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发表论文CT片

发布时间:2024-07-03 13:28:34

发表论文CT片

窗口技术在CT检查中的应用体会论文

摘 要: 目的:研究CT检查中窗口技术的具体应用方法。方法:对CT扫描的516例患者扫描结果进行总结分析,按实际情况对窗宽和窗位参数进行调查,以便建立最佳的影视图像。结果:在不同部位分别采用不同的窗宽和窗位,所表现出的影像也各不相同。结论:熟练的窗口技术在CT检查中,具备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窗宽;窗位;CT检查;应用研究

CT影像不同于普通的X线影像,它是一种数字化的影像,医疗应用中已经相当普遍。而窗口技术即是分析CT影像的一种重要手段,利用窗宽和窗位调节出清晰的医学图像,反映出器官组织的结构以及毗邻关系,以便采取恰当有效的医学方法进行治疗,是医学判断的重要依据。所以,利用窗口技术呈现出清晰准确的医学图像,是CT检查的关键。

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5月~2010年5月间接受CT扫描的患者共计516例,其中男331例,女185例,年龄1 d~87岁(新生儿共计19例)。接受扫描的主要部位有:头颅,眼眶、颌面部,喉、颈部,胸部,腹部,脊柱和四肢,盆腔。扫描设置采取SOMATO DRH以及SOMATOM Balace,扫描软件使用MSO5,采取Vc30、Vc40、Vc47的扫描模式,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治疗需求,灵活地加以适当调整,以便建立起最为准确有效的图像。

2 结果

在不同部位分别采用不同的窗宽和窗位,所表现出的影像也各不相同。因此,要想获得最有医疗价值的影像,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加以适当调整,以便掌握更加详细的病程资料,灵活采取最为有效的治疗措施[1]。本研究中具体设定如下所示。

2.1 头颅:脑组织的窗宽在80~100 Hu之间,窗位设定在35~40 Hu之间。如果脑垂体或者蝶鞍区发生病变,窗宽改设为200~250 Hu,同时窗位改设为45~50 Hu;而脑出血患者的设定为窗宽200~300 Hu,宽位则为60~100 Hu,以便更加清晰地检测病灶。

2.2 眼眶、颌面部:窗宽的设定是300~400 Hu,窗位则为30~40 Hu;若要观察骨骼,窗宽改为200~300 Hu,窗位改为400~450 Hu。对软组织细节进行观察研究的时候,采取窄窗的形式,依据软组织的密度来设置窗位。

2.3 喉、颈部:一般情况下,窗宽设置为300~350 Hu,窗位为30~50 Hu。

2.4 胸部:常规的胸部CT检查有纵格窗和肺窗两种查看方式。纵隔窗可以清晰明了地观察到心脏和大血管的具体位置,同时还可以看到淋巴结大小、肿块位置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其设定为窗宽300~500 Hu,窗位为30~50 Hu。肺窗观察的设置则为窗宽1 300~1 700 Hu,窗位为600~800 Hu,如果观察的对象是肺血管或者肺裂,可以将窗宽适当调窄、将窗位适当降低。此外,如果采用纵隔窗与肺窗相结合的双窗技术,可以对胸腔有更加清晰、更加立体的观察,获得更为详尽的病征资料。

2.5 腹部:通常设置窗宽为300~500 Hu,窗位为30~50 Hu。在肝和脾的CT检查中,窗宽和窗位灵活加以修改,分别为100~200 Hu、30~45 Hu;检查肾脏时,比较常用的窗宽设置是200~300 Hu,窗位则是25~35 Hu;若发生病变的是胰腺,那么窗宽和窗位分别设置为300~500 Hu、35~50 Hu,窄窗设置分别是120~150 Hu、30~40 Hu。

2.6 脊柱和四肢:一般对脊柱进行扫描时,脊椎周围的软组织也会得以呈现,窗宽通常设置成200~350 Hu,窗位设成35~45 Hu。骨窗的窗宽和窗位分别是800~2 000 Hu、250~500 Hu。

3 讨论

不同部位使用不同窗宽窗位,能较充分反映解剖内容和病灶影像表现,头颅:脑组织窗宽设定为80~100 Hu,窗位为30~40 Hu,垂体及蝶鞍区病变窗宽宜设在200~250 Hu,窗位45~50 Hu,脑出血患者可改变窗宽位80~140 Hu,窗位30~50 Hu,脑梗死患者常用窄窗60 Hu,能提高病灶的检出率,清楚显示梗死及软化灶,颌面部眼眶窗宽定为150~250 Hu,窗位30~40 Hu,观察骨骼时窗宽150~2 000 Hu,窗位400~450 Hu,喉颈部、鼻咽、咽喉部的窗宽和窗位常设在300~350 Hu和30~50 Hu,能满足该部位的`解剖和病灶显示,胸部:常规胸部CT检查分别用纵隔窗及肺窗观察,纵隔窗可观察心脏、大血管的位置,纵隔内淋巴结的大小,纵隔内肿块及这些结构的比邻关系,设定纵隔窗可用窗宽300~500 Hu,窗位30~50 Hu,肺部窗宽1 300~1 700 Hu,窗位-600~-800 Hu,在上述基本窗宽的基础上,若观察肺裂和肺血管,可调窄窗宽和调低窗位,对肿块形态,分叶,胸膜凹陷征,毛刺征增的观察肺窗比纵隔窗更为清晰,腹部:腹部检查常设定窗宽为300~500 Hu,窗位30~50 Hu,肝脾CT检查应适当变窄窗宽以便更好发现病灶,窗宽为100~200 Hu,窗位为30~45 Hu,肾脏因含水量较多,检查时常用窗宽200~300 Hu,窗位为25~35 Hu,胰腺一般为300~350 Hu,窗位为35~50 Hu,窄窗120~150 Hu和30~40 Hu,脊柱及四肢:常规脊柱扫描显示脊椎旁软组织,窗宽200~350 Hu,窗位35~45 Hu,骨窗为窗宽800~2 000 Hu,窗位250~500 Hu,骨的CT值多在1 000 Hu左右,肌肉为40 Hu左右,脂肪多为-50 Hu以下。

CT影像可以人为地进行调制。但对其进行调制时,必须具备明确的目标。对不同患者采取不同部位或者不同组织的检查时,需要对窗宽和宽位进行合理的调节。如果窗口技术能够达到正确的理解、熟练的掌握,就能够利用窗口技术获得清的CT影像,为医疗诊断提供明确的信息和判定依据[2]。窗宽以及窗位,指的是采取灰阶的软件功能,把灰队范围加以调节,使人类肉眼可以观察。它是相对于CT值的全体范围而言的,窗位显示的是影像CT值的中心,与影像显示的亮度和具体位置密切相关;而窗宽则表示对窗位进行选定的灰阶范围,根据大小分别适用于较大部位或者软组织的观察。双窗是现阶段很多CT都具备的一种功能,它指的是把两个窗宽、窗位各不相同的影像同时在CRT上显示出来,或者拍摄到同一张胶片上,方便两个不同影像间的对比研究和病理诊断,在困难病例的病理诊断当中,其结果是一份相当有效的补充资料。

目前,很多CT机都设置有脑窗、肺窗、腹窗等固定窗,方便不同组织的检查。但是不同患者之间在年龄、病程过程等方面存在差异性,其组织结构也不尽相等,另外,在不同时期、不同厂家生产的不同设备,其性能方面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别[3]。因此,要想照好CT片,还必须熟练地掌握好调查技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人为的合理判断,充分发挥出CT检查定位、定量、以及定性诊断的优势,避免因为不恰当的窗宽设置和不合理的窗位调、导致病变被忽视或者遗漏的现象发生,从而能更好地为医疗服务[4]。

4 参考文献

[1] 苏友恒,邱丹红.窗口技术在CT检中的应用体会[J].实用医学杂志,2007,14(5):560.

[2] 郑粤军.窗口技术在CT检中的应用体会[J].山西医药杂志,2006,35(6):523.

[3] 莫瑞嘉.CT窗口技术的选择与应用[J].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5,2(1):93.

[4] 鲁书琴,田素良,金克斯,等.CT检查硬膜外血肿窗口技术的灵活应用与注意事项[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0,19(2):101.

ct发表论文

医学影像技术相关论文

导语:明确职称评定时间这一点非常重要,写作论文,发表论文前,一定要了解明确职称评定时间,早做准备,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分享的医学影像技术相关论文,欢迎阅读参考。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学校学习了两年的理论知识,经过10个月的医院实习,知道了学校与社会的距离,同时也明白了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所学知识,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学得有用的知识... ...

在这10个月的医院实习工作中,我从泌尿科、骨科、普放、CT室、MRI室、B超检查室 ... 一路走过,看到了许许多多,也学到了许许多多... ...

在医院实习中,我虽只是一个“大专”毕业生,但不甘于平庸,我乐观、自信、上进心强,能够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并且有较强的责任心与使命感。曲靖医专两年的砺炼为我实现梦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校两年大学的医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使我形成了严谨的学习态度、严密的思维方式,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10个月的临床实习工作经历更提高了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在实习过程中实习医院给我提供了许多动手实践机会,使我对外科的无菌操作及换药及影像科室的CT、DR、CR、C臂及床旁X线机等影像设备有了更深的认识及培养了我坚实的独立操作能力,对于常见部位的拍照已不是问题,并能对常见的影像表现作出正确的诊断。同时也对B超、MRI检查技术有了深入的认识并能对相关影像表现作出正确的诊断意见。强烈的责任感、浓厚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强、接受能力快,并且能够出色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使我赢得了带教老师的一致好评。

从一名在校医学生到一名医院“实习医生”,在踏入医院实习之前,我认为我们应该解决以下问题:

一、 明白实习学什么,也就是实习的目的

关于实习学什么?我的观点则认为:实习学的主要是“方法”,而不是疾病。理由很简单,熟悉和掌握了一个疾病,终究只是一个疾病,而掌握了认识疾病的方法,就可以发现更多的疾病,从而认识和掌握更多的疾病。

二、理解实习医生的双重身份

“实习医生”,顾名思意,实习医生即实习生加医生,因此,作为一名实习医生本身就具备了双重身份,在带教老师的眼里,实习医生是一名学生,在病人的眼里实习医生又是一名医生,正确处理好这种双重身份,是实习医生首先应解决好的问题之一。

在实习的过程中,“学习”自然应放在主要的地位,而这种“学习”又与学校的“学习”有很大的不同。首先,在内容上有其不同,在学校“学习”,重点在学习理论知识方面,而实习的“学习”不仅要学习有关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学习作为一名医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临床工作的基本方法,治疗方法,思维方法,甚至包括社会适应能力的的学习,因此说实习中的学习内容要比学校的学习内容要广泛得多。其次,在学习方式上也有不同,在学校主要是老师的讲解为主,而实习则是从理论到实践的应验过程,因而实习的学习方式则应以独立思考为主,有的甚至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感染,如带教老师的工作方式,医疗作风等等。

在临床实习的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可以说临床实习所涉及的内容几乎是在校学习的所有内容,而实习的时间却相对较短,我每到一个临床科室我都会应用联系的方法学习影像专业知识。因为影像检查技术是每一个临床科室所不能缺少的辅助检查方法,每在一个临床科室我都能找到X线、CT、MRI的片子及B超检查报告单等影像学资料,在实习临床疾病的同时我也在学习我的专业知识,可谓一举两得,这样最的好处就是可以系统的了解疾病的全部资料,包括临床症状、个人史、病理及影像学表现。下面我将我所实习过的临床科室的感悟做一些总结:

一、内一(心血管)内科实习:

内一科是我的第一个实习科室。心血管内科同时也与影像密切联系,因为其最为重要的一个辅助检查就是影像技术的检查,如超声心动图、胸部X线检查等等。

影像诊断对于心、大血管疾病的诊治,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在实际临床中,心、大血管的超声成像和传统X线检查是最常用和首选的影像检查方法,能明确许多心、大血管疾病的诊断。透视的优点是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心、大血管的形状、搏动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还便于选择最适当的角度进行斜位摄影。但其影像清晰度较差,时间也短促,需与摄影结合进行诊断。我们在曲靖市第二人民医院实习期间最常见到的是心脏二位片的摄影检查,即吞钡摄取胸部后前位和右前斜位。

近代一些新成像技术的进展和临床应用如超声心动图、CT、MRI等极大地弥补了传统X线检查的不足,使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加准确可靠。

二、在外三科(骨科)的实习:

骨科是实习的重点科室之一,也是与我们专业密切联系的一个科室。

在骨科所有的辅助检查中,与骨科关系最密切的莫过于X —线检查了,特别是对

外伤病人,它不仅为临床医生提供准确有效的临床诊断依据,而且为医生选择治疗方法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

在骨科实习得出过程中,我利用上班及休息时间总结了有关骨折的基本知识,如骨折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方法如骨折的X线检查、骨折的治疗原则(骨折的治疗有三大原则,即复位、固定和康复治疗)及骨折的复位标准,这些知识同时也是每个实习生在进入骨科实习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

在骨科实习过程中,掌握了这些基本基本知识就能实习得很轻松,并能学到更多的`有关骨科的知识,此外还学习到了骨科的基本手术及换药知识。

三、内二科(呼吸内科)实习

在呼吸科实习,是学习和掌握呼吸系统疾病体征的极好机会。利用实习时间很好的弄清楚清音、过清音、浊音、实音的区分,干罗音、湿罗音、粗湿罗音、细湿罗音、哮鸣音、痰鸣音的区分等等,弄清楚这些疾病体征将有助于呼吸内科基本疾病的诊治。

在呼吸科,与我们影像专业密切联系的也是其相关辅助检查。在辅助检查方面,我都会结合实际病人,了解肺炎、肺结核、肺癌病人X线的特点及临床表现,同时这些疾病的知识同时也是我们影像专业的基础知识,系统的理解影像学表现及其治疗方法,有助于自己全面的发展和提升自己的医学知识能力,这种结合实际病人学习的效果,要比看书的效果好得多。

四、外四科(泌尿外科)实习: 泌尿外科与我们影像检查学业联系也十分密切。

在实习过程中我通过学习提前掌握了腹部平片的摄取范围和条件、检查前准备、检查时体位及结石的X线表现(包括肾结石x线表现、输尿管结石x线表现 、膀胱结石x线表现、盆腔静脉石x线表现)及其静脉尿路造影(KUB+IVP)检查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同时应用临床资料了解到了有关B超检查对于泌尿系结石的目的。

要明确泌尿外科常见的临床症状的定义、临床意义以及有关的鉴别诊断及辅助检查,对泌尿系常见疾病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十分有用。

经过前面几个临床科室的认真实习,严格遵守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所有操作都严格遵循无菌原则,在所实习的各个科室里,都是认真细心的做好各项工作,我对临床基本医疗文书的书写有了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对基本操作如心电图的打印、血糖值的测定及外科的手术及换药、无菌观念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和应用,在实习过程中我也充分应用

临床病例学习专业影像知识,为以后的实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结束了临床科室的实习,我开始了影像专业科室的实习。

影像科室的实习相对临床科室来说简单多了,因为在学校已经了解了一些,加上我在临床科室的学习,更加深刻的理解了影像对于临床的意义及作用。通过在影像科室(普放、CT检查技术、MRI检查技术及B超检查技术)七个多月的实习,初步掌握了专业基本知识及影像学表现,能对独立操作影像检查设备如DR、CT等并能对基本病变做出准确的诊断意见。通过实习,我明白X线摄片、CT、磁共振成像及B超检查技术可称为四驾马车,四者有机地结合,使当前影像学检查既扩大了检查范围,又提高了诊断水平。

实习的最大及最终目的是培养良好的各项操作技能及提高各种诊疗技能。所以在带教老师“放手不放眼,放眼不放心”的带教原则下,我们积极努力的争取每一次的锻炼机会,同时还不断丰富临床理论知识,积极主动地思考各类问题,对于不懂的问题虚心的向带教老师或其它老师请教,做好知识笔记;加上每个周影像科上都有一次讲座,还有梁主任、龚主任耐心、细致的给我们讲解、分析病例,比如在遇到成骨不全症时,龚老师带领我们收集临床资料,分析片子,教会了我们如何系统的收集及分析一个病例,从中获益匪浅。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无涯的学海里,我不断地挑战自我、充实自我。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影像师,我觉得我们应该做的还很多。影像专业不同于临床医学专业,在掌握了基本的理论知识、入门以后需要多看,看图片、看病例,只要肯下功夫,病例资源有很多,这一点决定影像这个专业业务水平提升的速度可以很快;学好影像必须学好解剖学、病理学、影像诊断专业课程及临床;初级水平的工作者,在掌握好基础学科的基础上,要提升很高的水平还要提升自己的临床知识。

通过在曲靖市第二人民医院10个月的的实习,我受益匪浅,我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为详尽而深刻的了解,认识到了许多在学校学不到的东西,不再局限于书本,而是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总结过去,只为更好的收获将来,相信只要用心,我的未来不是梦!

窗口技术在CT检查中的应用体会论文

摘 要: 目的:研究CT检查中窗口技术的具体应用方法。方法:对CT扫描的516例患者扫描结果进行总结分析,按实际情况对窗宽和窗位参数进行调查,以便建立最佳的影视图像。结果:在不同部位分别采用不同的窗宽和窗位,所表现出的影像也各不相同。结论:熟练的窗口技术在CT检查中,具备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窗宽;窗位;CT检查;应用研究

CT影像不同于普通的X线影像,它是一种数字化的影像,医疗应用中已经相当普遍。而窗口技术即是分析CT影像的一种重要手段,利用窗宽和窗位调节出清晰的医学图像,反映出器官组织的结构以及毗邻关系,以便采取恰当有效的医学方法进行治疗,是医学判断的重要依据。所以,利用窗口技术呈现出清晰准确的医学图像,是CT检查的关键。

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5月~2010年5月间接受CT扫描的患者共计516例,其中男331例,女185例,年龄1 d~87岁(新生儿共计19例)。接受扫描的主要部位有:头颅,眼眶、颌面部,喉、颈部,胸部,腹部,脊柱和四肢,盆腔。扫描设置采取SOMATO DRH以及SOMATOM Balace,扫描软件使用MSO5,采取Vc30、Vc40、Vc47的扫描模式,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治疗需求,灵活地加以适当调整,以便建立起最为准确有效的图像。

2 结果

在不同部位分别采用不同的窗宽和窗位,所表现出的影像也各不相同。因此,要想获得最有医疗价值的影像,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加以适当调整,以便掌握更加详细的病程资料,灵活采取最为有效的治疗措施[1]。本研究中具体设定如下所示。

2.1 头颅:脑组织的窗宽在80~100 Hu之间,窗位设定在35~40 Hu之间。如果脑垂体或者蝶鞍区发生病变,窗宽改设为200~250 Hu,同时窗位改设为45~50 Hu;而脑出血患者的设定为窗宽200~300 Hu,宽位则为60~100 Hu,以便更加清晰地检测病灶。

2.2 眼眶、颌面部:窗宽的设定是300~400 Hu,窗位则为30~40 Hu;若要观察骨骼,窗宽改为200~300 Hu,窗位改为400~450 Hu。对软组织细节进行观察研究的时候,采取窄窗的形式,依据软组织的密度来设置窗位。

2.3 喉、颈部:一般情况下,窗宽设置为300~350 Hu,窗位为30~50 Hu。

2.4 胸部:常规的胸部CT检查有纵格窗和肺窗两种查看方式。纵隔窗可以清晰明了地观察到心脏和大血管的具体位置,同时还可以看到淋巴结大小、肿块位置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其设定为窗宽300~500 Hu,窗位为30~50 Hu。肺窗观察的设置则为窗宽1 300~1 700 Hu,窗位为600~800 Hu,如果观察的对象是肺血管或者肺裂,可以将窗宽适当调窄、将窗位适当降低。此外,如果采用纵隔窗与肺窗相结合的双窗技术,可以对胸腔有更加清晰、更加立体的观察,获得更为详尽的病征资料。

2.5 腹部:通常设置窗宽为300~500 Hu,窗位为30~50 Hu。在肝和脾的CT检查中,窗宽和窗位灵活加以修改,分别为100~200 Hu、30~45 Hu;检查肾脏时,比较常用的窗宽设置是200~300 Hu,窗位则是25~35 Hu;若发生病变的是胰腺,那么窗宽和窗位分别设置为300~500 Hu、35~50 Hu,窄窗设置分别是120~150 Hu、30~40 Hu。

2.6 脊柱和四肢:一般对脊柱进行扫描时,脊椎周围的软组织也会得以呈现,窗宽通常设置成200~350 Hu,窗位设成35~45 Hu。骨窗的窗宽和窗位分别是800~2 000 Hu、250~500 Hu。

3 讨论

不同部位使用不同窗宽窗位,能较充分反映解剖内容和病灶影像表现,头颅:脑组织窗宽设定为80~100 Hu,窗位为30~40 Hu,垂体及蝶鞍区病变窗宽宜设在200~250 Hu,窗位45~50 Hu,脑出血患者可改变窗宽位80~140 Hu,窗位30~50 Hu,脑梗死患者常用窄窗60 Hu,能提高病灶的检出率,清楚显示梗死及软化灶,颌面部眼眶窗宽定为150~250 Hu,窗位30~40 Hu,观察骨骼时窗宽150~2 000 Hu,窗位400~450 Hu,喉颈部、鼻咽、咽喉部的窗宽和窗位常设在300~350 Hu和30~50 Hu,能满足该部位的`解剖和病灶显示,胸部:常规胸部CT检查分别用纵隔窗及肺窗观察,纵隔窗可观察心脏、大血管的位置,纵隔内淋巴结的大小,纵隔内肿块及这些结构的比邻关系,设定纵隔窗可用窗宽300~500 Hu,窗位30~50 Hu,肺部窗宽1 300~1 700 Hu,窗位-600~-800 Hu,在上述基本窗宽的基础上,若观察肺裂和肺血管,可调窄窗宽和调低窗位,对肿块形态,分叶,胸膜凹陷征,毛刺征增的观察肺窗比纵隔窗更为清晰,腹部:腹部检查常设定窗宽为300~500 Hu,窗位30~50 Hu,肝脾CT检查应适当变窄窗宽以便更好发现病灶,窗宽为100~200 Hu,窗位为30~45 Hu,肾脏因含水量较多,检查时常用窗宽200~300 Hu,窗位为25~35 Hu,胰腺一般为300~350 Hu,窗位为35~50 Hu,窄窗120~150 Hu和30~40 Hu,脊柱及四肢:常规脊柱扫描显示脊椎旁软组织,窗宽200~350 Hu,窗位35~45 Hu,骨窗为窗宽800~2 000 Hu,窗位250~500 Hu,骨的CT值多在1 000 Hu左右,肌肉为40 Hu左右,脂肪多为-50 Hu以下。

CT影像可以人为地进行调制。但对其进行调制时,必须具备明确的目标。对不同患者采取不同部位或者不同组织的检查时,需要对窗宽和宽位进行合理的调节。如果窗口技术能够达到正确的理解、熟练的掌握,就能够利用窗口技术获得清的CT影像,为医疗诊断提供明确的信息和判定依据[2]。窗宽以及窗位,指的是采取灰阶的软件功能,把灰队范围加以调节,使人类肉眼可以观察。它是相对于CT值的全体范围而言的,窗位显示的是影像CT值的中心,与影像显示的亮度和具体位置密切相关;而窗宽则表示对窗位进行选定的灰阶范围,根据大小分别适用于较大部位或者软组织的观察。双窗是现阶段很多CT都具备的一种功能,它指的是把两个窗宽、窗位各不相同的影像同时在CRT上显示出来,或者拍摄到同一张胶片上,方便两个不同影像间的对比研究和病理诊断,在困难病例的病理诊断当中,其结果是一份相当有效的补充资料。

目前,很多CT机都设置有脑窗、肺窗、腹窗等固定窗,方便不同组织的检查。但是不同患者之间在年龄、病程过程等方面存在差异性,其组织结构也不尽相等,另外,在不同时期、不同厂家生产的不同设备,其性能方面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别[3]。因此,要想照好CT片,还必须熟练地掌握好调查技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人为的合理判断,充分发挥出CT检查定位、定量、以及定性诊断的优势,避免因为不恰当的窗宽设置和不合理的窗位调、导致病变被忽视或者遗漏的现象发生,从而能更好地为医疗服务[4]。

4 参考文献

[1] 苏友恒,邱丹红.窗口技术在CT检中的应用体会[J].实用医学杂志,2007,14(5):560.

[2] 郑粤军.窗口技术在CT检中的应用体会[J].山西医药杂志,2006,35(6):523.

[3] 莫瑞嘉.CT窗口技术的选择与应用[J].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5,2(1):93.

[4] 鲁书琴,田素良,金克斯,等.CT检查硬膜外血肿窗口技术的灵活应用与注意事项[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0,19(2):101.

发表论文翻拍CT

要理性的考虑:第一,该杂志十六年前是什么状况?领导总编换过几任?有没有可能找到当时的主编?第二,十六年前,为什么现在才发现,有没有已经过了时效?即使通过法律途径还有没有时效?

那就去告他们侵权。

在校本科生发表论文,首先要弄清自己的需求,是用于保研、考研、评奖学金、还是加学分等。对于考研、保研的同学,发表论文多数用于加分。每个学校都会公布具体的加分细则,主要是根据论文的级别进行加分。针对细则的要求结合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期刊发表即可。对于评奖学金的同学,可以向老师打听一下学校的具体评定要求,请教有这方面经验的学长学姐,参考他们的建议和经验。对于加学分的同学,学校也会有相应的文件,一些学校还有字数要求,根据发表的级别按高低顺序依次加分,级别越高,可申请的学分越多。

1.写作一篇大概2000-2500字符的论文(一个版面的量,如果感觉太短,可以根据所需来写,不过版多,费用也就高了)论文要求论证有理有据,语句通畅,没有语病,和错词,查重要在百分之三十左右2.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发表的要求(如需要省级,还是国家级,需要知网收录,还是万方,龙源,维普)还有就是预算(有的杂志几百,有的上千)。再有一个就是版面时间了,(就算自己再想发哪个杂志,版面时间不合适,也是白搭)3.选好杂志后,就是投稿了,投稿成功了,杂志社,会以电子稿的形式,发一个录用通知的。4.打杂志社的版权页上在的电话查稿就可以了(这个可以通过收录的网站进行,杂志社电话验证的)5.查稿确定了,付版面费。6.收杂志(出刊后会给作者一本或者两本杂志的,多个作者两本样刊,一个作者一般是给一本样刊)7.出刊后的1-3个月文章上传到网上。

彭艳发表论文CT

彭艳黄,男,1961年出生于广东省汕头市,是一位资深的政治家和经济学家。他曾担任过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等职务,是中国改革开放和金融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之一。彭艳黄在大学期间就表现出了杰出的才华,在1982年毕业后,选择留校任教。他的研究领域主要是宏观经济学和金融经济学,在学术圈中享有很高的声誉。1986年,他赴美国进修,并在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等机构实习。回国后,他先后担任过广东省发改委主任、广东省副省长、广东省委常委等职务。1998年,彭艳黄调任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2002年任行长。他在此期间主导了中国金融系统的深刻改革,包括加强银行监管、推进汇率和利率市场化改革、发行国债、控制不良贷款等重要措施。在这些措施的推动下,中国经济更加开放、国际化,金融制度更加健全、透明,稳定性得到了加强。2018年,彭艳黄卸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但他仍然活跃在公共事务的第一线,担任多个国家机构和民间组织的顾问、专家等职务,致力于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和提升国际影响力,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杰出代表之一。

承担国家“863” 高新技术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 “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等多项重要研究项目,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部分研究成果在企业应用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80余篇,其中70余篇被SCI收录,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其中2项获得批准,2004年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并被评为“河南省特聘教授”。 [1]. 2004.1-2006.12,流面条元法及其在热轧板带板形控制中的应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374058),24万元,负责人 。[2]. 2004.1-2007.12, 遗传模糊单神经元双模控制器及其在板形控制中的应用研究, 河北自然科学基金项目(E2004000206),9万元,负责人。[3]. 2002.1-2004.12,高精度板带轧机板形控制的理论体系和机理-智能模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175095),24万元,负责人。[4]. 2001.1-2004.6,热轧辊型在线检测装置研制,宝钢项目,34.8万元,负责人。[5]. 2003.9-2005.2,1580PC轧机主传动寿命评估,宝钢项目,35万元,负责人。[6]. 2004.12-2005.12,唐钢棒线材厂高线吐丝质量研究技术开发,20万元,负责人。[6].2005.4-2006.4,凌源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平整机设计开发,1600万元,负责人 [1]. 2002.1-2003.12,流线条元法及其在板形控制仿真技术中的应用,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2173),5.5万元,负责人。[2]. 2001.1-2002.12,板形控制仿真技术中的三维弹塑性条元法研究,教育部骨干教师基金项目(674),负责人。[3]. 1998.1-2000.12,三维弹塑性条元法及其应用,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98275),负责人。[4]. 1999.1-2000.12, 邯钢衡水薄板公司900HC轧机板形设定控制,河北省博士资金项目(99547010D),负责人。[5]. 2001.1-2001.12,冷轧带钢厚度和板形控制模型技术开发,重庆钢铁设计院项目,负责人。[6]. 2000.11-2002.12,热轧辊型在线检测装置研制,宝山钢铁公司项目,负责人。[7]. 1995.1-1998.12,大型冷轧板机自补偿支撑辊最优辊型研究,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95-528-01-02-01F),负责人。 [1]. 刘宏民.三维轧制理论及其应用——模拟轧制过程的条元法(获中科院科学出版基金资助),科学出版社,1999。[2]. 连家创,刘宏民.板厚板形控制,兵器工业出版社,1996。 申延智, 刘宏民, 熊杰, 杜国君. 厚板轧机含间隙主传动系统混沌动力学分析. 工程力学, 2010, 27(7): 232-236. 于丙强, 杨利坡,刘宏民, 彭艳, 尤磊. 冷轧带钢接触式板形仪研制及其工业应用. 仪器仪表学报2010,31(4): 904-911.申延智, 杜国君, 张渡仙, 熊杰, 刘宏民. 基于辊缝耦合的轧机主传动系统扭振研究. 钢铁, 2010, 45(4): 56-59.申延智, 杜国君, 高亚南, 熊杰, 刘宏民. 厚板轧机万向节疲劳破坏分析. 轧钢, 2010,(02) :32-34,53彭艳, 孙建亮, 刘宏民. 基于板形板厚控制的轧机系统动态建模及仿真研究进展. 燕山大学学报, 2010,(01) .刘宏民, 贾春玉, 单修迎. 智能方法在板形控制中的应用. 燕山大学学报, 2010,(01) :1-5,17单修迎, 贾春玉, 刘宏民. 板带轧机板形控制倾辊弯辊神经模糊PID模型. 机械工程学报,2009,45(9):255-260.彭艳, 李修琨, 刘宏民. 热轧带钢冷却过程奥氏体相变与温度耦合模型[J].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0(3): 699-705.孙建亮, 彭艳, 刘宏民, 江光彪.四辊轧机辊系自由横向振动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0(2): 429-435.孙建亮,彭艳,刘宏民,丁开荣. 基于测厚仪监控的厚控系统动态建模及其鲁棒H∞控制器设计. 机械工程学报, 2009, 45(6): 160-170.刘宏民.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 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009, 3: 30-32.孙亚波, 刘宏民, 彭艳. 板带轧制板形判别的降阶模型. 工程力学, 2009,(12)刘明哲, 孙建亮, 彭艳, 刘宏民. 连轧过程运动带钢稳定性研究. 冶金设备, 2009,(05) : 25-29.王东城, 马庆龙, 刘宏民. 冷轧带钢平整机支撑辊辊型优化技术的研究. 钢铁, 2009, 44(8): 56-59.刘宏民, 彭艳, 于丙强, 杨利坡. 整辊智能型冷轧板形仪及其工业应用. 2010-2010年钢材质量控制技术、形状、尺度精度、表面质量控制与改善学术研讨会, 2009: 54-58. 马庆龙,杨利坡,彭艳,刘宏民.冷轧带钢平整时横折印缺陷的产生机理及消除措施,钢铁,2008,43(1):45-49.王东城, 彭艳, 刘宏民. 冷轧带钢平整机高精度高速度轧制力模型开发. 塑性工程学报. 2008, 15(1):172-177.贾春玉, 单修迎, 刘宏民, 邱格君. 模糊神经板形控制模型在冷轧带钢生产中的应用. 冶金设备. 2008, (1):1-5.于斌, 周波, 李卫平, 连家创, 刘宏民. 热连轧机支承辊抗剥落研究与优化设计. 机械设计. 2008, 25(3):10-13.马庆龙, 王东城, 刘宏民, 席英信, 郝彦军, 吴斌. 基于神经网络和自适应预报模型参数的平整轧制力模型. 塑性工程学报. 2008, 15(3):191-194.刘宏民, 丁开荣, 李兴东, 江光彪. 板形标准曲线的理论计算方法. 机械工程学报. 2008, 44(8):137-142.孙建亮,彭艳,刘宏民. 四辊轧机电液IGC系统鲁棒H∞控制器设计. 系统仿真学报. 2007, 19(23):5451-5454, 5600.何海涛, 刘宏民, 蒋岳峰. 具有伸长率分配计算功能的轧制力预报智能模型研究. 钢铁. 2007, 42(1): 55-58.李兴东, 孙大乐 ,杨利坡, 刘宏民. 面向辊形磨削的热带钢连轧机工作辊热变形研究. 钢铁. 2007, 42(4): 38-41.于斌, 岳晓丽, 余广夫, 连家创, 刘宏民. 热轧辊型技术对冷轧钢卷局部突起缺陷的抑制. 钢铁. 2007, 42(7): 47-50.李兴东, 杨利坡, 刘宏民. 热轧工作辊换热系数的遗传算法优化模型. 钢铁研究学报. 2007, 19(10): 25-28.

彭艳黄,是一位著名的中国围棋选手。他出生于1962年10月1日,是四川省广元市人。从小喜欢围棋,八岁开始学习围棋,师承于四川省棋院高级教练王玉梅。彭艳黄的围棋天赋十分出色,早在16岁的时候就进入了四川省队,并且很快就获得了全国青年围棋锦标赛冠军和全国围棋个人赛第三名的好成绩。在1986年,他获得了第一届“百灵杯”国手战冠军,当时年仅24岁,成为了中国顶尖的围棋选手之一。在1990年代,彭艳黄多次代表中国参加国际围棋赛事,在国际比赛中也获得过不少好成绩。除了才华,彭艳黄的个人品质也让人称道。他为人稳重、低调,以团队荣誉为先。曾经有人问他,如何看待失败,“围棋是胜败常事,输了无需紧张,赢了无需放松,就算输了,也要奉献精神,为团队争光。”彭艳黄的围棋成就令人惊叹,同时他一直秉持着团队合作精神和对围棋事业的热爱,成为了中国围棋界的佼佼者。

微生物在宠物中的应用 关键词:微生物 除臭剂 益生菌 摘要:微生物除臭技术是利用能够转化或者降解恶臭物质的特殊微生物的高效吸附、吸收和降解作用对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和宠物散发出的异味等散发的含硫、含氮等恶臭气体进行净化,将硫化氢、硫醇和氨气等恶臭成分转化为无害无臭的物质。益生菌系一种对动物有益的细菌,它们可直接作为食品添加剂服用,以维持肠道菌丛的平衡。 微生物除臭技术 微生物除臭是20世纪50年代开发的一种脱臭技术。微生物除臭技术是利用能够转化或者降解恶臭物质的特殊微生物的高效吸附、吸收和降解作用对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等散发的含硫、含氮等恶臭气体进行净化,将硫化氢、硫醇和氨气等恶臭成分转化为无害无臭的物质,达到改善空气质量、保护人民身体健康的目标。 2.1 生物除臭的发展状况最早利用微生物处理恶臭的报道是1957年R.D.Pancray的“利用土壤微生物处理H2S废气”的美国专利。70年代后,各国开始在这一领域开展广泛研究,其中日本、德国取得的成就最为显著,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脱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装置设备及操作工艺条件、能降解臭气的微生物种群和其在填料表面形成生物膜的条件、生物吸收剂的成份等。80年代以来,国外已有部分微生物除臭的产品和设备开始运用于治金、石油、化工、屠宰、污水处理等实际中,并取得明显效果。有效微生物种群是由日本琉球大学比嘉照夫教授研制开发的新型复合微生物菌剂。它对环境除臭具有较明显的效果,这可能与有效微生物种群中含有光合细菌群有关。光合细菌作为有益菌群,一方面抑制了腐败细菌的生长,改善有机物的分解途径,减少NH3和H2S的释放量和胺类物质的产生;另一方面它又可利用H2S作氢受体,消耗H2S,从而减轻环境中的恶臭,减少蚊蝇孳生。 2.2 微生物法除臭的原理恶臭物质的活性基团一旦氧化,气味就消失。一般认为微生物处理臭气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微生物把溶解水中的恶臭物质吸收于微生物自身体内,通过微生物的代谢活动使其降解的一种过程。基本上分为三个过程:①恶臭气体的溶解过程,即由气相转变为液相的传质过程;②溶于水中的臭气通过微生物的细胞壁和细胞膜被微生物吸收,不溶于水的臭气先附着在微生物体外,由微生物分泌的细胞外酶分解为可溶性物质,再渗入细胞;③臭气进入细胞后,在体内作为营养物质为微生物所分解、利用、使臭气得以去除。恶臭物质的生物降解是该过程的限速阶段,可见微生物处于生物脱臭的核心地位。微生物消化吸收恶臭物质后产生的代谢物再作为其他微生物的养料,继续吸收消化,如此循环使恶臭物质逐步降解。真菌生长速度快,形成的菌丝网可有效增大与气体的接触面积,适用于难溶性臭气。从微生物除臭的原理可知,微生物除臭是多种微生物共同作用的结果。多种微生物共同作用更有利于吸收、分解产生的SO2、H2S、CH4等具恶臭味的有害气体。同时,这些微生物又可以产生无机酸,形成不利于腐败微生物生活的酸性环境,并从根本上降解分解时产生恶臭气体的物质。(1)脱氮除臭生物除氮法的应用较广,处理底物的范围大,产物为氮气,无二次污染。包含硝化反应:2NH4++3O2=2NO2-+2H2O+4H+,2NO2+O2=2NO3;脱氮反应:2NO3+10H++10e=N2+4H2O+2OH— 。硝化细菌可以进行上述生物反应。日本福冈县一机构利用土壤、发酵鸡粪、活性污泥中培养出的微生物,使鸡舍排出的恶臭气只需停留3.5s便可使氨减少到15mg·L-1的低浓度。(2)脱硫除臭光合细菌的脱硫反应为:2H2S+CO2+hv=2S+H2O+[CH20],H2S+2CO2+2H2O+hv= H2SO4+2[CH20];好气微生物的脱硫反应为:2H2S +O2=2H2O+2S,2S+3O2+2H2O=2H2S+O4。发现H2S首先被转化为单质硫,再转化为硫酸且硫酸为主要产物。硫氧化分中性、酸性和嗜酸性。氧化亚铁硫杆菌等化能自养菌是脱除无机硫的主力,但自然界中去除有机硫的菌株极少,多为经变异处理的异养菌,厌养脱硫菌的研究更少。国外从不同生境中分离高效脱硫菌,如日本的研究者从活性污泥中分离出分解甲基醚的氧化硫细菌(Thiobacillus thioparus)。测定这种菌对甲基醚的分解是把这种菌吸附在泡沫塑料上,采用填料塔方式的脱臭装置,空塔线速度为0.10m·s-1,其对硫化氢、甲基硫醇、甲基硫醚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在缺氧条件下,氮与硫的联合去除的反应如下:2H2S+2NO3=SO4+S+N2+ 2H2O,两者因为中和作用吸收会更快。 微生物抗菌除臭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恶臭污染会对人体产生不容忽视的危害以及各国对恶臭造成的环境污染的关注,对恶臭的处理研究也日益活跃。虽然微生物脱臭法的历史尚短、部分工作还停留在实验阶段,但由于其具有传统方法不可比拟的优势性和安全性,发展潜力和应用前景相当广阔。微生物抗菌除臭技术及微生物抗菌除臭剂在研究与应用中的意义及优势如下:(1)纯绿色环保性质。由于微生物除臭技术是利用能够转化或者降解恶臭物质的特殊微生物的高效吸附、吸收和降解作用对恶臭气体进行净化,化恶臭为无臭。不含任何化学药品,也不含转基因产品成份,不会造成二次污染,代表着生物环保产业发展的未来方向。 (2)处理功效高。运用微生物除臭技术大大增强了其处理污染的功效,与一般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相比较,微生物除臭技术对有机物的降解速度是传统方法的100倍。污染物在投放微生物除臭剂,可迅速祛除臭味,净化水质,降低COD、BOD5、氨、氮等指标。 (3)适应性更广。微生物除臭技术特别是混菌微生物除臭剂降低微生物生存条件要求,增强适应性,减少过滤,适应多种温度和pH值范围,在低氧环境中也能有效发挥作用。 (4)更有针对性。微生物除臭技术可广泛适用于不同领域、不同用途和不同的污染环境;并可根据具体治理对象的具体情况,专门研发出针对性的、最具效力的配方。 (5)治理成本最低。微生物除臭技术品具有标本兼治的特点,不用征地建厂或购买庞大设备,综合治理成本和动态投资成本最低,而治理效果显著。(6)化害为益。以前认为不能回收利用污染物,城市污水厂的污泥经微生物除臭制成肥料,如氨和硫酸化合成硫酸铵肥料,其中各种元素可被植物吸收;提高了污泥中有机碳的利用率;而且脱臭微生物大多是土壤中的有益菌群。 (7)微生物除臭剂与传统化学产品比较。每种化学产品都是针对性强的产品,当遇有复杂的其他化学基质时,便会失效;使用化学产品之后,在水体中总有化学残留物,它可能带来副作用或新的污染;使用化学产品可掩盖臭味,却不能改变臭味的生成或阻止其散发。微生物除臭技术是利用自然分解和在分解过程中的积极生化作用,不会产生上述问题。(8)微生物除臭剂与传统生物净化剂相比。微生物除臭技术可以极大祛除臭味,使液体状污物、有机物质迅速新陈代谢,减小固体物质体积,快速净化被污染物质。微生物脱臭法具有传统方法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如处理效率高、无二次污染、所需的设备简单、易操作、费用低廉、管理维护方便等,其发展潜力和应用前景是相当广泛的。但是由于受研究和发展时间的限制,微生物脱臭尚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①适合于特定恶臭有机物降解的微生物菌种筛选和驯化的方法;②恶臭气体的去除率与工艺参数之间的关系还需要定量化;③装置与设备的设计制造和施工还需规模化;④对高浓度的恶臭废气、复杂的混合气体处理还有待研究;⑤混菌发酵工艺有待优化。抗菌除臭微生物的种类除臭菌株主要是光合细菌类、醋杆菌类、乳杆菌类、芽孢杆菌类、假单胞菌属、链球菌类、酵母菌、丝状真菌以及放线菌类,共计12个属73个种的微生物。现就主要种属的除臭菌简介如下:(1)光合菌群光合细菌(Photo Synthetic Bacteria 简称:PSB)属细菌中的一类,有紫硫菌、绿硫菌、紫色非硫细菌和绿色非硫细菌。本实验室分离到的兼性厌氧菌主要是紫色非硫细菌,属原核生物界,光能异养型原核生物门,红色光合细菌纲,红螺菌目(Rhodospirillales),红螺菌科(Rhodospirillaceae),红假单胞菌属(Rhoropseudomonas)和红螺菌属(Rhodospirillum)。光合菌群(好气性和嫌气性),如光合细菌和蓝澡类。光合菌群由自养微生物分离而来,具有化害为利的特殊功能,即可将有害物质转变成为无害物质,并以植物的分泌物、有机物、有害气体(硫化氢等)及二氧化碳、氨等为基质,合成糖类、氨基酸类、维生素类、氨素化合物和生理活性物质等,是肥沃土壤和促进动植物生长的主要组成部分。光合菌群的代谢物质可以被植物直接吸收,也可以成为其它有益微生物的营养物质。因此,随着光合菌群的增殖,其它有益微生物也相应增殖。(2) 乳酸菌群乳酸菌(LAB,Lactic acid bacteria)是一类能从可发酵碳水化合物(主要指葡萄糖)产生大量乳酸的细菌的统称,目前已发现的这一类菌在细菌分类学上至少包括18个属,主要有: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等,本实验主要筛选的主要是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的若干个种。乳酸菌群(嫌气性)它以摄取光合细菌、酵母菌产生的糖类等物质为基础,制作乳酸。乳酸具有很强的杀菌能力,能有效抑制有害微生物的活动,以及有机物的急剧腐败分解。乳酸菌能够使常态下不易分解的木质素和纤维素等变得容易分解,并且消除未分解有机物产生的种种弊端,在有机物发酵分解上发挥突击队的重要作用,它将未腐熟的有机物质转化成对动植物有效的养份。乳酸菌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能够抑制连作障碍产生的致病菌增殖。一般情况下,致病菌如果增加,植物就会衰弱,有害线虫也会急剧增加。乳酸菌抑制了致病菌的活动,有害线虫也逐渐消失。(3) 假单胞菌类本实验从土壤中分离到具有很强抗菌除臭能力的一株荧光假单胞杆菌陕西变种(Pseudomonas fluorescens var shanxigensis)。荧光假单胞杆菌广泛存在于土壤中,是定殖于植物根际的优势细菌种群。由于此类细菌大量存在于植物根围,又称根际细菌(Rhizobacteria)。此类细菌以其分布广泛、适应能力强、繁殖速度快、易于人工培养、对许多病原菌具有很强的拮抗作用,成为近年来报道最多、最具生防潜力和应用价值的生防菌。 (4) 酸母菌群酸母菌群(好气性)它利用氨基酸、糖类及其它有机物质产生发酵力,产生出促进细胞分裂的活性化物质。酵母菌菌群中对于促进其它的有效微生物(如乳酸菌、放线菌)增殖所需要的基质(食物)的生产提供重要的给养保障。此外,酵母菌生产的单细胞蛋白是动物不可缺少的有效养份。(5)放线菌群放线菌(好气性)是细胞和霉菌的中间形态。它从光合细菌中获取氨基酸、氨素等作为基质,产生出各种抗生物质,可以直接抑制病原菌。它提前获取有害霉菌和细菌增殖所需要的基质,从而抑制它们的增殖,并创造出其它有益微生物增殖的生存环境。放线菌和光合细菌组成的混合菌群,其抑菌作用比单一放线菌成倍增加。另外,被放线菌分解的物质容易被动植物吸收,从而增强动植物对各种病害的抵抗性和免疫性。 (6)醋酸菌群醋酸杆菌(好气性)它是氨素合成中具有代表性的微生物。它从光合细菌中摄取糖类固态氮,然后一部分供给植物,另一部分再还给光合细菌,形成好气性和嫌气性细菌结构的共生态。4.3 新型微生物抗菌除臭菌系的发酵工艺研究微生物抗菌除臭菌系是一种新型复合微生物活性菌群。它由光合菌类、醋酸杆菌类、放线菌类、乳酸菌类、酵母菌类及假单胞菌类六大菌群微生物组成的一个功能群体,如何将上述好气性微生物和嫌气性微生物按一定的比例加以混合培养,形成多种多样的微生物群落,各微生物在其生长过程中产生有用物质及其分泌物形成相互生长的基质和原料,通过相互共生、增殖关系形成一个组成复杂、结构稳定、功能广泛的具有多种多样细菌的微生物群落的生物菌群,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待解决的问题,其本身的生产工艺更表现出世界性的高科技水平。二、益生菌益生菌利用生物高新技术制成的绿色环保、无毒、副作用、无残留的微生态制剂。是预防、改善肠道疾病,增强宠物免疫力。含超强活力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粪链球菌、放线菌、酵母菌及促进有益菌生长的营养物质。可调整和维持宠物肠道菌群平衡,对肠炎、腹泻、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免疫力弱等疾病有良好的改善作用。作用原理1、形成占位,产生抑菌物质:高活性有益菌可在肠道粘膜迅速生长繁殖,形成对肠道保护的菌群屏障,保持有益菌的优势,从而减少病菌的生长机会。有益菌分泌的益生菌素可有效抑制沙门氏菌、志贺氏菌、李斯特菌、大肠杆菌等有害菌的生长繁殖,起到预防、治疗各种肠炎、消化道疾病的作用。 2、提高机体免疫力:有益菌及其代谢物可提高宠物免疫球蛋白的浓度和巨噬细胞的活性,活化机体免疫功能,提高宠物对病原性物质(细菌、病毒)的抵抗力,因而可减轻宠物因运输、惊吓、环境变化引起的应激反应,提高抗应激能力。对宠物幼仔可补充母源抗体不足,提高成活率。对老年宠物可提高消化吸收功能,增强健康水平。 3、排毒、除臭:有益菌能有效转化宠物肠内的游离氨(胺)、硫化物,抑制腐败菌的生长,使肠毒素失活。因此,可大大降低宠物排泄物的臭气,减少毒素。从而达到有利宠物健康,优化饲养环境的目的。 4、提供营养促进吸收:有益菌能产生多种消化酶,如:淀粉酶、蛋白酶。能合成多种维生素,尤其是B族维生素,能分泌乳酸。有利于宠物消化吸收,提高动物体对饲料中钙、磷、铁的利用率。补充必要的营养物质,使宠物更健康。 5.产生有机酸,降低发病率:有益菌可发酵食品中的碳水化合物产生有机酸,维持宠物肠道的酸性环境,从而达到有效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繁殖,减少宠物肠道发病率。参考文献: · 微生物除臭评价与分析 - 江苏环境科技 - 韩艳忠,韩梅,吴英春, · 污水微生物除臭技术分析 - 安徽农业科学 - 周春火,邱雪红,眭光华,彭艳玉, · 微生物除臭技术及产品 - 科技开发动态 - 无 · 微生物除臭剂的制备 - 今日科技 - 冷云伟

第五代CT发表论文

分类: 医疗健康 问题描述: 现在的断层扫描成像技术有那些,都有什么区别。 解析: X射线断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或称计算机断层扫描、电脑断层扫描,是一种影像诊断学的检查。这一技术曾被称为电脑轴切面断层影像(Computed Axial Tomography)。 X射线断层成像是一种利用数位几何处理后重建的三维放射线医学影像。该技术主要通过单一轴面的X射线旋转照射人体,由于不同的组织对X射线的吸收不同,可以用电脑的三维技术重建出断层面影像。经由窗宽、窗位处理,可以得到相应组织的断层影像。将断层影像层层堆栈,即可形成立体影像。 X射线断层成像是一种利用数位几何处理后重建的三维放射线医学影像。该技术主要通过单一轴面的X射线旋转照射人体,由于不同的生物组织对X射线的吸收力(或称阻射率Radiodensity)不同,可以用电脑的三维技术重建出断层面影像,经由窗值、窗位处理,可以得到相对的灰阶影像,如果将影像用电脑软件堆栈,即可形成立体影像。诊断应用 自从70年代被发明后,电脑断层扫描在医学影像上已经变成一个重要的工具,虽然价格昂贵,它至今依然是诊断多种疾病的黄金准则。 [编辑] 头部断层检查 主要用来诊断脑部血管病变以及颅内出血,检查不一定要用到显影剂。在病人有急性中风的情形下,它虽然没办法排除血管阻塞的可能性,但是可以排除出血的可能性,如此一来,抗凝血剂就可以大胆地应用。在诊断肿瘤的应用上,电脑断层配合静脉显影的检查并不常用,而且效果也比核磁共振影像(magic resonance imaging,简称MRI)差。它也可以用来诊断颅内压是否有增加,例如要做腰椎穿刺前(或是评估ventriculoperitoneal shunt时)。 电脑断层在诊断有外伤的颅骨及颜面骨的骨折也有很大的用处。在头颈口的部位,对于头骨和颜面骨或是牙齿的畸形,它有术前评估的作用;下颚、副鼻窦、鼻腔,眼框等部位所生囊肿或是肿瘤的评估;慢性鼻窦炎成因的诊断;还有植牙重建的评估。 [编辑] 胸腔断层检查 在肺部组织的诊断上,电脑断层对于急性或是慢性的变化都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在观察一些人体内空气的变化(例如肺炎)或是肿瘤,一般不需显影剂就有很好的效果了。而一些间质组织的变化(肺实质,肺纤维等等),可以用薄切面的高解析设定来重建;要评估纵隔腔和肺门部分的淋巴腺肿大,则需要静脉显影。 胸腔断层血管摄影(CTPA)它是一个需要用精确快速的时间来作对比剂注射再加上高速的螺旋式描扫器才能完成的检查,近来也用在作肺栓塞和动脉剥离的评估。当胸腔x光检查出现异常或是怀疑异常等,只要是非急性的,电脑断层都是首推的进一步检查。 [编辑] 心脏断层检查 随著旋转时间的灭少(时间分辨率)再加上多断层切面(multi-slice)的技术(高达64切),要同时达到高速度和高分辨率不再是梦想,目前已经可以清楚地看见冠状动脉的影像。在扫描的同时,电脑就可以将一连串的数据重建,如此一来,每单一个心脏断层影像的数据都可以在x光管回转完成前重建完成,即使是目前转速最快的也一样,但未来是否能取代侵入性检查“冠状动脉导入检查”还是未知数。 心脏的多断层切面检查(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简称MSCT)有相当性的潜在危险,因为它的剂量相当于500张的胸腔x光,对于乳癌的潜在诱发性目前还有待商确。诊断为阳性的正确率大约82%,诊断为阴性的正确率大约93%;敏感度大约81%,特异性为94%,最有价值的是这个检查的高诊断阴性正确率,因此,如果电脑断层诊断不出冠状动脉的疾病的话,病人应该找寻其他可能引起胸腔病灶的原因。 大部份用软件就可以找寻的病杜都是用以白种人为研究得到的数据来写的,所以严格来说,结果不完全适用在全人种。 双射源电脑断层扫描机,2005年发明,有相当高的时间分辨率(Temporal Resolution),可以减少高速心跳造成的移动假影,闭气的时间也不用长,对于不方便闭气的病人或是不适合打降低心率药的病人是很有帮助的。 [编辑] 腹部和骨盆的断层检查 对于腹部的疾病,电脑断层的诊断价值极高,常用来定位肿瘤期数也用来做后续的追踪,对急性腹痛的检查也很有用。泌尿结石,阑尾炎,胰脏炎,憩室,腹部动脉瘤还有肠阻塞等都是可以由电脑断层做快速诊断的疾病,它也是第一线用来诊断内部脏器外伤的利器。 口服或是直肠对比剂可视需要使用,稀释的硫酸钡(2% w/v)是最常用的,一般用来作大肠透视检查的钡剂浓度太高,在断层影像上反而是假影,如果钡剂有禁忌上的考量的话(例如怀疑病人是肠受伤),碘对比剂也是选择之一,其他种类的就看目标是要对哪一个器官显影,例如直肠的空气对比剂(空气或二氧化碳)用在大肠检查,或是口服纯水用在胃部检查。 电脑断层在诊断骨盆的应用上有限制在,特别是女性的骨盆,超音波是一个替代方案。除此之外,它也可以部份应用在腹部扫描(例如看肿瘤),在评估骨折上也有用处,它也可以用在研究骨质疏松症,和骨质密度侦量仪一样,此两样都能侦测骨矿物质的密度(BMD),也就是骨强度的指标,然而电脑断层的结果不一定和骨密仪一样(BMD测量黄金准则),不但贵,病人接受的剂量又高,所以不常使用。 [编辑] 四肢的检查 电脑断层常用来显示复杂的骨折,特别是节关附近的骨折,主要是因为它可以将想要看的地方重建出来。 [编辑] 优点和危险性 [编辑] 优于X光影像的部份 首先,电脑断层完全地去除了一般我们不需要的部分;第二,由于电脑断层的高分辨率,不同组织阻射过所得的放射强度(Radiodensity)即使是小于1%的差异也可以区分出来;第三,由单一断层影像连续重组或是用螺旋式的扫描,依诊断需要不同,可以看到轴切面,冠状面,矢切面的影像,我们称它为多平面数位重建(Multi-planar reformated imanging)。 [编辑] 辐射剂量 电脑断层被视为中度至高度辐射的诊断技术,虽然技术的进步已经增加了辐射的效率,但是同时为了增加影像品质或为了更复杂的技术,还是有增加剂量的考量,进化过的分辨率使电脑断层可以进行新的研究,可以有更多的优点:例如和传统血管摄影比,电脑断层血管摄影可以避免插入静脉管和静脉导管;电脑断层大肠摄影也和大肠钡剂摄影一样用来诊断肿瘤,但是剂量更低。其方便性以及可适用的情形不断增加,使它日渐普及,最近在UK的综合评估中,电脑断层占了所有放射性检查的7%,但是在2000/2001年间,它占了总合医疗放射剂量的47%(Hart & Wall, European Journal of Radiology 2004;50:285-291),过度地使用电脑断层检查,不管其他地方怎么灭,还是会导致总体医疗剂量的上升,在一些特别研究放射剂量的论文还有考量很多因子:扫描的体积,PATIENT BUILD,扫描的数量和型式,还有需要的分辨率和影像品质。 [编辑] 对比剂的负面反应 由于电脑断层相当依赖静脉注射的对比剂来显影,所以有潜在的危险,危险虽低,却无法完全避免,这可能会使某些病人的肾脏受伤,如果是有肾功能衰竭或糖尿病等病史的病人,(另外还有REDUCED INTRAVASCULAR VOLUME)危险性可能更高。 [编辑] 影像处理 X光断层面的数据是由X光射源绕物体一圈得来,感应器是放置于射源的对角位置,随著物体慢慢地被推入内侧端,数据也不断地处理,经由一系列的数字运算,也就是所谓的断层面重建来得到影像。 [编辑] 窗宽(windowing) 所谓的窗宽就是指用韩森费尔德(发明者)单位(Hounsfield Unit,简称HU)所得的数据来计算出影像的过程,不同的的放射强度(Raiodensity)对应到256种不同程度的灰价,这些不同的灰价可以依CT值的不同范围来重新定义衰减值,假设CT范围的中心值不变,定义的范围一变窄后,我们称为窄窗位(Narrow Window),比较细部的小变化就可以分办出来了,在影像处理的观念上,我们称为对比压缩。例如我们为了要在腹内找出肝肿瘤的细微变化,就要用肝窗位,假设70HU是肝脏的平均值(称为肝窗位),我们就可以在更窄的窗宽内重新定义范围,窗位(Window)定为170HU,85HU为上,85HU为下,如此一来范围就是-15HU到+155HU,低于-15HU的指就显示全黑,高于+115HU的指就显示为全白,同理,骨的窗位就要用宽窗位(Wide Window),主要是考虑到含有脂肪的髓腔内的髓质还有外层致密骨,当然HU的中心值就大约要用百位的数字了。 [编辑] 三维重建 由于目前的电脑断层都是等方性(x,y,z轴的分辨率都一样)或是接近等方性的分辨率,显示的方式不一定只限于横切面,所以,藉著软件的帮忙,只要把所有的小体素堆栈起来,就可以用不同的视点来看影像。 多层面重建MPR(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 这是重建最简单的方式,是把所有的横切面数据堆栈起来,软件可以用不同的平面来切割物体(大部份是垂直面),或是特别的一些影像例如最大强度投射成像MIP(Maximum-Intensity Projection)或是最低强度投射成像mIP(Mininum-Intensity Projection)。 多层面重建最常用来检查脊椎,因为轴切面的影像只限于有时才能显出椎体,也无法完全秀出椎间盘,经由重组影像,我们可以更容易观察出脊椎的位置以及其和其他器官的关系。 现代的软件可以重建斜位的影像,所以经由自由的选择平面,我们可以看到想看的解剖构造,比如支气管不是垂直的,我们可以借由这个技术达到我们要的目的。 在血管的影像上,弯曲的平面也有办法重建。这使得弯曲的血管可以被“拉直”,如此整条血管可以用一张影像或是少数影像就可以完全显现,一旦血管被拉直后,量化的长度和宽度就测量出来,对于手术和侵入性治疗的帮忙不小。 MIP重建加强了高射束的区域,用在血管摄影很有用,mIP重建趋向于加强空气的显示,用来评估肺部结构很有用。 [编辑] 三维呈像技术(3D rendering techniques) [编辑] '表面呈像'(surface rendering) 放射强度(Radiodensity)的阀值是可以调整的(例如对应于骨头的值),当阀值一定,便可使用“边缘侦察(edge detection)”影像处理法,如此一来,一个三维的物体就可以呈像了,不同的物体可以用不同的阀值呈像,使用不同的颜色来代表不同的解剖构造,例如骨,肌肉和软骨,然而,在这个基础下,再深一层的构造可能就无法显像了。 [编辑] '体素呈像'(volume rendering) 表面呈像只限于在一定的阀值下,表现物体的表面像,也止于呈现接近我们想像的表面,而在体素呈像中,利用透明度和颜色可以在单一影像中的特色,就可以呈现更多的东西,例如:骨盆就可以用半透明的方式显现,那么即使是斜位角,小部分其他的解剖呈像并不会挡住其他重要的部份。 [编辑] 影像分割(Segmentation) 有一些部位虽然结构不同,但是有相似的阻射性,只是单纯地改变体素呈像的参数可能不是这么简单就可以区分它们,解决的方式我们称为影像分割(segmentaion),就是用手动或是自动的方式去除我们不想要的部份。 [编辑] 例子 下面是一些脑部电脑断层的影像,骨头的部分比周围的地方白(白代表高阻射率),血管处(箭头)比较亮是因为使用了碘对比剂的关系。 [编辑] 历史 第一个商业化的电脑断层系统是由Godfrey Newbold Hounsfiled发明的,地点在英国Hayes的THORN EMI Central Research Laboratories,Hounfield在1967年开始了他的想法,于1972正式发表,声称电脑断层是披头四乐团最大的遗产,庞大的利益使得EMI投资了研究计划。另一头,TUFTS大学的Allen Mcleod Cormack 独立研发了类似的处理程序,地点是University of Cape Town/Groote Schuur Hospital,他们于1979年一起获得诺贝尔奖。 1971所产的原型是行经180度角取160个平行读数,每个是一度,每次扫描大约费时五分钟,整个影像要产生要花2.5小时并用大型电脑来进行运算。 第一个生产的电脑断层扫描器称为EMI描扫器,只能用来做头部的扫描,但是要花四分钟取数据,七分钟重组完成一个影像,另外它还要用一个装满水的perspex容器,型为头套状,可以包覆整个头,主要是为了减少头部的对比阻射强度相差太大(头骨和头骨外的差异),当时的分辨率不高,只有80*80的画质,第一个EMI扫描器是安装在英国的wimbledon的atkinson morley's hospital,第一次进行病人头部检查的时间是1972年。 在美国,此机器的售价是390000,第一个是安装在lahey clinic,再来是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还有1973在gee washington大学。 第一个任何部位都能检查且不用水头套的电脑断层仪是在goergetown university由robert sdley. dds设计。 [编辑] 电脑断层机器的演进 [编辑] '第一代' 用如笔头般细的射束打向一个或两侦检器,影像是用translate rotate的方法,将射源和侦检器放置于对侧的位置,两者相对位置不变,再加以旋转。在EMI描扫器时代,一对影像须要旋转180度,耗时四分钟,使用三个侦检器(其中一个是射源位置的参考),每个侦检器都是由碘化钠闪砾器和光电倍增管组成,部分的病人很不能适应这些早期的机器,因为机器的振动和声音都太大了。 [编辑] '第二代' 这项设计增加了侦检器的数目,并且改变了射束的形状,把原本的笔头型改为扇型,旋转方式仍为translate rotate,但是扫描时间有明显的减少,旋转量也由每次一度增为每次三十度。 [编辑] '第三代' 第三代电脑断层在获得影像的时间上有长足的进步,扇形的射束配上一列和射源相对的侦检器,省略了费时的translation stage,最初让扫描时间减少至大约一张十秒钟,这个进行让ct的实用性大大增加,时间短到可以做肺部和腹部的扫描,之前的几代只限于用在头部和四肢,到了第三、四代,病人也明显觉得噪音和振动都少了不少,舒适多了。 [编辑] '第四代' 它的设计方法几乎和第三代是同时发明的,表现度也差不多,不用一列的侦检器,取而代之的是360度整圈的侦检器,用扇型射束旋转打在固定而非旋转的侦检器上。 bulky是一项昂贵且脆弱的光电倍增管,所以渐渐地被较好的侦检器取代,氙游离腔侦检器列曾经用在第三代机器中,也增加了较多的分辨率和敏感度,但最终这两项技术都被固态侦检器取代:一个矩形、固态的发光二极管,并镀上莹光的稀土元素磷,它更小,更敏感,更稳定,也更适合第三、四代机器的设计。 早期的四代机器有600个光电倍增管,每个直径1/2吋,可以套在侦检环内,以三个发光二极管为单位可以替代一个光电倍增管,这项改变同时增加了取像速度和影像品质,但是扫描的速度仍然不能改善,因为x光管的控制还是用缆线启动,限制了旋转的速度。 一开始,第四代机器有一个重大的进步,就是每转一圈,侦检器就会自动校正一次;而三代的几何方式固定,对于没有校正的情形很敏感,也就是有环形假影产生的可能,另外,四代由于侦检器不会移动和振动,校正的执行也较容易。 所有现代的医疗用电脑断层都是以第三代的设计为蓝本,现代的固态侦检器相当地稳定,可以不须要每扫一个影像都校正一次,第四代由于侦检器经济效益的问题,使得它比第三代贵多了,甚至对假影的敏感度也高,因为没有固定和射源相对的侦检器,要去除散射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编辑] '第五代' 一般指的是所谓的摄影CT(cine-CT);Cine-CT与第四代CT相似,但X光源被置于侦办器的外环;而且为了加快扫瞄的速度,采用多管X光源,依序以不同位置之X光对剖面曝光,以取代旋转功能。系统扫瞄速度因而大大提升,足以扫瞄心跳等动态的剖面图。而真正所谓第五代CT,乃是以大角度阳极X光管,环绕扫瞄剖面与侦测器;利用电子方式控制撞击阳极的电子束,使其发出不同角度的X光束,以达到如同多管X光源的效果。由于电子扫瞄速度极快,每一剖面的扫瞄时间可降至33ms-100ms左右。。适用于心导管,做心脏、血管摄影,主要缺点剂量高,价格昂贵。 [编辑] 功能再进化 和取象时间有关,要克服的另一问题是x光管,要提供一个长时间,高强度的曝露,须要将非常稳定的输出加到x光管和发电器中,高速的回转阳极要跟上处像处理的速度,需要固定150kV的SMPS才能趋动他们,目前的动力强度可以到100kW 环刷回转(slip-ring)技术取代了原本缆线的设计,始得x光管和侦检器能连续动作,再加上连续地推移病人进入扫描器的设计,就是所谓的螺旋式电脑断层。 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Multi-Detecor-Row Computed Tomography,简称MDCT)的系统更加快了扫描的速度,它可以同时获取数个影像,目前的机器列数可以到64列,要在几秒内就有完整的胸腔影像也是有可能的,以前的检查假设要分十次闭气,一次十秒,现在可能一次十秒的闭气可以完成了。MDCT也是使用等方分辨率,可用任意的角度重建你想要的影像,和核磁共振影像有一样的能力,在很短的时间就可以扫描很大的体积是MDCT最大的特色,然而更重要的事是空间分辨率也要高,最新一代MDCT内在Z轴方向的球管内有浮动的焦班,可以让分辨率更好,另一个不同的方向的研究是用在心脏的断层检查,称为电子光束断层描扫(Electron-Beam Computed Tomography,简称EBCT),时间分辨率高达50微秒,它可以暂停心脏和肺部的动态来形成高品质的影像,只有Imatron公司有制造,后来GE公司跟进,鲜有人做,主要是因为它的成本太高,而且设计的用途只有一项而已,同期的MDCT其时间分辨率就很接近EBCT了,但是成本低得多,也因为如此,MDCT就成了市场的趋向。 进化过的电脑技术和组像技术可以执行更快更准确的重组,早期的机器可能要几分钟才一张影像,现在则是三十秒就可以做出1000张影像,精心设计的软件已经可以灭少假影了。双射源电脑断层(Dual source)使用了两个x光管和两排侦检器,使得每张影像只要0.1秒就可以完成,如此就可以得到高品质的心脏影像而不需要用降低心率的药,例如beta blockers。 双射源的复列侦检器电脑断层可以在十秒的闭气时间内就完成整个心脏的检查。 Volumetric电脑断层是复列侦检断层机的一项延申,仍在研究阶段,目前的MDCT每转一次取样4cm宽的体积,volumetric电脑断层的目标是以256的复列侦检断层仪的原型为基础,增加宽度到10-20cm,未来的应用包括了心脏成像(在两次连续的心跳间就可以取得欲重建完整三维影像所需要的数据)。 [编辑] 微断层摄影(Microtomography) 近几年来,断层摄影也到了微米的等级,名为微断层摄影,但是这些机器目前只适合小物体或是动物,还不能用在人体。

“CT”是英国发明的,由英国电子工程师亨斯菲尔德和一位神经放射学家合作发明的。

CT,即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它是利用精确准直的X线束、γ射线、超声波等,与灵敏度极高的探测器一同围绕人体的某一部位作一个接一个的断面扫描,具有扫描时间快,图像清晰等特点,可用于多种疾病的检查;根据所采用的射线不同可分为:X射线CT、超声CT以及γ射线CT等。

CT的工作程序是这样的:它根据人体不同组织对X线的吸收与透过率的不同,应用灵敏度极高的仪器对人体进行测量,然后将测量所获取的数据输入电子计算机,电子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处理后,就可摄下人体被检查部位的断面或立体的图像,发现体内任何部位的细小病变。

扩展资料

发展简史:

第一代CT机采取旋转/平移方式(rotate/translatemode)进行扫描和收集信息。由于采用笔形X线束和只有1~2个探测器,所采数据少,所需时间长,图像质量差。

第二代CT机扫描方式跟上一代没有变化,只是将X线束改为扇形,探测器增至30个,扩大了扫描范围,增加了采集数据,图像质量有所提高,但仍不能避免因患者生理运动所引起的伪影(Artifact)。

第三代CT机的控测器激增至300~800个,并与相对的X线管只作旋转运动,收集更多的数据,扫描时间在5s以内,伪影大为减少,图像质量明显提高。

第四代CT机控测器增加到1000~2400个,并环状排列而固定不动,只有X线管围绕患者旋转,即旋转/固定式(rotate/stationarymode),扫描速度快,图像质量高。

第五代CT机将扫描时间缩短到50ms,解决了心脏扫描,是一个电子枪产生的电子束(electronbeam)射向一个环形钨靶,环形排列的探测器收集信息。推出的64层CT,仅用0.33s即可获得病人的身体64层的图像,空间分辨率小于0.4mm,提高了图像质量,尤其是对搏动的心脏进行的成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CT

帕特ct是GE公司的G.Muehllehner等人发明的PET/CT的诞生可以说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有识之士很早就认识阻碍放射性核素影像被广泛接受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解剖标志,使分子病变难以解剖定位。为解决这一问题而做的较早努力当属1961年将头颈部碘131闪烁扫描图与X线平片重叠显示,成功地将孤零零的一个碘131浓集影定位于舌根部的肿物处,确诊其为具有正常摄碘功能的舌根部异位甲状腺,避免了手术切除及其严重后果。以后的努力是对来自不同仪器的分子影像和MR影像进行软件融合。这种融合技术成功地用于刚性器官,对脑功能的研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至今也在常规使用。但此法较难用于随时间发生生理性运动的胸腹部脏器。1998年,GE公司在G.Muehllehner等研究的基础上生产出了将单层螺旋CT安装在核医学影像设备上的仪器,使受检者平卧在一张检查床上几乎同时进行PET显像和CT扫描,不仅可以分别获得两种图像,并且可以实时得到两者的融合图像。这种影像融合是通过组合两种成像设备为一体的多模式成像系统而实现的,故称为硬件融合(hardware fusion),适用于全身所有部位,实为融合显像的里程碑。但因所用核医学影像设备和CT皆属低档产品,空间分辨率,清晰度和显像速度都难以满足临床要求。尽管因其新颖而价廉。曾一度成为市场和应用热点。但真正开启有临床实价值的融合显像时代的当数紧随其后的高等专用 PET/CT的问世。1995年,D.W. Townsend等三位科学家由日内瓦转到美国匹茨堡大学开始为期3年的研究,即将专用PET和螺旋CT组合为一体的PET/CT,经过300余例的临床试验后,于1999年6月在美国第46届核医学年会上发布其原型机成功,展示F-FDG肿瘤葡萄糖代谢影与CT图像融合后大大提升了它的可读性,使核医学界大为振奋,被大会总结报告人H N Wagner教授誉为“年度风云影像”。次年(2000年)义被知名的《时代》杂志《Tlme》评为三项“年度风云发明”之一,也是仅有有关医学的项目,刊登在2月4日出版的第49期上,引世人瞩目,同期,法国Sopha Medical Vision公司也开发类似的系统Positrace,潘中允教授曾有幸应邀参加过该机的设计讨论,后由GE-SMVI研制的原型机,于2000年5月安装在Rennes大学肿瘤中心由P Bourguet教授主持试用,其使用经验在《PET诊断学》有所介绍。2001年首台商业PET/CT安装在瑞士苏黎世大学医院正式使用。接着,GE、 Siemens和Philips等公司义陆续推出多款高灵敏、高分辨率、高清晰度和具有更多功能的高等PET/CT。经过短短的3年,2004年全球已安装400多台,2005年仅一年又售出500多台,2006年,2007年的论文数达318篇(不包括单独PET论文数).已赶上各种SPECT论戈的总和(300)。各占全部论文数的20%.我国至2007年也已拥有PET/CT近90台,分布在除海南,贵州、宁夏。青海和西藏的个全国各地使用。从以上还可以看出,在PETCT的带动下,其他的融合影像设备也在逐年发展,如高等SPECT/CT 于2004年上市,小动物ECT/PET/CT已投入应用. PET/MRI原型机正在试用中。我国也引进了8台高等SPECT/CT,并已自行研制成功小动物PET。所有这些组合设备为分医药学的研究和临床应用建立了广阔平台,难怪H.N,Wagner教授“Molecular Imaging Thriving all over the World”(分子影像在全世界兴旺)作为2007年美国第56届核医学年会所作总结报告的标题。他在2001年美国核医学年会上关于十年后有可能所有影像都是融合影像的预言也逐步实现。单是美国又新增240台。这几年PET/CT的售出量占整个PET售出量的80%~90%,PET/CT取代单独PET 已成定势。随着PET/CT的大量增加,PET显像人次以20%-30%的速度增长。仅美国于2005年包括单独PET和PET/CT的年全身显像达 140万人次。从实为最盛大的国际核医学会议的美国核医学年会PET/CT参会论文数的逐年直线上升也凸显这种兴旺。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