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核潜艇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5 15:19:13

核潜艇发表的论文

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美国海军便开始对于利用核能推进潜艇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 1934年,埃利克·费米发表了关于核裂变的论文。6年之后,即于1941年,在埃利克·费米的领导下,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建成了一座实验用核反应堆。从刚刚开始实现核裂变的时候,美国海军的有关方面就如何利用反应堆内链式反应所放出的热能以及如何利用这种新型的动力源开展了研究。 1949年秋季,美国第一艘潜挺反应堆的主要参数已经确定。 1950年8月,美国总统杜鲁门签署了决定建造第一艘核潜艇的文件。该艇被命名为SSN-571“鹦鹉螺”号(Nau-tilus)。1951年8月20日,电船分公司与美国海军签订了“鹦鹉螺”号核潜艇的建造合同。1952年6月14日,该艇在电船分公司正式开工建造,美国总统哈利·杜鲁门参加了核潜艇的开工典礼。 就在“鹦鹉螺”号核潜艇处在紧张的建造阶段时,位于阿尔科的STR-I型陆地模式堆的建造工作也在加紧进行。1953年5月31日,STR—I型陆地模式堆达到了临界状态,并且开始产生出相当数量的电力。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耗资达3000万美元的STR-I模式堆是世界上第~座核动力反应堆。当年6月25日,STR—I型陆地模式堆在经过了几个星期的功率提升之后终于达到了满功率状态。当S丁R—I型陆地模式堆在满功率状态下运行了24个小时之后,现场的工程师们认为已经能够采集足够的数据了,应该让反应堆停止运行。但是海曼·里科弗却坚持要继续使反应堆满功率地运行下去。他要利用这个反应堆模拟核潜艇横渡大西洋的航行。 在STR-I型陆地模式堆的控制室里,一幅海图挂在墙上,图上标注着一条从美国东海岸到英国的航线。这就是此次实验中,模拟核潜艇要走的航线。经过连续4个昼夜的运行,海图上的标志终于移动到英国的爱尔兰,这说明“核潜艇”经受住了长时间连续运行的考验,成功地横渡了大西洋。在这96小时的连续“航行”过程中,STR—I型陆地模式堆从未间断过运行。在这一期间,这艘“核潜艇”总共在水下“航行”了2500海里。

舍与得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庄子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

庄子说,遇到无可奈何的事就认命才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孟子说,只有放弃一些是不做才可以做另一件事。有舍才有得。舍弃无可奈何之事,才能有大作为。

舍与得,是人生的一门必修课。人生就是无数个“舍”与“得”构成的,舍去和得到成正比,人生也就在这“舍”与“得”之间迂回。中国的“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为了祖国的核潜艇事业,隐姓埋名三十余年,他偶然回一趟家,女儿就说他是“到家里出差”,妻子说他是“真正的客家人”,就连父亲去世,他也未能回家奔丧。与母亲三十年未曾相见,在南海深潜试验中,他顺道回去探望母亲,95岁的母亲看到三十年未见的儿子,熟悉又陌生,但很快,她便激动得流泪。黄旭华为了祖国的事业,舍弃了这么多,但得到了家人的谅解,得到了祖国的肯定,得到了人民的尊重。

“舍”与“得”是对不同的人而言的,是看得到的东西是否值得一个人去舍弃另一样东西。在黄旭华看来,为中国核潜艇事业做出的贡献值得他舍弃功名,舍弃与家人相处的时光。所以他舍弃了这些。最后得到了他想要的——核潜艇的成功下海航行。在舍与得的选择中,千百年来无一人能逃避。有人总希望有所得,也有人愿为天下人付出。周幽王为博美人一笑而舍弃江山社稷,烽火戏诸侯;大禹为治水护得百姓周全而舍弃家庭,三过家门而不入;庄子为求逍遥而舍弃高官俸禄,曳尾于涂中;玄奘为弘扬佛法而舍弃安逸,历经四十年风雨奔波。

在周幽王眼中美人重过江山,他只为博美人一笑;在大禹眼中,百姓安康重过一切;在庄子眼中,自由重过功名利禄;在玄奘眼中,弘扬佛法重过自身安逸,他们舍了无可奈何之事而得到了自己想要的。

取舍得当,敢于舍弃,才能在人生道路上有所成就。

巴西海军潜艇论文发表

二战大西洋之战,一场轴心国潜艇与盟国护航船队之间惊心动魄的大战。一旦德国U艇成功切断了通往大不列颠的同盟国海上航运线,那么大战的胜者或许将是他们。

1933年,希特勒上台。1935年3月,希特勒断然宣布退出《凡尔赛和约》。同年德国与英国签署了《限制海军军备条约》,该条约允许德国拥有约为英国皇家海军45%的规模,潜艇数量则完全相当。考虑到英国人在1914至1918年期间痛苦不堪的战争回忆,这一条约的达成显然令人大跌眼镜。1936 年,德国又秘密签署了《伦敦潜艇条约》,条约声明德国潜艇战时将尊重国际法,营救沉没船只的船员。

(上图)VIIA型潜艇U-30号:U- 30号潜艇与萨尔茨韦德尔(Salzwedel)舰队的其他潜艇一同停靠在汉堡,计划前往新基地威廉港。照片摄于1937年12月。

德国人很快开始根据已有的计划大量建造潜艇。第三帝国的第一支潜艇舰队的指挥权理所当然地落在了一战时期德军潜艇部队的老将——邓尼茨手上。从1935年起,邓尼茨就开始深入研究如何将潜艇打造成卓有成效的海战兵器,而这一点在大战期间也一直为众多德军潜艇艇长们所津津乐道。

从1917年起,协约国就发现护航船队可以有效发现潜伏在附近的德国潜艇。然而如果面对的是一大群德国潜艇(即“狼群”)的话,其护航舰艇组成的防御圈将很容易被德国潜艇渗透突破后遭受攻击,从而造成巨大的损失。邓尼茨还进行了许多课题的研究,其中就包括盟军ASDIC系统的有效性。邓尼茨认为,如果想在大战期间完全切断英国人的海上供应线,将需要至少300艘远洋潜艇。这一目标至少需要几年时间才能完成,然而邓尼茨很快也发现潜艇的建造并非德军最高指挥部的优先发展方向。

IA型潜艇(U-25号和U-26号)的设计早在希特勒上台前就已经展开,1934年该型潜艇正式开工建造。IA型并不成功:不仅操控困难,而且在潜望镜深度上保持深度也不容易,特别是稳定性不足。IIA型(U-1至U-9号)于1935年相继建造完成。其实该级艇的设计早在德国利用其驻海牙的公司时就已秘密完成,而且还通过于1933年5月在芬兰土尔库建造完成的一艘CV-707号潜艇上得到了性能验证。

该艇后来被售予芬兰海军并更名为“维希克”(Vesikko)号。U-2号潜艇则与其他早期德国潜艇一样,主要用于训练。该艇吨位较小,执行近岸巡逻任务十分勉强,前往北海和波罗的海活动非常困难。1944年4月,隶属于第22潜艇舰队的U-2号潜艇在一次碰撞事故中在波罗的海沉没。邓尼茨手中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支作战潜艇群是U-7至U-9号组成的艇群。

U-25号潜艇:德国海军,IA型巡逻潜艇,北海

1935年6月,该艇在不莱梅德西马克(Deschimag)船厂动工,不到一年后的1936年4月完工。该型艇采用鞍状压水舱设计,不携带鱼雷时可携带28枚TMA或42枚TMB型水雷。1940年8月3日,U- 25号潜艇在误入英军在北海泰尔斯海灵岛附近海域布设的雷场后触雷沉没。

U-2号潜艇:德国海军,IIA型近岸潜艇

U-2号并非大型潜艇,因而很快建造完成。1935年2月开工,同年7月25日即在基尔德意志船厂完工并宣告服役。U-2号的整个服役生涯都用于训练,历任10名艇长。1944年4月8日,U-2号与一艘拖船相撞后沉没。次日打捞出水后被除籍。

U-3号潜艇完成了5次战斗巡逻任务,击沉了2艘中立国船只,分别隶属丹麦和瑞典。其他几艘潜艇主要用于支援德军于1940年4月入侵挪威的作战行动。U-3号后来转至第21训练潜艇舰队,1945年5月被英军俘获,同年拆解。

训练潜艇对于打造新一代德国潜艇官兵而言至关重要,但大战初期更紧迫的是建造具备远洋作战和海上贸易破袭战能力的比II型更大的潜艇。这一战术需求在VII型潜艇身上得到了基本实现。VII型潜艇未来将要投身的战场将是广袤的大西洋,因此排水量要大得多。

U-32号潜艇于1937年下水,是一艘早期的VIIA型艇,也是1939年大战爆发时少数具备远洋作战能力的潜艇之一。VII型潜艇上采用了一系列较大的改进措施,其紧急下潜时间仅为30秒,最大潜深可达200米(660英尺)。该级艇可以以7.6节的航速持续潜航2小时,2节航速下更可持续潜航130个小时。航程可能是该级艇唯一的不足:仅为10000公里(6200英里)。

U-32号潜艇:这张模糊不清的照片显示了U- 32号潜艇在己方水域(可能是德国北部)航行时的情景。指挥塔上明显的竖条纹标志用于标识1938至1939年期间在西班牙海岸航行的作战舰艇“不干涉委员会”的身份。

U-32号潜艇:德国海军,VIIA型巡逻潜艇

U-32号潜艇为VIIA型潜艇首艇,1936年3月在基尔日耳曼尼亚船厂开工,1937年4月15日服役。VIIA型艇共建造了10艘,由于比以往任何艇型都先进许多,因而很快便大受德军潜艇官兵欢迎。该型艇可装载11枚鱼雷,或22枚TMA或33枚TMB型水雷。U-32号潜艇共执行了9次战斗巡逻任务,击沉敌船总吨位数共计116836吨。

U-4号和U-6号潜艇

位于基尔港的IIA型训练潜艇U-4号(中)和U- 6号(右),摄于1937年。两艘潜艇均隶属于德国潜艇训练学校,后于1940年7月转至第21潜艇训练舰队。尽管航程较短,IIA型潜艇还是在1939年大战爆发时参加了初期的海上行动。U-4号执行了4次战斗巡逻任务,击沉了3艘盟军船只和英国皇家海军“蓟”号(HMS Thistle)潜艇;U- 6号完成两次战斗巡逻,但没能取得战果。1940年7月,第21潜艇训练舰队成立后,两艘潜艇随即转作训练用途。

德国海军潜艇部队的振兴计划始于1935年。尽管英国人的反应出奇的温和,德国潜艇部队的统帅——卡尔•邓尼茨(Karl Dönitz)却依然没能在大战爆发前得到他所需要的足够数量的潜艇。

从1939年底开始,德国启动了大规模的潜艇建造计划,其中主要包括VII型和IX型潜艇。不过在大战的最初两年里,尽管战绩突出,德国海军却依然缺乏远洋型潜艇,而且同时保持海上作战巡逻的只有3至5艘。直到1940年年中,新艇的服役数量才开始超过作战损失。

1939年8月至1941年4月这段岁月成就了德国海军VIIB型潜艇U-48号的二战期间单艇最高战绩。在1939年9月至1941年6月之间展开的12次战斗巡逻任务中,U-48号总共击沉了51艘同盟国船只,总吨位共计306875吨,其中还包括一艘英国皇家海军护航舰只。从1941年6月起,该艇隶属第26潜艇分舰队作为训练艇使用,1943年10月退役,1945年5月3日凿沉。相比之下,其他24艘VIIB型潜艇则短寿得多。

1942年1至7月间,共计681艘同盟国船只被德军U艇击沉,总吨位共计约350万吨,而德国人只损失了11艘潜艇。然而盟军在美国沿岸开始采取护航措施以及反潜力度越来越强,开始在1942年年中开始发挥强大的效力。尽管德军U艇的数量仍在不断增加,损失也开始攀升。到1943年年中,德国潜艇的损失数量终于开始超过服役数量。

本文摘自《潜艇100年》

2019年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录取分数线如下:①湖南理工类其他专业合格(指挥专业)分数线为598分。②黑龙江理工类录取分数线为男生549分,女生578分。③广东省分数线为理科男生502分,女生583分。扩展资料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大连舰艇学院(PLA Dalian Naval Academy)隶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是中国国际海道测量师A.B级授权认证培训单位和国际海图制图师A级授权认证培训单位、世界“双A级”培训单位,是全军“2110工程”整体条件重点建设院校和研究生教育重点建设院校。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大连舰艇学院主要承担海军水面舰艇生长指挥军官和测绘、海洋类生长技术军官本科教育,水面舰艇现职军官初级培训,水面舰艇和海军政治工作现职军官辅助培训,研究生教育,新装备培训及外国军事留学生教育任务。学院位于辽宁省大连市老虎滩畔,有7个本科专业和多个现职军官培(轮)训专业,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专业硕士授权点(包含4个授予方向);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特聘院士5名。

潜艇兵两年退役,义务兵服役期都是两年的,与是什么军兵种无关。满2年后,可选择退伍,可选择向部队申请留队签士官,做职业军人。想要成为合格的潜艇兵,必须通过文化测试、心理测试、氧过敏试验三道关。每一道关卡前都会有人要告别还未来得及开始的潜艇兵生涯。对于潜艇兵来说,这种环境不可避免,最主要的处理方法是顺应和调节。及时调整适应在远航中出现的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并且确保精准无误地完成各项作战任务。乐观、合群、性格坚韧是潜艇兵的必备素质,多疑敏感、情绪不稳当不了潜艇兵。

您好,大连海军潜艇学院招生录取分数线有两种,一种是统一录取分数线,另一种是提前录取分数线。统一录取分数线要求考生总分排名在全市统招录取线给定的分数线内,择优录取考生。提前录取分数线要求考生总分在提前录取范围内,按照所在招生单位录取计划招收考生。2020年大连海军潜艇学院统一录取分数线为619分,提前录取分数段为630-660分。其次,的设置,主要考虑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身体素质。这个学院建立的分数线参考了全国其他各个陆军、海军学院所设定的分数线,但也考虑到本地学生的素质和学习能力,并设定一定适用于本地学生的分数线。此外,学院在录取学生时,还会从考试科目、联考成绩、专业能力等方面进行甄别,确保录取的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能力,能够从海军役中获得最大能力。

巴西海军潜艇论文发表时间

我们都知道二战时德国的u型潜艇让当时协约国都闻风丧胆,潜艇往往是神出鬼没的出现在海上,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它就会给你来一个致命一击,那么潜艇是如何发展的,德国的潜艇为什么性能怎么优异呢?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潜艇的发展历程。动力改革 上篇文章已经讲到早起的潜艇主要是靠人为潜艇提供动力的,但是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潜艇的动力也有了较大改变。 1863年,法国建成了一艘名为“潜水员”的潜艇,第一次使用一部功率为80马力的压缩空气发动机作为动力。它长42.67米,排水量420吨,外形模仿海豚,速度2.4节,潜深12米,能在水下航行3小时,是20世纪以前建造的最大一艘潜艇。“潜水员”号潜艇虽然动力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潜艇在水下时蒸汽发动力没有空气的补充,所以性能很差,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蒸汽动力失败后,人们又把目光转向了刚出现不久的电推进装置。1866年,英国建造了“鹦鹉螺”号潜艇,使用蓄电池作动力,航速6节,续航力80海里。1893,法国海军“古斯塔夫·齐德”号潜艇下水,它长45.8米,排水量266吨,该潜艇采用电推进系统带动螺旋桨前进,这是在当时各个国家中最先进的一艘潜艇。 虽然以电动推进为装置推动的潜艇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在当时,由于电动推进装置无法在海中充电的问题,并且潜艇的稳定性普遍不好,所以潜艇还处于研究阶段,无法投入正常使用。 绚丽登场 经过很多先行者的摸索,随着工业革命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的产生,直到19世纪末,现代潜艇终于登上了历史舞台,它的创造者就是被后人尊称为“现代潜艇之父”的爱尔兰人约翰·霍兰。 在历史著名的“霍兰号”潜艇之前,霍兰还建造过5艘潜艇,其中较为重要的是第二艘“霍兰-2”号。它全长10米,装一台功率15马力的内燃机,排水量19吨,其成功之处在于首次安装了使潜艇能在前进中下潜而保持纵向稳定的升降舵。当它下潜时,不是靠潜艇的重量,而是用水平舵下潜和保持深度,当潜艇上浮时,又可以储备少量的浮力上升,这在当时是一个重要的进展。1893年,在美国海军的资助下,霍兰建成了“潜水者”号潜艇,它采用所谓的“双推进装置”,也就是在水面行进时使用蒸汽推进装置,在水下航行时使用电推进装置。 1897年5月17日,在现代潜艇发展史上著名的“霍兰”号潜艇建造成功了。它长约15米,装有45马力的汽油发动机和以蓄电池为动力的电动机。在水面航行时使用蒸汽推进装置,时速7海里,续航力达到了1000海里;在水下航行时,使用电推进装置,时速5海里,续航力50海里。“霍兰”号潜艇一共有5名艇员,装有一具艇艏鱼雷发射管和可以水下发射的3枚鱼雷,另有2门火炮,1门向前,1门向后,靠操纵潜艇自身对准目标。该艇在水面航行稳定,下潜迅速,而且机动灵活,综合性能优良,在潜艇发展史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功,被公认为是“潜艇的鼻祖”。 双壳潜艇诞生 与霍兰同时代的另一位优秀的潜艇制造者是美国的西蒙·莱克,他在潜艇发展史上的功绩就是是制造出了第一艘双层壳体的潜艇。 1894年,莱克制成了一艘名为“小亚古尔爸爸”的潜艇,它的样子象一个特大的木柜子,长4.2米,高1.5米,艇体以松木板内衬帆布制成,底部装有三个轮子(前一后二),能在海底滚动前行。这艘潜艇在外形上看就不是一个“潜艇”,它的上浮和下沉很原始,是靠抛投压载物而实现潜艇的上升和下沉的。 为了解决“小亚古尔爸爸”号上浮时艇体不稳定的问题,莱克对该艇进行了一些改进,并在1897年完工。改装后的潜艇被称为“亚古尔”号,使用一部30马力的汽油机和一部电动机作动力,潜艇上有一个可以伸出水面的吸气和排烟管为汽油机服务。艇上安装了压载水箱来代替压载物。为了改善潜艇的试航性,莱克在吸气管和排烟管包了一层外壳,使它的外型看上去像现代潜艇的指挥塔。这样以来“亚古尔”号的下潜和上浮都比较稳定,而且能在一个适当的深度上将内燃机水下工作时所用的通气管伸出水面,增加在水下航行的时间。才外,他还在潜艇上加了四翼升降舵,两前两后,这样大大增加了潜艇的稳定性。“亚古尔”号完成后,莱克曾想把它用于军事目的,比如说运送潜水员、切割敌人的海底电缆、消灭敌人水雷等等。1898年,“亚古尔”号依靠自身动力,完成历史上第一艘在公海航行的潜艇。 风起云涌 早19世纪最后10年,潜艇逐渐成为一种实用有效的海战兵器,但是一些国家认为潜艇是弱小国家偷袭的武器,不适合海军强国。直到1898年,法国“古斯塔夫·齐德”号潜艇用鱼雷击沉了英国战列舰“马琴他”号,显示了潜艇在海战中的巨大威力,如梦初醒的各国海军才开始着手发展潜艇。 英国发展潜艇在法国之后。1900年,英国海军从美国订购了5艘“霍兰”型潜艇,自己也着手开始自行开发本国的潜艇。截至1905年,包括建造中的潜艇在内,英国拥有40艘左右的潜艇。1906年,英国开始研制D级潜艇,该级潜艇排水量500吨,双层壳体,适航性好,并且安装有试验用柴油机。1912年,更新型的E级潜艇服役,到1914年,共有11艘该级潜艇服役。E级潜艇水面排水量约700吨,并装有4具450mm鱼雷发射管(首尾各两具),水面航速16节,水下航速10节,续航力为3000海里,这在当时称得上是相当优异的性能指标了。 俄国人也是在法国人之后开始发展潜艇的,它在1901年建造了一艘水面排水量60吨,装有2枚鱼雷的潜艇。1903年,俄国“海豚”型潜艇下水,此后又建造了6艘该级改进型。在之后的日俄战争中,俄国还从美国购买了“霍兰”级和“莱克”级潜艇各6艘,从德国购买了“日尔曼”型潜艇1艘。 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潜艇战闻名于世,但是它的潜艇发展起步是很晚,直到1904年,一直反对建造潜艇的海军大臣梯比茨转变了对潜艇的态度,德国才在1908年7月建成了“日尔曼”级改进型潜艇,也就是后来举世闻名的U型艇。1913年,德国有了专用于潜艇的柴油机,并且建成了性能优秀的柴油机-电动机潜艇。直到今日,绝大多数常规动力潜艇还沿用着这种动力形式。 美国早期潜艇可谓是“墙里开花墙外香”,美国人建造了“霍兰号”和“莱克号”这样优秀的潜艇,但美国海军却迟迟未能采用。一直到俄英等国装备潜艇之后,美国才在1900年订购了第一艘“霍兰号”潜艇,几年后又相继订购了6艘“霍兰A”和3艘“霍兰B”潜艇,从此走上了潜艇发展的高速公路。 日本潜艇发展也很晚晚,但是他善于吸取别人的经验,因而其潜艇发展较快。到1910年,川崎造船厂开始着手设计日本本国的潜艇。与1917年,日本自行设计的“海中”型潜艇在吴港造船厂正式开工,并于1919年建造完成。1924年,川崎造船厂又相继建成了“特中”型潜艇,一时间,日本潜艇的飞速发展引起各国海军的关注。

论文从初稿到发看需要三四个月左右。

一般的省级、国家级论文审稿需要1~2天,出刊需要1~3个月。个别快的0.5个月,还有个别慢的需要4~7个月。

质量水平高一些的期刊,还有一些大学学报,投稿的出刊需要6个月左右,快一些的3~4个月。

科技核心期刊审稿需要1~3个月,出刊另需要6~10个月左右,总的算起来大约是1年~1年半。

北核、南核审稿需要3~4个月,出刊另需6~15个月左右,跨度较大总的算起来1年~2年。

综上所述,评职称发表论文一定要对各不同级别论文的发表周期做到心里有数,提前准备,以免时间上赶不及白白错过评审多等一年。尤其是核心论文,一定要提前。

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美国海军便开始对于利用核能推进潜艇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 1934年,埃利克·费米发表了关于核裂变的论文。6年之后,即于1941年,在埃利克·费米的领导下,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建成了一座实验用核反应堆。从刚刚开始实现核裂变的时候,美国海军的有关方面就如何利用反应堆内链式反应所放出的热能以及如何利用这种新型的动力源开展了研究。 1949年秋季,美国第一艘潜挺反应堆的主要参数已经确定。 1950年8月,美国总统杜鲁门签署了决定建造第一艘核潜艇的文件。该艇被命名为SSN-571“鹦鹉螺”号(Nau-tilus)。1951年8月20日,电船分公司与美国海军签订了“鹦鹉螺”号核潜艇的建造合同。1952年6月14日,该艇在电船分公司正式开工建造,美国总统哈利·杜鲁门参加了核潜艇的开工典礼。 就在“鹦鹉螺”号核潜艇处在紧张的建造阶段时,位于阿尔科的STR-I型陆地模式堆的建造工作也在加紧进行。1953年5月31日,STR—I型陆地模式堆达到了临界状态,并且开始产生出相当数量的电力。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耗资达3000万美元的STR-I模式堆是世界上第~座核动力反应堆。当年6月25日,STR—I型陆地模式堆在经过了几个星期的功率提升之后终于达到了满功率状态。当S丁R—I型陆地模式堆在满功率状态下运行了24个小时之后,现场的工程师们认为已经能够采集足够的数据了,应该让反应堆停止运行。但是海曼·里科弗却坚持要继续使反应堆满功率地运行下去。他要利用这个反应堆模拟核潜艇横渡大西洋的航行。 在STR-I型陆地模式堆的控制室里,一幅海图挂在墙上,图上标注着一条从美国东海岸到英国的航线。这就是此次实验中,模拟核潜艇要走的航线。经过连续4个昼夜的运行,海图上的标志终于移动到英国的爱尔兰,这说明“核潜艇”经受住了长时间连续运行的考验,成功地横渡了大西洋。在这96小时的连续“航行”过程中,STR—I型陆地模式堆从未间断过运行。在这一期间,这艘“核潜艇”总共在水下“航行”了2500海里。

潜艇与水下作战期刊投稿

军舰,又称海军舰艇,是在海上执行战斗任务的船舶。直接执行战斗任务的叫战斗舰艇,执行辅助战斗任务的是辅助战斗舰艇。舰艇分为战斗舰艇和辅助战斗舰艇两大类。战斗舰艇按其航行状态不同,分为水面战斗舰艇和水下战斗舰艇。.水面战斗舰艇水面战斗舰艇执行水面战斗任务,按其基本任务的不同,又区分为不同的舰种,有:航空母舰、战列舰、巡洋舰、战列巡洋舰、驱逐舰、护卫舰、鱼雷艇、导弹艇、猎潜艇、潜艇救援舰、布雷舰、反水雷舰艇、两栖登陆舰和登陆舰等等水面战斗舰艇;在同一舰种中,按其排水量、武器装备的不同,又区分为不同的舰级,如美国的"尼米兹"级核动力航空母舰、苏联的"卡拉"级导弹巡洋舰等。在同一舰级中,按其外型、构造和战术技术性能的不同,又区分为不同的舰型。.水面战斗舰艇按其排水量大小分为大、中、小型:大型水面战斗舰有航空母舰、战列舰、巡洋舰;中型水面战斗舰艇有驱逐舰、护卫舰等;小型水面战斗舰有护卫艇、鱼雷艇、导弹艇、猎潜艇等。在水面战斗舰艇中标准排水量在600吨以上的,通常称为舰;600吨以下的,通常称为艇。水面战斗舰艇,按其航行原理的不同,区分为排水型、滑行型、水翼型和气垫型。水下战斗舰艇水下战斗舰艇即潜艇,潜艇种类很多,潜艇按其动力不同,分为常规动力潜艇和核动力潜艇。常规动力潜艇通常以蓄电池和柴油机为动力,故又称蓄电池潜艇;核动力潜艇以核反应堆为动力,又称核潜艇。水下战斗舰艇按其装备武器不同,分为火炮潜艇、鱼水雷潜艇和导弹潜艇,火炮潜艇为早期潜艇,装备有火炮,用于防空;鱼水雷潜艇装备有鱼雷和水雷武器,现代的常规动力潜艇通常是鱼水雷潜艇;导弹潜艇装备有导弹武器,按其执行任务不同,分为战略导弹潜艇和攻击潜艇,战略导弹潜艇装备有弹道式战略导弹,攻击潜艇装备有飞航式对舰导弹。辅助战斗舰艇辅助战斗舰艇是执行辅助战斗任务的舰艇,又称勤务舰艇,主要用于战斗保障、技术保障和后勤保障,它包括:军事运输舰船、航行补给舰船、维修供应舰船、医院船、防险救生船、试验船、通信船、训练船、侦察船等。驱逐舰现代驱逐舰装备有防空、反潜、对海等多种武器,既能在海军舰艇编队担任进攻性的突击任务,又能担任作战编队的防空、反潜护卫任务,还可在登陆、抗登陆作战中担任支援兵力,以及担任巡逻、警戒、侦察、海上封锁和海上救援等任务。舰体空间增大舰上条件逐步改善,现代驱逐舰的舰员们也不再象其前辈那样,在简陋而狭窄、颠簸剧烈的舱室中用他们的英勇和胆量经历艰苦的磨难,而是在舒适的封闭的舱室中值勤,利用自动化技术操纵他们的战舰。"驱逐舰从过去一个力量单薄的小型舰艇,已经成为一种多用途的中型军舰。除了名称留下一点痕迹之外,驱逐舰已经失去了它原来短小灵活的特点。巡洋舰巡洋舰(Cruisers)是在排水量、火力、装甲防护等方面仅次于战列舰的大型水面舰艇,巡洋舰拥有同时对付多个作战目标的能力。历史上巡洋舰一开始是指可以独立行动的战舰,而与此相对的驱逐舰则需要其它船只(比如补给船只)的帮助。但是在现代这个区分已经消失了。战列舰战列舰(Battleship,或又称为战斗舰、主力舰、战舰)是一种以大口径火炮的攻击力与厚重装甲的防护力为主要诉求的高吨位海军作战舰艇。由于这种军舰自1860年代开始发展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末期逐渐式微为止,一直是各主要海权国家的主力舰种之一,因此在过去又曾经一度被称为主力舰,但由于近代以来战列舰的战略地位被航空母舰和弹道导弹潜艇所取代再也不是舰队中的主力,因此这样的称呼方式也相对失去了意义。战列舰是人类有史以来创造出的最庞大、复杂的武器系统之一,在其极盛时期--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列舰是唯一具备远程打击手段的战略武器平台,因此受到各海军强国的重视。航空母舰航空母舰是一种以舰载机为主要作战武器的大型水面舰艇。现代航空母舰及舰载机已成为高技术密集的军事系统工程。航空母舰一般总是一支航空母舰舰队中的核心舰船,有时还作为航母舰队的旗舰。舰队中的其它船只为它提供保护和供给。依靠航空母舰,一个国家可以在远离其国土的地方、不依靠当地的机场情况施加军事压力和进行作战。航空母舰按其所担负的任务分,有攻击航空母舰、反潜航空母舰、护航航空母舰和多用途航空母舰;航空母舰按其舰载机性能又分为固定翼飞机航空母舰和直升机航空母舰,前者可以搭乘和起降包括传统起降方式的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在内的各种飞机,而后者则只能起降直升机或是可以垂直起降的定翼飞机。某些国家的海军还有一种外观类似的舰船,称作"两栖攻击舰",也能搭乘和起降军用直升机或是可垂直起降的定翼机。按吨位分,有大型航空母舰(满载排水量6~9万吨以上)、中型航空母舰(满载排水量3~6万吨)和小型航空母舰(满载排水量3万吨以下);按动力分,有常规动力航空母舰和核动力航空母舰。

潜艇设计有一个空心层,空心层可以排水注水。空心层注水时,重力增加,潜艇下潜。排水时,重力减小,潜艇上浮。

让潜艇上浮下沉非常简单,只要改变潜艇的自身重量就可以实现。一般情况下,一个潜艇有多个蓄水仓,当潜艇要下沉时就打开蓄水舱,往蓄水舱中注水,使潜艇重量不断增加,直到潜艇的重量大于它的排水量,这个时候潜艇就会下沉;而需潜艇要上浮的时候,就利用压力往外排水,降低潜艇的重量,使它的重量小于它的排水量,潜艇自然就能上浮。潜艇被应用于与海洋探测、战争等多个领域,样式也是五花八门,但上浮、下潜的原理仍然没有太大变化 。

目前,世界各国的潜艇仍然依靠“压载水舱”下潜,通过调节压载水舱内注水量,来调节潜艇下潜的速度和深度,接下来就说说与潜艇动力、压载水舱,潜艇基本结构有关的内容。

潜艇的下潜原理与质量、重量、浮力、重力等概念有关,物体的质量越大,受到的重力也越大,以潜艇为例,潜艇在海洋中会受到海水的浮力,当海水的浮力大于潜艇自身的重力时,潜艇会上浮,而潜艇自身的质量越大,重量也会越大,受到的地球引力(重力)也就越大,潜艇通过调节“压载水舱”内海水的多少,来控制潜艇的质量,达到上浮或下潜的目的。

可能很多人认为潜艇是以电力、内燃机进行驱动,但那是经过几代人研究后形成的,世界上第一艘潜艇是人力驱动,下潜的深度只能达到6米,水下只能停留30分钟,注水、排水时,需要使用“脚踏阀门”进行,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是“脚踏阀”,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公共卫生间里面“脚踏阀”,当年使用的还不一定有现在的先进,而前进的动力依靠人力驱动的螺旋桨。

后来,人们开始着力于研发潜水艇,出现了以蒸汽机、柴油、电力、核动力等为动力来源的潜水艇,常规潜艇续航能力在40天左右,核动力潜艇的续航能力最强,据说能够达到80天以上。

说起潜艇的结构,不得不提一下“水滴造型”,一般的潜艇采用圆润的舱体造型,接近或类似子弹形状,之所以采用这种结构,是为了减少静态水对艇体的压力,并且降低潜艇在水下航行时遇到的阻力。

一般的潜艇结构分为耐压艇体和非耐压舱体两层,耐压艇体外部直接接触海水,承受海水压力,非耐压舱体内部为潜艇操控设备和人员,两层结构中间是主压载水舱和燃料舱,还额外配备武器室、空气压缩储存设备等。除此之外,还有武器系统、雷达系统、操控系统等等。

很多人会有一个疑问,既然潜艇下潜是往“压载水舱”内注水,通过增加潜艇质量的方法增加重力,来对抗海水的浮力,那在深海下航行时想要上浮,肯定需要排出“压载水舱”内的海水,但没有空气的情况下,又是如何排出这些水的呢?这就归功于“空气压缩设备”了。

潜艇下潜时,会往压载水舱里注水,同时打开排气阀,很多潜艇下潜时会像鲸鱼一样喷出水柱,就是这个原因,而在注水的同时,空气压缩设备也会压缩、储存空气,下潜完成之后,压载水舱内全是海水,而空气压缩设备内全是压缩空气,空气压缩设备通过管道与压载水舱相连,当潜艇需要上浮时,就会使用压力泵排出海水,同时释放空气压缩设备内的空气,减轻潜艇的质量、降低重量,潜艇受到海水的浮力,自然就会上浮了。

结语:潜艇曾被称为“非绅士风度的武器”,但因为潜艇具备水下作战能力,且隐蔽性好、突击能力强,配备对应的雷达系统和武器系统,其战略意义非常深远,随着材料、动力等技术的突破,潜艇被应用于与海洋探测、战争等多个领域,样式也是五花八门,但上浮、下潜的原理仍然没有太大变化。

发表论文的潜规则

潜规则 现在论文就这样发的 因为评职称 工资调级 论文的发表数量都是硬性指标 而可以刊发的报纸和期刊是有限的 所以形成了一个这样的畸形市场

现在大部分好一点的期刊都要版面费的

先就是注意是在哪里进行发表,也就是说是发表什么领域的,具体来说就是根据从事的工作或者说从事的是哪个方面来进行选择,然后就是需要确定需要发表到什么级别的上,是省级还是国家级等等,需要注意很多方面的,可以向我了解多点。

你可以去网上查啊,工商局可以查到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