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肯涅利发表阻抗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7 09:44:08

肯涅利发表阻抗论文

科学史上,很多科学发现常常以科学家的名字命名,包括定律、定理、原理、法则、效应、方程、公式、函数、变换、数列等等,如牛顿定律、欧拉定理、费马原理、安培定则、霍尔效应、薛定谔方程、斯特灵公式、高斯函数、傅里叶变换、斐波那契数列等;甚至一些物理量,如洛仑兹力、坡印廷矢量、拉格朗日量、哈密顿量等,以及很多计量单位,如安培、伏特、欧姆、赫兹等,都以科学家的名字来命名,以表彰或纪念相关科学家在某些领域的杰出贡献。这种做法很好,既是对科学家贡献的尊重和认可,更可通过将其英名载入史册特别是载入教科书中,达到传播和传承科学精神、激励后学之目的。

问题是,以科学家的名字命名科学发现,也有太多的不公。同样是伟大的科学发现,其发现者所享受的待遇可能是天壤之别,有的发现者被载入史册、被世代传颂,更多的发现者其人其事没有留下一丝痕迹,而其成果却在不断地被后人所享用。

是否所有同等重要的科学发现都以相关科学家的名字命名了呢?显然没有。翻开任何一本自然科学教科书,可以发现,相比于那些已用科学家的名字命名的同类来说,没有用人名命名的东西要多得多。如自学成才的英国数学家、物理学家、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奥利弗·亥维赛(Oliver Heaviside,1850年5月18日-1925年2月3日)了。他16岁离校,是一个聋子,还被黄疸、痛风折磨,世人看不到他的伟大,正象他听不到世人的声音。他个人以及他的成就在他有生之年(至少在他的青壮年时期)是一直受到极度不公正对待的,在他死后多年,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杂志的一篇文章专门总结并评价了他一生的成就,认为今天的很多学生,包括电气和电子工程专业的学生对亥维赛的名字和科学贡献一无所知(远不像麦克斯韦、库仑、伏特、安培、欧姆、法拉弟、赫兹、高斯等),他也很少在课堂上被提及,这与他的杰出贡献是极度不相称的。

亥维赛在应用数学、物理学、电气和电子工程等领域做出的众多杰出贡献中,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发现或发明只有一个半,一个是亥维赛函数(单位阶跃函数,unit step function),另外一个与美国哈佛大学肯涅利( A. E. Kennelly, 1861- 1939)分享,他们于1902年为了解释大气中无线电波的反射,几乎同时猜想到大气有一层导电物质,这层大气现在称为肯涅利-亥维赛层。

其实,亥维赛还有很多更重要的发现值得以他的名字命名,也有一些已被其他科学家的名字占用的发现应该加入他的名字。例如,根据IEEE文章的建议,至少有如下几项:

(1) 电磁能流密度矢量。现在普遍叫坡印廷矢量(Poynting vector),但事实上亥维赛与坡印廷几乎同时独立地提出了电磁能流密度概念,按照他与肯涅利一起分享肯涅利-亥维赛层的做法,至少应该将坡印廷矢量改称坡印廷-亥维赛矢量(Poynting-Heaviside vector)才是公平的。

(2) 非相对论情况下运动媒质的麦克斯韦方程组,应该重命名为麦克斯韦-亥维赛方程组。亥维赛和吉布斯最先使用并发展了矢量分析运算,而亥维赛是第一个用矢量表示麦克斯韦方程组的人,将原来的20个方程减少到目前在教科书上常见的4个紧凑对称的微分方程。

(3) 传输线方程(也叫电报方程,telegrapher's equations),是亥维赛独立发明的,完全可以叫“亥维赛方程”。

(4) 拉普拉斯变换可以重新改称为拉普拉斯-亥维赛变换。亥维赛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将拉普拉斯变换引入工程领域的第一人。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阻抗论文谁发表的

发表论文70余篇,代表论文包括:1、 Parameter selection in cross-correlation-based velocimetry using circular electrostatic sensors. IEEE Transactions on Instrumentation and Measurement, 2010,59(5): 1268-12752、 Optimum design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electrode for a medical EIT systems. Measure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1, 12: 1020-10233、 Modified Landweber algorithm for solving the inverse problem in EIT. Chinese Journal of Electronics, 2005, 14(1): 96-984、 基于DFT和虚参考矢量的混频生物阻抗动态信号测量方法. 电子学报, 2008,36(10): 2076-20805、 术中乳腺癌灶边缘界定的电极及测量方案. 天津大学学报, 2008, 41(3): 321-325

(1) 孔德森,栾茂田,吕爱钟. 考虑桩-土相互作用效应的桩基结构地震响应数值分析.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24(Suppl. 1): 5060-5064. (已被EI收录)(2) 孔德森,栾茂田,杨庆. 非均质土层中单桩水平动力阻抗计算及影响因素分析.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4,44(4): 560-565. (已被EI收录)(3) 孔德森,栾茂田,杨庆,韩丽娟. 层状土中单桩竖向简谐动力响应的简化解析方法. 岩土力学,2005,26(3): 375-380. (已被EI收录)(4) 孔德森,栾茂田. 单桩竖向动力阻抗计算方法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振动工程学报,2004,17(4): 500-505. (已被EI收录)(5) 孔德森,栾茂田,杨庆,王志云. 非均质土层中单桩水平简谐动力响应特性的数值分析.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4,24(1): 53-59.(6) 孔德森,栾茂田,杨庆. 桩土相互作用分析中的动力Winkler模型研究评述. 世界地震工程,2005,21(1): 12-17.(7) 孔德森,栾茂田. 岩土力学数值分析方法研究. 岩土工程技术,2005,19(5): 249-253.(8) 孔德森,栾茂田,杨庆,王志云. 考虑桩土相对滑移效应的单桩竖向动力阻抗计算方法. 见: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541-544.(9) 孔德森,栾茂田,杨庆. 桩-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分析研究. 见: 周晶主编,中国水利水电工程未来与发展,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421-425.(10) 孔德森,栾茂田. 考虑桩土相对分离效应的单桩水平动力阻抗计算方法. 见: 吴胜兴主编,现代土木工程理论与实践,南京: 河海大学出版社,2003,332-337.(11) 栾茂田,韩丽娟,年廷凯,孔德森. 被动桩-土相互作用的简化分析.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4,24(4): 370-374.(12) 孔德森,蒋金泉. 深部巷道围岩稳定性预测与锚杆支护优化. 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2002,19(2): 29-33.(13) 孔德森,蒋金泉. 深部巷道锚杆支护参数优化设计. 煤,2001,10(6): 1-3.(14) 孔德森,蒋金泉,范振忠,张磊鑫. 深部巷道围岩在复合应力场中的稳定性数值模拟分析.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1,20(1): 68-70.(15) 孔德森,蒋金泉. 深部巷道在构造应力场中的稳定性分析. 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2000,17(4): 56-58.(16) 孔德森,蒋金泉,宋振骐. 深部平行巷道在构造应力场中的稳定性分析. 煤,2000,9(5): 5-7.(17) 朱衍利,孔德森. 松散围岩巷道锚注加固技术. 煤,2000,9(3): 24-27.(18) 曲华,孔德森,尹建国. 深井煤柱区下位采动高应力巷道支护研究. 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2003,20(3): 36-38.(19) 孔德森,王渭明,李大勇. 结构力学教学改革初探.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5,7(3): 138-140.(20) Kong Desen,Luan Maotian,Lu Aizhong. Analysis on seismic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of pile-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system.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2006,5(1): 1-8.(21) Kong Desen,LUAN Maotian,LU Aizhong,WANG Weiming,LI Dayong. Comment on Applications of High-Strain and Low-Strain Methods in Piling Test. 6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est and Measurement,Dalian,2005: 4436-4439.

阻抗的论文谁发表的

发表论文70余篇,代表论文包括:1、 Parameter selection in cross-correlation-based velocimetry using circular electrostatic sensors. IEEE Transactions on Instrumentation and Measurement, 2010,59(5): 1268-12752、 Optimum design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electrode for a medical EIT systems. Measure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1, 12: 1020-10233、 Modified Landweber algorithm for solving the inverse problem in EIT. Chinese Journal of Electronics, 2005, 14(1): 96-984、 基于DFT和虚参考矢量的混频生物阻抗动态信号测量方法. 电子学报, 2008,36(10): 2076-20805、 术中乳腺癌灶边缘界定的电极及测量方案. 天津大学学报, 2008, 41(3): 321-325

第一个提出阻抗概念的物理学家是欧姆,欧姆发现了电阻中电流与电压的正比关系,即著名的欧姆定律;他还证明了导体的电阻与其长度成正比,与其横截面积和传导系数成反比;以及在稳定电流的情况下,电荷不仅在导体的表面上,而且在导体的整个截面上运动。电阻的国际单位制“欧姆”以他的名字命名。

阻抗是表示元件性能或一段电路电性能的物理量。交流电路中一段无源电路两端电压峰值(或有效值)Um与通过该电路电流峰值(或有效值)Im之比称为阻抗,用z表示,单位为欧姆。

扩展资料:

除了超导体外,世界上所有的物质都有电阻,只是电阻值的大小差异而已。电阻很小的物质称作良导体,如金属等;

电阻极大的物质称作绝缘体,如木头和塑料等。还有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导体叫做半导体,而超导体则是一种电阻值等于零的物质,不过它要求在足够低的温度和足够弱的磁场下,其电阻率才为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乔治·西蒙·欧姆

第1个提出阻抗的物理学家应该是欧姆,所以我们现在电阳都是用欧姆作为单位。

(一)科研1. 高平云泉煤业北部采空区电法勘探,主持,山西省煤炭地质物探院,2010-2011;2. 高平龙顶山煤业采空区电法勘探,主持,山西省煤炭地质物探院,2010-2011;3. 煤矿采空区积水灾害地球物理探查研究,主持,山西省忻州市煤田地质勘探队,2011-2013;4. 基于二维小波变换的探地雷达信号去噪研究,主持,东华理工大学校长基金,2008-2009;5. 甘肃北山预选区岩体深部地质结构地球物理探查,参加,环保部,国防科工局,2009-2011;6. 环境地球物理方法在垃圾填埋场污染调查中的应用,参加,江西省科技厅,2009-20117. 巷(隧)道影响下全空间瞬变电磁法视电阻率与时间-深度转换理论研究,参加,国家青年科学基金,2011-20138. 气泡对沉积物声学特性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参加,国家青年科学基金,2012-20149. 瞬变电磁法隧道效应及全空间全区数据解释理论研究,参加,省青年科学基金,2012-2014(二)发表的论文:1.张华,探地雷达在探测煤矿采空区的应用,能源技术与管理,20062.张华,二维小波变换在去除面波干扰中的应用,石油物探,20073.潘冬明,张华,探地雷达在井壁注浆及其效果检测中的应用,煤炭科学技术,20074.张华,小波包变换在面波分离中的应用,物探与化探,20075.张华,基于小波包变换的面波分离技术研究,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076.张华,小波包变换在消除心电图基线漂移方面的研究,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077.张华,二维小波变换在矿井地质雷达信号中的应用,煤炭科学技术,20088. 张兴岩,潘冬明,张华。波阻抗反演在提高煤层分辨率上的应用,煤炭科学技术,20099.张华,基于探地雷达信号处理的小波基选取研究,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910.张华,PS测井在地基勘察中的应用,工程勘察,200911.张华,地球物理测井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12.张华,地质雷达在治理井壁破裂工程中的应用,煤矿安全,200913.张华,波速测试技术在场地抗震评价中的应用研究,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1014. 张华,瞬变电磁法多匝重叠小回线装置实验研究,地震地质,23(3)201015.张华,南京湖山地区陈家边断层特征及成因分析,能源技术与管理,2010.16.张华,地震映像法在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工程勘察,2010.17. 张华,地球物理探测技术为地灾防治导航,地质勘查导报,201018.杨海燕,邓居智,张华,瞬变电磁法全空间视电阻率解释方法研究,地球物理学报,2010.19.张华,地震信号去噪的最优小波基选取研究,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120.张华,地震勘探技术在公路采空区调查中的应用,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21.张胤彬,张华,二维小波变换与中值滤波联合去噪方法研究,中国煤炭地质,201122.张华高放废物深地质处置中地球物理技术应用研究,铀矿地质,201223.张胤彬,张华,瞬变电磁法在煤矿水文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研究,2012(四)软件著作权二维地震解释系统计算机软件注册权 国家版权局 登记号:2011SR029457(五)荣誉2008年东华理工大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2009年东华理工大学优秀共产党员

阻抗论文是谁发表的

1、 小波分析与一类波动方程的解,数学理论与应用,2001年,6月2、 层状介质中高频电磁波的解,有色金属学报,2001年,10月3、 奇点展开法及在瞬变电磁解释中应用,物探与化探,1996年5月4、 湘西金矿地质地球物理模型,物探与化探,2000年3月5 、Nonlinear effect of the dual-frequency IP spectrum, TRANSACTIONS OF NFSOC,VOL 5,No.4,p.1,Dec,19956、 测深中视电阻率假异常现象分析中国有色金属学报,第5卷第4期,P14,1995.127、 双频道频谱激电非线性效应研究,地球物理学报,第38卷 第5期,P670,1995.98 、频谱激电非线性效应的理论模型,地球物理学报,第38卷 第5期,P662,1995.99、 Equivalent circuit of nonlinear effect of spectral IP, TRANSACTIONS OF NFSOC,VOL. 5,No.3,p1,Sept,199510、 Square wave coherent method for extracting IP effect, TRANSTCTIONS OF NFSOC,VOL.5, No.2, P1, Jun. 199511、 Chopping wave method for removing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coupling,TRANSACTIONS OF NFSOC, VOL. 5, No.1, P1, Mar. 199512、 小波分析与电磁测深中静态效应的识别、分离及压制,地球物理学报,第38卷第1期,P120,1995.113、 小波变换与阻抗函数的奇性分析及其应用, 中南矿冶学院学报,第25卷第5期,P29,1994.814、 地下介质介面成象与干扰压制,中南矿冶学院学报,第25卷第5期,P5,1994.815、 平电偶极频率测深中区全视电阻率定义新方法,地球物理学报,第3卷第4期,P415,1994.716、 率域电磁测深中的记录规则,物探与化探,第18卷第3期,P192,1994.617、 双频道频谱激电非线性效应研究,科学通报,第35卷第5期,P442,1994.318、 频率域电磁法资料处理软件包,物探与化探,第18卷,第11期,P46,1994.219、 垂直磁偶源频率测深的阻抗实部等效电阻率,中南矿冶学院学报,第24卷第2期,P186,1993.1220、 平载流线圈中心点组合小波频率域测深研究,中南矿冶学院学报,第24卷第2期,P6,1993.1221、 小波变换与电磁法勘探中高维地质体的特征刻划,中国有色金属学报,第3卷第4期,P1,1993.1022、 水平电偶极子源的场分量等效电阻率,中南矿冶学院学报,第24卷第2期,P137,1993.423、 水平电偶极子源的阻抗等效电阻率,中国有色学报第3卷2期, P6 , 1993.424、 静态效应校正的波数域滤波方法,物探与化探,第17卷第3期, P209, 1993.325、 频率域电磁测深中的磁场水平分量新的计算方法,物探与化探计算技术,第15卷第1期, P64, 1993.2所在院校:中南大学地球信息物理科学与技术系

周宏伟介绍如下:

周宏伟,男,汉族,1965年1月出生,重庆合川人,研究生,工学博士,教授,1994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8月参加工作,现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能源与矿业学院院长。

主要成就如下:

建立了裂隙岩体表面形貌分形描述的立方体覆盖法模型,提出了节理表面分维计算的新方法;建立了考虑孔隙结构对渗流过程影响的演化模型,揭示了渗流边界形貌演化的物理力学机制,构建了非达西渗流的分数阶导数模型。

建立了变粘滞系数的岩石流变分数阶导数模型,系统研究了强扰动和强时效下深部煤岩多场耦合渗透率演化行为。

负责完成了国家973课题2项、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1项、欧盟国际合作项目等。

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Energy、Fuel、Journal of Hydrology、Rock Mechanics and Rock Engineering、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力学进展、煤炭学报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

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2项。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13-今),中国力学学会理事,北京力学会常务理事。

力学与实践副主编、Acta Geotechnic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等编委。

阻抗的论文是谁发表的

常规叠后波阻抗反演技术建立在地震波垂直入射假设的基础上。但是,实际的地震资料并非自激自收的地震记录,反射振幅是共中心点道集叠加平均的结果,不能反映地震反射振幅随偏移距不同或入射角不同而变化的特点。因此,利用常规叠后波阻抗反演不能得到可靠的波阻抗和其他岩性信息。弹性阻抗叠前反演技术采用能反映地震反射振幅随偏移距变化的叠前地震资料(地震角道集资料能够保留和突出识别地层流体和岩性方面的AVO或AVA特征)完成反演,不仅能够克服叠后反演的缺点,还能够反映振幅随偏移距变化的信息,具有良好的保真性和多信息性。

弹性阻抗是声阻抗概念的延伸和推广,它建立在非零炮检距的基础上,是纵波速度、横波速度、密度以及入射角的函数。尽管弹性阻抗并不是一个可以进行物理测量的参量,它是一个通过推导而得出的用来解释地震数据的参量,但是,由于弹性阻抗中蕴含着丰富的AVO(或AVA)属性,因而它对岩性及流体性质的变化极为敏感,在预测有利储层方面有独特作用,能为储层预测提供更多的依据。BP公司的Connolly等人(1999)在解决北海地区第三系储层描述时提出了弹性阻抗的概念[151],详细地对弹性阻抗公式进行了推导和讨论,发表了有关弹性阻抗(elastic impedance,EI)的论文,此后掀起了弹性阻抗反演研究的热潮。弹性阻抗的概念和理论随着应用与地震技术本身的发展也在不断深入。

Connolly等人提出的扩展弹性阻抗(Extended Elastic Impedance,简称EEI)表示为:

三维三分量地震勘探

式中:θ为P波入射角,当θ=0°时,弹性阻抗变成声波阻抗,意味着偏移距为0时,弹性波阻抗为常值,因而声波阻抗是弹性波阻抗值的特例;χ为理论入射角,范围为-90°≤χ≤90°,χ=0°时的弹性阻抗为对应声波阻抗。弹性阻抗概念有效地解决了AVO反演中的子波随偏移距变化的问题。

Connolly的弹性阻抗公式的不足之处在于随着入射角的变化,其量纲变化很大,其值也随着入射角剧变,这使得弹性阻抗和声阻抗之间的对比不便。为了克服其不足,Whit-combe(2002)提出了归一化的弹性阻抗公式,可去除弹性阻抗中量纲的非统一性,使得函数更加稳定,它具有波阻抗的量纲。在同年的另一篇论文中,他又提出了扩展的弹性阻抗公式,将弹性阻抗的定义域扩展到-∞~+∞,使得弹性阻抗更加满足实际需要[152~154]。

(1)基本原理当波阻抗的变化范围在小到中等时,用波阻抗的对数值表示的反射系数

三维三分量地震勘探

是准确的。式中:Ie是弹性阻抗。由Aki-Richard关系,上式可表示为:

三维三分量地震勘探

用K表示β2/α2,重新整理可得:

三维三分量地震勘探

接下来再用Δln(x)来替换Δx/x:

三维三分量地震勘探

若将K作为常数,就可以将所有的项合并成如下形式:

三维三分量地震勘探

最后取积分并指数化(即替换掉等式两边的微分项和对数项),把积分常数设为0,可得:

三维三分量地震勘探

上式可写成如下形式:

三维三分量地震勘探

式中:

三维三分量地震勘探

与Connolly公式类似,上面推导出的公式也存在求取的弹性阻抗Ie(θ)值随角度的变化在量纲尺度上有很大变化的问题。这不利于进行不同角度的Ie(θ)值之间的对比以及与波阻抗(Ia)值的对比。在综合分析Ia与Ie时,首先要将Ie变换到Ia的量纲尺度上,这给实际工作带来了不便。为了克服这个问题,消除入射角变化对量纲尺度的影响,要对推导出的弹性阻抗公式进行标准化处理。

为了消除入射角变化对量纲尺度的影响,引入了3个参考常数λ0、μ0、ρ0并把Ie函数进行修改得到标准化的Ie(θ)值的表示形式:

三维三分量地震勘探

如果这些常数值被定为λ、μ、ρ曲线的平均值,这样求得的Ie(θ)就会在单位1附近变化。这一修改去掉了函数对量纲尺度的依赖性并使函数变得更加稳定。可用因子A进一步标定这个函数,使Ie(θ)的量纲尺度变得与Ia一样,而且Ie(θ)能够正确地计算出声阻抗在θ=0(°)时的值αρ,等同于Ia的值。

可以求出因子A的表达式为:

三维三分量地震勘探

因此,基于Gray近似的弹性阻抗公式的标准化形式可以表示为:

三维三分量地震勘探

式中:

三维三分量地震勘探

显然,由上式可以得到,当λ=λ0、μ=μ0、ρ=ρ0时,弹性阻抗为常数α0ρ0,即声阻抗值。因此,θ变化时,标准化后的EI(θ)的维数保持为常数,EI函数就不会随着θ剧变,从而实现不同的EI值间的直观对比,且对于所有的角度θ,EI值变回到常规的AI范围内,克服了不同角度弹性阻抗量纲不统一的不足。

当P波理论入射角χ=90°时,对应的弹性阻抗称为弹性阻抗梯度(Gradient Imped-ance,简称GI),该参数能反映气水关系及流体的性质,但是,在不同地区、不同岩层,反映流体性质和气水关系的弹性阻抗梯度异常特征不尽相同:有时为强烈的正值异常,有时为强烈的负值异常。要正确利用该参数,必须采用区内岩石物理、地质、测井等综合信息,建立正演地质模型并进行正演分析,以获得区内弹性阻抗梯度的含油气响应规律。

在弹性阻抗的应用方面,彭真明、李亚林等(2007)提出的利用弹性阻抗叠前地震反演技术进行流体性质判断与气水识别的思路值得借鉴[155]。具体方法如下:

1)由测井资料计算vP,vS和ρ。如果没有横波测井,可通过Castagna方程或其他的经验公式求取横波速度;

2)利用Boit—Gassmann流体替换模型(FRM)对已知井计算含水饱和度(Sw),或含气饱和度(Sg),Sg=1-Sw,计算替换后的P波曲线、S波曲线、密度、孔隙度、纵横波速度比等,从而建立含气或含水的样本模式;

3)对vP,vS和ρ进行内插和外推至整个区域,得到区域的vP,vS和ρ数据体;

4)弹性参数计算,进行交会分析;

5)计算概率密度函数(PDF),然后利用Bayesian模糊矩阵或神经网络方法进行聚类分析,确定整个研究区内目的层的气水分布。

(2)实例

本实例来自四川盆地新场3D3C工区。

图5.4.8 目的层弹性阻抗平面(左:0°,右:300°)

图5.4.8为利用四川盆地新场地区3D3C地震资料中的纵波、转换波地震资料,进行联合反演获得的不同入射角度的弹性阻抗平面。图中显示,较高弹性阻抗(红色)分布在平面图中的北部,相对低的弹性阻抗(绿色)分布在平面图的南部。对比垂直入射条件下(左图)与30°入射情况下的弹性阻抗平面(右图),两者总的变化趋势很相近,但在X851井区存在明显差异,说明弹性阻抗对天然气富集带具有一定的识别能力。

在四川盆地西部,深层密储层中的弹性阻抗不如其他高孔隙储层弹性阻抗对流体的敏感度高,说明在储层致密环境下,弹性阻抗对流体的识别能力明显下降。对流体的识别需要结合更多的岩石物理参数进行综合分析。

1906年12月24日,孟昭英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走马浮村一户农家。他3岁丧父,靠长兄帮助,得以完成学业。 1913年,入走马浮村初等小学。1917年入乐亭县立高等小学。1919年入昌黎县成美中学初中。1923年入北京汇文中学高中。 1924,被保送入燕京大学。在燕大,孟昭英选学理科,当时物理老师柯贝特(C.H.Corbett)讲课引人入胜,这使孟昭英对物理发生兴趣。安德逊(PaulAnderson)和谢玉铭教授都是实验物理学家,在他们的影响下,孟昭英养成了很强的动手能力,为后来的实验物理研究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28年,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并因成绩优异获得斐陶斐(ΦTΦ)荣誉学会金钥匙奖。大学毕业后,孟昭英留在该校物理系当助教兼攻读硕士研究生课程,在安德逊和谢玉铭两位教授的指导下。1931年,以“氢气与铂、铜、镍接触时的电离”的论文获硕士学位,并被提升为讲师。这篇论文发表于1935年《中国化学学会会志》第三卷。在任讲师期间,他与陈尚义等合作完成了“紫外辐射通过中国窗纸的透射”的研究工作。 1933年,由燕京大学推荐,孟昭英获美国洛克菲勒基金资助,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当时加州理工学院由著名的实验物理学家密立根(R.A.Millikan)主持,已成为美国最有生气的科研和教育中心之一。孟昭英在波泰盼柯(G.Potapenko)教授指导下,研究巴克豪森-库尔兹(Barkhausen-Kurz)效应,经过3年的努力,他用自制微型电子管获得1厘米波长的连续振荡。这是当时用电子管获得振荡波长最短的世界记录。 1933年,孟昭英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时,对该校波泰盼柯教授在《物理评论》上发表的关于巴克豪森-库尔兹振荡器的几篇论文发生很大兴趣。他决心在波泰盼柯教授指导下,探索用这种器件产生极短波长电磁波的可能性。经过3年努力,他终于用他自己研制成的电子管产生了波长仅1厘米的连续振荡,创下了三极管产生微波连续振荡的一项世界记录。孟昭英以k此获得博士学位,并在美国无线电工程师学会(IRE)洛杉矶分会上宣读了这篇论文,他随之以“研制振荡波长最短的电子管”而闻名于世。孟昭英制成的这种电子管的阳极是内径仅1毫米的镍管,栅极是用细钨丝绕制成的螺旋管,阴极是一根直钨丝。把这样小的电极精确地装配起来确非易事,为此他自制了小型点焊机,有些地方不易点焊,就用胶状石墨粘接,并用目测法调中心线。电子管研制成功之后,他细致地调节各极电压,终于获得极短波长的振荡。当时要测量这样短的波长没有现成的仪器,于是他采用带短路桥的平行双线(一般称为勒谢尔线)。当短路桥移动到一定位置时,电极电流发生变化,两次相同变化之间的距离即为半波长。用此法测得振荡波长为1厘米。1936年,孟昭英获得加州理工学院哲学博士学位。孟昭英工作出色而获得“真空电子学专家”的称号。 1936年,孟昭英启程回国,任燕京大学物理系副教授,讲授无线电及电子学方面的课程。他是国内较早开设这类课程的学者之一。1937年7月,中国物理学会计划在杭州召开学术年会,孟昭英从北平赶到天津等船南下。正逢“七七事变”爆发,会议被取消。在天津他遇到也准备南下的吴有训、周培源、赵忠尧等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在了解到北平情况后,就只身从天津随清华大学南下到长沙,并在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成的长沙临时大学任教。在长沙,他还建立了一个业余无线电台,教部分学生掌握无线电收发报技术。1938—1943年,孟昭英在昆明清华无线电研究所任教授,同时兼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名誉教授,与任之恭教授一起为物理系及电机系讲授无线电及电子学课程。在这期间,孟昭英完成了三极管射频放大器线性调幅的研究工作。研究成果于1940年在美国无线电学会的期刊DIRE上发表,受到国际同行关注。 1943年,孟昭英再次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访问。此时微波研究在美国已获得长足进展。孟昭英选择了金属波导中阻抗的精确量测作为研究课题。金属波导在当时是刚刚问世的新型微波元件。他所用的方法是在波导终端放置一个扼流活动短路装置,使之形成谐振腔。具有可移动短路活塞的谐振腔是微波频率的精确测量仪器。由于谐振腔的品质因数很高,用这种方法量测波导中的阻抗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精确度,经过一年的研究,终于获得成功,并获得一项美国专利。 1944年,孟昭英转到麻省理工学院“辐射馆”工作,研究战时需要的雷达发送—接收开关(TRBox)。这项工作因涉及战时机密而未有文章公开发表。当美国在广岛爆炸了原子弹而日本无条件投降后,战时研究停止,孟昭英转入研究氧气在微波的吸收光谱。在美国的《物理评论》发表了研究结果。这是微波吸收光谱学里最早的研究成果之一,也是应用毫米波于科学研究的开端。研究中所用的基本实验技术被后来的研究者广泛应用。 1945年,孟昭英立即转入和平时期的基础研究。在本世纪40年代,量子力学理论及物质微观结构研究已蓬勃发展,理论研究发现许多原子或分子的能级跃迁处于微波频段,但因缺乏该频段的实验手段而未能获得实验证实。孟昭英利用辐射实验室的极佳的微波实验条件,与当时的研究生,后来的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史特朗勃格(M.W.P.Strandberg)及另一位技术员合作,研究氧气在5毫米波段的吸收谱。所用的信号源是带有谐振腔稳频系统的反射速调管,由它产生的1厘米振荡经硅晶体二极管倍频获得5毫米的信号。接收系统是由一个谐波变频器、中频放大器及相位器组成的微波外差接收机。实验测得纯氧及氧氮混合气体的氧吸收波谱,其吸收量及波谱形状与用量子力学计算得出的值符合得相当好。他们的论文“氧的毫米波吸收波谱”发表于1949年美国《物理学评论》上。孟昭英等人被尊为微波波谱学这一重要实验物理学分支的先驱者之一。1984年,孟昭英出任清华大学现代应用物理学系在建的单原子探测应用实验室顾问,以极大的热情指导该实验室研究工作的开展,包括使建成的实验室成为国家教委的一座开放实验单位和承接了国家“七五”重点攻关项目——激光单原子探测技术在地质找矿中的应用课题,并在原子光谱以及金和铂元素的超灵敏分析方面取得阶段性成就。此外,他还担任了9名专攻单原子探测课题的博士研究生导师,指导其中的马万云研制成功了旨在填补中国超高灵敏微区分析空白的首台自制的溅射原子化学共振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并且不顾越洋跋涉的劳累,沟通了该实验室和美国权威学者赫斯特(G.S.Hurst)及其实验室的联系,促进了中美学术交流。

发表论文70余篇,代表论文包括:1、 Parameter selection in cross-correlation-based velocimetry using circular electrostatic sensors. IEEE Transactions on Instrumentation and Measurement, 2010,59(5): 1268-12752、 Optimum design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electrode for a medical EIT systems. Measure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1, 12: 1020-10233、 Modified Landweber algorithm for solving the inverse problem in EIT. Chinese Journal of Electronics, 2005, 14(1): 96-984、 基于DFT和虚参考矢量的混频生物阻抗动态信号测量方法. 电子学报, 2008,36(10): 2076-20805、 术中乳腺癌灶边缘界定的电极及测量方案. 天津大学学报, 2008, 41(3): 321-325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