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孔子核心论文怎么写好发表

发布时间:2024-07-05 12:24:05

孔子核心论文怎么写好发表

0、学习阶段,读书思考,把自己想发论文的核心期刊找来,学习里面的文章内容、风格、观点、结构等1、选题——根据自己的兴趣,关注点,根据杂志近来关注的内容选择一个研究题目2、文献研究,有意识的阅读相关主题文献3、研究,调查访谈还是实验等方法获取数据,分析数据4、成文5、投到核心期刊基本是这样的过程

1、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一定要保证论文的质量。发表过论文的作者都知道,核心期刊是国内非常有影响力的,对论文内容要求是非常严格的,所以只有高质量的论文,才能够通过核心期刊的审核,才能够成功地发表。 2、选择的核心期刊一定要符合作者自己所写论文的方向,要特别需要注意每个期刊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需要作者筛选出符合自己论文领域的期刊,这样才更容易发表。 3、一定要按照期刊的格式要求去进行写作修改,比如题目,摘要,参考文献,篇数、字数、格式以及排版的要求,符合期刊的要求,这样才有助于论文的顺利发表,在论文审稿的过程中也是非常有关键性的。 4、如果作者是评职称的话,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一定要注意核心期刊的时间问题,核心刊物一般需要6-18个月,或许更长的时间。所以编辑也是建议作者尽早的安排自己的论文。

论文写作步骤一般包括五个方面,即确定题目、准备材料、草拟提纲、书写初稿和修改定稿。确定题目是论文写作的第一步,题目的选择是否得当,这将影响论文的质量,甚至关系写作的成败。准备材料是第二步。材料是文章论点确立的依据,没有事实材料,论点无法确立;材料是论文的血肉,离开了材料,就无法展开论证

孔子优点论文怎么写好发表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我心中的孔子议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你可曾听说一个人,他愿意将一生都耗在一项许多君王不认可的学说之上;你可知一个人,他的学问可以经受两千五百年的历史洗涤,非但没有消沉,反而日久弥新?这个人就是孔子。

逝者如斯夫,往事犹可追。隔绝了两千年,毕竟只剩下一鳞半爪的真实感,九成九倒是后人评说的高山仰止或者毁誉谤兴。当无数的西方人怀着迷惑与惊叹揣摩这东方的传奇,我们这些传人们似乎更多了一份“身在此山中”的茫然。

我心中的孔子,不是神也不是那些流芳百世的文字或者膜拜的木牌,反而是一个静静聆听人的内心与默默观察世界的智慧老人。有很多文字出自他手,他的出现似乎就是为了传承中华古文明中遗散的智慧,为那个号称天下大乱的时代保留一些更久远的文明与记忆。而他自己只是教教书、游游学,就这样开启属于未来两千年的兴与亡,真或伪……而他最真实的生命却变得渐渐模糊起来。

理解一个影响了文明史的人,若不是亲身用心去聆听,你所看到的可能只有“矛盾”二字。几千年的辉煌可能在一百年中面目全非,而冰冻三尺之下又有几人能够不问寒暑与寂寞,仅仅为了与他仰视同样的星空呢?

从古至今,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以及西方的哲学家都层出不穷。但在众多的圣杰之中,最令我敬佩的依然是我们的东方圣人:孔子。

孔子是春秋时代人,名丘,自仲尼,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号称弟子三千。关于他的故事可太多太多!所以我们今天就来谈一谈:我心中的孔子!

首先,我认为他是一个不耻下问、终身求索的人。我们知道孔子有很多的导师。大到道家创始人,小到故事中的两个六岁小孩。这样鲜活的例子自然说明了孔子的谦虚、和刻苦好学!但是这还不够深刻,因为孔子还是一个终身好学,终身求索的人。孔子说:“五十有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十五岁到七十岁,孔子一共活了七十三岁,让我们来算一算,孔子一生中百分之八十都在学习!“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在孔子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第二,我认为孔子是一个人、礼、国家,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人。孔子从四十多岁开始讲学,一生弘扬仁义礼智信。以礼治国。为了国家、他可以“毁三都”、为了国家,他可以亲自领兵。但是鲁国的君上却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将孔子赶出鲁国,不过,孔子并未放弃,在和弟子漂泊的十九年中,他仍然没有放弃,走到哪讲到哪。有几次差点丢掉性命,但他已然宣扬仁、义、礼、智、信。也许真正的大无畏,不仅是在战斗中“不怕死”的烈士,更是为了教育不畏惧一切困难的老师们!

第三,我认为孔子还是一个很有战略思想的人。20xx年的时候有一部电影很火,叫做《孔子》,其中有一个片段,是这样的:齐想借用会盟来刺杀鲁国君上,以为孔子早就料到这一招,出动了五百乘兵车,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问题,兵车并未出动。不过,孔子早有准备,会盟开始,齐国动用五百乘战车,而鲁国竟然也有五百乘战车。齐国见此情形,只好收兵。讲到这,有朋友会问了,鲁国的战车是从哪来的呢?哈哈!五百乘战车子虚乌有因为他们站的高,下面的情景看不大清楚,所以孔子便集中了一百乘牛车,后面拉上扫把,一跑起来、烟雾弥漫。这样便形成了“五百乘战车”的壮观景象!孔子的战略就是这样:兵以正和,以奇胜!

这就是我心中的孔子,这也就是孔子。爱人、爱己。正像它的先师子产大夫说的那样:“苟利国家生死以之,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孔子不愧为真君子!他的弟子遍天下,也把仁、义、礼、智、信,传遍了天下!

我心中的孔子:东方圣贤!

知识渊博的读书人从来不会拒绝阅读,而总是在选择纷繁复杂的视野中紧紧追随经典的脚步。在自己求学的过程中,他们总是不言辛苦,向知识比自己渊博和一些对自己的知识面有帮助的书籍上下功夫。

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闻名遐迩的大学问家,思想家。

作为一个完全有资格来炫耀自己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中探索吗?回答是肯定的。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

“勤奋,谦虚,好学,乐观,实事求是”这是他的学习精神。他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容包纳世间万物。这是我最佩服他的一点。在治国方面,他主张“仁”,他的美德核心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他提倡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他认为一个完美的人应该在诗礼乐方面修身成性。

他的人生智能谈话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这些话语时,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

我们也许不会学到孔子的全部,但我们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孔子是每个人都了解的,我们学过他的名言警句也不少,但是真正能够知其意的却很少很少,包括我自己,我目前也只能懂得他的几句而已。

纵观他的名言警句,在我所领略的警句中他的这句话让我感悟极深——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的。我认为孔子的这句话说得非常的好,他正适合于我们,可以告诫我们读书不能读死,要善于去灵活应用开动脑筋,在念读的同时要反复地思考,思考作者为什么会这样写,它的好处在哪里,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当然只思考也不行,也要将自己的思考融入课本当中反复的推敲之后就会有所得。

我就有过亲身体会以前我学习成绩总是提高不上去,父母也给我报了许多补习班,但是终究没有太大的效果,后来,在上课时学了《论语十则》后,就对这句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天晚上做完作业后就躺在床上仔细体会这句话的用意,子经过几天的推敲后就发现了自己学习成绩提不高的原因,那就是没有善于思考的习惯,后来在每次上好课后我总会在下课时思考关于上课时的一些问题,在补习班里就将没有思考出来的问题问问老师,成就因此有了进步。

如今想想,孔子被称为圣人可一点都没有错,他的每句话都含有巨大的哲理,每当我理解了其中的一句时,我只会认为我只是看到了冰山的一角,自己只把自己当成浩瀚的宇宙中一颗没有光亮的小行星,自己要学的知识还多着呢。

《弘扬孔子文化精髓,促进综合素质发展》当我提笔写这篇文章时,不由想起去年在妈妈单位举办的联欢会上发生的一件有趣的事情:一位年仅三岁的,超可爱的小弟弟,表演了一个令大人们惊叹的小节目:背诵<<三字经>>全文。这个连说话都奶声奶气的小男孩,一边眨巴着亮晶晶的小眼睛,一边十分轻松、流畅地背诵:“人之初,性本善•••••”没有一次停顿和迟疑。全场不由得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更令这位小家伙意犹未尽,如何都不肯把话筒放下,全场又是一阵大笑•••••这搞笑的一幕或许触动了妈妈,第二天,一本崭新的《论语》出现在我的桌前。于是,我也开始像一只贪吃的小虫,吸吮、品味起《论语》这片绿叶上的露珠。子曰:“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这句话告诉我们:狗夜里要看门,公鸡早晨要报晓,动物都有所作为,人如果不学无术,如何可以称为人呢!这生动又精炼的语句难道不比家长们一句句干巴巴的“一定要好好学习呀!”更耐听、更管用吗?子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也就是说:“爱心、公正的言行、礼仪、才智、信用是五项应当遵守的守则,是不容忽视的。”这和目前社会提倡的综合素质对我们的要求不正是异曲同工吗?啊!我真想走进时光隧道,回到二千多年的春秋时代,向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道上一声“谢谢!”你经典的话语,仍让我们——当代小学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良好熏陶!现在,我想引用孔子的这句话来结束这篇文章吧:“戏无益,勤有功。有志者,事竟成。”同学们!让我们共同遨游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云海中,让中华民族的经典、精髓永远传承发扬!

首先要看《史记》中的《孔子世家》,然后要看今人专著/论文

孔子论文怎么发表

关于孔子思想的研究论文

对于孔子思想,大家的了解到底有多少呢?下面就随我一起去阅读关于孔子思想的研究论文,相信能带给大家帮助。

论文摘要: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以约驭博、寓教于乐等,分析其教育思想对当今教学方法有重要启示。

论文关键词:

孔子;教育思想;当代教育

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非常重视教育,创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私学,毕生从事教育事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含有丰富的唯物辩证法因素,因此至今仍有不朽的生命力,它对今天的教育仍然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从中我们可以获得极大的教益和启示。

1 倡导“有教无类”,主张“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与全面教育相结合

孔子,作为我国第一所私学的开创者,主张“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提倡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力。孔子在招收弟子时,不重身份,不看财产多少,也正因为如此,孔子的弟子很多,各个社会、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还有父子二人同学于孔子的,如颜回、曾参等。孔子的这种思想观点,奠定了后世教育大众化的理论基础,开历史之先河,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教学中不能没有统一要求,但不从学生实际出发,忽视学生在资质、性格、才能、兴趣等方面的差异就无法达到统一要实现的目标。孔子将因材施教与全面教育巧妙地结合起来,解决了教学过程中的这一矛盾。在《论语》中,有不少生动的事例表明,同一个问题,孔子对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教法,例如,在(《论语颜渊》)篇中记载,樊迟、司马牛、仲弓和颜渊均曾向孔子问仁,孔子做出了四种不同的回答: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樊迟的资质较鲁纯,孔子对他就只讲“仁”的最基本概念——“爱人”;司马牛因“多言而躁”,孔子就告诫他:做一个仁人要说话谨慎,不要急于表态;仲弓对人不够谦恭,不能体谅别人,孔子就教他忠恕之道,要能将心比心推已及人;颜渊是孔门第一大弟子,已有很高的德行,所以孔子就用仁的最高标准来要求他——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要合乎礼的规范。这样,根据每个学生基础和造诣的不同,孔子对同一问题做出了四种深浅不同的回答,既切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就都符合“仁”的基本概念。

“因材施教”这个概念孔子本人并没有直接提出,是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指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遂有了“因材施教”的名言。但孔子的教学实践却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他始终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各方面才能的人。孔之之所以做到了这一点。与他对学生有深刻、准确、全面的了解是分不开的。孔子十分注意利用各种机会,通过各种方式,观察了解学生,他非常熟悉学生的特点,能够用精辟的语言相当准确地概括出学生的特征。如:“由也果”(认为子路果敢),“赐也达”(子贡为人豁达、大度),“求也艺”(冉求多才多艺),“柴也愚”(高柴较迟钝),“参也鲁”(曾参较耿直),“师也辟”(子张较偏激),等等。对每一位学生的才能特点、性格特征,孔子心里也都有数。并且他还把学生的性格特征分为三种类型:“狂者”、“中行”、“狷者”,他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即人有偏激、拘谨和介于二者之间的三种不同性格。

再如,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母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共西华曰:“由也问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孔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同样的问题,由于询问者的情况不同,孔子的答复也不同,“一进之,一退之,所以约之于义理之中,而使之无过不及之患也”。由于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同,所以在他们问仁、问礼、问政、问孝的时候,孔子的回答往往是深浅难易、繁简详略各不相同。

在因材施教的同时,孔子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全面教育。《论语述而》篇中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史记孔子世家》也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子弟”。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但同样学习文行忠信、诗书礼乐,程度不同,能力也各异。有的“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有的“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之宰”;有的“束带立于朝,可与宾客言”,同样是身通大艺者,也各有特长,“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我们从孔子运用“因材施教”这一原则的经验中,可以受到两点启发:第一,教育和教学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避免盲目性;第二,既要坚持共同目标和统一标准,又要善于发现和注意培养学生的某些特长,避免一刀切。

2 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

谈到“启发式教学”,许多人都会想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以“产婆术”著称的启发教育,但事实上,孔子不仅一贯坚持启发式教育,而且“启发”这个名称本身也是由孔子所创造的。孔子所创造的启发式教学其内涵要比苏格拉底更丰富、更为深刻。我们不妨将之称之为“产婆术”的苏格拉底启发式对话与孔子的启发教学作一下比较。

一位名叫欧谛德谟的青年,一心想当政治家,为帮助这位青年认清正义与非正义的问题,苏格拉底运用启发式方法和这位青年进行了下面的对话(以下都苏问,欧答)问:“虚伪应归于那一类?”答:“应归入非正义类。”问:“偷盗、欺、奴役等应归于那一类?”答:“应归入非正义类。”问:“如果一个将军惩罚那些极大地损坏了其国家利益的敌人,并对他们加以奴役这能说是非正义吗?”答:“不能。”问:“如果他偷走了敌人的财物或在作战中欺敌人,这种行为该怎么看呢?”答:“这当然正确,但我指的是欺朋友。”苏问:“那好吧,我们就专门讨论朋友间的问题。假如一位将军所统帅的军队已经丧失了士气,精神面临崩溃,他欺自己的士兵说援兵马上就到,从而鼓舞了斗志取得胜利,这种行为该如何理解呢?”答:“应该算是正义的。”问“如果一个孩子有病不肯吃药,父亲他说药不苦、很好吃,哄他吃了下去,结果治好了病,这种行为该属于哪一类呢?”答:“应属于正义类。”苏格拉底仍不罢休,又问:“如果一个人发了疯,他的朋友怕他自杀,偷了他的刀子和利器,这种偷盗行为是正义的吗?”答:“是,他们也应属于这一类。”问:“你不是认为朋友之间不能欺吗?”答:“请允许我收回我刚才说过的话。”

从这一段生动的对话可以看出,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的特点是:抓住思维过程中的矛盾,启发诱导,层层分析,步步深入,最后导出正确结论。

下面再看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按照宋人朱熹的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未达其辞。”可见,“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进行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明白时的矛盾心理。这个时候老师应该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启发思路,这就叫“启”。“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了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一种想说又难以表达的状态。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孔子启发式教学虽然只有八个字,但它却生动地表现出孔子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完整过程,而且还深刻揭示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将会出现的两种心理状态,或者可以说两种不同的思维矛盾,以及这两种矛盾的正确处理方法。和苏格拉底对话法相比较,可以发现二者的共同之处是:彼此都十分重视学生思维过程中的矛盾,但二者处理思维矛盾的方法完全不同:苏格拉底是通过教师连续不断地提问,迫使学生陷入自相矛盾的状态,从而把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使问题最终得到解决。由此可见,苏格拉底的对话法实际上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完全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这种启发式教学虽然能够是学生印象深刻,但由于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得不够,对于较复杂问题的理解恐怕难以深入。

而孔子则是由教师或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由学生自己去思考,等到学生处于“愤”的心理状态,即遇到思维过程中的第一种矛盾而又无法解决时,教师才去点拨一下。然后又让学生自己继续认真思考,等到学生进入“悱”的心理状态,即遇到思维过程中第二种矛盾且暂无法解决时,教师再点拨一下,从而使学生柳暗花明,豁然开朗。可见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自终处于主动地位,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索,教师只是从旁边加以点拨,起指导和促进作用。两相比较不难看出,尽管两种启发式教学都很有效,都能促进学生进行思维,但是,显然孔子的启发式有更深刻的认知心理学基础,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而具有更高的理论价值。

3 求知应求实,勤奋,学思并重

孔子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他主张求知应先端正态度,求知应先求实。一个有智慧的人贵在自知,明白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一个人能够做到自知,就能真正认识到自己的差距和不足,也就能通过学习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另外孔子曾说过:“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论语述而》)他对当时人们对历史上不确凿的事任意牵强附会大为不满,教导学生做学问要实事求是,要向古人学习,古人对待历史不确凿的作法就是存疑。存疑,并不是有疑问不提出来而有所保存。恰恰相反,他是指在自己实事求是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要敢于对自己认为不确凿的问题提出疑问。“尽信书,不如无书”,在当今的教学实际过程中恰恰就需要这种思想,要鼓力学生用批判的眼光看待自己所接触到的事物,要敢于从课本中走出来,不要唯书本马首是瞻,对自己认为有错误的问题要敢于质疑。否则,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一旦失去,在学习上就永远不会有实质性的进步。

一、孔子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突出价值

(一)自强不息

孔子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年轻时,他好学上进,不断进德修业。他的政治思想形成后,便为实现自己的主张孜孜以求。孔子向往三代圣王之治,希望王道大行,实现仁政德治。孔子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他对社会历史与现实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可他依然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懈奋斗。他希望教化社会人心,讲究仁爱,遵守秩序,并为之四处奔走,到处碰壁亦信念不改,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孔子心目中有一片圣洁的天地,这就是要实现天下为公、讲信修睦、谋逆不兴、盗贼不作的大同社会。孔子晚年喜爱《周易》,《易传》中多次提及的“刚健”、“有为”,《象辞》所说的“自强不息”,其实正是孔子生命主题的写照。

(二)与时俱进

孔子执着于自己的政治追求,但他绝不是愚顽不化的人。人们误解《礼运》篇,以为孔子向往的大同社会是所谓“原始共产主义时代”,其实,认真对读《孔子家语》与《礼记》的该篇,就会发现孔子所言是指“三代明王”时期。孔子思想的显著特征是主张“时变”,主张在变化的时势中找到最合适的切入点,《大学》引述古训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易传》则有:“生生之谓易”以及“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发展观念。《论语》、《中庸》、《易传》中都记有孔子的相关论述,而《周易》中所说的“与时偕行”,最为准确地表述了孔子的这一思想。

(三)天人和谐

孔子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突出表现在他的天、地、人“三才”一贯思想上。在《易传》中,天、地、人被看成宇宙组成的三大要素。《贲·彖传》日:“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与自然并列,就应和谐相处,由此形成了儒家“天人相通”、“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相互协调观念。孔子认识到客观规律不可抗拒,他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孔子言行中包含有丰富的天人和谐等生态意识,认为人应当自觉认识与遵守自然规律。《论语·述而》说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孔子家语·五帝德》记孔子说:“治民以顺天地之纪”、“仁厚及于鸟兽昆虫”、“养财以任地”、“履时以象天”、“春夏秋冬育护天下”之类,都包含有注重生态平衡,遵从自然规律的意义。

二、孔子儒家思想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指导意义

(一)教育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曾预言,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科技发展将会突飞猛进,这取决于四个有利因素:经济实力的强大、决策者的决心、大量的青年人才、良好的传统。在传统方面,杨振宁极为看重由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在教育方面的深远影响。众所周知,孔子非常重视教育,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学思结合、重视实践、学仕结合……其中的一些观点今天看来更显卓越。比如,他的富民而教的主张,几乎就是我国普及教育、提高民族素质,以实现“科教兴国”政策的古代版本。

再如,在兴起于西方的现代教育中,技术教育、职业教育是最重要的内容,道德教育、人格教育则普遍被忽视,其结果是人的工具化、物化,一孔子德才兼备、德智并重的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可补其偏。

(二)经济

在追求利益最大化动机的驱动下.西方传统的管理思想强调高效率、标准化。在这种体制下,人只被视为整个生产流程中的一个环节、一道工序,或只是庞大而复杂的制造金钱的机器上的一个零件,他的生活和权利得不到企业管理者真诚全面的关心。与此相反,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理念则是“以人为本”,实实在在地爱人、关心人,而不仅仅是利用人、控制人。这就使得生产者在企业中有一种“家”的归属感,企业的对内凝聚力、对外竞争力也由于生产者对“家”的忠诚奉献得以增强。用一位日本企业巨子的话说,儒家的管理模式就是:一手拿算盘,一手持《论语》。

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精神在“儒商”身上表现得最为全面。其博施济众、依群利己的经营宗旨,以人为本、仁民爱物的经营原则,以义取利、诚信为本的经营道德,好学重教、以智经商的经营特色,以和为贵、和气生财的经营方法。——这一切无不是孔子思想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创造性运用。

(三)政治

当今世界有两大显著趋势,其一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扩展,人们被愈加紧密地联系在一个“地球村”中,其二是某些民族、国家间的冲突和矛盾似乎在朝着扩大、加剧的方向发展,帝国主义、国家主义、民族主义的幽魂仍在四处游荡。在未来的世界中,各国应当遵循怎样的政治伦理,才能使我们这个星球平安无事?1988年,世界三分之二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孔子充满仁爱精神的“忠恕”之道应当是当今世界各个民族和国家相互尊重、和平共处的中心价值。孔子主张的“和而不同”应当是克服“西方中心主义”、“大国沙文主义”,实现文化多元存在、民族共同发展、国家共同繁荣的基本法则。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不应成为歧视和强权的现实借口,福山的“历史终结论”也不足成为人类未来发展的一元宿命。唯有彻底摒弃满怀恶意的达尔文主义的西方政治思维,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作为世界政治生活中的最低共识,用孔子一样对他人充满善意的目光去看待其他的国家和民族,庶几人类可以实现“有道”的大同社会。

孔子教育思想论文【1】

摘 要:在东方的教育发展史上,孔子是不可不提及到的人物,他的教育思想至今对我们产生影响。

解读他的教育思想,对当今社会教育具有启发和教育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孔子 《论语》因材施教仁 教学思想 启示

孔子(约公元前551-前479年)是我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和“礼”,提倡“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忠孝和仁爱。

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因材施教,这些思想在《论语》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孔子的教育思想从多方位的分析和总结,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思想,了解他的思想,对于教育的发展意义重大。

一、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据记载,孔子门生三千,而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教育沿袭着“学在官府”的传统,教育被贵族子弟垄断,平民子弟是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的。

之所以有这么多学生,是因为孔子首次提出“由教无类”认为世界上一切人都有享受教育的权利。

无论贫贱之人,还是富贵之人,都有接受的权利。

孔子说:“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

“束修”是一条腊肉干,是当时贽见老师的礼物,只要有愿行束修之礼的,也就是愿意在孔子门下接受教育的,孔子是不会拒绝的。

这并非孔子受他的礼,而愿意教他学习,只是“束�”是当时人们都能承担的,任何人均可到他们下接受学习。

这是其中之一,另一个故事跟能说明孔子对待受教育者资格的要求。

有一个名为互乡的地方,此地之人不善,难与言。

互乡一童子求见孔子而孔子接受了,门人非常疑惑,孔子解释说:“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

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论语・述而》)这就是说,只要一个人肯进取,不管其曾经怎样,只要现在能洁身自爱,以求获得教育机会,我们就不可以剥夺他受教育的权利。

充分说明了有教无类的教学思想。

二、教育方法,内容和目标

1.教育方法

在孔子的教学思想中,“因材施教”和启发诱导是教育的基本方法。

因材施教,根据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孔子说:“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论语子路》)这就体现了孔子对学生的了解。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也。”(《雍也》第21章)意思是教学上要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的智力水平,教授难度不同的教学内容。

此举虽无“因材施教”四字,但在朱熹的《四书集注》中“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充分说明孔子教人,因材施教。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意指:一个人不到他倾全力去尝试了解事理,但却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我是不会去启示他的。

不到他尽全力想要表达其内心的想法,却想不到合适言词的程度,我是不会去开导他的。

如果告诉他一个角落是这样的,他还不能推悟出其它三个角落也是一样的,那我就不会再多说什么了。

句中一“启”一“发”充分体现了孔子的启发式教学。

这个方法对当代教育具有启示的作用。

2.教育内容

孔子教育内容:“孔子教学继承了西周六艺教育传统,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其中道德教育内容:仁与礼、孝悌、忠信。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意指:人心若没有了仁,把礼来如何运用,人心若没有了仁,把乐来如何运用。说明仁礼在教学的重要。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论语・里仁》)意指侍奉父母,他们若有过失,要婉言劝告。

话说清楚了,却没有被接纳,仍然尊敬他们,不要违逆对抗,继续操劳而不怨恨。

这是孝悌充分体现。

子曰:“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意指人没有信用就没有立足之地。

一个国家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就要垮掉,强调忠信在教育上重要性。

他向学生讲授“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孔子儒学思想中教学内容后又增加“六艺”,包括为礼、乐、射、御、书、数。

包含了道德修养、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和训练。

孔子教学不以书本为学习全部资料,而是在书本学习同时,在生活中也同时学习。

这样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3.教育目标

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意指一个真君子做到了内心的仁、知、勇,从而就少了忧、惑、惧。

这体现了孔子在教育人学习要达到的教育目标。

而在培养目标上,孔子注重“举贤才”为国家培养人才也是孔子教育的目标。

“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与孔子的举贤才是一致的,从这句话中就体现了孔子为国家培养人才的目标。

孔子告诫学生“不患无位,患所以立”(《论语・里仁》),孔子推荐学生担当政治事务,在举荐人才时有原则,首先,学习不优异,不可做官:其次,要在国家政治开明时才可做官,否则宁可隐退。

所以在孔子教育思想中只有做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和“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才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孔子教育思想对历史的贡献,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展了教育对象;“因材施教”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重视文化的传承,对教材进行建设,为后世儒家奠定了进经籍教育体系的基础;更提出了“终身学习”的思想,“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通过他自己证明了这一说法,对教育的启示:在教学中,教师不放弃每一位学生,了解每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思想,从而选择适合学生方法进行教学,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到“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

从而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于社会和个体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教育的发展做出的贡献更是不可磨灭的。

参考文献:

[1] 朱熹(宋).《论语集注》[M].济南:齐鲁书社,1992

[2] 刘嘉铭.《教育公共基础笔试》[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11论文期刊:

[3] 曲红艳.《孔子教育思想浅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年21期

孔子教育思想研究【2】

[摘要]孔子作为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教学经验,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许多宝贵的教育主张和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

他的这些教育经验和原则,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宝贵遗产,至今仍对我们的教育实践有着行之有效的指导意义。

我针对孔子著名的“有教无类”、 “乐学”、 “因材施教”以及一些比较具有参考价值的教育思想进行浅析。

[关键词]孔子“有教无类”“乐学”“因材施教”“变通”

正文: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根本的要靠教育,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只靠政令、刑律去治理国家,百姓只能被动地去遵纪守法,而不能够有廉耻之心,不懂得为什么要自觉地去遵纪守法,是不能够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的。

如果用教育的'方法去教育人民,使人民能够用礼法去约束自己,懂得言行的规范,就能够自觉地遵纪守法,那么国家就能够得到治理,孔子认为政令、刑律都不如教育更加有效,因而孔子一生开私塾,广收弟子三千,有才能者就有七十二人,因而孔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教育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的发展和老师的发展,他的教育思想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我在这里仅仅就其中有代表性的几点进行分析。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意思是说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受教育。

又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意思是说只要给我一些薄礼,我从来没有不教的。

这在当时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不仅仅是王孙贵族,普通人的子女也可以接受教育,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孔子认为“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

他认为人的素质都是一样的,只因为环境与教育的不同,才使人有了差别,尽管当时孔子已被人尊为圣人,但他始终强调自己不是生而知之的人,是学而后知的。

由此可见,他认为任何人只要受到教育都可以成为圣人,他强调学而后知,不仅是谦虚,也是他的信念。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后身体力行,在教学实践中贯彻了他的主张,在他的弟子中就有各式各样的人,既有贵族,也有被称为鄙人的下层人士,也有像颜渊那样的贫穷的人。

孔子教导学生要注重提高道德素质,也提倡老师要讲究职业道德。

从以上可以看出,孔子把德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

如果我们的教育管理者,只懂搞教育,而不懂道德要求,那么其后果是难以想象的。

一个有很高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的科学家,却助纣为虐,为战争贩子研制杀人武器;一个掌握有高超印刷技术的科研人员却研究和大量印刷假币,严重干扰和威胁国家经济,这样的人于百姓、于国家、于社会有何益呢?值得欣慰的是,现在有许多有识之士已开始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点是道德教育。

在学习态度方面,孔子推崇的是使学生“乐学”。

《论语》的第一句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可见孔子非常重视要使学生愿意学习和乐意学习,他从自己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认识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说,只有把学习当作乐趣,迷上了学习,才能取得最好的学习成效。他说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他还对别人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从这些议论可以看出孔子本人就是非常乐于学习的人,正因为把学习当作乐趣,才能学得进,学得好,成为博学多识的人,所以孔子认为要想使学生学好,首先要让学生“乐学”。

为了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长,他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在教学中 "因材施教"。

论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子路与冉有向孔子请教同一个问题,听说了一件事,要不要马上去做?孔子对子路说:“有父兄在,不可以如此。”对冉有却说:“可以去做。”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公西华对此发生疑问,孔子解释说:“冉有退缩,故鼓励其进取;子路则勇于进取,故使之知有所退缩。”(见《论语·先进》)这个故事就是比较典型的因材施教的例子。

如上面所说,孔子的学生之所以各有所长,也正是他因材施教的结果。

孔子能熟练运用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到学生想弄明白而不能弄明白的时候,不去点拨;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清楚时,不去启发。

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

孔子的教育方法灵活多变,有诸多辉煌创造:如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温故知新、循序渐进,叩其两端,举一反三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千古流传,至今仍在教学中发挥作用。

除了以上关于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贡献以外,孔子还难能可贵地提出了“终身学习”的思想,并且身体力行。

他现身说法地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在孔子看来,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没有年龄阶段的限制。

这种学而不厌的精神,不仅成为千百年来鼓舞中国广大知识分子“活到老、学到老”的光辉榜样,而且在当代被进一步发展成为信息时代最有价值、最富于创造性的教育理念——终身教育思想。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培养其创新、创造能力,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开展启发式教学,要求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目前我们还有相当部分教师还没有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这种状况必须下大力气扭转。

哲学告诉我们:变,才是事物的发展规律,不变就不能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

参考文献:

[1]《论语》

[2]《论语名言解析》

[3]讨论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广西教育》

[4]语文课程改革应当反思的几个问题 《语文建设》

孔子是我们中国儒家文化的创始人,是封建传统社会尊为的圣贤 所以孔子这个话题太广了,就算是写“仁爱”“仁政”的思想也无法一篇论文就可以概述的。你可以从孔子的生平,可以从孔子周游列国遭拒却始终坚持自己的仁的思想,从孔子晚年编订《春秋》《周易》等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从孔子“有教无类”的平民教育思想,以及“温故而知新”等教育思想写起。未必只写他的儒家代表思想,那个第一很难写,第二很多人写过的,没什么新意。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孔雀观赏论文怎么写好发表

孔雀

每当唱起“金孔雀,展翅飞,七彩花衣映朝辉……”的歌词时,我真想看看孔雀。盼望的一天终于来到了。我们一家到动物园去,我真高兴!

我们一进动物园,立即来到孔雀馆,大家都被一只只美丽的孔雀吸引住了。

孔雀头上有几根彩色的翎毛,一抖起来,那翎毛轻轻颤动,惹人喜爱。它有一对凤眼,尖尖的嘴,细长的脖子,上面长着像鱼鳞花纹一样的羽毛。这些羽毛蓝里透绿,油光油光的,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亮,显得更加美丽。

说来可真巧,我用花手帕在空中摆来摆去,孔雀真的开屏了。只见一只花孔雀把尾巴抖得哗哗响,那漂亮的尾巴就像 *** 手中的彩扇,慢慢散开,又像透亮的珍珠撒在它身上,非常美丽。尾巴一开屏,鲜艳夺目,五光十色,使人眼花缭乱。那些像桃形的花纹,外面一圈是灰色的,第二圈是浅蓝色的,最后一圈是宝石蓝的,还带点暗红色的,真漂亮。它可神气了,昂着头,挺着胸脯,来回转着,炫耀自己的美丽。

另一只白孔雀毫不示弱,连忙散开像一把白纱伞似的尾巴,上面还有淡淡的花纹。顿时,那只花孔雀不转了,两只孔雀面对面站着,一动不动,原来它们在比美。花孔雀抖抖头上的翎毛,又抖抖美丽的尾巴。白孔雀也抖了抖头上的翎毛和美丽的尾巴。比得正得意时,一只雌孔雀在食盆里吃起了食物。花孔雀在一旁围着食盆打转转,急得直跺脚,白孔雀好像胜利了似的,满意地合上了它那美丽的尾巴。它跳上枝头,蓬松的尾巴在阳光下异常好看。

我们离开了孔雀馆,但我对孔雀的印象很深。晚上,我梦见一只白色的孔雀飞到我的身旁,我用手轻轻地抚摸着那美丽的尾巴……

当听到“金孔雀,展翅飞,七彩花衣映朝辉……”的歌词时,我真想看看孔雀。盼望的一天终于来到了。4月26日,老师带我们到动物园去,我真高兴!

说来可真巧,同学们用花手帕在空中摆来摆去,孔雀真的开屏了。只见一只花孔雀把尾巴抖得哗哗响,那漂亮的尾巴就像仙女手中的彩扇,慢慢散开,又像透亮的珍珠撒在它身上,非常美丽。尾巴一开屏,鲜艳夺目,五光十色,使人眼花缭乱。那些像桃形的花纹,外面一圈是灰色的,第二圈是浅蓝色的,最后一圈是宝石蓝的,还带点暗红色的,真漂亮。它可神气了,昂着头,挺着胸脯,来回转着,炫耀自己的美丽。

另一只白孔雀毫不示弱,连忙散开像一把白纱伞似的尾巴,上面还有淡淡的花纹。顿时,那只花孔雀不转了,两只孔雀面对面站着,一动不动,原来它们在比美。花孔雀抖抖头上的翎毛,又抖抖美丽的尾巴。白孔雀也抖了抖头上的翎毛和美丽的尾巴。比得正得意时,一只雌孔雀在食盆里吃起了食物。花孔雀在一旁围着食盆打转转,急得直跺脚,白孔雀好像胜利了似的,满意地合上了它那美丽的尾巴。它跳上枝头,蓬松的尾巴在阳光下异常好看。

我们一进动物园,立即来到孔雀馆,大家都被一只只美丽的孔雀吸引住了。

孔雀头上有几根彩色的翎毛,一抖起来,那翎毛轻轻颤动,惹人喜爱。它有一对凤眼,尖尖的嘴,细长的脖子,上面长着像鱼鳞花纹一样的羽毛。这些羽毛蓝里透绿,油光油光的,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亮,显得更加美丽。

老师带我们离开了孔雀馆,但我对孔雀的印象很深。晚上,我梦见一只白色的孔雀飞到我的身旁,我用手轻轻地抚摸着它那美丽的尾巴……

一身美丽的羽毛,一对大大的翅膀,还有一只长长的嘴巴,再加上一双明亮的眼睛,凑成了一只美丽又讨人喜欢的孔雀。 孔雀 ,脊椎动物,鸟纲,雉科。孔雀有两种,一种生活在南亚,叫蓝孔雀;另一种生活在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和东南亚,叫绿孔雀。绿孔雀的雄鸟体长约两米左右,羽色极为华丽,有翠绿、亮绿、青蓝、紫褐色,多带有金属光泽,这些羽毛绚丽多彩.它们的羽毛细长,犹如金绿色丝绒,开屏时反射着光彩,好象无数面小镜子,非常鲜艳夺目。头顶上长着1簇直立的冠羽,尾上覆羽延长成尾屏,上有五色金翠线纹,散布着许多"大眼睛",从内向外由紫、蓝、绿、褐、黄、红6种颜色组成,开屏时特别艳丽,美不胜收。 蓝孔雀头上具冠羽,眼睛的上方和下方各有一条白色的斑纹。头顶、颈部和胸部为蓝色,翅膀上的覆羽为黑褐色,飞羽黄褐色。腹部深绿色或黑色。它那五颜六色的羽毛非常华丽,特别是它那金色的羽毛在阳光的照射下金光闪闪十分耀眼。蓝孔雀鸣叫时,声音洪亮,悦耳动听。这些可爱的孔雀,天生就胆小,一旦遇到敌害的时候,它们就会发出急促的尖叫声,提醒同类躲避。每天上午和傍晚时分,雄孔雀们就激动地把尾屏高高地展开,形成一个五彩斑斓的美丽大扇,左右摇摆,做出优美的舞姿。这时它的眼睛也灿烂闪烁,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孔雀开屏。

孔雀,人们都是特别喜欢它,因为,它有着非常漂亮的尾巴,它的样子也是非常的惹人喜爱,我也是特别的喜欢孔雀,孔雀的头上有一些有毛,特别像以前的时候,大王的标志就是这个,孔雀的嘴巴咬起人来一点儿也不疼,可是,孔雀的胆子太小了,我非常的想摸一摸它,可是,一摸它,它就躲到旁边去了,孔雀的毛有的时候也是会掉的,有的时候是被我们拔掉的,有的时候是它自动掉的,比如说,去年的夏天,我到杭州的孔雀园去玩,在夏天里,孔雀的毛都是稀稀拉拉的,一点儿也不惹人喜爱,那个时候的孔雀的脾气也不是特别的好,因为它没有漂亮的羽毛了,所以,有的时候,孔雀就会无缘无故的乱咬人。

春天的时候,孔雀的羽毛要算四季中长得最漂亮的时候了,因为我在百鸟园的时候,一只孔雀一直对着我们开屏开了足足有二十分钟,甚至有半个小时。 孔雀特别喜欢红色、黄色、绿色、蓝色等各种各样鲜艳颜色。

今年的冬天我去杭州孔雀园的时候,我穿着一件“红色”的羽绒服,当我走近一只雄孔雀的时候,它突然向我开了屏,我惊讶极了,因为孔雀是不会无缘无故开屏的,它是要和我红色的羽绒服比美呢,那孔雀的羽毛是那样的光亮,最光亮的地方要算每一根羽毛的尾部有一个就像眼睛一样的图形,我知道,这些羽毛有两个用处,第一是向大家展现它的美丽,第二是为了保护自己,每当有敌人攻击它的时候,它会用很快的速度张开羽毛,一时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敌人,一看到那么多的眼睛,就会被吓跑了。 孔雀开屏的时候,我们可以发现在靠近 *** 的那些羽毛会抖动,原来是孔雀开屏的时候需要很大的力气,所以,任何事情都要付出力气的。

美丽的孔雀

大家好!我叫孔雀,你们也许在动物园见过我,我是世界上最美丽的鸟类之一,是吉祥、美好、华贵的象征,我还是国家的一级保护动物呢!

我的身体粗壮有力,长约1、1-1、4米左右,我体重大约15千克,每天大约吃10千克食物。我身上有一把五颜六色的蒲扇,时而展开,时而收拢,展开时如仙女手中的彩扇,收拢时犹如一件华丽的拖地长裙,美丽动人。我开屏不仅为了美丽,更是为了保护自己。当遇到敌人时,我就会开屏,我的大蒲扇上会有许多像眼睛一样的花纹,敌人会以为出现的是多眼怪兽,所以吓得撒腿就跑了。

我是一只非常特殊的鸟,虽然有翅膀,但是不善于飞。如果有人袭击我,我只能大步飞奔,所以我活动时候会十分机警。清晨,我常到河边喝水,梳理羽毛,然后结队去树林寻找蘑菇、嫩草、树叶、昆虫等食物。天黑后,我才回家,落在树上仔细观察四周环境是否安全,这时才能把头放在翅膀下安心地睡觉。

这就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我——孔雀。

从前,在一片美丽的森林里。那儿春天鸟语花香;夏天绿树成荫;秋天硕果累累;冬天白雪一片。

那儿生活着许多美丽的鸟儿,一个长得比一个好看。可有一天,森林里来了一只更美的鸟儿,它头上有一顶美丽的花冠,身上有一件色彩鲜艳的花大衣。

见到孔雀如此美丽,大家都惊呆了!可又奇怪,都纷纷议论起来,“它是谁?" 动物们异口同声地说。于是把它带到森林里最聪明的智慧爷爷那儿。智慧爷爷说:“这种鸟儿是 孔雀,是一种又稀有又美丽的鸟儿。"孔雀听了展开尾巴大摇大摆地走了。

傍晚,孔雀来散步,走着走着,遇到了小灰兔和小白兔,它俩玩得正开心。突然被孔雀打断了,孔雀抬起头,挺起胸,一幅得瑟的样子走到它俩面前,说了一句:“啧啧啧……瞧瞧你们,胖乎乎的,哪有我这健美的身材,可比你们这些大胖子好看多了!再瞧瞧你们,全身上下要么白,要么灰,怎么比得上我这鲜艳的羽毛,你们丑死了!"说完,又抬起头,挺起胸得意扬扬地走了。小兔子们说:“切,自恋狂。"另一只小兔子说:“以后别和它玩。"说着一蹦一跳地走了。

孔雀又看到了一群小猪,小猪们在泥塘里打滚,这时孔雀悟住嘴走了过来,说:“你们好脏啊!看看你们脏兮兮的样子,再看看我纯洁的羽毛。瞧瞧你们那怂样。看看你们肥胖的身体哪像我,你们这个样子跟我比,还差十万八千里呢!说完,孔雀又飞走了。小猪们对孔雀哼了几声。

渐渐地,冬爷爷既将来临,其它动物都在准备过冬的食物,只有孔雀拿着镜子照来照去。

冬天来了,孔雀躲在石缝里瑟瑟发抖,外边寒风呼啸,狂风大作,雪花飞舞,于是,孔雀在石缝里度过了一个漫长的严冬。

春故娘来了,鸟儿们在枝头唱歌,融化的泉水叮叮咚咚,仿佛在为鸟儿们伴奏呢!小草把头探出头来,穿上新衣,伸了个懒腰,为春天带来了许多生机。而孔雀呢?它的花冠和花大衣都不见了,从此成了一只秃鸟。

它想改过,也没机会了。它主要告诉我们千千万万不能娇傲,不然后悔的还是自己。

我是小学生,请小哥哥 小姐姐 小弟弟 小妹妹们点个赞吧。

看到了孔雀,我不禁“哇”地叫了一声,孔雀真漂亮啊!它身上那青蓝色的羽毛,从远处看,就像一潭浓浓的湖水,也像一块块光彩照人的翡翠。它头顶上那几根竖起来的羽毛,就像一个美丽的皇冠,谁看了都觉得它是皇后或者国王。最美丽的要数它的尾屏了,上面那青绿色的羽毛密密麻麻,而且还紧挨在一起。雄孔雀开屏时,它的尾屏真像一把张开的绿色扇子,美丽极了!而且,它的尾屏上还有一只只“小眼睛”, 当雄孔雀开屏时,那一只只“小眼睛”就齐刷刷地“看着”我们,引得人们连连拍手叫好。

很多来参观园博园的人都在孔雀馆前停下了脚步,来观赏这美丽的孔雀。可孔雀们一点儿也不害羞,还尽情地展示着自己的美丽:瞧,有三只孔雀开了屏,一把把“绿扇子”便展现在我们眼前。那三只孔雀时不时把自己的屏抖一抖,朝着不同方向的人群转圈,屏上那一只只小“眼睛”便跟着颤动起来,它们还走猫步来到我们面前,简直就是天生的模特!有两只孔雀站在假石上“谈情说爱”,不知它们在说什么话?还有一只孔雀在梯子间跳上跳下,时不时还歪着脖子叫几声,真是“曲项向天歌”啊!和孔雀一起生活的,还有七彩锦鸡。和七彩锦鸡相比,孔雀显得更加美丽,这真是“雀立鸡群”啊

有一个孩子说:“孔雀公主真美啊!我最喜欢的动物就是她了!”他的妈妈告诉她:“孩子,这些会开屏的是孔雀王子或者孔雀先生,雌孔雀是不会开屏的,只有雄孔雀才会开屏。雄孔雀为了吸引雌孔雀,便张开尾屏,因为它们的尾屏上有许许多多漂亮的‘小眼睛’,只有羽毛最为绚丽的雄孔雀才能与雌孔雀‘结婚’。有时,雄孔雀为了躲避敌害,也会张开尾屏,因为它尾屏上的‘小眼睛’能把敌人吓跑。”哦!原来是这样啊!听了他们的谈话,我又学到了一些知识。

星期日,妈妈带我去动物园玩儿。

我们来到孔雀区,看到了美丽的孔雀。有的孔雀开屏,有的孔雀不开屏,孔雀开屏的时候像一把把扇子,好像几把小扇子合在一起,不开屏的时候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它后面的尾巴有很多颜色:白色、红色、黄色、绿色,五颜六色。其中我最喜欢白色,因为白色很干净。

突然,我看见有两只孔雀在面对面站着,我很好奇:这两只孔雀在干什么呢?认真一看,原来他们在比美呢!后来,主人拿孔雀食来喂孔雀,有一只绿色的孔雀赶紧跑到孔雀食旁边吃了起来,其他的孔雀也跟着来吃了。那两只比美丽的孔雀也跟着去吃了,吃完孔雀食,那两只比美丽的孔雀又继续比美丽了,看,多可爱的孔雀啊!

今天,我们在动物园玩得太开心了,下次有机会,还来看孔雀。

孔雀头上有几根彩色的翎毛,一抖起来,那翎毛轻轻颤动,惹人喜爱,它有一对凤眼,尖尖的嘴,细长的脖子,上面长着像鱼鳞花纹一样的羽毛,这些羽毛蓝里透绿,尾巴末端是桃形,最外一圈……,油光油光的,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显得更加美丽. 它可神气了,昂着头,挺着胸得意洋洋,来回转着,炫耀自己的美丽。

另一只白孔雀毫不示弱,连忙散开像一把白纱伞似的尾巴,上面还有淡淡的花纹。白孔雀好像胜利似的,满意地合上它那美丽的尾巴。

像在自言自语地说:“我是多么美丽呀!”摇动着头顶的金冠高傲的说:“我是骄傲的白雪公主。”。

[关于孔雀的作文]

一次,森林举办了一次选美大赛,所有的动物都来了,他们选出了一位最美的动物――孔雀,关于孔雀的作文。从此以后,动物们纷纷向孔雀送礼、祝贺,渐渐地,孔雀便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美的动物,到处炫耀自己的美丽。 一天,孔雀遇到了小白兔。她问小白兔:喂,你这只又丑又小的兔子,你敢和我比美吗?小白兔说:我可不敢,孔雀正得意的时候,小白兔又说:不过,可能森林外边有比你更美的动物呢!说完,就一蹦一跳地走了。听了小白兔的话,孔雀心想:森林外边正的有比我美的动物吗?我得去看看。 到了森林外边,孔雀碰见了马,便问马:你敢和我比美吗?马回答:主人要远行,我得带主人去,现在没空。然后就走了。 孔雀又遇见了牛,又问牛:你敢和我比美吗?牛说:我忙着拉犁,现在没有时间。说完又去拉犁了。 。。 孔雀连问了几个动物,动物们都没空。孔雀心想他们不跟我比美,一定是害怕输了吧!正在这时,孔雀看见了一只青蛙,便问青蛙:你的外表多难看,你敢和我比美吗?青蛙说:我长得很平常,但能替人捕捉害虫,你长得漂亮,可是能做什么事?孔雀听了,又问青蛙:外表美不好吗?青蛙回答说:仪表美是需要的,但千万要注意,不能只有一身漂亮的衣服。 从此以后,孔雀再也不到处比美了。音乐老师先让我们跳大家最喜欢的孔雀舞,作文素材《关于孔雀的作文》。虽然看起来并不难,可跳起来就非常不容易。你瞧!那边胖仔宋唯彤,因为肉太多,抬起腿太麻烦,这儿的瘦子钟飞弟,因为肉太少,弓起背就把颈椎差点凸了出来,音乐老师点了一些合适的人来跳:我、尹笑珂、刘伟卿、刘伟勍、吴恩涵、戴诗霞、程梦苹、蔡姗都被选中了,接下来是正式练习阶段。音乐老师先示范给我们看一次,啊!老师跳得好美呀!她穿上了漂亮的演出服,从展翅开屏的一段舞那儿开始,同学们感觉到了孔雀舞的美。只见她弓着背,小腿勾了起来,风吹得腰上的大彩布飘起来,好似一条孔雀长长的尾巴,音乐老师真像孔雀一样美丽呀!所有女孩子都感到非常惊讶。尹笑珂开玩笑说:我一定要跳好孔雀舞,也把孔雀的美丽通过我的舞蹈展示给大家看看!随后,老师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教我们,但是弓小腿实在太难了,要求头要偏,身体直,只是小腿向前弓一下,我们几个女生都做不到,不是身体斜,就是头太歪了,这个动作必须有熟练的技巧,还要保持耐心和细心。我们做了几次还是没一个人会这个动作,想放弃,老师拿出一套服装和头饰说:这是一套演出服,可以给跳得好的学生试试,大家一下子兴致勃勃,因为孔雀舞的演出服可美了,大家谁不想穿呢?经过一番评比,我和尹笑珂、蔡姗、刘伟勍被选上了,可以试穿演出服跳一下孔雀舞。我迫不及待拿起衣服就穿,嘿!还挺合身呢!我头上戴着一只小孔雀的头饰,身着黄衣裙,腰上系着一条非常美丽的带子。大家都觉得我真漂亮!要跳舞了,第一个当然是我,因为我漂亮嘛,我很紧张,生怕跳出了什么乱子,那嘲笑可少不了,我细心再细心地跳,终于跳完了第一段。第二段舞开始了,我的腿不停地颤抖,手也哆嗦了,大脑也开始不听使,还好,终于跳完了舞,后面的舞一场比一场难度更大,女生一有闪失,同学们的心就跟着动一下,程梦苹目不转睛地盯着女生们跳舞,只要女生一跳出错,她就会紧张得用手捂住眼睛,偷偷从手指缝里看。不知不觉,丁……音乐课结束了,同学们都依依不舍离开了音乐室

〔关于孔雀的作文〕【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

首先理清楚孔雀东南飞原来描绘的是一个怎样的画面,蕴含怎样的诗意。现代中又泛指或者比较什么样的事物,光从文字无法想到什么,我们就从它所代表的意义上去着手,反过来反映的是怎样的社会现象,生活意向等方面下手。从蕴意上下手

孔子论文发表后怎么处理

关于孔子思想的研究论文

对于孔子思想,大家的了解到底有多少呢?下面就随我一起去阅读关于孔子思想的研究论文,相信能带给大家帮助。

论文摘要: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以约驭博、寓教于乐等,分析其教育思想对当今教学方法有重要启示。

论文关键词:

孔子;教育思想;当代教育

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非常重视教育,创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私学,毕生从事教育事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含有丰富的唯物辩证法因素,因此至今仍有不朽的生命力,它对今天的教育仍然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从中我们可以获得极大的教益和启示。

1 倡导“有教无类”,主张“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与全面教育相结合

孔子,作为我国第一所私学的开创者,主张“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提倡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力。孔子在招收弟子时,不重身份,不看财产多少,也正因为如此,孔子的弟子很多,各个社会、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还有父子二人同学于孔子的,如颜回、曾参等。孔子的这种思想观点,奠定了后世教育大众化的理论基础,开历史之先河,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教学中不能没有统一要求,但不从学生实际出发,忽视学生在资质、性格、才能、兴趣等方面的差异就无法达到统一要实现的目标。孔子将因材施教与全面教育巧妙地结合起来,解决了教学过程中的这一矛盾。在《论语》中,有不少生动的事例表明,同一个问题,孔子对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教法,例如,在(《论语颜渊》)篇中记载,樊迟、司马牛、仲弓和颜渊均曾向孔子问仁,孔子做出了四种不同的回答: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樊迟的资质较鲁纯,孔子对他就只讲“仁”的最基本概念——“爱人”;司马牛因“多言而躁”,孔子就告诫他:做一个仁人要说话谨慎,不要急于表态;仲弓对人不够谦恭,不能体谅别人,孔子就教他忠恕之道,要能将心比心推已及人;颜渊是孔门第一大弟子,已有很高的德行,所以孔子就用仁的最高标准来要求他——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要合乎礼的规范。这样,根据每个学生基础和造诣的不同,孔子对同一问题做出了四种深浅不同的回答,既切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就都符合“仁”的基本概念。

“因材施教”这个概念孔子本人并没有直接提出,是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指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遂有了“因材施教”的名言。但孔子的教学实践却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他始终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各方面才能的人。孔之之所以做到了这一点。与他对学生有深刻、准确、全面的了解是分不开的。孔子十分注意利用各种机会,通过各种方式,观察了解学生,他非常熟悉学生的特点,能够用精辟的语言相当准确地概括出学生的特征。如:“由也果”(认为子路果敢),“赐也达”(子贡为人豁达、大度),“求也艺”(冉求多才多艺),“柴也愚”(高柴较迟钝),“参也鲁”(曾参较耿直),“师也辟”(子张较偏激),等等。对每一位学生的才能特点、性格特征,孔子心里也都有数。并且他还把学生的性格特征分为三种类型:“狂者”、“中行”、“狷者”,他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即人有偏激、拘谨和介于二者之间的三种不同性格。

再如,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母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共西华曰:“由也问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孔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同样的问题,由于询问者的情况不同,孔子的答复也不同,“一进之,一退之,所以约之于义理之中,而使之无过不及之患也”。由于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同,所以在他们问仁、问礼、问政、问孝的时候,孔子的回答往往是深浅难易、繁简详略各不相同。

在因材施教的同时,孔子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全面教育。《论语述而》篇中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史记孔子世家》也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子弟”。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但同样学习文行忠信、诗书礼乐,程度不同,能力也各异。有的“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有的“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之宰”;有的“束带立于朝,可与宾客言”,同样是身通大艺者,也各有特长,“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我们从孔子运用“因材施教”这一原则的经验中,可以受到两点启发:第一,教育和教学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避免盲目性;第二,既要坚持共同目标和统一标准,又要善于发现和注意培养学生的某些特长,避免一刀切。

2 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

谈到“启发式教学”,许多人都会想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以“产婆术”著称的启发教育,但事实上,孔子不仅一贯坚持启发式教育,而且“启发”这个名称本身也是由孔子所创造的。孔子所创造的启发式教学其内涵要比苏格拉底更丰富、更为深刻。我们不妨将之称之为“产婆术”的苏格拉底启发式对话与孔子的启发教学作一下比较。

一位名叫欧谛德谟的青年,一心想当政治家,为帮助这位青年认清正义与非正义的问题,苏格拉底运用启发式方法和这位青年进行了下面的对话(以下都苏问,欧答)问:“虚伪应归于那一类?”答:“应归入非正义类。”问:“偷盗、欺、奴役等应归于那一类?”答:“应归入非正义类。”问:“如果一个将军惩罚那些极大地损坏了其国家利益的敌人,并对他们加以奴役这能说是非正义吗?”答:“不能。”问:“如果他偷走了敌人的财物或在作战中欺敌人,这种行为该怎么看呢?”答:“这当然正确,但我指的是欺朋友。”苏问:“那好吧,我们就专门讨论朋友间的问题。假如一位将军所统帅的军队已经丧失了士气,精神面临崩溃,他欺自己的士兵说援兵马上就到,从而鼓舞了斗志取得胜利,这种行为该如何理解呢?”答:“应该算是正义的。”问“如果一个孩子有病不肯吃药,父亲他说药不苦、很好吃,哄他吃了下去,结果治好了病,这种行为该属于哪一类呢?”答:“应属于正义类。”苏格拉底仍不罢休,又问:“如果一个人发了疯,他的朋友怕他自杀,偷了他的刀子和利器,这种偷盗行为是正义的吗?”答:“是,他们也应属于这一类。”问:“你不是认为朋友之间不能欺吗?”答:“请允许我收回我刚才说过的话。”

从这一段生动的对话可以看出,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的特点是:抓住思维过程中的矛盾,启发诱导,层层分析,步步深入,最后导出正确结论。

下面再看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按照宋人朱熹的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未达其辞。”可见,“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进行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明白时的矛盾心理。这个时候老师应该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启发思路,这就叫“启”。“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了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一种想说又难以表达的状态。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孔子启发式教学虽然只有八个字,但它却生动地表现出孔子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完整过程,而且还深刻揭示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将会出现的两种心理状态,或者可以说两种不同的思维矛盾,以及这两种矛盾的正确处理方法。和苏格拉底对话法相比较,可以发现二者的共同之处是:彼此都十分重视学生思维过程中的矛盾,但二者处理思维矛盾的方法完全不同:苏格拉底是通过教师连续不断地提问,迫使学生陷入自相矛盾的状态,从而把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使问题最终得到解决。由此可见,苏格拉底的对话法实际上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完全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这种启发式教学虽然能够是学生印象深刻,但由于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得不够,对于较复杂问题的理解恐怕难以深入。

而孔子则是由教师或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由学生自己去思考,等到学生处于“愤”的心理状态,即遇到思维过程中的第一种矛盾而又无法解决时,教师才去点拨一下。然后又让学生自己继续认真思考,等到学生进入“悱”的心理状态,即遇到思维过程中第二种矛盾且暂无法解决时,教师再点拨一下,从而使学生柳暗花明,豁然开朗。可见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自终处于主动地位,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索,教师只是从旁边加以点拨,起指导和促进作用。两相比较不难看出,尽管两种启发式教学都很有效,都能促进学生进行思维,但是,显然孔子的启发式有更深刻的认知心理学基础,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而具有更高的理论价值。

3 求知应求实,勤奋,学思并重

孔子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他主张求知应先端正态度,求知应先求实。一个有智慧的人贵在自知,明白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一个人能够做到自知,就能真正认识到自己的差距和不足,也就能通过学习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另外孔子曾说过:“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论语述而》)他对当时人们对历史上不确凿的事任意牵强附会大为不满,教导学生做学问要实事求是,要向古人学习,古人对待历史不确凿的作法就是存疑。存疑,并不是有疑问不提出来而有所保存。恰恰相反,他是指在自己实事求是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要敢于对自己认为不确凿的问题提出疑问。“尽信书,不如无书”,在当今的教学实际过程中恰恰就需要这种思想,要鼓力学生用批判的眼光看待自己所接触到的事物,要敢于从课本中走出来,不要唯书本马首是瞻,对自己认为有错误的问题要敢于质疑。否则,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一旦失去,在学习上就永远不会有实质性的进步。

一、孔子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突出价值

(一)自强不息

孔子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年轻时,他好学上进,不断进德修业。他的政治思想形成后,便为实现自己的主张孜孜以求。孔子向往三代圣王之治,希望王道大行,实现仁政德治。孔子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他对社会历史与现实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可他依然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懈奋斗。他希望教化社会人心,讲究仁爱,遵守秩序,并为之四处奔走,到处碰壁亦信念不改,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孔子心目中有一片圣洁的天地,这就是要实现天下为公、讲信修睦、谋逆不兴、盗贼不作的大同社会。孔子晚年喜爱《周易》,《易传》中多次提及的“刚健”、“有为”,《象辞》所说的“自强不息”,其实正是孔子生命主题的写照。

(二)与时俱进

孔子执着于自己的政治追求,但他绝不是愚顽不化的人。人们误解《礼运》篇,以为孔子向往的大同社会是所谓“原始共产主义时代”,其实,认真对读《孔子家语》与《礼记》的该篇,就会发现孔子所言是指“三代明王”时期。孔子思想的显著特征是主张“时变”,主张在变化的时势中找到最合适的切入点,《大学》引述古训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易传》则有:“生生之谓易”以及“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发展观念。《论语》、《中庸》、《易传》中都记有孔子的相关论述,而《周易》中所说的“与时偕行”,最为准确地表述了孔子的这一思想。

(三)天人和谐

孔子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突出表现在他的天、地、人“三才”一贯思想上。在《易传》中,天、地、人被看成宇宙组成的三大要素。《贲·彖传》日:“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与自然并列,就应和谐相处,由此形成了儒家“天人相通”、“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相互协调观念。孔子认识到客观规律不可抗拒,他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孔子言行中包含有丰富的天人和谐等生态意识,认为人应当自觉认识与遵守自然规律。《论语·述而》说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孔子家语·五帝德》记孔子说:“治民以顺天地之纪”、“仁厚及于鸟兽昆虫”、“养财以任地”、“履时以象天”、“春夏秋冬育护天下”之类,都包含有注重生态平衡,遵从自然规律的意义。

二、孔子儒家思想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指导意义

(一)教育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曾预言,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科技发展将会突飞猛进,这取决于四个有利因素:经济实力的强大、决策者的决心、大量的青年人才、良好的传统。在传统方面,杨振宁极为看重由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在教育方面的深远影响。众所周知,孔子非常重视教育,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学思结合、重视实践、学仕结合……其中的一些观点今天看来更显卓越。比如,他的富民而教的主张,几乎就是我国普及教育、提高民族素质,以实现“科教兴国”政策的古代版本。

再如,在兴起于西方的现代教育中,技术教育、职业教育是最重要的内容,道德教育、人格教育则普遍被忽视,其结果是人的工具化、物化,一孔子德才兼备、德智并重的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可补其偏。

(二)经济

在追求利益最大化动机的驱动下.西方传统的管理思想强调高效率、标准化。在这种体制下,人只被视为整个生产流程中的一个环节、一道工序,或只是庞大而复杂的制造金钱的机器上的一个零件,他的生活和权利得不到企业管理者真诚全面的关心。与此相反,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理念则是“以人为本”,实实在在地爱人、关心人,而不仅仅是利用人、控制人。这就使得生产者在企业中有一种“家”的归属感,企业的对内凝聚力、对外竞争力也由于生产者对“家”的忠诚奉献得以增强。用一位日本企业巨子的话说,儒家的管理模式就是:一手拿算盘,一手持《论语》。

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精神在“儒商”身上表现得最为全面。其博施济众、依群利己的经营宗旨,以人为本、仁民爱物的经营原则,以义取利、诚信为本的经营道德,好学重教、以智经商的经营特色,以和为贵、和气生财的经营方法。——这一切无不是孔子思想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创造性运用。

(三)政治

当今世界有两大显著趋势,其一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扩展,人们被愈加紧密地联系在一个“地球村”中,其二是某些民族、国家间的冲突和矛盾似乎在朝着扩大、加剧的方向发展,帝国主义、国家主义、民族主义的幽魂仍在四处游荡。在未来的世界中,各国应当遵循怎样的政治伦理,才能使我们这个星球平安无事?1988年,世界三分之二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孔子充满仁爱精神的“忠恕”之道应当是当今世界各个民族和国家相互尊重、和平共处的中心价值。孔子主张的“和而不同”应当是克服“西方中心主义”、“大国沙文主义”,实现文化多元存在、民族共同发展、国家共同繁荣的基本法则。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不应成为歧视和强权的现实借口,福山的“历史终结论”也不足成为人类未来发展的一元宿命。唯有彻底摒弃满怀恶意的达尔文主义的西方政治思维,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作为世界政治生活中的最低共识,用孔子一样对他人充满善意的目光去看待其他的国家和民族,庶几人类可以实现“有道”的大同社会。

学习,交往,处事,层层深入,首先有学而时习之的喜悦,然后是有三两知己来访的快乐,最后是看透人心的豁达。 (一点建议,可以无视)

孔子是我们中国儒家文化的创始人,是封建传统社会尊为的圣贤 所以孔子这个话题太广了,就算是写“仁爱”“仁政”的思想也无法一篇论文就可以概述的。你可以从孔子的生平,可以从孔子周游列国遭拒却始终坚持自己的仁的思想,从孔子晚年编订《春秋》《周易》等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从孔子“有教无类”的平民教育思想,以及“温故而知新”等教育思想写起。未必只写他的儒家代表思想,那个第一很难写,第二很多人写过的,没什么新意。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此章乃孔子举人生三大乐事与大家共勉。这三句话都相当有道理,须我等细细体会。 先看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仅就字面上而言,这句话是说作学问除了努力求学之外,还要时常加以复习,这样才是很快乐的啊!但这里有三个重要的字学、时、习。要注意广义的学,举凡待人处事的道理、日常生活的技艺都应包含在内。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此章亦属学而篇,之后会再详细解释)。即此一道理。而广义的习则应该包括复习、演练、练习。因此这句广义的解释应为:对天地万物及其道理,我们都应该尽力去认识、了解,而且还应该常常地把学来的东西,广泛地应用到生活之中,如此才能时时体会到学与习是非常快乐的事情啊! 这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按字面上来解释就是:看到从远方来的朋友,也是一件很令人欣喜的事。这句话也可以引申,但小弟以为仅按字面上来解释即可,过度引申恐离题较远,亦有失原意。只是我们必须将孔子那个时代的背景,一齐考虑进去。那时科技并不像现在这样发达,城镇之间的交通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相当不便。没有汽车、火车、飞机,没有电话、计算机、网络,甚至连书信可能也不多(识字的人可能有限)。于是住在远方的亲友要见一面,除了靠传统的方法走路,或以牛车、马车代步(前者可能还远多于后者)之外,不但旷日废时,还必须放下手边一切的工作(很多是生产性质的),才能达成,而且事后还得再走回去。因此除非有较强的动机,一般往来应很不常见。所以孔子才会说:看到远方的朋友放下他手边所有的工作,那样辛苦地步行千里而来与我见面交往,那是多么令人高兴快慰的事啊! 最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为何也是一种快乐境界的描述呢?这得花点功夫来解释,读时也得用点心来理解,所以大家不妨先去洗把脸提提神,再继续看下去。洗好脸了吗?那我们继续吧。这句话按字面上解释应为:如果我能做到别人因不了解我的学问或为人甚或因此而冒犯我时,我都不会生气,那就已经接近君子的境界了。乍看之下,这与同篇的另一章: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有点相似,但程度上则深广了不少。另外还有述而篇: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也与此句在精神上相呼应。现在我们就回到本句,本句的重点并不在字面上,而是在人不知之后,要作什么?还有为什么会不愠?在现实生活中,常见到一种人买了名贵的新轿车或新珠宝就四处去找朋友炫耀,这样本来是人不知而他老兄也真的不愠,只是的他采用宣传的方式,一经宣传便大家都知了,如此一来自然更不会生气了。如果这样做也能接近君子的境界的话,那未免简单了点。小弟以为人不知而不愠的主要原因是学习是为了充实自己,并不是要学给别人看的。况且要学习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而从学习中又能获得无穷尽的乐趣,所以就算有人不知而冒犯自己时,其所带来的不悦与所得自学习中的乐趣相比,根本无足挂齿,与其要生气,不如把时间及精力花在学习上,以求得更大的快乐。这就与泰伯篇: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所说的相类似。而且如果真能做到此一境界,必定早已对学习有了极深刻的了解及身体力行,也一定从中获得不少快乐,是故离君子之道就真的不远了。因此这最后一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但也是人生一大乐事,更是学习的目的了。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