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应用催化a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2024-07-06 13:11:53

应用催化a论文发表

14天-90天初审最短14天,最长90天,平均34.4天,中位数31天。审稿是编辑人员的一种职能,编辑人员对作者创作的文字、图像等材料(原稿)为对象所进行的判断、鉴定和评价工作(对于译稿的审稿,主要是鉴定译文的质量),由审读、写审读报告两部分组成。又称审读。审稿是编辑工作的关键,是决定图书质量的重要步骤。在中国,各类书稿的审读,首先研究原稿的思想性和科学性。在政治问题上:要注意是否违背宪法,有没有同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相抵触的问题;在学术问题上: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同时判定稿件是否已经充分地阐明主题所要求说明的内容,在论证和叙述方面,是否有逻辑性和说服力。审稿时还要考虑读者的需要和出版的目的性,以及有无侵害他人版权的情况等。在审读著作稿时,还需注意它的体例结构和文法修辞;在审读编选稿时,要注意书稿的编选标准和材料来源;在审读翻译稿(包括编译和节译)时,重点在评定译文质量,同时查明原书的价值和原书版本的新旧或可靠程度,以便判断是否适宜翻译出版。对于教材、工具书一类出版物,尤其要重视资料的准确性和文字的简明通俗,以及体例的一致性。

4.521。《应用催化a》的报刊中显示了影响因子是4.521,自引率4.80%,主要研究方向化学。应用催化a是三区,催化的基本上在三区。

应用催化b期刊的投稿要求

不水。应用催化b在化学领域可以是top期刊,在上面发的文章很是高水平了。

一、发表文章质量要求发表论文的质量自然是提升论文收录的一个主要的条件.对于这个方面来说主要就是针对于论文的观点正确,文字通畅,逻辑严密,结构合理,结论有创新,等等.之前收到一篇文章,错别字多,语句不通顺,编辑实在是看不懂,只能联系作者退稿修改,退稿再修改再审稿,浪费时间,严重的话永远拒收稿子.二、论文格式规范

杂志论文格式要求每一个刊物或者杂志都有自己特定的宗旨、栏目和专业定位,投稿前必须先对此进行了解,弄清楚目标杂志是哪个方面的.还要搞清是季刊、双月刊、月刊还是半月刊、周刊,这直接影响您的稿件发表的速度.符合自己单位要求发表论文是为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能够更好,所以发表论文前一定要了解自己所在单位职称等级对于论文格式结构的种种要求,如:字数、论文篇数,对第一作者是否要求、期刊要求(核心?普刊?),有的单位甚至对文章格式都有严格规定(论文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图表等方面的事项).

三、论文发表时间一般的学术刊物,从编辑接收稿件到样刊出来,需要2-3个月.如果是核心刊物,则需要半年,或许更长时间.不少作者认为期刊不是都是月刊、半月刊、旬刊,我这个月投稿,不是就安排下个月就出刊了,其实不然,很多期刊都是被提前会安排好版面,有些期刊版面都安排到下一年了,所以为评职称,还是提前准备为好.四、选择合法刊物发表论文不是随便找个期刊就可以的,期刊必须具有合法性,是合法期刊.不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刊号的刊物,都是非法刊物.目前我国大约有1000-2000家非法刊物,或不规范的刊物.对大部分普通作者来说,是很难判断刊物的合法性的.对于有疑问的期刊,可以去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期刊查询里,确认一下是否是合法期

需要重新比较,就是没有成功的意思。一般情况下出现requiredreviewscomleted就是返回审稿意见或是拒绝的意思,可在修改后重新进行提交。鉴于这项研究很好地契合了目前实际工业应用的需求,同时在催化剂制备方面遵循了经济有效的原则,“降低成本,高效产出”,具有广泛的应用及推广价值,对我国环保工作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对于该稿件审核就更加严谨,所以会出现不过的情况。

应用催化B环境 APPLIED《 CATALYSIS- ENVIRONMENTAL》期刊刊号为0926-3373,期刊2017-2018年影响因子为11.698,同年期刊自引率为12.50%,期刊覆盖领域有环境科学-工程:化工,期刊的平均1.9个月,大约5.4周,大类学科属于物理化学-2区小类学科属于工程:化工-1区应用催化B-环境欢迎以下领域的原创、新颖和高影响贡献: 催化消除环境污染物,如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硫化合物、氯化和其他有机化合物,以及固定或移动源排放的烟尘。 对用于环境污染减排的催化剂,特别是用于工业过程的催化剂的基本理解。 新型和商用环境催化剂的制备、表征、活化、失活和再生的各个方面。 清洁能源生产的新催化路线和工艺,例如通过催化燃料加工产生氢气;燃料电池的新催化剂和电催化剂。 废物转化为有用产品的催化反应。 清洁制造用环保催化剂取代有毒化学品。 光催化过程的科学方面和对光催化剂应用于环境问题的基本理解。 催化燃烧新技术与催化剂。

发表应用化学论文

这就要看你文章的质量了,如果你的文章写得足够优秀,甚至可以在国际化学领域引起一定反响,我认为,靠着这篇论文大概也能顺利毕业,所以,你要尽量把论文写得足够出彩,比较科学是无国界的,先进的知识技术会引起共鸣。

“德国应用化学”(Angew.Chem.Int.Ed)是最著名的化学类杂志,能在上面发表学术论文,表明你的研究工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是所有从事化学、材料和相关专业人员的梦想,如何才能在上面发表文章呢? 下面的文章很有参考价值。摘自小木虫学术论坛。1)原创性原创性的意思就是具有创新性,点子聪明,提出了新的概念、新的合成策略、新的实验方法。比如常规分子筛的合成采用水热合成法,有的人首次采用其它介质(如离子液)合成分子筛,这就是原创性。知道这个要求有助于客观认识自己的工作。比如说在催化研究中有四个不同的情况:--用新方法合成新的催化剂做新的反应(三个全是新的)--合成方法、催化剂、反应有两个是新的--合成方法、催化剂、反应有一个是新的--合成方法、催化剂、反应都是旧的客观分析自己的文章属于以上情况哪一种,有助避免乱投稿浪费时间。2)结果的重要性结果重要性就是说结果很重要。比如说某一个药物的常规合成需要30步,最后用了一吨原料才能产出一克产物,并且带来很多有毒有害副产物,而该目标产物能治疗艾滋病;现在有合成专家用了新的方法合成这种药物,只需要三步,并且用十克原料能合成出一克高纯度的产物。3)结果的惊奇性这就是说报导不可预知的奇怪结果。比如某人做一个有机化学反应,本来以为能得到可以预测的常规产物;但是后来无意中加入某种物质,发现能在室温生成金刚石。再比如,一般氧气以O2形式存在,但是某人用了某种方法得到O4,而教科书上从来没有报导这种分子。再比如,一般有机物的催化反应都遵循一定的反应机理,这在很多综述里面都有说明。现在有人发现某种有机物反应,是它首先全被打断成为碳原子,然后再生成高级醇;或者这种有机物先是聚合生成高分子,然后再被分解产生高级醇。4)通用性就是说文章不是聚焦于一个科学的粗枝末节,而是对做其它化学课题的人也有启发,使后人能够开展后续工作,能够被后人广泛引用。比如发现了有机化学里面的一个全新的反应,并且初步证明换反应物分子后,该反应也成立,能产生各种有用的分子。这样,后人就利用这个新的反应设计各种有功能的有机分子,在药物合成、材料合成中起作用。5)通俗性和写得很好就是用通俗得语言把事情和重要性说清楚,写作技巧纯熟。如果写作非常专业化,满眼望去全是黑压压一片分子式和这个峰、那个峰,就不易投中。多用描述性的语言,并说清实验的思路、要强调的要点和本文1/2页的重要性、以后该怎么做后续研究。6)科研的正确性就是说,点子再聪明,如果没有实验证实,也是不能发表的。以上,第一点“原创性”最重要,如果没有原创性可以拿几条其它条件来补。美国化学会志长文章和德国化学应用化学会志相比,原创性和结果的惊奇性占的比重相对少一点,更强调工作的系统性和实验的高质量,更强调多多种实验方法做跨课题的实验,如用物理化学的方法研究生物化学。再比如在一篇文章中用无机方法合成纳米催化剂,用现代仪器进行表征,研究了和产生新能源的催化反应,并用量子化学计算来解释实验结果。Nature, Science杂志要求更高,除了更加强调以上特点外,还强调所谓方向的正确性,即“对路子”。好比说有的科学家发明了一种新的天文望远镜,并发现了在某个星系有外星人遗址,这样的(我虚拟的)题材就是适合Nature, Science;再比如,现在没有根治白血病的特效药,如果有人能发明在一星期内根治白血病的药物,并阐明其分子机理,这样的(我虚拟的)题材就是适合Nature, Science。

能顺利毕业。博士是标志一个人具备出原创成果的能力或学力的学位,是最高级别的学位(博士后并不是学位)。其是对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的称呼,同样也可用来称呼已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员,在国外特指获得过博士学位的人。1983年5月27日,中国首批18位博士诞生。博士定博士标志一个人具备出原创成果的能力或学力的学位,是目前最高级别的学位。拥有博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同等学力,意味着一个人有能力由学习阶段进入学术阶段。具备出原创成果的能力或学力是博士学位的核心内涵,也是拥有博士学位的人的最本质特征。

催化裂化论文发表

详见Google学术搜索 专著:罗雄麟著. 化工过程动态学.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04 专著:罗雄麟,许锋著. 过程控制与工艺设计一体化——催化裂化装置动态机理建模与控制分析设计.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04 罗雄麟,袁璞,林世雄. 催化裂化装置动态机理模型(I)反应器部分.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1998/03,14(1): 34–40 罗雄麟,袁璞,林世雄. 催化裂化装置动态机理模型(II)再生器部分.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1998/06,14(2): 61–65 罗雄麟,袁璞,林世雄. 催化裂化装置动态机理模型(III)两器压力平衡及压力系统.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 1998/09,14(3): 33–37 罗雄麟,袁璞,林世雄. 催化裂化装置动态机理模型(IV)模型求解与仿真软件平台的开发.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1998/12,14(4): 50–56 罗雄麟,左信,袁璞. 催化裂化装置动态机理模型的应用——反应控制策略分析.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 1999/12, 15(6): 75–80 罗雄麟,袁璞,林世雄. 前置烧焦罐式高效再生器催化裂化装置催化剂藏量稳定性分析.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08,22(4): 86–89+92 罗雄麟,袁璞,林世雄. 前置烧焦罐式高效再生器催化裂化装置稳定性分析. 化工学报, 1998/12, 49(6): 689–699 LUO Xionglin, ZUO Xin, DU Dianlin. Varying Model Based Adaptive Predictive Control of Highly Nonlinear Chemical Process. 200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trol & Automation(ICCA2005), June 27–29, 2005 Budapest, Hungary: 537–540 DU Dianlin, LUO Xionglin, Wu Chongguang. Dynamic Model of FCCU and its Application in a Hybrid Fault Diagnosis System. 200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trol & Automation(ICCA2005), June 27–29, 2005 Budapest, Hungary: 1014–1017 LUO Xionglin, ZUO Xin. Problems and Strategies in Applications of Advanced Process Control in China. Petroleum Science, 2005/09, 2(3): 44–49 June 27–29, 2005 Budapest, Hungary: 1014–1017 ZUO Xin, ZHANG Junfeng, LUO Xionglin. Tuning PID Parameters Based on a Combination of the Expert System and the Improved Genetic Algorithms. Petroleum Science, 2005/12, 2(4): 71–76 14–1017 Du DL, Wu CG, Luo XL, Zuo X. Delay time identification and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study on ANN soft sensor. ISDA 2006: six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systems design and applications, Vol 1: 42–45, 2006; Six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systems design and applications, Jinan Univ, Jinan, Peoples R China, Oct 16–18, 2006 王小艳,赵虹,罗雄麟. 叶轮压缩系统喘振的主动控制. 动力工程, 2006/12, (6): 808–813 张惠良,罗雄麟,张春良,尚德宽,陈志. 丙烯塔在线优化策略及其应用. 石油化工, 2006/12, 35(12): 1166–1170 罗雄麟. 两段提升管催化裂化装置动态模拟与稳定性分析.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 2007/08, 23(4): 54–62 何仁初,罗雄麟. 考虑降液管影响的多元精馏塔动态机理建模I .动态机理模型的建立.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 2007/06, 23(3): 58–62 何仁初,罗雄麟. 考虑降液管影响的多元精馏塔动态机理建模II .模型求解与仿真分析.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 2007/10, 23(5): 71–77 许锋,罗雄麟. 催化裂化装置再生器主风裕量的动态分析. 化工学报, 2008/01, 59(1): 126–134 Yanhui Li, James Lam, Xionglin Luo. Convex Optimization Approaches to Robust L1 Fixed-Order Filtering for Polytopic Systems with Multiple Delays. Circuits, Systems, and Signal Processing, 27(1): 1–22, February, 2008 罗雄麟,孙琳,张俊峰. 换热网络旁路优化设计. 化工学报, 2008/03, 59(3): 646–652 罗雄麟,孙琳,王传芳,张俊峰,解增忠. 换热网络操作夹点分析与旁路优化控制. 化工学报, 2008/05, 59(5): 1200–1206 罗雄麟,刘建新,许锋,左信. 乙炔加氢反应器二维非均相机理动态建模及分析. 化工学报, 2008/06, 59(6): 1454–1461 许锋,罗雄麟. 基于动态优化的催化裂化装置再生器裕量分析与控制设计I.动态优化的数学描述. 化工学报, 2009/03, 60(3): 675–682 许锋,罗雄麟. 基于动态优化的催化裂化装置再生器裕量分析与控制设计II.求解方法与结果分析. 化工学报, 2009/03, 60(3): 683–690 Yanhui Li, James Lam, Xionglin Luo. Hankel Norm Model Reduction of Uncertain Neutral Stochastic Time-Delay System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ve Computing, Information and Control. 2009, 5(9): 2819–2828 Yao Wu, Xionglin Luo. A novel calibration approach of soft sensor based on multirate data fusion technology. Journal of Process Control, December 2010, 20(10):1252-1260 许锋,关娟,罗雄麟. 非线性微分-代数系统的自适应状态观测器设计.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2010/11, 32(11): 2442–2446 吴瑶,罗雄麟. 基于自适应EKF算法的输出融合软仪表设计. 化工学报, 2010/10, 61(10): 2627–2635 Li, Yanhui; Liang, Yan; Luo, Xionglin. Delay-dependent L1 filtering for LPV systems with parameter-varying delays. Journal of Dynamic Systems,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Transactions of the ASME), July, 2011, 133(4): 44502 Lin Sun, Xionglin Luo. Synthesis of multipass heat exchanger networks based on pinch technology. Computers & Chemical Engineering, July,2011, 35(7):1257-1264 罗雄麟,白玉杰,侯本权,孙琳. 基于相对增益分析的换热网络旁路设计. 化工学报, 2011/05,62(5): 1318–1325 侯本权,孙琳,罗雄麟. 基于结构可控性分析的换热网络旁路优化设计. 化工学报, 2011/05,62(5): 1326–1338 张惜岭,王书斌,罗雄麟. 化工过程约束优化控制的可行性分析及约束处理. 化工学报, 2011/09,62(9): 2546–2554 许锋,关娟,罗雄麟. 基于状态观测器的催化裂化装置不可测变量在线估计. 化工学报, 2011/10, 62(10): 2828–2838 罗雄麟,侯本权,孙琳. 结构可观的换热网络温度测点分析及控制系统设计. 化工学报, 2012/01, 63(1): 146–156 孙琳,侯本权,罗雄麟. 具有旁路控制的换热网络结构可控性分析. 化工学报, 2012/02, 63(2): 530–537 许锋,罗雄麟. 先进控制条件下化工过程操作裕量与控制性能分析. 化工学报, 2012/03, 63(3): 881–886 夏车奎,罗雄麟,孙琳. 基于全周期节能的有旁路换热网络裕量优化设计. 化工学报, 2012/05, 63(5): 1449–1458 张惜岭,罗雄麟,王书斌. 过程预测控制中约束可行性研究与在线调整. 化工学报, 2012/05, 63(5): 1459–1467 王书斌,单胜男,罗雄麟. 基于T-S模糊模型与粒子群优化的非线性预测控制. 化工学报, 2012/05, 63(S1): 176–187 杨斌,许锋,罗雄麟. 基于动态模型的在线反馈优化. 化工学报, 2012/07, 63(7): 2149–2155 罗雄麟,赵决正,朱琳. 基于CCV的轴流压缩系统失稳主动控制. 化工学报, 2012/08, 63(8): 2482–2491 张其方,罗雄麟,杨斌,许锋. 基于子系统关联变量轮换的大系统在线协调优化. 化工学报, 2012/08, 63(8): 2500–2506 孙琳,赵野,罗雄麟. 多管程换热器网络的最小温差分析与夹点设计. 化工学报, 2012/09, 63(9): 2991–2999 韦明辉,罗雄麟,冯爱祥. 基于控制性能比较的非线性不对称系统预测控制. 化工学报, 2012/10, 63(10): 3184–3189 赵决正,罗雄麟. 多级轴流压气机失稳及喘振的三维数值模拟与分析. 2012年中国过程系统工程年会, 2012/08/20–22, 贵州贵阳; 化工学报, 2012/12, 63(12): 3956–3964 罗雄麟,赵决正,王娟. 催化裂化富气压缩机小型后主动控制方案设计与分析. 化工学报, 2012/12, 63(S2): 112–117 罗雄麟,赵决正,王娟. 催化裂化装置气压机喘振控制的双时间尺度动态模拟. 化工学报, 2012/12, 63(S2): 118–125 冯爱祥,韦明辉,罗雄麟. 不对称系统输入反馈预测控制及可控性分析. 化工学报, 2012/12, 63(S2): 106–111 吴瑶,罗雄麟. 多率系统Kalman滤波算法的鲁棒性分析. 自动化学报, 2012/02, 38(2):156–174 刘建伟,李双成,罗雄麟. p范数正则化支持向量机分类算法. 自动化学报, 2012/01, 38(1):76–87 王锐,罗雄麟,许锋. CO燃烧状况可调的催化裂化装置多稳态分析. 化工学报, 2013/08, 64(8): 2930–2937 罗雄麟,周晓龙,王书斌. 输入关联约束对约束优化控制的影响特性分析. 自动化学报, 2013/05, 38(5): 679–689 SUN Lin, LUO Xionglin, HOU Benquan, BAI Yujie. Bypass selection for control of heat exchanger network.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2013/03, 21(3): 276-284 Xiong-lin LUO, Che-kui XIA, Lin SUN. Margin design, online optimization and control approach of the heat exchanger network with bypasses. Computers & Chemical Engineering, 2013/06, 53:102-121 Jianwei Liu, Shuangcheng Li and Xionglin Luo. Iterative Reweighted Noninteger Norm Regularizing SVM for Gene Expression Data Classification. Computational and Mathematical Methods in Medicine, 2013, Article ID 768404 YUE Yuanlong, ZUO Xin, LUO Xionglin. Confidence Level Based on Ridge Estimator in Measurement and its Applications.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2013/10, 21(10): 1144–1154 刘建伟,李双成,罗雄麟. 非近似加更新和乘更新在线分类算法. 计算机学报, 2013/02, 35(2): 327–340 曹鹏飞,罗雄麟. 化工过程软测量建模方法研究进展. 化工学报,2013/03, 64(3): 778–790 SUN Lin, LUO Xionglin, HOU Benquan, BAI Yujie. Bypass selection for control of heat exchanger network. 2012年中国过程系统工程年会, 2012/08/20–22, 贵州贵阳;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2013/03, 21(3): 276–284 刘雨波,罗雄麟,许锋. 分布式预测控制全局协调及稳定性分析. 化工学报,2013/04, 64(4): 1318–1331 罗雄麟,夏车奎,孙琳. 有旁路换热网络全周期节能的动态优化控制实现方法. 化工学报,2013/04, 64(4): 1340–1350 罗雄麟,韦明辉,许锋,冯爱祥. 非线性不对称系统的模型预测控制. 控制与决策, 2013/05, 28(5): 763–768+773 许锋,汪晔晔,罗雄麟. 基于广义状态观测器的催化裂化装置软仪表. 化工学报,2013/05, 64(5): 1683–1695 刘建伟,付捷,汪韶雷,罗雄麟. 坐标下降L2范数LS-SVM分类算法. 2011中国自动化大会, 2011/11/26–29, 北京;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2013/05, 25(5): 474–480 许锋,蒋慧蓉,王锐,罗雄麟. 催化裂化装置裕量评价与瓶颈分析. 化工学报,2013/06, 64(6): 2131–2144 Xiong-lin LUO, Che-kui XIA, Lin SUN. Margin design, online optimization and control approach of the heat exchanger network with bypasses (基于全周期持续节能的旁路换热网络在线优化及其控制实现). Computers & Chemical Engineering, 2013/06, 53: 102–121 王锐,罗雄麟,许锋. CO燃烧状况可调的催化裂化装置多稳态分析. 化工学报, 2013/08, 64(8): 2930–2937 岳元龙,左信,罗雄麟. 关于有偏估计提高测量可靠性的探讨. 化工学报, 2013/09, 64(9): 3270–3276 许锋,魏小丽,任丽红,罗雄麟. 基于多变量广义预测控制的不稳定系统控制结构选择方法. 第23届中国过程控制会议, 福建厦门, 2012/08/11–12; 自动化学报, 2013/09, 38(9): 1547–1551 XU Feng, WANG Yeye, LUO Xionglin. Soft sensor for inputs and parameters using nonlinear singular state observer in chemical processes(基于非线性广义状态观测器的化工过程输入变量和参数软仪表).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2013/09, 21(9): 1038–1047 YUE Yuanlong, ZUO Xin, LUO Xionglin. Confidence Level Based on Ridge Estimator in Measurement and its Applications(基于岭估计的测量置信水平研究及其应用).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2013/10, 21(10): 1144–1154 Rui Wang, Xionglin Luo, and Feng Xu. Economic and Control Performance of a Fluid Catalytic Cracking Unit: Interactions between Combustion Air and CO Promoters. 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 2014/01/08, 53(1): 287–304 XU Feng, JIANG Huirong, WANG Rui, LUO Xionglin. Influence of design margin on operation optimization and control performance of chemical processes.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2014/01, 22(1): 51–58 LUO Xionglin, LIU Yubo, XU Feng. Interaction Analysis and Decomposition Principle of Large-scale Systems for Process Control Structure.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2014/01, 22(1): 59–71 刘建伟,刘媛,罗雄麟. 玻尔兹曼机研究进展.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14/01, 51(1): 1–16 Xionglin Luo, Minghui Wei, Feng Xu, Xiaolong Zhou, Shubin Wang. Input feedback control of manipulated variables in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ve Computing, Information and Control (IJICIC), 2014/06, 10(3):963-978 刘建伟,黎海恩,罗雄麟. 概率图模型学习技术研究进展. 自动化学报, 2014/06, 40(6): 1025-1044 刘建伟,刘媛,罗雄麟. 半监督学习方法研究综述. 计算机学报, 2014/07, 37(7) Pengfei Cao, Xionglin Luo. Modeling for soft sensor systems and parameters updating online. Journal of Process Control, 2014/06, 24(6): 975–990 刘建伟,孙正康,罗雄麟. 域自适应学习研究进展. 自动化学报, 2014/08, 40(8): 1576–1600 Feng Xu, Xionglin Luo, Rui Wang. Design margin and control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FCCU regenerator under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 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 2014/09, 53(37): 14339–14351 魏萍,丁卯,左信,罗雄麟. 基于微分方程对称的分布参数系统稳态控制. 自动化学报, 2014/10, 40(10): 2163–2170 曹鹏飞,罗雄麟. 基于Wiener结构的软测量模型及辨识算法. 自动化学报, 2014/10, 40(10): 2179–2192 岳元龙,左信,罗雄麟. 提高测量可靠性的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有偏估计方法. 第24届中国过程控制会议, 内蒙古呼和浩特, 2013/08/02–05; 自动化学报, 2014/09, 40(9): 1843–1852 于洋,许鋆,罗雄麟. 预测控制约束边界效应与解决方法研究. 第24届中国过程控制会议, 内蒙古呼和浩特, 2013/08/02–05; 自动化学报, 2014/09, 40(9): 1922–1932 孙琳,赵野,罗雄麟. 基于夹点技术与超结构模型的多程换热网络最优综合. 化工学报, 2014/03, 65(3): 967–975 刘建伟,黎海恩,刘媛,付捷,罗雄麟. 迭代再权共轭梯度q范数正则化线性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分类算法. 第24届中国过程控制会议, 内蒙古呼和浩特, 2013/08/02–05; 控制理论与应用,2014/03, 31(3): 334–342 左信,岳元龙,罗雄麟. 基于有偏估计的数据融合提高双传感器测量可靠性. 化工学报, 2014/04, 65(4): 1287–1295 许锋,蒋慧蓉,王锐,罗雄麟. 化工过程总体裕量与控制性能的权衡优化. 化工学报, 2014/04, 65(4): 1303–1309 WANG Rui, LUO Xionglin, XU Feng. Effect of CO Combustion Promoters on Combustion Air Partition in FCC Under Nearly Complete Combustion.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2014/05, 22(5): 531–537 CAO Pengfei , LUO Xionglin. Soft sensor system derived from Wiener nonlinear model structure: modeling and identification(源于Wiener非线性模型的软仪表系统建模及其辨识).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2014/05, 22(5): 538–548 曹鹏飞,罗雄麟. 双率系统辅助模型框架下的随机牛顿递推辨识. 控制与决策, 2015/01, 30(1): 117–124 罗雄麟,赵晗,许锋. TE过程闪蒸罐双时间尺度建模与动态特性分析. 化工学报, 2015/01, 66(1): 186–196 Lin Sun, Xionglin Luo, Ye Zhao. Synthesis of multipass heat exchanger network with the optimal number of shells and tubes based on pinch technology. Chemical Engineering Research and Design, 2015/01, 93:185–193 罗雄麟,左瑞香,冯爱祥,许锋. 化工过程非稳态开工的缓冲升温修正切换控制. 化工学报, 2015/02, 66(2): 647–654 Feng Xu, Pengfei Cao, Xionglin Luo. Regulator configuration design by means of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 Journal of Process Control, 2015/04, 28: 95–103 刘建伟,崔立鹏,罗雄麟. 组稀疏模型及其算法综述. 电子学报, 2015/04, 43(4): 776–782 Feng Xu, Yeye Wang, Xionglin Luo. An adaptive soft sensor based on nonlinear differential-algebraic observer. IEEE Sensors Journal, 2015/06, 15(6): 3249–3257 刘建伟,崔立鹏,刘泽宇,罗雄麟. 正则化稀疏模型. 计算机学报, 2015/07, 38(7): 1307–1325 刘建伟,刘媛,罗雄麟. 半监督学习方法. 计算机学报, 2015/08, 38(8): 1592–1617 刘建伟,任正平,刘泽宇,黎海恩,罗雄麟. 两两关系马尔可夫网的自适应组稀疏化学习. 自动化学报, 2015/08, 41(8): 1419–1437 Jun Xu, Ton J. J. van den Boom, Bart De Schutter, Xiong-Lin Luo. Minimal conjunctive normal expression of continuous piecewise affine functions. 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 2016, DOI 10.1109/TAC.2015.2465212 Huan Min, Xionglin Luo. Calibration method of soft sensor based on Bayesian Gaussian process regress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ve Computing, Information and Control (IJICIC) , 2016/04, 12(2) 刘建伟;孙正康;刘泽宇;罗雄麟. 核典型关联性分析相关特征提取与核逻辑斯蒂回归域自适应学习. 电子学报, 2016 刘建伟,崔立鹏,罗雄麟. 概率图模型的稀疏化学习综述. 计算机学报, 2016 Xiong-Lin Luo, Yuan-Long Yue, Xin Zuo. Analysis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ridge estimator and the other typical biased estimato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ve Computing, Information and Control (IJICIC)

中国近代化学工业,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侯德榜(1890年8月9日~1974年8月26日),生于福建闽侯(今福州),科学家,化学家,赴美留学,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工科学习,后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1921年获博士学位。被选入美国最高荣誉sigmaxi科学会会员。誉满国际化学工业界,英国皇家学会聘他为名誉会员,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和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也先后聘他为荣誉会员。中国重化学工业的开拓者。近代化学工业的中国化学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中国近代化学,细菌和病毒学的化学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高士其(1905年11月—1988年12月19日,原名高仕錤,福建闽县(今福州市区)鳌峰坊人,改名高士其,弃仕途和金钱不要,立志不做官,不爱钱,以科学家造福中国。1927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学士学位。1930年又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研究院。中国为记念他的贡献,把国际的一颗行星命名为高士其星。科学家,化学家。细菌和病毒学家的中国化学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中国普及科学的先驱,统一化学名词的奠基人。郑贞文(1891年—1969年)字幼坡,号心南,福州长乐县人。1891年3月2日出生于福州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12岁时考取秀才,15岁赴日本留学。1909年他在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1915入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攻读理论化学,1918年毕业,获理学士学位。郑贞文是自然科学专门学会的发起人。翻译和编著了多种自然科学著作,积极将近代科学知识向国内广为传播,内容涉及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动物学、植物学、气象学等多种学科。普及科学的先驱。将错综复杂的外国有机化学名词,译成统一的中文用语。统一化学名词的奠基人。中国近代天文学奠基人之一。中国天文学会创始人。高鲁(1877~1947)中国天文学家。字曙青,号叔钦。福建福州长乐人。1905年去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留学,后来获该校工科博士学位。1909年追随孙中山参加同盟会。1911年回国报效中国。中国近代天文学奠基人之一。中国天文学会创始人。创造发明了天璇式中文打字机,曾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展示并获奖。天文学家李元先生在一篇追念高鲁的文章中曾建议,我国第一座假天馆(即天文馆)应命名为“高鲁假天馆”,以纪念这位我国近代天文界中不朽的伟大人物。中国天文学一代宗师。中国近代和现代天文学双奠基人张钰哲(1902.2.16-1986.7.21),福州闽侯人,(1923年),1926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芝加哥大学天文系。留在该校叶凯士天文台做纬度测定工作。 [随后在叶凯士天文台 观测研究工作。1929年,以论文《关于双星轨道极轴指向在空间的分布》获芝加哥大学天文学博士学位。 同年,张钰哲归回报效祖国。誉满国际天文学界,国际天文学界为了纪念他,将美国哈佛大学天文台1976年10月23日发现的一颗新星命名为“张钰哲星”。中国近代和现代经济学一代宗师陈岱孙(1900.10.20-1997.7.27),原名陈总,1900年10月20日生于福州闽侯县。经济学家、教育家。1922年毕业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获学士学位,并获最高荣誉金钥匙奖;1922年入哈佛大学研究院;1924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26年获哲学博士学位。他在北大致词, “学无止境、自强不息”,“学以致用、用在奉献”。这是他一生的写照。陈岱孙在财政学、统计学、国际金融、经济历史学说等方面,是中国近代和现代德高望重的一代宗师。中国法医学创始人,法医科学奠基人。林几(1897~1951),1897年12月20日出生于福建福州一书香世家。1918年考入北平医学专门学校(北京大学医学院前身。1924年由校方派往德国维尔茨堡大学医学院学习两年,专攻法医学,后又在柏林大学医学院法医研究所深造两年。1928年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创建了法医学科和法医研究所。创办《法医月刊》;建立“法医学研究会。中国近代和现代法医学创始人,法医科学奠基人。近代和现代中国森林病理学的创始人,中国高等真菌的奠基人。邓叔群(1902年12月12日-1970年5月01日),福建福州人,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先后获得森林硕士学位和植物病理学博士学位。由于成绩优异,先后荣获“斐陶斐”奖和选为Sigma-Xi最高荣誉会员。为报效中国,谢绝校方和导师的挽留,毅然回国。真菌学家、植物病理学家、森林学家,中国森林病理学的创始人,中国高等真菌的奠基人,在国际上享有极高声誉。载入具有世界权威性辞典的唯一的中国人。中国鸟类地理学的开拓者,近代和现代鸟类学的奠基人。郑作新(1906.11.18-1998.6.27),出生于福建福州,生物学家,鸟类学家。1927年和1930年分别获美国密歇根大学硕士和科学博士学位。获最高荣誉SigmaXi金钥匙奖。这是美国大学研究院奖励学生的最高荣誉。郑作新先生是享誉世界的鸟类学家、动物分类学家、教育家、科普作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国鸟类地理学的开拓者,近代和现代鸟类学的奠基人、中国乃至于全世界鸟类学和动物学界的一代宗师。福州是中国生物防治研究的先驱,中国昆虫学创始人,中国昆虫科学奠基人。刘崇乐(1901年9月20日—1969年1月6日),出生于上海,父母福州人,原籍福建省福州市。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昆虫学,获博士学位(1926年)。昆虫学家,中国昆虫学创始人,中国生物防治研究的先驱。他为中国科昆虫系统分类研究奠定了科学基础。中国昆虫科学奠基人。中国物理学家一代宗师,开拓物理电子学新领域的奠基人,物理学开拓者和奠基人。萨本栋(1902年7月24日—1949年1月31日),字亚栋,福州闽侯县人,物理学家、电机工程专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1924年,从斯坦福大学毕业,获得工学士学位,之后进入麻省伍斯特理工学院。萨本栋是中国物理学最早成就者,于1937年获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萨本栋比任何一位物理学家都旱被中国中央研究院承认的物理学家,他用英文撰写成专著,被誉为物理学巨著。开创了中国科学家编写的自然科学专著被外国人采用为教材的先例。近代和现代中国航天技术重要开拓者之一,导弹与航天事业的奠基者之一。梁守槃(1916年4月13日~2009年9月5日),福建福州人,导弹总体和发动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重要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33年(17岁),受当时“科学救国”、“工程救国”热潮影响,考入清华大学机械系航空组,从此走上“航空救国”之路。1938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航空工程;1939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1945年到杭州浙江大学航空系任教授;1949年任浙江大学航空系系主任。中国导弹之初,梁守槃被任命为总体设计师,于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第一枚液体近程弹道导弹发射成功,从而揭开了中国导弹事业的序幕。中国最早生物化学家先躯,开拓者,奠基人,中国近代和现代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吴宪(1893-1959),福建福州人。生物化学家、营养学家、医学教育家。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1912年赴美入麻省理工学院攻读造船工程,后改习化学,1916年获理学士学位后留校任助教;1917年被哈佛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系录取为研究生;1919 年获博士学位;1920年回国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化学系任教;1946年任中央卫生实验院北平分院院长兼营养研究所所长。吴宪一生发表研究论文l63篇,专著3种。他开拓的领域主要包括:临床生物化学、气体与电解质的平衡、蛋白质化学、免疫化学、营养学以及氨基酸代谢等方面,此外,还涉及到性激素、抗生育等方面。他开拓的《一种血液分析系统》引发了一场血液化学方面的革命。吴宪对于国际生物化学和中国科学事业的贡献卓著,并赢得了国际学术界的崇高声望和在中国科学界的地位。近代和现代中国电信网络开拓者,数字电信奠基者因刘宜伦,1913年5月出生于福建省福州长乐县谭头镇一个小商家庭。电信网络理论家、教育家。我国电信网络教学的开拓者,数字电信奠基者。1933年 到美国入普度大学电机工程系学习。1936年,获得电机工程学士学位,1937年又在该校获得电机工程硕士学位,此后又获得哈佛大学奖学金,转入哈佛大学工程研究院学习。1938年,取得通信工程硕士学位。 于1977年研制出我国第一套各项指标均达到国际技术标准的30/32路脉码调制系统设备及配套专用仪表,为我国通信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开辟了新时代的道路。中国近代和现代最杰出的历史学家、哲学家、文化学家、宗教学家、中外思想学家。朱谦之(1899年-1972年),字情牵,福建福州市人。我国近代和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哲学家和东方学家,中外思想文化学家。1916年入读北京大学哲学系。历任广州中山大学教授、中山大学哲学系主任、历史系主任、文学院院长、文学研究院院长。1952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1964年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研究员。我国中外,通史方面最杰出的学者。他的代表作是《中国哲学对于欧洲之影响》。九·一八事变发生,使他深感到“以为欲救中国,须根本上从文化着手。深感于民族之不能复兴,乃由于文化之不能复兴。”中国地震、地磁研究开创者,海洋研究的奠基人,气象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蒋丙然,(1883年~1966年),原名幼聪,字右沧,福建闽侯人。中国近代气象事业的开创者、中国气象学会的主要发起人和领导者。天文学家,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和现代气象事业奠基人,中国气象学会创建人之一。为我国近代和现代天文事业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1913年7月气象科正式开展工作,从此中国的气象事业正式起步,正如蒋丙然所说:“气象一名词,亦于此时在中国开一新纪元”。并为我国海洋科学的研究和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海洋研究的奠基人。他是国际天文联合会会员,意大利气象学会名誉副会长。中国近代和现代石油石化的创造者,石油炼油技术的奠基人陈俊武,1927年3月出生于北京,原籍福建福州长乐区,194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工系。石油炼制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石化,石油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技术委员会名誉主任。1949年,先后担任石油工程装置设计师、工厂设计师、总工程师,石油工业部炼油技术攻关组专业组长等职。1982年,担任中国石化总公司催化裂化技术攻关组组长,组织科研、设计、炼油等单位和高等院校合作攻关,开发了国家“六五”攻关重点项目“大庆常压渣油催化裂化”技术。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部委员(院士)。开创地球物理教育事业,地球物理科学奠基人和开拓者,国际地震波传播先驱者。傅承义(1909年10月7日—2000年1月8日),福建福州闽侯人,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一级研究员、名誉所长。 1940年进入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物理系进修;1941年获得麦吉尔大学硕士学位;1944年获得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 1946年被聘为加州理工学院地球物理学助理教授;1947年回国到中央气象研究所任高级研究员,并兼任中央大学物理系教授。傅承义主要从事固体地球物理学、地震学和地球物理勘探研究,包括地震体波、面波、首波、地震射线及地震成因的理论等研究 。近代和现代中国石油化学领域开拓者和奠基人。萧光琰(1920—1968),中国物理化学家;福建福州人;一九四二年五月,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坡蒙那大学化学系。一九四五年十二月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院,曾专攻物理化学,获得化学博士学位:一九四六年任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助理研究员。一九四七年任芝加哥大学冶金研究所研究员、一九四七年八月任美国美孚石油公司化学师。他在美国时,连得过四枚金质奖章。回国后,从事的“页岩油催化裂化及其氮中毒的机理研究”和“电子酸性催化剂研究”填补了中国的空白。中国石油化学领域开拓者,石油化学领域奠基人。创建中国人体科学者,核弹和导弹结合技术开拓,奠基者,国防超级电脑开拓,奠基者。张震寰(1915年10月21日—1994年3月23日)祖籍福建福州闽侯县,出生于北京,毕业于北京大学。1961年晋升少将。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红星功勋荣誉章(一级)。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原主任。1982年成功研制“银河”亿次计算机,填补了中国计算机的空白,为国家计算机事业的发展做出极大贡献。组织并指挥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和首次原子弹空爆试验,组织指挥了“两弹”结合试验,为发展我国核武器技术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中国近代和现代小麦育种与遗传开创者,倡导三交和杂交育种科学家之一,小麦肓种奠基者。庄巧生(1916.8.5-)福建福州闽侯县人,小麦遗传育种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1939 被选为美国“斐陶斐荣誉学会”会员,被授予“最高荣誉金钥匙”奖, 1946年10月到北平农业试验场任技正兼麦作研究室主任。庄巧生毕生从事小麦育种与遗传研究,主持育成10 多个冬小麦优良品种;积极探索改进育种方法,是国内倡导使用三交和杂交的少数育种学家之一,在推动数量遗传学和计算机在中国作物育种中的应用研究及倡导改良小麦加工品质等方面作出了贡献;主持“六五”和“七五”全国小麦育种攻关,参加主编《中国小麦学》《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作物卷》和《中国小麦品种改良及系谱分析》等专著,为发展中国小麦生产与育种事业和繁荣作物科学作出重要贡献。中国河海大学创始人,水利事业的开拓者,中国海岸工程奠基者。严恺(1912.8.10--2006.5.7),祖籍福建褔州闽侯,一级教授,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墨西哥科学院三冕院士,世界著名的水利海岸工程学家。河海大学创始人、校长、名誉校长,水利部交通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水利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海洋学会名誉理事长。 他致力于我国大江大河治理和海岸带综合开发利用,开创了我国淤泥质海岸研究事业,为建立海岸动力学、海岸动力地貌学打下了坚实基础,在长江葛洲坝和三峡枢纽工程建设、长江口和太湖流域综合治理、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取得了一大批影响深远的学术成就,为江苏和全国水利建设及水利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黄河下游的治理计划》, 站洪水流量计算方法之研究《河槽过渡曲线之规划》,《潮汐问题》,《华东水利》。1957年《天津新港回淤问题的研究》。1963年《关于珠江三角洲整治规划问题的报告》,《三峡工程——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伟工程》,《中国海岸带的开发利用》,《中国的水利建设》,《中国海岸工程》,《海港工程》, 《中国南水北调》,《海岸工程》科研成果奖励,1992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996年获中国工程科学技术奖1997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近代和现代中国中南矿冶学院创始人,粉末冶金科学创建人,中国粉末冶金科学奠基者。黄培云(1917年8月23日-2012年2月6日),出生于北京,原籍福建省福州市,金属材料及粉末冶金专家,中国粉末冶金学科奠基人,中南矿冶学院创始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中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学术顾问 。中国金属学会理事。1941年抵达美国,在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生院攻读博士学位;1945年获得科学博士学位后继续在该院从事博士后工作;为了报效祖国,谢绝导师挽留,于1946年底偕夫人回到中国;1947年在武汉大学工学院矿冶系任教授,兼系主任;1952年受命赴长沙参加中南矿冶学院筹建工作;11月1日中南矿冶学院成立,任教授,兼教务长、副院长。黄培云在中南矿冶学院相继创建了中国国内第一个粉末冶金教研室,第一个粉末冶金研究所,成立了中国第一座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了粉末冶金工程中心,国家计委先后批准以该所为依托建设“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粉末冶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黄培云创立了粉末压制理论和烧结理论,研制成功多种用于核子、航天、航空、电子等领域的粉末冶金材料,进入了当代国际材料科学和高技术发展的前沿领域,引起了国际粉末冶金界的重视和高度评价。黄培云是国际上最早采用粉末流变理论来研究粉末压制的学者之一,他提出的粉末体应变推迟、应力松弛、粉末体变形充分驰豫等一系列新概念和新理论,不仅对粉末冶金具有重大贡献,而且对力学、流变学也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这一理论因而被称为“黄氏压制理论 。为我国第一枚人造卫星、第一枚洲际导弹、第一艘核潜艇的研发作出了重大贡献。这种高超粉末冶金是一门制取金属、非金属和化合物粉末及其材料的高新技术,能满足航空、航天、核能、兵器、电子、电气等高新技术领域各种特殊环境中使用的特殊材料的要求。他的理论水平领先国际。科研成果奖励截至2012年,在黄培云的主持和领导下,共完成国家重点科研项目300余项,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国家发明一等奖1项、其他国家奖共7项,省部级奖47项。中国近代和现代射电天文学开创者,射电天文学奠基者,中国光纤光谱望远镜建立者。王绶琯,1923年1月15日出生于福建福州,天文学家、中国现代天体物理学的奠基者之一、科普教育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名誉台长 。王绶琯是中国现代天体物理学的奠基者之一,他开创了中国射电天文学观测研究。对提高中国授时讯号精度、推动天体测量学发展作出了贡献。近代和现代中国化学会创立者之一,开创了化学研究实验,中国最伟大的自然科学译名编审者,执掌国立编译了中国80个学科领域的统一译名首要奠基者。陈可忠先生,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仓山区城门镇胪雷村)人,生于民前十三(1898)年十月廿五日。1924年获耶鲁大学学士学位,次年得芝加哥大学硕士学位。1926年获芝加哥大学化学博士学位。曾任国立编译馆馆长、国立中山大学校长、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理学院院长。1932年8月4日,中国化学会宣告正式成立,陈可忠当选为理事之一,又被推为会刊《中国化学会会志》的编辑之一。中国化学会是我国成立较早、影响较大的自然科学专门学会之一,中国化学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化学事业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1926年9月,陈可忠由美国完成学业回国,在理学院化学系讲授有机化学。陈可忠在校内极力倡导树立研究风气,最早申请开辟了教授专用实验室,长日留校从事教学实验。1932年国立编译馆成立,陈可忠任自然组主任兼专任编审。从1932年国立编译馆成立至1948年,陈可忠长期任职于国立编译馆,其间执掌国立编译馆达十二年之久。

1、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1946年应聘到美国讲学,很受学术界器重。当时,美国的伊利诺大学以一万美元的年薪,与他订立了终身教授的聘约。华罗庚的生活一下子舒适起来了,不仅有了小洋楼,大学方面还特地给他配备了四名助手和一名打字员。新中国成立后,一些人总以为华罗庚在美国已功成名就,生活优裕,是不会回来的了。然而,物质、金钱、地位并没有能羁绊住他的爱国之心。1950年2月,华罗庚毅然放弃了在美国“阔教授”的待遇,冲破重重封锁回到祖国。途经香港时,他写了一封《告留美同学的公开信》,抒发了他献身祖国的热情。他满腔热忱地呼吁:“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梁园虽好,非久留之地。”2、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早年在英国伯明翰大学苦读六年,取得了地质学硕士学位。他的老师鲍尔敦教授劝他留下深造,获得博士学位后再回国。李四光谢绝了老师的好意,他回答说:“不,我想把我学到的知识,尽快贡献给我的祖国。”1920年回国工作,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为止。后来,一度出国,在国外仍坚持地质学的研究工作。到1950年,他放弃国外优厚条件,在新中国百废待兴之际,毅然从英国绕道回国,作为新中国的地质部长为我国石油事业立下卓越功勋。3、我国“两弹”元勋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美国要给他很好的条件和优厚的待遇,希望他能长期在美国工作。但是,邓稼先并未因高官厚禄而动摇他回祖国工作的决心。1950年,他胸怀报国之志,回到了祖国,为“两弹”的研制成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4、中国当代著名物理学家周培源,在1945年受邀参加美国战时科学研究与发展局的研究工作。伴随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美国海军部成立了海军军工试验站,并希望周培源到该站工作,待遇甚优。但海军部是美国的政府部门,在海军部所属单位任职便成为美国政府的公务员,外籍人员须加入美国籍才能参加。周培源当即向美方提出三条件:第一,不加入美国籍;第二,只承担临时性的研究任务;第三,可以随时离去。1947年2月,周培源毅然带着妻儿离开美国回到了自己祖国的怀抱。5、我国原子能科学事业创始人钱三强,1937年赴法国留学研究原子理论,被小居里夫妇认为他是最优秀的科研人员。1948年,钱三强和夫人何泽慧提出回国,导师和同事们都再三劝说、挽留。国民党政府驻法大使恶狠狠地威胁说:“看他能上得了大陆的岸,那才怪呢!”这意思很明白。如果钱三强坚持要回祖国,国民党特务就会在半路上下毒手。钱三强不顾个人安危,置生死于不顾,与夫人抱着刚刚半岁的女儿,果断而机智地回到祖国怀抱,为发展我国原子能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核弹之父”。6、被誉为“中国现代火箭之父”的钱学森,是著名的航天工程和空气动力专家。他早年留学美国,在冯•卡门教授的指导下,在火箭研究中取得了重大进展,为反法西斯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1947年,刚刚36岁的钱学森被聘请为美国麻省工学院的终身教授。新中国成立的喜讯传到钱学森那里,他想:“我是一个中国人,我可以放弃这里的一切,但不能放弃祖国。我应早日回到祖国去,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为了报效新生而落后的祖国,钱学森从1950年起在美国向其当局正式提出回国申请。但是,美国当局却百般阻挠并加以迫害,没收了钱学森的各种资料和书籍,并诬蔑陷害他为“间谍”,对他进行审讯和监禁,将他关押在一个孤岛上,仅半个月,就使他的体重减轻了14公斤。当时美国当局声称,只要钱学森放弃了回国念头,就照常给他提供实验室和仪器设备。可是,钱学森宁死也要回国,始终没有屈服。通过五年的艰苦斗争,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钱学森于1955年9月17日踏上了归国的路程。回国后,钱学森为新中国的航天事业跃入世界前列立下了不朽的功勋。7、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早年留学日本,1931年获得博士学位。日本不少名牌大学以高薪聘请他,但他想到出国留学是为了掌握科学、报效祖国,就一一辞谢,毅然回国。回国后,他在浙江大学执教,竟一连四个月领不到工资,穷得连饭都难以吃饱,而当时日本帝国大学还答应保留他半年的工资。贫贱难移爱国心,苏步青毫无再去日本之意。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帝国大学又发来电报,请他前往任教。出于民族大义,他一口回绝道:“我要留在自己的祖国。祖国再穷,我也要为她奋斗,为她服务!”8、中国核物理学家王淦昌早年为了支持抗日战争,把日本侵略者早日赶出去,他就将自己家中积蓄的白银、首饰全都献给了祖国。1961年,当国内出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钱财十分短缺时,身在苏联的王淦昌就将自己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十四万卢布(约合人民币2至3万元)交给中国驻苏大使馆转赠给祖国和人民。1982年,王淦昌又将自己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奖金三千元全部都捐赠给了小学。

应用化学怎么发表论文

Angew啊,大神,你好。

应用化学是介于理科与工科之间的一门理工结合型学科,应用化学专业的毕业生可服务的社会领域非常广泛。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应用化学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在完善应用化学实验教学内容改革的同时,继续加大了对实验教学设备的调研与采购。着重按照现行企业运行模式中的方式,采用一些先进的小型化设备与仪器,让学生在实验操作技能锻炼的同时,熟悉设备与仪器的使用,这为学生进入企业能尽快投入到工作中奠定一定的基础。

关键词:应用化学;实验

1应用化学实验课程现状

从实验教学内容来看,大体上分为三个部分:其一,典型的物质合成,占实验教学内容的13.3%,从教学范畴上属于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内容,不利于学生应用化学实验的开展;其二,系列产品的配制实验偏多,占实验教学内容的46.7%,咋一眼看上去,内容较为丰富,但都属于同一范畴,造成实验类型单一;其三,提取类实验,占实验教学内容的20%,操作方法基本上相同,很难体现出应用化学实验的真正目的。另外,从学科与地方经济发展的角度考虑,包头隶属于稀土产业的主产地,国家中长期发展纲要中,把内蒙古定位成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尤其是在化工行业中尤为突出。然而,从应用化学实验教学内容来看,并没有突出化工行业中典型流程的分离,脱离了地方产业的发展,违背了应用化学实验在人才培养方法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从大的环境来看,高校从事应用化学专业相关的人员很多,但在这个领域中具有技术型的人才偏少,往往因设备、技术和资金等原因只停留在理论阶段,很难实现校企合作,时间长了,理论就会偏离实践。鉴于以上原因,我校化学学院在12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同时,着重对应用化学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强化高校与地方产业的联系,重点突出校企合作平台建设,丰富应用化学实验教学内容。

2应用化学实验课教学内容改革

2.1实验教学课时的变动

按照化学学院12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对于应用化学实验教学内容修订正处于尝试与完善阶段,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同时,兼顾多方面考虑,将原有应用化学实验90课时,缩减为35课时,并且由原来的两学期变成一学期。在应用化学实验教学内容完善并走向正常化运行时,进一步修订补充应用化学实验教学课时,真正实现应用化学实验教学对应用化学专业学生走向社会的需求。

2.2实验教学内容的转换

对于应用化学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我们在吸收原有实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积极与周边化工企业、煤化工企业和环保局等多次接触,一方面了解这些企业岗位群体的实际需求以及对毕业生的要求,另一方面积极学习这些企业对化工原料、煤化工以及环境监测等方面的技术,组织相关专业任课教师依据应用化学实验课程改革要求,结合企业生产环节,充分调研,再通过相关文献检索与其他院校开设应用化学实验教学内容进行对比,初步对应用化学实验教学内容梳理为四个方面。就稀土元素分离与提取模块而言,学生在掌握基本无机化学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层次教学手段,强化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建立与地方稀土企业的密切联系,如与当地金蒙稀土集团有限公司和稀土研究院搭建校企合作平台,让学生形成实验—实践—再实验三者循环模式(见图1),杜绝因课堂实验教学的单一性和程序化给学生实验造成不良的惯性学习习惯。煤化工实验模块,也是应用化学实验尝试引入教学环节的新举措。最近几年来,随着包头新型煤化工企业相继入驻,对煤化工类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多,学校也非常重视与这些企业的联系,每年利用化工专业见习和专业实习机会,加大拓展实习基地的建设,目前已经与内蒙古乌海化工、鄂尔多斯大陆新区的煤制天然气和煤制油等大型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有必要尽快将煤化工实验模块引入到课堂教学中,除建立以理论教学促进实验教学体系以外,还应建立以实践基地建设来完善实验教学的新模式。既丰富学生教学实验内容,又能为相关用人企业培养具有专业背景的人才,实现学校与企业,企业与学生,学生与学校互利双赢的金三角格局。环境检测与分析模块是结合当前国家重视环境保护,促进生态环境建设而提出的。包头具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新型的能源化工企业规模正在逐步扩大,对节约资源、实现环境与效益双赢的意识也越来越高,环境治理与检测相关专业的人才也逐步受到重视。但从现实来看具有这方面的专业人才相对匮乏。为此我们在应用化学实验教学中加大环境监测与分析方面的教学内容,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为社会输送可用人才。

2.3实验教学设备的完善

在完善应用化学实验教学内容改革的同时,继续加大了对实验教学设备的调研与采购。着重按照现行企业运行模式中的方式,采用一些先进的小型化设备与仪器,让学生在实验操作技能锻炼的同时,熟悉设备与仪器的使用,这为学生进入企业能尽快投入到工作中奠定一定的基础。对于一些大型的、一时无法满足教学实验的仪器,采取积极与临近科研院所沟通的形式,转移课堂教学,通过现场学习的方式进一步完善应用化学实验教学体系。目前,按照我校12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结合多方面的努力,应用化学实验教学内容已经修订完成。以11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正在实施运行当中,根据学生的反馈与实际教学效果,反响很理想。当然,在实际实验教学中也发现一些问题,正在积极总结经验,争取进一步完善应用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应用化学专业建设与实践研究张群正化工高等教育2004-09-30

2、走理工融合之路 培养应用化学专业高素质创新人才杨屹; 陈咏梅; 白守礼; 许家喜; 李蕾; 李保山中国大学教学2013-07-15

摘要:经过近几年的建设,我们制定了明确的课程建设目标和规划,建立了较为完善、科学的课程体系,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课内课外结合,既传授知识和技能,又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应用化学;仪器

1仪器分析实验课程设置

1.1课程设计理念

“仪器分析实验”是应用化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它是分析化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仪器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操作,能根据不同仪器的性能、不同分析对象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能够运用分析技术解决生产和科研的实际问题,并初步具备从事仪器分析方面研究工作的方法与能力。为此,我们的设计理念是“夯实基础,综合训练,创新提高,实践应用”。“夯实基础”要求所有学生都要完成基础性实验,加深理解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掌握大型仪器的使用方法;“综合训练”是指每个学生必须完成部分综合性实验,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各种仪器分析测定实际样品,掌握常用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创新提高”是指学生自主选择1-2个创新性实验,课下完成,针对生产生活实际中的某个问题,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优化实验条件,得到产品,进行表征或测定,并评价其使用效果,无论成功与否,都要给出合理的解释。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下一步毕业论文和今后的研究生学习奠定基础。“实践应用”是指学生通过见习实习,加深理解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利用学到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去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增强综合应用能力。

1.2课时安排

在2011版应用化学专业培养方案中,仪器分析实验在第5学期与仪器分析课同时开设,安排在无机化学及实验、有机化学及实验、分析化学及实验等基础课程之后,48学时,开设12个实验项目,教学大纲提供了26个项目,其他实验项目作为开放实验,供有兴趣的学生课下完成。

1.3课程体系

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按照仪器分析实验的要求,课程组以教育部精品课程建设宗旨为指导,以学生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切入点,对仪器分析实验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由基础性、综合性与创新性实验以及实践实训构成的课程新体系,体现了从易到难、从简单到综合、从基本技能训练到创新能力养成的认知发展规律。

(1)基础性实验

共有8个基础性实验,其中6个为必做实验。该类实验针对基本的分析方法,选择常用的仪器,开设较为简单的实验,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大型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基本操作,了解仪器的基本结构,学会记录和分析处理数据,为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打下基础。通过第一层次的实验,强化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并为后续实验奠定了基础。

(2)综合性实验

2个综合性实验为学生必做实验,其余10个为选做实验。综合性实验包括样品前处理和分析测定两部分。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原有仪器的使用,学习新型仪器的操作,如气质联用仪、液质联用仪、X-射线衍射仪等,掌握常用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新性实验

该类实验难度较大,教师精选生产生活实际中的问题,只给出实验要求。学生必须进行社会调查、查阅文献、设计方案、独立完成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这类实验以开放性实验开出,与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教师科研课题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意识。

(4)实践实训

为了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组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实训工作,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结合环保主题开展临沂市水质调研、土壤中重金属污染情况的调查,对水质的各种指标和土壤中重金属离子的含量进行测定。学生查阅文献设计方案,不同小组可以选用不同的仪器进行测定,进一步熟悉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ICP-OES光谱仪、原子吸收光度计和原子荧光光度计的使用,掌握样品的前处理方法。比较不同小组的测定结果,并与国家标准对照,确定水或土壤是否被污染。2011年,我们组织的临沂大学沂河水质调研团获山东省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服务队。充分利用现有的实习基地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学习或实习,在实践中开阔视野,学习了解先进的分析仪器。学生在学习仪器分析之前,接触到的分析仪器都是玻璃仪器,复杂一点的就是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所以对于大型仪器非常陌生。开始新课前,我们组织学生分组到仪器分析实验室和分析测试中心,见识将要用到的大型仪器,对于学校没有的较先进的仪器,就带学生去实习单位参观,了解分析化学的应用领域,大型仪器在现代分析中的重要地位,明确仪器分析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实际问题学习,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提高学习效果。教学结束时,部分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再去实习基地见习或实习1~2周,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对实际样品进行处理和测定,深刻体会学有所用、学有所成的道理。大四下学期,所有的学生都要去基地实习2-3个月,实习期间,学生进行系统的训练,从设计方案,到优化条件,最终建立一种灵敏度较高、选择性较好的分析方法,或者对已有的方法进行改进,在校内教师和基地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

2仪器分析实验课程内容

为了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需要,我们积极吸收行业企业参与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临沂市环境监测站、临沂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临沂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临沂市药品检验所等监测部门、山东金正大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鲁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天津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山东潍坊润丰化工有限公司等企业对仪器分析实验项目的设置提出了修改建议。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实验内容进行了修订。

2.1从生产生活实际出发选择实验内容

仪器分析实验教学的内容要贴近生活、生产实际,强调知识的应用和内容的开放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引起对实验的兴趣。讨论问题不能一味地从理论知识开始,应注重从与知识相关的应用和技术以及社会的角度进行思考,从项目(主题)及应用性的问题出发,根据需要合理选择实验内容。例如: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中就可以选择头发中微量元素含量的测定,双波长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复方磺胺甲恶唑片中磺胺甲恶唑含量,循环伏安法可以选择各种饮料中葡萄糖含量的测定,既保证了实用性,又增加了前处理的内容。对于社会上出现的一些热点问题将其有选择性地融入仪器分析实验教学中,如假药的检测、苏丹红及三聚氰胺的分析等此类探索研究性实验,作为开放性实验,对一些有浓厚兴趣且基础较好的学生单独开放。学生通过实验可以体会到仪器分析实验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巨大作用,以及给社会生活带来的便利,并且认识到,如果不合理地利用科学技术,它会给人类带来危害,甚至是灾难,让学生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

2.2删除陈旧的内容,增加新技术新方法

传统的仪器分析实验内容多是一些验证性和低层次的常规实验,与现代实验方法技术和现实应用等相差较远,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实验课的兴趣和积极性。在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必须结合科学发展前沿介绍本学科的新理论、新方法,以及本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以基础理论为主线,以典型的实验为重点,以实际操作为核心,在集中讲授研究成熟、应用性广泛的仪器方法的同时,要让学生通过查阅文献,掌握现代仪器理论的最新动态,了解本学科涌现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使学生受到现代科学技术的熏陶。基于这一想法,我们增加了有关新仪器、新方法、新技术的实验,如“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水中苯系物的组成”、“松果菊中组分的LC/MS分析”、“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检测DNA”、“基于纳米金比色分析法测定中药材中的汞离子”等。

2.3提高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的比例

不少学生希望老师把更多的思维空间留给他们,让他们有独立思考的机会。为此我们尝试把学生的一些基础实验设计成研究型实验,把科学前沿领域的知识引入学生实验中来,增加创新性实验,旨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HPLC法测定中药材提取物和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中抑菌剂含量”、“叶绿素的提取分离及叶绿素金属络合物的合成与鉴定”、“固相萃取-HPLC检测土壤中的三嗪类除草剂”等。通过实验,学生很好的掌握了样本的提取与预处理,以及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仪器的使用和注意事项,初步具备了实验方案制定的能力,并对现代仪器的原理、结构和操作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2.4及时将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内容

课程组教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形成了几个较为稳定的研究方向:生命化学分析、纳米改性与传感、环境分析、天然产物分离与分析。课程组充分利用科研优势推动教学改革和实验内容的更新,部分教师的研究成果已经成为仪器分析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检测DNA”来源于生命化学分析研究方向,“毛细管电泳法测定阿司匹林中水杨酸的含量”、“松果菊中组分的LC/MS分析”等实验项目来源于天然产物分离与分析方向,“基于纳米金比色分析法测定水中的汞离子”、“稀土掺杂TiO2光催化剂制备及光催化活性的研究”来源于纳米改性与传感方向,“土壤中砷的形态分析”,“金属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水中镉离子的测定”等实验项目来源于环境分析化学方向。这些实验项目的实施,既完善了实验教学体系,又充实了实验内容,有助于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的热情。

3结语

经过近几年的建设,我们制定了明确的课程建设目标和规划,建立了较为完善、科学的课程体系,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课内课外结合,既传授知识和技能,又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紧跟学科发展前沿,力求教学内容科学先进,及时把新型的仪器手段、分析方法和教师的教学科研成果引入教学。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增强,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显著提高,在各种大赛和科技活动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山东省大学生化学实验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4人、二等奖7人、三等奖1人;在“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二等奖5人、三等奖6人;6名学生获山东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27人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12年,14人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16人获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参考文献

1、浅谈应用化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李凡修; 孙首臣; 邓仕英; 李克华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04-15

1、定稿后,期刊编辑需要您提供一些其他的材料,例如权利转让书、版权页等。您需要及时提供这些材料,以便编辑能够开始期刊的后续处理流程。2、等待审稿人的反馈。一旦您提交的稿件被分配给审稿人,您需要等待审稿人的审阅和反馈。审稿人可能会提出修改意见或建议,请您及时回复,并根据审稿人的反馈进行修改和完善。3、校对和修改。在稿件被正式接受发表之前,编辑可能会要求您进行最终的校对和修改。请您认真检查文章的内容、格式、参考文献等,并进行必要的修改和完善。4、等待文章发表。一旦您完成了所有编辑的要求和审稿人的建议,并通过最终的校对和审核,您的文章将在期刊上发表。通常情况下,您会收到正式发表文章的通知,并得到期刊出版物的一份副本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