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从发表论文到获得诺贝尔奖

发布时间:2024-07-04 07:40:37

从发表论文到获得诺贝尔奖

1、海明威厄尼斯特·海明威(1899-1961),美国著名小说家。出生于一个医生家庭。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任红十字会救护车司机,在意大利前线受伤。后作为《多伦多明星日报》驻外记者赴法国,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里》于1925年出版。40年代出版成名作《太阳照样升起》,描写战后一批流落欧洲的青年的迷惘、彷徨和幻灭感,小说被称为迷惘的一代代表作。短篇小说集《没有女人的男人》(1927)和《胜者无所得》(193)塑造了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硬汉性格”,确立了他短篇小说大师的地位。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1929),以他在意大利战场的经历为背景,描写一对恋人的幸福被战争摧毁的悲剧;《丧钟为谁而呜》(1940)以反法西斯主义为主题,描写一名美国志愿兵在西班牙内战中的英勇牺牲精神。这两部反战小说被誉为现代世界文学名著。中篇小说《老人与海》(1952)描写一个古巴渔民面对失败时的顽强拼搏精神,此书获得普利策奖。其他作品还有《死在午后》(1932)《非洲的青山》(1935)、《有的和没有的》(1937)《过河入林》(1950)等等。 海明威的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不仅文体简洁,而且语言生动明快,对美国文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1954年海明威获诺贝尔文学奖。 2、泰戈尔泰戈尔(1861~1941) Tagore,Rabindranath 印度诗人,作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是向西方介绍印度文化和把西方文化介绍到印度的很有影响的人物。 生平 1861年5月7日生于西孟加拉邦加尔各答市,1941年8月7日卒于同地。家庭属于商人兼地主,婆罗门种姓。祖父德瓦尔格纳特·泰戈尔和父亲戴本德拉纳特·泰戈尔都是社会活动家,支持社会改革。泰戈尔进过东方学院、师范学校和孟加拉学院,但没有完成正规学习。他的知识得自父兄和家庭教师的耳提面命以及自己的努力者为多。他从13岁开始诗歌创作 ,14岁发表爱国诗篇《献给印度教徒庙会》。1878年,他遵父兄意愿赴英国留学,最初学习法律,后转入伦敦大学学习英国文学,研究西方音乐。1880年回国,专事文学创作。1884年,离开城市到乡村去管理祖传田产。1901年,在孟加拉博尔普尔附近的圣地尼克坦创办学校,这所学校于1921年发展成为交流亚洲文化的国际大学。1905年后民族解放运动进入高潮,孟加拉和全印度人民都反对孟加拉分割的决定,形成轰轰烈烈反帝爱国运动。泰戈尔去加尔各答投身运动,义愤填膺,写出大量爱国诗篇。但不久同运动其他领袖发生意见分歧,他不赞成群众焚烧英国货物、辱骂英国人的“直接行动”,而主张多做“建设性”工作,如到农村去发展工业、消灭贫困愚昧等。他于1907年退出运动回圣地尼克坦,过隐居生活,埋头创作。1913年,他因英文版《吉檀迦利》(Gitanjaei,即《牲之颂》,1911年出版)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从此闻名世界文坛。加尔各答大学授予他博士学位。英国政府封他为爵士。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先后10余次远涉重洋,访问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传播和平友谊,从事文化交流。1919年,发生阿姆利则惨案,英国军队开枪打死1000多印度平民,泰戈尔声明放弃爵士称号,以示抗议。1930年,他访问苏联,写有《俄国书简》。他谴责意大利法西斯侵略阿比西尼亚(埃塞俄比亚)。支持西班牙共和国政府反对法西斯头子佛朗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写文章斥责希特勒的不义行径。他始终关心世界政治和人民命运,支持人类的正义事业。 3、萨缪尔森美国经济学家。新古典综合派代表人物。生于印第安纳加里。1935年获芝加哥大学文学士学位,1941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曾任美国全国资源计划局、财政部、经济顾问委员会等机构的顾问。先后任计量经济学会会长、美国经济学会会长、国际经济学会会长。1970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萨缪尔森的研究领域十分广泛,从数理经济学到一般经济理论,从纯理论到现实经济政策的应用都有所论述。他把以马歇尔为代表的传统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结合在一起,把前者称为微观经济学,把后者称为宏观经济学,形成新古典综合理论体系,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经济学的正统理论。在他的研究中,关于消费者选择、经济增长和资本理论的分析、关于乘数和加速数相互作用、社会福利函数、国际贸易理论、经济学比较静态和动态分析方法、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用等的论述,都对现代西方经济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的《经济学》1948~1985年再版了12次。他继承了凯恩斯和汉森的理论,认为现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是政府和私人都实行经济控制的混合经济,其中,市场经济为经济主体,通过价格机制调节生产、消费和分配,而政府则根据市场状况,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实行干预和调节。他继承和创造的许多经济分析方法、对经济进行调节的方法被西方国家政府广泛接受。但是,他的理论和观点也引起许多争论。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滞胀出现,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理论束手无策,遭到严重的失败。著有《经济分析的基础》、《经济学》等书,撰有《线性规划与经济分析》及《乘数分析和加速原理的相互作用》等论文。

LZ想拿诺贝尔?

一般来说诺奖得住的主要工作比他获奖要早一二十年左右!有的甚至更长!也有头年出论文第二年就获奖的(像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得奖就算),不过这种可能性是非常的小!除非是非常重大且意义深远的研究成果!

诺贝尔奖获得者年龄段都很高?未必都是这样的,有不少人是在三十多岁时获得的诺贝尔奖。比如杨振宁获得诺贝尔奖时35岁,李政道31岁,量子力学的主要建立者狄拉克和海森堡都是31岁获奖,发现正电子的安德森也是31岁获奖,获得诺贝尔奖时年龄最小的是小布拉格,当时25岁。如果是按照做出获得诺贝尔奖贡献时的年龄,那么有理由说那些科学家普遍比较年轻。历史上,科学家做出伟大成就时往往都是在他们思维最为活跃的二三十岁,这是一个普遍的规律。牛顿、莱布尼茨都是二十余岁时发明的微积分,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时也是二十余岁。爱因斯坦给出狭义相对论时26岁,给出广义相对论时36岁。还有更年轻的,法国数学家伽罗华是在他18岁左右时构建了群伦。而随着年龄的增大,人的大脑会不可避免的发生生理上的衰退,六七十岁时想做出能够获得诺贝尔奖的成就,尤其是理论方面的成就,非常非常的难。从做出能够获得诺贝尔奖的成就,到最后摘得诺贝尔奖,只有极个别极为重要的发现会很快得诺贝尔奖,其他的可能需要经过二三十年的时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得到诺贝尔奖。比如1978年世界第一例试管婴儿诞生,直到2010年试管婴儿之父爱德华兹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发现渐进自由的韦尔切克、格罗斯、波利策从发表论文到获得诺贝尔奖用了31年时间,波利策从24岁的小伙变成了50多岁的大叔。青蒿素是在1971年发现,到发现者屠呦呦获奖时已经是2015年。所以即使做出成就时比较年轻,到了获奖的时候年龄就比较大了。

诺贝尔论文发表到得奖

时间好像越来越长,一般都是30岁左右做出贡献,过20到30年才能得诺贝尔奖。

一般都是长篇小说,独立成册。

记得有一年以色列科学家因发现准晶材料而获诺奖,当年为了发表有关准晶材料的论文,因与当时的公认的材料晶格有极大的不同,而被很多大刊拒之门外,不得已只好在一份影响因子非常低的刊物上发表。真是这篇论文所述的准晶材料背后人实验所证实,而获得了诺奖。 像“诺贝尔和平奖”授予米国总统一样,其它的“诺贝尔奖”也会根据西方人的需要,胡乱颁发。例如:“光电效应”忽视了金属氢的“磁力矩”切割地球磁力线释放的电磁波。 这很正常。其实也就说明了,现在中国国内高等教育机构和很多科研机构普遍存在的刊物崇拜本来就是一个笑话。 要想了解其中的原因,首先必须要了解期刊发表的过程。学术刊物的选稿基本上不外乎两种类型,一种叫做编辑选稿,另一种叫做同行评议。所谓编辑选稿很好理解,就是指由期刊编辑对所有的来稿进行审查,然后决定是否刊发。同行评议指的是,期刊编辑只做一些最基础的筛选工作,一般是针对文章本身的格式规范和作者本人的资历要求进行简单的初步审查,至于论文的实际水准是否过关值得刊发则由该领域的专家进行评审。在评审通过以后,则安排刊发。 同行评议是在国外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逐步成熟的一种学术刊物的选稿方式。在中国引进的时间大约是在世纪之交。就现在来看,已经成为绝大部分刊物的主流选稿方式。编辑选稿的期刊还有但是数量很少,而且学术地位普遍不高。 因此,现在要在优质期刊上发论文,就必须通过同行评议来完成。 接下来谈一谈这套制度的优缺点。 这套机制设计的初衷有两点。第一,随着科研的逐步深化和细化,学术编辑本身也不可能了解该学术领域内所有领域的发展状况,也就使其很难对非常专业细分领域的论文进行评判。在这个时候,让具有评判能力的同行专家承担这种责任,确实有合理性。第二,无论是谁来做编辑都会有自己的选稿偏好,这种偏好会带来主观方面的扭曲。引入同行评议,弱化编辑权力,可以降低编辑选稿的主观性,让学术期刊的选稿过程更加客观化。 应该说这种设想在后来的实践当中还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实现。所以将这种设想作为同行评议的优点来看待,其实也没有太大问题。不过同行评议同样存在着一些缺陷,随着这套制度的推行,时间越来越长,缺陷暴露的也就越来越明显。 第一,同行评议容易形成小圈子文化。因为能够参与这个评价过程的学者其实不多,很多学者相互之间都有联络,于是就会形成相互之间提携把持学术权力的小圈子现象。这实际上对于学术发展造成了很严重的负面影响,不光中国如此,西方学界也存在这种问题。 第二,同行评议模式下更倾向于支持常规研究成果的发表,而不是开创性研究成果的发表。这个原因比较简单,开创性研究成果,由于具有突破性,会使得很多既有的研究成果在短时间内立即失去价值,因此很容易受到学术领域内大量利益相关者的反对。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这些人又具有了同行评议的权力,那么他们就会阻止此类成果在期刊上发表。所以同行评议模式实际上是不利于开创性研究成果发表的。这也是国外很多学者对于这种选稿模式的批判所在。 除了同行评议的审稿模式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导致顶级期刊很难发表具有突破性 历史 价值意义论文的原因在于这些期刊对于研究成果的完善性要求比较高。而很多突破性研究,在短时间内没有办法实现成果的完善化,所以相比较常规研究来说,就失去了一个很重要的优势。 纵观多年来诺贝尔奖颁发的情况,这种顶级论文最后却只能到非顶级乃至于很多不知名的期刊上发表的情况并不少见。比如著名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的关于人口红利的论文是发表在一所大学学报上的。某些学者的论文甚至于没有公开发表,只是在业内传播。有一些是会议论文。甚至于某些学者的研究成果是以报告的形式传播出来的。 由此可见,目前中国大学当中普遍存在的期刊崇拜论是非常可笑的。大部分论文在发表后10年以内的引用次数是小于5次的。甚至于有相当一部分论文写完以后是没有任何引用的。而顶级期刊当中的论文,绝大部分也经受不了时间的考验,10年以后依然能够被人提及的人凤毛麟角。

诺贝尔 医学及生理学奖和化学奖的得奖之作都发表在什么杂志上呢?当然CNS是少不了的,确实有不少得奖佳作都刊登在Cell、Nature、Science上。推崇CNS、重视杂志的IF(影响因子),不见得完全错误或没有意义。但我想指出的是,同样有许多被诺奖委员会引述的得奖论文,是发表在优秀的专业杂志甚至是被国内某些评鉴系统认为是次等甚至是不值一提的学术刊物上的,以下我举一些例子说明。 2009年化学奖得主Ada Yonath(阿达?约纳特)关于核糖体亚基晶体学研究的关键性论文,有三篇发表于J Mol Biol(1984、1987、1991)上,也有两篇发表于现已停刊的杂志Biochemistry International(1980、1987)上。虽然J Mol Biol(分子生物学杂志)在2008年的IF只有4.146,但在上世纪80年代它是与CNS齐名的顶尖杂志,至今也仍然是结构生物学领域最好的杂志之一,可以说是该领域的旗舰。至于Biochem Int由国际生化分子生物**合会主办,其1999年IF只有0.77。这是小杂志发表大论文的又一经典案例。 2008年化学奖关于绿色荧光蛋白的发现,Osamu Shimomura(下村修)从1962年到1979年的几篇重要论文发表于Biochemistry(生物化学)、FEBS Lett(欧洲生化学会联合会快报)和J Cell Comp Physiol(细胞和比较生理学杂志,J Cell Physiol的前身)上。上述三份杂志在2008年的IF分别为3.379、3.264和4.313。虽然它们的IF都不高,但在相关领域内仍是重要的学术杂志,也以发表过诺奖得奖之作为傲。 2008年医学奖关于人乳头瘤病毒的发现,Harald zur Hausen(哈拉尔德?楚尔?豪森)教授被引述的论文有6篇发表于J Virol(病毒学杂志),有10篇发表于Int J Cancer(国际癌症(cancer))上,更有一篇发表于Arch Dermatol Res(皮肤病研究文献)上。三份杂志2008年的IF分别为5.308、4.734和1.927,再次说明重要论文也可以发表在IF较低的优秀专业期刊上。 类似的例子可以说是不可胜数。2004年几位诺奖得主有关泛素的经典论文发表在JBC(生物化学杂志)、FEBS Lett和BBRC(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研究通讯)上,我记得其他人过去也提到过。这三份杂志的IF都不高(2008 IF为5.520、3.264和2.648)。 从上述例子可见,诺奖得奖之作也可以发表在相对不太显眼的期刊上。真正划时代的突破,无论发表在大杂志或小杂志,最终同样会得到充分的肯定。从根本上说,从事或评价科研工作和论文,更重要的是其长远影响和科学价值。IF以及其他所有定量指标,只能作为参考,只能在缺乏专家、缺乏客观评价、缺乏更科学评价系统的情况下用作参考指标。即使如此,采用多个不同指标也要比采用单一IF更好一些。

诺贝尔奖获得者会发表论文

曾经意大利格兰萨索国家实验室下属的一个名为“OPERA”的实验装置,接收到来自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中微子。经测算,中微子在跑过这段732公里距离所用的时间,比光还快了60纳秒(1纳秒等于十亿分之一秒)。

这一结果给科学界带来了巨大困惑,因为这与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中光速是宇宙速度的极限,没有任何物质的速度可以超越光速的理论相悖。正在学术界将信将疑之际,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优化了实验方案并开始复核中微子超光速实验,最终认为“新的测量方法没有改变最初的结论”。

难道这条重要的物理定律真的要被改写?光速并不是宇宙速度的极限!这一爆炸性新闻如石破天惊,不仅引起了学术界的震动,也引起了广大科学粉丝的情绪亢奋。

什么是中微子?什么是暗物质?这些深奥的科学内容一时间成了人们讨论的热门话题。为此笔者撰文对中微子及其相关的问题作一个回顾和简述。

说起中微子的发现,则要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末。科学家在研究β衰变(即原子核辐射出电子转变成另一种核)时,发现在这个过程中有一部分能量不知去向,这使科学家们不胜困惑:在亚原子过程中能量守恒定律是否还成立?

当时年仅30岁的奥地利物理学家泡利对能量守恒定律深信不疑,并以非凡的直觉预言:在此过程中,必定还有一种不带电的,质量极小的,与别的物质相互作用极弱,以至无法探测到的新粒子释放出来,就是它带走了那一部分能量。他把这种未知的粒子叫做“小中子”,就是现在说的“中微子”。

1942年,美国物理学家艾伦按照我国物理学家王淦昌提出的方法,首次通过实验间接证实了中微子的存在。由于中微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很弱,要直接探索到中微子是非常困难的,连泡利本人也认为中微子也许永远测不到。

然而,困难并不能阻碍科学的进展,在泡利提出中微子假说26年之后,1955年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的莱因斯和考恩在核反应堆的β衰变过程中,观测到了中微子诱发的反应,这是第一次从实验上得到中微子存在的证据。

他们把400升醋酸镉水溶液作为靶液,放入新投入使用的核反应堆中(作中微子源),每小时测得2.8个中微子,与理论预测完全一致。莱因斯因此荣获了199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莱因斯捕捉到的中微子与泡利预言的中微子一样,都是原子核在β衰变发射电子时放出的,称为电子中微子。1936年μ子发现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μ子主要是由π介子衰变而来的,届时也会产生中微子,那么此中微子与彼中微子是否相同呢?

为此美国物理学家莱德曼、施瓦茨和斯泰因贝格尔在布鲁克海文国立实验室,利用300亿电子伏特同步加速装置所提供的高能μ子中微子进行实验,从1960年至1962年间做了300小时的观察,结果证实了这是两种不同的中微子。他们三位也因此荣获了198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话分两头,1975到1977年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佩尔在该校的加速器上做电子对撞实验时,又发现了一种寿命很短的新粒子,定名为τ子。τ子也有相对应的中微子,称为τ子中微子。早在十几年前,美国费米国家实验室宣布发现了τ子中微子存在的证据。

现代宇宙学通过理论计算告诉我们:中微子的种类上限为3,即有3种中微子,它们是电子中微子、μ子中微子和τ子中微子。而每一种中微子都有相对应的反中微子。从泡利对中微子存在的预言,到本世纪初对3种不同类型中微子的理论预测,全部都被实验证实。整整历时80年,可谓任重而道远。

电子中微子被证实之后,围绕着中微子的研究课题就及时展开了。读者也许要问,中微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十分微弱,又难以捉摸,研究它有何意义呢?

当然一个中微子是无足轻重的,但是,在我们这个宇宙中,中微子的数量极多,充满了宇宙的每个角落,平均每立方厘米就有300个左右的中微子,数量与光子差不多,比其他所有的粒子要多几十亿倍呢!所以中微子对整个宇宙来说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另外,中微子还有一种本领,它能够在星球的内部畅行无阻,因此它可以把太阳和其他星球的内部信息带给我们。科学家们还想利用中微子的这种特点来做地球的断层扫描,让埋在地球深处的奥秘一览无余;还设想让中微子穿透地球内部传送信息,这样长距离通讯就用不着经过卫星和地面中继站兜圈子了。

基于中微子的上述特点,几十年来高能物理学界对中微子的探索和研究一直积极地进行着。然而令人沮丧的是,虽然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几个关键的问题上仍没有确凿的定论。笔者将它们戏称为像风像雨又像雾。大抵说来有3大问题存疑:中微子有没有质量?中微子是暗物质吗?

从1980年起天文学家就对中微子的速度进行侦测,结果显示中微子的速度就是光速。但是到了1987年,当超新星SN 1987A爆发时,世界各地有三台中微子侦测器各自探测到5到11个中微子。

有趣的是,在SN 1987A爆发的光线来到地球之前3小时,中微子就已经被侦测到了。对于这个现象,当时科学家把它解释为:当超新星爆发时,中微子比可见光更早被发射出来,而不是中微子比光速快。当然,这个速度亦与光速十分接近。

2011年9月,位于意大利格兰萨索国家实验室的 OPERA实验小组宣布观测结果:研究人员发现,中微子的移动速度比光速还快。他们的实验装置接收到来自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中微子,经测算,中微子在跑过这段732公里距离所用的时间,比光还快了60纳秒(1纳秒等于十亿分之一秒)。

这可是非常显著的差异。如果此结果被证实的话,将会引起理论物理学界的大震撼。然而,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已经经过无数次科学实验和天文观测的证实,也是近代物理学和天体物理学的重要支柱,要想否定它恐怕没有那么容易。

为此各国科学机构和专家都对此采取慎之又慎的态度,并认为:从概率上来说,最大的可能性是这个实验本身有漏洞,只不过现在还没有被发现。为此,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特地举办了一场网络发布会,详细说明实验的方法以及各种误差的估算,同时邀请其他的实验机构重复相同的实验,来作为此结果的验证。

今年2月,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发现是连接GPS和电脑光纤的接头松动造成了中微子超光速的假象,但同时另一个与GPS信号同步的振荡器故障又可能导致实验结果低估中微子的速度。为此他们将在今年5月重新做试验进行检测。

诺贝尔奖获得者格拉肖发表论文说,如果中微子真的超了光速,那么它的能量会在地下飞行过程中损失,实验结果会自相矛盾。因此,当务之急是重复实验结果。

当然还有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微子可能具有特殊性质,这样相对论也是对的,这个实验结果也是对的。比如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发出的中微子有可能振荡到一种惰性中微子,而惰性中微子可以在多维空间中“抄近路”,然后再振荡回普通中微子,这样看起来中微子就跑得比光快了。

也有人认为中微子的质量不是固定的,与暗能量有关联,会随环境变化,这样在飞行过程中看起来比光速快。诸如此类的理论很多,不过这些理论本身就需要大量实验来证实。

正当笔者行文至此,准备等待新的实验结果时,好消息传来了:据国外媒体报道,爱因斯坦可以安心了,因为最新的实验结果显示,之前有关中微子超光速的消息并不成立,也就是说光速仍旧是不可超越的。这条结果也平息了之前对于这一消息的诸多争论。

欧洲核子中心研究主管赛吉尔·波特鲁西在一份声明中表示:“现有证据开始表明OPERA的实验结果是不正确的。然而不管结果如何,OPERA小组完成了一次完美的科学实验,并将他们的实验结果公之于众,接受最严苛的审查,并欢迎其他科学家对此进行独立测量。”

辟尔唐古化石 - 世纪大局 本世纪大局是历史上最著名的科学丑闻之一。在1911年,英国律师道森声称在辟尔唐发现了一个猿人头骨的一部分。 1913年,道森和伍德沃德,英国著名人类史学家宣布,他们出土了半猿半人的生物头盖骨,并说这种生物生活在大约50万年前。他们“发现”有力地证明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人类学名为“晨曦”,被认为是类人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的过渡,甚至作为重大科学成就的邮票。在1928年,科学家们使用氟含量的方式确定化石的年龄,确定了“曙光”不早于新石器时代的头骨,下颌骨是一个小黑猩猩,他们还发现了一个头骨,下颌骨后,所有的染色处理。一个精心制造的局终于真相大白。 的N射线 - 集体自我欺 在1899年,英国科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在1903年,法国著名物理学家布朗洛宣布他发现一种新的射线 - N射线。这引起了法国物理学界的狂热追捧,许多学者,包括诺贝尔奖得主贝克勒尔,也纷纷效仿。在1904年上半年,法国科学院发表了54 N射线的论文。在法国,竟然没有一个人可以被发现的光线。后来,英国物理学家伍德证明了N射线完全是不真实的。布朗洛渴望与英国高心理自己的主观判断作为客观事实作出的一项重大成就。和其他法国科学家的民族自豪感和集结在布朗洛感,从而创造出幕集体自我欺的闹剧。 3。密立根在做实验的数据 - 巨大的身体缺陷 1910年,被称为“油滴实验”,第一次测得的氢比一个电子重1836倍,赢得了19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同时,更比他的著名的物理学家艾伦哈夫特也进行了同样的实验,但没有得到相应的结果。时隔60年后,历史学家们发现,密根58的意见,而不是像他信誓旦旦地说:“没有被选中,但选自140观察!他只收集了他的那些漂亮的数据,不利的数据一概删除这一发现震惊了物理学界。 4。冷聚变 - 渴望改变笑柄 1989年,2010年3月23日,大学的,伯恩斯犹他州,和大学英国南安普敦弗莱什曼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声称,钯阴极电解重水,在正常温度和压力下的“冷核聚变”在小型实验室设备。但是,世界各地1000多个实验室从来没有成功地重复实验结果彭斯和弗莱什曼,最终拒绝了他们的故事几乎每个人都知道,科学界将成为一个反面的例子。 5。舍恩“科学”系列论文之三欺诈 - 一个冉冉升起的新星秋季 “舍恩事件”被认为是当代历史的科学规模最大的学术造假丑闻之一。2002年11月1日,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简短的声明,美国物理学家舍恩及其合作伙伴,宣布撤回在期刊“科学”2000-2001年发表的论文,第一作者的论文是舍恩,涉及有机晶体管,超导装置和分子半导体的结果。当他32岁的舍恩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近90篇论文,一度被认为是的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舍恩的研究结果已经被一些同行质疑,贝尔实验室对这个邀请五名外部专家进行调查。专家的调查结果在九月舍恩至少有16篇论文捏造或篡改实验数据和他的合作者们都是无辜的,没有的知识或。舍恩大型的欺诈,因为他有一个强大的心脏的名声和财富,荣誉,最终毁了第一个发表一些猜想。 6。水石油 - 的幻想 20世纪80年代,哈尔滨,汪哄撑中国要求已达到水油。他的理论是配制的一种母液,然后1:100000的比例兑普通水变成水基燃料替代汽油,并且成本低,仅使用一个简单的机器,每20分钟将能够生产一吨白酒,1吨的母液制备10吨的水系燃料。王洪城通过他们的表演,以说服一些著名的科学家,校长和党的书记,哈尔滨工业大学,并因此其没有疑问,那里是被媒体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水的石油成为热门新闻。在1994年之前,这种局在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出问题的数量,持续了超过十年的时间里,引起了国家的几百亿美元的损失。汪轰噌最终判处有期徒刑十年。 7。辽宁古盗鸟 - 化石之乡耻辱 “辽宁古盗鸟”化石是一个拼接?由不同动物骨骼化石的假化石,1999年走私到美国,造成了极大的关注美国学者。著名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发表文章称,古盗鸟是连接恐龙和鸟类缺少的环节,并提供直接证据的鸟类恐龙起源说。后来,中国科学家许揭发这个局。 这一科学丑闻随即在西方国家自轩然大波,包括NBC,“今日美国”,“自然”,“科学的”世界著名的媒体报道中引用。 8。李森科 - 电源歪曲科学 20 30至60岁,拉马克和米丘林收购的遗传概念在苏联成为正统的代表,李森科拒绝接受孟德尔)和摩根士丹利(Morgan支持的实验遗传学,西方的敌人苏联人民,迫害他们的对手使用的政治工具,和苏联的政治和其他方面的考虑遗传学家,遗传学是一场灾难,并波及到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社会主义阵营国家。李森科事件是政治权威取代科学权威裁决的科学争论的一个典型案例。 9。萨默林老鼠免疫 - 科学界的水门事件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斯隆·克特林研究所的科学家威廉·萨默林声称,他成功地在黑鼠的皮肤移植到白老鼠。萨默林似乎找到一种方法,无免疫抑制药物将能避免排斥反应。 ,器官移植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 1974年,萨默林的造假行为被揭露,原来,他是通过一个黑色的毡尖笔来实现这一结果。一个善于观察的实验室助手注意到后面的黑点在小鼠体内可以洗掉,这样一切就会被洗掉。后来,萨默林承认了一切繁重的工作来保护自己。最后,他被判犯有轻罪犯罪。萨默林事件引起了强烈的震动学术界,许多报纸把这个被称为“美国科学界的水门事件丑闻。 10。巴尔的摩事件 - 诺贝尔奖得主风暴 1986年4月,诺贝尔文学奖在生物医学奖获得者巴尔的摩和其合作者特里萨 - 克里韩国,联合发表了一篇论文在著名学术期刊“细胞”。然而,特里萨带来了博士后在自己的实验室实验数据,可能是假的,这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在外面世界。不幸的是,在长达5年的调查过程中,巴尔的摩始终利用自己的声誉不受外界干预的公开威胁调查。经过两轮的调查,1991年3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正式指控伪造的两个关键实验数据的文件,是一种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后经证实,巴尔的摩的数据错误,恢复他的名誉真的不知道,但他随后撤回他的论文,公开赔礼道歉,举报人区杜鲁,从洛克菲勒总裁的职务,辞任大学。

诺贝尔获奖者发表论文

1981- 2000 年这20 年间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

其年均发表SCI 论文数分别为3.749 篇、9.869 篇、9.095 篇。

诺贝尔奖(瑞典语:Nobel priset,英语:Nobel Prize)是指根据诺贝尔1895年的遗嘱而设立的五个奖项,包括:物理学奖、化学奖、和平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和文学奖,旨在表彰在物理学、化学、和平、生理学或医学以及文学上“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士;以及瑞典中央银行1968年设立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用于表彰在经济学领域杰出贡献的人

爱因斯坦因为光电效应定律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5年发表的论文《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试探性观点》中提出了"光量子“理论。

本科发表论文获得诺贝尔

罗纳德-科斯(全名罗纳德·哈里·科斯)1991年获得诺贝尔奖(诺贝尔经济学奖)。罗纳德·哈里·科斯:1910年12月29日出生,他是新制度经济学的鼻祖,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芝加哥经济学派代表人物之一,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科斯是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慕瑟经济学荣誉教授及法律与经济学资深研究员。科斯对经济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的两篇代表作《企业的性质》和《社会成本问题》之中,科斯首次创造性地通过提出“交易费用”来解释企业存在的原因以及企业扩展的边界问题。科斯还认为,一旦交易费用为零,而且产权界定是清晰的,那么法律不会影响合约的结果。瑞典皇家科学委员会因此说一门新的科学——法律经济学应运而生。”2013年9月2日在美国去世,享年103岁

中国科技大学7月27日在合肥举行隆重仪式,授予荷兰Utrecht大学终身教授、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特霍夫特(G.’t Hooft)名誉博士学位。特霍夫特的研究为基本粒子的基础理论——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奠定了基础,因此和导师一起荣获1999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近年来,中国科技大学的同行专家在特霍夫特开创的领域里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研究,并与特霍夫特保持着较为密切的学术交流。

最早被提名诺贝尔奖的日本人,是北里柴三郎和野口英世

搜一下:以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一共有几位?他们是?或者没有?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