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膳食期刊投稿

发布时间:2024-07-06 18:00:32

膳食期刊投稿

只查到一本养生保健指南:饮食与健康,邮发代号:52-132,月刊,单价7元,全年84元。

饮食科学杂志《饮食科学》由国内首家关爱人们日常饮食、健康、生活的月刊,是国家级期刊。饮食科学是男人强壮的保健医、女人靓丽的护理员、才能人长寿的顾问团、孩子聪明的营养师。主管单位:辽宁省经济贸易委员会主办单位:辽宁省轻工业管理办公室;辽宁省食品工业协会;辽宁省食品工业研究所国际刊号:1008-9489国内刊号:21-1158/TS出版地方:辽宁邮发代号:无创刊时间:1972发行周期:月刊期刊开本:A4所属分类: 期刊 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工程科技I一般服务业期刊收录:知网收录

中药药膳食谱期刊投稿

是。《东方药膳》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公开发行的优秀期刊,东方药膳杂志具有正规的双刊号,其中国内统一刊号:CN43-1461/R,国际刊号:ISSN1671-3591。东方药膳杂志社由湖南中医学院;中华中医药学会营养药膳分会主办,本刊为月刊,开本:16开语种:中文英文名:Oriental Medicated Diet,出版地:湖南省长沙市。自创刊以来,被公认誉为具有业内影响力的杂志之一。东方药膳并获中国优秀期刊奖,现中国期刊网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东方药膳杂志可以用于正常评审职称加分!可以用与考研保研以及课题申报,均有效!本站为《东方药膳》杂志社合作采编中心,具有绿色通道咨询服务可优先加急录用!《东方药膳》创刊于1995年,由湖南中医学院 、中华中医药学会药膳专业委员会主办,湖南省药膳食疗研究会协办,《药膳食疗研究》杂志社编辑。 是我国目前唯一的一份以介绍药膳食疗内容为主的科普性期刊,它填补了我国药膳食疗刊物的空白。它集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为一体,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切合实际、雅俗共赏。

中医养生药膳食谱大全

中医养生药膳食谱大全,药膳发源于我国传统的饮食和中医食疗文化,将中药与某些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物相配,采用我国独特的'饮食烹调技术和现代科学方法制作而成的美味食品。

1、 苡仁粥

薏苡仁三两、薄荷三钱、荆芥三钱、葱白三钱、豆鼓一两。

用法:将四味药洗后,放入锅中,放水超过药,烧开后改用慢火10一15钟待薏苡仁开花煎烂后即可食用。

有治疗风湿、手热心烦功效。

2、生地粥

生地黄五钱、米二两半、白糖二钱

用法:将生地黄(鲜品)切碎加水煎开30分钟,去渣后,取汁再煎缩一小碗左右待用,将米洗净,煎粥状后加入生地黄药汁拌糖食用。

有滋阴益胃、凉血生津、治疗食少、目赤、糖尿病、肺结核病功效。

3、红枣糯米粥

山药四两、苡仁一斤、荸荠粉二两、大枣一两、糯米五斤、白糖适量。

用法:将药择优选好待用。将苡仁水洗净放入锅中加水,煎煮到苡仁煎开花后,再将糯米、大枣洗净后与苡仁同煎烂。再将山药研成粉,等到锅中米粥烂后,酒入锅中撑匀,待15-~20分钟后,将芥粉放入锅中调匀,食用时加适量糖食用。

适慢性肠炎、贫血、营养不良等病症。有生津止渴、利湿止泻、健脾益气功效。

高梁粥

高梁米二两、桑螵蛸四钱。

用法:将桑螵蛸煎35次,取汁一大碗,取洗净的高梁米,用文火煮熬成粥食用。

适小儿体虚遗尿、尿频。成人尿频、肾虚阳萎。有补脾益肾,收敛固涩功效。

竹叶粥

竹叶50片、石膏三两、沙糖一两、糯米二两。

用法:将竹叶洗净后,切段与石膏共放入锅中加水二斤,煎20一30分钟后取汁待用。

鹿肉粥

鹿肉三两、大米五两、食盐适量、胡萝卜一钱。

用法:将大米洗净,鹿肉切碎,胡萝卜切成碎块,(用热水烫一下)将鹿肉下锅用开油炒熟、加萝卜、盐、葱花、姜末略炒后,加水煎开后加大米煎成粥熟后食用。

适产后无乳,气血虚粥患者。有补血脉、益气功效。

甘蔗粥

甘蔗汁三斤、高梁米四两。

用法:将甘蔗去皮取汁待用,高梁米洗净后与甘蔗汁共煎成粥服用。

适消化不良、便秘、口干、老年邪热咳嗽。有清热生津功效。

1、红糖姜茶苏叶饮

原材料:姜片3克,老红糖15克,紫苏叶3克。

制作方法:将姜片清洗,切成细丝,与苏叶一起放进瓷杯茶具内,再加老红糖,用沸水冲调,盖上盖温浸10分钟,趁着热服食。

作用:舒经补虚祛寒。

2、五味枸杞子饮

原材料:五味子50克,枸杞50克,白砂糖20克。

制作方法:五味子用小茶包袋装好,枸杞剪下来,一起放进石锅内,加净化水1500mL,用慢火煎沸,滤掉药水,倒进盖杯里,加白砂糖20克,搅拌,分次食用。

作用:健脾养胃,生津解渴。

3、黑芝麻粥

原材料:梗米30克,黑芝麻粉20克,盐2克。

制作方法:将黑芝麻粉清洗,炒出香味;黑芝麻粉加食用盐少量,捣碎备用;将梗米清洗干净,放进石锅,加适当冷水;煮至成粥,加入白芝麻,就可以服用。

点评:黑芝麻粉能润五脏,强筋壮骨,养血力。

4、花生仁小豆鲫鱼豆腐汤

原材料:花生仁200克,红小豆120克,草鱼1条。

制作方法:将花生仁、红小豆各自清洗,沥去水份;草鱼破腹去鳞及肚肠;一起放进海碗中,加上料酒、食盐少量,用火灾隔水蒸炖,待沸后,改成文火炖至花生仁熟烂就可以。

作用:健脾和胃,利湿消肿。

中药药膳食谱期刊投稿方式

113种常见中药材介绍‧202道美味药膳食谱 深入浅出认识中药,养生食疗最佳选择 体会药食同源的养生之道 本书精选113种中药材,让您深入浅出的认识中药,搭配简单、美味的药膳食谱,是您养生保健必备的参考书。 ◎ 轻松建立医药基础 从药草起源、中药方剂学、问答、配伍等,钜细靡遗地介绍中药知识,让读者轻松奠定基本的医药理论基础。 ◎202 道食疗药膳 药食同源,中药不但有滋补、调养及保健的功能,亦可与食材结合做成美味料理,全书收录202道药膳料理,简单可口又养生。 ◎113 种常见中药材 精选113种常见实用中药材,每种药材分列性味、归经、功效、选购等各项说明,在日常生活中达到养生保健之效。 发现中药之美 中医认为,人和万物都得天地一气而生,但人得天地之全气,草木得天地之偏气,人得病就是人体气机出现了偏盛偏衰的情形,所以要藉药物之偏性来调整人体的偏性。 把中医的理论学好了,随手拈来全是药,无论绿豆、黑豆、黄豆,都是中药。古人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所以中医用药是按草根、树皮、昆虫、土石的形色气味来划分期阴阳五行归属的。 比如,根茎的药可以钻透土地,所以有通里的作用(如白芍);树枝树梢则有生发之性(如桂枝);树皮有包裹收敛的特性(如肉桂),而果核的收敛性质又更大于皮类;花有宣散郁结的作用(如月桂);果实生在高处却终要下落,故而有使气下行的作用。 总之那些发现中药之美的神农们是优雅而安闲的君子,他们和四季一同生长和收藏,他们在大自然中寻找著美丽和健康。 人是自然的产物,只要人的自然属性还在,人的生存和健康就离不开自然的因素,如空气、水、阳光、粮食和药。现在人们对化学食物避之惟恐不及,对化学药物却没有这样的自觉,而药物的危害要远远大于食物。 随着西方医学的发展,文明国家用药越来越谨慎。我们现在是初级阶段,刚吃饱了就想追求长寿,然后别人说什么好就蜂拥而至。在今天的生活条件下,只要注重科学养生,颐养天年是没有问题的。天年就是父母给你的年岁,你就应该活的到那个寿数。 在养生的问题上,中医非常博大也非常精深,儒家有儒家的养生法,道家有道家的养生法,佛家有佛家的养生法,这本书便是告诉你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巧妙运用中药,达到食疗养生目的。 中国中医药大学名教授 曲黎敏 老祖宗的饮食保健智慧 随着现代科学的不断进步,使得西方医学也随之快速发展,因而人们也就错误的认为所有疾病应该是可以治愈的,但事实上恰好相反。直至今日我们还是有太多的疾病是无法治愈的,如高血压、糖尿病、萎缩性胃炎、肝硬化等,依然只是停留再控制其疾病的恶化与发展;加上人口的老年化,使得一些退化性疾病更为增多,我们想要去寻求能有效预防疾病,又能延缓衰老的药物或食品,此时又想起了中国传统的中药。 运用中药来养生,可以说是结合老祖宗数千年来所累积的一种智慧结晶成果。虽然也曾受到西方医学的质疑,但经过科学的实验与验证,却一次又一次证实其功效,中药材不但是大自然的恩赐,如能精确、灵活的运用,更是养生治病的珍宝。 本书详细介绍常用中药,及现代中医研究的情况,且每味药还附有健康药膳制作方法,图文并茂,实用性极高,料理美味可口、食补养身,充分展现中药「药食同源」的特殊性,除了能有效改善疾病,还具有防病、健康养生、延年益寿等作用,对广大读者非常有帮助。 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博士 叶翘 药食同源,吃出健康 药膳是我国特有的一项烹调料理技术,就是中药材和食物并用,然后经烹调精制成美味的佳肴,食物便因为中药材赋予了特殊的香气和口味,而增加了药物的滋补调养功效。 药食同源,食物同中药材一样是经过医家诸多的实践、经验累积后,我们才了解到它特有的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味)、归经(治疗的部位)及功效,加上原本我们对食物属性及功效的认识,便可以用各种食物单独使用或与药物做合适搭配,来达到调理或预防疾病的功效。 不过,有一点要特别注意的是,在运用药膳时,通常会考虑患病的性质、个人体质、季节时令或地理环境等,而如果想在治疗或预防疾病时运用它来调理,就得注意与中药的使用相同,最好经医师的辨证施治辨别体质或疾病证型后再食用,以免有时部分食疗偏方不仅服用达不到效果,还可能适得其反。 了解患病的性质,再运用合适的药膳调理,可以平衡身体的虚损、改善身体的血循及气机或抵御外邪的侵袭,但不能因此只服用药膳来调理身体,而不愿服用药物来治疗身体,这是本末倒置的观念喔! 台北市立联合医院和平院区中医师 郑婷宜

当代人基本上没有不肾虚的,长期性处在焦虑不安压力下的男性朋友们也是肾虚重中之重惠顾的群体。补肾壮阳不能随便,不必无缘无故就用各种各样繁杂的滋补品和中药材。相对来说,还是食疗更安全性,今日就看来男生喝12款补肾壮阳汤。男生喝12款补肾壮阳汤1、黑豆排骨汤黑豆排骨汤是一种比较简单的补肾汤,但实际效果的确非常好的。黑豆具备护肾补血补气、抗衰老防衰的作用,俗话说得好黑豆原是肾之谷,不难看出黑豆的补肾壮阳实际效果。而猪排骨也具备补肾壮阳益气养血、益气的作用,二者配搭能够非常好地推进肾气。2、海叁鸭肉汤海叁鸭肉汤是用鹅肉和海叁制做的特色美食。海叁是补肾壮阳的上品,位居海八珍之一,具备补肾壮阳、益肾填髓的作用。鹅肉具备健脾养胃、护肾、去湿祛毒的作用。海叁鸭肉汤能够合理肾虚所造成的失眠盗汗、困乏等不适感。3、淮山药鸡肉汤淮山药鸡肉汤是用红萝卜、淮山药和鸡脯肉一起制做的滋补养生菜肴。红萝卜、淮山药都具备养脾胃的实际效果,并且淮山药从古至今就被视作补肾益精的上品,再再加滋阴养血护肾的鸡脯肉,这道淮山药鸡肉汤能够合理改进肾虚所造成的尿频尿急、频繁遗精等症。4、核桃仁猪腰汤核桃仁猪腰汤是用核桃仁、大枣和猪肚所做成的特色美食。核桃仁具备补肾壮阳益脑、延缓衰老的作用,猪肚具备补肾阳、通膀光的作用,再再加益气养血养血的大枣。这道核桃仁猪腰汤能够合理改进肾虚所造成的腰痛、频繁遗精和盗汗等症。5、乌骨鸡枸杞汤乌骨鸡枸杞汤是用乌骨鸡、枸杞子和山药所做成的营养汤。乌骨鸡具备补气补血、益气养血的作用,枸杞子具备护肝补肾壮阳的作用,山药具备益肾锁精、强筋骨的作用。这道乌骨鸡枸杞汤能够合理改进肝肾亏虚所造成的疲倦、体弱多病等。6、新鲜虾蘑菇汤新鲜虾蘑菇汤是用虾、菌类和海菜所做成的特色美食,不但美味可口,并且具备非常好的补肾壮阳功效。虾是壮阳补肾的普遍食品,菌类和海菜也具备维护肾脏功能的作用,并且可以提升人体免疫力。常常喝新鲜虾蘑菇汤能够非常好地改进男人肾虚的情况。7、牡蛎豆腐汤牡蛎豆腐汤是用杜蛎和豆腐制作而成的补肾壮阳菜肴,这道汤制做简易,并且带有不错的补肾壮阳作用。杜蛎是认可的补肾食物,能够合理改进男人性功能,推动男性精子的转化成。水豆腐也是营养成分非常高的食材。但要留意一定要确保食物新鲜。8、白萝卜羊肉汤白萝卜羊肉汤是用冬天的萝卜和牛肉所做成的补肾壮阳上品。牛肉具备

很多的中药材都是可以治疗疾病的哦,不知道你试过没有呢?其实我们要知道很多食材和药材的相互搭配,这样的话就可以让我们的身体保持健康的状态。茯苓大家都知道的,它可以做很多的药膳,对身体健康有好处,一起来看看吧。

土茯苓龟肉煲

配方:土茯苓150克,乌龟1只,味精5克,鸡精5克,料酒5克,姜5克,葱5克,盐5克,棒子骨汤2500毫升。

制作:

1、将土茯苓洗净,放入煲内,加入棒子胃汤,煲1小时。

2、将乌龟放入盆中,加温水,使其排尽尿液,洗净,用沸水烫死,去头、爪及内脏,连龟甲、土茯苓同放人煲内,再煲2小时。

3、起锅前,加入调料,上桌,既可烫其他菜食用,又可佐餐。

功效:养阴补血,祛风湿,强筋骨。适用于拘挛骨痛、恶疮痈肿、慢性湿疹、牛皮癣、更年期综合征等。

松节苓仙酒

配方:松节50克,土茯苓45克,威灵仙30克,川草薜15克,桃仁、泽兰、全当归、车前子、泽泻各10克,生薏苡仁30克,白酒1000毫升。

制作:

1.将前10味捣碎,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

2.浸泡7~ 14日后,过滤去渣即成。

功效:降浊泄毒,活血化淤。适用于急、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等症。

上面介绍了关于茯苓的几种吃法,不同的搭配,营养价值也是有所区别的哦,大家在选择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体质来选择哦,茯苓是不虚养血的好选择,可以有强筋骨的功效,大家不妨试试这些食谱,具有丰富的营养,强筋壮骨。

中医膳食养生食谱

中医膳食养生食谱,我们每天都需要吃食物,中医膳食食谱受到了很多人喜欢,许多人到到了年龄以后都是分外重视健康养生,我为大家整理好了中医膳食养生食谱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一、黑糯米粥

需要准备一些黑糯米,桂圆,大枣,红糖,先把大枣清洗干净以后备用,然后桂圆的皮去除清洗干净备用,黑糯米洗干净,放到锅里面,再加入桂圆,大枣,适量的水,慢慢熬煮成粥,根据自己的口味添加适量红糖就可以了。

二、菠菜猪肝汤

需要准备一些猪肝,菠菜,味精,盐,把菠菜清洗干净以后切成段,猪肝清洗干净以后切片,锅烧热加入适量的水,把水煮开以后就可以把菠菜猪肝放进去煮熟,加入适量的味精,盐,油调味就可以吃了,能够起到很好的养生效果。

三、莲藕木耳老鸭煲

需要准备一只老鸭,适量黑木耳,鲜莲藕,黄酒,生姜,鸡精,精盐,把莲藕清洗干净切成块状备用,黑木耳用温水泡发以后清洗干净备用,然后老鸭清洗干净放进锅里面,加入适量的黄酒,生姜,慢慢的熬煮成汤,到八成熟的时候,把黑木耳,莲藕放进去煮熟,再加入适量的鸡精,精盐调味就可以吃了。

四、山药栗子猪肚煲

需要准备一个猪肚,适量栗子,鲜山药,精盐,料酒,生姜,把山药的皮去除清洗干净,切成块状备用,栗子的皮去除清洗干净备用,猪肚用面粉或者用精盐反复搓洗几遍,再用新水清洗干净以后切成块状,加入适量的清水,酒,生姜煮到八成熟,再把栗子山药放进去,煮熟加入适量的精盐调味就可以了,这款中药药膳食谱可以达到的功效作用也是非常多的。

1、枸杞子:补肾益精、养肝明目

每日将30克枸杞睡前洗干净,渐渐地嚼食。或用枸杞15克,沸水冲调,盖上焖5分钟,食用。

2、黄菊花:消防疏散风寒风热,清热去火

黄菊花6克,用四五十摄氏的开水来冲调,每日喝3~4杯。

用升起来的'蒸气熏双眼,也可以缓解眼睛疲劳。

3、纯蜂蜜:清热解毒柔肝、祛毒润肺

餐前一小时或餐后两小时,取30~60克纯蜂蜜用60℃下列的温开水冲服。

4、红豆:有利排尿消肿、健脾胃益胃

红豆先泡茶数钟头,再与稻米一起蒸制,制成红豆饭吃,软糯甘甜。

5、薏仁米:治湿痹,利胃肠,去水肿,健脾胃益胃。

薏仁米先侵泡三个钟头,放进锅里加适度的水煮,烧开后转文火熬一个小时上下,煮到薏仁米盛开,料汁变为浅浅的乳白色就可以。

6、黑豆:补肾壮阳强身健体、益阴活血化瘀

不建议用黑豆做正餐。最好是和谷物一起吃,例如与米、面同蒸同煮,或是弄成豆桨,都能协助消化吸收。

7、薏米仁:健脾开胃、滋阴养血治腹泻

薏米仁个大肉厚,最少要煮20分钟,才可以把里边有害的荷兰豆碱毁坏。

8、薏苡仁:健脾胃柔肝,滋阴养血

把薏苡仁添加小麦面粉中制成中式点心吃,就很好。

9、藕:健脾胃治腹泻、健脾开胃健中

一整支藕,选正中间较为短粗的一部分熬汤,长在两边的尖而长的藕吃起来较为脆,合适烧菜。

10、小米:健脾胃与立、和胃助眠

煮粥吃就可以了。小米清洗干净,放进石锅,熬熬成粥。

11、姜:出汗补虚、温胃止呕、祛毒

买几公斤姜,切成片或切条,随后用醋泡着吃。或是常常喝些姜糖水都能够。留意姜不可以多吃,一次吃几块就够。

12、绿豆:清热解毒解暑、利湿祛毒

煮绿豆汤喝。留意:一要沸水入锅,绿豆粥色调会维持得更强。二煮的情况下要盖上盖子,三烧开10分钟关火盛出,清热解毒能力最强。

13、白木耳:生津解渴肺、护肤美肤

把白木耳掰成一小块,用温开水或冷水泡开。煮的情况下一次多放水,先火灾烧开再缩小火慢煮,煮的半途尽可能别放水。

14、山楂果:健脾开胃助消化、活血化淤

8~10片山楂干倒进400~500ml水,沸水温度最好是在80℃~90℃比较好。别空肚喝,餐后三十分钟再喝。

15、大枣:滋阴养血养血、宁心安神

每一次用三颗枣泡茶或熬粥,最好是提早将红枣撕掉,喝了稀的还要把红枣吞掉。

16、萝卜:助消化化积、止咳化痰退热

能够和稻米一起熬粥,或是和生鸡蛋一起熬成萝卜鸡蛋汤,还能够立即配搭肉烧菜吃。

轻微咳嗽,还能够喝白萝卜汁。买一根萝卜,取其尾端打汁。

中医饮食养生的心得

食疗方1、玫瑰花茶

用法组成:玫瑰花瓣6~10克。 制作:将其放入茶盅中,冲入沸水,加盖焖片刻代茶饮。15日1个疗程。【功效主治】适用于乙型肝炎胸闷不舒,或胁痛不适者。

食疗方2、决明子菊花丹参粥

用法、决明子10克,菊花10克,丹参15克,粳米50克,先将决明子放入锅中,炒至微香时取出,与菊花、丹参同煎30分钟,取汁去渣,与粳米同煮成粥【功效主治】用于身体肥胖,代谢过剩者。

食疗方3、防衰方

用法、杞子10克,生黄芪10克,丹参10克,三味药煎汤。【功效主治】中老年人群亚健康状态,无重大疾病,有防防病防衰之效,感冒、食滞消化不良者暂停服。

食疗方4、佛手生姜汤

用法、组成:佛手10克,生姜6克,白糖少许。 制作:佛手、生姜用水煮15分钟,取汁去渣,加入白糖少许,不拘时饮用。15日1个疗程。【功效主治】适用于乙型肝炎善叹气、食欲不佳者。

食疗方5、黄精炖瘦肉汤

用法、组成:黄精50克,瘦猪肉150克。制作:先将黄精用水煮沸30分钟,去渣取汁,加入瘦肉,再配调味,隔水炖服。15日1个疗程。【功效主治】适用于乙型肝炎乏力虚弱者。

食疗方6、龙眼太子参粥

用法、组成:桂圆肉30克,太子参15克,白糖3克。制作:将三物放入带盖的碗中,置锅内隔水反复蒸之制成膏状,每日服1匙。15日1个疗程。【功效主治】适用于乙型肝炎体质虚弱,心慌气短者

食疗方7、葛花醒酒方

用法、组成:葛花30克,青梅10克。制作:2味共用水煮30分钟,去渣饮汤。3日1个疗程。【功效主治】用于酒精性脂肪肝,有醒酒功效。

食疗方8、莲白醒酒方

用法、组成:莲子10克,青梅10克,白醋5克,橘子瓣50克,生山楂10克,冰糖10克。制作:上述食品加水煮成较稀的水果羹。3日1个疗程。【功效主治】用于酒精性脂肪肝,有醒酒作用。

食疗方9、山楂银菊饮

用法、组成:山楂10克,银花10克,菊花10克。制作:将山楂拍碎,3味加水同煎30分钟,代茶常饮。每日1剂,30日1个疗程。【功效主治】用于脂肪肝高脂血症

食疗方10、山楂合欢粥

用法、组成:生山楂15克,合欢花30克,粳米50克。制作:将生山楂、合欢花同煎30分钟,留汁去渣,放入粳米同煮成粥,早晚服食。每日1剂,20日1个疗程。【功效主治】用于脂肪肝兼有失眠健忘者。

食疗方11、芹菜炒香菇

用法、组成:芹菜250克,香菇50克。制作:2味同炒,加调料适量即可。隔日1剂,15日1个疗程。【功效主治】用于脂肪肝兼有高血压者。

食疗方12、荷叶茶

用法、组成:干荷叶9克。制作:将荷叶捣碎,煎水代茶饮。每日1剂,30日1个疗程。【功效主治】用于脂肪肝肥胖者,可减肥降脂

食疗方13、鸡丝冬瓜汤

用法、组成:鸡瘦肉100克,冬瓜(连皮)300克,党参3克。制作:鸡瘦肉洗净切丝,与冬瓜、党参同放于砂锅内,加水500毫升,文火炖至八成熟,调味,去党参渣即成。每日1剂,15日1个疗程。【功效主治】用于脂肪肝,可减肥降脂。

食疗方14、薏苡仁赤小豆粥

用法、组成:薏苡仁50克,赤小豆50克,泽泻8克。制作:先泽泻煎汁,然后用此汁与赤小豆、薏苡仁同煮成粥。每日1剂,30日1个疗程。【功效主治】用于脂肪肝肝脏肿大者,有消肿除脂的作用。

药膳论文发表美食

人生在世,吃穿二事,很早我们就知道了这句话。人虽然作为高级动物,但仍需要与普通动物一样:“吃”。所以,零零总总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类美食也孕育而生,从古至今,长盛不衰。饮食行业也成为三百六十行常展长新的行当,而饮食业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文化,说的更直接些就是一种“吃”的文化。中国有着5000年的悠久历史,中国有着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中餐以食表意、以物传情的特点。所以也就使得中国传统的饮食美食都“食出有门”如中华饮食文化理论奠基人??孔子的《论语》中就有关于饮食“二不厌、三适度、十不食”的论述。直至两千年后的今日,仍具有极高的理论指导性。中华茶道始主??陆羽认为茶道在中华饮食文化中的地位几乎与酒等量齐观,他曾遍访名茶产区荐评品第,又精研泉水,次第品级。中华食文化之圣??袁枚其《随园食单》经历五十年才写成,成为中华饮食史上光前裕后之作,也有中华饮食文化“食经”的美誉。还有以味道治国的大臣??伊尹将饮食的“色、香、味、形”与治国相融合,所以就有了 “治国若烹小鲜”之说。由此,这就形成了我们传统的饮食有“四重”的特点:1、重食:古人就有:“民以食为天”之说,见面常问“吃过没有?”足见饮食文化的地位。2、重养:以“五谷”养“六脏”,饮食中重视人体养生保健。3、重味:中华饮食最注意食物的味,讲究“色、香、味、型”。各种味道差异构成各种菜系的基础。4、重理:注意各种食物的搭配,以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等阴阳调和之理性认识指导烹饪。正是由于中华饮食讲究料、作、食等等的精细,内容丰富且博大精深,民族特色鲜明,既兼容又特别,从古到今,历代相传又推陈出新。不同的饮食习惯造就了不同的饮食文化。中国人大而全的一贯作风,吃饭时自然是七大盘、八大碗,一是显示了富足,二是摆足了排场;近而各地比吃、全国争雄,最终形成了八大菜系,也就是吃方面八个不同的“高手”;说得虽有些低俗,但还是很能传情达意的。因此,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可以简单概括成八个字:精致、悦目、坠情、礼数。这八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精致;我们在得意时都喜欢在酒馆、餐厅里点几个精致小菜,或自己做几个精致小菜来犒赏自己与亲戚友人,而这时就需要吃出一种气氛、品位甚至是文化来。饮食既然作为一种文化,一种“吃”的文化,精品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却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渗透、贯彻到整个饮食活动过程中。选料、烹调、配伍乃至饮食环境,都体现着 “精致”。尤其是现在非常注重个人身体保健的现代社会,更是要求我们的饮食向精致化发展,使饮食中融入文化,透出文化,从而“吃”出文化来,避免和摒弃那种“过之屠门而大嚼”不雅行为和有损健康的不良习惯。悦目;这是将“吃”的文化与内涵进行升华的高级阶段,体现了饮食文化的审美特征。中华饮食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美,它令食者有“三月不知肉味”的同时,更令人拍案叫绝和赏心悦目。这种悦目,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它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首先是味道美。孙中山先生讲“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将对“味”的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令人悦目的美味佳肴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它是中华饮食的魅力之所在,悦目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坠情;这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社会心理功能的概括。因为菜系和饮食中蕴藏着各种感情在其中。做的人付出心血和真情用心去做,而吃者更是品味到自己喜欢的饮食则抱着的是一种感激与赞赏。吃吃喝喝,不能简单视之,它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社交活动。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可以做生意、交流信息、采访。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于在饭桌上表达惜别或欢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风波,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这是饮食活动对于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过去的茶馆,大家坐下来喝茶、听书、摆龙门阵或者发泄对朝廷的不满,实在是一种极好的心理按摩。中华饮食之所以具有“抒情”功能,是因为“饮德食和、万邦同乐”的哲学思想和由此而出现的具有民族特点的饮食方式。对于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个引导和提升品位的问题。我们要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礼数;是指饮食活动的礼仪性。中国是礼仪之邦,而这种礼仪与礼数也渗透到了饮食当中。而饮食讲究“礼数”,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很大关系。生老病死、送往迎来、祭神敬祖都是礼。《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礼数”中也讲究着一种秩序和规范,比如在重要场合坐席的方向、箸匙的排列、上菜的次序、有些菜的象征、来历等等都体现着“礼数”。我们谈“礼数”,更应把它理解成一种精神,一种内在的伦理精神,这种精神,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中,从而构成中国饮食文明的逻辑起点。饮食中的精致、悦目、坠情、礼数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基本内涵,换言之,这四个方面有机地构成了中华饮食文化这个整体概念。但是,它们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四者环环相生、完美统一,便形成中华饮食文化的最高境界。而中华饮食也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用嘴“吃”出来了一种文化,一种浓厚的中华饮食文化,这种文化已经得以前仆后继的不断弘扬,已经影响到了我们自己和身边,影响到了全世界的饮食行业。国家的历史有长有短,疆域有大有小,实力有强有弱,人口有多有少,民族构成、宗教信仰、政权性质和经济结构也有差异,故而各国的饮食文化是不一样的。中国饮食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从沿革看,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从内涵上看,中国饮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从特质看,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誉),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4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从影响看,中国饮食文化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总之,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中国饮食文化特点中国是文明是国,亦是悠久饮食文化之境地。吾存于世,吃喝二十余年,有所心得有所感悟,现将饮食文化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望大家见教:第一,风味多样。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第二,四季有别。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第三,讲究美感。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第四,注重情趣。我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第五,食医结合。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饪食物也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等因素。这些思想早在先秦就已经形成,在《礼记月令》就有明确的记载,而且反对颠倒季节,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当然也反对食用反季节食品,孔子说的“不食不时”,包含有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与当代人的意识正相反,有些吃反季节食品是为了摆阔。西汉时,皇宫中便开始用温室种植“葱韭菜茹”,西晋富翁石崇家也有暖棚。这种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的确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这种意识残留到现代的大约仅有节日食俗了(中医中药里也有一些,但未受到重视)。“阴阳五行”说是传统思想所设定的世界模式,也被认为是宇宙规律。人是“三才”之一,饮食是人类生活所不可少的、制作饮食的烹饪必然也要循此规律。因此,不仅把味道分为五,并产生了“五味”说(其实人能感觉到的“味”不止有五,但二三千年前,能分辨出五种也不算少),而且还削足适履地把为数众多(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这一点)的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这使人感到荒诞。更令人惊奇的是还有“凡饮,养阳气也;凡食,养阴气也”(《礼记郊特牲》)。并认为只有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这样才能“交与神明”,上通于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因此在祭天时要严格遵循阴阳五行之说。这种说法被后来的道教所继承,成为他们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如认为吃食物是增加人体阴气的,如“五谷充体而不能益寿”“食气者寿”等,要修炼、要获得阳气就要尽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走“辟谷”的境界。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者也。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什么叫“中”?不能简单地用“中间”来概括它。这个“中”指恰到好处,合乎度。有点像河南话中的那个“中”。“和”也是烹饪概念。《古文尚书说命》中就有“若作和羹,惟尔盐梅”的名句,意思是要做好羹汤,关键是调和好咸(盐)酸(梅)二味,以此比喻治国。《左传》中晏婴(齐国贤相)也与齐景公谈论过什么是“和”,指出“和”不是“同”,和是要建立不同意见的协调的基础上的。因此中国哲人认为天地万物都在“中和”的状态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发育。这种审美理想建筑在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之上。这种通过调谐而实现“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而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对于追求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古代文人士大夫,尤其如此。与“中和”相反的是极端,极端在烹饪上也不被视为正宗,那些“咸过头,辣过头,酸过头”的食品虽然会受到一些身体处在不正常状态下的人们的追捧,但从长远看来它对身体是有害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中的极端主义其弊更是不可胜言。如上所述,华夏民族的饮食生活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特性,尽管有些特性对于现代人来说是不可理解、或者说不太科学(近百年来,“科学”二字在中国几乎成为宗教信仰,它只是衡量一切领域是非的一把尺子,而它本身却不能受到质疑),但饮食生活难道仅仅是“科学”二字所能说尽的吗?如果我们再关注一下“文化”,那么研究中国人的饮食生活不仅是研究中国文化的必要的组成部分,甚至可以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目前,饮食文化还是个模糊概念。有的研究者笼统地说,它包括吃什么、怎么做、怎么吃这三方面的问题;有的研究者认为饮食文化学孕育出六门科学,即烹调学、食品制造学、食疗学、饮食民俗学、饮食文艺学、食品制造学;有的研究者还主张加上饮食美学、饮食商业学、饮食用具学等等。本人才疏学浅,对于这么多学科未能涉猎。我所理解的饮食文化主要指饮食与人、人群的关系及其所产生的社会意义。所以我们在课题讨论中虽然也讨论食物、肴馔、食品加工、烹饪、饮食习俗乃至进餐环境、食具、餐具等等,但都围绕着它们与人、人群的关系及其所产生的社会意义等方面加以介绍和评介,至于与人关系不大的纯工艺过程、除了必要的知识介绍外,大多略去,意在突出饮食生活给人们带来的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双重享受,以及中国饮食文化在这两方面的刻意追求。

饮食文化论文人生在世,吃穿二事,很早我们就知道了这句话。人虽然作为高级动物,但仍需要与普通动物一样:“吃”。所以,零零总总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类美食也孕育而生,从古至今,长盛不衰。饮食行业也成为三百六十行常展长新的行当,而饮食业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文化,说的更直接些就是一种“吃”的文化。 中国有着5000年的悠久历史,中国有着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中餐以食表意、以物传情的特点。所以也就使得中国传统的饮食美食都“食出有门”如中华饮食文化理论奠基人??孔子的《论语》中就有关于饮食“二不厌、三适度、十不食”的论述。直至两千年后的今日,仍具有极高的理论指导性。中华茶道始主??陆羽认为茶道在中华饮食文化中的地位几乎与酒等量齐观,他曾遍访名茶产区荐评品第,又精研泉水,次第品级。中华食文化之圣??袁枚其《随园食单》经历五十年才写成,成为中华饮食史上光前裕后之作,也有中华饮食文化“食经”的美誉。还有以味道治国的大臣??伊尹将饮食的“色、香、味、形”与治国相融合,所以就有了 “治国若烹小鲜”之说。 由此,这就形成了我们传统的饮食有“四重”的特点: 1、重食:古人就有:“民以食为天”之说,见面常问“吃过没有?”足见饮食文化的地位。 2、重养:以“五谷”养“六脏”,饮食中重视人体养生保健。 3、重味:中华饮食最注意食物的味,讲究“色、香、味、型”。各种味道差异构成各种菜系的基础。 4、重理:注意各种食物的搭配,以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等阴阳调和之理性认识指导烹饪。 正是由于中华饮食讲究料、作、食等等的精细,内容丰富且博大精深,民族特色鲜明,既兼容又特别,从古到今,历代相传又推陈出新。 不同的饮食习惯造就了不同的饮食文化。中国人大而全的一贯作风,吃饭时自然是七大盘、八大碗,一是显示了富足,二是摆足了排场;近而各地比吃、全国争雄,最终形成了八大菜系,也就是吃方面八个不同的“高手”;说得虽有些低俗,但还是很能传情达意的。 因此,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可以简单概括成八个字:精致、悦目、坠情、礼数。这八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 精致;我们在得意时都喜欢在酒馆、餐厅里点几个精致小菜,或自己做几个精致小菜来犒赏自己与亲戚友人,而这时就需要吃出一种气氛、品位甚至是文化来。饮食既然作为一种文化,一种“吃”的文化,精品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却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渗透、贯彻到整个饮食活动过程中。选料、烹调、配伍乃至饮食环境,都体现着 “精致”。尤其是现在非常注重个人身体保健的现代社会,更是要求我们的饮食向精致化发展,使饮食中融入文化,透出文化,从而“吃”出文化来,避免和摒弃那种“过之屠门而大嚼”不雅行为和有损健康的不良习惯。 悦目;这是将“吃”的文化与内涵进行升华的高级阶段,体现了饮食文化的审美特征。中华饮食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美,它令食者有“三月不知肉味”的同时,更令人拍案叫绝和赏心悦目。这种悦目,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它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首先是味道美。孙中山先生讲“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将对“味”的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 令人悦目的美味佳肴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它是中华饮食的魅力之所在,悦目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 坠情;这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社会心理功能的概括。因为菜系和饮食中蕴藏着各种感情在其中。做的人付出心血和真情用心去做,而吃者更是品味到自己喜欢的饮食则抱着的是一种感激与赞赏。吃吃喝喝,不能简单视之,它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社交活动。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可以做生意、交流信息、采访。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于在饭桌上表达惜别或欢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风波,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这是饮食活动对于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过去的茶馆,大家坐下来喝茶、听书、摆龙门阵或者发泄对朝廷的不满,实在是一种极好的心理按摩。 中华饮食之所以具有“抒情”功能,是因为“饮德食和、万邦同乐”的哲学思想和由此而出现的具有民族特点的饮食方式。对于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个引导和提升品位的问题。我们要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 礼数;是指饮食活动的礼仪性。中国是礼仪之邦,而这种礼仪与礼数也渗透到了饮食当中。而饮食讲究“礼数”,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很大关系。生老病死、送往迎来、祭神敬祖都是礼。《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礼数”中也讲究着一种秩序和规范,比如在重要场合坐席的方向、箸匙的排列、上菜的次序、有些菜的象征、来历等等都体现着“礼数”。 我们谈“礼数”,更应把它理解成一种精神,一种内在的伦理精神,这种精神,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中,从而构成中国饮食文明的逻辑起点。 饮食中的精致、悦目、坠情、礼数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基本内涵,换言之,这四个方面有机地构成了中华饮食文化这个整体概念。但是,它们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四者环环相生、完美统一,便形成中华饮食文化的最高境界。而中华饮食也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用嘴“吃”出来了一种文化,一种浓厚的中华饮食文化,这种文化已经得以前仆后继的不断弘扬,已经影响到了我们自己和身边,影响到了全世界的饮食行业。

饮食文化论文人生在世,吃穿二事,很早我们就知道了这句话。人虽然作为高级动物,但仍需要与普通动物一样:“吃”。所以,零零总总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类美食也孕育而生,从古至今,长盛不衰。饮食行业也成为三百六十行常展长新的行当,而饮食业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文化,说的更直接些就是一种“吃”的文化。中国有着5000年的悠久历史,中国有着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中餐以食表意、以物传情的特点。所以也就使得中国传统的饮食美食都“食出有门”如中华饮食文化理论奠基人??孔子的《论语》中就有关于饮食“二不厌、三适度、十不食”的论述。直至两千年后的今日,仍具有极高的理论指导性。中华茶道始主??陆羽认为茶道在中华饮食文化中的地位几乎与酒等量齐观,他曾遍访名茶产区荐评品第,又精研泉水,次第品级。中华食文化之圣??袁枚其《随园食单》经历五十年才写成,成为中华饮食史上光前裕后之作,也有中华饮食文化“食经”的美誉。还有以味道治国的大臣??伊尹将饮食的“色、香、味、形”与治国相融合,所以就有了 “治国若烹小鲜”之说。由此,这就形成了我们传统的饮食有“四重”的特点:1、重食:古人就有:“民以食为天”之说,见面常问“吃过没有?”足见饮食文化的地位。2、重养:以“五谷”养“六脏”,饮食中重视人体养生保健。3、重味:中华饮食最注意食物的味,讲究“色、香、味、型”。各种味道差异构成各种菜系的基础。4、重理:注意各种食物的搭配,以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等阴阳调和之理性认识指导烹饪。正是由于中华饮食讲究料、作、食等等的精细,内容丰富且博大精深,民族特色鲜明,既兼容又特别,从古到今,历代相传又推陈出新。不同的饮食习惯造就了不同的饮食文化。中国人大而全的一贯作风,吃饭时自然是七大盘、八大碗,一是显示了富足,二是摆足了排场;近而各地比吃、全国争雄,最终形成了八大菜系,也就是吃方面八个不同的“高手”;说得虽有些低俗,但还是很能传情达意的。因此,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可以简单概括成八个字:精致、悦目、坠情、礼数。这八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精致;我们在得意时都喜欢在酒馆、餐厅里点几个精致小菜,或自己做几个精致小菜来犒赏自己与亲戚友人,而这时就需要吃出一种气氛、品位甚至是文化来。饮食既然作为一种文化,一种“吃”的文化,精品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却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渗透、贯彻到整个饮食活动过程中。选料、烹调、配伍乃至饮食环境,都体现着 “精致”。尤其是现在非常注重个人身体保健的现代社会,更是要求我们的饮食向精致化发展,使饮食中融入文化,透出文化,从而“吃”出文化来,避免和摒弃那种“过之屠门而大嚼”不雅行为和有损健康的不良习惯。悦目;这是将“吃”的文化与内涵进行升华的高级阶段,体现了饮食文化的审美特征。中华饮食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美,它令食者有“三月不知肉味”的同时,更令人拍案叫绝和赏心悦目。这种悦目,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它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首先是味道美。孙中山先生讲“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将对“味”的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令人悦目的美味佳肴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它是中华饮食的魅力之所在,悦目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坠情;这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社会心理功能的概括。因为菜系和饮食中蕴藏着各种感情在其中。做的人付出心血和真情用心去做,而吃者更是品味到自己喜欢的饮食则抱着的是一种感激与赞赏。吃吃喝喝,不能简单视之,它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社交活动。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可以做生意、交流信息、采访。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于在饭桌上表达惜别或欢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风波,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这是饮食活动对于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过去的茶馆,大家坐下来喝茶、听书、摆龙门阵或者发泄对朝廷的不满,实在是一种极好的心理按摩。中华饮食之所以具有“抒情”功能,是因为“饮德食和、万邦同乐”的哲学思想和由此而出现的具有民族特点的饮食方式。对于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个引导和提升品位的问题。我们要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礼数;是指饮食活动的礼仪性。中国是礼仪之邦,而这种礼仪与礼数也渗透到了饮食当中。而饮食讲究“礼数”,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很大关系。生老病死、送往迎来、祭神敬祖都是礼。《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礼数”中也讲究着一种秩序和规范,比如在重要场合坐席的方向、箸匙的排列、上菜的次序、有些菜的象征、来历等等都体现着“礼数”。我们谈“礼数”,更应把它理解成一种精神,一种内在的伦理精神,这种精神,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中,从而构成中国饮食文明的逻辑起点。饮食中的精致、悦目、坠情、礼数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基本内涵,换言之,这四个方面有机地构成了中华饮食文化这个整体概念。但是,它们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四者环环相生、完美统一,便形成中华饮食文化的最高境界。而中华饮食也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用嘴“吃”出来了一种文化,一种浓厚的中华饮食文化,这种文化已经得以前仆后继的不断弘扬,已经影响到了我们自己和身边,影响到了全世界的饮食行业。

写作思路:可以从中国的历史上的饮食文化进行追溯描述,从古至今的饮食的传承与发展等等,比如“以和为美”与中国食文化,“意境美与中国食文化”等等。

正文:

食文化历史非常悠久,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就其内容来说非常广泛,包括烹饪基础理论、烹饪技法、食料食器、餐宴风俗、名厨名菜名楼以及“食文学”等。

中国食文化与中国传统美学的关系渊源流长,传统审美思想渗透到食文化的整个领域。因为中国饮食早已超越了维持生存的作用,不仅是为获得肉体存在的需要,而且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快感的需求,它如同绘画、音乐一样有着丰富多样的形式,以及深厚的审美意境和优雅的和谐美。从古到今,许多文人墨客通过撰文诵咏美食。

陆游的《鹧鸪天》、苏轼的《老饕赋》、《猪肉颂》、《黄洲食诗帖》等。名画《朝熙载夜宴图》描写了当时唐代餐宴的盛景。画像砖《进食图》生动地描写了店小二送食的情景。这些是中华食文化艺术表现形式的典范。

“美”在中国传统艺术语言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美”字的形成与食文化也有内在联系。古人认为,好吃就为美。后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对于“美”字采用了“羊大为美”的说法。“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甘,美也,从口含一”。字的构成上“美”字也是“大”字与“羊”字的结合体。

从类审美意识的历史发展来看,人类对于美的感受是与味、声、色所引起的感官上的快感分不开的,其表现形式是直觉化的,二者都是属于自然感受的愉悦。美食所带来的味觉的快感中已蕴含了美感萌芽。羊作为六畜之一,主要是使用,也是美味的象征。

“羊大为美”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于美的最原始的理解。中国也有许多文学艺术作品将味觉与艺术鉴赏联系在一起。如欧阳修:“近诗万古硬,咀嚼苦难嘬,又是如食橄榄,真味久愈在”(《六一诗话》),苏轼:“成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送参寥师》)。人们也常用“余香满口”形容优美的诗句,用“秀色可餐”来形容姑娘的美貌等等。

和谐观作为中国传统辩证的思维方式,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根基。古人云“天地之道而美于和”,“天地之美,莫大于和”。“和”字从“禾”从“口”,“以和为美”的传统审美观念同样对中国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烹饪处处力求达到和谐的境地。

《周礼》中所说的“割烹煎和”,为“和”是贯穿烹饪全部过程的`。西周史伯提出了“五味以调口”,他认为“故先王以土与金木火杂,以成百物,是以和五味调口……声一无听,物一无闻,味一无味,物一不讲”(《国语·郑语》),史伯认为单一口味的菜肴算不上美味,只有各种味道和才是美味。春秋时齐国的晏婴也提出“和如美羹”,用美羹来说明君臣和谐的道理。

其实,以和为美不但要求是味觉感官上的和谐而且也是与身体健康相统一。早在先秦时期,中国人就已认识到摄取食物时偏好某一种味道或摄食过多均会引起疾病。《周礼·天官》就讲到,应该根据季节变化调节食物口味:“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只有每天摄入的食物与自然气候相调和,才能有健康的身体。

古人云:美食不如美器。菜肴与食器搭配生动地体现了“以和为美”审美的观念。清代著名诗人袁枚,是广集众美的烹调爱好者。纵观古今美食与美器搭配关系的一个精练总结。首先,人们很注重菜肴与食器在色彩上的对比统一的关系,没有对比会使人感到单调,对比过分强烈也会使人感到不和谐。

如将嫩黄色的蛋羹盛在绿色的莲瓣碗中,色彩格外清丽,产生了清爽悦目的艺术效果。还有,在纹饰上食的料形与器的图案也要求相得益彰。根据菜肴掌故选用图案与其内容相称的器皿,如中国名菜“贵妃鸡”盛在饰有仙女拂袖而舞图案的莲花碗中,会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善舞的杨贵妃酒醉百花亭的故事。

次之,菜肴与器皿在形态上体现了和谐的追求。如人们把八珍汤盛在水晶碗里,汤色莹澈见底,透过碗腹,各色八珍清晰可辨,使其增色不少。

中国菜很注重调味适度,宴席也讲究不同口味,不同菜肴与食器之间的相互搭配,有浓有淡,有甜有咸,色泽上对比变化,不但品种要多样,食器的造型和色彩也丰富多彩。这样,佳肴耀目,美器生辉,蔚为壮观的席面美景便会呈现在眼前,才能称之为美食。

意境美是中华民族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审美思想境界。中国食文化同样具有蕴藉隽永,余味无穷的意境美。孔子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中国菜讲究色、香、味俱全。人们同样重视菜的视觉形象所带来的优美意境,来满足精神上的快感和对现实生活的体味和享受。

许多菜不但味美,而且通过精美的造型和色彩创造意境,构成一种内在的含蓄的美感。比如《辋川图》是唐代诗人和画家王维的作品,被当时的美食家吸收做成了《辋川图》小样的拼盘。再如,在民间,各种岁时节令,婚丧嫁娶,生辰寿延等人们会做面塑礼花蒸制、供奉、食用,如过年的“如意年糕”,婚礼上的“鸳鸯饼”等等,用来祈求幸福,平安。

民间艺人们用大红、大绿等高纯度色彩,自然随意地涂出欢快、热烈的气氛。不但用笔泼辣帅气,无拘无束,同时造型生动,圆实朴厚。表现了劳动人民自然质朴的审美意境。中华美食不但注重口,而且构思立意独特,意味深长,注重所带来的意境。现代许多高档餐厅的菜名多以写意手法命名,用字典雅瑰丽,含意隽永深远,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把白菇摆在青菜上叫“金钱满地”。

中国食文化历史悠远,名声远扬。中国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中一颗璀璨明珠,在世界上影响深远,让许多外国友人叹为观止。《易经·系辞上》讲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从中国饮食这一有形的物,正反映出来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格局,体现了华夏民族的文明形态,这一无形的道。

东方药膳期刊投稿

中国癌症防治杂志中国妇幼卫生杂志外科研究与新技术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中国卫生工程学中国食品药品监管中医临床研究中国真菌学杂志磁共振成像结核病与肺部健康杂志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中国骨与关节外科实用防盲技术口腔科学杂志(Journal of Oral Science)中国医学文摘-中医抗癌之窗(科普期刊)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糖尿病天地器官移植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协和医学杂志中国卫生标准管理中国继续医学教育中国卫生产业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中国卫生资源中国医疗保险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英文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大学学报(英文版)武警后勤学院学报中国临床研究转化医学杂志当代医学中国临床新医学中国当代医药中国社区医师中国医药科学中国医学文摘内科学分册(英文版)航空军医中国处方药中华医史杂志医学信息学杂志中医教育继续医学教育药学教育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中国肿瘤外科杂志中国药物经济学中国医学创新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英德文版)中西医结合研究心理研究药物分析学报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中国药物警戒中国药事中国药店中国药品标准慢性病学杂志医药工程设计药学进展现代药物与临床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福建医药杂志中国药学(英文版)中国现代医药杂志空军医学杂志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中国口腔医学继续教育杂志眼科学报皮肤病与性病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国际精神病学杂志神经科学通报(英文版)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肿瘤基础与临床中国肿瘤临床(英文版)中国癌症研究(英文版)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生殖与避孕(英文版)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中国伤残医学国际移植与血液净化杂志国际泌尿系统杂志中华创伤杂志英文版中国心血管病研究中国肛肠病杂志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罕少疾病杂志国际老年医学杂志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国际内科学杂志国际结核病与肺部疾病杂志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中华护理教育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中国临床医生中国临床实用医学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中国CT和MRI杂志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国际护理学杂志中国医学工程医院管理论坛临床心身疾病杂志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国际遗传学杂志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中国免疫学杂志(英文版)中国医疗器械信息中国疗养医学中国老年保健医学中医药通报中医药临床杂志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中国现代中药中国民族医药杂志中国民间疗法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卫生职业教育光明中医针灸推拿医学(英文版)世界针灸杂志(英文版)中国结合医学杂志(英文版)中国医院统计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中国医药技术经济与管理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中国校医中国卫生监督杂志中国卫生法制中国卫生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中国民康医学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中国公共卫生管理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中国辐射卫生中国城乡企业卫生预防医学论坛卫生软科学社区医学杂志临床医学工程国外医学卫生经济分册中医药管理杂志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中国医学装备中国医疗设备中国医疗前沿中国实用医药中国高等医学教育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新医学新疆医学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辽宁医学杂志国际医药卫生导报中国临床护理新中医中国现代医生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中国卫生政策研究中国现代药物应用中国执业药师东方药膳亚太传统医药中医杂志(英文版)世界中医药环球中医药海峡预防医学杂志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食品安全导刊养生大世界中国医药指南中华保健医学杂志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中华全科医师杂志中华医学信息导报中外医疗总装备部医学学报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中国中医眼科杂志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航空航天医学杂志海军医学杂志法医学杂志

东方药膳由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

《东方药膳》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公开发行的优秀学术期刊,东方药膳杂志具有正规的双刊号,属于正规学术期刊。东方药膳杂志社由正规单位主管主办,本刊为半月刊。符合中高级职称的认定要求,为广大学术工作者评职、评优、晋级、课题、考核等提供重要依据,

期刊简介:

《东方药膳》杂志创刊于1995年,现开设:药膳大讲堂、论著、药物与临床、护理研究、中医中药、医学教育、经验交流、卫生管理、综述等栏目。本刊是由湖南中医药大学主管主办的中医药类综合性学术刊物。

杂志以国内外医务工作者,尤其是中医药医疗、教学、科研以及经营管理等机构的业务人员为读者对象,坚持以科学性、学术性和实用性为办刊宗旨,力求及时准确的反映国内外中医药领域的基础医学研究、临床医学研究、预防医学研究、护理学研究以及药学研究的新成果方法、新理论动态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