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欧姆发表错误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6 04:30:56

欧姆发表错误论文

欧姆定律(电热效应)

灵巧的手艺欧姆的家境十分困难,但从小受到良好的熏陶,父亲是个技术熟练的锁匠,还爱好数学和哲学。父亲对他的技术启蒙,使欧姆养成了动手的好习惯,他心灵手巧,做什么都像样。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如果只会动脑不会动手,那么就好像是用一条腿走路,走不快也走不远。欧姆要不是有这一手好手艺,木工、车工、钳工样样都能来一手,那么他是不可能获得如此成就的。在进行了电流随电压变化的实验中,正是欧姆巧妙地利用电流的磁效应,自己动手制成了电流扭秤,用它来测量电流强度,才取得了较精确的结果。科学真理之光1827年,欧姆发表《伽伐尼电路的数学论述》,从理论上论证了欧姆定律,欧姆满以为研究成果一定会受到学术界的承认也会请他去教课。可是他想错了。书的出版招来不少讽刺和诋毁,大学教授们看不起他这个中学教师。德国人鲍尔攻击他说:“以虔诚的眼光看待世界的人不要去读这本书,因为它纯然是不可置信的欺,它的唯一目的是要亵渎自然的尊严。”这一切使欧姆十分伤心,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伽伐尼电路的诞生已经给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我真抱怨它生不逢时,因为深居朝廷的人学识浅薄,他们不能理解它的母亲的真实感情。”当然也有不少人为欧姆抱不平,发表欧姆论文的《化学和物理杂志》主编施韦格(即电流计发明者)写信给欧姆说:“请您相信,在乌云和尘埃后面的真理之光最终会透射出来,并含笑驱散它们。”欧姆辞去了在科隆的职务,又去当了几年私人教师,直到七、八年之后,随着研究电路工作的进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欧姆定律的重要性,欧姆本人的声誉也大大提高。1841年英国皇家学会授予他科普利奖章,1842年被聘为国外会员,1845年被接纳为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

在欧姆之前,虽然还没有电阻的概念,但是已经有人对金属的电导率(传导率)进行研究。1825年7月,欧姆也用上述初步实验中所用的装置,研究了金属的相对电导率。他把各种金属制成直径相同的导线进行测量,确定了金、银、锌、黄铜、铁等金属的相对电导率。虽然这个实验较为粗糙,而且有不少错误,但欧姆想到,在整条导线中电流不变的事实表明电流强度可以作为电路的一个重要基本量,他决定在下一次实验中把它当作一个主要观测量来研究。在以前的实验中,欧姆使用的电池组是伏打电堆,这种电堆的电动势不稳定,使他大为头痛。后来经人建议,改用铋铜温差电偶作电源,从而保证了电源电动势的稳定。1826年,欧姆在木质座架上装有电流扭力秤,DD'是扭力秤的玻璃罩,CC'是刻度盘,s是观察用的放大镜,m和m'为水银杯,abb'a'为铋框架,铋、铜框架的一条腿相互接触,这样就组成了温差电偶。A、B是两个用来产生温差的锡容器。实验时把待研究的导体插在m和m'两个盛水银的杯子中,m和m'成了温差电池的两个极。欧姆准备了截面相同但长度不同的导体,依次将各个导体接入电路进行实验,观测扭力拖拉磁针偏转角的大小,然后改变条件反复操作,根据实验数据归纳成下关系:x=q/(b+l)式中x表示流过导线的电流的大小,它与电流强度成正比,A和B为电路的两个参数,L表示实验导线的长度。1826年4月欧姆发表论文,把欧姆定律改写为:x=ksa/ls为导线的横截面积,K表示电导率,A为导线两端的电势差,L为导线的长度,X表示通过L的电流强度。如果用电阻l'=l/ks代入上式,就得到X=a/I'这就是欧姆定律的定量表达式,即电路中的电流强度和电势差成正而与电阻成反比。为了纪念欧姆对电磁学的贡献,物理学界将电阻的单位命名为欧姆,以符号Ω表示。1欧姆定义为电位差为1伏特时恰好通过1安培电流的电阻。

欧姆发表第一篇论文

应该是欧姆吧准确的说是发现,不是发明

答案:欧姆定律是欧姆发现的乔治·西蒙·欧姆(1787年3月16日--1854年7月7日),德国物理学家。欧姆发现了电阻中电流与电压的正比关系,即著名的欧姆定律;他还证明了导体的电阻与其长度成正比,与其横截面积和传导系数成反比;以及在稳定电流的情况下,电荷不仅在导体的表面上,而且在导体的整个截面上运动。电阻的国际单位制"欧姆"以他的名字命名 。

欧姆定律——I=U/R,电阻一定时,电压与电流成正比,是由德国物理学家欧姆提出的.另外,定理可以提出并论证,但不能称之为发明.在同一电路中,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这就是欧姆定律. 欧姆第一阶段的实验是探讨电流产生的电磁力的衰减与导线长度的关系,其结果于1825年5月在他的第一篇科学论文中发表.在这个实验中,他碰到了测量电流强度的困难.在德国科学家施威格发明的检流计启发下,他把斯特关于电流磁效应的发现和库化扭秤方法巧妙地结合起来,设计了一个电流扭力秤,用它测量电流强度.欧姆从初步的实验中发出,电流的电磁力与导体的长度有关.其关系式与今天的欧姆定律表示式之间看不出有什么直接联系.欧姆在当时也没有把电势差(或电动势)、电流强度和电阻三个量联系起来. 在欧姆之前,虽然还没有电阻的概念,但是已经有人对金属的电导率(传导率)进行研究.欧姆很努力,1825年7月,欧姆也用上述初步实验中所用的装置,研究了金属的相对电导率.他把各种金属制成直径相同的导线进行测量,确定了金、银、锌、黄铜、铁等金属的相对电导率.虽然这个实验较为粗糙,而且有不少错误,但欧姆想到,在整条导线中电流不变的事实表明电流强度可以作为电路的一个重要基本量,他决定在下一次实验中把它当作一个主要观测量来研究. 在以前的实验中,欧姆使用的电池组是伏打电堆,这种电堆的电动势不稳定,使他大为头痛.后来经人建议,改用铋铜温差电偶作电源,从而保证了电源电动势的稳定. 1826年,欧姆用上面图中的实验装置导出了他的定律.在木质座架上装有电流扭力秤,DD'是扭力秤的玻璃罩,CC'是刻度盘,s是观察用的放大镜,m和m'为水银杯,abb'a'为铋框架,铋、铜框架的一条腿相互接触,这样就组成了温差电偶.A、B是两个用来产生温差的锡容器.实验时把待研究的导体插在m和m'两个盛水银的杯子中,m和m'成了温差电池的两个极. 欧姆准备了截面相同但长度不同的导体,依次将各个导体接入电路进行实验,观测扭力拖拉磁针偏转角的大小,然后改变条件反复操作,根据实验数据归纳成下关系: x=q/(b+l)式中x表示流过导线的电流的大小,它与电流强度成正比,A和B为电路的两个参数,L表示实验导线的长度. 1826年4月欧姆发表论文,把欧姆定律改写为:x=ksa/ls为导线的横截面积,K表示电导率,A为导线两端的电势差,L为导线的长度,X表示通过L的电流强度.如果用电阻l'=l/ks代入上式,就得到X=a/I'这就是欧姆定律的定量表达式,即电路中的电流强度和电势差成正比而与电阻成反比.为了纪念欧姆对电磁学的贡献,物理学界将电阻的单位命名为欧姆,以符号Ω表示. 电阻的单位欧姆简称欧.1欧定义为:当导体两端电势差为1伏特,通过的电流是1安培时,它的电阻为1欧. 一个导体的电阻R不仅取决于导体的性质,它还与工作点的温度有关.对于有些金属、合金和化合物,当温度降到某一临界温度T°C时,电阻率会突然减小到无法测量,这就是超导电现象. 导体的电阻与温度有关.一般来说,金属导体的电阻会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电灯泡中钨丝的电阻.半导体的电阻与温度的关系很大,温度稍有增加电阻值即会减小很多.通过实验可以找出电阻与温度变化之间的关系,利用电阻的这一特性,可以制造电阻温度计(通常称为“热敏电阻温度计”). 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公式:I=U/R 其中:I、U、R——三个量是属于同一部分电路中同一时刻的电流强度、电压和电阻. 由欧姆定律所推公式: 串联电路: I总=I1=I2(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相等) U总=U1+U2(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处电压的总和) R总=R1+R2+.+Rn U1:U2=R1:R2 并联电路: I总=I1+I2(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的和) U总=U1=U2 (并联电路中,各处电压相等) 1/R总=1/R1+1/R2 I1:I2=R2:R1 R总=R1·R2\(R1+R2) R总=R1·R2·R3:R1·R2+R2·R3+R1·R3 即1/R总=1/R1+1/R2+……+1/Rn I=Q/T电流=电荷量/时间 (单位均为国际单位制) 也就是说:电流=电压/ 电阻 或者 电压=电阻×电流『只能用于计算电压、电阻,并不代表电阻和电压或电流有变化关系』 欧姆定律通常只适用于线性电阻,如金属、电解液(酸、碱、盐的水溶液). I=E/(R+r) 其中E为电动势,r为电源内阻,内电压U内=Ir,E=U内+U外 适用范围:纯电阻电路 闭合电路中的能量转化: E=U+Ir EI=UI+I^2R P释放=EI P输出=UI 纯电阻电路中 P输出=I^2R =E^2R/(R+r)^2 =E^2/(R^2+2r+r^2/R) 当 r=R时 P输出最大,P输出=E^2/4r (均值不等式) 功率与电阻的关系 欧姆定律例题 1.由欧姆定律导出的电阻计算式R=U/I, 以下结论中,正确的为 A、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越大, 则导体的电阻越大 B、 通过导体的电流越大,则导体的电阻 越小 C、 导体的电阻跟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跟电流成反比 D、导体的电阻值等于导体两端的电压与 通过导体的电流的比值 2、一个导体两端加有电压为6V时,通过 它的电流大小为0.2A,那么该导体的电阻 为 Ω,若两端的电压为9V时,通过导 体的电流为 A.若电路断开,那么通过 导体的电流为 A.此导体的电阻为 Ω. 3、 一个导体两端的电压为15V时,通过 导体的电流为3A,若导体两端的电压 增加3V,那么此时通过导体的电流和 它的电阻分别为 A 0.6A 5Ω B 3.6A 5Ω C 3.6A 1Ω D 4A 6Ω 4、一只电阻当其两端电压从2V增加到2.8V 时,通过该电阻的电流增加了0.1A,那么 该电阻的阻值为 A 8Ω B 20Ω C 28Ω D 18Ω 5、一个定值电阻阻值为20Ω,接在电压为 2V的电源两端.那么通过该电阻的电流 是 A.若通过该电阻的电流大小 为0、15A,则需要在电阻两端加上 V 的电压. 6、有甲、乙两个导体,甲导体的电阻是 10Ω,两端电压为3V;乙导体电阻是 5Ω,两端电压为6V.那么通过两导 体的电流 A I甲=6V/10Ω=0.6A I乙=3V/10Ω=0.3A B I甲=3V/10Ω=0.6A I乙=6V/5Ω=0.3A C I甲=6V/5Ω=1.2A I乙=6V/10Ω=0.6A D I甲=3V/10Ω=0.3A I乙=3V/5Ω=0.6A 在通电导线中取一圆柱形小体积元,其长度ΔL,截面积为ΔS,柱体轴线沿着电流密度J的方向,则流过ΔS的电流ΔI为: ΔI=JΔS 由欧姆定律:ΔI=JΔS=-ΔU/R 由电阻R=ρΔL/ΔS,得: JΔS=-ΔUΔS/(ρΔL) 又由电场强度和电势的关系,-ΔU/ΔL=E,则: J=1/ρ*E=σE (E为电场强度,σ为电导率)

欧姆发表的第一篇论文

欧姆定律——I=U/R,电阻一定时,电压与电流成正比,是由德国物理学家欧姆提出的.另外,定理可以提出并论证,但不能称之为发明.在同一电路中,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这就是欧姆定律. 欧姆第一阶段的实验是探讨电流产生的电磁力的衰减与导线长度的关系,其结果于1825年5月在他的第一篇科学论文中发表.在这个实验中,他碰到了测量电流强度的困难.在德国科学家施威格发明的检流计启发下,他把斯特关于电流磁效应的发现和库化扭秤方法巧妙地结合起来,设计了一个电流扭力秤,用它测量电流强度.欧姆从初步的实验中发出,电流的电磁力与导体的长度有关.其关系式与今天的欧姆定律表示式之间看不出有什么直接联系.欧姆在当时也没有把电势差(或电动势)、电流强度和电阻三个量联系起来. 在欧姆之前,虽然还没有电阻的概念,但是已经有人对金属的电导率(传导率)进行研究.欧姆很努力,1825年7月,欧姆也用上述初步实验中所用的装置,研究了金属的相对电导率.他把各种金属制成直径相同的导线进行测量,确定了金、银、锌、黄铜、铁等金属的相对电导率.虽然这个实验较为粗糙,而且有不少错误,但欧姆想到,在整条导线中电流不变的事实表明电流强度可以作为电路的一个重要基本量,他决定在下一次实验中把它当作一个主要观测量来研究. 在以前的实验中,欧姆使用的电池组是伏打电堆,这种电堆的电动势不稳定,使他大为头痛.后来经人建议,改用铋铜温差电偶作电源,从而保证了电源电动势的稳定. 1826年,欧姆用上面图中的实验装置导出了他的定律.在木质座架上装有电流扭力秤,DD'是扭力秤的玻璃罩,CC'是刻度盘,s是观察用的放大镜,m和m'为水银杯,abb'a'为铋框架,铋、铜框架的一条腿相互接触,这样就组成了温差电偶.A、B是两个用来产生温差的锡容器.实验时把待研究的导体插在m和m'两个盛水银的杯子中,m和m'成了温差电池的两个极. 欧姆准备了截面相同但长度不同的导体,依次将各个导体接入电路进行实验,观测扭力拖拉磁针偏转角的大小,然后改变条件反复操作,根据实验数据归纳成下关系: x=q/(b+l)式中x表示流过导线的电流的大小,它与电流强度成正比,A和B为电路的两个参数,L表示实验导线的长度. 1826年4月欧姆发表论文,把欧姆定律改写为:x=ksa/ls为导线的横截面积,K表示电导率,A为导线两端的电势差,L为导线的长度,X表示通过L的电流强度.如果用电阻l'=l/ks代入上式,就得到X=a/I'这就是欧姆定律的定量表达式,即电路中的电流强度和电势差成正比而与电阻成反比.为了纪念欧姆对电磁学的贡献,物理学界将电阻的单位命名为欧姆,以符号Ω表示. 电阻的单位欧姆简称欧.1欧定义为:当导体两端电势差为1伏特,通过的电流是1安培时,它的电阻为1欧. 一个导体的电阻R不仅取决于导体的性质,它还与工作点的温度有关.对于有些金属、合金和化合物,当温度降到某一临界温度T°C时,电阻率会突然减小到无法测量,这就是超导电现象. 导体的电阻与温度有关.一般来说,金属导体的电阻会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电灯泡中钨丝的电阻.半导体的电阻与温度的关系很大,温度稍有增加电阻值即会减小很多.通过实验可以找出电阻与温度变化之间的关系,利用电阻的这一特性,可以制造电阻温度计(通常称为“热敏电阻温度计”). 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公式:I=U/R 其中:I、U、R——三个量是属于同一部分电路中同一时刻的电流强度、电压和电阻. 由欧姆定律所推公式: 串联电路: I总=I1=I2(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相等) U总=U1+U2(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处电压的总和) R总=R1+R2+.+Rn U1:U2=R1:R2 并联电路: I总=I1+I2(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的和) U总=U1=U2 (并联电路中,各处电压相等) 1/R总=1/R1+1/R2 I1:I2=R2:R1 R总=R1·R2\(R1+R2) R总=R1·R2·R3:R1·R2+R2·R3+R1·R3 即1/R总=1/R1+1/R2+……+1/Rn I=Q/T电流=电荷量/时间 (单位均为国际单位制) 也就是说:电流=电压/ 电阻 或者 电压=电阻×电流『只能用于计算电压、电阻,并不代表电阻和电压或电流有变化关系』 欧姆定律通常只适用于线性电阻,如金属、电解液(酸、碱、盐的水溶液). I=E/(R+r) 其中E为电动势,r为电源内阻,内电压U内=Ir,E=U内+U外 适用范围:纯电阻电路 闭合电路中的能量转化: E=U+Ir EI=UI+I^2R P释放=EI P输出=UI 纯电阻电路中 P输出=I^2R =E^2R/(R+r)^2 =E^2/(R^2+2r+r^2/R) 当 r=R时 P输出最大,P输出=E^2/4r (均值不等式) 功率与电阻的关系 欧姆定律例题 1.由欧姆定律导出的电阻计算式R=U/I, 以下结论中,正确的为 A、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越大, 则导体的电阻越大 B、 通过导体的电流越大,则导体的电阻 越小 C、 导体的电阻跟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跟电流成反比 D、导体的电阻值等于导体两端的电压与 通过导体的电流的比值 2、一个导体两端加有电压为6V时,通过 它的电流大小为0.2A,那么该导体的电阻 为 Ω,若两端的电压为9V时,通过导 体的电流为 A.若电路断开,那么通过 导体的电流为 A.此导体的电阻为 Ω. 3、 一个导体两端的电压为15V时,通过 导体的电流为3A,若导体两端的电压 增加3V,那么此时通过导体的电流和 它的电阻分别为 A 0.6A 5Ω B 3.6A 5Ω C 3.6A 1Ω D 4A 6Ω 4、一只电阻当其两端电压从2V增加到2.8V 时,通过该电阻的电流增加了0.1A,那么 该电阻的阻值为 A 8Ω B 20Ω C 28Ω D 18Ω 5、一个定值电阻阻值为20Ω,接在电压为 2V的电源两端.那么通过该电阻的电流 是 A.若通过该电阻的电流大小 为0、15A,则需要在电阻两端加上 V 的电压. 6、有甲、乙两个导体,甲导体的电阻是 10Ω,两端电压为3V;乙导体电阻是 5Ω,两端电压为6V.那么通过两导 体的电流 A I甲=6V/10Ω=0.6A I乙=3V/10Ω=0.3A B I甲=3V/10Ω=0.6A I乙=6V/5Ω=0.3A C I甲=6V/5Ω=1.2A I乙=6V/10Ω=0.6A D I甲=3V/10Ω=0.3A I乙=3V/5Ω=0.6A 在通电导线中取一圆柱形小体积元,其长度ΔL,截面积为ΔS,柱体轴线沿着电流密度J的方向,则流过ΔS的电流ΔI为: ΔI=JΔS 由欧姆定律:ΔI=JΔS=-ΔU/R 由电阻R=ρΔL/ΔS,得: JΔS=-ΔUΔS/(ρΔL) 又由电场强度和电势的关系,-ΔU/ΔL=E,则: J=1/ρ*E=σE (E为电场强度,σ为电导率)

欧姆第一阶段的实验是探讨电流产生的电磁力的衰减与导线长度的关系,其结果于1825年5月在他的第一篇科学论文中发表。在这个实验中,他碰到了测量电流强度的困难。在德国科学家施威格发明的检流计启发下,他把奥斯特关于电流磁效应的发现和库仑扭秤方法结合起来,设计了一个电流扭力秤,用它测量电流强度。欧姆从初步的实验中发出,电流的电磁力与导体的长度有关。其关系式与今天的欧姆定律表示式之间看不出有什么直接联系。欧姆在当时也没有把电势差(或电动势)、电流强度和电阻三个量联系起来。在欧姆之前,虽然还没有电阻的概念,但是已经有人对金属的电导率(传导率)进行研究。1825年7月,欧姆也用上述初步实验中所用的装置,研究了金属的相对电导率。他把各种金属制成直径相同的导线进行测量,确定了金、银、锌、黄铜、铁等金属的相对电导率。虽然这个实验较为粗糙,而且有不少错误,但欧姆想到,在整条导线中电流不变的事实表明电流强度可以作为电路的一个重要基本量,他决定在下一次实验中把它当作一个主要观测量来研究。在以前的实验中,欧姆使用的电池组是伏打电堆,这种电堆的电动势不稳定,使他大为头痛。后来经人建议,改用铋铜温差电偶作电源,从而保证了电源电动势的稳定。1826年4月欧姆发表论文,把欧姆定律改写为:X=KSA/L,S为导线的横截面积,K表示电导率,A为导线两端的电势差,L为导线的长度,X表示通过L的电流强度。如果用电阻l'=L/KS代入上式,就得到X=A/I'这就是欧姆定律的定量表达式,即电路中的电流强度和电势差成正比而与电阻成反比。为了纪念欧姆对电磁学的贡献,物理学界将电阻的单位命名为欧姆,以符号Ω表示。1欧姆定义为电位差为1伏特时恰好通过1安培电流的电阻。1825年5月欧姆在他的第一篇科学论文中发表电流产生的电磁力的衰减与导线长度的关系,是有关伽伐尼电路的论文,但其中的公式是错误的。1826年4月欧姆改正了这个错误,得出有名的欧姆定律。1827年出版了他最著名的著作《伽伐尼电路的数学论述》,文中列出了公式,明确指出伽伐尼电路中电流的大小与总电压成正比,与电路的总电阻成反比,式中S为导体中的电流强度(I),A为导体两端的电压(U),L为导体的电阻(R),可见,这就是今天的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公式。1876年,詹姆斯·麦克斯韦与同事,共同设计出几种测试欧姆定律的实验方法,能够特别凸显出导电体对于加热效应的响应。[

已发表论文错误勘误

学位论文可以勘误。

勘误的意思就是论文发表后对文章中存在的一些错误进行指正,勘误一般是在文章已经公开发表的情况下才会出现的情况,勘误也不会允许作者在原文中进行修改,毕竟文章已经见刊发表,一般是由杂志社在期刊合适的位置刊登一个勘误声明,向外界简单说明。

学位论文的分类:

学位论文根据所申请的学位不同,可分为学士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三种。

按照研究方法不同,学位论文可分理论型、实验型、描述型三类,理论型论文运用的研究方法是理论证明、理论分析、数学推理,用这些研究方法获得科研成果;实验型论文运用实验方法,进行实验研究获得科研成果;描述型论文运用描述、比较、说明方法,对新发现的事物或现象进行研究而获得科研成果。

按照研究领域不同,学位论文又可分人文科学学术论文、自然科学学术论文与工程技术学术论文三大类,这三类论文的文本结构具有共性,而且均具有长期使用和参考的价值。

sci勘误会撤稿。

sci勘误会导致撤稿,所谓勘误指的就是刊物上错误的文字。通俗的讲就是我们考试的时候,有“不同杂志社的要求都是不同的,如果作者及时申请勘误可能会从轻处理,如果没有及时勘误,发表出去的文章极大可能会被撤稿。

这不仅影响作者个人也会影响到杂志社,一旦群众或者其它作者发现错误,那后果是很严重的,所以我们在发表论文的时候要多加的注意。

简介

科学引文索引以其独特的引证途径和综合全面的科学数据,通过统计大量的引文,然后得出某期刊某论文在某学科内的影响因子、被引频次、即时指数等量化指标来对期刊、论文等进行排行。被引频次高,说明该论文在它所研究的领域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国际同行重视,学术水平高。

由于SCI收录的论文主要是自然科学的基础研究领域,所以SCI指标主要适用于评价基础研究的成果,而基础研究的主要成果的表现形式是学术论文。所以,如何评价基础研究成果也就常常简化为如何评价论文所承载的内容对科学知识进展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更正的途径只有发表勘误启示了。即由联系作者向刊物的主编申请勘误,要求经主编同意后,将勘误启示直接发给出版社,进入正常的出版程序。国际英文期刊均有自已勘误启示的统一格式,校样排出后由联系作者审定,之后登陆上网并最终发表在印刷版的刊物上。

发表论文错误

发表的论文有错误不算学术造假。

但是你得把你的真实实验数据写上去,并且分析结果错误之处,就行了,当作一篇分析报告来写。不算造假,只是不严谨不科学。学术造假是指剽窃、抄袭、占有他人研究成果,或者伪造、修改研究数据等的学术腐败行为。

学术造假首先是一种违背学术道德和科学精神的表现,是学术领域中学风浮躁和急功近利的产物。2018年8月10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就《职称评审管理规定》,在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上向社会征求意见。《规定》提出职称评审应以德为先,对学术造假“一票否决”,且纳入信用“黑名单”。

防范措施

专家学者认为,必须用道德、体制和法律建设三种手段,防范和惩治学术造假。在教育部举行的高等学校学风建设视频会上,教育部副部长陈希透露,新成立的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已经接到不少反映高校学术造假的举报,教育部对涉及直属高校领导的举报将邀请业内专家对举报内容进行核查,力求让学术造假者付出代价。

组成专门的工作班子,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共同研究起草惩治学术造假的政策法规。其中包括学术造假的界定、界定的专门机构、惩治的机制机构、惩治依据、惩治方式、惩治力度等内容,为进一步立法做准备。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