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这篇论文发表时间

发布时间:2024-07-05 20:17:35

这篇论文发表时间

看你上面的刊期,在职称评定中,是以刊期为准的。如果是5月份的刊期,即使是8月份收到的,也是按5月份算的。

你好,根据一般习惯,是以杂志实际出版的日期为准,因为自它印刷并公开发行的时候就已经达到了出版的事实标准。杂志上标注的刊期只是杂志社为了杂志的时效性所以都会把时间往后写,这样当你8月收到9月杂志的时候不会觉得晚。特别是对一些在市场上公开销售的刊物来说,这样能避免读者买杂志总觉得像是买到过期的一样,保持读者的新鲜感。一般杂志从收稿到编辑、校对、印刷、发行都会有不同的时长,刊期越长(月刊、双月刊、季刊)出版周期就越长,特别好的学术期刊,长的甚至半年一年,所以你发表时一定要注意问清杂志的出版时间能不能赶上你的时间需要,以免做了无用功。要发表可以再问我,我就是杂志编辑

问题一:论文发表时间怎么看 引言又称前言,属于整篇论文的引论部分。其写作内容包括:研究的理由、目的、背景、前人的工作和知识空白,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预期的结果及其在相关领域里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问题二:论文出刊时间是指发表时间吗 不是 是指论文刊登发表时间 问题三:论文发表时间和出版时间 15分 表示没听过这两个。提醒一下,核心期刊不可能随便授权给别人的。因为核心期刊并不缺投稿。如果不是学校对期刊等级有要求的话,就不要发核心期刊了,因为发表核心期刊很难,审稿时间也特别长。我当初是在摆渡上输入“壹品优”再输入“刊”这个网站咨询的,你们也可以去交流下。 问题四:发表论文的周期是多少 你首先得写好论文吧,其次找个正规机构帮你代发,现在都这样的,有钱就能发,不过正常发表论文是有一个过程的,从审稿到发表到见刊最快的话也得一个月。好的期刊甚至好几个月大半年。具体的话还是看具体的期刊的,太快的话就要考虑真实性了。欣启论文不错,你可以咨询一下。 问题五:发表评职称的论文,有效期是什么时间? 这个我知道啊 问题六:课题发表的论文有效时间从什么时候算,是从课题立项时算,还是开题时算? 学术论文发表的一些步骤与细节详解 一篇优秀的学术论文从选题到构建框架再到写作和发表,每一项都是作者的心血,每个阶段都需要认真对待,精心思考。对于首次发表论文的同学来说,完成一篇论文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一篇学术论文比作文要严谨的多。本文就给大家总结了学术论文发表的一些步骤和详细的细节。 1、找到自己感兴趣或者以后要从事的研究领域。兴趣很重要,但是也不是全部,因为有些兴趣是培养起来的,就像学术兴趣。这里,对于论文初学者,首先的步骤应该是看看相关论著即书籍,书籍中对该领域有一个大致的介绍和一个前沿的概述,这里你可以找到你想研究的内容,也就是缩小了你的研究范围。 (注:这里不推荐直接看期刊文献,一般来说,别人提出的问题都是为自己的论文服务的,当然会找到自己解决的办法,所以你想去期刊找到研究领域,其实对于初学者比较难) 2、大致看相应的期刊。了解了自己想研究的领域之后,就该阅读期刊了,整理处研究的进程,还有那些领域亟待补充,这样就形成了自己研究的具体内容,也就是自己的论题了。 (注:这时候不要想着完全弄懂别人的期刊,如果你想在某个杂志投稿,该杂志的文风至关重要,这是该杂志的喜好,比如有的杂志喜欢较为严谨的数学推理,而有的杂志较为随和等,以想写领域的优秀论文为模板,能够大大缩减写作时间) 3、构建论文的框架。论文是应该从概括到具体,为了你写论文能有一个指导性的东西避免迷茫,必须构建一个论文框架,一般来说,论文基本都由:标题、摘要、序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作者简介等构成,具体的可以搜索一个想发表的期刊的论文模板来参考。 注:论文框架如果没有好的布局,可以先参照别人的,等到能容扩充完毕,进行修改,加入自己思想,就有创新了) 4、分版块扩充内容。在构建好框架后,这个时候就可以根据框架各个板块进行内容扩充了,也就是更加细化地研究板块,这时候可以更加具体详尽地搜索相应期刊的研究,并整理,返现他们研究的不足,提出自己的研究看法。 (注:板块扩充中可能会遇到自己的心仪句子即想说但是不知道怎样表达的,这时候就需要复制下来,并在后面做如下的笔记(作者.论文名称.期刊.出版年.多少卷)等信息,方便以后引用,否则,引用的时候你会找不到参考文献,浪费大量时间!,参考文献格式还有一个引用的小技巧,即在gooole学术搜索“xxx论文”点击引用,就可以自动生成引用文献的格式信息了) 5、修改浓缩。板块扩充完毕之后,就应该进行修改浓缩了,论文应该够精简凝练,所以,没有为主题服务的内容都应该去掉,一方面能够省不少版面费,另一方面使其科学性和可读性更强。 (注:这个阶段不要随意投稿,因为如果不是你理想的最终版本,投稿除去,出现错别字、予语义病状、逻辑问题、等等问题,再次修改后头同样的杂志社,审核通过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你中意的期刊毕竟只有那么几家,所以还是要认真修改后再投稿) 6、定问之后给老师或者你的boss,让他们提意见。他们在这领域应该还是有自己的建树和研究的,他们的一键往往有着杂志社的影子,所以这是最后的润色,不容小觑。 (注:导师估计没多少时间给你审阅,可能会给你很少的一键,一方面可能是没有时间,另一方面可能是对你的领域不是很了解,再次是他也有自己的事情,所以不用怪来时,根据其意见润色即可) 7、向杂志社投稿,恭候佳音。修改成最终版本后,就可以选择投稿了,由于好的杂志投稿时间比较长,这个就要衡量自己能否等待了,也有别的小办法,提高录用的速度,比如挂导师的名字(导师很牛的话)等。 发表论文选择九品论文网,带你体验服务!所推荐刊物100%为正刊,绝不推荐非法刊物、特刊、增刊、带后缀......>> 问题七:以论文 所刊登正式刊物在线论文发表时间计算 需要有页码吗 你说的什么呀,怎么一点都看不懂 问题八:科研立项时间是2015年,发表论文统计数据时间可否提前一点 可以很明确的说,不行。 首先,如果你的立项时间是2015年10月,那么你的发表论文时间超过10月的全部不能算,甚至你在10月和11月发的成果别人还会质疑,项目刚开始,怎么会有成果。 其次,在以前,这方面就管理很严格了,现在随着经费管理,结题把关越来越严,因此更难了。 最后,如果是发表成果超出结题时间,别人还是会允许的 问题九:职称论文发表时间问题 我当时发论文的时候,记得周期好像是一个多月吧,算是快的了,不知道你时间是啥要求。我发的时间也早了,好像在欣启论文网发的,主要单位一起组织发的,所以我不太记得是不是一个月 问题十:硕士研究生发表一篇小论文需要多长时间 硕士毕业,需不需要发表小论文,争议很大。复古派坚称,如果硕士文凭到手之时,居然连一篇像样的学术小论文都未曾发表,于情于理皆不合;现代派则宣扬,研究生扩招使得硕士文凭注水已成不争事实,与其强迫学生为赋新词强说愁地编论文,还不如彻底取消这一硬性规定;更有骑墙派,认为二者皆有理,适宜与否只可相机而动,随机应变。盛嚣尘上的辩论,不仅让学生迷惑,更令部分导师渐生疑虑,硕士生究竟要不要发表小论文呢?如果学校规定学生必须发表论文才能毕业,学生也就责无旁贷,自会想尽一切法满足论文答辩资格的审查要求。研究水平高者或参与项目多者,写起论文自然轻车熟路,得心应手。无心向学者或独立鼓捣者,无外援可引,须凭一己之力,CNKI是其最大的学术资源保障,复制粘贴是其最好的论文写作利器,在东拼西凑、人人为我的精神指引下,完成一篇小论文亦属手到擒来的小事。既然发表是最紧要的目的,不管论文水平高低,发表即等同于成功。几百人民币是论文发表的通行证,至于文章是否真有学术价值,是否真能体现研究者的科研素养,对很多硕士生所写的论文,用这种标准去衡量,本身就是一种苛求。特别是那些只需要两年就完成学业的小硕士,指望他们在一年修学分一年写毕业论文的紧张态势下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恐怕更是强人所难。总之,学校要论文,学生就会坚定地实施发表万岁战略,这就是目前高校的常态。如果学校不做强制性要求,那么研究生还需要发表小论文吗?恐怕大多数学生的选择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既然学校都不做硬性规定,还劳那个神?有时间的话,应该多考几个证书、多去几个现场单位实习才是正道。可是,来读研究生,居然连篇像样的论文都写不出来,为什么不直接参加工作?仅仅为一张不断贬值的文凭耗费几年大好光阴,真那么合算吗?要写出一篇高质量的论文,究竟有多难?科技进步到今天,简单的研究大多已经被前人收入囊中,遗留的尽是难啃的骨头。好不容易找到一块看起来好啃的,却发现早已有人捷足先登,轮到你啃时上面已经没什么肉了。例如,写项目评价方面的文章,以前只需要用模糊评价法对构建的指标体系进行排序即可,现在如果还只知用这种研究方法,那就贻笑大方了。言必称复杂系统,书则要系统思维,论更需精益求精,论文写作难度的增加直接决定了硕士研究生写作意愿和投入度正在逐渐消解。既然好写的都消失殆尽,剩下全是难写的,而不发表论文又于己无伤,从理性的角度决断,自然是不写为上上之策。是否愿意花费很多心思去完成一篇精致的小论文,这是很多研究生的困惑。仅仅为了一篇文章,付出如此之多,真的值得吗?这样的疑问我相信在很多学生的脑海中不止一次地出现。回想尚未踏入研究生学习之时,很多学生都曾梦想要在学问的道路上有所斩获,为什么最后却行之不远呢?因为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走上了岔路,拐上了捷径,甚至自作聪明、心甘情愿地被人导引上了歪路。等到回望之时,发现物是人非事事休,于是草草收场。硕士阶段写作的小论文,往往是大多数学生人生的处女作,弥足珍贵。如果没有心血注入,就有点暴殄天物了。论文水平的高低,受很多因素所限,不见得写得出的文字都是上品,因此我们不强求硕士生写出的论文一定字字珠玑,但我们必须能从论文的一字一句中读出作者的呕心沥血。俗话说看棋长三级,意思是一个人不一定能下出高水平的棋,但高手下出的招数他却可以欣赏。就如同足球迷都会津津乐道于马拉多纳的过五关斩六将,却少有人能如梅西一样复制同样的精彩。写作学术论文更是如此。我们写出来的文字,往往并非我们心里所想的文字,而是我们的表达能力和思考层级所能达到的范畴。没有人不想写出传世经典,但想到不一定能做到。大部分人也许都摆脱不了著名的韩乔生定律,即在解说......>>

评职称都是按刊物的刊期来算的,如果刊物是9月的刊,那就是9月的,哪怕是7月收的刊物。

严格意见上来讲,就没有发表时间这一说,都是出版时间,按《出版物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等,连续出版物是不允许提前出刊的,像这种9月的刊期,8月出版的,都是违法操作的,就是为了评职称提前拿到刊物而操作的。

按相关规定,连续出版物一般为当月或次月出版,一般来说,月刊为每月15日出版,旬刊为每月5、15、25日出版,半月刊为每月10日、20日出版。

概念

职称论文发表,顾名思义,就是在学术期刊公开发表论文,用于评定职称。“论文”是指精深而有系统的学术文章,是课题研究、问题讨论的表达形式。论文发表就是专门对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领域中某一问题,进行探讨、分析论证的文章发表在国家正式出版物上,由于利益驱使,市面上充斥着很多假刊,发表论文前一定要认真鉴别,避免上当受。

是什么时候这篇的发表论文

看你上面的刊期,在职称评定中,是以刊期为准的。如果是5月份的刊期,即使是8月份收到的,也是按5月份算的。

你好,根据一般习惯,是以杂志实际出版的日期为准,因为自它印刷并公开发行的时候就已经达到了出版的事实标准。杂志上标注的刊期只是杂志社为了杂志的时效性所以都会把时间往后写,这样当你8月收到9月杂志的时候不会觉得晚。特别是对一些在市场上公开销售的刊物来说,这样能避免读者买杂志总觉得像是买到过期的一样,保持读者的新鲜感。一般杂志从收稿到编辑、校对、印刷、发行都会有不同的时长,刊期越长(月刊、双月刊、季刊)出版周期就越长,特别好的学术期刊,长的甚至半年一年,所以你发表时一定要注意问清杂志的出版时间能不能赶上你的时间需要,以免做了无用功。要发表可以再问我,我就是杂志编辑

肯定算的是9月份发表的。严格意见上来讲,就没有发表时间这一说,都是出版时间,按《出版物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等,连续出版物是不允许提前出刊的,像这种9月的刊期,8月出版的,都是违法操作的,就是为了评职称提前拿到刊物而操作的。按相关规定,连续出版物一般为当月或次月出版,一般来说,月刊为每月15日出版,旬刊为每月5、15、25日出版,半月刊为每月10日、20日出版。8年专业发表经验,希望我可以帮到您

出版时间跟你发表时间是不一样的,所以要区分开来,我的经验告诉我,早点发表会好些

我国这十年论文发表时间

《临床误诊误治》杂志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杂志以研究疾病诊疗工作中的失误和教训,探索误诊误治的发生规律和防范措施为宗旨,以提高临床医师的诊疗水平为目的,适合各级各类医务人员阅读,本刊报道的丰富的临床病例报告,尤其对年轻医生和基层医生提高临床诊断治疗水平具有实际指导意义。《临床误诊误治》杂志可以用于正常评审职称加分!可以用与考研保研以及课题申报均有效!《临床误诊误治》核心期刊除护理外全科,单位要求三级及以上医院。探索误诊误治的发生规律和防范措施 《中国药师》月刊,杂志主要登载药品科研、生产、经营、管理及临床使用诸多方面的研究成果与工作经验,及时传播国内外药学领域的最新进展,辟有研究论文、药学进展 、研究报告 、药学与临床、药品监管、综述 、医药信息等。杂志开设“中药临床药学”等滚动刊出的专栏及必要时增设其他栏目,是广大药师的重要学术交流园地。是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中国科技期刊核心期刊不好意思打扰到您了,我们可以操作《临床误诊误治》《中国药师》等核心期刊,现诚招代理,QQ601163667,无心勿扰,各位精英麻烦您保留我,以备不时之需。平时不会过多打扰您的

如今评职称,基本中高级职称都需要发表职称论文,下面是我整理的评职称论文发表时间,给大家参考。

【一】职称论文发表时间

一、职称论文发表期限长短不一,或者说有效期都不一样,主要是看两个职称等级之间的时间差。

我国职称评审文件中明确要求了,用来评中级职称的论文是不能再拿来评高级职称的。

比如说,2010年获得助理工程师,然后开始准备评中级职称,2015年评上中级工程师,然后开始准备高级工程师评审。

那2010年-2015年之间发表的论文只能用来评中级职称,这论文在评完中级职称后就无效了,不能再拿来留作评高级职称。

那这个论文是2011年发表的,那评职称的有效期就是4年,2013年发表的,有效期就是3年。

而2015年获得中级工程师职称后发表的论文,是可以用来评高级职称的。

二、具有时效性的职称论文容易过期。

有的人担心发表早了,会不会在评职称时时用不上,其实这个不用太过担心。

只要你的论文与要申报的职称等级要求的论文相符,且没有用来评过职称,那都是有效的。

需要担心的是,有时效性的论文

我们发表职称论文时一定要注意这个时效性问题。

所以,我们发表论文时尽量选择时效性不强的选题。

三、数据库收录需要时间。

大多职称评审不仅要看到样刊,还需要数据库收录证明。

文章刊登出版需要时间,文章上网也需要时间,每个期刊基本都会被知网、万方、龙源等数据库收录,这个收录时间需要1-3个月。

有的单位需要数据收录证明,那在发表论文时一定要把数据库收录时间算进论文发表计划里。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58论文网建议大家发表论文提前一年的原因,尽量提前,不要拖后。

四、新旧刊物每年诞生停刊,核心期刊目录也在变化。

我们在发表论文时要注意一下刊物的变迁。

每年都有新刊物诞生,旧刊物停刊。

如果论文发表后评职称时刊物停刊了,论文就不能拿来评职称了。

还有就是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每四年变化一次,如果正好赶上目录变更的年份,千万要找一本影响力较大的核心期刊发表,以防论文发表的期刊被剔除核心期刊目录而不能评职称。

【二】其实,论文的有效期,主要取决于职称评职的年限。

例如:论文是在拿到助工证后发表的,那,拿助工证的时间与到评中级职称年限这中间的时间段为论文的有效期,中级评副高、副高评正高,依此类推。

当您利用文章评完中级后,再评副高,此文章就不能再使用,需要发表新的`论文。

建议评职论文提前发表,因为,现在很多区域评审,不仅仅需要看到期刊,还需在权威数据库(万方、龙源、知网、维普)检索文章是否被收录,文章刊登出版需要时间,同样,文章上网也需要时间。

无论是中国知网还是万方数据,通常要在杂志出刊后的1-3个月内才会登录该期文章。

一般的登录过程是:杂志出刊后,杂志社向中国知网或万方数据递交光盘版的期刊数据,中国知网或万方数据会根据自身的更新速度将光盘数据录入系统。

因为工作量大,所以一般要在1-3个月内才会登录完。

一般文章刊登发表后,3到5个月时间,文章才会被数据库全文收录。

所以,很多作者只考虑到文章刊登时间,而忽略了上网的时间。

因此翰林论文工作室建议大家,发表职称论文一定要打好提前量,论文发表在离评职称2-3年内比较好。

不过每个省市对职称评审的论文要求有所不同,具体还要是建议大家以当地的评审要求为准。

【三】职称论文的最佳准备时间

新闻出版总署和中国知网、万方,龙源,数据的同时检查也逐渐成为了职称评审单位对“刊登作者学术成果”的刊物进行检测真伪的有效手段。

但无论是中国知网还是万方数据,通常要在杂志出刊后的1-3个月内才会登录该期文章。

所以,很多单位对职称评审中递交的期刊要求的时间提前了很多。

比如在17年上半年参加职称评审的,就有要求论文必须在16年12月份前发表,也有要求必须在17年4月份前发表。

其实都是在给中国知网或万方数据让录入时间,以便判断论文发表是否有效。

这就要求作者必须提前发表论文,才可以在职称评审中用得到。

而论文发表通常在投稿到出刊之间又需要1-3个月的时间。

比如现在投稿的文章,发表时间一般安排在9月份到年底12月份,这样发表的文章在明年的4月份的使用中就绝对没有问题。

而明年4月份的职称评审通知,通常是在当年出通知。

等作者收到通知再发表论文,通常就会错过了时间。

在现实工作中,如果大家是评正高/副高,一般都要求发表在有一定分量的核心期刊上,而核心期刊一般都会提前半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就已经把版面全部安排好(如现在是8月,很多核心期刊在现在8月就已经在安排明年2-3月的版面,有的甚至已经安排到明年6月及以后)所以,大家一定要早做准备。

综上,我们建议作者,如果是为职称发表论文,不妨至少提前半年以上投稿,提早做准备。

二、不同职称对职称论文的要求不同

申报高级:要在具有CN刊号、ISSN刊号的专业期刊发表论文2篇以上或在具有CN刊号、ISSN刊号的专业期刊发表论文1篇以上,以及解决复杂技术问题,而撰写的有较高水平的专项技术分析(论证)报告2篇以上。

申请中级:要在具有CN刊号、ISSN刊号的专业期刊发表论文1篇或在具有CN刊号、ISSN刊号的专业期刊发表论文1篇以上,以及解决技术问题而撰写的专项技术分析(论证)报告1篇以上。

论文发表有两种方式,第一:通过自己投稿,这种情况一般耗时时间比较长,稿件处理慢,录用的机会也小;第二:直接找杂志社发表,稿件处理快,通过几率高,方便快捷!

三、选择合适的期刊

由于晋升和评定职称都有相应的规定和要求,故而许多单位都对职称论文投递的期刊有着一定的要求和规定,所以我们在选择职称论文期刊的时候应该注意:

1、发表论文的用途。

发表论文是晋升职称?年底单位考核?还是学术交流及扬名?如果是晋升职称,期刊的品质毫无疑问是选择因素的重中之重,随便的发表一个品质一般的期刊,对晋升职称没有任何帮助,有时候还会起到反作用。

2、期刊的办刊方向。

如果您写的是药学方面的文章,那当然不能发表在主打妇产科的杂志上。

所以杂志的办刊方向、栏目内容等要与您的文章相符合才是完美的。

3、不能一味的追求版面费低的杂志。

国内医学期刊8000多种,每个杂志的品质,受欢迎程度,晋升打分认可度都是不同的,版面费标准自然也有所不同,建议作者根据自己的发表用途及经济实力,综合考虑,选择最合适的杂志。

而不要一味的追求便宜。

4、杂志的最新刊期。

如果您晋升职称,必须赶在报材料之前拿到杂志,部分省份还要求晋升前一年就要发表见刊;如果您年底考核,自然要赶在年底之前见刊。

还要考量杂志邮寄的时间以及快递邮寄过程的各种意外因素,因此,在投稿之前一定要询问杂志当前的刊期,确保有充裕的时间可以见刊。

最后,提醒各位作者朋友们,因为地域及单位的不同,职称评定的要求也不同,所以评什么样的职称,需要在什么样的期刊上发表论文,不能一概而论。

在写作论文前一定要弄清楚本单位对于评职称的明文要求,选择期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曾听朋友说过这样一件事情,那些需要发表论文的作者,要么是1个月内发表,要么是一个半月内发表,还有的是要求1周内发表,半个月内发表的。这些作者的要求真的是让人哭笑不得,因为根本论文发表的周期根本就没有那么快。那么论文发表一般的周期是怎样的呢,小编在这里讲给大家听。

按照以往的情况来说,也就是三年前来说,一般发表论文的周期是在一到四个月之间,小编这里说的是正规的期刊,像万方,知网、维普收录的比较热门的期刊,一般能在3-4个月发表。但是今年期刊发表却有了改变,今年的普遍刊期发表周期是这样的,大概是2-6个月之间,你们看到这之间的差距了吗?再给大家详细介绍下,像上知网的教育类期刊,最早也是在你提交的4个月以后才可以进行发表,有的论文还会排到明年下半年。值得注意的是,这只是普通期刊的发表周期,而不是核心期刊,也不是学报。像经济类期刊的刊期是在两到五个月之间,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想要最快发表经济类期刊,也是需要在两个月后才能进行发表的,这还属于加急情况。医学类期刊的发表周期在4-6个月,医学期刊比其他期刊的发表周期都长,审稿更加的严格,但例如工程科技类期刊可以在1-3个月内可以进行发表,如果你要发表的期刊是工程科技类,那么你还有加急发表的机会,但其他的类别的期刊基本不太可能在2个月内就发表出来。

作者朋友们一定要了解清楚论文发表的一般周期,如果因为自己不了解这个周期而错过了论文发表的最佳时间,那就得不偿失了。今年发表论文不同往年,由于期刊数量较少,期刊的页吗也变少了,所以发表期刊的时间都比较紧张,比往年刊期靠后2-3个月。在这里给作者朋友们提醒,如果需要发表论文一定提前准备好。

出版时间跟你发表时间是不一样的,所以要区分开来,我的经验告诉我,早点发表会好些

投稿期刊时间为何这么久

第一:一般投稿周期:3—6个月,杂志级别不同,回复时间不同。第二:有的杂志很传统,刊用通知用信件,有的用邮件。你看看你投的杂志属于那一粒?第三:打电话直接咨询,告诉你什么时候,投了什么稿子,题目,作者是谁?好了录用不录用,一般时间很长的稿子编辑都会直接告诉你,但你要做好被委婉拒绝的准备。第四:可以多投几家杂志。然后自己权衡。因为考虑到投稿周期的问题,你不可能一年都在等一家杂志吧。。。。。祝你好运,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

对于小说投稿杂志的审核周期,其实没有严格的规定但是一般来说,杂志编辑都会设定一个时间段,以免作者等的太久大部分杂志的初审审稿周期是1-2个月,也有3个月,具体还要按照约稿函上的约定

普刊的审核周期在10几天左右,见刊时间在3-4个月左右核心的审核周期在3-4个月,见刊时间在一年左右。

(2)表示这篇论文发表

“濒死体验”为揭开“灵魂”的神秘面纱照亮了一线曙光。所谓濒死体验,就是某个人的心脏跳动、脑电波都停止了(即医学意义上的死亡),后来在医生的抢救下又活了过来,并能回忆起在“死亡”那一段时间里的经历。科学家们发现,成千上万的人经历过濒死体验。有的人离开自己的身体后看到医生在抢救自己的身体;有的人从身体里飘起来浮在天花板下,能看见房间的顶灯在自己的旁边;有的人感到自己飘起来后的身体很小;也有人看到了其它生命,等等。研究发现,“濒死体验”与人的性别、年龄、种族、宗教背景、职业、文化程度等无关。英国医生山姆是世界上第一个用科学实验证明“灵魂”真实存在的人。他的实验设计是这样的:如果病人死后“灵魂”能飘起来,还能看到自己的身体,看到医生们在抢救他的身体,看到天花板上的灯,那么如果在天花板的下方放一块不透明的板,板的上面再放一些小物品(只有山姆自己知道是什么物品,别人都不知道),那么“灵魂”就应该能看到这些小物体。如果这个病人能被抢救过来,能够说出板上的小物品是什么,那么就能区分出“灵魂”到底是虚无缥渺的想象呢,还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山姆对100多个病人进行了研究,发现其中有7个被抢救过来的病人醒来后能说出自己“灵魂”离体时看到的景象,特别是板上的小物体,说的全都对。山姆的实验获得了成功。山姆的实验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他是世界上首次用 可以重复进行的科学实验 的方法,证实了“灵魂”的存在。“灵魂”是一个事实存在的实体,有一定的大小,可以飘起来,可以移动,它是生命存在的另一种形式,而不是虚无飘渺的想象。2001年6月20日,山姆应邀在休斯顿莱斯大学作了题为《濒死体验:透视脑死亡还是透视一门新的意识科学?》的报告,吸引了不少对生命研究感兴趣的人。在他的报告中,山姆首先介绍了对“濒死体验”研究的背景情况,有许多医生、科学家都对“濒死体验”进行过研究。在谈到意识(灵魂)与大脑的关系时,山姆介绍了不同的观点。传统观点认为:意识是在(大脑)神经网络中产生的,如果没有神经网络,也就没有意识了;其它新观点有许多种,例如:1)意识是由于量子效应产生的(量子含义参考后面的量子物理学相关内容);2)意识是由于形态共振效应产生的;3)意识是独立于大脑而存在的,就像电磁场可以独立存在一样;4)“精神”本身就是一门科学;5)“灵魂”也属于物质的一种,只不过是微细物质,就象在科学仪器发现电磁波或空气等人类一般状态下不可听闻感触的事物前人们普遍不知或不信它们存在一样,现在人类也普遍不信或不知“灵魂”这种物质的存在,虽然下一章节所介绍的“灵魂”离体入体科学实验已用仪器检测到,但这些实验和山姆的一样,并未众所周知。6)如果现实世界只是一个全息式的幻象,那就不能再说脑部产生意识,而是意识创造了脑部以及身体,还有环绕着我们四周的一切,被我们当成实质的世界,都是意识所创造的(详阅后面的《客观现实是否存在,或者宇宙是一个幻像?》以及《宇宙是意识的全息投影》)。山姆还介绍了下一步研究情况:英国将花费140,000英镑进行心脏停搏的“濒死体验”的多学科研究;美国休斯顿贝勒医学院将进行“意识与基因表达关系”的研究;还有英国和美国进行的其它研究。最后山姆放映了典型的有过“濒死体验”经历人的谈话录像,并回答了听众提出的问题。休斯顿德州医疗中心的科研人员对山姆的研究表示极大的兴趣,认为对探索生命的本质有重大意义,提出与山姆合作,共同研究这个生命的新领域。“灵魂”离体(一期生命结束即死亡)科学实验:国外曾有人做过另一种试验,将临死的人放在精密的天平上,当他死亡的一刹那,有一部分质量消失了。经过很多人次的死亡试验,消失的质量出奇的一致,说明灵魂可能是有质量的。1906年美国马萨诸塞州州立医院麦克特嘉博士发现病人的死亡过程中,体重以每小时一安士的速率递减,在病人断气的一刹那,体重突减3/4安士(排除病人死前挣扎的因素),原来质量以极慢速率递减的现象也立即中止。这篇论文发表在美国心灵研究协会的学术刊物上。1916年美国人卡特博士重示此实验,并用一种叫迪西亚宁的染料染过的幕布观察正在死亡的人体,看到在病人死亡瞬间,有一如雾般的发光体自病体内升起,映在幕布上,不久就变成和病人身体一样的形状缓缓漂浮起来,飞向窗边,神秘地消失,同时体重顿减3/4安士(21.225克)。

北京:地下大洋不解决水资源问题 中美科学家解析“北京异常”地下大洋无法直接利用 · 2007-3-12 11:38:10 · 来源: 新京报“北京异常”(TheBeijinganomaly),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迈克尔·维瑟逊在其最近的一篇论文中发明了这样一个术语。这篇论文发表在《美国地球物理学会》上,由维瑟逊领导的一个小组完成。论文中描述,在东亚地区,在700千米至1400千米的地幔深处,发现了大量的水。观测结果表明,北京地区的这种地幔中含水的现象尤为明显。换句话说,北京,这座水资源日益紧张的城市之下,潜藏着一个海洋。“挪亚洪水”藏在北京?维瑟逊的研究成果发表后,引起公众的兴趣:难道北京地下的大洋就是当年“挪亚洪水”的遗迹吗?亚洲东部地下数百公里的深处,一个奇怪的信号已经连续发送了数亿年。解读这个信号的结果令科学家大吃一惊:欧亚板块的东部,太平洋板块的边缘,存在着一个巨大的海洋。科学家估算了这个大洋的面积与水量,发现它竟然与北冰洋大致相当。这个信号就是地震波,一种由地震震源发出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波。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地震学家迈克尔·维瑟逊(Michael Wysession)与加州大学的另一位研究者耶西·劳伦斯(JesseLawrence)组成的研究小组就是这个奇怪信号的解读者。一开始,迈克尔·维瑟逊等研究者只是在观测地震波穿过地幔的过程。研究小组陆续分析了60多万份地震图表,发现其中有8万份图表显示,地震波有异常情况,受到了干扰。而这种干扰来自水对波的影响。研究者们因此得出结论,在穿越地幔的过程中,一些地震波途径了一个非常特别的区域。为此,维瑟逊等研究者还专门制作了地震波的3D模型,分析地震波的变化情况。这一模型清楚地勾勒出了地震波呈现的曲线形:由强变弱,然后再逐渐加强。数据显示,地震波变弱的位置主要是在东亚:从印度尼西亚一直延伸至俄罗斯北端。地幔构造研究主要通过对地震波的分析来进行。通过测定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强度,科研人员就能给地球的地壳及地幔做一个计算机轴向断层扫描(CAT)。当然,仅应用地震波就希望探测到地下深处的各种动态情况,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科学家还需要结合地幔温度变化、地下物质(比如矿藏)分布对地震波造成的影响。此次,维瑟逊研究小组综合考虑了地震波衰减的情况。地震波起伏不平的波动,可以让我们知道这个地区的岩石硬度如何。根据实验结果,维瑟逊指出,地震波在一个岩石相对脆弱的区域逐渐变弱。这个区域富含水分,能迅速减弱地震强度。根据这一区域的范围,维瑟逊推断它所含有的总水量可能相当于一个北冰洋。需要强调的是,这些可能存在的水体并不像我们日常所见的地表水,呈现液态,能够自由流动。它们被封闭在地下700千米到1400千米的岩石之中。维瑟逊的研究成果也带来一些有趣的想象。他抱怨说论文发表后,自己收到了无数电子邮件,相当部分读者迫切想知道,当年是否就是这些水体,造成了挪亚时代的大洪水。“它不是真正的大洋,只是含有水分的岩石———而且可能的含水量不到0.1%.”不过尽管含水量只有不到0.1%,但是如果这些水能被“释放”出,总量却是惊人的。维瑟逊设想了一个利用这些水资源的方法:把这些位于地下700千米深处的岩石开采出来,并在密闭容器中加热,这时岩石中的水分就会蒸发,可供收集利用。维瑟逊表示在此前对地球深处的探索中,从未发现过此类现象。他将这个新发现的地下结构称之为“北京异常”———因为他发现在北京附近的地幔中地震波的衰退表现出最大值。衰退值越大,这个地区下面便越潮湿。这就说明在北京的地下深处,岩石的含水量最为丰富。地球内部的管道泄漏连日来,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一些研究人员的谈话中也时不时涉及到北京附近地质结构的一些特殊现象。事实上,中国的科研人员并不是第一次听到“北京异常”这个新词。去年,在北京大学举行的地球物理科学研讨会上,中国学者首次听到维瑟逊使用了这个新名词———不过那只是在学术范围内的一点小轰动而已。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员庞忠和一直在做有关水资源的研究。在了解了维瑟逊的研究工作后,他迅速与之取得了联系,并向其通报了自己在去年发表的一篇英文论文。这篇发表在《地球化学探索》上的论文关注的就是地球深部水循环的问题。我们生活在地球表层,看到的也只是地球表层的水循环。事实上,水循环与碳循环一样,一直深入到地球内部。只是水在地球内部的循环速度比在地球表层系统中循环的速度慢得多。庞忠和指出,地壳中有水是个常识,上地幔100千米以内有水在科学上也讲得通。不过维瑟逊所说的700千米以下属于地幔深部,这是目前科学技术手段下无法观测的深度。科学家现在只能用波的办法,收集天然地下波,借此对地下的情况进行分析。所以,严格地说,北京地区地幔深处有水只是一种科学推断。然而,这种科学推断却对地球动力学和地球演化研究有一定帮助。此前,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曾展开对全球大气降水中的同位素监测,提供了详尽的水和大气中水同位素情况。这一项目的研究对象,包括氧的较重稳定同位素18O.研究人员发现,在环太平洋,特别是日本与菲律宾一带,大气水(包括在地面及以上循环的水)的PH值偏小,呈弱酸性,同时,水中所含有的氧的较重同位素18O较正常水平偏高。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日本、菲律宾一带的大气水呈现这些特异情况呢?庞忠和解释说,地球深部水循环是一个整体过程:大陆板块俯冲到海洋底部时,将大量的海水带入大陆板块之下,并逐渐冲到了下地幔。这并不是一个封闭的过程,而是开放的,水在从板块边缘到达地幔的路上,可能会出现“泄漏”。而那些富含同位素18O的大气水就是来自于岩浆中的水。这便意味着北京以东的地区,在地球深部水循环过程中,一些水以岩浆水的形式被泄漏了出来。另外,庞忠和等研究人员还发现,在日本俯冲带的火山面里有大量的热泉。热泉样本甚至可以达到24%。这些大量出现的热泉,就是泄漏的岩浆水。“维瑟逊抓住的是最后到达目的地的那部分水,而我们观测到的是在这个运输过程中水的泄漏情况。整个过程就相当于地球深部水循环所用的管道,出现了泄漏。”庞忠和用了一个简单的比喻。板块运动在作祟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地幔内部活动的这个异常情况?维瑟逊等科研人员推断,如果地幔深处真的含有水,那么最大的可能还是板块运动在“作祟”。大陆板块、海洋板块始终处于相互运动过程中。在东亚一带,太平洋板块与大陆板块在这个过程中相互挤压,海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以下。大量的海水因此深入地下,并进而俯冲到了下地幔以下。20世纪60年代关于“海洋—大陆板块”的碰撞过程已经有了一些基本结论。随后,科学研究人员根据震源分布和地壳上地幔构造的研究结果得出一些新的认识,“海洋—大陆板块”的碰撞过程是由海洋的整个岩石圈向大陆板块的上地幔俯冲。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张毅刚研究员表示,一般来说,“海洋—大陆板块”俯冲过程中,海洋板块甚至可以深入到地下660千米的地幔深处。因此,地下700千米以上部分岩石含水的现象也早已有了科学定论。大量地震观测资料表明,地下410千米和660千米的地震波速度间断面是两个全球性的上地幔构造,它们之间的区域被称为“地幔过渡带”。地壳和上地幔在俯冲的过程中,由于矿物的化学作用或是摩擦生热,可以引起周围介质的变化或部分熔融。因此,人们对俯冲板块和上地幔间断面410千米和660千米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人员还发现,410千米至660千米之间的地幔转换带的水的质量百分比为0.1至0.2wt%,远远高于上地幔的含水量。“所以,地幔中有水。地幔水含量比海洋中的水量还大。”张毅刚表示这种地幔中含水的认识,一般只限于在地幔下面660千米深处。而被维瑟逊命名为“北京异常”的下地幔含水区域,还是科学界的首次发现。“700千米深处以下的情况就更复杂了”张毅刚还无法给出“北京异常”的一个准确原因。当然,对于张毅刚的看法,庞忠和也并不是完全认同。在庞忠和看来,造成“北京异常”现象的原因完全可以用维瑟逊等人的板块运动学说来解释。毕竟地球运动构造过程中,主要是板块运动所形成的。地震波3D模型显示亚洲东部的地下存在一个巨大的水体。地下水循环成因示意图。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发生碰撞,亚欧板块插入太平洋板块下部,并带入大量海水。这些海水中的一部分逃逸出,成为热泉,另一部分则造成了北京地区的“地下大洋”。城市的扩张使北京的水资源日益紧张,但地下大洋的发现并不能解决这一问题。■关注地幔水解决水资源问题?地幔含水。即使不考虑被命名为“北京异常”,那些深达700千米以下的地幔水,我们也还可以想象660千米以上地幔及地壳中的巨大水量。那么,这些地幔中的水究竟有什么作用呢?它们是否有助于解决华北地区水资源紧张的现状呢?地球表面的70%被水覆盖。这些水有着许多的作用,其中一项就是作为润滑剂,从而使得大陆板块移动的过程更为“顺畅”。“看看我们的姐妹星———金星。”维瑟逊在文章中指出,由于金星内部非常热,因此无法保留液态水,显得异常干燥。所以,金星地壳系统是封闭的,没有板块构造。由此可知,水对于地球的板块运动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而在地幔中的水一般被“搅拌”进岩石中。科学研究表明,在地下410千米的深处,由于巨大的压力作用,地幔的岩石已经出现了复杂的物理过程。岩石在这里可能发生了部分熔融,大量水的介入可能对于地幔矿物的相变和力学强度产生很大影响。因为热液与成矿有着紧密的联系,而水是热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庞忠和看来,“北京异常”现象中的地幔水能给热液矿床的研究提供宝贵的线索。在漫长的地球演化史中,最早形成地球的物质中有2%的重量是水,但在今天表层系统中的水只占地球重量的0.02%.科学家推测除去逸失外,其余的水分应当还留在地球的深部。所以,地幔中含有异常丰富的水资源。有科学家估计,地球下地幔中储存的水就相当于地表大洋总水量的50倍。不过如此庞大的水量却无法成为日常用水。庞忠和指出,由于受到目前研究能力的限制,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到地幔岩石样本,因此只能依靠推测来了解地幔内发生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讨论如何开发利用地幔水资源显然为时过早。即使人类有能力直接开采地幔水,其成本也将是惊人的。“听到北京下面有个大洋的消息,可别高兴得太早,因为那与我们的生活用水无关。”■延伸北京的水资源并不宽裕北京市属海河流域,是300多万年前由永定河和潮白河冲积形成的倾斜平原。北京市的水资源主要储存在第四系松散孔隙含水层中。东到西分布有蓟运河、潮白河、北运河、永定河和大清河5大水系。北京市国土资源局的资料显示,北京地区地下水平原区深度150米以上的第四系孔隙水的储存量,至1997年底为650.83亿立方米,其中城区及近郊区约99.26亿立方米。北京地下水天然资源量39.51亿立方米,其中平原区29.61亿立方米。北京地下水开采资源量为26.33亿立方米,其中平原区地下水多年平均开采资源为24.55亿立方米,山区地下水资源年开采量1.5亿至2亿立方米。北京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约300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8,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30,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1000立方米下限。北京市水利局曾根据1997年至2001年的统计数据,调查得出北京全市水污染的总体情况。全市年污水排放量高达12亿立方米,其中市区就有8亿立方米。水污染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北京市水资源紧张的局面。在过去的数百年中,如何保证北京的城市供水始终是个重要问题。在古代,引水工程就是保证北京地区供水的重要措施。公元1205年(金章宗泰和五年),城西北郊玉泉山流泉下游的翁山泊(昆明湖前身),就已被开渠引水向东南以接高梁河上游,从而补充了北京城的水源。不久,南水北调工程也即将发挥其重要作用,解决北京水资源紧张的问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将在房山区北拒马河进入北京境内,终点至颐和园团城湖,全长约80千米,工程建成后每年可向京城供水12亿立方米。但专家表示,引来的长江水不能完全让北京“解渴”。对此,庞忠和认为确实能解决北京水资源紧张的问题,然而这样的解决方案也是付出了巨大代价才换得的。要缓解北京用水问题还要从节水做起。■新知补丁第四系松散孔隙含水层在地壳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成层岩石(包括松散沉积层)及其间的非成层岩石的系统总称,叫做地层系统。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一级是“宇”,分为太古宇、元古宇和显生宇。显生宇又可分为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新生界则被分为古近系、新近系和第四系。第四系是新生代的最后一个系,也是地层系统的最后一个系。所以,第四系是最接近地表的一个地层。在这一系的松散沉积孔隙中含有大量水分,称“第四系松散孔隙含水层”。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