一)国务院各部门或者省级人民政府所属的机构; (二)重点高等学校; (三)执行国家重点工程项目或者重大科研项目的企业、事业单位; (四)高新技术企业、鼓励类外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先进技术企业或者外商投资产品出口企业。

1、在中国直接投资、连续3年投资情况稳定且纳税记录良好;2、对中国有重大、突出贡献以及国家特别需要的;3、未满18周岁未婚子女投靠父母的;4、在中国担任副总经理、副厂长等职务以上或具有副教授、副研究员等副高级职称以上以及享受同等待遇,已连续任职满4年、4年内在中国居留累计不少于3年且纳税记录良好的《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审批管理办法》第六条申请在中国永久居留的外国人应当遵守中国法律,身体健康,无犯罪记录,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一)在中国直接投资、连续三年投资情况稳定且纳税记录良好的;(二)在中国担任副总经理、副厂长等职务以上或者具有副教授、副研究员等副高级职称以上以及享受同等待遇,已连续任职满四年、四年内在中国居留累计不少于三年且纳税记录良好的;(三)对中国有重大、突出贡献以及国家特别需要的;(四)本款第一项、第二项、第三项所指人员的配偶及其未满18周岁的未婚子女;(五)中国公民或者在中国获得永久居留资格的外国人的配偶,婚姻关系存续满五年、已在中国连续居留满五年、每年在中国居留不少于九个月且有稳定生活保障和住所的;(六)未满18周岁未婚子女投靠父母的;(七)在境外无直系亲属,投靠境内直系亲属,且年满60周岁、已在中国连续居留满五年、每年在中国居留不少于九个月并有稳定生活保障和住所的。本条所指年限均指申请之日前连续的年限。

《出境入境管理法》第四十一条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工作,应当按照规定取得工作许可和工作类居留证件。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聘用未取得工作许可和工作类居留证件的外国人。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工作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法律分析:关于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审批管理办法,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是指外国人在中国居留期限不受限制,《外国人永久居留证》是获得外国人获得在中国永久居留资格的合法身份证件,但是申请在中国居留的外国人必须要符合相关条件,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没有犯罪行为,身体健康,或者为中国有重大、突出贡献以及国家特别需要的等情形。

法律依据:《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审批管理办法》第二条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是指外国人在中国居留期限不受限制。

第三条《外国人永久居留证》是获得在中国永久居留资格的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居留的合法身份证件,可以单独使用。

第四条获得在中国永久居留资格的外国人,凭有效护照和《外国人永久居留证》出入中国国境。

第六条申请在中国永久居留的外国人应当遵守中国法律,身体健康,无犯罪记录,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一)在中国直接投资、连续三年投资情况稳定且纳税记录良好的;

(二)在中国担任副总经理、副厂长等职务以上或者具有副教授、副研究员等副高级职称以上以及享受同等待遇,已连续任职满四年、四年内在中国居留累计不少于三年且纳税记录良好的;

(三)对中国有重大、突出贡献以及国家特别需要的;

(四)本款第一项、第二项、第三项所指人员的配偶及其未满18周岁的未婚子女;

(五)中国公民或者在中国获得永久居留资格的外国人的配偶,婚姻关系存续满五年、已在中国连续居留满五年、每年在中国居留不少于九个月且有稳定生活保障和住所的;

(六)未满18周岁未婚子女投靠父母的;

(七)在境外无直系亲属,投靠境内直系亲属,且年满60周岁、已在中国连续居留满五年、每年在中国居留不少于九个月并有稳定生活保障和住所的。

本条所指年限均指申请之日前连续的年限。

外籍华人博士可申请在华永久居留的利好

最近中国国家移民管理局在官方公众号上解答了外籍华人博士在华申请永久居留的疑问。

根据国家移民管理局2019年8月1日实施的12项移民出入境便利政策措施,具有博士学位、在中国境内工作的外籍华人,可向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申请在华永久居留,其外籍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可随同申请。该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无地域限制。

申请只需提供相关材料就可以申请在华永久居留。其最重要的三个条件就是:外籍华人证明,中国工作的证明,博士学位证明。

这一利好政策措施对其配偶和未成年子女也是提供了一大便利,可方便其随同一起定居在国内。

永居权证也就是相当于“绿卡”,外籍人可长期居留在中国国内,出入中国时不再需要签证,同时可以享受中国提供的很多社会福利,跟本地中国公民没太多区别。

相信这项利好举措对于吸引与促进人才回流是一大良措,有利于他们长期留在国内发展与生活。

下面我们来多了解看看这项政策举措对于外籍华人博士来国发展有何实质性帮助:

一、除政治权利和法律法规规定不可享有的特定权利和义务外,原则上和中国公民享有相同权利,承担相同义务。

二、在中国居留期限不受限制,可以凭有效护照和《外国人永久居留证》出入中国国境,无需另外办理签证等手续;其配偶及直系亲属,可按有关规定申请办理相应签证、居留证或《外国人永久居留证》。

三、进出境自用物品按照海关对定居旅客的有关规定办理手续。

四、可以技术入股或者投资等方式创办外商投资企业,可以合法获得的人民币在中国境内进行外商直接投资。

五、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符合条件的,可享受相关政策,由其居住地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办理入、转学手续,不收取国家规定以外的费用。

此外,还可办理社保,享受住房公积金,在境内购买自用、自住商品住房。重要的一点,加入或恢复中国国籍,公安部门按照有关手续,加快办理。

据2019年7月公安部新闻发布会消息,这项政策因推行获得良好经济社会效果,于8月1日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也即是12项移民与出入境政策。

当时国家移民管理局外国人管理司司长陈斌介绍称,2015年以来,公安部、国家移民管理局先后在上海、北京、福建、广东等16个省市国家批准的自由贸易实验区、全面创新改革示范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级新区实施一大批服务外国人入出境、外籍人才在华停居留便利政策措施,取得良好经济社会效果。

据悉,当时各地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为外籍企业家、投资者、外籍技术管理人员等外国人签发签证、居留许可13.3万人次。

国家移民管理局外国人管理司副司长贾同斌介绍称,这12项移民与出入境便利政策涵盖了为外籍人才来华工作、投资、创业、生活提供办理签证、长期居留许可和永久居留申请等全方位的便利服务。

这些数据显示与便利都表明了推行此政策不仅利国也利民。也可让流失在外的外籍华人有机会到国内发展,报效祖国。之前因难办“绿卡”而流失在海外的华人,这项政策可是他们的一大机会利好。

如果您也是符合外籍华人博士来华发展条件,可申请办理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哦!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