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张永和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4 18:09:54

张永和发表的论文

很抱歉,裴树东的年龄我无法回答110字左右。不过,我可以告诉你,裴树东是中国著名的企业家,曾任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他于1952年11月出生,目前已经68岁。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为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曾多次获得国家级荣誉称号,并被评为“中国金融十年风云人物”。他的成功经验和管理理念在中国企业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建筑领域分两块:建筑学和土木工程。看得看你自己想学那个方面,建筑学主要是建筑外观和布局的设计,需要美术基础;土木工程主要是做结构设计,也可以做施工和监理。所以先得看你自己的定位!

裴树东的年龄是45岁。裴树东1978年4月12号出生于山西省运城市,今年45岁了。裴树东2002年7月毕业于武汉医科大学,同年8月10号,他在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任外科医生,现在,他是医院的副院长了。

先学三大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学完之后再看看混凝土,钢结构,基础工程,土力学等等!

张永和发表的论文有哪些

你好 我是建筑学的 可以考虑学一些基本绘画基础 素描和钢笔画都挺重要的 培养美感和尺度感 然后可以看一些建筑杂志 培养对建筑的感觉

—— 2018 CHINA HOUSE VISION展观感 “砼器”的作者——张永和是个人才。 他成功地把自己“塑造”成了一个“中国建筑界领军人物”。偌大的中国,也需要领军人物。这领军人物可不好当的。张永和做到了,不得不佩服他。领军受人瞩目,获人追捧,可我们也需要知道:领军把我们领到哪里去?这事必须知道!那要是带到坑里去了呢?脑残粉丝另当别论。对自己负责的人想必对“领军”都要认真。认真观察、思考、分析、理解。哦!还有学习?此次大展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学习,读解,剖析,并与大家分享研究成果。 “砼器”应该是海尔公司出钱,张永和设计的作品。见之,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一句话:“住宅是生活的容器,不是混凝土的堆砌”。“砼器”的设计应该算是这次大展中最差的设计了吧。 我凭什么这么说? 我为什么这么说? 我想这么说、能这么说、敢这么说,我真的有理由这么说吗? 能说服众人吗? 能说服专家吗? 能让“大师”心服口服吗? 这需要研究。研究需要方法,我的方法:事实陈述——好的标准——对照分析——价值透解——得出结论。五步方法论。一、建筑是生活的容器,不是混凝土的堆砌 首先,“砼器”从它的名称上看就已经落伍。 混凝土是上个世纪和上上个世纪(19世纪)的主题。在中国“砼”字的出现也已经半个多世纪。“砼器”主题并不契合本次的“生活”主题。可以看出,设计者并没有详细研究混凝土诞生——发展——成熟的历史进程,对混凝土的基本概念、根本特性以及其材料的现代意义和基本做法等也都缺乏常识性的深入理解。大胆地搞了一个花样“创新”——混凝土轻薄化。 建筑业者众所周知,混凝土的基本特性是抗压,钢筋的特性是抗拉,组合成钢筋混凝土,成为最佳的材料组合。 从中国传统用材的理念“物尽其用”的角度看这也是对的。但是“砼器”的苦心“创意”却是完全背离基本原则的,也是背离传统的。即: 一、透光通风多孔混凝土完全背离物性; 二、错误地读解时代的方向; 三、从模块造型到材料使用上的用心,费时费力费工,不合理不现代不科学,概念上不正确。在混凝土上玩花子,费工费时,但你要表达出理念上的必要性和先进性。它却没有。 四、为了做出轻薄的效果使用了玻璃纤维,“这是一种环保材料”。女讲解员的解说让我吃了一惊。我当场给她做了一次材料知识补习。“玻璃纤维不仅不环保,甚至对人体都是有害的。”出现这么基础性常识性问题,作为一位知名建筑师是不是让人有种弄巧成拙,尴尬好笑呢?但是我不会笑,我没有一点嘲笑他的意思。我很不希望他们再误导更多的观众,更不希望设计师再出现类似的常识性错误。 我忍不住了。即使说设计师在材料上下了功夫,算是“创意”的话,那也是劲头使错了方向,是本末倒置,答非所问。因为这次的展览主题是“新生活,新空间”。而这个“砼器”在生活概念上恰恰没有一点新意,却在宣传文章里,玩起了文字游戏。“混凝土的“砼”字是由什么什么组成的?” 玩这种低水平文字游戏的手法,陈法旧技,缺乏新意,不可再续。这类大展上的作品应该首先是观念先进,理念创新,技能超前,有血有肉——手法上,要大器而不是小技,要新器而不是陈气,要大舍而不该是蜗居。而“砼器”给人的感觉恰恰就是小技,陈气,蜗居。二、“生活无趣,且自我封闭” 这个“砼器”在设计上,没有新意; 在空间上,非常封闭; 在概念上,非常乏味; 在学术上,缺乏严谨; 甚至在材料使用上,都出现常识性问题。 但,这还都不是最要命的,最关键的它没有内容、没有生活、没有价值,这是最要命的。 这座“非常建筑”理念下的 “非常”建筑确实很非常。它做了不少的非常动作。但问题是它没有思想,缺乏理念,观念落后,技法陈旧,手法老套。比如,让建筑外观穿上“花布格”外装,来掩盖建筑造型单调。用让宅门从一个角落入口来表达非常,而掩饰整体设计的无趣无味。在内部空间单调、无趣、乏味的空间结构下,只能强调我们这里有很先进的家电设备。我们有无人机停靠站,让无人机搬运便当和蔬菜等生活用品。设备的——电气化、自动化、一体化的家电设备的摆放成为了设计的亮点。 “建筑是生活的容器,不该自我封闭”。 “砼器”给观者的第一感受就是非常的封闭。其次,非常的无趣,你完全看不到生活的气息。四壁围合,不开一窗,狭小封闭的空间中,摆放着的四组家具。一组是厂家的现代厨具。另外三组:一个水泥桌椅、一个水泥床、一个水泥浴缸。无型、无式、无色、无味、无趣…构成了屋子里昏暗无趣、乏味无气的蜗居感生活空间。围绕着头顶上一点点可见亮光,把自己封闭起来,给人一种与世隔绝的感觉。 通过四壁无窗的墙体构成了封闭的空间,注入了先进的家电设备让居住在这里的人更封闭,更独居,更物质,更无趣。加剧了人们生活的机器化,无趣化,最终是人的异化。 身处这样的空间,你能感受到设计者传达的生活“新理念”吗? 难道,这就是领军建筑师给我们描绘出的“未来生活、未来家”吗? 如果是你,你想要这样的一个家吗? 难道,我们“未来生活”的样板就是这个样子的吗? 我不能想象。给我的感觉设计师黔驴穷技、装腔作势、故弄玄虚、糊弄观众。我就是这么看到的,这么理解的。 什么是优秀的建筑师?优秀建筑师应该是一个思想的传播者,文化的传承者,价值的创造者,是一个生活的导演。把我们未来的生活导演成这个样子,恐怕是绝大多数人都难以喜欢、难以欣赏、难以能接受吧。从“砼器”的设计我们可知,设计者对四合院的理解也是不正确的。设计者接受采访称,“进入这座建筑的人,会有一种进入四合院的感觉。”我,没有这种感觉。反而有一种“坐井观天”的感觉。 四合院住宅是中国人居环境的典范。它的独到而精彩之处就是它的“院子”空间。这个院子,是能够让生活者走进去的院子,而不是一个“只中看而不中用”的“花盆”。“院子”是居住者充分享受阳光,体悟风雨,丰富生活,天人合一的开放性、深层次、大智慧的生活空间。汉语“家庭”概念中,“庭”说的就是包含“庭院”“院子”的意思。中国人为什么喜欢四合院,喜欢它的什么呢? 答案就是喜欢它的以院子这个活动空间为中心的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居住生活性空间体系。它能够承载晒到阳光的生活空间,而不是只能看到一点亮光的蜗居感受。 我不能理解的是,设计者曾经长期居住在四合院里,但对四合院概念的认识却如此的不到位,理解的如此不深刻。导致错误的引用,不当的解说。我认为,这个作品并没有继承中国优秀四合院居住文化传统,而是抹黑了它。不是对院子文化的精神弘扬,而是一个曲解错用。因此,说“砼器”是最不好的一个设计应该一点都不过分吧。三、创新有风险,领军有风波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砼器”是既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传承,又缺乏有价值意义的创新,也缺少系统性理论的支撑。仅有的一点不同,也是错误频出,常识糊涂,概念有误,传统错读。一些所谓的“创意”点却让“领军”更尴尬、更丢份、更难看了。 为什么说它概念上乏味呢? “砼器”在空间概念的构成上,有“抄袭”住吉的长屋(安藤忠雄的第一代表作)的概念之嫌。但“砼器”设计者并没有真正读懂“住吉长屋”要表达的现实主义意义和时代背景以及作品的精神内涵(有关“住吉的长屋”请详读白林建筑公众号文章——“安藤忠雄光与影的精神”)。而“砼器”只“抄袭”了大师的手法,茫无目的地做出了一个比住吉的长屋更加封闭的生活空间。其实根据我的研究,住吉的长屋也有抄袭中国陕西传统民居之嫌。(详见我发表在日本《建筑杂志》1996.5的论文“住吉长屋—四合院—京都町屋”)。住吉的长屋对外也很封闭,但这个封闭有它的寓意。且其内部的院子是可以进入的,作者安藤忠雄明确表明了设计的意图是让居住者在这里享受阳光,体悟风雨,感受自然,增强意志。它之所以成为大作,是这个作品体现出了丰富的思想内涵,民族个性,文化精髓,时代气息以及深刻的批判精神。有关“砼器”的文章,从学术的角度讲缺乏学术严谨性。 张永和曾经是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主任,也曾是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建筑系主任,还是曾是普利策建筑学科评委,现在是同济大学教授,和他谈学术严谨性问题不应该是问题。他网上的文章提出了“新人居关系学”的概念,那么他就应该做出自己的新解释。究竟什么是“新人居关系学”?从学术的角度应该给出定义,给出诠释,全面阐释其理论的学理体系。为什么说它新?它究竟新在什么地方? 给出明确的说明解释才是学术的态度,科学的态度。文章却没有任何的解释。如果只是用一些新词来忽悠人的话,那么,我们说作者学术上很不严谨、很不规范就一点也不冤枉他了。四、得理不能不饶人,学术评论除外 总之,“砼器”从整体构成上缺乏时代感,看不见“未来的生活”,更看不到“家”的感觉,倒真像一个封闭的容器。在全球化、信息化,生态环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领军的建筑师仍然设计出一个围城、封闭,内向、自我的设计作品,反映了作者对设计方向、时代精神、文化气息的顿感与误读,同时也暴露了作者对传统建筑语言的误读、错用与知识贫乏。透过对“砼器”的透彻分析我们清晰地看穿了“领军”建筑师的理论水平、知识结构、文化读解、思想观念、设计手法以及良苦用心。其苦心创意的“大作”并不能让人信服。 在中国,建筑设计领域还是一个在继续发展中的领域。问题还很多很多,学术研究还很差很差。教学体制还很扯很扯。中国的建筑理论与建筑批评更是非常的不成熟,媒体机制也是很不正常,选优体系也特别的不公平,当然也就被一些“大师”呀、“领军”呀“人物”呀钻了空子。他们钻营度很深,关系网很铁,手段很精到。尤其是我们中国的建筑学术体制很不完善,包括大学,顶级一流的大学。这些不完善形成的漏洞助长了在投机上多多下功夫的人“大有作为”,才让一些投机取巧的人成为了“领军人物”。而让一些真正高水平、有能力、愿付出的人却很难发挥。构成了中国独有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我相信许多建筑师同行们都有亲身经历或者抱有同感。 通过国内外大量的实践观察研究,我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没有大德不配去领军,没有真功不要去创新。否则,领军有风波,创新有风险。只有扎扎实实练好做人、做事、做建筑的真功夫,才能做出优秀杰出的作品。而凭借小聪明去搞所谓的创新,总有一天你会把自己搞的很很难受,很惨。本来可能是为了宣传自己,却搞得让自己更加丢脸、更加难看。五、结语 综上所知,我认为,张永和设计的这个“砼器”在这十个作品中是最差的一个,想必也不会有太多的异议。文章写到这里,有点据理不饶人的味道。俗话说“不能得理不饶人”,这话说得很对。但我想说“学术争论除外。”学术必须要争论的。学术本就应该是在公开讨论、辩论、争论中辨明真理而彰显其价值的。本篇是我的独家观点,观点未必全部正确。我非常希望大家能讨论、议论、辩论、争论,提说异见、提出建议。这次展览也印证了我们常说的另一句话——“建筑太简单,建筑太复杂”。我还想再加上一句:“建筑太好玩”。 建筑是建筑师价值观念与世界认知的产物。简而言之,什么人做什么建筑,什么人做什么设计。价值观决定建筑观,建筑观决定设计作品。这个认识又一次被证明是正确的。我非常希望“砼器”的设计者领军人物张永和先生也能够站出来面对广大的建筑师同行,并向广大的观展群众做一次深入、坦诚、富有成效的学术性交流和作品解说,这样,或许会消除大家对该作品的误解。(完)

梁志天。高文安。刘红梅。建筑设计师张永和都是牛人。

吴良镛 吴良镛 吴良镛,城市规划及建筑学家,教育家。长期致力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教学、科学研究与实践工作。教学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倡导建筑与城市规划相结合。为北京、桂林、三亚、深圳等城市的规划,特别是旧城区改造整治规划设计工作做出重要贡献。专著《广义建筑学》对建筑学与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进行了重要的理论探索。 吴良镛,1922年5月7日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一个普通职员家庭,家境清寒。自幼喜爱文学、美术,兴趣广泛,读书勤奋,各科成绩优异。20世纪上半叶,正值国土遭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战火纷飞,人民流离失所之年代,吴良镛辗转逃难至重庆,1940年,他选择了为战后重建家园的奋斗目标,考入中央大学建筑系,受教于我国建筑教育先驱鲍鼎、徐中、谭垣、杨廷宝、刘敦桢等各位先生门下。1944年,毕业获工学士学位。1945年5月,应著名建筑学者梁思成先生之约,协助编绘《战区文物保护工作》手册图集。此期间论及战后建设人才急需问题,于是即接受梁先生邀请共赴古都北平,协助筹办清华大学建筑工程学系。初任助教,开始进行艰难初创工作。1948年夏,经梁先生推荐赴美深造,进修于著名建筑师E·沙里宁(ELIELSAARINEN)主办的匡溪艺术学院。1949年,以“中国城市研究”论文毕业,并获得建筑与城市设计硕士学位。由于在底特律市与克里夫兰市举办的个人作品展览成功及后来发表的《中国住房研究》等论著均受到美国建筑界的高度评价,《底特律论坛报》发表沙里宁的评论说:“吴完成了出色的工作,根据一以贯之的中国精神,将旧与新融为一体。”当年吴良镛又以夏威夷“太平洋战争殉难者纪念碑设计”荣获全美罗马奖金(RomePrize)建筑绘画雕塑设计竞赛的荣誉奖。在此时期同时受聘参加沙里宁主持的通用汽车公司技术研究中心建筑群规划设计并负责汽车公司设计大厦方案设计。因朝鲜战争爆发,吴良镛基于强烈爱国热情和进步思想,毅然克服重重困难途经香港返国。1950年底,回到清华大学任教,主持新设立的市镇设计组教学。1951年,升任副教授。同年,被委任为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顾问,参加首都的城市规划研究等实际工作。1952年,为造应国家开展大规模建设需要,原北京大学工学院建筑工程系决定并入清华大学,吴良镛被委任为系副主任,协助梁思成先生主持日常教学行政工作。经长期不懈地努力开创,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师资队伍不断充实,学生规模扩大,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教学、科研与规划设计任务相结合的方式在1958年进一步得到推动,其后在毕业设计中继续坚持并加以完善。为创建理论联系实际的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教育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50年代开始,结合教学和科研积极参加了多项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实践工作。先后受国家委托为首都国庆工程和重点建筑以及许多城市规划设计项目提供方案。1976年,唐山地震后,立即投入重建唐山的城市总体规划工作,其后,又负责因建设毛主席纪念堂、天安门广场扩建的总体布局规划设计,在这些实践创作中都付出了大量劳动。 1980年,受联邦德国文化部长邀请,赴卡塞尔大学担任客座教授,为建筑、城市规划与园林及应用社会科学体系开设联合讲座。同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1981年,返回清华大学。1983年,在香港大学讲学,同年,筹组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任副理事长至今。1984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研究所,任所长。同年,被选为国际建筑师协会理事。1986年,被选为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学会会员。1987年,赴法国讲学,任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客座教授。同年,当选为负责亚澳地区工作的国际建协副主席,其后多次应邀出席英国、日本、埃及、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巴基斯坦、加拿大等国的学术会议。1988年,被选为人类聚居学会理事、副主席。当年,应邀作为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客座教授,麻省理工学院的访问学者,并从事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工作。是年,被聘为保加利亚国际建筑学院教授。1990年,为美国建筑师协会提名为该会荣誉资深会员,并被誉为:“新中国的建筑与城市规划先驱者之一,杰出的建筑教育家,著名的水彩画家,多产作家。” 致力于开拓新中国建筑教育事业 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之际,吴良镛即协助梁思成先生在清华大学创办建筑工程学系,当时,梁思成在美讲学,全系只有林徽因教授与吴良镛2人执教。建系之初,大体依照原中央大学建筑系的作法,沿用巴黎艺术学院的传统教学体系。在1947年,梁先生讲学返校后,才逐步在教学中开始增加欧美现代建筑教育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吴良镛正在美国进修,为开拓建筑学的教育道路,适应新中国建筑事业的发展,他毅然返回祖国,在清华大学任教,担任了在当时各校中第一个开办的市镇设计组教学工作。1951年,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呼吁重视建筑教育,建议“更有效地更多地培养基本建设的生力军”,其后又多次提出扩大建筑专业和建筑教育结合实践等建议。当年,与农业大学汪菊渊教授联合建议清华大学与农业大学合办园林绿化专业,并在清华大学招收了我国第一批园林规划设计专业学生,这是后来组建的北京林业大学园林规划系的前身。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进行调整,原北京大学工学院建筑工程系并入清华大学,建筑系规模迅速扩大。暑期后,吴良镛被委任为建筑系系副主任,负责主持日常教学行政管理工作,当时他吸取国外经验并注意从国情和本专业教学特点出发,开始研究和制订了建筑系的全新教学计划,组织了专业,专门化及课程设置,建立了教研室、实验室、图书室、资料室,推动了各课教材及参考资料的编写出版,使教学体系逐步走向正规。经数年努力建设,清华大学建筑系师资队伍不断充实,学生数量进一步增加,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很快成为在全国最有影响的建筑教学中心之一。1958年,在一贯坚持建筑学理论联系实际的传统基础上,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系组织师生参加国庆工程建筑设计及首都和华北地区城乡规划实践。吴良镛身体力行,带领学生投入各项实际规划设计任务,在推动建筑教育改革的进程上不遗余力。通过实践和经验教训总结,吴良镛执笔发表过多篇有关建筑教学改革的文章和论述,在探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教育体系的工作上做出了重要贡献。数十年来,吴良镛为提高建筑教学水准,以严谨的学风,始终坚持在教学第一线,为学生讲授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园林绿化、城市与建筑史等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指导毕业设计、课程设计、带领实习等,经历了建筑教学的各个环节。50年代初,他就是指导建筑学专业第一批研究生的导师,1981年,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博士生导师,1984年,为我国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培养出第一位博士学位获得者,论文“北京奥林匹克及亚运会建设规划研究”被评为国家教委的科技进步一等奖。近年来,吴良镛除了主进研究生必修课“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外,19801990年,指导了30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其中不少论文都以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际效益得到很好的评价。1988年,经过全国评议,以吴良镛为第一学术带头人的城市规划与设计博士点,成为中国建筑界仅有的四个重点学科之一。 80年代以来,通过数十年的教学实践和多次国外讲学考察,吴良镛悉心研究现代西方建筑教育的成就与不足以及各种学派的争论,总结了我国建筑教学发展进程的经验教训。根据我国面临的形势要求,提出了他对中国建筑教育的系统设想与建议:关于“建立多层次的教育结构,广泛培养多种建筑人才”、“教育机构、研究机构与生产实践结合”、“注意职业教育的地区性”、“重视建筑师的社会培养与社会联系”、“教学上将建筑设计扩展为人类居处环境的创造与设计”等基本指导思想,是对我国建筑教育道路特点的概括,也是对建筑事业发展战略的倡议。 吴良镛参与创建经营的清华大学建筑系在他的积极推动下,1988年,组建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他长期教学所造就培养出的一批批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园林学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已经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出重要作用。他所致力探索开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教学道路,也为推动教育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国际国内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勇于实践为城市规划的深化寻求途径 吴良镛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即结合教学和科研工作努力从事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多方面的创作实践活动。先后参加过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校园规划设计,佛子岭水库休养所、杭州华侨宾馆、长沙火车站、北京饭店新楼、北京图书馆新馆等建筑方案设计,天安门广场、东西长安街、海淀区中心、北京西北郊文教区等城市设计以及北京、保定、邯郸、秦皇岛、唐山、北海、酒泉、开封等城市总体规划。1979年,他提出“发展中等城市”的建议,被录入国家政策“合理发展中等城市”。1983年,参与提出对“住房、环境、城市建设”技术政策的建议,1985年,提出北京亚运会建设规划原则均受到重视。近年,在担任国家建设部和北京市、深圳市等市政府的专业顾问工作中,参加上海、广州、西安、厦门、海口等各省市规划方案评议会议上,都热心参与我国许多城市规划的审定、研究和论证工作,对各城市的发展和当前建设提出了不少具有重要价值的建议,得到有关方面不同程度的采纳。 8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建设大规模进行,传统的规划方法已难以适应现实需要。为了推动我国城市规划工作的深化,吴良镛带领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研究所师生,在桂林和三亚两个城市试点,进行了有关控制性详细规划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从我国国情和城市具体条件出发,深入调查踏勘,综合分析,改革了单纯注重建筑形式构图的一般规划设计方式,提出了控制性规划的可行程序与具体内容。特别是规划如何突出城市自然环境山水特色,如何保持历史文化名城传统风貌和保护生态环境等问题上,制定了原则并设计了典范,为推动我国城市规划和设计工作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自1978年起,吴良镛即开始对首都北京旧城区中心地段整治进行研究,以寻找解决这一城市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突出难题的途径。其后又深入到对破旧危房地区改造规划和新型四合院的设计创作工作。依据他提出的“有机更新”思想及建造“类四合院”住房体系,以满足现代生活需求,又能适应旧城环境及其机理的原则。1988年,在北京市及区政府和开发公司的支持下,得以在北京菊儿胡同试点。为完成这项具有综合研究性的规划设计实际工程任务,吴良镛领导研究生和设计小组,从动员当地居民组织“住宅合作社”开始,经方案的确定和施工图纸的绘制,到分期实施建造以及完工后的反馈调研,付出大量辛勤劳动。在探索顺从旧城格局“有机更新”而谋求建立新街坊体系的“有机秩序”理论上,在兼顾居住私密性与邻里交往的人居环境的创造上,在体现实用、经济、美观的新型四合院住房设计上,在运用“融贯的综合研究”于建筑规划设计的方法上,均获得了具有创造性的实际成果。作为首都旧区住房改造整治的典范经验,也得到国内外建筑学界的充分肯定。1991年,菊儿胡同试点被评为北京市优秀设计一等奖。并荣获亚洲建协首次颁发的居住建筑金奖。 吴良镛通过一系列规划设计实践所寻求的途径,特别是他从国情出发研究探索的现代城市设计的概念、原则、技巧和工作方法,为我国城市规划体系的逐步完善充实做出了重要贡献。 开创探索《广义建筑学》理论系统研究的方向 吴良镛以严谨求实的学风和勤奋创新的精神,在建筑学各个领域中努力进行理论上的研究探讨。他在博学广研的基础上发表的专著、论文和报告达百余篇,内容涉及建筑、城市规划、园林绿化、文物保护等方面的理论与方法,包括建筑与城市历史、建筑教育、区域与农村发展以及建筑绘画和美学等范畴,均广泛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1960年,吴良镛主持编著了我国第一本大学教学用书《城乡规划》,1979年,开始主持编辑《梁思成文集》共4集,历时6年完成,先后付印出版,1988年,文集被评为第四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1981年,发表专著《中国古代城市史纲》,并于1985年,发行英文版。1987年,《吴良镛城市规划设计论文集》出版。1988年,出版的第一部《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卷”吴良镛任城市规划分卷主编。1977年起,由吴良镛担任主编的《城市规划》期刊,作为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的主办刊物,已发行68期约130万册。1986年以来,吴良镛负责承担完成和正在进行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委科研基金和加拿大CIDA科研合作基金的《我国城市结构形态发展规律研究》、《城市与城市规划比较研究》、《中国人居环境研究》等项目,都是在当前城市规划领域中具有重大实际意义的课题。 1989年,吴良镛把数十年在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心得,写成了15万字的专著《广义建筑学》出版。这本分为聚居论、地区论、文化论、科技论、政法论、业务论、教育论、艺术论、方法论及广义建筑学构想等10章的学术论文,是我国第一部现代建筑学系统性理论著作,是他对建筑学进行了广义的理性探讨和观念更新的研究成果。本书从更广范围和更高层次论证了建筑的本质、建筑学科的重要性和科学性,揭示其内涵的广博和综合性质。在总结历史经验及对国外相关理论消化吸收的基础上,结合国情,有的放矢、理论联系实际,针对当前我国建筑界存在的问题,展示了一个系统的建筑学理论研究框架,并对实际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工作提出了多方面建议,热情地提倡建筑工作者必须建立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这也是他在梁思成、林徽因先生和沙里宁建筑师的影响下,一直努力从中与西、新与旧之中寻求适合于中国建筑学术方向的主要研究成果。该书出版后,引起我国建筑界广泛的关注,被推荐为“一本建筑师的必读书”。1991年,被授予国家教委科学进步一等奖。

张永和发表的论文是真的吗

先学三大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学完之后再看看混凝土,钢结构,基础工程,土力学等等!

—— 2018 CHINA HOUSE VISION展观感 “砼器”的作者——张永和是个人才。 他成功地把自己“塑造”成了一个“中国建筑界领军人物”。偌大的中国,也需要领军人物。这领军人物可不好当的。张永和做到了,不得不佩服他。领军受人瞩目,获人追捧,可我们也需要知道:领军把我们领到哪里去?这事必须知道!那要是带到坑里去了呢?脑残粉丝另当别论。对自己负责的人想必对“领军”都要认真。认真观察、思考、分析、理解。哦!还有学习?此次大展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学习,读解,剖析,并与大家分享研究成果。 “砼器”应该是海尔公司出钱,张永和设计的作品。见之,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一句话:“住宅是生活的容器,不是混凝土的堆砌”。“砼器”的设计应该算是这次大展中最差的设计了吧。 我凭什么这么说? 我为什么这么说? 我想这么说、能这么说、敢这么说,我真的有理由这么说吗? 能说服众人吗? 能说服专家吗? 能让“大师”心服口服吗? 这需要研究。研究需要方法,我的方法:事实陈述——好的标准——对照分析——价值透解——得出结论。五步方法论。一、建筑是生活的容器,不是混凝土的堆砌 首先,“砼器”从它的名称上看就已经落伍。 混凝土是上个世纪和上上个世纪(19世纪)的主题。在中国“砼”字的出现也已经半个多世纪。“砼器”主题并不契合本次的“生活”主题。可以看出,设计者并没有详细研究混凝土诞生——发展——成熟的历史进程,对混凝土的基本概念、根本特性以及其材料的现代意义和基本做法等也都缺乏常识性的深入理解。大胆地搞了一个花样“创新”——混凝土轻薄化。 建筑业者众所周知,混凝土的基本特性是抗压,钢筋的特性是抗拉,组合成钢筋混凝土,成为最佳的材料组合。 从中国传统用材的理念“物尽其用”的角度看这也是对的。但是“砼器”的苦心“创意”却是完全背离基本原则的,也是背离传统的。即: 一、透光通风多孔混凝土完全背离物性; 二、错误地读解时代的方向; 三、从模块造型到材料使用上的用心,费时费力费工,不合理不现代不科学,概念上不正确。在混凝土上玩花子,费工费时,但你要表达出理念上的必要性和先进性。它却没有。 四、为了做出轻薄的效果使用了玻璃纤维,“这是一种环保材料”。女讲解员的解说让我吃了一惊。我当场给她做了一次材料知识补习。“玻璃纤维不仅不环保,甚至对人体都是有害的。”出现这么基础性常识性问题,作为一位知名建筑师是不是让人有种弄巧成拙,尴尬好笑呢?但是我不会笑,我没有一点嘲笑他的意思。我很不希望他们再误导更多的观众,更不希望设计师再出现类似的常识性错误。 我忍不住了。即使说设计师在材料上下了功夫,算是“创意”的话,那也是劲头使错了方向,是本末倒置,答非所问。因为这次的展览主题是“新生活,新空间”。而这个“砼器”在生活概念上恰恰没有一点新意,却在宣传文章里,玩起了文字游戏。“混凝土的“砼”字是由什么什么组成的?” 玩这种低水平文字游戏的手法,陈法旧技,缺乏新意,不可再续。这类大展上的作品应该首先是观念先进,理念创新,技能超前,有血有肉——手法上,要大器而不是小技,要新器而不是陈气,要大舍而不该是蜗居。而“砼器”给人的感觉恰恰就是小技,陈气,蜗居。二、“生活无趣,且自我封闭” 这个“砼器”在设计上,没有新意; 在空间上,非常封闭; 在概念上,非常乏味; 在学术上,缺乏严谨; 甚至在材料使用上,都出现常识性问题。 但,这还都不是最要命的,最关键的它没有内容、没有生活、没有价值,这是最要命的。 这座“非常建筑”理念下的 “非常”建筑确实很非常。它做了不少的非常动作。但问题是它没有思想,缺乏理念,观念落后,技法陈旧,手法老套。比如,让建筑外观穿上“花布格”外装,来掩盖建筑造型单调。用让宅门从一个角落入口来表达非常,而掩饰整体设计的无趣无味。在内部空间单调、无趣、乏味的空间结构下,只能强调我们这里有很先进的家电设备。我们有无人机停靠站,让无人机搬运便当和蔬菜等生活用品。设备的——电气化、自动化、一体化的家电设备的摆放成为了设计的亮点。 “建筑是生活的容器,不该自我封闭”。 “砼器”给观者的第一感受就是非常的封闭。其次,非常的无趣,你完全看不到生活的气息。四壁围合,不开一窗,狭小封闭的空间中,摆放着的四组家具。一组是厂家的现代厨具。另外三组:一个水泥桌椅、一个水泥床、一个水泥浴缸。无型、无式、无色、无味、无趣…构成了屋子里昏暗无趣、乏味无气的蜗居感生活空间。围绕着头顶上一点点可见亮光,把自己封闭起来,给人一种与世隔绝的感觉。 通过四壁无窗的墙体构成了封闭的空间,注入了先进的家电设备让居住在这里的人更封闭,更独居,更物质,更无趣。加剧了人们生活的机器化,无趣化,最终是人的异化。 身处这样的空间,你能感受到设计者传达的生活“新理念”吗? 难道,这就是领军建筑师给我们描绘出的“未来生活、未来家”吗? 如果是你,你想要这样的一个家吗? 难道,我们“未来生活”的样板就是这个样子的吗? 我不能想象。给我的感觉设计师黔驴穷技、装腔作势、故弄玄虚、糊弄观众。我就是这么看到的,这么理解的。 什么是优秀的建筑师?优秀建筑师应该是一个思想的传播者,文化的传承者,价值的创造者,是一个生活的导演。把我们未来的生活导演成这个样子,恐怕是绝大多数人都难以喜欢、难以欣赏、难以能接受吧。从“砼器”的设计我们可知,设计者对四合院的理解也是不正确的。设计者接受采访称,“进入这座建筑的人,会有一种进入四合院的感觉。”我,没有这种感觉。反而有一种“坐井观天”的感觉。 四合院住宅是中国人居环境的典范。它的独到而精彩之处就是它的“院子”空间。这个院子,是能够让生活者走进去的院子,而不是一个“只中看而不中用”的“花盆”。“院子”是居住者充分享受阳光,体悟风雨,丰富生活,天人合一的开放性、深层次、大智慧的生活空间。汉语“家庭”概念中,“庭”说的就是包含“庭院”“院子”的意思。中国人为什么喜欢四合院,喜欢它的什么呢? 答案就是喜欢它的以院子这个活动空间为中心的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居住生活性空间体系。它能够承载晒到阳光的生活空间,而不是只能看到一点亮光的蜗居感受。 我不能理解的是,设计者曾经长期居住在四合院里,但对四合院概念的认识却如此的不到位,理解的如此不深刻。导致错误的引用,不当的解说。我认为,这个作品并没有继承中国优秀四合院居住文化传统,而是抹黑了它。不是对院子文化的精神弘扬,而是一个曲解错用。因此,说“砼器”是最不好的一个设计应该一点都不过分吧。三、创新有风险,领军有风波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砼器”是既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传承,又缺乏有价值意义的创新,也缺少系统性理论的支撑。仅有的一点不同,也是错误频出,常识糊涂,概念有误,传统错读。一些所谓的“创意”点却让“领军”更尴尬、更丢份、更难看了。 为什么说它概念上乏味呢? “砼器”在空间概念的构成上,有“抄袭”住吉的长屋(安藤忠雄的第一代表作)的概念之嫌。但“砼器”设计者并没有真正读懂“住吉长屋”要表达的现实主义意义和时代背景以及作品的精神内涵(有关“住吉的长屋”请详读白林建筑公众号文章——“安藤忠雄光与影的精神”)。而“砼器”只“抄袭”了大师的手法,茫无目的地做出了一个比住吉的长屋更加封闭的生活空间。其实根据我的研究,住吉的长屋也有抄袭中国陕西传统民居之嫌。(详见我发表在日本《建筑杂志》1996.5的论文“住吉长屋—四合院—京都町屋”)。住吉的长屋对外也很封闭,但这个封闭有它的寓意。且其内部的院子是可以进入的,作者安藤忠雄明确表明了设计的意图是让居住者在这里享受阳光,体悟风雨,感受自然,增强意志。它之所以成为大作,是这个作品体现出了丰富的思想内涵,民族个性,文化精髓,时代气息以及深刻的批判精神。有关“砼器”的文章,从学术的角度讲缺乏学术严谨性。 张永和曾经是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主任,也曾是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建筑系主任,还是曾是普利策建筑学科评委,现在是同济大学教授,和他谈学术严谨性问题不应该是问题。他网上的文章提出了“新人居关系学”的概念,那么他就应该做出自己的新解释。究竟什么是“新人居关系学”?从学术的角度应该给出定义,给出诠释,全面阐释其理论的学理体系。为什么说它新?它究竟新在什么地方? 给出明确的说明解释才是学术的态度,科学的态度。文章却没有任何的解释。如果只是用一些新词来忽悠人的话,那么,我们说作者学术上很不严谨、很不规范就一点也不冤枉他了。四、得理不能不饶人,学术评论除外 总之,“砼器”从整体构成上缺乏时代感,看不见“未来的生活”,更看不到“家”的感觉,倒真像一个封闭的容器。在全球化、信息化,生态环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领军的建筑师仍然设计出一个围城、封闭,内向、自我的设计作品,反映了作者对设计方向、时代精神、文化气息的顿感与误读,同时也暴露了作者对传统建筑语言的误读、错用与知识贫乏。透过对“砼器”的透彻分析我们清晰地看穿了“领军”建筑师的理论水平、知识结构、文化读解、思想观念、设计手法以及良苦用心。其苦心创意的“大作”并不能让人信服。 在中国,建筑设计领域还是一个在继续发展中的领域。问题还很多很多,学术研究还很差很差。教学体制还很扯很扯。中国的建筑理论与建筑批评更是非常的不成熟,媒体机制也是很不正常,选优体系也特别的不公平,当然也就被一些“大师”呀、“领军”呀“人物”呀钻了空子。他们钻营度很深,关系网很铁,手段很精到。尤其是我们中国的建筑学术体制很不完善,包括大学,顶级一流的大学。这些不完善形成的漏洞助长了在投机上多多下功夫的人“大有作为”,才让一些投机取巧的人成为了“领军人物”。而让一些真正高水平、有能力、愿付出的人却很难发挥。构成了中国独有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我相信许多建筑师同行们都有亲身经历或者抱有同感。 通过国内外大量的实践观察研究,我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没有大德不配去领军,没有真功不要去创新。否则,领军有风波,创新有风险。只有扎扎实实练好做人、做事、做建筑的真功夫,才能做出优秀杰出的作品。而凭借小聪明去搞所谓的创新,总有一天你会把自己搞的很很难受,很惨。本来可能是为了宣传自己,却搞得让自己更加丢脸、更加难看。五、结语 综上所知,我认为,张永和设计的这个“砼器”在这十个作品中是最差的一个,想必也不会有太多的异议。文章写到这里,有点据理不饶人的味道。俗话说“不能得理不饶人”,这话说得很对。但我想说“学术争论除外。”学术必须要争论的。学术本就应该是在公开讨论、辩论、争论中辨明真理而彰显其价值的。本篇是我的独家观点,观点未必全部正确。我非常希望大家能讨论、议论、辩论、争论,提说异见、提出建议。这次展览也印证了我们常说的另一句话——“建筑太简单,建筑太复杂”。我还想再加上一句:“建筑太好玩”。 建筑是建筑师价值观念与世界认知的产物。简而言之,什么人做什么建筑,什么人做什么设计。价值观决定建筑观,建筑观决定设计作品。这个认识又一次被证明是正确的。我非常希望“砼器”的设计者领军人物张永和先生也能够站出来面对广大的建筑师同行,并向广大的观展群众做一次深入、坦诚、富有成效的学术性交流和作品解说,这样,或许会消除大家对该作品的误解。(完)

整理的最详细的,大学建筑专业5年必看图书,可以到建筑师论坛上去免费下载,还有很多建筑方案,建筑资料。A必看(与课程相关)B推荐(建筑素养)\x0d\x0a\x0d\x0aA\x0d\x0a\x0d\x0a1《建筑师的20岁》\x0d\x0a作者: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安藤忠雄研究室编\x0d\x0a译者:王静王建国/费移山\x0d\x0a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x0d\x0a推荐理由:浅显易懂,整本书洋溢的是建筑界巨人对建筑学的热爱和坚持,具有感染力。\x0d\x0a\x0d\x0a2《型和现代主义》\x0d\x0a作者:贾倍思\x0d\x0a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x0d\x0a推荐理由:对于大一的构成课时非常好的参考资料,对训练造型能力、表现手段很有帮助。比起清华出的那本构成书要好不少,有意思的多。但是图片够多够好容易让低年级同学落入简单的抄袭,还是应该学习造型的逻辑方法。\x0d\x0a\x0d\x0a3《外部空间设计》\x0d\x0a作者:芦原义信\x0d\x0a译者:尹培桐\x0d\x0a推荐理由:每年大一要做的一个课程设计,但是找到有点难,必看的。\x0d\x0a\x0d\x0a4《交往与空间》\x0d\x0a作者:(丹麦)盖尔\x0d\x0a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x0d\x0a推荐理由:本书从住宅到城市的所有空间层次上详尽地分析吸引了人们到公共空间中散步、小憩、驻足、游戏,从而促成人们的社会交往的方法,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是在讨论空间的基本问题。\x0d\x0a\x0d\x0a5《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第二版)》\x0d\x0a作者:程大锦\x0d\x0a出版社:天津大学出版社\x0d\x0a推荐理由:10楼就有,很多高年级同学有,够基础从一个点讲起,够厚够打基础,够分量。这种书是要反复的翻反复的看的大一看大三也要看,一遍掠过不如不看。觉得基本功差的同学尤其推荐。相类似的书其实挺多的像彭一刚的《建筑空间组合论》,与它显得枯燥。\x0d\x0a\x0d\x0a6《DOMUS》杂志\x0d\x0a推荐理由:出了中文版后,中国的建筑人很有福,大一的同学常翻翻DOMUS的近期杂志,了解建筑界设计界关注的人物关注的问题,如今不知道Koolhaas、Zaha是谁,枉学建筑。杂志很好很好,笔者的最爱。\x0d\x0a\x0d\x0aB\x0d\x0a\x0d\x0a1《勒•柯布西耶与学生的对话》\x0d\x0a作者:(法)勒•柯布西耶基金会\x0d\x0a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x0d\x0a推荐理由:勒•柯布西耶,一个学习现代建筑的人无法绕过的名字,就像读哲学的人绝对绕不过康德。阅读柯布西耶是一种奇怪的感觉复杂、悖别、矛盾,还是那句话他是一枚种子。\x0d\x0a\x0d\x0a2《勒•柯布西埃全住宅》\x0d\x0a作者: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安藤忠雄研究室\x0d\x0a译者:曹文_\x0d\x0a出版社:宁波出版社\x0d\x0a推荐理由:安藤忠雄的研究生把柯布西耶的106个住宅用详尽的图形模型形式表达出来,价值不言而喻。(大一可能看不完,或是一定看不完,反复的看,反复的画、分析,会有收获的。)\x0d\x0a\x0d\x0a3《走向新建筑》\x0d\x0a作者:勒•柯布西耶\x0d\x0a译者:陈志华\x0d\x0a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x0d\x0a推荐理由:现代主义建筑的伟大宣言。了解现代主义最基本的概念。\x0d\x0a\x0d\x0a4《街道的美学》\x0d\x0a译者:尹培桐\x0d\x0a作者:芦原义信\x0d\x0a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x0d\x0a推荐理由:作者把当代许多建筑理论、丰富的知识寓于通俗易懂的流畅文字中,通俗而不浅薄。并且,作者又把这些理论应用于自己的建筑创作,通过自己的大量作品说明这些理论,故理论性强但又不脱离实践。\x0d\x0a是一本非常好的书,推荐。\x0d\x0a\x0d\x0a5《建筑形式的逻辑概念》\x0d\x0a作者:(德)托马斯•史密特\x0d\x0a译者:托马斯•史密特著/肖毅强\x0d\x0a推荐理由:我开始以为是本挺大的书,其实是本很小巧的书,道理讲得很明白,入门的时候应该看看,理性是我们做设计时比较缺失的。\x0d\x0a\x0d\x0a------------------------------------------------------------------------------------------------------------------\x0d\x0a二年级A必看(基本的建筑素养)B推荐(选读)/与课程相关的书自己应该会找了\x0d\x0a\x0d\x0aA\x0d\x0a\x0d\x0a1《安藤忠雄论建筑》\x0d\x0a作者:安藤忠雄\x0d\x0a译者:白林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x0d\x0a推荐理由:现在市面上励志书籍泛滥,说到建筑业中的励志书这本当之无愧,本书是安藤忠雄根据自己给东京大学建筑系研究生讲课的内容写成的第一部著作,写下了自己非凡的建筑之路。说追星也好崇拜也好,让自己感动一次吧!\x0d\x0a\x0d\x0a2密斯•凡•德•罗\x0d\x0a作者:刘先觉\x0d\x0a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x0d\x0a推荐理由:密斯.凡德罗是现代主义建筑师中非常重要的一位,影响了很多建筑师像华裔建筑师贝聿铭,本书全面系统地评介了他的建筑理论与创作实践。\x0d\x0a\x0d\x0a3建筑学教程:设计原理\x0d\x0a作者:[荷]赫次伯格\x0d\x0a出版社:天津大学出版社\x0d\x0a推荐理由:这本书很经典,讲的是建筑师的基本职责创造令人满意的环境。书比较重也很晦涩,要慢慢读天天读,我见过很多人买了这本书热情高涨地翻了几天后就让它进角落了。记住:慢慢来。\x0d\x0a\x0d\x0a4《向拉斯维加斯学习》\x0d\x0a作者:(美)文丘里\x0d\x0a出版社:水利水电出版社\x0d\x0a推荐理由:在今天看来,看本书重要的学的是向现实学习的态度,而不是说具体学拉斯维加斯的种种。这是一本非常重要的一本书,库哈斯的《癫狂的纽约》亦是受其影响。记住:向现实学习。\x0d\x0a\x0d\x0a5《建筑语汇》\x0d\x0a作者:爱德华•T•怀特\x0d\x0a出版社: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x0d\x0a推荐理由:基础平实的好书,交给你一些手法,更多的是让你思考。这时再翻翻《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第二版)》吧。从此你就要开始关注书中提及的事情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记住:慢慢来,贵在坚持。\x0d\x0a\x0d\x0a6《DOMUS》+《城市中国》+《A+U》+?\x0d\x0a推荐理由:重点推荐《城市中国》,设计感没得说,本土杂志中的新锐。其他的杂志自己去翻,利用网络去了解,不多说了。多看。\x0d\x0a\x0d\x0aB\x0d\x0a\x0d\x0a1《建筑学教程2:空间与建筑师》\x0d\x0a作者:赫茨伯格\x0d\x0a出版社:天津大学出版社\x0d\x0a推荐理由:老实说没有第一本经典。“空间”是本书的核心议题,建筑师在实际工作中必然触及物质空间,以及人的精神,文化领域。赫茨伯格利用其广博的经验、聪明睿智和丰富的图像信息资料,为广大关心空间设计的人们提供了重要的设计灵感源泉。\x0d\x0a\x0d\x0a2《安藤忠雄连战连败》\x0d\x0a作者:安藤忠雄\x0d\x0a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x0d\x0a推荐理由:看完上一本论建筑你就会自己看这一本了,不多说,依然很安藤。\x0d\x0a\x0d\x0a3《反理性主义者与理性主义者——国外建筑理论译丛》\x0d\x0a作者:(英)尼古拉斯•佩夫斯纳\x0d\x0a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x0d\x0a推荐理由:《反理性主义者与理论主义者》一书将一些最著名的建筑理论家针锋相对的著说集于一册,其争论的主题为现代主义,这是20世纪最引人关注的问题。对于了解现代建筑舞台上的重要人物很好。适合假期计划性地看看。\x0d\x0a\x0d\x0a4《图解思考》\x0d\x0a作者:(美)保罗•拉索\x0d\x0a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x0d\x0a推荐理由:本书是关于建筑师运用徒手画草图图解技能辅助建筑设计思考的基础理论专著。本书在第二版的基础上,增加了计算机辅助设计及因特网的内容,并对其他原有章节的次序及内容作了调整和补充。本书详尽论述了徒手画完善和发展设计构思的多种技能和方法,并附有大量的笔法优美的徒手画草图。\x0d\x0a\x0d\x0a5《设计与分析》\x0d\x0a作者:[荷]卢本\x0d\x0a出版社:天津大学出版社\x0d\x0a推荐理由:《设计与分析》一书内容共分6章,各章分别与以下这些设计因素有关:组织布局、实用功能、建筑结构、类型研究、背景环境及分析技巧。作者以时间为验证,介绍各种分析图,以求更深入了解建筑设计的过程。书中援引为例的图解多达百幅以上。\x0d\x0a\x0d\x0a6《世界建筑大师名作图析》(原著第三版)\x0d\x0a作者:(美)克拉克,(美)波斯著,汤纪敏,包志禹译\x0d\x0a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x0d\x0a推荐理由:本书剖析了100余位重要建筑师的400多件作品,通过适用于任何建筑的图解方法作出评价。\x0d\x0a\x0d\x0a=======================================================================================\x0d\x0a三年级A(基本的建筑素养)/B(精力旺盛的看看)\x0d\x0a\x0d\x0aA\x0d\x0a\x0d\x0a1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x0d\x0a作者:(美)肯尼斯•弗兰姆普敦\x0d\x0a出版社:三联书店\x0d\x0a推荐理由:本书资料翔实,涵盖了自18世纪中期至20世纪90年代几乎所有主要的建筑思潮及流派、建筑师及代表作;丰富而精致的图片,令本书的阅读更加直观;客观而精到的论述,使现代建筑发展中纷繁复杂的线索变得清晰可循,建筑及建筑艺术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关怀贯穿始终,建筑与音乐、绘画、哲学的内在联系也更可感知。\x0d\x0a\x0d\x0a2《欧洲现代建筑解析:形式的建构》\x0d\x0a作者:冯金龙\x0d\x0a出版社: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x0d\x0a推荐理由:关注建筑最本质的问题:建造——材料,构造,建筑元素间的关系。\x0d\x0a\x0d\x0a3《城市印象》\x0d\x0a作者:凯文•林奇\x0d\x0a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x0d\x0a推荐理由:这是一部有关于城市形象的书,探究了这一形象的重要性及可变换性。经典的书。\x0d\x0a\x0d\x0a4《莱姆•库哈斯与学生的对话》\x0d\x0a作者:莱斯大学建筑学院\x0d\x0a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x0d\x0a推荐理由:Koolhaas当今建筑界的巨人,推荐这本书是想大家对他有基本的了解,促使更多的阅读。\x0d\x0a\x0d\x0a5《非常建筑》\x0d\x0a作者:张永和\x0d\x0a出版社:黑龙江科技技术出版社\x0d\x0a推荐理由:非常建筑工作室的作品集,可以看到张永和的建筑历程,非常推荐。\x0d\x0a\x0d\x0a6《此时此地》\x0d\x0a作者:刘家琨\x0d\x0a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x0d\x0a推荐理由:刘家琨,中国先锋的优秀的踏实的建筑师,看看他是如何解决现实中的建筑问题,如何用基本的朴素的元素去营造建筑。\x0d\x0a\x0d\x0a7自己喜欢的建筑杂志\x0d\x0a推荐《ElCroquis》西班牙的建筑杂志,基本上出大师的专辑,代表了建筑界的较高品味和审美取向,是学习大师深入大师的高质量资料。不夸张的说,是最好的建筑杂志。\x0d\x0a\x0d\x0aB\x0d\x0a\x0d\x0a1《作文本》\x0d\x0a作者:张永和\x0d\x0a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x0d\x0a推荐理由:中国先锋建筑师张永和的作品,说是文学的也好建筑的也好,阐述了张20年的建筑思考,看贯了建筑学著作的陈词滥调,看看张永和的建筑世界吧。\x0d\x0a\x0d\x0a2现代建筑/世界建筑史丛书\x0d\x0a作者:曼弗雷多塔夫里/谢有顺\x0d\x0a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x0d\x0a推荐理由:本书描述了近百年来建筑与城市设计领域内的沧桑变化。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建筑领域内所发生的变化如此之快和如此复杂是史无前例的。所有这些变化、试验与融合都是在这卷丰富的著作中所要讨论的内容。\x0d\x0a\x0d\x0a3《欧洲现代建筑解析--形式的逻辑》\x0d\x0a作者:丁沃沃等编\x0d\x0a出版社: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x0d\x0a\x0d\x0a4《欧洲现代建筑解析:形式的意义》\x0d\x0a作者:丁沃沃等编\x0d\x0a出版社: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x0d\x0a\x0d\x0a5《在投影之外\:文化视野下的建筑图学研究》\x0d\x0a作者:吴葱\x0d\x0a出版社:天津大学出版社\x0d\x0a推荐理由:建筑图是建筑形式信息交换中的重要媒介和手段,也是建筑师的内部思维工具,这是一个丰富的多彩的大家族,各个具体、丰富、生动的形式,对应不同的功能、目的和意义。\x0d\x0a\x0d\x0a6《设计的开始》\x0d\x0a作者:王澍\x0d\x0a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x0d\x0a推荐理由:王澍,一个60年代出生的建筑家,他的建筑活动就如其所生的年代一样矛盾而敏感。在这本书里,建筑与写作是两条永远平行但并不互相解释的线索,全部含义都指向:通过某种建造房子的活动,一个人如何实现自觉,从自觉其所说的语言开始。\x0d\x0a\x0d\x0a7《平常建筑》\x0d\x0a作者:张永和\x0d\x0a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x0d\x0a推荐理由:不多说\x0d\x0a\x0d\x0a8《文学将杀死建筑:建筑、装置、文学、电影》\x0d\x0a作者:董豫赣\x0d\x0a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x0d\x0a推荐理由:该书由作者历年来在各类杂志上发表过的40余篇论文里挑选出的17篇组成,所有文章均以建筑学为核心,广泛地牵涉到文学、绘画、雕塑、电影等相关学科,合适拓宽视野。\x0d\x0a\x0d\x0a9《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x0d\x0a作者:(美)文丘里\x0d\x0a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x0d\x0a推荐理由:本书是文丘里很有影响的一部建筑理论著作。作者认为,建筑具有不足性,出色的建筑作品必然是矛盾的和复杂的,而不是非彼即彼的纯净的或简单的,意义的丰盛胜于简明,甚至杂乱而有活力胜于明显的统一,密斯有一名名言“少就是多”,文丘里却认为“多并不是少”。\x0d\x0a\x0d\x0a10《不只中国木建筑》\x0d\x0a作者:赵广超编著\x0d\x0a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推荐理由:建筑艺术不应该是建筑学者、建筑历史家、甚至建筑专业者的专利品。作者利用了五年的课余时间,用带着感性的笔触,就一般被视为艰涩的传统建筑,写下16篇平易隽永的文章。本书以轻松活泼的方式去接触中国文化,可读性很高。

你好 我是建筑学的 可以考虑学一些基本绘画基础 素描和钢笔画都挺重要的 培养美感和尺度感 然后可以看一些建筑杂志 培养对建筑的感觉

张永发表的论文

电力企业输电线路巡检工作中无人机的运用论文

在当前形势下,电力企业的体制改革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供电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输电线路的分布也越来越广。由于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采用人工方式对输电线路进行日常巡检已远远达不到要求。而采用无人机巡检可以在第一时间查明故障位置,且不会受到地形条件的影响,同时,还可以实现多角度、全方位的巡检,进而从整体上掌握输电线路的运行状况。可见,无人机的应用对于电力企业的输电线路巡检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 无人机的研究设计分析

当前,在输电线路巡检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遥控直升机和四旋翼无人机。应用无人机对输电线路进行全方位的巡视,可以迅速、准确地判断故障的发生点,大大提高巡视工作的效率。从产生和自身结构来看,无人机是先进科学技术创新研究的产物,它的形成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

1.1 技术方面

遥控直升机采用的是普通直升机的气动布局,一般可以携带图像采集和实时传输设备,在飞行过程中,可以将所“看”

到的各种信息通过传输设备及时传输到监控中心,从而大大提高输电设备巡视、检修工作的效率。四旋翼无人机的气动布局结构是 4 个旋翼相互对称分布。这种结构设置使其具有较高的起降能力。此外,四旋翼无人机还安装有减振云台和无线传输设备,在对输电线路进行巡检时,可以利用微型高分辨率的图像采集设备获得高清信息,并将所获信息及时传输到监控中心。

1.2 自身系统构成方面

遥控式无人机的构成主体是遥控直升机的本体。此外,遥控直升机还包括减振悬挂装置、信息采集和传输设备、地面图像的监视和操控系统等。四旋翼无人机主要由本体和地面监控站构成。

1.3 功能方面

1.3.1 无人机的功能分析应用遥控直升机巡检的工作流程是由人工进行遥控飞行或者悬停在输电线路的上空,而后再利用信息采集设备对线路的图像信息进行实时采集和传输;应用四旋翼无人机巡检的工作流程是在地面站的引导下,根据输电线路的布设状况进行信息的采集和传输。具体来说,分为以下几个步骤:①四旋翼无人机自主悬停于特定空间位置,而后再进行图像信息采集;②通过调节四旋翼的航向和减振云台,对图像采集设备、被检测设备的光学角度和距离进行合理调整,实现对输电线路设备图像的实时采集和传输;③根据人工操作的各项指令进行控制,而后沿输电线路进行飞行式观测和信息采集。

1.3.2 地面站的功能分析四旋翼无人机地面站的基本功能包括与四旋翼无人机协调进行遥控、遥测通信,对四旋翼无人机的图像信息采集位置的确定起引导作用,实时接收和整理分析无人机所获得的输电线路信息,实时操作、控制无人机的飞行状态和云台状态。

1.4 关键技术要点和创新点的分析

无人机巡检输电线路的关键技术要点和创新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①四旋翼无人机具有自主悬停、自主导航飞行的特点,可以进行输电线路跳闸后的故障点查找,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完整的输电线路全过程立体式的巡检系统。②四旋翼无人机的另一个功能就是可以对输电线路起到防碰撞保护作用,用于输电线路的巡视和检测,同时,还可以对严重自然灾害下的输电线路起到保护作用,比如常见的大风、暴雨等。③地面实时监控技术和图像防抖降噪技术在输电线路巡检中的应用。无人机所配备的可见光视频可以在网络信息技术的作用下及时传输到监控中心。④对四旋翼无人机一体化设计和输电线路的快速检测系统进行优化,有效解决流线型机身的碳纤维制作工艺问题,进而解决锂电池的选型、旋翼的升力、电机的选型和空气动力等相关问题。⑤自主悬停和飞行控制系统具有自驾和手动两种工作模式。在自主悬停的状态下,无人机不仅可以通过地面站的高清录像检查线路,并保留手动模式,还可以按照既定的路线进行自主导航的飞行和巡检。

2 无人机的应用分析

2.1 实际应用效果

在输电线路的巡检中,应用无人机可以实现多角度、全方位的高空信息采集,有效降低架空输电线路巡检工作的强度,减少安全隐患,促进巡检效率和质量的提高,尤其是在恶劣的'环境中,比如在铁塔打滑时,无人机可以代替人工蹬杆和走线,进而保障了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另外,应用无人机可以大大降低巡检工作的成本,为生产生活用电提供保障。

可见,无人机的应用对当前电力企业的输电线路巡检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2.2 无人机的发展前景

无人机的发展前景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①在高压输电线路中,可快速、准确地查找故障点,并对存在的可疑故障点进行高效、合理的巡检,是高压输电线路稳定运行的保障。

②在输电线路具体的某个路段或局部设备中,可以快速对故障进行巡检,成本低、效率高,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技术性。

③可以智能化定点悬停在输电线路金具和绝缘子的上方进行局部检测,操作简单,从而减少人工巡检的任务量和时间,尤其是在环境条件恶劣的输电线路中,无人机的优势更为明显。

④无人机所具有的陀螺稳定可见监视器和红外线成像仪设备不仅能够对输电线路起到录像和检测的作用,实现自动巡检,还能够有效解决地形巡视困难等问题,进一步降低人工巡检的潜在危险性,提高输电线路的运行质量。

3 总结

电力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保障。在科技的推动下,将无人机应用于输电线路巡检中,可以大大提高输电线路的运行效率和质量,并进一步提升其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因此,电力企业要加大对无人机的应用和研究力度,提升其实际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永,李德波,吴翔,等。无人机巡检输电线路技术的应用与分析[J].宿州学院学报,2013,28(8):87-88.

[2]诸葛葳。无人机巡检输电线路技术的应用探析[J].科技经济市场,2015(5):16.

[3]周海峰。无人机巡检输电线路技术的应用与分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18):1238.

浅析会计1电算化5 字数:0200 字号:大h 中8 小s 【摘要】:会计8电算化8是审计1变革的催化2剂,它将大e大x加快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按照审计3环境要求进行审计3变革的进程。会计6电算化1的普及j对传统的会计7理论和实务都提出了u新的问题和要求,必然对以6会计6为3基础的审计3产生重大r影响,需要我们根据这些影响研究和采取相应的对策,以3达到审计3的目的,切8实有效地防范审计6风7险。 【关键词】 :会计7电算化3;审计2 中4图分6类号:F22文7献标示6码:A文5章编号:1002-0106(2001)0760007-02 一s、会计0电算化2对审计5工a作的影响 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计4算机技术的广u泛应用,使会计1电算化1已m成为2现实并广o泛应用。在我国,目前虽然没有完成普及o会计6电算化4,但是,由于u计6算机可以7大u量存储信息并容易调用,不y仅8可以2提高会计1信息处理的及f时性和准确性,而且从7广t度上m还大g大o扩展了y会计1数据的领域。所以1,会计7电算化0取代手3工w会计5是不i可逆转的历i史潮流。以7会计5为5基础的审计4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5,会计5电算化6必然对以6会计4为8基础的审计6在审计2线索的获取、审计8的内6容、审计7程序和方5法及f审计5风6险等多方1面产生重大e的影响。 二n、开u展计1算机审计2技术的必要性 由于g会计8电算化7的推行,审计3人z员开d展审计5工g作时的审计6风6险不h断增大e。因而,不b论对手5工b系统还是对电算化5系统进行审计3,进行风4险的重新评估是必不m可少5的。同时由于d计3算机的应用,使计7算机作弊不q留痕迹,更具有隐蔽性。因而,在美国有71%的内1部审计0部门a参与p了c系统检测,而06%则被要求在系统运行前,对新系统签字批准,82%有权参与p修改程序的审批,87%检查了i程序编码,53%参与f了e系统研制阶段的审核,虽然采取了i各种措施防止3使用计5算机作弊,但是,全世界每年通过计8算机被盗走的资金高到数百亿m美元t。这无w疑给审计2增加了o查处的难度和风8险,正如国际会计2联合会会长7曾指出的:“会计1师将不t得不x对实际上s通过计3算机报告的财务信息承担责任。” 在电算化0系统下p,数据由计7算机集中0处理,其发生错误的可能性比2较小y。目前,不c少2软件都有取消审计1、反6计4账、反2结账的功能,可以7对会计8记录进行不h留痕迹的修改,特别是当有关人p员故意篡改程序时,在电算化6系统下o就更不y易被察觉,而程序一e旦被篡改,就会导致连锁性、重复性错误。内4存资料可以8毫不q留痕迹地被消除篡改,若没有相关内6部控制制度,其对于c会计3报表的影响是无t法估量的。从8总体上i看,在电算化4系统下y,固有风6险更大l一g些,多数情况下q,审计0人o员可以4把它设定为5700%。 电算化3系统下v,数据处理的环节减少4,并且数据处理过程都是不y可见7的,手0工c系统下l一g些原有的控制便不r复存在。一e般来说电算化5系统下d的控制风7险和手7工g系统下u的相比7更高一z些。因而对电算化0系统应采取更广p泛的符合性测试。由于t固有风2险和控制风3险都有上r升4的趋势,若要把审计8风5险维持在一w个l可以4接受的水5平上n,就必须把检查风5险降低到一e个u较低的水8平上g。这就要求审计7人k员必须相应扩大c实质性测试的内2容及e范围。 三e、会计3电算化7的转变 电算化4软件开b发要从8以5会计4准则、会计2制度为8准型,向以3会计6准则、会计1制度和计2算机核算特点相结合型转变 0。会计5平衡验证方2面的转变。在手2工b会计1下g会计4准则、会计7制度规定在登帐时,对总帐和明细帐,分8别由两个g或两个d以8上j的会计0人c员根据审核无z误的原始凭证或记帐凭证、科目汇总表等进行平衡登记,目的是对于p发生的错误可以4利用这种平衡登记方5式检查差错。但会计5电算化6后,由于g总帐和明细帐的数据均来源于z原始凭证或记帐凭证,计0算机按照登录总帐和明细帐的程序命令将数据从4凭证数据库中8转移到总帐数据库和明细帐数据库,只要记帐凭证审核无q误,计3算机的内0部运算不i可能发生数据运算错误。所以2,总帐金额一d定衡等于o各所属明细帐金额之l和。那种在会计8实务检验中1占据重要地位的、用来检验实务工l作是否正确的最基本“平衡验证”,仍7出现在会计0电算化4软件中7,就成为0画蛇添足。 2。日2记帐和明细帐功用的转变。手6工b会计1通过对现金、银行存款设置日5记帐,主要是现金、银行存款的流动性强,业务频度较大e,比2较容易出现差错和舞弊。通过日0记帐达到日7清月2结,从1而增强了d对货币4资金的管理。设置明细帐主要是为0了t归类信息,便于b查询。当实行会计3电算化4后,利用计8算机较强的运算速度和可靠运算能力x,对各种记帐凭证进行统计5和求和,并对记帐凭证提供多种查询方8式。如日0期、凭证号、摘要、科目代码、单位名称、金额、凭证类型等,若要了x解货币4资金的收支p结余以0及t各明细帐的情况,只需敲入w几w个o指令,其结果便跃入u屏上i。针对货币6资金管理的独特性,我认4为1改每日7登记为5每隔3天e(或40天d)登记一d次,而对于q明细帐除了h年终存档外,平时就没有再设一k个t模块每月0都去登记日3记帐的必要了j。 7。会计6信息传输形式的转变。在手4工z条件下r,信息载体是纸张,不f仅2成本高,而且使大x容量的信息处理和大y范围的信息交流极受限制;同时运算速度慢。因此,对外提供信息时不q得不p将信息予7以4综合,并且主要采用定期(每月2或每年)发布通用财务报告的方7式输出会计5信息,然后输入q到使用者那里,使用者再将其进行解集。 现行的不i少5会计5电算化3软件为8了q紧扣会计3准则和会计7制度这个n轴心8,使手7工y会计8在计3算机上q再现,导致软件开m发思维停留在现行传输模式下m。这种模式的主要局限是现行传输的时空固定化4、格式化4和高度集中5化5。在经济内8容纷繁复杂、经济业务与j市场瞬息万l变的时代,已w满足不o了e管理者的需要了z。因此会计7电算化1软件开h发应充分4利用计7算机资源,除了j定时、按规定格式提供信息外,更多的精力g应花在设计1出适时提供各种现行使用者所需的各种信息,通过网络系统使得各信息使用者能及w时、有效地选取,分4析其所需的信息,作出各种决策,不d必再等到分0期报告出来之r后,获取那些经综合的历g史信息。这种会计0信息传输模式如下f: 四、会计1电算化7对会计1方2法的影响 五y、改造会计8方6法 会计1电算化1在过去的发展历w程中4,基本上d是按传统的会计7方1法来处理会计0事务,会计7软件除了z作些小s的改造,无a法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例如: (一s)会计1科目级别的命名。 传统会计6教科书7把统驭性质的科目称为4总帐科目,总帐科目下g属科目称为5二e级科目或子b目,子z目下u属科目称为6明细科目。如果明细科目下h属还有科目,怎么c命名呢?会计3电算化6根据实践,把总帐科目称为4一z级科目,一h级科目下e属科目称为4二y级科目,依次类推。这样,科目的上q下a级关系明确,表达也l很方4便,使用也p很灵活。 (二d)会计7科目代码的统一k。 2。一x级科目代码长1度的统一d。根据目前出台的88种行业会计1制度分4析,只有外商投资企业的会计3制度一b级科目用了l4位数。但只要舍去它们第一n位,并对某些科目的编码稍作调整,那么d05种行业的会计8科目便可统一e为38位数了s。 2。一z级科目代码对应的科目名称的统一t。比0如,施工b企业中3151的科目名称为1“其他业务支w出”,而旅游企业074的科目名称为3管理费用,还不q统一z,有待改进。 会计4科目代码长2度的统一w与r对应的科目名称的统一a,将为2上q级企业和政府部门q的数据采集与t共享带来极大n方5便。 (三m)记帐凭证种类的统一c。根据现行的会计1制度,记帐凭证的种类有三y大n类九b种。传统的记帐凭证分1类有其原因,一c是查找方3便,二z是工n作习d惯。实现会计5电算化3之t后,查找凭证的方1法增加了d许多,如可以8按凭证号查、按会计5科目查、按摘要中4的文0字查、按金额查等。因此,传统记帐凭证的分6类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t,只用一n种统一f的记帐凭证(即不e分0业务种类),不p但仍8能做到查找方3便、迅速,而且省去了y操作上m的麻烦,提高了i计7算机处理的速度。(四)三h大b会计6报表的统一o。三a大p会计7报表指“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分2析17种行业的三x大l会计3报表,内7容上q、格式上e均存在大p同小a异的现象。如果把这些小d“异”加以1改造,更便于h上d级企业与e政府部门f对基层企业数据的汇总或比5较,更便于w计8算机处理。根据当今5集团企业越来越多的现状和集团企业跨行业、跨地区z的发展趋势,三v大e报表统一s的要求将更强烈。 (五w)帐簿形式的改造。 8。帐簿载体的改造。传统帐簿载体是纸张,会计0电算化6之s后,除了i传统的帐簿必须打印之b外,还有磁性介2质(硬盘、软盘、光盘)作帐簿,但只是处于a从7属地位。当时是财政部门o考虑到相当一d部分7人m不f习k惯使用电子e帐簿,因此采用高成本的措施——打印所有帐簿。现在20年过去了c,笔者认7为4,可以1采取必要的措施,迫使一y部分1人d改掉旧习f惯,确立电子a帐簿在会计4电算化4中0的主导地位。 2。帐簿格式的改造。传统帐簿格式有三w栏式、多栏式、数量金额式,再加上d外币7格式等。目前,相当一p部分0会计4人u员只习e惯用传统的帐簿格式来查帐。其实电脑可以7对任何数据进行分3类、组合,远远超过现行帐簿的格式。比6如,有一x客户8的往来涉及w到四个g帐户7:应收帐款、应付帐款、预收帐款、预付帐款。用现行帐簿格式,只能逐一l打开i这四本帐。用电脑帐簿,只要把这一i客户1名找到,然后将与x该客户1名的有关帐目进行组合,就能分4析到底是我欠2人l,还是人a欠1我。 因此,只要会计8人w员从8传统的帐簿格式的观念中0解放出来,灵活地使用会计6软件,而会计6软件再融入w“会计7业务重组”思想,那么u传统的帐簿格式将被无i格式但能进行任意分7类、组合、汇总的形式替代。 (六8)取消中8间过程表式的输出。所谓中5间过程,指“科目汇总表”、“汇总记帐凭证”、“总帐科目试算平衡表”等在手3工k操作中5的一g些方2法、格式。 其实,编制这些中4间过程表式无e非是为3了i登总帐方1便与l做报表方2便;分6析电算化0中3登帐与y做报表的思路,完全可以3依照对凭证的分2类登记总帐,再形成报表,根本不z必考虑平衡与k否的问题,因为0在凭证输入f时,借贷不f平的凭证是无f法存盘的。取消中8间过程的输出,不y仅3可以3减轻操作人u员的负担,而且可以8使会计1软件更简洁明了r。 (七g)强化8内7部控制制度。传统的内3部控制制度强调帐证相符、帐帐相符、帐表相符、帐实相符,即四相符。会计4电算化8之k后,前三i者相符已x不s用担心3。但是由于m电脑中6的数据很容易被修改、被窃取,而且不r留痕迹,因此,预防电脑犯罪是会计5电算化6工x作的一n个v重要方8面。强化3内2部控制制度,既是预防电脑犯罪的一h个y重要措施,也t是减少3差错的有力o保障。我们应当建立“职权控制”、“运行控制”、“修改控制”、“保密控制”、“硬件控制”等新的内3部控制制度。同时,对传统的会计8工w作组织制度也z应当作出相应的调整。 参考资料: 〔8〕 邓3钠。 商业银行会计1信息失真原因分7析及f防治〔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 2003,(04) 。 〔2〕 张文3祥。 信息系统环境下n审计1风6险的特征与y控制对策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版) , 2008,(81) 。 〔1〕 陈辉军。 会计6电算化2对会计3工q作的影响〔J〕当代经理人r(中4旬刊0) , 2000,(22) 。 〔3〕 韩光强,张永。 现代审计8发展的新阶段--网络审计3〔J〕企业经济 , 2002,(02) 。 〔2〕 郑娟。 会计2电算化1对会计3工d作的影响〔J〕科技资讯 , 2003,(25) 。 sqytΘuДЙv膝li舀f■jΨⅷ

电算化的算是比较好写的能替你写让你在老师那顺利通过q我

张永超发表的论文

如果原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研究生想考取东华大学的研究生,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进行解答。首先,从考取条件角度来看,原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研究生需要满足东华大学研究生招生的条件和要求。通常情况下,研究生招生需要满足学历要求、专业要求、语言要求等多个方面的条件。因此,原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研究生需要认真了解东华大学研究生招生条件和要求,以便更好地进行准备和规划。其次,从准备考试角度来看,原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研究生需要进行系统的考试准备。研究生招生考试通常包括综合素质面试、学科基础考试等多个环节,因此需要进行相应的准备。可以选择参加培训班、自学、模拟考试等方式,以提高考试成绩和竞争力。第三,从选校和专业角度来看,原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研究生需要结合自身的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生院校和专业。东华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拥有优秀的研究生教育资源和学术氛围。考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专业方向,选择适合自己的学院和专业。最后,从申请材料角度来看,原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研究生需要准备相应的申请材料。研究生招生通常需要提交申请表、成绩单、学位证书、推荐信等多个材料,因此需要认真准备和整理。可以咨询学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或者招生指导中心,以获得更多的申请材料和指导信息。综上所述,原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研究生想考取东华大学的研究生,需要了解研究生招生条件和要求,进行系统的考试准备,选择适合自己的学院和专业,以及准备相应的申请材料。希望以上信息能够对考生有所帮助。

想考博到东华大学,首先需要了解东华大学的招生要求和考试内容。可以通过东华大学的招生网站或者招生办公室咨询相关信息。在了解招生要求和考试内容后,需要准备好自己的学术成绩和科研经历,包括发表的论文、参与的科研项目等。同时也需要准备好考试内容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例如数学、英语、专业知识等。最后需要按照招生要求提交申请材料,并参加考试。在准备过程中可以参加相关考试的培训班或者请教相关专业老师进行指导,提高自己的考试水平和能力。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