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福建茶叶投稿

发布时间:2024-07-04 19:03:59

福建茶叶投稿

你好。查相关资料《福建茶叶》(双月刊)创刊于1979年,由福建省茶叶学会主办。本刊是综合性的茶叶科技期刊。2016年将调整为月刊。绿色通道投稿。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如果我的回答,能帮到你一点,请及时采纳,也是一份鼓励。

福建茶叶

《福建茶叶》(双月刊)创刊于1979年,由福建省茶叶学会主办。 《福建茶叶》本刊是综合性的茶叶科技期刊。其办刊宗旨是提高茶叶工作者的业务水平,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掌握技术信息,以及交流生产管理和市场流通等...

《中国茶叶》杂志社征稿简则一、稿件范围《中国茶叶》杂志是由农业部主管、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主办的茶叶技术刊物,其宗旨是宣传、推广、普及茶叶科学技术,弘扬茶文化,传播茶叶信息。设本刊特稿、政策法规、专题综述、试验研究、经济管理、技术指南、产业论坛、历史文化等栏目,刊登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涉茶论文和研究成果(包括研究报告、简报综述、学术论文、实用技术、先进经验等)及茶文化研究方面的稿件。三、稿件项目及其顺序论文一般应包括中文题名、作者姓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中文摘要和关键词、基金项目信息、引言、正文及参考文献。文稿正文要求数据可靠,论点明确,文字简练。四、字体及版面以word 版本投稿,中文字体用“宋体”、西文字体用“Times New Roman”;页面大小A4,正文5号字,首行缩进2个字符。五、各项目基本要求1. 标题:一般控制在20字以内。题名应避免使用不常见的缩略语、字符、代号和公式等。2. 作者:论文署名应限于参加本文工作并能对论文内容负责者。多作者时,中文作者名间用逗号隔开。3. 工作单位:作者的工作单位用全称,地址包括单位所在省市名及邮政编码。4. 小标题:各级小标题采用法律条文式,一般最多列出3级小标题;各级小标题均另起一行。5. 基金项目:获得基金资助产生的文章以“基金项目”为标识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并注明其编号,放在首页下方。多项基金项目时依次罗列,以“、”隔开。6. 摘要:摘要是对所研究的问题、方法和结果的准确概括的简短陈述。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即不阅读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中不出现图、表、化学结构式和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也不宜引用文中图、表、公式和参考文献的序号。7. 关键词:系反映文章的主题内容的词汇和术语,一般每篇3~6个。8. 引言:扼要地概述研究工作的目的、范围、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预期结果和意义等,最后引出研究的目的及试验设计等。“引言”两字可省略。9. 语言表达:文字表达准确,语句符合现代汉语规范,使用规范的文字和标点符号,正确使用法定计量单位。10. 图和表:图表应具自明性,图中各部件应组合在一起;文中附表随正文排,附表应使用三线表,必要时可加辅线,术语、符号、单位等应与正文一致。11.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只著录最必要、最新的文献,不要引用未公开发表的文献。文献在正文中应有出处,采用顺序编码制,文后参考文献表中的各条文献按其在论文中的文献序号顺序排列,编排项目与格式如下所示(以期刊参考文献为例):[序号]作者(多作者标出前3位作者,后加“等”或“et al”).引文题目[J]. 期刊名, 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福建茶叶征稿

现将我国公开发行的正式茶刊简介 《茶叶科学》主办单位:中国茶叶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主 编:程 启 坤 国内统一刊号:cn33-1115 《中国茶业》主办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主 编:俞 水 明 国内统一刊号:cn33-1117 《茶叶文摘》主办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主 编:陈 宗 懋 国内统一刊号:issn1001-3652 《茶 叶》 主办单位:浙江省茶叶学会。 主 编:刘 祖 生 国内统一刊号:cn33-1096 《福建茶叶》主办单位:福建省茶叶学会。 主 编:林 桂 镗 国内统一刊号:cn35-1111 《茶叶通迅》主办单位:湖南省茶叶学会。 主 编:刘 继 尧 国内统一刊号:cn34-1106

普刊一般都比较好发表

茶 文化 的论文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的两千字论文,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园景观设计 方法 研究

摘要:

以茶文化内涵为基础,提出以物质层面———茶 种植 、茶加工、茶销售、茶器皿和以精神层面———茶艺、茶诗词、茶境、茶 传说 为切入点的8种茶文化园景观设计方法,以期为茶文化园景观设计提供借鉴。中国自古就有 饮茶 的习惯,茶与中国人的生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以茶文化为主题设计的景观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关键词:

茶文化园;景观设计;方法

茶文化为主题的景观多出现在茶种植、加工、销售所在地,或观光茶园,为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景观设计和展示提供了物质和文化基础。目前对茶文化园景观设计研究相对较少,如周小苹等在《生态观光茶园景观创设》一文中对四川牛辗坪生态观光茶园的景观创设提出了独特见解[1];曾涛等在《北部湾的后花园———广西世外茶园园林景观设计》一文中指出景观、项目设置要以地方茶文化为根源,设计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茶景观[2];王慧等在《陕西西乡枣园生态观光茶园规划设计》中着重研究了观光茶园在功能设计与艺术精神上如何达到完美契合的问题[3];李琛在《茶园文化景观设计》一文从茶文化的社会价值入手,结合其特有的文化要素,融合“得天自成”生态景观设计理念,提炼出茶园文化景观的艺术表现特征[4];邵琦在《汉中西乡茶园文化景观设计》一文中指出茶园文化景观设计应该考虑文化属性、自然属性、景观形式展示、科学的施工过程、综合管理规范等五个方面[5]。此外,学者在茶馆室内装修上也有一定研究,如王奉慧在《双秀公园竹溪茶室景观分析》一文中,通过分析茶景园林实体要素在室内装修中所占的比例, 总结 了各景观要素在环境营造中的作用,并对不足之处提出修改建议[6];杨巍在《论现代茶馆的园林景观生态设计》一文提出景观设计及景观布置在茶馆氛围营造中的重要作用[7]。另外,唐黎标的《简论园林艺术在茶馆的运用》也阐述了山、石、水等景观元素在表现茶文化中所发挥的作用[8]。从相关文献的研究可知,园林景观、茶文化主题的景观在观光茶园及茶馆室内装修中已经渐渐进入研究的视野,景观所发挥的作用也逐渐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在此背景下,如何进行茶文化园景观设计,采用何种设计方法的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该文尝试在分析目前茶文化园景观现状的前提下,提出8种茶文化园景观设计的常用手法。

1茶文化的内涵及茶文化园景观的价值

茶文化从广义上讲,是指在茶叶发展历程中所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物质内涵,是指茶的种植、培育、采摘、烤制、销售等具有技术含量的科学技术内容;其精神内涵,是指茶的品种、品尝、礼仪、民俗以及有关饮茶的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人文科学内容[9]。文化价值。茶文化园景观是以茶文化为主题而设计的景观建筑小品,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茶文化历史,既是对茶文化的传承,也是对部分难忘历史的再现,如茶马古道动感雕塑园、陆羽亭等。以景观的形式展示中国茶文化,更加生动形象,帮助游客记忆,同时展示方式的多样性也增加了游客的参与、互动性,让大家在娱乐中学习茶文化知识,领略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此外,部分茶文化主题的景观有再创历史文化的作用,如武夷山“印象•大红袍”实景演出,形成了茶文化演出的“印象”派效应,必将为人们所铭记。经济价值。观光茶园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茶叶盈利和宣传推广方式,它通过氛围的营造、体验性活动的开展、特色旅游项目的设置,为茶园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其中茶园氛围的营造、旅游项目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茶文化园景观来实现的。如自然型的茶田迷宫、茶田画等,人文型的动感雕塑、文化长廊、文化景墙、特色瞭望塔等,为园区招揽了更多的游客,活跃了园区的氛围。旅游价值。茶文化园景观可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类。自然型的观光茶田清新静谧、绿影叠叠,置身其中仿若隔世仙境,成为广大游客向往的旅游佳境。人文型的实景演出高潮迭起,绚丽的舞台灯光为观众呈现了一席绝佳的视觉盛宴;创意景观小品、造型独特的建筑景观、别具匠心的茶文化体验互动活动,为茶园和旅游区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充分发挥了茶文化园景观的旅游价值。

2茶文化园景观现状及设计原则

2.1茶文化园景观现状

我国现有的茶文化园景观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成功的茶文化园景观案例不多,普遍存在趋同化与雷同化现象,属于“CTRL+C”+“CTRL+V”或微改动版“CTRL+C”+“CTRL+V”。究其原因,大体可归纳为4点:设计初期没有进行详细的项目地块及所在区域设计元素考察,设计成为无根的浮萍;设计开展时没有明确整体形象的定位与塑造,缺乏主题创意与文化特色[10];设计方与委托方地位不对等,基本属于设计方按照委托方想法把效果图表现出来,物质功能性与文化艺术精神无法契合;施工方专业性较低,大部分情况是小包头+大小工的组合,对施工细节及材料不重视[11]。

2.2茶文化园景观设计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充分考虑广义的“地”,包括项目地的地形地貌、地理位置、气象气候、地的主人等,对“地”研究得越透彻,设计成果越有特色。天人合一原则。新创造出的景观需与天、地、人三才和谐统一,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和艺术效果,从空间布局、虚实对比、形势把握、材料选择等方面入手,反复用心推敲。以人为本原则。茶文化园景观的建设最终是供人使用,因此应借助现代技术手段掌握使用人群的行为规律,以此设计真正为人所用的景观。创新原则。立足当地茶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情,对景观的设计进行创新,使其特色化[12]。

3茶文化园景观设计方法

茶文化园的景观设计以茶文化为主题,围绕茶文化内涵展开景观的创作。基于此,提出的茶文化园景观设计方法亦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物质层面,以茶种植、茶烤制、茶销售、茶器皿为切入点;精神层面,以茶艺、茶诗词、茶境、茶传说为切入点。

3.1以茶种植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茶田自身就是一座生态自然的艺术品,景观设计可以通过改变茶田的布局方式,或方、或圆、或异形等几何形状布置,形成不同形状的茶田景观,拉近人们与自然的距离,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重功效.

3.2以茶烤制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茶文化园的景观设计可以采用制茶的加工工具为原型,通过抽象、美学、设计等技术知识的运用,设计出独具特色的茶文化主题的景观。如将绿茶制作过程中用到的晒茶筛子,设计为茶园瞭望塔的形式,既体现当地茶文化特色又使得设计有根可循;或将筛子作为休憩亭的顶部遮阴物,阳光透过竹条之间形成斑驳的倒影,增添了静态亭廊的动感;仿造炒茶炉灶的造型,通过将其内部挖空,放入射灯的方法,设计另类景观地灯等。

3.3以茶销售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享誉国内外的茶马古道是茶贸易的独特方式,所形成的“茶马古道”是当今世界海拔最高的贸易通道。茶文化主题的景观可以通过雕塑设计再现古代“茶马古道”上商人运茶、卖茶的场景,或通过仿造古代“茶马古道”景象,进行实景复原,让游客亲身体验古代“马帮”艰辛的贸易之路。

3.4以茶器皿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中国南方饮茶颇为讲究,相比北方的大碗喝茶,更多了一份情趣和享受。仅饮茶需要的器具就分为置茶器、理茶器、分茶器、品茗器、涤洁器及其他的煮水器、茶壶、盖碗等,彰显了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也为景观设计提供不少的素材,如以茶壶作为喷水景观、以阵列式的茶碗作为观光茶园的景观小品、以茶勺作为雕塑原型进行抽象等,设计师可充分发挥 想象力 ,形成特色景观。

3.5以茶艺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茶艺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茶文化园的景观设计可以从茶艺表演的全过程中取材进行雕塑设计,同时,茶艺师的服装配饰等物件,可以通过放大尺度方法设计为景观小品。

3.6以茶诗词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中国作为茶的发源地,有着悠久的种茶、饮茶历史,也留下了许多咏茶、品茗、斗茶、采茶的诗、词、歌、赋、 成语 、 歇后语 等宝贵财富,如《一字至七字诗•茶》《茶赋》《七碗茶歌》等。茶文化园景观设计可从这些非物质文化中寻求灵感,形成设计元素,传承中国茶文化精髓,如茶歌赋互动长廊、主题茶楼等景观建筑。

3.7以茶境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茶与禅的结合,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道奇特的景观。“吃茶去”“茶禅一味”“和敬清寂”“自在精舍”等,已经成为禅茶文化的经典话语。一杯茶中,禅意盎然,有人生的三昧、有佛学的感悟,有茶人的心情与品味。通过营造宁静祥和的禅景来打造特色景观,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观光茶园所推崇。禅境的营造要深刻领悟佛学的精髓,它似有似无、或静或动,朴实无华、宁静高远,言简意赅又发人深思。置身其中,可以平和心境,感悟人生。

3.8以茶传说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以地方茶文化相关传说、历史名人雅士,作为景观设计的依据。如武夷山“印象•大红袍”实景演出,便是根据武夷山茶叶救助赶考秀才,秀才高中后重返武夷山道谢这一历史传说编排而成,该实景演出已成为赴武夷山旅游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年收入上亿元。此外,人们也设计了很多实体景观建筑,以纪念“茶人”,如湖北天门市为了纪念茶圣陆羽,建设了陆羽亭、文学泉、涵碧堂等景观建筑小品。每每置身亭间,抚亭浥泉,品茗饮茶,令人流连陶醉,感叹中国茶文化之博大精深。

4结论

茶文化园景观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景致独特、情趣高雅的视觉盛宴,同时它也是实现茶园休闲观光价值的主要载体,是改变传统茶园单一农产品生产功能的重要方式。本文通过深入挖掘茶文化相关知识,系统地总结了茶文化园景观设计的8种方法,分别是以茶种植、茶加工、茶销售、茶器皿、茶艺、茶诗词、茶境、茶传说为基本进行设计,以期为茶文化园景观设计提供参考。

作者:王泽发 刘金燕 单位:泉州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周小苹,杨海军.生态观光茶园景观创设[J].安徽农学通报,2011(13):153-154.

[2]曾涛,周凡.北部湾的后花园———广西世外茶园园林景观设计[J].花木盆景:花卉园艺,2011(7):39-41.

[3]王慧,肖斌,张云鹏,等.陕西西乡枣园生态观光茶园规划设计[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0(4):205-208.

[4]李琛.茶园文化景观设计研究———以汉中西乡茶园文化景观设计为例[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5]邵琦.茶园文化景观设计研究———以汉中西乡茶园文化景观设计为例[J].福建茶叶,2016(5):144-145.

[6]王奉慧.双秀公园竹溪茶室景区景观分析[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4(3):143-145.

[7]杨巍.论现代茶馆的园林景观生态设计[J].福建茶叶,2007(1):42-43.

[8]唐黎标.简论园林艺术在茶馆的运用[J].广东茶叶,2004(3):16-17.

[9]康乃.中国茶文化趣谈[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173-183.

[10]吴军,李鹏波,臧真荣,等.中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初探[J].山东林业科技,2006(2):81-82.

[11]李琛.茶文化景观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J].现代园艺,2014(7):79-80.

[12]石洋.茶文化产业园景观设计研究[J].福建茶业,2016(5):171-172.

茶文化传播茶名翻译研究

摘要:

中国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作为茶源国,中国茶文化的话语权却在国际交流的平台上日益失势。这种局势出现的原因部分在于茶叶名外翻过程中的混乱。从文化视角来看,这种混乱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源于茶叶分类范畴不通约;另一方面源于单品茶叶名外翻过程中的文化流失以及不一致性。通过对以上翻译问题的透视与解析,藉此对茶叶类别以及单品茶叶名翻译提出可行性方法。

关键词:

茶文化;茶名翻译;不通约性;分类范畴

中国作为茶叶的故乡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历史。自唐代茶圣陆羽撰写《茶经》始,饮茶不仅是一种物质上的需求,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随着唐朝茶诗的盛起,茶慢慢渗透进中国 传统文化 的血脉之中,与传统“儒、释、道”精神交融,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东方茶文化。然而在国际文化交流的舞台上,后起之秀的英国“下午茶”文化与日本的“茶道”文化日益争鸣并占领了主流文化话语权,为各自国家的文化身份与形象塑造发挥了重要作用。反观之下,当代中国“茶文化”自鸦片战争后在国际舞台上日渐衰退,其主流地位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文化话语权逐渐失势。这种局面的形成涉及众多因素,其中茶叶译名乱象丛生是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从文化视野下,对茶叶名现行翻译状况进行述微,剖析茶叶分类范畴的不通约性所带来的翻译问题,并讨论了如何在具体茶叶名翻译过程中再现文化并塑造文化身份,以期为中国茶文化在国际交流过程中他者身份的塑造提供一定的启示。

一茶叶名翻译现状述微

迄今为止,茶叶的发现与利用在中国已经有了五六千年的历史,它于16世纪才被欧洲人所知,作为外来语通过音译进入印欧语系。作为舶来品的茶叶名在印欧语系中的翻译也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历程,其中随着各国茶文化的平行发展,茶逐渐融入各自的文化血脉中,成为各自的文化符号,而非一种单一的所指。本节将茶叶名置于各自的文化语境中对比异同,进行阐释并分析茶名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以求从文化视角找到可行性的译法。

二茶叶名翻译分析

1.茶类不可通约性造成的翻译混乱。

由于当初茶叶进口地区方言的差异,茶的英译主要有两种发音,一种源自厦门方言语系(Te/Tay),而另一种则来自于广东话语系(Cha)。厦门方言“Te”经由航海技术发达的荷兰人传入欧洲,经历了“te,tee,tay,tea”并用的时期,到最后采用“tea”来统一称谓。(程启真,2010:P21)在国际文化舞台上,茶叶传到各国以后,形成了各自的茶文化,而且由于饮用方法不同,各个国家所青睐的茶叶品种也各不相同。全球百分之八十是红茶,主销欧美、大洋洲地区;其次是绿茶,最受中国及西非、北非等国人们的喜爱。近年来,绿茶在欧洲市场也开始回温,再次是乌龙茶,除中国外,主销日本及东南亚各国。(国坤,2004:P104)从茶类来看,欧美国家并未对其细分,只有红、绿之辨别。而中国的茶叶分类经历了漫长的演变期,随着新的茶品的出现,不断地进行细化。在明朝分为绿茶、黄茶、黑茶、红茶,而清朝则创制了白茶、青茶。(陈椽,1979:P44)以上中国的茶类划分主要是参考加工过程中茶多酚氧化程度的不同。对于这几大类茶名的翻译,由于东西方分类范式不一,造成茶类翻译出现了以偏概全,所指不一的情形。

(1)翻译中的红黑之辩。中国六大茶类中的红茶是由武夷岩茶简化了加工程序发展而来的一种全发酵茶。最早的红茶产自附近村镇的小种红茶。最早进入英国市场上的红茶则是武夷茶,这在国王威廉三世的牧师约翰•奥维格顿(JohnOvington)的《论茶的种类和品质》中有所记载:“第一种茶武夷茶(Bohea),中国人也称它为武夷(Voui)。此种茶叶颜色偏小,叶子较小,冲泡后茶汤一般呈褐色或红褐色。在中国,人们生病的时候或有健康保护意识的人往往在感觉体制虚弱时,就只喝这种茶。”(ovington,1732:P144)奥维格顿在撰写这篇 文章 时只有中国这一个茶源国,印度和斯里兰卡还没有生产茶叶。因此,在十八世纪前“Bohea”被用来指代中国红茶的总称。但是随着中国的闭关锁国以及印度和斯里兰卡等红茶产地的出现,中国红茶逐渐淡出了国际市场。中国的六大茶类划分成形之初,多是按照茶叶的汤色划分,如绿茶绿汤、红茶红汤、黄茶黄汤,以此类推红茶在命名之初,虽是黑叶红汤,但是取其汤色,将其命为红茶。但是随着印度和斯里兰卡红碎茶的引入,武夷红茶(即中国红茶)的淡出,西方人取其叶色将其命为“黑茶”(Blacktea)。而国内茶叶外翻过程中多采用归化译法将红茶译作“Blacktea”。这种翻译方法使得六大茶类中的黑茶,即后发酵茶陷入尴尬的境地。为了厘清红黑之别,多数译者将黑茶译作“Fermentedtea”(后发酵茶)或是“Darktea”(深色的茶)。采用后发酵茶来译介黑茶,是按照发酵程度来进行范畴划分的不得已做法。这种译法使得茶叶的分类范畴主次不分,因为如若按照发酵程度划分,则分为不发酵、全发酵、半发酵,而后发酵的黑茶,与前发酵的白茶,中发酵的青茶和黄茶隶属于半发酵茶系类。如果将其译作“Fermentedtea”,并与“Greentea”“blacktea”等并置将造成茶类系统分类的混淆,而这种茶叶总类译介时候的混淆则造成单个品种的混淆,例如安化黑茶被译为“AnHuaBlackTea”。而如果将黑茶译作“Darktea”(深色茶),与“Blacktea”“Whitetea”等并置,以Dark替代“黑”,终将无法凸显黑茶的特色,使得黑茶的英文名与其他五类茶迥异。作为茶叶起源国以及茶类最丰富的国度,我国在输出茶文化的过程中,理应肩负起“正名”与“分类”的重任,在茶名翻译的过程中不能采用“西方为中心”的归化译法,这种译法使得茶叶在国际上分类混乱,范式不通,使得国内的其他茶叶一直在茶叶交流与传播的舞台中处于边缘地位。国内将红茶默认的译作“Blacktea”,并且将其视为一个跨文化的谈资 教育 英语学习 者的时候,英国人李约瑟(Dr.Jo-sephNeedham)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将红茶已经直接译作“Redtea”。(Needham,2000:P544)这种正名行为为茶叶统一范式奠定了基础,也对恢复我国茶文化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大有裨益。因此,红茶的译法并非流于表象的“受众的接受问题”,而是紧系国际茶叶范畴分类与中国茶文化在国际舞台上地位的重要问题,红黑之辨的溯源性理应得到译者的重视,这对于泱泱茶文化的回归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2)青茶翻译之“乌龙”。六大茶类中的青茶介于红茶(全发酵茶)与绿茶(不发酵茶)之间。按照发酵形成的色泽分类为青茶。目前,多数学者认为乌龙茶就是青茶的俗称。而在国际茶品译介的过程中,也鲜少将其译作“Darkgreentea”,而是按照惯例采用音译法将其译作“Oolongtea”,与其他几类同列。但是实际上乌龙茶即是乌龙茶类总称,又是单个茶品名,也是茶树的品种之称。正是因为其意思以及涵盖面存在的争歧,后续的茶叶领域学者采用了青茶作为这种半发酵茶的总称。而因为历史因素的发展,隶属于乌龙茶的大红袍与铁观音等茶叶,因其海内外的传播效度之广,使得作为总称的乌龙茶与它下面的分支含混不清,孰总孰分已经界限模糊,甚至有些学者指出,乌龙茶作为大红袍与铁观音的上义词,是划分中的好坏不分。(陈椽,1979:P44)而如果在国际交流的舞台上,使得“Darkgreentea”作为半发酵茶的总称,使得乌龙茶成为青茶中一个分支,这样不仅能够规范茶叶的分类系统,而且使得茶叶的分类依据不言自明。因此,从总体上来看,我国茶文化在输出中最为棘手之事当属茶类总称的界定以及统一。厘清茶类总称后才能够使得各个茶类下的茶品在翻译的时候有据可循、有法可依。而茶类统一英文名称,必须先给红茶“正名”,青茶“立目”。

2.单一茶品名翻译的混乱。

茶界素来就有“茶叶学到老,茶名记不了”的说法。而单品茶叶的命名也是各具特点,有表达名茶品质特点的,例如茶类品种、造型、色泽、滋味、香气等命名。如佛手、三杯香。有显示地方特色的,表达强烈的地方、区域性。如西湖龙井、庐山云雾茶等。表达文化特色,暗示历史背景和文化史实,如文君绿茶、普陀佛茶等。以物喻名,如遂昌银猴、竹筒香茶等。(施海根,1995:P5)而对于各色茶名的翻译仍未统一。如武夷岩茶,有译作“BoheaRocktea”“Boheayantea”“WuYiYanTea”以及“WuYiRockTea”等译法。这些纷繁芜杂的译法终究需要统一才能够杜绝一茶多名的状况发生,在国际上塑造名茶的地位以及经济价值。而笔者认为,作为茶文化身份的内核,茶名的翻译应该注重茶文化以及审美的转换。茶从来不只是一种物质凝聚物,更是一种精神凝聚体。在译介每一个茶名时,要注重茶名的追根溯源以及文化蕴意的再现。本文试分析几例,以传达单种茶叶名的译法。绿茶中的“西湖龙井”命名时采用了“地名+地名”的方法,由西子湖和龙泓井圣水得名。而西湖这一地名在国际上已被译作“WestLake”,并以“淡妆浓抹总相宜”闻名。如果翻译过程中将其采用音译译作“XiHu”,一方面茶叶的产地无从得知。而茶名中“西湖”一词所产生的审美想象也随之消失,成为一种陌生的拼音所指。而“龙井”一词源于龙泓井,翻译该词的时候如果采取意译“Dragonwell”(龙的井)。在中西方文化中,“龙”所蕴含的文化意向大相径庭。在中国,“龙”是威严、权利的象征,蕴含积极的所指。而欧洲国家“龙”多意指残暴、凶猛等特征,与负面信息相挂钩。考虑到积极文化形象的塑造以及茶叶在国际上的推广等因素。“龙井”因此应采用音译法,来规避文化之间差异。自古名山出名茶,以地名或者山名来命名的茶叶品种很多,如韶山韶锋、南岳云雾、祁门红茶、金竹云峰茶等。这些地名与山名在翻译的过程中应采用目前通用译法,而不能为求便利,纯粹的采用拼音,使得茶叶出产地方、区域文化在外译的过程中消失殆尽。山名、水名、地方名在翻译的过程中应该保留,采用通用译法体现出来。这样在推广过程中,通过茶名就能溯其源头,探索其背后的地方文化。而以历史背景与文化史实命名的茶叶,如文君绿茶、普陀佛茶、西施银芽、八仙云雾、东坡毛尖等。这些茶叶名均含有中国历史上的名人,其文化内涵寓意深厚,如文君绿茶,因其产自西汉才女卓文君的故乡,即四川省邛崃县而得此温文尔雅的芳名。而在这些茶叶外译的过程中,也应该力求重新展示其中的历史文化蕴意。如文君绿茶在外销过程中应采取厚译法。即“WenJunGreenTea”(WenJunisatalentedfemaleinthehistoryofChina)。这种文化内涵的备注使得茶叶名称由来以及历史蕴意得到了再现,在茶叶外销的过程中,对于中国的文化外传也能够起着重要作用。而以物喻名的茶叶在翻译的时候也应以茶文化传播与茶叶外销为目的,力求将茶叶与文化紧密结合,以此来使中国的茶文化在国际交流的平台中逐步的标新立异,获取一定的话语权,建立起自己的文化身份。

结语

通过上文的描述性分析,我们发现中国茶文化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在当今国际交流的平台上仍需强化其地位,构建起标新立异的文化身份。这种身份欠缺的部分原因在于茶叶种类范畴的不通约性所造成的翻译混乱,以及单个茶叶名翻译的不统一,翻译过程中不重视文化的再现等因素。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作为茶源国的我们应该积极推行新的范畴分类译法,这种新的范畴分类译法不仅有利于其他茶种的推广,也能够杜绝单个茶叶名翻译的混乱。对于单品茶叶名的翻译应该注重茶叶名中文化因素的再现,这些文化因素有利于中国茶文化身份的重构以及推介。

作者:刘珍珍 单位:淮阴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程启真.多维视角下的英国茶文化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2]国坤.茶文化概论[M].浙江: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

[3]陈椽.茶叶分类的理论与实际[J].茶业通报,1979,1(2).

[6]施海根.中国名茶图谱:绿茶篇[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5.

《茶灵人性》,《生态绿茶》,作者:白玉。详细介绍了茶叶王国的四大系列,十大品牌:至尊至爱系列:玉观音御供茗品系列:玉牡丹 玉麒麟奇珍异宝系列:玉娇龙 玉葱茏 玉玲珑原始生态系列:玉梦春 玉泽春 玉意春 玉螺春最后结论:一杯茶,一首诗。送温馨,寄相思。

福建茶叶期刊投稿

《福建茶叶》是中文核心期刊。

主办单位:福建省茶叶学会

出版周期:月刊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2014年版

这里的其官方的投搞地址……

茶艺起源于中国,是在茶道精神指导下,讲求人、茶、水、器、艺、境自然和谐,完美统一的艺术活动,同时也是茶文化的集中体现。茶艺,简单来说就是泡茶的技艺和品茶的艺术,这其中泡茶是“茶艺”的主体。在茶艺课的教学中,笔者不断深思,茶艺如何教好,让同学在学习过程中找到乐趣,如何达到人、茶、水、器、艺、境自然和谐,完美统一。但学生们将茶艺仅仅理解为泡茶的技艺,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去感受到茶文化贯穿于茶艺表演中的精髓。茶从茶树上采摘下来时结束了它的生命,当我们将茶叶重新放入茶壶中冲泡时,却是茶的第二次生命。我们该怎样用心去领悟到茶生命的又一次轮回?1中国茶文化发展千百年,茶文化彰显了一种永恒的魅力,茶文化是人们在对茶的认识、应用过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的形成和发展融入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以及儒、道、佛诸家的深刻哲理。这在学习茶艺和教学过程中是缺一不可的部分,在教学中不难发现同学们更热情于操作技能课,对于茶艺来说停留在最浅的层面——泡茶。而茶艺要求我们掌握“泡好一杯茶的技术,品好一杯茶的艺术”,所以我们在学习时学好茶文化是学好茶艺的基础。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神农尝百草日遇72毒,得荼而解之”,早在神农时期就发现了茶的药用价值,并逐渐演变为日常生活的饮料。茶文化最早起源于巴蜀,巴蜀文化是华夏文化的一个分支。三国以前以及晋代、南北朝时期应属于茶文化的萌芽阶段。当时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士,茶文化产生之初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到南北朝时,政治家们提出以茶养廉,对抗当时社会的奢靡之风,又因当时较多战乱,文人无以匡世,渐渐兴起了清谈之风,因茶可以保持清醒,于是逐渐将饮酒转向饮茶。到了唐代茶文化基本形成,有丰富的茶叶物质,提出茶道、茶礼、茶文化与中国的儒、道、禅哲学思想相结合,中国茶道吸收了三家的精华讲究“清、静、和、美”,禅茶一味超然世外找回本真。“茶圣”陆羽所做茶经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基础。苏东坡的名句“从来佳茗似佳人”典型的代表了唐宋以后文人墨客将品茶作为一种精神享受。宋代至明初茶文化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宋代人们将煮茶法改为点茶法,讲究色香味的统一,除了宫廷茶文化的出现,民间也兴起了斗茶之风,宋人将饮茶作为人们增进友谊和社会交往的媒介,成为了一种民间礼节,“茶馆文化”也相继出现,“客来敬茶”已成为寻常百姓家的利益美德。清代传统意义的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逐步得到确立,“开门七件事”已进入寻常百姓家,此时的茶文化中茶叶冲泡的艺术性和茶具的独特性,茶馆的普及成为显著的特点。

这方面的期刊比较多。1,《茶叶》由浙江省茶叶学会、中国茶叶博物馆主办。普通期刊。2,《中国茶叶》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主办,主要报道茶叶生产、科研、流通、经贸、教育等领域的实用技术、先进经验、最新研究成果和 新方法,以及茶文化、茶与健康、茶叶基础理论、学术动态等。3,《茶叶科学》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茶叶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4,《茶叶通讯》由湖南省茶叶学会主办。5,《福建茶叶》由福建省茶叶学会主办。 6,《蚕桑茶叶通讯》由江西省唯一的蚕桑茶叶科技期刊。7,《中国茶叶加工》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全国茶叶加工科技情报中心站主办。 《茶叶通讯》等杂志可以的。如有一点帮助,请及时采纳。

《中国茶叶》杂志社征稿简则一、稿件范围《中国茶叶》杂志是由农业部主管、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主办的茶叶技术刊物,其宗旨是宣传、推广、普及茶叶科学技术,弘扬茶文化,传播茶叶信息。设本刊特稿、政策法规、专题综述、试验研究、经济管理、技术指南、产业论坛、历史文化等栏目,刊登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涉茶论文和研究成果(包括研究报告、简报综述、学术论文、实用技术、先进经验等)及茶文化研究方面的稿件。三、稿件项目及其顺序论文一般应包括中文题名、作者姓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中文摘要和关键词、基金项目信息、引言、正文及参考文献。文稿正文要求数据可靠,论点明确,文字简练。四、字体及版面以word 版本投稿,中文字体用“宋体”、西文字体用“Times New Roman”;页面大小A4,正文5号字,首行缩进2个字符。五、各项目基本要求1. 标题:一般控制在20字以内。题名应避免使用不常见的缩略语、字符、代号和公式等。2. 作者:论文署名应限于参加本文工作并能对论文内容负责者。多作者时,中文作者名间用逗号隔开。3. 工作单位:作者的工作单位用全称,地址包括单位所在省市名及邮政编码。4. 小标题:各级小标题采用法律条文式,一般最多列出3级小标题;各级小标题均另起一行。5. 基金项目:获得基金资助产生的文章以“基金项目”为标识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并注明其编号,放在首页下方。多项基金项目时依次罗列,以“、”隔开。6. 摘要:摘要是对所研究的问题、方法和结果的准确概括的简短陈述。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即不阅读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中不出现图、表、化学结构式和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也不宜引用文中图、表、公式和参考文献的序号。7. 关键词:系反映文章的主题内容的词汇和术语,一般每篇3~6个。8. 引言:扼要地概述研究工作的目的、范围、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预期结果和意义等,最后引出研究的目的及试验设计等。“引言”两字可省略。9. 语言表达:文字表达准确,语句符合现代汉语规范,使用规范的文字和标点符号,正确使用法定计量单位。10. 图和表:图表应具自明性,图中各部件应组合在一起;文中附表随正文排,附表应使用三线表,必要时可加辅线,术语、符号、单位等应与正文一致。11.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只著录最必要、最新的文献,不要引用未公开发表的文献。文献在正文中应有出处,采用顺序编码制,文后参考文献表中的各条文献按其在论文中的文献序号顺序排列,编排项目与格式如下所示(以期刊参考文献为例):[序号]作者(多作者标出前3位作者,后加“等”或“et al”).引文题目[J]. 期刊名, 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福建茶叶杂志投稿

一般来说,主流的岩茶冲泡方法分为三种:

1、庭院式

a、所需工具:烧水壶一个(一般用随手泡即可,讲究的可配上红泥小火炉啊日本铁壶啊啥的),茶盘一个,盖碗或紫砂壶一个(100-150ml为宜),滤网一个,

公道杯一个,品茗杯若干,水若干,茶叶若干。

b、投茶量:盖碗或紫砂壶容积的1/2左右。可以按照个人偏好进行调整:喜淡的(新人)少些为冲泡壶具容积的1/3――1/2(投茶5-7克/100ml);

喜浓的(老友)多些为冲泡壶具容积的1/2――2/3(投茶8-10克/100ml)。

c、水温:开水,岩茶不怕烫(我在天津看到个别店里的泡茶妹子水开之后凉上数分钟才开炮,声称老师告诉她们95度左右为宜,这种老师属于欠抽型,可酌情抽之)

d、出汤时间:1至3泡浸泡10―20秒,以后每加冲一泡,浸泡时间延长30%―50%(这个时间绝不严格,主要原则为保证前3-5泡的汤色基本一致【好茶可能到7-10泡】)

冲泡次数与茶本身内涵物质的丰富程度以及浸泡时间均有关系,对同一款茶而言,浸泡时间越长、则可冲泡次数越少。

e、浓淡的调整:如果感觉茶过浓,下次可酌情减少投茶量,也可加快出汤时间,实在没别的办法时的临时解决办法也可以兑点开水冲淡点喝。过淡的话比较简单,

增加投茶量或延长出汤时间均可――尽量用投茶量来调整为宜。

f、品饮:所谓“干看外形,湿评内质“,新手要养成良好的品饮习惯,先观其形,再嗅其香、复品其味。闻香有干茶香、盖香、水香、杯底香(热香和冷香)等。

尝味时须将茶汤与口腔的各部位充分接触,细细感觉水中的醇厚度、变化情况和各种特征(也可以猛地一嘬,嘬出声来,把茶水打成雾状,更利于茶汤与口腔

的接触)。欣赏岩茶的香型和香气高低,领悟岩茶醇厚的滋味、丰富的内涵以及各种神乎其神的“岩韵”及”枞味“等等。

2、工夫式

a、投茶量:泡茶容器的2/3-4/5(冲泡后茶叶基本上满到容器口)。

b、浸泡时间:即冲即出,讲究快,每水的浸泡时间控制在10秒以内。

c、其他同庭院式,不再重复。

3、审评式

a、工具:一般要用到审评杯如下图:

b、投茶量:5g/110ml,或7g/150ml,茶水比为1:22。

c、浸泡时间:一水两分钟,以后每加冲一水、浸泡时间也加长一分钟。一般只冲3-4水。

4、其他方法

一般不建议其他方法,但是条件有限时没有办法也可用飘逸杯或大杯泡,大杯的话因为会久泡不能出汤,为防止过浓,所以需要调整茶水比例,减少投茶量。

其他不再详述。

下面说几个注意事项:

1、关于试茶样:

尽量参考”审评式“泡法,延长出汤时间,以充分放大、暴露茶的缺点,有利于对一款茶的质量进行快速而准确的把握。(非常好的茶的话,即使久泡也无明显的苦涩,

即使有,也能快速化开。)

2、关于紫砂壶壶型:

基本原则只有两个:一是壶腹要大,利于茶叶的舒展;二是出汤要痛快,以利对出汤时间的把握,避免前列腺增生型的滴滴哒。

3、关于沏茶用水:

水至关重要,对茶口感的影响巨大,因此有条件尽量用好水,至于哪个牌子最好就得自己尝试了,毕竟本人是吊丝一枚,喝不起好水,

因此给不了太深层次的建议啦。

4、关于品种:

大家都知道,武夷岩茶的品种十分繁杂,有本地品种(菜茶选育而来,如肉桂、四大名丛、慧苑800名丛【请度娘”慧苑茶树花名表“】)、

外来品种(外地引种而来,如源自闽北的水仙、矮脚乌龙,闽南的梅占、奇兰、佛手,台湾的金萱、翠玉,甚至近年还有个别大厂引进了凤凰的单丛等等)、

还有新品种(茶科所通过不同品种杂交后代中选育而来,如304、105等等)。

对于这些品种,新人们往往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有的品种名字取得非常诱人),想遍尝各种品种,以弄懂不同品种之间的区别。

但岩茶品种之间的区别有时候是细微的,虽然对于部分品种的好茶而言,品种特征可能是十分明显的,但遗憾的是,大部分品种之间的区别(尤其是普通口粮)

并不像他们的名字之间的区别那么明显。这种遍尝所有品种的愿望只能说愿望是美好的,实际意义不大。

至于从什么品种喝起,有的同学建议奇兰这种高香型,有的建议水仙肉桂这些当家品种,从我个人而言,我还是建议先喝水仙、肉桂,原因有二:一则量大,

可选择的多,容易买到高性价比的;二则因为各家做的多,师傅做起来对这些品种也比较熟悉,得心应手一些,更容易做出明显的品种特征。

当然这个是不拘的,完全看个人爱好,只要能买到好茶,喝什么品种都是幸福的。

5、关于岩韵

岩韵:即“岩骨花香”。岩骨:武夷山的土地味;花香:武夷岩茶制作工艺的工艺香。所以武夷山原产地,利用武夷岩茶制作工艺制作的岩茶,

都具有岩韵。只是根据山场和工艺的不同,岩韵的表现也有深浅之别。有很多人都有阐述过岩韵,个人推荐姚月明、陈郁榕老师的解说,最为易懂

6、关于返青

干茶:摸上去,有点潮,看个人感官无绝对。一般茶叶烘干后。自由水和固态水在百分之七左右。返青一般在百分之十二以上。

香气:有青味,青臭味(鲜叶的味道或者青草的味道)主要成份:反三乙烯醇。

汤色:会混浊

滋味:滋味会发涩,发苦

7、关于名岩,正岩

关于加强武夷岩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的通知

武夷山市人民政府文件

武政[2002]综52号

武夷山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强武夷岩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农茶场,市直有关单位:

武夷岩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品质优异,具有独特的“岩骨花香”之“岩韵”,是民族之精品,是武夷山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已被国家质检总局正式受理列入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为了加强对武夷岩茶原产地域和产品质量管理,结合武夷岩茶发展的实际,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武夷岩茶原产地域范围根据原材料产区的不同划分为二个产区:武夷岩茶名岩产区;武夷岩茶丹岩产区。武夷岩茶名岩产区为武夷山市风景区范围,

区内面积70平方公里,四至方位:东至崇阳溪,南至南星公路(南源岭至星村公路),西至高星公路(高苏坂至星村公路),北至黄柏溪;

武夷岩茶丹岩产区为武夷山市行政区域范围的其它地区。

二、二个不同产区以统一的“武夷岩茶”命名,产品标识上必须同时在产品名称下标明产区,即:“武夷岩茶产自名岩区”、“武夷岩茶产自丹岩区”。

三、各产区的面积、品种、产量应分厂逐户登记造册,不得随意扩大和增减。

四、茶叶生产、加工企业要按照武夷岩茶强制性国家标准组织生产,毛茶和成品茶质量必须严格达到标准的质量要求,做到不合格产品不出厂。

五、茶叶种植实行农业综合防治病虫害,积极推广有机栽培生物防治,禁止使用高毒农药防治,建立和推广无公害茶园,切实从根本上解决茶叶农残及重金属污染问题。

六、加强和完善茶叶质量检测机构的建设,建立茶叶质量检测所,加强对茶叶农残及重金属的检测,提高茶叶质量水平。

七、建立茶叶实物标样,加强茶叶生产管理。武夷山市武夷岩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申报办组织毛茶和成品茶实物标准参考样的制作,企业按实物标准参考样组织生产,

保证茶叶质量。

八、实施武夷岩茶名牌战略,规范用好武夷岩茶原产地域产品专用标志,提高市场的竞争力,采取先进的科学防伪措施,进一步加大打击制售假冒伪劣武夷岩茶的力度,

制定奖惩政策,强化名牌意识。

九、在全国武夷岩茶主要销售地区设立“武夷岩茶专卖店”,引导规范市场消费。专卖店的产品必须通过武夷山市武夷岩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申报办质量监督审查把关。

武夷山市人民政府

二OO二年二月二十二日

主题词:农业武夷岩茶通知

抄送:市委、人大、政协、纪委,存档(4)(共印80份)

武夷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02年2月22日印发

关于山场附张图:

8、关于“大红袍”

关于大红袍,目前比较广泛的观点是认为九龙窠上的2号株奇丹是正本,姚老先生的观点似有不同,故转来与大家分享一下。同时缅怀一下过世多年的姚老,

姚老的一生都贡献给了武夷岩茶,是武夷岩茶史上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称之为泰斗毫不为过。

下文是姚老的文章节选,文中的“作者”是姚老自称,特此说明。

“大红袍”是四大名枞中的魁首。武夷未开放前,来武夷游人不多,盛名之下颇多传闻,以讹传讹,越传越神乎其事。摘略传闻,供研究参考,辨别虚实。

、为元时皇帝赏识,誉为贡茶中之上品,赐名大红袍。此说与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四曲溪边设置御茶园有关。当时武夷茶盛行于山南九曲溪畔,不在山北。

、明代徐勃《茶考》说:“环九曲之内,不下数百家,皆以种茶为业”。所制龙团,并非散茶。茶树为皇帝所赏识,派一穿红袍官员看守,

采茶时需脱下红袍挂在树上,才能攀登上去采茶,旁人观之,以大红袍名。

、大约袍野生绝壁,人莫能登,人迹不到,每年茶季,寺僧以果饵山猴空红衣采之”。美国乌克斯著《茶叶大全》中猴子采茶图,可能是指此,

这与安徽名茶猴魁传闻相近似。

、树高十丈,叶大如掌,生在削壁风吹叶坠,寺僧拾制为茶,能制百病。

、大红袍为岩上神人所栽,寺僧每于元旦日焚香礼拜,泡少许供佛前,茶能自顾,无需管理,有窃之者,立即腹痛,非弃之不能愈。每年茶季,寺僧焚香点烛,

顶礼膜拜诵经,采后先献佛前,神效极大,一碗饭中只放一叶即能化之,能冶百病。?

大红袍茶名,始于清朝,年代不久,属四大名枞后起之秀,不可能有那些虚构的神话,皆是讹传讹之误。其实总观所有武夷名枞,皆以地形、树形、叶形、叶色、

香型、滋叶、发芽期、年代等为依据命名的。据原天心寺僧云:“该树以嫩叶呈紫红色而得名”,比较可靠。对大红袍之产地则所传不一,

蒋叔南《游记第一集》说:“如大红袍,其最上品也,每年所收天心不能满一斤,天游亦十数两耳”。现今九龙窠大红袍,据林馥泉调查证实,

该树实为名枞“奇丹”,决非大红袍,而真本究在何处,众说纷云,一说在北斗峰;二说在火焰峰;三说在九龙窠(天游之说早已消失),而以九龙窠之说较多。

作者随叶呜高、陈书省等调查名枞,看到三处茶树,并采集过标本,感到特徵不同,十余年前又至各处,北斗、火焰之茶树已衰败,近于死亡,被野草淹没,

仅勉强各剪数穗扦插,仅各活一穗,九龙窠的活二穗,种于一穴,随树龄之增加,原不同之特徵一致,疑原系一株,分植三处,

由于地理环境和小气候的不同而形成某些生理上的差异,于相同的地理气候条件下,又逐渐恢复其共性,尚待继续观察。据林馥泉称:“得寺僧信任,

看到最后一棵大红袍真本在九龙窠的岩脚下,树根终年有水以岩壁涓涓而下,树干满生苔鲜,树极衰老。树高135厘米,主干八根,干粗者5.5厘米,普通1.5―2.5厘米,

干色灰暗,树形老态,枝条湾曲斜生,分枝颇盛,枝干着生角50―70度,枝叶着生角70度,节间距离较短,仅1―2厘米,叶深绿色,叶缘斜上伸展,

叶断面呈阔口V字形,光滑发亮,近似水仙叶形,全叶呈长园形,幼叶呈紫红色,叶脉细而不显露,5―7对,锯齿浅而稍显露,20―25对,叶尖钝,略下垂,

叶长5.3厘米,幅2.8厘米,叶肉厚而脆,嫩叶生有短绒毛,花期迟??等。现在以误传误,以假做真,将“奇丹”名为大红袍。年长月久,遂有普遍公认之势。

拟分别繁殖及试制,以品质优劣辨其真伪,以正谬误。

9、关于“枞味”

本文节选自陈德华先生等4位作者的《武夷岩茶当家品种――水仙》一文,是该文的第4部分。该文发表在2011年第3期的《福建茶叶》杂志上。转载仅为分享,非用于商业用途,版权所有人如有异议,可联系本人删除。

武夷山的水仙茶树有大宗水仙和老丛水仙之分。大宗水仙是指一般水仙茶园,老丛水仙是指树龄达50年以上而又具有特殊香气或有别于大宗水仙的“丛味”,

这“丛味”是指来自茶树自身枝干木质部的木本香,附着物的气息与周围生态气息的综合。

老丛水仙茶树原产地生态条件特殊(包括土壤生态、地域气候生态和植被生态),譬如位于慧苑岩、天心岩、水帘洞、马头岩、竹窠等地的老丛水仙,岩韵突出,

滋味甘醇且具有特殊香气,因其茶园分布于山间峡谷之中或石坡岩石之上,终日直射光时间短,空间湿度大而稳定,茶树主要与巨石和松、杉、竹等为伴。

另如武夷山樟树村的南乾,综合农场三分场的下东坡,星村的巨口枫林,曹墩、黄村、桐木、程墩等地的老水仙因四面环山,水气充足,周围植被丰富,

松、杉、樟、杨梅、梅、枇杷、桔类等多种树木和苔藓等野生植物,故这些产区的茶叶均附有植被的生态气息。

这里特别要提出位于武夷山西北部洋庄乡的吴三地的老丛水仙又有别于其他产区的老丛水仙,当地是一个高海拔的自然村,平均海拔800m(最高处有1300m),

当地戏称其环境是“上有戴,下有带,中间有腰带”,意思山顶、山腰有众多野生树木,竹林茂密,山脚下水流潺潺,中年云雾缭绕,常年平均湿度86%。

故吴三地的地域气候植被生态环境是水仙茶树绝佳的栖息地,调查吴三地水仙栽植已60年以上。因土质肥厚从不耕作施肥(今年才有施饼肥的),也从不整枝修剪,

顺其自然生长,故水仙形同古老茶树,高3m-4m,径粗20cm左右,新梢节间长,叶片肥厚,分枝稀植,全年仅搭梯而上采摘一季春茶。

调查认为吴三地茶树因长期受特殊生态栽培条件的影响已发生某些变异,包括其树冠树貌和茶叶品质成分都有所变异,它正从栽培型茶树逐渐向野生型过渡,

目前正处于过渡阶段,调查认为对吴三地老丛水仙可称为在特殊生态条件下已产生变异的特殊型的老丛水仙品种茶树。吴三地茶叶具有生态味和粽叶香,

这也是有别于其他产区老丛水仙的显著特征。

如上述,在武夷山各产区所分布的老丛水仙虽然占水仙茶树的较小部分,但它们都拥有共同的特征是比大宗水仙优质。老丛水仙的一些特殊香或味,

是由于悠悠岁月,茶树叶片气孔吸收了周围环境的灵气,特别当营养生长旺盛阶段,芽叶气孔有很强的吸附能力,使茶叶植被生态气息明显,如绿竹的竹叶香、

苔藓的青苔味;或也有可能出现桂花、梅花或别的野生树木的芳香气息,正如庄晚芳教授曾赞美洞庭茶果间作的碧螺春茶为具有“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质,

为茶中的珍品”,这是同一机理。

又老丛水仙的生态气息为什么会带给茶叶品质优化?这可以丛茶叶内含物质来试行分析:

即茶树原产地的生态条件直接影响茶树植株体内物质代谢和生化成分的含量变化,主要是水分含量和含氮化合物如蛋白质、氨基酸、咖啡碱等含量的相对增加。

茶多酚、儿茶素、纤维素等含量的相对减少;其中游离儿茶素减少幅度大而酯型儿茶素减少幅度小,故儿茶素的品质指数较高。以上内含成分的变化,使茶汤鲜爽、

醇滑,香气较高,品质优化。

调查认为目前武夷山各产区内老丛水仙茶园所采取的生产技术措施基本合理,但并不等于一成不变,

如有关吴三地等地在特殊生态栽培条件下已产生变异的特殊型的老丛水仙茶树品种,又当分别对待,具体还需因地因树制宜,灵活掌握。

10、怎么才能喝懂茶?

粗谈一下:

a、要有交学费的心理准备,学费是必然要交的,无论有没有人带,无论带你的人水平高低。

b、要有持久战的心理准备,乌龙茶的质量可能受到品种、山场、天气、工艺、手艺等各方面的影响,即便只从工艺而言,乌龙茶也是六大茶类中最为复杂的,

没有之一。这种复杂不仅仅体现在工序的繁多,还体现在成品茶质量的不确定性,再高明的师傅也不可能保证每一桶茶的口感、品质的稳定,

因为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对其造成影响,有些环节是可控的,有些环节可能是不可控的。对于一种如此复杂的茶来讲,喝懂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没有最懂,

只有更懂,每一个茶油都处在从“懂一些”到“懂更多”的路上。

c、如前述,收到茶样,试样时延长出汤时间,用心体会。

d、有条件时,可以两款或更多款茶样对饮,比较其不同。

e、有条件时,与爱茶的茶油分享、共饮茶样,互相交流,必有提高。

11、品牌好还是茶农好?茶农好还是贩子好?哪家茶商最好?

答:原则只有一个:各大手机应用市场搜索下载“享茶乐”App(这个广告是不是有点措手不及?)

了解更多茶之论调,关注本头条号,持续为您推送更多新鲜有趣关于“茶”的文章。

茶叶杂志社现在很多杂志发表文章都要自己给钱的,不知道你是要投那种给你稿费的杂志呢,还是你在人家杂志上发表文章给人家钱的那种

《福建茶叶》杂志是由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福建省茶叶学会主办,面向全国发行的一本正式刊物。本刊着重报道有关茶叶等经济作物的研究报告、试验简报、综合评述、经验交流、应用技术、科技简讯、信息研究及有关其他生物、绿色食品和环境保护等科技文章。

福建茶叶

《福建茶叶》(双月刊)创刊于1979年,由福建省茶叶学会主办。 《福建茶叶》本刊是综合性的茶叶科技期刊。其办刊宗旨是提高茶叶工作者的业务水平,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掌握技术信息,以及交流生产管理和市场流通等...

福建茶叶刊物

《福建茶叶》杂志是由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福建省茶叶学会主办,面向全国发行的一本正式刊物。本刊着重报道有关茶叶等经济作物的研究报告、试验简报、综合评述、经验交流、应用技术、科技简讯、信息研究及有关其他生物、绿色食品和环境保护等科技文章。

福建茶叶

《福建茶叶》(双月刊)创刊于1979年,由福建省茶叶学会主办。 《福建茶叶》本刊是综合性的茶叶科技期刊。其办刊宗旨是提高茶叶工作者的业务水平,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掌握技术信息,以及交流生产管理和市场流通等...

《茶灵人性》,《生态绿茶》,作者:白玉。详细介绍了茶叶王国的四大系列,十大品牌:至尊至爱系列:玉观音御供茗品系列:玉牡丹 玉麒麟奇珍异宝系列:玉娇龙 玉葱茏 玉玲珑原始生态系列:玉梦春 玉泽春 玉意春 玉螺春最后结论:一杯茶,一首诗。送温馨,寄相思。

福建最有名的茶是铁观音,为世界性名茶。· 福建名茶——黄金桂 · 福建名茶——茉莉花茶 · 福建名茶——武夷肉桂 · 福建名茶——八角亭龙须茶 · 福建名茶——龙岩斜背茶 · 福建名茶——诏安八仙茶 · 福建名茶——白毫银针 · 福建名茶——天山绿茶 · 福建名茶——铁观音 · 福建名茶——漳平水仙茶 · 福建名茶——永春佛手茶 · 福建名茶——正山小种 · 福建名茶——白牡丹 · 福建名茶——贡眉 · 福建名茶——闽北水仙 · 福建名茶——政和工夫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