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汉语言文学发表论文sci

发布时间:2024-07-02 20:30:15

汉语言文学发表论文sci

不管文科理科,发sci论文的套路基本上都是一样的:选题-做研究-分析结果-写论文-修改定稿-找个合适的sci期刊-按刊发要求改格式-投稿投稿以后,如果通过编辑初审,会安排专家外审,然后会返回修改意见。按照专家意见修改文章并提交,编辑会安排复审,通过后才会排版刊发。sci期刊都很注重创新、严谨和可重复性。也就是说,首先你的文章要有新意,人云亦云的东西就不要拿去丢脸了。其次,你要有足够多的数据,并可以从数据中分析出你想表达的观点。数据量不足和无法充分说明结果都很容易挂掉。最后,你的研究必须具有可重复性,即别人用你文章中的方法收集数据,必然能得到跟你一样的结果。如果不行,拒稿概率非常高。

1.投稿格式,SCI论文按照一般的英文投稿格式即可,作者最好关注下刊物的具体要求,遵循期刊的要求就可以。

2.找好研究课题,课题不易过大,过大的课题角度反倒不容易写出出色的文章,一些小得选题反倒能让人耳目一新,找研究课题一般有两种方式,一...

3.突出自己的论文角度,角度对一篇论文来说至关重要。比如实证研究中很有可能你搜集的数据给你...

汉语言文学sci论文发表

汉语专业发sci文章的方法:1、选题。根据本领域研究热点来选择适合自己,且易于发表的研究方向、论文题目。具体可通过查看webofscience近几年本领域的已发表论文的主题内容。2、选择意向投稿期刊。根据本领域SCI收录期刊来选择。通过查看期刊的影响因子、发文频次及数量等来判断发文容易程度;查看期刊近几期或近几年发文情况,判断其主要刊载主题、研究方向。3、根据所选意向期刊要求,阅读大量相关中外文文献,进行论文撰写。4、请本专业领域其他学者阅览,最好是知名学者,提供参考意见。可通过查看发文量,被引频次较高的学者来选择学者,也可请认识的学者来看。5、投稿。“SCI(期刊文献检索工具)”一般是指“科学引文索引(期刊文献检索工具)”,是由美国科学资讯研究所于1960年上线投入使用的一部期刊文献检索工具,也是最著名的检索性刊物之一。

sci发表方法如下:

第一步:选择sci期刊

Sci期刊的选择是很有讲究的,选刊时要注意期刊的刊登范围(找与自己论文对口的刊物)、期刊影响因子(sci每年都会有更新,避免使用论文时掉出sci导致不能认可,最好不好选影响因子比较低的刊物)、期刊分区(看自己需要在哪个分区上发表),如果时间不是很充裕还要了解期刊的大概审稿周期,避免在审稿周期比较长的期刊上发表论文。

第二步:了解期刊要求并调整论文

每本期刊都有自己的特点,这也意味着不同的期刊对论文的要求有差异。因此发表论文前要了解所选期刊对论文的体例格式要求是怎样的,并按照要求严格修改自己的论文。期刊也会对论文重复率有要求,重复率高也是不能通过的审核的,因此也要了解期刊对论文重复率要求。

第三步:确定投递稿件方式并上传

大部分sci期刊采用的是在线投稿系统,可以在期刊的官网找到入口。不同的期刊采用的系统不同,作者一定要注意这一点。还有的是email,不过采用这种方式的比较少,还有一小部分采用纸质投。具体采用哪种方式要看所选期刊是怎么要求的。

第四步:推荐审稿人

有的sci期刊会让作者推荐审稿人,作者可以通过引用的参考文献中、学术交流会议中、以及导师介绍等方式找到同行业的专家来作为推荐的审稿人。

第五步:回复审稿人

投递稿件之后杂志社编辑会安排论文审稿,三审中任意一个环节发现问题都会需要退修或者拒稿,直到符合规定的要求才能通过,进行下一步,当稿件通过了终审才会安排录用。否则就会一直循环修改、审稿。

第一步:投稿sci论文发表,要在sci期刊上刊登出来,不把文章投稿给sci期刊,就没有发表的可能。投稿很重要,投错,会带来不少的麻烦。为了更好地完成投稿,作者必须做的三件事:一是匹配sci期刊;二是调整sci论文格式;三是准备投稿所需要的资料。第二步:审核投稿后的文章,要进入审核程序。先是编辑初审,遴选出符合本刊要求且质量不错的文章,推送至审稿人,而未被推送的文章被拒稿。再是审稿人审核,给出评审意见。最后编辑综合审稿人的意见,给予作者拒稿、修改或录用的答复。

第三步:修改修改的文章,附有修改意见,这些意见基本上都很中肯,作者逐条修改后,及时提交返修后的文章。当然有异议的,与编辑沟通解决。文章不同,修改的次数可能不同,有的一次,有的二次,甚至三次、四次。第四步:录用返修后的文章是要进行审核的,审核通过的给出录用,反之拒稿。第五步:签约期刊要与作者签订版权合同。收费的期刊,需要作者支付相应的费用。一篇sci论文多少钱,要看目标期刊怎么给收费标准,版面费越高,版面越多,花钱就越多。第六步:校稿文章在设计排版后,可能会出现错误,期刊会返回给作者校稿。若有错误,要向编辑反馈。

第七步:onlineonline就是线上发表,发表的sci论文通常会在见刊前,先线上发表。第八步:见刊期刊印刷出版,即发表的sci论文随着本期期刊印刷出来。第九步:检索见刊后的文章向数据库送检,一旦收录,即为成功检索。

汉语言文学论文发表sci

龙岩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福建省属公办、全日制本科高校。学院前身为创办于1958年的龙岩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历经半个世纪的发展,已成为闽西红土地上唯一一所全日制本科院校。学院位于福建省西部(通称闽西)中心城市龙岩市内美丽的奇迈、凤凰山麓,傍依著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古田会议纪念馆、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冠豸山、“世界文化遗产”——永定客家土楼。龙岩市与江西省赣州、广东省梅州两市接壤,航空、铁路、高速公路四通八达,是著名的老区、林区、侨区、矿区和新兴的旅游区,既是厦门经济特区、闽南金三角开放区的腹地,又是闽粤赣三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集散地。校园占地面积1058亩,校舍建筑面积18.7万平方米;现有9个院系,全日制在校生近7000人,拥有本科专业19个,专科专业41个。学院现有教职工561人,其中教授25人、副教授121人,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38%;学院聘请了26位“两院” 院士、著名大学博士生导师等专家学者为兼职、客座教授。学院办学条件优良,教学设施完善。各类实验室54个,物理、化学、生物基础课实验室全部通过省级合格评估,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715万元;具有完善的校园网、计算机教学中心、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等;图书馆建筑面积2.46万平方米,馆藏图书资料60余万册,期刊1500多种,拥有电子阅览室、现代化检索系统和镜像站点,为闽西最大的图书资料中心;学院有完善的体育设施、活动场所、学生公寓和现代化食堂等。学院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和科研能力逐年提高。2000年以来,我院获省级优秀课程3门,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5项,教师出版专著41部,编写和参编教材、教参21部,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071篇,被SCI、EI和SSCI收录学术论文数22篇;学院建立了客家文化研究所等12个科研学术机构;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高级科研课题86项,获各级政府奖30项;《龙岩学院学报》是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学院开设汉语言文学、数学、英语、物理学、化学、思想政治教育等本科函授专业,担任了汉语言文学教育、英语教育、计算机教育等专业(独立本科段)国家自学考试开考体制改革试点专业的主考院校,设立了华东师大、四川大学网络学院龙岩学院教学点,为高职高专在校生和毕业生建立了专升本的立交桥。学院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办学,与多家省内外企事业单位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合作,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一、青岛大学王牌专业介绍 国家级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应用物理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纺织工程、临床医学、自动化、朝鲜语 山东省级品牌特色专业:纺织工程、临床医学、自动化、旅游管理、汉语言文学、轻化工程、应用物理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经融学、医学检验、绘画、医学影像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能源与动力工程 国家重点学科:眼科学、生理学(培育) 山东省重点学科:材料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病原生物学、内科学、凝聚态物理、儿科学、系统理论、管理科学与工程、中国现当代文学、外科学、纺织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美术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音乐学、金融学、课程与教学论、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车辆工程 二、青岛大学简介 青岛大学位于历史文化名城青岛,承载着青岛这座城市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充满了浓郁的时代气息。 学校办学起源于1909年创办的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百十年来,学校始终践行“教授高深学问,养成硕学闳才,应国家之需要”的办学宗旨,薪火相传,砥砺奋进,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30余万各类人才,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学术精英、治国栋梁和行业翘楚,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是山东省属重点综合大学,山东省与青岛市共建高校,建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华文教育基地,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教育部第一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和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教育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教育部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改革示范性高校、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 学校有浮山校区、金家岭校区、松山校区三个校区,占地2655亩,建筑面积114万平方米。正在规划建设占地3200余亩的胶州科教园区。固定资产28亿元,馆藏图书406万册,电子图书140万册。主办7种学术期刊。 学校设有36个学院和医学部,101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学、历史学、哲学、理学、工学、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现有8个博士后流动站,1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专业学位类型2种(涵盖18个培养领域);3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硕士专业学位类型23种(涵盖81个培养领域)。拥有国家重点学科2个,山东省重点学科20个,山东省一流学科7个;临床医学、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和药理学与毒理学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系统科学和纺织科学与工程2个一级学科进入教育部全国一级学科排名前十名。 学校现有在校生46000余人,其中研究生10600余人,本科生34000余人,留学生1700余人。教职工39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2595人,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者426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者775人。现有全职院士6人,外聘院士9人,*学科领军人才2人,*教学名师1人,*8人,国家杰青11人,国家优青5人,中科院“*”人选7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0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专家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56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7人,泰山学者73人,省级教学名师17人。5人入选2018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山东省优秀创新团队2个。 学校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示范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个(国家“111”计划),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教育部卓越计划试点专业7个,省级特色专业15个;国家精品开放课程6门,省级精品课程51门;国家教学成果奖6项,省级教学成果158项,省级教学团队7个;山东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人文社科研究基地40余个。 “十三五”以来,学校共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604项。发表SCI收录论文8238余篇,ESI高被引论文130篇。2项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获授权专利1300余项。在2019USNews最佳 大学排名 中列全球第959位、全国高校第82位,在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行榜中列全球第401-500位、全国高校第40-58位,首次跻身世界500强。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连续五年位列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百强,2018年列第69位,成为山东省上升势头最为显著的医院。 青岛大学邮编 附地址和介绍 青岛大学招生电话 青岛大学教务处官网入口地址 青岛大学教务处入口: 青岛大学在哪里 青岛大学高考录取通知书什么时候发放-快递查询入口 青岛大学有几个校区 青岛大学教务处电话 青岛大学宿舍条件,宿舍几人间环境好不好(图片) 青岛大学招生办电话 ;

川师吧。。。西华西华师范

汉语语言文学发表论文

这要看你向往哪个方向努力了,是走学术型,还是应用型,应用型的在杂志、报纸之类的发些散文、小说、杂文都可以,越有分量的媒体当然越好,到时找工作时能证明你的文采,而这对走学术型路线的帮助则要远逊于在核心期刊上发些论文,总之,要是能在核心期刊上多发论文,什么都证明了。

汉语言文学是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互相交流感情的语言工具,也是用来积累精神财富的有力武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汉语言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策略

1.注重人文教育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策略之二是注重人文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中蕴含着非常深刻的人文性思想,它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对当代人才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素质,大学生只有具备了优秀的人文素养,才能够更加健全人格,从而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更加具备实力。我国的汉语言文学教材中充斥着非常浓郁的人文精神内涵,因此,汉语言文学教师必须要以教材为依托,在教学过程中深入实践人文教育,充分发挥出汉语言文学中的人文思想,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2.充分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教学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策略之三是充分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教学。随着资讯科技与计算机网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工具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了各科的教学工作当中。同样,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当中,教师也应当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工具,将课本中比较枯燥的理论知识通过学生们所喜爱的图片、音乐、视讯等形式更加直观地展现给学生,从而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其知识内涵,并对知识的学习更加具有兴趣。再者,教师还可以多给学生布置一些PPT课题任务,让学生自己动手来制作汉语言文学相关的PPT课件,从而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之中加深对知识的印象。

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改革

1.改革教学理念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改革方向之一是改革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教师的基本教学观点及信念,一个优秀的教学理念能够促进教学工作的不断进步。由于汉语言文学教材当中存在着许多理论知识内容,因此使得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了重理论而轻实践的教学理念,这明显是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当前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理念应当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为出发点,提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从而构建充满活力的教学体系。

2.改革教学模式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改革方向之二是改革教学模式。一个优秀的教学模式能够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令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的学习。例如实践教学模式、合作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模式、专案教学模式等都是比较适合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引入这些先进、丰富的教学模式,能够更加活跃课堂气氛,增进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让学生在学习当中体验到更多的乐趣及成就感。

3.改革教学内容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改革方向之三是改革教学内容。目前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内容往往就是一些单纯的字词、文章教学,这样的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和死板,既不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汉语言文学作为我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结晶,它其实是一门包罗永珍的专业,其中应当包含有许多历史人文知识。因此,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之时,也应当拓宽其讲授层面,将天文、地理、历史、政治、文学等内容相结合,从而让学生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汉语言文学是我国高校的一项重要专业,它的教学工作必须得到进一步的重视。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注重人文教育以及充分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教学是汉语言文学的有效教学策略,而改革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模式以及改革教学内容则是汉语言文学的主要教学改革方向,基于以上教学策略及教学改革,能够有效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一、汉语言文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教育理念滞后

在传统的教育理念影响之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大都存在着定势思维、相同的心理模式、相似的行为模式,普遍满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材给予的现成名篇赏析。这样很容易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学习被动,教学质量普遍不高。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结构和知识体系并没有根据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转型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知识老化,不能推陈出新,严重和社会脱节,让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失去了应该有的兴趣。

2.考核机制不完善

一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研究深度不够,却能依然顺利通过考核,拿到毕业证书,这从侧面也反映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考核机制存在缺陷和漏洞。在期末考试期间只是考核汉语言文学的相关概念和文学常识。这让学生只是关注最后的考试结果,而忽略了整个文学素养的提高。

3.学生认同感不高

教师常常站在讲台上采取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学生只是在被动的接受汉语言文学的相关知识点,经常在一种枯燥、乏味的氛围中进行专业学习,削减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出现了厌学逃课的情况。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对策研究

1.积极调整教学内容

在汉语言教学过程中,积极调整教学目标,改进教学计划,以培养学生语言感知能力为基础。不断结合语言研究的最新成果,精选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内容,挑选名篇美文,在赏析文学的过程中夯实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语言敏感度。

2.参与式的教学模式

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汉语言文学中,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文学素养。并用全新的教育理念和国际化的课改要求,鼓励学生探究汉语言文学的广大和深度。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选择他们以后再工作中可能涉及到的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知识和基本理论。

3.优化教学方法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的目标的改进,都需要遵循新的教学方法。通过大胆尝试汉语言文学实践的训练,达到培养学生积极研究语言和运用语言的目的。针对那些汉语文文学专业比较差的学生,教师不能过分强调文学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应该做到突破重点、突出难点,做好解决疑点的方法,加强教学技能的训练,从而不断的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技能。

4.强大的师资力量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离不开强大的师资力量做后盾。建立一支专业性强、高水平的教辅队伍是教学改革最迫切的任务,那些愿意接受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学模式的人才成为了专业教师的首选。教师和学生在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下,教育的身份没有谁高谁低,教育的角色没有谁主谁次,在一个和谐、尊重、自由、鼓励、关爱、民主、和谐的氛围之中,让学生体验乐学教学的整个过程。

5.充分利用网路线上资源

网际网路是一个拥有海量资源的资讯资料库,承载着最新的资讯和动态,可以线上找到汉语言专业的全新资讯,改变了原来传统的教学方式,成为了一个不可代替的教学辅助工具。网际网路形式下的阅读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的新基础,不仅可以从中获得成熟的技巧,更可以获得最博大的精神文化。在网际网路模式的影响下,形成一种最科学的思维方式,用积极的方式感悟生活的哲学、用深刻的方式体会厚重的文化涵养、用细致的方式品味艺术的审美情趣,更好的提高自己的文学涵养。

三、结论

在新的发展趋势下,积极改革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过程中,感受着最亲切的人文关怀,享受在充满浓郁的汉语言文学气息中,充分利用中华民族最灿烂的文化,感悟人生的真理,体会到汉语言文学的真正魅力所在,从而提高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

汉语言文学论文

汉语言文学审美问题的研究有助于促进其更好的发展,对于做好汉语文学审美 教育 有一定价值,要准确把握汉语言文学特性与时代审美特征,深入研究审美问题,进一步促进汉语言文学的创新发展。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汉语言文学 毕业 论文 范文 ,供大家参考。

《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

人文应用型人才是集 文化 思想与实践应用于一体的全面性人才,可以在学习中不断地提升文化情怀与自身素养,并能够渗透到工作实践中,影响社会。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学习文学史、哲学史等社会科学知识,它的精神价值一直对人内心的修习产生重要作用。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我国已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培养了无数学者与优秀人才,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深化课程,开始涉及到互联网、对外交流等方面,扩大了专业学习内容。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是针对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进修学习,中外世界文学、哲学、历史等方面是课程必修内容,而随着时代进步,这些文化信息越来越多,理论知识也越来越广,所以,专业人才技能也随之进步。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长久积累文学、历史、哲学等知识,使得学生自身文化思想层面高、文笔扎实、思维跳跃,在写作、分析、引经据典方面优越于其他人。

二、人文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人才包括诸多方面,人文应用型人才只是其中一个分支,主要就是针对文学素养高的人文科学方面的人才。人文应用型人才有两大特点:一是文学素养程度高,精神价值高于物质,将我国特有的百家思想和西方自由平等尊重的思想集于一体,提倡新的文化思想素养;二是针对我国提倡的“人才需要 社会实践 ”观念,应该将自身专业技能用于社会实践,并能在社会实践中将优秀的人文精神感染给身边的人,通过“滚雪球”的方式将这种优秀的人文思想传播给社会,对社会造成良好影响,改善社会不良风气。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人文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培养对象,需要将自身的技能在社会实践中体现出来,人文知识是人精神层面的慰藉,而应用于实践便是人的精神产物,需要有良好的培养模式才能将精神与实践相结合。

三、培养模式

(一)课程改革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人文素养和知识技能是经过长年累月的积累,可以保证精神境界的教育。所以,课程设置应该多开设实践应用课程,确保学生人文精神的学习有用武之地,而不再只是存在于脑海心间。现代社会注重的就是人才的实践能力, 经验 丰富的人与初出茅庐的学生肯定不可同日而语,所以,课程向实践改革是必需的,可以多增加学生专项能力写作、古典文学演讲、 辩论 等课程,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语言能力”“文学能力”突出出来。

(二)社会实践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大多从事编辑、写作、文秘等文职工作,强调良好的文化底蕴,但是没有经过社会的历练,学生就不会懂得工作的性质。所以,在人才培养上,应该固定让学生参加社会工作的实践,比如假期去一些社区、机构、公司做兼职工作,既可以有工作经验又可以提升实践能力。

(三)多元化学习,专业性人才

汉语言文学专业包括文秘、新闻、教育等单独模块,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可以多方面学习,但是,术业有专攻,老师可以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发展前景进行规划,进行专业培养。我国教育要求人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却很少有人能够做到,只有专业人才专攻其事,才能将自身能力完全施展。所以,在汉语言的学习中,文化知识的培养固然重要,但也要认清自身特点,将人文知识分门别类,针对自己精通的模块专业学习,其他模块辅助学习,这样才能做好人文应用型人才。

四、结语

大众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印象就是文化素质高的文学人才,对于专业性能不够了解,但应用型人才是时代发展的必需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必须在拥有文化素养的同时不断增强自身各项技能才能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更有优势。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需要不断开拓新思路,增强全方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强自身人力资本,更好地适应社会要求。

《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策略 》

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各行各业对创新型人才都有非常大的需求。但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仍缺少一定的创新能力,需要对其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因此,需要对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创新方面的问题进行改正,从而提升其创新能力。

1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基本现状

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基本状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第一,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性。当前一些大学不能根据时代发展变化,及时对教材进行调整,致使教学内容老套;第二,缺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识。当前一些大学教师仍是上完课就走,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利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增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

增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利用与开发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但随着时间的推进,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等方面,都呈现出一定的问题,需要对其进行调整和改进。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无异于为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添加了生机,给汉语言的利用与开发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第二,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学生在养成创新意识以后,会有增强其实践的动力,进而在此过程中,使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得到锻炼。

3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 措施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学内容的丰富与完善,对教学环节的改进,以及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关注学生的感受三个方面着手,只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了自主创新的意识,才能有效推动学生的实际行动,使其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3.1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内容

汉语言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 基本素养 之一就是拥有审美能力,尤其是体现学生人文素养的文学审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审美能力,不仅关系到其对专业知识学习的敏感度,对其未来的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高级文秘需要具备的特质之一就有审美能力,因此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而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课中,文学理论课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主要课程之一,对于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具有重要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根据班级学生的 兴趣 爱好 ,选择恰当的文学作品对作品中的语言运用、技巧的使用等进行鉴赏分析,进而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在班级组建讨论小组等形式,增强学生对该方面内容的兴趣,促使学生有意识的增强自身的审美能力。

3.2丰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环节

助理、教师等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将来主要从事的职位,这就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然而在实际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却缺乏一定的重视,因此要求对其进行一定的改革创新,强化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其能够得到一定的重视,促使其具备工作中应具备的能力。例如,现代汉语教师在上课时,不要仅仅局限在教材之上,而是应该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超越教材。由于大学中通常都会有来自于全国各地的学生,因此在发音上也会存在差异。教师就可以利用这种情况,在将中国七大方言时,分别选取代表,让学生自己体会感受,各地方语言的不同,从而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或者教师可以在班级组织一次 作文 比赛,针对学生中的病句等问题进行讲解,从而帮助学生增强对学生语言交际等能力的培养。

3.3关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感受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需要较高的写作能力,写作能力不仅是学生专业能力的体现,更是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反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的专业素养,从其写作水平就可以体现。因此,学校在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方面的力度一定要加强,为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第一,提升学生的理论修养。在培养学生的理论修养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丰富学生的阅读量等方式,增强学生的思想深度与高度,使其在阅读分析以后,理解 文章 的内涵;第二,加强学生的用词的准确度。当前很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存在词汇量贫乏,并且不能正确使用使用的现象,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这种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从而改善当前这种状况,使学生在写作时可以做到用词精准简洁;第三,加强对学生语法的掌握。当前很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语法的过程中,仍不能有效的掌握其中的使用 方法 ,需要教师根据班级学生对语法掌握的实际状况,采取有效地措施与方法,加强对语法的学习,从而使学生在进行写作的过程中,能够灵活使用语句,降低出错率,进而增强学生的写作水平,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综上所述,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各大高校都有的专业,其在高校中所占的比重也是不容小觑的。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教学中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需要不断对其进行改进。为此,各大高校应该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教学进行调整,通过对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的改变,增强学生的创新的能力,使其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

有关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推荐:

1.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2. 关于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3.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例

4.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精选范文

5. 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6.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发表汉语言文学论文

汉语言文学是一门有关语言的专业,其对语言文字的修养及其能力也是相对较高的。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汉语言文学的毕业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重视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

【摘要】汉语言文学专业不是应用型较强的专业,为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式,本文提出从两个角度指导该专业的教学:从实用性的角度,优化课程,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和强化课程应用性,提高学生本专业的应用能力;从创新的角度,突破专业限制,进行教学内容创新,并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丰富他们的知识结构,增强其在社会立足的本领。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教学探讨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特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很难和一些实用性较强的专业,如工程、建筑、医学、会计等一样获得准确的职业定位,更是很难直接和应用型人才挂钩。它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是体现人文精神的最直接的载体,担当着传承与提升全民语言与文化素质的重任[1]。其主干内容是中外的优秀文学文化遗产,而核心内容则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对自身、他人、集体、民族、国家,乃至对人类的一种认识与社会责任感。为此,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特点在于: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从事人的工作的,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学不体现在应用性,而是体现在对社会观念与精神取向的影响上;不注意直接创造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而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来的社会效益等。由于社会的进步和当前就业压力的增大,教学实用主义成为了教学的主要目标,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而言,也必须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之上,积极和社会接轨。

2用实用性理念指导专业教学

《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给出该专业的就业方向为教师、各类编辑职务、文秘、文案策划人员等。但事实上,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岗位大多集中在政府机关、教育科研、新闻出版、企业公司等中国单位,还有少数人涉足律师、房地产、金融外贸等新兴行业。由此可见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较宽的职业适应性,但同时,由于相关行业存在文秘、新闻、广告、公共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造成了对他们较大的冲击力。从现实意义来看,从实用性的角度指导教学应注意:

2.1优化课程,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包含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十余门课程,有必要从以下三个角度对课程进行优化:精简课程内容,每门课都要根据对本领域最新知识结构的分析来设计教学内容,强化核心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按照学科发展的当下高度来考虑学科基础,设计课程内容体系;整合各课程之间的内容,避免内容交叉重复,如写作学和文学概论中的文体学知识。

2.2强化课程应用性,提高学生本专业的应用能力。以就业的观点指导教学改革,就必须讲求专业的实用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社会上立足。结合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即现代“读”、“写”、“说”这三个方面的能力,必须加以强化[2]。该专业的实用性教学应体现在五个方面:古今各种文体的阅读能力,现代各类文体的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语文教学能力,信息调研能力等。学校和教师必须精心设置课程体系,安排教学内容,形成本专业课程的应用模块,通过系统的应用技能课程的设置,以保证学生在学校能够提高这五个方面的能力,获得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应用能力,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

3用创新的理念指导专业教学

创新包括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思维创新等。本文强调:

3.1突破专业限制,进行教学内容创新。该专业的学生就业范围较广,但往往不精,竞争力上不如其他专业学生。鉴于该专业的特殊性,教学过程中不必过分拘泥于语言与文学本身,而可以结合汉语言文学的历史发展与就业现状,对学生进行相关职业技能的培养。事实上很多新专业如新闻、广告、文秘,甚至公共管理基本上都是从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发展而来的。因此,在保证专业根基扎实的前提下,应打破人为设定的专业界限,以便更大限度地发挥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优势。如教育与教学、新闻传播、文秘与公关、社区文化管理、广告文案等等都可以设计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模块,学生通过这些模块的学习获得动手能力和从业能力。

3.2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身要求学生具备丰厚的东方文化底蕴。该专业有极强的文化特征,其教学直接影响学生对汉语的感情,对东方文化的亲合及从中汲取创新精神动力,并影响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因此汉语言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3]。首先,教师应有强烈的创新教育意识,思想上要勇于开拓,力求提出独特的、新的教育活动思路,行为上善于探索,潜心实验,不断总结和不断进取。在教学中不能满足做文化的传声筒,要适当的通过文化评论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并对社会文化现象进行思考,如博客,新媒体等多种文化传播方式都可以成为学生思考的问题。其次要勤于思敏于行,发展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应以其丰富的知识做背景,在教学中不断抛出新观点,给学生以震撼,激励他们也去发现、思考、创新。可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必须在不讷于言的同时,还要敏于行。沉默寡言不是该专业的个性,只有言行结合,才能让学生让自己更自信,更有思考的动力。

参考文献

[1]伍建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J].2008,(11):204-205.

[2]陈吉猛.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文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08,(9):74-76.[3]丁琴海.大学人文教育的几点思考[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7,(3).

解析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创新

摘 要:对于汉语言文学的陈旧的教学方法进行实施改革办法,对于现阶段的素质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保证,要求教师在教授基础知识以及讲解的过程中,还要对于学生自身的人文关怀进行加强,对于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资源进行发展利用,做到学生在对课本知识进行学习的时候,还可以对自身的认知能力进行提高,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成为国家未来发展的栋梁。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创新

1 导言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给当前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工作契机。整合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的系统知识,创新好教学方法,现代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才能彰显其独特魅力,不断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让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趋于领先的水平。

2 我国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现状

2.1学生基础薄弱

汉语言文学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高,尤其是对文言文,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能自行阅读和理解文言文,如对通假字、同音字等,要求学生有较为系统的文学知识。但我国大学生由于高中进行文理分科,并没有投入大量的精力在语文上,更别说相对晦涩难懂汉语言了,导致我国学生普遍文科基础薄弱。此外,大部分学生对汉语言的兴趣不大,很多是"被选"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也没有通过扩大阅读量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基础。

2.2教学只注重知识理论而缺乏实践

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只对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有要求而对学生的合理利用所学知识的要求很低甚至不作要求。不能否认汉语言文学的理论性很强,但是在这个世界飞速发展的21世纪,理论型书呆子的需求量很小,现在社会更多的是需要知识储备丰富、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双向人才。教师只要求学生记忆理论知识,会使学生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实际应用表达水平严重不足,现在的社会需要用言语把自己推销出去,这时候的口语表达水平就十分重要了。简单的说在参加面试时面对面试官都不能巧妙的展示自己的才能特长,怎能赢得面试人员的青睐?口语表达看似简单却是个人素质的全面体现,具备较高的口语能力足以体现一个人的德、学、才、识。所以,我们现在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不能单纯的要求记忆理论知识更要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及能力。

2.3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师资队伍专业水平不够

随着时代的发展,汉语言文学本来就已经渐渐变得冷门,再加上其教学方式传统落后,导致社会中人们普遍对汉语言文学这门学科的研究大幅度减少,所以,能够真正胜任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老师一直在减少,而且由于现在社会风气的败坏,导致学校在招聘教汉语言文学老师的门槛一直在降低,所以,有越来越多没有足够资历能力的人进入学校鱼龙混珠。而且,由于学校对汉语言文学这一学科的不重视,给教汉语言文学的老师安排了很多政务,使得老师对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变成一种兼职,学校的行政工作非常繁重杂乱,如此繁杂的工作已经导致老师精疲力竭,他们没有更多的精力投身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去,导致学校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一直荒废,无法进步。

3 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需要改革创新

3.1需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意识

汉语言文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但是也不能一味的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应该注重汉语言文学的实践性。加强学生的实践性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巧妙的锻炼学生的实践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多增加互动,在互动中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在参与中实践的能力也能够得到提升。同时我们的教学要把重心由听放到说、读、写上,在课堂上可以随机安排学生进行口语练习,例如可以设置特殊的场景让学生模拟当事人自由发挥随即表演,安排这样的实践活动可以锻炼提升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在理论学习中适当穿插汉语言文学实践活动,这样可以很巧妙的将理论和实践结合。也可以给学生布置主题限时演讲、汉字听写大会、诗歌朗诵会等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锻炼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更好的与人交流。实践证明学生对于参与性、实践性教学的积极性兴趣高涨,教学效果良好。

3.2对汉语言文学的教材进行改革创新

如今的教育都是以开放教育为主且着重培养实用型人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教学的实践性。首先。我们应该做的是对汉语言文学的教材内容进行改革创新,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汉语言文学的教材内容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适应新形势下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发展,以必要的理论知识为核心,在教材中融入更多的实践性强的实验应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对汉语言文学的研究能力。

3.3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理论和实践之间有效的结合

在对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单单的让汉语言文学整体的教育方法方式仅仅停留在教育的表面。学校对于汉语言文学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做到推陈出新,一定要打破陈旧传统的汉语言教育方式模式,真正做到提高整个汉语言文学自身教学过程中的社会适用性。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实践具体的过程中,参与教学的教师一定要摒弃陈旧的教学方式,一味的对学生进行灌输知识,采取单一呆板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充分的结合讲授法和引导法以及采取探究式的学习方法以及采取小组合作的办法等诸多的形式进行教学,实现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教师应从学生学习兴趣出发,赋予汉语言文学教学新的时代语言,开创新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格局,让学生能够从内心深处喜欢汉语言文学学习。

4 结论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式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对于这方面人才的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带动学习兴趣,老旧的教学方式必须改革创新。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摒弃循规蹈矩的教学思想,积极的创新的教学方式,让汉语言文学的文化精髓通过创新教学的模式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赵君玉.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J].才智,2014,07:292.

[2]张晔.当代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之我见[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07:90.

[3]徐景宏.论汉语言文学教学策略及教学改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8:113+115.

[4]次旺罗布.浅析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与创新[J].课程教育研究,2014,06:95.

汉语言文学是继承我国优秀的文化不断传承的,对发扬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有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汉语言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1.汉语言文学中呈现的意境

在汉语言文学中,中国的古诗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是我国独有的重要文学,也是国际上的学者争相研究的文学对象。古诗之所以会如此受广大学者的欢迎,主要是因为它不仅在韵律上朗朗上口,让读者新生喜爱,同时,在写作手法上也是多姿多彩,经常会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欣赏着作者描绘的美景,感受着作者想要表达的心情,以及想要抒发的豪情壮志。

1.1意境源于生活,并不断创新

由于汉语言文学历史悠久,也造就了这一门语言的博大精深。在古诗中,诗人为了使整首诗歌更具特色,往往会为整首诗营造出一种气氛,这种氛围就是意境。我国的诗文中,一般是通过一些诗句或是一些词语来营造意境,不同的作者由于想要表达的感情不同,就会采取不同的方法来营造意境,这往往是因人而异的。而已经往往源于生活,是诗人通过日常的生活进行观察,运用普通的事物来营造诗歌的氛围,通过自己的感悟,来提升诗歌的美感,创造出一定的艺术境界。而营造意境,不仅能够使诗歌的美感得到很大幅度的提升,还会使诗歌中描绘的实物更加真实,甚至会具有更大的感染力,使诗中所要表达的感情更加真切,使读者犹如身临其境一般。宋代大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这首诗中描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就是意境的典型例子,作者通过不同的角度对庐山进行了详细的描写与真切的刻画,为读者营造了一个全新的意境,这样不仅是整首诗独具特色,更加吸引读者,同时还呈现出了很高的哲学道理,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还能够将诗歌中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读者在品读诗文的同时,也会拥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汉语言文学就是这样,能够充分的运用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来映射出深刻的大道理,运用生活中真实存在的素材来为文章营造意境,又能够在营造意境的同时,实现突破,收获惊喜。

1.2意境烘托内心,并不断深化

在诗歌中运用意境,不仅是为了使整首诗歌的美感提升,同时也能够从侧面烘托出作者的感情,使文章更具作者的情感,塑造出更加生动、立体的形象。就像是我国自古以来都有以诗言志的说法,所以我国的很多大作家都是通过书写文章,来刻画出自己,表达自己的意志,就如杜甫、李白等古代诗人,或用诗歌抒发自己的报国无门,感叹世间的百态,又或是运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豁达,开阔自己的仕途之路;犹如当代诗人鲁迅、朱自清等等,都是运用诗歌来描绘社会的一种现象,旨在敲醒当代的人们,反抗就社会的不公,追求公平、公正的生活。一些文章往往会通过意境而使内心的情感更加深刻,使一些社会现象有所深化。在杜甫大诗人的《三吏三别》中,刻画了许多的人物形象,但是读者并不会因为人物的繁杂,而对整首诗产生陌生的感觉,因为这些人物就是为了营造诗歌的氛围,让读者犹如在实际的生活当中遇到这些人物,所以就不会特别陌生,反而会彰显这些人物的鲜明活泼的生命力,同时也烘托出作者对友情的珍爱,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同样,在郑燮大诗人的《石灰吟》中曾经写到:“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营造了整首诗比较危机的氛围,但是正是在这种危机氛围的烘托之下,表现出了作者对国家的热爱,宁可粉身碎骨,也不会被荣华富贵所诱,即使是死亡,也一定要留下自己的清白在这人世之间,正是这样的意境,才深化了作者对于国家的热爱,让读者更加深切的体会到作者的强烈的爱国之情。汉语言文学中的意境,往往源于日常的生活,并会不断的创新;同时还能够更加深化作者的情感,使读者看作者所看,感受作者所感。

1.3构建意境易出现的问题

我们充分感受到了意境的重要性,然而,在构建意境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以下两方面的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一方面就是“有境无意”,就是指整首诗虽然拥有一定的意境,拥有很高的美感,但是却是华而无实,没有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到诗歌当中,只是简单的将现实中的实物描写的较为逼真,但是却没有侧面烘托出自己的真实感情。另一方面就是“有意无境”,在一些较为成功的诗歌当中,最重要的就是能够通过合理的意境来抒发自己的真切的情感,就是俗话说的作品中既要有骨头,又要有肉,这样诗歌就会变成一个有血有肉的载体,来帮助诗人像读者抒发自己的真切情感。如果一首诗只是有骨头,而没有肉,就会使整首诗有意无境,往往这种情况是因为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的体会较少,没有丰富的实践作为后盾,致使整首诗只是空洞的抒发自己的感情,这样就会适得其反,使得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但不会体会到作者的真切情感,还会使整首诗都太平淡无奇,黯然失色。

2.语言在汉语言文学中的应用

2.1掌握语言规律

汉语言文学旨在研究语言,所以,学习了汉语言文学之后,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以及文学修养都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由于我国的人口较多,地域分布广泛,少数民族以及各个地方的方言都独具特色,在众多语言中,普通话是最通用的,但是并不是所有地区都在使用普通话,因为由于不同地区的人对语言的掌握程度不同,南方人很难分清卷舌,会不自觉的将一些读音弄混,然而北方人的卷舌的敏感度比较低,所以,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对于北方人来说也很不容易。在学习汉语言文学时,就是为了在实际应用语言的过程中,分析出语言的规律,正确的运用语言,进而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逐渐总结出一些语言规律。

2.2用于理解文学

汉语言文学,能够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理解,然而文学理解与文学阅读并不相同,文学理解是指深层次理解文学作品的文字,分析文字营造出的气氛,而文学阅读只是指仅仅理解文字表面的意思,所以,学习了一些汉语言文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就可以掌握汉语言文学的真谛,从而为了以后的文学理解打下坚实的基础,提供坚实的后盾。通过对经典文章的理解与分析,就可以去分析一些未曾见过的文章,并能够在分析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理解文学的方法。

2.3写作中的应用

汉语言文学的广泛领域,不仅包括理解一些文学作品,同时还包括写作与运用。在学习了一些专业知识之后,就会逐渐掌握文章结构,了解营造意境的方法,学会正确表达感情,这样就会在日后的写作当中,合理的运用语言,正确的组织文字。由于汉语言文学的独有特色,这就使学者在日常写作的过程中,要注意彰显文章的独特魅力,这样才会吸引读者的目光,为自己的作品增添光彩。

3结束语

汉语言文化是我国众多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中包括汉民族文化、古代诗歌文化,以及世界华文文化等等。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独特用法,以及语言营造出来的意境,能够将读者充分的带入到文章当中,这也就使得汉语言文学受到了全世界更多学者的学习和研究,为了我国的语言更具有特色,更富有哲理,这就需要我们继续努力研究汉语言文学,更加深入的进行分析,分析汉语言文学中语言实际的应用方式,以及如何营造出更引人注意的意境。

一、目前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准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入,高等教育逐渐向大众化发展,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使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很多高校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是,各高校仍存在着对该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的问题。很多高校主要是地方高校仍然墨守成规,似乎停留在传统专业教学上,没有及时对该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调整,更没有考虑到市场对该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这就出现了一对矛盾,即社会的实际需求与专业培养学生目标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不解决,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将是一个大问题。

2.专业的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与科学性

因汉语言文学专业特殊的专业特点,该专业的毕业生只有少数继续深造读研究生或在中学任教当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大部分学生都不会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因此,该专业的学生具有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只是以一种广阔的文学背景而存在的,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并不大。

3.对学生的评价体系较为单一

目前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评价体系注重的只是对学生的知识评价,对学生能力的评价并不重视。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评价仅仅停留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上。例如:学生奖学金的评定、预备党员的选取、优秀毕业生的评选等基本数据依据就是学生的各科考试成绩,而对于学生的电脑技能、职业规划、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评价标准。

二、以市场为导向进行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创新

1.对学科层次性的科学性定位

各高校应根据自己的特点与社会的不同需求来制定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例如:国家重点文科高校,具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各种文学资料齐全,这类学校应该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全面发展的人才。这类院校培养出的学生不仅能够从事中学教学工作,还能够从事各行业中的文字工作,有的还具有较强的科研与管理能力,这些都是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级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

2.课程设置要科学、合理

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具体表现,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条件。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中,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关键。首先,可以对传统专业基础课进行优化。目前汉语言文学中很多专业基础课程重复设置,例如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而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课程设置必须精简,每门课的设置要有针对性。另外,要对课程进行整合,尽量避免内容的交叉与重复。

3.学生的评价机制要具有全面性

新时期对学生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学生的评价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对每一名学生必须做出系统、公正、全面的评价。这就要求不同类型的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与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进行考核时,将传统的试卷命题考试标准与能力的检测标准进行有机结合,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核。

三、结语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