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发表sci论文12篇算多吗

发布时间:2024-07-04 09:03:44

发表sci论文12篇算多吗

SCI是一个数据库,发了13篇SCI的有意思就是有13篇论文水平比较高,被SCI数据库收录了。不知道你是什么学校,13篇有点少,不说也罢

看不出什么水平题主给的信息太少,看不出是什么水平。首先,属于什么学科?如材料、化学、食品,生物类学科,发SCI论文相对容易,硕士生都可以发几篇SCI。同时,同一学科下,不同方向,发表SCI论文的难易程度也不同。其次,论文都是什么水平?中科院分区,1区2区的论文有多少?4区或者开源灌水的论文,有多少?再者,同行对所发表论文的认可程度如何?是否有高被引论文?所发表的论文中,最高他引次数(被他人SCI所引用的次数)是多少?论文的平均被引次数是多少?要知道,很多论文发表之后,如同石沉大海,无人问津,最后,不管这20多篇SCI论文是什么水平,只能说这是一个高产作者,或者说指导的学生高产。一作代表完成了项目的主要任务,这是相当费时费力的,就算是项目周期较快的学科,至少也得花半年时间;二作三作一般代表完成了某一部分主要任务,耗费了较多时间精力;排名靠后的可能就只是随便做了个实验,花了不到几个小时就拿到一个作者。但每一个作者都可以说自己发表了一篇论文

50篇sci属于相当厉害的水平。SCI论文是被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期刊所刊登的论文,我国科技界对SCI论文概念模糊,小部分研究者误认为SCI是一本期刊,此期刊由南京大学引用并成为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学术评价和奖惩的一类刊物。 扩展资料 50篇sci属于相当厉害的水平。SCI论文是被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期刊所刊登的`论文,我国科技界对SCI论文概念模糊,小部分研究者误认为SCI是一本期刊,此期刊由南京大学引用并成为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学术评价和奖惩的一类刊物。

博士发表12篇sci和ei论文

博士毕业要求3篇sci,SCI即科学引文索引所收录的SCI期刊上刊登的学术期刊论文。SCI对全球的自然科学刊物进行考察,凡影响因子大于某一临界值的刊物,则可以进入SCI系统。进入SCI系统的刊物分为两类,即内圈和外圈,前者的影响因子高于后者,前者称为SCI刊物,后者称为SCIsearch刊物。 SCI由外国机构创办,是国内外学术交流的平台之一。但随着SCI论文相关标准“独霸”教育、科研领域各类重要核心评价体系,“科技创新价值追求扭曲、学风浮夸浮躁和急功近利”等弊端日益凸显。 “SCI论文至上”扭曲岗位评价导向。广东某高校人事处负责人说,当前教职工的科研项目、个人发展、薪酬待遇等都与SCI论文指标挂钩,这导致指标与岗位标准错位,导致管理、教辅等非科研岗位职工也盲目追求发表SCI论文。

公开发表1篇学术论文;或获得国内外发明专利(排名前3名)等要求。

申请博士学位者,应以第一作者(包括导师第一作者,申请者为第二作者)或国际学术期刊的通讯作者,且申请人署名单位为同济大学,至少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公开发表1篇学术论文。“公开发表的论文”是为在国内外有正式刊号的期刊或有正式刊号的会议论文集。

学位论文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三等奖及以上奖项的(有申请者个人获奖证书,获奖单位署名同济大学),或获得国内外发明专利(排名前3名),相当于前述1篇论文。同等学力申请学位参照此规定执行,申请专业学位者按有关规定执行。

扩展资料:

同济大学博士毕业的相关要求规定:

1、申请理学、医学学科门类博士学位者,应有1篇论文发表在SCI或SCIE收录期刊源上,或已被SCI或SCIE检索(或有2篇发表在EI收录期刊源上,或被EI检索 )。

2、申请工学学科门类博士学位者,应有1篇论文发表在SCI、SCIE、EI收录期刊源上,或已被SCI、SCIE、EI检索。

3、申请哲学、法学、文学、管理学学科门类,及建筑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者,应有1篇学术论文发表 SSCI、A&HCI、CSSCI 期刊源上,或全国性学科专业指导机构认定的学术期刊上。

参考资料来源:同济大学-关于硕士学位申请者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

向仕龙,教授,博士生导师;木材科学与技术学科带头人,中国林学会木材工业学会副理事长,中南地区木材工业学会理事长。研究方向:木材加工及人造板工艺、植物基复合材料及建筑装饰材料,主持和参加多项科研和教研项目,获各种奖励多项,主编专著(教材)6部,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科普文章100余篇。韩健,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木材科学与工程学科学术带头人;中国林学会生物质材料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林产工业协会常务理事,湖南省科技进步奖评委。。研究方向:人造板生产工艺。承担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2部,获国家专利2项,省市级科技进步奖等3项。李湘洲,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湖南大学,林产化工学科带头人,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副处长。研究方向:天然产物化学、环境化工、生物基材料 。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和国家精品课程 、湖南省科技进步奖等评审专家。主持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0余项 。在 《 林业科学 》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1部 。吴义强,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毕业于日本爱媛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研究方向:木材性质、木材功能性改良、生物质复合材料。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20余项;在《J. Wood Sci. 》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30余篇被SCI/EI/ISTP收录。主编和参编教材(专著)3部。授权和受理专利24项,主要参加的国家“八五”攻关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负责兼主讲的《木材学》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陈桂华,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木材科学与工程学科学术带头人,木材科学与工程教研室主任,中国林学会木材工业分会理事。研究方向:木材加工与植物基复合材料 。主持和参与省部以上科研课题10多项,发表论文40余篇。获省级教研二等奖2项 。喻云水,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木材科学与技术学科学术带头人,中国模板协会竹胶合板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研究方向:竹材工业化利用和植物基复合材料。主持和参与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1项, 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教学成果奖1项,专利4项,出版专著与教材2部,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 。主要参与研制开发的竹胶合板模板产品年创产值约40亿元。徐剑莹,教授, 博士生导师,博士。毕业于日本京都大学,木材科学与技术学科学术带头人 。中国林学会生物质材料分会理事 。研究方向:植物基复合材料的研究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课题 。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40多篇论文,有多篇论文被SCI 收录。谢建军,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博士后,毕业于浙江大学,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访问学者,林产化工学科生物质材料方向学术带头人,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评审专家,研究方向:功能高分子材料和聚合反应工程。主持或参与国家 、省部级各类项目20多项,国内外发表论文70多篇,其中三大检索系统论文30多篇 。李德良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博士后。加拿大McGill 大学访问学者。毕业于中南大学,林产化工学科学术带头人。研究方向:应用配位化学及应用电化学工程;膜分离工程及环境友好工艺;复杂资源的综合利用 。发表论文30余篇,SCI、EI收录12篇。科研鉴定成果4项,获奖3项,专利15项。 魏象研究员/教授,硕士生导师 。法国、台湾访问学者。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理事;中国文物保护修复协会理事。研究方向:木材干燥 、染色 、脱脂技术研究, 速生材强化技术研究 。主持国家文物局重点项目两项,省科技计划1项。在《文物》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多项,其中2项已公示。获国家文物局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谢力生,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毕业于南京林业大学,日本东京农工大学访问学者,家具与室内设计工程学科家具制造与产业工程方向学术带头人。研究方向:木工机械、人造板热压传热及热压成型工艺、家具制造工艺与设备、木质结构建筑、家具及木质材料生命周期评价 。主持或参与省部级项目10余项,国内外发表论文50多篇。唐忠荣教授,硕士生导师,硕士。家具与室内设计工程学科学术带头人,中国林学会木材工业学会理事,中南地区木材工业学会副秘书长。研究方向:人造板工程、家具及室内材料工程。主编 “十一五”规划教材及全国统编教材各1部;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主持参加了国家省部科研项目10余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获省、市级科技进步奖2项 。陈茜文教授,硕士生导师,林产化工教研室副主任。研究方向:天然产物化学加工与利用和生物质资源化利用。主持和参与省部级等科研课题15项,横向课题4项 。主编和参编教材5部,发表论文22篇 。

发表论文12篇

包头医学院研究生导师有孙德俊、赵兴胜、赵贵君等。

1、孙德俊。

个人科研情况:国家卫健委慢阻肺诊治重点实验室主任,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等项目,发表论文百余篇,主编论著多部,先后获得内蒙古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

兼任中华医学会呼吸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常委及慢阻肺学组副组长、中华预防医学会呼吸专委会副主委、《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等期刊编委,《Expert Review of Respiratory Medicin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Bioengineered》审稿人。

2、赵兴胜。

个人科研情况: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曾主持国家及自治区重点资助科研攻关项目20余项。《Heart and Mind》、《Circulation》(中文版)、《European Heart Journal》(中文版)、《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中华老年医学杂志》、《中华心力衰竭与心肌病杂志》、《世界华人医师杂志》编委。

主编出版医学专著5部,参编专著16部,科普书籍8部,发表专业学术论文百余篇。先后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项,三等奖二项;内蒙古青年科技创新奖;内蒙古医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三项。

3、赵贵君。

个人科研情况: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13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自治区级科研项目4项,港澳台合作项目2项,企业合作项目2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项;取得软件著作权7项。完成2项消化内镜计算机辅助诊断成果转化工作。

累积发表论文12篇,其中SCI论文10篇,累积影响因子86.22。发表国际会议摘要8篇,其中4篇收录于Gut杂志。参与制定发布《中国消化内镜内痔诊疗指南及操作共识(2021)》;参与编撰、审定《消化内镜学名词》。获得内蒙古自治区医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

议论文,又叫说理文,是一种剖析事理,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举例子等方法,来确定某观点正确或错误,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议论文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议论文作文篇1

学会放弃,才会有所收获。人的一生好比一盘棋,你自己就是棋盘上的主心骨。而你优点和缺点就好比你的棋子,当你放弃妨碍你进攻的棋子,既放弃你的缺点,而用你的处于有利地位的棋子,既你的优点去博弈,你才能获胜。那时你会发现当你放弃了一些无用的棋子后,你并没有因放弃他们而失败,反而因放弃他们而获得成功。

同样,在现实生活中,当你学会了放弃某种利益后,你收获的不仅仅是利益,还有比利益更重要的东西。

比如,全球华人首富李嘉诚在出售旗下公司股份的10%时,遇到了一点小变故,如果延缓出售,就可获得更大的利润,但他并没有那样做,而是按照原来的计划出售,结果他并没有失去利益。反而获得了比利益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信誉,此后,他的公司业绩更是蒸蒸日上。从这个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当你学会放弃一些利益时,才会有更重要的收获。所以我们应该学会放弃。因为放弃并不等于失去。

又如一位在德国攻读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在德国找工作时,却处处碰壁,原来他有三次乘车逃票的记录,从这则故事中,我们又可以看出,学会放弃,并不是盲目的放弃,如果盲目的放弃,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所以我们不仅要学会放弃,还要学会怎样放弃,放弃什么?如果上面故事中的留学生没有逃票,而是每次都自觉买票,那么,他也不会有逃票经历,更不会在寻找工作中处处碰壁,而是在应聘的时候马上被录用了。

同学们,有时侯放弃并不等于失去了,而是可能帮助你更加轻松的向前走去,更加完善自己。但是放弃的前提是学会放弃,而且要学会怎样放弃。所以,我们在放弃的时候,也要慎重的放弃,这样才是明智之选,才是通往成功的锦囊妙计。

高中议论文作文篇2

看着眼前的这张试卷,嘴角不由自主地渐渐上扬。这时,我恍惚明白:“放弃,不失为一种哲学啊!”

事情还得从头说起。

记得那天是期中考试,校园里处处洋溢着一种紧张的氛围。端坐在考场里,努力克服自己那颗浮躁的心,粗粗地浏览了一番试卷,情不自禁地感叹道:“题目这么密,可要抓紧时间了!”

哨声一响起,我立马就进入到了“战斗”的“拼搏状态”。自己就像是一名驰骋沙场的武士,一路过关斩将,似乎还挺顺利的。可是,眼前猛然跳出一只“巨兽”,像一座崎岖的险山般阻挡了我前进的脚步。我缓慢地深呼吸一口后,就绞尽脑汁地与它“周旋”着。试上前“交锋”几次,也还是“败下阵来”。无可奈何,只得继续“周旋”着……

时间不等人,转瞬即逝般就只剩半个钟头了,可后面足足有两页密密麻麻的没有“闯过的难关”啊!“要不,放弃吧!”心里头一个声音冒出来。“怎么行?这题目足足有八分啊!放弃了它,高分就没希望了!”“可如果一直‘堵’在这里,后面的,怎么办呢?”在我心里,两种声音争执不下,各抒己见……

我沉思着……

最后,我选择了放弃这个“关卡”,事实也证明我的现在选择是对的。可如果当时我依旧“执着”,后果,将会多么地不堪设想啊!

放弃,不是舍弃,是等待,等待更好的时机;放弃,不是逃避,是贮蓄,贮蓄更大的勇气;放弃,是关键一刻,使你保持头脑清醒的镇定剂。“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放弃,只为摘取下一个成功的果实。

蓦然明白放弃的哲学。“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必然要学会放弃……

高中议论文作文篇3

生活本就不易。当一个人朝着自己的理想奋斗时,我们说他坚持不懈。但当理想已成为空中的星星,可望不可即时,这时候的坚持,却只能说是固执了。所以,有时候的放弃并不是懦弱,相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学会放弃,坚持该坚持的,放弃该放弃的,生活、生命都会变得轻松而快乐。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曲红楼演绎了人间的悲欢情愁。“玉带林中挂”的林黛玉,柔情中透露着一丝倔强,智慧中不乏一丝高傲。命中注定了你的悲剧,是含泪葬花的凄婉结局。

黛玉,你何不学会放弃。放弃自己的忧愁,多一丝旷达;放弃自己的猜疑,多一份信任,也许可以续写人生的喜剧。

“素月寄孤舟,只影随水流,家国破,一盏残酒,酒淡怎敌晚风疾?梧桐雨,点点愁。”李清照,你才华横溢,文采飞扬。曾与丈夫对酒当歌,欢畅淋漓。然而你也是不幸的,中年之后,独自悲秋,与你相伴的唯有愁。

清照,你何不学会放弃。人生无常,明知国家已破碎,就应放弃希望;明知无法相聚,就应该放弃闺怨。放开心胸,笑对人生,又怎会落得“肠断无人诉,人比黄花瘦”呢?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独处汨罗江畔,看滔滔江水,诉说自己的爱国亲情,诉说自己的报国壮志。你纵身一跳,构成了最美的弧线。

屈原,你何不学会放弃。既然国君昏庸,奸臣当道。你又何必坚持,何必担忧。多一份豁达,多一份闲适,或许就多了一个“李白”。

生命本就短暂。本就不该坚持不该坚持的。学会放弃,选择一种正确的思维方式,我们的生命会更加绚丽,生活会更加多彩。

高中议论文作文篇4

且看世界万物的放弃与获得吧。昙花一现放弃了白天的绚烂,却带来了黑暗中绽放的生命;落叶归根放弃了生命,却带来春的希望;青蛙冬眠放弃了冰雪中的荣耀,却得到了新的活力!天空在拥有太阳的辉煌时放弃了漫天的星光,梨树在拥有果实时放弃了纯洁的花朵,水珠在滴入河流的时候放弃了露水的晶莹。

大自然如此,人也亦然。三毛的放弃成就了她传奇般的一生。陶渊明归隐田园,放弃的是世俗肮脏的官场,得到的是悠闲的生活与返朴归真的文化境界。屈原在纵身跃入泊罗江的一刹那,放弃了生命,得到的是纯洁的灵魂!鲁迅面对中国的现实毅然放弃了医学,成了文学界的泰山北斗,用犀利的文字唤醒了沉睡的雄狮。苏武面对威逼利诱,坚决放弃了敌方的高官厚禄,成了阶下囚,却以坚贞的使节成就了千古佳话。南丁格尔面对简陋的医疗条件勇敢地放弃了富裕的家庭,做了低卑的护士,却领导了一代代的白衣天使。

学会放弃,放弃不是退避,不是懦弱,是一种贮藏,贮藏更大的勇气;学会放弃,放弃是一针清醒剂,让你静下心来反思,让你的头脑更加清晰;学会放弃,放弃是一个更新的起点;学会放弃,永远不要放弃的是你的人格的尊严、做人的本质。

有一种坚韧强劲扎根于心灵深处,默默忍受;有一种豁达释然现于举止之间,无所畏惧;更有一种乐观大度相随左右,升华与循环,这就是放弃,但永远不失对生活的微笑!其实放弃不是舍弃的表现,更不是懦弱的表现,放弃是一种大度,一种释然,更是一种豁达。学会放弃,放弃些什么,因己而施行,做一个“会放弃”的人。

高中议论文作文篇5

有一个学生问苏格拉底:“请您告诉我,为什么我从未见过您愁眉苦脸呢?您的心情总是那么好吗?”苏格拉底笑了笑答道:“因为我没有那种失去了它就使我感遗憾的东西。”

在许多人看来,人生中似乎有许多苦,失去了自认为宝贵的或得不到渴望已久的东西,平常人都是痛苦之事,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一个人如果能坦然地面对他失去的,并能主动放弃那些可有可无的,并不触及生命要义的东西,那么他的人生必将赢得更多的轻松、愉悦。

的确,人赤裸裸来到这个世界上,又赤手空拳的离去,化作尘土,没入宇宙。在时间的长河里,人只是一个匆匆的过客,人不可能永久的拥有什么,到头来终要放下一切。

学会放弃,就得知道该放弃什么,该把握什么。为了熊掌,我们可放弃鱼;为了事业的成功,我们可以放弃一时的吃喝玩乐;为了纯真的情感,我们可以放弃金钱的诱惑;为了正义的真理,我们可以放弃功名利禄,乃至于生命。于是,放弃那些人生的累赘,保留在我们心中的就是最有价值,最必需,最纯粹的部分。

学会放弃,不是消极避世,不是丢掉进取心,不是扔下一切,得过且过,而是一种却粗取精的选择。是为了剪掉生命的尾巴,更轻松,更欢快地迈向人生的光辉顶点。这也不是让我们却放弃执著,选择逃避。放弃是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中,才会放射出美的光华。一味地放弃是懦弱,是退缩,是逃避。而适时的放弃是人生的一种明智,一种从容。

在人生的岔道口,请明智地选择人生的航向。请记住,执著是一种美。放弃,有时也是一种美,因此我们要学会放弃。

高中议论文作文篇6

古人云:“生,亦我所欲也;死,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也。”因而得知,放弃往往是人生中突发的难题。

罗丹勇于放弃,在费尽心思、付出血汗而雕琢出的巴尔扎克面前,他毅然选择放弃,抡起大斧砍断了那一双举世无双的手,因为它以局部美掩盖了整体之美。

陶渊明勇于放弃,在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面前,他毅然选择了离开,回到静谧的田园中,回到了悠闲的生活。虽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却也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雅致。

林肯勇于放弃,在种族歧视、黑人丧尽人权面前,他毅然地选择放弃和平,虽然他不想也不肯,但是抉择面前他无奈,带领解放战争,在敌对势力面前毅然挥下了钢刀,狠狠地刺进了敌人的胸膛,在放弃之中他成就了自己,为黑人奴隶赢得了自由。

韩愈勇于放弃,在贬至潮阳之后放弃了荣华富贵,在势力面前,他学会了放弃带领潮汕百姓除鳄鱼、举办发展乡学、振兴潮汕经济,短短八个月,却在千代万代人们心中留下了感恩的根。

王顺友勇于放弃,在自由追求幸福权利的面前,他毅然放弃,选择了孤独,十年以来,他创造了邮政史上的传奇——十年从未丢失过一封邮件,他在孤独之间徘徊着,用自己的双脚谱写了自己成功的人生在放弃之宗赢得了人们的赞赏与尊重。

选择一份单纯,放弃一份心机;选择一份善良,放弃一份邪恶;选择一份付出;放弃一份贪婪。学会放弃,勇于放弃,因为放弃不仅是一门学问,更是通往多姿多彩生活的金钥匙,只有学会放弃的人才能彻悟人生,笑看人生,拥有海阔天空的人生境界!

高中议论文作文篇7

如今电子游戏已风靡全球,它令人为之着迷,为之疯狂。然而,凡事都是有两面性,电子游戏有利也有弊。

电子游戏可以开发人的智力,可以让人打发无聊的时间,也可以让人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或许这就是它被发明出来的原因吧。但随人类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子游戏的种类也日益增多,它带给人们的危害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当今社会有刚刚大学毕业的青年因痴迷电子游戏而不去找工作,当起了“宅男”“宅女”。中小学生因痴迷电子游戏成绩一落千丈甚至辍学。而长时间对着手机或电脑屏幕眼睛也会感到十分疲劳,视力也会一天天下降。长时间低头打游戏,对正在成长发育中的青少年的颈椎损坏很大,医生说很多疾病年轻化了。

电子游戏被很多人当成一个逃避现突的避风港,在那个虚拟的世界里,可以实现一些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的幻想,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或许电子游戏的开发商就看中了这一点,他们开发及完善更多电子游戏来吸引人的眼球。游戏里的东西肯定是要用钱购买的,如果不买,没有装备,皮肤,又该怎么“致胜”呢?我曾看到过这样的新闻,其中就有一个8岁的小孩,用父母的手机玩电子游戏,充值上千元。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令他们的父母十分痛心,自己辛辛苦苦工作得的报酬被自己的孩子用几秒钟花光了。

综上所述,我认为电子游戏的弊大于利。它不仅让许多少年、青年、中年人沉迷其中,丧失自我,还让许多家庭财产遭到损失。玩电子游戏的人一开始也许只是因为无聊用来打发时间的,最后发展成这样也是人类的悲剧吧。

我们的生活本是绚丽多彩的,不要让电子游戏破坏了我们的美好生活。请大家理性面对电子游戏,合理使用电子游戏。

高中议论文作文篇8

我认为合理地使用电子游戏是利大于弊的。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发展,当下各类电子游戏也流行起来,电子技术也越发盛行,那我们该如何对待电子游戏呢?

在大家的身边也肯定会听到这样的声音:“电子游戏不仅容易上瘾,还对视力、健康有危险,真是百害而无一利呀”!但世上有什么事是绝对的吗?没有!电子游戏能增强逻辑思维能力,也可以锻炼游戏者协调性。于学生而言,电子游戏更是一个有效的解压方式。学生面对老师的任务、父母的期盼,无疑是需要一个方法来放松心情,调节紧张的神经,而电子游戏也许便是一剂良药,可以帮助学生缓解压力。不仅如此,电子游戏也可以增进团队的合作能力,通过虚拟世界中的排兵布阵,互相配合,沟通交流,提高了与人的交际能力。

当然,这些见解并不能成为那些沉迷于游戏,荒废学业之人的借口,而是证明:电子游戏并不是一个妨碍他人进步的敌人,妨碍他们的只是不能约束自我的内心。

在网络并不发达的时代,游戏也十分流行。男孩的弹珠、女孩的花绳,成为了一代人的回忆,也成为了孩子们冲破束缚,尽情发挥想象的工具。游戏成为一个人在休闲时放松自我的`手段。而电子游戏可以说是旧时游戏的传承与发扬,所以我们也应该将对旧时游戏的看法带入电子游戏,将其看成一个丰富生活,充实自我,增长知识的有益之物。

电子游戏其本身并不危险,亦不会是噬人的洪水猛兽,而这一切都取决于你。只要合理规划时间,健康地使用游戏,懂得适可而止,那么游戏的危害不但不复存在,更是帮助自己进步的一种方式。

电子游戏其本身并不危险,亦不会是噬人的洪水猛兽,而这一切都取决于你。只要合理规划时间,健康地使用游戏,懂得适可而止,那么游戏的危害不但不复存在,更是帮助自己进步的一种方式。

高中议论文作文篇9

自古以来,一直有游戏不断的被开发,为的就是寻求忙录之余的乐趣、在闲暇时刻打发时间,并能带给人们快乐,从以前的打猎、足球、棒球等休闲运动,到现今的生存游戏、电子游戏,甚至VR。但是游戏的目的是什么?

自我生活周遭的观察,有许多人不把游戏当作是“游戏”,为什么这样讲?因为有许多人,特别是电子游戏的玩家,都把每一场游戏看的非常重要,好像赢了有现金似的,拿最近蛮红的大逃杀当例子好了,有些人为了自己的段位,每天好几个小时都在玩,有些人只要倒地队友不救你,直接爆怒,甚至和朋友吵架,还有被突如其来的一阵攻击打死,直接把你祖宗十八代问候一次,更夸张的就砸手机、摔键盘。

唉,这个叫作“游戏”,它是给我们玩的,是带给我们娱乐的,而不是它玩你,玩弄你和朋友的情谊、挑战你的情绪,表面上看似你操控着游戏中的角色,但反而游戏中的角色去控制了你的行为,影响了你的作息,这是现今很多人的问题。

当然,如果你是职业玩家,那这是你的工作,你把每一局都看的很重要,那另当别论,但你如果是正常玩家,相信有很多人遇到这些问题,那我们该如何解决这问题,有几个方法:“一、限制你的游玩时间;二、多到户外逛逛,呼吸新鲜空气;三、用娱快的心去玩,段位什么的,Who care?它能让你少一块肉吗?;再来,极端的作法,走到阳台,拿出你的手机,把他丢出去,如果它摔烂了,我一概不负责,如果它没烂,那就去海边吧!呃…我说散散心。”

以上,是我对游戏的看法,希望大家能用正确的观点玩游戏喔!

高中议论文作文篇10

如今,网络上流行各种电子游戏,什么“吃鸡”呀,“王者荣耀”呀,应有尽有,好似商场货架上的各种商品,琳琅满目,数不胜数。那么,这些电子游戏对我们青少年来说到底是好是坏呢?

我认为弊大于利。也许你会问“why”。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个真实的故事。

我曾有位朋友就因为沉迷于电子游戏,导致荒废了他的“一生”。他曾经为了打游戏而熬夜,导致学习成绩下滑,也曾为了打电子游戏进入网吧并沉溺于此。这还不算什么,怎么说呢?有一次,他为了赢得游戏的一个荣誉称号跟同学打赌,结果输了很多次,致使他的零用钱全部花光。实属无奈,竟然将自己母亲的身份证偷去卖了。有人说,为什么不偷钱呢?那是因为钱都被藏了起来,他把家里都翻了个遍也没找到。

或许有人会说,电子游戏既可以使人放松,也可以使人紧跟社会潮流,不落伍。那么,我再跟大家分享一个故事。

前不久,我看到一则关于11岁男孩跳楼自杀的新闻。他是家里的独子,所以父母非常宠溺他,给他买了一部手机,谁承想没多久他就沉迷于电子游戏,于是,他便趁着父母不在的空子模仿游戏中的虚拟空间,从5楼跳了下来,就这样,一个美丽的生命消逝了。

我是一个不爱玩电子游戏的人,说实话,我还真的很少碰手机。一个原因是手机被“没收”了,另一个原因主要还是我不喜欢玩手机。因为我有一次背着父母在手机里下载了一个同学推荐的游戏APP,结果那段时间我上课总是心不在焉。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我便把游戏卸载了。所以,作为一个“受害者”,虽然受害不深,但我还是强烈地否认电子游戏的盛行。

同时,我更希望那些沉迷于电子游戏的青少年们能战胜自我,走出虚拟世界。

高中议论文作文篇11

21世纪,是互联网的时代。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量的电子游戏也随之而出现。电子游戏是一把双刃剑,但是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说,我认为它是弊大于利的。

沉迷于电子游戏,首当其冲的肯定是我们的身体了。因为现在的电子游戏都是按青少年的喜好所开发的,画面精美,场面刺激,所以很多青少年都沉迷于此,每天熬夜“奋战通关”,成为霸主。殊不知你们的身体在受到侵害,据研究表明:我们的身体11点过后就要排毒,如果此时我们处于极度兴奋状态,我们的身体就无法排毒。经常如此,迟早会猝死。

我们的眼睛更是如此,如果长时间对着手机和电脑打游戏,一直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会导致眼睛干涩,灼热,轻者视力极度下降,重则失明。据健康调研数据表明:我国中学生近视发生率为52.2%,超过了一半之多,可见电子游戏的危害之大啊!

沉迷于电子游戏,我们的学习成绩也会受到影响了。上课在想游戏,下课也在想游戏,无时无刻不在想,导致学习成绩像瀑布一样,直线下滑。据研究表明:在大多数中学生电子游戏玩家中,有80%的同学成绩处于中下水平,可见电子游戏的危害也不容小觑啊!

曾经有段时间我也沉迷于电子游戏,每天几乎都是“打游戏,吃饭,睡觉”三点一线度过,导致视力下降,没有心思学习,沉迷于虚拟世界里,无法自拔。不过还好经过我心理的斗争后,果断退出这个虚拟世界,重回现实。

综上所述,我认为电子游戏的弊端很大,对我们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影响是无法估量的。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不应该成为它的奴隶,而应该让它为我们所用。

高中议论文作文篇12

电子游戏,特别是在手机上的电子游戏,之所以能够吸引这么多人去关注,并付出难以理解的热情,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容易沉迷,就像是陷入泥潭的人,再也爬不上来,只能堕落下去,陷进其中。

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从信封传递信息,到座机,又到现在的智能手机,这可以说是人类文明的一大飞跃,也让世界走上了进步。但在这发展的同时,更多的隐患出现,有一些软件科技固然是好,但有一些人却误入歧途,走上一条没有归途的路。而且电子游戏富有挑战性,刺激性……因此,有的同学沉溺其中学习成绩直线下降。青少年患上网瘾后,从精神依赖发展为躯体依赖,导致长时间的沉迷于网络,身体性能下降,如视力下降,情绪低落,记忆力减退,食欲不振,形成精神依赖。据报道:一初中生因连续数天打电子游戏而在网吧猝死。可见电子游戏的危害到底有多大。

试想,那些本来成绩一般般却痴迷于游戏的学生,他们放下手中的电子游戏,用来学习,那他们的成绩会有多大的进步啊。没错,适当的游戏是可以令人放松,但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适当”的游戏呢?

那么,游戏究竟是如何让人成瘾?游戏过程中玩家能够获得心理回报,了解游戏中的成就。游戏也能够令玩家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他会把你真正的送入那个“无与伦比”“伟大”的世界。上瘾者会对这种回报和归属感和认同过分需求。从而造成负面影响。游戏能在短时间内带来回报,而学习与工作则需要长时期才能带来回报。

电子游戏带给我们的是表面喜悦和激动,但它背后隐含的则是沉迷与消极。没有人不喜欢游戏,但真正能做到自律的却很少,所以作为一名青少年我们还是远离游戏的好。

1933年2月7日张克潜出生于北京市。张克潜自幼喜爱科学和文学 。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其父携黄河水利委员会图纸资料南迁。5岁的张克潜随祖母、母亲定居天津,先后就读于天津耀 *** 小、耀华中学(国中)和南开中学(高中)。张克潜的国小时代,国难深重,民不聊生,家庭经济陷入困境。目睹日寇对中国人民的 *** ,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激发起爱国之情,六年级时与几位同学相约在教室内公开把污蔑中国人民抗日的几页历史教科书撕毁。

1950年,张克潜以第一名的成绩从南开中学毕业,考入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

1952年夏,院系调整,转入新成立的清华大学无线电工程系。

1953年毕业,被分配在清华大学任助教,加入新成立的"电真空教研组",在孟昭英教授指导下工作。

1953-1961年 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助教。

1957年初,张克潜被派赴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向苏联专家依·维·列别杰夫教授学习微波(当时习惯称超高频)技术和微波电子管。1957年秋回到清华大学,开始在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从事电磁场、微波技术和微波电真空器件的教学及微波管研究工作。

1962年晋升为讲师,同时担任电真空教研组主任。

1971年,随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大部分师生搬迁到四川清华大学绵阳分校。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同时开始招收研究生,秋季开学前,张克潜被派回北京迎接恢复高考后电真空专业的第一批新生,并参与研究生招生工作。

1979年春,清华大学绵阳分校全部搬迁回北京,清华大学恢复无线电电子学系。1979年,张克潜晋升为副教授,任副系主任,主管科学研究工作。

1983年被确定为博士生导师。1984年晋升为教授。1985~1993年,任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原无线电电子学系)主任。

1981~1995年,任教育部世界银行大学发展项目专家组电子组组长。

1987~1989年,任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画(863)信息技术领域首席科学家。

1980~2000年,任全国工科电子类物理电子与光电子技术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1995年后改为全国电子信息类物理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1957年1-7月 成都电讯工程学院进修教师。

1962-1966年 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讲师,教研组主任。

1966-1971年 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讲师。

1972-1978年 清华大学绵阳分校讲师,教研组主任。

1979-1984年 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副教授,教研组主任。

1984-2000年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

1981-1984年 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副系主任。

1985-1991年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系主任。

1988-1992年 集成光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1981-1995年 兼任教育部世界银行大学发展项目专家组电子组组长。

1987-1990年 兼任国家"863"计画信息技术领域首席科学家。

1980-1995年 兼任全国物理电子技术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委员。

1995-2000年 兼任全国物理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2000年至今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退休返聘教授。

工作简历: 1953-1961 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 助教,1962-1978 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 讲师,1979-1984 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 副教授,1984-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 教授,1985-1991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 系主任,1988-1992 集成光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主任。

1980- 电子物理与器件教材编委会 主任委员 中国,

1980-1995 全国工科电子类物理电子与光电子技术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 主任委员

1981-1995 教育部世界银行项目专家委员会 电子组组长,

1985-中国电子学会会士(,高级会员) 中国,

1987-1990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画(863)信息技术领域 首席科学家 中国,

1995- 全国电子信息类物理电子技术专业数学指导委员会 主任委员。

1978年以后,张克潜为本科生开设专业基础课"电动力学",

同时在总结多年教学和学术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开出了研究生学位课程"高等电动力学"。

微波声学显微镜研究

在张克潜指导下的研究组,从1980年起从事声学显微镜的研究。于1984年研制成300~700MHz透射式声学显微镜,解析度2μm,穿透能力不小于66μm。同时指导研究生发明了一种用于声学显微镜的新型换能-聚焦系统。1988年研制成500MHz反射式声学显微镜。1991~1993年研制成具有声显微图像计算机处理和存储功能的150MHz声学显微镜,在不透明样品的6mm深处具有10μm量级的解析度。该研究组迄今已研制成多种声学显微镜和无损检测装置,制作了十余台供国内外研究、生产部门使用,为材料科学和无损检测提供了一种有力的研究手段。在研究过程中张克潜与同事合作共发表学术论文12篇,获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静磁波器件、导波光学和集成光电子学研究

张克潜与研究组其他教师一起指导研究生在静磁波器件、导波光学、集成光电子学等方面开展研究,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发表学术论文33篇。在他的领导下清华大学与吉林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联合设立了"集成光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其后在清华大学开展集成光电子学研究打下了基础。张克潜任第一届实验室主任。该实验室在多次全国评比中始终处于前列。

手征介质波导研究

90年代,一种新型媒质材料或结构,手征媒质(Chiral Media)或称双各向同性(Biisotropic)和双各向异性(Bianisotropic)媒质受到科学界的注意。这种材料具有螺镟形分子结构,材料的电磁本构方程之间发生耦合,导致电磁波在其中传播时的模式、传播特性、偏振特性等方面呈现一些前所未有的特点。用手征材料制成的介质波导在微波或光电子器件的设计中将提供一种新的选择,有可能研制出新型的器件。张克潜敏锐地看到这种材料在电磁波领域的发展前景,指导了几届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对平板形和圆柱形手征介质波导、手征铁氧体波导和手征电浆波导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克服了数学分析和实验研究的重重困难后,获得一批创新成果,在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 篇,其中14篇被科学索引(SCI)和工程索引(EI)着录。近年来手征材料和结构已成为微波和光波领域的热门课题。

在微波电子学、声学显微镜、光导波、静磁波以及手征介质波导等方面都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1978 千瓦级连续波注入式正交场放大管,

1965 周期磁场聚焦行波管,

1980- 参与 研制成多种光波导器件,

1979-1984 主持 研制成声学显微镜,

1961-1965 主持 研制成周期磁场聚焦宽频带行波管,

1958-1966 主持 研制大功率行波管,峰值功率达1兆瓦

著有《微波与光电子学中的电磁理论》专业书籍5部,论文30余篇

张克潜历年讲授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共7门。翻译科技书籍2部,编写专业教材和科技著作6部。

张克潜与同事合作先后翻译出版了《速调管》、《反射速调管》;编著出版了《微波电子学》、《微波技术》、《电磁场理论基础》、《微波与光导波技术》等教材,为同行师生广泛采用。

1992年后,张克潜与同事李德杰教授合作编著《微波与光电子学中的电磁理论》,于1994年底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该书被许多高校和研究所用作教材或参考书,1996年获工科电子类专业优秀教材一等奖,1997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之后又由作者将该书译成英文本"Electromagic Theory for Microwaves and Optoelectronics",于1998年10月由德国Springer 出版社出版,在全世界发行。

2001年,《微波与光电子学中的电磁理论》被教育部确定为研究生教学用书,进行修订再版。修订的第二版于2001年5月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

2004年经电子工业出版社授权,中国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出版了《微波与光电子学中的电磁理论》的繁体字版本。

发表科技论文85篇,其中被科学索引(SCI)和工程索引(EI)着录的20余篇。

1994 微波与光导波技术国防工业出版社

1988 微波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中国

1994 微波与光电子学中的电磁理论电子工业出版社 中国,

1988 电磁场原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中国,

1986 微波电子学 电子工业出版社 中国

张克潜在清华大学执教50余年。从1956年秋季为清华电真空专业第一届学生讲授"电真空技术基础"起,从未间断课堂教学工作。1978年以前主讲微波技术、微波电子学和电磁场理论课,成为中国较早开设系列微波课程的教师之一。在此期间还应北京电子管厂、酒仙桥业余大学和电子部12所的邀请为青年技术人员讲授微波课程,其中在12所为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青年技术人员讲授的提高课"微波电子学选论",成为后来研究生学位课程的基础。

该课在注重理论分析严谨性的同时给出清晰的物理概念,对电磁场与波的属性和各种形态作了广泛深入的论述,涉及套用在不同科技领域的场与波的问题,使学生的知识不仅限于研究课题的狭窄范围,而是能够融会贯通和举一反三。根据清华大学教学评估结果,学生对张克潜讲授的课程的评价是"知识丰富,重点突出,思路清晰,深入浅出,生动有趣"。每年学生的评分都达到或接近90分,处于清华大学理论课程所有参评教师得分的前列。

张克潜十分重视和擅长实验。毕业之初,在孟昭英教授指导下制作成实验室急需的10kW高频炉,在实验室用了多年。1956 年开始筹建微波电子学实验室,当时所需的各种微波元件和仪器在国内没有生产,进口渠道也尚未打通,只能自己制作。在孟昭英教授和常迵教授指导下,参考国外文献的简图设计,与车间工人、技师一起试验,陆续制成波导量测线、波导衰减器、波导阻抗调配器、速调管座、晶体检波座、同轴-波导转换、匹配负载、波长计等。利用这些微波元件,以及孟昭英教授从美国带回的和军械部仓库支援的微波器件组成了全套微波波导量测系统,于1957年开出了第一批微波实验。特别是自制高压脉冲调制器和水负载功率计,为学生开出脉冲磁控管实验,峰值功率达到几十千瓦。该实验室在当时是国内比较先进的微波实验室。张克潜和他所在的教研组在孟昭英教授倡导下形成了自己动手制作实验设备的传统。

张克潜除进行教学、研究工作外,还承担了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的教育行政工作和全国性电子信息学科的科技、教育规划和组织工作。

1962~1979年,张克潜在担任清华大学无线电系电真空教研组主任期间,提倡奋发有为的科学精神、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和"谦虚些、忠厚些、团结些"的做人原则,使所领导的教研组和研究小组成为良好的科学集体。60年代初,教师学生因营养不良,体质大大下降。在这种困难的条件下,大家还是以教育事业为重,以科学事业为乐,孜孜不倦地工作。

1980~1985年,张克潜任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副系主任,主管科研工作;1985~1993年,任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原无线电电子学系)系主任。在此期间,他提出并领导全系在教学和研究中实现了3个转变,即从以分立元件电路为主到以大规模积体电路和集成系统为主的转变,从以模拟信号处理为主到以数位讯号处理为主的转变,从较低频率无线电波到微波和光波的转变,从而推动了系的现代化,包括教学内容的现代化,科研选题的现代化和教学、科研实验手段的现代化。他引用孔子的"近者悦,远者来"勉励全系师生,倡导形成献身科学、勇于创造的学术氛围和宽松的学术环境,吸引国内外有志学者来系工作。在工作作风上提倡从实际出发,他常对系内同事说:做某件事时,不要考虑怎样做能受表扬、当模范、升官,而是考虑这件事本身该怎么做。在张克潜任系主任的7年内,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1956年,国家制定12年科学规划,张克潜作为孟昭英和常迵教授的助手,参与电子学组的规划制定。其后,1958~1966年在胡汉泉所长领导下,参与全国微波真空电子器件的规划工作。

1981~1995年,任教育部世界银行大学发展项目专家组电子组组长的张克潜,利用世界银行贷款,通过招标,引进先进仪器设备,为全国电子和信息工程实验室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贡献。

1987~1989年,张克潜任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画"863"信息技术领域首席科学家,领导智慧型计算机、信息获取与处理、光电子等3个专家组,进行周密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坚持先进性和公正性的原则,使"863"计画信息技术领域有了一个良好的起步。

1980~2000年,张克潜任全国工科电子类物理电子与光电子技术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1995年后改为全国电子信息类物理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组织全国物理电子与光电子技术专业的教学计画修订和专业教材编写,满足了教学的需要,为全国物理电子与光电子技术专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992 新型反射式声显微镜 发明奖,三等 国家科委;

1992 智慧型化THSAM-5型150兆赫声显微镜 进步奖,一等 国家教委;

1989 在教育工作中成绩优异 优秀教师 北京市。

1959年获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称号,

1989年获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

张克潜所领导、指导或参与的项目曾多次获奖。

1997 年获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1992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发明三等奖;

1996年获电子工业部优秀教材一等奖,

1997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1997年获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科技著作)。

中药学毕业论文范文题目: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的构建摘要:为顺应中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的新时代需求,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索和创新是实现中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组成。在进一步提升中药学专业人才质量的目标下,上海中医药大学通过对人才培养实施路径构建的实践与探索,打造具备“合、通、博、辨”(知行合一、汇通中西、旁搜博览、慎思明辨)4大特征的高质量中药学专业人才,为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关键词:人才培养路径;中药高等教育;中药学专业1.我国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内涵的现状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健康中国”国家战略需求的提出,为中药高等教育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势提供了契机,也为推动中药高等教育改革提供内在动力。各院校坚持立德树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践行“双思维”,推进中药高等教育改革。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升级及大中药健康产业的转型优化新态势,加快推动中药行业从传统转向绿色智能。但目前中药学类专业定位和专业布局与其存在一定差距[1],培养专业从业人员数量不能满足产业人力需求、高校间中药本科教学存在一定的同质化倾向、部分高校中药学类专业的设置与区域中药大健康产业发展需求脱节、人才培养模式尚未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与整合还未达到与前沿研究进展深入对接等诸多不足,使学生还不能完全适应产业链新兴行业对跨学科、多元化的需求。因此,通过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的构建、着力提升中药学专业人才内涵特质,使之具备的综合素质能适应更为动态、复杂、开放的中医药发展环境,从而服务国家战略、匹配大中药健康事业发展转型升级尤为重要。2.我校高质量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实施路径上海中医药大学以地处上海和“双一流”学科建设为依托,坚持“立德树人”与“传道授业”同向同行,加大将地域优势与优质学科资源直接转化为中药学专业资源的力度,保障中药高等教育与国家及上海重大发展战略相对接,以造就具备“合、通、博、辨”(知行合一、汇通中西、旁搜博览、慎思明辨)4大特征的高质量中药学专业人才,不断提升与中医药科技创新、健康服务特色优势及上海开放型地区经济形势的吻合度。2.1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即为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机交融。中药学专业的重要特点是专业实践性强,有效培养学生“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帮助学生形成较强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上海中医药大学根据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教学规律[2],在中药人才培养方案中突出实验、实训、实习和社会实践时长,通过认知—实践—再认知—再实践的反复强化,达到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效果。(1)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有效更新,打好学生扎实专业知识功底。围绕提升中药学专业学生学以致用能力,在药用植物学、中药学、方剂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中药化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分析、中药炮制学、中药综合实验等多门主干课程课堂教学中导用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3]、研究性[4]、情景式[5]等混合教学模式,配合“基本型—综合型—研究创新型实验”的梯次拓展实验教学体系以及中药基本技能多站式考核平台、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在四年学制中递进式强化,打造扎实过硬的专业基础功底。(2)科学思维的有效融入,创造早期介入科学研究训练环境。学校注重对学生科学思维的锻炼,以众多高水平科研平台为支撑,整合优质科研资源向人才培养集聚。例如: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设计做到科学思维融入全覆盖,依托高水平科研实验平台营造早期介入科学研究训练的环境,通过低年级学生与导师结对、高年级学生毕业实习等载体,将优质学科资源转化为中药学专业资源。在2017年以学生为第一作者发表的SCI论文最高影响因子达3.55[6]。(3)研究创新能力的有效培养,提升学生对中医药事业的兴趣与自信。学院以“学术导向,兴趣驱动”为理念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资助,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中药的热情与原创能力。此外,灵活设置毕业实习时间段,严格实施“一人一题”,将张江高科技园区的生物医药集聚优势融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使学生的知识层面在此过程中得以拓展、延伸以及应用。学生开发“中药饮片识别”APP、“药用植物虚拟解剖实验室”等科创成果在2016年举办的第九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中得到展示。2.2汇通中西汇通中西,即培养、继承和发扬中医药传统理论能力的同时,强化国际化视野和中医药融入世界能力的培养。上海中医药大学秉承“海派中医文化”的精髓,一方面将融入中医药思维的教学案例全覆盖写入中药学专业核心课程学习指南[7];另一方面加大国际化合作力度及普及面,通过“海外名师”项目、组织学生参加境外访学、短期交流等多种方式,从而培养具有全球视野且具备跨文化沟通交流能力的中药学专业人才。(1)中医药思维的有效聚焦,打造一流中医药精品教育。为了培养学生中医药思维成为经常性思维习惯、引导学生重视中医药经典着作的学习,通过在药用植物学、中药学等引入导修课程;开设中医文化趣谈、中华文明史撷要等传统文化类课程;新增说文解药等通识拓展类课程,将中医药思维序贯于4年的培养方案中。另外在中药学讲授过程中,吸纳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8],例如“历久弥香数陈皮”“九九重阳探茱萸”等,结合名师名医的中医药学术思想、中药文化现象切入中药性能功效、精准把握思辨特点,协调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中医药思维与国际视野等方面的辩证关系。(2)国际视野的有机融合,内化中医药文化认同感。学校致力于为师生创造更多的国际化发展机遇与平台。依托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巴美国圣马丁大学、香港大学等合作机制,推进骨干教师各类访学进修、学习计划,增加学生在学期间赴海外交流人数,帮助师生扩充自身国际知识储备、开拓国际视野。同时,发挥学生参与建设具有国际传播力的中医药慕课及“药论———一带一路与中药”系列微视频拍摄的能动性,促进学生能够正确地看待、理解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进而树立起自身在中药学专业知识传承过程中的责任感、提升中医药文化自信。2.3旁搜博览旁搜博览,即为构建学生广博的中医药知识体系。为了使学生具备丰富的知识积淀,学校重点营造开放的、一流的学术环境和学习环境,加强课程中心、文献资料库等网络资源建设,并设定教师坐班答疑制度保障,着力拓展及融合中药质量标准化、中药创新药物研究等交叉学科知识,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提升群体知识结构的多元组合效应,增强学生适应中医药发展的契合性和时效性。(1)个性化学习环境的有效构筑,实现学生博览并蓄的条件保障。中医药院校的教学基础设施、信息化和实践条件对中药学专业的教学、科研、学生培养、对外交流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上海中医药大学近年来以“浸润式学习”为理念拓展开放式学习与讨论式学习空间。充分挖掘学分制及优质网络平台潜力,建设“走近中药”“中药麻黄”“杏林探宝———带你走进中药”“中药与文化”等品牌课程,创建开放性、交互性和自主性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依据自己的内在需求、有效地进行知识内容的选择和学习。(2)多学科的有效交叉,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融合理解。学校强调科研反哺教学,鼓励有较高的学术水平的科研和教学人员开设本草基因组学、中医药与“一带一路”等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学科交叉创新课程的品牌课程群。同时,每月邀请学术大家、中医药产业链各环节行业专家开设高水平专题讲座,凸显交叉科学特有的发展性、前沿性和创新性。此外,精心打造学科融合性课程,对专业核心知识点进行关联、衔接和组合,引导学生树立及强化对中药研究的系统性和整体化观念,提升交叉知识的有效融会贯通。2.4慎思明辨慎思明辨,即为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形成批判性思维。学校通过建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跨界协同德育”工作体系,实现100%的课程建立德育目标并渗透德育元素。此外,通过热点话题的引入,鼓励学生在扎实学习中医药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善于发现问题,培养其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1)专业特色与德育的有机融合,发挥价值取向引领的作用。近年来,学校始终把德育作为人才培养的生命线,把优秀传统文化菁华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挖掘中药的职业行为与德育相关的元素。例如:在中药学课程教学中以中药文化的角度阐释中药药性中的对立统一、中药理论中的破立有度等方面特性[9],达到“以文化人”的作用。此外,将科研学术思路作为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衔接的途径,撰写22门核心课程学习指南和教学设计汇编,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强调专业成才与价值观完善的同频共振,有效提升学生自我认知层次。(2)批判性思维的有效建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在中药学、中药药理学、中药分析等主干课程中为学生提供小班化教学环境,并构建中药药性理论分析、中药质量标准进展、药事热点讨论等若干情境或案例,激活课堂教学。例如“以马兜铃酸毒性事件论中药传承与创新”“从药性角度看干姜、附子、吴茱萸的毒性”“从对黄疸的认识比较利胆退黄与利湿退黄的异同”等话题,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以开放的角度进行详细探问、加强信息分析处理,达到明晰分辨的效果。3.实施成效上海中医药大学近3年通过对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构建的探索及创新,人才培养成效已初步呈现,具体表现在:①学生在全国医药院校知识技能及实验技能大赛中连续多次荣获团体第一及多个个人奖项的佳绩,凸显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相通达;②新增9门次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微课、市级精品课程、全英语示范性课程,取得3项教育教学类项目研究支持,在专业教学中逐步实现经典传统与现代科技相贯通;③不断优化、丰富软硬件条件,吸纳学生参与各级各类科研课题60余项,帮助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2篇(含SCI论文3篇),促进学生多学科知识能力的交叉和拓展;④结合德育元素加强课内、课外批判性思维及创新思维的训练,使学生在全国医药院校药学/中药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江中远志杯、上汽教育杯、知行杯等竞赛及评选活动中表现出色,获市级及以上奖项27人次,增强学生自身知识储备与创新能力的运用相融通。3年来学生出国和升学率平均约占30%;毕业就职于研发公司、科研院所、药学服务、文化信息、大健康相关企业的人数整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在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产业园区生物医药企业就业人数的比例超过15.8%,实现了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上海地域中药行业需求的有效对接,为全国中医药院校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可传播与推广的成功经验。参考文献:[1]杨琳,郭宏伟,彭代银,等.“健康中国”背景下中药学类专业设置的思考[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7(5):85-88[2]郭宏伟.中医药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研究[J].中医教育,2017,36(2):10-13[3]尤丽莎,安叡,梁琨,等.构建“为学习而评价”的有机化学评价体系[J].药学教育,2016,32(3):20-23作者:沈岚 夏瑜桢 徐宏喜 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范文来源:学术堂

一年发表12篇论文

一年发20多篇的,大部分是灌水的。没效果的,也没啥作用,要有创新点才行的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导师胡玥五年来发表SCI论文60余篇,我觉得这件事证明了胡老师的学术水平还有指导学生的能力。因为五年来发表论文60余篇,平均每年发表12篇,这是很困难的事情,有时候撰写、投稿的流程就要将近一年,这些代表了前几年胡老师的工作也是做得很扎实,所以才会有这样的成果。

首先,胡玥老师发表了这么多论文,学术水平是备受认可的。SCI的期刊论文发表并不容易,特别是影响因子高的期刊。胡玥老师是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的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工科类的研究。这些研究需要一定的周期,而且需要不断的实验。可以发表那么大数量的论文,证明胡老师自己也在学术界造诣颇深,而且笔耕不辍,在学术科研的路上起早贪黑地进行研究,有了很多丰硕的学术成果,才可以撰写出那么多的学术论文,并且通过同行评议被收录发表。这些论文都是胡老师这些年来学术、实验的成果,代表了这些年她的努力和艰辛。

其次,这些论文有一部分也是胡老师作为合作作者发表,带领学生完成的。在研究生阶段,有一位愿意指导自己科研出成果的老师很幸运。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可以自由探索科学的奥妙,研究深入的课题,同时也找到科研的兴趣点,也是研究生的必经阶段。

令人惊喜的是,胡老师还是一名90后。作为年轻导师,有着学术的冲劲,希望出成果,所以才会那么努力。在国外留学完成博士学业之后,毅然回国从事教职,将自己从国外学习的知识和学术技能应用于国内的先进研究中,为我国的科技发展助力!

一个团队一个杂志一年能发几篇,现在越来越多刊物规定一个作者一年内只能发一篇论文,当然有的刊物也不是绝对的规定,职称评审并没有明确规定不允许一年发表两篇或更多的文章,只要作者时间安排合理,最终也能按时提交职称论文。

本科发表12篇论文

这些论文的水平都是比较高的,普通的本科生想要完成这样的水平的论文是非常困难的,必须有想法,还有非常扎实的基础。

教师队伍情况 经过近10年的课程建设,围绕本课程,形成了由广西首批教学团队负责人、学校示范教授、教学名师董荣胜具体负责,由全国模范教师、广西教学名师古天龙教授指导,拥有学校“十佳师德”标兵称号的,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有关教学奖,发表多篇(部)在国内较有影响教学论著、结构合理、年轻而又有富有朝气的师资队伍。 一、课程负责人董荣胜,男,广西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思维及应用研究室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二、教学指导及专题讲座古天龙,男,博士,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三、主讲教师钟艳如,女,硕士,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学院副院长,计算思维及应用研究室教授、硕士生导师。陈光喜,男,博士,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赵岭忠,男,博士,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思维及应用研究室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常 亮,男,博士,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思维及应用研究室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李凤英,女,硕士,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思维及应用研究室讲师。课程负责人董荣胜教授 董荣胜,男,广西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思维及应用研究室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89年7月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现为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理事、中国计算机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广西计算机学会理事、广西首批区级教学团队负责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学校示范教授、教学名师。研究方向:网络安全协议、形式化技术、计算思维与计算机方法论。承担了国家八五攻关项目、总装备部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预研项目、广西科学基金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是计算学科认知理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法论的构建者和倡导者,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和会议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著作型教材2部,以第一作者撰写的论文和著作分别被他人引用160多次,主要成果被美国计算学科教程(CC2001)和《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采用,撰写的教材《计算机科学导论——思想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9月出版)被北京大学国家级精品课程“计算概论”列为推荐教材的首位、撰写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法论》(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年9月出版)与《计算机科学导论——思想与方法》分别被华中科技大学等国内数十所高校选为教材,主持和参与的教改项目分别获广西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次、三等奖2次,撰写的教材分别获广西优秀教材一等奖1次、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次。主讲教师古天龙教授 古天龙(教授/博导/博士)1964.10生于山西、芮城,分别于1984.08、1986.12、1996.01在太原理工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大学获工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98.01至2002.03在澳大利亚CURTIN理工大学、MURDOCH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1998年破格晋升教授,2001.03至今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2003.08至今任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现为IEEE高级会员、ACM会员、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软件工程专业分会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Petri网专委会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工程与工艺专委会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知识工程与分布式智能专委会委员、广西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计算机科学》编委。多年来一直从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控制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软件工程与形式化方法;知识工程与符号计算;嵌入式系统;传感器网络与协议工程;离散事件/混杂系统等。近年来主持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预研重点项目、国防预研基金、中澳国际合作项目、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基金等2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教材《软件开发的形式化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网络协议的形式化分析与设计》(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软件工程》(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法论》(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离散数学》(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等5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和会议发表学术论文130篇(其中EI、SCI收录51篇)。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004)、“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2000)、“广西高校跨世纪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996),并荣获全国模范教师(1998)、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4)、广西优秀专家(2007)、广西优秀留学回国人员(2006)、广西教学名师(2008)、电子工业部优秀科技青年(1996)、电子工业系统优秀教师(1997)、广西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广西优秀教材一等奖(2006)、广西优秀教材一等奖(2003)、广西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4)、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4)等。主讲教师钟艳如教授 钟艳如(教授/硕导) 1965.3生于江西、宜春,分别于1986.07、2000.03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获工学学士、硕士学位。2007.12晋升教授。现任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计算机网络教育分会理事,广西计算机学会会员,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学院副院长。多年来一直从事计算机学科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知识工程与符号计算、计算机辅助精度设计、新一代GPS标准体系的理论等。共承担和完成科研项目12项,其中包括,主持区自然科学基金(2007年)、区教育厅项目(2004年)、横向课题(2005年)和校科研课题(2003年)各1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排名第二(2006年和2009年)2项和排名第四(2003年) 1项,参加(排名第二,2004年)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参加(排名第二,2006年)区自然科学基金1项,参加(排名第二,2004年)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1项,参加区教育厅科研项目(排名第二,2002年)和(排名第三,2006年)各1项。共承担和完成教改项目6项:主持广西教育科学“十五”规划立项课题1项,参加区高等学校精品课程排名2项(排均为名第三),校级教改项目3项(其中两项排名第一,一项排名第二)。共发表论文40多篇,其中,国际四大索引(SCI、EI、ISR、ISTP)收录期刊15篇。荣获广西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法论的建立及其教学实践”,2004,第四)、、《多媒体技术》网络课程获得广西教育厅多媒体课件优秀奖(2004,负责人)、曾出席中国共产党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八次代表大会,获得十佳师德标兵(2008)等。主讲教师陈光喜副教授 陈光喜(副教授/博士),男,汉族,1971年生。1997年7月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计算数学专业硕士毕业;2002年7月中国科学院成都计算所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博士毕业。1997年7月至2003年8月中国科学院成都计算所自动推理实验室助理研究员;2003年8月至今,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2005年6月起任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主任。从事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应用数学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广西教育技术协会常务理事。近3年来参加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项,主持广西教育厅科研和教改项目6项,其它科研项目8项;发表科研论文24篇,其中EI检索4篇;发表教学论文12篇;主编教材1部。获桂林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1项, 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三等奖1项,广西教育教学软件大赛一等奖2项。主讲教师赵岭忠副教授 赵岭忠(副教授/博士),1977.11生于河南、南阳。分别于2002.06、2007.1在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获工学硕士、博士学位. 近年来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0余项。涉及领域包括:复杂生产过程的符号调度、面向对象分布式实时系统的建模与任务调度、安全协议分析及模型检验等. 参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法论的研究,并于2005年获广西区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在《Software Quality Journal》、《计算机研究与发展》、《计算机科学》、《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通信学报》、《计算机工程》等国内核心期刊及“APLAS’07”、“TASE’07”、“PRICAI’06”、“AI’06”、“SEKE’06”等重要的软件工程和人工智能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和录用论文近40篇. 目前的研究兴趣包括:逻辑程序在人工智能和软件验证领域的应用,抽象解释理论及其在逻辑程序的分析和验证、软件安全领域的应用,符号计算等。主讲教师常亮副教授 常亮(副教授/博士),1980年6月生,2008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获工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行动理论、描述逻辑、语义Web服务、智能主体、以及形式化方法。作为主要成员先后参与或完成了1项973项目子项目、1项国家863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计算机学报》、《软件学报》、《计算机研究与发展》、《Service Oriented Computing and Applications》等国内外期刊以及“DL’07”、“KSEM’07”、“PRICAI’08”、“ICWS’08”等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被EI收录11篇。 《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必修课 课程代码:总 学 时:48学时(其中,理论课32学时,实验课16学时) 学分:3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数字媒体、教育技术学等先修课程:无一、课程的地位、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入学学习的第一门专业必修课,它构建在计算学科认知模型的基础上,以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从学科思想与方法层面对计算学科进行导引。本课程来源于ACM教育委员会对“整个计算学科综述性导引”(计算机导论)课程构建的要求,即用严密的方式将学生引入计算学科各个富有挑战性的领域之中。本课程为学生正确认知计算学科提供方法,为今后深入学习计算机课程作铺垫。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了解计算学科专业名称的演变,学科的描述、培养侧重点,学科各专业方向的知识体与核心课程,“计算机导论”课程的构建,了解计算学科的历史,计算学科的基本问题;计算学科中的抽象、理论和设计三个过程及其内在联系;了解计算学科各主领域的基本内容及其相应的课程设置、计算学科中的核心概念、数学方法、系统科学方法、社会和职业问题、学科若干问题、学科教育发展与展望等内容。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1.绪论(2学时)计算学科的定义;计算学科的根本问题;计算学科专业名称的演变;分支学科及其培养侧重点;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和信息技术等4个主要分支学科的知识体和核心课程;最后,“计算机导论”课程的构建问题;计算学科认知模型——计算学科二维定义矩阵;计算学科若干问题的介绍。2.计算学科的基本问题(6学时)计算的历史;对问题进行抽象的典型实例——哥尼斯堡七桥问题;“梵天塔”问题;“停机问题”;算法复杂性中的难解性问题、P类问题和NP类问题;证比求易算法;P=NP是否成立的问题;旅行商问题与组合爆炸问题;找零问题、背包问题与贪婪算法;“GOTO语句”与程序设计中的结构问题;“哲学家共餐”问题与计算机系统中的软硬件资源的管理;“两军问题”与计算机网络;“图灵测试”;“中文屋子”;计算机中的博弈问题。3.计算学科中的3个学科形态(6学时)一个关于“学生选课”的例子;抽象形态;理论形态;设计形态;3个学科形态的内在联系;计算机语言的发展及其3个学科形态的内在联系。4.计算学科中的核心概念(5学时)算法;数据结构;程序;软件;硬件;计算机中的数据(含进位制数及其相互转换,原码、反码和补码及其转换,字符、字符串和汉字,图像数据的表示,声音数据的表示等);CC1991报告提取的核心概念。5.计算学科中的数学方法(5学时,含1个学时的讲座)数学的基本特征;数学方法的作用;集合,函数和关系,代数系统(含群、环、格、布尔代数,布尔代数与数字逻辑电路);定义、定理和证明,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证明方法;递归和迭代;公理化方法;形式化方法。6.计算学科中的系统科学方法(3学时)系统科学的基本思想;软件开发中为什么要引入系统科学方法;结构化方法;面向对象方法。7.社会和职业的问题(3学时)计算的社会背景;道德分析的方法;职业和道德责任;基于计算机系统的风险和责任;团队工作;知识产权;隐私和公民自由;计算机犯罪。8.探讨与展望(2学时)学科中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计算教育的发展与展望等内容。四、实验教学内容与要求1.存储程序式虚拟机(4学时)掌握机器指令的格式,理解机器指令系统的组成;理解“程序与数据”的同等看待;理解算法与机器的关系,了解程序在机器上的执行过程。2.结构化程序设计(3学时)熟悉顺序、选择、循环3种程序结构;掌握C语言编写选择、循环语句的方法。3.递归与迭代(3学时)加深理解递归及迭代的概念;掌握用C语言编写递归及迭代程序的方法;了解递归和迭代之间的差别。4.算法综合练习(4学时)熟悉结构化程序设计在算法中的应用;理解二分查找法的思想。5.实验考试(2学时)五、教学方法的原则建议建议由各学校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担任本课程的主讲,并使用投影仪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可穿插介绍一些计算机界著名学者的生平事迹以及我国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六、考核方式及成绩构成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10%,理论考试(开卷)成绩占70%,实验考试成绩占20%。七、教材与参考书目推荐教材:董荣胜.计算机科学导论——思想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参考书目:1.董荣胜,古天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法论.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2.J.Glenn Brookshear著,刘艺等译.计算机科学概论(第9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3.许卓群,李文新,罗英伟.计算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赵致琢.计算科学导论(第三版).科学出版社.2004 5.王玉龙.计算机导论(第二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6.黄国兴,陶树平,丁岳伟.计算机导论(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八、说明本大纲根据美国计算机协会(ACM)教育委员会对“整个计算学科综述性导引课程”课程的要求,以及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的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规范和IEEE/ACM制定的CC2001-CC2005有关教程编写。主讲教师李凤英讲师 李凤英(讲师) 1974.3生于辽宁、朝阳,分别于1998.07、12003.03在桂林电子工业学院获工学学士、硕士学位。2002.03至今一直在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学院任教,现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符号模型检验、Petri网、符号调度技术等的研究。近年来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澳国际合作等项目。

这些论文的水平是比较高的,这些论文包含的内容是非常多的,对于一些东西的研究是非常深的,这个事情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这些论文的水平都是非常高的,在这31篇论文当中,其中作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就有九篇,这是很多博士生都达不到的一个水平。论文虽然并不能够直接确定一个人的能力,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却可以让人看出一个人的研发能力。越是严格的论文想要发表出来,就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一般情况下只有在研究生之后才会选择发论文。这也是为什么本科生发表31篇论文引起了网友的质疑。

第一,这些论文的质量非常高。

作为同学本身是从事医学行业方面的,在自己本科的时候就已经在积水损伤,神经功能重建方面进行了长时间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31篇。其中在论文当中就有九篇文章,中文核心期刊论文也有三篇。而且作为重要的是其中有几篇还获得了优秀论文的奖项,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他的论文含金量是非常高的。

第二,文笔也是非常好的。

在专业的网站上打开这些论文就可以发现他对于自己研究的领域不仅非常的熟悉,而且对于整个医学行业的发展也是非常的关心。同时也能够就自己研究的方向,结合目前的新冠肺炎以及儿童呼吸道的感染进行相应的组合。文字功底非常的扎实,整篇文章看下来娓娓道来。

第三,他的研究方向也非常的先进。

目前作为同学所研究的课题还没有确定下来,他所研究的课题还是比较广泛的。从骨科到神经科基本上都有所涉猎。而且研究的也都是在未来比较热门的学科,不过因为这个事情是由兰州大学进行宣传的,所以有很多人认为是为了推出一个比较优秀的学生,吸引大家的目光。但是不管怎么说,论文只是一个加分项。想要通过实力让别人认可自己,就需要拿出真水平。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