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国学季刊上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7 07:31:13

国学季刊上发表的论文

唯识学唯识学成为本世纪中国佛学最有成就的学问,主要体现在对法相唯识教义的阐发和经典的整理之两个方面。就教义而言,对唯识学的名相概念作了现代阐释,使深奥难懂的佛家义理有了一个较为清晰而又通俗的理解,这对普及佛法,促进佛学与现代西方学说接轨,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正如张曼涛所说的:“就在唯识学跟近代西方传来的学术思想,有相当相似的关连,如科学观念、哲学系统,都是有体系、有组织的学问,这与以往中国传统学问中,不重体系、不重组织,完全不同。而在中国,甚至包括印度,能与西方哲学相匹敌,组织化、系统化,从一个观念,而引导出许多连琐观念、系统观念,在整个东方各家学说中,就唯有唯识最具此种精神,因此,西方文化传来的结果,竟不料掀起了一阵唯识研究的高潮。”就经典而言,许多唯识经典得到了整理,特别是金陵刻经处,在杨仁山时代就注意古籍版本的考证和梳理,杨仁山从日本引进许多在中国已经失佚的古本,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法相唯识的经典。欧阳竟无和吕澄、王恩洋等人将这些经典进一步作了注疏和研究,这些成果已在《内学》和“支那内学院丛刊”里反映出来。北方的三时学会虽然对唯识经典作了不少的研究,但是刊印后流传甚少,世人难以了解。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出以后,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印象。僧伽界的成果除了太虚法师等人对唯识学的阐述之外,最重要的就算得上法尊法师、观空法师、郭元兴等人将藏文本的唯识典籍译出于汉文,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 另外,陈兵先生对近代唯识学在中国的传播和理论上的分歧做了总结与梳理。他指出除了法相唯识之争外,还有:一,相宗新旧二译不同之辩。“梅光羲于1931年发表于《海潮音》的《相宗新旧两译不同论》,考证世亲学传入中土,先后有菩提流支、真谛之旧译及玄奘之新译三系。旧译出于唯识十大论师之先,其义与新译护法一系唯识义理多有歧异,真谛所传唯识义,多误解揣测,有如元明清台、贤等宗人说唯识,非悉由学级未穷所致,可名曰误传世亲学。正世亲学,当以新译为准。出身于禅宗的守培法师,则独持相反意见,认为空、有二宗之诤,发端于护法,因而非难护法学,谓相宗新旧二译,‘旧译无非处,新译无是处’,并著《新八识规矩颂》破护法、玄奘一系的正统唯识学。印顺法师曾撰文指责守培不顾史实、未穷教理、成见太深。韩镜清在《净影八识义述》等文中,以护法系正统观点为准衡,指摘地论师唯识说之疏谬。”二、唯识学源流问题。“佛悦《唯识学成立之经过》、演培《唯识思想演变史略》、世光《法相唯识学的历史发展》等文章,对唯识学在印度成立发展的历程作了相当详尽的论述。印顺法师的《唯识学探源》用思想史的方法,溯唯识思想之源于原始佛教,论证唯识思想发端于《杂阿含》等经中以心识为造成世间、众生主因、根本的‘由心论’。认为大乘唯识思想酝酿于经部的论争,特别是在大众部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大乘唯识思想,出发于认识论,达到本体论,而又转到认识论上境不离识的唯识论。又将大乘经中的唯识思想归纳为由心所造、即心所现、因心所生、映心所显、随心所变五义,这五义起初是逐渐地引发,各别深入研究,后来经交流与综合,才产生真正的唯识学。由此得出结论:唯识学是几种思潮的合流。吕澄认为,唯识学的今古,不能仅从时间上看,应从义理上看。古、今学传习的根本经论各有异文,‘无著、世亲唯识之学先后一贯,而后有直述二家而推阐之者,是为古学;有曲变二家学说而推阐之者,是为今学。古谓顺从旧说,今谓改变新说。”(《内学》第一辑《论庄严经论与唯识古学》)唯识古学在印度的代表人物,是亲胜、火辨、难陀(后来又改为难陀、安慧),今学代表人物为护法、陈那。中国译述,则真谛为古学,玄奘为今学, 古今学之异,“在俱言唯识而所解不同”,古学说能取、 所取、心、心所法皆以识为性,名曰唯识;今学则认为一切都不离识,故说唯识,并非一切皆以识为性。今学与古学孰是孰非,未可易言,玄奘门下斥古学‘非正义’,未免门户之见。”三、相、见同种、别种之辩。“景昌极于1928年撰《见、相别种辨》,取安慧之说,主张见、相二分同种,诘难见、相别种说,谓别种说非护法、玄奘本意,虽然见之于《成唯识论述记》,应是窥基传述过甚所致。缪凤林撰《唯识今释》等文驳难此说,认为见、相别种乃护法、玄奘本义,阿赖耶一切种分见分种、相分种,赖耶持种分识种与色种。见、相同种说困难迭出,不能成立。奘、基二师所宗,见、相二分随其所应或同或异,如缘根身器界托质而变,则见、相别种,如缘龟毛、兔角等则见、相同种。……唐大圆、太虚亦卷入这场争论,依护法之义驳景昌极之见相同种说。”四、对真如缘起论的批判。此为《大乘起信论》争论的主要分歧。内学院欧阳一方用唯识论来判别《起信论》,武昌佛学院太虚一方反对这样做。50年代以后,中国大陆对唯识学的研究虽然明显减少,但是并没有完全断绝。在《现代佛学》上还可以经常见到有关唯识学的文章,像学者王恩洋、郭朋、游侠以等人都或撰写唯识经典或介绍欧阳竟无先生法相学的文章。以后,随着形势的变化,又以玄奘为中心的研究成为唯识学研究的延续。重要的成果除了上述的韩清净的百卷汇编之外,还有金陵刻经处的《玄奘法师译撰全集》、田光烈的《玄奘哲学研究》、王恩洋的《瑜伽宗综述讲义》(有单篇论文出版,全书现还未出版)和韩镜清计200万字的《成唯识论疏翼》。任继愈先生是新中国最早用马列主义的观点来研究佛教的学者之一。他的《汉唐佛教思想论集》里的“法相宗哲学思想略论”部分,集中论述了唯识宗的思想。他说:“由于它(引者案,指大乘佛教)集中地分析了世界各种(心的和物的)现象,所以叫法相学派;就它前一特点(分析现象的特点)说,叫法相学;就后一特点说,把世界的存在、变化归结为识的作用,叫做唯识学。前人有人把这一派分别开来,称无着一派为法相学,世亲一派为唯识学。我们从它的体系上看,所谓法相学是唯识学的开始,但没有完成;所谓的唯识学是法相学的继续,完成的只是法相学的体系。所以称为法相学,或法相唯识学。把这一套学说完整地从印度搬到中国,并建立宗派,加以传播,是唐代玄奘开始的,窥基继续的。法相和唯识截然划分,至少玄奘等人没有这种看法,也没有这样做。我们也不必加以区分。”辛亥革命后十几年间,旧中国曾有一度抬头的法相唯识之学,也不是由于法相宗本身有什么真理,而是在当时学术界复古主义的逆流影响下,有中国的考据,也有洋考据。有汉学家的章句之学,也有洋章句之学。那时的法相唯识之学曾热闹过一阵,正是当时复古主义用烦琐的唯心主义对抗新思潮而出现的一股逆流。他们以佛教烦琐哲学向当时的唯物主义进攻。这是对本世纪上半叶关于唯识法相学争论的一个总结性的看法,是跳出了佛教的圈子来看这个问题,指出了法相和唯识两者之间的继承关系,以及产生这场争论的历史背景。当然也有人认为这种说法“似乎并不准确”。对法相宗的唯识思想,任继愈先生指出:“法相宗还用类似西方哲学史唯心主义经验论的方法,来论证对现实世界的一切事物不过是众多感觉经验的复合体,……法相宗比佛教其它学说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更彻底地全盘否定有所谓物质世界存在,它把一切现象都归结为识的作用,‘识’决定现实世界的一切;只有进入真如世界后,‘识’才失去它的作用。……进入真如世界,只能说它是用更高级的精神境界代替了低级的褒的活动,而不能说精神活动不起作用。相反,倒是把精神活动抬到超越一切,至高无上的地位。”“法相宗继大乘空宗之后,提出了新的补充,目的在于防止大乘空宗所造成可能发生的新偏差。”所以“法相宗,是在大乘空宗用全力破除现实世界非真正存在这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佛教哲学体系。”“单就认识的作用和过程来说,法相宗的认识学说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但是就他们建立的第八识永远存在,不因个人死亡而消灭,它又是‘客观’的、多元的精神性的微粒,又是客观唯心主义”。黄心川的《印度哲学史》(注: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对唯识新说做了比较系统的阐述。田光烈的《玄奘哲学研究》是在过去《玄奘及其哲学思想之辩证法因素》的基础上,重新充实修订出版的新书。作者认为存在与意识的关系,在佛教看来是色心的关系。色心的“体”,他们以“依”义来发挥;色心的“用”,以“变”义来发挥。“依”就是内在的“自我意识”的色心诸事物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变”就是内在的“自我意识”的色心诸事物的运动变化与发展。由此辩证的思想作为前提,在实践方面才有舍染趣净的可能,及其道理的建立。染净同依于第八根本意识,是一个对立的统一,而舍染趣净不是自发的,而是一个自觉的对立斗争的过程,舍染趣净的结果得到转依。辩证法因素与唯心主义体系之间的矛盾,现象是无常变易的,本体是常住不变的,现象是虚妄的,本体是真实的,现象是染污的,本体是寂净的,这就是玄奘哲学思想的特点。韩镜清先生是仍在从事唯识宗研究的老学者之一。他是著名学者汤用彤先生的学生,又随欧阳竟无和韩清净、周叔迦等人学习。大学毕业时的论文题目是《阿赖耶识学说的由来》。在读研究生期间,曾在《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上发表论文《净影八识义述》,谈佛教的特色是本体论和宇宙论,指出真如本体并不缘起世界;无明的颠倒认识才能缘起万物,因为生灭法必须以生灭法为因。还在《齐鲁学报》上发表论文《大小乘身表业异解》,谈灭不待因问题。三四十年代在中国佛教学院曾经讲过《楞枷经》、《摄大乘论》、《入阿毗达磨论》等课,同时在《佛学月刊》等刊物上发表文章,如《三性与唯识》,论述三性与唯识密不可分的关系等。1977年元月韩镜清退休后开始集中精力闭门整理有关《成唯识论》的所有疏注,对《成唯识论述记》进行校勘、补充和注释,至1992年编成240万字的《成唯识论疏翼》。 同时从藏文大藏中翻译有关唯识学及因明等方面重要典籍,至今已有60余种。他“认为,慈氏菩萨(引者按,即弥勒菩萨)阐述的唯识学,是统摄在更大范围的具有完善整体性的理论体系-慈氏学之内的。慈氏菩萨以三法印,也就是无人我法我、无所取能取、无二的道理为核心,把大乘佛教的理论贯通、融合成了一个整体。所以必须完整、系统地开发出包括唯识学、三性学、般若学三个有机组成部分的全部慈氏学理论,才能真正把握整个大乘佛陀学的真髓。”(注:引自吕兴国撰《努力开发慈氏学,振兴真正佛陀教-介绍韩镜清教授》,待发表。)又说:“我不赞成把‘唯了别学’当成所谓‘唯识宗’(注:将唯识学定义为“唯了别学”是韩清净所说。韩清净在《法相辞典·弁言》中说:“法相于大乘中,名了义教。以显了相说诸法要,易可通达”,把‘法能相学’当成‘法相宗’,而与其他所谓华化佛教中的诸宗分领‘天下’,唯识学、三性学与般若学都是属于整个慈氏学,是整个佛陀学的领域,也希望大家把力量集中用在学习‘原典’或真正的法宝上,应该是到了重新认识佛陀学的时候了,不要再自误误人了,知道不知道强不知以为知的罪过呢?”由是可见,韩镜清在唯识学上的观点是与众不同的,也与古人有差异之处。1993年9月韩镜清倡导成立了慈氏学会,从事慈氏学经典的翻译、校注、研究和出版等工作。不过他的观点和慈氏学会还没有引起学术界大多数学者的注意。中国大陆佛学界对唯识宗的研究正在重新开始注重。1992年7 月,中国大陆成立了玄奘研究中心,一批从事唯识宗研究的学者都参加到这个学会里,唯识学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著名学者黄心川、方立天、楼宇烈等人的博士生徐绍强、魏德东、程恭让、张自强等人毕业论文都是以唯识学为内容而撰写的,表明了唯识学的研究正在复兴。在僧界,已恢复的闽南佛学院注重唯识学的研学,曾经聘请了田光烈等人专讲唯识,该院的《闽南佛学院学报》是现今大陆刊出唯识学文章较多的一份佛学刊物。居士界的胡晓光在《法音》上发表的系列唯识学研究的文章也有一定的力度,特别是在世纪末对本世纪以来的唯识学理论既有总结,又提出了新的看法,有一定的意义。在四川佛教界,王恩洋的一批弟子遵行师说,也在努力弘扬唯识学。四川佛学院、重庆佛学院有皆以唯识学作为本院的特色教育。

正如西方哲学的创始人泰勒斯所说,哲学的意义在于“不将自己交给一个简单的信仰,而是不间断地探索本原”,汤用彤先生一生都在为此孜孜以求。其学术探索主要集中在印度哲学、中国佛教和魏晋玄学等领域,而尤以中国佛教史的学术成就最为突出。 佛学领域汤用彤在中国佛教方面最著名的成果就是出版了《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一书。其《跋》中自云:“十余年来,教学南北,常以中国佛教史授学者,讲义积年,汇成卷铁”。但他每次讲课都要对原来的讲义作出修改。从20年代初就开始撰写,20年代末完成初稿,30年代又全部修改和补充了一次,再花了近四年的时间才完成。其原因正如他对钱穆先生所说,总是心感不满。直到芦沟桥事变,由于担心手稿遗失,才考虑将其中一部交付出版。因此本书于1938年由商务印书馆印行。这部著作,开辟了中国佛教史研究的新纪元,受到学术界的广泛称赞。胡适在校阅该书稿本第一册时,称赞此书极好,“锡予训练极精,工具也好,方法又细密,故此书为最有权威之作”。贺麟评论现代中国哲学亦有云:“汤用彤得到西洋人治哲学史的方法,再参以乾嘉诸老的考证方法。所以他采取蔡勒尔(ze11er)治希腊哲学史一书的方法.所著《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一书,材料丰富方法严谨,考证方面的新发现,义理方面的新解释,均胜过别人。”抗战期间,此书与陈寅格的《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同获前政府教育部学术研究评奖哲学类一等奖。 汤用彤通晓梵语、巴利语等多种外国语文,熟悉中国哲学、印度哲学、西方哲学,毕生致力于中国佛教史、魏晋玄学和印度哲学的研究。所著《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隋唐佛教史稿》,用科学方法系统地阐述了佛教从印度传入到唐朝时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其特点、佛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的相互关系;详细地考察了中国佛教各个学派、宗派的兴起和衰落过程及其原委。他对中国佛教史料中关于佛教传入汉族地区的时间、重大的佛教历史事件、佛经的传译、重要的论著、著名僧人的生平、宗派与学派的关系、佛教与政治的关系等等都作了谨严的考证和解释。由于他对佛教有系统的研究,因而对印度哲学发展过程也有深入、全面的了解,他在《印度哲学史略》中采录了中国所保存的不少重要史料,并作了考证和评价,其学术成就获得中外有关学者的一致好评。 印度哲学汤用彤回国后在各大学一直讲授印度哲学,1929年编成讲义,1945年修改后以《印度哲学史略》为书名,由重庆独立出版社印行。这是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印度哲学史的一部极重要的著作,其内容恰为他研究中国佛教史提供了必要和丰富的印度历史知识。此外还有遗稿两部:《汉文佛经中的印度哲学史料》和《汉文印度佛教史料选编》。前一部由商务印书馆即将出版。印度古代哲学相当丰富,但资料多已失散。公元一世纪后佛教传人中国,以后译经不断,其数量之多和时间之长是少有的,特别是中国所译佛经大部分都保存下来。这些史料多为欧美学者所未见,却使汤用彤的印度哲学研究具有自己的特色。 魏晋玄学汤用彤认为外来佛教在中国之流传,先是依托汉代流行的道术,而为佛道;近而又附属于魏晋玄学,而为“佛玄”;至南北朝后期佛教经论讲习之风大盛,到隋唐出现了中国式的佛教。由于佛教同玄学的历史联系,在西南联大期间,他一度对玄学用力较多,并想“采取文德尔班(Windelband)写西洋哲学史的方法,以问题为中心,写一部《魏晋玄学》”。当时生活极不安定,自然难以完成,但发表了许多有创见的论文,勾画出了魏晋玄学演变的比较可信的轮廓,对许多玄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由于佛、道二教长期争执,汤用彤在研究佛教史时还注意了道教史的有关问题。并在西南联大期间指导王明研究道教。王明的《(太平经)合校》,后来成为研究道教的必读资料。 专著1、《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商务印书馆,1938年;中华书局,1955年,1963年,1983年,1988年;台北弥勤出版社,1982年。2、《魏晋玄学论稿》,人民出版社,1957年;中华书局,1962年,1983年;台北育民出版社,1980年,收入《玄学·文化·佛教》。3、《印度哲学史略》,重庆独立出版社,1945年;中华书局,1960年,1988年。4、《隋唐佛教史稿》,中华书局,1982年。 文集1、《往日杂稿》,中华书局,1962年。2、《汤用彤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3年。3、《理学·佛学·玄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纂著1、《高僧传》校注,中华书局,1992年。2、《汉文佛经中的印度哲学史料》,商务印书馆,1994年。论文(本栏按年代罗列)1914年《理学谵言》,《清华周刊》第13-29期。《孤嫠泣》,《清华周刊》第13、15、16期。《理论之功用》,《清华周刊》第15期。《新不朽论》,《清华周刊》第20期。《植物之心理》,《清华周刊》第27-29期。1915年《快乐与痛苦》,《清华周刊》第30、31期。1916年《谈助》,《清华周刊》第65、66、68、70期。《说衣食》有四篇短评,《清华周刊》第75期。1922年《评近人之文化研究》,《学衡》第12期。1923年《叔本华之天才主义》,《文哲学报》第3期。《释迦进代之外道》,《内学》(支那内学院年刊)第1辑。1924年《佛教上座部九心轮略释》,《学衡》第26期。《印度哲学之起源》,《学衡》第30期。1925年《释迦时代之外道》,《学衡》第39期。1928年《南传念安般经译解》,《内学》第4辑。《与胡适论禅宗史书》,《胡适文存》第3集。1930年《读慧皎〈高僧传〉札记》,《史学杂志》第2卷第4期。1931年《唐贤首国师墨宝跋》,《史学杂志》第2卷第5期。《矢吹庆辉〈三阶教之研究〉》,《史学杂志》第2卷第5期。《摄山之三论宗史略考》,《史学杂志》第2卷第6期。《唐太宗与佛教》,《学衡》第75期。1932年《竺道生与涅槃学》,《国学季刊》3卷1号。1933年《释道安时代之般若学述略》,《哲学论丛》。1934年《评〈唐中期净土教〉》,《大公报》3月17日。《王维诚〈老子化胡说考证〉审查书》,《国学季刊》4卷2号。1935年《读〈太平经〉书所见,《国学季刊》5卷1号。《释法瑶》,《国学季刊》5卷4号。1936年《The Editions of t-he SSǔ-Shin-ˇErh-chang-ching》(Transla-tion by J. R. Ware),《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volume I number I《汉魏佛教的两大系统》(哲学年会报告摘要),《哲学评论》第7卷第1期。《关于〈肇论〉》(哲学年会报告摘要),《哲学评论》第7卷第2期。1937年《中国佛教史零篇》,《燕京学报》第22期。《大林书评》:《评〈考证法显传〉》,《唐贤首国师墨宝跋》,《矢吹庆辉〈三阶教之研究〉跋》,《微妙声》第3期。《大林书评》:《评日译<梁高僧传>》,《评〈小乘佛教概述〉》,《微妙声》第8期。1939年《读〈人物志〉》,昆明《益世报》读书双周刊第119期至121期。1940年《读刘劭〈人物志〉》,《图书季刊》第2卷1期。《魏晋玄学研究两篇:〈魏晋玄学流别略论〉〈向郭义之庄周与孔子〉》《国立北京大学四十周年纪念论文集》。1942年《王弼大衍义略释》,《清华学报》第13卷第2期。1943年《文化思想之冲突与调和》,《学术季刊》第1卷第2期。《王弼圣人有情义》,《学术季刊》第1卷第3期。《王弼之〈周易〉〈论语〉新义》,《图书季刊》新4卷1、2合刊。《向郭义之庄周与孔子》,《哲学评论》第8卷第4期。1944年《隋唐佛教之特点》,《图书月刊》第3卷第3、4期。1946年《谢灵运〈辨宗论〉书后》,天津《大公报》10月23日《文史周刊》第2期。1947年《Wang pi’s new interpretation of the I Ching and Lun-Yü》(Translation and Notes by walter Liebenthal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es》voiwme 10 number 2.1961年《康复札记四则·“妖贼”李弘·云中音诵新科之诚·何谓“俗讲”》、《佛与菩萨》,《新建设》6月号。《针灸·印度古医书》,《新建设》7月号。《谈一点佛书的“音义”》,《光明日报》10月19日。1962年《论中国佛教无“十宗”》,《哲学研究》第3期。《关于慧深》,《文汇报》10月14日。《从一切道经说到武则天》,《光明日报》11月21日。1963年《给巨赞的信(关于东汉佛教的几个问题的讨论)》,《现代佛学》第2期。《中国佛教宗派补论》,《北京大学人文科学学报》第5期。1964年《读〈道藏〉札记》,《历史研究》第3期。1980年《魏晋玄学与文学理论》,《中国哲学史研究》第1期。《贵无之学(下)——道安与张湛》,《哲学研究》第7期。《〈高僧传初集〉按语选录》,《文献》第1辑。《隋唐佛教史稿》(一),《中国哲学》第3辑。《隋唐佛教史稿》(续一),《中国哲学》第4辑。1981年《五代宋元明佛教事略》,《中国哲学》第5辑。《隋唐佛教史稿》(三),《中国哲学》第6辑。1982年《隋唐佛教史稿》(四),《中国哲学》第7辑。译作《亚里士多德哲学大纲》(译Edwin Waddace:Outlies of philo-sophy of Aristotle),《学衡》第17、19期,1923年。《希腊之宗教》(译W. R. Inge: The Legacy of Greece[1]Reli-gion ),《学衡》第24期,1923年。

滚你妈,疯子

论文发表的淡季和旺季

毕业论文查重最佳的时间段应该是在清晨的时候。或是自己有时间的时候都可以。

不好。12月份投稿可能是期刊,新年前后投稿的话,周期可能比较长。论文发表也分淡旺季,每年的12月份是发论文的淡季,而4月份是发文量最高的时期。

1、每年毕业季高峰期大概在五月份左右,这个时间段大部分同学都已经完成了毕业论文,接下来就开始对论文进行查重检测以及修改。那么这个时候对论文进行检测,查重结果会比其他时候出来的慢很多。我们也可以挑早上进行检测相对查重的人要少点。2、可以从论文检测数据中看出,论文检测高峰在五月份,那么六月份就慢慢下降。七月份进行查重的人几乎很少了,因为这个时候已经到了毕业末期,毕业生也基本完成了毕业论文准备毕业了。3、论文检测毕业季是查重高峰期,所以我们尽量避免与其他人同时检测。淡季查重时间通常在5-15分钟,旺季就需要30-60分钟可能更长的时间。通常论文检测系统都是可以24小时进行查重的,所以当天是可以得到结果。

旺季和淡季:

1、旺季,拼音:wàng jì。

旺:盛、兴盛;季:季节、时期。

反义词:淡季

释义:产品产量、销售量增加的时期或时节。

例句:早就过了毛皮产品的销售旺季了。

2、淡季,拼音:dan jì。

淡:不兴隆、少;季:季节、时期。

反义词:旺季

释义:指买卖不兴隆或某些东西生产少的季节。

例句:这段时间是厂里的淡季。

扩展资料:

旺是一个汉字,读作wàng,本意指光明旺盛,引申意指火势剧烈,也形容事业兴隆、发达、繁盛。《说文》有记载:旺作暀,后省作旺,音符改为王。

淡,读音dàn,yǎn,yàn。从氵从炎。淊淡,水满貌,《礼·表记》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坏。

淡dàn释义:

1、稀薄,跟“ 浓 ” 相对。淡墨;天高云淡。

2、味道不浓或特指不咸。清淡;淡而无味;尝尝咸淡。

3、颜色浅,与深相反。淡青;淡绿;淡黄;暗淡。

4、不热情;不在意。冷淡;淡然处之。

5、生意不兴旺:淡季、淡月。

6、没有意味的;无关紧要的。淡话;扯淡;平淡无味。

7、姓氏。今分布于晋、陕、豫一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旺季

百度百科-淡季

百度百科-淡

百度百科-旺

学报论文发表的淡季

1.理科,需要1个月左右,慢的需要2-3个月(系统审稿)2.文科专业,审稿相对快一些,有的期刊几天就能出结果,慢一些的1个月左右根据期刊不同的期刊审稿时间有差别,要看自己对这个期刊的了解程度,不能一概而论根据期刊级别1.普刊:审稿一般都很快,一周内都能出结果,但也有少部分需要1个月左右2.核心:审稿慢,一般2-3个月都很正常根据季节从开学到放寒暑假,属于发论文旺季,这段时间编辑那边稿子多,审稿速度肯定会慢些。节假日期间属于淡季,审稿就快些如果自己投稿后2-3个月还没有结果的,建议放弃等待,说明文章有一大部分的可能是没有录用

相对于省级期刊,国家级期刊来说,学报投稿是有一定的难度,不过学报发表论文的优势也是比较明显的,含金量是非常高的,尤其是本科学报,核心学报,虽然发表难度大,但是价值比较高,因此也建议大家发表论文尽量的都选择学报来投稿,毕竟认可度是很高的,而相对于省级期刊,国家级期刊来说,学报投稿是有一定的难度,不过学报发表论文的优势也是比较明显的,含金量是非常高的,尤其是本科学报,核心学报,虽然发表难度大,但是价值比较高,因此也建议大家发表论文尽量的都选择学报来投稿,毕竟认可度是很高的,而且通过学报网这样的专业机构来投稿,也是会降低难度的。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下面小编也给大家讲解下学报网投稿的技巧,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顺利的投稿到学报上。想要顺利发表在学报上,首先就需要了解研究学报的风格,格式等,每本学报都有自己的风格和要求,大家写作的论文也是要符合这些要求,投稿时必须注意与所投刊物的风格,格式一致,才有可能发表,其次,论文完成后投稿前,也是要注意掌握修改技术,好的论文都是修改出来的,不要急于投稿,要多修改,可以多咨询专业老师的意见,让他们帮助自己进行完善,修改语法,用语上的错误,这样对论文顺利发表也是很有帮助的。此外,小编是不建议大家盲目投稿到学报上的,自己和杂志社联系难度都是比较大的,而且投稿成功率是很低的,只有在专业老师的帮助下,才能尽快的发表论文,他们会结合您的情况帮助您修改论文,并且投稿到合适的学报上,让您的论文轻松见刊。

什么时候发表论文比较合适?论文在写作完成,检查没有问题之后,就要选择期刊进行投稿了。论文在投稿之后通常会有三个审稿环节,分别是初审、复审、终审。这一过程需要很长的时间,对于作者来说也是非常的煎熬的。因此作者们最关心的也是这一时间问题,那么论文什么时候投稿发表呢? 这个要看作者是投稿的什么期刊了,期刊级别的不同,审稿周期和发表的时间也是不同的。省级的刊物发表的时间一般都是比较短的,审核的周期大概在一到三个月左右。核心期刊的话,核心期刊是都需要预约排版的,审核相对来说也比较严,因此时间相对也要长一些,一般8个月到一年,有时候可能还要长一些。 因为发表论文一般要经历以下过程:投稿、审稿、录用/被退稿、修改润色、终审、定稿、校对、排版、印刷、出刊、邮寄。尤其是审稿,作为论文发表前必不可少的流程,论文审稿时间是整个论文发表过程中占用时间最长的。如果一次性通过还好,要是因为论文内容问题出现反复退修、审稿,势必直接导致论文发表时间增加,在投稿前对论文进行修正是非常有必要的。 需要提醒作者的是,虽然说现如今有很多的刊物都变成了月刊、半月刊,甚至旬刊,但还是建议作者们提前做准备,尤其是每年的三月份、九月份,是各地上报职称材料的高峰期。可以说是各个正规生物杂志社都面临着稿件大量积压,版面十分紧张的情况。所以说,就算作者是这个时候要发表论文,也是提前准备好的好,这样到时候直接发表就可以了,根本就不担心时间来不及。 当然,想要论文发表周期快,就要做到论文质量高;论文内容能够引起编审人员的阅读兴趣,标题有吸引力;论文的字数和格式要符合所投稿期刊的要求。这样,论文在审稿的过程也能够更加的顺利,论文发表的周期也就会快很多了。

美国舆论季刊论文发表

Nature 是科学领域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期刊之一,以其高水平、严谨的科学论文而著名。发表 Nature 论文的难度较大,以下几点具体阐述:

第三人效果  一、缘起 此部分了解即可 1949年,普林斯顿大学的一位历史学者在梳理“二战”文献时发现,日军曾向驻扎在太平洋中一个小岛上的美军散发传单,对黑人士兵进行策反。日军宣传这场战争是日本人和白人之间的战争,日本人和黑人之间并没有恩怨,劝告黑人士兵不要为白人卖命。传单散发之后,很快引起了美国军队的撤退,同时部队内部的人事发生了重大变更,其原因是,白人军官担心黑人士兵会受到传单内容的蛊惑,失去战斗意志,于是不得已而撤退。这位历史学者对此非常惊讶, 因为传单初衷是要影响黑人,而实际上却影响了白人军官。 该事件成为第三人效果提出的由头,并启发美国传播学者戴维森提出了第三人效果理论。当时,戴维森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新闻学和社会学教授,在第三人效果概念提出之前,他曾对此做过多次实验。 第一次实验是在1978年,地点为戴维森所在的哥伦比亚大学。实验内容是让人们回答竞选宣传对纽约人以及对自己的投票有何影响,目的是考察第三者效果的可行性。 第二次实验在1981年,实验内容是实验对象认为电视广告对儿童和对自己年幼时的影响差异,研究发现人们会趋向于认为电视广告对儿童的影响比对自身年幼时的影响更大。 第三、第四次实验是针对1980年美国总统的竞选,研究者分别于1981年秋天和1982年春天对1980年总统大选进行了两次实验,实验的结果都证明第三者效果确实存在,在这个基础上,戴维森于1983年正式提出了第三者效果理论。 二、概念 此部分需重点掌握 1983年,戴维森在《公共舆论季刊》上发表了一篇论文,题目是《传播中的第三人效果》。文章中他提出: 人们在判断大众传播的影响力之际存在着一种普遍的感知定势 (perceptual bias) ,即倾向于认为大众媒介的信息 (尤其是说服性信息或宣传以及负面信息) 对“我”或“你”未必有多大影响,然而会对“他”人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由于这种感知定势的作用,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通常不是在传媒指向的表面受众 (ostensible audience) 中直接发生的,而是通过与他们相关的“第三人” (the third person) 的反应行为实现的。戴维森把这种现象或这种影响机制称为“第三人效果”。 在这里,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第三人效果”的概念: (1)它指的是一种普遍的感知定势,即在评价大众传播的影响之际,通常会认为最大效果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而是发生在“他人” (广义上的第三人) 身上。 作为这种感知定势的“第三人效果”,意味着人们在判断大众传播的影响时存在着双重标准:倾向于“高估”媒介传播对他人的影响而“低估”对自己的影响。 (2)“第三人效果”也是一种说服或宣传技巧,类似于我国的“声东击西”、“欲擒故纵”、“围魏救赵”、“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等成语中所蕴含的操控谋略。 追求“第三人效果”的说服性传播,定位的致效人群并不是作为内容对象的“表面受众”,而是与他们相关的“第三人”。例如,儿童商品的购买者是他们的父母,但这些商品的广告通常是在儿童节目中插播的。作为“表面受众”的儿童并没有购买力,商家广告的目的,则是通过唤起儿童对这些商品的欲望和需求,并通过孩子对父母的影响力达到促销目的。以影响“表面受众”的形式,来实现操控“第三人”行为的意图,是这种宣传技巧的基本做法。 (3)“第三人效果”指的也是大众传播的现实影响的一种发生机制。 正如戴维森所关注的,在许多时候,对大众传播内容产生实质性反应的,往往不是“表面受众”而是他们的相关者。例如,担忧媒体不良内容会对少年儿童成长造成危害的更多是父母、教育和法律界人士,正是这些人的抗议、批判产生了社会对不良内容的共识,并形成了制约不良内容的表层社会舆论以及在舆论的推动下建立的各种媒介内容管制制度。 三、基本假设 此部分需要理解 第三人效果的假设可以分为两部分内容。 一是感知部分 :人们认为大众传播的信息对其他人会比对自己有更大的效果,这是 第三者效果的基本假设 。 二是行为部分 :作为第三人认知的后果,这种“媒体对他人影响较大”的估计,会导致人们可能采取某些相应的行动,以免他人受媒体内容影响从而影响到本人的权益和福利,尤其是人们可能会支持对媒体的内容进行限制以防止媒介对他人的不艮影响。比如说对媒介上的色情暴力内容,很多人会认为这些内容对青少年影响更大,进而会支持净化荧屏、净化媒介的内容,强调健康的、更加积极的内容。 四、“第三人效果”产生的心理学依据 此部分需重点掌握 人为什么会有夸大媒介信息(特别是负面信息)对他人影响的倾向?心理学中关于人的 “自我强化” (self-enhancement,另译 “自我膨胀” )的理论,可以对此做出某种程度的解释。 “自我强化”包括三个方面: (1) 对自己盲目乐观 (unrealistic optimism),觉得与他人相比,自己遭遇不幸事件的概率较低,或者觉得自己不太容易接受负面事件的影响; (2) 虚幻的优越感 (illusory superiority),每个人都容易认为自己很优秀,习惯于用正面方式评价自己; (3) 自我服务式归因 (self-serving attribution),即在好事面前容易夸大自己的作用,在坏事面前容易推诿责任的倾向。 “自我强化”虽然揭示了人性中很尴尬的一面,但它有着强化个人的自尊和自我价值的功能,并且影响人的言行。 按照“自我强化”理论,“第三人效果”的产生原因也就不难理解了:人都有高估自己的倾向,在大众传播面前认为自己更有主见,对媒体影响更有抵抗力,更不容易接受负面信息影响。 五、“第三人效果”产生的制约因素 此部分需重点掌握 1.信息的性质 由于“自我强化”的作用,人们在评估负面信息的影响之际倾向于认为对别人影响大,容易产生“第三人效果”;而在评估正面信息的影响之际,则会出现相反的倾向,即认为信息对自己的影响大。对于后者,有学者称为 “第一人效果”或者“反转的第三人效果” (reversed third-person effect)。(后面会具体讲到哦~) 2.信源的性质 一是信源的可信度 ,围绕低可信度信源提供的信息,更容易产生“第三人效果”; 二是信源的说服动机强弱程度 ,越是说服或宣传色彩强烈的信息(如广告或竞选宣传),越容易引发“第三人效果”。 3.社会距离 社会距离(social distance)即人们感觉与他人的远近亲疏的社会关系或联系的密切程度。“第三人效果”研究表明: 人们倾向于认为媒介信息对与自己社会距离大的人的影响较大,而对自己比较熟悉的人或群体影响相对较小 。 4.个人因素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作为“第三人效果”影响因素的个人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年龄因素 ,研究显示,年龄越大越容易出现“第三人效果”认知。 二是学历因素 ,研究发现,教育程度越高的人越倾向于认为媒介信息对他人的影响大于对自己的影响,而高学历较强的优越感和自信,是这种倾向产生的原因。 三是预存立场 (predispositions) 因素 ,媒介信息的观点越是与自己的既有立场和态度不一致,越会高估对其他人的影响力,而在观点一致时,则会觉得对自己影响大,出现“反转的第三人效果”。 四是自我关联 (ego-involvement) 程度 ,与媒介信息所涉及的问题关系越密切,越倾向于认为他人会受到影响。 五是对相关信息的专业感 (perceived self expertise)。对媒介信息涉及的问题,一个人越觉得自己是内行或专家,越容易出现“第三人效果”认知倾向。 六、可能引发的社会行为 此部分需要理解 戴维森本人在其1983年的论文中强调了研究后续行为效果的重要性,他认为有两种社会显性行为可能与“第三人效果”有关: 一种是对限制媒体的舆论支持;另一种则是与抢购、挤兑等群体现象有关的集合行为。 七、评价 此部分需要掌握 1.意义 “第三人效果”的产生机制未必是合理的,但它又是一种现实的传播现象,并会引发后续的显性社会行为,因此,研究“第三人效果”有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第一,该理论的许多实证研究都表明,诸如“抢购”风潮、“群体逃难”等许多突发性社会集合行为的起因,都与大众传播信息引发的“第三人效果”有着某种程度的关联。 “第三人效果”理论提醒我们,大众传媒既要及时传达危机信息,履行“环境守望”的社会功能,又要以慎重、负责的态度处理危机信息,防止由不实报道、炒作式报道引发社会混乱。 第二,我们处在新传播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上的暴力、色情、其他有害内容以及以“人肉搜索”为代表的极端传播方式等正在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对互联网传播的立法管理也正在摆上日程。 但是一些研究表明,在对互联网信息的评估上,同样也存在着“第三人效果”现象。 第三,研究“第三人效果”, 不仅有上述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学术研究的角度, 也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作为一种强效果理论,“第三人效果”理论不仅从另一个侧面显示了大众传播的影响力,而且揭示了受众的媒介认知的多面性,效果产生的间接性和复杂性,以及认知、 态度层面上的效果向行为层面的转化机制等。在这些方面,“第三人效果”理论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论贡献,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人类的传播行为及其规律的理解。 2.不足 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第三者效果往往表现得并不明显。它通常存在于支持媒介内容审查与信息限制的理由当中,并且经常影响媒体工作者、政府官员和执法者对于大众媒介传播效果的判断。 此外,作为一种比较“新”且较为复杂和微妙的效果理论,第三者效果也受到了一些质疑。 其一 ,研究假设中所说的“媒介效果”过于广泛和抽象。 戴维森当时考察了人们对媒介影响自己和他人的认知,但是并没有说明是什么样的影响。后来很多研究者也没有清楚地阐明影响的具体内涵,以及是哪方面的影响,影响的程度有多深等;同时,研究的对象过于广泛,忽视了不同情况下的效果差异。 其二 ,“第三者”的定义过于宽泛。戴维森等研究者常常把第三者界定为其他人,这个概念的假定过于宽泛而且同质化过高。 其三 ,该理论的研究者往往把媒体对事物的描述等同于被描述的事物本身,很少关注两者之间的区别。 其四 ,关于行为部分的研究还比较薄弱。 第三者效果广受传播学者重视的根本原因,更多的是它在行为层面所产生的影响。然而,在目前,第三者效果的感知和行为之间有没有联系、联系的强弱程度等还在进步探讨当中,各种研究结论还在不断涌现,尚待进一步完善。 八、延伸:第一人效果 此部分理解即可 研究发现在负面或争议性的信息中大多数的人们都会出现“第三人效果”,但当信息转向为符合社会期望的、符合需要的或正能量性质的时候,大多数的人们又会出现一种 “第一人效果” (或者称之为 “反第三人效果” ),即认为自己所受到媒介信息的影响远要大于他人受到的影响。最开始它的出现主要存在于媒介内容的性质上,这种相反的现象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随后将这种衍生的“第一人效果”假说列入到理论研究的范畴内。Gunther与他的伙伴研究表明,受访者倾向认为对自己没有需求的节目内容对他人的影响要大于对自己的影响,对有需求的内容则相反,认为自己所受的影响要大于他人所受的影响;Sun的研究结果也与“第三人效果”的结论完全相反,也证实了在一类信息中受众倾向于认为自己比他人更容易受到媒介信息的影响。 九、第三人效果在网络传播中的特性 此部分理解即可 1.效果的延迟性 由于受到网络自身技术逻辑与其他变量的影响,网民的心态与传统媒介环境下的情形不同,所以在网络环境下的“第三人效果”认知也呈现出一定的延时性。 从网络意见的形成过程来看,网络事件发生伊始,人们对事件都缺乏普遍的了解,各种假信息、情绪化的言论会充斥网络,网络受众正处于搜集信息了解情况阶段,所以人们对各种差异化的信源一直难以辨别,容易陷入非理性状态。但随着网络事件被迅速炒红,海量的信息满足了人们的了解需求同时,人们从也从这些信息中交叉验证、去粗取精,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立判断,从而对事件进行反思。这时人们便会相信自己的认识更准确、更公正,而别人尚处于非理性之中,会收到网络信息的误导,需要纠正的客观认识,人们在网络意见形成中普遍表现出一种“为了他人利益”的行为,即要给事件当事人以客观公正的评价,对其他网民的非理性意见予以纠正。这就是网络意见中的“第三人效果”产生的过程,也是网络意见理性化的过程。而且这种行为在网络事件发生之初并未出现,而是随网络事件的发展慢慢显现出来,具有一定的延时性。 2.益于他人的动机性  网络第三人效果认知的另一个特点是,改写了“第三人效果”的行为动机。第三人效果的理论根源,多是出于不实际的乐观、自我保护等动机。也就是人们多是从个人利益的角度来进行认知差距的判断,从而做出保护自己利益的行为。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身份都是隐匿的,彼此间都是以符号的形式存在,所以人们自我保护的动机被大大削减了。有学者在2001年对480位网民进行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网络“第三人效果”认知并不是由于人们竭力维护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良好形象而产生的自己保护动机。 对这一问题可能的解释是,随着对网络负面信息的了解程度不断加深,会认为心理比较脆弱的人会受到有害信息的影响,出于社会责任感和为他人利益的动机,人们会采取相应的限制行动。 十、疫情中的第三人效果 此部分理解即可 1.恐慌蔓延演变成集合行为 随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展,社会上也出现了囤货抢购的风潮,在信息匮乏,行动受限的疫情期间,媒体的报道对于“抢购”风潮的兴起不无作用。 《新闻联播》等央媒如实地报道着全国各地复工复产不断推迟,城市交通网络被封锁,人们的出行受到限制等消息,受众接收到消息后,会产生一定的恐慌情绪,然后会凭借着“准统计感觉”去猜测——“我”知道国家储备充足,但是“他们”不知道,“他们”会担心未来可能会出现断货的情况,“他们”可能会针对这些信息立即采取行动进行抢购,为了掌握主动权,“我”也要囤货抢购。基于这种心理,抢购的态势越猛,加入抢购的人也就越多,越来越多的人卷入到这场风波中,于是真正的危机就形成了。 不少研究者认为,2003年“SARS”期间抢购板蓝根和2011年日本福岛核泄漏后“食盐抢购风波”等事件的发生,都与大众传播媒介传播信息时引发的“第三人效果”有着某种程度的联系,而当下的新冠肺炎疫情也与上述事件背景有着相似性。 学者曾经在对“非典”中“第三人效果”的研究发现,原本没有受到非典抢购信息干扰的个人,“看到商场、超市到处有人买醋买药,并且价格也直线上升,我就真的有点急了,马上去超市……”可见,影响这些受众行为的主要是“他们”的抢购,值得一提的是,绝大部分的受众在“他们”真正地行动之前预测到了“他们”将要发生的行为,并且加入其中。但问题在于,在恐慌和抢购中,每个人都是潜在的第三人,但我们通常意识不到这一点,于是一起造成了抢购这一集合行为的发生。 2.追求希望依旧是普遍和主流的情感诉求 1月27日晚,央视频开通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造过程“慢直播”,每个医院都有近景、全景两个镜头,共4个镜头的24小时施工现场直播,不少宅在家里的人点开直播,开始网络“云监工”,1月30日,“云监工”人数更是突破了5000万。在这特殊时期,火神山、雷神山医院承载着中国人民抗击疫情的希望,网络“云监工”的火爆现象表现了第三人效果的另一面——在评估媒介正面信息的影响时,第三人效果会出现反转,即认为信息对自己的影响大,也称为 “第一人效果” 。目前,学界对于“第一人效果”的后续行为研究寥寥可数,而施工直播的火热正是填补了这一领域。 戴维森认为,这样的效果“并不是直接由讯息本身的传递引起的,而是由接触讯息的受众根据自身特征与需求做出反应之后产生的结果”。受众们现在面临的是被困在家里,正常生活秩序被打乱,工作学习都受限等现实问题,他们普遍认可医院的建成使自己目前的困境得到改善,所以受众观看医院建筑施工现场,也许并不是真正喜欢“云监工”,而是通过观看建筑施工现场的方式来感受其传递出来的正面效能,对疫情结束后的未来进行展望。 在观看建筑施工现场的过程中,观众普遍认为医院建成以后会加快抗击疫情的步伐,对自己产生有利的影响,所以受众给予了这场直播如此大的关注,但直播引起这么强大的效果也离不开观众自己对直播的传播,比如转发,或者发布与直播有关的网络动态,这无形中扩大了直播的影响力,人们在评估正面信息的影响时,不仅会高估其对自己的影响,还会产生一种传播并积极宣传这种正面影响的倾向。 参考文献 [1]大众传播学通论 [2]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 [3]传播学教程 [4]传播学概论 [5]论传播中的第三人效果 [6]浅析疫情中的大众传播第三人效果——以央媒的传播行为为例

找到自己要投的方向,确定要投哪个期刊,或者哪一类的期刊。写好文章(也可以找编辑写),找编辑帮忙发表就行了。当然自己也可以投稿,不过通过的机会很小。如果需要帮助可以来跟我了解

怎样在翻译季刊上发表论文

大致有几种方法:

1.利用网络寻找发表原创文章的网站,发表你的代表作。优点:容易走红,点击率高。缺点:鉴于网络的特点,也容易被别人抄袭。

2.通过邮件投稿。优点:可以很好的保护你的版权,缺点:命中率低。建议投稿到一些正规的杂志和报纸,比如辽宁青年和读者,或者网上。

3.收集关于论文写作的信息。优点,成名的捷径,一旦被采用,就会被很多报纸转载。缺点:版权容易被侵犯。建议找一些比较正规的杂志编辑部组织的征文活动。

温馨提示:一定要保留稿件以备核查。即使名著没有被采用,也可以重新修改交付,你也不会遭受手稿丢失的损失。

如果你想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一般就比较困难的,一是这些期刊要求稿件的质量比较高一些,审稿也比较严格一些。不知楼主是如何获知投稿渠道,建议从拟投稿的杂志寻找投稿邮箱,或者在鹅官网上。

正确的发表步骤应该是:了解期刊——选择合适的期刊——投稿——顺利发表。

对于作为本科生的同学来说,期刊无疑是一个很高大上的词汇,对于期刊的分类更是一头雾水。

首先:了解你要发表何种类型期刊。

接着:如何选择自己专业的期刊。

当我们了解自己需要发表何种类型的期刊类型之后,可以通过知网搜索该种类型期刊。

第一步:点开知网,选择出版物检索。

第二步:选择期刊导航。

第三步:根据学科选择自己的专业。

第四步:点开对应出版物,了解具体信息。

投稿及发表常识:

一、论文发表周期及收费

1、发表周期与上网周期

刊物级别越高,审稿和发表周期越长。

一般省级刊物时间一般在1-6个月;核心刊物一般要经过内审外审等多轮审稿,审稿一般3个月,发表周期在3-10个月不等。另外,纸质期刊正式出版,可以在相关网上数据库中检索出来,一般在纸质期刊出版后2-3个月可以检索。

不同学科、不同刊物,发表周期各有不同。

2、出版周期

出版周期指的是期刊在一定时间内出版期刊的版数。常见的出版周期:

年刊:一年出版一次。

季刊:一个季度出刊一次。

双月刊:每两个月出刊一次。

月刊:每个月出刊一次。

此外还有半月刊、旬刊、周刊。

当前出刊周期越长,会被认为论文质量较高。

3、收费

国内学术期刊,经过国家政策文件的指导,建议收费,目前大多数为收费发表论文,也就是说,作者发表论文需要支付版面费。

学术期刊在发行经费方面一向比较艰难,这个问题很容易理解。一般作者是不会花钱买一些学术性质的杂志来看的,多数以单位合作的形式发行。所以自2003年来,学术期刊陆续开始在稿件审核通过后收费发表论文。收费一般按照版面(字数)来衡量。

但是对于一部分优秀期刊而言,相关单位会给与经费来办好刊物,促进学术研究的发展。

二、投稿常识

1、投稿途径之一:官方途径投稿。

(1)具体途径

官方网站投稿系统、官方邮箱、寄送纸质稿等。该途径投稿一般来说审稿时间较长,2-3个月,易被退稿,拒搞。该途径投稿适合稿子质量较高、单位评优评先要求之下的情况。

该途径也是学术界用的最多的,目前各个期刊陆陆续续开通官方网站与官方投稿系统。采用官方投稿系统,方便作者投稿,查看审稿进度,方便编辑一方收稿与外审,是目前期刊投稿的趋势。

(2)该途径投稿的流程:

作者完稿——稿子投送至官方邮箱或者系统——期刊社初审——期刊社外审——期刊社终审——修改及其完善——录用——出刊——上网

在该流程中,不符合的稿子一般在初审就会被拒,外审主要审查论文的质量、观点、科学性与学术价值。

(3)被拒搞常见原因

该途径投稿难度较大,原因有:稿子不符合期刊内容和期刊征稿方向、论文不符合期刊征稿规范、稿子质量过低、稿件不具备相关硬件条件(例如基金项目资助、作者学历与职称要求、单位要求)。

(4)该途径投稿的常见问题:

第一,找不到邮箱。

第二,投错邮箱。通过百度显示的邮箱一般是诈网站的邮箱或者部分不良中介的邮箱。

第三,进错网站。部分专业从事做网站的互联网用户可以作出与官方网站类似的网站,并且冒充网站征稿与收取高额发表费用,该情况下被的副教授、高校博士生较多。

第四,期刊官方邮箱被盗取。部分互联网用户采用技术手段,盗取期刊官方邮箱,以征稿和取高额发表费用。

(5)寻找官方网站或者邮箱途径:

第一,已经出版的纸质期刊上会附有官方网址、邮箱、地址等。

第二,知网、维普、万方的该期刊页面,与该期刊官方网站与投稿系统的链接。

第三,该期刊在各个数据库的征稿函或者投稿注意事项。

2、投稿途径之二:文化公司中介

为解决多数作者缺乏投稿知识与投稿途径,加之部分期刊征稿难的问题,部分文化公司获得部分期刊征稿代理权,负责对接作者与期刊社之间的投稿事宜。该途径的特点:信息更新较快、审稿时间较短(一般1-3天)、稿子录用率高、发表周期短(速度快)。

论文发表对于学子保研考研、奖学金申请加分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有能力有意愿的同学要尽可能写出一篇优质文章进行投稿喔!

一、一种方式自投。自己在检索网上查询版权页上的电话,了解发表流程,或者是通过邮箱,直接投稿,这种费用低,但是需要漫长的等待期,适合时间充裕的作者。但是这种效果不大,往往会被拒稿,达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二、另一种方式代投。就是找靠谱的找对论文中介公司机构,一般都会固定的和一些杂志社有长期合作,所以,审稿方面找代理确实要比杂志社容易的多,发表流程比较快,费用相比自己投稿有一丢丢高,费用可以提前好好沟通,千万不要贪便宜,太便宜很容易遇到假刊,很容易被,所以选择中介公司机构一定要选靠谱的,一定要审稿!你会发现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不再是难事。十年老平台,资深编辑为你保驾护航,百家期刊杂志等你来投,二流思玖玖留思七五八,下面是投稿流程: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