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发表论文三百篇

发布时间:2024-07-05 14:30:48

发表论文三百篇

三百多篇。根据查询百科得知:谢有顺教授,男,1972年7月生于福建省长汀县。复旦大学文学博士。一级作家。2006年起,任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当代中国文学与批评研究,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刊发表论文三百多篇,三百余万字,曾获冯牧文学奖、青年批评家奖等。

不是病句。发表论文达300余篇,这个才是病句。“达”和“余”语意矛盾。

华罗庚毅然回国:大数学家华罗庚,在“七·七”事变后,从生活待遇优厚的英国回到抗日烽火到处燃烧的祖国,不为金钱和学位,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数学家华罗庚的 故事 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1

早在40年代,华罗庚已是世界数论界的领袖数学家之一。但他不满足,不停步,宁肯另起炉灶,离开数论,去研究他不熟悉的代数与复分析,这又需要何等的毅力寻勇气!

华罗庚善于用几句形象化的语言将深刻的道理说出来。这些语言简意深,富于哲理,令人难忘。早在SO年代,他就提出“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华罗庚虽然聪明过人,但从不提及自己的天分,而把比聪明重要得多的“勤奋”与“积累”作为成功的钥匙,反复 教育 年青人,要他们学数学做到“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经常锻炼自己。50年代中期,针对当时数学研究所有些青年,做出一些成果后,产生自满情绪,或在同一水平上不断写论文的倾问,华罗庚及时提出:“要有速度,还要有加速度。”所谓“速度”就是要出成果,所谓‘加速度”就是成果的质量要不断提高。“”刚结束的,一些人,特别是青年人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某些部门,急于求成,频繁地要求报成绩、评奖金等不符合科学规律的做法,导致了学风败坏。表现在粗制滥造,争名夺利,任意吹嘘。1978年他在中国数学会成都会议上语重心长地提出:“早发表,晚评价。”后来又进一步提出:“努力在我,评价在人。”这实际上提出了科学发展及评价科学工作的客观规律,即科学工作要经过历史检验才能逐步确定其真实价值,这是不依赖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华罗庚从不隐讳自己的弱点,只要能求得学问,他宁肯暴露弱点。在他古稀之年去英国访问时,他把 成语 “不要班门弄斧”改成“弄斧必到班门”来鼓励自己。实际上,前一句话是要人隐讳缺点,不要暴露。华罗庚每到一个大学,是讲别人专长的东西,从而得到帮助呢,还是对别人不专长的,把讲学变成形式主义走过场?华罗庚选择前者,也就是“弄等必到班门”。早在50年代,华罗庚在《数论导引》的序言里就把搞数学比作下棋,号召大家找高手下,即与大数学家较量。 中国象棋 有个规则,那就是“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1981年,在淮南煤矿的一次演讲中,华罗康指出:“观棋不语非君子,互相帮助;落子有悔大丈夫,改正缺点。”意思是当你见到别人搞的东西有毛病时,一定要说,另一方面,当你发现自己搞的东西有毛病时,一定要修正。这才是“君子”与“丈夫”。针对一些人遇到困难就退缩,缺乏坚持到底的精神,华罗庚在给金坛中学写的条幅中写道:“人说不到黄河心不死,我说到了黄河心更坚。”人老了,精力要衰退,这是自然规律。华罗庚深知年龄是不饶人的。1979年在英国时,他指出:“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戒之以空,戒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从实以终。”这也可以说是他以的决心向自己的衰老作抗衡的“ 决心书 ”,以此鞭策他自己。在华罗索第二次心肌梗塞发病的,在医院中仍坚持工作,他指出:“我的哲学不是生命尽量延长,而是昼多做工作。”生病就该听医生的话,好好休息。但他这种顽强的精神还是可贵的。

总之,华罗庚的一切论述都贯穿一个总的精神,就是不断拼搏,不断奋进。

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2

自学成才

1925年,初中 毕业 后,因为家中的贫困,华罗庚的父母已经无力继续供儿子念书,华罗庚只好缀学回家,帮助父亲打理家中的那间小杂货铺。但不甘平凡的华罗庚没有就此放弃自己的人生,他开始了顽强艰苦的自学之路。

当时,每当有客人光临小店铺时,华罗庚就帮助父亲打算盘、记账,客人一离开,华罗庚就继续演算起书中的数学题。有时算的人迷,华罗庚竟将自己演算的结果,当成客人应付的货款价格。时间一久,对这位呆头呆脑的少年,街坊邻居都笑称他为“罗呆子”。父亲对这事很是生气,叮嘱不行,有好几次要将他的数学书给烧了,但是华罗庚却一个劲地死抱着书不放,父亲虽然很是生气,却也无可奈何。

冬天寒冷的时候,华罗庚就在寒风中擦着鼻涕,苦苦学习,为此还患上了关节炎,留下了严重的伤寒症,落下了终身残疾。1927年,在父母的安排下,华罗庚同吴筱元女士结婚。从1929年开始,华罗庚在上海的《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并受聘为金坛中学庶务员。

1930年,年仅二十岁的华罗庚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名为《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一文,这篇 文章 被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看到,并得到了熊庆来的赏识。熊庆来了解到华罗庚的身世后,他破格录取华罗庚。

在清华读书时,华罗庚用了两年时间完成了别人八年才能完成的学业,再一次体现了他非凡的数学天赋。1933年,华罗庚被学校再一次破格提升为助教,1935年正式成为清华大学讲师。一年后’华罗庚被清华大学推荐到英国剑桥大学 留学 。

在英国两年,华罗庚将自己所有的时间,都投人到数学研究中,为了不浪费研究数学的时间,华罗庚甚至放弃了申请学位。付出总有回报,这两年中,他的研究成果逐渐被国际数学界重视,年轻的华罗庚在数学界声名鹊起。

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3

报效祖国

就在他刻苦钻研数学难题时,1937年,中国开始了近代最漫长的抗日战争,间接的拉开了民族解放战争的序幕。在英国留学的华罗庚听闻曰本侵略者的野蛮行径后’他表现的极其愤慨。次年,华罗庚抱着报国的心思,从英国回到中国抗战的根据地,在西南联大任教。

中国抗战时期是华罗庚最为艰苦的岁月,但他还是先后完成了二十余篇论文和第一部数学着作《堆垒素数论》,该书成为数学研究中的经典着作,先后被翻译成为英、德、日、匈牙利等多个国家的语言。

华罗庚受到闻一多先生的影响,他顺应潮流,投人了如火如荼的抗日民主爱国运动当中。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2月至5月,华罗庚受邀访问苏联。当时的国民政府见识到原子弹的巨大威力后,为了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也萌生了研制的原子弹的心思,于是派遣当时中国科学界的一些顶尖人物前往美国考察。当年九月,华罗庚同李政道等人离开中国,先后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伊利诺大学担任教授。

1949年,远在大洋彼岸的华罗庚听闻中国成立了一W新的新民主主义国家,充满了爱国之心的华罗庚克服了美国方面的重重阻烧,他放弃了美国的优越生活、工作条件,他带着妻儿回到了刚刚浴火重生、百废待兴的新中国。

回国初期,华罗庚担任清华大学数学系系主任,潜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培养高端的数学人才。陈景润、王元、陆启铿等世界知名的数学家,都是华罗庚的弟子,其中华罗庚和陈景润之间的师生情谊最让人感动。当1985年传来华罗庚死讯的时候,陈景润不顾自身病重,坚持到华老灵柩前,哀恸痛哭。

从1952年起,华罗庚担任中国科学院数学所所长,短短数年内,在科学研究的领域中取得累累成果,并多次参加中国社会活动,同科学考察团 出国 考察。之后,华罗庚代表中国数学家参加了在匈牙利召开的世界数学家代表大会。1958年,华罗庚同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率领中国科学代表团出席在新德里召开的“在科学、技术和工程问题上协调”的国际会议。

1969年,建国20周年的时候,华罗庚推出了学术着作《优选学》。当时,第三次科技革命刚刚兴起计算机电子科技,具有前瞻性眼光的华老意识到电子计算机必将在人类生产历史中成为端的科学技术,《优选学》一书将人类生产、设计、制造等技术同计算机技术结合,带来了一场开天辟地般的革命效果。

1978年,华罗庚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自1979年开始,他多次到世界上多个国家进行学术交流,将自己在数学上的研究成果毫不吝啬地同国际同行分享。华罗庚也因此受到国际上很多数学家的赞赏。

华罗庚在生前发表专着与学术论文近300篇,解决了一些世界数学长期末能攻破的难题,为数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为了更好发挥数学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他还亲自到20多个省市普及数学 方法 。1979年,我国着名数学家华罗庚应邀到英国讲学。在一次宴会上,一位美国女学者来到华罗庚面前敬酒,突然,她扬声问道:“华教授,您不为自己当初回国感到后悔吗?”这里说的“当初”,是指1950年,那年春天,华罗庚欣闻祖国大陆解放的消息,毅然放弃在美国优裕的条件,带领全家人回国。途径香港时,他发了一封《致留美学生公开信》,信中写道:“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就是为了个人出路,也应当早日建立。”

“为我们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面对这位女学者不友好的提问,华罗庚坚定而又礼貌地回答说:“不!我一点也不后悔,我回国,是要用自己的力量,为祖国做些事情,并不是为了舒服,活着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祖国。”铿锵有力的回答,掷地有声,爱国的挚情,溢于言表,充分体现了他爱国情操。

1985年,华罗庚受到日本亚洲 文化 交流协会的邀请,他前往日本访问。同年6月12日下午4时,华罗庚在东京大学数理学部进行关于《理论数学及其应用》的演讲时,讲学完毕的华罗庚准备转身接受日本友人献的鲜花时,突然猝死在讲台上。这位为中国数学研究发展呕心沥血的数学家走完了自己坎坷、传奇的一生。

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4

华罗庚是中国现代数学家。1910年11月12日生于江苏省金坛县,1985年6月12日在日本东京逝世。1924年初中毕业后,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习不到一年,因家贫辍学,刻苦自修数学。1930年在《科学》上发表了关于代数方程式解法的文章,受到熊庆来的重视,被邀到清华大学工作,在杨武之指引下,开始了数论的研究。1934年成为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研究员。1936年,作为访问学者去英国剑桥大学工作。1938年回国,受聘为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1946年,应苏联科学院邀请去苏联访问三个月。同年应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邀请任研究员,并在普林斯顿大学执教。1948年开始,他为伊利诺伊大学教授。1950年回国,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数理化学部委员和学部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主席团委员等职。还担任过多届中国数学会理事长。此外,华罗庚还是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华罗庚是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数学家,他的名字在美国施密斯松尼博物馆与芝加哥科技博物馆等博物馆中,与少数经典数学家列在一起。他被选为美国科学院国外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又被授予法国南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荣誉博士。

华罗庚在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广泛数学领域中都作出卓越贡献。

由于华罗庚的重大贡献,有许多用他的名字命名的定理、引理、不等式、算子与方法。他共发表专著与学术论文近三百篇。

华罗庚还根据中国实情与国际潮流,倡导应用数学与计算机研制。他身体力行,亲自去二十七个省市普及应用数学方法长达二十年之久,为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5

华罗庚小时候的故事

数学家华罗庚小时候刻苦学习,然而,华罗庚却被叫去看店(卖棉花的铺子)。

有一次,有个妇女去买棉花,华罗庚正在算一个数学题,那个妇女说要包棉花多少钱?然而勤学的华罗庚却没有听见,就把算的答案答了一遍,那个妇女尖叫起来:“怎么这么贵?”,这时的华罗庚才知道有人来买棉花,就说了价格,那妇女便买了一包棉花走了。华罗庚正想坐下来继续算时,才发现:刚才算题目的草纸被妇女带走了。这下可急坏了华罗庚,于是不顾一切地去追,一个黄包师傅便让他坐车追,终于追上了,华罗庚不好意思地说:“阿姨,请……请把草纸还给我”,那妇女生气地说:“这可是我花钱买的,可不是你送的”。华罗庚急坏了,于是他说:“要不这样吧!我花钱把它买下来”。正在华罗庚伸手掏钱之时,那妇女好像是被这孩子感动了吧!不仅没要钱还把草纸还给了华罗庚。这时的华罗庚才微微舒了口气,回家后,又计算起来……

华罗庚十二岁那年,民国政府已经存在十多年了,民国政府采取了新式教学方式,在各地兴建学校。华罗庚在这期间,他进入江苏省新式学校金坛县立初中学校读书。刚刚人学,每个孩子都会对陌生的课本爱不释手,华罗庚就对数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华罗庚对自己的兴趣持之以恒,在数学上表现出异于常人的天赋,被人称为“神童”。

可能是 儿童 的共性,上初中时,华罗庚一度学习不认真,有些贪玩,甚至连数学考试也有不及格的时候,我国着名教育家王维克后来说,华罗庚虽然贪玩,但胜在思维敏捷,对数学题解题技巧有十分独特的见解。

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整理相关文章:

★ 关于数学家华罗庚的小故事5篇

★ 数学家的故事总结【5则】

★ 关于数学家的小故事5篇

★ 数学家的小故事2020汇总

★ 关于我国数学家的小故事5篇

★ 数学家的故事精选5篇

★ 数学家的故事精选

★ 数学小故事

★ 中外数学名人故事合集

★ 关于数学家的故事

南开大学三百篇论文发表

卜显和课题组怎么样呀?卜显和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卜显和课题组从事的是配合物化学研究。应用前景广阔。

刚刚过去的2014年,对于我校化学学院教授、“教育部特聘教授”特聘教授卜显和来说是丰收的一年。2014年5月,卜显和作为带头人的“无机固体材料的构筑及物质存储与能量转化”教育部创新团队通过专家论证,正式启动。9月,他作为带头人申报的“无机固体材料与能源化学”创新研究群体,历经多轮评审和众多强手的竞争,成功获批立项并通过国家基金委的现场考察。2014年底,他和团队十几年来潜心研究的成果———“配位聚合物构筑与结构性能调控”项目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这与南开大学提供的平台、各级领导支持、团队成员的不懈努力、校内外同事的无私帮助、各类基金的资助等等密不可分。”说到获得成绩的根源,卜显和总是“忽略”自己的作用。可是一谈到团队长期以来从事的研究工作,卜显和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十年执着探索路 冷门领域出热点配位聚合物是一类新型的无机有机杂化材料,其概念由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罗布森明确提出。从首个晶体学实例被报道至今仅20余年,今天配位聚合物已经成为一个十分热门的研究领域,并成为化学与材料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热点之一,在能源、环境、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诸多领域展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比如能量物质存储(甲烷、氢气等)、手性拆分与催化、物质分离、非线性光学、磁性材料和电极材料等。配位聚合物的这些优势,源于其独特的结构特性及可设计、可剪裁的特点等。“十几年前,我们进入这一领域时,这方面研究还不是热点,关注的人还不是很多,但存在许多急需探索的问题,比如合成方法学的问题、结构分析问题、结构性能关系及调控问题以及后来的功能化问题等等,我们对这些问题都很感兴趣。”卜显和说。十几年来,卜显和及其团队围绕这些科学问题展开了深入系统的研究。项目组从配体设计入手,以多孔、磁性等为结构性能导向,构筑了多个系列具有独特多孔、磁性等性质的新型配位聚合物,研究了溶剂、温度、酸碱度等因素对它们结构性能的影响;率先系统开展了柔性配体配位聚合物研究,提出配位聚合物构筑中的非配位基团效应,发展了电荷竞争体系磁性配位聚合物的合成方法,在若干配位聚合物体系中阐明了结构-性能关系并建立了相应的调控方法。这些研究成果为配位聚合物化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也受到了国内外同行专家的广泛关注与肯定。化学有路勤为径 卓越人生自南开作为配位聚合物领域有名的专家,卜显和时常回忆起当年的南开求学经历,那里是他“化学人生”的开端。1964年,卜显和生于辽宁朝阳,小学时正值“文革”后期。虽然当时条件艰苦,社会上读书的风气不浓,学校也经常是半工半读,但这些丝毫不影响他读书的志趣。中学时,卜显和各科成绩均优异,历史一门甚至要更好一些。受到当时社会风气的熏陶,卜显和立志成为一名科学家,而这几乎是那个年代青年人的“国民理想”。1982年,卜显和以优异的成绩从辽宁考入南开大学化学系学习。本科毕业后顺利考取同系的硕士研究生并在两年后转为博士研究生,师从著名化学家陈荣悌院士。80年代末,他被南开大学公派赴日留学,师从著名化学家、日本广岛大学木村荣一教授。完成学业后,卜显和听从导师陈荣悌院士召唤,回到南开大学工作。回国之初,国内的科研条件十分艰苦,但他没有退缩,而是立足现实,白手起家。在南开大学和陈荣悌院士的支持下,卜显和很快获得了1万元的校内科研启动基金。随后,在他的努力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优秀年轻教师基金、天津市青年基金等多方资助纷至沓来。在这些经费的支持下,实验室的条件不断改善并渐渐步入正轨。翻开卜显和的简历,他回国工作以来的进步一目了然。31岁晋升教授、32岁被评为博士生导师,1997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1998年获天津市青年科技奖,1999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入选天津市首批“13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并获教育部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奖,200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4年入选教育部“教育部特聘教授”特聘教授、天津市授衔无机化学专家、新世纪首批“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5年当选天津市劳动模范,2012年获侨界贡献奖、卢嘉锡优秀导师奖,2014年获聘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RSC)……目前,他的课题组已经累计发表研究论文30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3的论文200余篇,论文被引用11000余次(H指数57),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20余项,参编专著与教材6部,并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上作大会或特邀报告50余次。科学研究没有坦途,没有捷径。十几年来,卜显和带领他的团队不断摸索、不断努力、不断创新,主持承担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2),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国家973计划课题、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教育部课题等在内的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十几项。他的研究成果分别于2002年和2011年两次获得天津市自然科学一等奖及其他多项奖励。言传身教育桃李 矢志化学“强国梦”卜显和时刻不忘教师之本。每年开学都要请人给学生讲科研素养、学术道德方面的知识。“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脚踏实地。我就怕学生急功近利,作科研必须实事求是。如果做不到,就不要作科研。”卜显和说,每次讲这些内容,新生要听,老生也要反复强化。这是他从导师陈荣悌院士那里传下来的。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卜显和十分注重启发式教育,即使再忙再累,他也总会抽出时间与学生交流。同时,他还积极同国内外研究机构开展合作研究,为学生们创造更广阔的成长空间。至今,他已经培养博士后和博士、硕士毕业生近90人,其中有十几人成为教授,有多人担任院长或副院长职务,并在国内各高校与重要研究机构担任学术带头人或骨干。“对我来说,最高兴的事情就是看到我的学生在各自的岗位为国家作贡献,我为他们取得的每一点成绩感到高兴。”目前,他的课题组还有20多位博士、硕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把他们都培养成国家的栋梁之才是我的责任和愿望。”卜显和说。生活中的卜显和并不枯燥。他喜欢读书,尤其喜欢文学、历史、军事、武侠、科幻等方面的书籍。他位于化学楼的办公室书柜中还整齐地摆放着一套“毛选”。“优秀的作品真的能够激励人。”直到现在,卜显和一直保持着每天睡前读书的习惯。他时常鼓励学生多读点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咱们搞科研的总得写申请啊,你没有好的文笔,写的申请错字连篇、语句不通,怎么能申请得下来项目?”卜显和幽默地说,如果当初高考没有报化学,现在说不定在搞文学或者历史研究呢!“近年来中国化学研究进步很快,数量上已经和美国差不多甚至超过美国,但质量上仍存在较大差距。科技话语权仍掌握在欧美发达国家手中。希望我们通过努力,做出更多对国家基础科学发展有利、对国民经济有益,能为应用研究提供思路的原创性成果。”卜显和说,“实现化学强国的‘中国梦’是每一个化学工作者的终极梦想!”1月9日,国家科技奖励大会结束后,卜显和请别人用手机给他拍了一张照片。画面中,他手捧证书、表情严肃,一如他始终坚持的严谨的科研态度。回到学校,他甚至来不及向前来祝贺的朋友表示感谢,就又投入到了新的工作中……

一、学术成果

1、1维δ函数排斥势中的玻色子在有限温度的严格解

1969年,杨振宁和杨振平将1维δ函数排斥势中的玻色子问题推进到有限温度。这是历史上首次得到的有相互作用的量子统计模型在有限温度(T>0)的严格解,这个模型和结果后来在冷原子系统中得到实验实现和验证。

2、超导体磁通量子化的理论解释

1961年,通过和Fairbank实验组的密切交流,杨振宁和Byers从理论上解释了该实验组发现的超导体磁通量子化,证明了电子配对即可导致观测到的现象,澄清了不需要引入新的关于电磁场的基本原理,并纠正了London推理的错误。

在这个工作中,杨振宁和Byers将规范变换技巧运用于凝聚态系统中。相关的物理和方法后来在超导、超流、量子霍尔效应等问题的研究中广泛应用。

3、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

对称性是物理学之美的一个重要体现,是20世纪理论物理的主旋律之一。从经典物理以及晶体结构,到量子力学与粒子物理,对称性分析是物理学中的有力工具。杨振宁对粒子物理的诸多贡献表现出他对对称性分析的擅长。

他往往能准确利用对称性,用优雅的方法很快得到结果,并且突出本质和巧妙之处。1999年,在石溪(Stony Brook)的一次学术会议上,杨振宁被称为“对称之王。

4、相变理论

统计力学是杨振宁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他在统计力学方面的特色是对扎根于物理现实的普遍模型的严格求解与分析,从而抓住问题的本质和精髓。1952年杨振宁和合作者发表了3篇有关相变的重要论文。

第一篇是他在前一年独立完成的关于2维Ising模型的自发磁化强度的论文,得到了1/8这一临界指数。这是杨振宁做过的最冗长的计算。Ising模型是统计力学里最基本却极重要的模型,但是它在理论物理中的重要性到20世纪60年代才被广泛认识。

1952年,杨振宁还和李政道合作完成并发表了两篇关于相变理论的论文。两篇文章同时投稿和发表,发表后引起爱因斯坦的兴趣。 论文通过解析延拓的方法研究了巨配分函数的解析性质,发现它的根的分布决定了状态方程和相变性质,消除了人们对于同一相互作用下可存在不同热力学相的疑惑。

这两篇论文的高潮是第二篇论文中的单位圆定理,它指出吸引相互作用的格气模型的巨配分函数的零点位于某个复平面上的单位圆上。

二、论文著作

1、论文:大约300篇发表于《物理评论》《物理评论通讯》等

2、著作:

《论文选集与后记1945-1980》(英文)

《杨振宁文集》(中文) 、《曙光集》(中文)

2018年5月,杨振宁及其夫人翁帆编著的科学随笔《晨曦集》出版发行。

此外,还有《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基本粒子发现简史》《读书教学四十年》《科学、教育和中国现代化》《科学的品格》《新世纪的科技》《20世纪的物理学》《对称与物理》等。

扩展资料:

人物评价

1、作为中国首位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在中国政界、学术界一直受到极高的尊崇。

2、杨振宁对数学的美妙的品味照耀着他所有的工作。它使他的不是那么重要的工作成为精致的艺术品,使他的深奥的推测成为杰作。这使得他对于自然神秘的结构比别人看得更深远一些。

3、杨振宁是一位极具数学头脑的人,然而由于早年的学历,他对实验细节非常有兴趣。他喜欢和实验学家们交谈,对于优美的实验极为欣赏。

4、作家江才健:杨振宁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件有标志意义的事。中国一向自视为天朝大国,但是1840年鸦片战争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败,自此一蹶不振,信心大失。

杨振宁的获奖,如他自己所说,是“帮助改变中国人自觉不如人的心理”,不但影响许多年轻学子投身物理,他后来的思言行止,也对中国人的学术文化带来深远影响。

一、成就:提出宇称不守恒、创建了并主持了纽约大学石溪分校的理论物理研究所、提出量子色动力学。

二、杨振宁对中国的贡献:

杨振宁早在文革期间就回国讲学,成为中美关系解冻后的第一位来华访学的知名华裔科学家,为中美人民的相互了解做出了巨大贡献。

浩劫结束后,中国百废待兴,杨振宁多次回国讲学,为被浩劫阻碍的中国物理学界带来了前沿知识。他在八十年代推动南开大学建立理论物理研究室,促成了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的设立。

到了九十年代末,杨振宁促成了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的建立,吸引大量优秀科学家回国服务,其中包括首位亚裔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

这些年,杨振宁为中国科学发展做出了数不清的贡献,把中国在部分领域拉到了世界一流水平,同时还推荐了上千名优秀学生赴国外深造。主要提出了以下著名的理论:

1、相变理论

统计力学是杨振宁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他在统计力学方面的特色是对扎根于物理现实的普遍模型的严格求解与分析,从而漂亮地抓住问题的本质和精髓。1952年杨振宁发表了3篇有关相变的重要论文。

第一篇是他在前一年独立完成的关于2维Ising模型的自发磁化强度的论文,得到了1/8这一临界指数。这是杨振宁做过的最冗长的计算。Ising模型是统计力学里最基本又极重要的模型,直到1960s才被理论物理界广泛认识,看到了杨的尾灯。

1952年,杨振宁发表了两篇关于相变理论的论文,引起爱因斯坦的兴趣。论文通过解析延拓的方法研究了巨配分函数的解析性质,发现它的根的分布决定了状态方程和相变性质,消除了人们对于同一相互作用下可存在不同热力学相的疑惑。

第二篇论文中的单位圆定理指出吸引相互作用的格气模型的巨配分函数的零点位于某个复平面上的单位圆上,这个理论精品至今翻出来放到统计力学和场论中仍然可以优雅到令人高潮。

2、玻色子多体问题

起源于对液氦超流的兴趣,杨振宁在1957年左右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稀薄玻色子多体系统的论文。首先,他和黄克孙、Luttinger合作发表两篇论文,将赝势法用到该领域。在写好关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是否守恒的论文之后等待实验结果的那段时间,杨振宁双碰撞方法首先得到了正确的基态能量修正,然后又用赝势法得到同样的结果。

得到的能量修正中最令人惊讶的是著名的平方根修正项,但当时无法得到实验验证。但是时间时间会给你答案,就象现在的分子生物学去证实达尔文,最近的引力波去印证爱因斯坦。随着冷原子物理学的发展杨振宁的判断也得到了实验证实。

3、杨—Baxter方程

1960年代,寻找具有非对角长程序的模型的尝试将杨振宁引导到量子统计模型的严格解。1967,杨振宁发现1维δ函数排斥势中的费米子量子多体问题可以转化为一个矩阵方程,后被称为杨—Baxter方程。1967年,杨振宁还写了一篇文章进一步探讨了此问题的S矩阵。

后来人们发现杨—Baxter方程在数学和物理中都是极重要的方程,与扭结理论、辫子群、Hopf代数乃至弦理论都有密切的关系。杨振宁当年讨论的1维费米子问题近年来在冷原子的实验研究中显得非常重要,而他在文中发明的嵌套Bethe假设方法次年被Lieb和伍法岳用来解出了1维Hubbard模型。Hubbard模型后来成为高温超导的很多理论研究的基础。

杨振宁,是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清华大学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是中美关系松动后回中国探访的第一位华裔科学家,积极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互相了解;在促进中美两国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发表论文百篇

[编辑本段]一、著名作家 笔 名: 晓芒、夏侯宠、夏奈蒂等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22/4/19 民 族: 汉族 当代著名作家。原名何振亚,也曾用名何敬业,祖籍浙江定海,1922年4月出生在定海状元桥旁的横堂弄,中共党员。1943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1945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上海《文汇报》记者,上海电影文学研究所编剧,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编辑,江南电影制片厂编辑,福建省电影制片厂编辑组长,福建省文联、作家协会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名誉委员,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顾问,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名誉主席。 1937年开始写作,第一篇作品《路》,发表在叶圣陶主编的《中学生》杂志《青年文艺》一栏上。上海孤岛时期,先后在《译报》《译报周刊》《文汇报》及《大美报》副刊撰稿,并参加党领导的文艺通讯运动,同时被委派编辑《大晚报》文艺周刊。1940年出版第一本集子《青弋江》。195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作品集《青弋江》《第二次考试》《织锦集》《小树与大地》《闽居纪程》《临窗集》《北海道之旅》《老屋梦回》《〈孤岛〉内外》《何为散文选》《何为散文选粹》《何为散文选集》《何为散文长廊》等。《我从这里起步》获福建省第二届优秀作品奖,《陀螺和巧克力》获1991年《福建文学》全国散文征文奖,《故乡与祖国》获首届《散文天地》作品评奖优秀奖,《何为散文选集》获首届鲁迅文学奖散文奖。《第二次考试》成为当时中学语文正式教材,并被翻译成多国语言文字发行世界各地。上世纪60年代曾来过故乡,写下《小城大街》《石匠》《普陀三日记》等,被几十家出版社选载,还编入各种大型辞书中。 何为的报告文学作品《张高谦》等在读者中也有很大的知名度。 何为的散文常常以写人为主,他广泛借用小说和电影的创作手法,叙事简洁疏朗,情思清新隽永,语言凝练、形象而传神。他晚年的作品更显苍劲深沉,高远辽阔,是一位创作态度极为严肃、艺术个性十分鲜明的作家。 他早年先后从事新闻及电影文学剧本编辑工作,为日后专心从事散文创作做了充分的思想、生活积累和艺术准备。1956年,他的散文《第二次考试》在人民日报发表后,在读者中引起强烈的反响,收进国内及东南亚国家的华文课本,改编成广播剧、广播小说及电影,并译成多种外文介绍到国外。时隔20多年之后的1976年,该文仍魅力不减,被全国高考语文试卷用作作文改写的范文材料。粉碎“四人帮”后,1977年1月他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中止写作11年来的第一篇散文《临江楼记》,受到了读者的强烈欢迎,被译成英文和发文介绍到国外,同时作为中国新时期的第一篇抒情散文而载入史册。随后又连续发表了《向无名英雄问好》《春夜的沉思和回忆》等十余篇散文。1979年选编出版了散文集《临床集》。他已结集出版了《织锦集》《临窗集、《何为散文选集》《何为散文长廊》等15部散文集。[编辑本段]二、重庆大学教授,博导 教授,联邦德国汉堡工业大学博士。 1957年8月生,男,博士(联邦德国工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高电压与电工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理论电工专委会委员,重庆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特邀评委,全国优秀回国人员,宝钢优秀教师奖和教育部优秀年轻教师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首批骨干教师,入选教育部“中华学子”丛书,教育部海外发行“神州学人”杂志封面人物。从1985年即从事电磁场理论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研究,特别是自1991年至1997年在联邦德国汉堡工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和博士后工作期间,在国际上首先构造出包含骨骼肌任意纤维方向的三维人体胸腔模型,成功地在该模型下进行了心外膜电位重构,并以联邦德国博士授予等级的最高分“优”获得工学博士(Dr.-Ing.)。在德国期间还被破格吸收加入联邦德国科学部项目:空中客车A340的电磁兼容模拟计划。回国后的主要从事电磁场理论在医学成像、新型心电图、电磁兼容与电磁环境防护,以及医疗仪器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在该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目前主持国家、部省级和横向项目20余项。近年来已在国内国际知名刊物和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30余篇,在国外出版专著一部。在国内外本学科领域内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编辑本段]三、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男,大学教授,1957年9月出生。1987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应用化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90.09-1992.09,2000.09-2001.09先后两次由国家公派到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化学系做访问学者。现任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应用化学系系主任。担任过两门研究生和8门本科生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曾先后三次获电子科大教学成果奖。公开出版教材一部。在国家、国内公开发表论文近40余篇。现主要从事应用化学和电化学领域的研究工作。 2006年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现代印制电路原理与工艺”入选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2004年出版的“优化试验设计法及其在化学中的应用”一书,在“试验设计方法”课程中采用,该课程2006年被评为四川省精品课程。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两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70余篇。现任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应用化学系系主任。[编辑本段]四、重庆市外经贸委官员 女,籍贯重庆,生于1955年10月,汉族,中共党员,1975年10月参加工作,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现任重庆市外经贸委副主任、党组成员 工作简历 1975.10—1978.09 在四川安岳县永清区翻身公社当知青 1978.09—1982.07 在四川大学历史系历史专业学习 1982.07—1987.05 在重庆市妇联宣传部工作 1987.05—1988.10 在重庆市沙坪坝区委政策研究室工作 1988.10—1991.05 在重庆市政府办公厅法制处工作 1991.05—2005.04 在重庆市政府办公厅综合处、六处、督查室、口岸办工作,历任主任科员、副处长、处长、口岸办主任 2005.05—2006.04 在重庆市外经贸委航空口岸处处长 2006.04—今 在重庆市外经贸委副主任、党组成员[编辑本段]五.中国音乐家协会民族音乐委员会副主任 原名郑康源,笔名郑静、苏宁等。戏曲研究所研究员,1924年6月生,卒于1991年7月2日。江苏南京市人,共产党员。1936年在南京参加青年歌咏团,1938年参加新安旅行团,1942年考入国立福建音专,1945年参加新四军。1950年入中央戏剧学院学习和研究西洋歌剧,师从张庚、马可,1953年调原中国戏曲研究院。先后担任过音乐室主任、《戏曲研究》副主编、所领导小组成员,曾是中国戏曲音乐学会会长、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民族音乐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戏曲学会常务理事等。 1953年以来,一直从事戏曲音乐理论研究,多次参加和主持中央和地方的学术活动。60年代参加张庚、郭汉城主持的《中国戏曲通史》集体编写,执笔10多章节15万余字,并担任整个舞台艺术部分的统稿工作,该书已于1980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80年代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音乐分支副主编,执笔有关戏曲音乐条目。又担任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戏曲通论》副主编,执笔两章六节。1989年担任国家重点科研项目30卷本(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常务副主编兼总编辑部主任。 主要成果:已出版的专著有:《戏曲音乐研究》(36万字),1985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戏曲音乐散论》(15万字),1986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简明戏曲音乐辞典》(32万字),1990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谈戏曲唱腔的创作与发展》,1957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出版的还有《怎样研究戏曲音乐》。 发表论文近百篇,共200多万字,其中《京剧打击乐的初步研究》等早在六七十年代就被美国哈佛大学作为教材使用。[编辑本段]六.上海水产大学副教授 1968年1月出生,藉贯上海。 1990年毕业于上海水产大学海水养殖专业,获学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水产生物繁殖与发育生物学、水产增养殖及养殖水环境调控;水族工程及景观水域生态。 上海市临港新城沪城环路999号水产与生命学院 201306 近年参加和主持的项目: 1995.9-1999.12 农业部“九五”重点攻关项目 卤虫卵加工技术及装备的研究 2003.5-2004.12 校青年科研基金 长江野生青虾与地方养殖种群的比较研究 2003.9-2006.8 上海市科技兴农重点攻关项目 刀鲚人工育苗及养殖技术研究 2004.10-2007.9 上海市科技兴农重点攻关项目 胭脂鱼人工繁育及陆基养殖技术研究 2005.1-2007.12 948项目 外来水生生物入侵的风险防范和应急反应技术 2006.5-2009.5 上海市科技兴农重点攻关项目 近年发表的论文、论著 1999-2000年度我国沿海卤虫产业调查与状况分析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2000(3),264-267 我国人工养殖鲟鱼的疾病防治 中国水产,2000(7),26-28 长江中下游五个青虾群体网箱生长和养殖性能比较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2005(3),258-261 长江刀鲚性腺发育的细胞学观察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2006(3),292-295 2000年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鱼类增养殖学》。中国农业出版社。王武主编,何为等参编 2001年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 水产养殖概论。经济科学出版社。陆伟民主编,何为等参编

当代著名作家。原名何振亚,也曾用名何敬业,祖籍浙江定海,1922年4月出生在定海状元桥旁的横堂弄,中共党员。1943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1945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上海《文汇报》记者,上海电影文学研究所编剧,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编辑,江南电影制片厂编辑,福建省电影制片厂编辑组长,福建省文联、作家协会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名誉委员,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顾问,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名誉主席。 1937年开始写作,第一篇作品《路》,发表在叶圣陶主编的《中学生》杂志《青年文艺》一栏上。上海孤岛时期,先后在《译报》《译报周刊》《文汇报》及《大美报》副刊撰稿,并参加党领导的文艺通讯运动,同时被委派编辑《大晚报》文艺周刊。1940年出版第一本集子《青弋江》。195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作品集《青弋江》《第二次考试》《织锦集》《小树与大地》《闽居纪程》《临窗集》《北海道之旅》《老屋梦回》《〈孤岛〉内外》《何为散文选》《何为散文选粹》《何为散文选集》《何为散文长廊》等。《我从这里起步》获福建省第二届优秀作品奖,《陀螺和巧克力》获1991年《福建文学》全国散文征文奖,《故乡与祖国》获首届《散文天地》作品评奖优秀奖,《何为散文选集》获首届鲁迅文学奖散文奖。《第二次考试》成为当时中学语文正式教材,并被翻译成多国语言文字发行世界各地。上世纪60年代曾来过故乡,写下《小城大街》《石匠》《普陀三日记》等,被几十家出版社选载,还编入各种大型辞书中。 何为的报告文学作品《张高谦》等在读者中也有很大的知名度。 何为的散文常常以写人为主,他广泛借用小说和电影的创作手法,叙事简洁疏朗,情思清新隽永,语言凝练、形象而传神。他晚年的作品更显苍劲深沉,高远辽阔,是一位创作态度极为严肃、艺术个性十分鲜明的作家。 他早年先后从事新闻及电影文学剧本编辑工作,为日后专心从事散文创作做了充分的思想、生活积累和艺术准备。1956年,他的散文《第二次考试》在人民日报发表后,在读者中引起强烈的反响,收进国内及东南亚国家的华文课本,改编成广播剧、广播小说及电影,并译成多种外文介绍到国外。时隔20多年之后的1976年,该文仍魅力不减,被全国高考语文试卷用作作文改写的范文材料。粉碎“四人帮”后,1977年1月他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中止写作11年来的第一篇散文《临江楼记》,受到了读者的强烈欢迎,被译成英文和发文介绍到国外,同时作为中国新时期的第一篇抒情散文而载入史册。随后又连续发表了《向无名英雄问好》《春夜的沉思和回忆》等十余篇散文。1979年选编出版了散文集《临床集》。他已结集出版了《织锦集》《临窗集、《何为散文选集》《何为散文长廊》等15部散文集。[编辑本段]二、重庆大学教授,博导 教授,联邦德国汉堡工业大学博士。 1957年8月生,男,博士(联邦德国工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高电压与电工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理论电工专委会委员,重庆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特邀评委,全国优秀回国人员,宝钢优秀教师奖和教育部优秀年轻教师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首批骨干教师,入选教育部“中华学子”丛书,教育部海外发行“神州学人”杂志封面人物。从1985年即从事电磁场理论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研究,特别是自1991年至1997年在联邦德国汉堡工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和博士后工作期间,在国际上首先构造出包含骨骼肌任意纤维方向的三维人体胸腔模型,成功地在该模型下进行了心外膜电位重构,并以联邦德国博士授予等级的最高分“优”获得工学博士(Dr.-Ing.)。在德国期间还被破格吸收加入联邦德国科学部项目:空中客车A340的电磁兼容模拟计划。回国后的主要从事电磁场理论在医学成像、新型心电图、电磁兼容与电磁环境防护,以及医疗仪器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在该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目前主持国家、部省级和横向项目20余项。近年来已在国内国际知名刊物和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30余篇,在国外出版专著一部。在国内外本学科领域内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

笔名: 晓芒、夏侯宠、夏奈蒂 等等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22年4月19日 逝世时间:2011年1月10日6时20分 民族: 汉族 当代著名作家。原名何敬业,祖籍浙江定海,1922年4月出生在定海状元桥旁的横弄堂,中共党员。1943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1945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上海《文汇报》记者,上海电影文学研究所编剧,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编辑,江南电影制片厂编辑,福建省电影制片厂编辑组长,福建省文联、作家协会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名誉委员,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顾问,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名誉主席。

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第三纪/第四纪界限工作组成员。第一作者发表论文近百篇,其中SCI论文约30篇,有关成果被SCI刊物引用800余次。主要从事新生代地质与环境研究,重要成果包括:1、详细划分了中国黄土地层并对其古气候记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Paleoceanography、QSR和QI等杂志上,并得到广泛引用。他进一步将五个黄土剖面的古气候曲线综合在一起,给出2.6Ma以来中国黄土古气候变化的代表性曲线,这项成果被《Paleoceanography》的审稿专家誉为这是迄今为止最好、最连续的陆相第四纪沉积气候变化记录。2、东亚古季风演变动力机制研究,从理论上提出晚更新世时期东亚古季风变化的全球冰量驱动观点,并在QR和AnnualReviewofEarthandPlanetarySciences发表。3、黄土高原第三纪红粘土成因及古气候记录研究,提供了红粘土为风成成因的大量新证据,初步恢复了晚第三纪时期黄土高原的气候演变历史,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丁仲礼研究员已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在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30多篇,被国际SCI收录的论文引用达800余次。1997年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一等奖、同年获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优秀科学家奖、1999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九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负责人;国家重点基础科研规划项目973课题负责人详细划分了中国黄土地层并对其古气候记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进一步将五个黄土剖面的古气候曲线综合在一起,给出2.6Ma以来中国黄土古气候变化的代表性曲线,这项成果被《Paleoceanography》的审稿专家誉为这是迄今为止最好、最连续的陆相第四纪沉积气候变化记录;黄土高原第三纪红粘土成因及古气候记录研究,主要从事第四纪地质与古环境研究。利用中国北方的第四纪黄土、晚第三纪红粘土等风成沉积重建古气候演变历史及其与全球变化的关系,较为系统地研究了黄土与红粘土地层及年代框架,获得了一系列表征古气候变迁的记录,并分析了古气候记录的周期性、相位特征以及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提出全球冰量在第四纪时期的变化对东亚古气候变化的控制作用等新认识。在证明黄土高原第三纪红粘土为风成成因上做了较系统的工作,并正在黄土沉积与沙漠演变、古气候长期演变与构造变动等方面做探索性的工作。丁仲礼博士主要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成长的,从1991年获得青年基金起,他分别参加及主持八o五、九o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994年获优秀中青年基金,199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并在1997年得到延续资助。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院知识创新项目,973项目的二级课题等。研究成果被SCI论文引用近1000次以上。

谢百三发表的论文

《证券投资学》课程设计 1、设计思想:《证券投资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课程,尤其实践性教学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和支撑,加之本校人才培养定位于是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以此为指导思想,本课程的设计思想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性教学,事半功倍地接受理解老师讲授的知识,让知识立体化,同时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与认知面,让学生对外面的世界,对现实的问题有进一步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教学效果:通过实践教学,不但加深了对《证券投资学》课程的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而且在提升学生专业操作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如在2006年我院有11名学生参加“全国金融投资模拟大赛”,并有7人进入决赛获得奖励;近三年还有近20名学生在甘肃省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奖励,受到甘肃省共青团、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的表彰奖励。高素质的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青睐。据调查,社会各界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在工作单位的表现基本满意。尤其是证券公司和银行等部门都认为我校学生适应性强,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较高。 4-2 实验课教学内容 4-2-1课程设计的思想以及课程目标1、课程设计的思想:《证券投资学》作为应用型较强的课程在需要多样化的实践模式进行支撑的同时,更需要一定的实验室模拟操作来增强学生对证券投资原理及分析方法的理解,因此本课程实验教学的设计主要以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特点和其在专业知识体系中的基础地位为指导思想,通过不断强化实验教学环节中的模拟实战平台,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对证券投资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以开阔视野,增强应变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课程目标。 2、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在授予学生较为完整的学科内容体系的基础上,更好地培养学生对证券市场的关注度进而激发更多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4-2-2课程内容(详细列出实验或实践项目名称和学时) 序号 实验项目内容 学时 1 《行情阅读与股票分析软件的使用》 2 2 《证券交易》模拟 2 3 《K 线和形态分析》 2 4 《移动平均线(MA)原理与分析》 2 5 《技术指标分析》 2 6 《综合分析》 24-2-3课程组织形式与教师指导方法1、实验室教学。由实验指导教师根据课程要求制定实验室教学计划,并据此设计每次实验内容和程序,由实验指导教师上机辅导,指导学生操作实验,并要求学生写出实验报告,送交教师批阅。 2、在课堂内外进行案例分析与讨论。 在每章学习结束后,教师安排案例学习要点,并布置案例,让学生准备,组织全班讨论,教师点评。 4-2-4考核内容与方法金融综合实验室是我院进行实验课程、展开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通过实验室教学手段,利用模拟交易系统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实战交易平台,加深学生对《证券投资学》课程内容的理解,在熟悉证券发行、交易运行原理的基础上,掌握证券投资基本分析方法与技术分析方法对不同证券基金有效分析与投资。因此《证券投资学》课程实验教学的考核重点是学生对所学原理与方法应用的能力,以及分析专业问题、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一般通过提交实验报告或分析报告等形式进行考核。4-2-5 创新与特点由于我院地处西北落后地区,专业实践条件较差,专业实践机会较少,因此实验教学成为提高《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效果、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根本保证。因此我们在紧抓理论教学的同时,非常注重实验教学环节,充分利用现有实验教学资源, 采用积极创新的手段来满足学生专业实践的需要。 1、安排专业实验辅导教师进行业务技能训练的指导。为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我院金融综合实验室安排专职教师对学生实验教学进行指导,并制定出明确的实验教学目标、合理的实验教学计划、系统的教学大纲。 2、开放实验室。为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机会和更便利的实验条件,我院金融综合实验室除了正常的教学工作以外,还积极对学生进行开放,让学生在上课之余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积极、灵活地利用实验室学习,并取得良好效果。 3、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全国高校金融模拟交易比赛。为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实战效应,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全国高校金融模拟交易比赛,并取得了较好成绩,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证券投资学》课程的热情。4-3 教学条件(含教材使用与建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1、教材使用与建设 (1)教材选用与建设原则 :坚持选用21世纪教材、教育部推荐教材及省部级优秀教材;选用近三年来出版的新教材。 (2)教材选用和建设情况:为适应教学需要,近年来课程组先后选用的教材包括:证券投资学/21世纪金融学教材 (谢百三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证券投资学(第二版)》(曹凤岐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1世纪财政金融系列教材《证券投资学》(吴晓求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投资学》(朱宝宪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等国内知名教材。 2、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 为提高学生主动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课程组还推荐了一系列教学参考书和经典著作及参考书目,以扩大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传授的同时,使综合能力和理论素质方面得到提升。提供的扩充性资料包括:《证券投资学教学大纲》、《证券投资学习题集》、《证券投资学案例集》和《证券投资学课外阅读书目》等。 3、配套实验教材的使用效果 针对本课程的教学特点,我们编写了较为实用的实验教学大纲,结合自编的《证券投资学案例集》、《证券投资学实验手册》和及时更新的网络资源库,实施实验教学。配套实验教材先后选用过《金融实验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金融投资实验教程》(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以及《证券投资学实验教程》(中国金融出版社)作为实验教材,教学实践表明,教学效果较为理想,受到学生的欢迎。 4、实践性教学环境 (1)金融证券实验室:学院建有金融证券实验室,2005年正式投入使用。实验室共计有40台学生机,1台教师机并配套采购了国内知名的模拟交易软件以及行情接收软件,可以支持股票、外汇以及期货等项目的实时行情模拟交易训练。 (2)实习基地:我们与金巨龙公司、海通证券等多家金融机构密切合作,协调建设了多个专业实习基地,在授课过程中组织学生到实习基地参观、实习,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5、网络教学环境 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网络教学环境和课程主页。教师均可以通过校园网与学生进行辅导答疑、指导论文、讨论案例。本课程组建有专门的教学网页,教师积累的相关材料例如典型案例、教学参考书等能及时上网供学生共享课程教学资源通过互联网实现了与学生的共享。学校图书馆引进的超星电子图书超过20万册,可以通过网络浏览阅读、下载资料,还有清华大学学术期刊、人大复印资料、书生之家等电子资料。质量管理学网络教学环境和资源的建立,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平台,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的平台。4-4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1、多种教学方法灵活使用 针对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层次多,学生需求差异较大的特点,课程组在规范教学的基础上,采取了“5个不同”,即教学大纲不同、教材不同、示范性教案不同、教学课件不同、练习题不同,对法学专业和非专业学生分别进行教学。除此以外,还围绕着“实践性教学改革与创新”主题来进行完善。采用“问题推动型”加“实践主导型”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现有的实验室、实习基地等教学配套设施,将基础理论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 2、相应的上课学生规模 本课程有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开设,每学年约有10多个班级,是财经类学生的专业必修课。 3、信息技术手段应用 课程组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网络教学环境和课程主页。教师均可以通过校园网与学生进行辅导答疑、指导论文、讨论案例。本课程组建有专门的教学网页,教师积累的相关材料例如典型案例、教学参考书等能及时上网供学生共享课程教学资源通过互联网实现了与学生的共享。 4、作业、考试等教改举措 通过灵活多样课外作业形式,如撰写小论文、调研报告、实验报告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合作精神。通过教师的批阅与讲解、课堂讨论,提高学生对理论的认识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考试理念与考试方法的革新、考试方法的多样化和随机化。4-5 教学效果 1、校内教学督导组评价 校内教学督导组通过听课、评估,一致认为:《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团队的教师素质高,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态度认真,讲课规范、生动,教学内容体系完整,能够较好理论联系实际,重点和难点突出,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并能够采用先进教学手段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质量与效果,深受学生的欢迎。 2、校外专家评价及有关声誉的说明 我国著名金融学家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王元龙教授、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叶永刚教授、中山大学牛鸿教授和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范从来教授等同行对本课程的建设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我校的《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团队是一支团结协作、爱岗敬业,思想活跃,学历层次较高、职称结构合理、教学科研实力较强的优秀师资队伍,并能够在困难条件下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方法,建立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完善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已达到省内一流、西北领先的水平。 3、校内学生评教指标和近三年学生评价结果 校内学生评教指标有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辅导及考核和总体教学评价等5项,这5项指标包含20项评价内容,按百分制计算。 学生评教指标体系 (一)教学态度(占30%) (二)教学内容(占30%) 1.为人师表,言传身教 1.联系实际,论证适宜 2.备课充分,授课认真 2.概念准确,阐述清楚 3.尊重学生,教学相长 3.讲授熟练,详略得当 4.遵守纪律,严格要求 4.内容丰富,条理清晰 5.关心学生,热情耐心 5.观点新颖,重点突出 6.高度负责,教书育人 6.目的明确,因材施教 (三)教学方法(占25%) (四)教学辅导及考核(占15%) 1.课堂活跃,气氛融洽 1.作业适当,认真批改 2.启发引导,开拓思维 2.课外辅导,排难解疑 3.语言清晰,逻辑性强 3.考核公正,不徇私情 4.板书工整,布局合理 4.手段先进,灵活运用 三年来,根据“兰州商学院教师课堂教学评估表(学生用表)”反馈的评估结果,该课程的教学效果良好,教学质量上乘,课程组主讲教师三年来的定量评估结果都在90分以上,其中课程负责人的定量评估结果在95分以上,深得同行专家和学生的肯定。 4、校内管理部门提供的近三年的学生评价结果: 学生评教结果汇总表

发表几百篇论文

我觉得不符合常理,因为写60多篇论文要花很多时间,而博导平时除了学习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根本没这么多时间写论文。

正规期刊发表论文的六个步骤详解,很多细节需要注意投稿才不能成功

我见过的最少的是8篇,最多的页码1000多页,估计有一千三四百的文章

一年发表100篇论文不算抄袭。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一年发表100篇论文不算抄袭。这100篇论文都是完全由作者自己原创的,并没有任何不当行为,显然不会涉及抄袭。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