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印度论文撤稿发表了吗

发布时间:2024-07-05 23:26:54

印度论文撤稿发表了吗

2020年1月31日,印度理工学院德里分校的研究人员在bioRxiv上发表了一篇论文,称新型冠状病毒是人为改造的病毒,因其刺突蛋白S蛋白上含有四个插入片段,这些片段与HIV-1的某些片段完全同源或具有相似性。这篇未经审稿的论文掀起了诸多讨论,虽然已被撤稿,但依旧给人们留下了疑问。2月14日,杜克大学医学中心的Chuan Xiao等人在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杂志上发文,分析了新冠病毒中这四个插入片段与hiv-1等其他基因的同源性,驳斥了2019-nCoV可能是通过人为获得HIV-1基因组中的一些基因片段而产生的“生化武器”这种观点。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一种用于评估学术论文质量的指标,通常用于评估期刊的质量和学术成果的重要性。每年都会有统计机构发布各国SCI论文数量的数据。以下是对2022年各国SCI数量的解答:1. 中国:2022年,中国的SCI论文数量预计将超过500,000篇,位居全球第一。2. 美国:美国的SCI论文数量预计将在400,000篇左右,排名第二。3. 印度:印度的SCI论文数量预计将超过100,000篇,排名第三。4. 德国:德国的SCI论文数量预计将在80,000篇左右,排名第四。5. 日本:日本的SCI论文数量预计将在70,000篇左右,排名第五。6. 英国:英国的SCI论文数量预计将在60,000篇左右,排名第六。7. 韩国:韩国的SCI论文数量预计将在50,000篇左右,排名第七。8. 伊朗:伊朗的SCI论文数量预计将超过40,000篇,排名第八。9. 法国:法国的SCI论文数量预计将在30,000篇左右,排名第九。10. 意大利:意大利的SCI论文数量预计将在20,000篇左右,排名第十。总体来看,中国在SCI论文数量方面遥遥领先,其他国家的数量差距较大,但这并不代表一个国家的学术水平就高于其他国家,学术成果的质量和影响力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在2022年,各国的SCI数量将有所增长。根据统计,中国将拥有最多的SCI文献,其数量将超过2.5万篇,美国将拥有约2.2万篇SCI文献,而德国和日本分别将拥有约1.5万篇和1.2万篇SCI文献。此外,加拿大、法国、英国、意大利、韩国和印度也将拥有大量SCI文献,各自的数量将在1万篇以上。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全球化的推进,未来各国关于科学研究和发展的投资也将不断增加,因此,2022年各国的SCI数量将进一步增加。

作者 赵广立

大连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教授徐永平近来感到非常愤懑。

7年前,团队在 PLOS ONE 上在线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近日,这篇论文被该杂志编辑宣布撤回,撤稿理由是:该研究违背了动物福利(不合理使用麻醉剂及不合理实施安乐死方法)的政策。

目前该论文所有在世的作者坚决不同意撤稿。

“拒绝撤稿的原因很简单, PLOS ONE 杂志的做法完全不可接受。虽然 PLOS ONE 编辑部自觉理亏——承认失误并对作者表示歉意,但仍未能基于我们提供的25件证据进行客观评价,而是主观武断地认为我们没有遵守实验动物伦理,简单粗暴地对待我们严肃的科研,是我们完全不能接受的。”徐永平在独家回应《中国科学报》时说道。

期刊与作者争执不下

那些涉及实验动物的科研项目,除了要遵守常规的学术规范外,还有一条不能触碰的红线,就是实验动物伦理。

该伦理公认遵循“3R”原则,即替代(Replacement)、减少(Reduction)和优化(Refinement)。

其中,“替代”是指“尽可能采用其他方法而不使用动物进行实验,或者优先使用低等动物而非高等动物进行实验”;“减少”是指“在不影响科研目的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减少实验动物的使用数量”;“优化”是指“通过改进实验条件,优化实验技术路线,避免或减轻对实验动物造成的痛苦”。

“优化”与保障动物福利直接相关,要遵循“五项原则”:实验动物享有不受饥渴的自由,生活舒适的自由,不受(额外)痛苦、伤害疾病的自由,生活无恐惧和无悲伤的自由,表达天性的自由。

前述徐永平团队的研究,被质疑的正是“优化”这一点。

PLOS ONE 动物研究咨询小组的一位成员认为,因不合理使用麻醉剂或不合理实施安乐死方法,实验水貂有被剥夺动物福利保障的嫌疑。

编辑部提出“尽管水合氯醛被认为是不可靠的麻醉剂,并在已知其被描述为腹膜刺激物的情况下,仍通过腹腔注射给药”;此外他们还认为“研究中二氧化碳的使用不被认为是可接受的安乐死方法,文章中描述的人道终点可能不足以防止可避免的痛苦”。

针对这些质疑,《中国科学报》向世界动物保护协会科学顾问孙全辉寻求咨询。

后者表示,作者团队在麻醉剂的使用以及实验动物人道终点处置方面可能存在动物福利问题。他表示,从现有信息来看,实验没能遵循“优化”原则,也没有选择最适合实验动物的麻醉剂,这不仅影响实验动物的福利,也可能会影响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不过,徐永平团队有不同意见。

徐永平向《中国科学报》表示:“关于 PLOS ONE 撤稿理由中提及的实验动物福利相关问题早在7年前的审稿阶段既已做出详细回应,之后论文被接收发表。接收发表本身就充分说明论文中的动物实验达到了 PLOS ONE 的伦理标准。如果 PLOS ONE 当初认为论文中的动物实验研究未达到他们所谓的伦理标准,他们当时完全可以拒稿,“我们也可以另投其他杂志”。

因此,对于上述指控,团队认为完全不可接受,且正在寻求法律途径向 PLOS ONE 编辑部进行申诉,“以维护中国科学家的尊严和声誉”。

一个著名案例:Nature高被引论文一样被撤

事实上,因“动物福利”原因被撤稿,徐永平团队并不是孤例。

一个著名案例发生在Nature上: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麻省总医院学者在2011年发表的一篇快报论文,也被指责违反了“优化”原则,未能保障实验小鼠不受额外痛苦,并最终遭撤稿。

2012年,原作者们在Nature上发表了一篇勘误,在更新部分图表的同时,上传了小鼠肿瘤图片。

没想到这张照片引起了更大的争议:只见实验中小鼠体内的肿瘤巨大,直径远超1.5cm,这严重违背了麻省总医院关于动物实验伦理的规定。

从作者的视角,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肿瘤生长速度、肿瘤大小差异越大,越能够得到更好的统计结果;但对于实验动物而言,肿瘤生长越大,则意味着越严重的精神和肉体苦痛。显而易见,它们没有得到应有的动物福利和伦理的关照。

不过,实验小鼠成瘤直径大小准则在不同研究机构是不同的。英国一研究小组在2010年发布的准则是不超过1.2cm,而美国部分研究机构的准则是不超过2cm。目前,业内普遍接受的小鼠肿瘤最大直径为1.5cm。

值得一提的是,被撤的这篇论文曾被综合性文献数据库Web of Science认定为高被引论文,引用率高居前1%。在数百次引用中,近半数是在2015年作者团队勘误后继续引用的。

动物福利,容易“踩坑”

因实验动物伦理及福利问题引发的争议,还有许多难以定论的“悬案”。

面对重重压力,论文作者向预印本平台bioRxiv提交了撤稿申请;但不久,作者又发文称,已向后者写信停止撤稿,并表示“没有做错什么,只是做了一次动物实验”。

多篇论文因实验动物伦理或福利保障问题陷入争议,也结结实实给大家提了个醒,这项工作如不在平时加以注意,很容易“踩坑”,甚至面临论文被撤回的风险。

一般而言,涉及动物实验的文章,规范的做法是要注明3个要点:要在实验过程严格遵守“3R原则”并在文章中写明,同时明确实验已通过实验动物伦理审查,并标注相应审批号。

然而现实情况是,这项工作在国内常被人忽略。

苏美洋依、邓巍于2020年发表在《中国比较医学杂志》上的《关于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审查的几点建议》中报道称,2015-2017年,我国有15种生物医学期刊的531篇涉及实验动物的文章中,只有115篇明确说明通过了本单位的动物伦理审查,其中仅13篇标注了审批号。

孙全辉告诉《中国科学报》,目前国内研究机构和高校等单位大都成立了动物伦理委员会,但实验动物福利保障措施还未完全落实到位,部分科研人员的动物福利意识也有待进一步提升。另外,一些机构虽然设立了动物伦理委员会,但经常流于形式,未能有效发挥保护动物福利的审核监督作用。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高虹认为,中国科学成果不乏由于实验动物福利伦理问题遭到质疑,个别事件已影响到科学家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公众对科学研究的认可度。中国科学家发表的论文被退回事件也时有发生,其中由于实验动物福利伦理问题遭到的质疑,严重影响了中国 科技 大国形象和 科技 创新能力提升。因此,重视动物福利伦理已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参考资料:

1.https://mp.weixin.qq.com/s/G4rMNBA1srkUxsAGjZOGMQ

2.李丹,郭玉莹,邓昊,高珊,徐士欣. 实验动物麻醉剂使用的福利伦理问题研究进展[J].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2017, 27(9):87-91.

3.《学术不规范案例:引起动物福利伦理争议的动物实验》2019-06-13

4.https://mp.weixin.qq.com/s/WFjUA6d8-IxDRF2kPUlq0Q

印度mohsen发表了那么多论文

汉斯出版社旗下的期刊属于OA开源期刊,如果单位认可的话,是可以评职称的。发表了那么多文章,汉斯期刊应该有很多单位认可的。

学术水平高,是个有文化的人

说明,该人学术成果多, 从事学术工作久。相对的对评定职称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时区图关键词的背景图怎么改甄永072超过338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关注成为第12位粉丝CiteSpace有一个亮点就是将时间因素加入到了知识图谱的绘制之中。先划分时间段,然后再合并起来一起分析,如关键词时区图,有些文章将其命名为主题演化图,其实不太合适,该图本质呈现的是关键词的一种演化关系,而不是主题的演化。主题演化应该是主题间的关系,如TE软件所做出的科学主题演化图,或者利用ST软件分时间区间做的战略坐标(主题类型的划分),见下图。本文主要讲解一下CiteSpace绘制的关键词时区图,即关键词的时区图是怎么生成的,其他高级图谱以后再讲。上图的数据集时间区间是1998-2018圆圈图中的每一个圆圈代表一个关键词,该关键词是在分析的数据集中首次出现的年份【注意:是此数据集中首次出现,并不是关于此主题的所有数据中】。关键词一旦出现,将固定在首次出现的年份,尽管之后论文里仍会出现该关键词,图中将不再显示,只会在最早出现的年份显示。如果后来的年份又出现了该关键词,那么该关键词会在首次出现的位置频次加1,出现几次,频次就增加几次。所以就可以解释为什么1998年,文献量很少,而关键词“数据管理”和“高校图书馆”圆圈这么大的原因了。因为,之后论文关键词中出现的“数据管理”和“高校图书馆”均在1998年进行了累加。此种方法合不合理呢?如果一个关键词在1998年出现一次,之后几年没出现,而在2012年出现了80次,那么软件会把该关键词归到1998年,显然结果是不合理的,因为存在异常情况。当然,既然是异常,现实情况出现几率不是很大。该图显示的仅仅是目标领域关键词首次出现的时间和从整体视角来看的研究热点(研究热点通过关键词频次显示,但是CiteSpace统计的频次是阈值裁剪后的频次,并不是总频次,见推文:CiteSpace关键词共现图谱含义详细解析与注意事项)。该图无法反映这些热点(关键词)的大致年份分布,如果需要反映研究热点的平均年份分布此时CiteSpace就无能为力了,需要借助COOC或VOSviewer软件进行图谱绘制,其中COOC也可以绘制时区图,具体见下文。线条圆圈代表着关键词,线条代表着关键词之间的联系。但在该图中线条存在的意义并不大,不是我们分析的重点。这里的线条就是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关系。例如1998年的“数据管理”和2008年的“科学数据管理”同时出现在了2008年的某一篇论文中,那么“数据管理”和“科学数据管理”之间便存在一条联系,这条线从1998年连到了2008年。连线表示两关键出现在同一篇或多篇文章中。总结:时区图中的每个时间段均是该时间段的所有新出现的关键词,如果与前期关键词共同出现在同一篇文章中将会用线联系起来,前期关键词频次加1,圆圈变大,从而生成此图。该图确实能够从整体上反映研究路径的变化,但如果想要更全面的反映路径变化还需要结合关键词加权时区图、逐年关注度变化、逐年增长率变化和时间加权研究热点变化等图。当然我们也可以逐年统计关键词的变化趋势,来反映研究热点的变化,如SE软件绘制的关键词演进图。存在的问题1CieSpace绘制的时区图有一个问题,就是每个时间区间展示的关键词数不能太多,否则图就会很乱,比如本文开头我们做的图,虽然看着挺不错的,但是每个时间区间所展示的关键词数有限(PS.这张图竟被很多人盗用,用于他们的宣传),特别是最新出现的关键词由于频次相对较低,无法在图中显示出来,使我们无法挖掘出最新的前沿。上文说了,在时区图中线条存在的意义并不大,不是我们分析的重点。所以我们可以利用COOC软件的时区图功能进行绘制,虽然COOC做出的时区图没有CiteSpace好看,但其展示的每年关键词数以及最前沿关键词方面优于CiteSpace,见下图。该图也是关键词时区图,但是其可以全面反映更多的关键词以及最新关键词,而不仅仅是那些高频关键词。存在的问题2这里还存在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很多CiteSpace新手甚至老手都不知道,导致已经发表的很多论文存在问题。即利用不清洗的数据直接作图会导致关键词首次出现时间错误。因为随着网络首发的推广,很多最新的论文缺失年份信息,而CiteSpace会把缺失年份的论文默认设置为1900年,导致出错。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下网络首发出版模式。网络首发出版模式对文献计量的影响不容低估!什么时网络首发?网络首发论文被认定为正式出版论文。经编辑部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审核,可在中国知网提前在线发布。案例图如下:网络首发的好处?发表时间不受纸刊限制,出版容量也突破了传统纸刊的束缚。便于研究成果快速传播和使用。网络首发对文献计量的影响?【1】重复问题有时知网里同一篇文章会同时出现【网络首发】和【非网络首发】两条题录,导致在做文献计量分析时重复统计,而现有软件没法去重。【2】时间问题网络首发题录信息里没有时间,导致做文献计量时出现错误,而现有软件没法解决。COOC软件除外。做文献计量分析时,以上两个问题一定要注意,否则会出现严重错误。比如,由于网络首发缺失时间,CiteSpace软件会将2022年网络首发的文献默认设置为1900年,而Vosviewer在做时间关键词分析时也不会考虑这种问题。另外,上述软件均没法进行去重。而很多文献计量的文章(包括已经发表的文章)经常不注意以上两点,不知道自己做的其实是错误的分析。针对上述两个问题的解决方案:(1)利用COOC最新版软件去重(2)利用COOC最新版软件提取,补充时间即可。最后且最重要的:做文献计量数据预处理阶段的5大问题,见推文:CiteSpace关键词共现图谱含义详细解析与注意事项以后再做文献计量所用的软件应该是COOC+CiteSpace或者COOC+VOSviewer。如果你想做出更好看的网络图谱,还需要结合NSS软件。如果你有一些文本型数据,但是想用CiteSpace、VOSviewer等软件作图,那么你还需要结合TM文本挖掘软件。

期刊投稿印度

确实汤森路透的期刊引证报告(JCR)影响因子是目前最权威可靠的,也是唯一公认的学术评价指标,其他的指标还有 SJIF(Scientific Journal Impact Factor)、UIF(Universal Impact Factor)、GIF(Global Impact Factor)等,这些都是其他索引公司的产品。大部分声誉良好的期刊都希望被收录在 JCR 中。因此,就像你说的,大部分的学术活动,像是学术采访、终身职奖励等,都不会采用 SJIF。

不错,印度期刊对稿件的处理效率很高,而且作者发表文章过程中可以询问编辑进度,编辑都是很热情的,而且给出的审稿意见都是正面的,对国内作者也比较友好,

印度发表论文

拉马努金(1887-1920)是印度史上最伟大的数学天才之一,与中国的数学家华罗庚一样,也是自学成才,但与华罗庚又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华罗庚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学成才的,受到了正规的数学训练,而拉马努金则是纯粹的自学成才,纯粹的野生野长,在他成才前从没接受过正规的数学指导和训练,在才能方面,如果说华罗庚是一位数学天才,那么,拉马努金则是一位超级数学天才,其数学才华远高于华罗庚。华罗庚在小学阶段,数学成绩很差,勉强及格,只是到中学后,遇到了两位优秀的数学老师,在他们的精心指导下,华对数学产生了极大兴趣,从此数学成绩扶摇直上,后被清华大学破格录用,进入清华后,华在数学教授们的指导下继续自学数学,再后来,又被推荐到英国剑桥大学的著名数学教授哈代门下,在其指导下进一步钻研数学,最终成为一名了不起的数学家,可见,华罗庚虽然主要是自学成才的,但并没有脱离传统数学的正规,而拉马努金则不然,他在成才前从没接受过正规的数学指导和训练,正因如此,他开创了一条全新的数学道路,其成就也远高于华罗庚,只可惜,他只活了32岁,如果也能象牛顿那样活到80多岁,他也许会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数学家。天才与贫困。1887年12月22日,拉马努金出生于印度泰米尔纳德邦埃罗德县的一个没落的婆罗门家庭。父亲是一家布店的小职员,每月只有20卢比的工资,一家7口人就靠这点微薄的收入维持生活。 拉马努金的母亲出身于书香世家,很有教养,而且很有心机,从小就很注重对孩子的启蒙和培养,拉马努金出生后的7年内,先后出生的三个弟妹都早年夭折了,这又导致了父母对他的溺爱,把全部心血都用在了对他一个的关爱和培养上,所以,拉马努金从小他就喜欢思考问题,曾问老师在天空闪耀的星座的距离,以及地球赤道的长度。在12岁时开始对数学发生兴趣,曾问高班同学:“什么是数学的最高真理?”当时同学告诉他“毕达哥拉斯定理”(即中国人称“勾股定理”)可以作为代表,这引起了他对几何学的兴趣。差不多在这个时候,他对等差级数和等比级数的性质自己做了研究。他那时的同学后来回忆说:“我们,包括老师,很少可以理解他,并对他‘敬而远之’”。 他15岁时高中快毕业时,朋友借给他英国数学家卡尔(G. Carr)写的《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基本结果汇编》一书。该书收录了代数、微积分、三角学和解析几何的五千多个方程,但书中没有给出详细的证明。这正好符合拉马努金的胃口,给了他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他把每一个方程式当成一个研究题,尝试对其进行独特的证明,而且还对其中一些进行推广,这花去了他大约5年的时间,留下几百页的数学笔记。他证明了其中的一些方程,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他开辟了一条新的数学道路,并从中发现了很多新公式、新定理,培养出了一种超常的直觉思维能力,这是此书给他的最大益处,同时这本书也使他成了一个超级数学天才,彻底改变他的命运和人生道路。 拉马努金在贡伯戈纳姆读高中,毕业时各项成绩突出,被校长形容为“用满分也不足以说明他如此出色”。但进入当地著名的贡伯戈纳姆学院后,由于《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基本结果汇编》这本书使他着了魔,把全部精力投入数学研究,导致其他科目不及格;他不仅失去了奖学金,而且被学校开除。1905年,18岁的他为此离家出走3个月。一年后,拉马努金被马德拉斯的帕凯亚帕学院录取,但这个数学成绩优异的学生,还是难以逃脱被开除的命运,他的5门文科课程两次不及格。此后拉马努金开始做家教维持生计,同时从图书馆借来数学书,然后把自己的研究结论写在笔记本里。 拉马努金的现状让他的父母非常担忧,他的研究成果已远远超出了当地的水平,在印度没人能懂,他还没有大学毕业证,很难找工作,连生存都成问题,于是,聪明的母亲想出了一个好办法,给他找个媳妇,1909年为他安排了婚事,妻子是一个9岁的女孩,根据印度的习俗,这在当时的印度这是相当常见的。有了家而且是长子,必须帮助家里解决一些生活费用,他不得不极力地四处寻找工作,后来朋友艾亚尔(S. Aiyar)推荐他去找马德拉斯港务信托处官员拉奥(R. Rao)。拉奥是一个有钱的人,也是一个数学爱好者,他很赏识拉马努金的数学才能。他认为拉马努金只适合搞数学而不适合做其他工作,因此宁愿每个月给他一些钱,让他挂名不上班,在家专心从事数学研究。 拉马努金只好接受这些钱,又继续他的研究工作。每天傍晚时分才在马德拉斯的海边散步和朋友聊天作为休息。有一天一个老朋友遇到他,就对他说:“人们称赞你有数学的天才!”拉马努金听了笑道:“天才?你看看我的臂肘吧!”他的臂肘的皮肤显得又黑又厚。他解释他日夜在石板上计算,用破布来擦掉石板上的字太花时间了,他每几分钟就用肘直接擦石板的字。朋友问他既然要作这么多计算为什么不用纸来写。拉马努金说他连吃饭都成问题,哪里有钱去买纸来算题呢!原来拉马努金觉得依靠别人生活心里很是惭愧,已经有一个月不去拿钱了。1911年,拉马努金的第一篇论文“关于伯努利数的一些性质”发表在《印度数学会会刊》上,从此他开始了与数学界同行的正式交流。拉马努金在他的第二篇论文里发表了一系列共14条关于圆周率π的计算公式;神奇的是,其中一条公式每计算一项就可以得到8位的十进制精度。 拉马努金的成长道路决定了其必然与众不同,他对现代学术意义上的严谨一无所知,在某种程度上他不知道什么叫证明,他惯以直觉(或者是跳步)导出公式,不喜作证明(事后往往证明他是对的)。他留下的那些没有证明的公式,引发了后来的大量研究。拉马努金是印度在过去一千年中所诞生的超级伟大的数学家。他的直觉的跳跃甚至令今天的数学家感到迷惑,在他死后70多年,他的论文和研究日记中埋藏的秘密依然在不断地被挖掘出来。他发现的定理被应用到他活着的时候很难想象到的领域。他有着很强的直觉洞察力(可称之为“数感”),虽未受过严格数学训练,却能独立发现了近3900个数学公式和命题。他经常宣称在梦中娜玛卡尔女神给其启示,早晨醒来就能写下不少数学公式和命题。他所预见的数学命题,日后有许多得到了证实。如比利时数学家德利涅(V. Deligne)于1973年证明了拉马努金1916年提出的一个猜想,并因此获得了1978年的菲尔兹奖。 除了在纯粹数学方面做出卓越的成就以外,拉马努金的理论还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他发现的好几个定理在包括粒子物理、统计力学、计算机科学、密码技术和空间技术等不同领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甚至晶体和塑料的研制也受到他创立的整数分拆理论的启发,而他在黎曼ζ函数方面的研究成果,现在已经与齿轮技术的进步挂上了钩,还被用于测温学及冶金高炉的优化。他生命中的最后一项成果——模仿θ函数有力地推动了用孤立波理论来研究癌细胞的恶化和扩散以及海啸的运动;最近有专家认为,这一函数很可能被用来解释宇宙黑洞的部分奥秘,而令人吃惊的是,当拉马努金首次提出这种函数的时候,人们还不知道黑洞是什么。 一位后来在马德拉斯认识他的人说:“在找工作和推销自己的那时期里,他总足很友善很合群,……总是很有趣,爱讲泰米尔语和英语的同音双关语,爱说笑话,有时讲很长的故事,讲起来就自己先笑个不停,头巾都会散开,他就一面讲一面系头巾’有时还没有讲到要紧关头,自己就笑得停不下来,只好从头再讲,“他是那么带劲,伤感的眼睛闪闪发光 … … 他 什 么 都 能 谈 , 不 喜欢 他 是 很 难的” 拉 马 努 金 并 不 是 跟 谁 都 很 随 便 的, 大多数时候他很腼腆,只在和几个亲密的朋友相处时才显得快活。他对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也常常视而不见,他在贡伯戈纳姆的一位同班同学哈里•拉奥讲过一段常被人忆起的趣事:他到马德拉斯来看拉马努金,“他马上打开他的笔记本句我讲解那些古怪的数学定理和公式,全然没有顾及我对数学一窍不通。”他根本就想不到这一点,拉马努金一旦沉醉在数学电,他旁边的人就好像不存在似的,不可思议的是,他迷人的地方,正是他这种对于人际关系的全然尤知,他的这个短 处 , 从 另 个 角 度 来 看 则 是 他 的 天真、诚恳,所有认识他的人都看到了这•点。 拉马努金和华罗庚一样,都很幸运地遇到了自己的伯乐,由于印度当时的数学水平不高,国内几乎没有人能看懂拉马努金的研究成果,于是,拉马努金的一个朋友艾亚尔建议他把研究成果寄给英国数学家,最初的两个数学家都未回音。1913年1月16日,他再次鼓起勇气写信给第三个数学家——剑桥大学教授哈代(G. Hardy);信是这样开头的,“尊敬的先生,谨自我介绍如下:我是马德拉斯港务信托处的一个职员……我未能按常规念完大学的正规课程,但我在开辟自己的路……本地的数学家说我的结果是‘惊人的’……如果您认为这些内容是有价值的话,请您发表它们……”他还给哈代寄去了一大堆自己研究得出的数学公式和命题;由于没有证明的过程,有些连哈代也不大明白。哈代在咨询了另一个英国数学家、他的合作伙伴李特尔伍德(J. Littlewood)之后,认定拉马努金是一个难得的数学天才。拉马努金多少有些运气,哈代的慧眼识金,使得拉马努金能够在1914年进入剑桥大学。这则动人故事如今已成为数学史乃至科学史上的传奇故事之一,同时作为两个人学术生涯的转折点——拉马努金因哈代而崭露头角,哈代因拉马努金而增光溢彩。德国数学家克莱因曾经说过,"推进数学的,主要是那些有卓越直觉的人,而不是以严格的证明方法见长的人."无疑,拉马努金正是一位有着卓越的数学直觉的天才。拉马努金的亦师亦友哈代曾感慨道:“我们学习数学,拉马努金则发现并创造了数学。”他更喜欢公开声称的是,自己在数学上最大的成就是“发现了拉马努金”。他在自己设计的一种关于天生数学才能的非正式的评分表中,给自己评了25分,给另一个杰出的数学家李特尔伍德评了30分,给他同时代最伟大的数学家希尔伯特(D. Hilbert)评了80分,而给拉马努金评了100分。他甚至把拉马努金的天才比作至少与数学巨人欧拉(L. Euler)和雅可比(C. Jacobi)相当。 拉马努金与哈代之间的数学研究合作非常成功,被后人称作“天作之合”。哈代收到拉马努金来信的时候,正处于学术创造的高峰.更为重要的是,如同数学史家斯诺所评价的,哈代是"我所见到过的最远离忌妒情感的人","彻底摆脱了人生的种种卑鄙狭隘的个性".另一方面,牛津大学的一位经济学家曾经这样回忆哈代,"他对于卓越性的感觉是绝对敏锐的;稍有逊色的从来不屑一顾."哈代看了拉马努金的《笔记》,便确信他的数学天赋高于自己,决心把他邀请到剑桥来. 1913年,由于哈代在给拉马努金的回信中对其成就做了很高的评介,印度当地的数学学会和地方政府都很重视这件事,视拉马努金为当地的骄傲,于是大学和政府当局打破惯例破格录取拉马努金为马德拉斯大学的研究生(拉马努金当时只有高中学历),并给予其很高的奖学金,有了这笔奖学金,拉马努金及其家人从此过上了富裕的生活,拉马努金再也不用为生计发愁了,使他能够一心一意地研究数学,这时远在英国的哈代急于请拉马努金到剑桥大学深造,同时也好与他合作一起研究数学问题,但由于婆罗门教有严格的教规,不允许漂洋过海远去他乡,拉马努金虽然也想去英国,但一时不能成行,这需要说服他的父母和家人,正巧三一学院年轻的助教内维尔要到印度去,哈代便委托他去会见拉马努金.同时做一些说服工作,并带拉马努金回英国,经过将近一年的努力,终于,1914年春,拉马努金告别家人,乘船到了英国,剑桥大学破格录用拉马努金为研究生(拉马努金只有高中学历),并提供优厚的奖学金使他衣食无忧。拉马努金和哈代二人可谓各有特长,优势互补,拉马努金擅长直觉发现,从中得出数学定律,但不擅于定律的证明,也没有受过正规的数学训练,哈代则正好相反,所以,二人合在一处,真是如虎添翼,从1914至1919年的五年间,取得了丰硕的合作研究成果,共同发表了多篇非常重要的数学论文,同时,在合代的提名和帮助下,拉马努金还先后取得了英国皇家学会和剑桥大学研究员的光荣资格。 拉马努金独立发现了近四千个公式,其中一些是欧拉、高斯等欧洲数学家前辈们发现过的,他只不过是又重新发现了一次(由于自学成才,又没有受过正统的数学训练,他以前没有见过这些公式),哈代感慨道:一个印度人孤独地对抗着欧洲积累百年的智慧。 不幸的是,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剑桥大学和整个英国的生存条件都严重恶化,物价飞涨,食品短缺,再加上工作繁忙、劳累过度,以及他的严格素食主义导致的营养不良和不适应英国的严寒气候等原因,拉马努金在战争后期患上了肺结核,战争结束后,他于1919年回到印度老家,并于1920年病逝,年仅32岁。 为了激励年轻人刻苦学习和奋发向上,马德拉斯大学于1950年建立了一个用拉马努金的名字来命名的高等数学研究所,并在研究所门前为他矗立一个大理石半身像;后来该所培养了不少优秀数学人才。印度人在纪念拉马努金时,把他和圣雄甘地(M. Gandhi)、诗人泰戈尔(R. Tagore)等人一道,称作“印度之子”。在1962年拉马努金诞辰75周年之际,印度发行了一套纪念他的邮票。1975年印度成立了“拉马努金学会”,1986年开始出版会刊。到1987年即拉马努金诞辰100周年之际,印度已拍摄了3部有关他生平的电影。1987年在拉马努金的故乡马德拉斯,当容纳他最后一年心血的遗著《失散的笔记本》出版时,印度前总理甘地(R. Gandhi)亲自赶去祝贺并参加了首发式。美国佛罗里达大学于1997年创办了《拉马努金期刊》,专门发表“受到他影响的数学领域”的研究论文;该校还成立了一个国际性的拉马努金数学会。千禧年时,《时代》周刊选出了100位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人物,其中就有拉马努金,并称赞他是一千年来印度最伟大的数学家。现在国际上有两项以拉马努金命名的数学大奖,专门颁发给“与他有相同研究方向”的杰出青年数学家;已获奖的华人数学家有洛杉矶加州大学教授陶哲轩、北京大学教授史宇光、北京清华大学访问学者张伟和斯坦福大学教师恽之玮。 为纪念拉马努金对数学的贡献,印度总理辛格(M. Singh)于2012年2月26日宣布其诞辰为“印度数学日”(每年12月22日)及2012年为“印度数学年”。在拉马努金诞辰125周年之际,印度举办了一系列纪念他的活动。美英等国的一些著名科学家在报上发表纪念文章,向拉马努金表示崇高的敬意。《美国数学会志》在2012年12月号和2013年1月号上连续刊发纪念拉马努金的系列文章,高度评价了他对数学作出的巨大贡献。有趣的是,谷歌网站为纪念拉马努金诞辰125周年专门绘了一张描述他少年学习情景的涂鸦。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拉马努金的传奇色彩,世界上有多种关于他的传记版本。其中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写作教授卡尼格尔(R. Kanigel)1991年所著的《知无涯者:拉马努金传》(2008年被中国数学家、武汉大学前校长齐民友等翻译成中文)最为成功,在美国成为畅销书,并曾获1992年“美国书评界传记奖”。美国数学科普大师加德纳(M. Gardner)对该书的评语是:“至今出版过的关于当代数学家的传记中,这是最好的、文献最丰富的作品之一……你一定会发现,对本世纪最杰出、谜一般的智者之一的光辉的研究会吸引住你。” 一,天才并非先天的,而是与后天的专一、勤奋和独特的成长环境密切相关。在专一方面,拉马努金在高中阶段不太偏科,因此他的各门成绩都很优秀,但到了大学阶段后,却过于偏科,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数学上,以致于其它多门学科不及格,被大学开除,最终也没有哪到大学毕业证,可见,拉马努金并非在数学方面天生就比别人强,这就好比打井一样,天才只所以比别人打得深,是因为他们太专一了,常人只所以打不深,是因为他们不专一,经常换地方,这个地方还没打出水,就换另一个地方了。在勤奋方面,拉马努金从不做体育锻炼,也很少和朋友娱乐闲聊,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学习和思考上,他的勤奋也是超常的。在独特成长环境方面,由于他出身于婆罗门教,是印度四个种性中最高一级的精神贵族,婆罗门注重知识、精神和教养,而不看重金钱和财富,如果一个婆罗门教徒精神富有,但身无分文、四处流浪,不会被人看不起,相反,这是高贵的标志,此外,拉马努金的母亲出身于书香世家,很有教养,且很聪明,很注重子女的早期教育,再加上后于拉马努金出生的三个子女都早年夭折了,这又使她把所有心血都倾注到拉马努金身上,所以,他从小就很聪明,很爱思考,在中小学阶段各门课程都很优秀,中国有句古话叫“逆境出人才”,拉马努金出身高贵,却又家庭贫穷,所以他能发奋学习,再加上遇到了卡尔那本奇书,在他15岁时这个智力开发的关键时期,激发出他的极大的好奇心和智慧潜力,所以,他的成功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专一或偏科既有优点也有缺点。一方面,只有专一才能更快地出类拔萃,另一方面,太专一了,往往会导致个人的知识不全和能力的欠缺,最终给个人造成不利的一些后果,比如,缺乏心理保健和身体健康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这样,在遇到人生挫折时,就会给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造成很大的伤害,甚至是早年夭折,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天才早夭,拉马努金就是这样,他只活了32岁,类似的例子很多,比如,挪威天才数学家尼尔斯·阿贝尔,27岁,法国天才数学家埃瓦里斯特·伽罗瓦,21岁,俄国天才文学家普希金,38岁,荷兰天才画家梵高,37岁,奥地利人天才作曲家莫扎特,35岁。 三,历史上有很多天才由于没遇到伯乐而被埋没,比如上面的挪威天才数学家尼尔斯·阿贝尔、法国天才数学家埃瓦里斯特·伽罗瓦,遗传学之父孟德尔等,他们的研究成果在生前都没有被世人发现或认可,象华罗庚、拉马努金和爱因斯坦等天才如果没有遇到伯乐,他们的研究成果也许到现在还不为世人所知,由此我们完全可以推测,历史上被埋没的天才和其研究成果一定还有很多。 四,野生野长的天才有时候更容易开创出一条全新的道路。历史上的一些天才,如上述拉马努金、梵高、孟德尔以及微生物学之父列文虎克、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罗伊德等,正因为他们成才前没有受到过正规的专业训练,或被排除在主流学术圈之外,所以,他们往往更有机会开创出一种全新的道路,又如,中外历史上都曾出现过一些速算神童,上世纪中期,其数学计算机速度甚至超过了当时的计算机,只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的计算方法与常人完全不同,不过,其中的有些速算神童,在掌握了正常人的数学计算方法后,他们的速算才能反而消失了,变得和常人一样了。 五,天才是人群中的极少数,超级天才更是曲指可数,世界上的超级天才除了拉马努金外,还有牛顿、爱因斯坦、达尔文、哥白尼以及中国的老子(李耳)等。天才都是后天的,不是天生的,超级天才同样也是后天的,而非先天的,成为超级天才的关键是要做到超级专注(专一),在一段时期内(比如数年内)高度地专注于一件事(一项研究),但要做到这一点实在太难了,因为人生中所面对的诱惑太多了,很容易被诱离要点,所谓“逆境出人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逆境中的诱惑远少于顺境,当然逆境不是成为天才的必要条件,比如哥白尼、达尔文、卡文迪许等天才都出身于顺境。超级天才们做到了超级专注,所以他们能成为超级天才。超级天才们大多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特征:在人际关系方面很幼雏,通俗地讲就是:有儿童相,虽有成人的年龄,但在人际关系方面却象儿童一样单纯和幼雏,这就是超级天才们最大的外在特征!只有做到超级专注的人,才会表现出这样的外在特征。 六,通过天才教育大规模培养超级天才完全是可行的,而且人造天才会比天然的天才更杰出,更有创造力。既然成为超级天才的最大障碍是诱惑太多,那么我们正好需要建立这样一所天才学校,它能够建立一道防火墙,使学生不接触各种诱惑信息,这样学生们就能做到高度专一了,专一于他们的学习和研究,这样十年内就可把学生培养成某一领域里的超级天才,反省心理学起源于对天才和人脑思维的研究,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和实践,目前已成功破解天才之谜,并找到了培养天才的有效方法,笔者相信,这件事一定能够成功! 拉马努金的传记电影:

不错,印度期刊对稿件的处理效率很高,而且作者发表文章过程中可以询问编辑进度,编辑都是很热情的,而且给出的审稿意见都是正面的,对国内作者也比较友好,

印度论文发表

拉马努金(1887-1920)是印度史上最伟大的数学天才之一,与中国的数学家华罗庚一样,也是自学成才,但与华罗庚又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华罗庚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学成才的,受到了正规的数学训练,而拉马努金则是纯粹的自学成才,纯粹的野生野长,在他成才前从没接受过正规的数学指导和训练,在才能方面,如果说华罗庚是一位数学天才,那么,拉马努金则是一位超级数学天才,其数学才华远高于华罗庚。华罗庚在小学阶段,数学成绩很差,勉强及格,只是到中学后,遇到了两位优秀的数学老师,在他们的精心指导下,华对数学产生了极大兴趣,从此数学成绩扶摇直上,后被清华大学破格录用,进入清华后,华在数学教授们的指导下继续自学数学,再后来,又被推荐到英国剑桥大学的著名数学教授哈代门下,在其指导下进一步钻研数学,最终成为一名了不起的数学家,可见,华罗庚虽然主要是自学成才的,但并没有脱离传统数学的正规,而拉马努金则不然,他在成才前从没接受过正规的数学指导和训练,正因如此,他开创了一条全新的数学道路,其成就也远高于华罗庚,只可惜,他只活了32岁,如果也能象牛顿那样活到80多岁,他也许会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数学家。天才与贫困。1887年12月22日,拉马努金出生于印度泰米尔纳德邦埃罗德县的一个没落的婆罗门家庭。父亲是一家布店的小职员,每月只有20卢比的工资,一家7口人就靠这点微薄的收入维持生活。 拉马努金的母亲出身于书香世家,很有教养,而且很有心机,从小就很注重对孩子的启蒙和培养,拉马努金出生后的7年内,先后出生的三个弟妹都早年夭折了,这又导致了父母对他的溺爱,把全部心血都用在了对他一个的关爱和培养上,所以,拉马努金从小他就喜欢思考问题,曾问老师在天空闪耀的星座的距离,以及地球赤道的长度。在12岁时开始对数学发生兴趣,曾问高班同学:“什么是数学的最高真理?”当时同学告诉他“毕达哥拉斯定理”(即中国人称“勾股定理”)可以作为代表,这引起了他对几何学的兴趣。差不多在这个时候,他对等差级数和等比级数的性质自己做了研究。他那时的同学后来回忆说:“我们,包括老师,很少可以理解他,并对他‘敬而远之’”。 他15岁时高中快毕业时,朋友借给他英国数学家卡尔(G. Carr)写的《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基本结果汇编》一书。该书收录了代数、微积分、三角学和解析几何的五千多个方程,但书中没有给出详细的证明。这正好符合拉马努金的胃口,给了他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他把每一个方程式当成一个研究题,尝试对其进行独特的证明,而且还对其中一些进行推广,这花去了他大约5年的时间,留下几百页的数学笔记。他证明了其中的一些方程,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他开辟了一条新的数学道路,并从中发现了很多新公式、新定理,培养出了一种超常的直觉思维能力,这是此书给他的最大益处,同时这本书也使他成了一个超级数学天才,彻底改变他的命运和人生道路。 拉马努金在贡伯戈纳姆读高中,毕业时各项成绩突出,被校长形容为“用满分也不足以说明他如此出色”。但进入当地著名的贡伯戈纳姆学院后,由于《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基本结果汇编》这本书使他着了魔,把全部精力投入数学研究,导致其他科目不及格;他不仅失去了奖学金,而且被学校开除。1905年,18岁的他为此离家出走3个月。一年后,拉马努金被马德拉斯的帕凯亚帕学院录取,但这个数学成绩优异的学生,还是难以逃脱被开除的命运,他的5门文科课程两次不及格。此后拉马努金开始做家教维持生计,同时从图书馆借来数学书,然后把自己的研究结论写在笔记本里。 拉马努金的现状让他的父母非常担忧,他的研究成果已远远超出了当地的水平,在印度没人能懂,他还没有大学毕业证,很难找工作,连生存都成问题,于是,聪明的母亲想出了一个好办法,给他找个媳妇,1909年为他安排了婚事,妻子是一个9岁的女孩,根据印度的习俗,这在当时的印度这是相当常见的。有了家而且是长子,必须帮助家里解决一些生活费用,他不得不极力地四处寻找工作,后来朋友艾亚尔(S. Aiyar)推荐他去找马德拉斯港务信托处官员拉奥(R. Rao)。拉奥是一个有钱的人,也是一个数学爱好者,他很赏识拉马努金的数学才能。他认为拉马努金只适合搞数学而不适合做其他工作,因此宁愿每个月给他一些钱,让他挂名不上班,在家专心从事数学研究。 拉马努金只好接受这些钱,又继续他的研究工作。每天傍晚时分才在马德拉斯的海边散步和朋友聊天作为休息。有一天一个老朋友遇到他,就对他说:“人们称赞你有数学的天才!”拉马努金听了笑道:“天才?你看看我的臂肘吧!”他的臂肘的皮肤显得又黑又厚。他解释他日夜在石板上计算,用破布来擦掉石板上的字太花时间了,他每几分钟就用肘直接擦石板的字。朋友问他既然要作这么多计算为什么不用纸来写。拉马努金说他连吃饭都成问题,哪里有钱去买纸来算题呢!原来拉马努金觉得依靠别人生活心里很是惭愧,已经有一个月不去拿钱了。1911年,拉马努金的第一篇论文“关于伯努利数的一些性质”发表在《印度数学会会刊》上,从此他开始了与数学界同行的正式交流。拉马努金在他的第二篇论文里发表了一系列共14条关于圆周率π的计算公式;神奇的是,其中一条公式每计算一项就可以得到8位的十进制精度。 拉马努金的成长道路决定了其必然与众不同,他对现代学术意义上的严谨一无所知,在某种程度上他不知道什么叫证明,他惯以直觉(或者是跳步)导出公式,不喜作证明(事后往往证明他是对的)。他留下的那些没有证明的公式,引发了后来的大量研究。拉马努金是印度在过去一千年中所诞生的超级伟大的数学家。他的直觉的跳跃甚至令今天的数学家感到迷惑,在他死后70多年,他的论文和研究日记中埋藏的秘密依然在不断地被挖掘出来。他发现的定理被应用到他活着的时候很难想象到的领域。他有着很强的直觉洞察力(可称之为“数感”),虽未受过严格数学训练,却能独立发现了近3900个数学公式和命题。他经常宣称在梦中娜玛卡尔女神给其启示,早晨醒来就能写下不少数学公式和命题。他所预见的数学命题,日后有许多得到了证实。如比利时数学家德利涅(V. Deligne)于1973年证明了拉马努金1916年提出的一个猜想,并因此获得了1978年的菲尔兹奖。 除了在纯粹数学方面做出卓越的成就以外,拉马努金的理论还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他发现的好几个定理在包括粒子物理、统计力学、计算机科学、密码技术和空间技术等不同领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甚至晶体和塑料的研制也受到他创立的整数分拆理论的启发,而他在黎曼ζ函数方面的研究成果,现在已经与齿轮技术的进步挂上了钩,还被用于测温学及冶金高炉的优化。他生命中的最后一项成果——模仿θ函数有力地推动了用孤立波理论来研究癌细胞的恶化和扩散以及海啸的运动;最近有专家认为,这一函数很可能被用来解释宇宙黑洞的部分奥秘,而令人吃惊的是,当拉马努金首次提出这种函数的时候,人们还不知道黑洞是什么。 一位后来在马德拉斯认识他的人说:“在找工作和推销自己的那时期里,他总足很友善很合群,……总是很有趣,爱讲泰米尔语和英语的同音双关语,爱说笑话,有时讲很长的故事,讲起来就自己先笑个不停,头巾都会散开,他就一面讲一面系头巾’有时还没有讲到要紧关头,自己就笑得停不下来,只好从头再讲,“他是那么带劲,伤感的眼睛闪闪发光 … … 他 什 么 都 能 谈 , 不 喜欢 他 是 很 难的” 拉 马 努 金 并 不 是 跟 谁 都 很 随 便 的, 大多数时候他很腼腆,只在和几个亲密的朋友相处时才显得快活。他对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也常常视而不见,他在贡伯戈纳姆的一位同班同学哈里•拉奥讲过一段常被人忆起的趣事:他到马德拉斯来看拉马努金,“他马上打开他的笔记本句我讲解那些古怪的数学定理和公式,全然没有顾及我对数学一窍不通。”他根本就想不到这一点,拉马努金一旦沉醉在数学电,他旁边的人就好像不存在似的,不可思议的是,他迷人的地方,正是他这种对于人际关系的全然尤知,他的这个短 处 , 从 另 个 角 度 来 看 则 是 他 的 天真、诚恳,所有认识他的人都看到了这•点。 拉马努金和华罗庚一样,都很幸运地遇到了自己的伯乐,由于印度当时的数学水平不高,国内几乎没有人能看懂拉马努金的研究成果,于是,拉马努金的一个朋友艾亚尔建议他把研究成果寄给英国数学家,最初的两个数学家都未回音。1913年1月16日,他再次鼓起勇气写信给第三个数学家——剑桥大学教授哈代(G. Hardy);信是这样开头的,“尊敬的先生,谨自我介绍如下:我是马德拉斯港务信托处的一个职员……我未能按常规念完大学的正规课程,但我在开辟自己的路……本地的数学家说我的结果是‘惊人的’……如果您认为这些内容是有价值的话,请您发表它们……”他还给哈代寄去了一大堆自己研究得出的数学公式和命题;由于没有证明的过程,有些连哈代也不大明白。哈代在咨询了另一个英国数学家、他的合作伙伴李特尔伍德(J. Littlewood)之后,认定拉马努金是一个难得的数学天才。拉马努金多少有些运气,哈代的慧眼识金,使得拉马努金能够在1914年进入剑桥大学。这则动人故事如今已成为数学史乃至科学史上的传奇故事之一,同时作为两个人学术生涯的转折点——拉马努金因哈代而崭露头角,哈代因拉马努金而增光溢彩。德国数学家克莱因曾经说过,"推进数学的,主要是那些有卓越直觉的人,而不是以严格的证明方法见长的人."无疑,拉马努金正是一位有着卓越的数学直觉的天才。拉马努金的亦师亦友哈代曾感慨道:“我们学习数学,拉马努金则发现并创造了数学。”他更喜欢公开声称的是,自己在数学上最大的成就是“发现了拉马努金”。他在自己设计的一种关于天生数学才能的非正式的评分表中,给自己评了25分,给另一个杰出的数学家李特尔伍德评了30分,给他同时代最伟大的数学家希尔伯特(D. Hilbert)评了80分,而给拉马努金评了100分。他甚至把拉马努金的天才比作至少与数学巨人欧拉(L. Euler)和雅可比(C. Jacobi)相当。 拉马努金与哈代之间的数学研究合作非常成功,被后人称作“天作之合”。哈代收到拉马努金来信的时候,正处于学术创造的高峰.更为重要的是,如同数学史家斯诺所评价的,哈代是"我所见到过的最远离忌妒情感的人","彻底摆脱了人生的种种卑鄙狭隘的个性".另一方面,牛津大学的一位经济学家曾经这样回忆哈代,"他对于卓越性的感觉是绝对敏锐的;稍有逊色的从来不屑一顾."哈代看了拉马努金的《笔记》,便确信他的数学天赋高于自己,决心把他邀请到剑桥来. 1913年,由于哈代在给拉马努金的回信中对其成就做了很高的评介,印度当地的数学学会和地方政府都很重视这件事,视拉马努金为当地的骄傲,于是大学和政府当局打破惯例破格录取拉马努金为马德拉斯大学的研究生(拉马努金当时只有高中学历),并给予其很高的奖学金,有了这笔奖学金,拉马努金及其家人从此过上了富裕的生活,拉马努金再也不用为生计发愁了,使他能够一心一意地研究数学,这时远在英国的哈代急于请拉马努金到剑桥大学深造,同时也好与他合作一起研究数学问题,但由于婆罗门教有严格的教规,不允许漂洋过海远去他乡,拉马努金虽然也想去英国,但一时不能成行,这需要说服他的父母和家人,正巧三一学院年轻的助教内维尔要到印度去,哈代便委托他去会见拉马努金.同时做一些说服工作,并带拉马努金回英国,经过将近一年的努力,终于,1914年春,拉马努金告别家人,乘船到了英国,剑桥大学破格录用拉马努金为研究生(拉马努金只有高中学历),并提供优厚的奖学金使他衣食无忧。拉马努金和哈代二人可谓各有特长,优势互补,拉马努金擅长直觉发现,从中得出数学定律,但不擅于定律的证明,也没有受过正规的数学训练,哈代则正好相反,所以,二人合在一处,真是如虎添翼,从1914至1919年的五年间,取得了丰硕的合作研究成果,共同发表了多篇非常重要的数学论文,同时,在合代的提名和帮助下,拉马努金还先后取得了英国皇家学会和剑桥大学研究员的光荣资格。 拉马努金独立发现了近四千个公式,其中一些是欧拉、高斯等欧洲数学家前辈们发现过的,他只不过是又重新发现了一次(由于自学成才,又没有受过正统的数学训练,他以前没有见过这些公式),哈代感慨道:一个印度人孤独地对抗着欧洲积累百年的智慧。 不幸的是,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剑桥大学和整个英国的生存条件都严重恶化,物价飞涨,食品短缺,再加上工作繁忙、劳累过度,以及他的严格素食主义导致的营养不良和不适应英国的严寒气候等原因,拉马努金在战争后期患上了肺结核,战争结束后,他于1919年回到印度老家,并于1920年病逝,年仅32岁。 为了激励年轻人刻苦学习和奋发向上,马德拉斯大学于1950年建立了一个用拉马努金的名字来命名的高等数学研究所,并在研究所门前为他矗立一个大理石半身像;后来该所培养了不少优秀数学人才。印度人在纪念拉马努金时,把他和圣雄甘地(M. Gandhi)、诗人泰戈尔(R. Tagore)等人一道,称作“印度之子”。在1962年拉马努金诞辰75周年之际,印度发行了一套纪念他的邮票。1975年印度成立了“拉马努金学会”,1986年开始出版会刊。到1987年即拉马努金诞辰100周年之际,印度已拍摄了3部有关他生平的电影。1987年在拉马努金的故乡马德拉斯,当容纳他最后一年心血的遗著《失散的笔记本》出版时,印度前总理甘地(R. Gandhi)亲自赶去祝贺并参加了首发式。美国佛罗里达大学于1997年创办了《拉马努金期刊》,专门发表“受到他影响的数学领域”的研究论文;该校还成立了一个国际性的拉马努金数学会。千禧年时,《时代》周刊选出了100位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人物,其中就有拉马努金,并称赞他是一千年来印度最伟大的数学家。现在国际上有两项以拉马努金命名的数学大奖,专门颁发给“与他有相同研究方向”的杰出青年数学家;已获奖的华人数学家有洛杉矶加州大学教授陶哲轩、北京大学教授史宇光、北京清华大学访问学者张伟和斯坦福大学教师恽之玮。 为纪念拉马努金对数学的贡献,印度总理辛格(M. Singh)于2012年2月26日宣布其诞辰为“印度数学日”(每年12月22日)及2012年为“印度数学年”。在拉马努金诞辰125周年之际,印度举办了一系列纪念他的活动。美英等国的一些著名科学家在报上发表纪念文章,向拉马努金表示崇高的敬意。《美国数学会志》在2012年12月号和2013年1月号上连续刊发纪念拉马努金的系列文章,高度评价了他对数学作出的巨大贡献。有趣的是,谷歌网站为纪念拉马努金诞辰125周年专门绘了一张描述他少年学习情景的涂鸦。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拉马努金的传奇色彩,世界上有多种关于他的传记版本。其中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写作教授卡尼格尔(R. Kanigel)1991年所著的《知无涯者:拉马努金传》(2008年被中国数学家、武汉大学前校长齐民友等翻译成中文)最为成功,在美国成为畅销书,并曾获1992年“美国书评界传记奖”。美国数学科普大师加德纳(M. Gardner)对该书的评语是:“至今出版过的关于当代数学家的传记中,这是最好的、文献最丰富的作品之一……你一定会发现,对本世纪最杰出、谜一般的智者之一的光辉的研究会吸引住你。” 一,天才并非先天的,而是与后天的专一、勤奋和独特的成长环境密切相关。在专一方面,拉马努金在高中阶段不太偏科,因此他的各门成绩都很优秀,但到了大学阶段后,却过于偏科,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数学上,以致于其它多门学科不及格,被大学开除,最终也没有哪到大学毕业证,可见,拉马努金并非在数学方面天生就比别人强,这就好比打井一样,天才只所以比别人打得深,是因为他们太专一了,常人只所以打不深,是因为他们不专一,经常换地方,这个地方还没打出水,就换另一个地方了。在勤奋方面,拉马努金从不做体育锻炼,也很少和朋友娱乐闲聊,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学习和思考上,他的勤奋也是超常的。在独特成长环境方面,由于他出身于婆罗门教,是印度四个种性中最高一级的精神贵族,婆罗门注重知识、精神和教养,而不看重金钱和财富,如果一个婆罗门教徒精神富有,但身无分文、四处流浪,不会被人看不起,相反,这是高贵的标志,此外,拉马努金的母亲出身于书香世家,很有教养,且很聪明,很注重子女的早期教育,再加上后于拉马努金出生的三个子女都早年夭折了,这又使她把所有心血都倾注到拉马努金身上,所以,他从小就很聪明,很爱思考,在中小学阶段各门课程都很优秀,中国有句古话叫“逆境出人才”,拉马努金出身高贵,却又家庭贫穷,所以他能发奋学习,再加上遇到了卡尔那本奇书,在他15岁时这个智力开发的关键时期,激发出他的极大的好奇心和智慧潜力,所以,他的成功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专一或偏科既有优点也有缺点。一方面,只有专一才能更快地出类拔萃,另一方面,太专一了,往往会导致个人的知识不全和能力的欠缺,最终给个人造成不利的一些后果,比如,缺乏心理保健和身体健康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这样,在遇到人生挫折时,就会给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造成很大的伤害,甚至是早年夭折,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天才早夭,拉马努金就是这样,他只活了32岁,类似的例子很多,比如,挪威天才数学家尼尔斯·阿贝尔,27岁,法国天才数学家埃瓦里斯特·伽罗瓦,21岁,俄国天才文学家普希金,38岁,荷兰天才画家梵高,37岁,奥地利人天才作曲家莫扎特,35岁。 三,历史上有很多天才由于没遇到伯乐而被埋没,比如上面的挪威天才数学家尼尔斯·阿贝尔、法国天才数学家埃瓦里斯特·伽罗瓦,遗传学之父孟德尔等,他们的研究成果在生前都没有被世人发现或认可,象华罗庚、拉马努金和爱因斯坦等天才如果没有遇到伯乐,他们的研究成果也许到现在还不为世人所知,由此我们完全可以推测,历史上被埋没的天才和其研究成果一定还有很多。 四,野生野长的天才有时候更容易开创出一条全新的道路。历史上的一些天才,如上述拉马努金、梵高、孟德尔以及微生物学之父列文虎克、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罗伊德等,正因为他们成才前没有受到过正规的专业训练,或被排除在主流学术圈之外,所以,他们往往更有机会开创出一种全新的道路,又如,中外历史上都曾出现过一些速算神童,上世纪中期,其数学计算机速度甚至超过了当时的计算机,只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的计算方法与常人完全不同,不过,其中的有些速算神童,在掌握了正常人的数学计算方法后,他们的速算才能反而消失了,变得和常人一样了。 五,天才是人群中的极少数,超级天才更是曲指可数,世界上的超级天才除了拉马努金外,还有牛顿、爱因斯坦、达尔文、哥白尼以及中国的老子(李耳)等。天才都是后天的,不是天生的,超级天才同样也是后天的,而非先天的,成为超级天才的关键是要做到超级专注(专一),在一段时期内(比如数年内)高度地专注于一件事(一项研究),但要做到这一点实在太难了,因为人生中所面对的诱惑太多了,很容易被诱离要点,所谓“逆境出人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逆境中的诱惑远少于顺境,当然逆境不是成为天才的必要条件,比如哥白尼、达尔文、卡文迪许等天才都出身于顺境。超级天才们做到了超级专注,所以他们能成为超级天才。超级天才们大多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特征:在人际关系方面很幼雏,通俗地讲就是:有儿童相,虽有成人的年龄,但在人际关系方面却象儿童一样单纯和幼雏,这就是超级天才们最大的外在特征!只有做到超级专注的人,才会表现出这样的外在特征。 六,通过天才教育大规模培养超级天才完全是可行的,而且人造天才会比天然的天才更杰出,更有创造力。既然成为超级天才的最大障碍是诱惑太多,那么我们正好需要建立这样一所天才学校,它能够建立一道防火墙,使学生不接触各种诱惑信息,这样学生们就能做到高度专一了,专一于他们的学习和研究,这样十年内就可把学生培养成某一领域里的超级天才,反省心理学起源于对天才和人脑思维的研究,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和实践,目前已成功破解天才之谜,并找到了培养天才的有效方法,笔者相信,这件事一定能够成功! 拉马努金的传记电影:

拉曼(1888—1970),印度物理学家。因光散射方面的研究工作和“拉曼效应”的发现,获得193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拉曼出生在印度马德拉斯的提鲁契腊帕里,父亲是教会学校的教师,讲授数学和物理。在英国殖民统治下,拉曼的家庭并不被人尊重,但他才智出众,成了当地的小名人。

14岁那年,因为他聪明好学,地方当局推荐他上马德拉斯学院。院方见到前来报到的小孩,还以为地方上的公文搞错了。拉曼在入校考试中名列前茅,以优异的成绩踏进了学院大门。两年后他取得了文学学士学位和优秀学生奖章。又过了两年,他获得了硕士学位。

进入大学不久,他对光学和声学产生了浓厚兴趣。他的第一篇论文发表在1906年伦敦出版的《哲学月刊》上,题目是《论光束的散射》。大学毕业后,他想留校当助教,却遭到了学校董事会的反对。因为当时印度大学的教师差不多全由英国人担任,印度本土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被人瞧不起。为了谋生,拉曼不得不改行当书记官。19岁那年,拉曼战胜了大批竞争者,被印度总督府财政部录取为事务员。尽管这个职业很不称心,但他工作得很认真,俨然是个非常称职的小职员,可他的心却始终牵挂着既定的科学目标。几年间,他曾到好几个城市,不论何处,他都兢兢业业,还千方百计地到当地的实验室去进行课题研究。为了工作和研究两不误,他不得不抓紧生活,对时间的安排精确到了每一天的每一分钟。

拉曼在政府机关整整工作了10年,仕途上没长进,但他矢志不渝地坚持着自己的业余爱好,在光学和声学上的研究取得了惊人的进展。他曾于1907年在印度科学开发委员会的第一期学报上发表了题为“惠更斯次波的实验研究”的论文。在此后的7年中,这份学报不断地刊登他的论文。1912年他获得了柯曾研究奖,1913年他又荣获伍德伯恩研究奖章。由于印度当时是英国的殖民地,印度人倍受歧视,拉曼的研究成果当然遭到了冷遇。他的《光束传播论》在法国物理学会季刊上发表后,才引起各国学者的关注。

拉曼的《一种新的辐射》首次指出散射光中有新的不同波长成分,它和散射物质的结构有密切关系。这个现象后来被称为“拉曼效应”。此外,在振动、声音、乐器、超声学、衍射、气象光学,胶体光学、光电学和X射线衍射等领域,拉曼也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