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兰州大学硕士论文发表书目

发布时间:2024-07-02 12:18:11

兰州大学硕士论文发表书目

兰州大学2008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参考书目哲学社会学院参考书目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肖前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黄楠森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毛泽东哲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黄楠森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马列哲学著作选读讲解》,中央党校出版社,1988年版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新编》,冯友兰,人民出版社,1982年初版,6册 《新编中国哲学史》,劳思光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中国哲学史教学资料选辑》,中华书局,1981年第3版西方哲学史 《西方哲学史新编》,苗力田,李毓章,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现代外国哲学 《新编现代西方哲学》,刘放桐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科学思想史 《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W.C.丹皮尔著,李珩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科学的历程》,吴国盛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科学哲学 《当代西方科学哲学》,江天骥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会学理论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社会学主要思潮》,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西方社会思想史》,于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社会调查方法 《社会学研究方法》,风笑天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社会研究方法教程》,袁方,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人口学原理 《现代人口学》,魏津生,重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孔令智,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

兰州大学林学综合复试书目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专业基础课参考书目和学术思想名著、研究报告等参考书目。专业基础课参考书目包括《森林生态学》、《林业统计学》、《林木保护学》、《植物分类学》等。在面对相关问题时,我们可以选择从这些领域入手,利用书目中提供的知识结合实践经验,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而学术思想名著、研究报告等参考书目则涵盖了较广的范围,包括经典的环境学、生态学著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启发性。例如丁宗福的《论林业与全球变化》、Abraham Maslow的《自我实现人类的心理学》等,这些书籍或研究报告可以帮助我们从更宏观、更多角度去看待复试中的问题,提高我们的综合思考与判断能力。总的来说,兰州大学林学综合复试书目涵盖了领域基础知识、学术思想以及前沿研究等内容,使用这些书目可以帮助我们全面理解林学领域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兰州大学硕士论文发表数目

论文水平并没有体现什么,论文水平其实不高,都是一些基础的调研以及学术的说明。

当前这名兰州大学的本科生被迎上了风头浪尖很多人质疑他的论文发作情况认为一个在校大学生不可能在大学学习期间发表这么多的论文,但是该名学生自述是一个普通的学生,但是论文发表频率远远超过了很多学生,被大家所不信任,我认为清者自清浊者自浊论为学生,应当通过自己掌握的实际情况证明自己的清白,解释出论文发表频率如此之高的真实原因。

一、事情来龙去脉是什么?

在兰州大学一个普普通通的本科生发表了31篇论文,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关注,很多网友认为山兰州大学是一个非常普通的本科院校,学校出现了一名连续发表了31篇论文的学生,实在离谱,学校应当对于论文发表的情况进行调查并核实,并且学生发表的论文中涉及论文涉及9篇中文核心的期刊论文涉及三篇,其外其他的论文仍然有很多,并且都属于跨领域创作,让很多网友发生怀疑,所以该本科院校的本科生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二、论文水平不高

当前该名学生对于自己的论文也作出了一定的解释,有些人非常信服,但有些人也提出了自己质疑信服的人认为该学生发表的论文多为展望型,综述式的文章并不是属于技术性比较强的文章,只要花一点时间和精力都是可以做到的,而有些人提出质疑认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家庭,孩子哪有那么多的精力和金钱来做这些研究和学术探讨,他的论文发表有很大的水分,具体原因还不是很明朗,学校已经进行介入调查,具体原因还等待学校的进一步公布。

三、个人看法是什么?

我认为学生的家庭条件并不好,在对于学生的论文发表情况上应当抱以理解,如果该论文确确实实是学生自行发表并且拥有自己的努力,结果应当给予支持和鼓励,如果一些人确确实实冤枉了该名学生,那么应当给予澄清和说明。

体现了一个人特别的激动的感觉,也体现了他的热情,对论文的热爱等等。

这些论文的水平都是比较高的,普通的本科生想要完成这样的水平的论文是非常困难的,必须有想法,还有非常扎实的基础。

兰大还是不错的,虽然地处西北,但学术氛围一点不弱,大多数人认为兰大不太好,那是因为他看了所谓的学校排行榜,要知道那些都是用钱买的!!看看兰大的一些数据你或许能看到真正的兰大。1美国《科学》周刊曾评出了中国13所最杰出的大学,其中兰州大学位列第六。2先后获得国家、部委和省级科技成果奖500多项,编辑出版各种专著、教材、译著900多部,平均每年发表学术论文1000多篇。据SCI统计,兰州大学是中国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最多、引用率最高的大学之一。近年来,学校被SCI收录的科技论文数居全国高校前20位,科技论文被SCI期刊引用数居全国高校前13位。3兰州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可能一些人不认为985.211很厉害。但你去看看高校招老师哪个不要这两个“牌子”,不信你先看看中国矿业大学的录用老师的要求,必须是985或211.4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在北京发布了2008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2008年,我校被SCIE收录的论文995篇,排名全国高校第19位。其中,有5个学科进入了相关学科2008年SCI论文收录前20名,分别是农学第8名(34篇),数学第10名(83篇),化学第15名(335篇),物理第15名(181篇),环境科学第16名(37篇)。另悉,在2008年度表现不俗的论文排行榜中,我校排名第20位;1999—2008年我校SCI论文累计被引3739篇26022次,排名全国高校第16位。

兰州大学陈晨硕士论文发表

我问一下电话

一、发展沿革 1946年,兰州大学历史系正式成立。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史念海等人当时曾在系内执教。解放后,历史系蓬勃发展,先后有赵俪生、张孟伦、李天祜等一批著名学者在我系工作,经过老一代的艰辛努力,奠定了历史系在全国学术界的地位,同时,也开创了“吃苦耐劳,严谨求实”的系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历史系各项事业得到了全面恢复和进一步发展,师资力量不断补充壮大,一大批中青年学术骨干开始崭露头脚;1981年,专门史、世界近现代史、史学史、世界地区史、国别史硕士点正式批准招生,标志着历史系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开始。世界史本科专业的招生,成人教育的开展,使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学、科研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历史系的发展又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历史文献学(1984年)、民族学(1986年)、中国近现代史(1986年)等硕士点陆续获准招生,1990年民族学博士点申报成功,表明我系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有了重大的发展。1995年,申报游管理本科专业成功,为长线专业挖掘潜力,加强社会应用学科的理论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子。特别是1995年1月,申报首批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获得成功,1998年申报历史文献学专业博士点成功,1999年申报教育部历史文献学文科研究基地成功,2000年申报教育部西北少数民族重点研究基地成功,标志着历史系的学科建设有了重大发展,各项事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二、发展现状 目前,作为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和教育部民族学、历史文献学科研基地布点单位,历史系是我校集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历史学科综合群体。除历史系外,兰州大学历史研究所、敦煌研究所、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中亚研究所、古籍研究所等均挂靠于历史学系。本系师资力量较为雄厚,现共有教师34人,其中教授10名,副教授12名,高职比率达64.7%;有博士生导师9名(兼职5名),硕士生导师20名;中青年教师中硕士达72%,博士达12%;教师在全国性学术团体任常务理事以上职务者8人,有1人为教育部历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目前,基地教师队伍的整体建设在学校文科各系中居于领先地位。 本系现设有历史学、世界史、民族学三个本科专业,有民族学、历史文献学两个博士点,民族学、中国古代史(1996年)、史学史、历史文献学、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中国少数民族史(1998年)等7个硕士点;有教研室、研究室12个。现有在校本科生354人,研究生115人(博士33人,硕士82人),还有研修生90余人,大专学生90人。1977年以来历史系共培养本科生近2000名,培养研究生300多名。 本系基础设施齐全,学习条件优越。设有大型资料室(藏书25655种,73475册,中外报刊585种,现刊279种),并较早建立起了先进的图书微机检索系统;专门设有基地班阅览室,内置新购图书3500余册。计算机室拥有微机50台,所有局域网中的微机均可进入互联网进行资料查询;电子阅览室有“紫光”镜像服务器一台,可供多人同时共享网络资源。共拥有电化教学设备共70余台(件),其中微机60台,教学设备新增量在50%以上。还设有文物陈列室(有各类文物3000余件);并创办有《西北史地》、《敦煌学辑刊》等国内外发行的学术刊物。学生会另主办有《史学纵横》、《九色鹿》等颇具特色的系刊。 长期以来,历史系坚持“三个面向”的教育指导方针,深入进行教学改革。在抓好主干课质量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三语”(古汉语、外语、计算机语言)能力的提高,采用参考书目、主干课题库、电化教学等手段全面加强教学工作,引入激励机制注意激发师生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并组织、资助教师编写出版了《世界通史》、《外国史学史》、《中国历史文选》、《当代中国与世界》等一批高质量教材。经过努力,我系“强化基础,因材施教,重视科研。 讲求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已基本形成,教书育人,成绩斐然。1995年以来,我系有多名教师荣获省、市、校级教学优秀成果奖;1人荣获甘肃省优秀教师称号,2人被授予全校”师德标兵“,4人荣获宝钢教育奖,1996年,我系集体荣获甘肃省教育系统最高奖—”园丁奖“,2000年,1人荣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并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近年来,我系学生四、六级外语过关率、考研率均名列全校前茅(基地班考研率达35%以上),有30多位同学荣获”赵俪生奖学金“(由系友王瑞琴捐资10万元设立)、”真善美奖学金“(由台胞曾宪章博士捐资6万元设立)。1995年我系学生获兰大五项基本技能比赛第一名;1997年在全省迎香港回归演讲赛中荣获第二名;1998年荣获中国教育记协”97香港:百年圆梦“征文比赛一等奖,1999——2000年,在全国基地”史学新秀奖“论文评比中获一、二、三等奖,另荣获了第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2000年基地学生又荣获第二届”史学新秀奖“二等奖和宝钢优秀学生奖。此外,基地学生在公开发行的报刊上发表文章400余篇。 在科学研究方面,历史系教师以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促进学科全面发展为主要方向,坚持“作西部文章,创国内一流”的思路,团结协作,埋头苦干,在民族学、敦煌学、西北地方史、俄国中亚等方面已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和优势。1978年以来,我系教师出版各类著作130余部,发表论文3000余篇,获得国家级基金20余项,部委、省市及其它项目30余项。荣获国家级、部委级各类成果奖50余项,其中《西北灾荒史》荣获1994年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荣获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阔端与萨班凉州会谈》荣获1998年度第11届中国图书奖,1999年第七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1999年第四届国家图书奖。充分显示了我们兰州大学历史系的科研水平和整体实力。

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前身为1981年任继周院士创办的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2002年4月并入兰州大学。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生态研究所的名称继续使用。学院现有两位中国工程院院士,“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6人,萃英特聘教授1人、萃英特聘讲席教授3人,教授19人(一级教授2人、二级教授5人)、副教授24人、讲师12人;博士生导师23人(兼职4人),硕士生导师56人(兼职13人)。教师队伍中博士学位获得者达88.9%,出国工作、学习一年以上的占70.4 %;有4人在国际学术组织任职,5人次任SCI期刊编委 。拥有我国草业科学目前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同时拥有农业部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学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牧草与草坪草种子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草地农业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甘肃省西部草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平台,庆阳黄土高原试验站和临泽草地生态试验站等15个野外观测站和示范基地 。获得我国草业科学的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和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拥有草业科学专业国家教学团队之一,承担草业科学领域六门全国国家级精品课程中的2门,以及省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2项。在2012年教育部组织的一级学科评审中,“草学”一级学科全国排名第1 。近五年,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55项,承担国家、省部重大重点项目24项,包括国家“973”项目2项,“863”课题2项,科技支撑课题5项,成果转化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际合作项目6项。主持的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这是学院主持的第4个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也是我国草学界第11个获奖项目;同时,获甘肃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6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项;育成“兰箭3号春箭筈豌豆”品种并通过国家审定;出版著作7部,发表论文728篇,其中SCI期刊论文114篇。2010年以本学科为主的兰州大学农学类论文被SCI收录数排名全国高校第17 。学院与澳大利亚、美国和新西兰等10多个国家的科研机构、高校和公司签署了合作办学协议,广泛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学术交流。有我国草业科学唯一的国家“111”草地农业创新引智基地。新西兰梅西大学出资设立了任继周教授奖学金,用于鼓励两国学生、学者的交流。学院2名特聘外国专家获中国政府“友谊奖” 。 设有草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草学、畜牧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二级学科博士点,作物学、植物保护学一级学科硕士点,草业地理信息学、草地营养生物学、草坪生物学和农业经济管理学二级学科硕士点,草业领域、农村与区域发展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和草业科学、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草业科学为省级重点学科和甘肃省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已形成了支撑草业科学发展的完整学科群。学院以草业科学领域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主,同时强化科研成果的转化,主要设以下研究方向:一、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学,主要研究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演化与调控,管理专家系统等。二、草地资源管理与遥感监测,主要研究草原演替与分类,天然草地的放牧管理、培育改良,退化草地恢复,草地资源调查与监测,牧区自然灾害预测预报等。三、栽培草地管理,主要研究草地混播组合,牧草优质高产栽培,草田轮作等。四、草类植物保护学,主要包括草地毒害草、鼠、虫、病害等的生态防治,微生物—牧草—家畜互作等。五、草类植物逆境生理与分子生物学,主要研究草类植物适应我国西部高海拔、低温、干旱、盐渍化等环境的生理与分子机制,筛选、转化功能基因。六、草类植物育种与种子学,主要面向我国寒、旱、高海拔、盐渍化区域,培育高抗优质高产牧草和乡土草新品种,研究草类植物种子的特征、生理功能和生命活动规律,种子加工、贮藏、质量检验等。七、草原生态化学,主要研究草业系统在农业管理措施下的物质和能量运动规律,探索其使用效率提升的机理与途径。八、反刍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主要包括草畜界面生态,青藏高原反刍动物营养,草类饲料资源开发与畜产品安全,反刍动物分子营养与生物技术。九、草坪学,主要研究草坪绿地和运动场设计、建造与管护,草坪草、乡土草与草坪生理生态等。十、草业经济学,主要研究草业系统的经济特征,草畜贸易,农牧区社会、政策,农牧民生产决策行为,动物伦理,草业科学史等。 学院教学科研基础设施良好,学院教学科研办公大楼建筑面积为5000多平方米,其中学术报告厅和国 内外专家专用房间共600 多平方米,研究生教学和各类科学研究实验室3000多平方米,现有各类科研仪器设备(含正在执行中的“985工程”建设设备计划)总计2000多台。 学院资料室 面积600多平 方米,存有种类齐全的本学科领域内中文、英文、日文、俄文等期刊、图书和音像资料2万余册。在 兰州大学新校区实验楼投入250万元教学设备经费,装备 4个本科生专业课教学实验室,实验室总面 积为 750平方米 ,先后开设了草地培育学、草坪学、植物生态学、草地保护学、土壤学、草原生态化学、动物营养学、牧草育种学、农业微生物学等15门专业实验课。学院现在设有甘肃庆阳黄土高原 试验站、临泽草地生态试验站、景泰农业生态试验站、秦王川农业试验站、云贵高原草地农业试验站。这五个教学科研基地分布在西北、西南地区不同生态区域 ,土地总面积达5000余亩,为本科生的 教学实习和研究生的科研活动提供了重要基地。学院现设有《草业学报》和《草业科学》2个编辑部。由任继周院士先后担任主编的《草业学报》和 《草业科学》期刊为我国草业科学领域重要的高级学术刊物,主要刊登代表我国草业科学学术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主要应用与生产方面的学术论文。主办的《草业学报》和《草业科学》,均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期刊和国际CABI源刊,影响因子在全国1994种科技期刊分别排名第4和第220,在畜牧兽医类期刊分别排名第1和第4。《草业学报》连续11年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学院坚持开门办学的主导思想,更加广泛的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先后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新 西兰梅西大学、美国得克萨斯理工大学签署了合作办学协议,合作内容包括互换本科生、研究生,相互聘任教师,相互接受访问学者,共同开展教学科研工作等。努力通过教育部、农业部、科技部、国 家外专局和甘肃省政府的各种渠道,通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粮农组织、国际农发基金会、国际种子检验协会、国际天然草地大会连续委员会等国际组织以及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俄 罗斯、白俄罗斯、荷兰、德国、法国等国的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关系,建立经常性的国际合作项目,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以促进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同时学院将不断凝练学科方向,夯实理论基础 ,加强学科建设,实施人才战略,通过兰州大学“211工程”、“985工程”建设的强力推动和学院全 体师生的拼搏努力,力争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的草业科学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科学研究中心和高科技草业工程中心。

兰州大学博士发表论文

在武侠小说中有这么一句话:"十年磨一剑,一剑惊江湖。"侠客们都渴望自己有一天凭借武功盖世从而震惊整个江湖,但是这背后所需要的时间,付出的努力,往往让人退却。

2018年7月6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杂志《Science》报道了有关共价有机框架材料领域中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而关于这项研究的文章的第一作者便是兰州大学女博士:马天琼。

一个默默无闻的博士生居然能研究出如此成果,让不少人惊叹。在人们了解了马天琼博士奋斗的心酸历程后,一时间,鲜花掌声围绕着她,人们称赞她,肯定她。因为她值得。七年的时光,真的很少人能够坚持下来。

热爱兰大,成长兰大

马天琼,甘肃省临夏人。2006年考入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在她的四年本科生活中,可不是人们的那种认为只会读书的"呆子"。她的爱好十分广泛,虽然学的是有关物理的专业,但是她的口才能力极其出色,且控场能力强。例如在她参加的许多辩论赛中,都得到了"优秀辩手"的称号,各种大会的现场也经常会出现她主持的身影。

不仅如此,在大二时,马天琼还担任了08级材料化学班副班主任一职。这对于她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负担,一边要兼顾自己的学业,一边要操心同学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可是她并没有退缩,她把这看成锻炼自己能力的一个机会,同时她也希望为自己所爱的兰大做出一点贡献:教育好学弟学妹们。

更令人敬佩她的是,本科毕业后,她选择赴榆中县第二中学支教一年。支教期间,她曾同时承担两个年级五个班的课程,一度成为全校课时量最大的老师。马天琼从不后悔自己这样做,在她看来,每个人都应该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坚持自我,走常人难走之路

在支教一年回来后,马天琼继续钻研自己的科研事业,也继续在这条艰辛之路上挥洒自己的青春。

2011年,马天琼自主合成出一例新的COF材料,命名为LZU-111。但欣喜之余问题也随之而来,因为那时关于记录COF材料结构的资料非常少,所以对于这项前途渺茫的研究,大多数人都放弃了。

可是马天琼却不甘心就这样完了,为了研究LZU-111的结构,她决定自学晶体学和计算机结构模拟。自学这两个字说起来简单,可唯有当事人才知道这两个字背后的不容易。

没有人的成功是靠走别人的老路而得来的,要想得到成果,必须靠自己探索出一条道路来。没有人知道马天琼是否会成功,马天琼自己也不知道,但是她知道研究晶体结构是她的理想,是绝对不能放弃的。

她每天待在实验室里看书做实验,但是她的实验却一点进展也没有。

没有人知道那是一段怎样黯淡的时光,明明满怀着热血,却总是得不到好的结果。马天琼每天工作完,疲惫地从实验室里出来后,经常抬头仰望天空,默默的告诉自己:要继续坚持下去。她的导师王为教授也将她的不懈努力看在眼里,并没有给她任何压力,只是默默地鼓励她,告诉她:"不要怕,尽管放手去做"。

功夫不负有心人,马天琼终于在历经无数次实验后,第一次模拟出了晶体材料的粗略结构。王为教授十分开心地向她竖起了大拇指,这一举动也极大地鼓舞了马天琼继续做科研的决心。

沉浮七年,一鸣惊人

后来的马天琼在导师王为教授的帮助下认识了在药物多晶型研究领域颇有建树的殷小天博士。在一番交流学习后,马天琼得到了诸多的启发。她开始自己尝试在各种条件下培育出COFs材料的大单晶,然后通过单晶衍射方法得到晶体的准确结构。

要知道这并不容易,甚至很难。当时的马天琼不仅在研究上受阻,生活上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父母着急她的年纪越来越大却还没有工作,身边早已毕业的朋友不解她为何如此坚持。很多人劝她放弃,以后安安心心毕业找个好工作就可以了。

但是马天琼不甘心,她始终坚持做自己的原创性工作。就这样凭着自己不服输的精神,她实现了控制生长大尺寸单晶COFs的方法,并且依靠自己的能力合成出了多种单晶COFs,不仅如此,马天琼还通过此方法研究出LZU-111的精确结构。

最终她的研究成果在2018年7月正式被美国《Science》发表。在这之后,马天琼终于能够坦然地参加博士学位答辩,并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博士学位。

博士毕业以后,马天琼并没有凭借自己获奖去选择找一个高薪工作生活下去。因为她知道科研事业需要她,而她也不会停止研究。她说她将继续前往下一个地方去实现她关于单晶结构那个美丽的梦。

整整七年的时光,就为了研究清楚晶体的结构。这让许多人为马天琼感到不值,可是我们需要的不就是这种"工匠精神"么?一心一意的研究自己的课题,多年如一日的热爱自己的事业,遇到困难不放弃,敢于创新,走自己的路。

老话常说:"行百里者半九十"。真正困难的不是一开始,而是快接近成功的时候。

假若马天琼在家人朋友的疑惑不解下犹豫,在面对实验停滞不前时候放弃,那么今天的她还有如此作为吗?

答案当然是不能的。要知道当年我们的国家从一穷二白的困窘中站起来靠的是每个人的实干,苦干。在日益浮躁的生活中,人们缺少静下来的心态和坚持下来的决心,总想着投机取巧,耍小聪明,这样当然是行不通的。不要整天想着如何走捷径,要知道通往成功的路都是自己奋斗出来的!

如今她过得很好,她也从事了事业,为社会做出了很多的贡献,也希望她能够越来越好。

2018年7月6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杂志《Science》报道了有关共价有机框架材料领域中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而关于这项研究的文章的第一作者便是兰州大学女博士:马天琼。在这之后,马天琼终于能够坦然地参加博士学位答辩,并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博士学位。博士毕业以后,马天琼并没有凭借自己获奖去选择找一个高薪工作生活下去。因为她知道科研事业需要她,而她也不会停止研究。她说她将继续前往下一个地方去实现她关于单晶结构那个美丽的梦。

说到女博士,给我们很多人固有的印象就是高学历、低情商,做事呆板等等,甚至,有人对“女博士”一词有着贬义的解读。其实女博士也是人,她们与我们在情感上是一样的,只不过可能比我们知识更加丰富,更理性一些。女博士大多数都是拥有很高智商的,她们大多数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中,都有着非常优异的成绩,甚至比男博士们做得更好。在人人平等的社会,女人早已经不是生娃的工具了,女博士值得我们尊重。

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一位女博士,她的名字叫马天琼,毕业于兰州大学,她在两年前,被《Science》期刊中报道,报道的内容正是她多年来研究的有机材料成果,这项成果花费了她七年的光阴,可以这样坚定的去研究一件事情,不是谁随随便便就可以做到的,需要长久的坚持与耐心才行。当年,就是这位兰州大学的女博士,独自潜学了7年之久,最后发表世界顶级的论文让人赞叹,结果怎样呢?

在14年前,马天琼以优异的成绩,步入了兰州大学的校门,主要研究物理科学,在大学时的她就非常优秀,她并不是大家眼中那种呆板的学霸形象,她是一个非常乐观向上的人,对于学校的活动她总是会非常积极的参与其中,口才更是了得,她在很多次辩论赛中都脱颖而出,在学校的盛会中,她也多次担任主持人。更厉害的是,她还成为了学弟学妹们的副班主任,马天琼就是兰州大学的一个风云传奇人物,老师赞扬她,同学崇拜她。

这么优秀的马天琼在大学毕业后做出了一个惊人的选择,她毅然的选择了去乡村支教。一年后,她全身心的搞起了科学研究,她研究出一种特殊的COF材料,这种材料被叫做LZU-111,它研究起来并不简单,因为有关于这方面的资料少之又少,遇到问题的时候,只能靠她自己去研究解读,她每天都会出现在实验室里。功夫不负有心人,她这一坚持就是七年,终于成功的攻破了一个个难题,将LZU-111的谜底揭开,最终她也因此一举拿下了博士学位。

七年的潜心研究,让很多人都不能理解,家人也劝过她放弃,但是马天琼还是选择了坚持,如果当时选择放弃,就不会有现在成功的她,这种坚持梦想的精神值得我们赞扬。对于梦想,我们也应该执着的面对,成功的路上必定会遇到阻碍,我们不能轻易就选择放弃,我们应该用全身心的热情投入其中,稳扎稳打的一路向前,相信只要能够坚持,定可以滴水穿石,精诚所至。

兰州大学博士论文发表

现在的她依旧坚持着自己的梦想,并且取得了成功。是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的。

兰州大学博士发表文章不必须有导师。发表文章跟发表论文不是一个概念,博士学位论文是衡量博士生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的主要标志,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生独立完成,而发表文章可以在自己有正确的判断力的情况下正能量发表,可需要导师也可以不需要,看自己的情况。

说到女博士,给我们很多人固有的印象就是高学历、低情商,做事呆板等等,甚至,有人对“女博士”一词有着贬义的解读。其实女博士也是人,她们与我们在情感上是一样的,只不过可能比我们知识更加丰富,更理性一些。女博士大多数都是拥有很高智商的,她们大多数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中,都有着非常优异的成绩,甚至比男博士们做得更好。在人人平等的社会,女人早已经不是生娃的工具了,女博士值得我们尊重。

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一位女博士,她的名字叫马天琼,毕业于兰州大学,她在两年前,被《Science》期刊中报道,报道的内容正是她多年来研究的有机材料成果,这项成果花费了她七年的光阴,可以这样坚定的去研究一件事情,不是谁随随便便就可以做到的,需要长久的坚持与耐心才行。当年,就是这位兰州大学的女博士,独自潜学了7年之久,最后发表世界顶级的论文让人赞叹,结果怎样呢?

在14年前,马天琼以优异的成绩,步入了兰州大学的校门,主要研究物理科学,在大学时的她就非常优秀,她并不是大家眼中那种呆板的学霸形象,她是一个非常乐观向上的人,对于学校的活动她总是会非常积极的参与其中,口才更是了得,她在很多次辩论赛中都脱颖而出,在学校的盛会中,她也多次担任主持人。更厉害的是,她还成为了学弟学妹们的副班主任,马天琼就是兰州大学的一个风云传奇人物,老师赞扬她,同学崇拜她。

这么优秀的马天琼在大学毕业后做出了一个惊人的选择,她毅然的选择了去乡村支教。一年后,她全身心的搞起了科学研究,她研究出一种特殊的COF材料,这种材料被叫做LZU-111,它研究起来并不简单,因为有关于这方面的资料少之又少,遇到问题的时候,只能靠她自己去研究解读,她每天都会出现在实验室里。功夫不负有心人,她这一坚持就是七年,终于成功的攻破了一个个难题,将LZU-111的谜底揭开,最终她也因此一举拿下了博士学位。

七年的潜心研究,让很多人都不能理解,家人也劝过她放弃,但是马天琼还是选择了坚持,如果当时选择放弃,就不会有现在成功的她,这种坚持梦想的精神值得我们赞扬。对于梦想,我们也应该执着的面对,成功的路上必定会遇到阻碍,我们不能轻易就选择放弃,我们应该用全身心的热情投入其中,稳扎稳打的一路向前,相信只要能够坚持,定可以滴水穿石,精诚所至。

2018年7月6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杂志《Science》报道了有关共价有机框架材料领域中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而关于这项研究的文章的第一作者便是兰州大学女博士:马天琼。在这之后,马天琼终于能够坦然地参加博士学位答辩,并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博士学位。博士毕业以后,马天琼并没有凭借自己获奖去选择找一个高薪工作生活下去。因为她知道科研事业需要她,而她也不会停止研究。她说她将继续前往下一个地方去实现她关于单晶结构那个美丽的梦。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