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古诗十九首论文发表期刊

发布时间:2024-07-07 08:30:18

古诗十九首论文发表期刊

(二)、《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及主题《古诗十九首》以其内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对它的分析历来是见仁见智。不少文章认同马茂元的观点,认为《古诗十九首》以“游子之歌”、“思妇之词”为题材,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汉末中下层文人在动荡不安的年代里坎坷不平的生活经历,抒发了他们离别相思的感伤、人生苦短的惆怅,知音难遇的悲哀和对世态炎凉的愤慨等世俗情怀,在中国古代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千百年来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共鸣。张茹倩、张启成先结合刘勰对《古诗十九首》“古诗之离别,词怨皆深”的评论,认为江淹《古离别》比较准确地概括了《古诗十九首》主要思想内容,又认真分析每首诗后,得出:第1、2、6、8、9、14、16、17、18、19是伤别;第3、11、12是叹时伤己;第13、15是及时行乐。《古诗十九首》的主题是以伤别为主,宣扬及时行乐的仅两首。[19]不少论文偏重于对“感时伤志、相思离别”两大主题中所反映的时代背景的描述、人物命运的把握、心理活动的推测、艺术特色的品评上,富有新意的偏少,陈陈相因的居多。能够代表此期研究水平的论文,没有满足于对诗中自然现象、社会现象、诗歌格调品位方面的表象描述,而是从生命哲学的高度,把研究的重点转向了对《古诗十九首》作者内心世界的分析及精神内蕴的阐释。他们相继提出了生命哲学、生命价值、生命形态、人性复归、精神形象等严肃命题,充分体现了新时期研究的特点:复归人性,重视人的生命价值。“生命哲学论”。王利锁分析了《古诗十九首》的哲学内涵,它作为文学自觉时代的先声蕴藉了丰厚而深沉的哲学精神和对人生的宏深看法,它表现出的深层心理意识即深沉的忧患意识,对人生短促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就是这一哲学精神的核心。[20]刘琦从文学史的角度分析《古诗十九首》,认为它“真实地展示了汉末下层文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灵历程,表示了他们生命价值观形成的历史和社会原因,表现了儒家人生价值观被现实击碎后的精神空虚和道家消极人生观的抬头,在中国文学史上拓宽了文学的生命主题”。[21]解德枫对《古诗十九首》精神内蕴的发掘有独到之处,他认为《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如此强烈而集中地表达生存与死亡的命题,面对人生观、人生哲学、个体生命等问题作出的人生抉择,体现在他们对时间、节序的敏锐感和惊惧;对由永恒的时空构架中人的渺小和无所凭依所产生的漂泊感、虚无感;以个体生命之死亡大限的清醒而痛苦的体认和观照汇成了诗的主旋律,使个体生命的自觉成为一个时代的普遍意识,成为一个世纪的主题歌。[22]“生命价值论”。杨德贵认为:《古诗十九首》是一曲深沉的生命之歌,从内容到形式开一代之先声,之所以能产生一种“泣鬼神、动天地”的力量,也在于它以“人”为主题而体现了对“人”的生命价值的探寻。诗人们重视生命价值,积极去体现生命价值,在对生命存在的珍惜中渗透一种对生命意识的深深忧患。中国文人的生命意识的真正觉醒是在汉末和魏晋,古代文人突然之间意识到了个体生命的短暂易逝和人生的坎坷乱离。《古诗十九首》就是这种生命意识的典型表现。他们从自我的角度来反求人生的价值,具有生命的深刻内涵。[23]总之,“生命价值”、“生命意识”“人性复归”、“人文精神”等问题,成为一时研究的热点,姜兰宝、张振龙、黄桂凤等都参与了讨论,并对某一方面有深刻独到的见解。“生命形态论”。 郭自虎分析《古诗十九首》作者的生命状态时总结出“他们不能增加生命的长度,却可以用增大生命的密度来弥补”。[24]这一说法在不少论文中以不同的表述方式出现。宣丽华两次撰文,从深层次分析《古诗十九首》作者的生命状态:他们独特的抒情方式自始至终贯注着属于文人所特有的苦闷情绪,我们从《古诗十九首》中所感受到的,便是一种相悖于当时主流文化的独立话语,或者说作为藉藉无名的文人群体的独特生存方式,恣意挥霍生命密度来弥补令人遗憾的生命长度,外化为抛掷生命的种种状态。美酒佳人,宴饮冶游,构成了《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们勘破人生,及时行乐的生命形态,他们在自己的失意人生中营造着独特的精神避难所,对人生无常与生命短暂的忧患,终于化为秉烛而游的生存状态。[25]“精神形象论”。 在古诗的字里行间,在诗人的心灵深处,安琪透过“消沉颓废的表面,看到了一群苦闷彷徨、在迷乱中探索的追求者的不懈形象,感染到他们对现实人生的深深眷恋”。安琪认为:《古诗十九首》为中华民族精神现象史增添了新质,塑造了一个自我生命开始觉醒的生机蓬勃的崭新的精神形象,诗人们探索到新的人生价值观念。从人生价值的哲学高度重新审视永恒的宇宙,短暂的人生和生命的意义。[26]与“精神形象论”相似的有“精神孤独论”。刘方喜从诗人“寄居外乡的特定语境中”,把握其思妇诗的真正意义,分析出《古诗十九首》作者在物质空间层面上,他们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在精神层面上,他们同样失去了精神家园。《古诗十九首》就是作者在精神上不被接纳而失去认同感、家园感所发出的真挚咏叹。[27]刘则鸣也持相同的观点,他认为《古诗十九首》所渲泻的情绪乃是一种沉重的孤独感,这种在时空中、人世间的孤独感萦绕在每个诗人心间,并显露于每一首作品的字里行间。古人因对自身前途的迷茫和对社会命运的迷茫而处于一种焦虑状态,他们想藉爱情来排解,想藉友情、亲情、乡情来排解,用及时行乐来排解,醉生梦死来排解,用诗的清醒与迷狂来排解,终于吟成这千古绝唱。[28]“及时行乐论”。《古诗十九首》中的“及时行乐”思想,曾一度被批判和否定,说其是没落阶级的腐朽哲学,是追求富贵、长生的享受,以及抒发个人怀才不遇的牢骚和离愁别恨的感伤情调等。关于马茂元所受批判的阴影在相当时间内仍挥之不去。所以学术界一直采用低调处理方法,以谨慎的态度对待它。或用“消极颓废”来简单概括,或避而不谈。80年代以后,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仍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持否定态度,认为对古诗作者及时行乐、消极颓废的人生观不能肯定,也不能盲目称赞所谓“感情真挚”,应深入分析这些诗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不能模糊时代和阶级界限。随着思想解放,人们逐渐摆脱了偏见,能够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二重性,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采取客观的、宽容的态度,辩证地分析评价当时中下层知识分子的坎坷命运和生命意识的觉醒,以及他们对自己生命的意义、个人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王利锁认为:享乐思想不过是假象的肆意畅怀,其背后真实的则是人体的自觉和觉醒之后找不到出路的苦闷。享乐思想也应被看作是觉醒时对人生价值追求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意识到生命有限,要求在有限的时间中珍惜自己的生命,因此,他们企图增加生活密度来补偿人生短促的缺陷,在生活密度和自身亮度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29]郭精锐也指出:诗人们不是在生命短促的感叹中悲天悯人,也不是要超然物外求告神仙,它要追求现世享受,而这种享受是因为诗人不愿再在忧生念乱中虚度一生而理直气壮地追求的。[30]骆玉明和张湛非常直率地认为追求享乐本来就是人类的天性。《古诗十九首》是一种新的人生观念的宣传,及时行乐的种种表现中充满着对生命的强烈眷恋和无可奈何的的心情。诗人旨在从客观性出发,建立一种享受人生、任其自然的生活态度。这就是诗人赞叹神往的另一个天地,别一种人生。[31](三)、《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征《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为中下层文人,有着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实际生活的深切感受,艺术上汲取了乐府民歌的营养,又在表现方法上接受了《诗经》、《离骚》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在作品中形成了平易淡远的独特艺术风格,使之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早期抒情诗的典范。不少论文从艺术形式、创作态度、抒情方式、修辞技巧等方面总结《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征。倪其心将《古诗十九首》的风格概括为:深入浅出的艺术构思,富于想象的比喻手法,情景相衬的描写技巧,如话家常的平淡语言,融合在一种直抒感兴、曲尽衷情而委婉动人的独特风格之中。[32]抒情方式。《古诗十九首》用浅貌表现深衷,用短语表现长情。潘啸龙结合具体篇章,论述了《古诗十九首》“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并加以延伸和具体化,认为“外在的抒写方式如长期托拟、遥映、交鸣、正笔反用手法取得“唤得醒、点得透”的艺术效果。[33]刘跃进从抒情方式的转变、独立精神的寻求上,指出《古诗十九首》呈现一种低回要眇的美学风貌,它按情感起伏的节奏剪裁诗思,让读者从各个侧面去领悟诗人的情思。抒情方式是网状的复合的,给读者留下更大的想象空间。[34]总之,真情是抒情诗的灵魂,不少作者从抒发真情实感的尽度审视《古诗十九首》的“爱情篇”、“友情篇”、“人生篇”,认为诗人向往真挚的爱情,渴望真挚的友情,追求真实的人生,在清新优美的诗句里,在低沉感伤的情调中,回荡着人间真情美的主旋律,闪动着诗人坦诚纯真的心灵。美学风格。 探讨《古诗十九首》的美学思想、审美特征和审美意象成为一个研究的热点。邓乔彬先后发表两篇从美学的角度研究《古诗十九首》论文,他认为《古诗十九首》对生活现象作了准确深刻的本质概括,体现出“美是生活”的精神。它不同于汉大赋对生活的游离,而是与生活的统一,且在表现生活美之中,创造了艺术美,达到了生活美与艺术美的统一。并总结出了《古诗十九首》惊心动魄的真情美、浑厚朴实的自然美、意境浑融的整体美,对我国诗歌美学的积极作用是不可置疑的。[35]盛树屏又总结出了《古诗十九首》的重复变化的节奏美、整齐规范的形式美。此“五美”是对《古诗十九首》美学意蕴的比较全面地概括。刘迪才对诗中动物、人物、时间、空间等九种典型的意象加以审美观照,发现诗人目前之象无不成为诗人心中之意投射的对象而深深烙上诗人主观情感的痕迹。从意象与诗中呈现的情感氛围中透视出诗人的灵魂。[36]语言特征。《古诗十九首》深衷浅貌的语言风格,体现在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和丰富的表现力的炉火纯青的语言上。它具有乐府民歌朴素自然的优点,质而不野,浅而不露。不虚矫晦涩,不闪烁其辞的情感表达方式等等,是许多论文反复重复、极力称道之处。赵敏俐的观点具有代表性,他把《古诗十九首》的独特的艺术风格总结为:是情真意切的艺术,是文人抒情诗的典范。既有乐府歌谣的纯真,又有文人诗的文雅,不过于粗野,也不过于雕琢,质朴而自然,纯真而高妙,在追求思想表达的畅通无阻中,自然把自己的文化修养融入全部情感之中。[37](四)、《古诗十九首》在文学史上地位近20年的中国文学史在论及这一问题时,大多是把它和《诗经》、《楚辞》、《汉乐府民歌》等进行比较研究,或侧重比较它们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刻程度,或分析它们产生的社会基础、政治思想、文化氛围;或评论它们的创作态势、语言特色、艺术风格等。概括起来,《古诗十九首》在以下四个方面奠定了在我国诗歌史上的地位:一是它继承了《诗经》以来的优良传统,为建安诗风的出现作了准备。二是它是汉代诗歌由民间文学过渡到文人创作出并现繁荣局面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三是它将五言抒情古诗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体系。四是它为五言诗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的出现,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成熟。它崭新的诗歌形式及圆熟的艺术技巧,为五言诗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叶幼明得出的结论是:《古诗十九首》是我国诗歌由“言志”向“缘情”的方向发展的开端,由叙事向抒情方向转变的伊始。《古诗十九首》尽情地毫不掩饰地抒写个人情怀,为我国古典诗歌开拓了新的描写领域。它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开创的比兴系统。[38]赵敏俐认为《古诗十九首》在艺术形式上为文人五言诗的创作开辟了一条新路,也创作了一种雅俗相间的文人五言新诗体。这一抒情诗的艺术典范为魏晋六朝诗歌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张亚新则专门论述了《古诗十九首》为建安诗歌的繁荣所起的启示、示范、和推动作用。它在体裁方面为彬彬之盛的五言诗黄金时代建安文学的到来做好了准备,它直面人生的现实主义创作也直接开了魏晋文学的先河。[39]综上所述,20世纪《古诗十九首》研究有继承,有发展,有创新。但是也可以看出,交叉重复研究多,独具特色、有重大突破的少。关于《古诗十九首》作者及写作年代、思想内容、表现主题、艺术特征,尽管经过了近一个世纪的探索,仍有很多研究课题。如对《古诗十九首》的人性复归、生命意蕴、时间意识、时空感悟的研究正成方兴未艾之势。对21世纪《古诗十九首》研究,曹旭提出了较为明确具体的意见:一是材料的收集,将隋树森未收集到的资料(各种古诗选本、后人拟诗、历代诗话评论、各种专著中等)尽量搜罗完备;二是资料的整合工作,把诗歌的意象的层面、意义的层面、体式的层面、风格的层面结合起来研究;三是更新观念,丰富研究方法,拓宽视野。[40]我们相信21世纪的研究者会继往开来,使《古诗十九首》研究呈现出新的气象。参考:

你搜憋 我在学校图书馆搜到相关论文 找到与 古诗十九首 相关的中文期刊 1058 篇,用时 0.006 秒不知道你是不是大学生,是的话就用学校的图书馆搜,不是的话就用万方、知网之类的文献库搜比如万方上的这篇:《古诗十九首》植物意象统观及文化意蕴诠释[期刊论文] 《宁夏社会科学》 PKU CSSCI -2010年5期 孙秀华摘要:统观<古诗十九首>中运用植物意象的十首诗歌,其植物意象可以分为四类进行诠释,即"时序之草"、"生命之树"、"遗远芳华"和表现"情爱依附"的植物意象,而每类植物意象又各自具有较为深远的文化意蕴.在对<诗经>、<楚辞>植物意象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上,<古诗十九首>的植物意象在艺术表现上具有自己的特点,体现了"婉转附物,怊怅切情"的艺术风格.

可能。比较好写,可以写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与生命意识,而且总共才19首诗,就算答辩时主考官提问,让你背诵也不怕。

古诗十九首》最早著录于梁萧统主持编纂的《文选》,是一组代表着汉代文人五言诗最高成就的诗歌,它对魏晋以来文人五言诗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刘勰誉之为“五言之冠冕”。此后历代诗论家不断探求《古诗十九首》千古不朽的艺术魅力,或对它作画龙点睛式的评点;或写专书进行研究。他们的评论为《古诗十九首》罩上了美丽的光环,使其成为继《诗经》、《楚辞》之后获得高度赞誉的诗歌。承近代《古诗十九首》研究之余绪,20世纪的《古诗十九首》研究,在古诗文本的解读、研究资料的整理、研究内容的深化、研究方法的更新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瞻目的研究成果。本文根据不同时期的研究特点,分三个阶段论述: 一、1900~1949年 如果说传统的《古诗十九首》研究或侧重于事理的诠释、出处的罗列、语词的探寻;或以“比兴”、“寄托”的方法揭示诗歌的内在意蕴;那么,本世纪前半期的诸多学者,从对《古诗十九首》的注释、解说、考证等传统的研究方法入手,既注重“事象层面”的探求,又注重“意象层面”的开掘,在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考辨中多有创获。 贺灵扬的《古诗十九首研究》一书,对《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作品产生的时代、艺术特色、各家之拟作等作了较为系统地研究。[1]这一时期,发表在期刊上的二十多篇论文,既对《古诗十九首》文本进行诠释、笺注、解说、考疑等,也对《古诗十九首》的作者、时代、表现的情感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了初步地探讨。较具代表性的是徐中舒的《〈古诗十九首〉考》,他结合相关典籍及后人拟诗,严于考证,慎于论断,认为《古诗十九首》产生于东汉以后。[2]关于《明月皎夜光》一诗中“玉衡指孟冬”一句,因李善注引《淮南子》、《汉书》中“明是汉之孟冬,非夏之孟冬”、“汉之孟冬,今之七月”所引起的千余年的争论,金克木《古诗“玉衡指孟冬”试解》一文,寻绎诗意,查考星图,并引证天象,即景解文,认为“玉衡指孟冬”并不指月份及节候,而是说一日的时刻,他的这一说法,合乎天文的理论与实际,比较前人与时贤之说似乎较少牵强,从而动摇了《明月皎夜光》成诗于“太初改历以前西汉初年”的推论。[3] 隋树森的《古诗十九首集释》,可以说是集前人研究之大成的著作。该书卷一“考证”对《古诗十九首》产生年代及其作者诸问题条分缕析,列出“枚乘、傅毅说”、“曹植、王粲说”、“张衡、蔡邕说”,认为这些都是传说推测之词,并无真凭实据,而不足为信。六朝以来至清人顾炎武、近人徐中舒等有关“东汉说”、“西汉说”的诸论点,理由不能充分成立,经逐一驳正后,他认为“两汉之说”最为可信。前人“《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的说法是对的。此说似已无大的争议;卷二“笺注”,每首诗在六臣注之后,列举了从“文选学”专著及《古诗源》、《古诗镜》等诗歌选本中精选出的评论《古诗十九首》的资料,层次清晰,方便研究者对读;卷三辑录了清代及近代学者刘履、张庚、吴淇等的著作和论文中对《古诗十九首》的解、说、评点资料;卷四“评论”辑录了自刘勰以来历代诗论家对《古诗十九首》精当的评语。这部集资料性与学术性于一体的著作,是研究《古诗十九首》不可多得的重要参考书。[4] 朱自清的《古诗十九首集释》别开生面,他以新的学术眼光和审美情趣分析《古诗十九首》,在“注释”部分继承李善“释典”、“释事”的传统,“说明”部分揭示《古诗十九首》内在旨意,把诠释诗歌中的“典事”和阐发诗歌中的“意蕴”相结合,体现了新旧文学的融会贯通,在疏通文义的基础上,分析探求古诗的思想内涵及艺术特征,形成了既长于注解考证,又善于鉴赏批评的研究特色,成为后人研究的典范。[5] 可以说20世纪前半期的学者,以笃实谨严的治学态度、深厚扎实的学术功力,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或集评笺注,评论鉴赏;或辨析资料,旁征博引;大都打破了旧学的“比兴说”、“君臣说”的模式,实现了从旧学到新学不同研究手法的过渡。他们的研究成果为初学古诗者指示了门径,为《古诗十九首》的研究推向深入奠定了深厚坚实的基础。

古诗十九首论文发表

(二)、《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及主题《古诗十九首》以其内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对它的分析历来是见仁见智。不少文章认同马茂元的观点,认为《古诗十九首》以“游子之歌”、“思妇之词”为题材,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汉末中下层文人在动荡不安的年代里坎坷不平的生活经历,抒发了他们离别相思的感伤、人生苦短的惆怅,知音难遇的悲哀和对世态炎凉的愤慨等世俗情怀,在中国古代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千百年来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共鸣。张茹倩、张启成先结合刘勰对《古诗十九首》“古诗之离别,词怨皆深”的评论,认为江淹《古离别》比较准确地概括了《古诗十九首》主要思想内容,又认真分析每首诗后,得出:第1、2、6、8、9、14、16、17、18、19是伤别;第3、11、12是叹时伤己;第13、15是及时行乐。《古诗十九首》的主题是以伤别为主,宣扬及时行乐的仅两首。[19]不少论文偏重于对“感时伤志、相思离别”两大主题中所反映的时代背景的描述、人物命运的把握、心理活动的推测、艺术特色的品评上,富有新意的偏少,陈陈相因的居多。能够代表此期研究水平的论文,没有满足于对诗中自然现象、社会现象、诗歌格调品位方面的表象描述,而是从生命哲学的高度,把研究的重点转向了对《古诗十九首》作者内心世界的分析及精神内蕴的阐释。他们相继提出了生命哲学、生命价值、生命形态、人性复归、精神形象等严肃命题,充分体现了新时期研究的特点:复归人性,重视人的生命价值。“生命哲学论”。王利锁分析了《古诗十九首》的哲学内涵,它作为文学自觉时代的先声蕴藉了丰厚而深沉的哲学精神和对人生的宏深看法,它表现出的深层心理意识即深沉的忧患意识,对人生短促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就是这一哲学精神的核心。[20]刘琦从文学史的角度分析《古诗十九首》,认为它“真实地展示了汉末下层文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灵历程,表示了他们生命价值观形成的历史和社会原因,表现了儒家人生价值观被现实击碎后的精神空虚和道家消极人生观的抬头,在中国文学史上拓宽了文学的生命主题”。[21]解德枫对《古诗十九首》精神内蕴的发掘有独到之处,他认为《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如此强烈而集中地表达生存与死亡的命题,面对人生观、人生哲学、个体生命等问题作出的人生抉择,体现在他们对时间、节序的敏锐感和惊惧;对由永恒的时空构架中人的渺小和无所凭依所产生的漂泊感、虚无感;以个体生命之死亡大限的清醒而痛苦的体认和观照汇成了诗的主旋律,使个体生命的自觉成为一个时代的普遍意识,成为一个世纪的主题歌。[22]“生命价值论”。杨德贵认为:《古诗十九首》是一曲深沉的生命之歌,从内容到形式开一代之先声,之所以能产生一种“泣鬼神、动天地”的力量,也在于它以“人”为主题而体现了对“人”的生命价值的探寻。诗人们重视生命价值,积极去体现生命价值,在对生命存在的珍惜中渗透一种对生命意识的深深忧患。中国文人的生命意识的真正觉醒是在汉末和魏晋,古代文人突然之间意识到了个体生命的短暂易逝和人生的坎坷乱离。《古诗十九首》就是这种生命意识的典型表现。他们从自我的角度来反求人生的价值,具有生命的深刻内涵。[23]总之,“生命价值”、“生命意识”“人性复归”、“人文精神”等问题,成为一时研究的热点,姜兰宝、张振龙、黄桂凤等都参与了讨论,并对某一方面有深刻独到的见解。“生命形态论”。 郭自虎分析《古诗十九首》作者的生命状态时总结出“他们不能增加生命的长度,却可以用增大生命的密度来弥补”。[24]这一说法在不少论文中以不同的表述方式出现。宣丽华两次撰文,从深层次分析《古诗十九首》作者的生命状态:他们独特的抒情方式自始至终贯注着属于文人所特有的苦闷情绪,我们从《古诗十九首》中所感受到的,便是一种相悖于当时主流文化的独立话语,或者说作为藉藉无名的文人群体的独特生存方式,恣意挥霍生命密度来弥补令人遗憾的生命长度,外化为抛掷生命的种种状态。美酒佳人,宴饮冶游,构成了《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们勘破人生,及时行乐的生命形态,他们在自己的失意人生中营造着独特的精神避难所,对人生无常与生命短暂的忧患,终于化为秉烛而游的生存状态。[25]“精神形象论”。 在古诗的字里行间,在诗人的心灵深处,安琪透过“消沉颓废的表面,看到了一群苦闷彷徨、在迷乱中探索的追求者的不懈形象,感染到他们对现实人生的深深眷恋”。安琪认为:《古诗十九首》为中华民族精神现象史增添了新质,塑造了一个自我生命开始觉醒的生机蓬勃的崭新的精神形象,诗人们探索到新的人生价值观念。从人生价值的哲学高度重新审视永恒的宇宙,短暂的人生和生命的意义。[26]与“精神形象论”相似的有“精神孤独论”。刘方喜从诗人“寄居外乡的特定语境中”,把握其思妇诗的真正意义,分析出《古诗十九首》作者在物质空间层面上,他们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在精神层面上,他们同样失去了精神家园。《古诗十九首》就是作者在精神上不被接纳而失去认同感、家园感所发出的真挚咏叹。[27]刘则鸣也持相同的观点,他认为《古诗十九首》所渲泻的情绪乃是一种沉重的孤独感,这种在时空中、人世间的孤独感萦绕在每个诗人心间,并显露于每一首作品的字里行间。古人因对自身前途的迷茫和对社会命运的迷茫而处于一种焦虑状态,他们想藉爱情来排解,想藉友情、亲情、乡情来排解,用及时行乐来排解,醉生梦死来排解,用诗的清醒与迷狂来排解,终于吟成这千古绝唱。[28]“及时行乐论”。《古诗十九首》中的“及时行乐”思想,曾一度被批判和否定,说其是没落阶级的腐朽哲学,是追求富贵、长生的享受,以及抒发个人怀才不遇的牢骚和离愁别恨的感伤情调等。关于马茂元所受批判的阴影在相当时间内仍挥之不去。所以学术界一直采用低调处理方法,以谨慎的态度对待它。或用“消极颓废”来简单概括,或避而不谈。80年代以后,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仍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持否定态度,认为对古诗作者及时行乐、消极颓废的人生观不能肯定,也不能盲目称赞所谓“感情真挚”,应深入分析这些诗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不能模糊时代和阶级界限。随着思想解放,人们逐渐摆脱了偏见,能够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二重性,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采取客观的、宽容的态度,辩证地分析评价当时中下层知识分子的坎坷命运和生命意识的觉醒,以及他们对自己生命的意义、个人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王利锁认为:享乐思想不过是假象的肆意畅怀,其背后真实的则是人体的自觉和觉醒之后找不到出路的苦闷。享乐思想也应被看作是觉醒时对人生价值追求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意识到生命有限,要求在有限的时间中珍惜自己的生命,因此,他们企图增加生活密度来补偿人生短促的缺陷,在生活密度和自身亮度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29]郭精锐也指出:诗人们不是在生命短促的感叹中悲天悯人,也不是要超然物外求告神仙,它要追求现世享受,而这种享受是因为诗人不愿再在忧生念乱中虚度一生而理直气壮地追求的。[30]骆玉明和张湛非常直率地认为追求享乐本来就是人类的天性。《古诗十九首》是一种新的人生观念的宣传,及时行乐的种种表现中充满着对生命的强烈眷恋和无可奈何的的心情。诗人旨在从客观性出发,建立一种享受人生、任其自然的生活态度。这就是诗人赞叹神往的另一个天地,别一种人生。[31](三)、《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征《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为中下层文人,有着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实际生活的深切感受,艺术上汲取了乐府民歌的营养,又在表现方法上接受了《诗经》、《离骚》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在作品中形成了平易淡远的独特艺术风格,使之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早期抒情诗的典范。不少论文从艺术形式、创作态度、抒情方式、修辞技巧等方面总结《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征。倪其心将《古诗十九首》的风格概括为:深入浅出的艺术构思,富于想象的比喻手法,情景相衬的描写技巧,如话家常的平淡语言,融合在一种直抒感兴、曲尽衷情而委婉动人的独特风格之中。[32]抒情方式。《古诗十九首》用浅貌表现深衷,用短语表现长情。潘啸龙结合具体篇章,论述了《古诗十九首》“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并加以延伸和具体化,认为“外在的抒写方式如长期托拟、遥映、交鸣、正笔反用手法取得“唤得醒、点得透”的艺术效果。[33]刘跃进从抒情方式的转变、独立精神的寻求上,指出《古诗十九首》呈现一种低回要眇的美学风貌,它按情感起伏的节奏剪裁诗思,让读者从各个侧面去领悟诗人的情思。抒情方式是网状的复合的,给读者留下更大的想象空间。[34]总之,真情是抒情诗的灵魂,不少作者从抒发真情实感的尽度审视《古诗十九首》的“爱情篇”、“友情篇”、“人生篇”,认为诗人向往真挚的爱情,渴望真挚的友情,追求真实的人生,在清新优美的诗句里,在低沉感伤的情调中,回荡着人间真情美的主旋律,闪动着诗人坦诚纯真的心灵。美学风格。 探讨《古诗十九首》的美学思想、审美特征和审美意象成为一个研究的热点。邓乔彬先后发表两篇从美学的角度研究《古诗十九首》论文,他认为《古诗十九首》对生活现象作了准确深刻的本质概括,体现出“美是生活”的精神。它不同于汉大赋对生活的游离,而是与生活的统一,且在表现生活美之中,创造了艺术美,达到了生活美与艺术美的统一。并总结出了《古诗十九首》惊心动魄的真情美、浑厚朴实的自然美、意境浑融的整体美,对我国诗歌美学的积极作用是不可置疑的。[35]盛树屏又总结出了《古诗十九首》的重复变化的节奏美、整齐规范的形式美。此“五美”是对《古诗十九首》美学意蕴的比较全面地概括。刘迪才对诗中动物、人物、时间、空间等九种典型的意象加以审美观照,发现诗人目前之象无不成为诗人心中之意投射的对象而深深烙上诗人主观情感的痕迹。从意象与诗中呈现的情感氛围中透视出诗人的灵魂。[36]语言特征。《古诗十九首》深衷浅貌的语言风格,体现在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和丰富的表现力的炉火纯青的语言上。它具有乐府民歌朴素自然的优点,质而不野,浅而不露。不虚矫晦涩,不闪烁其辞的情感表达方式等等,是许多论文反复重复、极力称道之处。赵敏俐的观点具有代表性,他把《古诗十九首》的独特的艺术风格总结为:是情真意切的艺术,是文人抒情诗的典范。既有乐府歌谣的纯真,又有文人诗的文雅,不过于粗野,也不过于雕琢,质朴而自然,纯真而高妙,在追求思想表达的畅通无阻中,自然把自己的文化修养融入全部情感之中。[37](四)、《古诗十九首》在文学史上地位近20年的中国文学史在论及这一问题时,大多是把它和《诗经》、《楚辞》、《汉乐府民歌》等进行比较研究,或侧重比较它们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刻程度,或分析它们产生的社会基础、政治思想、文化氛围;或评论它们的创作态势、语言特色、艺术风格等。概括起来,《古诗十九首》在以下四个方面奠定了在我国诗歌史上的地位:一是它继承了《诗经》以来的优良传统,为建安诗风的出现作了准备。二是它是汉代诗歌由民间文学过渡到文人创作出并现繁荣局面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三是它将五言抒情古诗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体系。四是它为五言诗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的出现,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成熟。它崭新的诗歌形式及圆熟的艺术技巧,为五言诗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叶幼明得出的结论是:《古诗十九首》是我国诗歌由“言志”向“缘情”的方向发展的开端,由叙事向抒情方向转变的伊始。《古诗十九首》尽情地毫不掩饰地抒写个人情怀,为我国古典诗歌开拓了新的描写领域。它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开创的比兴系统。[38]赵敏俐认为《古诗十九首》在艺术形式上为文人五言诗的创作开辟了一条新路,也创作了一种雅俗相间的文人五言新诗体。这一抒情诗的艺术典范为魏晋六朝诗歌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张亚新则专门论述了《古诗十九首》为建安诗歌的繁荣所起的启示、示范、和推动作用。它在体裁方面为彬彬之盛的五言诗黄金时代建安文学的到来做好了准备,它直面人生的现实主义创作也直接开了魏晋文学的先河。[39]综上所述,20世纪《古诗十九首》研究有继承,有发展,有创新。但是也可以看出,交叉重复研究多,独具特色、有重大突破的少。关于《古诗十九首》作者及写作年代、思想内容、表现主题、艺术特征,尽管经过了近一个世纪的探索,仍有很多研究课题。如对《古诗十九首》的人性复归、生命意蕴、时间意识、时空感悟的研究正成方兴未艾之势。对21世纪《古诗十九首》研究,曹旭提出了较为明确具体的意见:一是材料的收集,将隋树森未收集到的资料(各种古诗选本、后人拟诗、历代诗话评论、各种专著中等)尽量搜罗完备;二是资料的整合工作,把诗歌的意象的层面、意义的层面、体式的层面、风格的层面结合起来研究;三是更新观念,丰富研究方法,拓宽视野。[40]我们相信21世纪的研究者会继往开来,使《古诗十九首》研究呈现出新的气象。参考:

《文选》《诗品》都有相关赏析

你搜憋 我在学校图书馆搜到相关论文 找到与 古诗十九首 相关的中文期刊 1058 篇,用时 0.006 秒不知道你是不是大学生,是的话就用学校的图书馆搜,不是的话就用万方、知网之类的文献库搜比如万方上的这篇:《古诗十九首》植物意象统观及文化意蕴诠释[期刊论文] 《宁夏社会科学》 PKU CSSCI -2010年5期 孙秀华摘要:统观<古诗十九首>中运用植物意象的十首诗歌,其植物意象可以分为四类进行诠释,即"时序之草"、"生命之树"、"遗远芳华"和表现"情爱依附"的植物意象,而每类植物意象又各自具有较为深远的文化意蕴.在对<诗经>、<楚辞>植物意象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上,<古诗十九首>的植物意象在艺术表现上具有自己的特点,体现了"婉转附物,怊怅切情"的艺术风格.

可能。比较好写,可以写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与生命意识,而且总共才19首诗,就算答辩时主考官提问,让你背诵也不怕。

古体诗投稿期刊

天涯诗社、诗词比兴、凤凰诗社、国学论坛

沁园春 长沙 一九二五年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候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采桑子 重阳 一九二九年十月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 春光 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 菩萨蛮 大柏地 一九三三年春 赤橙黄绿青蓝紫 谁持彩练当空舞行动上 雨后复斜阳 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 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 今朝更好看 清平乐 会昌 一九三四年夏 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 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 更加郁郁葱葱 七律 长征 一九三五年十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清平乐 六盘山 一九三五年十月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沁园春 雪 一九三六年二月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一九四九年四月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距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卜算子 咏梅 一九六一年十二月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忆是县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七律 到韶山 一九五九年六月 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五日到韶山,离别这个地方已有三十二周年了 别梦依稀咒逝川 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 黑手高悬地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 遍地英雄下夕烟 七律二首 送瘟神 一九五八年七月一日 读6月3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 其一 绿水青山枉自多 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 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千里 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 一样悲欢逐逝波 其二 春风杨柳万千条 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 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 地动三河铁譬摇 借问瘟神欲何往 纸船明烛照天烧 水调歌头 游泳 一九五六年六月 才饮长沙水 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 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 胜似闲庭信步 今日得宽馀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 龟蛇静 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 截断巫山云雨 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 当惊世界殊 六言诗 致彭德怀同志 一九三五年十月 山高路远坑深 大军纵横驰奔 谁敢横刀立马 唯我彭大将军 渔家傲 反第一次大围剿 一九三一年春 万木霜天红烂漫 天兵怒气冲霄汉 雾满龙冈千嶂暗 齐声唤 前头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 风烟滚滚来天半 唤起工农千百万 同心干 不周山下红旗乱 渔家傲 反第二次大围剿 一九三一年夏 白云山头云欲立 白云山下呼声急 枯木朽株齐努力 枪林逼 飞将军自重霄入 七百里驱十五日 赣水苍茫闽山碧 横扫千军各卷席 有人泣 为营步步嗟何及

诗刊有近体诗专区,我记得国内比较有影响的诗歌的杂志就是诗刊和星星了,不过一般很难发表,如果从来没有铅印发表过,最好现在地方小的文学类杂志或者报纸上投稿至于投稿地址,一般杂志上都有地址的,如果有网站的一般可以网投,用邮件发到他们杂志社或者报纸的投稿专用邮箱

报刊杂志,你去看,上面都有写投稿地址或者电子邮箱的

古诗词投稿期刊

☆《时代作家报》 ☆大型民刊《伯乐》 ☆《边缘艺术》☆ 《诗参考》每年出一期。 ☆ 《国际汉语诗坛》 ☆《独立》民刊 ☆《新诗界》季刊 ☆《守望》民刊 ☆《爆炸》民刊 ; ☆《放弃》民刊 ☆《年度诗选》主编 ☆《诗歌与人》民刊 ☆《新城市》民刊 ☆《诗前沿》民刊 ☆《在人间》民刊 ☆《寄身虫》民刊 ☆《存在》民刊 ☆《中华文学选刊》期刊 ☆《艺术广角》期刊 ☆《上海文学》期刊 ☆《中华诗词》期刊 ☆《文学自由谈》期刊 ☆《作品与争鸣》期刊 ☆《中西诗歌》期刊 ☆《中国新诗刊》民刊 ☆《香稻诗报》民刊 ☆《翼》民刊 ☆《槎诗刊》民刊 ☆《第三说》民刊 ☆《方向》民刊 ☆《黄河文学》期刊 ☆《山花》期刊 ☆《芙蓉》期刊 ☆《大家》双月期刊 ☆《作品》期刊 ☆《台湾诗学》期刊 ☆《葡萄园诗刊》期刊 ) ☆《诗艺文出版社》 ☆《扬子江》诗刊 ☆《绿风》诗刊 ☆《诗选刊》月刊 ☆《诗潮》双月刊 ☆《星星》诗刊 ☆《诗刊》半月刊 ☆《诗歌月刊》 ☆《墓草工作室》

你好,我是四川理工学院大学生文学社的,我建立了一个群,专属交往古诗词好友的。如果愿意交流,再联系

古人如何发表古诗论文

1、最早是通过传唱,实际上《诗经》就是民歌合集,但到了唐以后,诗歌就成了 高雅 庄重 的文字形式,传播方式更快捷多样化了。2、即席赋咏。大历年间卢纶、李瑞等所谓的“十才子”,经常奔走于豪门权贵和王公贵族的宴席,当场赋咏、朗诵自己的酬答附和之作,因而名声大振。 3、呈示寄赠。这是当时最普遍的方式,如李白的《赠汪伦》《沙丘城下寄杜甫》。有些诗虽不以“赠”“寄”为题,但也是赠送别人的。有些诗人直接把自己的新作向友人吟诵。杜甫的诗友苏涣就曾到杜甫的船上,当面把自己的诗吟诵给杜甫听。 4、投诸名流。唐代许多举子文士为了获取声誉,就把自已的得意之作献给当时的名流,以便流传颂扬。 5、墙壁题诗。驿馆、驿亭、寺观等公众场合的墙壁和柱头,都是唐代诗人约定俗成的诗歌“发表园地”。白居易《蓝桥驿见元九题诗》中说:“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 6、“诗板”题诗。这是中唐以后的一种方式。晚唐咸通年间,诗人薛能经过蜀地飞过泉亭,曾看见“亭中有诗板百余”,可见诗板题诗在当时也很普遍。 7、唐代诗人“发表”诗作的方式还有很多。道士诗人唐求曾把自己的诗装在葫芦内,放在河溪中流去,以便得到更多人的颂扬。唐代号称“诗国”,妇孺走卒皆通诗语,焉得不盛?如白乐天之诗,何止传于青楼妓馆,鸡林海外亦可家弦户诵。 宋代之后,版刻大行,二三流文人学士,亦有立言之便利,家刻、坊刻,加速了流传。

古代文学学术论文写作技巧

鉴于现在大部分本科学生的学术(学位)论文写作极不规范,希望能够建立一套相对固定的学术论文写作模式,以纠正现在论文写作中经常出现的一些的遗漏和错误,并给本科学生提供一个可以模仿的模板。下面是我整理的古代文学学术论文写作技巧,一起来看看吧。

古代文学经历了两千多年漫长的发展时间。古代文学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产生了众多的作品、众多的作家,形成了众多的文体,组建了众多的流派,产生了众多的文学思想,也形成了众多的文学思潮。所有这些“众多”,为古代文学的学术论文写作提供了广阔的选题空问。也正是团为有着这样广阔的选择空间,有时我们反倒不知如何选题,似乎每个题都可以做,似乎每个题都做不来。所以,古代文学的学术论文写作,在选题上要做相当充足的准备工作。

1、选题

在古代文学学术领域,选择一个题目确实很容易。就作品研究来说,我们可以研究作品的历史思想性、文学艺术性。在思想性研究方而,我们可以研究思想的时代性和时代的思想性,研究思想的进步性和思想的局限胜,乃至作品思想性在今天时代的折射,做到历史的思想观照。在文学性研究方面,我们可以研究作品的人物塑造、作品的语言特点、作品的文学结构层次、作品的文学风格等。就作家研究来说,我们可以研究作家的生平、作家的文学观念、作家的政治思想、作家的文化环境、作家与作晶的关系、作家所处的时代等。就文学体裁研究来说,我们可以研究诗词曲剧小说散文等不同的文体。在诗歌研究方向,可以研究诗歌的历史、诗歌的艺术胜研究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杂言诗,研究乐府与格律诗、古诗等:词曲的研究内容与诗歌的研究内容基本相近。在戏剧研究方面我们可以研究戏剧的产生和流变,戏剧剧本的思想性和文学性,戏剧的人物塑造,戏剧的舞台艺术和表演艺术,剧本的语言设计和语言效果,戏剧的演出效果,当然也包括作品文学性所涵盖的一切内容。散文、小说研究也多同于诗词曲剧的研究,只是侧重点不同罢了。在文学的历史研究方面,我们可以做通史研究.也可以做断代史研究。在断代史研究时,又可以在一个历史阶段中分成若干区段进行研究。在文学思想和文学流派研究力面,可以研究思想和流派的产生、内容、特点、影响等内容,也包括队伍组建和作家成就等内容.所有这些具体的研究内容都可以成为我们选题的对象。

古代文学学术论文选题方面的容易,并不等于轻易地就可以选定一个题目,确定研究的内容。现实的情况是,投入在古代文学学术研究方面的人力物力是中国文学学科里最多的,成果也是最高的。应当说,古代文学所涉及的内容现已基本上被研究家无数遍地梳理过,几乎没有什么遗漏的角落,可以被学界所关注的问题已然少有现有的大量学术论文基本上是在重复前人的基调,或说是古曲新声。要想在古代文学学术论文的写作上有所突破,亟待新材料的发现。当然,我们的学术论文不要求作者有多少创新,只要求在该论文中清楚完整地论证即可,使用自己的语言,而不是抄袭。尽管如此,我们在选题时,仍需谨慎。在选题前我们要对古代文学学术研究现状有所了解,掌握一定的学界研究动态,了解基本研究成果和最新研究成果。这需要我们掌握大量的材料,阅读众多数量的研究论文,熟悉论文写作的基本构架。做到了这些,方可以从事选题。否则的话,我们常常会发现选题之后的研究难以为继。

在选题时,我们要做到选题准确。所谓准确,就是说选择的题目大小要适合我们的研究,尤其是选题的范围不能过宽。选题的范围过宽,会造成我们在研究时因精力和能力条件所限而不能从事研究,无暇顾及课题研究的方方面面,造成顾此失彼的局面。当然,选题的范围也不能过窄或过小。这样的话,课题研究很快便进行完毕。研究的内容有收,研究的结果也有限,论文写作起来内容也偏少形成不了规模学术论文毕竟不同于平时的学术研究心得或点滴,可长可短,它是有一定的体制上的要求。因此,选题的准确至关重要,否则的话,常常会发现我们陷入研究的空洞,事倍功半,徒耗精力。比如说,学术论文如果选择文学史研究便是过于宽泛,选择作家的整体研究也嫌太大。较好的选题是针对固定的作品,作家的某一阶段,一定的思想分析和文学艺术性研究,例如曹植的文学史贡献、杜甫的七言格律诗的美学风格、《聊斋志异》中“人鬼相恋”的时代意蕴。这样的选题容量适中,做起来也较为顺手。

在选题时,我们做到选题准确,还要求我们选择的题目的深度要适中,过深过浅都是不现实的,题目过深,对于本科学术论文的作者来说,其研究成果会有一种浅尝辄止的感党,造成文章的分量不足,有轻飘飘之嫌。例如研究杜甫格律睁的深邃性这样的论题,我们在本科阶段的学习时所掌握的知识不足以完成这样的题目。如果我们强迫自己做这样的研究无异于自我终结。另外,题目过浅,则让读者感觉其分量不足以达到学术论文的要求,例如这样的题目:浅谈白居易诗歌的语言。这样的题目,除非是大家,一般学人的研究是难以有分量的。因此,选题的深浅度要把握好。如果我们在平剐学习时多阅读一些学科研究论文,便会较好地把握选题。选题的准确与否,是文章成败的重要因素。

2、思路

学术论文写作时要思路清楚,富有逻辑性,这是我们都知道的,问题是怎样做到思路清楚。要做到思路清楚,首先要求我们先去阅凄大量的学术论文,看看人家的论文是如何构思的,如何展开论述,如何规范自己的中心论点和论据,如何围绕中心而不至于偏离中心,以及如何结束收尾。没有这样的学习,我们很难掌握论文的写作思路。许多论文的作者,都是从学习别人论文成果这一步开始自已的论文写作的。

通常,我们在阅读论文时,常常将注意力放在论文的观点和结论上,知道这篇文章讲了什么就认为达到阅读目的了。其实,这是最简单的阅谴学习。知其然固然重要,知其所以然更重要。只有知其所以然,也就是知道原因和取得原因的方法,才能更好地知其然.例如,我们都知道曹植后期文学创作充满了激愤与幽怨,也都知道哪些作品表现了这种激愤和幽怨,也粗浅地知道曹植后期文学之所以有这样的思想情绪乃是因为后期生活的改观:其实这些仅仅是表层的现象,更重要的原囚是曹植所处的皇室或皇室成员的地位为他的发奋有为提供了现实的条件,而皇室内部的猜忌与权力斗争以及曹植早期不检点的生活方式使其在后期生活处于被动的局面,至于曹植本人的追求也迫使其有进步向上的思想。我们在阅凄文章时要读出这些,更要思考这些,按照文章所提供的线索做进一步的思考,得出更进一步的结论,这才是我们学习别人的论文时所应当做的。我们有些人则恰恰只知盲目不停地学习,却忘记做进一步的思考,学习质量不高就在于此。

一般说来,做到文章的思路清楚,要把握文章思路构成的规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就作家研究的论文而言,通常的思路是:

(1)理清、交代作家的生平,概括性地交代该作家的文学成就,

(2)揭示该作家的思想表现,其政治观、文化观、人生观、哲学思想是制么;

(3)该作家的主要文学作品写什么,体现出怎样的思想;

(4)该作家的文学作品在文学艺术上的特点和成功之处是什么:

(5)该作家的文学影响怎样。

就作品研究的论文而言,通常的思路是:

(1)诗词曲赋类。这类论文的思路是:

①作家的简单介绍和作品内容的简单介绍;

②作品的政治精神(思想内容)分析;

④作品的艺术陛足什么(风格、意境、语言特点、美学精神等);

④总结。

(2)小说戏曲类。这类论文的思路是:

①作家的简单介绍和作品内容的简单介绍;

②作品主体精神的分析;

③作品的艺术成就介绍(人物塑造、语言风格、结构安排与冲突、文学史地位及文学影响);

④总结。

古代文学学术论文写作之基本模式

1、建议将论文标题分割为正标题和副标题。正标题和副标题至少应该由四个名词(或词组)组成,其中三个是普通名词或专有名词,一个是动词的名词形式。

2、三个普通名词或专有名词的作用是将论文所要讨论的内容细化。一个名词作为主名词限定论文的主旨、主要内容或该研究所使用的最重要的原始材料,另外两个名词进一步限定主名词的范围,或是指明与主名词相关联的内容。

3、动词的名词形式应该能够表示出该论文的研究方法或者切入方向;在理想的情况下,该动词的名词形式应该能够暗示论文所采用的理论构架或结论大致的范围。

4、为进一步限定论文的范围,在标题中使用适度、适量的形容词是很有必要的。

5、使用前人诗句作为标题是学术论文的大忌;绝对不要引用前人诗句作为论文的标题。

1、摘要的总字数不宜超过250字,一定要少于300字。

2、摘要的第一句应该使用更为准确的语言将论文的标题重复一遍,并尽量写明标题中每个名词的准确意思。

3、摘要的第二、三、四句(假设论文除前言和结论外只有三个小节的话)应该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论文每节的内容,但尽量避免直接引用前人的文字。

4、摘要的最后一句应该给出论文结论的大致方向或范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或许可以考虑完全说破论文的结论。

1、关键词一般需要4个或7个名词;形容词尽量不要出现在关键词中。

2、关键词一般可以包括论文标题中的名词。

3、除论文标题中的名词之外,其它的关键词一般是论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专有名词(或词组),一般也可以是人名、书名、官职称谓、地理位置等等。

4、每个关键词不宜超过五个字的长度。

1、前言的第一段需要说明本篇论文的研究意义。

2、前言的第一段的第一句话可以在内容上重复摘要的第一句话,即使用更为准确的语言将论文的标题重复一遍,并尽量写明标题中每个名词的准确意思。

3、前言的第一段内需要解释标题中出现过的关键的名词(如果名词的定义太过复杂,则应该将名词的解释放入正文内)。

4、前言的第一段内应该有比较简单的背景介绍(例如研究的历史背景、人物生平,或者研究所使用的最重要的原始材料等等)。

5、前言的第二段的第一句话应该直接说明选题的原因(在这句话中最多可以使用两个逗号)。

6、前言的第二段的之后几句应该更进一步地阐述第一句话的`意思,并简单说明本论文与其它研究成果的关系。

7、前言的第二段的结尾处要能表现出自己与前人研究的最根本的差别或突破。

8、前言的第三、四、五段是关于前人研究的文献综述,需要按照逻辑顺序,由大到小叙述前人相关研究的范围、内容和主要观点,并最终落实到自己论文的切入点。

9、写作文献综述务必要有自己对于前人研究成果的评论性的句子,绝对要避免简单的资料堆叠(这里未必需要将所有的前人研究成果全部展示,而是应该选择一些和自己论文有关的、或是影响较大的前人的研究成果来进行评论)。

10、前言的第六段需要陈述自己采用的研究方法或援引的研究理论,在可能的情况下,暗示大致可能出现的结论,或者采用设问的方式,将以下每一节要讨论的内容变为问句逐个发问。

11、如果需要的话,前言的最后一段可以简略地描述一下文章的结构,即以下每一节、每一小节要探讨的内容。

1、假设:正文分为三节,每节分为三个小节;用简练的语言为每节和每小节起小标题(以名词为主),且一般不需要副标题。

2、使用前人诗句作为小标题是学术论文的大忌;绝对不要引用前人诗句作为论文的小标题。

3、每一节的第一小节都应该是综述性的:介绍本节主要要讨论的内容、要解答的问题,或者是解答问题的方法、角度等。

4、每一小节的第一个段落都应该具有承接上文、引出下文的性质。

5、每一小节的最后一个段落都应该适当总结本小节所探讨的主要内容,在有可能的情况下,用最后一句引出下文。

6、每一个段落的第一句话都应该能够清楚地展现该段落所要讨论的主要内容。

7、作者在具体写作时应该做到:当读者阅读了每一个段落的第一句话之后就能够对于论文的具体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8、段落与段落之间不能存在逻辑断档,检查是否有逻辑断档的方式是:一、看上一个段落中出现最为频繁的主语(名词)或宾语(名词)是否是下一个段落的主语或宾语;二、看上一个段落中出现最为频繁的动词的名词化形式是否是下一个段落的主语或宾语。

9、检查句与句之间是否存在逻辑断档的方式同此理。

1、直接引用一般有两种方式,即在正文段落中直接加入字、词、句的形式(需要引号,不需要换字体),或在正文段落结束后另起一段引文的方式(不需要引号,整体段落需要缩进,并更换字体,一般为楷体)。

2、间接引用一般是用自己的语言转述或概述他人的观点。

3、任何形式的引用,都需要加脚注;直接和间接引用一般将脚注符号加在该引文结束的句号之后(句号之外)。

4、如果直接引用的是较短、且较重要的字、词、句,脚注符号可以加在该字、词、句的后引号之后(后引号之外)。

5、凡是直接引用的,且单独成为段落的文字,紧接其后的一段正文中务必是作者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该段引文。

6、如果间接引用较长,且其中穿插有直接引用,且所有引文的出处为同一作者的同一作品,则可以将之整合为单独的段落,只在段落结尾处加一个脚注即可;脚注符号可以加在该段落结束的句号之后。

7、脚注的基本格式为(如果为单册书,则无需“册”的信息):

作者,《书名》(出版地:出版社名称,出版年),第n册,页n–n。

作者,《书名》,编者一、编者二编,《丛书名》(出版地:出版社名称,出版年),第n册,页n–n。

作者一、作者二,《文章题》,载编者一、编者二编,《书名 / 集刊名》(出版地:出版社名称,出版年),第n册,页n–n。

作者,《文章题》,载《期刊名》,第n期(出版年):页n–n。

8、某一篇文献在脚注中第一次出现时务必要有全部的信息(如上所示),而同样的文献在脚注中第二次出现时,可以简化为:

作者,《书名 / 文章题》,页n–n。

9、注意区分减号(-)、短划线(–)、长划线(—);使用短划线连接两个页码(例如:页233–666。)或两个年份(例如:1711–1799);使用逗号区分不同页码(例如:页2,22,222。);使用分号区分不同册(例如:第2册,页22;第4册,页66–88,135。);最后一个页码之后一定要加句号。

1、结论的第一段应该以概括性的语言总结全文的主要内容;基本上,每一节的内容应该用一句话来概括。

2、结论的第二段是对第一段内容的提升;应该适当涉及一些基于文章内容、但超越了文章内容的问题,探讨这些问题对于整体学科的发展有何意义。

3、结论的第三段(以及之后的几个段落)即自由发挥,可以在第二段的基础上,涉及一些与文章内容无关的问题,但通过逻辑的推理,将无关的问题和文章内容本身相联系。

4、结论的第三段(以及之后的几个段落)也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提出一些更宏大、更推进的问题;但作者不需要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给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法。

5、文章水平的高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结论的第三段(以及之后的几个段落),而其根本前提则是之前的所有推论在逻辑上没有漏洞。

1、参考书目必须和脚注相对应;凡出现在脚注中的文献必须被放入参考书目。

2、在研究过程中被阅读过,但没有被直接或间接引用的文献是不能放入参考书目的。

3、参考书目的基本格式为(如果为单册书,则无需“册”的信息):

作者,《书名》,共n册。出版地:出版社名称,出版年。

作者,《书名》,编者一、编者二编,《丛书名》,第n–n册,页n–n。出版地:出版社名称,出版年。

作者一、作者二,《文章题》,载编者一、编者二编,《书名 / 集刊名》,页n–n。出版地:出版社名称,出版年。

作者,《文章题》,载《期刊名》,第n期(出版年):页n–n。

4、页码的出现在参考书目与脚注的区别是:参考书目中给出的页码信息是文献的范围;脚注中给出的页码信息是文献的具体引用位置。

1、附录中收集的内容大致分为三类:

一、原始文献的分类整理或翻译,

二、基于原始文献归纳总结出的数据图表,

三、与本论文有间接关系的专题论述。

2、在有多个附录的情况下,附录序号的编排应该使用英文大写字母,而不是使用数字。

3、在有多个附录的情况下,需要按照附录在正文中出现的顺序来编排。

1、此文档格式参考了北京师范大学的《毕业论文写作规范》。

2、论文题目:三号黑体字。

3、摘要、前言、结论、节的标题:小三号黑体字(Word文档“段落”中的“大纲级别”为第1级)。

4、小节的标题:四号黑体字(Word文档“段落”中的“大纲级别”为第2级)。

5、正文:小四号宋体字(英文为12号Times New Roman字体)。

6、引文:小四号楷体,悬挂缩进。

7、脚注:五号宋体字(英文为10号Times New Roman字体)。

8、行间距:1.25倍(注意:一定要在Word文档“段落”中取消对于“文档网格”的定义)。

9、空行:前言、结论、每节结束后空一行;每小节结束后不空行;段落之间不空行。

10、对齐方式:除论文题目为“居中对齐”之外,一律为“左对齐”(包括各级标题、正文、引文、脚注)。

11、页边距:每一页面的上边距和左边距侧(订口)分别留边25mm,下边距和右边距(切口)应分别留边20mm。

古人诗词是唱的,也叫吟诵,在宴席间和歌姬口中流传,一般都是通过手抄,有句(洛阳纸贵,白居不易),就能够表现出这一点。

古代的文人有如下几种方法发表自己的诗词,一通过文人间的聚会,或者官场宴会,大型庆典等聚会场合发表自己的诗词。二是把自己的诗词以文字的形式编辑成文集刻字出书。三,由已经成名的文学大家推荐提携。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