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西部地质期刊

发布时间:2024-07-02 13:44:05

西部地质期刊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以下简称“西安地调中心” )是2006年经中编办批复,由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组建于1962年)更名成立的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正厅级事业单位。同时,保留“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牌子。西安地调中心是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在西北地区的唯一直属地质调查机构,全国六大区中心之一。承担着国家在西北地区的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勘查任务及相关综合研究工作;负责西北辖区内地质调查资料信息的接收、保管和社会服务工作;负责西北地区国家地质项目的管理和监管工作。工作区域包括陕、甘、宁、青、新(区域面积310km2)和内蒙西部及中国西部周边国家。是一个集大区项目管理、地质调查与科学研究及地质技术研发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地质事业单位。主要业务范围包括:区域地质调查研究、矿产地质调查研究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地质灾害调查研究与环境评价治理、选冶实验与测试技术研究、宝玉石鉴定与开发利用研究、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研究与应用服务、岩石矿物土壤及水质分析测试与鉴定、工程地质勘查、环境地质勘查、遥感地质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勘查、地质资料信息收集分析与提供、相关咨询服务、《西北地质》出版等。机构设置分三部分:一是综合管理服务机构10个,分别为办公室(管理体系办公室)、总工程师室、党委办公室(纪检监察审计室)、财务资产处、人事教育处、安全生产管理处、科技发展处、离退休管理处、物业管理处、基建办公室;二是大区项目管理机构7个,分别为项目管理处、规划处、经济管理处、地质资料处、技术管理一处、技术管理二处、基金办公室;三是地调科研技术机构10个,分别为基础地质处、矿产资源处、能源地质处、水文环境处、工程技术处、测绘遥感处、资料信息处、中亚地质研究中心、实验测试中心、环境影响评价中心。另外,业务技术领域还包括科技平台建设,即2个部重点实验室:岩浆作用成矿与找矿重点实验室、黄土地质灾害防治研究重点实验室;1个局级研究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造山带地质研究中心;5个国土资源部野外科研观测基地:中志留统底界层型剖面-陕西紫阳野外基地、地下水与生态-陕西榆林野外基地、黄土崩滑灾害-陕西延安野外基地、矿山地质环境-陕西潼关野外基地、黄土崩滑灾害-甘肃永靖野外基地。 建所时间: 1962年。管理体系: 依照 GB/T19001-2000 idt 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GB/T24001-2004 idt 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GB/T28001-2001 idt OHSAS1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建立并通过了整合型管理体系认证。管理方针: 高山探宝,荒漠寻源,关注环境,确保安全,科学发展,服务社会。管理目标: “三争”、“三保”、“三承诺”。“三争”: 地调科研成果争一流;管理服务水平争一流;大区项目管理水平争一流。“三保”: 保护环境;保障健康;保证安全。“三承诺”:顾客满意;节能降耗;持续改进。职工队伍: 在职职工265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25人。高级职称人员87人(研究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7人),中级职称人员56人;博士20人,硕士42人。组织机构: 下设10个职能处室,4个技术业务部门,3个综合服务部门。专业资质: 持有五大类15项资质。地质勘查 :区域地质调查、液体矿产勘查、岩矿鉴定与岩矿测试甲级;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固体矿产勘查、地球物理勘查、遥感地质勘查乙级;地球化学勘查、勘查工程施工丙级;项目评价 :国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甲级资质;项目论证 :国家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甲级资质;分析测试:所属实验测试中心通过了国家实验室认可和计量认证,是国土资源部西北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勘察设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察乙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乙级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丙级。对外合作: 与长安大学、陕西省气象局等共建部属重点实验室和开放型实验室;与西北大学、长安大学联办博士、硕士培养点;与国际原子能机构、法、英、澳、中亚国家及国际组织开展项目合作;与美、意、日、俄等国家有良好的业务交往和合作关系。科技窗口: 创办有《西北地质调查》专业网站,建有《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北地质资料馆》,主办的《西北地质》是全国地学类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根据突水原因、条件和规律的分析,突水水文地质条件要研究的问题主要有:

1)含水层的岩性、厚度,岩溶裂隙的发育情况。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条件及具体块段的富水性。

2)隔水层和相对隔水层厚度、岩性及其剖面上的组合关系,隔水层的阻水性,即隔水层裂隙在原始状态下的阻水减压能力和采动条件下的变化。

3)断层构造的分布及其倾角、断距的大小,位移后断层带两侧含水层、隔水层相互关系,它对含水层的富水性、隔水层的阻水性所起的控制作用。

淄博是开采历史较久的矿区。揭露煤层底板有关隔水层、含水层的井上、井下钻孔也比较多,而且绝大多数是取芯钻进,岩性、厚度资料比较确切,这为分析煤层底板突水地质条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综合分析这些资料,可以看出淄博煤田十层煤底突水水文地质条件在矿井之间,同一井田的不同区段之间变化是很大的,分区块段性很明显。

3.3.1.1含水层

淄博矿区十层煤底板有4个含水层,即:徐上砂岩、徐灰岩、徐下砂岩、奥灰岩。

(1)徐上砂岩

因其位于十层煤底板,徐灰之上而定名。这一砂岩矿区普遍发育,硅质胶结,坚硬性脆,但厚度、分层变化很大。当只有一层厚仅3~4m,或分为2~3层单层厚度仅2~3m时,这一砂岩组含水性较弱,便成了相对隔水层。当单层厚度加大到10m以上时,可成为底板突水的直接含水层之一,富含裂隙水,钻孔遇裂隙曾出现钻具自动下落0.2m的现象。在石谷矿区这一砂岩的单位涌水量0.013~0.42L/s·m,平均0.18L/s·m;渗透系数为0.1~2.18m/d,平均0.75m/d,单点最大突水量2.126m3/min,采区(600m×600m)最大突水量8.43m3/min,水压10.15kg/cm2时,井下单孔(直径89mm)最大自流量2.5m3/min。

现有资料初步判明,全矿区有4个块段,该层砂岩厚度较大,可能成为突水的直接含水层,这四个块段是:石谷及龙泉北翼区,砂岩展布面积约8km2,厚7~26m,平均15.33m;昆仑区,展布面积13km2,厚6.5~18.68m,平均11.9m;夏庄一井-200m水平区,展布面积4km2,厚1.14~13.82m,平均7m;岭子宝山区,展布面积3km2,厚4.38~16.6m,平均9.4m。

(2)徐庄组灰岩

位于十层煤与奥灰之间的中下部,上距十层煤25m左右,下距奥灰20m左右,是淄博引起煤层底板突水次数最多的含水层。当它的岩溶裂隙发育并与奥灰发生较强的水力联系时,可成为奥灰水量、水压的中转层,这时奥灰水对煤层底板的作用不是从奥灰顶面开始,而是从徐灰顶面开始,使煤层与奥灰间的隔水层几乎减少一半。当其岩溶裂隙不发育与奥灰水力联系不强时,可相对成为奥灰的隔水层。因此,正确认识这一含水层的富水特征,对防治煤层底板的突水有重要作用。通过综合分析钻孔和突水点资料,这一含水层有以下4个特点:

1)它的厚度与分层变化十分明显并有一定规律性。

在矿区内有的块段徐灰只有一层,有的块段分为二、三层,局部块段达四至五层,分层累加总厚度薄处只有0.14m,趋于尖灭,厚处可达18.29m。分层的基本变化规律是:在淄博向斜盆地寨里北大井以南基本上是两个分层,只有夏庄一、二井,黑山一井局部变化为一层。北大井沈马庄以北区基本上是3个分层,从河东到沣水一带是四至五个分层,面积约13km2。岭子明水斜地和埠村向斜盆地基本是两个分层。但不论分几层,厚而稳定的只有一层而且是最底部的一层,其他都是较薄的小分层。最厚的这一层徐灰,在淄博向斜盆地由南而北厚度亦呈厚薄相间状态,愈往北愈厚的变化规律。具体是双山区7.67m,夏庄区3.5m,奎山昆仑区7.62m,龙泉石谷7.06m,北大井北斜井5.28m,双沟区8.43m,南定区6.81m,湖田区10.4m。由于徐灰的这种厚度和分层的变化,改变了突水水文地质条件,徐灰的尖灭变薄区和分层增多区,裂隙岩溶发育受到限制,富水性减弱,往往可以成为奥灰的相对隔水层,至少可以降低突水时中转奥灰水量、水压的作用。

2)徐灰岩溶的发育有随着埋深的加大而减弱的趋势。

从双山区看,岩溶发育的变化趋势如下:地表+250m左右,可见直径0.5~1m的溶洞。地质24号孔,孔口标高+179.94m,+29m水平见徐灰有溶洞,水喷出孔口,单位涌水量0.15L/s·m,渗透系数1.34m/d。地面水文2号孔,孔口标高+263.7m,于-62m水平见徐灰岩心有轻微溶蚀现象。井下水文1、2、3号孔,孔口标高+1.74~-0.76m,于-103~-106m见徐灰岩溶现象更微弱,用岩心面积法统计其裂隙岩溶率为0.28%~0.55%,单位涌水量0.01~0.24L/s·m,渗透系数0.09~0.2m/d。堵水3号孔,孔口标高+190.04m,于-155m见徐灰,岩心裂隙节理面清楚可辨,岩溶现象已不明显,水量很小,单位涌水量0.015L/s·m,渗透系数0.1m/d。上述资料表明本区岩溶发育最大深度在-160m水平,埋深约为350m。

夏庄矿一井区岩溶发育的变化趋势如下:井下水文观测1号孔,孔口标高+36.4m,于+11.4m见徐灰,钻进0.85m见溶洞突然喷水,涌水量1600L/min,单位涌水量0.184L/s·m,渗透系数3.72m/d。第一疏干水平共打徐灰孔17个,孔口标高-78~-80m,于-94.15~-136.5m见徐灰,大部分有岩溶现象,单孔自流量400~2340L/min,单位涌水量0.059~0.25L/s·m,渗透系数1.31~6.64m/d。其中疏1号孔在-133.67m见徐灰,钻进1.14m遇溶洞突然喷水,涌水量1550L/min。万山地质7号孔,孔口标高+181.745m,于-172.03m见徐灰,岩溶现象不明显,单位涌水量0.012L/s·m,渗透系数0.17m/d。第二疏干水平共打6个孔,孔口标高-219~-244m,于-238.84~-266.15m见徐灰,单孔自流量为80~400L/min,单位涌水量0.02~0.03L/s·m,渗透系数0.3~0.76m/d。资料表明本区岩溶发育最大深度在-170m水平,埋深亦为350m左右。

其他井田的资料证明亦有如上规律。

徐灰的这一特征,对突水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愈到深部愈以构造裂隙水为主,富水性逐渐减弱,只要查明构造破碎带,徐灰便可能转化成为奥灰的相对隔水层。

3)徐灰的富水性有明显的分区块段性。现有资料证明夏庄二井、龙泉南翼、奎山井田西北部、石谷940采区以北、寨里二井,由于断层及火成岩墙的切割隔离,徐灰没有露头接受降水补给,或由于厚度较薄,岩溶减弱,甚至不含水。而双山白虎山逆断层两侧区、夏庄一井枣园至安上区、石谷的2号与3号岩墙之间区、洪山矿的邢家至河东区富水性就比较强,煤层底板突水水量可达5~8m3/min,疏干稳定水量可达4~5m3/min,影响半径可达1000~2000m。

4)徐灰的富水区,往往与奥灰有较强的水力联系,实质上就是奥灰的富水区。徐灰露头展布条带状,面积较小,除处于河沟冲击层覆盖的少数块段能得到降水较强补给外,大部分地区降水补给量不大。如果水量较大,又长期不能疏干,则主要是通过断层、节理裂隙与奥灰发生了较强的水力联系得到奥灰的补给所至。现在已经有许多实例证明这一点。

夏庄一井-80m水平徐灰疏干区,疏干5号孔,孔口标高-80.55m,于孔深36.86m见断距13m的断层和断层带附近的徐灰0.45m,喷出水量2.88m3/min,水压23.3kg/cm2,喷出长轴14cm的豹皮灰岩碎块,证明奥灰岩断层带直接补给了徐灰水。

夏庄一井190下山1903面东断距7m的东顶山二号断层下盘突水,水量5.74m3/min,升压试验证明是奥灰水补给徐灰水所致。

石谷矿利用99号奥灰观测孔投放食盐2000kg,对940-5号徐灰放水孔和930、940采区底板出水进行连通试验,证实该区徐灰和徐上砂岩涌水之所以较大实际上是因为得到奥灰水的补给。

930出水区,水量1.778m3/min,投NaCl前,水的Cl-含量17.73mg/L,218h后升为23.04mg/L,持续2h后又恢复到背景值17.73mg/L。

940-5号徐灰孔,放水量1.16m3/min,投NaCl前,水的Cl-含量也为17.73mg/L,452h后升为19.5mg/L,持续22h后又恢复到背景值17.73mg/L。

940采区南翼出水点,水量0.42m3/min,投NaCl前,水的Cl-含量17.75mg/L,投放后452h升为19.5mg/L,持续1h后又恢复到背景值17.75g/L。

投放NaCl的奥灰孔位于出水点与徐灰孔的倾斜下方,通过NaCl溶液的自然扩散,最后能造成出水点与徐灰孔Cl-含量持续较长时间的异常,表明奥灰水的补给还是比较强烈的。

根据徐灰的这一特征,通过加强对徐灰的探查和疏水降压,可起两方面作用:①当补给不太强时,可把奥灰越层补给的水量和对煤层底板作用的水压威胁解除掉。②当补给很强时,徐灰水压、水量长期不能降下来,表明与奥灰水力联系很强,有奥灰突水的危险,要采取其他预防措施,这样对徐灰探查疏水实质上就起了判别奥灰突水危险程度的作用。

(3)徐下砂岩组

因其位于徐灰岩之下而定名。有时它直接覆盖在奥灰顶面,为一钙质或硅质胶结的含砾砂岩,岩相变化比较大,大部分地区被砂质泥岩或页岩所代替。目前有资料证明其存在的块段有四个。

夏庄二井区,从露头向北西方向展布,厚11.66~19.35m,平均13.7m,面积约3.5km2。夏庄地质1号孔打到这一层位,出现孔口自流,水文12号孔也有同样情况发生,单位涌水量0.15L/s·m。

奎山昆仑区,从北万山、小店到昆仑,分布面积约17km2,砂岩厚4.28~12.9m,平均8.19m。

北大井中部区,由十五中、洪山铝土矿到精神病院一带,分布面积约4km2,厚2.6~21.4m,平均6.56m。

寨里一井浅部区,从峨庄到寨里、邹家庄一带,面积约4km2,厚8.38~23.4m,平均15.6m。

这一砂岩的存在,对防止奥灰突水,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有利的是砂岩岩性坚硬,抗压、抗张和抗冲刷能力较大,使奥灰水的突水要受到本砂岩裂隙的制约,不容易发生裂隙扩大型突水。不利的是砂岩裂隙发育又得到奥灰补给时,可成为煤层底板突水含水层,像徐庄组灰岩一样,对奥灰水压、水量起中转作用,缩短了煤层与奥灰之间的隔水间距。

(4)奥陶系灰岩

根据野外实测剖面,淄博矿区这一含水层总厚达821m。综合分析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和有关钻孔、矿山开采资料,淄博的奥灰具有以下4个特点:

1)露头广阔,补给条件好,动、静储量大。中下奥陶统厚821m,与其连续沉积的上寒武风山、长山组主要为中厚层板状灰岩,厚约250m,通过构造其岩溶裂隙往往与奥陶系下段沟通,所接受的补给水量可以成为奥灰的一部分,从这一角度看,淄博向斜盆地这一碳酸盐类岩层的实际补给面积为1320km2。岭子明水斜地为450km2。埠村向斜盆地为270km2。特别是淄博向斜盆地,碳酸盐岩地层露头区有断距100~300m的神头西河断层、岳阴断层、石马断层、福山源泉弧形断层,炒米店漫泗河弧形断层,淄河断裂带等错综切割,台阶式断落,既扩大了露头面积,又因构造裂隙的发育增大了降水的入渗系数,补给更为充沛。矿井一次最大突水量曾达443m3/min,36h涌出总水量达6022423m3。证明这一含水层的补给量和给水度确实很大。

2)平面和剖面上水力联系虽然比较广泛,但由于构造、火成岩墙的分割也有局部的分层分区的隔离性。北大井-81m水平透水,相距12km的沣水泉群迅速干涸;双山矿-145m水平突水,相距2.4km的良庄、秋谷等泉群迅速干涸,表明平面上的水力联系是相当强的。1976年10月17日北大井西大巷奥灰六段顶面突水9.9m3/min时,局机关奥灰观测孔主要为中奥陶第四段水,水位明显下降5.07m,表明四段与六段联系很好,可见剖面上水力联系也非常密切。这种广泛联系的发生与构造垂直切割了各层段并沿走向延伸较远和岩溶的水平循环带发育有关。但一定块段内也有分区分层的隔离性。如双山-145m水平突水,孝妇泉群虽然距出水点较近,但没有影响。黑山新博医院供水孔奥灰六段水质不好,第四段水质好,总硬度前者德国度为34.75度,后者为15.68度。经隔离六段,长期取用四段水,水质没有受到干扰。西河跃进井区5、6号供水孔均为六段奥灰水,相距仅12m,但抽水时互不干扰,水质水温也不相同,5号孔水温19℃,总硬度28.84度,而6号孔水温21.5℃,总硬度则为33.04度。黑旺铁矿实际开采证实淄河断裂带两侧水温、水量、水位也有明显差别。两侧水温差1.5℃,同期水位东侧高出西侧1~10m,1976年雨季矿坑涌水量西侧3.9万m3/d。东侧则为10万m3/d。表明平面上和剖面上也有水力联系强弱之分。但在一定范围内基本上是一个统一的含水体,有统一的区域地下水位和相应的动态变化。

3)淄博的奥灰即使为煤系地层所覆盖,随着地层的倾伏,到了深部仍然普遍比较富水。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分析认为与淄博向斜沿倾向发育一组断层构造有关。

4)奥灰顶面下10~20m富水性不强,有相对隔水的作用。但遇构造奥灰深部水仍可升出顶面。

3.3.1.2隔水层条件

淄博矿区煤层底板突水的主要威胁是奥灰,其次是徐灰,个别区段还有徐上砂岩和徐下砂岩。因此研究淄博矿区隔水层条件,主要研究对象是十层煤与徐灰、奥灰之间的间距变化规律。其次就是研究隔水层或相对隔水层的阻水性,它具体表现为井下钻孔向含水层钻进过程中即使在隔水层段内也往往有水,其水压、水量有逐渐递增的规律。

通过钻孔资料综合分析,淄博矿区煤层底板的隔水层条件,由于徐灰分层的增多,徐上砂岩,徐下砂岩的变厚或尖灭等原因,隔水或相对隔水层的厚度变化是很大的。现先从10-2煤到徐灰,10-2煤到奥灰顶,徐灰底至奥灰顶3个方面叙述:

1)10-2煤到徐灰顶的间距最小为18.92m,最大可达40m,由东向西则是逐渐加厚的趋势。若以徐灰厚层为防突水的对象,则10-2煤到厚层徐灰间距为27~49m。

2)10-2煤到奥灰的间距由于古风化壳的起伏不平,不仅不同矿井有较大变化,即使同一井田变化也很显著。如南定区,有的块段平均厚只有55.19m,较厚的块段则为71.84m,大部分块段为60.46m。从全矿区看最薄的块段47.5m,最厚的块段可达83.72m。

3)徐灰底到奥灰顶的间距从埠村矿区的5.54m到洪山东北部28.94m,一般18m左右。

隔水层的阻水性是煤层底板突水条件应予以分析的重要方面之一。根据近几年的实践,我们发现隔水层的阻水性还可以通过井下钻进实际探查确定。

由于煤层底板存在承压水,在水压的作用下钻进水文孔常常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即使在隔水层的页岩和砂质页岩中,也往往有涌水,并显示一定的压力,随着钻孔愈向下钻进,水量、水压逐渐增加。很明显不同深度的水压差值就是这一段岩层裂隙消耗的水头,因此隔水层的阻水性实际上就能从这种“阻水减压”能力上直接地表现出来。如,石谷井下940-1号孔,俯角27.5°,钻进过程中出现了下述现象:斜深50.15m在砂页岩互层内即开始涌水,但水量很小;斜深58.5m,在砂页岩互层内,水量0.1m3/min,水压7.5kg/cm2;斜深68.25m,在砂页岩互层内,水量0.1m3/min,水压8kg/cm2;斜深77.1m,在石英砂岩内,水量0.15m3/min,水压12kg/cm2;斜深116.7m,在页岩内,水量很小,水压22kg/cm2;斜深133.25m,在徐灰内,水量0.2m3/min,水压26.5kg/cm2。

通过连通试验,本区奥灰有向徐灰和徐上砂岩垂直渗透补给的关系,按奥灰实测水位标高+113.12m计,实际水压42.9kg/cm2,表明徐灰与奥灰之间的隔水层在渗流过程中消减水压16.4kg/cm2,徐灰与徐上砂岩之间隔水层消减水压14.5kg/cm2,徐上砂岩顶板消减水压4.5kg/cm2。

这种消减水压的能力在奥灰顶面弱透水的一段中也能表现出来,如西河奎山井北大巷井下供水孔:孔深28.98m,在砂质页岩中涌水20L/min,水压2.5kg/cm2;孔深33.61m,在砂质页岩中涌水20L/min,水压4kg/cm2;孔深74.9m,奥灰顶面以下14.59m涌水61L/min,水压6kg/cm2;孔深111m,奥灰顶面以44.69m水量99L/min,水压14.5kg/cm2;孔深135.5m,奥灰顶面以下75.0m水量851L/min,水压17.5kg/cm2;孔深142.5m,终孔水压18kg/cm2,水位+193m,才真正达到奥灰实际水压,表明奥灰顶面岩层也有消减水压的能力。

又如:西河矿9024防尘孔,孔口标高-127m,从九层煤底板开孔:孔深63.45m,涌水0.13m3/min,水压5kg/cm2;孔深102.58m,奥灰顶面以下6.1m,水量0.102m3/min,水压11kg/cm2;孔深114.68m,奥灰顶面以下18.2m水量0.508m3/min,水压27.5kg/cm2。表明奥灰顶面12.1m实际消减水压16.5kg/cm2,这一情况说明:加强井下实际探查,了解隔水层的阻水性,掌握下伏承压含水层水沿裂隙上升高度和水头消耗情况是防止突水的手段。同时说明井下钻进时,在接近高压含水层前往往有征兆,只要加强观测,对防止井喷,保证安全能起报警作用。

3.3.1.3构造作用

构造对地下水的赋存、运移起着决定性控制作用。是引起直接突水的关键因素,因此研究突水水文地质条件必须充分研究矿井、采区直到工作面的构造展布规律及其对地下水的控制作用。采区和工作面的构造条件要在生产开拓的过程中具体详细观测解决。矿井的构造条件则可依据已有的勘探和生产实际资料作出分析和判断,这对分析采区和工作面的突水水文地质亦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几个重点矿井构造展布规律及其与突水的关系。

双山区,存在两组明显的压性结构面。一是以下河逆掩断层为代表的东西向压性结构面,与其有成生关系的是一组X形断层,走向为NW17°~26°和NE36°。这一组形成较早,曾被南北向和北西向的断层切割位移。二是以白虎山逆断层为代表的近南北向的压性结构面,与其有成生关系的是一组近南北的正断层延伸较远,与其配套的剪切断裂走向为NW62°~78°,NE61°。这些构造在第三应力场中大部有过左旋扭动,倾向南或南西的正断层,这时均为张扭。因此本区北西向和东西向而倾向南或南西的正断层是导水断层,南北向破裂带经过扭动是地下水的集中径流带。

夏庄二井区,3个应力场均有反映。东西向压性结构面以5m逆断层为代表。南北向的压性结构面为白虎山逆断层,其纵张为五龙断层和鹰山断层,决定矿井构造面貌的是左旋应力场,它使五龙断层、鹰山断层发展为压扭性的地堑。东西向的断层被南北向断层左行剪切位移,南北向断层为北西向的断层剪切位移。本区仍然是北西走向倾向南西和东西走向倾向南的断层是导水断层,南北向的破碎带是地下水的径流带。

夏庄一井区,在109、110下山区也有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逆掩断层,断距不大。仅1~3m,但本井田发育了一组东西向的地垒和地堑,由东顶山二号断距8~12m断层与109顶盘断距11~13m、150顶盘9m断层组成,反映了第一次南北向压应力场的作用,断距22m的东顶山一号断层则是当时的横张。第三应力场在本区也主要表现了左旋扭动,因此本井田东西向倾向南,南北向倾向西和北西向倾向南西的三组正断层均为张扭,倾向相反者则为压扭,3组张扭断层都是导水断层。

奎山区,3个应力场的具体表现是:南北向压应力产生了断距12m东西向的逆断层,48m断距的辛庄压性破碎带呈舒缓波状,后发展为正断层。近东西向的压应力产生了跃进井东万山逆断层。第三应力场的左旋造成了北西向节理张开而有火成岩脉呈雁行排列出现和东西向断层被南北向和北西向断层切割左行位移。构造的富水和导水性质与夏庄区相同。

龙泉区,南北向压应力在本区表现为3条东西向的舒缓波状的压性破碎面,即南部断距20~27m,中部30~55m,北部15~30m973石门断层。东西向的压应力产生了近南北向973地堑。北北东向的断距22m逆断层是第二次近东西的压应力场的产物。左旋造成了南北向断层为东西向断层所错开,并使东西向和南北向构造裂隙发育为良好的网格状构造体系,其中东西向倾向南,北西向倾向南西的正断层是导水断层。

石谷区,第一应力场主要形成了井田中部走向NE80°断距25~55m的挤压破碎带,破碎宽度达5m多。第二应力场形成了走向NE30°~33°的石谷背向斜和NE20°~30°的断距8m和1.9m的两条逆掩断层。一、二应力场的剪切面形成了一系列复合的北西向断层和岩墙,如910新上山10m正断层、北八门口4~18m正断层,490上山北翼7m正断层和断距0.8~11m北西向的6条岩墙。第三次的扭应力场使本区北西向倾向北东的正断裂为压扭性,倾向相反的为张扭性,并形成了NW30°的舒缓褶皱,如,920上山南翼、930北翼、940北翼沿地层走向的波谷状变化。从井下多次发生底板突水的事实看,井田构造的控水特征仍然是北北东向构造是富水带,北西向构造是导水的。

北大井区,第一应力场在本区主要表现为强烈的横张和纵张。横张形成了走向近南北的王母山———独坡山断层,本井田区内断距190~400m,纵张形成东西向正断层,北西向的剪切面特别发育,形成了13条断层岩墙。近东西向的压应力在本区主要表现为车六井的急倾斜。第三次扭应力作用使本区的构造有的呈张扭,有的呈压扭,其富水和导水情况与石谷区相同。从构造的上述展布特点,可以初步推断王母山———独坡山断层具有划分水文地质单元的意义,断层两盘的水文地质条件可能存在较大差异。东西向和北西向断层是导水断层,必须引起高度警惕。

广西地质期刊投稿

大厂锡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距南宁市北约300km。矿田内蕴藏着丰富的锡、铜、锌、铅、锑、汞等矿产资源,其中锡矿储量仅次于云南个旧而名列全国第二。矿田主要由长坡-铜坑矿床、巴力-龙头山矿床、拉么矿床、茶山矿床和大福楼矿床等组成。

大厂矿田开采历史悠久,早在元末明初,古人曾在这里采矿炼银,龙箱盖区至今还可见古人冶炼残迹。1917年至1949年断续以开采锡矿为主。新中国成立后,广西地质勘探公司215地质队、大厂矿务局、广西地矿局区调队、广西地调局地质七队等单位进行了大量地质勘探工作。科研工作于1958年开始进行,尤其是近几年来,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所、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所和有色总公司的科研人员对矿田进行了较全面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实际资料。

(一)区域地质概况

大厂矿田在地质构造上属于江南地轴边缘南丹-河池轴缘坳陷带(或称大厂坳陷带)中段中央隆起区。该坳陷带具有加里东褶皱基底;在印支期晚期至燕山期此轴缘坳陷内发生强烈的构造运动,形成丹池地区北西向的紧密线形褶皱带,并伴有以花岗岩为主的岩浆侵入,在其各有利地质部位产出与其有关的大量锡、多金属及钨、锑、砷、汞矿床,构成我国重要的以锡为主的有色金属带。该带是南岭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世界上少见的锡矿富集带。本带褶皱、断裂构造十分发育,主体由一系列北西向延伸的线状褶皱构造所组成(图18-12),次为近南北向、北东向。褶皱以复式形式出现,两翼不对称,东翼缓,西翼陡,局部倒转。其中丹池大背斜是区内最大的褶皱构造,在这个构造带上发育了大厂、罗富、芒场、五圩4个次一级横向短轴背斜,并形成4个大型矿田。沿丹池大背斜西翼的丹池大断裂带内的主体断裂构造,岩浆活动最强烈。大厂矿田处于褶皱带的中部,总体构造线方向为北西向,褶皱、断裂发育,其北西向大厂倒转背斜和岩浆岩接触带控制了大厂矿田各类型矿床的分布,构成了一个较完整的成矿系列。

矿田出露地层以泥盆系、石炭系为主,其次为二叠系,属海相类复理石碳酸盐建造。以从新到老顺序将地层简述如下:

二叠系:上统为石英砂岩、页岩、硅质岩和泥质灰岩;下统为燧石灰岩、灰岩。

石炭系:上统为厚层灰岩;中统为燧石结核灰岩;下统以砂岩、页岩为主,次为砾状灰岩。

图18-12 大厂矿田综合地质略图(据陈毓川等1985年的资料改编)

泥盆系:为一整套碳酸盐-硅质岩-细粒碎屑岩建造。上统以条带状和扁豆状灰岩为主,次为页岩、硅质岩;中统为板状灰岩和生物礁灰岩、页岩,因岩浆活动影响,岩石普遍变质,以轻变质各种角岩为主,局部变为矽卡岩;下统为砂岩、页岩、泥灰岩互层。

大厂矿田内岩浆活动主要表现为燕山期中、晚期花岗质岩浆的侵入。岩浆侵位的构造位置是在北西向褶断带与近南北向的断块隆起带交会部位,受断裂控制明显,以岩脉、岩床和岩株形式产出,属浅成—超浅成岩浆岩。其分布在矿田中部以黑云母花岗岩为主,西部有一些花岗斑岩和闪长玢岩出露。

黑云母花岗岩构成了矿田内最大的龙箱盖隐伏岩株。它呈两条南北向延伸的脉状出露于地表,长约2500m,在大厂矿区北部深处已打到黑云母花岗岩体。岩株由两种不同结构的花岗岩组成,其一为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也是岩株的主体;其二是斑状黑云母花岗岩。这两种花岗岩间呈不规则状塑性接触,未见到冷凝边、侵入角砾岩等现象,说明后期的侵入是在早期花岗岩并未冷却,时隔较短的情况下进行的。主体黑云母花岗岩同位素年龄为140Ma(Rb-Sr法等时线和138.6Ma(K-Ar法),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为91Ma(K-Ar法)。黑云母花岗岩主体为中粒花岗结构,靠近侵入体顶部、近接触带和岩株边部粒度变细,局部具似斑状结构。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以斑状为特征,与黑云母花岗岩比较,岩性略偏基性,分异指数(DI)平均值为95.3,凝固指数(SI)为3.47。这些特征说明两种不同结构的花岗岩浆是经过高度分异演化的产物。

通过对皮科克钙碱指数作图统计得出,大厂矿田中酸性岩浆岩的钙碱指数为52.3,应属钙碱岩系(近碱性岩系),说明共形成于大陆构造环境中,为陆壳熔融的岩浆系列。花岗岩87Sr/86Sr,初始比值为0.711,属S型花岗岩,同样也反映其为大陆地壳熔融而来的。

矿田内黑云母花岗岩的主要成矿元素含量较高,超过了花岗岩平均量的数倍。锡、钨,铜、锑在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则有所降低,这种趋向表明随着岩浆的演化、侵位后,部分成矿元素与水、氟、硼等高挥发组分已开始一起富集到流体相中。由于金属元素从含矿流体相中晶出受到多种因素的控制,在不同的地质环境下,使流体相在迁移过程中不断分异,形成了多阶段的矿化,最终各自在构造、地层岩性有利部位沉淀,并构成本矿田的锡-多金属成矿系列。

(二)矽卡岩和有关交代岩特征

大厂矿田内矽卡岩比较发育,主要分布在岩体东西两侧内外接触带上,呈透镜状、似层状产出(图18-13)。矽卡岩体的发育程度、厚度大小与围岩岩性和接触带的产状有关,当岩体与上泥盆统扁豆状灰岩、条带状灰岩接触时,矽卡岩发育最好,次为下泥盆统的泥灰岩和页岩互层。在岩体凸出部位,矽卡岩体垂直厚度增大,有时超出68m以上,伴生矿化亦较强烈。矿田内的矽卡岩主要为钙矽卡岩,常见有石榴子石,辉石、符山石等矿物,其次有绿帘石、硅灰石、斧石、透闪石、阳起石、萤石等。石榴子石是矿田内分布最为广泛的矽卡岩矿物,在内矽卡岩带往往与符山石等矿物共生,富含钙铝榴石分子(And11.3~48.8Gros49.6~86.4Sp1.0~3.9),在外矽卡岩带常与辉石、符山石、硅灰石等共生,富含钙铁榴石分子(And58.7~75.2Gros23.7~38.8Sp1.0~2.5)。经电子探针分析,龙箱盖区石榴子石中含Sn较高,最高可达0.3%,石榴子石中锡与铁的含量呈正相关关系(孟令库,1984)。据215地质队资料,该区矿化矽卡岩含锡平均达0.286%,最高可达2.446%,这里的锡除以锡石独立出现外,有不少是以类质同像赋存于钙铁榴石中,形成含锡矽卡岩带。

图18-13 大厂矿田长坡—大福楼地质剖面示意图(据广西有色地质勘探公司215地质队略作修改)

辉石也是矿田内分布较为广泛的矽卡岩矿物之一,主要见于外矽卡岩带,一般与钙铁榴石共生,并常被后期硫化物所交代。本区辉石主要属于透辉石-钙铁辉石系列(Di8.51~41.2Hed2.82~41.07JOh50.06~51.14)。

矽卡岩常具有明显的分带性,以拉么矿530中段一分带剖面为例:

00云英岩化黑云母花岗岩

1矽卡岩化花岗岩,以钙铝榴石化为主

2钙铝榴石-符山石矽卡岩

3钙铝榴石矽卡岩

4符山石-钙铝榴石矽卡岩

5条带状透辉石-钙铁榴石矽卡岩,伴生含锡矽卡岩铜锌矿化

0大理岩化、角岩化条带状灰岩

其中1~4为内矽卡岩带,5为外矽卡岩带。

该剖面上各带的石榴子石端员组分以内带向外带方向其钙铝榴石分子逐渐减少,钙铁榴石分子逐渐增加。

除花岗岩侵入体与碳酸盐地层接触带上发育有大量矽卡岩外,岩体本身还受到广泛的钾长石化和云英岩化作用。钾长石化遍及整个岩株,尤以岩株上部强烈,钾长石主要交代斜长石和石英,暗色矿物黑云母逐渐消失。云英岩化常叠加在内接触带的钾长石化花岗岩和矽卡岩之上,总的看从下到上,从中心向边部逐渐增强,并伴有大量萤石、黄玉和电气石,但矿化不明显。当岩体与泥质、硅质岩层接触时,发生强烈角岩化,岩体边部有时出现巢状、团块状及含大量萤石、斧石、电气石等富挥发组分的氟硼质交代岩,其与黑云母花岗岩常呈渐变过渡关系。

(三)成矿系列和矿化类型

陈毓川等(1985)根据不同类型矿床在时间、空间和成因上的联系,提出了大厂锡石-硫化物多金属矿带的成矿系列和成矿模式。矿田内与花岗岩有关的矿化可分成3类:矽卡岩型锡、锌、铜矿床,热液交代(充填)型锡石-硫化物矿床,热液充填型钨锑矿床。

第一类矿床包括早期矿化的含锡矽卡岩矿床和后期叠加的以磁黄铁矿、铁闪锌矿、黄铜矿、毒砂为主,少量白钨矿的矽卡岩锌铜矿床。这两类矿体均呈似层状产于外接触带晚泥盆世地层中。第二类矿床是本矿田的主要矿床类型,有3个矿化组合;①锡石-石英-硫化物组合;②含锡石的硫化物-硫盐-碳酸盐组合;③辉锑矿-石英—碳酸盐组合。在锡石-石英-硫化物组合中,金属矿物主要为锡石、毒砂、磁黄铁矿、铁闪锌矿、黄铁矿,构成锡石-硫化物矿床,矿体往往呈似层状、脉状充填交代上、中、下泥盆统的各类岩性,围岩蚀变为石英-电气石-钾长石化、石英-电气石-白云母化、铁绿泥石-菱铁矿化。含锡石的硫化物-硫盐-碳酸盐组合的主要矿物有锡石、铁闪锌矿、黄铁矿、脆硫锑铅矿、方铅矿、辉锑锡铅矿、硫锑铅矿等,分别构成锡石-硫化物-硫盐-碳酸盐矿床和硫化物-硫盐-碳酸盐矿床,矿体呈大脉状充填于中、上泥盆统张性裂隙中,围岩蚀变为石英-电气石化、碳酸盐-电气石化、绢云母化和硅化。辉锑矿-石英-碳酸盐组合则以辉锑矿为主形成辉锑矿-石英-碳酸盐矿床,矿体呈似层状交代上泥盆统层间错动带,围岩蚀变仅为硅化。本类矿床3个组合因控矿的各种因素差异,矿床产出形式、各成矿阶段相互叠加程度不同,但其成矿作用过程是一致的。第三类矿床主要形成白钨矿-萤石和黑钨矿-辉锑矿-石英组合,矿体呈脉状产于中、下泥盆统中的断裂、裂隙中,围岩蚀变为硅化。该类矿床仅见于拉么黑云母花岗岩岩株附近的围岩中,矿脉一般向下延伸有限,遇花岗岩而尖灭。

在空间上围绕岩浆活动中心,形成矿田的矿床环状分带是大厂矿田整个成矿作用过程最突出的宏观特征。在水平方向上(见图18-12),岩体附近为早期矿化的含锡矽卡岩和矽卡岩锌铜硫化物矿化带,如拉么矿床;其次是岩体东西两侧的锡石-硫化物多金属矿化带,该带是在矽卡岩化后紧接进行的,如长坡-铜坑矿床和大福楼矿床等;中、晚期硫化物多金属矿化带出现于近岩体的茶山坳、拉么和大厂矿区,该带主要叠加于早期矿化之上;最晚的钨锑矿化带仅出现于龙箱盖岩体附近围岩中。矿化早期呈正向分带,晚期则形成逆向分带。在垂直方向上,以长坡-铜坑矿床为例:深部矿物组合为黑色锡石、磁黄铁矿、黑色铁闪锌矿、毒砂组合;中部为棕色锡石、黄铁矿、脆硫锑铅矿和棕色铁闪锌矿组合;上部为多种硫盐矿物组合。这类矿床的矿化阶段从早到晚依次为锡石-石英-硫化物组合;锡石-硫化物-硫盐-碳酸盐组合和辉锑矿-石英-碳酸盐组合。其中早期矿化在矿床深部形成大矿体,中期的在上部形成主要矿体,晚期矿化在上部叠加在早期矿体之上。围岩蚀变类型同矿化分带也具有一致性,深部为矽卡岩化,下部是长英岩化,中部是石英-电气石化,上部是碳酸盐化。

总之,大厂矿田的成矿作用主要与燕山期岩浆活动有关,各类矿床虽产于不同的地质环境,但在成因上、时间上和空间分布上相互具有密切的联系,即从矽卡岩矿床到高温热液交代(充填)矿床直至中、低温热液充填型矿床,它们是由统一的成矿作用过程形成的,且表现出一定的空间分带,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燕山期黑云母花岗岩有关的锡多金属成矿系列。矿石中锡的品位为0.42%~0.62%。

关于大厂锡矿的成因,还有另一种观点,韩发等(1997)认为属海底热液系统形成的矿床。

广西地壳自中、晚三叠世印支运动上升为陆后,又经历了多幕的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至今有2亿多年的漫长历史,各阶段岩溶具有连续的继承性发育特征。由于受各阶段地壳构造运动的影响及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的发展变化,致使各阶段岩溶环境不同,岩溶作用除在前期的基础上进一步继承发育外,还具有新生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各期岩溶的改造和建造作用方面[7,8]。

2.3.2.1印支期岩溶

印支运动使地壳褶皱上升为陆,在全区结束了海相沉积的历史,而在碳酸盐岩区,则开始了大陆环境下的岩溶改造和建造的历史。早期由于下三叠统的薄层不纯灰岩不利岩溶发育,且早期灰岩的成岩胶结仍较差,控制岩溶发育的岩性仍较单一。因此,尽管气候温热间有干燥,地表碳酸盐岩岩溶仍以沿孔隙、裂隙的淋溶为主,并以溶沟、溶槽发育为特点。形成岗丘凹(坳)地的岩溶组合形态,地下局部形成溶隙、溶洞。在负向形态中常有灰绿色溶积钙质泥岩,底部间有溶积钙砾岩等沉积、堆积物。泥岩中产晚三叠世蕨类孢子和裸子植物花粉组合[7]。

2.3.2.2燕山期岩溶

燕山期断裂作用强烈,在碳酸盐岩中形成良好的导水构造系统,同时由于断块升降、构造作用和风化剥蚀的结果,下部不同层位胶结成较好的碳酸盐岩出露地表。岩溶水以沿裂隙的管道流为主,在以湿热间有干燥的气候条件下,岩溶强烈发育。表现为在断块上升区和隆起区,包气带增厚,岩溶水沿陡倾角的断裂、裂隙溶蚀切割形成深切溶岜、㟖地,间杂溶岧、嵅地的岩溶形态组合的地貌景观,并发育一定规模的洞穴系统。在断块相对下降和坳陷地段,包气带相应浅薄,形成溶丘、㟖地地貌景观,同时也因具有良好的汇水条件而发育水平流动带的洞穴系统。此外,一些地区发育大小不一的岩溶盆地和普遍发育的岩溶负向形态,其内沉积、堆积由溶积钙砾岩、溶积钙屑灰岩、溶积钙质泥岩组成的岩溶建造。其物质来源均为原地或近地碳酸盐岩溶蚀崩塌的岩块、角砾、砾屑和溶蚀残余的方解石、白云石及粘土矿物。泥岩中富含晚白垩世轮藻、介形虫及孢子花粉化石组合。从岩系中发育粒级韵律、水平纹层、变形纹层、斜层理、冲刷面等层面构造,并有角砾堵截纹层及穿切、压弯纹层等构造,反映其纵横向变化极大的陆地成岩环境及水动力条件的多变性特征。

2.3.2.3喜马拉雅期岩溶

新生代的多幕构造运动,以断块不均一的抬升为主,其中古近-新近纪的抬升因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使地形反差加剧,而第四纪的间歇升降,使水平洞穴略具有成层性。总的来说,新生代地壳仍属相对稳定,在气候由古近纪的干热向新近纪的温湿至第四纪的湿热转化过程中,有利于岩溶发育及各类岩溶系统的配套完善。即在前期峰丛地貌及洞穴系统的基础上,继承性隆起、上升地区,峰丛地貌进一步发育完善,形成完整的洞穴系统,并组成多级跌水的地下水文网特征。在相对坳陷、下降地带,由于外源水的进入或岩溶水的更广泛的汇集,流水岩溶发育,导致局部分化形成峰林地貌景观,除在残峰的中部尚保存不同特色的洞穴外,局部尚发育较均一的、地下水切深较小的由洞、缝、隙组成的地下水文网。由此可见,因构造运动的升降差异而形成不同的水文地质特征,从而导致不同岩溶形态组合类型的分(演)化,即峰丛洼地与峰林平原并行同期异态发展,是新生代岩溶发育主要特征之一。本期岩溶形成的沉积、堆积物有新近纪的灰黄、灰黑色的粉砂岩和泥岩,含孢子花粉及有孔虫等化石;第四纪有成岩的钙华层和钙华胶结的角砾岩,也有未成岩的蚀余石灰土等。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中生代以来,岩溶发育具有不同的特征:

一是中新生代广西大陆经历印支期褶皱上升为陆、燕山期断裂发育、喜马拉雅期断块差异升降的构造运动,控制岩溶发育具有继承性的特征。即从早期岗丘凹地—中早期溶岜㟖地—中晚期溶岜㟖地夹溶岧嵅地—晚期峰丛洼地—后期峰丛、峰林并列发展的演变特征,即各期都有规模不等的岩溶正向、负向形态组合类型,由早期→晚期从大→小演化模式,在岩溶改造作用的同时伴有建造作用,具有继承性还有新生性的发育特点。

二是中生代以来岩溶作用时间延续较长,达2亿余年,影响范围广泛,地表、地下岩溶发育完善,形成复合岩溶体系。

三是岩溶发育随地壳的结构、构造的变化,条件多变、复杂,发育度不均一性明显。总的来说,中生代多期次的不同性质的构造运动为岩溶发育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不同时代的碳酸盐岩随溶蚀、剥蚀作用相继出露地表成为岩溶作用的主要对象,并随地壳的发展成岩度愈高,后期改造使其从孔隙导水为主转为以裂隙、溶穴、局部洞道导水为主,导致岩溶发育具有上述不同时期的地貌特征,并造就地下完整的岩溶水系统与其相应的洞穴系统。

四是中生代不同阶段岩溶沉积、堆积物在成分、结构、构造、产状等特征,均受不同时期的岩溶构造所制约,并反映不同阶段碳酸盐岩岩性、地质构造、水文,特别是水动态、地貌和气候条件等特征。

参考文献

[1]广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西地质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5

[2]广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西地质矿产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

[3]龚兴宝,黄汉铎,张美良等.桂林岩溶区晚泥盆、早石炭世碳酸盐岩地层划分和对比.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4]翁金桃.桂林岩溶与碳酸盐岩.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

[5]广西地质局第八地质队.广西凌云沉积灰岩脉和沉积灰岩体的发现及其在古构造研究上的意义.见:地质力学文集,1978,(1)

[6]李孝全,等.广西南丹沉积灰岩脉的发现及其意义.广西区域地质,1986,(15):56

[7]邓自强,林玉石,张美良,等.桂林岩溶与地质构造.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

[8]邓自强,林玉石,刘功余,等.岩溶发育过程中的改造与建造作用分析.中国岩溶,1993,12(1):23~

陕西地质期刊投稿

不好进。需要通过面试、笔试考核。陕西省地质调查院是陕西省政府直属正厅级事业单位,在业务上归属省国土资源厅管理和指导。陕西地质调查院成立于1997年,1999年属地化后更名为陕西省地质调查院。主要从事区域性、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勘查工作。

不好进。陕西地质调查中心成立于1997年,原名陕西地质调查院,1999年属地化后更名为陕西省地质调查院。根据陕西省地质调查院2022年应聘基本条件可知,具有招聘岗位所需的学历、专业或技能条件,其中学历为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认可的大学本科及以上或硕士研究生及以上文化程度,具有一定的难度,是不好进的,仅招收20人。具体可查询管网,获取一手权威信息。

西部素质教育省级期刊

不是。《西部素质教育》杂志是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于2014年11月14日正式审批通过 的一本教育类学术期刊(G4),由青海人民出版社主管/主办,半月刊、大16开,不是武大核心期刊。《西部素质教育》为省级教育类期刊,面向全国大、中、小学校教师、教育教学研究人员和教育行政管理工作者。适用于评选二级、一级、高级、助教、讲师等职称。主要栏目包括:专家论坛、学术前沿、教育管理、实践创新、理论研究、教材教法、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课堂内外、教师随笔。

是正规刊物,省级教育类学术期刊,可以上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查询。国际刊号ISSN2095-6401,国内刊号CN63-1080/G4。评职称发论文是有用的。

听说过,是以素质教育和教育界学术交流以及论文发表为主的刊物。《西部素质教育》是由青海人民出版社主管/主办、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教师进修分会指导的教育类学术期刊(G4),是全国唯一一本以素质教育为主题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类刊物。本刊已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资讯等各大权威学术网站全文收录。本刊为半月刊,大16开,定价为二十五元。国际刊号:ISSN 2095-6401 国内刊号:CN 63-1080/G4 。

2019西北地质期刊投稿

核心期刊最快也是需要半年左右的样子

朋友说的这些刊物太专业,一般人做不了

连地学都搞不明白 百度一下吧

一、来稿要求1.文稿要求论点明确,数据、资料可靠,文字简练。论文必须包括:1)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邮政编码;2)文首的中文摘要(约500字),关键词3—8个;3)首页地脚处的第一作者简介(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学历、职称、从事专业和E-mail地址)、资助来源(注明编号);4)文末的参考文献;5)文后所附英文摘要与中文摘要对应一致。2.文稿篇幅(含图表)一般不超过20 000字。文中的量符号一律采用斜体字母;矢量、张量符号一律用黑体斜体;计量单位一律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使用。有关地层名称和地质时代,须按全国地层委员会《中国地层指南》的规定处理。外国人名用原文全称。本国地名以地图出版社最新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分省地图集》为准,外国地名按《世界地名译名手册》,手册上查不到的请加注原文。3.文稿一律使用电子文本,其中外文字母,符号必须分清大小写,正斜体,黑白体;上下角标、字符和符号。4.正文中的各级标题一律左起顶格写,层次划分形式用:1;1.1;(1);1)等表示,后边空一字距再写标题。引言和结论也按序编号。5.文中图、表应在所述自然段之后列出,附图切勿过大。图、表名应附相应的英文名。附图力求简明清晰,墨色要黑,线条要匀,图中文字、符号、纵横坐标必须写清,并与正文一致。计算机绘制的图可按印刷时的实际尺寸绘制,长×宽最好不超过25cm×17cm,保存为tif文件形式。照片要求图像清晰,保存为jpg格式。6.参考文献书写格式:1)文中引出的文献标注以“作者,出版年”形式表示。参考文献表中按中文(中文对应翻译的英文)、西文、其它,顺序排列;2)作者一律姓前名后,中文以汉语拼音为序,西文作者以字母顺序排列;3)多个作者要求列上前三位作者,用“,”分开,三位以上用“等”或“et al.”;4)外文作者,姓或名和名与名缩写字母之间“空一字距,不加缩写点”;5)标点符号如下:a. 期刊:作者.出版年.题名.期刊名,卷号(期号):起止页码.b. 书:作者. 出版年.书名. 出版地:出版社. 起止页码.c. 文集、会议录、论文汇编:作者. 出版年. 题名. 见:编者(Ed./Eds.). 文集名、会议名. 出版地:出版社.起止页码.d. 学位论文:作者.发表年.题名(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地点:单位.起止页码.文末参考文献的中文需要中英文对照,必须按原发期刊英文形式标注(包括中文文献中的英文作者姓名、英文题目、英文期刊名等);原发刊物不含英文题目,注意翻译正确。二、审稿本刊遵循公平公正、符合本刊宗旨、择优选用的原则。采取编辑部初审、同行专家评审、主编终审的三审制度。投稿者可建议3~5名审稿者(请注:职称、研究领域、单位、通信地址、E-mail地址或电话),供编辑部参考。要求回避的审稿者不得超过1~2人。三、投稿约定1.文稿不得一稿两投。凡在国内外发表过的文稿,本刊不再接受。2.来稿经编辑部送有关专家审阅和主编、编委会讨论,原则上将在4个月内决定采用与否。超过4个月后作者又未收到编辑部的信函提出延期,可自行处理,此期间内收到复函和录用通知者,不得另投它刊。3.来稿必须提交文章电子版。如不符合上述要求则退还作者修改后再投,达到要求后再接受送审,并以稿件符合要求提交到编辑部的时间作为收稿日期,自留稿件底稿,刊用与否恕不退稿。4.稿件文责自负。编辑部对来稿有权作技术性和文字性修改,实质性内容修改须征得作者同意。5.来稿一经发表,需按规定交纳版面费,发表后付给作者一定稿酬,并赠送抽印本30份及样刊1册。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