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环境论文发表心情文案图片

发布时间:2024-07-06 21:11:42

环境论文发表心情文案图片

治愈心情的文案句子如下:

1.今天的生活是由年前决定的,但是如果你今天还过着和年前一样的生活,年后你一样得这样过着。生活不是用来重复,亲爱的,今天就开始改变,从现在开始找到你想要的。

2.不管多远的路,也能走到尽头,人生,就是一个修炼的过程,何必用这一颗不平的心,作践了自我呢.主要心态好,便能转苦为乐。活着,就是一种修行.

3.人生下好自己的棋,演好自己的角色,健康的活着,平淡的过着,真实的爱着,乐此不疲的忙着,就是一种完美,就是一种财富。

4.当您不快乐时,请深呼吸,但这只是糟糕的一天,而不是糟糕的生活。您必须学会对自己友善,好好照顾自己,并可能忠于自己并像自己一样生活。

5.没有什么可以忘记的,总是在未来的时间里忘记你,先忘记你的容貌,再忘记你的声音,忘记你说过什么,不是现在,以后也可以。

6.人生,到底还是活一回心境。你不能左右天气,但可以改变心情。学会适应,让你的环境变得明亮;学会调节,让你的心情不再忧伤;学会宽容,让你的生活没有烦恼;学会奉献,让你的生活充满阳光。

环境论文发表心情图片

地球上的两极地区,南极和北极,是自然界最珍贵的宝藏之一。它们拥有着独特的生物环境、气候氛围和原始风光,对于全球的生态平衡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两极地区也面临着空前的威胁和危险。

为了保护两极地区,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保护这一环境珍宝。

首先,我们需要普及保护两极地区的意识。尤其是在学校教育中,应该把两极地区作为一个必修内容来传达,让大众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只有树立全民保护意识,才能够协同保护力量。

其次,我们需要强化对两极地区的法律保护。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侵犯两极地区生态和资源的行为进行打击和制裁,确保两极地区的生态环境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和维护。同时,强化执法力度,突出宣传引导,形成全社会的保护氛围。

最后,我们需要加大科研保护的力度。我们需要加强两极地区的科学考察和资料收集,建立完善的信息反馈机制。并在此基础上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制定出合理的政策和措施,以促进两极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综上所述,保护两极地区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和管理,通过全方面的措施和工作,使得两极地区能够得到全方面、长期和持续的保护和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保护好两极地区这一自然珍宝,使得他们能够永久地存

在于我们眼前。

在论文投稿和发表过程中,常见的学术不端行为有以下几种:

1、抄袭:抄袭是指未经授权或引用他人成果的情况下,将其作为自己的研究结果、方法、数据等进行呈现。抄袭行为严重侵犯了他人的知识产权和学术声誉,同时也违反了学术道德。

2、数据造假:数据造假是指人为篡改或伪造实验数据、结果、图片等,以获得所需的研究结论或论文发表资格。

3、不当引用:不当引用包括对文献的误读或故意曲解,或使用来源不可靠或无法核实的资料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4、潜规则:潜规则是指不公开的、隐性的规定或原则,通常存在于某些专业领域、机构或群体中,并可以影响学术的评价、发表、奖励等方面。

为避免这些学术不端行为,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1、注重学术诚信:要坚守学术诚信,树立自己的学术道德意识,避免各种不端行为。

2、加强引用管理:严格按照引用规范和标准进行引用,确保所引用的来源真实、可靠、有据可查。

3、提高自我素质:提高自己的学术素质和水平,增强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使自己更具有学术竞争力。

4、熟悉相关规定:了解并遵守学术期刊和出版社的发表规定,避免违反相关规定而被退稿或影响自身的学术声誉。

5、加强交流讨论:加强与同行的交流和讨论,共同探讨问题,互相监督和提醒,有效地防止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总之,要保持学术诚信,在学术研究和论文发表过程中,要注重严格遵守引用规范和标准,提高自己的学术素质和水平,了解相关规定,加强交流讨论,从而避免学术不端行为的出现。

环境论文发表心情图片大全

以时间和标志性事件为参照标准,环境心理学于上个世纪70年代初在以美国为中心的北美地区得以兴起。随着环境问题的升温,环境心理学也成为21世纪以来心理学领域较有突破的一个学科。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环境心理学课程论文发表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环境心理学课程论文发表篇1 浅谈环境心理学中的拥挤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城市中的拥挤,从环境心理学角度阐述了拥挤的内涵、影响及对策,并提出要警惕拥挤综合症的出现。 关键词:拥挤 影响 拥挤综合症 一、 拥挤的内涵 环境心理学是心理学的新兴学科之一,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是建筑环境学和应用心理学的结合,是关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学科[1],它通过研究在不同社会 文化 和环境下人们的心理活动规律,从而寻求人与环境相互适应的可持续模式。拥挤是环境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国外学者有的认为,“拥挤”是指当个体的空间需求超过实际空间供给时的一种心理压力不适状态,是有限空间中的个体的一种个人主观体验;有的认为,“拥挤”是指一种个人无法获得想要的隐私水平、无法充分控制同他人之间社会互动的状态。我国学者则强调“拥挤”是指一种主观的、能产生消极情感的心理状态,且当个人觉察到给定空间中有过多的人时出现。 总之,作为对高密度和相应空间限制的知觉判断,“拥挤”是一种难以直接测量,需经过人类知觉加工形成,伴随过度唤醒和生理、心理、行为压力特征表现,且导致系列拥挤负面影响的复杂心理体验和主观 经验 状态。[2] 二、 拥挤对人类的影响 (一)拥挤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1.对生理的影响 研究发现,高密度会引起一些生理唤醒反应。在高密度条件下的人血压偏高,个体患病的机率更高;儿茶酚胺含量升高,肾上腺分泌也提高;皮肤的导电系数也明显增加。长期在高密度环境中生活,可能引发疾病或使病情加重。 2.对情感的影响 社会密度与空间密度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人的情感体验。在改变空间密度的实验中,男性在高密度时比在低密度时体验到更多的消极心境;而女性则相反,能彼此友好相处,以比较合作的方式对待拥挤的心境。在社会高密度的研究中,男女都同样反映出消极的心境。 (二)拥挤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1.人际吸引 拥挤导致人际吸引降低,并且男性更明显。在相关实验中,男性在高密度情境下对组内成员负面的评价较多,而女性则相反,高密度促进了人际吸引。 2.退缩行为 当遭遇高密度时,社会退缩行为是一种应激 措施 ,它包括减少眼睛的接触、把头扭向一边,或者保持较远的人际距离。高密度所引起的退缩行为将可能破坏人际关系网络,这样人们可以利用的资源便会减少,更加难以应对巨大的压力。 3.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即利他行为,一些关于人口密度如何影响人们助人行为的研究发现,高密度会降低人们帮助别人的概率。在高密度的公共场所,利他行为减少大多是由于对自身安全的担心。此外,利他行为在城市和乡村也是不一样的。 4.攻击性行为 拥挤导致攻击性增强的观点至今没有一致的结论,但是对某一部分人来说(如 儿童 ),二者之间是有一定关系的。大量研究显示,拥挤对儿童攻击性的影响更大,并且随年龄的增加而改变。攻击性行为的发生依赖于高密度是引发负性的情感体验,还是积极的情感体验。高密度并不是引发攻击性行为的直接因素。 (三)拥挤的具体影响 1.拥挤对工作的影响 首先,拥挤使个体有效地完成任务所需要的高度注意力和清晰的思维能力受到限制。其次,拥挤时容易产生焦虑。再次,高密度会阻碍个体对环境的认知。最后,拥挤可能会阻碍个体的信息加工能力,导致任务不能顺利完成。 2.拥挤对交通影响 首先,交通拥挤带来的应激。坐车上下班的人体验着一种更应激的生活方式,带来更多的身心健康问题。其次,司机的应激。司机的应激状况,总的表现为负性的情感、认知和行为,攻击性强、焦虑、厌倦驾驶,及与他人交往时常常过度反应。再次,交通阻塞。交通阻塞影响人们到达目的地,也对驶汽车上下班的人体验的焦虑有很大的影响。 三、减少拥挤的消极影响 (一)干预措施 首先,认知干预:对高密度情境的干预措施之一是认知干预,它是提前给个体关于某个情境的拥挤提示或警告。这样可以减少应激和其他不利影响。 其次,建筑设计:第一,利用分隔。对密度的知觉是引起拥挤感的关键,因为拥挤感是个体感知到个人空间受到侵犯。第二,注意焦点的设计。人们更喜欢能减少个人唤起水平的环境;建筑设计可以通过控制其他因素来减少人们的消极反应,达到减少拥挤感的目的。此外,建筑设计中室内家具的色彩、布置,对空间宽敞感都有重要的影响。 (二)调节方式 消除拥挤导致的后果主要在减少个体的焦虑和降低他们的唤醒水平。为此,可针对缓解拥挤所产生的后果而进行三种调节 方法 :肌肉放松、认知重建和想象。认知重建是通过引导,使人们注意情境中的积极方面,从而提高他们的积极情绪;想象是帮助人们按指令想象一幅舒适的、田园式的画面,以转移注意力。 四、拥挤综合症 拥挤的空间,嘈杂的环境,加之快节奏的生活,极易使人产生高度紧张,出现头痛、失眠、易怒、乏力等症,甚至引起心理变态,这一系列症状,被称为“拥挤综合症”。环境、医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都认为,拥挤对人体健康的威胁,已成为城市的一大公害。为避免现代都市的拥挤及拥挤带来的危害,需要社会和都市居民的共同努力。 关键是要加强对城市布局和建设的宏观调控,以利人口分流;在节假日及大型集会,要作好人群的有序流动安排,最大限度地控制拥挤现象。都市居民应尽量少去公共场所凑热闹,特别是年老体弱者、孕妇及患有心血管病的人更应避免拥挤。同时,都市人还须学会“闹中取静”,在紧张中学会放松,加强体质锻炼、注意培养适应环境的能力,并保持乐观开朗、平静愉快的心境,这些都是防止拥挤综合症的有效办法。[3] 参考文献: [1]车文博.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M].吉林:吉林人民出社, 2001. [2]戴琨等.拥挤研究进展[J].应用心理学,2010(4). [3]严世英.都市拥挤综合症及其危害[J].人与自然,1998(3). [4]许波.拥挤综合症-精神健康的大敌[J].社会心态大观,2004. [5]保罗·贝尔等著.环境心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6]林玉莲.环境心理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环境心理学课程论文发表篇2 谈环境心理学及其研究述评 【摘 要】本文对环境心理学的诞生及其东西方发展,做了文献梳理评述,以期学界进一步了解其背景和现状。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研究;述评 古往今来,人类一直在探索自身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正是在代代相传的探索与思考过程中,人类不断解释环境,解释自己,同时也不断利用和改造环境,维持和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在这一过程中, 人际交往 、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都直接影响着人所处的环境,也影响着人类自身。 一、环境心理学简要追述 环境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分化产生的―门交叉学科。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与自然环境和人工的物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传统意义上,环境心理学是城市规划设计与心理学的结合。随着环境心理学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现代意义上的环境心理学不仅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还被认为是环境科学的分支学科。 重视建筑环境与心理及行为之间关系,可以追溯到古代。早在纪元前,希腊的帕提农神庙就曾运用各种手法矫正视觉错觉。有关的理论研究可追溯到19世纪,1886年德国美术史家沃尔芬(H.wolffin)著有《建筑心理学绪论》一书,曾用“移情论”的美学观点讨论建筑物和工艺品的设计问题。其后,汉斯・迈耶(H.Mayer)还打算在包豪斯中开设心理学课程。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国家的城市环境严重恶化,对居民的身心和行为产生了各种消极影响;同时,不少新建筑因无视使用者的行为需求,导致社区崩溃、建筑拆毁、居民抗议等严重后果,并遭到社会的严厉批评。因此,建筑环境与行为的关系引起多学科研究者的深切关注。来自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建筑学、城市规划等学科的研究终于汇集成多学科的新兴交叉领域――环境(建筑)心理学。环境心理学首先于20世纪60年代末在北美兴起,此后,先在英语区,继而在全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迅速传播和发展。当时北美的主要代表人物为人类学家霍尔,心理学家巴克、伊特尔森、普洛尚斯基、萨默,城市规划师林奇等。 1968年6月,一个综合性专业团体“环境设计研究协会(EDRA)”在北美宣告成立。并于1969年举行了第一次年会,还形成了若干研究中心,如儿童与环境、环境认知、环境与年龄、残疾人与环境、居住区环境、室内环境、妇女问题、使用者参与、使用后评估等。该组织第一批成员27人,仅由建筑师和心理学家组成,到1984年,成员增加到900人,遍及世界各地。其中建筑师占30%,心理学家30%,其他环境学科(室内设计、园林设计、城市规划与设计)25%,其他社会科学家(地理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人类及社会生态学家)15%,成为世界上历史最长,人数最多的从事环境――行为研究和应用的学术团体。欧洲在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也形成了环境行为研究的潮流。 亚洲各国中,日本在环境――行为领域中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处于领先地位,并在70年代迅速发展。与世界各国相比,我国这一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初才从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引入有关的理论和方法,开始在建筑学等学科内从事研究,并引起学科人员的广泛兴趣和关注。 二、环境心理学及其发展 不同的研究者,对环境心理学有各自不同的理解。我们可以从不同学者对环境心理学的定义中,看到环境心理学的内涵与全貌。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环境心理学”这一名称是纽约的研究者普洛尚斯基和伊特尔森等首先提出的。任何人工环境都是社会的产物,都离不开相应的社会环境与文化背景,同时也不能脱离它所赖以存在的自然环境[1]。1978年,贝尔(P.A.Bell)等三人合著的《环境心理学》一书给环境心理学下的定义是:环境心理学是研究行为和经验与人工和自然环境之间关系整体的科学。环境心理学从研究噪声入手,分别对个人空间、拥挤和人类的关系、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等问题进行研究,其目的是了解个体如何同环境相互作用,进而利用和改造环境,以解决各种因环境而产生的人类行为问题[2]。 环境心理学是从心理学角度探讨什么样的环境才是符合人们心愿的环境的一门科学,因此它并不追究人能够适应哪一种环境的问题。过去,人们在创造环境时,几乎不考虑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会有怎样的心理倾向。与此相反,环境心理学却是将它作为重要问题提出来,并使它与选择环境、创造环境相结合而成为一门科学分支。因此现在有一些问题必须加以考虑[3]。 俞国良等的定义是:环境心理学是研究个体行为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主要研究环境和心理的相互关系,即用心理学的方法分析人类经验、活动与其社会――环境(尤其是物理环境)各方面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揭示各种环境条件下人的心理的发生和发展的规律[4]。马逊风等认为“广义上的环境心理学就应该是心理学,因为一切心理学都是针对环境的”。狭义上的环境心理学从其研究对象上可以定义为“研究环境问题对人类(包括动物)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的影响,以及这一影响对环境反馈作用的学科”[5] 环境心理学是心理学的新兴学科之一,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是建筑环境学和应用心理学的结合,是关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学科[6]。 我们可以看到,上述的各个定义虽然在表述上有一些小的差异,但基本思路是差不多的。基于以上不同研究者观点的基础上,环境心理学的定义可以这样表述:环境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这个心理学分支独有的特点和能区别于其他的心理学分支学科。环境心理学区别于心理学其他分支的独有的特点,最主要是它研究的内容不同于其他分支。 在现有的环境心理学研究中,我们看到实际的研究内容包含很多方面,有研究者 总结 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概念,不同环境中心理学原理和各种环境状况个人的心理现象和对环境的知觉;环境物理里和环境心理量之间的关系(环境与人的思维、情感、意志、个性等的相互关系),环境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作用规律,其中包括自然环境(如噪声、温度、风向、气候、空气的污染)和社会环境(如个人空间、地域观念、社会风气、社会文化、人际关系)的影响;环境联想对环境意识与心理的影响,以及环境污染中心理变化对人体信息传递、工作效率等的影响;人们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如何进行心理自我调适,以适应环境并创造一种有利于个体发展的环境即对环境的反馈作用[5]。 除此之外,环境心理学还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并且研究如何通过影响人的心理进而影响人的行为,从而增加亲近环境的行为,减少破坏环境的行为。 环境心理学说到底是心理学,而不是环境学,它的研究内容归根结底是心理学的内容,只不过要加上一个限定的领域,这个限定的领域就是环境。有定义说“环境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和他们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的学科”,我们感到这个表述虽然很清晰简练,而且也基本切合环境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但是表述上不是最好。因为环境心理学毕竟是心理学,所以把它仅仅说成是研究“相互作用和关系”的学科,毕竟不十分贴切。 但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环境心理学中所说的环境,其意义仅仅是自然环境还是包含社会环境?这里,我们的建议应当说主要是自然环境。另外一个定义上的问题,就是环境心理学是不是一个环境科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有研究者指出,“从环境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和任务来看,环境心理学应该成为以环境科学和心理学两学科为研究基础的交叉学科,但从环境心理学的起源和已进行的各种研究来看,环境心理学距环境科学和心理学的交叉研究还有很大的距离”。原因是环境心理学的最初研究者主要是城市规划师和建筑设计师,他们所研究的问题主要是个人空间、拥挤、城市发展和城市设计等,“目前的环境心理学和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联系得更为紧密”。 把环境心理学定义为“建筑环境学和应用心理学的结合”,似乎和这个现状更为贴切,但是,却和环境心理学最新的发展趋势不合。因为我们可以看到,环境心理学研究者中,心理学家的人数正在日益增加,研究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而月越来越超越建筑学的范围。 三、环境心理学研究内容及其展望 从广义上看,所有的心理学研究的都是研究环境中的人的心理,是否所有的心理学都应该说是环境心理学?我们认为,如果把所有的心理学都说成环境心理学,那么这个学科的独持性就没有办法体现了。环境心理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影响下的心理活动,以及影响了自然环境的那些小型活动的学科。研究的内容大致为: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人的心理对环境的影响。1.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的问题。2.环境心理评估。3.环境态度与价值观。4.环境对人的影响。5.如何改变人的心理,使人多做有益于环境保护的事情。6.各种具体环境问题的研究。此外,建立关于环境心理学的理论,也是环境心理学的一个主要内容[7]。 因此,环境心理学有很多需要紧密结合现实情况提出和跟踪研究的问题。过去的心理学在很多方面都与现实脱节,所以这是相当困难的课题。总之,我们认为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心理学应该解决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研究需要各学科之间的协作。 参考文献: [1]林玉莲. 环境心理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2. [2][美]保罗・贝尔,托马斯・格林,等. 朱建军 ,吴建平等 译.环境心理学第5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4. [3](日)相马一郎. 周畅 ,李曼曼译.环境心理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9. [4]俞国良,王青兰,杨治良.环境心理学[M].北京:人民 教育 出版社,2000.4. [5]马逊风,黄冬梅,黄钰,何子光.环境心理学有关问题的探讨[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31-36. [6]车文博.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128―129. [7]吴建平.环境与生态心理学[M].安徽人民出版社,2011:5. 猜你喜欢: 1. 浅谈环境心理学论文 2. 浅谈环境心理学的相关论文 3. 环境心理学论文2000字 4. 环境心理学浅探论文 5. 环境心理学论文2000字以上

形容心情不好的图片如下:

影响一个人之内心心情变化的因素,大概有两种:

内在——个人因素的影响:

个人包括:个体条件、情结信息、情感、思想、观念、心境位置、意念的掌控、心理与生理的需求等等。

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

环境包括:感觉器官接收的信号——色彩、声音、时间、地点、事件的引发,以及生理方面——化合物、气味或药物对体内器官的作用等等。如:

颜色会影响心情。心理学家们研究发现,人类的心情与色彩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一个人对色彩的选择,隐含着个性方面的许多信息。

扩展资料:

心情不好的缓解方法:

第一、积极的自我调整,比如提高自信,积极转移注意力,甚至当心情特别烦躁的时候,问题已经特别严重,可以合理的宣泄,比如和好朋友一起唱歌、聊天或者适当的运动,比如游泳、跑步、打羽毛球等,这些都可以非常有效的宣泄自己的烦恼情绪,或者可以保证充足的睡眠,因为研究表明充足的睡眠对于缓解烦躁、压抑、焦虑等负面情绪有非常好的效果。当自己心情特别烦躁的时候,也需要减轻对这件事情的关注,转移注意力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上,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第二、对于严重的心情烦躁的患者,可以考虑药物治疗或者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方面可以考虑认知行为疗法、森田疗法、精神分析疗法等,比如最常用的森田疗法,对于自己的心情烦躁的问题要学会随遇而安,不应该过分的给予关注,因为过分的关注自己心情烦躁的问题,每天沉浸其中,每天思考,越是关注,越是反复去想,反而会得不偿失,这种心情烦躁的问题反而更加严重,不如学会关注当下。

形容心情不好的图片,可以想一想最近的压力是不是太大了,配有那种背影唯美的。

形容我心情不好的图片。那你可以发嗯愁眉苦脸的或者是非常悲伤的掉眼泪的。

环境论文发表心情图片素材

对于低碳生活,人们遭遇着类似的尴尬: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也知道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但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却不得不以增加碳排放为代价。专家指出,尽管人们不能避免碳排放,但却可以减少碳排放。每个人都不可能过“零碳”的生活,在资源匮乏的当下,我们要做的是,把有限的资源用于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限制奢侈浪费。同时,养成“低碳生活”理念,在可选择、可替换的条件下,首选自然、环保、健康的生活方式。其实,加入到低碳一族当中并非难事,“低碳生活”细节贯穿在家居生活的各个环节,就拿日常生活用电来说:家用电器的插头插座接触良好才能节电;电水壶的电热管积了水垢后要及时清除,这样才能提高热效率;熨烫衣物最好选购功率为500瓦或700瓦的高温电熨斗,不仅升温快,还能节电;所有的家用电器尽量不使用“声控、光控、遥控”等作为控制开关,这样可节电10%~15%。这样看来,每个人都能为控制全球气候变暖做出积极的贡献。或许有人认为,即使自己“低碳”了,也挡不住工矿企业的违规排放。但是,冰川融化、气候恶化,每个人都将受到惩罚。“低碳生活”带来的其实是一种新的生活质量观。需要厘清的是,过“低碳生活”,并不是意味着就不能开车、住大房子、享受空调了。低碳的真实含义是要给人们身体健康提供最大的保护和舒适感,对环境影响更小或有助改善环境。如欧洲现在建设了很多零排放建筑,隔热效果非常好,在自然通风的条件下,隔热层可以把室内温度调控到一个合适的水平,且能保持很长时间。在交通领域,可以开发太阳能汽车、生物燃料汽车等,同时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事实上,每一个普通公民在举手投足之间就可尽享“低碳生活”。倡导低碳生活方式的公益环保网站“互联网森林”的首页上列出的平易近人的10件减排案例就生动有趣:少用一个塑料袋,减排二氧化碳0.1克;5层以下,以爬楼梯代替坐电梯,每次平均可减排二氧化碳600克;选择应季蔬菜水果,每千克减排二氧化碳400克;夏季空调调高1℃,平均每台每天可以减少排放175克二氧化碳;一棵树,一年可吸收18.3千克二氧化碳……。这些告诉我们,低碳生活就在我们身边,节约每一张纸、每一度电,装修中少用装饰灯、选用节能灯管,都是普通人可以做到的。

1、问文章体裁?答:此文是一篇 . 备选答案有: 诗歌、小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性散文即哲理散文)——要求形散而神不散、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标题、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中心句、警句、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的词句、重点关联词(如段落开头的词:不但……而且…… 因为 何况 但是 然而 因此)等等,应特别注意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为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注意文章的主旨往往就隐藏在这些句子里.有的散文采用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相当隐晦,我们也能从这些词句中找到蛛丝马迹. 4、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答:A、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谁做了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概括层意的方法(1) 摘句法:在文中找出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2) 概括法:例1:(记叙的段落)记叙了+××人(组织或单位)+××时××地+何种情况下+做××+结果.(注意原文强调的是什么)例如2:(描写的段落)描写了+××景物+××特征.例如3 :(抒情的段落)抒发了怎么样的感情.(3) 叠加法:有些文段有两个以上的主要内容,就要把表达这些内容组合成句就行.) 5、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6、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 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 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 总分总(掐头去尾) 7、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明线和暗线)——— (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 (4)时间 (5)地点 (6)作者的情感要注意那些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8、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依据有(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品味题目可以从—— A内容上 B主题上 C线索 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示例:(1)主题上结合主旨回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2)记叙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记叙了……,点明了本文记叙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本文叙述对象. 9、了解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10、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11、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诙谐幽默.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 12、写作手法及作用? 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写作手法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想象、联想、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设置悬念、象征、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等.常用具体如下:(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 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 (8)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 (11)文章开篇的写作手法: A、可以用诗经里的赋比兴手法.比如说,兴,是先言他物的. B、也可以用引用的手法.如名句、箴言之类的 C、也可以先声夺人,用一系列的排比句,气势强烈…… D、或是采用题记的方法.显得隽永深刻,又有文采 E、开头用景物描写也不错,渲染你所需要的气氛和基调. F、开门见山. G、倒叙. 13、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意韵铿锵,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以上各种修辞手法作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4、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5、文章用典的赏析.一是丰富文章主题,二是增添文章情趣,使文章有文采. 16、句子或语段的作用? 答:一、内容上:首段和尾段:字面义和象征义.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作用.(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 ,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点明全文思想意义).还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补充说明. 二、在结构上 :1、在文章开头:总提、总领全文、开启下文(引出下文)等作用. 2、在文章中间:(1)承接上文 (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3)承上启下(过渡)(4)为后文作铺垫;标志思路、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等作用.3、在文章结尾:总结上文、总结全文、收束全文、照应开头、独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 三、表达效果上: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四、从写作手法上:常有A、开篇点题 B、为后文设伏笔 C、作铺垫 D深化中心 E、衬托 F、点明主旨(画龙点睛) G、渲染 H、呼应、照应 I、对比 J、象征 K、先抑后扬 L、预示性作用. 17、表达方式? 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18、分析写景状物记叙文景物描写的方法.①时间推移法 ②空间变换法 ③稳步换景法 ④分门别类法 19、领会写景的作用和写物的目的.借助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以“状物”为主记叙文,往往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20、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了解描写的几种形式(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一是人物描写: A、正面描写:包括(1)肖像描写(2)语言描写(3)动作描写(4)心理描写 作用是: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品主题. B、侧面描写: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作用是:衬托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征. 二是环境描写:分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 重点了解几种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④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1)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以及景物场景,如:山川、湖海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 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 (2)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21、分析人物形象: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 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分析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22、小说三要素? 人物(主要要素)、环境、情节.其中情节包括(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尾声) 23、运用正副标题相结合的方式的作用:增强表达效果. 24、续写小说结尾. 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25、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26、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题型解题模式:A、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B、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C、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27、语言赏析或广告:类型1、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对 策:(1)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 (2)掌握答题技巧:把握词语的比喻意、引伸意、双关义.如阿来的《词典的故事》中“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漂亮”一词就要从它的引伸意义去答题,它不是指阿姨一下子好看起来,而是反映出阿姨的怜悯使我对阿姨产生好感的内心活动. 类型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对 策:(1)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 ①修辞之美------ 见第13个知识点 ②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疑问句造成悬念,感叹句便于抒情;反问句加强语气语调引人深思;排比句叠句气势磅礴、层层深入;对偶句铿锵凝练,重复余韵悠然 ,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 ③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作用: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 ④内容之美———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作用:全面新颖,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2)注意答题格式:我喜欢 xx 句,因为它xx. 28、品味句子和关键词.最好找词语点评或整体点评:即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效果. 答: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应选择有生命力的词语进行. 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或从正面和侧面点评. 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29、问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 答:A、能或否 B、词语:分别解释两个词.句子: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 C、 词语:为何这样安排先后顺序(强调其中一个或与前文顺序一致或符合搭配习惯,内在的顺序).句子:指出这两句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调换(若是说明文则看是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若是其他文体则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 30、问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答: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①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真挚深沉的感情,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②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和事件的意义,以深化主题,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③说明是为了简要地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使所叙之人、事、物更清楚.其中抒情和议论有时是融为一体的,无法截然分开的. 31、问文章写作特色: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要结合该文写作的手法. ①选材:材料典型、真实、详略得当、表现、突出了中心. ②结构布局:布局合理、巧妙、结构严谨. ③语言:朴实或生动、形象、准确;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或流畅,修辞的运用等. ④立意: 思想深刻、新颖,以小见大、富有哲理等. ⑤表现技巧:一是修辞手法:共八种.二是表达方式:有五种.其中描写可细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乐景写哀等.抒情包括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三是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联想、想象等. 四是结构手法: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先抑后扬等. 32、评价、鉴赏人物、文章主旨(谈谈自己对人物、主题的认识) 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答案可以这样组成:由文中××(言或行)表现该人物××的精神(品质 性格 思想 个性). 一般地说,答案由三部分组成: A、前半部分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可以这样表述:①文章通过……的叙述;②本文由……(某件事)写起,运用了……. B、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内容中蕴含着的思想意义, 可以这样表述:表现了/揭示了/批判了/赞美了/劝诫……(某种思想道理).有时题目就可成为答案的一部分,而且是必须的内容. C、陈述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联系具体材料展开回答. 33、问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一定要用典型事例证明.即提出、分析、解决问题. 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A、指出本文蕴含着的思想意义以及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 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 B、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 C、所以我们应该怎样怎样. 34、常见的考点:一、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的含义.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三、理解文中重要句段作用.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五、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六、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七、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八、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九、体验作品的形象和情境,拓展作品的主旨和内涵. 高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 1、说明文的定义: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说明文实用性很强,它包括广告、说明书、提要、提示、规则、章程、解说词、科学小品等. 2、说明文的类型: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 3、说明文的语言: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4、说明方法: 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5、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时间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6、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7、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8、中心句:出现的位置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判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 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对策:(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 (2)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9、说明语言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对策: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格式: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 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10、常见考点:1、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理解.2、对说明方法辨识与理解.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7、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 高考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 1、论点(证明什么) 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A、把握文章的论点. 中心论点只有一个(统帅分论点) ⑴明确: 分论点可有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⑵方法:①从位置上找:如标题、开篇、中间、结尾.②分析文章的论据.(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 ③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 B、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后,归结出中心论点;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2、论据(用什么证明) ⑴论据的类型:①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②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⑵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 ⑶次序安排(照应论点);⑷判断论据能否证明论点; ⑸补充论据(要能证明论点). 3、论证(怎样证明)⑴论证方法: ①举例论证(例证法)事实论据(记叙); ②道理论证(引证法和说理) 道理论据(议论);③对比论证(其本身也可以是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④比喻论证(比喻). ⑵分析论证过程: ① 论点是怎样提出的;②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③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 ⑶论证的完整性(答:使论证更加全面完整,避免产生误解) ⑷分析论证的作用:证明该段的论点. 4、议论文的结构 ⑴一般形式:①引论(提出问题)―――②本论(分析问题)―――③结论(解决问题). ⑵类型: ①并列式 ②总分总式 ③总分式 ④分总式 ⑤递进式. 5、议论文的语言 ⑴严密(修饰性、限制性的语言的运用);⑵生动(成语、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⑶词序(从生活逻辑和上下文的照应上判断);⑷句序(关联词语的使用,特别要注意递进关系). 6、驳论文的阅读 ⑴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⑵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用了那些道理和论据; ⑶由此,作者树立的正确的观点是什么?

环境论文发表心情图片要求

TIF这个格式不错。对于黑白图形,输出图形的时候可以选择"LZW"压缩模式,这样图片大小可以缩小为原来的十分之一或者更多的。我向国外刊物投稿就是这样的,一般分辨率我都选择了1000DPI(这个分辨率也是相当高了),7000个单词,10个图形(黑白)左右的文章不过5M多点,还可以了。呵呵。

一般的图片采用RGB格式编辑,彩印的图片因为要分色,则采用CMYK格式。至于投稿,就要看对方的要求了。

俗话说,一图胜千言。质量上乘的SCI的图片表格无疑是论文的加分项,能极大得提高论文的质量。总体上还是建议大家先阅读目标期刊对图表投稿的具体要求,毕竟每个期刊对图表的要求都有略微的区别,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些图表的通用规则和注意要点,帮大家少走弯路。1.图表是放在正文中还是单独上传。绝大多数期刊要求正文、图片、表格、附加材料都单独上传;个别期刊要求正文里附带表格,图片另外上传;有的期刊要求将图表都添加到正文的末尾部分。2.期刊对彩色图表是否另外收费。3.版权问题。如果引用别人或者自己之前发表过的图表,要得到著作权持有者(各个作者、出版社)的许可,并说明图表的来源和用途。4.期刊对Figure legend要求是提倡详尽还是简略略写(是否需要写明缩写,图例,统计学差异等,对图表的描述是否要详细,还是体现在结果部分,还是把专业内学术常识部分省略,直接写图片要点)。最好参考已经发表的文献对图注的描述方法。5.图表的数量。大多数期刊对图表的数量没有要求,但小编也遇到有的期刊要求图表的数量总共不超过6个的情况,大家投稿前一定要按照期刊要求进行合理拼图或者删减不重要的图作为补充材料。6.图片格式。一般期刊更推荐作者提交矢量图。图片可提交的格式有:(1)矢量图格式.eps, .ai, .pdf, .svg,(2)用于位图的 .psd, .tiff, .jpeg, .png。.tiff格式的图片用PS处理后采用LZW格式无损压缩进行提交。(3) 没有格式影响可编辑的 .ppt最好将图表转换成图片时,就将图片格式设定为 .tiff或者.eps的矢量图格式。7.图片大小。出版社多采用分栏排版,分为左右两栏。一般排版的格式分为三种。图片左右最好不要留空白,或者仅留极少的空白。一般图片高度没有限制,不可过高超过20 cm;根据宽度分类,可分为三种:(1)半版图。图片总的宽度为8-9cm,(2)2/3版图。图片总宽度为12-15cm。(3)全版图。图片总宽度为17-19cm。8.图片色彩要求。RGB(red, green, blue)用于在线出版,CMYK(cyan, magenta, yellow, CMY) 为印刷业通用标准。如果期刊接受纸质出版,一般要求色彩模式为CMYK,现在越来越多期刊接受RGB模式的图片,一般不要求作者对色彩模式进行修改。如果文章按黑白模式印刷,应把所有的图片转化为灰度模式提交。9.图片的字体字号。英文标注大多使用和期刊正文相同的字体,一般是Arial, Times New Roman, Helvetica。图表上字体最大不能超过14号字,尽量使用8-12号字,尽量少使用6号以下的字体。同一张图内的字体大小尽量保持一致,如果不一致,相差字体的比例是否有要求。10.图片的标注方法,同一个大图不同小图的字母大小写;字母标注在图片内容的内部还是外部。11.图片分辨率。彩色图或者灰度图,分辨率要求300 dpi。复合型图,包括标注或者细线的图片,分辨率要求600 dpi。线条图,没有中间颜色的黑白图片,分辨率要求1200 dpi或者600 dpi。12.图片占内存容量。图片过大,会影响上传速度,有的期刊对单个附件的大小有要求。一般单张图片大小不可以超过10M。13.遵循统一和对齐原则。同一张大图的不同小图之间,尽量图片间水平和垂直对齐;相同类型的图片保持相同的规格。14.线条的粗细,一般在0.25-1.5pt之间。避免线条过粗影响美观或者线条过细出现裂痕。15.柱状图或者条形统计图的X轴、Y轴的legend部分的标注不要超过X轴和Y轴的边界两边的极值边界部分。16.图片中第一次出现的缩写、数字、字母、标注符号、不同的色彩,最好在图片的figure legend部分进行详细描述。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