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人口经济学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2024-07-08 10:58:24

人口经济学论文发表

于学军,男,汉族,1958年10月出生,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经济学博士。 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主席。

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作者是皮撤

“经济学帝国主义”与社会学的反击20世纪70年代,经济学家贝克尔出版了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一书,尝试用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和概念来解释一些非经济问题。贝克尔与199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都是芝加哥大学的教授,但科斯的科研成果主要是论文,而贝克尔则是多产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在他所有的论著中,《生育率的经济分析》是当代西方人口经济学的创始之作;《人力资本》是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的经典,是席卷60年代经济学界的“经济思想上的人力投资革命”的起点;《家庭论》1981年在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时被该社称为是贝克尔有关家庭问题的一本划时代的著作,是微观人口经济学的代表作。因而,这三部著作被西方经济学者称为“经典性”论著,具有深远的影响。此外,西方经济学者把贝克尔的时间经济学和新的消费论称为“贝克尔革命”。

李仲生博士长期从事新兴边缘学科人口经济学研究,出版专著《人口经济学》等5部,合著1部,代表性日文专著《中国的人口变动──从人口经济学角度分析》在2002年荣获首届日本“华人学术奖”。日本人口学会高度评价了这部学术专著,国内的人民日报、新华社和中共中央统战部等数十家媒体和部门报道他的研究成果。日本著名人口学家佐佐木阳一郎指出:“这部专著以推行世界上最强有效的人口控制政策的中国人口问题为题,意义深远,内容丰富,具有独创性,正因为如此,他荣获千叶大学社会文化科学研究科第一号经济学博士的荣誉。”回国后主持教育部留学基金项目《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研究,该研究成果2004年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后受到广泛关注,人民日报、《前线》杂志以及欧美同学会通讯等都为此作了书评。2006年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专著《人口经济学》,人民日报理论版、《中国人口科学》以及中国人口报等为此作了书评,同年该著作获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人口学会第四届中国人口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在人民日报理论版、《中国人口科学》、《求实》、《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国统计》、《中国人才》、《中国人力资源开发》、《人口与经济》、美国《中国经济评论》、日本《亚洲文化研究》以及日本《东瀛求索》等中外核心刊物和一般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人口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日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及其变化》等120余篇,代表性论文《中国的未来经济发展与劳动力因素》获国际优秀论文奖,总研究成果达400多万字。在日本留学14年期间,曾参加过30多次在日本举行的国际性学术会议和日本全国性学术会议,并多次提交论文发表演讲。 1、《没有播出的故事--半生博士梦》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传记著作,2001年5月。2、《中国的人口变动--从人口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日本侨报社,2002年5月。3、《人口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 1、《中国的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载日本《城西大学经济经营纪要》1995年。2、《中国的乡镇企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载日本《亚洲文化研究》1996年总第3期。3、《中国经济多重结构的变化》,载日本《亚洲文化研究》1997年总第4期。4、《论人口过度增加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中国的人口变动和经济成长》,载日本《亚洲文化研究》1998年总第5期。5、《中国的出生力变动及其要因》,载日本《千叶大学社会文化科学研究》1999年总第3期。6、《中国的将来人口和结构变动》,载日本《东瀛求索》1999年总第10期。7、《中国的人口流动》,载日本《千叶大学社会文化科学研究》2000年总第4期。8、《中国的将来人口变动和经济发展》载日本《亚洲文化研究》2000年总第7期。9、《中国的经济转换与雇用及失业》,载日本《亚洲文化》2000年总第24期。10、《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原载《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人口与计划生育》2001年第5期。11、《中国的经济开放与经济型人口流动》,载《人口与经济》2001年第6期。12、《中国的人口增长和动态变化》,载日本《东瀛求索》2001年总第12期。13、《中国的人口与经济发展趋势展望》载《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年第2期。14、《中国的经济增长及其人口因素》载日本《亚洲文化研究》2002年总第9期。15、《日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及其变化》原载《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2年第10期;转载于中国文史出版社编《中国经济技术发展优秀文集(第一卷)》,2003年6月。16、《转轨时期的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载《西北人口》2002年第4期。17、《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原载《人口与经济》2002年增刊;转载于北大学子编辑部编《北大学子》2003年第3期。18、《人口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载《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19、《中日企业在职教育培训模式比较》载《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3年第1期。20、《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化》载《人口与经济》2003年第2期。21、《中国的人口与经济发展》载《中国当代思想宝库》一书,2003年4月。22、《中国如何应对21世纪人才大战》载《中国留学生创业》2003年第5期。23、《中国乡镇企业发展与影响因素》载《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年第3期。24、《中国的经济起飞与人口动态》载日本《亚洲文化研究》2003年总第10期。25、《发达国家的人才竞争策略》载《中国留学生创业》2003年第8期。26、《中国生育率转变的因素分析》,载《西北人口》,2003年第4期。27、《中国人口控制的人口效果》,载《中国统计》,2003年第12期。28、《中国的未来经济发展与劳动力因素》,载《中华名人文论大全》,2004年4月。29、《经济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经济圈的发展》,载《求实》,2004年第5期增刊。30、《人口转变与经济发展》,载《跨世纪中国改革开放的理论与实践》,2004年8 月。31、《人口投资与经济发展》,载《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4年第8期。32、《人口质量与科技进步》,载《中国当代经典论文》,2004年9月。33、《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载《当代杰出管理专家人才名典 Ⅱ》,2004年9月。34、《中国的人口增加与粮食供求》,载《当代中国科教文集》2004年9月。35、《中国的经济转型与失业》,载《与时俱进 走向辉煌》,2004年9月。36、《人口质量与劳动力素质》,载《中国人才》,2004年第10期。37、《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载《当代中国百业英才业绩·论文卷》,2004年10月。38、《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原载《人民日报》理论版,2004年11月16日;转载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人口与计划生育》,2005年第2期。39、《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与剩余劳动力》,载《人口与经济》,2004年第6期。40、《人口质量与经济发展》,载《中国改革发展理论文集》,2004年12月。41、《人口老龄化与储蓄消费》,载《历史的回眸──共和国改革文集》,2004年12月。42、《中国人口控制的人口经济效益》,载《建国五十五周年优秀论文获奖文库》,2005年1月。43、《人口发展与资源》,载《中国党政经济文献》,2005年1月。44、《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载《21世纪理论与发展优秀论坛精典》,2005年2月。45、《试论乡镇企业就业与剩余劳动力的关系》,载《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2005年2月。46、《论21世纪全球化的人才竞争策略》,载《新世纪人力资源开发与就业》,2005年2月。47、《古典经济学派的人口经济理论》,载《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5年3月。48、《人口转变的模式与经济发展》,载《中国当代思想宝库》,2005年4月。49、《人口与矿产资源、能源》,载《共和国的辉煌理论成果卷》,2005年4月。50、《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载《当代专家论文精选》,2005年5月。51、《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载日本《亚洲文化研究》(日文),2005年总第12期,2005年6月。52、《人口与土地、森林资源》,载《当代创新专家文论大全》,2005年6月。53、《人口与劳动力供给》,载《中流砥柱》,2005年9月。54、《中国的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载《WTO与中国经济》,2005年10月。55、《论凯恩斯学派的人口经济学说》,载《中华名人文论大全 Ⅱ》,2005年10月。56、《论就业政策与充分就业》,载《中华名流世家──中华成功思想博览》第二卷,2005年11月。57、《论早期的经济适度人口学说》,载《中国精神文明大典 论文卷》,2005年12月。58、《工业化和人口城市化》,载《华夏名人论坛》第二卷,2005年12月。59、《战后发达国家的人口经济发展》,载《新时期发展战略的理论与实践》,2005年12月。60、《现代经济适度人口学说》,载《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61、《从萧条到低速增长的日本经济》,载《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年第1期。62、《西方就业理论的演进与发展》,载《感动中国 人民公仆》,2006年1月。63、《生育率的经济决策与经济分析》,载《中国当代优秀领导理论文选》,2006年1月。64、《美国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载《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6年第2期。65、《英国工业化时期的人口与经济起飞》,载《文明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与实践》,2006年3月。66、《21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经济发展》,载美国《中国经济评论》,2006年3月号第6卷第3期。67、《苏联和东欧各国的人口经济发展》,载《人口与经济》2006年增刊,2006年4月。68、《日本的工业化与人口城市化》,载《中华知名人物理论创新宝库 论文全集》2006年4月。69、《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经济发展》,载《西北人口》,2006年第3期。70、《日本的人口转变和战后经济复兴》,载《中国创新报道论文集》2006年5月。71、《日本企业的管理模式及其分析》,载《中国管理科学研究文献》,2006年6月。72、《死亡率转变的经济理论与分析》,载《中国科技发展精典文库》2006卷,2006年6月。73、《英国的工业革命与人口增长》,载《永葆共产党人先进本色 文论集》,2006年6月。74、《近代的世界人口与经济发展》,载《感动中国──时代杰出新闻人物》(经典理论卷),2006年9月。75、《对孩子数量和质量选择理论的分析》,载《中华功勋人物论坛文库》,2006年11月。76、《日本人口学科体系对中国的启发》,载《中国人口科学》,2006年第6期。77、《20世纪前期发达国家的人口与经济发展》,载《中华文明榜》,2006年12月。

人口经济学论文发表ppt

把人口经济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进行研究,始于20世纪30~40年代,发展于60~7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汉森从宏观角度研究了人口和经济的关系,认为人口增长刺激投资增长,从而经济也会增长;人口停滞,经济也会停滞。他主张鼓励生育,增加人口。西蒙在1977年发表了《人口增长经济学》。他认为,人口增长能给食物、资源等问题的解决带来刺激,人类智力的绝对增长,也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条件。他力图证明技术变化、劳动生产率和资本投资是人口增长的正函数,若干年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会享有较高的人均收入,因而他也持鼓励人口增长的观点。与此同时,《人口爆炸》一书作者埃利希,《增长的极限》一书作者梅多斯则持有另外的看法。他们认为人口增长已经超过食物增长,使自然资源枯竭,环境和大气污染,“世界行将人口爆炸,人类灾难就要来临”。他们主张全球必须保持平衡,出生和死亡人数相等,投资率和折旧率相等,人口和工业都要实现“零值增长”。还有一些学者主张“经济适度人口”理论,法国的索维和美国的斯彭格勒分别在60年代和70年代发表了《人口通论》和《人口经济学》,考察了人口增长和消费需求、人口增长与自然资源、人口增长与投资的关系。他们认为人口增长一方面需要加快资本积累,以便增加开发自然资源的投资,另一方面由于要把国民收入的更大部分用于消费而降低资本积累的速度,于国民经济发展不利,因而主张控制人口增长,最好是有个“适度人口”。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和经济学界,提出了在中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节制生育问题。经济学家马寅初具体分析了中国人口增长过快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提出了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与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观点。人口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口经济过程中人口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即人口经济关系。一方面考察经济对人口的制约作用,另一方面研究人口对经济的影响作用。通过这两方面的考察,揭示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及其运动的规律性。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人口与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及其变化规律;人口与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生态平衡,人口投资与经济投资;儿童成本收益分析等。人口经济学是介于经济学和人口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人口经济学和人口学、人口社会学、人口地理学、人口心理学、人口生态学一样,是人口科学体系的组成部分。由于经济是制约人口过程的决定性因素,人口的自然变动、迁移变动和社会变动,无一不受经济发展的决定和制约,都是在经济的影响和支配下发展的。研究人口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对于认识人口现象,揭示人口过程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人口经济学是人口科学体系的重要分支,在人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人口经济学与工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生态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等具有相同的性质和特点,是经济科学的组成部分。由于人口是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和体现生产关系的生命实体,人口对经济运动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它可以加速或延缓经济的发展,因此,人口经济学在经济科学体系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世界著名人口学家、法国国立人口所所长皮撤(B. Pichat)在1957年为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撰写了《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开始对人口老龄化进行开创性地、系统性地研究[ ],此书的出版标志着社会老年学的诞生。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短时间内难以改变。人口问题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面临的问题,是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始终是中国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坚持不懈地在全国范围推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鼓励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孩子,依照法律法规合理安排生育第二个子女。经过30年的艰苦努力,中国在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有效地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把生育水平降到了更替水平以下,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历史性转变,成功地探索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道路,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对稳定世界人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中国政府坚持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将人口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努力使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适应。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每年召开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专题座谈会,统筹考虑,协调部署,动员全社会力量,采取法律、倡导、经济、行政等多种措施综合治理和解决人口问题,把发展经济、开展计划生育、普及教育、提高健康水平、消除贫困、完善社会保障、提高妇女地位、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等紧密结合起来。2003年,将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更名为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以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和综合协调,更加科学地制定和实施人口发展规划。2004年初,中国政府组织多学科的专家学者,正式启动了“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对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等的变化趋势及其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相互影响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已经提出了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将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本强国的人口发展战略思路,为科学制定国家中长期人口发展规划和国民经济总体规划,实现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2006年2月9日,中国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未来十五年的人口目标是将人口数量控制在十五亿以内。其在人口与健康领域确定的发展思路之一,即是控制人口出生数量,提高出生人口质量。重点发展生育监测、生殖健康等关键技术,开发系列生殖医药、器械和保健产品,为人口数量控制在十五亿以内、出生缺陷率低于百分之三提供有效科技保障。另三个发展思路包括:疾病防治重心前移,坚持预防为主、促进健康和防治疾病结合。研究预防和早期诊断关键技术,显著提高重大疾病诊断和防治能力;加强中医药继承和创新,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以中医药理论传承和发展为基础,通过技术创新与多学科融合,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构建适合中医药特点的技术方法和标准规范体系,提高临床疗效,促进中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研制重大新药和先进医疗设备。攻克新药、大型医疗器械、医用材料和释药系统创制关键技术,加快建立并完善国家医药创制技术平台,推进重大新药和医疗器械的自主创新。纲要称,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有效防治重大疾病,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和全民健康水平,迫切需要科技提供强有力支撑。为此,该纲要还将“安全避孕节育与出生缺陷防治”、“心脑血管病、肿瘤等重大非传染疾病防治”、“城乡社区常见多发病防治”、“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先进医疗设备与生物医用材料”等,确定为人口与健康领域科技发展的优先主题。从数量、素质、结构、分布来看,中国人口的现状如下:一、人口数量2005年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075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6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617万人,出生率为12.40‰;死亡人口849万人,死亡率为6.51‰;自然增长率为5.89‰。2005年人口主要构成情况单位:万人庞大的人口数量一直是中国国情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虽然中国已经进入了低生育率国家行列,但由于人口增长的惯性作用,当前和今后十几年,中国人口仍将以年均800-1000万的速度增长。按照目前总和生育率1.8预测,2010年和2020年,中国人口总量将分别达到13.7亿和14.6亿;人口总量高峰将出现在2033年前后,达15亿左右。受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第三次出生人口高峰的影响,在2005年-2020年期间,20岁-29岁生育旺盛期妇女数量将形成一个高峰。同时,由于独生子女陆续进入生育年龄,按照现行生育政策,政策内生育水平将有所提高。上述两个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中国将迎来第四次出生人口高峰。庞大的人口数量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多方面影响,在给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的同时,也给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带来沉重的压力。我国于2005年底开展了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这次调查以全国为总体,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为次总体,采取分层、多阶段、整群概率比例的抽样方法。最终样本单位为调查小区。这次调查的样本量为170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31%。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通过调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调查的各项任务已基本完成。二、人口素质中国政府加大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力度,不断提高人口健康素质。平均预期寿命已从新中国成立前的35岁上升到2004年的71.8岁,孕产妇死亡率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1500/10万下降到2004年的51/10万,婴儿死亡率从新中国成立前的200‰下降到2004年的29.9‰,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建国初期的250-300‰下降到2004年的28.4‰。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大幅度减少。非典型肺炎、禽流感等新发传染病得到有效的监测和控制,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从总体上讲,中国人口健康素质仍然不高。每年出生缺陷发生率为4-6%,约100万例。数以千万计的地方病患者和残疾人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防治艾滋病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据估计,截至2003年12月,中国现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约84万,2004年疫情处于从全国低流行和局部地区及特定人群高流行并存的态势。中国政府加快发展教育事业,人口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高。2004年,中国普及九年义务制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达到93.6%,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01年(其中男性8.5年,女性7.51年),比1990年提高了1.75年;人口粗文盲率(15岁及15岁以上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降少到8.33%,比1990年时下降了7.55个百分点。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大学以上占5.42%、高中占12.59%、初中占36.93%、小学占30.44%,受高层次教育的人数大幅度增加,受小学教育人口比重逐步下降。中国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总体水平还不高,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口粗文盲率大大高于发达国家2%以下的水平;二是大学粗入学率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三是平均受教育年限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的人均受教育水平,而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1年)。并且,城乡人口受教育程度存在明显差异。2004年,城镇人均受教育年限为9.43年,乡村为7年;城镇文盲率为4.91%,乡村为10.71%。三、人口结构从人口年龄结构看,在2004年末全国总人口129988万人中,0-14岁人口为27947万人,占总人口的21.50%,15-64岁人口为92184万人,占70.92%;65岁及以上人口为9857万人,占7.58%。上述数据表明:第一,当前中国人口社会抚养比较低,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大,劳动力资源丰富,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未来一、二十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红利期。但庞大的劳动年龄人口也给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目前,中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近千万,农村剩余劳动力2亿多。并且,劳动年龄人口将保持增长态势。据预测,2016年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将达到峰值10.1亿,2020年仍高达10亿左右。这对就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事业提出了更高要求。第二,2000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7%以上,根据国际标准,中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据预测,到2020年,65岁老年人口将达1.64亿,占总人口比重16.1%,80岁以上老人达2200万。中国老龄化呈现速度快、规模大、“未富先老”等特点,对未来社会抚养比、储蓄率、消费结构及社会保障等产生重大影响。第三,从人口性别结构看,2004年末男性人口66976万人,占51.5%,女性人口63012万人,占48.5%,总人口性别比为106左右。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为117,2003年为119,少数省份高达130。为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势头,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颁布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关于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的规定》等法律法规,启动了“关爱女孩行动”,倡导男女平等,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四、人口分布从城乡分布来看,2004年末全国城镇人口达到54283万人,占总人口的41.76%,乡村人口为75705万人,占58.24%。近年来,由于积极推进人口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实施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战略,人口城镇化率以每年超过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采取多种措施和合理规划,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努力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环境,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2004年,中国流动人口已经超过1.4亿。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劳动力,同时也改善了农村的经济状况。按人口城镇化率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测算,到2020年还将从农村转移出3亿左右的人口。与此同时,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体系却严重滞后,亟待完善。庞大的流动迁移人口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构成巨大压力。流动人口就业、子女受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以及计划生育等方面的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严重制约着人口的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面临困难。面对复杂的人口问题,中国政府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不断完善人口政策与方案,用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同时,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统计局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网址:

人口经济学论文发表笔记

一、毕业论文撰写前理论准备的重要性由于毕业论文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是检验学生数年学习中掌握知识的程度、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水平的一份综合性答卷,所以毕业论文撰写前的理论准备显得十分重要。首先,毕业论文撰写前的理论准备是毕业论文撰写的基础。选好了毕业论文的题目,必须进行理论准备,否则积累资料、形成论点和论据都会迷失方向。以《对发展和完善建筑市场的有关问题思考》一文为例,论题一旦确定,必须接着实施理论准备,对什么是市场?什么是建筑市场?建筑市场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发展和完善建筑市场的条件和基础是什么?等等,必须先进行理论回答,然后再按照理论思路去搜集资料,再形成论点和论据。有人以为这种做法违背了“结论产生于调查研究的末尾”的惯例,其实,学生所选的一般都是自己比较熟悉的,已有相当程度感性接触的领域的论题,从已有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毕业论文撰写的重要一步,只有这样才能在以后的调查研究、搜集资料阶段来验证这种理性认识的正确与否。其次,毕业论文撰写前的理论准备是积累资料的向导。毕业论文的撰写应积累什么资料?这是极大多数没有毕业论文撰写经验的学生所碰到的最大难题。有许多学生在那里盲目地搜集资料,但一旦到想使用资料时才发现已有的资料没有什么用,赶快再去搜集要用的资料,时间却已不允许,问题就出在没有理性认识的资料搜集只是一种盲目的搜集。比如,有一命题为《试论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论文,由于作者对劳动者素质的认识没有上升到理性的高度,结果作者只搜集了人们接触最多,最易关注的劳动者的身体素质、文化科学素质的资料,而没有搜集深层次的劳动者思想道德素质的资料,导致了搜集过程中的片面性。最后,毕业论文撰写前的理论准备是形成论点和论据的必要条件。确定论题只是确立了中心论点,还必须提出相应的从属论点,使中心论点得以展开,为此,必须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包括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乃至自然科学的知识,否则只能把文章写成就事论事式的工作报告,比如毕业论文《“城市更新”与园林绿化关系的几个问题》一文的作者,由于没有从理论上剖析两者关系,没有深刻认识到两者关系实质上是人口、经济、社会、环境之间如何协调,如何使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结果虽拥有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但只限于一般的泛泛之谈,成为如何搞好城市绿化建设的报告书,层次太低。二、毕业论文撰写前理论准备的范围撰写毕业论文必须掌握较为广博的理论知识,只有知识面广、功底深厚,才能在论文撰写中左右逢源,得心应手,显示出很大的能动性。如果知识面窄、底于很薄,在论文撰写中往往会受到很大的局限,写出来的论文要么空空洞洞,要么处处出错、闹出笑话。所以,在毕业论文撰写前必须进行理论准备,以积累知识。那么,撰写毕业论文必须具备哪些方面的理论知识呢?以经济学论文来讲,首先要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交换的规律的科学。”(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259页)它指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因而是所有经济学科的理论基础。在当前尤其显得重要的是要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它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社会主义时代的新的发展,是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理论。因此,撰写各种经济学毕业论文,都必须首先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原理作指导,它是撰写经济学毕业论文时必须掌握的最重要的基础理论。其次,还要掌握应用经济学知识,包括工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商业经济学、财政学、外贸经济学、金融学、企业管理学,等等。这些学科所研究的规律性问题比政治经济学具体得多,不仅涉及生产关系改善、调整、改革,而且涉及生产力的合理配置;不仅研究经济规律,而且研究管理方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可应用的特征。因此,它对于研究现实经济问题具有更直接的指导意义。比如撰写《试论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论文,就必须掌握人口经济学知识,任何一本人口经济学教程都没有例外地指明了劳动者的素质实际上说的就是人本身认识、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其中主要的根本的素质就是人口的身体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科学素质。不少教材还提出了对这三方面素质测定的一些数量指标,如果学生掌握了这些理性知识,就不至于闹出前面所讲的笑话,从中可见掌握应用经济学知识的重要性。再次,还要掌握研究经济现象必须具备的方法论知识,这主要是指经济数学、统计学、会计学、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技术等有关数量分析方法的基本知识。任何经济现象都表现为质和量的统一。因此,对经济问题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就不能只停留在质的分析上,还必须进行量的分析,否则,研究只能停留在粗浅的阶段。毕业论文撰写中的一个通病就是满篇理论,而不进行实证分析,如果有也多是一些观点加例子。在不具备充足的条件下,例证分析是没有说眼力的,因为在不同的条件下,同样的事例可以传达不同的信息,而一些现代数量分析方法却可以避免发生类似错误。所以,不少人认为撰写经济学论文而不掌握数量分析的基本方法是很难取得成功的。此外,还要掌握一些与经济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当今时代是各学科知识大融通的时代,单靠某一学科的知识已难以攻克社会经济难题,只有运用多学科的综合力量,才能完成这一任务。比如,研究经济问题除了要有较为扎实的经济基础理论外,还须拥有一般的自然科学知识,特别要了解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深刻影响,因为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运用。此外,生产关系的变革还要受到多种社会条件的制约,因此,毕业论文的作者还应掌握政治、历史等其他社会科学知识。三、理解和正确运用基本理论的基本方法为了深刻理解和正确运用基本理论,要注意下列各点:首先,与论题有关的经典著作和重要文章要做到读懂读通。毕业论文作者要选定与论题密切有关的经典著作和重要文章,加以反复阅读,边读边想,直到读懂、想通与论题有关的理论问题,切忌一知半解或片面的理解。为了加深理解,最好的办法是做读书笔记,把与论题有关的理论要点、警句摘录下来,有了体会还可写读书心得,如果是自己的书或报刊、杂志则可以作眉批,或把疑点、难点作出标记注在上面,以备日后进一步研究。其次,要科学地掌握理论,必须善于联系。一是联系理论所形成的客观条件,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确切地理解这一理论的内容。比如,要撰写《关于培育和完善建筑劳动力市场的思考》,就必须把市场形成的前提条件联系起来考虑,掌握了市场形成的一般前提条件,自然而然也就引申出建筑劳动力市场形成的前提条件:其一,体制条件;第二,相关市场条件3其三,行业用工特殊性条件。二是联系与其相关的理论,这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把握这一理论的实质。仍以上文为例,要揭示建筑劳动力市场产生的客观必然性,不仅要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还应掌握与此相关的理论,譬如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一事物的产生总是它事物作用的结果,从这一原理我们认识到,建筑劳动力市场之所以能在当代中国应运而生,也存在着孕育它产生的必然的前提条件,这推动着我们去探究促使建筑劳动力市场产生的“他事物”。最后,必须在理论指导下进行创造性的思考。撰写毕业论文必须有理论的指导,但是,理论并不能为人们提供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因此,阅读经典著作和重要文章,决不能只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其中的某些结论,而要创造牲地思考,努力从前人的知识中寻求某些启发,用以指导自己探索当前面临的问题。对于前人提出的结论中那些已经不适合现实情况部分,要敢于提出疑问,敢于提出新的看法,这并不像有人所认为的是“高不可攀”,只要我们刻苦钻研和思考问题,把所学到的前人论述一一用实践去检验它,把它一分为二,孰是孰非,把正确的错误的区分开来,分别排队研究,就自然会产生自己的见解,对前人的观点作出补充、发挥、纠正、批驳,就自然会形成自己的新观点,产生自己的毕业论文。历史学家张荫麟还在上清华中学时,就去大学旁听梁启超讲课,听后有不同意见,写了一篇反驳文章,文章质量很高,在杂志上刊登后,编辑以为是教授写的,将稿费寄到清华教授宿舍。梁启超十分欣赏他的才华,便精心培养他,结果,张荫肠二十几岁就成为一位历史学教授。一个十几岁的中学生能做到的,我们二十几岁的大学生,三四十岁的成人高校学生通过努力,为什么就做不到呢?更何况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前人提出的理论中那些没有涉及的问题必然会越来越多,我们要勇于思索,勇于开拓新的领域。

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

经济学毕业论文我们应该要怎么写呢?我们不妨一起来参考下范文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经济学毕业论文

一、 房地产业的现状与问题

近几年,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及政府启动内需的政策,都为房地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总体分析我国的房地产业仍处在绿色景气区内运行,但是,局部过热和结构性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1、房地产投资稳步上升,地域热点显现

发展经济理论告诉我们,资本积累,投资增加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没有投资的稳步增长,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实现从农业国向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转变。对于中国一个人口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保持一定的投资规模就尤为重要。近两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我国经济实现7.3%和8%的高增长率,其中投资贡献率高达3.6%左右。在国内产业结构在调整中,房地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从1990年的5.6%,逐步上升至2001年的20.7%(表1),弥补了传统产业投资增长率下降的遗缺,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慢慢显现出来。

从总量分析,在1997~2001年间,全社会投资增长率分别为8.6%,13.9%, 5.1%和10.3%,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率分别为 -1.2%,13.7%,13.5%和21.5%,略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但并没有出现1992~1993年增长率高达117%和165%的过热现象(图1)。

房地产开发投资结构基本合理,2001年住宅占投资总量的比重保持在66%,

其中普通住宅占51%,别墅和经济适用房分别占6%和9%,办公楼为12%,商业用房为12%。

从房地产持续投资热点的分布来看,它主要集中在以广州、上海和北京为

主导的三大城市群(图2),从2002年1-9月的统计数据来看,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山东投资增长率分别为29.%,31.4%,30%,33.4%,31.4%和40.1%。客观地讲,这些地区房地产投资热有其合理的因素,也有令人担心的一面。三大地带是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的水平提高,消费升级换代,大量外资的进入和劳动力的流动都会增加对房地产的需求,但是,与其他产品一样,房地产投资也要以需求为后盾,没有效的需求,房地产投资就不可能持续的增长。那么,我国的房地区性投资稳步增长是否有需求的支撑?

2、销售率空置率,地域分化明显

近几年,购房低息贷款、减免税费、户籍制度的松动是刺激居民购房的三大政策因素,2001年商品房屋和商品住宅的销售率(当年销售面积占当年竣工面积的比例)分别是88.4%和75%,其中商品住宅的销售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图3)。

但是,在销售率回升的同时,空置面积也在上升,达到12000万平方米,其中,空置期一年以上的为4000多万平方米,占当年房屋竣工面积的13.4%,高于国际警戒线10%。对于空置率需要我们做认真的分析。首先,空置率上升无论何种原因都不是一个好现象,空置率高意味供给与需求的不匹配、占压银行资金多,由此会影响资源的优化配置。其次,市场上任何一种产品都需要有合理的库存。房地产作为一种价值高的大宗商品,其合理的库存期、库存比率应该为多少?以住宅为例,我国房地产开发的房屋多是高层和多层,国外多是一家一户住宅,不同样式的住宅,其均好程度差异极大,因此,就有好卖与不好卖之分。那么,不同质的住宅空置率是否具有可比性,就值得商榷。此外,国外的空置率是以全部存量房为分母,而我国城镇存量房有多少至今仍是一个未知数。再次,地域差别。即便是在国内,不同地区经济实力的强弱,其对空置商品房屋的承受能力也大不相同。1998年东亚危机爆发后,海南空置商品房425万平方米,给当地房地产业和银行业带来重创,留下的是满目疮痍的“烂尾楼”,而当时上海的空置房屋接近700万平方米,占全国的七分之一,却能使之化险为夷,绝处逢生。

仍以房地产投资三大热点地区为例,1998~2001年,广东的商品房屋销售率为66%,69%,71%和68%,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在销售率走低的情况下,施工面积仍居高不下,这就不能不令人担忧。同期,上海的销售率为73%,90%。85%和100%。截至2002年9月,上海商品房屋销售面积为1404万平方米,当期竣工面积为1194万平方米,销售量大于竣工面积无疑有助于消化空置商品房屋。鉴于销售率和空置率是房地产前期投资经营活动的一个结果,因此,全面的、动态地分析新开工面积、施工面积、竣工面积和拆迁面积的联动关系,才能对销售率和空置率的变化做出正确判断。

3、价格基本平稳,结构变化突出

2002年1-9月份,全国一些大中城市的房屋销售价格涨幅较快,其中,宁波南昌、杭州、青岛、上海和厦门的销售价格指数分别为119.2、109.3、108.4、108.7、107.9和104.4,涨幅超前。但是,全国总体平均价格的走势力基本平稳,特别是与百姓相关的商品住宅价格涨幅很小,在北京等大城市还出现了小幅回落(图4)。

可是面对走低的价格,广大百姓却仍找不到自己能负担得起的住房,这就需要我们仔细分析平均价的构成,或者说住宅的结构。我们的统计分析中,只提供住房价格的平均数,却很少提供不同价位住宅所占的比例,或每套住宅的价格。以北京为例,近几年为配合旧城改造,增加了经济适用房的开发建设,低价位住宅的供给增加无疑会拉低平均价格。此外,北京这两年炒“入世”、炒奥运会,城市建设摊大饼式的急剧扩张,大量远郊别墅、高档住宅星罗旗布,由于远郊土地成本低,别墅的平价为7583元/平方米,低于近郊区11605元/平方米,这样大量城郊楼盘的推出,也有压低整体房价的作用。

因此,总体房价的合理并不意味着住房供给结构的合理,单位价格(元/平方米)的走低并不意味着每套住宅的总价位走低。北京等城市经济适用房单位价格虽有政府控制,但是由于每套住宅的建筑面积大、建筑标准高,造成每套住宅总价位过高,结果许多工薪阶层还是买不起。加之低价位住宅的地段不近人意,靠公交车上下班的工薪阶层多希望购买京城四环以内的住房,可低价位的住宅多在五环和郊外,在地铁、公交车等多种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的情况下,买经济适用房多为经济收入可观者也就不足为奇了。

4、炒地圈地热,成为房地产业发展的隐忧

实事求是的讲,北京等大城市房价高有其合理的一面,其中“五多”——常驻人口多、老外多、外来人口多、高收入者多和集团购买多都会推动房价上扬;但是,土地市场的不规范,炒地圈地热是造成北京等大城市房价盘升的根本原因。许多地产商借“旧城改造”之机或赶在2002年7月1日《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实施之前忙着圈地,以增加自已的土地储备,致使2001年北京购置土地面积增幅达到173%,在全国名列前茅(图5)。

圈地炒地让地产巨头从中获得了暴利,地价经多次转手越抬越高,房价也就跟着上去了,这种圈地炒地热对北京房地产业的发展可以说是贻害长远。熟话说“没有能长到天那么高的大树”,房地产的价格也不可能无休止地长下去。因为任何来京创业的企业或个人都不可能无视生产与生存的成本,短期的涨价也许在可承受范围之内,但是,当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超过可接受的成本,那么,北京就丧失去了吸引创业企业和人才的优势。香港土地成本高、房价高已成为其经济发展一大制约因素,这难道不应该引起我们的警觉和深省吗?

5、房地产信贷发展 有喜也有忧

房地产是一种投入大、价值高的资产,无论其投资与消费都不离开金融的支持。从住宅消费信贷方面分析,将抵押信贷机制引入住宅市场,对于多年来习惯于追逐的“大企业”、“大项目”、“大笔贷款”的中国银行业来说无疑是一重大突破,对于习惯了“量入为出”的广大百姓来说更是消费观念与行为的一次巨变。个人住房抵押信贷的迅速增长,不仅改善了银行资产结构,提高了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性、盈利性”,也促进了住宅生产与消费的良性循环。

从房地产开发信贷方面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几年银行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贷款增幅很小,致使国内贷款占企业资金来源的比重一直在22%徘徊。相比较,自筹资金和其他资金来源所占比重却不断上升。那么在企业自有资金不足、多年负债率高达76%的情况,自筹资金主要是依靠预售房款和银行的流动资金贷款。而消费者购房的预付款除一部分个人储蓄金外,相当一大部分来自银行贷款。因此,无论资金以何种形式出现,多是从银行的口子出去的。

那么,靠银行信贷搞投资是否会诱发房地产泡沫、金融风险?在现代信用经济社会,银行借贷作为一种融资的手段,其本身并不是泡沫,能否诱发泡沫取决于资金的投向和使用效率,如果将资金投向市场需求潜力大的中、低档普通住宅,投资的结果可以满足社会需求,增进社会的财富。反之,盲目地炒地、炒高档楼宇、高档娱乐设施,表面上热得不得了,实际上供求关系严重失调,泡沫就不可避免了。因此,分析房地产业是否存在泡沫,银行信贷的规模、增长速度只是一个变量,关键是看资金的投向和资产的'质量。

此外,银行自身体系是否健全也是抵御房地产信贷风险的关键。衡量银行体系健全的基本指标包括: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坏帐率)、经营管理水平、收益率和流动资产比率等。在1997东亚危机中,香港和新加坡的房地产信贷占银行资产的30~40%,却能在房地产价格大幅缩水时安然无恙,因为香港和新加坡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高达15~20%,不良资产率仅为3%,而韩国、菲律宾和泰国银行的资本资产比率在6~10%,不良贷款率高达22%,因此,房地产价格的波动使这些国家的银行陷入前所未有的灾难(collyns,2002)。在我国银行资本金不足,不良资产率居高下的情况下,个人住房信贷和房地产企业贷款应在银行资产中应占多大的份额才有利于优化资产结构?在我国信用制度、抵押保险制度不健全的情况,如何提高房地产信贷的质量?这些都是急待解决的问题。

二、防范房地产泡沫的举措

上述分析表明:我国房地产市场总体形势看好,且此轮房地产热主要是消费需求拉动的,与1992~1993年单一的投资热有质的区别,但是,总体形势看好并不意味着不存在问题和隐忧。我们认为,我国房地产业潜在的风险不在总量,在结构;不在速度,在质量。因此,对于不同的房地产热,政府的调控方式也应有所不同。根据房地产泡沫的生成机理,我们认为,防范房地产泡沫应采取如下措施:

1、从土地源头入手,规范土地市场

土地资源短缺不仅是困扰我国房地产业发展,也是困扰城市化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大问题,如何利用相对贫乏的土地资源为全体国民提供一个公正、平等、富足和安定的发展与生存环境,在一定意义上讲,都有赖于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我们认为:首先,应通过立法确定城市规划的法律地位,以防止朝令夕改、急功近利,保障土地使用结构的合理性,为城市和地区经济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其次,加快建设有形的土地市场,实现国有土地使用权交易的公正、公开、公平。今后,国有土地无论使用者是谁(政府或其他企事单位),土地出让都应纳入有形市场,避免“黑箱”操作的诸多弊端,且招标并不是简单的价高者得标,政府可用综合指标,包括企业的资质,以往的开发业绩、土地使用方向、开发项目的市场前景等,来确定中标者的资格。这样,政府才可以有效的调控土地供给的规模、条件、时序和位置,同时,有效地保障百姓急需的普通住宅用地供给。再次,建立土地信息系统,各城市政府应对所有待出让的土地、现有土地使用结构、规划、评估价格等信息公开,防止信息不对称为一些人圈地、炒地谋取暴利便利;第四,对违规违纪者应给予严厉的制裁,以保障市场秩序的正常运行。

2、灵活运用利率、税收政策,调控房地产市场

近两年的房地产热,在一定程度是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刺激下形成的。在经济紧缩时,低息、减免税政策有利于刺激有效需求,本无可非议,但是,长期实施一种政策,或无视受益对象实施同一政策,就可能给市场一种错误的信号:多次降息、资金成本低会诱使许多企业、个人涉足于高风险的投资,从而导致市场资源配置的失误。为引导企业投资与开发更符合市场的需求,政府应适时调高投资别墅、高档公寓、高档娱乐设施、商厦写字楼的贷款利率,调高个人非自住房的贷款利率,使低息政策更好地向中低收入者倾斜;各城市政府还应对高档不动产开征不动产税,并可采取累进税。这对于中国一个仍处在发展阶段的国家来说,有利于抑制奢靡之风泛滥,而将有限和宝贵的资源用在实现城镇和工业化上。此外,完善市场信息的供给,也是政府调控市场的重要内容。

3、完善房地产金融体制 防患于未然

我国银行业是在金融体制不健全的情况下涉足房地产信贷业务,从外部环境上讲,我国的个人信用制度、抵押制度和抵押保险机制不健全,从内部机制上讲,我国银行自身存在着许多脆弱性,如资本不足、不良资产过高,资产负债管理水平低等,这些都会加大房地产信贷的风险。但是,面对金融全球化的冲击,多次下调利率利差收益缩小的压力,我国银行业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新兴的房地产信贷特别是个人住宅抵押信贷则成为银行业理想的选择。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是一种好资产,但持有比例过高,也会增加资金成本和经营风险,这就是“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道理。在美国,人住房抵押贷款仅占商业银行资产的18%,占抵押银行资产的50%,银行资金来源不同,资金的运用也会有所不同。在香港,银行要及时动态踪贷款的质量。因此,我国的银行业应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提高自身抵御金融风险能力;金融监管部门应从制度建设入手,完善信用制度、抵押制度、抵押保险和抵押二级市场的发展,这样才有利房地产业与金融业的共同发展。

4、努力提高企业竞争力,迎接21世纪的挑战

21世纪全球经济结构的大调整、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加快,都为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我们的房地产企业应该认清自己的使命与责任:我们不仅是未来城市的开发建设者,还是未来城市、地域空间设计者;我们为人们提供的不仅仅是实物资产、价值的载体,还有全新的知识技术、全新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因此,我们的房地产企业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投资与经营中少一点盲从,多一点理性;少一点炒作,多一点真诚,给消费者多一点实惠。认认真真的在产品的质量、功能与服务上下功夫,我们的房地产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主要参考文献:

徐滇庆等,“泡沫经济与金融危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版。

林毅夫,“东南亚金融危机值得推敲斟酌的几点经验教训”,《经济学消息报》,1998-05-08。

刘树成、汪利娜、常欣,“中国经济趋势分析”,《经济研究》,2002年4月。

一、个人介绍

本人本科是经济学专业,经济学并非是我们学校的优势专业,排名几乎接近百位以后了,但是由于自己比较喜欢经济学专业吧,更何况自己高中时学的又是文科专业,所以毅然报了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情况还是很好的。

二、关于择校

环境学院秉承“夯实基础,面向国际,追求卓越”的人才培养理念,面向我国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需求,瞄准国际学术前沿,致力于建成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科学研究平台和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心。在环境生态保护领域,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卓越人才,提供基础理论和工程实践关键科技支撑,带动和引领国际学科发展方向。

三、初试复习建议与参考教材解析

首先来说初试参考书:人大802一共是三门,一共150分,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一共150分,每科都是50分,从2012开始,每个科目都是固定的50独立出题组卷的,所以大家在复习的时候也要把每个科目做好独立的规划,具体来说的参考书分别是:

微观经济学部分:

1.《西方经济学》高鸿业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范里安主编  三联出版社

3.《平新乔十八讲》平新乔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4.《微观经济学理论:基本理论与扩展》尼克尔孙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对于微观经济学来说,建议至少复习3轮,高鸿业的是基础,建议不管你学过没有还是先打个底看看认真学习下,不要觉得自己是科班出门的就可以跳过去,因为这个本书真的很好,后面的外国人写的书,特别是范里安的很没有逻辑,如果你底层知识不够的话,直接看中级教材特别的费劲。另外就是《微观经济学理论:基本理论与扩展》尼克尔孙主编这本书,这个是人大802的核心和灵魂,至少要看两遍这个教材,因为至少有两道题出自这本书,快30分,占整个微观至少60%,特别是计算题,人大802现在微观基本都是计算了,这本书的课后题一定要好好做,每年都会出原题或者原题的变形。

对于《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平新乔十八讲》个人觉得属于选看内容,有时间最好看看,如果复习时间紧张也可以不看,只是偶尔会出题这个就是看个人能力了,不过你要是想突破135的超高分那还是得看看。

宏观经济学部分:

5.《宏观经济学》曼昆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经济学流派》方福前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7.《西方经济学》高鸿业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宏观经济学我觉得是整个考试中最简单的部分了,一共就三本书,其中《经济学流派》方福前主编这本书完全就是属于选读吧,因为这个就有些年份会考到那个经济学流派的题目会涉及,现在其实近几年考的频率也越来越低了。对于另外两本其实都是很简单的,宏观很容易拿分的,《西方经济学》高鸿业主编这个就是个基础教材,建议先认真读一遍,在学一遍,这个教材比微观的对于宏观更重要,而《宏观经济学》曼昆主编应该算是主参考书了,不过对比其他的中级宏观教材来说,这个书真的挺简单的,所以其实宏观这里复习好了50分得40不是个难事。

政治经济学部分:

8.《政治经济学教程》宋涛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9.《政治经济学》逄锦聚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政经是参考教材最少的一门,不过也是我个人觉得最难复习的一门,并且研究真题感觉,其实这门是人大最有水平的一门,每年50%的题目是挺难的,而且,由于政经都是问答题和论述题,所以这种难不是写不出来,是你不知道怎么写,是需要真的思考的,也不好准备,我觉得每年有人能上130分的绝对是政经考了40分以上,整体答题下来根据,政经大家的分数应该都在30-40分之间(说的是成绩能过百的),但是高分段的同学这里一定过40分的,这两本教材来说复习的时候建议各有侧重吧,《政治经济学》逄锦聚主编这本书主要考察的还是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部分,写的非常好主要对付前三道问答题,而《政治经济学教程》宋涛主编书主要是要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这部分的内容,主要对付的是最后一道论述题,另外人大政经个别年份会出计算题,这个大家也要小心,要拿出专门的时间练习。

四、公共课复习

(一)英语一

英语的话,先说一下我的英语基本情况,我高考英语成绩120出头,大一时的英语课也都是6、70分飘过,四级成绩503分,六级成绩505分,可以看出我的英语基础其实并不是特别好,顶多算是一般的水平,最后在这次的考试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说明大家只要平日里肯下功夫,最后也能收获一个好的结果。英语的学习时间我一般是放在晚上,平均每天2个小时左右,接下来我将从不同的模块来介绍一下我英语学习的经验。

(1)背单词

单词是英语学习的重中之重,你最后的成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单词掌握得是不是够扎实,是不是够多,背单词这件事要从开始一直坚持到最后,每天所花的时间大概是一个小时。

3月份刚开始的时候,我是买了朱伟老师的恋恋有词7000词,反复背,考纲词汇一定要滚瓜烂熟,并且每天在看他的单词课,跟着学单词,期间会摘抄一些他讲的例句,整本学完大概花了2-3个月时间。最后学下来的感受是感觉并没有多大用处,单词根本记不住,并不是很推荐这样的做法,这么做的好处是了解了英语单词的一些构词法,比如词根词缀什么的,还有就是积累了一下语感吧。

跟完7000词后,,里面有考研单词书,词汇量大概有5000多个,当然我还看了《红宝书考研英语词汇》我每天会背200个单词,包括前几天背过的,这样将第一轮背完后,时间大概是10月下旬左右,接着就用自己之前整理的活页本开始背第二轮,它现在应该说是属于你自己的单词书了。我的方法是按住单词后面的中文释义,然后回忆这个单词的意思,如果不会的话就用荧光笔给它做上标记。背完第二轮后,第三轮,第四轮也是用同样的办法,到最后你标记的最多的单词就是你掌握的最不好的单词,你最后几天可以花时间背一下这些“高频词汇”。

(2)语法、长难句

语法和单词一样属于基础,真正读懂一句话的意思,不仅要知道单词的意思,还要掌握语法。语法的学习从一开始就要进行,我刚开始学习语法看的是田静老师的课,我觉得讲得还不错,老师讲的主要内容,我会摘抄到自己的本子上,这样方便自己日后复习时用。看完老师的课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后,就要去运用这些知识,就是当你在做阅读或者新题型时,碰到感觉有点棘手的长难句,将它单独拿出来进行解析。

(3)刷真题

大概从4、5月份就可以开始刷真题了,真题资料我用的是张剑老师的黄皮书,使用下来感觉很不错,每一年的题目都是单独成册,使用起来很方便,而且解析也很详尽。大家注意一定要留下最近几年的真题,在最后的时候可以用来考场模拟训练,前面的数学真题也是一样的道理。

阅读理解

英语一的题型及分值如下所示:完型20*0.5分,阅读20*2分,新题型5*2分,翻译5*2分,小作文10分,大作文20分。根据各种题型的分数分布和重要性,我最先开始刷的是阅读理解,开始时每天做一篇,刷完一遍后再刷第二遍时视情况而定,第一遍主要是读懂文章,通过做题体会老师出题的思路,后面做题的速度提升了的话,量也可以往上增加。

大家刚开始做阅读的时候可能有一些困难,一是因为你单词掌握得还不够好,二是因为你句子结构看不懂,三是因为还没有掌握做题的方法。做英语题目我觉得最理想的情况就是试卷上的单词你都能看懂,但我觉得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讲还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我们还要掌握一些解题的方法,解英语题跟解数学题一样也是有技巧可循的,这里我会推荐大家去看一下唐迟老师的阅读课,他归纳了不同的题目类型和解题技巧,刚开始听了他的课后,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正确率跟之前比也有所提升。但是,技巧是死的,人是活的,我们一定要灵活运用这些技巧,我认为做阅读理解最重要的是了解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基本上所有的题目都不会偏离这篇文章的主题,选择答案时要选择符合这篇文章主题的或是和它相近的。

新题型

当阅读刷完一遍后,我接下来做的是新题型,开始也是每天一篇的量,后期每天练习的量可以往上增加。新题型的题型每年不是固定的,分别有7选5、排序、小标题和概括题,概括题是2022年新出来的题型,比较简单,只要能看懂文章就能做了。做新题型的思路和做阅读的思路是一样的,也是在弄懂文章的主题,理解文章的大意后,再运用一些辅助的解题技巧去解题。弄懂文章的主题是建立在知道单词的意思,掌握句子的结构的基础上,这需要平时去慢慢积累,而解题技巧的话,网络上会有挺多人分享的自己的解题技巧,大家可以在休息的时候去学习学习,揣摩一下别人的思路,我当时看的是唐迟老师的课,感觉还行,当然老师讲的方法不可能对所有人都适用,最好根据别人的方法总结出自己的方法。

阅读和新题型都刷完一轮后,接着去刷第二轮,第二轮可以接着根据年份刷,也可以根据有些老师讲的根据题型来刷。我是根据年份来刷的,不过我阅读在刷第一轮和第二轮的时候会把自己做错的题按照题型记录下来,这样在后面就可以看出自己哪种类型的题目错的比较多,知道自己的薄弱点在哪,然后再回去看看这种题型的解题思路是什么,加深自己的印象。

翻译

翻译我大概是从10月份的时候开始准备的,从那时起,我坚持每天翻译一句真题上的句子,如果买了答题卡的话,就直接写在答题卡上,在前面标好年份就行。翻译我看的是唐静老师,一般是在我晚上睡觉前躺在床上看的,然后又打印了网上一些up主整理的有关翻译的资料,学习了一些技巧和方法。翻译的话,只要你单词和语法都掌握得够扎实应该就不会有什么大问题,还有就是注意平时的积累,在翻译中遇到好的词组和不会的单词可以抄到自己的本子上。

小作文、大作文(其实感觉主要就是自己准备一个大小作文的模板是最重要的)

我是从10月份开始准备作文的,一开始买了王江涛老师的作文书,想要背他的作文模板,每周坚持写一篇小作文和一篇大作文,题目就是往年真题上的作文题,最好挑不同类型的作文写,有答题卡的话直接写在答题卡上,前面做好标记。

4、政治 72

关于政治学习开始的时间,网络上各有各的说法,我个人倾向于政治学习越早开始越好,你准备得越多,最后做题时肯定越有把握,接下来我将从不同得阶段分享我政治学习得经验。

(1)5月-7月 基础阶段

我是从5月份开始学的政治,购买的资料是腿姐出的考研政治全家桶。我个人感觉腿姐挺有意思的,但是我也看到有些人不喜欢她的讲课风格,毕竟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喜好。基础阶段还会有人推荐徐老师,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开始的时候就是每天大概花两个小时左右听老师的课,一般是放在晚上学完英语之后,这个时候可能练习题都还没出来,大家主要就是以听课为主,可以边听边在讲义上做些笔记。政治里面又可以分为马原、史纲、毛中特和思修四个部分,如果你有时间的话,这四个部分的课都可以听一下,但是如果你时间比较紧的话,思修的课可以不用听,其他的建议都听一下。

(2)8月-10月 强化阶段

如果说你之前还没开始准备政治的话,那么我觉得从8月份开始就一定要开始准备政治了。腿姐除了会教授给你基础的知识外,她还会总结之前的试卷的出题规律,教授给你相应的解题技巧。不过这里不能过分迷信老师的解题技巧,比如腿姐一直在强调马原的17、18多选题只要是选项正确的就能选,然而2022年的试卷来了个反押题,17题多选题选项都是对的,但是有一项跟材料无关,题目中提醒了你要选跟材料相符合的,所以那一项不能选,就是说我们做题目是要依靠基础知识和自己独立的判断。到了8月份的话,很多的习题集也就已经出版了,这里毫无疑问肯定选择肖秀荣老师的1000题,1000题一定要多做几遍,这真的很有用,所以我当时买了1000题的刷题本,这样可以方便日后二刷、三刷。到了后期如果时间比较紧迫没有时间二刷、三刷全部的内容的话,可以挑出里面的重点来进行二刷或者三刷,哪些是重点题目。

10月份的时候,腿姐的冲刺背诵手册就出来,这个十分推荐大家购买,我个人感觉很好用,而且那时我还在刷1000题,那些做错了的题目我会在背诵手册上做好标记,方便以后的复习。

(3)冲刺阶段

这个阶段大家可以去听一下冲刺课,不过我当时由于时间比较紧迫,所以只听了一下重点的内容,如果你实在没有时间的话,我觉得不听其实也没什么多大的问题,这个阶段的重点就是弄透肖8和套模拟卷。

12月份的时候,腿4和肖4就出来了,我主要是将这两套试卷的选择题反复刷,操作和之前的差不多。大题的话,我主要就是背诵肖4上面的大题,前后一共背了3遍左右,第一遍时背的比较慢,可能一个小时一道大题,背完后我会在答题卡上默写,并且将关键词都挖掉不默,这样后面背诵时就可以根据自己默写的内容背诵,记忆关键的部分,背诵时并不是一定要照着答案一字不落地背下来,我觉得只要记住关键词,其他自己补充就好。

五、复试经验

1、复试情况

由于受到疫情的影响,北师大从2020年开始就采取了线上复试的形式,2022年也是进行线上复试,这主要带来了两点影响,一是初复试占比会发生变化,往年线下复试是1:1的占比,而线上复试的占比是7:3,初试7,复试3,这一点对初试分高的同学十分有利,二是复试录取比会发生变化,比如说线下复试是15录8,而线上复试则可能是10录8。

2、复试内容等

北京师范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复试内容主要包括个人陈述(需要自己准备一份PPT,并且到时候用英语来自我介绍)和专业素质和能力的考核(会有几组题目让你抽取来作答),复试的时间一般是在20分钟之内,题目一般都是复试参考书目上的课后习题和最近的经济热点问题,老师还会根据你PPT上的一些内容问你一些问题,总的来说,复试的难度并不是很大,老师们也都很和蔼,你回答不上的问题,老师会慢慢引导你回答。

六、给学弟学妹的建议和鼓励

很多人说考研是一个人的战斗,是的,到后面你会发现自己身边的人越来越少,你不知道自己是跑在了前面还是后面,这时能做的只有继续跑下去,继续战斗下去;相信自己,心中要给自己暗示自己一定能够上岸,自己一定能够跑完全程,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纵有疾风起,人生不言弃!

学术堂整理了20个经济学论文题目,供你选择:1、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研究进展2、探析艺术品市场与社会经济的相互影响3、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影响评价探讨4、清末民国时期四川烟草业与地域社会经济初论5、基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城市管理模式探究6、社会经济发展与电力需求关联研究综述7、社会经济发展中审计问责的内涵与实现途径8、统计工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9、雾霾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治理对策--基于无锡地区的探索10、我国房地产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协调11、"营改增"对我国社会经济及企业的意义12、浅析我国房地产行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13、新常态下信息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14、电子商务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演进路径--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展开15、新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城市经营的定位转变16、干旱区耕地景观格局碎化特征及社会经济驱动因素分析17、关于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系统影响的机理和途径的探讨18、民航安全状况与社会经济指标关联分析19、新媒体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简析20、当代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的困境与策略选择

人口经济期刊投稿经验

每一个期刊投稿要求都不一样,发表就是直接投稿啊,满足了条件交个版面费即可

三个月。《人口与经济》是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管、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在进行二审时专家需要评审三个月,才会将文章进行发布,文章特别多导致的。

发表论文很简单。途径也很多。若抱着对学术负责的心态那就好好学习,自己做;想混文凭的话,那可以花钱在某些期刊杂志上发表,也可以找我帮助你

人口与经济期刊投稿

杂志:中国人口科学 11-1043/C人口与经济 11-1115/F人口研究 11-1489/C当代中国人口 11-2872/C人口文摘 11-3124/C人口与计划生育 11-3148/C中国人口年鉴 11-4097/C中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年鉴 11-5202/D人口与发展 11-5646/F复印报刊资料(人口学) 11-5754/R人口学刊 22-1017/C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32-1452/C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37-1196/N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版) 37-1202/N南方人口 44-1114/C西北人口 62-1019/C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11-4550/R军队计划生育 11-4715/C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 12-1400/R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 51-1708/R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11-4831/R报纸:中国人口报 CN11-0020 人口导报 CN37-0021 以上这些都是新闻出版总署备案的公开发行刊物,因为重庆的刊号编码为50,所以上面这些刊物中没有找到重庆的如果有这方面的内刊,因为没有正式注册,就无从查起了

三个月。《人口与经济》是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管、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在进行二审时专家需要评审三个月,才会将文章进行发布,文章特别多导致的。

人口学专业期刊。反映人口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及人口与经济的关系,传播计划生育工作经验。人口与经济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人口与经济杂志编辑部编辑出版的有一定学术水准的期刊,具有CN和ISSN刊号,杂志期刊刊号可以在国家新闻出版署查询。人口与经济杂志社编辑部对投稿的稿子质量要求严格,其编辑出版的人口与经济刊物在业内享有较高的声誉。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