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月球土壤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5 12:18:51

月球土壤发表论文

美国送的一颗月球土壤是来自月球外表面的,并没有太多的科研价值。

目前的地月系年龄测定表明:月球在地球诞生不久后就相伴在地球左右,经历了几十亿年的磨合后, 现在月球的公转周期恰好等于地球的自转周期, 这导致月球永远只有一面对着地球,另一面则永远隐藏在了黑暗中。

尽管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就将人类的足迹留在了月球上,但六次登月的降落点仍然在月球正面,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纱依旧没被揭开。

直到2018年12月12日,我国的嫦娥四号成功降落在 月球南极的艾特肯盆地 ,人类才第一次看到月背面的真面容。

三年以来, 我国通过嫦娥四号累计获得探测数据3780G ,取得了月背面表层形貌、矿物组成等多项研究成果,不过里面的绝大部分数据是我们普通群众无法理解的,只要知道这些数据是人类 探索 月球的一大步就足够了。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嫦娥四号又发现了一些东西,这些东西和五十多年前美国登月的大不相同。于是又引起一波热议:

美国登月是不是造假了?

为什么和我国探测结果会不相同?

国际著名学术期刊《Science Robotics》近期刊登了一篇名为 《“玉兔二号”月球车2周年的月球背面移动与科学 探索 》 的封面论文,这篇论文由中国科学院和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等家联合机构共同发表。

文中指出:科学家基于嫦娥四号在月背面采集的月球土壤样本,进行了月壤物理学力学特性分析,和此前美国阿波罗登月时采集的月壤完全不同。

这是怎么回事?

都是在月球提取样本,为什么会不一样?

研究结果表明,在玉兔二号月球车给出的月壤力学特点中,月壤风化层的承压特性和地球上的干沙和沙壤土类似, 也就是说在地球上也能找到和月壤特征类似的区域 ,和阿波罗计划中获得的月壤相比,玉兔二号发现的月壤具有更强的承压性。

根据多个不同地点拍摄的图像也能观察到,玉兔二号车轮粘有大块团状土壤,但玉兔二号车轮本身并不会导致粘土, 这就说明嫦娥四号着陆区附近月壤内聚力很大 ,包含高比例的凝集物,当车轮碾压时它们更容易团聚到一起。

从 历史 记录上来看,作为当时航天竞赛的巅峰产物,美国用于载人登月的阿波罗计划从1961年持续到了1972年, 总耗资达到了254亿美元 ,占据了当年美国全部科研经费的五分之一。

最后的结果是阿波罗计划累计登月六次,带回了超过380公斤的月壤,并且赠送给了中国一克月壤, 虽然这一克月壤需要用放大镜才能看得清 ,还被一分为二送到了北京天文馆一份,但我国也凭这0.5克月壤前后发表了14余篇科研论文。

所以说在官方层面对于美国登月是没有怀疑的,而且如果美国当时真的造假,真的是在好莱坞摄影棚里拍摄的登月画面的话, 苏联肯定会在第一时间站出来拆穿美国,以此来在航天竞赛中彻底战胜美国 ,但这一切都没有发生,所以说美国载人登月的真实性是不需要怀疑的,只是他们后来没再去过月球而已。

至于嫦娥四号的月壤和阿波罗带回来的月壤不同,主要是因为我国探测器的着陆地点,取样地点都和阿波罗登月时的着落点不同。

上面我们提到,嫦娥四号是第一次降落在月背面的探测器,它的降落点在南极的冯-卡门陨石撞击坑,而阿波罗在月球正面的月海上, 两者的距离就相当于地球的赤道和南极。

要知道地球上隔几米的距离土壤都可能会有不同,更别说从撒哈拉沙漠中取一把沙子,再从海边的沙滩上取一把沙子,然后把两者进行对比研究了,所以月球上不同区域的月壤存在差异是完全正常的情况。

因为苏联解体后美国没有了压力,完全不需要再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去进行载人登月了,毕竟它的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 ,是彻头彻尾的赔本生意。

不过近些年来随着 科技 的发展,各国已经有了对月球进行开发的一些想法了, 包括中美在内的多个国家都准备在21世纪进行载人登月 ,并且都准备在月球上建立科研基地,实现对月球资源的细致摸排和开采。

它是一种清洁安全且高效的核聚变燃料,地球上只有少得可怜的几百斤, 但月球上有上百万吨 ,假如以后有能力进行大量开采,能源危机就将不复存在。

除了氦-3外,月球还有上百种矿物质, 仅月海的玄武岩中就有着百万亿吨可开采的金属钛, 它在航空工业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在人类对月球进行开发后,也许它还可以反哺航空工业的发展。

美国赠送给中国的月壤,是是来自月球表面的土壤,它是主要由镁铝钛等元素组合而成的一种富含金属元素的土壤,这些金属元素是月球上最普遍的金属元素。

科学家首次用月壤种出植物

科学家首次用月壤种出植物,在这项实验中,科学家们利用月球表面材料(称为“ 月壤”)的样本,在地球上成功地种植植物。月壤中的植物显示出生长缓慢,科学家首次用月壤种出植物。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今日美国等外媒报道,5月12日发表在《通讯生物学》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显示,佛罗里达大学的研究人员首次在NASA阿波罗登月计划任务期间收集的月球土壤中种出了植物。这是植物第一次在月球土壤中发芽生长,为在月球上种植提供氧气和食物的植物奠定了基础。

佛罗里达大学负责研究的助理副校长、该研究的合著者之一罗布·费尔表示:“这是一个关键发现——植物在月球土壤中生长。这非常令人震惊,因为植物从来没有去过月球,种子也从未适应过在那里生活。”

酝酿15年的实验

拟南芥从月球土壤中发芽 CNN图

这是一项酝酿已久的实验,自研究人员首次提出月球样本的建议和要求以来,已经过去了15年,该请求终于在18个月前获得批准。

研究小组要求NASA提供阿波罗17号任务期间收集的4克月球土壤。NASA阿波罗样品策展人瑞安·齐格勒看到了从不同的阿波罗任务中提供更多样品的科学价值,最终提供了从阿波罗11号、12号和17号任务中收集的月球土壤,共12克。

研究人员使用了通常用来培育细胞的器皿作为“花盆”,每一格填充1克月球土壤,再添加营养物质和水,然后撒下一些拟南芥的种子,拟南芥是一种原产于欧亚和非洲的小型开花植物。

同时,拟南芥的种子也被种植在模拟月球土壤的合成物质和火山灰中,以便和月球土壤种植的植物做对比。

好消息和坏消息

到第16天,在火山灰中生长的植物(左)与在月球土壤中生长的植物(右)之间存在明显的物理差异。 CNN图

这项研究的好消息是,所有的种子都发芽并开始生长了。

但坏消息是,在第一周之后,月球土壤的粗糙度和其他特性对这些植物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以至于它们的生长速度比种植在模拟月球土壤中的幼苗要慢。

拟南芥的幼苗在适应月球土壤时表现出挣扎的迹象。与模拟月球土壤中生长的植物相比,播种在月球土壤中的植物生长得更慢、更小,并且表现出更多的压力迹象,例如色素沉着和压力相关基因的表达。

虽然在月球土壤中种植的植物都在发芽生长,但在阿波罗11号样品中生长的植物比在阿波罗12 号和17号样品中的植物表现更差,这表明月球土壤之间也存在差异。

阿波罗11号样本暴露在太阳和宇宙辐射的时间最长。研究人员推测,长期高能轰击的影响可能使月球风化层对生物学特别敏感。月球表面经常受到宇宙辐射和太阳风的轰击,还有铁粒子和微小玻璃碎片的影响,所有这些元素都会影响植物的生长。

后续研究

研究人员在LED灯下种植种子 CNN图

研究人员希望进行后续研究,了解在月球环境中种植植物是如何改变月球土壤的,以及如何启动月球温室等问题。

进一步的研究还可以帮助研究人员确定在月球土壤中种植植物的`最有效方法。研究人员还想要清楚地了解这些植物的营养价值,以及它们是否受到土壤的影响。

虽然拟南芥是可食用的,但它不好吃,也不被认为是一种粮食作物。但它与西兰花、羽衣甘蓝、芜菁和花椰菜属于同一植物科。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航天仿生学首席科学家巴塔查里亚认为植物生长的发现“相当令人兴奋”,并表示该研究为科学家提供了许多后续机会。

巴塔查里亚在一封电子邮件中写道:“我们需要研究如何让植物在风化层基质中生长得更好。例如,我们是否需要添加其他组件来帮助植物生长,如果需要,它们是什么?是否有其他植物能更好地适应这些风化层基质,如果有的话,哪些特性使它们更能适应这些环境?”

“这就是科学令人兴奋的地方,每一个新发现都会带来更独特和变革性的结果,然后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结果来帮助提高我们未来太空探索任务的可持续性!”

科学家表示,理想的情况是,未来的宇航员可以利用月球的可用土壤资源进行室内种植,而不是建立一个水培系统。在月球上种植植物是在月球上长期停留的关键,它不仅能为宇航员和其他访客提供食物,还有助于提供干净的空气和水。

据CNET报道,根据一项新研究,当美国宇航局在未来几年将 Artemis 宇航员送回月球表面时,他们有望能够种植自己的蔬菜。这只是一项历史性实验的结果之一,在这项实验中,科学家们利用月球表面材料(称为“ 月壤”)的样本,在地球上成功地种植植物。

与芥菜有关的植物拟南芥 (Arabidopsis thaliana) 的种子被放置在半个世纪前在三次不同的阿波罗任务中收集到的微小月壤样品中。虽然这些种子发芽并生长,但它们并没有完全茁壮成长。

佛罗里达大学的Stephen Elardo在周三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月球土壤没有很多支持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

Elardo是周四发表在《通信生物学》杂志上的一篇介绍该研究的论文的共同作者,其他作者还有 Anna-Lisa Paul和 Robert Ferl。

虽然这些植物的生长方式表明它们受到了压力,但它们仍然相对迅速地找到了方法,在团队为它们提供光照、水和营养物质的帮助下。

“两天后,它们开始发芽了!”同时也是佛罗里达大学园艺科学教授的 Paul在一份声明中说。“所有东西都发芽了。我无法告诉你我们是多么的惊讶!每种植物--无论是月球样本还是对照组,都是如此--直到第六天看起来都一样。”

在第一周结束时,月壤中的植物显示出生长缓慢,根部和叶子发育不良,还有一些红点。后来的遗传分析将证实这些绿色植物处于压力之下。

月壤的颗粒非常细小,呈粉状,但这些颗粒也有锋利的边缘。呼吸月球尘埃会损害肺部,而且这些东西对植物生命也不是特别好。

Paul补充说:“最终,我们希望利用基因表达数据来帮助解决我们如何能够改善压力反应,使植物--特别是作物--能够在月球土壤中生长,而对其健康影响很小。”

Ferl说,在月球上种植植物是在月球上长期停留的关键,它不仅有助于为宇航员和其他访客提供食物,还有助于提供清洁的空气和水。

“当我们去某个地方的太空时,我们总是带着我们的农业,”同样来自佛罗里达大学的 Fer说。 “显示植物将在月球土壤中生长,实际上是朝着这个方向迈出的一大步。”

根据周四发表在《通讯生物学》上的一项研究,研究人员有史以来第一次利用月球土壤成功种植植物。资助这项研究的美国宇航局表示,这一发现为未来在月球栖息地收获植物铺平了道路。

该研究的作者之一罗布·费尔周四说,“我们想做这个实验是因为,多年来我们一直在问这个问题:植物会在月球土壤中生长吗?事实证明,答案是肯定的。”

佛罗里达大学的研究人员从美国宇航局获得了月球土壤,也称为月球风化层来进行实验。少量土壤样本来自阿波罗 11 号、12 号和 17 号登月任务。

研究人员在塑料板中使用顶针大小的井,将大约一克月球土壤盆栽,用营养液润湿并添加 thale cress 种子,一种也称为拟南芥的植物,原产于欧亚大陆和非洲,易于种植。

NASA 表示,研究人员随后将托盘放入玻璃容器中,并每天添加营养液。对照组使用火山灰作为土壤。根据研究, 这些植物都在48到60小时内发芽。

“我们很惊讶,”该研究的另一位作者保罗(Anna-Lisa Paul)说,“我们没有预测到这一点。这告诉我们,月球土壤并没有中断植物发芽所涉及的激素和信号。”

但到了第六天,月球土壤中的植物开始生长不同于对照组的水芹。美国宇航局说,研究人员发现月球风化层植物生长缓慢,并显示出发育不良的根系。此外,有些叶子发育不良,色素沉着呈红色。

NASA 说,20 天后,植物的 RNA 测序显示,那些生长在月球土壤中的植物处于压力之下,并以植物在恶劣环境中通常会出现的方式做出反应。

“在遗传水平上,植物正在使用通常用于应对压力源的工具,例如盐和金属或氧化应激,因此我们可以推断植物将月球土壤环境视为压力”

这些植物对月球土壤样本的反应也不同。阿波罗 11 号的土壤中的植物不如其他两次阿波罗任务的土壤中生长的植物那么健壮。研究人员指出,每个任务都从月球上的不同区域收集土壤。

尽管如此,美国宇航局局长比尔尼尔森表示,这项研究对于了解植物如何克服地球上食物短缺地区的压力条件至关重要。

随着美国宇航局即将对月球南极进行的机器人任务,科学家们表示他们将继续研究月球土壤。

月球土壤研究成果发表论文

整体外部造型高38.44cm,象征地球与月亮间的平均间距384400km,整体外部造型宽22.89cm,象征嫦娥五号自发射到返回的任务时长22.89天,从时空两个纬度展现中国探月领先地位。 容器内设计了地球与月球间相隔9.9cm,取意古人所描绘的“天有九霄”,寓意中国探月突破极限、跨越“九重”,珍贵的月壤与精心设计的容器相得益彰。

月球不同于地球环境,没有风吹雨打,只有日晒。从风化作用来看,与地球相差很远,由于引力很小,不能束缚大气层,没有这层大气圈,就会遭受宇宙来的大小不等的陨石撞击。还有太阳活动射出电子流,将地表裸露的岩石不停地磨碎,形成一层很细的颗粒土。有的地方有没风化完的大块岩石,相当于我们新疆的戈壁和沙漠。

月壤是月球从固体岩石圈到太阳系空间的过渡带,蕴藏着宇宙初期形成的大量信息,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在中国之前,有能力在月球上“挖土”的国家只有美苏两个,在中美建交之初,美国为了表示建交的诚意,主动向中国赠送了一克月球土壤样品,这件只有黄豆大小的样品被封存在一个有放大效果的玻璃盒中。此后,中国科学家用美国赠送的月球土壤样本就研究出了14项相关成果论文。月壤,即是月球的土壤,在月球上,它虽然是唾手可得的物质,但是对地球人来说却蕴藏着巨大的科学价值。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个事实,那就是月壤的形成,是月球经受小天体陨石长久持续撞击的结果。所以研究月壤,将有利于人类加深对月球本身的了解,深化对月壤、月壳和月球形成演化的认识,进一步了解月球的状态、温度、物质含量等重要信息,尤其是氦-3。

氦-3是世界公认的高效、清洁、安全的核聚变发电燃料。据计算,100吨氦-3可以为全世界提供一整年的消耗,只不过地球存储的氦-3很少,目前已知只有500公斤左右。但是月球浅层存储量却达到百万吨的存储,可以解决人类的能源短缺的问题。除此之外,由于月壤隔断了月球固体岩石圈与太阳系空间,宇宙中所有的物质降临月球时,如陨石撞击、宇宙辐射等,都会最先接触到月壤,所以这里面包含着相关区域的大量信息。如果加以研究,就可以了解太阳初期的演化历史进程、太阳风和太阳表层的组成和成分特征等相关数据。这对于我国对于太阳系乃至宇宙的研究,都十分的重要。

嫦娥四号是我国重要的月球探测器,并且也是人类第一个着陆月球背面的探测器。该探测器在发射之后,不断给我国传回月球背面的相关性数据等等。

对我国开展月球背面、巡视勘察等相关性数据获取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下一次的月球 探索 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而在嫦娥四号着陆三周年之际,我国也发布了获取的相关性数据成果。根据公开数据显示,累计获得探测数据3780GB,当然这里面到底有什么可值得我们知道的,这个已经不重要了,重要是它能够推动我国月球工程的进一步发展。

这不,关于嫦娥四号又传来一个消息,引发了很多人的热议,那就是“嫦娥四号月球新发现,和美国阿波罗计划的结果大不相同”,又让很多人在怀疑“美国登月”是假的问题。这到底是什么情况,下面我们来看看。

当然,这个研究出差异化的是来自我国科学家团队发现的,并且也在国际学术期刊《Science Robotics》发表了。在这一份研究之中,我国科研人员基于嫦娥四号任务月球车——“玉兔二号”轮地相互作用进行了月壤物理力学特性分析,通过模型预估出了月壤的力学特点。

结果发现,竟然与美国阿波罗计划所描述出来的月球土壤问题存在差异,存在不同的情况。所以,让很多人觉得美国阿波罗计划是不是真的就是“假的”,那到底发现了什么?与美国阿波罗差别多大,以至于大家又在质疑这个问题?

根据研究的结果表明,在“玉兔二号”所产生的月球土壤给出的力学特点之中,说明了——月壤风化层的承压特性与地球上的干沙和沙壤土类似,也就说在地球上也能够找到类似于月球土壤类似的区域。

而这个特点与美国阿波罗计划所产生的现象就有点不一样了。它与美国阿波罗计划中的典型月壤相比,具有更强的承压特性。

所以,与美国阿波罗计划所产生的月球土壤现象存在大差别。并且研究团队在多个不同地点的图像中也观察到,“玉兔二号”车轮粘附有大块团状土壤,表明嫦娥四号着陆区附近月壤内聚力较大,其原因可能是包含较高比例的凝集物,使土壤颗粒经车轮碾压更易团聚。这是美国阿波罗计划之中,没有表现出来的特点。

关于美国登月——阿波罗计划的实施事情,我们其实已经说过很多次了。美国的阿波罗计划可以说是世界航天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项成就。整个计划是在1961年到1972年之中组织实施的。

美国总计6次登月成功,耗资255亿美元,可以说是花费了“大成本”。没办法,当年的太空竞争需要这样的投入。而在6次登月过程之中,总计是将约382公斤重的月球样本带回了地球,并且还给中国送了1克。

不过,这1克让很多人都很“揪心”。约382公斤重左右的月壤,才送1克,是不是“太抠”了。并且还需要放大镜才能看清楚!

没办法,月球土壤是美国“独有”,想给多少就给多少,我们无法干涉,并且送1克就不容易了,很多国家根本就没有,是什么原因送给中国的,这个我们就不说明了。但是,也就仅仅1克的月球土壤,我国只用了0.5克,就证明美国登月的真假问题了。我国科学团队拿出了0.5克用来进行研究。

证明了美国的月球土壤是来自月球,并且还分析出了它每天能接受多少时长的太阳光线照射等等,凭借这些研究成果,欧阳自远以及他的团队共发表了14篇论文。所以,中国科学团队早就证明了美国登月的真实性,大家的质疑问题就不要想了。

那为什么嫦娥四号与阿波罗的月球土壤不一样呢? 其实上面已经提到了一个原因,中国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是人类第一个着陆月球背面的探测器,与阿波罗计划的着陆区完全不一样,那肯定月球土壤存在差别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在地球上,数米之间的差距都可能存在土壤差异,所含的成分都不一样,那月球也必然存在这个问题,整个月球的区域不可能是一模一样的。

所以,不用质疑了,不同区域存在差异完全是正常的情况,就凭借这一点就可以证明了。

同时,我国嫦娥三号任务月球车“玉兔号”的车轮基本也不存在粘土现象,你不能说我国嫦娥三号没有上月球吧?所以,不用质疑,不同的区域存在差异化,这完全是正常的情况,这就是大致情况。

当然,月球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天体,上面存在非常多的罕见物质,对人类来说具有重大意义,这一部分因素可能也是人类加大对月球技术开发的原因。到底是什么罕见物质呢?我们进行扩展了解一下。

大家都知道,月球就像是一个“聚宝盆”,是一个稀缺矿物的聚集地。根据中国科学院发布的消息指出,月球被称为21世纪的“波斯湾”,最主要的燃料是氦3,这种资源是非常不错的,是一种极其罕见的物质。

它是一种清洁、安全和高效的核聚变发电燃料,用它进行核聚变发电可提供便宜、无毒和无放射性的能源。

所以被科学界称作“完美能源”。根据庞之浩介绍道,据保守估计,月壤中有100万吨氦3,用它发电可以满足地球1万年的能源需求,所以要是能够将这种物质开发到地球上来运用,将是人类之福了。

同时,根据俄罗斯的一项估算则显示,1吨氦3的价值约为100亿美元,相当于637亿人民币,所以价值极高。如果能够使用飞船从月球运回1吨氦3,那也能促进大规模的能源发展。不过运输回来的总费用要2000万到4000万美元。

但是这种物质的出现,足以说明开发月球氦3有利可图。

同时,月球上还蕴藏着大量的自然资源,已知有100多种矿物,仅月海玄武岩中就含有至少100万亿吨可开采利用的钛金属,所以开采月球资源,可能成为未来得重要项目,世界各国都可能加大对月球项目的投入,这就是大概的情况。

发表土壤论文

铁铝土过去曾称富铝土,是我国热带、亚热带湿润地区具有明显脱硅富铝化特征的土壤系列,由于都分布在我国水热条件最优越的地区,所处地形又以低山、丘陵、台地为主,故其开发利用价值高,是我国极为重要的土壤资源。 砖红壤 赤红壤 红壤 黄壤 [编辑]淋溶土目前的淋溶土纲,主要为湿润森林土壤系列。 黄棕壤 黄褐土 棕壤 暗棕壤 白浆土 灰化土、漂灰土和棕色针叶林土 [编辑]淋溶土目前的淋溶土纲,主要为湿润森林土壤系列。 黄棕壤 黄褐土 棕壤 暗棕壤 白浆土 灰化土、漂灰土和棕色针叶林土 [编辑]淋溶土目前的淋溶土纲,主要为湿润森林土壤系列。 黄棕壤 黄褐土 棕壤 暗棕壤 白浆土 灰化土、漂灰土和棕色针叶林土 [编辑]半淋溶土该土纲是在半湿润至班干旱气候下形成的具有钙积特征或盐基饱和的土壤系列,但因其所处的热量条件各不相同,各自的土壤性质有很大的变化。 燥红土 褐土 灰褐土 黑土 灰色森林土(灰黑土) [编辑]钙层土是我国温带和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至干旱地区的草原土壤系列,主要分布在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以西、长城以北、贺兰山以东的广大地区。 黑钙土 栗钙土 栗褐土 黑垆土 棕钙土 灰钙土 [编辑]漠土又称荒漠土,是漠境地区的地带性土壤。我国漠境地区面积很大,约占全国面积的五分之一。由于气候极端干旱,年降雨量少,漠土的基本特点是:地表多石砾,具有多孔状的漠境结皮;有机质含量低,碳酸钙含量高,而且表聚性强;普遍含有石膏和较多的易溶性盐;存在较明显的残积粘化和铁质化染色的红棕色紧实层,以及土体浅薄等。 灰漠土 灰棕漠土 棕漠土 [编辑]初育土是指发育程度低、层次分化不明显的幼年性土壤,其性状受母质岩性的深刻影响。 紫色土 石灰(岩)土 火山灰土 磷质石灰土 黄绵土和红粘土 风沙土和龟裂土 新积土、粗骨土和石质土 [编辑]半水成土和水成土半水成土:河流一级阶地上,底土产生潴育化,地表长有草甸植形成潮土。 草甸土 潮土 砂礓黑土 灌淤土 黑土 白浆土 水成土:山前交接洼地可、河间洼地、以及地下水露头处。长期或季节性积水,地表生长水生及喜湿植被,形成沼泽土。 [编辑]盐碱土是盐土和碱土的总称。前者含有过多的易溶性盐,后者土壤胶体吸附有显著数量的交换性钠,均能对作物产生危害。 盐土 碱土

首先你得确定下你的论题吧,你可以通过查阅资料等等方式来找灵感,可以看下(土壤科学)等等这样的资料参考吧

国内中文核心期刊按照水平高低,排在前面的是:“土壤学报”、“水土保持学报“;其次是“土壤”、“土壤通报”、“生态环境学报”、“水土保持通报”、“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对于一般的硕士研究生,投一些低档次的所谓核心期刊比较容易录用,例如:安徽农业科学。

泥土不解释自己的宽度,并不影响它容纳万物;泥土不解释解自己的厚度,但没有什么可以替代它;泥土不解释自己的渊博,并不影响它是万物之本的地位。世间万物,除了天空,大概只剩泥土了吧。天空给人以高远莫测,虚无飘渺的感觉。恰恰相反的是,泥土给人以和善,平易,像母亲一般的感觉。

我们都踩在黄土地上,志存高远。所谓“不飞则已,一飞冲天”。当我们乘着东风,踏着青云登上高处的天空,我们梦里向往的天堂里时,蓦然回首,原来心里挂念的是那片孕育了我们生命的土地。我们总是这样,在到达了梦想的彼岸之后,又会在梦想的彼岸怀念着自己挣扎着要飞离的另一侧。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爱这土地爱得深沉!”先哲告诉我们,唯有最虔诚的爱,才是对土地最好的回报。芸芸众生,试问谁能做到众生平等?泥土。泥土做到了。在土里,茄子爱长多大就长多大;藤爱爬多高就爬多高,要是天空愿意收留,也可以长到那里去;向日葵有追求太阳的权利,即便是一颗不知名的小草也有长高的自由。这一切的一切,因为它们生于泥,长于土。

泥土孕育了万物。莲,出于淤泥;杨柳扎根于地;那片金黄色的稻穗也向往泥土——弯腰了;梅,傲立于雪地之中。即使当今社会,也片刻离开不得土地。在黄泥土上,万座高楼拔地而起;参差不齐的农家小院平地而起;即便是水泥钢筋也得从黄土地中炼取。

泥土是我们一生的见证。它承载着我们年少时的点滴;记录着我们峥嵘的岁月;也收藏着我们对光影流年的感慨······只要用心去阅读,总会发现到自己在这片土地上曾经清晰地,在自己身上的,或大或小的往事。

泥土也是世界万物的归宿。落红化作春泥,归于泥土;落叶寻根,归于土地;被风吹散的蒲公英,最后要扎根于泥;天涯游子终究要回归故里。

泥土于我们来说,就是落叶对根的情意。

感觉平淡,却说不完。——尾记

发表土壤学论文

发表论文130余篇,其中SCI/EI10篇。1、第一作者论文(1)矿山土特性与林业利用,森林与土壤,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2(2)山西采煤固体废弃物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及其土地复垦可行与必要性研究,走向21世纪——中国首届青年环境论坛,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5(3)论我国土地复垦的效益,生态经济,1995, NO.2(4)黄土区露天矿排土场土岩的特性、培肥与复垦种植,土壤地质,中国地质出版社,1994.5(5)现代化大型露天矿废弃地的物理特性与水土保持,矿山废地复垦与绿化,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2(6)安太堡露天煤矿排土场表层岩土径流特征与复垦种植,黄土高原地区露天矿土地复垦研究论文集,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8(7)现代化大型露天煤矿排土场岩土侵蚀时空变异规律的研究,黄土高原地区露天矿土地复垦研究论文集,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8(8)山西露天矿排土场地表排土工艺与复垦种植的关系,黄土高原地区露天矿土地复垦研究论文集,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8(9)大型露天煤矿废弃地生态环境重建研究,生态经济,1996,NO.2(10)矿区废弃地复垦中的土壤学与植物营养学问题,煤矿环境保护,1996,NO.5(11)Major problems and special techniques associated with reclamation of coal spoil piles in China,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cological Engineering (7-10 October ,1996)(12)Ecological restoration for mined degraded land of China,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cological Engineering (7-10 October ,1996)(13)安太堡露天煤矿水土流失特征与控制,煤炭学报,1997,NO. 5(14)山西煤矿区土地复垦研究,煤矿环境保护,1997,NO.2(15)Revegetation of mine soil on surface mine in loess area,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oil, Human and Environment Interaction, China Science & Technology Press,1998,(16)黄土区大型露天煤矿剧烈扰动土地生态重建研究,应用生态学报,1998,NO.6(17)露天煤矿排土场人为加速侵蚀及分类研究,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1998,NO.1(18)试析平朔矿区土地复垦新技术,煤矿环境保护,1998,NO.6(19)试论矿区生态重建,自然资源学报,1999,NO.1(20)安家岭露天煤矿土地利用结构预测,煤炭学报,1999,NO.2(21)机修梯田与矿区废弃地的再利用,科技导报1999,NO.4(22)大型露天煤矿生态系统受损研究——以平朔露天煤矿为例,生态学报1999,NO.6(23)Land Reclamation and Ecological Rehabilitation of degraded land of Opencast mine of Pingshuo Ataibao,China,Beijing International Land Reclamation and Restoration 2000.5(24)中国山西平朔安太堡露天矿退化土地生态重建研究,中国土地科学2000,NO.4(25)关于露天煤矿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几个问题,冶金矿山设计与建设,2000 NO.4(26)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效益演变与配置研究,自然资源学报,2001,NO.6(27)工矿区土地复垦、生态重建与可持续发展,科技导报,2001,NO.6(29)大型露天煤矿土地复垦规划案例研究,水土保持学报,2001,NO.5(30)我国煤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恢复重建,跨世纪土壤环境保护战略,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2.3(31)黄土区大型露天煤矿废弃地生境再造与群落重组背景研究,跨世纪土壤环境保护战略,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2.3(32)黄土高原大型露天采煤废弃地复垦与生态重建—以平朔露天矿为例,第三届海峡两岸山地灾害与环境保育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2.7(33)重建矿区生存空间,中国国土资源报,2002.4(34)平朔露天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研究14年,迈向21世纪的土壤科学论文集,2002.2(35)重建矿区生存空间,避免人口大迁移,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 ,NO.1(36)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环境条件分析——以平朔安太堡露天矿为例,农业资源与环境领域的地学问题研究,地质出版社,2003.5(37)山西矿区土地复垦科学研究与试验示范18年回顾,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4,NO.4(38)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研究面临的问题,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NO.4(39)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产学研基地的构建,中国地质教育,2005,NO.3(40)工矿区生态修复技术及案例分析,北京生态建设国内研讨会,2005,82、通讯作者论文(1)黄土区露天矿排土场生态建设中水分调控技术的研究,煤矿环境保护,2002,NO.5(2)黄土区大型露天煤矿废弃地植被恢复过程中的植被动态,生态学报2003,NO.8(3)矿区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研究进展,水土保持学报,2003,NO.6(4)植被根系与土壤抗冲抗蚀性的研究综述,水土保持研究,2003 ,NO.5(5)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能源环境保护,2003 ,NO.5(6)黄土区大型露天矿生态破坏过程中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3 ,NO.4(7)黄土区大型露天矿排土场水土流失评价,煤炭学报,2004,NO.2(8)黄土丘陵采煤塌陷地非污染生态影响评价,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4,NO.1(9)黄土区大型露天矿排土场水土流失致灾因子的确定,能源环境保护,2004,NO.3(10)黄土区大型露天矿复垦土壤基质原始形成环境及化学特征研究,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4,NO.2(11)矿区生态重建过程中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4,NO.2(12)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4,NO.3(13)Potentiality Study of Settlement Consolidation in the Urban-rural Fringe,中国矿业大学学报(英文版),2004,NO.4(14)城乡交错带居民点整理潜力研究——以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为例,农业工程学报,2005,增刊(15)运城市果园土壤主要微量元素含量与分布特征研究,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5,NO.3(16)土地开发、整理与复垦工程项目的生态影响评价方法亟待研究,露天采矿技术,2005,NO.3、其他合作论文(1)Improvement of mine soils by growing grasses in semi-arid areas and its ecological effects,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classifi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arid-desert soils ,August 20-29,1993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2)粗颗粒固体废弃物堆场的无覆盖复垦种植,土地复垦技术,1993,NO.1(3)矿山土地复垦中利用方向的决策,土地复垦技术,1993,NO.2(4)黄土区大型露天煤矿排土场岩土侵蚀及其控制技术的研究,水土保持学报,1994,NO.2(5)黄土高原土地破坏与复垦的流域管理,中国土地科学,1994,NO.2(6)复垦地种植利用方向的模糊评价,山西农业大学学报,1995,NO.4(7)山西煤矸石风化层中重金属元素及盐分对复垦利植的影响,煤矿环境保护,1995,NO.4(8)黄土区大型露天煤矿排土场复垦决策的商榷,资源环境与持续发展战略论文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5(9)黄土区大型露天煤矿排土场时空变化与水土保持关系,水土保持持续发展——第三届全国水土保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编,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12(10)当前我国矿区土地复垦的症结及解决思路,煤矿环境保护,1996,NO.6(11)Problems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 the large surface mine on the Loess Area,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cological Engineering (7-10 October ,1996)(12)露天煤矿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规划决策支持系统,煤矿环境保护,1997,NO.2(13)黄土区露天煤矿土地复垦专家系统的研制,煤矿环境保护,1997,NO.5(14)露天矿排土场生态分类研究,煤矿环境保护,1997,NO.5(15)大中型矿山废弃地复垦对策,中国煤炭,1997,NO. 1(16)山西矿区农业持续发展的择诀:矿区生态重建,山西农业大学学报,1997,NO.1(17)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Mining Land ——Taking Xiaoyi Bauxite Mine for Example,Ecological Engineering(美国) ,1998,被SCI收录(18)采矿废弃地生态重建专家系统的研制与应用——以安太堡露天煤矿为例,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1998,NO.3(19)黄土区大型露天煤矿土地复垦信息系统的建立,计算机与农业,1998,NO.3(20)黄土区大型露天煤矿土地复垦专家系统的程序设计,煤矿环境保护,1998,NO.2(21)矿区“生态重建”效益的阶段性及其定量评价探讨,煤矿环境保护,1998,NO.3(23)Ecological Rebuilding and land reclamation in surface mines in Shanxi Province, China,Journal of Ecological science(24)阳泉煤矸石山浅层矸石风化物水分特征初探,煤炭学报,1999,NO.4(25)露天煤矿土地破坏预测研究,煤矿环境保护,1999,NO.2(26)露天煤矿待复垦土地生产潜力评价方法研究,煤矿环境保护,1999,NO.2(27)露天煤矿废待复垦土地评价模型的建立,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1999,NO.1(28)露天煤矿废弃地生态重建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系统分析与总体设计,生态学杂志,1999,NO.2(29)大型露天煤矿生态重建的效益分析,生态经济,1999,NO.5(30)沙棘对黄土高原地区露天煤矿土地复垦的作用,水土保持通报,1999,NO.5(31)煤矸石山立地条件与林业复垦研究——以山西统配煤矿为例,山西林业科技,1999,NO.1(32)露天煤矿待复垦土地适宜性评价单元类型划分,山西农业大学学报,1999,NO.1(33)山西矿区土地的持续发展与生态系统重建,山西土地,1999,NO.2(34)刍议中国土地复垦与矿区生态重建的特殊性,第六 次全国土地复垦学术会议——世纪之交的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论文集,1999,10(35)安太堡露天煤矿废弃地生态重建限制因子分析及治理对策研究,第六 次全国土地复垦学术会议——世纪之交的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论文集,1999,10(36)安太堡露天煤矿排土场刺槐生长状况研究,煤矿环境保护,2000,NO.2(37)黄河中游地域露天煤矿排土场复垦方式特殊性的探讨,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0,NO.4(38)安太堡露天煤矿复垦土地野生植物侵入研究初报,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0,NO.4(39)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land utilization structure in Antaibao opencast mine,北京,国际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学术讨论会,2001(40)大型露天煤矿废弃地生态重建的理论与方法,水土保持学报,2001,NO.5(41)大型露天煤矿人工扰动地貌生态重建研究,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1,NO.3(42)安太堡露天煤矿复垦地土壤养分相关研究,煤炭环境保护,2001,NO.5(43)工矿区土地复垦、生态重建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土地科学,2002,NO.2(44)安太堡露天煤矿排土场植被恢复的主要限制因子及对策,水土保持研究,2002 ,NO.1(45)矿区生态重建中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煤矿环境保护,2002,NO.4(46)露天矿大型排土场水蚀控制的径流分散概念及其分散措施,煤炭学报,2003,NO.5(47)平朔安太堡露天矿排土场土壤种子库研究,水土保持学报2003,NO.6(48)露天矿大型排土场水蚀特征及其植被控制效果,水土保持学报,2004,NO.1(49)大型排土场“径流分散”水蚀控制模式及其设计探讨,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4,NO.1(50)大型矿区工业旅游及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以平朔矿为例,生产力研究,2004,No.4(51)基于生物学科系统回顾法的智能信息处理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NO.3

1931年,经虞宏正教授推荐,进入中央地质调查所,在该所的土壤研究室和美国专家一起工作。1934年侯光炯任该室副主任,1937年晋升为主任。为了查清我国的土壤资源,他历尽艰辛,和同事们一起开展了大面积的土壤调查,取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写出了《河北省定县土壤调查报告》、《中国北部及西北部之土壤》、《四川重庆区土壤概述》及《甘肃省东南部黄土之分布利用与管理》等论文。大量的实践使他牢固地树立了土壤科学必须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信念。1935年,侯光炯作为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的代表和邓植仪、张乃凤一起代表中国出席了在英国牛津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土壤学大会,并宣读论文,首次对水稻土的发生、层次形态划分,特别是水稻土层次形态与生产力的关系,作了科学论述。会上还展出了,各种水稻土标本,系统地展示了中国水稻土的研究成果,受到与会科学家的重视。会后,侯光炯得到苏、美、德、法、英、意、匈、荷兰、瑞典等10多个国家的代表的邀请和中华教育基金会的资助,去各国进行访问和合作研究。侯光炯带着“中国土壤与欧美土壤有什么不同”的问题在外国进行了3年考察和研究。在瑞典写出了《土壤胶体两性活动规律》论文,在苏联写了《红壤成分与茶叶品质的关系》论文。抗日战争期间,受研究条件所限,他的一些有关研究农业土壤方法的创建,竟是在家中进行的。女儿帮助采集标本,妻子帮助试验。初试成功的“土壤粘韧性测定法”可以方便地用于测定土壤矿质胶体的性质,从而受到国内外同行们的重视。1946年,侯光炯转入四川大学任教授,主讲土壤肥料学、土壤化学、土壤地理学等课程。他教学认真负责,实行启发式教学,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学术讨论、野外考察和科学研究。在这期间,与青年教师合作写了《土壤吸附养分状况和土壤粘韧性的关系》、《用粘韧曲线鉴定土壤特性》和《粘韧曲线的测定》3篇论文,刊于第四届国际土壤学大会论文集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侯光炯应邀参加全国首次土壤肥料会议。朱德同志关于“土壤科学必须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号召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加坚定了他对中国土壤科学的发展要走自己的道路的信念。1952年院系调整后,成立了西南农学院,侯光炯任该院教授。为了使土壤科学紧密为农业规划和农业生产服务,他承担了云南橡胶宜林地考察;长江上游的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流域的土壤调查,以及后来的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西南区农业土壤区划等任务。在完成这些任务的同时,写出《中国土壤粘韧性研究》,该文曾在匈牙利全国土壤学会上宣读,并译成俄文,转载入前苏联《土壤学》杂志,引起了国外行家们的共鸣;写出了《四川盆地内紫色土的分类与分区》,作为在巴黎召开的第六届国际土壤学大会的论文;写出《利用土壤层次评价土壤肥力的研究》论文,并在罗马尼亚召开的第八届国际土壤学大会上宣读。侯光炯认为,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必将带动土壤学科的发展。1956年,侯光炯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兼任中国科学院重庆土壤室主任,集中精力研究紫色土,于1960年提出了“农业土壤生理性”的见解。“文化大革命”期间侯光炯虽处困境,长期卧床的妻子又不幸去世,家庭和精神上的遭遇丝毫没有动摇他继续研究农业土壤的决心。1973年以来,他深入广阔农村长达18年之久,在四川简阳镇全区和长宁县相岭区蹲点,进行土壤科学理论应用的研究,提出了旱地的“大窝栽培”和冬水田的“自然免耕”技术,经大面积推广,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受到广大科学工作者的重视和农民的欢迎。侯光炯从事农业教育和土壤科学研究几十年如一日,勤于思考,敢于创新,热爱祖国、热爱科学,1955年被遴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曾先后被选为第一、二、三、五、六、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6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89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光荣称号,以表彰他为发展中国土壤科学所作的贡献。土壤学家。上海金山人。1928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农化系。西南农业大学教授、自然免耕研究所所长。从事土壤学教学与科研工作达60年之久,在土壤肥力和土壤地理研究方面发现“光肥平衡”日周期变化的事实,从而开辟了土壤胶体热力学新领域;1986年通过鉴定的水田自然免耕新技术,到1988年底已在南方13省推广2200多万亩,增产率在15%以上;为适应土壤肥力研究的需要,创建了土壤胶体物理―土壤粘韧率和粘韧曲线,以及土壤胶体热力学+联式pH两种测定方法,并拟定了土壤肥力分类体系,为制定我国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05年5月7日出生于江苏金山县(今属上海)吕巷镇。1911年至1917年就读于金山县吕巷镇第三小学。1917年秋至1922年秋在江苏南通甲种农校攻读农科。1922年秋至1923年夏毕业留校任棉花实验室技术员。1923年秋至1924年7月免试升入南通大学农科就读。1924年7月至1928年夏转入北平大学农学院农化系攻读本科,获农学士学位。1928年秋至1931年3月就职于北平大学农学院。1931年3月至1946年8月到南京,供职于前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先后任调查员、室副主任、主任、主任技师。其间:1931年3月至1935年6月从事土壤调查、室内分析化验及水稻土研究。1935年7月赴英国牛津大学出席第三届国际土壤学会议。1935年7月至1937年2月先后到英、荷、德、瑞典、芬、苏、匈、意、美等国考察或短期合作研究。1937年2月至1938年7月回到南京前中央地质调查所,主持土壤研究室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随迁长沙。先后赴浙东、赣中、湘南进行土壤调查。1938年8月至1940年8月随所迁重庆北碚,继续主持土壤研究室工作。1940年8月至1941年8月借调到江西地质调查所筹建土壤室和红壤改良实验室。1941年8月至1942年初回北碚原单位研究四川土壤。1942年初至1942年冬兼任四川大学和前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前身之一)土壤学教授。1943年初至1946年8月回土壤研究室工作,并兼重庆大学、川北大学教授。1946年8月至1948年任四川农改所技正,兼任四川大学农学院、铭贤学院(山西农业大学前身)教授。1948年起专任四川大学农学院教授。1948年至1952年12月任四川大学农学院教授。1952年12月至1996年11月逝世前在西南农业大学任教授,博士导师,先后兼任西南农业大学土化系主任、西南农科所土化系主任、中国科学院重庆土壤研究室主任、四川土壤研究室主任、宜宾自然免耕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1996年任西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其间: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中国农科院学术委员。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6月赴匈牙利出席第六届国际土壤学会议。1964年6月赴罗马利亚出席第八届国际土壤学会议。1972年春至1980年春在四川简阳镇农村蹲点从事科研及高产试验、示范、推广。1978年至1983年任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土壤研究室主任。1980年春至1980年秋在宜宾江安县铁清乡蹲点从事科研及高产试验、示范、推广工作。1980年秋至逝世在宜宾长宁县农村蹲点科研,重点进行自然免耕高产研究、示范和推广。1994年4月赴墨西哥出席第十五届国际土壤学会议,会后顺访美国进行学术交流。1996年11月4日因病逝世,享年92岁。

土壤期刊投稿

土壤通报初审过了外审会难。根据查询相关资料信显示,外审是期刊审稿第二环节,外审也叫复审,也是期刊审稿中最为关键的环节,通过率自然是把控严格,可以说外审的通过率是期刊审稿各个环节中最低的,拒稿率是比较高的,其余初审和终审相对容易通过。

土壤科学,或者环境保护前沿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