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任清元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4 20:50:17

任清元发表的论文

双峰二中创建八十年,培养人才三万余人。在教育、科技、军政、工农、艺术各界出现了众多有成就的人物。据1996年建校七十周年时的不完全统计:教育战线大学的正副教授、中学的特级教师,科技战线高级工程师以上,军政界地师级以上,工农战线的企业家、养殖家以及艺术、技能方面有突出成就或有著作问世者,总数在五百人以上。以下仅为部分之简单介绍。 (转自《双峰二中七十周年校庆纪念册》) 欧阳崇一 又名欧阳祜,青树坪人,起陆高小一班毕业。湖南和平解放前夕,任国min党第一兵团司令部第四处上校处长,主管后勤业务。积极趋向弃暗投明,抗拒执行白崇禧对长沙的破坏命令,促使司令员陈明仁和平起义。和平解放后,任兵团军需处长、省政府参事、省政协委员等职。他对母校感情甚深,曾来信说:“我1949年能走向光明,是与母校的教育分不开的,堪可告慰。” 匡燕鸣 双峰人,起陆高小四班毕业。1960年及1979年两次回校任党支书、校长。工作刻苦实干,文化大革命后拨乱反正,恢复学校元气,备著辛劳。荣膺全国教育战线劳动模范称号。后调任双峰一中党支书、校长。 戴鸿仪 青树坪人,起陆高小十一班毕业。四十年代曾回起陆初中任教,是有名数理老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教授,其与人合作发明的“矿用强力运输带横向断裂预报装置”获国家专利。享受国家特殊津贴。 欧阳谦叔 又名欧阳熙,青树坪人,起陆高小十六班毕业。曾任湖北歌剧团编剧、作曲。是著名歌剧《洪湖赤卫队》的主要作曲者。国家一级作曲家。其论文《歌剧探索三十年》曾发表于北京《音乐理论》杂志及《中国歌剧艺术文集》。1990年,他与爱人一同回到母校与师生们联欢,后又为母校校歌作曲。 欧阳骅 青树坪人,起陆初中十二班毕业。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研究员、教授、硕士和博士论文评审委员。编写了《中国航空百科词典》、《中国医学检验全书》及论文40余篇。所发明“管式液冷防暑降温背心”获国家专利。对母校怀有深厚感情,为庆祝母校七十周年校庆与爱人曾月英捐出多年积蓄设希望奖,要求奖励家庭困难而品学兼优的学生,以报答国家和母校对他们的培育之恩。 王文介 双峰县花门镇人,起陆初中十三班毕业。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员、国际海洋研究委员会中国工作组委员、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特殊津贴获得者。获得过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海洋局科技成果三等奖。主持和参与专门著作16本。有论文和译文60余篇在国内有关学报刊物发表。 曾月英(女) 青树坪人,起陆初中十五班毕业。1956年考入空军第二飞行学院,毕业后,分配空军专机师任飞行员,担任过中央首长专机机长。1987年被授予空军上校,一级飞行员。其机组获“英雄机组”称号,个人曾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二次。三十年飞行近五千个小时,行程达200万公里,飞过四十多次专机,参加过常年的战备值班,执行过临时的抢险救灾,均安全而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王影 原名李醒辰,永丰镇人,二中初五班毕业。1963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在林业部湖南农林工业设计研究院工作,并任该院副总工程师。他主持、设计的工程,多次获部、省奖励及先进称号。由于他的突出贡献,1993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系民盟湖南省委副主委,第六届省政协委员,省八届人大常委。 李希特 双峰人,二中初十五班毕业。现为县文化局干部,中国剪纸学会会员、农工民主党县委常委、政协双峰常委。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授予他“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有作品百余幅在报刊发表,并多次在展出中获奖。其《凤朝阳》《凤凰戏牡丹》经选送日本、瑞典展出。其三分钟人像剪影,以快、准、美受到中外好评,誉为“湘中一绝”。 欧阳梦轲 青树坪人,二中初二十一班毕业。1985年临池学书,兼学装裱。1988年获全省农民书法大奖赛三等奖,1990年获全省国土杯书法大赛二等奖,1993年获国际和平杯书法赛三等奖。其作品编入《中国国际艺术大观》。《人民日报》及《人事与人才》报道了其自学成才的事迹。 王振华 青树坪人,二中高一、二班毕业。乘改革开放东风,在农村发展养殖事业。全国养猪协会副理事长、湖南省动物人参系列产品开发公司总经理。荣获全国农村科普工作先进个人、全国科技致富能手、湖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 谢和平 双峰县甘棠镇人,二中高三十一班毕业。现任四川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国际材料物理中心成员。他在岩石损伤力学和分形几何结合方面取得了开创性的成果,从而推动岩石力学的发展,他的学术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1992年被评为中国青年科学家。被聘至美、英、波兰、德国各大学讲学。共发表论文40余篇,英文著作3部,中文著作2部。

terterterterterertertyrrwtyyertetgewtertewyergfsdgvbcdbsdgestgertewrtwertwe

1、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Einstein,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出生于德国符腾堡王国乌尔姆市,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犹太裔物理学家。

2、斯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年1月8日至2018年3月14日),男,出生于英国牛津,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物理学家,现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20世纪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

3、艾萨克·牛顿(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爵士,英国皇家学会会长,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百科全书式的“全才”,著有《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光学》。

他在1687年发表的论文《自然定律》里,对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进行了描述。这些描述奠定了此后三个世纪里物理世界的科学观点,并成为了现代工程学的基础。

4、迈克尔·法拉第 (Michael Faraday,1791年9月22日~1867年8月25日),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也是著名的自学成才的科学家,出生于萨里郡纽因顿一个贫苦铁匠家庭,仅上过小学。1831年,他作出了关于电力场的关键性突破,永远改变了人类文明。

5、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02-15-1642-01-08)。意大利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科学革命的先驱。伽利略发明了摆针和温度计,在科学上为人类作出过巨大贡献,是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清华大学材料系粉体工程研究室(以下简称研究室)作为从事非金属矿物的超细、分级、表面改性、表面包覆、微纳米颗粒复合和深加工研究的专业实验室,多年来承担了国家科技攻关计划、“863”、自然科学基金、清华大学基础研究基金和国家计委产业化示范项目,以及企业委托开发等课题。有9项通过省部级鉴定,达到国际先进和国内领先水平,其中有6 项研究成果分别获得北京市、国土资源部等部门的科技进步一、二等奖。

累计培养博士后、博士7人,硕士9人,在读研究生6人;为国内粉体行业培养了一批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SCI收录6 篇,ISTP收录2篇,EI收录9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参编3部,其中学术著作《超细粉碎分级技术》销量超过5000 册。申请发明专利7 项,授权3项;申请实用新型专利5项,已授权2项。

研究室主任盖国胜博士,现有副高以上职称的研究人员3 名,博士后3 名,博士2 名,硕士生6名和其他技术人员3名。

多年来,通过积极广泛的国际合作交流,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不断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粉体加工技术经验,开发了系列超细粉碎、分级、改性、包覆、资源回收等大型设备与整套生产系统,在化工、建材、机械、食品、中药、保健品等行业的60 多个国内外企业进行了技术实施,创造了近20亿元的产值,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部分粉体加工技术已出口东南亚,竞逐国际市场。有代表性的工业生产线有:超细粉体湿法改性系统、超细粉体干法改性系统、高速气流粉碎分级系统、功能型母粒生产系统、湿法超细加工系统、雷蒙磨改造微细加工、球磨系统用大型超细分级机、大型搅拌磨、冲击粉碎分级机、振动超细加工、聚合物超细加工等。

研发室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社会各界人士帮助下,经历了在粉体、材料和资源领域10年创业与积累,实现了从研究到产业开发,又在产业开发基础上加深研究的转化。而今,研究室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为座右铭,强化功能性复合粉体制备与应用的基础研究;以河北清华研究院作为工程开发和生产基地;作为中国建材协会粉体技术分会挂靠单位,通过中国粉体工业信息网建立国内外科技与商务信息网络;与设备加工和粉体生产企业结成紧密产学研联合体,共同开发市场;实现科技产业报国的目标。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粉体工程研究室 邮编:100084

电话:,62781144 邮箱:

网址: 负责人:盖国胜

赵元任发表的音乐论文

(1892~1982)语言学家、作曲家。字宜仲。原籍常州,生于天津。幼时受父母的熏陶爱好民族民间音乐。1910年考取清华学校公费留学生,先后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和哈佛大学就读数学、物理和哲学,并获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在此期间,他还选修了和声学、对位法和作曲法及声乐,并坚持弹钢琴。1914年创作出中国第一首钢琴曲《和平进行曲》。1920年回国任教于清华学校。1921年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哲学、汉语。1924年游历欧洲并在法国研究语言学。1925年回国任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教授,讲授音韵学。1938年定居美国,先后在夏威夷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等校任教,又获文学、法学、人文学博士学位,并曾任美国语言学会会长和东方学会会长,享有国际声誉。赵元任作有钢琴曲、歌曲及合唱曲等作品百余篇。其作品音乐形象鲜明、风格新颖、词曲结合紧密富于韵味,许多作品还具有鲜明的爱国精神和民主倾向。他还将高度的作曲技巧和鲜明的民族风格相结合,在音乐民族化实践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在和声的民族化方面,他常采用平行四、五度进行,大调主和弦上附加六度音程;在音调的民族化方面,他常采用一些民族民间音调作为其作品的音乐语言。如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吸收了京剧西皮原板过门的音调。在音乐理论上他指出中国音乐有自己的“国性”,“值得保存跟发展”,并提出一些发展中国民族音乐的见解。其主要作品有:钢琴小品《和平进行曲》;歌曲《卖布谣》、《织布》、《教我如何不想他》、《西洋镜歌》、《老天爷》;合唱曲《海韵》以及论文《“中国派”和声的几个小试验》、《新诗歌集序》、《黄自的音乐》等。

赵元任是一位在语言上很有天赋的人,在音乐上也同样有才能,他在语言和音乐上都有创作出作品,在中国现代史上是著名的人物之一,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赵元任的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赵元任的生平简介 赵元任的原籍在江苏武进,也就是我们现在统称的常州。但是赵元任的出生地并不是在江苏,在1892年时他在天津出生,是个汉族人。赵元任的 故事 其实蛮丰富的,1900年时,赵元任搬回到老家江苏常州,而后在家塾二中上学,是十四岁的时候到溪山小学学习,因为成绩优异,在1907年 成功 考入南京江南高等学堂预科,1910年正当清廷游 美学 务处在北京招考,赵元任以第二名的还成绩被录取了,随后进入康奈尔大学,在大学期间主要学习了 数学 、音乐和 物理 方面的知识;四年之后,赵元任获得理学士学位,并与1915年进入哈佛大学,继续学习音乐和主攻哲学。 1918年,赵元任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于1919年在康乃尔大学物理系任教,1920年又在清华大学的物理、心理学和数学课程任教,后来英国哲学家罗素来中国讲学,赵元任便担任了他的翻译。1921年6月1日,赵元任与杨步伟结婚,后来两人便一起回到了美国,赵元任就在哈佛大学任教,在此期间他还研究了语言学,四年后,赵元任回到清华大学任教,后来成为著名的四大导师之一。作为研究院中的一位语言研究员,赵元任调查了大量的语言和音乐方面的内容,之后他又在夏威夷大学、耶鲁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过教,还去过台湾大学讲学。 1973年赵元任夫妇回国探亲,周恩来还亲切接见过他们,随后还与赵元任谈到《通字方案》。1981年,赵元任的妻子去世之后,他再次回国探亲,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亲自接见,获得了名誉教授的称号。最后在1982年逝世于美国,享年90岁。 赵元任的音乐故事 上世纪20年代,赵元任为商务印书馆灌制留声片,以推广“国语”(即普通话)。有一则轶闻,难断真假,但颇可见赵氏当年的风光。赵元任夫妇到香港,上街 购物 时偏用国语。港人惯用 英语 和广东话,通晓国语的不多。他们碰上的一个店员,国语就很糟糕,无论赵元任怎么说他都弄不明白。赵无奈。谁知临出门,这位老兄却奉送他一句:“我建议先生买一套国语留声片听听,你的国语实在太差劲了。” 赵元任问:“那你说,谁的国语留声片最好?” “ 自然 是赵元任的最好了。” 赵夫人指着先生笑曰:“他就是赵元任。”店员愤愤:“别开玩笑了!他的国语讲得这么差,怎么可能是赵元任?” 赵元任在国内发表的音乐 论文 有:《新诗歌集·序》《“中国派”和声的几个小试验》、《 歌词 中的国音》《介绍乐艺的乐》、《黄自的音乐》等。这些文章阐述了他的创作 经验 和对建立中国民族新音乐的看法,其中不乏独到见解,不仅对当时音乐界有重要影响,至今仍有参考价值。此外,他在国内还亲自演唱录制过唱片《教我如何不想他》与《扬子江上撑船歌》等。 赵元任的音乐造诣 赵元任出身于书香世家。母亲擅昆曲,父亲擅奏笛,可谓夫唱妇随。他自幼便受到良好的音乐熏陶,在音乐上也有天赋,在南京上中学时开始学 钢琴 ,到了大学时代,无论主修那一门功课,他总要进修“和声学”、“对位学”、“作曲”、“声学”等课程。他还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歌咏团,并担当过歌咏队指挥。从1922年至1948年,他曾先后创作了歌曲、钢琴曲100余首。 在“五四”爱国主义、民主主义思潮影响下,赵元任热情洋溢地创作了一些富有时代精神的音乐作品。如《呜呼三月一十八》、《我们不买日本货》等具有强烈民主和爱国思想的歌曲。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赵元任歌曲集》中,歌词是由许多现代知名作家或诗人刘大白、刘半农、徐志摩、施谊以及赵元任自己创作的。在《卖布谣》、《劳动歌》两首歌里,他对 当代中国 工人阶级和善良质朴的小生产者的悲惨境地寄予无限同情。即使他所作的抒情歌曲,如《秋种》、《听语》、《海韵》,也揭示了人民追求个性解放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1936年,他在“百代”公司灌录了一首《教我如何不想他》的唱片,近半个世纪以来一直脍炙人口。 1981年当他最后访问北京期间,多次被邀请唱这首歌。一次在音乐学院唱完这首歌后,人们向他提问:这是不是一首爱情歌曲?其中的“他”究竟是谁?赵老回答说:“‘他’字可以是男的,也可以是女的,也可以是指男女之外的其它事物。这个词代表一切心爱的他、她、它。”他说这首歌词是当年刘半农先生在英国伦敦写的,“蕴含着他思念祖国和怀旧之情。” 赵老当时还向大家讲了一段有关这首歌曲的趣闻。他说,当时这首歌在社会上很流行,有个年轻朋友很想一睹歌词作者的风采,问刘半农到底是个啥模样?一天刚好刘到赵家小坐喝茶,而这位青年亦在座。赵元任夫妇即向年轻人介绍说:“这位就是《教我如何不想他》的词作者。”年轻人大出意外,脱口而出说:“原来他是个老头啊!”大家大笑不止,刘半农回家后,曾写了一首打油诗:“教我如何不想他,请进门来喝杯茶,原来如此一老叟,教我如何再想他!” 赵元任创作的家庭音乐作品,有些是为女儿写的,也教她们唱。连上邮局寄信的当儿,也不放过,让女儿坐在长凳上学唱。他很会利用时间,把许多歌曲写在小 五线谱 本子上,随身携带,一有 灵感 就写。他的大女儿赵如兰说:“他的许多音乐作品,都是在刮胡子的时候创作的。” 赵元任从20年代到30年初所作歌曲的歌词,大部分系刘半农所作。当1933年刘半农因病逝世时,赵老曾深情地写一挽联:“十载奏双簧,无词今后难成曲;数人弱一个,教我如何不想他!”

赵元任发表的音乐论文有

中国舒伯特”——印青

赵元任是世界知名的语言学家,也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虽然他的音乐创作主要侧重于声乐领域,然而他在声乐钢琴伴奏中所进行的钢琴音乐写作上的多种探索与创新,已成为研究20世纪上半叶中国钢琴音乐发展所不可忽视的内容。本文从主调织体设计、复调织体运用以及钢琴伴奏的独立地位等几方面,对赵元任声乐作品的钢琴伴奏进行分析研究,力图阐明以上钢琴伴奏手段与词曲意境的结合方式及其在音乐形象塑造中的意义与作用,以期对赵元任声乐作品乃至当时整个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取得更为深入的认识。 赵元任(1892―1982),江苏常州人,是世界知名的语言学家,也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他早年留学美国,在康乃尔大学主修数学、物理,在哈佛大学学习哲学。其间,曾先后学习了和声学、对位法、作曲法等专业作曲技术,同时兼修钢琴与声乐,广泛涉猎西欧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这些丰富的学习经历,加之他从小积累的深厚的民族音乐修养,使只以音乐为“副业”的赵元任,成为我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杰出的作曲家。赵元任的音乐创作主要偏重在声乐领域,但他对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也有着重要的贡献。早在1913年,他就曾编创风琴曲《花八板与湘江浪》;1915年,赵元任又创作完成钢琴独奏曲《和平进行曲》。后者虽然结构短小、形象较单一、音乐语言欧化且带有明显的歌曲特征,但却是目前已知的、中国人创作的第一首钢琴作品。这首作品连同他以后陆续写就的《偶成》(1917)、《小朋友进行曲》(1919)等钢琴曲一起,已成为中国钢琴音乐的奠基之作。 不仅如此,赵元任对钢琴音乐创作的贡献,还集中体现在他创作的众多声乐伴奏之中。自“五四”运动之后,赵元任陆续谱写了约100多首声乐作品,分别刊载于《新诗歌集》(1928)、《儿童节歌曲集》(1934)、《晓庄歌曲集》(1936)、《民众教育歌曲》(1939)、《行知歌曲集》和《赵元任歌曲集》(1981),有的散见于报刊。(1989:851)这些作品以其鲜明的形象、新颖的风格、优美流畅的曲调成为中国声乐作品的经典之作,作者为大部分歌曲所作的钢琴伴奏也堪称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史上的优秀作品。联系当时中国音乐发展的现实可以发现,在1934年齐尔品举办“征求具有中国风味钢琴曲”比赛之前,音乐家创作的独立钢琴作品可谓凤毛麟角,在这种背景下,赵元任在二十年代发表的《新诗歌集》钢琴伴奏中所进行的钢琴音乐写作上的多种探索与创新便尤为可贵。这些声乐钢琴伴奏,已成为研究20世纪上半叶中国钢琴音乐发展不可忽视的材料。有鉴于此,本文特取钢琴音乐织体写作角度,从主调织体设计、复调织体运用以及钢琴伴奏的独立地位等几方面,对赵元任声乐作品的钢琴伴奏进行分析研究,力图阐明以上钢琴伴奏手段与词曲意境的结合方式及其在音乐形象塑造中的意义与作用,以期对赵元任声乐作品乃至当时整个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取得更为深入的认识。 一、主调性织体的设计 主调性织体又称和声性织体,就是以一个旋律为主,通过运用和声功能强度、色彩等手段以充实声乐旋律的一种织体写法。分析赵元任的钢琴伴奏可以发现,除了通常较为习见的填充、陪衬性和声写作方法外,赵氏对主调性钢琴伴奏织体又有着独特的运用,主要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 单一主旋律重复的伴奏织体 仅仅以钢琴对原歌曲主旋律的重复来为演唱伴奏,可以说是最为简练的主调织体写法了。如此简单的织体,若运用不当往往给人以空洞乏味之感。然而这一简练的伴奏手法,在赵元任的声乐伴奏中却得到了反复运用,创造出一种其他织体不可替代的意境。如赵氏为苏南道情《老渔翁》配写的伴奏。 谱例一: 本例的钢琴伴奏部分,先后在两个、三个、四个八度上重复主旋律,钢琴在持续高音区音响的同时,也随之向低音区扩展,制造出一种闲适、飘逸、空灵的气氛,很好地烘托出老渔翁“扁舟来往无牵绊”的怡然自得情态,十分生动传神。 谱例二: 谱例二所示的《打夯歌》,同样运用了单一性主旋律重复的方法。与上例不同的是,作者在这里分别为“领唱”与“合唱”配写了不同的伴奏――领唱配八度重复旋律,合唱部分则配以左、右手的双层八度重复旋律,同时加用四、五度和音以增强音乐的力量。通过这样的处理,仅用钢琴伴奏部分,便可十分生动地表现出人们打夯劳作时的情景。这种单一旋律式的伴奏织体,在赵元任的声乐作品中并不鲜见,如《尽力中华》全曲以及某些作品的个别乐句(如《教我如何不想他》的“啊”字、《望郎归》的“梅花谢落成雪片”一句等)①都使用了这种极易与其它织体形成对比的伴奏手法,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2. 主旋律置于内声部的伴奏织体 赵元任声乐作品的钢琴伴奏在以主调织体形式重复主旋律时,多将主旋律放在高声部陈述,如《看醒世怒吼》《长城和运河》《呜呼!三月一十八》等作品。但有时作者为了配合歌曲共同塑造特殊的艺术效果,往往将歌曲旋律隐藏于内声部,如《车水歌》即是一例。 谱例三: 以上是作品的开始部分,伴奏织体共分三层:上层为一条基本平直的旋律线,中层为略带变化的主旋律重复,底层为八分音符的五度和声低音。沉重音响包裹中的主旋律忽隐忽现,表现出劳动者忍受的沉重负荷。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此段最后一小节右手音乐的上扬,使之后的主旋律一跃而到达织体上层,音乐气氛骤然高涨,不仅刻画出众人唱和的效果,也使音乐主题得到了进一步深化发展。 谱例四: 谱例四名为《鲜花》,是赵元任1921―1924年间在美国麻省剑桥时,据民歌《茉莉花》改编而成的独唱歌曲。这里的织体为严格的四部和声结构:上层为柱式和弦伴奏;主旋律位于第二声部;第三声部为对位式旋律,与主旋律形成呼应;低声部为宫音持续。由于高声部弱起和弦及低声部宫音长时间持续的烘托,使主旋律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动人。 3. 各种固定音型的穿插运用 在赵元任的钢琴伴奏中,固定音型的运用占有很大的比重。作者常常通过某些具有特殊意味的音型描绘特定音乐形象,使整首作品成为一个人声与钢琴结合而成的完美整体。如《秋钟》: 谱例五: 对于这首作品的织体布局,作者曾有如下解释:“这完全是个写声的音乐,那些半拍上打下的音就是钟声,……两次并行三度的‘run’就是轻风,三次十二律相连的‘run’就是急风。还有左右手的音参差的地方,跟那些小三音(triplets)就是落叶吹来吹去飞来飞去的样子。”(1987:9) 在《听雨》一曲中,赵元任借鉴波兰音乐家肖邦《bD大调前奏曲(雨滴)》中的“雨点”动机,以连续不断的八分音符和琶音进行为背景,描绘出“今日初听一宵雨”、“故园新笋添几许”的美妙意境。 谱例六: 此外,在许多其他作品中,赵元任也运用了同样的钢琴伴奏手法。如《织布》中钢琴琶音对织布机节奏的描绘,《过印度洋》中用低音区双八度上行震音级进手法对“一阵大风,雪浪上船头”的描绘,《也是微云》中用高音区强奏和弦对“偏偏月进窗来,害我相思一夜”的心潮起伏的描绘,《江上撑船》中以柱式和弦琶音手法对船工用力撑船情景的刻画等等,均可谓神来之笔。作曲家赋予每种钢琴音响以特定含义,从而创造出整首艺术歌曲的完美意境。 二、复调性织体的运用 复调性织体是与主调性织体相对的一种伴奏写作方法,一般以若干独立旋律的同时结合为特征,或者钢琴伴奏自身形成复调织体,或者伴奏旋律与声乐演唱间形成复调式进行。赵元任声乐钢琴伴奏中对复调性织体的运用,主要可归纳为“支声性复调织体”、“对比性复调织体”和“模仿性复调织体”三大类别,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1. 支声性复调织体的运用 支声性复调织体伴奏方式,就是在伴奏中对原声乐旋律进行加花重复、装饰变奏,以达到丰富歌唱的目的。赵元任为民歌配写的许多伴奏中都采用了这一手法,如《十杯酒》《春朝秋朝》《九连环》等。 谱例七: 这种“旋律加花”式的复调织体,实际与我国传统戏曲和说唱音乐的伴奏形式密切相关。在戏曲和说唱音乐中,这种形式的伴奏被称为“随腔伴奏法”,也就是所谓的“包腔”或“拖腔”。由此可见,赵元任对这种伴奏手法的运用,与他个人深厚的民间音乐修养有着密切的关系。 2. 对比性复调织体的运用 对比性复调织体就是在伴奏中引入新的旋律,进而与声乐主旋律形成对比的伴奏方式。赵元任对这种钢琴织体十分重视,许多作品都渗入了这种写法,较突出的如《湘江浪》《孟姜女》《纱窗外》等。 谱例八: 上例是赵元任为民歌《纱窗外》配写的伴奏,其中钢琴左手旋律与右手八度重复的主旋律形成对比,形成二声部复调。在乐句后半部分,作者又引入第三声部对主旋律进行模仿,形成三声部综合式复调织体,表现出作者编配伴奏的精巧构思。 再如《春风轻轻吹》,由于这是一首二部合唱歌曲,作者在配写钢琴伴奏时,不仅直接将两声部旋律移到钢琴左、右手上进行重复,同时还在某些段落的伴奏中插入第三声部,形成二部合唱与三声部伴奏的有趣结合。 谱例九: 3. 模仿性复调织体的运用 相对前两种复调织体形式而言,赵元任的钢琴伴奏中对模仿性复调织体的运用较为少见,这种织体只是偶尔作为装饰出现在某些乐句的结尾,如例八所示《纱窗外》的情况即是。这可能与模仿式复调织体更多适用于伴奏多声部声乐作品的特性有关。赵氏作品中运用模仿复调较为突出的例子,是他为保定民歌《带响的风筝》编配的伴奏,见下例。 谱例十: 钢琴伴奏基本上是规范的四部和声形式,在低、中、高三个声部的衬托下,次中音声部与主旋律形成卡农式模仿,极富生活情趣。 在赵元任某些声乐作品的特定段落,其伴奏织体也有将以上复调织体任意组合的情况,如《望郎归》: 谱例十一: 在这段伴奏音乐中,作者以高声部加花、加厚的旋律重复主题,左手则配以不同的对位声部,同时运用了“支声式复调”与“对比式复调”两种织体类型,造成了全曲的高潮。 三、钢琴伴奏的独立地位 赵元任钢琴伴奏的织体写作,不仅体现为他对主调与复调织体的灵活运用,还体现在他将钢琴伴奏作为独立因素,赋予其特定的音乐角色,使其直接参与到音乐形象的创造中来。赵元任声乐作品钢琴伴奏的独立地位,集中体现在他为徐志摩诗《海韵》谱写的合唱之中。这首作品依照原作意境,对音乐形象进行了多层次的刻画,作者以独唱与合唱分别代表“女郎”与“诗翁”两个形象,钢琴伴奏则主要表现象征黑暗势力的大海,同时在不同段落分别代表女郎舞姿、挣扎、被海吞没等景象。例如音乐开始处钢琴奏出的引子: 谱例十二: 钢琴在piano力度下奏出的震音,犹如波涛滚滚的大海,右手由低音区到中音区弱起节奏的渐强和弦进行,给人以压抑沉闷之感,预示了全曲的悲剧气氛,为合唱的进入作了很好的铺垫。 再如本曲的高潮部分,用长达20小节的钢琴独奏,描绘出女郎在大海中挣扎以及最后被海水吞没的情形。 谱例十三: 音乐以半音下行表现狂风暴雨,用上行琶音表现少女的挣扎,沉闷的八度低音则代表阴森恐怖的海面。这些固定音型的运用加之作者精心设计的调性转换,使这段钢琴音乐在发挥自身间奏作用的同时,也创造出了独立、完美的艺术形象。 本文以上主要从三个方面,简要分析了赵元任钢琴织体写作的几个特点,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写作歌曲伴奏时的精巧构思。这些织体运用对于今天的音乐家而言或许已不觉新鲜,然而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音乐界,上述每项尝试都可谓当时中国钢琴伴奏乃至钢琴音乐写作的创举。这些音乐织体方面的组织与处理,不仅超越了作者本人写作钢琴曲《和平进行曲》时的创作水平,即便是与后来在1934年齐尔品举办的“征求具有中国风味钢琴曲”比赛中获奖的作品相比,某些织体乃至调式、调性布局方面的运用也并不逊色。他立足于完善和发展中国民族音乐,主动借鉴西方专业音乐技法,讴歌科学、民主精神与自由理想,努力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作品,为我国专业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虽然钢琴音乐并非赵元任的主要创作领域,但他在钢琴伴奏写作中表现出的众多尝试与创新,为后世音乐家的同类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值得后人认真学习、研究。诚如音乐家萧友梅评价的那样,赵元任的艺术歌曲及钢琴音乐写作所取得的成就,真正替我国音乐界开创了一个新纪元。 参考文献 1.赵如兰编《赵元任音乐作品全集》,上海音乐出版社, 1987年。 2.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年。 3.赵元任《赵元任音乐论文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4年。 ① 凡本文未举谱例的乐曲,可参照《赵元任全集》。 江海燕安徽淮南师范学院音乐系副教授 (责任编辑 张宁)

(1892~1982)语言学家、作曲家。字宜仲。原籍常州,生于天津。幼时受父母的熏陶爱好民族民间音乐。1910年考取清华学校公费留学生,先后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和哈佛大学就读数学、物理和哲学,并获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在此期间,他还选修了和声学、对位法和作曲法及声乐,并坚持弹钢琴。1914年创作出中国第一首钢琴曲《和平进行曲》。1920年回国任教于清华学校。1921年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哲学、汉语。1924年游历欧洲并在法国研究语言学。1925年回国任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教授,讲授音韵学。1938年定居美国,先后在夏威夷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等校任教,又获文学、法学、人文学博士学位,并曾任美国语言学会会长和东方学会会长,享有国际声誉。赵元任作有钢琴曲、歌曲及合唱曲等作品百余篇。其作品音乐形象鲜明、风格新颖、词曲结合紧密富于韵味,许多作品还具有鲜明的爱国精神和民主倾向。他还将高度的作曲技巧和鲜明的民族风格相结合,在音乐民族化实践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在和声的民族化方面,他常采用平行四、五度进行,大调主和弦上附加六度音程;在音调的民族化方面,他常采用一些民族民间音调作为其作品的音乐语言。如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吸收了京剧西皮原板过门的音调。在音乐理论上他指出中国音乐有自己的“国性”,“值得保存跟发展”,并提出一些发展中国民族音乐的见解。其主要作品有:钢琴小品《和平进行曲》;歌曲《卖布谣》、《织布》、《教我如何不想他》、《西洋镜歌》、《老天爷》;合唱曲《海韵》以及论文《“中国派”和声的几个小试验》、《新诗歌集序》、《黄自的音乐》等。

赵元任发表音乐论文的有

赵元任是世界知名的语言学家,也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虽然他的音乐创作主要侧重于声乐领域,然而他在声乐钢琴伴奏中所进行的钢琴音乐写作上的多种探索与创新,已成为研究20世纪上半叶中国钢琴音乐发展所不可忽视的内容。本文从主调织体设计、复调织体运用以及钢琴伴奏的独立地位等几方面,对赵元任声乐作品的钢琴伴奏进行分析研究,力图阐明以上钢琴伴奏手段与词曲意境的结合方式及其在音乐形象塑造中的意义与作用,以期对赵元任声乐作品乃至当时整个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取得更为深入的认识。 赵元任(1892―1982),江苏常州人,是世界知名的语言学家,也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他早年留学美国,在康乃尔大学主修数学、物理,在哈佛大学学习哲学。其间,曾先后学习了和声学、对位法、作曲法等专业作曲技术,同时兼修钢琴与声乐,广泛涉猎西欧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这些丰富的学习经历,加之他从小积累的深厚的民族音乐修养,使只以音乐为“副业”的赵元任,成为我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杰出的作曲家。赵元任的音乐创作主要偏重在声乐领域,但他对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也有着重要的贡献。早在1913年,他就曾编创风琴曲《花八板与湘江浪》;1915年,赵元任又创作完成钢琴独奏曲《和平进行曲》。后者虽然结构短小、形象较单一、音乐语言欧化且带有明显的歌曲特征,但却是目前已知的、中国人创作的第一首钢琴作品。这首作品连同他以后陆续写就的《偶成》(1917)、《小朋友进行曲》(1919)等钢琴曲一起,已成为中国钢琴音乐的奠基之作。 不仅如此,赵元任对钢琴音乐创作的贡献,还集中体现在他创作的众多声乐伴奏之中。自“五四”运动之后,赵元任陆续谱写了约100多首声乐作品,分别刊载于《新诗歌集》(1928)、《儿童节歌曲集》(1934)、《晓庄歌曲集》(1936)、《民众教育歌曲》(1939)、《行知歌曲集》和《赵元任歌曲集》(1981),有的散见于报刊。(1989:851)这些作品以其鲜明的形象、新颖的风格、优美流畅的曲调成为中国声乐作品的经典之作,作者为大部分歌曲所作的钢琴伴奏也堪称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史上的优秀作品。联系当时中国音乐发展的现实可以发现,在1934年齐尔品举办“征求具有中国风味钢琴曲”比赛之前,音乐家创作的独立钢琴作品可谓凤毛麟角,在这种背景下,赵元任在二十年代发表的《新诗歌集》钢琴伴奏中所进行的钢琴音乐写作上的多种探索与创新便尤为可贵。这些声乐钢琴伴奏,已成为研究20世纪上半叶中国钢琴音乐发展不可忽视的材料。有鉴于此,本文特取钢琴音乐织体写作角度,从主调织体设计、复调织体运用以及钢琴伴奏的独立地位等几方面,对赵元任声乐作品的钢琴伴奏进行分析研究,力图阐明以上钢琴伴奏手段与词曲意境的结合方式及其在音乐形象塑造中的意义与作用,以期对赵元任声乐作品乃至当时整个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取得更为深入的认识。 一、主调性织体的设计 主调性织体又称和声性织体,就是以一个旋律为主,通过运用和声功能强度、色彩等手段以充实声乐旋律的一种织体写法。分析赵元任的钢琴伴奏可以发现,除了通常较为习见的填充、陪衬性和声写作方法外,赵氏对主调性钢琴伴奏织体又有着独特的运用,主要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 单一主旋律重复的伴奏织体 仅仅以钢琴对原歌曲主旋律的重复来为演唱伴奏,可以说是最为简练的主调织体写法了。如此简单的织体,若运用不当往往给人以空洞乏味之感。然而这一简练的伴奏手法,在赵元任的声乐伴奏中却得到了反复运用,创造出一种其他织体不可替代的意境。如赵氏为苏南道情《老渔翁》配写的伴奏。 谱例一: 本例的钢琴伴奏部分,先后在两个、三个、四个八度上重复主旋律,钢琴在持续高音区音响的同时,也随之向低音区扩展,制造出一种闲适、飘逸、空灵的气氛,很好地烘托出老渔翁“扁舟来往无牵绊”的怡然自得情态,十分生动传神。 谱例二: 谱例二所示的《打夯歌》,同样运用了单一性主旋律重复的方法。与上例不同的是,作者在这里分别为“领唱”与“合唱”配写了不同的伴奏――领唱配八度重复旋律,合唱部分则配以左、右手的双层八度重复旋律,同时加用四、五度和音以增强音乐的力量。通过这样的处理,仅用钢琴伴奏部分,便可十分生动地表现出人们打夯劳作时的情景。这种单一旋律式的伴奏织体,在赵元任的声乐作品中并不鲜见,如《尽力中华》全曲以及某些作品的个别乐句(如《教我如何不想他》的“啊”字、《望郎归》的“梅花谢落成雪片”一句等)①都使用了这种极易与其它织体形成对比的伴奏手法,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2. 主旋律置于内声部的伴奏织体 赵元任声乐作品的钢琴伴奏在以主调织体形式重复主旋律时,多将主旋律放在高声部陈述,如《看醒世怒吼》《长城和运河》《呜呼!三月一十八》等作品。但有时作者为了配合歌曲共同塑造特殊的艺术效果,往往将歌曲旋律隐藏于内声部,如《车水歌》即是一例。 谱例三: 以上是作品的开始部分,伴奏织体共分三层:上层为一条基本平直的旋律线,中层为略带变化的主旋律重复,底层为八分音符的五度和声低音。沉重音响包裹中的主旋律忽隐忽现,表现出劳动者忍受的沉重负荷。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此段最后一小节右手音乐的上扬,使之后的主旋律一跃而到达织体上层,音乐气氛骤然高涨,不仅刻画出众人唱和的效果,也使音乐主题得到了进一步深化发展。 谱例四: 谱例四名为《鲜花》,是赵元任1921―1924年间在美国麻省剑桥时,据民歌《茉莉花》改编而成的独唱歌曲。这里的织体为严格的四部和声结构:上层为柱式和弦伴奏;主旋律位于第二声部;第三声部为对位式旋律,与主旋律形成呼应;低声部为宫音持续。由于高声部弱起和弦及低声部宫音长时间持续的烘托,使主旋律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动人。 3. 各种固定音型的穿插运用 在赵元任的钢琴伴奏中,固定音型的运用占有很大的比重。作者常常通过某些具有特殊意味的音型描绘特定音乐形象,使整首作品成为一个人声与钢琴结合而成的完美整体。如《秋钟》: 谱例五: 对于这首作品的织体布局,作者曾有如下解释:“这完全是个写声的音乐,那些半拍上打下的音就是钟声,……两次并行三度的‘run’就是轻风,三次十二律相连的‘run’就是急风。还有左右手的音参差的地方,跟那些小三音(triplets)就是落叶吹来吹去飞来飞去的样子。”(1987:9) 在《听雨》一曲中,赵元任借鉴波兰音乐家肖邦《bD大调前奏曲(雨滴)》中的“雨点”动机,以连续不断的八分音符和琶音进行为背景,描绘出“今日初听一宵雨”、“故园新笋添几许”的美妙意境。 谱例六: 此外,在许多其他作品中,赵元任也运用了同样的钢琴伴奏手法。如《织布》中钢琴琶音对织布机节奏的描绘,《过印度洋》中用低音区双八度上行震音级进手法对“一阵大风,雪浪上船头”的描绘,《也是微云》中用高音区强奏和弦对“偏偏月进窗来,害我相思一夜”的心潮起伏的描绘,《江上撑船》中以柱式和弦琶音手法对船工用力撑船情景的刻画等等,均可谓神来之笔。作曲家赋予每种钢琴音响以特定含义,从而创造出整首艺术歌曲的完美意境。 二、复调性织体的运用 复调性织体是与主调性织体相对的一种伴奏写作方法,一般以若干独立旋律的同时结合为特征,或者钢琴伴奏自身形成复调织体,或者伴奏旋律与声乐演唱间形成复调式进行。赵元任声乐钢琴伴奏中对复调性织体的运用,主要可归纳为“支声性复调织体”、“对比性复调织体”和“模仿性复调织体”三大类别,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1. 支声性复调织体的运用 支声性复调织体伴奏方式,就是在伴奏中对原声乐旋律进行加花重复、装饰变奏,以达到丰富歌唱的目的。赵元任为民歌配写的许多伴奏中都采用了这一手法,如《十杯酒》《春朝秋朝》《九连环》等。 谱例七: 这种“旋律加花”式的复调织体,实际与我国传统戏曲和说唱音乐的伴奏形式密切相关。在戏曲和说唱音乐中,这种形式的伴奏被称为“随腔伴奏法”,也就是所谓的“包腔”或“拖腔”。由此可见,赵元任对这种伴奏手法的运用,与他个人深厚的民间音乐修养有着密切的关系。 2. 对比性复调织体的运用 对比性复调织体就是在伴奏中引入新的旋律,进而与声乐主旋律形成对比的伴奏方式。赵元任对这种钢琴织体十分重视,许多作品都渗入了这种写法,较突出的如《湘江浪》《孟姜女》《纱窗外》等。 谱例八: 上例是赵元任为民歌《纱窗外》配写的伴奏,其中钢琴左手旋律与右手八度重复的主旋律形成对比,形成二声部复调。在乐句后半部分,作者又引入第三声部对主旋律进行模仿,形成三声部综合式复调织体,表现出作者编配伴奏的精巧构思。 再如《春风轻轻吹》,由于这是一首二部合唱歌曲,作者在配写钢琴伴奏时,不仅直接将两声部旋律移到钢琴左、右手上进行重复,同时还在某些段落的伴奏中插入第三声部,形成二部合唱与三声部伴奏的有趣结合。 谱例九: 3. 模仿性复调织体的运用 相对前两种复调织体形式而言,赵元任的钢琴伴奏中对模仿性复调织体的运用较为少见,这种织体只是偶尔作为装饰出现在某些乐句的结尾,如例八所示《纱窗外》的情况即是。这可能与模仿式复调织体更多适用于伴奏多声部声乐作品的特性有关。赵氏作品中运用模仿复调较为突出的例子,是他为保定民歌《带响的风筝》编配的伴奏,见下例。 谱例十: 钢琴伴奏基本上是规范的四部和声形式,在低、中、高三个声部的衬托下,次中音声部与主旋律形成卡农式模仿,极富生活情趣。 在赵元任某些声乐作品的特定段落,其伴奏织体也有将以上复调织体任意组合的情况,如《望郎归》: 谱例十一: 在这段伴奏音乐中,作者以高声部加花、加厚的旋律重复主题,左手则配以不同的对位声部,同时运用了“支声式复调”与“对比式复调”两种织体类型,造成了全曲的高潮。 三、钢琴伴奏的独立地位 赵元任钢琴伴奏的织体写作,不仅体现为他对主调与复调织体的灵活运用,还体现在他将钢琴伴奏作为独立因素,赋予其特定的音乐角色,使其直接参与到音乐形象的创造中来。赵元任声乐作品钢琴伴奏的独立地位,集中体现在他为徐志摩诗《海韵》谱写的合唱之中。这首作品依照原作意境,对音乐形象进行了多层次的刻画,作者以独唱与合唱分别代表“女郎”与“诗翁”两个形象,钢琴伴奏则主要表现象征黑暗势力的大海,同时在不同段落分别代表女郎舞姿、挣扎、被海吞没等景象。例如音乐开始处钢琴奏出的引子: 谱例十二: 钢琴在piano力度下奏出的震音,犹如波涛滚滚的大海,右手由低音区到中音区弱起节奏的渐强和弦进行,给人以压抑沉闷之感,预示了全曲的悲剧气氛,为合唱的进入作了很好的铺垫。 再如本曲的高潮部分,用长达20小节的钢琴独奏,描绘出女郎在大海中挣扎以及最后被海水吞没的情形。 谱例十三: 音乐以半音下行表现狂风暴雨,用上行琶音表现少女的挣扎,沉闷的八度低音则代表阴森恐怖的海面。这些固定音型的运用加之作者精心设计的调性转换,使这段钢琴音乐在发挥自身间奏作用的同时,也创造出了独立、完美的艺术形象。 本文以上主要从三个方面,简要分析了赵元任钢琴织体写作的几个特点,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写作歌曲伴奏时的精巧构思。这些织体运用对于今天的音乐家而言或许已不觉新鲜,然而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音乐界,上述每项尝试都可谓当时中国钢琴伴奏乃至钢琴音乐写作的创举。这些音乐织体方面的组织与处理,不仅超越了作者本人写作钢琴曲《和平进行曲》时的创作水平,即便是与后来在1934年齐尔品举办的“征求具有中国风味钢琴曲”比赛中获奖的作品相比,某些织体乃至调式、调性布局方面的运用也并不逊色。他立足于完善和发展中国民族音乐,主动借鉴西方专业音乐技法,讴歌科学、民主精神与自由理想,努力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作品,为我国专业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虽然钢琴音乐并非赵元任的主要创作领域,但他在钢琴伴奏写作中表现出的众多尝试与创新,为后世音乐家的同类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值得后人认真学习、研究。诚如音乐家萧友梅评价的那样,赵元任的艺术歌曲及钢琴音乐写作所取得的成就,真正替我国音乐界开创了一个新纪元。 参考文献 1.赵如兰编《赵元任音乐作品全集》,上海音乐出版社, 1987年。 2.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年。 3.赵元任《赵元任音乐论文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4年。 ① 凡本文未举谱例的乐曲,可参照《赵元任全集》。 江海燕安徽淮南师范学院音乐系副教授 (责任编辑 张宁)

赵元任是一位在语言上很有天赋的人,在音乐上也同样有才能,他在语言和音乐上都有创作出作品,在中国现代史上是著名的人物之一,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赵元任的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赵元任的生平简介 赵元任的原籍在江苏武进,也就是我们现在统称的常州。但是赵元任的出生地并不是在江苏,在1892年时他在天津出生,是个汉族人。赵元任的 故事 其实蛮丰富的,1900年时,赵元任搬回到老家江苏常州,而后在家塾二中上学,是十四岁的时候到溪山小学学习,因为成绩优异,在1907年 成功 考入南京江南高等学堂预科,1910年正当清廷游 美学 务处在北京招考,赵元任以第二名的还成绩被录取了,随后进入康奈尔大学,在大学期间主要学习了 数学 、音乐和 物理 方面的知识;四年之后,赵元任获得理学士学位,并与1915年进入哈佛大学,继续学习音乐和主攻哲学。 1918年,赵元任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于1919年在康乃尔大学物理系任教,1920年又在清华大学的物理、心理学和数学课程任教,后来英国哲学家罗素来中国讲学,赵元任便担任了他的翻译。1921年6月1日,赵元任与杨步伟结婚,后来两人便一起回到了美国,赵元任就在哈佛大学任教,在此期间他还研究了语言学,四年后,赵元任回到清华大学任教,后来成为著名的四大导师之一。作为研究院中的一位语言研究员,赵元任调查了大量的语言和音乐方面的内容,之后他又在夏威夷大学、耶鲁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过教,还去过台湾大学讲学。 1973年赵元任夫妇回国探亲,周恩来还亲切接见过他们,随后还与赵元任谈到《通字方案》。1981年,赵元任的妻子去世之后,他再次回国探亲,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亲自接见,获得了名誉教授的称号。最后在1982年逝世于美国,享年90岁。 赵元任的音乐故事 上世纪20年代,赵元任为商务印书馆灌制留声片,以推广“国语”(即普通话)。有一则轶闻,难断真假,但颇可见赵氏当年的风光。赵元任夫妇到香港,上街 购物 时偏用国语。港人惯用 英语 和广东话,通晓国语的不多。他们碰上的一个店员,国语就很糟糕,无论赵元任怎么说他都弄不明白。赵无奈。谁知临出门,这位老兄却奉送他一句:“我建议先生买一套国语留声片听听,你的国语实在太差劲了。” 赵元任问:“那你说,谁的国语留声片最好?” “ 自然 是赵元任的最好了。” 赵夫人指着先生笑曰:“他就是赵元任。”店员愤愤:“别开玩笑了!他的国语讲得这么差,怎么可能是赵元任?” 赵元任在国内发表的音乐 论文 有:《新诗歌集·序》《“中国派”和声的几个小试验》、《 歌词 中的国音》《介绍乐艺的乐》、《黄自的音乐》等。这些文章阐述了他的创作 经验 和对建立中国民族新音乐的看法,其中不乏独到见解,不仅对当时音乐界有重要影响,至今仍有参考价值。此外,他在国内还亲自演唱录制过唱片《教我如何不想他》与《扬子江上撑船歌》等。 赵元任的音乐造诣 赵元任出身于书香世家。母亲擅昆曲,父亲擅奏笛,可谓夫唱妇随。他自幼便受到良好的音乐熏陶,在音乐上也有天赋,在南京上中学时开始学 钢琴 ,到了大学时代,无论主修那一门功课,他总要进修“和声学”、“对位学”、“作曲”、“声学”等课程。他还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歌咏团,并担当过歌咏队指挥。从1922年至1948年,他曾先后创作了歌曲、钢琴曲100余首。 在“五四”爱国主义、民主主义思潮影响下,赵元任热情洋溢地创作了一些富有时代精神的音乐作品。如《呜呼三月一十八》、《我们不买日本货》等具有强烈民主和爱国思想的歌曲。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赵元任歌曲集》中,歌词是由许多现代知名作家或诗人刘大白、刘半农、徐志摩、施谊以及赵元任自己创作的。在《卖布谣》、《劳动歌》两首歌里,他对 当代中国 工人阶级和善良质朴的小生产者的悲惨境地寄予无限同情。即使他所作的抒情歌曲,如《秋种》、《听语》、《海韵》,也揭示了人民追求个性解放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1936年,他在“百代”公司灌录了一首《教我如何不想他》的唱片,近半个世纪以来一直脍炙人口。 1981年当他最后访问北京期间,多次被邀请唱这首歌。一次在音乐学院唱完这首歌后,人们向他提问:这是不是一首爱情歌曲?其中的“他”究竟是谁?赵老回答说:“‘他’字可以是男的,也可以是女的,也可以是指男女之外的其它事物。这个词代表一切心爱的他、她、它。”他说这首歌词是当年刘半农先生在英国伦敦写的,“蕴含着他思念祖国和怀旧之情。” 赵老当时还向大家讲了一段有关这首歌曲的趣闻。他说,当时这首歌在社会上很流行,有个年轻朋友很想一睹歌词作者的风采,问刘半农到底是个啥模样?一天刚好刘到赵家小坐喝茶,而这位青年亦在座。赵元任夫妇即向年轻人介绍说:“这位就是《教我如何不想他》的词作者。”年轻人大出意外,脱口而出说:“原来他是个老头啊!”大家大笑不止,刘半农回家后,曾写了一首打油诗:“教我如何不想他,请进门来喝杯茶,原来如此一老叟,教我如何再想他!” 赵元任创作的家庭音乐作品,有些是为女儿写的,也教她们唱。连上邮局寄信的当儿,也不放过,让女儿坐在长凳上学唱。他很会利用时间,把许多歌曲写在小 五线谱 本子上,随身携带,一有 灵感 就写。他的大女儿赵如兰说:“他的许多音乐作品,都是在刮胡子的时候创作的。” 赵元任从20年代到30年初所作歌曲的歌词,大部分系刘半农所作。当1933年刘半农因病逝世时,赵老曾深情地写一挽联:“十载奏双簧,无词今后难成曲;数人弱一个,教我如何不想他!”

中国舒伯特”——印青

赵元任发表音乐论文

赵元任是一位在语言上很有天赋的人,在音乐上也同样有才能,他在语言和音乐上都有创作出作品,在中国现代史上是著名的人物之一,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赵元任的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赵元任的生平简介 赵元任的原籍在江苏武进,也就是我们现在统称的常州。但是赵元任的出生地并不是在江苏,在1892年时他在天津出生,是个汉族人。赵元任的 故事 其实蛮丰富的,1900年时,赵元任搬回到老家江苏常州,而后在家塾二中上学,是十四岁的时候到溪山小学学习,因为成绩优异,在1907年 成功 考入南京江南高等学堂预科,1910年正当清廷游 美学 务处在北京招考,赵元任以第二名的还成绩被录取了,随后进入康奈尔大学,在大学期间主要学习了 数学 、音乐和 物理 方面的知识;四年之后,赵元任获得理学士学位,并与1915年进入哈佛大学,继续学习音乐和主攻哲学。 1918年,赵元任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于1919年在康乃尔大学物理系任教,1920年又在清华大学的物理、心理学和数学课程任教,后来英国哲学家罗素来中国讲学,赵元任便担任了他的翻译。1921年6月1日,赵元任与杨步伟结婚,后来两人便一起回到了美国,赵元任就在哈佛大学任教,在此期间他还研究了语言学,四年后,赵元任回到清华大学任教,后来成为著名的四大导师之一。作为研究院中的一位语言研究员,赵元任调查了大量的语言和音乐方面的内容,之后他又在夏威夷大学、耶鲁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过教,还去过台湾大学讲学。 1973年赵元任夫妇回国探亲,周恩来还亲切接见过他们,随后还与赵元任谈到《通字方案》。1981年,赵元任的妻子去世之后,他再次回国探亲,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亲自接见,获得了名誉教授的称号。最后在1982年逝世于美国,享年90岁。 赵元任的音乐故事 上世纪20年代,赵元任为商务印书馆灌制留声片,以推广“国语”(即普通话)。有一则轶闻,难断真假,但颇可见赵氏当年的风光。赵元任夫妇到香港,上街 购物 时偏用国语。港人惯用 英语 和广东话,通晓国语的不多。他们碰上的一个店员,国语就很糟糕,无论赵元任怎么说他都弄不明白。赵无奈。谁知临出门,这位老兄却奉送他一句:“我建议先生买一套国语留声片听听,你的国语实在太差劲了。” 赵元任问:“那你说,谁的国语留声片最好?” “ 自然 是赵元任的最好了。” 赵夫人指着先生笑曰:“他就是赵元任。”店员愤愤:“别开玩笑了!他的国语讲得这么差,怎么可能是赵元任?” 赵元任在国内发表的音乐 论文 有:《新诗歌集·序》《“中国派”和声的几个小试验》、《 歌词 中的国音》《介绍乐艺的乐》、《黄自的音乐》等。这些文章阐述了他的创作 经验 和对建立中国民族新音乐的看法,其中不乏独到见解,不仅对当时音乐界有重要影响,至今仍有参考价值。此外,他在国内还亲自演唱录制过唱片《教我如何不想他》与《扬子江上撑船歌》等。 赵元任的音乐造诣 赵元任出身于书香世家。母亲擅昆曲,父亲擅奏笛,可谓夫唱妇随。他自幼便受到良好的音乐熏陶,在音乐上也有天赋,在南京上中学时开始学 钢琴 ,到了大学时代,无论主修那一门功课,他总要进修“和声学”、“对位学”、“作曲”、“声学”等课程。他还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歌咏团,并担当过歌咏队指挥。从1922年至1948年,他曾先后创作了歌曲、钢琴曲100余首。 在“五四”爱国主义、民主主义思潮影响下,赵元任热情洋溢地创作了一些富有时代精神的音乐作品。如《呜呼三月一十八》、《我们不买日本货》等具有强烈民主和爱国思想的歌曲。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赵元任歌曲集》中,歌词是由许多现代知名作家或诗人刘大白、刘半农、徐志摩、施谊以及赵元任自己创作的。在《卖布谣》、《劳动歌》两首歌里,他对 当代中国 工人阶级和善良质朴的小生产者的悲惨境地寄予无限同情。即使他所作的抒情歌曲,如《秋种》、《听语》、《海韵》,也揭示了人民追求个性解放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1936年,他在“百代”公司灌录了一首《教我如何不想他》的唱片,近半个世纪以来一直脍炙人口。 1981年当他最后访问北京期间,多次被邀请唱这首歌。一次在音乐学院唱完这首歌后,人们向他提问:这是不是一首爱情歌曲?其中的“他”究竟是谁?赵老回答说:“‘他’字可以是男的,也可以是女的,也可以是指男女之外的其它事物。这个词代表一切心爱的他、她、它。”他说这首歌词是当年刘半农先生在英国伦敦写的,“蕴含着他思念祖国和怀旧之情。” 赵老当时还向大家讲了一段有关这首歌曲的趣闻。他说,当时这首歌在社会上很流行,有个年轻朋友很想一睹歌词作者的风采,问刘半农到底是个啥模样?一天刚好刘到赵家小坐喝茶,而这位青年亦在座。赵元任夫妇即向年轻人介绍说:“这位就是《教我如何不想他》的词作者。”年轻人大出意外,脱口而出说:“原来他是个老头啊!”大家大笑不止,刘半农回家后,曾写了一首打油诗:“教我如何不想他,请进门来喝杯茶,原来如此一老叟,教我如何再想他!” 赵元任创作的家庭音乐作品,有些是为女儿写的,也教她们唱。连上邮局寄信的当儿,也不放过,让女儿坐在长凳上学唱。他很会利用时间,把许多歌曲写在小 五线谱 本子上,随身携带,一有 灵感 就写。他的大女儿赵如兰说:“他的许多音乐作品,都是在刮胡子的时候创作的。” 赵元任从20年代到30年初所作歌曲的歌词,大部分系刘半农所作。当1933年刘半农因病逝世时,赵老曾深情地写一挽联:“十载奏双簧,无词今后难成曲;数人弱一个,教我如何不想他!”

赵元任是世界知名的语言学家,也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虽然他的音乐创作主要侧重于声乐领域,然而他在声乐钢琴伴奏中所进行的钢琴音乐写作上的多种探索与创新,已成为研究20世纪上半叶中国钢琴音乐发展所不可忽视的内容。本文从主调织体设计、复调织体运用以及钢琴伴奏的独立地位等几方面,对赵元任声乐作品的钢琴伴奏进行分析研究,力图阐明以上钢琴伴奏手段与词曲意境的结合方式及其在音乐形象塑造中的意义与作用,以期对赵元任声乐作品乃至当时整个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取得更为深入的认识。 赵元任(1892―1982),江苏常州人,是世界知名的语言学家,也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他早年留学美国,在康乃尔大学主修数学、物理,在哈佛大学学习哲学。其间,曾先后学习了和声学、对位法、作曲法等专业作曲技术,同时兼修钢琴与声乐,广泛涉猎西欧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这些丰富的学习经历,加之他从小积累的深厚的民族音乐修养,使只以音乐为“副业”的赵元任,成为我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杰出的作曲家。赵元任的音乐创作主要偏重在声乐领域,但他对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也有着重要的贡献。早在1913年,他就曾编创风琴曲《花八板与湘江浪》;1915年,赵元任又创作完成钢琴独奏曲《和平进行曲》。后者虽然结构短小、形象较单一、音乐语言欧化且带有明显的歌曲特征,但却是目前已知的、中国人创作的第一首钢琴作品。这首作品连同他以后陆续写就的《偶成》(1917)、《小朋友进行曲》(1919)等钢琴曲一起,已成为中国钢琴音乐的奠基之作。 不仅如此,赵元任对钢琴音乐创作的贡献,还集中体现在他创作的众多声乐伴奏之中。自“五四”运动之后,赵元任陆续谱写了约100多首声乐作品,分别刊载于《新诗歌集》(1928)、《儿童节歌曲集》(1934)、《晓庄歌曲集》(1936)、《民众教育歌曲》(1939)、《行知歌曲集》和《赵元任歌曲集》(1981),有的散见于报刊。(1989:851)这些作品以其鲜明的形象、新颖的风格、优美流畅的曲调成为中国声乐作品的经典之作,作者为大部分歌曲所作的钢琴伴奏也堪称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史上的优秀作品。联系当时中国音乐发展的现实可以发现,在1934年齐尔品举办“征求具有中国风味钢琴曲”比赛之前,音乐家创作的独立钢琴作品可谓凤毛麟角,在这种背景下,赵元任在二十年代发表的《新诗歌集》钢琴伴奏中所进行的钢琴音乐写作上的多种探索与创新便尤为可贵。这些声乐钢琴伴奏,已成为研究20世纪上半叶中国钢琴音乐发展不可忽视的材料。有鉴于此,本文特取钢琴音乐织体写作角度,从主调织体设计、复调织体运用以及钢琴伴奏的独立地位等几方面,对赵元任声乐作品的钢琴伴奏进行分析研究,力图阐明以上钢琴伴奏手段与词曲意境的结合方式及其在音乐形象塑造中的意义与作用,以期对赵元任声乐作品乃至当时整个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取得更为深入的认识。 一、主调性织体的设计 主调性织体又称和声性织体,就是以一个旋律为主,通过运用和声功能强度、色彩等手段以充实声乐旋律的一种织体写法。分析赵元任的钢琴伴奏可以发现,除了通常较为习见的填充、陪衬性和声写作方法外,赵氏对主调性钢琴伴奏织体又有着独特的运用,主要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 单一主旋律重复的伴奏织体 仅仅以钢琴对原歌曲主旋律的重复来为演唱伴奏,可以说是最为简练的主调织体写法了。如此简单的织体,若运用不当往往给人以空洞乏味之感。然而这一简练的伴奏手法,在赵元任的声乐伴奏中却得到了反复运用,创造出一种其他织体不可替代的意境。如赵氏为苏南道情《老渔翁》配写的伴奏。 谱例一: 本例的钢琴伴奏部分,先后在两个、三个、四个八度上重复主旋律,钢琴在持续高音区音响的同时,也随之向低音区扩展,制造出一种闲适、飘逸、空灵的气氛,很好地烘托出老渔翁“扁舟来往无牵绊”的怡然自得情态,十分生动传神。 谱例二: 谱例二所示的《打夯歌》,同样运用了单一性主旋律重复的方法。与上例不同的是,作者在这里分别为“领唱”与“合唱”配写了不同的伴奏――领唱配八度重复旋律,合唱部分则配以左、右手的双层八度重复旋律,同时加用四、五度和音以增强音乐的力量。通过这样的处理,仅用钢琴伴奏部分,便可十分生动地表现出人们打夯劳作时的情景。这种单一旋律式的伴奏织体,在赵元任的声乐作品中并不鲜见,如《尽力中华》全曲以及某些作品的个别乐句(如《教我如何不想他》的“啊”字、《望郎归》的“梅花谢落成雪片”一句等)①都使用了这种极易与其它织体形成对比的伴奏手法,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2. 主旋律置于内声部的伴奏织体 赵元任声乐作品的钢琴伴奏在以主调织体形式重复主旋律时,多将主旋律放在高声部陈述,如《看醒世怒吼》《长城和运河》《呜呼!三月一十八》等作品。但有时作者为了配合歌曲共同塑造特殊的艺术效果,往往将歌曲旋律隐藏于内声部,如《车水歌》即是一例。 谱例三: 以上是作品的开始部分,伴奏织体共分三层:上层为一条基本平直的旋律线,中层为略带变化的主旋律重复,底层为八分音符的五度和声低音。沉重音响包裹中的主旋律忽隐忽现,表现出劳动者忍受的沉重负荷。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此段最后一小节右手音乐的上扬,使之后的主旋律一跃而到达织体上层,音乐气氛骤然高涨,不仅刻画出众人唱和的效果,也使音乐主题得到了进一步深化发展。 谱例四: 谱例四名为《鲜花》,是赵元任1921―1924年间在美国麻省剑桥时,据民歌《茉莉花》改编而成的独唱歌曲。这里的织体为严格的四部和声结构:上层为柱式和弦伴奏;主旋律位于第二声部;第三声部为对位式旋律,与主旋律形成呼应;低声部为宫音持续。由于高声部弱起和弦及低声部宫音长时间持续的烘托,使主旋律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动人。 3. 各种固定音型的穿插运用 在赵元任的钢琴伴奏中,固定音型的运用占有很大的比重。作者常常通过某些具有特殊意味的音型描绘特定音乐形象,使整首作品成为一个人声与钢琴结合而成的完美整体。如《秋钟》: 谱例五: 对于这首作品的织体布局,作者曾有如下解释:“这完全是个写声的音乐,那些半拍上打下的音就是钟声,……两次并行三度的‘run’就是轻风,三次十二律相连的‘run’就是急风。还有左右手的音参差的地方,跟那些小三音(triplets)就是落叶吹来吹去飞来飞去的样子。”(1987:9) 在《听雨》一曲中,赵元任借鉴波兰音乐家肖邦《bD大调前奏曲(雨滴)》中的“雨点”动机,以连续不断的八分音符和琶音进行为背景,描绘出“今日初听一宵雨”、“故园新笋添几许”的美妙意境。 谱例六: 此外,在许多其他作品中,赵元任也运用了同样的钢琴伴奏手法。如《织布》中钢琴琶音对织布机节奏的描绘,《过印度洋》中用低音区双八度上行震音级进手法对“一阵大风,雪浪上船头”的描绘,《也是微云》中用高音区强奏和弦对“偏偏月进窗来,害我相思一夜”的心潮起伏的描绘,《江上撑船》中以柱式和弦琶音手法对船工用力撑船情景的刻画等等,均可谓神来之笔。作曲家赋予每种钢琴音响以特定含义,从而创造出整首艺术歌曲的完美意境。 二、复调性织体的运用 复调性织体是与主调性织体相对的一种伴奏写作方法,一般以若干独立旋律的同时结合为特征,或者钢琴伴奏自身形成复调织体,或者伴奏旋律与声乐演唱间形成复调式进行。赵元任声乐钢琴伴奏中对复调性织体的运用,主要可归纳为“支声性复调织体”、“对比性复调织体”和“模仿性复调织体”三大类别,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1. 支声性复调织体的运用 支声性复调织体伴奏方式,就是在伴奏中对原声乐旋律进行加花重复、装饰变奏,以达到丰富歌唱的目的。赵元任为民歌配写的许多伴奏中都采用了这一手法,如《十杯酒》《春朝秋朝》《九连环》等。 谱例七: 这种“旋律加花”式的复调织体,实际与我国传统戏曲和说唱音乐的伴奏形式密切相关。在戏曲和说唱音乐中,这种形式的伴奏被称为“随腔伴奏法”,也就是所谓的“包腔”或“拖腔”。由此可见,赵元任对这种伴奏手法的运用,与他个人深厚的民间音乐修养有着密切的关系。 2. 对比性复调织体的运用 对比性复调织体就是在伴奏中引入新的旋律,进而与声乐主旋律形成对比的伴奏方式。赵元任对这种钢琴织体十分重视,许多作品都渗入了这种写法,较突出的如《湘江浪》《孟姜女》《纱窗外》等。 谱例八: 上例是赵元任为民歌《纱窗外》配写的伴奏,其中钢琴左手旋律与右手八度重复的主旋律形成对比,形成二声部复调。在乐句后半部分,作者又引入第三声部对主旋律进行模仿,形成三声部综合式复调织体,表现出作者编配伴奏的精巧构思。 再如《春风轻轻吹》,由于这是一首二部合唱歌曲,作者在配写钢琴伴奏时,不仅直接将两声部旋律移到钢琴左、右手上进行重复,同时还在某些段落的伴奏中插入第三声部,形成二部合唱与三声部伴奏的有趣结合。 谱例九: 3. 模仿性复调织体的运用 相对前两种复调织体形式而言,赵元任的钢琴伴奏中对模仿性复调织体的运用较为少见,这种织体只是偶尔作为装饰出现在某些乐句的结尾,如例八所示《纱窗外》的情况即是。这可能与模仿式复调织体更多适用于伴奏多声部声乐作品的特性有关。赵氏作品中运用模仿复调较为突出的例子,是他为保定民歌《带响的风筝》编配的伴奏,见下例。 谱例十: 钢琴伴奏基本上是规范的四部和声形式,在低、中、高三个声部的衬托下,次中音声部与主旋律形成卡农式模仿,极富生活情趣。 在赵元任某些声乐作品的特定段落,其伴奏织体也有将以上复调织体任意组合的情况,如《望郎归》: 谱例十一: 在这段伴奏音乐中,作者以高声部加花、加厚的旋律重复主题,左手则配以不同的对位声部,同时运用了“支声式复调”与“对比式复调”两种织体类型,造成了全曲的高潮。 三、钢琴伴奏的独立地位 赵元任钢琴伴奏的织体写作,不仅体现为他对主调与复调织体的灵活运用,还体现在他将钢琴伴奏作为独立因素,赋予其特定的音乐角色,使其直接参与到音乐形象的创造中来。赵元任声乐作品钢琴伴奏的独立地位,集中体现在他为徐志摩诗《海韵》谱写的合唱之中。这首作品依照原作意境,对音乐形象进行了多层次的刻画,作者以独唱与合唱分别代表“女郎”与“诗翁”两个形象,钢琴伴奏则主要表现象征黑暗势力的大海,同时在不同段落分别代表女郎舞姿、挣扎、被海吞没等景象。例如音乐开始处钢琴奏出的引子: 谱例十二: 钢琴在piano力度下奏出的震音,犹如波涛滚滚的大海,右手由低音区到中音区弱起节奏的渐强和弦进行,给人以压抑沉闷之感,预示了全曲的悲剧气氛,为合唱的进入作了很好的铺垫。 再如本曲的高潮部分,用长达20小节的钢琴独奏,描绘出女郎在大海中挣扎以及最后被海水吞没的情形。 谱例十三: 音乐以半音下行表现狂风暴雨,用上行琶音表现少女的挣扎,沉闷的八度低音则代表阴森恐怖的海面。这些固定音型的运用加之作者精心设计的调性转换,使这段钢琴音乐在发挥自身间奏作用的同时,也创造出了独立、完美的艺术形象。 本文以上主要从三个方面,简要分析了赵元任钢琴织体写作的几个特点,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写作歌曲伴奏时的精巧构思。这些织体运用对于今天的音乐家而言或许已不觉新鲜,然而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音乐界,上述每项尝试都可谓当时中国钢琴伴奏乃至钢琴音乐写作的创举。这些音乐织体方面的组织与处理,不仅超越了作者本人写作钢琴曲《和平进行曲》时的创作水平,即便是与后来在1934年齐尔品举办的“征求具有中国风味钢琴曲”比赛中获奖的作品相比,某些织体乃至调式、调性布局方面的运用也并不逊色。他立足于完善和发展中国民族音乐,主动借鉴西方专业音乐技法,讴歌科学、民主精神与自由理想,努力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作品,为我国专业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虽然钢琴音乐并非赵元任的主要创作领域,但他在钢琴伴奏写作中表现出的众多尝试与创新,为后世音乐家的同类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值得后人认真学习、研究。诚如音乐家萧友梅评价的那样,赵元任的艺术歌曲及钢琴音乐写作所取得的成就,真正替我国音乐界开创了一个新纪元。 参考文献 1.赵如兰编《赵元任音乐作品全集》,上海音乐出版社, 1987年。 2.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年。 3.赵元任《赵元任音乐论文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4年。 ① 凡本文未举谱例的乐曲,可参照《赵元任全集》。 江海燕安徽淮南师范学院音乐系副教授 (责任编辑 张宁)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