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客家建筑期刊投稿要求

发布时间:2024-07-07 07:59:16

客家建筑期刊投稿要求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有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也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景观,而我国地域辽阔,960万平方公里的疆土,更加使得我国的地域景观十分的丰富。客家作为一个分布极为广泛的,有着悠久历史的汉系民族,在建筑方面更是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客家建筑风格。

1、什么是客家建筑

有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是客家建筑,也不知道客家建筑分布在哪里,其实客家建筑是我国居民自己建造房屋时智慧的一种体现,有着独特的魅力,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江西等地,客家建筑一般来说造型丰富多样,多姿多彩。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客家建筑也和中国其他地区的建筑一样,十分注重分水,采光等因素,所以一般都会风水比较好的地方,然后坐北朝南。

2、客家建筑风格介绍

四合院中轴线的圆形平面布局。客家建筑一个比较大的特点就是一般都是以中轴线对称的建筑布局形式而建造的。

巧妙的利用自然环境,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客家建筑并没有想着去征服自然环境,然是尽量去迎合,适应自然环境,这样也使得客家建筑在通风,采光,排水,防灾等方面有着较好的效果。与环境相处十分和谐。

客家建筑多以低层为主。客家建筑一般都是1——3层左右,不会出现很高的楼层,一方面与当时的建筑技术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建筑材料有关,建筑材料主要为木材和石料,其建筑屋顶一般都是大的坡屋顶,这样也是便于排水。

客家建筑对外具有封闭性。虽然客家建筑在内部都是相会联通的,但是对外却是很封闭的,这与当时的安全保卫有关系,很多地方都没有门与外界联系,都只是留出了开枪的窗口。

土楼是以土作墙而建造起来的集体建筑,呈圆形、半圆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各具特色,其中以圆形的最引人注目,当地人称之为圆楼或圆寨。

土楼属于集体性建筑,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其造型大,无论从远处还是走到跟前,土楼都以其庞大的单体式建筑令人震惊,其体积之大,堪称民居之最。在我们参观的土楼中最普通的圆楼,其直径大约为50余米,三、四层楼的高度,共有百余间住房,可住三、四十户人家,可容纳二三百人。而大型圆楼直径可达七八十米,高五六层,内有四五百间住房,可住七八百人。从土楼这种民居建筑方式体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民俗风情。

客家土楼结构有许多种类型,其中一种是内部有上、中、下三堂沿中心轴线纵深排列的三堂制,在这样的土楼内,一般下堂为出入口,放在最前边;中堂居于中心,是家族聚会、迎宾待客的地方;上堂居于最里边,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除了结构上的独特外,土楼内部窗台、门廊、檐角等也极尽华丽精巧,实为中国民居建筑中的奇葩。 客家土楼主要有3种典型,就是五凤楼、方楼、圆寨。从整体看,以三堂屋为中心的五凤楼含有明确的主次卑意识,可以肯定,它是汉族文化发源地的黄河中游域古老院落式布局的延续发展,在其群体组合中,只有轴线末端的上堂屋(主厅)采用了坚厚的夯土承重墙。

方楼的布局同五凤楼相近,但其坚厚土墙从上堂屋扩大到整体外围,十分明显的是,防御性大大加强。圆寨,仅就名称而言,已表现出2大特性,一方面,在圆形建筑物中,三堂屋已经隐藏,尊卑主次严重削弱;另一方面,寨就是堡垒,它的防御功能上升到首位,俨然成为极有效的准军事工程。客家土楼建筑具有充分的经济性,良好的坚固性,奇妙的物理性,突出的防御性,独特的艺术性等多种优越性。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对于客家建筑风格有了一定的了解,客家建筑作为我国建筑形式的一种,还是值得大家去了解一下的,上文主要给大家介绍了客家建筑的一些基本信息及其风格,对客家建筑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深入的了解一下,也希望这篇文章对大家有所帮助。

土巴兔在线免费为大家提供“各家装修报价、1-4家本地装修公司、3套装修设计方案”,还有装修避坑攻略!点击此链接:【https://www.to8to.com/yezhu/zxbj-cszy.php?to8to_from=seo_zhidao_m_jiare&wb】,就能免费领取哦~

所谓土楼,就是利用未经焙烧的按一定比例的沙质黏土和黏质沙土拌合而成的泥土,以夹墙板夯筑而成墙体(少数以土坯砖砌墙)、柱梁等构架全部采用木料的楼屋,简言之,就是以生土版筑墙作为承重系统的任何两层以上的房屋。根据《 现代汉浯词典 》的解释,所谓 “楼”,就是“两层或两层以上的房子”。据此,一层的房子,即使以生土墙承重、以木料作为柱梁等构架,也不能称为土楼,只能称为土屋。 历史背景 以客家土楼为代表的该类型建筑,兴建高潮是在中国动乱与客家族群由中原向南方迁移之际。这些时期包含唐末黄巢之乱、南宋政权南移与明末清初。直至17世纪之后,不但让客家人最后定居于中国东南沿海,也让土楼分布地点以中国闽粤地区为大宗。出于抵御山林野兽、强盗的需要,并体现儒家思想下大家族共同生活的理想,乃建造此种形式特殊的建筑。 土楼的起源,它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公元10世纪(唐末宋初)客家民系在闽粤赣边区形成的时候。 1986年日本东京艺术大学教授茂木计一郎带领十多人的考察组来到福建考察,回国后出版专著[5]、举办展览。他报告:“在布满梯田的谷间,圆土墙的建筑物,星星点点地散布在群山之间。如同自天而降的黑色飞碟一样,环形屋顶漂浮荡漾在烟雾之中。”[6]。神秘的福建土楼于是为外界公众所悉知。 1986年中国邮政发行了以福建永定土楼(承启楼)为图案的“福建民居”特种邮票。 1999年美国盖蒂保护所付所长 内维尔·阿格纽(Neville Agnew)到福建考察福建土楼。他说:“这是我所见到的最漂亮的与周围环境协调的民间建筑”[7]。 2002年1月31日,中国国务院文化遗产委员会向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申报,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后备名录#1689 “福建土楼”。 2008年7月6日 中国“福建土楼”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土楼分类 按建筑内部结构分类 内通廊式土楼:土楼内住户拥有从底层到顶层的单元,各从二层以上,各房间门前有环形走马廊,每层有四五部公用楼梯。内通廊式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省客家人聚居的永定县,又称为客家土楼,以永定县湖坑镇振成楼为代表。 单元式土楼:单元式土楼各层没有连贯各户的走马廊;土楼分割为一套套垂直单元,各单元有独立的门户,有独立的庭院,有独立上下楼梯[8]。单元式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省西南福佬民系聚居的地区,又称为闽南土楼,以永定县的振福楼楼为其代表。 按建筑外形分类 湖坑镇的“福裕楼” 一座典型的五凤楼。土楼若依形状分,约可分为圆楼,方楼,五凤楼。另外还有变形的凹字型,半圆型,与八卦型。其中,以圆楼与方楼最常见,也常常两形状并存。该长达数千平方公尺面积且聚族而居的圆楼与方楼以简单几何形建筑构筑于山岭狭谷之间,人造建物与周遭翠青自然景观形成强烈对比。1980年代中国经济开放后,以圆土楼与方土楼为主的闽南及广东土楼景观引起世界各国旅游业注目。其中,若以上方俯视,更能显现出来该建筑图样的感动力。 圆楼为圆形的土楼,闽南人称之为圆寨土楼。其用途重于防卫,因此该名称嵌「寨」之名。虽然该形状的土楼不是最多,但是面积通常最为庞大。面积最大者甚至可达72开间以上。 通常圆楼的底层为餐室、厨房,第二层为仓库,三层楼以上的所在才为住家卧房。其中每一个小家庭或个人的房间都是独立的,而以一圈圈的公用走廊连系各个房间。这些设计,通常也是著重防御功能。 方楼是土楼中最为普及。该建物类型的特征,是先夯筑一正方形或接近正方形的高大围墙,再沿此墙扩展该楼其他建物。而扩建的制式规格通常是敞开的天井与天井周围的回廊。这些相同建造样式的楼层堆积起来,最高甚至可达六层楼。最后使用使用木制地板与木造栋梁,加上瓦片屋顶,即成为土楼中最普遍的方楼。 五凤楼又名大夫第、五凤楼、府第式、宫殿式或笔架楼。其名虽同,但有些许差距。以两厢房,一门楼等细部构造组成的该土楼类型,其特色是从外观看去通常为三凹两突,彷佛中国古时笔架。五凤楼主要分布于闽西各县与漳州。其中,移民台湾的客家人,也将其五凤楼建筑风格带至台湾。 除了圆楼,方楼与五凤楼之外。以形状分类的土楼尚有凹字型,半圆形,与八卦型等种类土楼。字型土楼主要分布于闽西永定。半圆形分布于平和与永定,而八卦型的土楼则偶见于永定、漳浦、华安、诏安、南靖和中国广东东部。其中全中国最大的八卦土楼则为承启楼楼。[编辑本段]外形 土楼是以土作墙而建造起来的集体建筑,呈圆形、半圆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各具特色。土楼最早时是方形,有宫殿式、府第式、体态不一,不但奇特,而且富于神秘感,坚实牢固。楼中堆积粮食、饲养牲畜;有水井,若需御敌,只需将大门一关,几名青壮年守护大门,土楼则像坚强的大堡垒,妇孺老幼尽可高枕无忧。由于方形土楼具有方向性、四角较阴暗,通风采光有别,所以客家人又设计出通风采光良好的,既无开头又无结尾的圆楼土楼。在现存的土楼中,以圆形的最引人注目,当地人称之为圆楼或圆寨。[编辑本段]作用 土楼属于集体性建筑,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其造型大,无论从远处还是走到跟前,土楼都以其庞大的单体式建筑令人震惊,其体积之大,堪称民居之最。在我们参观的土楼中最普通的圆楼,其直径大约为50余米,三、四层楼的高度,共有百余间住房,可住三、四十户人家,可容纳二三百人。而大型圆楼直径可达七八十米,高五六层,内有四五百间住房,可住七八百人。从土楼这种民居建筑方式体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民俗风情。 从历史学及建筑学的研究来看,土楼的建筑方式是出于族群安全而采取的一种自卫式的居住样式。在当时外有倭寇入侵,内有年年内战的情势之下,举族迁移的客家人不远千里来到他乡,选择一种既有利于家族团聚,又能防御战争的建筑方式便被采纳下来。同一个祖先的子孙们在一幢土楼里形成一个独立的社会,共存共荣,共亡共辱。所以御外凝内大概是土楼最恰当的归纳。[编辑本段]材质 土楼的墙壁,下厚上薄,厚处有的竟达1.5米。夯筑时,先在墙基挖出又深又大的墙沟,夯实在,埋入大石为基,然后用石块和灰浆砌筑起墙基。接着就用夹墙板夯筑墙壁。土墙的原料以当地粘质红土为主,掺入适量的小石子和石灰,经反复捣碎,拌匀,做成俗称的“熟土”。一些关键部位还要掺入适量糯米饭,红糖,以增加其粘性。夯筑时,要往土墙中间埋入杉木枝条或竹片为“墙骨”,以增加其拉力。就这样,经过反复的夯筑,便筑起了有如钢铁混凝土似的的土墙,再加上外面抹了一层防风雨剥蚀的石灰,因而坚固异常,具有良好的防风,抗震能力。据《永定县志》记载,1918年发生大地震,白天柝柝有声,历时20分钟,夜里继续震动,但土楼始终挺立无恙[编辑本段]布局 圆楼是当地土楼群中最具特色的建筑,一般它以一个圆心出发,依不同的半径,一层层向外展开,如同湖中的水波,环环相套,非常壮观。其最中心处为家族祠院,向外依次为祖堂,围廊,最外一环住人。整个土楼房间大小一致,面积约十平方米左右,使用共同的楼梯,各家风乎无秘密可言。 土楼结构有许多种类型,其中一种是内部有上、中、下三堂沿中心轴线纵深排列的三堂制,在这样的土楼内,一般下堂为出入口,放在最前边;中堂居于中心,是家族聚会、迎宾待客的地方;上堂居于最里边,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 除了结构上的独特外,土楼内部窗台、门廊、檐角等也极尽华丽精巧,实为中国民居建筑中的奇葩。[编辑本段]代表 闽西永定: 永定全县有23000余座土楼,其中圆楼有3600座,尤以奇特的圆形土楼最富于客家传统色彩,最为震撼人心。 圆形土楼是客家民居的典范,堪称天下第一楼。它象地下冒出来的“蘑菇”,如同自天而降的“飞碟”。 这种圆楼都由二、三圈组成,由内到外,环环相套,外圈高十余米,四层,有一、二百个房间,一层是厨房和餐厅,二层是仓库,三、四层是卧室;二圈两层有三五十个房间,一般是客房,中一间是祖堂,是居住在楼内的几百人婚、丧、喜、庆的公共场所。楼内还有水井、浴室、磨房等设施。土楼采用当地生土夯筑,不需钢筋水泥,墙的基础宽达三米,底层墙厚1.5米,向上依次缩小,顶层墙厚也不小于0.9米。然后沿圆形外墙用木板分隔成众多的房间,其内侧为走廊。 土楼除具有防卫御敌的奇特作用外,还具有防震、防火、防盗以及通风采光好等特点。由于土墙厚度大,隔热保温,冬暖夏凉。 客家土楼闪烁客家人的智慧,土楼格局的恢宏,令人为之肃然起敬。客家的民俗更令人陶醉,客家人世代相传,朝夕相处,团结友爱,和睦共居的大家族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淳朴敦厚,和善好客,刻苦耐劳的民风;传统文化的可见、可触、可感更吸引众多的游客的莫大兴趣。 永定县高头镇高北土楼群包括: “土楼之王”承启楼,四环圆楼,占地5376平方米,四百间房。外环高四层,直径62.6米,周长229米。每层72间房共288房,均匀分布四套上下楼梯。主环的屋顶向外伸延二米余,防止雨水损坏外墙。二至四层走马廊有瓦屋檐挡雨。二环两层高,共80间房,每层40间。第三环一层高,32间房,用作图书馆。第四环是一道围绕祖堂的回廊。承启楼中心祖堂有民国三十一年林森手题笔花庐匾额。承启楼现住江姓57户三百余人,200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⒉裕昌楼(南靖县现存最古老的土楼) 建于1350年的比萨斜塔闻名世界。它的出名,在于斜而不倒。六百多年来,塔身缓缓向南倾斜,近一个世纪倾斜似有加速之势,尤其是经过1972年大地震后,它的斜度现今已达8度。比萨斜塔的斜,是塔身整体的斜。单从塔体来看,每一处结构还都是横平竖直,中规中矩的。 在中国福建南靖县境内,有一处堪与比萨斜塔叫板的古建筑,它就是号称“东倒西歪楼”的裕昌楼。裕昌楼是一座圆形土楼,建于元末明初,建造年代较比萨斜塔仅晚十几年。裕昌楼共有五层,房室270间,从三层开始,楼内回廊木柱便从左向右倾斜,最大斜度达到15度;而第四层回廊的木柱又以同样斜度反方向从右向左倾斜,两层楼的木柱看上去东倒西歪。歪斜尽管歪斜,可是若把一层至五层的木柱回廊看成一个整体,最底部的木柱和最顶部的木柱却是保持在同一条轴线上的。裕昌楼的斜,是局部结构的斜,就像今天的央视新大楼,有惊无险,斜而不危,200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⒊和贵楼 和贵楼位于南靖县梅林镇璞山村,跟南靖县城53千米。建于清代雍正十年,是座占地1547平方米,是南靖最高的土楼。这座土楼建在沼泽地上,用200多根松木打桩、铺垫,历经200多年仍坚固稳定,保存完好。2001年5月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永定洪坑土楼群 洪坑土楼群位于永定县东南面的湖坑镇洪坑村,村内有500余户人家,2000多人口,都姓双木林,全村现存大小不一、方圆各异的土楼36座。 公元13世纪(宋末元初),林氏在洪坑村开基,所建方形土楼崇裕楼、南昌楼等规模较大,没有石砌墙基,已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坍塌或被拆除,重建新楼。建于明代中期至清代初的一批土楼,其中有11座在公元1865年被太平天国军队烧毁。现存明代(公元1368一1644年)建造的规模较大的土楼有峰盛楼、永源楼等13座,清代(公元1644一1911年)建造的规模较大的土楼有福裕楼、奎聚楼、阳临楼、中柱楼等33座。土楼主要种类有正方形楼、长方形楼、圆楼、五凤楼、宫殿式方楼、半月形楼等。村内还有土木结构或砖木结构的林氏宗祠、天后宫、日新学堂、关帝庙等。村口的水车(水碓),日夜不停地转动,向人们诉说着自古以来土楼客家人的风雨历程。 洪坑村东、西、北3面群山耸立、林木葱茏。洪川溪自北而南蜿蜒曲折,贯穿全村,两岸地势狭长、平缓 。123座建于不同时代、形态各异、规模不一的客家土楼依山傍水、沿溪而建、错落有致、布局合理,与青山、绿水、村道、小桥、田园亲密无间、完美结合,融为一体,构成一幅古朴、神奇、美丽的画卷。 1991年3月,振成楼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洪坑村被列为中国客家土楼民俗文化村,1998年12月所在的湖坑镇被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001年 1 月奎聚楼、福裕楼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奎聚楼、福裕楼、振成楼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2月初,洪坑土楼群作为“福建土楼”中永定客家土楼的组成部份,向世界遗产组织申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福建土楼”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项目。 200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初溪土楼群 初溪土楼群位于海拔400一500米大山深处的山腰上,群山环抱,地形复杂,坡度较大。土楼群整体坐南朝北,背靠海拔1200多米的高山,东西面长约500米,南北面长约300米。一条小溪自东而西从土楼群的前向横穿而过,溪中遍布大大小小的鹅卵石,水流湍急,水面距土楼群前向土楼的地面高达20多米。两条山涧(俗称山坑)水分别自东而西、自南而北进入村内,汇合后从村内贯穿而过,然后注入小溪。位于谷底的小溪,流水潺潺,清澈见底,怪石嶙峋,景色迷人。站在溪中仰望土楼群,别有一番情趣。2002年2月初,洪坑土楼群作为“福建土楼”中永定客家土楼的组成部份,向世界遗产组织申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福建土楼”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项目。 200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中川土楼群 中川土楼群位于永定县南部的下洋镇中川村,距县城凤城镇36公里。中川行政村包括 6个自然村,均为胡氏宗族,其中中川村(俗称中坑村)人口最多,2005年有 512 户、2035人。 中川村四面群山环抱,原是一片草泽地。公元15世纪20年代,中川村的肇居始祖胡铁缘从现下洋镇政府所在地迁居到中川开基。数十座大大小小、风格各异、年代不同的土楼,坐落在小溪两岸,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土楼有富紫楼、拱徽楼、弼山楼、马发楼、贻福堂、双桂堂、桂树楼、荣昌楼、荣盛楼、培德楼、南金堂、庆福堂、长盛楼、永盛楼、大壮楼等,种类有方形、圆形、富字形、府第式……可谓千姿百态。现存年代最久的方形土楼是弼山楼,建于明景泰年间(公元1450一1456年)。此外,还有数十座土木结构或砖木结构、二三层高的小楼,坐落在大型土楼之间,其中一部份小楼为中西合璧建筑。村内所有民居建筑或依山傍水,或依山就势。建于明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的胡氏家庙,金碧辉煌,全部为木质结构,坐落在西面的山腰上。 南溪土楼群 站在高处乌瞰,还有令人惊奇的是,两岸峻峭的高山上有多个土楼群,像明珠似的悬挂在山腰。溪边的青石板路向这些小小的土楼群延伸,拾级而上,少说也得个把小时才能到达。每个土楼群都很小,仅有若干座造型各异的土楼,犹如世外桃源[font color=black][/font]。由于地埋环境特殊,有的土楼呈半月型,有的土楼呈“U”字形,正面呈弧形状。他们施展小巧功夫,将如此艰难狭小的山腰绝地用到了极致。这就是善于创造奇迹的土楼客家人。 南溪山高水长,土楼多,古桥也多。多种形式的石拱桥,还有那四通八达、蜿蜒曲折、被岁月磨损得黑光发亮的青石板路,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福建土楼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在加拿大魁北克市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来自各国的专家经过紧张热烈的审议讨论,最后由包括中国在内的21个委员国一致表示通过将中国的福建土楼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型民居建筑,造型独特、规模宏大、结构奇巧,以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聚居方式、合理的布局及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选址理念而备受世人瞩目。1999年,福建土楼“申遗”工作启动。2000年4月,福建省政府正式确定由永定、南靖、华安三县的“六群四楼”共46座土楼,以“福建土楼”的名义正式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2004年,福建土楼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去年10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对福建土楼遗产申报项目进行现场评估考察。今年上半年,福建土楼顺利通过正式评估,成为提交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表决的全球47项申报世界遗产项目之一,这也是2008年我国参评的唯一文化遗产审议项目。

客家称谓的由来 客家民系在赣、闽、粤三角地带的形成,使赤县东南一隅光华炫目,生机盎然。充满神奇奥妙、多彩多姿的客家大本营骄傲地向世人宣告:这里有一群血脉里奔流着炎黄热血的人,在辛勤播种、耕耘着华夏文明,这一群人的名字叫“客家人”。 那么,客家的称谓怎么来的呢?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在《汉语韵学》中认为,“客家是‘客’或‘外人’的意思,因此,客家就是外来的人。”可见,客家是相对于“主”(土著)而言的一种对称,客家的“客”,即外来人的意思。“客而家焉”,作客他乡,并以之为家者,即谓客家。 “客家”一词在总体上反映了客家民系时时为客、处处为客的历史际遇和“以客自谓”的大度和豁达。“人禀乾坤志四方,任君随处立常纲。年深异境犹吾境,身入他乡即故乡。”这是一首在客家地区流传很久的歌谣。这首歌谣反映了客家人远离故土、远走他乡的历史际遇,表现了客家人随遇而安、心胸宽广的精神面貌。“人禀乾坤志四方”的大度,“身入他乡即故乡”的气概,表现出客家人“客吾所客、以客自谓”的豪迈气概。如果没有这种豪迈气概,客家人怎么可能会因被称或自称为“客”而自豪呢? 客家人,这个响亮的名字,让客家子孙后代为之骄傲和自豪。客家民系的形成过程,让人们清晰地看到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客家人身上的客家精神文化,折射出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明光彩。神奇多彩的客家精神文化,需要我们去继承、发扬和光大.客家民居建筑的风格和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和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变化,有圆寨、围龙屋、走马楼

客家建筑期刊投稿要求高吗

论文的质量,是否经得起推敲?论文的指导教师,是否是可以指导你论文的教室?要投稿的期刊是不是你可以目前能投的。这个出版要多少钱,怎么出,什么时候出?

(1)选择合适的期刊选择合适的目标期刊是很关键的步骤首先,在写文章之前,作者应该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选定涵盖该学科领域的期刊,这样可以避免因为文章主题与目标期刊不相匹配而导致的拒稿。然后再根据目标期刊的投稿要求和需要的文章形式来确定写作方式,比如有些letter类型的期刊是有明显的篇幅限制,写作方式当然也就与一般全文型文章有差异。如果在投稿之前不注意这些问题,即使研究方向、学科领域都匹配,文章被直接拒稿的几率也会大大增加。(2)确保文章各部分符合期刊要求通常期刊对摘要部分会有具体的字数限制,投稿之前应该仔细阅读作者指南以确保符合期刊的要求。简介部分要写得简明扼要,若是写得太多则会弱化重点内容、让文章显得头重脚轻以及出现不恰当地评论前人工作的失误。摘要和结论需要仔细反复推敲以达到高质量水平,因为这两部分被阅读的几率最高。在其他方面如文章长度、字体大小、图表规格和参考文献格式等,也都应该仔细检查看是否都符合该期刊的投稿要求。(3)潜在的利益冲突科学研究是要本着客观的原则来进行,从而为科学界和广大读者提供最真实的结果。研究课题中涉及到的所有利益冲突,都有可能会影响科学成果的公正表达,因此必须予以披露和说明。现在科研活动中最常见的是经济利益冲突,比如为了获取企业或他人的资助而采用不当的模型或者方法作出有利于资助方的结论,从而损害了科学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因此,作者在投稿时有责任报告这些可能引起文章发生偏倚的利益冲突。(4)版权文章中如果直接使用了别人的材料,比如教科书或其他文章的图片,必须明确提及。一般来说,直接用原作者的原文或者原图时需要取得版权方(即出版社)的授权,当然最好也要与作者联系并得到他们的同意,这也是表示对作者劳动的尊重。除此以外,也可以根据原文进行转述或自己重新作图,最后再加上引用。(5)投稿信投稿信(Cover Letter)是向期刊投稿时附上的一封说明信,基本上所有的期刊在投稿时都需要这样一封给编辑的信件。它的作用不仅仅是形式化地问候编辑,而且能够让编辑快速地了解文章的创新点和重要性。投稿信里面应该包含这些信息:(1)强调文章内容符合期刊涵盖的学科领域;(2)点明文章的创新点和主要结果;(3)按需求添加建议的审稿人信息。投稿信是期刊编辑最先阅读的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着编辑对稿件的整体印象。因此投稿信应注意以下三点:(1)语言简明扼要;(2)对投稿期刊的评价中肯适当;(3)对自己的稿件有自信;(4)语气谦逊适度,态度诚恳,措辞得体。投稿前最好再进行一次语言校对以确保没有低级的语法和拼写错误;仔细检查数据和图形,以保证引用的图表即使经过反复修改仍能避免产生错误或混淆。最后,若是方便可以请师长同学帮助检查稿件,以便多角度发现问题。

(1)投稿前必须和所有作者确认:① 发给所有作者投稿的文稿,并请所有作者修改;② 作者署名和单位无误;③ 作者署名位置无争议;④ 作者同意投稿和发表;⑤ 请他们回信并确认“同意”。请务必确保每个作者都知情且同意署名。以免有人不同意,导致撤稿。另外,保密稿件需要单位同意。(2)查重报告,避免剽窃(3)伦理批件(伦理证明)(4)授权发表同意书(5)推荐审稿人/回避审稿人(6)其他

建筑结构期刊的查重率要求一般在10%~20%之间。这是因为建筑结构领域的研究主要是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因此新论文与已有论文之间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重叠。但是,如果新论文的查重率超过20%,就可能存在较高的重复度,这可能会影响论文的学术价值和原创性。具体查重率要求还需要根据期刊的具体要求和政策来确定。有些期刊可能要求更严格的查重率,也有些期刊可能要求相对较宽松的查重率。在投稿之前,作者应该先了解期刊的相关规定和要求,并进行论文的查重和修改工作,以确保论文的质量和可接受性。

客家建筑期刊投稿

1.客家传统民居的特点以土楼、围龙屋、殿堂式围屋为代表的客家传统民居,类型不一,风格有异。 2.然而,其坚固性,安全性,封闭性,以及合族聚居性,则是它们突出的共同特点。 3. 客家民居和其他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一样有共同特点都是坐北朝南,注重内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 4. 坚固性;现在的福建、广东一带的圆形、方形土楼,一般都有200-300年乃至500-600年的历史。 5.它们历经风雨洗刷,强烈地震,台风袭击,至今安然无恙,巍然屹立在丛山峻岭之中。 6.如此坚固的民居,和精心选择屋址,科学的设计,用料及施工方法分不开。 7. 安全性;历史上,客家本是中原汉人,他们南迁至闽粤赣边区山区后,为防止土著和盗匪的打劫及猛兽的袭击,他们建造的土楼、围屋,皆防范严密,甚为安全。 8. 封闭性;客家民居,不论土楼还是围屋,五凤楼,里面的每一个房间,厅堂,天井,都以走廊,巷道,楼梯相通,住户生活方便。 9.然而,它们对外则是全封闭的。 10.土楼一般只开一个正门一个后门,或一个正门两个侧门,围屋,围龙屋的各横屋,半环形围屋,皆设有门楼。 11.万一有盗匪打劫,只要把门一关,便封闭得严严实实的。 12. 合族聚居性 客家土楼,围屋,五凤楼等,一般都规模庞大。 13.永定“承启楼”有300多个房间,面积5376平方米。 14.“遗经楼”有五层楼,面积10336平方米,光是厅堂便有51个。 15.难怪日本一位建筑学教授看了永定土楼后写道:“这动人的客家土楼,和其说是一幢庞大的住宅,不如说是一座小城市”。 16. 如此庞大的民居,正是为了适应聚族而居的特点。

在两晋至唐宋时期,因战乱饥荒等原因,黄河流域的中原汉人被迫南迁,历经五次大迁移,先后流落南方。由于平坦地区已有人居住,只好迁于山区或丘陵地带,故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之说。 当地官员为这些移民登记户籍时,立为“客籍”,称为“客户”、“客家”,此为客家人称谓的由来。为防外敌及野兽侵扰,多数客家人聚族而居,形成了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士围楼、四角楼等,其中以围龙屋存世最多和最为着名,是客家建筑文化的集中体现。 围龙屋始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客家人采用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选择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建造围龙屋,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 他们的居住地大多在偏远,边远的山区,为防止盗贼的骚扰和当地人的排挤,建造了营垒式住宅,形式有两种:一:砖瓦结构。二:特殊土坯结构: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粘稠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夯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 普通的围龙屋占地8亩、10亩,大围龙屋的面积已在30亩以上,建好一座完整的围龙屋往往需要五年、十年,有的甚至更长时间。一间围龙屋就是一座客家人的巨大堡垒。屋内分别建有多间卧室、厨房、大小厅堂及水井、猪圈、鸡窝、厕所、仓库等生活设施,形成一个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社会小群体。 广西贺州客家围屋建于清乾隆末年,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由于是江家兄弟所建,所以又称江家围屋,也叫“大江屋”。贺州“大江屋”在现存的广西客家围屋中,规模堪称第一。围屋占地面积三十多亩,分南、北两座,相距三百米,呈崎角之势。南座三横六纵,有厅堂八个,天井十八处,厢房九十四间;北座四横六纵,有厅堂九个,天井十八处,厢房一百三十二间。 整座围屋建筑为方形对称结构,四周有三米高墙与外界相隔,屋宇、厅堂、房井布局合理,形成一体,厅与廊通,廊于房接,迂回折转,错落有致,上下相通,屋檐、回廊、屏风、梁、柱雕龙画凤,富丽堂皇,是典型的客家建筑文化艺术结晶,素有江南“紫禁城”之美称。 其古老独特的客家建筑、精雕细刻的百兽图案、古朴典雅的明清家具、历经百年沧桑的农家作坊、热情奔放的客家歌舞、独具特色的客家饮食、感人的客家历史传奇,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百科全书,是客家文化的象征,它全面地展示了客家人的人文历史。面对这一幅幅神奇而古朴的画卷,贺州客家围屋将给您留下无限的遐思、美好的记忆!围屋奇异而神秘的建筑,纯朴而好客的客家人,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不失为贺州的旅游胜地。

1、安全性高, 历史上,客家本是中原汉人,他们南迁至闽粤赣边区的山区后,为防止土著和盗匪的打劫及猛兽的袭击,他们建造的土楼、围屋,皆防范严密,非常安全; 2、坚固性强,现在福建、广东一带的圆形、方形的土楼,一般都有200至300乃至500至600年的历史,它们历经风雨洗刷、台风地震但仍然安然无恙; 3、封闭性好,客家建筑的土楼一般只开一个正门和一个后门,围龙屋的各横屋、半环形围屋都设有门楼,只有把门一关,土楼就封闭的严严实实的; 4、具有合族聚居性,客家的土楼,围屋和五凤楼等,一般都规模庞大,如“承启楼”有300多个房间,面积达5376平方米。

充分的经济性客家土楼的主要建筑材料是黄土和杉土。在客家人聚居的闽、粤、赣3省交界地区,这2种材料取之不尽。特别是黄土,它取自山坡,因而不存在破坏耕地问题。旧楼若须拆除重建则墙土可以重复使用,或用于农作物肥料,不会产生象现代转石或混凝土房屋那大量的建筑垃极。一般来说,由于屋架通风较畅,木构件受白蚁侵袭或潮湿润糟朽的情形并不严重,旧料可以2次使用,土楼的施工技术较易掌握,可以完全人力操作,无须物殊设备。通常建楼时间安排在干燥少雨的冬季,此时正当农闲,族人可以大量参与工程,大大降低建筑费用。良好的坚固性客家土楼,特别是圆寨的坚固性最好。圆筒状结构能极均匀地传递各类荷载,同时外墙底部最厚,往上渐薄并略微内倾,形成极佳的预应力向心状态,在一般的地震作用或地基不均匀下陷还必须况下,土楼整体不会发生破坏性变形。而由于土墙内部埋有竹片木条等水平拉结性筋骨,即便因暂时受力过大而产生裂缝,整体结构并无危险。土楼最大的危险之一是水袭,但绝大多数做法是用大块卵石筑基,其高度设计在最大洪水线以上。土墙在石基以上夯筑,墙顶则设出挑达3米左右的大屋檐,以确保雨水甩出墙外。奇妙的物理性客家土楼的墙体厚达1.5米左右,从而热天可以防止酷暑进入,冷天可以隔绝洌风侵袭,楼内形成一个夏凉冬暖的小气候。十分奇妙的是,厚实土墙具有其他任何墙体无法相匹的含蓄作用。在闽、粤、赣3省交界地区,年降雨量多达1800毫米,并且往往骤晴骤雨,室外干湿度变化太大。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厚土保持着适宜人体的湿度,环境太干时,它能够自然释放水份;环境太湿时,吸收水份,这种调节作用显然十分益于居民健康。 今天的建筑师们经常谈到室内噪音的控制。的确,由于强烈的内向性,客家土楼,特别是圆寨容易产生噪音聚焦效应,对于大多数厌恶喧闹的现代人来说,这是一大弊端,但我们应当理解,在昔日荒山寂野的客家人生存环境中,建筑内部的迥响正是令人心慰的生命气息。突出的防御性客家土楼的厚墙是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中国传统住宅内向性的极端表现。以常见的4层土楼为例,底层和二层均不辟外窗,三层开一条窄缝,四层大窗,有时四层加设挑台。土墙的薄弱点是入口,加强措施是在硬木厚门上包贴铁皮,门后用横杠抵固,门上置防火水柜。这些全部出于防御要求。闽、粤、赣3省交界地区早先是一片莽荒,迟至20年代初,仍存留有多处原始森林,虫蛇出没,野兽甚多。在历史上很长时间内,这里不但是“天高皇帝远”,朝廷鞭长莫及,就连福州、广州、南昌这3省都城,也因相处极端、隘坚路险而奈何不得。客家人除了常常遭遇民风强悍的土著袭击外,先后迁移姓氏不同的家族之间也不断发生殊死的械斗。 恶劣的生存环境迫使家客家人极其重视防御,他们将住宅建造成一座易守难攻的设防城市,聚族而居。土楼内水井、粮仓、畜圈等生活初级火器时代,土楼使客家人获得了足够的安全保障。在客家人中间,流传着很多在敌人久攻不下,“大楼安然无恙”的故事。独特的艺术性客家土楼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整体造型上。在这方面,3种典型均有其特点。 五凤楼一般选址于山脚向阳处,其立面中轴线上,下堂、中堂、上堂高度递增,作为主体的上堂居于支配地位。轴线两翼横屋与之呼应地渐次升高,其重叠的三角形山面对峙左右,形成极工整的秩序构图。虽不着力于细部刻绘,但那错落有致的九脊歇山,饱含雄浑古拙的韵味。 方楼的造型特征与五凤楼近似,唯其下堂和横屋的外墙另厚升高,形成更为壮观的整体。 圆寨是3种典型中造型艺术最富魅力的一种,崇山峻岭之间,它以浑然一体的纯粹形态出现,正如茫茫大漠中的埃及金字塔那样,极具纪念性。圆的外形与天穹呼应,本色的黄土墙与大地密接。随时光流近,土墙出现无数不规则裂缝,更显得苍劲有力。圆寨是那样地苦心经营,却宛自天然,震撼人心,在当今方兴未艾的土楼旅游热中,圆寨具有最强的吸引力。 形走马楼系由方形楼演变而成。这种楼以2层楼为多数,一层为卧室、仓库。其有一个共同特点:在二楼的外部以木料架设一条外伸悬空的走廊。这种土楼是永定客家人在南迁过程吸收了南方土著“干栏”式民居的优点、创造性地运用中原先进的夯土技术构筑而成的,它能适应山区的复杂地形和多雨潮湿的气候,且简单易建、省工省料。还不一种是依山建造的一字形土楼,在楼正面及左右两侧筑起转墙,大门设于围墙一侧,全楼形似锁头,因而被称为“锁头楼”。

客家建筑期刊官网投稿

客家土楼的建筑空间研究1绪论第一节.课题研究意义福建客家土楼作为中国2008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正式向联合国申报。福建客家土楼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历史渊源,它又凭借什么样的优势与特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作为文化遗产,作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民居建筑奇葩之一究竟对我们今天的建筑与空间有什么影响,而今天的生活空间设计又能从土楼之中汲取到哪些养分呢?等等这些还是值得我们去探讨与研究的。第二节.课题研究的现状福建永定(注释1),客家土楼(图1-1)达到2万多座,从造型上分就有方形、圆形、五凤形、八角形、日字形、一字形、殿堂式围楼、府第式方楼等30多个种类,分布于永定县各个乡镇。而土楼最早在公元13世纪的元代以后就已经出现。客家土楼最突出的功能是聚族而居,同时它具有安全防卫、防风抗震、通风采光、冬暖夏凉等特点。祖堂常是宗族议事、婚丧喜庆、会客、宴会、演戏的好地方。楼有门坪,既可作为休闲和举行大型活动的主要场所,又可晾晒农作物、调节阳光等。其他建筑物,如水井、浴室、厕所、牛栏、猪舍、磨房等,也一应俱全。福建省文物局有关人士表示,福建土楼是汉民族客家民系形成并创造特殊文明的标志物。随着土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紧锣密鼓的开展,专家、学者们对土楼的研究兴趣大增。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研究与阐释,如:马丽《对土楼聚居环境现状的思考》,程爱勤《风水学说对客家土楼的影响》,李志一个县级市,是客家分布区域之一。2文《客家土楼的建筑艺术特色》、《客家土楼的物质性建构序列与精神性建构序列》,严志铭《永定客家土楼利用与保护间的共生关系》,张昉《土楼建筑与文化》等。第三节.课题研究的特征、范围及基本框架通过实地考察,从了解客家土楼到理解客家土楼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与诠释客家土楼的过程。为了能够作出更好更细致的研究,本文主要以福建永定客家土楼群当中的圆楼(图1-2)为典型研究对象,并围绕圆楼展开一系列检索与调研。首先对土楼的建筑环境进行考察,调研影响客家土楼建筑形成的历史与人文因素。另外,从客家土楼当地的自然资源入手,寻找土楼形成的自然因素。然后重点分析土楼建筑的空间特质,从平面特征到立面特征,从墙体到空间逐一进行分析与诠释,探究其与众不同的空间形态。接下来,从客家土楼的空间结构与装饰风格入手,进一步研究土楼空间内部与外部的空间特质。最后重点阐述客家土楼建筑空间对今天现代建筑空间及空间形态设计的启发。重点通过圆形土楼研究其空间形成的过程与构造特色,解释其内在的物质精髓与文化精髓,来推动空间设计的进一步发展。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群居建筑,独特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其二,福建客家土楼是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下和重大社会变迁与动乱中,植根于东方血缘伦理关系的民族传统基础之上的建筑艺术成就和历史见证;其三,福建土楼遵循了“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理念和“风水”建筑规划学说,就地取材,其选址或依山就势、或沿循溪流,建筑风格古朴粗犷,与青山、绿水、田园风光相得益彰,组成了适宜的人居环境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景观(图1-3)。其实建筑本身就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标志,人类栖身居所的不断演变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从居无定所到结庐而居,每一小步都是先人劳动创造的结晶。其中福建客家古民居无疑是一笔宝贵的建筑艺术与文化遗产,无论其空间结构方面还是其成因、工程特质、形式与功能特色。第一章.客家土楼建筑环境的状况与成因第一节.自然与地域环境对土楼建筑的影响1.1.1地理气候、地形、地貌福建西南部山区地带海拔一般较高,山高水冷,地湿雾重。客家居民亦集中于福建、江西、广东三省交界地带,这一地区山势蜿蜒,层峦叠嶂,山路盘旋。土楼则星罗棋布地坐落在山谷盆地。土楼民居建筑具体选址多在依山傍水的坡地或近溪山谷中,或选在山、水、田、楼相和谐的地理环境之间。书洋乡田寮坑土楼群、曲江河坑村的土楼群、塔下村土楼群、下版寮土楼群、后桥村土楼群、均沿溪流建筑在山坡、谷地,四周山峦环绕,天然的保护屏障(图2-1)。1.1.2自然资源、建筑资源人丁兴旺,自古以来是中国老人对家族的祈愿。伴随着客家家族人口猛增的势头,则不可避免的面临居住难题。为了解决这一朴素而迫切的要求,客家人开始思索着究竟用什么材料来铸造自己的家园。于是当地的自然资源开始被逐渐挖掘出来。无从考证土楼的第一个发明者是谁,实际上土楼也不是具体的某一个人发明的。土楼是客家人迷恋历史情愫、超凡脱俗的天才想象和现实的物质条件结合的产物。可以说,客家人建造的第一座土楼很丑陋,并没有眼前的壮观、美丽,很不成熟;甚至可能看起来很可笑,但是在漫长的岁月里,客家人不断积累经验总结教训,不断努力创造,夯土技术越来越娴熟高超,审美境界越来越开阔,土楼也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高、越来越美红壤土、瓦砾土、田岬泥,当地最常见的自然资源,再加上平凡不过的竹、木等,通过客家人勤劳的双手演绎出高大、坚固、壮丽的土楼。其中,土作为首选,这是就地取材的最佳途径,比起石头更方便开采,更方便运输,更环保等等。第二节.社会环境对土楼建筑的影响1.2.1人文环境对土楼建筑的影响福建客家土楼以其鲜明的建筑风格屹立于世界建筑艺术之林。其建筑特色有着深厚的地域与人文烙印。没有客家人就没有客家土楼,没有客家人自我防护的团结意识也不会有客家土楼。从一筐土到一段墙到一座楼都是凝聚着客家人的智慧与汗水。客家的人文生活造就了土楼,然而土楼的灵魂依然是客家人,土楼建成之后倘若长时间没有人在内居住,很快便会荒废掉,有人气才有土楼的生气,没有了客家人,土楼便会在风吹日晒中渐渐被风化,侵蚀,很快消失。而且土楼空间环境所以能保留几百年,正是因为土人的居住。生活在土楼中间的人们每天生火做饭,无疑使得环境干爽很多,而且人每时每刻呼出的二氧化碳有阻碍风化的作用。由此也可见“天人合一”是土楼的精髓所在。1.2.2历史环境客家土楼民居,是历史时期中原地区南迁汉人在极为艰险的自然社会环境下,既保持中原汉文化古风,又长期与当地土著交融磨合而形成的一种极具客家民系风格和山居地域文化特色的民居模式.它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图2-2夯筑的土墙图片来源:作者自摄图2-3夯筑的土墙图片来源:土楼漫游5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体现出了客家土楼民居的文化适应.在中国福建省西南部,广袤千里的九龙江流域,成千上万幢建筑特别、造型别致的土楼矗立在平畴绿野、崇山谷地(图2-4)(图2-5).它折射出当地先民对于居住文化非同寻常的美学追求,反映出闽南深厚的历史文化。南迁家族一路崎岖,荆棘满布,从兵荒马乱的北方走向偏安一偶的南方,时有强盗与猛兽出没,偷袭侵扰,时有山间瘴气弥漫,更是击倒不少壮健的身体。这种种情况必然加剧了南迁人们对家的渴望!同时安全因素与群居习惯促使他们必须聚居,只有团结协作才能得以更好地生存。1.2.3思想观念(传统风水文化)起源于中原地区的汉文化中的阴阳五行理论,特别是由此衍生出来的“风水学说”,不仅深刻影响着客家民居的建筑思想和建筑理论,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风水理论”规范着,乃至决定着客家民居的建筑思维.传统风水文化自始至终影响和决定着土楼始末(图3-1)。通常情况下,建造土楼之前,聘一风水先生,择一良辰吉时是头等大事。永定县裕昌楼依五行分为五个单元,楼内天井中心祖堂前面用卵石铺成大圆圈,等分五格,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振成楼,其实是一座八卦外形的同圆心内外两环组成的土楼。外环以标准八卦图式分八个单元,每卦设一楼梯。第二章.土楼建筑空间解析第一节.客家土楼建筑空间形式特征2.1.1土楼建筑空间的平面分析老子在《道德经》中阐述:“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土楼一米多厚甚至更厚的土夯筑墙并不是目的,真正目的是夯筑土墙围合形成的空间,即老子所言的“无”土楼是闽南地区在“外寇之出入,蟊贼之内讧”的特殊社会环境下的产物。土楼以生土为主要材料,掺上石灰、细砂、糯米饭、红糖、竹片、木条等,经反复舂压、夯筑而成,一般高三至五层,一层为厨房,二层为仓库,三层以上为起居室,通常可居住200至700人,具有聚族而居、防盗、防震、防兽、防火、防潮、通风采光、冬暖夏凉等特点,可以讲土楼是一座巨大的群居空间。土楼的形式多样,从总体平面布局来说可以划分为方、圆两大类。多以阴阳五行八卦等风水理论为依据进行平面规划,同时非常注重与环境的协调性(图3-2)。永定客家土楼的建筑规划,从唐宋至明清已经形成了约定俗成的原则:一是依山傍水,有利于生产生活;二是尽量选择坡地或者荒杂地做楼基,尽量不占或少占农田;三是利用自然条件构成村落景观,优化生活环境也就是这三个原则使得永定的青山绿水和特殊的坡、台地段得到充分利用,而且通过规划在土楼建筑的组群部落上造就了许多充满诗情画意的杰出范例。土楼的平面规划是把建筑本身作为环境的一部分,创造出富于自然美的生活空间。从南宋至元明,土楼建筑大多规划在依山傍水的坡地,这样的地带方便族人就近耕作,上山砍柴捕猎,便于采摘和捕捉。例如南溪、洪坑、湖坑、大溪等地绝大多数土楼都建在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山腰坡地上。而且它们或南北对峙,或东西相望,在彼此相向之间,保留着生意盎然的田野、河流或谷地农田作为村落的内部空间,使得生活其中的村民泰7然自若、心旷神怡。从明清至民国,为了使居住环境更佳,客家人又在串珠状的河谷盆地创造了利用四周山峦构成群山环抱的生态空间。这种设计表现手法,多以市(市场)为中心采用周边是的土楼来组群空间。可以看到溪口,洪山等地的土楼群,它们的特点便是耸立在山川田野之间的、围绕于市的土楼建筑作为整个区域的内部空间处理,而把四周的层峦叠嶂作为维护生态的天然屏障。一句当地俗话说:“永定八山一水一分田”可见山多田少。节省耕地,充分利用和创造空间显得尤为重要。聪明的客家人用石砌小路联系三五成群的土楼如诗如画的生活空间。2.1.2土楼建筑内部空间合理性土楼不是“四合院”,每栋土楼中间居住的不是一户人家,而是一个家族、一个宗亲系族;所以在内部空间规划上来讲,具有其独特性与复杂性。而且圆楼与方楼又各具有自己的特点然而圆楼是永定客家土楼的精髓所在,为了少占地方,扩大空间,适应山区河谷陡峭地形,永定客家土楼选择了更加美妙绝伦的圆形空间圆形土楼空间在合理性上有着不可替代的空间价值,与方形土楼相比,圆形土楼空间有诸多优点:①、方楼当中四个角落称为“死角”,光线暗,通风差,紧靠楼梯道噪音大,不受欢迎,而圆楼则不存在“死角”。②圆有平等均等的特点,好坏差别不明显,利用房间的分配和家族的和谐。③、一个简单的道理,同样周长的圆形空间面积是方形空间面积的1.273倍。所以采用圆形空间将得到比方形空间更大的内院空间。④、圆楼的屋顶比方楼简化,施工相对简便。⑤、圆楼的构件比较统一8方便计算,方便生产与安装。⑥、圆楼的每个房间都被分割为扇形空间,由于外弧较长,以土墙承重,内弧较短,以木承重。因此,同样面积的扇形空间比矩形空间更节省木材。同时由于圆楼空间消除死角,对大木料的需要相对减少。所以防漏空间比原露空间更节省木材。⑦、按照风水先生的说法,路有路煞,方有方煞,方楼的某个角总会碰上煞气,而圆楼无角则无煞。抛开迷信色彩,把煞气理解为山风,方楼阻力大,圆角阻力更小(图3-5)。⑧、从抗震角度看,圆楼能更均匀地传递水平的地震力,因此同样高度、墙厚相同的圆楼与方楼相比,如果圆的直径和方的边长相等,无疑圆楼具有更强的抗震能力。所以圆楼空间比方楼空间更安全(图3-6)2.1.3土楼建筑空间的形态分析在土楼的建筑空间当中集中体现了虚与实结合、个体与群体的有机整合,从外观上看是一个单体建筑,而步入土楼大门,呈现在眼前的的是伟大的家和缩微的国整体与个体紧密连接、相辅相成。如永定承启楼平面规划上,占地5376平方米,直径73米,外墙周长229米,圆中带圆,圈中带圈,一共四圈,主墙为土内墙为木,围合出丰富的空间。三环主楼层层叠套,中心位置耸立着一座祖堂。规划布局上按照五行八卦依次排开,在阴阳两极开水井命名“阳井”“阴井”(图3-7)。四部楼梯,共400个房间,最多居住时80多户,宛如现代的居民小区井井有条。外环楼共四层,一层空间规划为厨房,但作用远远超出了厨房的范畴,同时为二层粮仓的保持干燥及整栋楼体的除湿保干提供了更多可能,也充分利用了热能,无疑从形式和功能上达到了完美的结合。二层为粮仓,搬运起来不用爬的太高,同时又避免了粮食直接与地面接触而容易生霉腐烂。三层以上为居室。每层平均划分72个房间。第三环为两层,每层40个房间,这一区域空间主要规划为书房。第二层为单层有32个房间,中心为祖堂。2.1.4客家土楼建筑的空间形态组合点状柱网结构、线装墙体结构、面装层面结构,这三大体系的有机组合便是土楼空间形态的基本组合形式。其中土墙承接了线与面,既是立柱又是立面,既是“线”又是“面”。将“点”的排列与“线”的交织以及“面的组合统一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结构整体(图3-8)。圆土楼当中环形空间,中心为祖堂为议事之处,外圈为居住,从动静功能分析上来看比较合理,将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妥善协调规划。议事祖堂,这一空间之外围规划为会客厅,再向外一圈是书房(图3-9),从而降低了议事祖堂对书房的干扰。三楼作为卧室,相对来讲比较安静,同时外圈距离外界最近,以便于察觉外界是否有入侵者,从而及时采取防御措施。其中可见在客家土楼当中,公共空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被安排在中心位置。从空间规划上来讲对于每个房间的距离都是相等的,利于人群的集中与疏散。

客家建筑期刊投稿经验分享

所谓土楼,就是利用未经焙烧的按一定比例的沙质黏土和黏质沙土拌合而成的泥土,以夹墙板夯筑而成墙体(少数以土坯砖砌墙)、柱梁等构架全部采用木料的楼屋,简言之,就是以生土版筑墙作为承重系统的任何两层以上的房屋。根据《 现代汉浯词典 》的解释,所谓 “楼”,就是“两层或两层以上的房子”。据此,一层的房子,即使以生土墙承重、以木料作为柱梁等构架,也不能称为土楼,只能称为土屋。 历史背景 以客家土楼为代表的该类型建筑,兴建高潮是在中国动乱与客家族群由中原向南方迁移之际。这些时期包含唐末黄巢之乱、南宋政权南移与明末清初。直至17世纪之后,不但让客家人最后定居于中国东南沿海,也让土楼分布地点以中国闽粤地区为大宗。出于抵御山林野兽、强盗的需要,并体现儒家思想下大家族共同生活的理想,乃建造此种形式特殊的建筑。 土楼的起源,它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公元10世纪(唐末宋初)客家民系在闽粤赣边区形成的时候。 1986年日本东京艺术大学教授茂木计一郎带领十多人的考察组来到福建考察,回国后出版专著[5]、举办展览。他报告:“在布满梯田的谷间,圆土墙的建筑物,星星点点地散布在群山之间。如同自天而降的黑色飞碟一样,环形屋顶漂浮荡漾在烟雾之中。”[6]。神秘的福建土楼于是为外界公众所悉知。 1986年中国邮政发行了以福建永定土楼(承启楼)为图案的“福建民居”特种邮票。 1999年美国盖蒂保护所付所长 内维尔·阿格纽(Neville Agnew)到福建考察福建土楼。他说:“这是我所见到的最漂亮的与周围环境协调的民间建筑”[7]。 2002年1月31日,中国国务院文化遗产委员会向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申报,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后备名录#1689 “福建土楼”。 2008年7月6日 中国“福建土楼”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土楼分类 按建筑内部结构分类 内通廊式土楼:土楼内住户拥有从底层到顶层的单元,各从二层以上,各房间门前有环形走马廊,每层有四五部公用楼梯。内通廊式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省客家人聚居的永定县,又称为客家土楼,以永定县湖坑镇振成楼为代表。 单元式土楼:单元式土楼各层没有连贯各户的走马廊;土楼分割为一套套垂直单元,各单元有独立的门户,有独立的庭院,有独立上下楼梯[8]。单元式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省西南福佬民系聚居的地区,又称为闽南土楼,以永定县的振福楼楼为其代表。 按建筑外形分类 湖坑镇的“福裕楼” 一座典型的五凤楼。土楼若依形状分,约可分为圆楼,方楼,五凤楼。另外还有变形的凹字型,半圆型,与八卦型。其中,以圆楼与方楼最常见,也常常两形状并存。该长达数千平方公尺面积且聚族而居的圆楼与方楼以简单几何形建筑构筑于山岭狭谷之间,人造建物与周遭翠青自然景观形成强烈对比。1980年代中国经济开放后,以圆土楼与方土楼为主的闽南及广东土楼景观引起世界各国旅游业注目。其中,若以上方俯视,更能显现出来该建筑图样的感动力。 圆楼为圆形的土楼,闽南人称之为圆寨土楼。其用途重于防卫,因此该名称嵌「寨」之名。虽然该形状的土楼不是最多,但是面积通常最为庞大。面积最大者甚至可达72开间以上。 通常圆楼的底层为餐室、厨房,第二层为仓库,三层楼以上的所在才为住家卧房。其中每一个小家庭或个人的房间都是独立的,而以一圈圈的公用走廊连系各个房间。这些设计,通常也是著重防御功能。 方楼是土楼中最为普及。该建物类型的特征,是先夯筑一正方形或接近正方形的高大围墙,再沿此墙扩展该楼其他建物。而扩建的制式规格通常是敞开的天井与天井周围的回廊。这些相同建造样式的楼层堆积起来,最高甚至可达六层楼。最后使用使用木制地板与木造栋梁,加上瓦片屋顶,即成为土楼中最普遍的方楼。 五凤楼又名大夫第、五凤楼、府第式、宫殿式或笔架楼。其名虽同,但有些许差距。以两厢房,一门楼等细部构造组成的该土楼类型,其特色是从外观看去通常为三凹两突,彷佛中国古时笔架。五凤楼主要分布于闽西各县与漳州。其中,移民台湾的客家人,也将其五凤楼建筑风格带至台湾。 除了圆楼,方楼与五凤楼之外。以形状分类的土楼尚有凹字型,半圆形,与八卦型等种类土楼。字型土楼主要分布于闽西永定。半圆形分布于平和与永定,而八卦型的土楼则偶见于永定、漳浦、华安、诏安、南靖和中国广东东部。其中全中国最大的八卦土楼则为承启楼楼。[编辑本段]外形 土楼是以土作墙而建造起来的集体建筑,呈圆形、半圆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各具特色。土楼最早时是方形,有宫殿式、府第式、体态不一,不但奇特,而且富于神秘感,坚实牢固。楼中堆积粮食、饲养牲畜;有水井,若需御敌,只需将大门一关,几名青壮年守护大门,土楼则像坚强的大堡垒,妇孺老幼尽可高枕无忧。由于方形土楼具有方向性、四角较阴暗,通风采光有别,所以客家人又设计出通风采光良好的,既无开头又无结尾的圆楼土楼。在现存的土楼中,以圆形的最引人注目,当地人称之为圆楼或圆寨。[编辑本段]作用 土楼属于集体性建筑,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其造型大,无论从远处还是走到跟前,土楼都以其庞大的单体式建筑令人震惊,其体积之大,堪称民居之最。在我们参观的土楼中最普通的圆楼,其直径大约为50余米,三、四层楼的高度,共有百余间住房,可住三、四十户人家,可容纳二三百人。而大型圆楼直径可达七八十米,高五六层,内有四五百间住房,可住七八百人。从土楼这种民居建筑方式体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民俗风情。 从历史学及建筑学的研究来看,土楼的建筑方式是出于族群安全而采取的一种自卫式的居住样式。在当时外有倭寇入侵,内有年年内战的情势之下,举族迁移的客家人不远千里来到他乡,选择一种既有利于家族团聚,又能防御战争的建筑方式便被采纳下来。同一个祖先的子孙们在一幢土楼里形成一个独立的社会,共存共荣,共亡共辱。所以御外凝内大概是土楼最恰当的归纳。[编辑本段]材质 土楼的墙壁,下厚上薄,厚处有的竟达1.5米。夯筑时,先在墙基挖出又深又大的墙沟,夯实在,埋入大石为基,然后用石块和灰浆砌筑起墙基。接着就用夹墙板夯筑墙壁。土墙的原料以当地粘质红土为主,掺入适量的小石子和石灰,经反复捣碎,拌匀,做成俗称的“熟土”。一些关键部位还要掺入适量糯米饭,红糖,以增加其粘性。夯筑时,要往土墙中间埋入杉木枝条或竹片为“墙骨”,以增加其拉力。就这样,经过反复的夯筑,便筑起了有如钢铁混凝土似的的土墙,再加上外面抹了一层防风雨剥蚀的石灰,因而坚固异常,具有良好的防风,抗震能力。据《永定县志》记载,1918年发生大地震,白天柝柝有声,历时20分钟,夜里继续震动,但土楼始终挺立无恙[编辑本段]布局 圆楼是当地土楼群中最具特色的建筑,一般它以一个圆心出发,依不同的半径,一层层向外展开,如同湖中的水波,环环相套,非常壮观。其最中心处为家族祠院,向外依次为祖堂,围廊,最外一环住人。整个土楼房间大小一致,面积约十平方米左右,使用共同的楼梯,各家风乎无秘密可言。 土楼结构有许多种类型,其中一种是内部有上、中、下三堂沿中心轴线纵深排列的三堂制,在这样的土楼内,一般下堂为出入口,放在最前边;中堂居于中心,是家族聚会、迎宾待客的地方;上堂居于最里边,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 除了结构上的独特外,土楼内部窗台、门廊、檐角等也极尽华丽精巧,实为中国民居建筑中的奇葩。[编辑本段]代表 闽西永定: 永定全县有23000余座土楼,其中圆楼有3600座,尤以奇特的圆形土楼最富于客家传统色彩,最为震撼人心。 圆形土楼是客家民居的典范,堪称天下第一楼。它象地下冒出来的“蘑菇”,如同自天而降的“飞碟”。 这种圆楼都由二、三圈组成,由内到外,环环相套,外圈高十余米,四层,有一、二百个房间,一层是厨房和餐厅,二层是仓库,三、四层是卧室;二圈两层有三五十个房间,一般是客房,中一间是祖堂,是居住在楼内的几百人婚、丧、喜、庆的公共场所。楼内还有水井、浴室、磨房等设施。土楼采用当地生土夯筑,不需钢筋水泥,墙的基础宽达三米,底层墙厚1.5米,向上依次缩小,顶层墙厚也不小于0.9米。然后沿圆形外墙用木板分隔成众多的房间,其内侧为走廊。 土楼除具有防卫御敌的奇特作用外,还具有防震、防火、防盗以及通风采光好等特点。由于土墙厚度大,隔热保温,冬暖夏凉。 客家土楼闪烁客家人的智慧,土楼格局的恢宏,令人为之肃然起敬。客家的民俗更令人陶醉,客家人世代相传,朝夕相处,团结友爱,和睦共居的大家族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淳朴敦厚,和善好客,刻苦耐劳的民风;传统文化的可见、可触、可感更吸引众多的游客的莫大兴趣。 永定县高头镇高北土楼群包括: “土楼之王”承启楼,四环圆楼,占地5376平方米,四百间房。外环高四层,直径62.6米,周长229米。每层72间房共288房,均匀分布四套上下楼梯。主环的屋顶向外伸延二米余,防止雨水损坏外墙。二至四层走马廊有瓦屋檐挡雨。二环两层高,共80间房,每层40间。第三环一层高,32间房,用作图书馆。第四环是一道围绕祖堂的回廊。承启楼中心祖堂有民国三十一年林森手题笔花庐匾额。承启楼现住江姓57户三百余人,200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⒉裕昌楼(南靖县现存最古老的土楼) 建于1350年的比萨斜塔闻名世界。它的出名,在于斜而不倒。六百多年来,塔身缓缓向南倾斜,近一个世纪倾斜似有加速之势,尤其是经过1972年大地震后,它的斜度现今已达8度。比萨斜塔的斜,是塔身整体的斜。单从塔体来看,每一处结构还都是横平竖直,中规中矩的。 在中国福建南靖县境内,有一处堪与比萨斜塔叫板的古建筑,它就是号称“东倒西歪楼”的裕昌楼。裕昌楼是一座圆形土楼,建于元末明初,建造年代较比萨斜塔仅晚十几年。裕昌楼共有五层,房室270间,从三层开始,楼内回廊木柱便从左向右倾斜,最大斜度达到15度;而第四层回廊的木柱又以同样斜度反方向从右向左倾斜,两层楼的木柱看上去东倒西歪。歪斜尽管歪斜,可是若把一层至五层的木柱回廊看成一个整体,最底部的木柱和最顶部的木柱却是保持在同一条轴线上的。裕昌楼的斜,是局部结构的斜,就像今天的央视新大楼,有惊无险,斜而不危,200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⒊和贵楼 和贵楼位于南靖县梅林镇璞山村,跟南靖县城53千米。建于清代雍正十年,是座占地1547平方米,是南靖最高的土楼。这座土楼建在沼泽地上,用200多根松木打桩、铺垫,历经200多年仍坚固稳定,保存完好。2001年5月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永定洪坑土楼群 洪坑土楼群位于永定县东南面的湖坑镇洪坑村,村内有500余户人家,2000多人口,都姓双木林,全村现存大小不一、方圆各异的土楼36座。 公元13世纪(宋末元初),林氏在洪坑村开基,所建方形土楼崇裕楼、南昌楼等规模较大,没有石砌墙基,已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坍塌或被拆除,重建新楼。建于明代中期至清代初的一批土楼,其中有11座在公元1865年被太平天国军队烧毁。现存明代(公元1368一1644年)建造的规模较大的土楼有峰盛楼、永源楼等13座,清代(公元1644一1911年)建造的规模较大的土楼有福裕楼、奎聚楼、阳临楼、中柱楼等33座。土楼主要种类有正方形楼、长方形楼、圆楼、五凤楼、宫殿式方楼、半月形楼等。村内还有土木结构或砖木结构的林氏宗祠、天后宫、日新学堂、关帝庙等。村口的水车(水碓),日夜不停地转动,向人们诉说着自古以来土楼客家人的风雨历程。 洪坑村东、西、北3面群山耸立、林木葱茏。洪川溪自北而南蜿蜒曲折,贯穿全村,两岸地势狭长、平缓 。123座建于不同时代、形态各异、规模不一的客家土楼依山傍水、沿溪而建、错落有致、布局合理,与青山、绿水、村道、小桥、田园亲密无间、完美结合,融为一体,构成一幅古朴、神奇、美丽的画卷。 1991年3月,振成楼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洪坑村被列为中国客家土楼民俗文化村,1998年12月所在的湖坑镇被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001年 1 月奎聚楼、福裕楼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奎聚楼、福裕楼、振成楼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2月初,洪坑土楼群作为“福建土楼”中永定客家土楼的组成部份,向世界遗产组织申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福建土楼”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项目。 200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初溪土楼群 初溪土楼群位于海拔400一500米大山深处的山腰上,群山环抱,地形复杂,坡度较大。土楼群整体坐南朝北,背靠海拔1200多米的高山,东西面长约500米,南北面长约300米。一条小溪自东而西从土楼群的前向横穿而过,溪中遍布大大小小的鹅卵石,水流湍急,水面距土楼群前向土楼的地面高达20多米。两条山涧(俗称山坑)水分别自东而西、自南而北进入村内,汇合后从村内贯穿而过,然后注入小溪。位于谷底的小溪,流水潺潺,清澈见底,怪石嶙峋,景色迷人。站在溪中仰望土楼群,别有一番情趣。2002年2月初,洪坑土楼群作为“福建土楼”中永定客家土楼的组成部份,向世界遗产组织申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福建土楼”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项目。 200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中川土楼群 中川土楼群位于永定县南部的下洋镇中川村,距县城凤城镇36公里。中川行政村包括 6个自然村,均为胡氏宗族,其中中川村(俗称中坑村)人口最多,2005年有 512 户、2035人。 中川村四面群山环抱,原是一片草泽地。公元15世纪20年代,中川村的肇居始祖胡铁缘从现下洋镇政府所在地迁居到中川开基。数十座大大小小、风格各异、年代不同的土楼,坐落在小溪两岸,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土楼有富紫楼、拱徽楼、弼山楼、马发楼、贻福堂、双桂堂、桂树楼、荣昌楼、荣盛楼、培德楼、南金堂、庆福堂、长盛楼、永盛楼、大壮楼等,种类有方形、圆形、富字形、府第式……可谓千姿百态。现存年代最久的方形土楼是弼山楼,建于明景泰年间(公元1450一1456年)。此外,还有数十座土木结构或砖木结构、二三层高的小楼,坐落在大型土楼之间,其中一部份小楼为中西合璧建筑。村内所有民居建筑或依山傍水,或依山就势。建于明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的胡氏家庙,金碧辉煌,全部为木质结构,坐落在西面的山腰上。 南溪土楼群 站在高处乌瞰,还有令人惊奇的是,两岸峻峭的高山上有多个土楼群,像明珠似的悬挂在山腰。溪边的青石板路向这些小小的土楼群延伸,拾级而上,少说也得个把小时才能到达。每个土楼群都很小,仅有若干座造型各异的土楼,犹如世外桃源[font color=black][/font]。由于地埋环境特殊,有的土楼呈半月型,有的土楼呈“U”字形,正面呈弧形状。他们施展小巧功夫,将如此艰难狭小的山腰绝地用到了极致。这就是善于创造奇迹的土楼客家人。 南溪山高水长,土楼多,古桥也多。多种形式的石拱桥,还有那四通八达、蜿蜒曲折、被岁月磨损得黑光发亮的青石板路,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福建土楼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在加拿大魁北克市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来自各国的专家经过紧张热烈的审议讨论,最后由包括中国在内的21个委员国一致表示通过将中国的福建土楼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型民居建筑,造型独特、规模宏大、结构奇巧,以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聚居方式、合理的布局及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选址理念而备受世人瞩目。1999年,福建土楼“申遗”工作启动。2000年4月,福建省政府正式确定由永定、南靖、华安三县的“六群四楼”共46座土楼,以“福建土楼”的名义正式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2004年,福建土楼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去年10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对福建土楼遗产申报项目进行现场评估考察。今年上半年,福建土楼顺利通过正式评估,成为提交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表决的全球47项申报世界遗产项目之一,这也是2008年我国参评的唯一文化遗产审议项目。

客家建筑 1.土楼: 福建称土楼,江西称围楼、半围楼,广东称围龙屋。有园寨土楼、方形土楼(四角楼)、八卦土楼、五凤楼等。竹片木条做筋骨,石灰砂石为原料,内有住房,学堂、水井等。是同宗聚族而居的集中住宅,互相守望相助,具防御功能。 2.土楼特色: 高、大、全 小型:2、3层单环。21-28间 中型:3、4层,大直径或双环。30-40间 大型:4、5层,大直径,两环或三环。60-72间 皆有1至3个水井,下层厨房,中层仓储,上层居室,只有上层居是对外开窗,每户有楼梯。珠牛圈、厕所在楼外。中间危祠堂、学校、议事厅 圆形土楼:丰作厥宁楼、承启楼、锦江楼 方形土楼:馥馨楼、遗经楼、永隆昌楼。 八卦土楼:振成楼、在田楼 五凤楼: 广人称围龙屋或围屋,闽西上杭人则称大屋,大楼,闽西上杭五凤楼有2000以上,广东全部一万以上。东西南北中五方配五色五凤,由厅下(正身)、横屋(护龙)、围龙(外围保护)等组成。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