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论杨绛的小说论文发表时间

发布时间:2024-07-07 03:56:30

论杨绛的小说论文发表时间

这个必须看国内的

《杨绛文集》共约250万字。其中一至四卷为创作部分,第一卷小说卷选收长篇小说《洗澡》和7篇短篇小说;第二、三卷“散文卷”选收《干校六记》、《将饮茶》、《杂写与杂忆》以及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至新世纪之初所创作的全部重要散文,其中《我们仨》堪称2003年的超级畅销书,其他如《钱钟书离开西南联大的实情》、《怀念陈衡哲》、《我在启明上学》等系首次与读者见面;第四卷“戏剧文论卷”,收入尘封已久的两部喜剧《称心如意》和《弄假成真》,“文论”部分汇编了作者评析外国文学名著的理论作品以及她论述《红楼梦》和谈文学创作与谈翻译等论文14篇。第五至八卷译文部分则收入重要译作《堂吉诃德》、《吉尔·布拉斯》、《小癞子》、《斐多》等;杨绛女士为文集出版撰写了《作者自序》、《杨绛生平与创作大事记》,卷首的《作者自序》,简略说明了自己的创作情况及《文集》的编选规则;卷尾的《杨绛生平与创作大事记》,是杨绛先生根据回忆和记录亲自撰写和编订的,它相当于一部微型的《杨绛传记》。杨绛女士还亲自为文集选定了照片和插图80幅,其中大部分图片为首次发表。精装本形式出版非常适合图书馆、阅览室、资料室收藏和借阅以及杨绛作品爱好者研究和珍藏之用。

杨绛简介 本名杨季康(1911—),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文革”后主要的散文创作成果是《干校六记》,记述作者1969年底到1972年春在河南“五七干校”中的生活经历。另一个随笔集《将饮茶》,部分也写到了“文革”期间的遭遇,但更有价值的,是回忆亲人往事的部分。另出版有《杨绛译文集》。 一代学者钱钟书夫人,九十二岁高龄的杨绛先生近日推出新著《我们仨》,深情地记录了她和钱钟书及女儿钱瑗在一起的日子。此书保持了作者一贯的优美风格:在温婉平实的文字中,蕴涵着深邃和厚重;所写的都是日常的枝节,却处处显出浓郁的人情味,及真正的知识分子所特有的那股朗朗清气。 如今,与丈夫和女儿“失散”了的杨绛先生总是默默地“一个人,怀念我们仨”…… 1997年,钱钟书和杨绛的爱女阿瑗去世。1998年岁未,钱钟书先生去世。三人就此失散了。如今,杨绛也走到了人生的第92个年头。“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杨绛这样说。当笔者的耳边每每响起这句话,心总会蓦然一悸。相信所有听到者,都会潸然泪下…… 【杨绛:(当年)斯班斯大夫说,我将生一个“加冕日娃娃”。因为他预计娃娃的生日,适逢乔治六世加冕大典(五月十二日)。但我们的女儿对英王加冕毫无兴趣,也许她并不愿意到这个世界上来。我十八日进产院,十九日竭尽全力也无法叫她出世。大夫为我用了药,让我安然“死”去。 等我醒来,发现自己像新生婴儿般包在法兰绒包包里,脚后还有个热水袋。肚皮倒是空了,浑身连皮带骨都是痛,动都不能动。我问身边的护士:“怎么回事儿?”护士说:“你做了苦工,很重的苦工。”另一护士在门口探头。她很好奇地问我:“你为什么不叫不喊呀?”她眼看我痛得要死,却静静地不吭一声。我没想到还有这一招,但是我说:“叫了喊了还是痛呀。”她们越发奇怪了,“中国女人都通达哲理吗?”“中国女人不让叫喊吗?”护士抱了娃娃来给我看,说娃娃出世已浑身青紫,是她拍活的。】 这便是钱瑗的出生。 当初怀孕时,杨绛以为可不必理睬,但后来才知道得全身心投入。钟书到年终在日记上形容她:“晚,季,总计今年所读书,歉然未足……”笑我“以才媛而能为贤妻良母,又欲作女博士……” 钟书曾说不要儿子,要女儿——只要一个,像杨绛的。杨绛对于“像我”并不满意。她要一个像钟书的女儿。女儿,又像钟书,不知是何模样,很费想像。后来的女儿钱瑗真的像钟书,不过,是后话。 【杨绛:政治运动虽然层出不穷,钟书和我从未间断工作。他总能在工作之余偷空读书;我“以勤补拙”,尽量读我工作范围以内的书。我按照计划完成《吉尔·布拉斯》的翻译,就写一篇五万字的学术论文。记不起是1956年或1957年,我接受了三套丛书编委会交给我重译《堂·吉诃德》的任务。 恰在反右那年的春天,我的学术论文在刊物上发表,并未引起注意。钟书1956年底完成的《宋诗选注》,1958年出版。反右之后又来了个“双反”,随后我们所内掀起了“拔白旗”运动。钟书的《宋诗选注》和我的论文都是白旗。郑振铎先生原是大白旗,但他因公遇难,就不再“拔”了。钟书于1958年进城参加翻译毛选的定稿工作。一切“拔”他的《宋诗选注》批判,都由我代领转达。后来因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和小川环树等对这本书的推崇,也不拔了。只苦了我这面不成模样的小白旗,给拔下又撕得粉碎。我暗下决心,再也不写文章,从此遁入翻译。钟书笑我“借尸还魂”,我不过想借此“遁身”而已。】 从一个女性的角度讲,实际上,杨绛先生一家三口,每个人都是独立的。钱钟书先生自不必说;杨绛也很独立,她的戏剧、翻译、小说都是非常优秀的;女儿钱瑗是一门学科(英文文体学)的创立者;他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学者,在生活中又相互支撑,相守相助。学者的身份之外,杨绛先生是妻子、是母亲,她在生活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他们在最困难的时期,上海沦陷,钱钟书先生去了上海,回不去联大。当时,杨绛先生写的《弄假成真》在上海非常有名,有一次他们看完杨绛的戏,在回去的路上(当时钱钟书正在写后来影响颇大的《谈艺录》),钱说:我也要写一部长篇小说!杨绛马上赞成道:好!好!你赶快写吧!当时他们的生活很拮据!如果钱少教几节课,空出时间写书,可挣一些钱贴补家用。杨绛把保姆辞退,一个人担负做饭、洗衣服等家务,只为省点钱,少一份支出,这样钱钟书便可以少教些课,写长篇,以维持家庭生活;从另一个意义上讲,这是杨绛对自己的牺牲。我们不难理解,对于一个惜时如命的学者,这意味着什么。 于是钱钟书写出一段,讲一段;钱钟书笑,杨绛也笑,整部小说的艺术品位形成,这便是钱钟书惟一一部长篇小说《围城》的诞生。《围城》后改为电视剧,妇孺皆知,但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写作背景是这样一种情形,它与杨绛的理解与支持是分不开的。 一家三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问去作,但在最困难的时候,杨绛全部挑起负累,让丈夫、女儿集中精力做事情。这当中包括钱钟书病重和女儿钱瑗住院期间,她每天要去探望,当时钱钟书已经不能进食,她总要打各种各样的果泥、肉泥来为钱钟书改善营养,就连鱼肉也要用针一根根把刺剔除,而她自己倒可以“将就”! 【杨绛: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一九九七年,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未,钟书去世。 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丈夫、女儿相继去世后,她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将钱钟书的作品整理出来,还把他密密麻麻的读书笔记发表,之后又将他们二人全部稿费和版税捐赠母校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学金,奖励好学上进、成绩优秀、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使学生能无后顾之忧地完成学业。钱、杨二位先生对受奖的学生没有别的要求,只希望他们学成以后,有朝一日能以各种形式报效祖国、回报社会。“好读书”奖学金2001年9月建立以来,由钱钟书、杨绛作品出版收入积累的资金目前已近200万元,有九名学生获得奖励。随着《钱钟书手稿集》(四十多卷)《〈宋诗纪事〉补正》(十二册)《围城》英文版、汉英对照本的陆续出版,基金总额将相当可观。 杨绛用自己烛光般微弱的晚年时光,做完这些之后,便开始着手写作女儿钱瑗未完成的《我们仨》,此时此刻,《我们仨》朴素而干净地摆在我们面前,一如先生高尚的人格。 今天,杨绛先生已步入生命的第92个年头! 她真的老了,过着一个普通老人的生活,耳朵听力有些背,视力也下降了,已经闭门谢客。总有认识或不认识的朋友打电话过去,她总会温和地聊几句,然后说她的胳膊有些酸了,让人不好意思再打扰。我想,我们真的不必再打扰,只是静静地读一读她和钱钟书的书,真的,这就足够了。《我们仨》中,我们看到那样一个让人仰止的家庭,也有普通家庭的欢喜与哀愁。杨先生的笔调依然清新优雅,冷隽幽默。钱钟书、杨绛、钱瑗“我们仨”,他们性格各异,志趣相投,都将读书治学作为自己人生的追求,甚至生命本身。他们的善良、智慧和正直,他们对生、老、病、死的透彻豁达,使人深受启发,获益匪浅。 杨绛现在开始漫不经心地整理自己的作品,她自己却说:做完他们的事情,心里才踏实,剩下我自己的事,已经不要紧了,即使现在走了,也可放心了! “梦魂长逐漫漫絮,身骨终拼寸寸灰”(钱钟书语),爱女之心,爱夫之切,高尚人格,尽在其中。

法国刘梅竹有一法文博士论文。国内第一篇研究杨绛的博士论文、专著,是于慈江2012年写的。

论杨绛的小说论文发表

一说到钱钟书便会想到围城,一说到围城就会想到钱钟书,围城与钱钟书在人们眼里似乎是一对连体婴儿,提及其中一个便很自然的想到另一个。我也如此,因为围城而认识了钱钟书。在读围城之前我并不了解钱钟书,潜意识里他应该是一个很了不起、很严肃的人物,在读围城的时候便应证了我的这一判断,后来在课堂上听老师分析围城以及查阅到的关于围城的评论,就更令我深信不已。那些错中复杂的人物关系,那些纠结不清的真假面孔,那些背负虚伪面具而丢失本性的扭曲人生,那些看似平凡简单却隐藏着让你意想不到的人生哲学的语句,都令我震撼。震撼这本书的价值,更震撼这本书的作者,那时钱钟书先生种在我心中的形象有点类似于鲁迅,有着鹰一样锐利的眼睛,仿佛能洞悉世间的一切;有着刚毅而棱角分明的轮廓,如同崖壁上的雕像一般,冷酷而无情、不苟言笑;有着非常严密、严谨的逻辑思维。是一个站在制高点上的孤独者。然而前几天在读他的妻子杨绛写的《写的钱钟书》一文时,却让我了解到一个与我想象的完全不同的钱钟书,让我吃惊得半天合不拢嘴,一遍又一遍的翻看首页的作者反复确认是否真的是他的妻子杨绛。因为在杨绛的笔下,钱钟书先生是一个憨傻、搞笑、顽皮,充满孩子气和痴气的大小孩,非常的平易近人,也很有爱心,似乎永远都没有烦恼,整天乐呵呵的!完全跟你读围城时想象的钱钟书判若两人。发生在他身上的趣事儿可多了,据杨绛女士回忆,当他们还在牛津学习时,一天中午钱钟书先生午睡,她临帖,一个人写着写着字就睡着了,他醒来见她睡了,就饱蘸浓墨,给她画个花脸,添上了眼镜和八字胡。还有一个大热天他们的女儿正在熟睡(女儿还是娃娃的时候),他在女儿的肚子上画了一个大猪头,被他母亲发现狠狠地训斥了一顿,从此他不敢再画。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他逗女儿玩,每天临睡在她被窝里埋置“地雷”,埋得一层深入一层,把大大小小的各种玩具、镜子、刷子,甚至砚台和毛笔都埋进去,等女儿惊叫,他就得意大乐。所以他女儿临睡必定小心搜查一遍,把被里的东西一一取出,方可安心入睡,可是第二天他又藏东西进去。就这样他们一个藏,一个找,倒成了捉迷藏式的游戏。在别人看来无聊至极,他却玩的不亦乐乎。钟书先生的这种痴傻气,不仅体现在亲人身上,还体现在动物身上。杨绛女士写道在解放后,他们在清华养过一只猫,小猫初次上树,不敢下来,善良的钟书先生就奋不顾身地上树救猫。猫儿长大了,半夜和别的猫儿打架,钟书先生就特备长竹竿一枝,倚在门口,不管多冷的天,听到猫儿叫闹,就急忙从热被窝里出来,拿了竹竿,赶出去帮自己的猫儿打架。很让人无语对吧!这哪儿是一个成年人啊,还是一个有着那么严密的逻辑思维的成年人,根本就是一顽皮的小破孩儿!这是那个写《围城》的钱钟书吗?这是那个看破人世丑态的钱钟书吗?这是那个一针见血揪出社会弊端的钱钟书吗?不是说走在人类精神前言的引领者都是孤独而绝望的吗?像鲁迅、像艾青、像闻一多、像海子,可是为什么还会存在着这样的钱钟书呢?由此看来,人生过得有趣与否,并不在于智慧,而在于心态。如果你有幸成为一位智者,看到常人看不到的弊端,思索常人思索不了的问题,你时常“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你渴望自己能变成一把钢刀立马刺破所有的黑暗,挽救社会,挽救人类。可是你总感到周围的人愚蠢麻木至极,不但不能帮助你扭转乾坤,反而时刻阻碍牵绊着你。于是你无比绝望,无比孤独,你愤世忌俗,憎恶一切,你觉得自己没有同行者,你觉得世上没有人可以理解你,你觉得自己活得很累。你认为这是先知者的悲哀,你理所应当的认为清醒者就注定终生孤独痛苦。中国几千年历史长河中,这样的人物数不胜数。可是,你知道吗?这真的只是你认为!就像钱钟书先生一样,他也是先知者,但他的人生却是那般的有趣而快乐。这就在于他的心态,超级无敌好的心态,尽管他也看到了许多的社会黑暗,尽管他也像所有的先知者一样想要挽救,但当他知道不能办到或者不能在短时间内办到的时候,他选择了暂时接受。因为他知道有很多东西都是欲速则不达,既然弊端已然存在,那么就一定有其存在的历史根源,它既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形成,当然也不可能一朝一夕就可破灭。是问题就总会有解决的时候,只是长短问题,就像脓疮,除了动手术切除以外还可以用中药慢慢化疗,这样还可以避免流血。他以一种幽默坦然的心态来看待一切,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静观所有,明明知晓一切,却不为一切烦恼,更不让这不好的一切来引领自己的人生。人们常说,人生难得糊涂!而我认为人生难得清醒却依旧快乐!

杨绛先生写了一部《记钱钟书与<围城>》的书,由湖南人民出版社收人“骆驼丛书”出版。说它是书,其实只有一万人千字,比起曾经有过和以后还会有的许多“专著”以及洋洋大观的“传记文学”或“文学传记”来,它实在是微不足道的。但它的确是一本书,不仅因为它是设计朴素、装帧精美的“骆驼丛书”之一种,而且因为它完全可以容纳足可称为“书”的内容:只要放纵想象,“据实构虚”,就可以写出数十万言的传记来。以杨先生的手笔,也完全可以写得“优美动人”。但是,《记钱钟书与<围城>》不是传记,尤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传记。杨先生只用了两个小标题:“钱钟书写《围城》”、“写《围城》的钱钟书”,并以她写《干校六记》那种平淡清丽的文风,记叙了《围城》是如何被“捏造”出来的,以及“捏造”它的作者从小就具有怎样的“痴气”。与“想人非非”的写《围城》的夫婿相反,杨先生不容许自己想象,不作主观的“自我介入”。她“既不称赞,也不批评,只据事纪实”。“据事纪实”本来是传记家的准则,“据实构虚”才是小说家的本领。但人们却往往把二者颠倒过来,看小说以为是作者的“据事纪实”,写传记则忘记了不可以“据实构虚”,结果弄出无数人间喜剧来。钱钟书先生对这种喜剧看得多也看得厌了,所以一听说为人作传之类营生便不免产生厌恶的情绪。早在1941年,开明书店出版过钱钟书先生一本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在开卷第一篇《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里,他就写下一段关于传记的对话:“你看,人怕出名啊!出了名后,你就无秘密可言。什么私事都给采访人去传说,通讯员等去发表。这么一来,把你的自传或忏悔录里的资料硬夺去了。将来我若作自述,非另外捏造点新奇事实不?”我问。他又笑了:“不料你的识见竞平庸得可以做社论。现在是新传记文学的时代。为别人作传记也是自我表现的一种,不妨加入自己的主见,借别人为题目来发挥自己。反过来说,作自传的人往往并无自己可传,就逞心如意地描摹出自己老婆、儿子都认不得的形象,或者东拉西拉地记载交游,传过别人的轶事。所以,你要知一个人的自己,你得看他为别人做的传;你要知道别人,你倒该看他为自己做的传。自传就是别传”。半个多世纪的时间过去了,钱先生的话似乎并没有起到醒世的作用,相反的,这类“自传”或“别传”一天天多起来。久而久之,人们产生一种心理:宁愿将小说当“别传”或“自传”来读,也不妨将“自传”或“别传”当小说或故事来写。例子之一就是人们对于《围城》的反应。有人干脆认为,方鸿渐就是钱钟书,仿佛福楼拜曾经说过的“包法利夫人,就是我”。有人甚至特地拜访过当年和“方鸿渐”一起去“三闾大学”的教授哩。更有好事者,几乎要根据《围城》写出一部“钱钟书评传”来。笔者也是“好事者”之一,也曾经想过能有一部“钱钟书评传”该多好,这样也就不至于再有人翻翻《管锥编》以后问我:“钱钟书是哪个朝代的?”1982年上半年,当香港出版界约请郑朝宗先生写一部有关钱钟书生平和著述的评传时,我因此而极力怂恿。但郑先生人为所动,他太了解钱先生了。最了解钱钟书的,当然莫过于杨维光中了;最熟悉《围城》的写作经过的,无疑也莫过于杨先生了。正如她自己所说:“好比学士通人熟悉古诗文里同句的来历,我熟悉故事里人物和情节的来历。除了作者本人,最有资格为《围城》做注释的,该是我了。”正因为熟悉,而又“只据事纪实”,才使《记钱钟书与<围城>》给人的印象首先是真实,钱先生“读后也承认没有失真”。换句话说,杨先生没有把它写成“传记”。它不是“自传”,也不是别传。钱钟书的“痴气”读杨先生此书,我最感兴趣的还不是“钱钟书写《围城》,而是“写《围城》的钱钟书”。作为学者的钱钟书,其学识之渊博,视野之广阔,是足以令人惊叹的。作为作家的钱钟书,给人们的感觉是神秘的。在不少读者眼中,钱钟书和他的《围城》简直是个谜。是机智,是讽刺,是幽默,是深于嘲弄,还是深于歌哭的?是希望,是失望,是悲哀,是深谙今世,还是深悲来生的?总之是“神龙般的迷走”。自从《围城》重印以后,国际国内曾掀起好一阵《围城》热,不管钱先生是“诚诚恳恳地奉劝别研究”它,还是“客客气气地推说‘无可奉告’”,或者“不讲情理”地拒绝求见者,人们还是按照各自的想象和理解去理解和想象《围城》与它的作者。杨先生毕竟是女性作家和学者,比起“不讲情理”的钱先生,似乎更能理解读者的心情。她的《记钱钟书与<围城>》充分地满足了《围城》的爱好者们渴望理解小说与作者的愿望。她以极简约的笔墨为读者写出了一个真实的钱钟书,一个从小“痴气”旺盛、天生一副作家脾性的钱钟书,并且第一次向我们透露了钱先生创作兴致极浓却只能从事研究或评论工作的原因。钱先生于文艺创作有极浓的兴趣,是和他自幼便具有的“痴气”直接相关的,杨先生对此作了非常生动的记述。钱先生从小爱读书,并且“一辈子钟情于书”,仿佛是命中注定的。据说他周岁时“抓周”抓了一本书,由此而得名。他在伯父的庇护下读书,像《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这些“正经小说”,家里是有的,他很早就开始“囫囵吞枣”地阅读,尽管把“呆子”读成“皑子”,山不知《西游记》里的“呆子”就是猪八戒,但那又何妨?伯父肯花铜板计他向书摊租小说,那是求之不得的事。那些家中不藏的书,父亲未必让看。什么《说唐》、《济公传》,什么《七侠五义》,他都看得津津有味,回到家里,还要把刚看过的小说向弟弟搬演一番:希望可以帮到你论文时候就写,因年代久远,所以发表日期不详,望老师海涵。然后在拽点文邹邹的东西哈哈~!! 老师都喜欢这样 ~!!

杨绛是中国式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新时期以来她以古稀之龄,笔耕不辍,相继出版了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杂忆与杂写》等。杨绛散文的数量虽不多,但冷静从容,冲淡自如,深情款款,在新时期散文领域独树一帜,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个性。杨绛⋯身书香门第,性情淡泊,才情出众,同时又饱经尘世变换,领略了风霜雪雨。她在散文中怀忆往昔、追想故人、感慨人生、洞察自我, 自然而然地展露着她深厚的艺术功力、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崇高的人格修养。读她的散文,仿佛在与一位温和而宽厚、睿智而幽默的长者品茗闲聊,听她讲童真童趣,述亲情友情,谈人生体验。跟着她自由的心灵和笔触穿梭在时空轨迹中,浏览时代的斑斑痕迹,体会人性的林林总总。她的散文没有虚伪和矫饰,从不故作崇高,只是以平实的笔触,静静地予人以淡泊、宁静的审美感受。杨绛散文大致可分为四种不同的题材:一是写文革前和其间的亲历感受的。以《干校六记》《丙午丁未年纪事》《控诉大会》《第一次下乡》等为代表。这是她散文中最富盛名的部分。作者表现了在“大跃进”“三反五反”“文革”等运动中知识分子的命运:从讲台走上被批判台,从学者变成控诉对象,从大学校同走向社会主义农村。命运的改变、肉体的摧残、精神的磨难令多少中国知识分子走上了绝路。这个时代过去后,愤怒声讨、控诉批判是自然而然的,文学领域更是首当其冲。而在伤痕文学充斥文坛之时,杨绛却鲜有这种主流话语,她把自己受到的精神、肉体摧残平静地、默默地转入到自己的文本叙述中,采取了迥异于他人的远距离视角来痛定思痛。如写被批斗游街的情景:……我们在笑骂声中不知跑了多少圈,初次意识到自己的脚底多么柔嫩。等我们能直起身子,院子里的人已散去大半,很可能是并不欣赏这种表演。我们的鞋袜都已不知去向,只好赤脚上楼回家。……我戴着高帽,举着铜锣,给群众押着先到稠人广众的食堂去绕一周,然后又在院内各条大道上“游街”。他们命我走几步就打两下锣,叫一声“我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我想这有何难,就难倒了我?况且知识分子不都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吗?叫又何妨!这里没有声泪俱下的血泪控诉,也没有义愤填膺的猛烈声讨,作者只是平和地把人物的真实境遇传达出来,但这种本真、细腻的描述却更加痛人心腑,字里行间都深刻地批判了野蛮愚昧的民族劣行,显示了作者乐观、倔强的个性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格。杨绛不但没有沉溺于自我哀伤中玩味自己的苦难,反而在苦难中以豁达、宽和的心态观照生活,发掘其中的种种趣事,以诙谐幽默的笔墨勾画了特殊岁月中的温情世界。她写何其芳拿泡肥皂的漱口杯去打红烧鱼;写扫厕所带来的种种“好处”;写恶劣环境中的黑夜“冒险”;写钱锺书在干校“脱胎换骨”而面目全非……毫不张扬、平静叙述着的,一切让人笑中含泪,体味着作者心中的辛酸与悲凉。杨绛始终以一种达观的态度来再现生活,饱经苦难的生存磨练体现为一种自觉自然的质真和朴实,这是作者人格魅力的显现。作为一个劫难中的知识分子,杨绛始终显示了她独立思考、不屈不挠的精神。她想方设法去抢救《堂吉诃德》译稿,认为政治学习“耗费时间”“耽误业务工作”,这些“胆大妄为”的言行都显示了她不随波逐流、心口合一的个性。她多次言道:“打我骂我欺侮我都不足以辱我,何况我所遭受的实在微不足道。至于天天吃窝窝头咸菜的生活,又何足以折磨我呢?”所以历经整风、跃进、下乡、干校,倔强的杨绛“我还是依然故我”。杨绛善于把苦难的生存体验升华为审美愉悦,她的淡泊宁静使她能在平淡如水的叙述中展示动荡岁月的乖谬,透露出内心深处的创痛。二是怀人记人之作。一部分是怀念亲朋的,如《回忆我的父亲》《记杨必》《记钱锺书与(围城)》等追忆亲人,《记傅雷》《怀念石华父》《纪念温德先生》记叙朋友。另一部分是以普通人为回忆对象,描述他们的喜怒哀乐。如杨绛自己所说:“怀念的人,从极亲到极疏;追忆的事,从感我至深到漠不关心。”无论何种,她都能舍大取小,以温情的细节结构篇章,既无阿谀溢美之辞,也无辛辣尖刻之语,文风朴实、真诚,远离功名利禄之心。写自家亲人的散文因为爱之深、感之切而尽情尽兴。父亲的严厉而温情,母亲的温良和慈爱,多次出现的“放焰口”,求母亲“真吃”瓜子 等细节,都让读者心中泛起股股暖流。写姑母杨荫瑜的种种不合时宜,怪怪的性格、打扮、行为以及死后怪模怪样的棺材,让人对其坎坷别扭的一生寄予深切的同情;写丈夫钱锺书的“痴”情种种,令人对大学者油然而生亲近之情;写小妹妹杨必的宁静、要强,童真的描述惹人心动。活泼、生动,重性、重情,使杨绛对家人的感情跃然纸上。抒写友情的文章中最出色的是《记傅雷》。傅雷的严肃和含笑、固执和随和、孤傲与孤弱、认真和谦虚……,一件件生活小事使傅雷复活了一般。如写傅雷在客厅待客时:忽然他灵机一动,蹑足走到通往楼梯的门旁,把门一开,只见门后哥哥弟弟背着脸并坐在门槛后面的台阶上,正缩着脖子笑呢 傅雷一声呵斥,两个孩子在登登咚咚一阵凌乱的脚步声里逃跑上楼……客厅里渐渐回复了当初的气氛。但过了一会,在笑声中,傅雷又突然过去开那扇门,阿聪、阿敏依然鬼头鬼脑并坐原处偷听。这回傅雷可冒火了,……只听得傅雷厉声呵喝,夹杂着梅馥的调解和责怪;一个孩子想是哭了,另一个还想为自己辩白。……傅雷回客厅来,脸都气青了。“唉,傅雷就是这样!”个性鲜明的大学者形象就这样被杨绛真真切切地立在读者面前。写普通人的散文主要有《顺姐的“自由恋爱”》《阿福和阿灵》《赵佩荣与强英雄》《林奶奶》《老王》等。对于这些身处社会下层的人,杨绛充满了爱心和同情。她善于从他们的生活中摄取富有典型性的语言和细节,挖掘出他们身上的美质和弱点,反映出他们的生存状态。无论是可怜的顺姐、能干的林奶奶、厚道的老王,还是痴阿福、笨阿灵、爱吹乎的赵佩荣都写得活灵活现,表现了作者对个体生命生存状态的关注、同情和理解。这类作品在整体叙述中偏重“他人”,注重人物刻画而非作者自身感情的抒发,可以称作是小说化的散文。三是追忆旧事的散文,如《大王庙》《闯祸的边缘》《小吹牛》《黑皮阿二》《吾先生》《“遇仙”记》《客气的日本人》《第一次观礼》等,大抵是作者以过去年月的记忆为材料,兴之所至之作。杨绛完全以平常人的亲近感去抒写往事,既不美化自己,也不丑化他人,尽可能保持生活记忆的原生状态。写与日本兵对峙后成了众人议论的中心,“恨不能放声大哭”;写得到黑社会头目的名片“乐得心上开花”,“几番拿出来卖弄”;写初到大王庙小学的“傻里傻气”;写自己颇觉蹊跷的宿舍奇遇;……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一个饱经风霜的高龄老人回忆自己少女少妇时代的往事,不但没有一点老气横秋、矫揉造作之感,还能写得篇篇生动、处处诙谐、趣味盎然,确非一般。杨绛以她年轻的心使读者在平平凡儿的生活、平淡兀奇的描述中体会到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她丰富的生活情趣。对散文家来说,情趣是异常重要的素质之一。这种情趣兼有孩童的天真与义人的雅致,完全没有老于世故的做作和家庭主妇般的庸俗。杨绛能于凡常、琐细的生活形态中发现它,表现它,这与她的个性是极为相符的。这类作品题材细小,作者拉家常般的“任心闲话”,显示了杨绛淡泊宁静、真实质朴的个性,也显示了她的自爱、自尊的一面,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性格。四是想象奇特瑰丽的心灵散文,最能显示杨绛的个性气质和艺术品位。《孟婆茶》《软红尘里•楔子》是非写实性的,前者写“我”登上了由红尘世界开往西方的自动化传送带在云海弛行,中途要到孟婆店喝茶,据说喝了孟婆茶就能将一切忘干净。在孟婆店上楼的人可以回顾一生从而撂下一切,不想上楼的人就要抛掉“身上、头里、心里、肚星”的“私货”,因为“夹带着私货过不了关”。杨绛觉得自己夹带着好多“私货”,要及早清理。后者虚拟了女娲与太白星君的对话,女娲感叹天地破败得不堪收拾,战火愈烧愈烈,瘟疫愈出愈奇,现代化污染了江湖海洋,天灾也到处肆虐,而芸芸众生却蒙在软红尘黾,懵懵懂懂,只争求自己的幸福。显然,所谓梦境和神域都是杨绛人生经验、人性思索的外在表现手段。她借助玄妙、神奇、象征的超现实主义手法倾诉了自己的心灵世界。她对现代社会弊病的洞察和忧虑,她对自我的大胆解剖,使这两篇作品具有独特的思想深度和艺术魅力。《隐身衣》和《读书苦乐》也是杨绛阅尽人间世事的智慧结晶。世人若要能得到“卑微”制作的隐身衣,就能“万人如海一身藏”,摆脱羁束,自由邀游;就能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地完成自己能做的事。读书,被杨绛生动奇绝地喻为“隐身”的串门儿,不论古今中外的名人,都可以登堂入室或不辞而别,洗耳恭听或抽身而退;每一本书都是壶公悬挂的一把壶,里面别有天地日月,书的境地贯通三界一一现在界、过去界、未来界。作者以其博古通今的文化优势向读者尽情展示读书的“乐在其中”。这类散文以流畅洒脱的文笔,带读者畅游作者的人生体悟和心路历程,在想象、诗化的艺术境界中显示出作者心灵的自由自存、人格的旷达冲淡、思想的深邃奇妙、性情的谦和练达,大有一种非杨绛不能为之的感觉,这是杨绛人格修养和艺术修养的集中体现。杨绛散文充满了童心、爱心、真心,洋溢着人心、人情、人性,她把自己复杂的人生况味体验升华为散文创作,为文坛献上了一道风味独特的“美味佳肴”。总体看来,其独到之处有:首先,杨绛的散文显示了她丰瞻的学识、实在的生活体验和高尚的人格修养。杨绛的人生经历使她在学识、生活历练、人格修为上极占优势,她通晓天文地理、中外文章,思路开阔无滞,下笔信马游僵;她淡泊功名利禄,超脱尘世浮华,以平常心宽厚细腻地对待生活;她阅尽浮沉,能把深度的人性体验缓缓倾诉,洒脱而不失柔情,颇具大家风范,与所谓女性散文的“小家子气”绝缘。散文是非常个人化的、展示作者人格的文体,杨绛的学识、才情、人格修养渗透在她的散文作品中,自然率真地流露着,情是心灵深处点滴渗涌而出,思是人生体验百炼而生,情思相融,深远绵长。其次,杨绛的散文以平常心写平常事,谦和自然,淡泊宁静。杨绛平和超脱,无论题材还是手法,她都能超越世俗,把审视的焦点放在平凡的生活中,信手拈事,随意写情,追求情感的自由和自然,情愫从容而富于情趣。以小见大是她常用的手法,无论是写文革还是忆亲朋,或是写自己都是如此。“文革”给他们这对国宝级的夫妻学者带来的心灵痛苦和肉体折磨,常常以这样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我给默存找出块长方的小木片,自己用大碗扣在硬纸上画了个圆圈剪下,两人各按规定,精工巧制:做好了牌子,工楷写上自己一款款罪名,然后穿上绳子,各自挂在胸前,互相欣赏。有一天默存回家,头发给人剃掉纵横两道,现出一个“十”字;这就是所谓“怪头”。幸好我向来是他的理发师,赶紧把他的“学士头” 改为“和尚头”……剃“阴阳头”、挂“罪名牌”的恶劣行径曾经使众多知名人物不堪忍受而撒手人寰,杨绛却能泰然面对。你有你的千变万化,我有我的一定之规,生活可以失常,我的心态却不能偏离正常。这种平常心源于她的淡泊宁静,源于她的超凡脱俗,源于她不平常的经历和感受,是生命体验升华后的平实。在这种平常中,作品显得亲切、朴实、真诚。第三,杨绛的散文情真意浓而又淡淡如兰。其文几乎篇篇关乎情:父女情、母女情、夫妻情、姐妹情、朋友情、世态人情……。虽然她历经磨难,却传达出了世界上最美好的感情。杨绛和钱锺书的爱情给人的印象最为深刻。杨绛笔下,“默存”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他们相互扶持共度一生,彼此间的关爱、体贴、依恋,真真羡煞人。干校劳动时两人分住两地,虽能每日一见,却仍“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每天午后,我可以望见他一脚高、一脚低从砖窑北面跑来 有时风和日丽,我们就在窝棚南面灌水渠上坐会儿晒晒太阳。有时他来晚了,站着说几句话就走。他三言两语、断断续续、想到就写的信,可以亲自摞给我。我常常锁上窝棚的木门,陪他走到溪边,再忙忙回来守在菜园里,目送他的背影渐远渐小,渐渐消失。没有一句热烈煽情的话语,但跳动着情感的音符,蓄积着浓浓的深情。这深情融入在生活的长河中,温柔地流淌在生活的每一寸土地里。它如幽兰的淡淡馨香默默地在人们心间传递,它轻轻地拨动着人们最敏感的心弦,使读者不知不觉置身于温馨的氛围中,充满了感动。第四,杨绛散文的语言平实晓畅,幽默诙谐,自有神韵。杨绛不事雕琢,尽去粉饰,很少故意选“眼”,很少发挥,更无故作高深的严肃,玩昧理性。一切都那么平易畅达。同时,作者淡泊达观的生活态度使她有意无意间都在幽默调侃。我自从做了“扫厕所的”就乐得放肆,看见我不喜欢的人干脆呆着脸理都不理,甚至瞪着眼睛看人,好象他不是人而是物。决没有谁会责备我目中无人,因为我自己早已不是人了。这是“颠倒过来”的意想不到的妙处。这种充满喜剧性色彩的戏谑式语言在杨绛的散文中俯拾即是,那自在自然的洒脱情怀与生动自如的洒脱笔墨完美地结合到一处,令杨绛的散文韵味十足,掩卷仍不禁会心冥想。“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杨绛以她独特的人格魅力和艺术魅力创造了散文家园中的艺术精品。相关阅读:【老而弥坚,笔耕不辍】抒情、写意、记事、记人、论学、评书,杨绛的创作的确“随遇而作”。杨绛曾回忆,早年的几篇散文和小说,是在清华上学时课堂上的作业,或在牛津进修时的读书偶得。回国后在沦陷的上海生活,迫于生计,为家中柴米油盐,写了几个剧本。20世纪80年代后,“走到人生边上”的杨绛,进入创作的又一个高峰期:1981年,《干校六记》出版,这一年她70岁;1988年,《洗澡》首印,她77岁;2003年,《我们仨》问世,她92岁;2014年,《洗澡之后》出版,她103岁。“我特别佩服老先生,她一辈子没偷过懒。”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周绚隆感叹,晚年的杨绛完全可以享受盛名而不再作为,但她从来没有停止过思考和对文字的笔耕。杨绛的勤奋与思考,得到了读者的热情回应。200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八卷本的《杨绛文集》,当年即获重印,此后又重印4次,总印数达1.6万套。2014年出版的九卷本《杨绛全集》也已发行了1万套。2015年,三联书店出版了《杨绛著译七种》,不久前刚刚重印。同在三联书店出版的《我们仨》,截至2013年共印刷38次,总销量超过200万册。《干校六记》先后有英、法、日、俄等多种译本问世。

杨绛发表论文

我觉得她非常的优秀,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多的文学作品,特别是《我们仨》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充满爱的一家人,并且她们平时一家人相亲相爱的故事是多么幸福,我觉得她真的非常伟大

我觉得他具有特别多的贡献,他说了很多句,有意义的话还告诉我不要与别人去争一些东西,与其与别人去争东西,还不如我们不断的提升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这样来的更加的实际。

才华横溢,温柔美丽的杨绛先生,开启了自己怎样的一生?钱钟书先生是个君子,在钱钟书的领域还有点狂,但也没有目空一切,博学多揽,博闻强记,学富五车但只是在文科,能超凡脱俗,也懂点柴米油盐,天生傲骨,鹤立鸡群但对后辈还能诲人不倦,惺惺相惜(只是后辈)围城中的方鸿渐是钱钟书大部分的写照但钱钟书一辈子比方鸿渐强多了,衣食无忧。从没有为钱劳心,生活中与世无,但比获奖的莫言强百倍。在文坛应该算是个文强,文超,世界文坛有钱钟书的一席之地。杨绛女士在钱钟书的眼里就是苏文纨,唐小芙,和那个吕丽萍演的角色的集合体。实际上也是个江南美女,既是才女,也是美女,既是大家闺秀,也是小家碧玉,让钱先生情有独钟一辈子。但杨绛先生绝不是花瓶,在中国文坛也有一席之地的,是被中央电视台称呼先生的。钱钟书先生和杨绛女士是一对中国文坛的神仙伴侣。钱钟书夫妇绝对是中国文化界的奇迹。夫妇两都有杰出成就。钱钟书的《围城》,是现代小说中不可多得的扛鼎之作。钱钟书学识渊博,过目不忘。解放后的作家群里简直是无出其右。钱钟书在文革时期就写就得的《管锥编》,引用作品量达到4000册惊人的数量。而且当时手头没有参考资料,全凭自己的记忆,不得不承认 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杨绛先生,也是学识渊博。钱钟书,女儿先后去世后,仍然笔耕不缀,令人落泪。如果一个女人能够如此热爱自己的事业,那真的是非常令人感动的,一个女子在经历了自己的丈夫与女儿相继去世的痛楚下,依然奋笔疾书的写字,这样的女子在世间真的很少见了。我们总是以为坚强的女人都该这样,其实,钱钟书们也有自己生活上的弱点,在钱钟书与杨绛的生活中唯一存在的问题那就是夫妇俩都不善于交际,两个不善于交际的人在一起生活,所以生活中的仪式感未免平淡了些。既然两人之间生活这样平淡,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讲一个关于钱钟书的幽默故事,更便于大家了解钱钟书们。《围城》出版后,引起很大轰动。一日,一个比较有名气的人物托人捎话,要拜见一下作者。钱钟书为人很低调,不想见。但直接拒绝,又怕伤害到对方。最后,拿出特有的钱氏幽默婉拒了对方。钱钟书们之间的爱情也很美好,可是如果要说钱钟书一辈子只爱过杨绛一个人那也太绝对了。钱钟书在遇见杨绛之前可能也会有其钱钟书的女子,可是钱钟书对于杨绛的爱至少在相遇之后就一直很忠诚。钱钟书比杨绛先生去世得早,可是杨绛先生却一直爱着钱钟书,两个人之间有一个女儿。钱钟书这一生也是很辉煌的,钱钟书的作品很多,最典型的就是《围城》了。钱钟书作为中国文学文坛的一代大师,钱钟书和杨绛夫妻俩算是琴瑟和鸣,共同为中国做出巨大贡献。总之,作为一名读者,我觉得钱钟书俩之间的爱情也是挺忠贞的,不能说那么绝对,不过也是羡慕的。“先生”是一种尊称,大家可能都觉得我们现在喊男士称为先生,其实在很早的时候,为了表示尊重,我们也经常喊学识渊博的女士也为先生。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报道中,对杨绛称之为杨绛先生,对叶嘉莹也称为先生。这个“先生”多是因为对方在文化界的影响力决定的,当然也和其从事的工作有关,多数是由于其从事教育事业,比如叶嘉莹先生,如果说当下谁是中国古诗词研究的翘楚,那非叶先生莫属了,再者就是高尚的品格做支撑。

上一节说到,杨绛夫妇和其他爱国知识分子一样,在战争结束后选择留在了北平,度过了几年闲适的生活,在养身体的同时,把主要精力都集中在了翻译外国文献上。《堂吉诃德》译本是一颗璀璨的明珠,获得了两国人民的一致认可。这也标志着杨绛在翻译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笔耕不辍在后来的时光里,没有了其他的顾虑,于是杨绛便又投入到了小说和散文的创作中来。香港文学研究社和人民文学出版社分别于一九八一年和一九八二年出版 短篇小说集《倒影集》,其中收录《璐璐,不用愁》、《“大笑话”》、《“玉人”》、《鬼》、《事业》五篇短篇小说。这五篇小说的内容全部反映了三四十年代的女性生活,故事里的情节和人物都是旧社会的,而在新时代里,旧的习俗风尚已经陈旧陌生。在以前见怪不怪的事,现在看来也会显得新奇和令人发笑,这几篇故事就像是夕照中落入溪流的几幅倒影,故名为倒影集。期间,又有代表作长篇小说《洗澡》问世,也发表了诸多论文,可谓是高产学者。其理论研究不但涉及小说理论,还有具体的作品分析。在这些文章中,她强调想象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但又要贴近真实,不能偏离判断。杨绛通过对众多作品的分析,理出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关系。想象力任意飞翔的时候,判断力就加以引导,纳入合情合理的轨道。同时她也提出了一些自己对翻译工作的看法和技巧,即如何通达流畅。比如她对于人名和地名翻译的处理,通常来说只能音译,但是一个名字往往需要许多无意义的字来拼凑出读音,只增添译文的滞涩程度,而对文章流畅和保有原意毫无作用,所以她便大胆简化了。但每个名字不论简化与否,都会在最初出现的时候附有原译的英文译名。杨绛的这种做法既是创新,又不失严谨。九十年代末期,杨绛还发表了一些纪实散文,如《钱钟书离开西南联大的实情》,《钱钟书集代序》等。在这段时间里,她的文字更多的在怀念过往,耄耋之年的她心里也清楚,一切都会消散,只不过没想到来得这么快。 死者如生从一九九四年开始,钱钟书的身体一直不好,先是因为发烧而住院,后来查出他膀胱部位有癌变,手术过程中又发现右肾萎缩坏死。在成功切除癌变组织的同时,把坏肾也摘除了。住院期间,杨绛五十多天不离身侧,细心照顾,事必躬亲。医生护士和亲人朋友多次劝她回家由别人替换替换,她却一往情深的说:钟书在哪,哪就是我的家。说话时,她疲乏憔悴的脸上呈现出恬静的笑容。她的眼中好像浮现了几十年前,她生产住院时的样子。那时钱钟书总像个做错事的孩子一般,来报告自己在家又惹了什么祸事。要么是把墨水洒在了桌子上,要么把台灯碰掉了。她只是笑着回应道:我会弄。正如现在一样。钱钟书这次病愈不久,又生病住院,一住四年多最终撒手人寰。在这期间,由于药物治疗的副作用,他不能正常说话,也不能正常进食,好在头脑依然清楚。于是杨绛需要每天在家熬了鸡汁或鱼汁送到医院,和营养液合在一起。虽然每天有保姆帮忙,但对一位老人来说,仍然十分疲惫。在这期间,她不但要照顾呵护钱钟书的身体,还要替他操心《围城》的电视改编,并设计了一个详细的修改方案,又谈了许多细节,包括剧中人物说话的语调等。毕竟当时钱钟书创作《围城》时,杨绛不但忙前忙后,挑起了生活的重担,还充当了小说的第一个读者。每天钱钟书写完今天的稿子,便要拿来给杨绛读,把自己的构思想法,以及其中深意说给她听。这也是二人独特的甜蜜。所以对杨绛来说,这本书也是意义非凡,她也希望能以最好的面目,让《围城》出现在荧屏上。但屋漏偏逢连夜雨,命运对老年的杨绛不太公平。一九九六年春,杨绛的女儿钱媛腰疾加剧,一天竟无法起身,被送往医院后发现是骨结核,脊椎有三节病变,而且不排除癌变可能。进一步检查后确诊为肺癌晚期,癌细胞已经扩散。这一消息对杨绛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她的丈夫钱钟书已经重病缠身,卧床不起。女儿钱媛又身患重病,命不久矣。杨绛同时照顾两个病人分身乏术,钱媛也体谅母亲不愿让她来看望,怕母亲见了自己的样子会伤心。钱媛的病情发展的很快,一九九七年三月初,她预感自己最后的日子就要来了,于是提出要见母亲杨绛。三月四日下午,钱媛的心脏停止了跳动。白发人送黑发人是何等沉重的打击,但杨绛坚强的挺住了,一年半之后,也就是一九九八年十二月十九日,钱钟书匆匆离去。而在一个月之前的十一月二十日,他刚度过了自己最后一个生日。生命之火这位德高望重、学贯中西、成就卓越的学者,早就对自己的身后事做出了最简朴的安排。杨绛严格遵守钱钟书最后的遗嘱,不举行任何悼念仪式,不保留骨灰。有关部门出于好意,希望能帮助杨绛把钱钟书的丧事办的隆重体面些,杨绛却坚持道:钟书走了,他只有这一点点遗愿,希望大家能够体谅,能予以满足。钱钟书逝世后,杨绛一如既往,闭门谢客潜心读书,但她闭门读书不是消极避世也不是不通人情,而是追求更高的精神享受。杨绛夫妇自始至终都是沉迷读书的。对此杨绛说道:读书就好比隐身的串门,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另找高明与其对峙。可能也正是抱着这样的想法,有着对书纯粹的热爱,才能在文学道路上走得这么高,这么远。在钱钟书患病卧床这段时间,杨绛的主要工作内容都集中在帮他整理文稿,于一九九七年七月出版《钱钟书散文》,又于新世纪伊始由三联书店隆重推出收录钱钟书全部著述的《钱钟书集》,杨绛为此亲自作序。在钱钟书去世后,杨绛决定把他们夫妇的全部稿酬版税,包括刚出版的《钱钟书集》等的稿酬版税,捐赠给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励基金,以此奖励那些好学上进,成绩优秀的学生。之后花了四年时间,九十二岁高龄的杨绛独伴青灯,把他们这个家庭六十多年的风雨点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在书中,她把最痛心的日子,写成了一个万里长梦,也许只有靠结实的情感,和饱经岁月的人才能用这样单纯的笔墨,把握家里最坚定的日常生活。二零零四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隆重推出汇集杨绛先生迄今主要创作和翻译作品的《杨绛文集》,其中在包含原有发表作品的基础上,还收录《钱钟书离开西南联大的实情》、《怀念陈衡哲》等新文章,以及大量她亲自为文集选定的珍贵文献和人物图片。其卷尾的《杨绛生平与创作大事记》是杨绛先生根据回忆和记录亲自撰写和编订的,相当于一部微型的杨绛传记。二零零七年夏天,年近期颐的杨绛推出了《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这本书凝聚了她丰富人生历练的经验,这本书的题目也恰好描述了老人此时的境况,人已经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在边缘处回首往事。另一方面也回应了钱钟书当年的《写在人生边上》。杨绛被誉为民国最后一个才女,也被人评论说,瘦小的身躯里蕴藏着感动中国的力量。我们可以从她的字里行间看到一个知识女性的操守和坚持,她的人生不过百年,却留给了我们更加长久的记忆和影响。

杨振宁发表的论文时间

杨振宁成就有1957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80年获拉姆福德奖、1986年获美国国家科学奖章、1993年获本杰明·富兰克林奖章、1994年获鲍尔奖、1996年获玻戈留玻夫奖、1999年获昂萨格奖、2001年获费萨尔国王国际奖、2022年被评“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等等。

1922年9月22日,杨振宁生于安徽合肥三河镇(今属肥西县)。4岁时,母亲开始教杨振宁认字,一年多的时间杨振宁学了3千个字。1928年,杨振宁父亲自美国归来。同年随父赴厦门大学,进小学二年级。1929年,其父应聘清华大学,举家赴平,居于美院华院西院十一号;入读教员子弟学校成志小学三年级。

1933年,小学毕业,入读城内绒线胡同天主教圣公会崇德中学,离家在校寄宿,曾因考试偷看被罚。1942年,杨振宁毕业于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本科论文导师为北京大学吴大猷教授,后考入该校研究院理科研究所物理学部(清华大学物理研究所)读研究生,师从王竹溪教授。

相变理论杨振宁统计力学是杨振宁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他在统计力学方面的特色是对扎根于物理现实的普遍模型的严格求解与分析,从而抓住问题的本质和精髓。1952年杨振宁和合作者发表了3篇有关相变的重要论文。第一篇是他在前一年独立完成的关于2维Ising模型的自发磁化强度的论文,得到了1/8这一临界指数。这是杨振宁做过的最冗长的计算。

Ising模型是统计力学里最基本却极重要的模型,但是它在理论物理中的重要性到20世纪60年代才被广泛认识。1952年,杨振宁还和李政道合作完成并发表了两篇关于相变理论的论文。两篇文章同时投稿和发表,发表后引起爱因斯坦的兴趣。

论文通过解析延拓的方法研究了巨配分函数的解析性质,发现它的根的分布决定了状态方程和相变性质,消除了人们对于同一相互作用下可存在不同热力学相的疑惑。这两篇论文的高潮是第二篇论文中的单位圆定理,它指出吸引相互作用的格气模型的巨配分函数的零点位于某个复平面上的单位圆上。

1、相变理论

统计力学是杨振宁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他在统计力学方面的特色是对扎根于物理现实的普遍模型的严格求解与分析,从而抓住问题的本质和精髓。

1952年杨振宁和合作者发表了3篇有关相变的重要论文。 第一篇是他在前一年独立完成的关于2维Ising模型的自发磁化强度的论文,得到了1/8这一临界指数。这是杨振宁做过的最冗长的计算。Ising模型是统计力学里最基本却极重要的模型,但是它在理论物理中的重要性到20世纪60年代才被广泛认识。

1952年,杨振宁还和李政道合作完成并发表了两篇关于相变理论的论文。两篇文章同时投稿和发表,发表后引起爱因斯坦的兴趣。论文通过解析延拓的方法研究了巨配分函数的解析性质,发现它的根的分布决定了状态方程和相变性质,消除了人们对于同一相互作用下可存在不同热力学相的疑惑。

这两篇论文的高潮是第二篇论文中的单位圆定理,它指出吸引相互作用的格气模型的巨配分函数的零点位于某个复平面上的单位圆上。

2、玻色子多体问题

起源于对液氦超流的兴趣,杨振宁在1957年左右与合作者发表或完成了一系列关于稀薄玻色子多体系统的论文。

首先,他和黄克孙、Luttinger合作发表两篇论文,将赝势法用到该领域。在写好关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是否守恒的论文之后等待实验结果的那段时间,杨振宁和李政道用双碰撞方法首先得到了正确的基态能量修正,然后又和黄克孙、李政道用赝势法得到同样的结果。

他们得到的能量修正中最令人惊讶的是著名的平方根修正项,但当时无法得到实验验证。不过,这个修正项随着冷原子物理学的发展而得到了实验证实。

3、杨—Baxter方程

20世纪60年代,寻找具有非对角长程序的模型的尝试将杨振宁引导到量子统计模型的严格解。1967年,杨振宁发现1维δ函数排斥势中的费米子量子多体问题可以转化为一个矩阵方程,后被称为杨—Baxter方程(因为1972年Baxter在另一个问题中也发现这个方程)。

1967年,杨振宁还写了一篇于翌年发表的文章,进一步探讨了此问题的S矩阵。后来人们发现杨—Baxter方程在数学和物理中都是极重要的方程,与扭结理论、辫子群、Hopf代数乃至弦理论都有密切的关系。

杨振宁当年讨论的1维费米子问题后来在冷原子的实验研究中显得非常重要,而他在文中发明的嵌套Bethe假设方法次年被Lieb和伍法岳用来解出了1维Hubbard模型。Hubbard模型后来成为高温超导的很多理论研究的基础。

4、超导体磁通量子化的理论解释

1961年,通过和Fairbank实验组的密切交流,杨振宁和Byers从理论上解释了该实验组发现的超导体磁通量子化,证明了电子配对即可导致观测到的现象,澄清了不需要引入新的关于电磁场的基本原理,并纠正了London推理的错误。

在这个工作中,杨振宁和Byers将规范变换技巧运用于凝聚态系统中。相关的物理和方法后来在超导、超流、量子霍尔效应等问题的研究中广泛应用。

5、非对角长程序

1962年,杨振宁提出“非对角长程序(off-di-agonal long-range order)”的概念,从而统一刻画超流和超导的本质,同时也深入探讨了磁通量子化的根源。

这是当代凝聚态物理的一个关键概念。1989到1990年,杨振宁在与高温超导密切相关的Hubbard模型里找到具有非对角长程序的本征态,并和张首晟发现了它的SO(4)对称性。

杨振宁发表论文的时间

1、相变理论

统计力学是杨振宁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他在统计力学方面的特色是对扎根于物理现实的普遍模型的严格求解与分析,从而抓住问题的本质和精髓。

1952年杨振宁和合作者发表了3篇有关相变的重要论文。 第一篇是他在前一年独立完成的关于2维Ising模型的自发磁化强度的论文,得到了1/8这一临界指数。这是杨振宁做过的最冗长的计算。Ising模型是统计力学里最基本却极重要的模型,但是它在理论物理中的重要性到20世纪60年代才被广泛认识。

1952年,杨振宁还和李政道合作完成并发表了两篇关于相变理论的论文。两篇文章同时投稿和发表,发表后引起爱因斯坦的兴趣。论文通过解析延拓的方法研究了巨配分函数的解析性质,发现它的根的分布决定了状态方程和相变性质,消除了人们对于同一相互作用下可存在不同热力学相的疑惑。

这两篇论文的高潮是第二篇论文中的单位圆定理,它指出吸引相互作用的格气模型的巨配分函数的零点位于某个复平面上的单位圆上。

2、玻色子多体问题

起源于对液氦超流的兴趣,杨振宁在1957年左右与合作者发表或完成了一系列关于稀薄玻色子多体系统的论文。

首先,他和黄克孙、Luttinger合作发表两篇论文,将赝势法用到该领域。在写好关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是否守恒的论文之后等待实验结果的那段时间,杨振宁和李政道用双碰撞方法首先得到了正确的基态能量修正,然后又和黄克孙、李政道用赝势法得到同样的结果。

他们得到的能量修正中最令人惊讶的是著名的平方根修正项,但当时无法得到实验验证。不过,这个修正项随着冷原子物理学的发展而得到了实验证实。

3、杨—Baxter方程

20世纪60年代,寻找具有非对角长程序的模型的尝试将杨振宁引导到量子统计模型的严格解。1967年,杨振宁发现1维δ函数排斥势中的费米子量子多体问题可以转化为一个矩阵方程,后被称为杨—Baxter方程(因为1972年Baxter在另一个问题中也发现这个方程)。

1967年,杨振宁还写了一篇于翌年发表的文章,进一步探讨了此问题的S矩阵。后来人们发现杨—Baxter方程在数学和物理中都是极重要的方程,与扭结理论、辫子群、Hopf代数乃至弦理论都有密切的关系。

杨振宁当年讨论的1维费米子问题后来在冷原子的实验研究中显得非常重要,而他在文中发明的嵌套Bethe假设方法次年被Lieb和伍法岳用来解出了1维Hubbard模型。Hubbard模型后来成为高温超导的很多理论研究的基础。

4、超导体磁通量子化的理论解释

1961年,通过和Fairbank实验组的密切交流,杨振宁和Byers从理论上解释了该实验组发现的超导体磁通量子化,证明了电子配对即可导致观测到的现象,澄清了不需要引入新的关于电磁场的基本原理,并纠正了London推理的错误。

在这个工作中,杨振宁和Byers将规范变换技巧运用于凝聚态系统中。相关的物理和方法后来在超导、超流、量子霍尔效应等问题的研究中广泛应用。

5、非对角长程序

1962年,杨振宁提出“非对角长程序(off-di-agonal long-range order)”的概念,从而统一刻画超流和超导的本质,同时也深入探讨了磁通量子化的根源。

这是当代凝聚态物理的一个关键概念。1989到1990年,杨振宁在与高温超导密切相关的Hubbard模型里找到具有非对角长程序的本征态,并和张首晟发现了它的SO(4)对称性。

一、一生简介:

杨振宁生于安徽合肥三河镇(今属肥西县)。4岁时,母亲开始教杨振宁认字,1年多的时间杨振宁学了3千个字。 他是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教廷宗座科学院院士、巴西科学院院士、委内瑞拉科学院院士、西班牙皇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等。

1949年,与恩利克·费米合作,提出基本粒子第一个复合模型。1956年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97年紫金山天文台将其发现的一颗国际编号为3421号的小行星命名为“杨振宁星”。

1954年,杨振宁和已故的米尔斯提出了一个称为非阿贝尔规范场的理论结构。

1956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共同发表了一篇文章,推翻了物理学的中心信息之一--宇称守恒基本粒子和它们的镜像的表现是完全相同的。

2017年2月,已放弃外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的原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杨振宁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8年4月16日当选西湖大学校董会名誉主席。

二、杨振宁是20世纪中继爱因斯坦和费米之后,第三位具有全面的知识和才能的"物理学全才",是华人当中知名度最高的当代科学家之一。曾任布洛克海文国立实验室主任的实验物理学家萨奥斯说:"杨振宁是一位极具数学头脑的人,然而由于早年的学历,他对实验细节非常有兴趣。

人们赞扬在理论物理前沿度过了半个世纪的诺贝尔奖得奖人杨振宁是一位坚忍不拔、具数学天才的科学家。他致力于揭示自然的对称性,而这些对称性常常是隐藏在杂乱的实验物理结果的后面。

杨振宁长时期在看来是神秘的物理学和数学的十字路口工作。在这个领域内,一组漂亮的方程式可以是灵感的源泉,甚至可以在还没有实验证据以前就洞察物理世界是怎样运转的。这是一个外行很难懂的世界,其中有充满了希腊字母的方程式的黑板,有寻求用数学去解决问题的"品味"和"风格",有寻求用正确语言来描述物理世界的出自内心的灵感。

拓展资料:

学术成果

1、相变理论

统计力学是杨振宁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他在统计力学方面的特色是对扎根于物理现实的普遍模型的严格求解与分析,从而漂亮地抓住问题的本质和精髓。1952年杨振宁和合作者发表了3篇有关相变的重要论文。 第一篇是他在前一年独立完成的关于2维Ising模型的自发磁化强度的论文,得到了1/8这一临界指数。这是杨振宁做过的最冗长的计算。Ising模型是统计力学里最基本却极重要的模型,但是它在理论物理中的重要性到20世纪60年代才被广泛认识。1952年,杨振宁还和李政道合作完成并发表了两篇关于相变理论的论文。两篇文章同时投稿和发表,发表后引起爱因斯坦的兴趣。 论文通过解析延拓的方法研究了巨配分函数的解析性质,发现它的根的分布决定了状态方程和相变性质,消除了人们对于同一相互作用下可存在不同热力学相的疑惑。这两篇论文的高潮是第二篇论文中的单位圆定理,它指出吸引相互作用的格气模型的巨配分函数的零点位于某个复平面上的单位圆上。在统计力学和场论中,这个理论精品就像一个小而精致的贝壳至今魅力不减。

2、玻色子多体问题

起源于对液氦超流的兴趣,杨振宁在1957年左右与合作者发表或完成了一系列关于稀薄玻色子多体系统的论文。首先,他和黄克孙、Luttinger合作发表两篇论文,将赝势法用到该领域。在写好关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是否守恒的论文之后等待实验结果的那段时间,杨振宁和李政道用双碰撞方法首先得到了正确的基态能量修正,然后又和黄克孙、李政道用赝势法得到同样的结果。他们得到的能量修正中最令人惊讶的是著名的平方根修正项,但当时无法得到实验验证。出乎他们的预料,近年来,这个修正项随着冷原子物理学的发展而得到了实验证实。

3、杨-Baxter方程

20世纪60年代,寻找具有非对角长程序的模型的尝试将杨振宁引导到量子统计模型的严格解。1967 年,杨振宁发现 1 维δ函数排斥势中的费米子量子多体问题可以转化为一个矩阵方程,后被称为杨-Baxter方程(因为1972年Baxter在另一个问题中也发现这个方程)。 1967年,杨振宁还写了一篇于翌年发表的文章,进一步探讨了此问题的S 矩阵。 后来人们发现杨-Baxter 方程在数学和物理中都是极重要的方程,与扭结理论、辫子群、Hopf代数乃至弦理论都有密切的关系。杨振宁当年讨论的1维费米子问题近年来在冷原子的实验研究中显得非常重要,而他在文中发明的嵌套Bethe假设方法次年被Lieb和伍法岳用来解出了1维Hubbard模型。Hubbard模型后来成为高温超导的很多理论研究的基础。

4、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

对称性是物理学之美的一个重要体现,是20世纪理论物理的主旋律之一。从经典物理以及晶体结构,到量子力学与粒子物理,对称性分析是物理学中的有力工具。杨振宁对粒子物理的诸多贡献表现出他对对称性分析的擅长。 他往往能准确利用对称性,用优雅的方法很快得到结果,并且突出本质和巧妙之处。1999年,在石溪(Stony Brook)的一次学术会议上,杨振宁被称为"对称之王(Lord of Symmetry)"。

5、1950年,杨振宁关于p0衰变的论文以及他和Tiomno 关于β衰变中相位因子的论文奠定了他在此领域中的领先地位。1956年,θ-τ之谜是粒子物理学中最重要的难题,当时普遍讨论宇称是否可以不守恒。杨振宁和李政道从θ-τ之谜这个具体的物理问题走到一个更普遍的问题,提出"宇称在强相互作用与电磁相互作用中守恒,但在弱相互作用中也许不守恒"的可能,将弱相互作用主宰的衰变过程独立出来,然后经具体计算,发现以前并没有实验证明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是否守恒。他们更指出了好几类弱相互作用关键性实验,以测试弱相互作用中宇称是否守恒。吴健雄于1956年夏决定做他们指出的几类实验中的一项关于60Co β衰变的实验。次年1月,他领导的实验组通过该实验证明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确实不守恒,引起全物理学界的大震荡。因为这项工作,杨振宁和李政道获得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6、时间反演、电荷共轭和宇称三种分立对称性

质疑弱相互作用中宇称是否守恒的论文预印本引起Oehme于1956年8月致信杨振宁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P)、电荷共轭(C)、时间反演(T)三个分立对称性之间的关系的问题。这导致杨振宁、李政道和Oehme发表论文57e,讨论P、C、T 各自不守恒之间的关系。此文对1964年CP不守恒的理论分析有决定性的作用。

7、高能中微子实验的理论探讨

1960年,为了得到更多弱相互作用实验信息,利用实验物理学家Schwartz的想法,李政道和杨振宁在理论上探讨了高能中微子实验的重要性。这是关于中微子实验的第一个理论分析,引导出后来许多重要研究工作。

8、CP不守恒的唯象框架

1964年,实验上发现CP不守恒后,引发出众多乱猜其根源的文章。杨振宁和吴大峻没有理会那些脱离实际的理论猜测,而作了CP不守恒的唯象分析,建立了后来分析此类现象的唯象框架。这反映了杨振宁脚踏实地的作风,也明显显示出他受到的Fermi的影响。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