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论文发表渠ISCA

发布时间:2024-07-06 03:44:52

论文发表渠ISCA

最近,一位少年刷爆了热搜,他的名字叫左鹏飞,12月,来自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的2014级直博毕业生左鹏飞接受了华为“天才计划”的offer,一毕业就拿下最高档200万年薪。

左鹏飞与华为签约

而除了华为之外,阿里、腾讯、深信服等多家大企业都向他抛出了橄榄枝,甚至有企业给他开出了300万的年薪,为什么左鹏飞这么牛,因为在华中科技大学的历史上,左鹏飞也是一个很亮眼的名字。

1992年出生的左鹏飞,2010年,左鹏飞从随州一中考入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本科时,他按部就班地上课、偶尔会打打游戏、出去玩,打打篮球,2014年,第一次面临就业抉择,左鹏飞忽然发现,自己在能力、经验视野上都离预期有很大出入。这时正好有一个直博(免硕士阶段)名额,随后左鹏飞便考取了直博生,博士阶段在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攻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左鹏飞的博士生导师,是著名的华宇教授。华教授主要从事云计算,数据中心,机器学习,网络存储和大数据分析系统等。

左鹏飞在校期间跟随导师主要从事这个方向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非易失内存系统。非易失内存是一种新的存储介质,这种存储介质使用在传统的计算机中会引发一些新的问题,如耐久性、一致性和安全性等,左鹏飞的研究工作就是提出新的技术来解决这些问题。

左鹏飞右四

在校期间,左鹏飞以第一作者发表了高水平论文10余篇,其中,发表在OSDI'2018和MICRO'2018上的论文分别成为华科历史上首篇计算机操作系统顶级会议(OSDI/SOSP)论文和首篇计算机体系结构顶级会议(ISCA/MICRO/HPCA/ASPLOS)论文,在计算机操作系统和体系结构领域分别实现了华科历史上零的突破;发表在MICRO'2019上的论文实现了在体系结构顶会MICRO上的再次突破。

而OSDI是计算机学界最顶级学术会议之一,MICRO是计算机体系结构最顶级学术会议之一,论文被这两个会议录用,其含金量甚至超过一些科学界国际顶尖期刊,难度相当于生物、医学领域在Nature/Science/Cell等期刊发文。拥有这么多篇高质量的论文,可以说是无数系统领域研究者的梦想对象,可望不可及。左鹏飞读博期间的成就都高过了许多大学教授。

而在校期间,左鹏飞与其他人合作已经拥有了多项专利,比如“一种基于SDN的网内重复数据删除方法及系统”,这项发明充分利用SDN控制转发分离、可扩展性、可编程等优点,以及重复数据删除技术在减少存储成本、网络开销方面的优势,实现了在网络内部的冗余消除服务,不仅可以减少目的端的存储开销,同时可以极大的减轻网络链路负载,减小用户的响应时间,为实现流量工程目标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是源端去重和目的端去重的折衷。

还有“云存储系统中基于数据分布感知的近邻查询方法”,利用数据的主成分作为局部灵敏哈希的投影向量,并进一步量化索引表中每个哈希函数的权值和调整每个哈希表中哈希函数的切割间隔大小,以保证近邻查询精确度的同时减少构建索引所需的哈希表数量,从而减少哈希表的空间开销。

以及“一种自然灾害环境下的实时图片分享方法及系统”等等多项专利。

左鹏飞曾概括自己为什么能取得这样的成绩:“要失败很容易,一个方面不行都会失败。但如果要成功,得各方面都很强才行。这其中包括执行力、意志力、思想和视野、学习能力等等。”

左鹏飞曾这样回答记者: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打游戏时间都用在实验室里了。他的日常时间表是这样的,早上8时起床,8时30分之前进实验室,学习到11时30分吃中饭,下午2时多到5时30分进实验室 ,晚饭后,晚上6时30分到9时30分在实验室,有时会呆到10时多,才回寝室睡觉。一周7天,5年几乎天天如此。

“就像有的人喜欢弹钢琴有人喜欢唱歌一样,做科研就是我的热爱,也是我终生的事业。”

“一个高水平的博士毕业生,需要是一个领域里首屈一指的专家,所有人提到这个领域都会想到你的名字”。

而在今年的秋招上,在华为共进行了三次面试,前两次由技术专家、HR主管和部门部长综合面试,之后,部门推荐他去参加“天才少年”,由CTO(首席技术官)直接面试。很快,左鹏飞就收到了录用答复。

华为的“天才少年”项目是任正非发起的一个用顶级的挑战和顶级的薪酬吸引顶尖人才的项目,任正非曾在华为公司EMT(经营管理团队)内部的讲话提到,将从全世界招进20-30名“天才少年”,“这些‘天才少年’就像‘泥鳅’一样,钻活我们的组织,激活我们的队伍”。

据悉,华为招募的“天才少年”,工资都是按年度工资制度发放的,其分为三档,左鹏飞所获得是最高档次。所以薪酬是201万的年薪。

左鹏飞将在华为云的存储预研部门做技术创新和突破,进行一些前瞻性的研究。左鹏飞表示,之所以选择进华为,也是为了能解决更实际的问题,体验从理论研究到服务于用户的过程。推动中国计算机行业的发展,让技术造福每个人。

可以说拥有如此深厚的专利知识,左鹏飞无论怎么样,他的人生其实已经比别人走得更远了。

调查结果公布指控属实,并且对个别学员做出处罚,禁止参加未来15年内的ACM 旗下所有的活动。

比很多人想象中的还要牛,首先考入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然后察觉到了自己的不足,又考了直博,然后努力学习,终于拿到了最高档年薪。

isca是会议级别的论文。

isca的详细介绍如下:

isca新加坡特许会计师协会。为世界金融中心新加坡的国家级会计师组织,国际地位斐然。前身为 ICPAS (Institute of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s), 于1963年在新加坡成立。新加坡特许会计师协会是新加坡的国家级会计师组织。

SCA 成立于1963年,通过倡导会计专业的利益,塑造了地区会计界的格局。ISCA 拥有全球思维模式和亚洲视角,利用其区域专业知识、知识和与不同利益相关者的网络,为新加坡转型为全球会计中心作出贡献。

我们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和行业机构、雇主、教育工作者和公众。ISCA 是新加坡资格认证计划(Singapore QP)的管理者,也是授予新加坡特许会计师(CA (Singapore))称号的指定实体。该计划旨在提升新加坡 QP (大学毕业后专业会计师资格课程)的国际形象。

并将其推广为专业会计师的首选教育途径,以期获得 CA (新加坡)称号。 CA (新加坡)是一个享有盛誉的称号,预计将获得全球认可和可携带性。大约有28,000名 ISCA 成员在新加坡和世界各地跨行业的业务中取得了进展。

论文发表渠道isca

1、直接投稿期刊杂志社,自己选定期刊之后,找到正规的联系方式投稿,不过这个阶段对于没有投稿经验的作者来说很容易被虚假期刊蒙蔽,导致无法向正规刊物投稿。2、发表职称论文实体公司实体公司在收费价格上的优势不大,因为费用都算在了职称论文里面。3、发表职称论文网站网络代理机构发表论文是热门选择,选择论文代理机构尽量选择有正规代理资质的平台,代理平台需要有多年的投稿经验、合作实力还有专业的编辑团队和研究团队,风险性降低了,发表学术论文网就是一家这样的正规代理机构。

isca是会议级别的论文。

isca的详细介绍如下:

isca新加坡特许会计师协会。为世界金融中心新加坡的国家级会计师组织,国际地位斐然。前身为 ICPAS (Institute of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s), 于1963年在新加坡成立。新加坡特许会计师协会是新加坡的国家级会计师组织。

SCA 成立于1963年,通过倡导会计专业的利益,塑造了地区会计界的格局。ISCA 拥有全球思维模式和亚洲视角,利用其区域专业知识、知识和与不同利益相关者的网络,为新加坡转型为全球会计中心作出贡献。

我们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和行业机构、雇主、教育工作者和公众。ISCA 是新加坡资格认证计划(Singapore QP)的管理者,也是授予新加坡特许会计师(CA (Singapore))称号的指定实体。该计划旨在提升新加坡 QP (大学毕业后专业会计师资格课程)的国际形象。

并将其推广为专业会计师的首选教育途径,以期获得 CA (新加坡)称号。 CA (新加坡)是一个享有盛誉的称号,预计将获得全球认可和可携带性。大约有28,000名 ISCA 成员在新加坡和世界各地跨行业的业务中取得了进展。

论文发表渠道是什么意思介绍如下:

⼀般只有两种渠道,⾃⼰投稿或者是找论⽂发表机构代投,当然了,如果你在编辑部有熟⼈,可以直接投稿过去,这种⼩概率事件就另当别论了。

论文发表渠道填普刊、核刊、CSSCI、SSCI、SCI等等。

一、自己投稿

自己投稿的话,那么就得自己去找期刊,在论文写作前最好就找好自己的目标期刊,这样是比较理想的状况,根据自己的专业和方向,去找相关的期刊,不同等级的都看一下,等级高的我们可以拿来借鉴,等级一般的这个可以作为我们投稿的参考,了解自己能否达到这个标准,后期经过努力能否超越这个标准。

在论文完成后,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周期来确定找哪种渠道投稿,如果时间比较充裕的话,对自己的论文也比较有把握,可以考虑自行投稿,就是到知网寻找编辑部的联系方式,如果是前期看过纸质版刊物了,那在期刊上也很容易找到投稿信箱。

二、找论文发表机构代发

如果是时间比较赶,对期刊也不是很了解的作者,就可以考虑找论文发表机构代投,代理在这里就是起一个居间服务的作用,帮助作者推荐适合的期刊,因为靠谱的代理对期刊的了解要远多于缺乏发表经验的作者,他们可以根据作者的目标和论文的水准推荐成功发表率比较高的期刊。

代理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大大缩短周期,比如自行投稿的审稿周期一般都是比较长的,期刊的等级越高越长,作者一篇文章投出去,光是审稿就要等几个月才能确定对方收不收,如果是周期比较紧张的作者,这个时间就完全浪费了。

论文发表教程如下:

一 、发表渠道发表渠道主要分2种:一种是自投稿件,一种是代理投稿。2种方法差别很大,分别说一下,适合的人群和差别。

1、自投稿件,这个方式比较适合学霸和钻研精神发或表时间不着急的小伙伴。因为流程比较繁琐,新手很容易被或者蒙圈,主要钻研的过程中会浪费很多时间,后面内容会详细说明一下自投的方法和渠道。2、代理投稿,这个比较适合工作比较忙,平时会操作不会写作的小伙伴,主要是省心省力,但是需要多问,因为代理机构太多 很容易被或者天价发表。毕竟土豪少像我这样的平民多,所以后面内容也会附带上避坑指南和鉴别方式。

二、 以下说一下投稿方式。先说自投方式:首先知网 万方 维普 是相对比较正规和权威的数据库。其中知网的最为权威。此处以知网为例,演示如何查询发表相关期刊信息。首先是需要找到我们论文反向内容的相关期刊。进入知网,在刊物检索页面中查询出版物检索中查询相关类别:

找到符合自己论文的相关方向期刊后,进入期刊后显示所有的期刊相关信息。

相中好期刊后,点击投稿,按照格式步骤就可以了。

论文发表渠道ISCA啥意思

什么是sci论文?首先sci是一种科学引文索引,而sci论文就是被科学因为索引检索收录的文章,对于sci论文,相信国内的很多作者都不陌生,即使是从来没有发表过sci论文的人应该也听说,这种论文发表的意义在于它是最高水准的学术论文发表,sci论文发表在国际上被视为学术水品的衡量标尺。

sci论文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的影响力和价值都是非常高的,它不仅仅在国外受到认可,在国内的认可度也是颇高的,在很多对于学术论文发表有要求的考核中,sci论文都是最受认可的,拥有一篇成功发表的sci论文,对个人的晋升发展、能力提升都极为的有力。

除此之外sci论文也是一国际间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重要途径,一个国家sci论文的发表数量也能证明该国家的科研水平高低。不论是从个人角度还是宏观角度,sci论文发表都有着十分积极的学术价值。因为它是能够推动国家科研事业的发展进步的。

那么怎样才能写出一篇好的sci论文呢,在这里也是整理了一些建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阅读文献和参考文章

这是写论文都必须经历的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每周坚持泛读最少3篇sci,精读1篇sci,其实你会发现,写论文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复杂。

2.期刊的选择

写论文之前,选择合适的目标期刊是令自己集中精力的最好办法,能够在后面写作时避免很多无效的工作。一定要把握住期刊声誉和当前所在研究层次显示之间的最佳平衡点,之后就可以根据期刊官方网站给出的要求来选择自己的写作防线和修改初稿。

提升论文影响力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撰写目标读者希望关注的研究,所以挑选期刊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第一步。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远离那些“掠夺性期刊”!这些“欺诈性期刊”的出版方式极其不道德,经常恶意;利用初次投稿作者急切发表的心理。所以当你不能确定选择的期刊是否靠谱时,一定要向导师寻求建议,并对这种期刊进行彻底调查。

3.尽早动笔

很多同学都是等到实验操作快结束了,数据都整理好了,才开始动笔;其实写论文最好的方式,是尽可能早地开始动笔。

最常见的论文撰写策略按顺序依次是:

Method-Introduction-Result-Discussion

我们可以将论文中的部分内容预先写好。确保在动笔之前,就已经能详细地列出论文的提纲,以便规划后期你的工作内容和进度。可以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写好方法学 (Method) 部分的段落,这是前期最容易撰写的部分。如果项目计划有任何变动,之后可以稍作调整。如果你够勇敢,甚至可以提前写好引言 (Introduction) 段落。

很多人喜欢把引言部分留到最后编写,目的是要确保这部分内容的准确性。但是也有人会先将引言部分落实到位,再去搭建剩余那部分论文内容的框架。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习惯偏好。在开始准备初稿之前,最好是在给论文编制提纲之前,就先考虑应如何引导阅读论文的读者。这样在你撰写论文时,尽可能始终贴近论文的主线思路。

最后就是关于写作效率的问题了,在确定了方向和契合期刊后应当如何保持高效的写作效率。关于这一点小编只想说,只能依靠自身努力去克服,不论你是拖延症还是完美主义者,又或者其他习惯性格,都会影响你的写作效率,所以小编才建议大家尽早动笔,毕竟坚持每天花费几小时写论文,总要比每隔几周才来一次马拉松式论文写作的效率更高。

最后再给大家说几个sci论文的注意事项:

1.摘要中切忌将引言出现的内容写入,也不要对论文内容做诠释和评论

2.不要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

3.论文的结构一定要严谨,表达要简明,语义要确切!

论文在顶级国际会议asplos上发表的,水平很高。asplos是计算机系统结构领域的顶级国际会议,涉及体系结构、硬件、编程语言、编译器、操作系统和网络等多个方向,在这里发表的论文含金量很高,作者的水平也很高。

根据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定义,SSCI是一个国际性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在国内属于权威性的高水平学术论文发表渠道。

大家是否了解,SCI这个英文单词是什么意思呢?它和写论文到底有哪些关系?

论文发表渠道isca什么意思

SCI是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CitationIndex,简称SCI),SSCI是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SocialSciencesCitationIndex,简称CSSCI),可以发表自己的文章。

1、SCI

SCI于1957年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forScientificInformation,简称ISI)在美国费城创办,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1961年创办出版的引文数据库。

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其中以SCI最为重要。

2、SSCI

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为SCI的姊妹篇,亦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建,是可以用来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科学论文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的大型检索工具。

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SciencesCitationIndex,简称SSCI)收录报道并标引了2684种(截止到2009年6月9日)社会科学期刊,同时也收录SCIE所收录的期刊当中涉及社会科学研究的论文。

3、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英文全称为“ChineseSocialSciencesCitationIndex”,缩写为CSSCI。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开发研制的数据库,用来检索中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论文收录和文献被引用情况,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领域的标志性工程。

扩展资料:

SCI论文的重要性

1、随着经济全球化,科学研究也日益全球化,SCI论文是进行国际科学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使国际同行了解我们的主要渠道。

2、发表SCI论文,可以向世界显示我国基础研究的实力,提高我国在世界科学界的地位。在世界著名刊物如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一篇重要文章,对于某一学科而言,其意义不亚于在国际体育比赛中取得一块金牌。

3、发表SCI论文的多少和论文被引用率的高低,是国际上通用的评价基础研究成果水平的标准。是招聘、提升、考核、评奖的重要指标。

4、就基础研究而言,在什么样档次的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便具有什么样档次的水平,一目了然,一般不再需要鉴定。成果不是在国际知名的SCI刊物上发表,便很难被认为是国际水平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SCI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SSCI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CSSCI

isca是会议级别的论文。

isca的详细介绍如下:

isca新加坡特许会计师协会。为世界金融中心新加坡的国家级会计师组织,国际地位斐然。前身为 ICPAS (Institute of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s), 于1963年在新加坡成立。新加坡特许会计师协会是新加坡的国家级会计师组织。

SCA 成立于1963年,通过倡导会计专业的利益,塑造了地区会计界的格局。ISCA 拥有全球思维模式和亚洲视角,利用其区域专业知识、知识和与不同利益相关者的网络,为新加坡转型为全球会计中心作出贡献。

我们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和行业机构、雇主、教育工作者和公众。ISCA 是新加坡资格认证计划(Singapore QP)的管理者,也是授予新加坡特许会计师(CA (Singapore))称号的指定实体。该计划旨在提升新加坡 QP (大学毕业后专业会计师资格课程)的国际形象。

并将其推广为专业会计师的首选教育途径,以期获得 CA (新加坡)称号。 CA (新加坡)是一个享有盛誉的称号,预计将获得全球认可和可携带性。大约有28,000名 ISCA 成员在新加坡和世界各地跨行业的业务中取得了进展。

什么是sci论文?首先sci是一种科学引文索引,而sci论文就是被科学因为索引检索收录的文章,对于sci论文,相信国内的很多作者都不陌生,即使是从来没有发表过sci论文的人应该也听说,这种论文发表的意义在于它是最高水准的学术论文发表,sci论文发表在国际上被视为学术水品的衡量标尺。

sci论文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的影响力和价值都是非常高的,它不仅仅在国外受到认可,在国内的认可度也是颇高的,在很多对于学术论文发表有要求的考核中,sci论文都是最受认可的,拥有一篇成功发表的sci论文,对个人的晋升发展、能力提升都极为的有力。

除此之外sci论文也是一国际间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重要途径,一个国家sci论文的发表数量也能证明该国家的科研水平高低。不论是从个人角度还是宏观角度,sci论文发表都有着十分积极的学术价值。因为它是能够推动国家科研事业的发展进步的。

那么怎样才能写出一篇好的sci论文呢,在这里也是整理了一些建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阅读文献和参考文章

这是写论文都必须经历的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每周坚持泛读最少3篇sci,精读1篇sci,其实你会发现,写论文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复杂。

2.期刊的选择

写论文之前,选择合适的目标期刊是令自己集中精力的最好办法,能够在后面写作时避免很多无效的工作。一定要把握住期刊声誉和当前所在研究层次显示之间的最佳平衡点,之后就可以根据期刊官方网站给出的要求来选择自己的写作防线和修改初稿。

提升论文影响力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撰写目标读者希望关注的研究,所以挑选期刊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第一步。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远离那些“掠夺性期刊”!这些“欺诈性期刊”的出版方式极其不道德,经常恶意;利用初次投稿作者急切发表的心理。所以当你不能确定选择的期刊是否靠谱时,一定要向导师寻求建议,并对这种期刊进行彻底调查。

3.尽早动笔

很多同学都是等到实验操作快结束了,数据都整理好了,才开始动笔;其实写论文最好的方式,是尽可能早地开始动笔。

最常见的论文撰写策略按顺序依次是:

Method-Introduction-Result-Discussion

我们可以将论文中的部分内容预先写好。确保在动笔之前,就已经能详细地列出论文的提纲,以便规划后期你的工作内容和进度。可以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写好方法学 (Method) 部分的段落,这是前期最容易撰写的部分。如果项目计划有任何变动,之后可以稍作调整。如果你够勇敢,甚至可以提前写好引言 (Introduction) 段落。

很多人喜欢把引言部分留到最后编写,目的是要确保这部分内容的准确性。但是也有人会先将引言部分落实到位,再去搭建剩余那部分论文内容的框架。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习惯偏好。在开始准备初稿之前,最好是在给论文编制提纲之前,就先考虑应如何引导阅读论文的读者。这样在你撰写论文时,尽可能始终贴近论文的主线思路。

最后就是关于写作效率的问题了,在确定了方向和契合期刊后应当如何保持高效的写作效率。关于这一点小编只想说,只能依靠自身努力去克服,不论你是拖延症还是完美主义者,又或者其他习惯性格,都会影响你的写作效率,所以小编才建议大家尽早动笔,毕竟坚持每天花费几小时写论文,总要比每隔几周才来一次马拉松式论文写作的效率更高。

最后再给大家说几个sci论文的注意事项:

1.摘要中切忌将引言出现的内容写入,也不要对论文内容做诠释和评论

2.不要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

3.论文的结构一定要严谨,表达要简明,语义要确切!

论文发表isca

我国人工智能底层研究能力缺失的现象严重,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这方面人才教育培养的缺失。2018年中,作者陈云霁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开设了一门“智能计算系统”课程。这门课程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有很多选不上课的学生跟着旁听了整个学期。

关键词:智能计算系统 人工智能 专业课程

编者按 :5年前,本文作者陈云霁受邀在CCCF专栏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体系结构研究者的人工智能之梦》 1 的文章,第一次公开介绍他从通用处理器转向深度学习处理器方向的心路历程(那篇文章后来也被收录进了《CCCF优秀文章精选》)。经过5年的努力,陈云霁在深度学习处理器方向作出了国际公认的贡献:他的学术论文被顶级会议ISCA’18超过四分之一的论文引用,他的技术成果被应用到华为、曙光、阿里等近亿台智能手机和服务器中。他因此被Science杂志评价为智能芯片的“先驱”和“领导者”。现在,当深度学习处理器已经成为学术界和工业界的热点时,陈云霁再次转身,迈向人工智能系统课程教学的新舞台。这篇文章将和大家分享他走向这个新舞台的心路历程。

智能计算系统课程的开设

我是一名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青年科研人员,主要从事计算机系统结构和人工智能交叉方向的基础研究。看到本文的标题和作者单位,大家可能会觉得有一点奇怪:作者和人工智能专业课程有什么关系?因为传统意义上,上课是高校教师的职责,中国科学院的员工除非是自愿担任了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的岗位教授,否则并没有上课的义务。

驱使我主动思考人工智能专业课程设计的最主要的原因,是这样一个众所周知的现象:越是人工智能上层(算法层、应用层,见图1)的研究,我国研究者对世界作出的贡献越多;越是底层(系统层、芯片层),我国研究者的贡献越少。在各种ImageNet比赛中,我国很多机构的算法模型已经呈现“霸榜”的趋势,可以说代表了世界前沿水平。但这些算法模型绝大部分都是在CUDA 2 编程语言、Tensorflow编程框架以及GPU之上开发的。在这些底层“硬 科技 ”中,我国研究者对世界的贡献就相对少了很多。底层研究能力的缺失不仅会给我国人工智能基础研究拖后腿,更重要的是,将使得我国智能产业成为一个空中楼阁,走上信息产业受核心芯片和操作系统制约的老路。

图1 人工智能研究大致层次

我国人工智能底层研究能力缺失的原因很多,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这方面的人才教育培养的缺失。没有肥沃的土壤,就长不出参天大树。没有具备系统思维的人工智能专业学生,我国就难以出现杰夫·迪恩(Jeff Dean)这样的智能计算系统大师,也不会产生有国际竞争力的智能系统产品。因此,在人工智能专业学生的培养上,我们应当主动作为去改变局面。

2018年我国有35个高校设立了人工智能本科专业,这是重新思考和梳理人工智能培养体系的一次重大机遇。就我目前的了解,大部分高校在考虑人工智能课程体系时,采用的是纯算法、纯应用的教学思路。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仍然是偏向上层应用开发,对智能计算系统缺乏融会贯通的理解。

事实上,各个高校不乏有识之士,在课程设计上绕开系统课程往往受制于三大客观困难:一是国内还没有太多人工智能系统类的课程可供参考,二是国内缺乏人工智能系统类课程的师资,三是国际上缺乏人工智能系统课程的教材。

基于自己的研究背景,我对人工智能的算法和系统都有一些粗浅的涉猎。我是否能为解决人工智能系统课程、师资、教材上的困难作一点微薄的贡献?是否可以身体力行地培养一些具备系统思维和能力的人工智能专业学生呢?

因此,2018年中,我向中国科学院大学申请开设一门人工智能专业的系统课程,名为“智能计算系统”(曾名“智能计算机”),希望能培养学生对智能计算完整软硬件技术栈(包括基础智能算法、智能计算编程框架、智能计算编程语言、智能芯片体系结构等)融会贯通的理解。这门课程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有很多选不上课的学生跟着旁听了整个学期。让我尤其感动的是,有其他研究所的学生慕名自发地从中关村跑到怀柔来听课,上一次课来回车程就要三个小时,回到中关村都是深夜。这也许能说明这门课对学生来说有一定吸引力,大家在听课中有真正的收获。

人工智能专业学生培养和课程体系

人工智能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应该服务于学生培养目标。那么高校人工智能专业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这个问题可能还没有统一的答案。对比和人工智能专业非常接近的计算机专业,高校的计算机专业培养的显然不是计算机的使用者,而是计算机整机或者子系统的研究者、设计者和制造者。

我国计算机专业的前辈在六十多年前开始设立计算机专业时,就高瞻远瞩地设计了一个软硬结合的方案来培养计算机整机或者子系统的研究者、设计者和制造者。这套方案经过六十年的演进,依然基本保持了当年的初衷。今天,各个高校的计算机专业,基本都开设了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编译原理、计算机体系结构等系统类的必修课程(见图2)。也就是说,虽然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软件开发工作,但是他们对计算机硬件系统还是有基础的了解的。

图2 网易云课堂上的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 3

人工智能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应当是人工智能系统或者子系统的研究者、设计者和制造者。只有实现这个目标,高校培养的人才才能源源不断地全面支撑我国人工智能的产业和研究。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人工智能专业的课程设计应当包括软硬两条线(就像计算机专业)。如果人工智能专业只开设机器学习算法、视听觉应用等课程,那充其量只能算是“人工智能应用专业”或者“人工智能算法专业”。毕竟算法只是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冰山底下90%还是硬件和系统。

就拿拥有世界上最大的AI算法研究团队的公司谷歌来说,谷歌董事长约翰·轩尼诗(John Hennessy)是计算机体系结构科学家,图灵奖得主;谷歌AI的总负责人杰夫·迪恩(Jeff Dean)是计算机系统研究者;谷歌AI最令人瞩目的三个进展(Tensorflow, AlphaGo, TPU)都是系统,而不仅仅是某个特定算法,算法只是系统的一个环节。因此,从人工智能国际学术主流来看,系统的重要性是不亚于算法的。

只学过算法的学生或许对于调模型参数很在行,但是对一个算法的耗时、耗电毫无感觉。这样的学生不具备把一个算法在工业系统上应用起来的基本功(因为一个算法真正要用起来必须满足延迟和能耗的限制)。

只有加入了系统线的课程,学生才能真正理解人工智能是怎样工作的,包括一个人工智能算法到底如何调用编程框架,编程框架又是怎么和操作系统打交道,编程框架里的算子又是怎样一步步在芯片上运行起来。这样的学生能亲手构建出复杂的系统或者子系统,在科研上会有更大的潜力,在产业里也会有更强的竞争力。正如业界所云:“会用Tensorflow每年赚30万人民币,会设计Tensorflow每年赚30万美元。”

有很多老师和我说:“人工智能专业确实应当有一些系统类的课程。但国内从来没有开过这样的课,也没有合适的教材,我们学院也缺乏相应的老师来教这样的课程。”这是很实际的三个客观困难,但不应当影响我们对人工智能专业的课程设计。

从学生角度讲,人工智能专业开设什么课程,应该是看国家和企业需要学生会什么,而不完全是看老师现在会什么。六十年前,我国没有几个人见过计算机,更别说开课了。但为了两弹一星等科学和工程计算任务,我国依然成立了中科院计算所,并在计算所办计算机教师培训班,在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此处恕不能一一列全)开设计算机专业,这才有了今天我国巨大的计算机产业。

从教师角度讲,人工智能的系统研究已经成为国际学术热点,讲授这类课程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能帮助教师走到国际学术前沿。今年美国计算机方向Top4高校(斯坦福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麻省理工学院)以及其他多个国际单位的研究者联合发布了一份名为“Machine Learning System(机器学习系统)”的白皮书。在这样的新兴热门方向布局培育一批青年教师,无疑对提升所在高校乃至我国在人工智能学术界的影响力有巨大帮助。

因此,不论是对于人工智能专业的学生还是教师来说,把系统类课程开起来,都是有必要,也是有实际意义的。

什么是智能计算系统

简单来说,智能计算系统就是人工智能的物质载体。现阶段的智能计算系统通常是集成通用CPU和智能芯片(英伟达GPU或寒武纪MLU等)的异构系统,并向开发者提供智能计算编程框架和编程语言等。之所以要在通用CPU之外加上智能芯片,主要是因为通用CPU难以满足人工智能计算不断增长的速度和能耗需求。例如,2012年谷歌大脑用了1.6万个CPU核运行了数天来训练怎么识别猫脸,这对于工业应用来说是很难接受的。显然,要想真正把人工智能技术用起来,必须使用异构的智能计算系统。而为了降低异构智能计算系统的编程难度,就需要有面向智能计算的编程框架和编程语言。

事实上,智能计算系统已经以种种形态广泛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了。IBM的超级计算机Summit用机器学习方法做天气预报,BAT的数据中心上运行着大量的广告推荐任务,华为的手机上集成寒武纪深度学习处理器来处理图像分析和语音识别,特斯拉的自动驾驶系统……都可以看成是智能计算系统。在智能时代,中国乃至全世界都需要大批的智能计算系统的开发者、设计者、应用者。

智能计算系统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20世纪80年代面向符号主义智能处理的专用计算机(Prolog机和LISP机)可以被看成是第一代智能计算系统。但是当时人工智能缺乏实际应用,算法也不成熟,而且当时摩尔定律还处于飞速发展阶段,专用计算机相对每18个月性能就能翻番的通用CPU并没有太大优势。因此,第一代智能计算系统逐渐退出了 历史 舞台。

“智能计算系统”课程重点关注的是第二代智能计算系统,主要是面向深度学习等机器学习任务的计算机。相对于30年前的第一代智能计算系统,当今的第二代深度学习智能计算系统可谓是碰到了天时地利人和。当前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理解、 游戏 、广告推荐等人工智能应用已开始落地,深度学习算法发展速度令人应接不暇。尤其重要的是,通用CPU性能发展已经趋停,要支撑不断发展的深度学习算法,必须要靠智能计算系统。因此,深度学习智能计算系统会在很长一个阶段里都是学术界和产业界关注的焦点。“智能计算系统”课程将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深度学习智能计算系统。

第二代智能计算系统主要支持深度学习等机器学习任务。未来如果人类真的要在通用人工智能道路上再往前走一步,那未来的第三代智能计算系统需要支持的算法将远远超出机器学习的范畴,必须包括联想、推理、涌现等高级认知智能算法。我个人猜测,第三代智能计算系统可能会是孵化通用人工智能的虚拟世界环境。“智能计算系统”课程或许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投身于未来的第三代智能计算系统的研究中。

智能计算系统课程概况

“智能计算系统”这门课程主要是面向人工智能、计算机和软件工程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或研究生。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对智能计算完整软硬件技术栈(包括基础智能算法、智能计算编程框架、智能计算编程语言、智能芯片体系结构等)融会贯通的理解,成为智能计算系统(子系统)的设计者和开发者。

课程的前序课程包括C/C++编程语言、计算机组成原理和算法导论(或机器学习)。课程的课时相对比较灵活,可以是大学期上一个学期(40学时,课程提纲见表1),可以是小学期集中上一周(20学时),也可以嵌入到其他机器学习课程中作为一个补充。对于20学时的短期学习,课程希望学生能对智能计算系统“知其然”,主要是面向实际操作;对于40学时的长期学习,课程希望学生能对智能计算系统“知其所以然”,因此要把机理讲透。

表1 智能计算系统课程提纲(40学时)

在课程讲授上,应该秉承两个原则。一是应用驱动。一门好的工程学科的课程应当是学以致用的,尤其是“智能计算系统”这样的课程,如果上完之后只学会了一些定理和公式,那基本没效果。另外一个原则是全栈贯通。过去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有个问题,就是条块分割明显,比如操作系统和计算机体系结构是割裂的,操作系统对计算机体系结构提出了什么要求,计算机体系结构对操作系统有哪些支持,没有一门课把这些串起来。“智能计算系统”作为高年级本科生(或研究生)课程,有义务帮助学生把过去所有的人工智能软硬件知识都串起来,形成整体理解。

对于“智能计算系统”课程,驱动范例是一个抓手。在国科大上课时,我们选择了视频风格迁移作为驱动范例。简单来说,风格迁移可以保留一个视频中每帧图片的基本内容,但是把图片的绘画风格改掉(比如从普通照片迁移成毕加索风格或者中国水墨画风格等,见图3)。对于学生来说,这是很有意思又在能力范围之内的一个驱动范例。

图3 从普通照片到毕加索风格迁移的驱动范例

我们围绕如何实现视频实时风格迁移,一步步带着学生写出算法,移植到编程框架上,为编程框架编写算子,再为算子设计芯片,构建多芯片系统,并测评这个系统的速度、能效和精度上的优势和劣势,然后进行系统的闭环迭代优化。最后再给大家一个智能计算系统的实验环境,包括摄像头和智能芯片开发板,学生就可以实现一个对摄像头拍摄的视频进行画风实时转换的“半产品”应用了。

结语

我的母亲是一位中学教师。我自己成长过程中,对我帮助非常大的几位前辈恩师陈国良、胡伟武和徐志伟,也都是常年浸淫在教学第一线,有着极大教学热情的名师。从小到大,这些长辈的言传身教,让我深刻地感受到,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能深刻地改变学生、改变行业、改变 社会 、改变国家、改变人类。今天我们教给学生的那些人工智能知识,可能会影响明天我国在智能时代的竞争力。因此,虽然手头有不少基础研究任务,但我还是情愿把培养人工智能的系统人才当成自己未来最重要的使命,把自己绝大部分时间精力花在“智能计算系统”这门课程在各个高校的讲授和推广上。

非常欣慰的是,“智能计算系统”这样新生的一门课程,虽然还有很多缺陷,但还是得到了很多师生的支持和鼓励。我们已在或将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津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华中 科技 大学等多个高校联合开设这门课程。今年我们还会开放这门课程的所有PPT、讲义、教材、录像、代码、云平台和开发板,供老师们批评指正。非常欢迎大家给我发邮件,提出宝贵意见。

未来,我们希望和更多培养人工智能专业学生的高校合作,广泛参与人工智能系统课程的交流研讨,共同提高人工智能系统课程的教学水平。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一定能解决人工智能系统课程开设中的实际困难,使得我国未来培养出来的人工智能人才没有技术上的短板。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在教学能力和经验上与很多教育领域的前辈有着巨大的差距,还需要更多地学习。这门“智能计算系统”课程,对于我国的人工智能系统能力培养来说,也顶多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正如鲁迅先生在《热风·随感录四十一》中写给青年的一段话所言:“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倘若有了炬火,出了太阳,我们自然……随喜赞美这炬火或太阳;因为他照了人类,连我都在内。”

脚注:

1 此文发表在《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CCCF) 2014年第5期,。

2 CUDA:Compute Unified Device Architecture,计算统一设备架构。

3 参见。

作者介绍:

陈云霁

CCF杰出会员、CCF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CCCF编委。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曾获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首届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以及中科院青年人才奖等奖项。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体系结构。

点击 “阅读原文” ,加入CCF。

在遭到了美国制裁之后,华为提出了创新2.0,创新2.0是基于对未来智能 社会 的假设和愿景,打破制约ICT发展的理论和基础技术瓶颈,是实现理论突破和基础技术发明的创新,是实现发明和创造的创新。

华为在接近10年投资超过4800亿元进行研发,希望将会和苹果、高通、英特尔公司一样,在智能手机、基带芯片和智能计算领域推出影响产业和人类进步的重大的技术创新。

也就是华为希望可以通过基础研究突破,构建新的技术标准和全球框架,从而突破美国的封锁,实现自救,要知道,当初美国就是通过发动信息革命、芯片革命,从而成为了全球 科技 、科学、产业发展的主导者,而实现这一切,就需要人才。

华为希望 采取“自建实验室、大学合作、资本运作“等多种方式实现创新2.0,把工业界问题、学术界的思想、风险资本的信念,整合起来,共同创新。

除此之外,华为还提出了“天才少年”计划,这是是任正非发起的用顶级挑战和顶级薪酬去吸引顶尖人才的项目,目的在于“(让)这些天才少年像‘泥鳅’一样,钻活我们的组织,激活我们的队伍”,任正非认为:

“天才少年”计划薪资共分为三档,最高年薪为182万-201万元;中档年薪为140.5万-156.5万元;抵挡年薪为89.6万-100.8万元,远远超出一般应届毕业生的薪资水平。目前,全球仅有4位天才少年拿到了最高档年薪。

除了去年的钟钊(本科毕业于华中 科技 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秦通(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毕业于香港 科技 大学机器人方向)、左鹏飞(本科和博士毕业于华中 科技 大学计算机专业)之后。

今年又有一位90后入选了华为的“天才少年”计划。同样是出自华中 科技 大学的张霁,而且他5月就已经入职了华为,堪称是刚毕业就收获了年薪201万的offer。

这四位可了不得,钟钊出生于1991年,本科就读于华中 科技 大学的软件工程专业。刚上大三的他,就在2012全国大学生数模竞赛中得到了湖北一等奖。

而后,前往中国科学院大学自动化研究所攻读硕士、博士,硕博阶段攻读专业都是“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它是以信息处理与模式识别的理论技术为核心,以数学方法与计算机为主要工具,研究对各种媒体信息进行处理、分类和理解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构造具有某些智能特性的系统。

目前在光学字符识别、语音识别、人脸识别、视频追踪、医学图像处理等方面均有广泛应用。钟钊的导师是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副所长刘成林,其多年来一直研究文档识别算法规模,有着“计较机的导师”之称。

钟钊是中国最早一批学习神经架构搜索(NAS)的,NAS属于深度学习领域难度比较高的研究方向, 你放眼全球,能够从事NAS研究的,数量差多就和熊猫一样,属于稀罕物。而华为目前也想进军automated machine learning领域,钟钊属于可遇不可的的天才。

出生于1993年的香港大学的博士生秦通,在IEEE TRO、ICRA、IROS、ECCV等国际顶级期刊和聚会会议发表多篇论文,得到IEEE IROS 2018最佳学生论文奖的能力。他还曾是浙江大学ZMART队2014年的队长。这支队伍用了5年的时间夺下了国际空中机器人大赛的世界冠军。

左鹏飞以第一作者发表了高水平论文10余篇,其中,发表在OSDI'2018和MICRO'2018上的论文分别成为华科 历史 上首篇计算机操作系统顶级会议(OSDI/SOSP)论文和首篇计算机体系结构顶级会议(ISCA/MICRO/HPCA/ASPLOS)论文,在计算机操作系统和体系结构领域分别实现了华科 历史 上零的突破;发表在MICRO'2019上的论文实现了在体系结构顶会MICRO上的再次突破。

而OSDI是计算机学界最顶级学术会议之一,MICRO是计算机体系结构最顶级学术会议之一,论文被这两个会议录用,其含金量甚至超过一些科学界国际顶尖期刊,难度相当于生物、医学领域在Nature/Science/Cell等期刊发文。 拥有这么多篇高质量的论文,可以说是无数系统领域研究者的梦想对象,可望不可及。

张霁1993年毕业,他本科仅就读于民办二本学校武昌理工学院,可是他却没有给自己的人生设限,而是不断努力,他硕士就读于武汉邮电大学,而博士则成功考取了华中 科技 大学。

我们可以来看看他作出的成绩:

可以说,这4位90后被称之为天才少年,毫无不为过,而且除了华为之外,腾讯、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大企业也都向他们抛出过橄榄枝,像张霁就拒绝过360万年薪的offer。

希望这些天才少年可以在华为乘风破浪,开创颠覆主航道的技术和商业模式,作出革命性技术的突破,颠覆整个全球产业,打破美国长达75年的主导地位。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