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翻译学长学姐的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2024-07-07 18:28:35

翻译学长学姐的论文发表

好评是干什么的

我的学长 现在看来,初中也不过如此,与小学也没有太大的差别,依旧是学习着新的知识,只不过是换了一个学习环境。在小学时总认为读上了初中,成了一名初中生是一件很美好的事,但现在看来却与小学也没什么太多的不同。在不断地学习,我也认识了不少老师、学长和朋友,但现在给我记忆最深的是我的小学语文老师和我的一位“大哥”—— 一位学长。 这位学长我至今还不知道他的名字,或许是忘了吧,但我还记着他姓邱。他喜欢落叶,喜欢叶子在秋天从树上软绵绵、轻飘飘地从树上落下来,因此,他喜欢秋天,所以我见了他就喊“秋”,他也没说什么,算是默认了我对他的那一个称呼吧。我和“秋”是在我一年级上竹笛课时认识的,我与他在同一个老师门下学吹笛。那时我还是初学者,笛子还吹不响,而他已经学到三四级了。最初的学习是最难的,笛子吹不响,你什么也干不了。而就经常一口气把嘴里的气吹完,但笛子没响,我就一直吹下去,把整个脸憋得通红。有一次,我的笛子又如往常一样吹不响,而“秋”跑过来帮我把笛子轻轻地移了一下,接着我的笛子就奇迹般的响了,我惊呆了,我费了真么多时间都没吹响,但却被他真么移了一下就响了。我当时想:“他好厉害!”但是现在看来也不过如此,因为每一个会吹笛子的人都能这样。但从那以后,我吹笛就找到了窍门,学起来也渐渐的快了起来。“秋”也喜欢玩游戏王,而且玩得很厉害,所以有时候吹笛吹完了,我也和他玩几盘游戏王。又一次,他在找我玩游戏王的时候翻出了我的一张考卷,上面满是叉叉,红红的。小学的我数学并不是很好,“秋”看了这张考卷,像是要训人一样,叫我坐在他旁边,然后给我叽里咕噜的讲开了。一开始我听得一头雾水,一点也不知道他在讲些什么。他只得又给我从头到尾讲了一遍,我的思路才开始渐渐地清晰起来了。最终,我把这道题搞清楚了,而“秋”则已是口干舌燥。“秋”也很爱玩,每次玩都回来叫我,我家与他家有非常的近,所以我们就经常串门。我们虽然玩,但玩的很有节制,并不是无限制的玩,渐渐地,我的成绩就被他带上去了。 到了他上初中了,他的学业也忙了起来,我们就不是经常在一起玩了,但是我一直记着我有一位伙伴,一位学长——“秋”。

20XX年4月1日,学长在空间发布最新消息,他领证结婚了,真不知道这是不是一个愚人节的玩笑。 说道这位学长,他留给我的印象还真不浅呢! 大二第一学期开学,寝室更换,我们寝室空降了一位大四学长。第一次见到学长时,他和另一位同学将行李搬到寝室,一句话都没有说,戴着一副黑框眼镜,单薄的衣服令瘦弱身体一览无遗,不过他的个子还勉强过得去。他和另外一位学长将桶子、被子、书籍等提进寝室后,没有整理,两人就不慌不忙地离开寝室。学长用淡漠的眼神向我们三人瞅了一眼,然后便关门而去。 我们三人来自同一个班,大一住同一个寝室,已经能携手营造一个和谐融洽的寝室氛围。学长是哪个班的?他的性格怎么样?好不好相处?于是我们互相打听学长的情况,可是三人都不认识他甚至没有听说过,只知道他是大四的学长。 来校有一星期了,每次回寝室看到他的床位上依旧还是当日将行李搬来时的杂乱模样,与寝室其他空间的整洁模样形成鲜明对比,他一个星期都没有回过寝室,到底干什么去了?我们担心他会是一个脏乱差的不良学长。 这周星期天的夜晚,我们三人已经酣然进入梦乡,一阵阵窸窸窣窣的声音缓缓将我惊醒,睁开惺忪的双眼,黑漆漆的寝室有一个人影,手上打着手机LED灯,在门口蹲着,发出打嗝的声音。我当时惊呆了,貌似看午夜凶铃时的感觉,全身出了一阵冷汗。愕然间,有一股浓烈的酒味传过来,揉揉眼向门口看去,原来是寝室新来的学长。突然,一阵惊天动地的呕吐画面在午夜时分的寝室门口上演了,我赶紧下床来打开寝室的灯,地上一地的白色泡沫,发出一股浓烈的酸臭味和酒味,此时的学长已经醉得不醒人事,他的眼睛半眯着,满脸的疲态,一身的汗渍,嘴里还念叨着小琴小琴……小琴是何人?我不知晓,但肯定和晚上学长喝醉的缘由有关联。 此时,室友早已惊醒,带着浓浓睡意勉强支撑着来服侍已经暂时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学长。他坐在自己的呕吐物上,裤子脏了一大片,一边打嗝一边嘴里念叨着小琴。室友扶起学长,学长尽力挣脱,甩开室友,然后自己脱下裤子。令我们惊叹的一幕出现了,他竟然在寝室撒野,我们无法阻止,只能睁大双眼,把学长当做一只沉醉的野兽来看待。撒完尿后,他胡乱地穿好裤子,向室外的走廊乱窜。我们三人赶紧把他拉回寝室,他说着“不要,不要……”,在我们的强拖硬拉之下,他十分不情愿地回到寝室。回到寝室后,醉醺醺的学长渐渐安静下来。室友帮他洗了脸然后换了一套衣服,并且整理了一下床铺,然后将他扶上床。我一边捂着鼻子一边十分不情愿地打扫寝室一地的流体垃圾。 哎呀,什么学长!一副冷漠的长相,开学一个星期了床铺还没整理,深夜还在寝室折腾出一幕笑剧。不管怎样,他好歹已安静躺在床上,看看时间,已凌晨2点多,大家就没有继续抱怨什么,于是就熄灯上床睡觉。 还没闭眼,学长的就铃声就响了,铃声一阵接着一阵,靠近学长床位的我无奈地接下电话。“喂,你到寝室了没?”“哦,他已经睡下了。”“哦,你是他的室友吧?我是他的同学,既然他睡了,我明天打电话给他吧,打扰了!”挂了电话后,我默念:这么晚了,还打电话来,真是打扰了。今晚上遇见了前所未见的荒唐事,必定终身难忘。正在念叨之际,握在手中的手机接收到了一条短信,发件人为小琴,短信内容如下:诚潇,听说你晚上在酒桌上喝得有点大,这与我白天的那个电话有脱不开的关系。我知道这个决定有点仓促,对你对我都是一种伤害。三年多来,我很感谢你的陪伴,感谢你的关心与细心呵护。记得我俩多次谈到自己的追求与理想,每次都会有一些差异,有时候还会为此不欢而散。你我都是性格倔强之人,可以为了自己认定的事物而付诸一切,就像你当初对我热烈而令人感动的追求。这学期开学以来,我思索颇多,我们维持了三年的异地恋确实出现了许多裂痕,为此我才作出这个看似仓促实则有迹可寻的决定,带着满满的诚意与祝愿,我期盼你能接受。我本不该看学长的短信,可是为了防止他的同学的询问无人问津,我只好查看了短信,没想到是一条女友的分手短信,难怪学长喝得那么大,才做出荒唐的行为。 第一次看分手短信,而且写得干脆而和谐,他的爱情应该很真实热烈……夜已深不可测,一阵阵秋风在寂静的夜中传来,似乎欲窥探每个人的心事,此时的学长该是最有心事的人,然而他早对外面的一丝风、一片空气失去知觉。我放下他的手机,慢慢释怀今晚的意外,渐渐睡着,为明天的学习养精蓄锐。 第二天我们有一整天的课,于是就早早起床去上1、2节课,此时的学长还沉醉在梦乡,打呼声成为寝室别具一格的闹钟,不过缺少点优雅。 我们吃完中饭回到寝室,学长坐在电脑椅上面玩英雄联盟。此时,他的床铺上下已经变得整整洁洁,与之前的面貌迥然不同,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沉浸在游戏中的学长率先给我们打招呼:“你们下课了!”我回答道:嗯,学长吃饭了没?”“还没,待会再去,昨天晚上我喝得有点大,给你们造成了一些麻烦,不好意思”“还好,还好,没什么麻烦”看着他那么热情而诚恳,我只好客气地回道。“昨天同学聚会,大家都玩得嗨,所以回来得晚。”“哦,同学聚会都是这样,我们晚上聚会也是这样。”言罢,他放下鼠标,穿上鞋子,轻轻地走出寝室,并热情地说了声“吃饭去了。” 离开寝室的那一刹那,他眉宇间藏着失恋的忧伤,转身时的背影里带有几份落寞,只是不愿把这种情绪在学弟面前展露。 他的桌上除了一台笔记本电脑之外,一列整整整齐齐的课外书安静地竖立在桌上。我对书有痴迷的爱好,看见这么多书,便忍不住眼馋慌忙地拿出一本本浏览,这些都是一些新近的畅销文学读物,书里面做了密密麻麻的笔录,我不得不惊叹学长身上这股看书的韧劲,在现在短平快的阅读时代中还有如此认真阅读之人。 后来学长从未出现过深夜醉酒的事情,每天按照我们的节奏睡觉。作为一个大四的学长,他除了按时上稀少的课之外,还在认真准备论文和找工作,电脑上的英雄联盟早已卸载。 渐渐地,学长和我们在寝室的交流多了起来,从学习到就业,从文学到爱情,从历史到当代实事,从爱好到经历,凡事能拿来交流的事情我们都会成为我们的谈资 有时候,他会在寝室感叹马上要毕业了,时间过得好快呀!有次,二次元的我说道:“有开始就会有结束,毕业了也是好事,可以离开十多年的校园生活,开始一段新的生活。”“毕业了,一切都要靠自己了,用钱也不好意思开口向父母要了,各种现实问题比如工作、房车等现实问题都来了!”“那确实,你说得我都突然开始担心起来了。”“你担心什么,你们应该好好享受现在的时光,做自己想做的事,人生不过几十年,何必过早背负重重的壳,该来的到时候会来,小学弟!”我觉得他说得有道理,只不过这声小学弟叫得我有点疑惑,我毫不忌讳的连忙问道: “学长叫我小学弟,我到底是有多小?”“我90年的,复读了两届,比你应该大了4、5岁,你说叫你小学弟没错吧!”“可是看不出来啊,学长青春依旧风华正茂。”“说得好,这话我喜欢听。”平常学长比较沉默寡言,这次打开了话匣子,一段促膝长谈的交心就这样快乐而美好地进行着。 “那三次高考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因为三次高考的前一天都在医院里度过。”“啊?不会吧,怎么会这样?”“中学时期身体孱弱,而且比较叛逆,晚上经常翻围墙出去上网,后来又患上了严重的肺病,到了高考前夕病情就加重了,做了两次手术,直到高考前一天才出院。”“学长的高考之路走得挺辛苦的,还好最终考到了这所学校,虽说不是什么名牌,也好歹算个二本,最终还是如愿以偿考上了大学。”“是的。”“那学长以前的大学生活是怎么样的?可以聊聊吗?”“应该和你们差不多吧。刚来的时候,我很想释放自己,于是参加了学生会和音乐社团,在学生会呆了一年,在音乐社团里还组建了一个乐队——由我命名的拾光乐队,我负责吉他部分和主唱,那时候我还写了一些歌词并且自弹自唱,虽然唱得不是很好,还是得到了许多人的赞美,这些都是很值得回味的事情,哎!都回不去了!”“哇,学长当年还是创作人哪,佩服佩服!”“哈哈,有点言过其实,只不过是以玩和体验的心态去做的。那时候,我为了锻炼身体还参加了院里面的篮球队,每天早上6点起来和队友到篮球场上训练,虽然辛苦,但苦中有乐,结交了几位铁哥们。每次比赛的.时候,我们拼尽全力,最终打进了全校前三强,那种胜利的喜悦犹在眼前。”说着说着,嘴角已经烟雾缭绕。 学长的烟瘾来了,能连抽好几只。印象最深刻的画面就是蹲坐在阳台的窗户旁,一首拿着手机一手叼着烟,静静地立在那儿,就像一位活体雕塑。有时候,他那深邃的眼睛会紧紧盯着窗外许久,若有所思,可能是在追忆往事,也可能是在畅想未来,还有可能什么都没想,正在享受他那独有的怡然状态。我不忍心也不敢去打扰,怕破坏了那宁静的美丽画面。 后来听学长说,他在最后一个高考之后只身去过西藏。父母没有同意他从湖南到西藏的旅行,他就自己在本地找到了一份暑假兼职,赚了几千块钱,然后带着自己的积攒下来的钱进行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火车行进了几天几夜,在白天不懂夜的黑的迷糊状态下,他终于到达了不是目的站的西宁站。他说自己当时眼睛都睁不开了,然后在站里躺了一晚。第二天醒来就头痛得要命,感觉浑身发冷。幸好附近有个大医院,他勉强地走到医院,医生告诉他是高原反应,买点氧气吸吸然后休息一下就会好转。听从医生建议后,果然情况有所好转。后来他就去了黄河上流的一个支流散心,那儿的天空蓝得出奇,水透明得没有一点杂质。他用自己带的一个水壶装了一壶,放在自己书桌上,这时,我对长久地放在他书桌上被装饰的朴实无华的装满水的水壶终于划去了问号,原来这壶水还装满了一段旅行的艰辛记忆。 更令人惊喜的是,他在这儿邂逅了他的前任女友。她和他来自同一个县区,也是准备一路西行,目的地是西藏。缘分就是这么巧,把两人凑到一块,让两人在旅行路上不孤单。后来,两人来到青海湖。女生和学长都是文学爱好者,两人在青海湖边欣赏水与草原碧连天的景色,那儿丝毫不比江南水乡逊色,反而多了几份苍茫,两人便在这个童话天国里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哲学,从千古江山谈到梦想天国。于是,一段轰轰烈烈的爱情就此揭开序幕。哇,多么浪漫的事情,如童话一般。 我问他后来为什么会分手?他又点燃了一根烟,然后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道:“一言难尽,我不想说。”他的眼神抗拒了我的提问,我感觉自己冒犯了。他接着又说道:“相聚是一种缘分,分开也是一种缘分,上天自有安排吧!”他说得既敷衍也有哲理,颇具艺术的风范。 有一次,我问道学长谈过几段恋爱,他说谈过很多段,从初中就开始了。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熟得太早了。他还从抽屉里面拿出他的前任们送给他的信和明信片给我瞧了一眼。我央求他给我看看里面的内容,他死活不肯,说道这是不能说的秘密,自己想看的时候就独自翻出来看看,那种感觉真得很奇妙。 落伍的我很少玩、微博等社交软件,但是学长除了经常阅读和记录外,还经常玩、刷微博。在他影响之下,我也偶尔用用社交软件,看看别人的空间、发的微博。有次,我打开了学长的空间,他写的日志有几百篇,我打开一看,长的散文、短的诗歌,字字珠玑,令人赞叹不已。其中有一首几年前写的诗,诗的内容如下:给你的信:我陶醉于夜里的歌声 你最美丽的话语 有时带着埋怨 我陶醉于每次的相逢 你最美丽的眼神 有时也会疲倦 我陶醉于手写的岁月 你最美丽的脸庞 有时写上忧愁 我更陶醉的是 你最美丽的笑容 为生活带来热忱 你最美丽的步履 为生命带来活力 你最美丽的鼓舞 带来春天与希望。读罢此诗,我多么希望这是自己写的,然后送给自己的喜爱之人,。 毕业前夕,学长没有考研也放弃了公务员面试资格,而是与朋友在学校周边合伙开起了酒吧,酒吧设计得很文艺,以充满活力的绿色和忧郁的蓝色为主色调,来这里的客人可以随意在许愿墙上写上自己想要说的话,也可以在墙壁上悬挂自己亲自折的手工艺品。学长重拾自己许久未弹的吉他坐在酒吧中间,轻刷着和弦,为听众唱民谣。开业不久,我和室友去他的酒吧玩,“拾光酒吧”四个大字在招牌上闪耀,里面传来悠扬的伴奏,带给人一种肃穆而温馨的情调。走进里间,宾客还不少。学长立刻把我们引到酒席间,向席间其他客人们(其他学长和学姐们)介绍我们,我们赶紧向他们敬酒,以表尊敬之意。他们称赞学长对我们调教有方,学长幽默地回答必须的。那晚,他给我们弹唱了一首《画》,里面有几句歌词:我没有檫去争吵的橡皮 只有一只画着孤独的笔 那夜空的月也不再亮 只有个忧郁的孩子在唱 为寂寞的夜空画上一个月亮 听完歌曲后,我独自走了出来,抬头望了望夜空,没有星星也没有月亮,街上的行人也依稀可数,不觉自己已被搁浅在了一个黑暗的时空。 恍恍惚惚,兜兜转转,我也成了大四,已经很久没有去“拾光酒吧”,前几天准备和室友去他的酒吧玩,却被告知他的酒吧已经转让。我感到很惊讶,他的酒吧生意一向很好,为什么会转让。室友告诉我,他拿着赚来的钱,背着行囊全球旅行去了,前几天他在空间里发了公告。 学长离开了这座城市,带着自由和灵魂勇敢地离开了,去追求他所喜爱的旅行了,祝望他会遇见相伴一生之人。 20XX年4月1日,学长在空间发布最新消息,他领证结婚了,真不知道这是不是一个愚人节的玩笑。

借鉴学长学姐论文发表

大四学生几乎进入大四后,进入了准备论文的阶段,从主题选择开始。数据查询等,但最终以学校论文的查重检测结束。参考文献是我们论文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能是你论文的观点和论点。很多应届生写论文的时候,喜欢引用学长学姐的论文,那么引用学长学姐论文会被算重复吗?paperfree小编给大家讲解。 1. 哪些论文会被重复? 论文是否被查重检测,是你写的论文和论文查重系统数据库对比,如果重复,就是学术不端行为,具体看到查重系统数据库的文献,一般查重系统包括已发表的论文。硕士论文、会议论文等,所以当你引用学姐学长的文献时,就会被发现。 2.学姐学长论文是否被查重系统收录? 如果论文没有发表,是不会被收录的。有些人可以知道我们这个发展特点会引用大量的最后一篇本科毕业论文,但也很幸灾乐祸,但恰恰相反。虽然本科论文不能满足发表的要求,没有必要,没有包括在内,但他们有一个特殊的数据库包括他们,即PMLC数据库,pmlc数据库里面的论文都是历届学长学姐的论文,一些学生引用大量的高年级论文,最终交给学校导致大红色,所以最终被学校通知,不能毕业。 一篇论文对本科生来说是一项相对庞大的工作,但一旦线索迅速清晰,我们需要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它。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我们会有重复率,但一旦初稿进行检查,稍微修改就可以得到满足不同学校的要求。

会的啊,只要是不是自己写的,搬运过来,最后论文查重的时候,会查出来的哦

可以借鉴,但不能复制。目前只有知网的数据库是这么强大的其他查重软件是无法检测到上一届学长学姐的论文的“借鉴”并不是“复制”有技巧有方法有步骤学长学姐的论文直接拿过来的话,肯定会被认定为抄袭其他软件查不出来的但是知网查重是可以检测出来的不可以冒着这个风险查重涵盖的数据库,主要就是期刊,报纸,网站等内容,还有自己检测软件的数据库教你一种可以使用的方式:对学长学姐的论文进行降重修改重复率其实并不复杂“注重修改方法”。

引用学长学姐的论文会被算作重复,而且论文都是需要自己去写,当然我们可以仿照学长或者学姐的论文去书写,但千万不要生搬硬套,一个字不落的抄下来

知网学长学姐论文发表

① 作文《致即将毕业的高三学长们》

那年的夏末,那年的我们,带着好奇来到一片新的天地。那年的夏天尤其的长尤其的热,我们共同经历军训的洗礼,口中不停地抱怨教官的太过严厉,那年教官的脸总是黑的。 那年我们见识了精彩,这个进学生会,那个进社团,那年的我们忙的不亦说乎。没有了繁重的作业和没完没了的考试,初秋的我们总是这样,晚上围在一起坐在草坪上说我们的高中老师,怎么怎么厉害,你争我抢的说,那年的我们笑的不亦说乎。 那年的我们第一次逃课,还是会胆战心惊。寒冬的我们买一样款式的雪地靴,还会给我们的脚丫子合照,那年的我们傻的不亦说乎。那年的我们很开心,学校放了很长的假,考试过后,我们拉着重重的行李,奔向了火车站,那年的冬天很冷又不那么冷。当然,书包里还有我们说好回家看的书。开学了,行李箱里换上了稍薄的衣服,书包里的书还是原来的样子,来了还要问彼此看书了吗?答案是异口同声的没有,那年的我们囧的不亦说乎。 那年的我们或去图书馆,或去打工,或去恋爱。那年的我们总是放肆的大笑,管他什么淑女形象,那年的我们总是放生的大哭,管他什么别人眼光。那年的我们疯狂的照相,摆各种幼稚的动作,那些照片我们的嘴角总是咧开的,即使弧度不美,却笑的轻狂,我们的轻狂。 那年的我们恨死了门卫的大爷,不让我们出去,我们总是得找好多理由,想很多办法,可还是不能出去,那年的我们气的不亦说乎。那年的我们总是只光顾那一个吃饭窗口,会放好多辣椒和醋,那年的我们吃的好多,那年的我们吃的不亦说乎。那年的我们厌倦了食堂的饭,于是分工出去买各种好吃的,那年的我们馋的不亦说乎。初夏的我们迷上了减肥,我们踢毽子、转呼啦圈、打羽毛球,那年的我们累的不亦说乎。一天一天,一年一年。 渐渐地,那年的我们越走越远,那年的点滴,变成了回忆,那年的我们,变成了曾经,那年的我们,回不去了,现在的我们,感谢那年曾经努力的我们!

② 学长的故事作文400字

一抹初夏的暖阳透过薄纱般的云层,纷纷扬扬地落在墨樱树的枝头上,正值墨樱初绽时节,沁人心脾的芬芳弥漫在整座墨樱学院中,林羽瑶拿着相机,轻踮着脚尖穿梭在学院的墨樱树下穿梭,她的每一步都像蜻蜓点水,很轻,很轻。生怕惊扰了这个童话般的早晨。过道的尽头,墨樱树丫上依稀有翅翼翩然扇动的痕迹,梳洗得一尘不染的羽毛让阳光披上了一件华丽的金装,像被打了腮红似的的小脑袋左顾右盼地观望,黑溜溜的眸子里倒映着一人一相机的影子。静谧的早晨却被刺耳如汽水罐被捏变形的声音给打破了,“呦,这不是咱们墨樱学院奇葩的大脸妹么?莫非在那四十五度地 *** 明媚的忧伤吗?”说完半眯着眼睛对着身旁两个女生瞄了一眼,三人一齐放声大笑地走来。 与林羽瑶同行的两个舍友带着耳机听歌都被笑声洗耳了,再好的心情也被打碎地遍地瓦砾,张雅婷把愣在原地的林羽瑶拽到身后,杏眼圆睁地走上前去,愤愤不平道“苏丽,你够了没有。上次羽瑶只不过是不小心把你的三十八分考卷碰掉了,你就处处刁难她。仗着羽瑶老实善良就肆意地欺负她。”陈依依也走上前去,像小鸡啄米一样地嘟着嘴道“啧啧啧,原来她就是传说中考了分数和性格匹配指数百分之百的苏丽呀。” “什么分数和性格匹配?!好啊,你竟然变着法子骂我。”听到身旁传来的窃笑声,苏丽猛地扭过头去“你们两个还笑!”回过头来继续说道“林羽瑶,你最好给我记住了,我苏丽一定不会让你在这学院待下去的。”林羽瑶正想说话却被张雅婷制止了,“那你最好也记住,你是不会得逞的。” “哼,我们走。”说罢,苏丽那翘着后脑勺的螺髻慢慢地淡出了三人的视野中。 陈依依踮起脚尖,细长的鞋跟在石子路上哒哒哒地碰撞,很夸张地模仿着苏丽离开的那个姿势“哼,我们走。”引得林羽瑶和张雅婷一阵发笑。 笑容还挂在嘴边,声音渐渐稀疏的时候,林羽瑶怯怯地说道:“谢谢了。” “羽瑶,说什么傻话呢。咱们可是214(宿舍门牌号)的好姐妹。”张雅婷一把勾住林羽瑶嬉笑道。 林羽瑶那圆润的脸蛋上渐渐地泛起桃红,推了推鼻翼上金属质感的镜架,镜片折射着媚阳的光彩,眯着眼睛嘴角微扬地一点头,“嗯”,精神的马尾辫翘抖擞,扬起了一季的可爱。 深深地吸一口气,清凉的空气中弥漫着墨樱馥郁的芬芳,令人再度沉浸在童话般的世界中,林羽瑶在舍友的同行下徜徉在校园之中。

③ 采访影响较大的学长作文600字

今天天气晴朗,万里无云,我一早就起床了,因为今天是9月8日,学校召开教师表彰大会,作为京江晚报的小记者,我要去采访这些辛勤工作的园丁们。 来到学校,我直奔四搂阶梯教室。到了那里一看,哇,全部是老师,我心想等那些老师领了奖,我再采访他们吧。过了一会儿,颁奖仪式结束了,我又回到了会场,开始了我的采访计划。我第一个采访的是魏蓉老师,魏蓉老师获得了“十佳教师”称号。我恭恭敬敬得向她敬了个队礼,然后问道:“您这次获得了十佳教师,有什么感想吗?”魏老师笑了笑,回答说:“我这次获奖,不仅仅是因为我个人的努力,更是因为学生、老师、家长和上级领导的支持、关心和鼓励。”我又问:“您有什么好方法来管理班级吗?”“我用关心和爱护让学生们爱上学习”。“您觉得工作累吗”?我接着问。魏蓉老师说:“累是挺累的,但是只要有成果,我就不怕,俗话说的好,苦中有乐嘛!” 采访完了,似乎魏老师说的每一句话都在体现一句名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大会结束了,我决定要去校长室采访王道银老师。来到校长室,我见到了正在忙碌的王校长,我作了简单的自我介绍后,问道:“王校长,我知道今天是9月8日,为什么这个表彰大会不选在9月10日教师节那天呢?”王校长回答:“我们学校有两个校区,很多很多的老师,9月10日是星期一,如果在那天开会,那么多的学生怎么办呢?刚刚开学对他们的成绩一定有影响的。”接着我问:“听我们的刘老师说,学校的领导都没有参加这次的评选,为什么呢?”王老师说:“我们学校有许多优秀的老师,领导中也有许多优秀的老师,我们应该把这些机会让给第一线的老师。”我听了王校长的话,感动极了,原来老师连自己的节日也想着我们,怕影响我们的学习,宁愿牺牲自己的休假日。 采访结束了,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为能有这么多的好老师而感到高兴,为能在实验小学就读而感到自豪。

④ 再见高三的学长的作文

“醒醒,醒醒……”我睁开眼,看到的是拿着几本参考书的苏勇学长。“这是赫奇远学长剩下的最后几本你可以用的,好好学。”说着,他把书放在我旁边的书桌上,轻轻地走了出去,轻轻地关上了门。 噢,学长他们今天早上就要走了!我晃过神来,套上衣服,提上裤子,胡乱洗了洗脸,就往楼下跑,因为我明白,今天,就在今天,我们2005届毕业的学长学姐们就要回疆了,而且,也许再也不会回来。 初生的树苗,经不起风雨,是大树给了他们庇护。当小树苗变得和大树一样粗壮时,原来的大树却迎来了他们永远的严冬…… 两年前,我刚刚来到厦门,刚来到集美中学,周围的一切都那样陌生,周围的一切都使我感到无措。但这些比我年长的学长学姐们走进了我的生活。每次晚自习后已经高三的冯国强学长总会来到我们宿舍,跟我们聊天,他在我们面前,总是露着天真纯朴的笑容,无论你是回族、汉族还是维吾尔族,在他眼里都一样,都是他的小学弟,需要保护的小学弟,寒假里,冬天温暖的被窝谁不爱,可无论外面多冷,阿依努尔学姐总能早早地出现在讲台上,给我们补习英语,还有……还有很多很多,他们就像一颗颗种子埋在我们心里,如今已经发芽,开花,迎着阳光。 我冲到楼下,下面已经挤了很多人。学长学姐们在做最后的告别,围着他们的,有他们在这边的老师,和同学,还有他们的学弟学妹。今天他们本是回家的,可是,对于人留在这里的人而言,他们却是离家的人。 我本想挤进人群,与这些关心过我们的哥哥姐姐做最后的道别。可当我刚走进人群时,我突然害怕了,我害怕自己哭出来,我害怕被他们看到自己的软弱。于是,我退了出来,望着他们,望着每一张熟悉的面孔,直到送他们去火车站的大巴离开校园,离开集美,离开新疆班。 昔日的小树已经成熟,这次该他们迎着风雨,因为树下的小树都已经生根,发芽,也即将开出鲜艳的花朵。

⑤ 我眼中的学长学姐励志作文

充满鲜花的世界到底在哪里,如果真的存在那么我一定要去,关于理想我从来没有选择放弃,即使在灰头土脸的日子里。出国留学网作文栏目为大家带来最权威、种类最多的单元作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一:高中优秀励志作文800字 “物质的欲望,虚荣的诱惑,是人们迷失的重大原因,许多可贵的才华与可能有的成就都在这种诱惑下断送?”这是罗兰的一句名言,讽刺了那些由于意志不坚定而断送了自己的目标与前程的人。我是一个意志薄弱者,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遇到了《感动同心的励志故事》这本书,使我感受颇深,读完了它,书中的一个个简短而精湛的故事,让我对自己的性格与行为产生了很大的反感,“我一定要磨砺出自己坚强的意志,立定明确的目标!”我发出这样的感叹。《梅兰芳——以勤补拙》是书中故事其中之一,梅兰芳出生在北京的一个京剧世家,这为他以后在京剧艺术方面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刚开始学戏时,由于先天的不足,出国留学网感到非常吃力,但他并没有灰心丧气,而是更加勤奋苦练。为了过台词这关,他数十遍的背诵;为了过眉目传神这关,他放飞鸽子,目光紧紧追随天空的鸽子;为了使基础功更扎实,他在院子里泼水成冰,在冰上练踩跷,跑圆场……通过这个故事让我感悟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只要以勤补拙,用勤奋刻苦来弥补先天的不足,一定会换来后天的成功,因为勤奋是开启成功之门的金钥匙。有一篇故事叫做《被突破的极限》,令我至今记忆犹新。田径运动员罗杰·班尼斯特用了3分59秒4的时间就跑完了1英里;美国选手占海因斯以9.95秒的成绩跑了100米,突破了10秒大关。体育竞技是这样,其他事情又何尝不是这样?在飞机前,有几人相信人能飞上天,在阿姆斯特朗以前,有几人相信人能踏上外星球?世界上没有什么不可能,只要追求就有希望,只要努力就有可能。相信自己,努力奋斗吧!自尊加自立加自强,就等于成功,总之一句话:人应该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坚持自我,相信自我

⑥ 以我和学长的搞笑故事作文

我和爸爸去了东盟博览会,我们在那里看了很多个展厅,第一个是农业工具展厅,在那里我看到了一些小型号的收割机、大型推土机,还有农用飞机。 然后,我们看到一个娱乐的地方,那里有抓鱼,还有孙猴子抓宝,其中孙猴子抓宝是最难的游戏,孙猴子站在鲸鱼喷出的水上面,鲸鱼喷出的水会升高降低,你要乘鲸鱼喷出的水高的时候,按空格键,让孙猴子抓住宝物,把宝物拉下来,每关有五个宝物,每次一关的宝物都是一模一样的。 我们看了电力设施,那里有许多电器。其中一个叔叔把一个冰琪淋桶放在制作冰琪淋的机器里,“呼”的一声,一个粉红的冰琪淋掉在了冰琪淋桶里,那个叔叔没有收我钱,他送给我一个冰琪淋,我非常感谢他。 我去了缅甸红木家具区,我在那买了一支粗糙的笔,还在那里买了一支竹哨子,我看到了许多精美的木雕,有骑着马扛着刀的关公,还有很威武的雄鹰,坐在金元宝上的大肚佛。 今年东盟博览会我和爸爸玩得非常开心。

⑦ 我是初二学长作文

我已经是初二的学生了600字 回首昨日,还是一个懵懂的初一学生,现在,我已经是初二的学生了。 多好啊!还有两年的这一天,我想我就是高一的学生了。时间也许是过的那么快,而自己却好像有很多的事情没有做完。初二的来临,就意味着离中考不远了。我将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自己在初中阶段不留下遗憾。 以前的我,总是那样的无知。爸妈的管教觉得是多余的,别人的忠言都没有刚回事。而现在却不回了。因为自己渐渐长大。我也渐渐明白,那些都像人生的一步台阶,越拾越多,将会变成一座高楼。 初一的那段时间,渐渐变得独立。虽然生活会难免越到不同的事情。有时觉得学习会有些枯燥,但有时又觉得学习是那样有趣。初中的学习阶段是人生的一小部分。将来或许还有更多的学习过程。社会现在一直在变化当中,科技一直在创新当中。也许今天想的明天可能就不一样了。适应社会生活会让自己更加坚强、勇敢。不抱怨生活带来的困难。回想那些,可能让自己变得更加有动力! 现在的我们,可能不像以前那样单纯,要不对的事情太多,社会变迁,可能让自己适应不过来。但它会使我们变得更加成熟,更懂事。 初二,我们面对的是严峻的考验,或许是多的堆成小山的作业,或许是那些疑问扰乱了我们。但面对困难,我们应该勇敢的面对。面对初二,应该不犹豫的选择努力。 时间的消逝,会让人感到烦恼,而年经的我们却拥有更美的青春。我会把握生命的每一刻,珍惜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在青春的路上,勇往直前!( 绥

⑧ 被学长壁咚强吻的故事

那天同复学聚会 “再制来一箱,我还能喝”许星辰迷迷糊糊随便指了个方向 “不行,你不能再喝了”一个女生立马夺走了她的酒瓶。 “你算什么,管我...”许星辰话没说完就倒在了桌上。 瞬间,同学们都要推脱说要回家,哪怕是用一些很奇怪的借口都不能毁了这二位的... 不说了,你们懂得 叶晓灵一脱一拽的把这个大男人拉回酒店,叶晓灵上气不接下气转过身去,背对这个”酒鬼”脱掉外套,一边小声嘀咕 “这个死人……太沉了,下次绝对不拖他了”“谁是酒鬼?”谁知许星辰长臂一览,马上叶晓灵就在他怀里了 “你你……你装醉, *** 变态王八蛋...”叶晓灵红着脸努力挣脱束缚。 许星辰二话不说把叶晓灵按到了墙上,一张帅气的脸离她只有几厘米,大事都能感到他粗重的呼吸喷洒到她的脸上叶晓灵吞了吞口水,开口 “放开...”剩下的话被许星辰突如其来的一个吻吞掉了,他的一双手开始从叶晓灵的腹部到胸部,后来直接脱了衣服肆无忌惮的啃咬她,在她身上种下了一个又一个的草莓

⑨ 关于骄傲,我的学长作文的题记和开头、

戈尔曾说:“让生命如夏日花朵般绚丽。” 未曾谋面的你有着怎样精致的脸庞和唯美的心灵。是谁追求的面容萦绕在我的梦中久久不能晕开。。。。 恍惚中,有丝孤独的心弦被触动了,有人扣动了一扇沉寂多年的心扉。那心房的主人被莫名地牵引,虽然带着几丝焦虑与不安,但还是要去追寻那片你曾放飞过梦想的天空的美丽。 她进入了那片绿意葱茏弥漫着浓重雾雨的森林,天空的色调,灰蒙蒙的。须臾,天空已经只是黑暗了,她完全找不到回去的路。她已经无法回头,被暴风雨击打着,痛苦,还是绝望,说不清了。留在心底的只是零碎的过往,什么都不怕了,因为风会停止对大地的肆虐,雾散了终究看清了来时的路。还要回去吗?雾散风息,还是继续往前吧。 等到浓密的绿意覆盖整个森林,心变得不再迷茫;等到光线从丝丝缝隙中照射进来,似金线编织的流苏从高空垂坠;等到发现清澈的溪流,蓝色蝴蝶在蒙蒙的溪水旁勾勒出美丽的弧线。 阳光落在脸上那么温柔,给人以温暖,还有向往。绿叶中夹杂着自然泥土的清香,沁人心脾。微风拂动着我继续前行。溪流旁那些不知名的花树上的花朵儿,迎着风,合着水流,演奏出优美的旋律,翩翩起舞,飘落在水波荡漾的溪面上,带着流动的希望,悠悠而去。。。。。远处,几只鸟儿缓缓飞近,在头顶上颉颃久久不肯离去,她微笑着。。。 心中有一个声音在呐喊“是希望羽翼,希望羽翼。”一种凉凉的暖意涌上心头,是快乐,是成功,亦是鼓励。。。。 心不再会是迷茫,而是纯粹,简单。那女孩,应该不会再害怕孤独地奋斗了,我想。而当我微笑以后,她去迎接另个明天了。梦,也醒了。 上帝,制造了泥泞不堪的道路,又制造了暴风雨来临前夕的晴天。而是谁,走过艰难的求学岁月,曾让黑夜变得不再冗长。又是谁,让我找到了心的方向。是你!那梦中的女孩曾是某个学长的影子,我想,她真的就是另一个你。 我的学长,是你的 *** 燃烧了我的热情,是你,引领我去开垦长满荆棘的荒土。 我想,如果没有暴风雨的洗濯磨练,追求到的幸福又怎能经受得住挫折呢?学长们,请允许我路过你们曾经盛夏般的青春并留下脚印,我知道你们依然在追寻着梦里的梦想。。。。也请允许我,以你们为骄傲,去感受,去体会充满着未知的无悔青春。 我站在缓缓流动的溪水旁,听着那一首潺潺的乐曲—《弦上漫步》,闭上眼,细细品味,似流水声,。。, 紫色的风铃在风中轻盈地摇动着,我说:“我将要去的,就是你们曾经到过的。”

⑩ 学长会前后作文

又要开家长来会了,不知自道老师表扬我,还是们批评我?以前成绩总是不太好,我的心里好紧张啊! 家长会结束了,爸爸回来了,我一看到爸爸既没有生气也没高兴.我一脑子的问题想去问爸爸,我说:"爸爸,老师在会上说了什么啊?"爸爸面带微笑对我说:"先是们班主任和我们交流了一下,关于你们的教育方法,说:"不要总是批评你们的孩子不聪明,要学会表扬你们的孩子,让孩子门能找到自已的优点,然后,数学老师跟我们交流了如何能让你们对学习有兴趣,只要有了兴趣,学习就可以很轻松了,最后是英语老师跟我们交流了如何把英语学好。 这些老师多么辛苦,对你们既认真,又负责.她们是多么好的老师,你一定要认真学习把成绩搞上去." 我的心里,十分感谢老师没有告我的状,自己有目标,心里明白,以后,我一定认真,努力的把学习搞上去.请老师,家长放心吧!

高三学生激励篇——《花开不败》 我不知道应该怎样写,准确地说不知道用怎样的文字把这一年的心情完整地串起来,让它们如绚丽的水晶不失原味地挂在那儿,让你们分享,让你们明白。^ 写下这个热的要命的八月的第一个字的时候,我突然注意到窗外成片绽放着许多不知名的小花,红的,黄的,粉白的,花花绿绿地漾在一起,满目漂亮的色彩。天啊,这些花是什么时候开放的?这样如火如荼的势头应该不会只有几天的时间吧。 我不知道这一年里这些花儿是不是也是这样漂亮地开放着,如果是,我想我应该感谢它们。我嗅得出空气里有许多甜美的味道,有一个很美丽的词突然冒出来:花开不败!花开不败。花开不败啊! 我想我终于可以平静下来,告诉你们这一年里发生的许许多多故事,我想无论将来再发生什么事情,这一年里的点点滴滴、滴滴点点,我是再也不会忘记了。 高三开始的前一个星期,开了一次家长会。那是一次很严肃的家长会,一次没有人缺席、甚至没有人迟到的家长会。老师在那次会议上调动了家长们几乎所有的情感。高三的重要性自是不用多言的,所谓“成也高三,败也高三”,无论过去孩子多么辉煌,也无论他们多么失败,班主任那么一个瘦弱的小姑娘,竟然靠在讲台边上一讲就是斗志昂扬的两个小时,无非是让我们相信,事情都是有可能发生的。奇迹或恶果,都会在这一年里戏剧般地粉墨登场。 学校为了让每一个学生清楚地了解自己在班级、年级,甚至在区里、全市的排名位置,精心制作了一张高一高二的各科成绩排名表。现在想起来,我不得不承认,那张表真是做得太精致了。每一门成绩的总分、标分名次,与年级里的均分对比情况,甚至还有精心设计的由此得出的成绩走势图,最后还附带综合名次的具体分析。密密麻麻地挤满了一张纸,真可谓是煞费苦心。 父亲是阴着脸从学校里回来的,情况如我所估计的一样不容乐观:年级排名190名。可怕的位置。 “还有希望的。老师说的,什么都是有可能的。”父亲说他是相信我的,然而我却不知道是不是应该再相信自己一次。可是,已经没有退路了。我们是过了河的卒子,不能回头。 我惟有扬鞭策马,奋起直追,才对得起父母,对得起老师,最重要的是对得起自己。 11年漫漫的准备期,终于到了要拉开战幕,拼命一战的时刻了。我必须和我的散漫、不负责任的过去说再见。 我在已输得一败涂地的情况下仓促应战,然而战斗已经开始了,躲都躲不掉。 高三真的很不一样。 如果说高三的题海战术的可怕还没有在这位恶魔登场伊始显露出来的话,那么高三所带来的改变首先是在心理上的。你的脑子中始终会有一根弦紧紧地绷在那儿,它无时不在,无刻不在。上枯燥的英语课,你的思绪悠悠然地飘到窗外浮想联翩的时候;做计算量大得要命的纯属练耐心的“超级低级”数学题,你动了一丁点儿想参考一下别人答案的念头的时候;深夜12点强迫自己坐在桌前背长得绕舌的“人民民主专政”涵义,背得脑袋如小鸡啄米一般的时候,那根弦“嘣”的就来了个震耳欲聋:“高三了,怎么能这么堕落!”然后,整个人一激灵,紧跟着心脏的狂跳不止,马上强打精神,继续应战。 在高三刚开始的那段时间,几乎每个人都踌躇满志地跃跃欲试,每个人都魄力异常地非复旦交大不进,我在床头贴上一张“杀进复旦”的特大标语,在每天早起和入睡前都大喊几遍,以增加自己那点少得可怜的信心。所有的梦想都在高考的压力下抽象成了自己认定的那座神圣学府,当时一听到关于复旦的任何消息,就立即热血沸腾,激动不已,仿佛所有的东西都在那所学堂耀眼的光环下黯然失色。 我从来都没有想到过190名的分数和复旦的巨大差距,周围的同学似乎也没有意识到那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可怕阵势。我们固守着心中的梦想,祥林嫂般地嚷嚷着“我要××”,那种心理和由此制造的一触即发的紧张气氛,是不到高三的人所不能体会的。 来自高三的第一个真正的较量很快来临了。 第一学期的期中测验,一次我们认为已经准备好却被杀得惨不忍睹的考试。我们的排名就如同老师先前所预言的那样来了一个天翻地覆的变化。班里许多从前就名不见经传的同学如同一匹匹的黑马,一下子让大家大跌眼镜。起起浮浮,蹿上滑下之间,许多人开始变得实际起来。北大的校门的确艺术得够格,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在那儿感受高雅的,粥少僧多的尴尬让每个高三学生在现实和梦想的巨大落差前狼狈不已。 我是那极少数仍抱着幻想不放的人。请注意我用的是“幻想”一词,也就是那种在当时看来是觉得不可能实现的事,按理说,我这种在高一高二不争气地徘徊在二三百名之间,而在高三已过去四分之一,却仍是保持小幅盘长势头的人对复旦这样一所全国顶尖的学府是不应该再产生任何幻觉的。可是天晓得我当时怎么就会有如此一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我固执地抱着“每考一次,前进50”的念头,痴痴地盘算,傻傻地得意。 而后来的事实也证明,正是由于当初自己那种吓人的乐观,才有了执著下去的动力,才使绝对不可能的事逐渐地一步步实现出希望的曙光。 用残酷的事实去挫败年轻人原来就不堪一击的脆弱的自信,是高三向我们抛出的第一道杀手锏。 心理防线的牢固程度是能否在这场战争中战胜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 当时的我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执著得有些傻气的劲头竟有如此大的魔力,只是一味地坚持“复旦”那个守了11年的抽象名字,我甚至没有意识到要用什么样的代价去交换这个儿时就有的美丽的概念,只是紧紧地跟着它,一遍遍地默念它。 我在毫无知觉的情况下用自己的狂妄换来了一丁点儿的优势,其实我没有意识到,这的确是一个不错的开始。 我去找班主任谈了一次,那个长得娇小可爱的女人味十足的老师一见我就柔柔地说:“这次考得不错,下次保持,华政可以冲一冲。”我到现在还想不通自己当时怎么就那么斩钉截铁,胆大妄为:“我要考复旦。”一向淑女气十足的老师竟也掩饰不住得张开了“O”字形的嘴巴,好在她很快顾及到我的感受,继而柔柔地说:“那你可要再努力一些啊。不过,有希望的,有希望的。”我傻傻地咧开嘴笑。桌上有一束玫瑰开得正艳,红得像要滴出水来,朝气蓬勃地向上舒展着。阳光斜斜地射进来,照得初秋的办公室里一阵暖意。 现在想起来,那个老师轻描淡写的一句话给了我多大的动力。且不说她的话里到底有多少肯定的成分,但那句“有希望的”却如同一盏明亮的花灯,在接下去的日子里始终不远不近地悬在我的脑子里,连带着那天桌上玫瑰香甜的味道,让我觉得整个人都暖和了起来。 接下来的日子开始变得越来越平淡,越来越简单,单一的重复。 每天早晨,我气喘吁吁地冲进那间坐得扑扑满的教室,放书包,拿练习,开始演算。那一日一日相似却又不太相同的日子现在想来已经抽象成了总是写得密密麻麻的草稿纸,黑板上一直擦不干净的公式、习题,老师一句句发自肺腑的叮咛和永远漂浮在空气里的窸窸窣窣的粉笔屑。 男生们的头发总是乱蓬蓬地一根根杵在那儿,女孩子们所有漂亮的衣服都被简化成了整齐划一的清一色的校服。我们偶尔也会从堆得像小山一样高的乱七八糟的纸堆里抬起目光涣散的眼睛,瞅一眼黑板上新近抄写出的交多少钱,买什么书之类的歪歪斜斜的通知。日子就这样在平平淡淡的点滴中流走。 班里同学的幽默细胞在这种单纯的环境中被训练得异常尖锐,任何一点细枝末节的小事一旦被抓住了,就立即被夸张地扩大再扩大,然后引来全体的轰动。某作家的一篇关于“放狗屁/放狗屁/放狗屁”的文章,竟然引来了全班同学拍桌子笑、拆桌腿敲打的疯狂举动。老师说,这是一种高三综合症的表现。因为我们的生活太单一了,因此,任何一点儿能激得起涟漪的东西都会给我们带来不可估量的快乐。 高三的体育课是学校规定的惟一不能被侵占的课,男生们经常在体育课上打篮球打到毛衣都能拧出水来,女生们则在一边踢毽子、跳皮筋,逍遥快活。 每周五下午两节课后的短暂时光被我们定为“游戏日”。我们绞尽脑汁拼命地往学校带东西玩。有一种“弹硬币”的小儿科游戏特别受到我们的青睐。弄几个一角、一元的硬币放在桌上,用几块橡皮搭起来做球门,不管男生女生全趴在桌上大叫大笑,煞有介事地玩得不亦乐乎。我自己也搞不明白,已经举行过成人仪式的我们怎么会这样的容易满足,笑起来怎么就这样歇斯底里。 “玩的时候就拼命地玩,学习的时候就拼命的学习。”是我们高三生信奉的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高考倒计时牌上的数字越来越小,我们已经没有什么时间了。老师向我们嚷:“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吧。”我们没有像别的书上学的同学之间那样的勾心斗角,大家在一起的时候总是快快乐乐的。无论多么苦,多么无聊,我知道,至少还有和我站在同一条战壕里的兄弟。没有那种在学校里装着玩,在家拼命用功的学生,因为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准备那些虚伪的东西,没有人愿意那样做,坦白地说,是不屑去做。 后来有一天,不知是谁在教室里插了一捆新鲜的百合,粉白的那种香水百合,一整个秋季,教室里始终萦绕着百合恬静的味道。我们就不经心地在淡淡的甜香里一日复一日地演算,没有人去刻意注意那捆恬然的百合,但它和它的味道却真真实实地深深烙在了每个人的心里。 我不知道该用什么词语来准确地表达那一阶段自己的感受,可能是“踏实”吧。我依旧在每天早起和晚睡的时候大喊一句“杀进复旦”,但却不再一遍有一遍地将“复旦”挂在口头了。每个人都小心翼翼地将梦想收藏在心底,用各自的方法尽最大的可能努力着,进步和荣誉这些缥缈的东西都是我们不能抓住的,只有这一天一天实实在在的日子是我们可以看到并握有的。我看得见我的同学们和我自己在这一天天质朴的日子中真实的努力,我的成绩就在这种踏实感中稳步攀升,一点一点不快也不慢地前进。这种感觉,现在想起来,真是很好。 高三第二学期的日子较之第一学期的平静有了较大的改变,增添了许多躁动与不安的成分,第一轮对知识的梳理和第二轮对综合题的系统掌握已经告了一个段落,第三轮紧张的考试和题海战术的轰炸接踵而至。 那真是一段难以形容的日子。课表改成了“语语数数外外+1+1自修自修”这样可怕的形式。 老师上课时不再帮我们概括什么,只是发下一沓一沓的各科模拟卷当堂测验。我不知道老师怎么会有那么多的考卷,每一区的每种卷子我们都要做一遍、分析一遍,再抽查一遍。还有别的市的,全国的各类统考卷,以及历届的高考卷,甚至连那些不知名的学习报上的怪试题也被老师无一遗漏地搜罗下来给我们做。一节课的就小测验,两节课连在一起的就大测验,全年级统一的自修课就模拟考。所有的考卷都是算分的,老师来不及批的小测验就让同学们互相交替着批。分数于是成了这个冬春交替的忽冷忽热季节里最刺激人又最不值钱的东西。 那真是一种强有力的刺激。 自己的实际分数和原先所设想的是一个刺激,别人的分数和自己的分数一比较又是一个刺激,而几次分数排成的总趋势则是最大的刺激,我在这一天几个的刺激中渐渐变得异常麻木,刀枪不入,在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中“再重头收拾旧山河”,在惨不忍睹的失败中锻炼和血吞牙的勇气和毅力,变得越来越沉稳,越来越坚强。那是高三最刻骨铭心的一段日子。 考试和分析成了生活中全部内容。算时间做卷子、订正、分析,根据错题在做练习,反反复复、复复反反。我们将“今天回去做N张卷子”改成“今天回去把这本书做掉”,将睡觉的时间一拖再拖,将叫醒的闹钟越拨越早。 每天背N个单词,每天做N张考卷,每天完成N份订正。 计划表上涂得密密麻麻,每完成一样就用彩笔划去一样。那一道一道触目惊心的杠杠和考卷上红艳艳的大叉叉,滴零滴做地洒满了每一个黄昏和早晨,铺满了学校和家庭那条惟一看得见漂亮花朵的小路,像山一样高的发黄的纸页,浸在发霉的空气里缓缓地挪动。有时候在家背书背得眼泪都要掉下来,书都想扔到窗外去,可是,只要默念几遍“复旦”马上就会平静下来。我载着沉重的脑袋、空白的心,甘心情愿地埋在那间要馊掉的屋子里一遍遍地“之乎者也,abcd”。执著啊执著,我不明白我这么一个散漫惯了的人怎么会一下子变得这么正襟危坐,感天动地。 到如今,我坐在空调房里惬意地整理着高三一年的书籍,仍是佩服自己当时的毅力和勇气,几大本密密麻麻写满批注的笔记,半米高的每张都仔仔细细做,仔仔细细订正和分析的考卷,还有一本字典一样厚16开的数学经典习题,每道题竟都有四五种解法,被看了不下十遍以上。在那个冷得要命的冬日和气候怪异的春天里,我用皱裂的双手粗糙的笔迹一个字一个字,一道题一道题地编制着心中那个神圣又惟一的梦想,我想这就是高三所带给我的影响与改变吧。 成长是憧憬和怀念的天平,当它倾斜得颓然倒下时,那些失去了月光的夜晚该用怎样的声音去抚慰。 ——高晓松 老狼的歌我很喜欢,在那一段日子里,老狼让我安静,让我释然。我想如果要用一个人的歌声去给我的高三配乐,老狼的,很合适。平静下藏着波澜的声音。 我带着190名的耻辱,用一种破釜沉舟的心情和现实作最后的搏斗。我仔细审视了一下手中的砝码,什么都没有了,只有努力。我想,每个曾经拼搏过的高三生体味过这种拦截掉所有退路的狭隘的美丽,都是在用心感受最后的心情里的那种悲壮情怀。 填志愿是一件要命的事情,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让人受不了。 “保守,保守,再保守些。”成了填志愿的首要原则。 我的处境有些令人绝望。全家上下的那点可怜的背景不足以引起任何能人慈爱的眷顾,自己的成绩又软弱得没有一点呐喊的能力。纵是大半年的努力换来了年级前80名的稍稍靠前的位置,但在前几年190的阴影和复旦这道高不可攀的门槛前也变得怅然无力起来。 最后,甚至连校长也发话了:“你考复旦,只有30%的希望。要考虑清楚啊。” 那几日我的神经变得空前脆弱起来,在难以企及的梦想和相对保险的退步中飘忽不定,犹豫不决。 于是,我选择放弃,我不敢让复旦如同一个美丽的童话一样仅仅存于口头,我不敢用不自信的鸡蛋去碰一下那块坚硬无比的石头。我无法忍受万一失败所带来的那种从天堂到地狱的绝望。我在全票赞成的欢呼声中,颤颤抖抖地写下了那所我想也没有想过的学校的名字,任“背叛”的字眼在脑中炸开。 交掉表格后,我一个人坐了两个小时的车偷偷地跑到复旦的校园里去坐了一个下午,去哀悼我梦想的破灭。复旦真漂亮啊!铺天盖地的杜鹃安静地在校园里醉人地开放。恰到好处地映衬着如我想象中的肃穆、神圣的复旦校园。我的眼泪一下子流下来。我不甘心啊,我不甘心一个做了12年的梦就这样被一张薄薄的纸所彻底打碎,我不甘心高三这一年来日日不顾一切的拼搏就这样被一句“保险”理由而葬送。我知道没有什么可以替代复旦在我心中那种举足轻重的地位,若是真的以高分进了其他学校的任何一个系,那种遗憾又岂是坐到复旦门口去大哭一场所能派遣的呢? 我知道那一个燥热无比的星期天下午,对我而言以为着一种执著意念的胜利。现在,想起来,那一个下午的宁静美丽的复旦,帮助我做出了一个属于我自己的多么重要的决定。 最后,我终于做出了属于我自己的决定——在所有人诧异的目光下要回了我的那张志愿表,郑重地在表格上工工整整地填上了“复旦大学”那四个令我激动的大字。那真是我12年来写得最舒服的、最漂亮的四个字,这四个字也是我这么多年来凭自己的意愿所做出的最重要的一个决定,是最体现我人生最初分量的一个决定。 我要我所要的,纵使是在现实面前被撞得头破血流,纵使是在高考场上输得一败涂地,这是我自己做出的选择。 正如学生,败在考场上。 接下来的日子就再也没有什么值得书写的地方了。 拿到复旦的通知书后终于还是忍不住去看了那间熟悉的教室。五楼南边走廊向里走的最后一间屋子。高三一年的青春从这里流走。讲台上的玻璃瓶里意外地插着一束淡紫色的勿忘我,嫩绿的小碎花瓣零星地点缀其中,轻轻地在风里摇曳。 高三的三百多个日日夜夜里的一点一滴,也正如一朵一朵姹紫嫣红的小花,开在每个人的心里。也许不是每朵花都美丽得惊天动地,不是每朵花都香艳得惊世骇俗,也并非每朵花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但那些花儿的确真真实实地在每个人心中最柔软的地方绽放过一回,也确确实实留下过一些花开的甜香。这些花儿的影子连同高三带给我们的,是今天我们用来看世界的一双成熟的眼睛,这份刻骨铭心会影响着我们今后在人生路上的每一个选择,每一次决定。 花儿开过了。我们承认也好,忽略也好,只要花开,就会不败。

翻译学发表论文

北外王洪涛在那篇文章讨论了翻译社会学和谁会翻译学的区别在于,翻译社会学更加注重强调自身的学习英语专业的语言词汇量的扩充、语言语法的运用、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对提升自己的英语专业知识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作用。

摘要:《中国翻译》和Babel杂志近30年刊文情况表明,中国翻译研究与西方翻译研究表现出了明显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研究话题上。具体而言,中国翻译研究更加重视翻译教学、翻译史、翻译行业、翻译技术、翻译技巧的研究。这几个领域其实也是中国翻译学与西方相比的优势所在,代表了中国翻译学的特色。这些特色与中国特色翻译学大讨论中学者们的设想并不一致,并非因为汉语或中国文化的特色才形成,主要原因在于学者们过于注重翻译理论的建构,未能预见国内翻译实践的新发展。关键词:中国特色翻译学;翻译教学;翻译技术;翻译史;翻译行业0.引言“中国特色翻译学”一直是中国翻译研究无法绕开的一个话题。20世纪末曾有过一场比较激烈的争论。有学者坚决认为,我们有必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学;另外一些学者则针锋相对,认为翻译学不应该有国别之分,建立中国翻译学没有必要,也无可能。有学者将这两派学者分别称作是“中国特色派”和“普遍理论派”(鲁伟、李德凤 2010:11),从当时的情况看,后者似乎取得了胜利。从2010左右开始,这一话题再次受到一些学者的关注,有些学者还连续发表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潘文国 2009,2012,2013),中国特色派似乎又占了上风。以2008年至2018年为时间节点,在中国期刊网上至少可以检索到8篇与这一话题相关的论文,只有1篇反对建立中国特色翻译学,其他7篇都积极支持建立中国特色翻译学。单从数量上看,“特色理论派”显然胜出。但总体而言,这一波讨论未能引起普遍关注,响应者寥寥。而且值得注意的是,两波论争都以理论分析为主,焦点在于建立中国特色翻译学是否必要,对于中国特色翻译学到底有哪些内容,“中国特色派”只做了比较简略的展望,并没有依据当时已有的翻译研究来说明什么是真正有中国特色的翻译学。虽然有学者声称,这一问题“并不是个纯理论问题”,要从“实践”来看这一问题,(潘文国 2012:1)但也只是结合翻译实践,没有谈及当时的翻译研究现状。最近有学者(赵云龙等 2017)发现了翻译学“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发展”,包括5种翻译研究,可以说是为中国特色翻译学提供了研究事实,但该发现是在研究其他问题时得出的,没有深入论证,也没有结合上述两波争论来谈。因此,20多年过去了,我们有必要检验一下“中国特色翻译学”的发展现状,考察一下这些年来中国的翻译学是否有特色?如果有,体现在哪些方面?与当初学者的设想是否一致?本文拟结合《中国翻译》和Babel这两本中西方有代表性的学术期刊的载文,通过文献计量学的研究,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1.“中国特色翻译学”辨析探讨之前,有必要对“中国特色翻译学”概念加以辨析。所谓“特色”,就是“特有”的意思。纵观学者们的论述不难发现,所谓的“中国特色翻译学”就是中国特有的翻译学,与其他国家的翻译学都有所不同,特别是与西方的翻译学有明显区别。张柏然在论证建立中国特色的翻译学时,就提到翻译学科的人文性有两个特征,那就是“民族性、特殊性”(张柏然、姜秋霞 1997)。这是“中国特色派”学者们一个最为核心的观点。他们之所以提出要建立这种翻译学,原因就在于他们觉得我国的翻译学受西方翻译学影响太深,失去了自己的特色。“翻译学”也不是一个严格的说法,既指翻译学这一学科,也指翻译理论。在具体的论述中,2013年之前,学者们倾向于使用“理论”一词,2013年以后,“翻译学”成了更为通行的说法。建立中国特色翻译学的理由主要有三点。一是汉语以及中国文化决定了中国的翻译研究,特别是翻译理论必然具有中国特色,因为其他国家的翻译理论,特别是西方的翻译理论,无法解释或指导中国的翻译实践。二是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独特性。“中国特色派”的学者往往会把中国传统翻译思想视作是建设这种翻译学的重要资源,主张我们应在传统翻译思想中寻找契合中国翻译实践的资源。传统翻译思想之所以有此作用,就是因为与西方翻译理论大为不同,有其独特性。三是中国人的主体色彩决定了中国的翻译学必然有中国特色。这个理由不太常见,只有两位学者在其共同发表的论文中与有所提及。这两位学者认为,“翻译学的中国特色,就‘特’在带上了中国人的主体色彩,……以中国人的思维,中国人的视角,构建出的翻译理论话语。”(鲁伟、李德凤 2010:14)2.研究设计本文对1987~2016年期间《中国翻译》和Babel杂志上刊载的翻译研究论文按照其讨论的内容进行分类统计,对比这两本杂志所刊发的各类论文数量和比例有无不同,甚至于二者所刊发的论文类型是否完全对应?《中国翻译》刊发,Babel上完全没有刊发的论文,或者《中国翻译》刊发较多,Babel刊发较少的论文,无疑代表了中国翻译学的特色,以此来考察有关中国特色翻译学的争论。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说的翻译学,与英语中的 translation studies 基本对应,与“翻译研究”同义,并不局限于翻译理论,翻译技巧探讨、翻译现象分析、翻译人物介绍都是本文研究的对象。翻译书评,包括对翻译理论所做的批评和对有关译作的批评,也是本文的研究对象。但会议通知,新书预告等,包括一些著名人物讲话,不在本文统计的论文之列,因为这些通知和讲话不研究具体的翻译问题,大多也不包含什么翻译思想。少数虽然提出一些翻译思想,但没有进行任何论证。换句话说,根据通行的标准,能够称作翻译研究论文的,才是本文研究的对象。选择《中国翻译》与Babel,是因为这两本期刊上的研究论文最能反映中国和西方翻译学发展的全貌,比较的结果最有说服力。这两本期刊都是行业协会的会刊,刊文类型都很多样化,研究内容都是理论与实践并重,话题都比较广泛,论文形式也都比较活泼,既有专题研究论文,也有随笔式的书评,但整体上学术水平都比较高,都能代表各自所在地区的翻译学研究水平。虽然相对来说,Babel在西方的学术地位不如《中国翻译》在中国的地位高,但这并不影响二者的可比性。在西方,仅就英文翻译学期刊而言,Babel在翻译学者中的影响,似乎不及The Translator、Target和Perspectives等期刊,至少没有《中国翻译》在国内远超其他翻译研究刊物的地位。不过,这只是相对而言,Babel自身的学术影响力并不低,也是 SSCI 检索刊物,只是其作为行业协会刊物,刊文类型多样,不像其他几本期刊只发表纯学术研究论文。不过《中国翻译》也与一些纯学术刊物有区别,行业会刊的特点同样明显。把研究的时间范围确定为1987至2016年,是因为1987年被普遍认为是国内翻译学科建设的起点。当年召开了首届全国研究生翻译理论研讨会和第一次全国翻译理论研讨会。有学者认为这两次会议是“中国的翻译及翻译理论研究开始腾飞的标志”。(许钧、穆雷 2009:27)以2016年作为时间下限,则是为了将时间跨度确定为30年。3.基本数据如上所述,本研究只分析研究论文。《中国翻译》的书评大多作为研究对象,因为这一类书评中评论的内容占有较大比重,反映了评论者的翻译思想;但Babel上的多数书评都不作为研究对象,因为这些书评只是对原书内容的介绍。这些文章可分为4大类。第一类是理论研究,主要讨论理论问题,包括具体的理论问题和翻译理论建设、翻译学发展等宏观问题。第二类是实践研究,主要探讨实际的翻译实践问题,包括某一类文本或领域的翻译技巧以及某一类语言现象的翻译技巧。当然,翻译技巧既包括笔译技巧也包括口译技巧。笔译研究类论文又根据所译文本的领域分为各专门领域翻译,如科技翻译、法律翻译等的研究。影音翻译横跨笔译和口译,也算作实践研究类。专门领域翻译研究也包括文学翻译研究。讨论翻译行业发展的论文也列入此类,因为这些论文大多讨论与实践相关的行业问题,理论色彩相对淡一些。同理,探讨翻译技术的文章也算作翻译实践类论文,因为两本期刊上刊登的都是有关翻译技术应用的文章,究其本质探讨的还是翻译技巧,没有一篇对翻译技术进行理论反思。第三类是翻译史研究,主要钩沉历史上的翻译事实或翻译人物,或是一些文本的翻译与传播情况,对具体的翻译技巧不太关注。有些论文,虽然讨论的是历史上的译者或是译文,但主要焦点在于翻译技巧,则列入翻译实践论文一类。第四类是翻译教学研究,内容涵盖翻译教材、翻译课程设置、翻译教学方法等。《中国翻译》上的此类论文,标题中一般都会有“教”或者“学”的字样,或是在“翻译教学”栏目下;Babel 上此类论文通常会有 teaching 之类的字样,也比较好辨认。这30年期间,《中国翻译》总共发表了2718篇翻译学论文。其中实践研究类数量最多,理论研究类次之。各类论文各年篇数如下:翻译实践研究类论文总共有1522篇。如前所述,这些论文又可细分为更小的子类。下页图1表示的是各子类历年的发表篇数。其中,“科技”指的是有关科技翻译的研究,采用的是国内翻译界常用的含义,包括西方翻译界所说的 technical texts 和 scientific texts 的翻译,不同于有些西方学者所说的 technical translation。(Byrne 2006:7;Ellen & Wright 1993:1)“文化”指的是有关文化文本翻译的研究,即旅游、食品、体育、历史等领域的翻译研究;“政治”是指有关政府文本及军事文献翻译的研究;“财经”指的是有关财经文本翻译的研究,包括广告文本翻译的研究;“技巧”包括那些主要探讨具体翻译技巧,如定语从句翻译、长句拆译,而不关注文本所属领域的论文。图1.《中国翻译》历年各类翻译研究论文篇数图2.《中国翻译》各类翻译实践研究论文篇数同期Babel共发表了553篇翻译学论文,各类论文历年的篇数如下:图3.Babel历年各类翻译研究论文篇数298篇实践研究类论文中,各子类历年的篇数如下:图4.Babel各类翻译实践研究论文篇数4.数据分析由图1和图3不难看出,《中国翻译》刊发的翻译史研究类论文明显比 Babel 多,不仅绝对数量多,比例也高。此类论文在《中国翻译》的全部论文中占到了6.36%,在Babel的全部论文中只占0.36%;翻译教学类论文反差没有这么大,但也比较明显。《中国翻译》的全部论文中,此类论文占9.09%,Babel的全部论文中,这类论文只占5.79%,相差接近一半。历时来看,翻译史研究和翻译教学研究类论文在《中国翻译》论文中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在Babel 所刊发的论文中,占比则没有明显变化。二者的这一差别在下图5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图5.《中国翻译》与Babel翻译史与翻译教学研究类论文比例对比《中国翻译》发表的翻译史研究论文不仅数量更多,而且整体上不断增多,形成了规模。事实上,最近几年“译史纵横”已成了该杂志的一个特色栏目。相比之下,Babel上的翻译史研究论文一直很少。就翻译教学研究论文而言,《中国翻译》也呈现出上升的趋势。Babel则没有这种趋势,2006年达到高峰之后,又迅速下降,虽然总数不是太少,但与《中国翻译》上的同类论文还有明显差距。由图2和图4可知,在翻译实践研究类论文中,《中国翻译》刊发了数量可观的翻译技巧研究论文,Babel则一篇也没有。《中国翻译》发表了大量翻译行业研究论文,共49篇,占全部实践研究类论文的3.22%,Babel发表的同类论文明显要少,只有7篇,占比为2.3%;《中国翻译》发表的翻译技术研究论文有35篇,占比为2.3%,Babel发表的此类论文有7篇,占比也为2.3%。但《中国翻译》发表的此类论文越来越多,特别是2011年后每年都有,Babel只在少数几年才发表了此类论文,没有明显的规律性,整体上近年来不如20世纪发表的多。两本期刊在这两类论文数量上的差别,可见下图:图6.《中国翻译》与Babel翻译行业与翻译技术研究类论文比例对比可以看出,虽然翻译行业研究和翻译技术研究论文在Babel上占的比例有时很高,甚至到30%,但高峰都出现在2000年前后,近年比例都不高,整体上都低于《中国翻译》。就近10年的情况来,这两类论文都是《中国翻译》占比更高。值得注意的是,在文学翻译研究论文这一子类中,《中国翻译》30年间有一个明显的变化。早期的论文讨论的几乎全部是外国文学汉译的问题,后来出现了许多讨论中国文学外译问题的论文,且后者所占比例越来越高。以下是二者在该子类中占比变化情况:图7.《中国翻译》外国文学中译研究与中国文学外译研究论文比例2005年研究中国文学外译的论文数量超过了研究外国文学中译的论文,中间二者有所反复,但2009年之后,前者一直多于后者,且差距非常明显。换言之,2009年后研究译出母语的论文超过了研究译入母语的论文。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些论文的作者都是中国人,工作单位也大多在中国大陆,可以推断其母语都是中国人。Babel论文作者的语言情况不好推断,尽管我们可以从姓名推断哪些作者是英语国家的人士,结合其供职单位推断其母语是否为英语,但这种推断未必准确,因为西方学者使用多种语言的情况比较普遍,英美学者的母语未必是英语,非英美国家的学者,其母语未必就不是英语。不过,多数研究其他文学英译的论文,其作者都是英语国家的学者,研究英语文学译入其他语言的,其作者大多不是英语国家人士。由此我们不妨假定,Babel上文学翻译研究论文,研究的大多是译入母语的情况。也就是说,翻译史研究、翻译教学研究、翻译行业研究,这3类论文在《中国翻译》发表的论文中占比明显更高,翻译技术研究论文近年来占比更高,翻译技巧研究论文为《中国翻译》所独有,文学外译研究论文可能是《中国翻译》所独有。5.研究发现论文数量的多寡或比例的高低,当然并不反映研究新意的强弱,更不代表翻译理论是否有突破。甚至于期刊论文在翻译研究中的重要性,中国和西方也有不同。有学者就提出,与中国翻译界不同,“在国际翻译界,人们更加关注的是著作,而不是论文”(王东风 2016:xvii)。但某一类论文数量多,或是在论文总数中占比高,至少说明翻译学者们普遍关注这些问题,这些问题已成为翻译研究的兴趣或热点。多数情况下,研究的成绩与研究的数量还是成正比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占比更高的论文代表了翻译界在这些领域的成绩与进步。当然,无论中国还是西方,期刊论文在学者们的学术成果中,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如此说来,《中国翻译》比Babel占比更高的论文,就是近年来中国翻译学的特色,即中国特有西方没有,或是中国比西方更活跃的翻译研究。如今要是说中国特色翻译学,其表现应该就是翻译史研究、翻译教学研究、翻译行业研究、翻译技术研究、文学外译研究及翻译技巧研究。这一发现在其他学者的研究中也可以找到印证。有学者考察2001年至2015年的中国翻译学研究,发现中国的翻译学研究有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发展……较为突出的有5个方面:1)视听翻译研究;2)翻译教材研究;3)师资培训研究;4)语言服务研究;5)生态翻译学研究”(赵云龙等2017:15)。翻译教材和师资培训都属于翻译教学范畴,语言服务则是翻译行业范畴。该研究并未参考西方学术期刊,与本研究的发现略有差别,也属正常。无论如何,中国翻译学的新特色与当初学者们的设想都有较大出入,这几种特色大多都与汉语或中国文化没有特别紧密的关联,并非因为汉语或中国文化的特质才形成。只有翻译技巧研究活跃这一点或许与中国文化相关,因为中国人重具体,翻译研究更注重翻译技巧,也就是所谓的“内部研究”;这几种特色与传统翻译思想也没有多大关系,“翻译史研究”虽然也有对传统翻译思想的发掘,但并不是主流,多数还是对翻译人物或翻译事件的描述与回顾,其论述更是极少参考传统翻译思想。其他几种特色,同样很少关照传统翻译思想,学者们引用的主要还是西方的理论。翻译教学、翻译行业、翻译技术与文学外译这4个特色,与翻译实践热点具有高度一致性,实践驱动的特点明显。2004年《中国翻译》刊载的翻译教学类论文超过10篇,之后除个别年份外都超过10篇,这与翻译本科专业以及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立很难说是巧合;翻译技术与翻译行业研究的兴起,则与中国翻译市场的快速形成与增长密切相关;中国文学外译研究2005年超过外国文学汉译研究,与2004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只间隔了一年,显然也是受了中国文学走出去大潮的影响。有这么大的出入,其实不难理解。两次有关中国特色翻译学的讨论,焦点都在于是否需要建立这样的翻译学,至于中国特色翻译学有哪些内容,学者们并未展开论述。虽然学者们用了“翻译学”这一说法,但他们的着眼点是理论,目标是建构出全新的翻译理论,或是在传统翻译思想基础上,形成新的理论。但中国翻译学30年的发展,特别是大规模借鉴西方理论之后的近10余年,实际上进入了一个理论的寂静期,总体来看新的理论很少,理论建构并非翻译研究的主流,可以说也进入了“后理论”时代。对于许多翻译现象,学者们并未结合具体的理论去分析,还有许多学者更加注重实证研究。如此一来,现实的发展与学者们当初的设想自然就会有所不同。进一步说,即便我们把“翻译学”限定为“翻译理论”,这些年来也没有形成什么中国特色。有西方学者注意到,近年来中国学者用英语发表的有关中国翻译理论的论文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观点多样化,没有鲜明的独特性,“我们不能说中国翻译理论,就如同不能说爱尔兰翻译理论或加拿大翻译理论一样”(Williams 2013:4)。更重要的是,参与争论的学者们,尤其是参加第一次讨论的学者们,没有预料到国内翻译实践会如此发展,特别是翻译教学、翻译行业和中国文学外译的发展,对于这些实践需要什么样的理论来加以解释,或者这些实践会催生哪些理论,不太可能提出明确的看法。潘文国在论述为什么要建立中国特色翻译学时,曾提出了四条理由,其中包括“它在相关领域提出要求解决的问题重大,而目前别的地方的经验、别的地方的理论都无法解决”(潘文国 2009:103)。但中国翻译实践的新发展,西方原有的理论固然无法解释,中国传统的翻译思想也未必就完全可以解释。况且,多数翻译学者的国学功底未必深厚,要将传统翻译思想运用于具体的研究,会有不小的困难。反倒是一些新的西方理论,用起来更为顺手。此外,过于强调传统翻译思想逻辑上也未必合理。新的翻译实践完全有可能催生新的翻译思想。有西方学者曾经指出,“每一种新的翻译实践都可能会要求新的思想,构建新的理论”(转引自 Doorslaer 2013:77)。中国翻译新的实践,完全有可能启发学者们构建新的翻译理论,只是新的理论也未必如学者们设想的那样,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或汉语特点。6.结语总之,如果我们对“中国特色翻译学”的理解不局限于理论建构,而是所有针对翻译现象的研究,我们就会发现中国的翻译学有其特色,只是这些特色的成因与汉语或传统翻译思想未必有必然的联系。中国的翻译学与西方翻译有所不同,原因在于我们的有些研究比西方同行要深入,下的功夫更多。也许将来某一天,西方学者在这些方面下更大功夫,研究兴趣超过我们,我们的这些特色就会消失。因此,这些特色并非永远属于我们特有。就这一点来说,与其说“中国特色翻译学”,还不如说“翻译学的中国特色”,后者更能体现现阶段我国翻译研究的时代性,既反映了我国翻译研究的新成就,又说明我们并非闭门造车,而是在紧盯世界前沿的过程中不断进步。参考文献省略,全文请参阅《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9年第6期。【作者简介】韩子满,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现代翻译理论及翻译与武装冲突等。

2013年10月 <论鲁迅直译观的语学基础>《山东社会科学》第10期。 2012年08月〈关于引用的本质探讨——以汉日语为研究对象〉商务印书馆《日语研究》第8辑。 2012年03月〈关于汉日隐形否定词语成因的考察〉《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第1期。 2012年04月〈扩缩句与翻译本质〉《东方翻译》第2期。 2011年12月〈论训读法与日本人的翻译官〉《东方翻译》第6期。 2011年06月〈句长与翻译〉 《东方翻译》第3期。 2011年05月〈高译的法式港湾——访罗新璋先生有感〉《日语教育与日本学》第1辑。 2011年02月〈关于文学翻译批评的学术思考〉《东方翻译》第1期。 2010年08月〈论翻译教学、翻译研究和对比语言学的内在关系〉《东方翻译》第4期。 2010年03月〈名词重叠的汉日语对比研究〉《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第1期(王建英、高宁)。 2010年03月〈论汉日对比与翻译研究的关系——以定中结构为例〉《外语论丛》第1辑。 2009年10月〈高慧勤翻译艺术研究——兼论文学翻译与形象思维的关系〉《东方翻译》第2期。 2009年10月〈汉语隐性性别词语初探——从文化翻译学的角度谈起〉『中国语研究』第51号。 2009年04月〈论对译方式在汉日对比研究中的运用〉《政大日本研究》(台湾地区刊物) 2008年01月〈教与学的互动与制衡——翻译教学理念研究〉《广译》(台湾地区刊物)。 2007年07月〈教科书里的二战小说〉《中文自修》Z1期。 2007年04月〈二字同形汉字词与“的”字关系考〉《日语学习与研究》第2期(王建英、高宁)。 2006年01月〈译学主体、译学对话和译者主体性地位〉《中国比较文学》第1期。 2004年02月〈翻译发生学及其相关理论研究〉《上海科技翻译》第1期。 2003年10月〈汉语外来词语源研究〉『中国语研究』第45号。 2003年08月〈略论文体的翻译教学与研究〉《日语研究》第1辑。 2003年05月〈试论中日教科书里的日本二战小说〉《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第3期。 2002年12月〈词义流变与译语的历史选择〉《日语学习与研究》第4期,(高宁、黄珺亮)。 2002年07月〈“和文汉读法”与翻译方法论〉《中国翻译》第4期。 2002年06月〈让例句说话〉《日语学习与研究》第2期。 2002年02月〈论译介学与翻译研究空间的拓展〉《中国比较文学》第1期。 2001年12月〈略论词典与翻译的关系〉《日语学习与研究》第4期。 2001年10月〈略论中文的理解与表达〉『中国语研究』第43号。 2001年05月〈虚像与反差——夏目漱石精神世界探微〉《外国文学评论》第2期。 2000年12月〈关于翻译教学的理性思考〉《日语学习与研究》第4期,(杜勤、高宁)。 2000年12月〈夏目漱石的政治倾向研究〉《日本研究》第4期。 1999年12月〈论翻译的宏观层面〉,《日语学习与研究》第4期。 1999年05月〈试论《浮云》在日本文学史上的地位〉《南开学报》第3期。 1998年10月〈日本虫〉(原创短篇小说)《小说家》第5期。 1998年06月〈从《心》看夏目漱石留给世界文坛的遗憾〉《北京大学学报》百年校庆特辑。 1997年08月〈从小说的写作发表形式论日本文学的问题〉《外国文学评论》第3期。 1997年02月〈论译者的主体性地位——兼论翻译标准的设立原则〉《上海科技翻译》第1期。 1996年12月〈论翻译的微观层面〉《日语学习与研究》第4期。 1995年05月〈顺译三条件——以汉译日为例〉《外语研究》第2期。 1994年12月〈语境与翻译用语的选择——以汉译日为例〉《日语学习与研究》第4期。 1994年06月〈达意与传神——句子意译问题探讨〉《日语学习与研究》第2期。 1994年05月〈东京无梦〉(原创中篇小说)《清明》第3期。 1994年02月〈词语意义与翻译〉《外语研究》第1期。 1993年10月「非言语行动表现とその感情表出に関する一考察」『中国语研究』第35号。 1993年09月〈试评《舞姬》的主题思想与人物塑造〉《南开学报》第5期。 1993年08月〈大蔓儿〉(原创短篇小说)《朔方》第8期。 1993年06月〈日语盲点初探——浅论日语句法教学〉《外国语》第5期。 1986年09月〈试评《日译汉常见错句例解》〉《外语界》第3期(杜勤、高宁)。 1985年10月〈林四郎先生谈析句法〉《外语界》创刊号。

中文免费论文地址集锦 一、 综合类 1、蓝之韵论文 门类较全。 2、学生大论文中心 3、蜂朝无忧论文网 门类很全。 4、论文下载中心 门类很全。 5、论文帝国 二、 教育类 1、教研论文交流中心 以中小学教育为主,基础教育、英语教学文章居多。 2、教育教学论文网 以教育论文为主,包含:语文论文 美术论文 物理论文 化学论文 英语论文 历史论文 德育论文 教学论文 数学论文 音乐论文 生物论文 自然论文 体育论文 地理论文 摄影论文 劳动技术 农村教育 毕业论文 素质论文 医学论文 电子电器学 思维科学 计算机论文 活动课教学 书法篆刻论文 创新教育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 西部教育论文 信息技术论文 3、教育论文 4、中国园丁网论文大观 5、北大附小学校教师的文章: 三、 专业类 1、优秀论文杂志 以科技类为主。 2、论文资料网 以财经经济管理类为主。 3、法律图书馆 文如其名。 4、法学论文资料库 文如其名。 5、中国总经理网论文集 6、mba职业经理人论坛 7、中国农业在线-农业论文 8、体育论文 9、财经学位论文下载中心 10、公开发表论文_深圳证券交易所 11、中国路桥资讯网论文资料中心 12、论文商务中心 13、法律帝国: 四、 论文写作教学类 1、学术论文 其实是学术论文的写作网站。 五、 博硕士论文 1、论文统计 实际上就是万方的论文统计。 2、台湾博硕士论文咨讯网 3、北京大学学位论文样本收藏 4、学位论文 (清华大学) ]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论文中国 : 新浪论文网分类: 中国论文联盟: 大学生论文库 论文资料网: 论文下载中心: 毕业论文网: 学位论文: 无忧论文网: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论文库:

翻译学论文发表

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可以在三个大的方向中进行,即英语文学,语言学和翻译学。各个大方向中又可以选择小的方向。最后小编汇总两篇适合发表英语论文的期刊:1.新东方英语《新东方英语》大学版月刊,2003年5月创刊,由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与《海外文摘》杂志社联合推出,主要读者对象是在校大学生、部分高中生以及广大的英语爱 好者,是国内英语学习类期刊中品质、内容俱佳的双语杂志。2.时代英语《时代英语》坚持“英汉并进,以人为本”的办刊理念,以培养英语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读者综合语言水平为宗旨。注重突出刊物的时代性、知识性和趣 味性。刊物推行三大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双语互动、情景学习、阶梯记忆,吸引读者参与其中。刊物特色:考试指导性、语言应用性、读者参与性和教学辅导性。

摘要:《中国翻译》和Babel杂志近30年刊文情况表明,中国翻译研究与西方翻译研究表现出了明显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研究话题上。具体而言,中国翻译研究更加重视翻译教学、翻译史、翻译行业、翻译技术、翻译技巧的研究。这几个领域其实也是中国翻译学与西方相比的优势所在,代表了中国翻译学的特色。这些特色与中国特色翻译学大讨论中学者们的设想并不一致,并非因为汉语或中国文化的特色才形成,主要原因在于学者们过于注重翻译理论的建构,未能预见国内翻译实践的新发展。关键词:中国特色翻译学;翻译教学;翻译技术;翻译史;翻译行业0.引言“中国特色翻译学”一直是中国翻译研究无法绕开的一个话题。20世纪末曾有过一场比较激烈的争论。有学者坚决认为,我们有必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学;另外一些学者则针锋相对,认为翻译学不应该有国别之分,建立中国翻译学没有必要,也无可能。有学者将这两派学者分别称作是“中国特色派”和“普遍理论派”(鲁伟、李德凤 2010:11),从当时的情况看,后者似乎取得了胜利。从2010左右开始,这一话题再次受到一些学者的关注,有些学者还连续发表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潘文国 2009,2012,2013),中国特色派似乎又占了上风。以2008年至2018年为时间节点,在中国期刊网上至少可以检索到8篇与这一话题相关的论文,只有1篇反对建立中国特色翻译学,其他7篇都积极支持建立中国特色翻译学。单从数量上看,“特色理论派”显然胜出。但总体而言,这一波讨论未能引起普遍关注,响应者寥寥。而且值得注意的是,两波论争都以理论分析为主,焦点在于建立中国特色翻译学是否必要,对于中国特色翻译学到底有哪些内容,“中国特色派”只做了比较简略的展望,并没有依据当时已有的翻译研究来说明什么是真正有中国特色的翻译学。虽然有学者声称,这一问题“并不是个纯理论问题”,要从“实践”来看这一问题,(潘文国 2012:1)但也只是结合翻译实践,没有谈及当时的翻译研究现状。最近有学者(赵云龙等 2017)发现了翻译学“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发展”,包括5种翻译研究,可以说是为中国特色翻译学提供了研究事实,但该发现是在研究其他问题时得出的,没有深入论证,也没有结合上述两波争论来谈。因此,20多年过去了,我们有必要检验一下“中国特色翻译学”的发展现状,考察一下这些年来中国的翻译学是否有特色?如果有,体现在哪些方面?与当初学者的设想是否一致?本文拟结合《中国翻译》和Babel这两本中西方有代表性的学术期刊的载文,通过文献计量学的研究,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1.“中国特色翻译学”辨析探讨之前,有必要对“中国特色翻译学”概念加以辨析。所谓“特色”,就是“特有”的意思。纵观学者们的论述不难发现,所谓的“中国特色翻译学”就是中国特有的翻译学,与其他国家的翻译学都有所不同,特别是与西方的翻译学有明显区别。张柏然在论证建立中国特色的翻译学时,就提到翻译学科的人文性有两个特征,那就是“民族性、特殊性”(张柏然、姜秋霞 1997)。这是“中国特色派”学者们一个最为核心的观点。他们之所以提出要建立这种翻译学,原因就在于他们觉得我国的翻译学受西方翻译学影响太深,失去了自己的特色。“翻译学”也不是一个严格的说法,既指翻译学这一学科,也指翻译理论。在具体的论述中,2013年之前,学者们倾向于使用“理论”一词,2013年以后,“翻译学”成了更为通行的说法。建立中国特色翻译学的理由主要有三点。一是汉语以及中国文化决定了中国的翻译研究,特别是翻译理论必然具有中国特色,因为其他国家的翻译理论,特别是西方的翻译理论,无法解释或指导中国的翻译实践。二是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独特性。“中国特色派”的学者往往会把中国传统翻译思想视作是建设这种翻译学的重要资源,主张我们应在传统翻译思想中寻找契合中国翻译实践的资源。传统翻译思想之所以有此作用,就是因为与西方翻译理论大为不同,有其独特性。三是中国人的主体色彩决定了中国的翻译学必然有中国特色。这个理由不太常见,只有两位学者在其共同发表的论文中与有所提及。这两位学者认为,“翻译学的中国特色,就‘特’在带上了中国人的主体色彩,……以中国人的思维,中国人的视角,构建出的翻译理论话语。”(鲁伟、李德凤 2010:14)2.研究设计本文对1987~2016年期间《中国翻译》和Babel杂志上刊载的翻译研究论文按照其讨论的内容进行分类统计,对比这两本杂志所刊发的各类论文数量和比例有无不同,甚至于二者所刊发的论文类型是否完全对应?《中国翻译》刊发,Babel上完全没有刊发的论文,或者《中国翻译》刊发较多,Babel刊发较少的论文,无疑代表了中国翻译学的特色,以此来考察有关中国特色翻译学的争论。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说的翻译学,与英语中的 translation studies 基本对应,与“翻译研究”同义,并不局限于翻译理论,翻译技巧探讨、翻译现象分析、翻译人物介绍都是本文研究的对象。翻译书评,包括对翻译理论所做的批评和对有关译作的批评,也是本文的研究对象。但会议通知,新书预告等,包括一些著名人物讲话,不在本文统计的论文之列,因为这些通知和讲话不研究具体的翻译问题,大多也不包含什么翻译思想。少数虽然提出一些翻译思想,但没有进行任何论证。换句话说,根据通行的标准,能够称作翻译研究论文的,才是本文研究的对象。选择《中国翻译》与Babel,是因为这两本期刊上的研究论文最能反映中国和西方翻译学发展的全貌,比较的结果最有说服力。这两本期刊都是行业协会的会刊,刊文类型都很多样化,研究内容都是理论与实践并重,话题都比较广泛,论文形式也都比较活泼,既有专题研究论文,也有随笔式的书评,但整体上学术水平都比较高,都能代表各自所在地区的翻译学研究水平。虽然相对来说,Babel在西方的学术地位不如《中国翻译》在中国的地位高,但这并不影响二者的可比性。在西方,仅就英文翻译学期刊而言,Babel在翻译学者中的影响,似乎不及The Translator、Target和Perspectives等期刊,至少没有《中国翻译》在国内远超其他翻译研究刊物的地位。不过,这只是相对而言,Babel自身的学术影响力并不低,也是 SSCI 检索刊物,只是其作为行业协会刊物,刊文类型多样,不像其他几本期刊只发表纯学术研究论文。不过《中国翻译》也与一些纯学术刊物有区别,行业会刊的特点同样明显。把研究的时间范围确定为1987至2016年,是因为1987年被普遍认为是国内翻译学科建设的起点。当年召开了首届全国研究生翻译理论研讨会和第一次全国翻译理论研讨会。有学者认为这两次会议是“中国的翻译及翻译理论研究开始腾飞的标志”。(许钧、穆雷 2009:27)以2016年作为时间下限,则是为了将时间跨度确定为30年。3.基本数据如上所述,本研究只分析研究论文。《中国翻译》的书评大多作为研究对象,因为这一类书评中评论的内容占有较大比重,反映了评论者的翻译思想;但Babel上的多数书评都不作为研究对象,因为这些书评只是对原书内容的介绍。这些文章可分为4大类。第一类是理论研究,主要讨论理论问题,包括具体的理论问题和翻译理论建设、翻译学发展等宏观问题。第二类是实践研究,主要探讨实际的翻译实践问题,包括某一类文本或领域的翻译技巧以及某一类语言现象的翻译技巧。当然,翻译技巧既包括笔译技巧也包括口译技巧。笔译研究类论文又根据所译文本的领域分为各专门领域翻译,如科技翻译、法律翻译等的研究。影音翻译横跨笔译和口译,也算作实践研究类。专门领域翻译研究也包括文学翻译研究。讨论翻译行业发展的论文也列入此类,因为这些论文大多讨论与实践相关的行业问题,理论色彩相对淡一些。同理,探讨翻译技术的文章也算作翻译实践类论文,因为两本期刊上刊登的都是有关翻译技术应用的文章,究其本质探讨的还是翻译技巧,没有一篇对翻译技术进行理论反思。第三类是翻译史研究,主要钩沉历史上的翻译事实或翻译人物,或是一些文本的翻译与传播情况,对具体的翻译技巧不太关注。有些论文,虽然讨论的是历史上的译者或是译文,但主要焦点在于翻译技巧,则列入翻译实践论文一类。第四类是翻译教学研究,内容涵盖翻译教材、翻译课程设置、翻译教学方法等。《中国翻译》上的此类论文,标题中一般都会有“教”或者“学”的字样,或是在“翻译教学”栏目下;Babel 上此类论文通常会有 teaching 之类的字样,也比较好辨认。这30年期间,《中国翻译》总共发表了2718篇翻译学论文。其中实践研究类数量最多,理论研究类次之。各类论文各年篇数如下:翻译实践研究类论文总共有1522篇。如前所述,这些论文又可细分为更小的子类。下页图1表示的是各子类历年的发表篇数。其中,“科技”指的是有关科技翻译的研究,采用的是国内翻译界常用的含义,包括西方翻译界所说的 technical texts 和 scientific texts 的翻译,不同于有些西方学者所说的 technical translation。(Byrne 2006:7;Ellen & Wright 1993:1)“文化”指的是有关文化文本翻译的研究,即旅游、食品、体育、历史等领域的翻译研究;“政治”是指有关政府文本及军事文献翻译的研究;“财经”指的是有关财经文本翻译的研究,包括广告文本翻译的研究;“技巧”包括那些主要探讨具体翻译技巧,如定语从句翻译、长句拆译,而不关注文本所属领域的论文。图1.《中国翻译》历年各类翻译研究论文篇数图2.《中国翻译》各类翻译实践研究论文篇数同期Babel共发表了553篇翻译学论文,各类论文历年的篇数如下:图3.Babel历年各类翻译研究论文篇数298篇实践研究类论文中,各子类历年的篇数如下:图4.Babel各类翻译实践研究论文篇数4.数据分析由图1和图3不难看出,《中国翻译》刊发的翻译史研究类论文明显比 Babel 多,不仅绝对数量多,比例也高。此类论文在《中国翻译》的全部论文中占到了6.36%,在Babel的全部论文中只占0.36%;翻译教学类论文反差没有这么大,但也比较明显。《中国翻译》的全部论文中,此类论文占9.09%,Babel的全部论文中,这类论文只占5.79%,相差接近一半。历时来看,翻译史研究和翻译教学研究类论文在《中国翻译》论文中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在Babel 所刊发的论文中,占比则没有明显变化。二者的这一差别在下图5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图5.《中国翻译》与Babel翻译史与翻译教学研究类论文比例对比《中国翻译》发表的翻译史研究论文不仅数量更多,而且整体上不断增多,形成了规模。事实上,最近几年“译史纵横”已成了该杂志的一个特色栏目。相比之下,Babel上的翻译史研究论文一直很少。就翻译教学研究论文而言,《中国翻译》也呈现出上升的趋势。Babel则没有这种趋势,2006年达到高峰之后,又迅速下降,虽然总数不是太少,但与《中国翻译》上的同类论文还有明显差距。由图2和图4可知,在翻译实践研究类论文中,《中国翻译》刊发了数量可观的翻译技巧研究论文,Babel则一篇也没有。《中国翻译》发表了大量翻译行业研究论文,共49篇,占全部实践研究类论文的3.22%,Babel发表的同类论文明显要少,只有7篇,占比为2.3%;《中国翻译》发表的翻译技术研究论文有35篇,占比为2.3%,Babel发表的此类论文有7篇,占比也为2.3%。但《中国翻译》发表的此类论文越来越多,特别是2011年后每年都有,Babel只在少数几年才发表了此类论文,没有明显的规律性,整体上近年来不如20世纪发表的多。两本期刊在这两类论文数量上的差别,可见下图:图6.《中国翻译》与Babel翻译行业与翻译技术研究类论文比例对比可以看出,虽然翻译行业研究和翻译技术研究论文在Babel上占的比例有时很高,甚至到30%,但高峰都出现在2000年前后,近年比例都不高,整体上都低于《中国翻译》。就近10年的情况来,这两类论文都是《中国翻译》占比更高。值得注意的是,在文学翻译研究论文这一子类中,《中国翻译》30年间有一个明显的变化。早期的论文讨论的几乎全部是外国文学汉译的问题,后来出现了许多讨论中国文学外译问题的论文,且后者所占比例越来越高。以下是二者在该子类中占比变化情况:图7.《中国翻译》外国文学中译研究与中国文学外译研究论文比例2005年研究中国文学外译的论文数量超过了研究外国文学中译的论文,中间二者有所反复,但2009年之后,前者一直多于后者,且差距非常明显。换言之,2009年后研究译出母语的论文超过了研究译入母语的论文。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些论文的作者都是中国人,工作单位也大多在中国大陆,可以推断其母语都是中国人。Babel论文作者的语言情况不好推断,尽管我们可以从姓名推断哪些作者是英语国家的人士,结合其供职单位推断其母语是否为英语,但这种推断未必准确,因为西方学者使用多种语言的情况比较普遍,英美学者的母语未必是英语,非英美国家的学者,其母语未必就不是英语。不过,多数研究其他文学英译的论文,其作者都是英语国家的学者,研究英语文学译入其他语言的,其作者大多不是英语国家人士。由此我们不妨假定,Babel上文学翻译研究论文,研究的大多是译入母语的情况。也就是说,翻译史研究、翻译教学研究、翻译行业研究,这3类论文在《中国翻译》发表的论文中占比明显更高,翻译技术研究论文近年来占比更高,翻译技巧研究论文为《中国翻译》所独有,文学外译研究论文可能是《中国翻译》所独有。5.研究发现论文数量的多寡或比例的高低,当然并不反映研究新意的强弱,更不代表翻译理论是否有突破。甚至于期刊论文在翻译研究中的重要性,中国和西方也有不同。有学者就提出,与中国翻译界不同,“在国际翻译界,人们更加关注的是著作,而不是论文”(王东风 2016:xvii)。但某一类论文数量多,或是在论文总数中占比高,至少说明翻译学者们普遍关注这些问题,这些问题已成为翻译研究的兴趣或热点。多数情况下,研究的成绩与研究的数量还是成正比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占比更高的论文代表了翻译界在这些领域的成绩与进步。当然,无论中国还是西方,期刊论文在学者们的学术成果中,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如此说来,《中国翻译》比Babel占比更高的论文,就是近年来中国翻译学的特色,即中国特有西方没有,或是中国比西方更活跃的翻译研究。如今要是说中国特色翻译学,其表现应该就是翻译史研究、翻译教学研究、翻译行业研究、翻译技术研究、文学外译研究及翻译技巧研究。这一发现在其他学者的研究中也可以找到印证。有学者考察2001年至2015年的中国翻译学研究,发现中国的翻译学研究有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发展……较为突出的有5个方面:1)视听翻译研究;2)翻译教材研究;3)师资培训研究;4)语言服务研究;5)生态翻译学研究”(赵云龙等2017:15)。翻译教材和师资培训都属于翻译教学范畴,语言服务则是翻译行业范畴。该研究并未参考西方学术期刊,与本研究的发现略有差别,也属正常。无论如何,中国翻译学的新特色与当初学者们的设想都有较大出入,这几种特色大多都与汉语或中国文化没有特别紧密的关联,并非因为汉语或中国文化的特质才形成。只有翻译技巧研究活跃这一点或许与中国文化相关,因为中国人重具体,翻译研究更注重翻译技巧,也就是所谓的“内部研究”;这几种特色与传统翻译思想也没有多大关系,“翻译史研究”虽然也有对传统翻译思想的发掘,但并不是主流,多数还是对翻译人物或翻译事件的描述与回顾,其论述更是极少参考传统翻译思想。其他几种特色,同样很少关照传统翻译思想,学者们引用的主要还是西方的理论。翻译教学、翻译行业、翻译技术与文学外译这4个特色,与翻译实践热点具有高度一致性,实践驱动的特点明显。2004年《中国翻译》刊载的翻译教学类论文超过10篇,之后除个别年份外都超过10篇,这与翻译本科专业以及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立很难说是巧合;翻译技术与翻译行业研究的兴起,则与中国翻译市场的快速形成与增长密切相关;中国文学外译研究2005年超过外国文学汉译研究,与2004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只间隔了一年,显然也是受了中国文学走出去大潮的影响。有这么大的出入,其实不难理解。两次有关中国特色翻译学的讨论,焦点都在于是否需要建立这样的翻译学,至于中国特色翻译学有哪些内容,学者们并未展开论述。虽然学者们用了“翻译学”这一说法,但他们的着眼点是理论,目标是建构出全新的翻译理论,或是在传统翻译思想基础上,形成新的理论。但中国翻译学30年的发展,特别是大规模借鉴西方理论之后的近10余年,实际上进入了一个理论的寂静期,总体来看新的理论很少,理论建构并非翻译研究的主流,可以说也进入了“后理论”时代。对于许多翻译现象,学者们并未结合具体的理论去分析,还有许多学者更加注重实证研究。如此一来,现实的发展与学者们当初的设想自然就会有所不同。进一步说,即便我们把“翻译学”限定为“翻译理论”,这些年来也没有形成什么中国特色。有西方学者注意到,近年来中国学者用英语发表的有关中国翻译理论的论文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观点多样化,没有鲜明的独特性,“我们不能说中国翻译理论,就如同不能说爱尔兰翻译理论或加拿大翻译理论一样”(Williams 2013:4)。更重要的是,参与争论的学者们,尤其是参加第一次讨论的学者们,没有预料到国内翻译实践会如此发展,特别是翻译教学、翻译行业和中国文学外译的发展,对于这些实践需要什么样的理论来加以解释,或者这些实践会催生哪些理论,不太可能提出明确的看法。潘文国在论述为什么要建立中国特色翻译学时,曾提出了四条理由,其中包括“它在相关领域提出要求解决的问题重大,而目前别的地方的经验、别的地方的理论都无法解决”(潘文国 2009:103)。但中国翻译实践的新发展,西方原有的理论固然无法解释,中国传统的翻译思想也未必就完全可以解释。况且,多数翻译学者的国学功底未必深厚,要将传统翻译思想运用于具体的研究,会有不小的困难。反倒是一些新的西方理论,用起来更为顺手。此外,过于强调传统翻译思想逻辑上也未必合理。新的翻译实践完全有可能催生新的翻译思想。有西方学者曾经指出,“每一种新的翻译实践都可能会要求新的思想,构建新的理论”(转引自 Doorslaer 2013:77)。中国翻译新的实践,完全有可能启发学者们构建新的翻译理论,只是新的理论也未必如学者们设想的那样,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或汉语特点。6.结语总之,如果我们对“中国特色翻译学”的理解不局限于理论建构,而是所有针对翻译现象的研究,我们就会发现中国的翻译学有其特色,只是这些特色的成因与汉语或传统翻译思想未必有必然的联系。中国的翻译学与西方翻译有所不同,原因在于我们的有些研究比西方同行要深入,下的功夫更多。也许将来某一天,西方学者在这些方面下更大功夫,研究兴趣超过我们,我们的这些特色就会消失。因此,这些特色并非永远属于我们特有。就这一点来说,与其说“中国特色翻译学”,还不如说“翻译学的中国特色”,后者更能体现现阶段我国翻译研究的时代性,既反映了我国翻译研究的新成就,又说明我们并非闭门造车,而是在紧盯世界前沿的过程中不断进步。参考文献省略,全文请参阅《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9年第6期。【作者简介】韩子满,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现代翻译理论及翻译与武装冲突等。

英文论文的话可以考虑去投一些国外的期刊,如果写的好的话,可以考虑去投SCI级别的期刊。

能期刊能否成功安排上的话,主要还是得看文章内容的。期刊并非仅从大方向收稿,也得看具体内容的,比如敏感的内容可能就发表不了。核心期刊是某学科的主要期刊。一般是指所含专业情报信息量大,质量高,能够代表专业学科发展水平并受到本学科读者重视的专业期刊。有关专家研究发现,在文献情报源的实际分布中,存在着一种核心期刊效应,即某一专业的世界上的大量科学论文,是集中在少量的科学期刊中。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