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薛帆论文发表数

发布时间:2024-07-05 00:19:31

薛帆论文发表数

1、数量要求1998年秋及以后入学者在其申请学位论文答辩之前发表学术论文的统计数至少为2篇。

具体要求如下:

(1)发表刊物与署名要求

列入统计范围的学术论文必须以上海交通大学名义发表,并有研究生署名。

只有发表在列入SCI、EI检索的学术刊物或《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目录》所列刊物或国家科委1217种统计源期刊或《上海交通大学学科核心期刊目录》所列刊物上的论文或者在ISTP(科技会议索引)检索到的论文才计入统计数。

(2)统计办法

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以1篇计入统计数,第二作者以1/2篇计入统计数(第一作者必须是其指导教师),第三作者及以后者不计。博士生在硕士生期间正式发表的论文不计入其博士生学习阶段的论文发表数。2、质量要求

1998年秋及以后入学者在其申请学位论文答辩之前,至少有一篇论文列入SCI或EI索引的学术刊物。具体办法如下:

(1)攻读理学博士学位的至少须以第一作者在SCI检索的刊物上发表或录用学术论文一篇

(2)攻读工学博士学位的至少须以第一作者在SCI或EI检索的刊物上发表或录用学术论文一篇;1999年春及以后入学者须用英语(或其所学第一外语语种)在EI检索的刊物上发表或录用学术论文一篇;

(3)攻读其它门类的博士学位研究生至少须以第一作者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目录》所列刊物上发表或录用学术论文一篇。

扩展资料:

论文造假惩罚

教育部颁布的首部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部门规章《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2013年1月1日起开始正式实施。

根据办法,向学位授予单位申请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所提交的博士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和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包括毕业设计或其他毕业实践环节等,都在学位论文之列。

学位论文作假的五种情形包括:购买、出售学位论文或者组织学位论文买卖;由他人代写、为他人代写学位论文或者组织学位论文代写;剽窃他人作品和学术成果;伪造数据;有其他严重学位论文作假行为。

学位申请人员论文作假的,未获得学位者,可取消申请资格;已获得学位者,可撤销其学位,并注销学位证书。同时,从做出处理决定之日起至少3年内,各学位授予单位不得再接受其学位申请。

学位申请人员为在读学生的,还将面临开除学籍的处分;为在职人员的,除给予纪律处分外,还将通报其所在单位。

在校学生为他人代写、出售学位论文或组织学位论文买卖、代写的,可开除学籍。学校或学位授予单位的教师及其他工作人员参与作假,可开除或解除聘任合同。指导教师、相关院系及相关责任人未尽到相应职责的,也可能被追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博士论文

参考资料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官网-博士论文

不管你医生、教师、工程技术人员、学生,都要清楚的是要发表不同的期刊对论文投稿的字数的要求是不同的。期刊不同,对论文的字数要求也有所区别,论文作者在写作前要先对所投期刊的字数要求有所了解。 关于论文发表的字数要求:论文发表字数起码是2000字起发(期刊的一个版面),所以字数最少要2000字以上(期刊一般来讲是2000-2500字符数),这里的2000字指的是计空格字符数,并且不含图片、表格、公式等字数统计里统计不出来的元素。举例子: 社科类核心期刊发表,稿件应遵守学术期刊规范要求,字数一般以6000-8000字为宜,论文应有创新意识,内容充实、观点鲜明、论据充分、立意新颖、文字简练。核心期刊论文要求正文篇幅一般在5000--10000字不等,包括简短引言、论述分析、结果和结论等内容。 北大核心刊物:核心期刊一般对论文字数要求比较高,在5000-6000字左右,每篇的数最好控制在4500-6000字左右; CSSCI刊物:每篇的字数控制在7000字以上为宜; 普通期刊:字数要求都在2200-3000字这样(1页以上),一般是安排1-2个版面即可,小部分医学类期刊要求较高!

一般的普通期刊字数要求都在3000字左右(即3-4页),核心期刊一般对论文字数要求比较高,在5000-6000字左右。具体情况各种杂志有不同限制。

14.919

Nature Communications属于Nature出版社,是Nature系列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于2010年创刊。从现有的记录来看,Nature Communications的2019年影响因子(JCR2018)是11.878,2018年影响因子(JCR2017)是12.353。

期刊名: Nature Communications。

期刊名缩写:NAT COMMUN。

国际刊号:2041-1723。

2021年影响因子/JCR分区:14.919/Q1。

出版国家或地区:England。

出版周期:Bimonthly。

出版年份:2010。

年文章数:4316。

是否OA开放访问:Yes。

影响:

《自然—通讯》和《科学报告》是自然出版集团(NPG)旗下增长最快的两本刊物。

《自然—通讯》和《科学报告》分别在2010年和2011年推出,这两本期刊在2013年6月双双实现发表论文数量达到2000篇的里程碑,同时两份刊物的论文投稿数和发表数继续快速增长。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自然—通讯

薛定谔一生发表的论文数量

1887年埃尔温·薛定谔出生在奥地利维也纳附近的埃德伯格。在薛定谔幼年时期,他深受叔本华的影响,因此,他广泛阅读叔本华的作品,他的一生对色彩理论、哲学、东方宗教深感兴趣。特别是印度教。1898年进入了文理高中,从1906年至1910年在维也纳大学学习物理与数学并在1910年取得博士学位。此后在维也纳物理研究所工作,他当时的同事包括弗兰茨·瑟拉芬·埃克斯纳(Franz Serafin Exner),弗雷德里希·哈瑟诺尔(Friedrich Hasenöhrl)和柯劳什(Kohlrausch)。在大学期间薛定谔还同园艺家弗朗茨·弗利摩尔(Franz Frimmel)保持了很深密的友谊。1911年薛定谔成为埃克斯纳的助理。1913年与R.W.F.科尔劳施合写了关于大气中镭 A(即Po)含量测定的实验物理论文,为此获得了奥地利帝国科学院的海廷格奖金。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服役于一个偏僻的炮兵要塞,利用闲暇研究理论物理学。战后他回到第二物理研究所。1920年移居耶拿,担任M.维恩的物理实验室的助手。1924年,L.V.德布罗意提出了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即不仅具有粒子性,同时也具有波动性。在此基础上,1926年薛定谔提出用波动方程描述微观粒子运动状态的理论,后称薛定谔方程,奠定了波动力学的基础,因而与P.A.M.狄拉克共获1933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25年底到1926年初,薛定谔在A.爱因斯坦关于单原子理想气体的量子理论和L.V.德布罗意的物质波假说的启发下,从经典力学和几何光学间的类比,提出了对应于波动光学的波动力学方程,奠定了波动力学的基础。他最初试图建立一个相对论性理论,得出了后来称之为克莱因—戈登方程(见场方程)的波动方程,但由于当时还不知道电子有自旋,所以在关于氢原子光谱的精细结构的理论上与实验数据不符。以后他又改用非相对论性波动方程──以后人们称之为薛定谔方程──来处理电子,得出了与实验数据相符的结果。1926年1—6月,他一连发表了四篇论文,题目都是《量子化就是本征值问题》,系统地阐明了波动力学理论。在此以前,德国物理学家W.K.海森堡、M.玻恩和E.P.约旦于1925年7—9月通过另一途径建立了矩阵力学。1926年3月,薛定谔发现波动力学和矩阵力学在数学上是等价的,是量子力学的两种形式,可以通过数学变换,从一个理论转到另一个理论。薛定谔起初试图把波函数解释为三维空间中的振动,把振幅解释为电荷密度,把粒子解释为波包。但他无法解决“波包扩散”的困难。最后物理学界普遍接受了玻恩提出的波函数的几率解释。1927年—1933 年接替 M.普朗克 ,任柏林大学物理系主任。因纳粹迫害犹太人,1933年离德到澳大利亚、英国、意大利等地。1939年转到爱尔兰,在都柏林高级研究所工作了17年。1944年 ,薛定谔著《生命是什么》一书,试图用热力学、量子力学和化学理论来解释生命的本性。这本书使许多青年物理学家开始注意生命科学中提出的问题,引导人们用物理学、化学方法去研究生命的本性,使薛定谔成为蓬勃发展的分子生物学的先驱。1956年,薛定谔返回维也纳,任维也纳大学物理研究所荣誉教授,获得奥地利政府颁发的第一届薛定谔奖,在维也纳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教学直到去世。当他参加完在阿尔卑包赫村(Alpbach)举行的高校活动后,由于当地风景优美而决定死后葬在此地。1957年他一度病危。1961年1月4日,他因患肺结核病逝于维也纳,死后如愿被埋在了阿尔卑包赫村,他的墓碑上刻着以他命名的薛定谔方程。

薛定谔于1926年1月、2月、5月和6月接连在德国《物理学纪事》上发表了一组4篇题为《作为本征值问题的量子化》的论文,最后一篇是在6月22日左右送到杂志社的。这4篇论文建立了完整的波动力学。

翁帆发表论文

她是非常爱杨振宁的,他们是真心相爱的,他们的感情非常的好,在一起也是可以理解的,应该正确的对待他们的感情。

翁帆为何下嫁82岁杨振宁,谈到去死后改嫁问题,杨振宁回答过于真实

杨振宁是诺贝尔获得者呀,他现在好像已经90多岁了吧,他和小他几十岁的妻子的故事告诉我们呀,只要有才能有才干,就能找到自己心爱的姑娘。

爱情来了无处可逃2003年底,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读研究生的翁帆来到香港游玩。自1998年从汕头大学英语系毕业后,她先后在汕头和深圳的贸易公司工作过,在经历与一名香港职员为期两年的失败婚姻后,于2002年重返校园读研究生。在香港期间,翁帆想起杨振宁曾经告诉她:他和太太一般在香港中大度暑假。于是,她动了联系杨振宁的念头。原来,早在1995年暑假,汕头大学召开首届世界华人物理学大会,翁帆被学校选中,负责接待杨振宁、杜致礼夫妇。清纯可爱的她当时深得科学家夫妇的喜爱。此后多年,她和杨振宁夫妇偶有书信往来。2003年秋杜致礼在美国去世,远在广州的翁帆并不知道。2004年2月的一天,翁帆接到杨振宁打来的电话,邀请她到中文大学见面。见面前,翁帆还真有些激动与紧张:分别多年了,见到已经82岁的杨振宁教授,我是否应该上前搀扶他呢?让翁帆吃惊的是,面前的杨振宁教授精神矍铄,说话、思维和行动都很快,跟八九年前几乎没什么区别。翁帆紧张的心情一下子放松了。这次见面,大家都很开心。因为翁帆没有像理科学生对学术泰斗那样拘谨,所以谈话显得轻松随意。这次见面以后,杨振宁对翁帆难以忘怀,他孤独的心被这个率真的姑娘温暖了。接下来的日子,一有空闲,杨振宁就会忍不住拨打翁帆的电话。翁帆渐渐习惯了在课余时间接听杨振宁的电话,这成了她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时不能如期接到杨振宁的电话,她会有一种失落感。有一天,翁帆正在广州和好友逛街,杨振宁的电话又打来了,翁帆就对着电话说:“我正和上次跟你提过的那个朋友逛街呢。”被晾在一边的好友看出了苗头,打趣翁帆说:“杨教授是不是喜欢上你了?以他的身份和地位,如果不是喜欢上你,不会这么频繁地给你打电话。”翁帆羞得满脸通红。凤凰花开的香港5月,杨振宁邀请翁帆一起去石澳游玩。那天下着雨,石澳村通向海边有一段很陡的路。为安全着想,两人很自然地拉起手,走完那段路之后又马上松开。那时翁帆才发现,原来自己很喜欢杨振宁拉她的手。2004年7月,翁帆和好友在网上找了两名志同道合的“驴友”,一起到内蒙古旅行。在茫茫的草原,翁帆接到已到北京的杨振宁的电话。杨振宁进一步邀请她去清华大学他的“归根居”做客。每年,他有部分时间呆在清华,部分时间呆在香港。几天后,翁帆打车来到清华园,杨振宁已经吩咐保姆为翁帆准备好可口的饭菜。翁帆发现,多年的旅美生活,没有让杨振宁的生活方式西化,他十分传统。喜欢吃淮扬菜、喝红茶。两人交流多了,感觉彼此非常默契。在北京短暂停留后,翁帆又去了山西旅行。那段时间,她常常心神不宁,面前老出现杨振宁的笑容。她意识到自己真的陷入爱情之中了,心里忽然很慌乱:这怎么可能呢?可静下心来想想,她认为杨振宁除了年纪大一点外,具备男人所有的魅力。她无路可逃,唯有向爱情投降。但她的内心仍旧很担心,毕竟两人相差54岁。回到广州,翁帆整颗心都已留在杨振宁那里。心里装着甜美的爱情。她常常有写英文诗的冲动,写完后就把诗通过电子邮件发给杨振宁。杨振宁总是把诗歌修改了又传回来。后来,翁帆把几首自己喜欢的诗贴在网上。香港中文大学的几位翻译系博士看后评价说:翁帆在英文诗歌的韵律和美感方面,的确很有天赋。在相思中受煎熬的两个人,好不容易等到2004年“十一”黄金周。杨振宁和翁帆商议好,一起去距离广州不太远、人又不太多的北海旅行。杨振宁知道翁帆喜欢拍照,特地送给她一台松下数码相机。蓝天白云大海间,留下这对忘年情侣的足迹。翁帆穿着最喜欢的Mickey休闲装,与杨振宁一起骑双人自行车,在椰林小道中快乐地穿行。勇敢结婚轰动全球从北海回到北京几天后,杨振宁就通过电话向翁帆求婚。翁帆在广州接到求婚电话。撒娇说:“哪有向人求婚不送玫瑰的?”杨振宁连忙笑着许诺:“下次见面一定补给你。”2004年11月,翁帆特地回了趟潮州老家。翁帆的家境很好,翁帆的父亲翁云光向来最宠爱翁帆,那天,翁帆轻轻地向父母讲了自己与杨振宁的事情。翁云光夫妇着实大吃一惊。翁帆只得慢慢地解释、说服。开明的父母最终同意了女儿的选择。父母一点头,翁帆立即把好消息告诉杨振宁。第二天,杨振宁就向人打听应该在哪里办理结婚登记手续,这才得知像他这样的美籍华人,必须到女方的户口所在地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他赶紧打电话给翁帆,让她准备准备。晚上,他们商定好分别给朋友写邮件分享他们的喜事。接到他们邮件的朋友都很激动,第二天一早,香港中文大学的教授神秘地议论着老朋友杨振宁的新鲜事,整个上午都没法工作。可就在这些教授一心要为杨振宁保密时,新加坡媒体却报出了杨翁订婚的消息。媒体一下子紧紧“咬”住翁帆,弄得她连手机都不敢接。12月22日,杨振宁和翁帆飞抵汕头。翁帆的父母早已等候在宾馆。杨振宁称他们为“翁先生”、“翁太太”。而翁帆的父母则称呼杨振宁为“杨教授”。24日上午,杨振宁和翁帆由弟弟杨振汉夫妇陪同前去领取结婚证。杨振宁和翁帆保持着两米多的距离,一前一后走进民政局的大门。春节期间,杨振宁陪翁帆回到广州,特地宴请翁帆在广州的朋友,并把朋友们带到他们下塌的白天鹅宾馆,看他们自己拍摄的DV。杨振宁特别喜欢拍摄DV。翁帆取笑他“有做导演的欲望”。两人出去玩的时候,杨振宁常常“指挥”路人替他们拍摄,还像导演一样喊“开始”、“停”。杨振宁对翁帆的朋友特别细心、友善,和这群年轻人打成一片。他很小心地询问年轻人对他们二人的结婚有何看法,听到祝福的话语后,又风趣地问:“那你们的父母对你们男朋友的年龄限制是不是放宽了许多?”婚后温馨浪漫两人结婚后,翁帆将自己的毕业论文题目换成《论许渊冲的诗学翻译思想》。许渊冲是北京大学的著名教授,是杨振宁当年的清华同学。做论文的过程中,翁帆读了许教授的大量作品,并有机会向许教授亲自求教。尽管翁帆写作毕业论文的时间有点仓促,但她还是很认真地完成了,也得到了导师的好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对研究生论文实行匿名评审,请校内校外各一名专家对每位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进行评审,两位专家对翁帆的论文都给予较高评价,论文成绩良好。以前,翁帆的生活方式倾向西式:她喜欢喝咖啡,深夜还和朋友在网上聊天,早上起得很晚。婚后,她渐渐把自己的作息时间调整得和先生一样,早睡早起,很有规律,白净的皮肤日渐红润、有光泽。一般来说,他们每天早上8点准时起床,香港的家里没有请保姆,翁帆就自己动手准备两人的早餐:两杯牛奶、几片烤面包、两个煎蛋,简单而有营养。吃过早餐,杨振宁去学校上班。这几年,他的工作主要是利用自己的国际影响力,为香港中文大学和清华大学引进学术顶级人才、筹款发展高等学术研究工作。近一年时间,他已为清华筹到1000万美元,还把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华裔学者、当今计算机方面的全球权威姚期智聘到清华大学。先生上班去后,翁帆就在家里看书、修改论文。中午12点,夫妻俩吃一点简单的午餐,然后午休。下午两点多,夫妻二人各自工作。晚餐一般安排在6点半左右。在北京,家里有保姆帮着做。在香港,翁帆有时自己做,多数时间到外面吃。杨振宁很喜欢香港酒楼里的餐后甜品,翁帆则不敢多吃。傍晚两个人在校园散步,他们总是亲密地手拉手,而且十指相扣,杨振宁给翁帆讲一些国际著名的物理学家的故事,或者讲他从前和家人到世界各地旅游的故事,翁帆温顺地听着,感觉温馨而满足。晚上,两人坐在沙发上听音乐、看碟。他们租了《人间四月天》的VCD来看。两人还喜欢看历史剧。翁帆看过《孝庄秘史》,觉得不错,便推荐给扬振宁看。前些日子,他们听着古典乐曲,坐在小沙发上阅读畅销书《达芬奇密码》,一起讨论里面的惊险情节。杨振宁一直喜欢穿淡黄、浅粉等明快色调的T恤,还喜欢扎上皮带,显得很年轻、有精神。翁帆逐渐放弃原来喜欢的休闲打扮,转向更淑女、更稳重的装扮。因为公寓在香港中文大学的山那边,出门都要自己开车。他们开的还是1980年杨振宁买的那辆日产车,有点像电影《亨利传奇》里的那种老爷车,用了近20年,有时开到闹市里,回头率很高,因为香港几乎无人开这么旧的车。杨振宁总是自己亲自开车,他反应很快,泊车技术也很好。香港石澳旁有个小岛,空闲的时候,杨振宁和翁帆会开车去玩。扬振宁开车时,翁帆总是坐在旁边的副驾驶位置上温柔地注视着先生。杨振宁很喜欢翁帆的目光,感觉像一束柔和的灯光打在自己的身上,安全而温暖。翁帆的一个多年好友也说:“翁帆看杨振宁的目光绝对前所未有的温柔。”对今后的打算,翁帆希望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照顾先生,整理先生的学术资料和讲稿。有朋友问翁帆:“是否准备生孩子做妈妈?”翁帆说:“顺其自然吧。”2005年4月,杨振宁和弟弟杨振汉、杨振平一起带着妻子爬黄山。杨振宁虽然快83岁了,可爬山时一点儿都不吃力,翁帆几乎是被他拉着走的。杨振宁开玩笑说:“帆帆,虽然我腿脚都很灵便,但我还是喜欢牵着你的手。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拉着你的手感觉很踏实!”一路上,翁帆声音轻柔甜美,语速很慢,普通话中夹着英文。杨振宁不时取笑她带有淡淡潮州口音的普通话。翁帆告诉朋友们,黄山之行,让她最感叹的一点是:身体好对人太重要了。她说杨振宁一家人的身体特别好,虽然都年过古稀,但全都很轻松地登上了黄山。翁帆和杨振宁的家人相处得很融洽,每当杨振宁的孩子从美国打电话过来,翁帆会接过话筒和他们聊上几句。2005年6月初,翁帆的硕士毕业论文顺利通过了。回到北京后,她报名参加了法语班,她希望把这门学了几年同时又非常感兴趣的语言学得更好。她还准备买一台钢琴,希望未来能闻着院子里的花香,弹着钢琴,甜美地与先生过平静的日子。(据《家庭》)

发表论文帆布包

低碳生活拒绝快时尚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后,“低碳”成为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低碳生活、低碳达人、低碳时尚、低碳旅游……若没有和低碳扯上关系,似乎就是与这个时代脱轨。如果说保护环境、保护动物、节约能源这些环保理念已成行为准则,那么低碳生活则更是我们急需建立的绿色时尚生活方式。作为时尚达人,选择低碳生活最好的方式就是拒绝快时尚。近年来大行其道的快时尚,高速流通意味着浪费是无法避免的。关键是快时尚品牌最青睐的面料人造纤维和涤纶是消耗能源的“大户”。据报道,一条约400克重的涤纶裤,在我国生产原料,在印度尼西亚制作成衣,最后运到英国出售。假设其使用寿命为两年,共用洗衣机洗涤92次,洗后用烘干机烘干,再平均花两分钟熨烫。那么,它“一生”消耗的能量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大约为47千克,是其自身重量的117倍。毫无疑问,快时尚在环保主义者眼中非但不in,反而十分out。面对全世界范围内低碳环保运动的兴起,不少时尚品牌开始意识到环保对于其品牌形象的重要性,并推出了一系列环保措施与环保宣传。正如当年推出限量环保购物袋“I am not a plastic bag”那样,曾引起数千人抢购。当人们开始用追逐时尚的态度来追逐环保时,这就已经是一个进步了。当环保成为每个跟随流行的人的时尚意识时,其作用和意义也是潜移默化的。这也许需要两三代人的努力,但“赶时髦”也不失为一个良好的开始。有时候,从想法到实践,距离并不遥远。低碳生活就在一念之间,就在举手投足之间。能不能让这种环保而又时尚的生活方式成为更多人的自觉行为,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有所共识。如今崇尚“低碳”才是最时尚,这个源于2009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的词语,无处不在地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进行潜移默化的改变,除了提升“节能减排”的意识之外,任何地方只要贴上“低碳”的标签,都将成为健康、自然、安全的生活宝典。“低碳”对时尚的影响,具有一股低调华丽的魔力,值得称赞,还散发着独特的格调。不仅让暴力美学和繁复的创意,转变为随意轻松的态度和返璞归真的魅力,更让人们从摩登时尚、满眼霓虹的都市人群,转变为潇洒休闲的田园诗人,在流光声色中书写着“低碳时尚”自然天成的美。低碳引领时尚低碳,英文为low 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的排放。2009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之后,“低碳”成为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之后,“低碳一族”崛起,“低碳生活”风行。“低碳生活”这种生活方式可以理解为: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就是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已经悄然走进人们的生活中,网上也开始流行计算个人排碳量的特殊计算器,人们开始徒步出行,节约生活资料,减少垃圾产生量。最单纯的“节电、节气、回收”的低碳三大定义之后,越来越多的“低碳”的元素出现在日常生活中,而且作为一种潮流引领着生活的发展。且不管各国因为利益关系如何难以达成“减排”协议,至少“低碳生活”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也且不理有人说“低碳生活”就是苦行僧的日子,只是想到为了自己和后代,为了更健康、自然、安全的生活,选择过上了一种“低碳生活”成为现代人们最时尚的生活方式。低碳改变时尚在“低碳”覆盖的圈子中,时尚变得极其的引人瞩目,因为有人说,“时尚与环保,天生就是一对矛盾体。”高速流通性和具有时效的流行意味时尚的浪费无法避免,从而让“低碳”难以融合在时尚中。但是不要忘记在注重低能耗服务的当下,设计师们绞尽脑汁都想到了以改变原料作为遵循“低碳时尚”的最初原则,不仅把环保的意识散发到时尚中,更让时尚变得平民和低调。低碳原则中有一条说道:衣服多选棉质、亚麻和丝绸,不仅环保、时尚,而且优雅、耐穿。所以,看看当下的时尚圈,GUESS推出以有机棉制造的环保男女装牛仔裤,除了以有机棉制造外,每条裤子的洗水过程,也用上极少量的化学物质及简单的冲洗方式,就连标标也以百分百再造纸及大豆制的油墨印制,彻头彻尾符合环保原则。H&M推出的有机棉服装涵盖了从内衣到外套各个种类,并专门悬挂了“有机棉”商标,以示区分。而Giorgio Armani仍然一贯坚持用麻布和谷类纤维作为原料。一些鞋类品牌也开始使用天然橡胶作为制作新款鞋底的原料,鞋身则采用农耕生产的有机棉花制作。遵循环保的原则,采用自然的原料,在满眼繁华、镶金包银的时尚圈中,“低碳时尚”还原着时尚最根本的颜色和质感。低碳衍生时尚去年,英国时尚达人们起早摸黑排队抢购一款购买食品杂货的帆布包,并不是因为它限量发售或者“天生丽质”,而是因为它赤裸裸的朴实告白:“I am not a plastic bag(我不是塑料袋)”。帆布购物袋除了告诉人们它不是塑料袋以外,也用其迅速流行的事实告诉我们,环保概念在时尚圈有多么的深入人心。而与之同时,提倡环保的低碳生活方式也大行其道。刚过去的2010纽约时装周中,一向坚持自然原生态的Ports 1961发布了2010秋冬“工艺”系列,除了在邀请函中夹赠迷迭香种子成为国内外媒体热议话题之后,嘉宾们还在秀场获赠陶瓷花盆,设计师Fiona和Tia Cibani姐妹在娴熟运用高科技的同时,也将有机环保理念渗入设计细节,化着自然色妆容的模特,穿着将科技与自然和谐相融的概念晚装,犹如后现代工业世界中的纯真精灵,在时尚界掀起一股“有机时尚,低碳地球”的风潮。而当日秀场中常见的馥郁的深紫、迷迭香绿、靛蓝与菊苣、烟灰等中性色则成为“低碳时尚”的代表色。Jean Paul Gaultier也和以环保著称的巴西鞋履品牌Melissa开展了再次合作,推出了采用可回收的环保材质的10cm高跟塑料凉鞋将于2010年6月上市,除了可以在雨天穿着它逛街,蹬着一双橡胶做的高跟鞋,时尚女性也可以大胆地标榜“我低碳,我时尚!”低碳20条原则1。随手关灯、拔插头,这是第一步,也是个人修养的表现;2。每张纸都双面打印,相当于保留下半片原本将被砍掉的森林;3。不坐电梯爬楼梯,省下大家的电,换自己的健康;4。绿化不仅是去郊区种树,在家种些花草一样可以,还无须开车;5。完美的浴室未必一定要有浴缸;已经安了,未必每次都用;已经用了,请用积水来冲洗马桶;6。请相信,痴迷皮草那不过是一种反祖冲动;7。尽量少使用一次性牙刷、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水杯、饭盒……因为制造它们所使用的石油也是一次性的;8。未必红木和真皮才能体现居家品位;建议使用竹制家具,因为竹子比树木长得快;9。婚礼仪式不是你憋足28年劲甩出的面子,更不是家底积累的PK。如今简约、低碳才更是甜蜜文明的王道;10。可以理直气壮地说,衣服攒够一桶再洗不是因为懒,而是为了节约水电;11。把一个孩子从婴儿期养到学龄前,花费确实不少,部分玩具、衣物、书籍用二手的就好;12。如果堵车的队伍太长,还是先熄了火,安心等会儿吧;13。有些人,尤其是女性,洗个澡用掉四五十升水,洁癖也不用这么夸张;14。随身常备筷子或勺子,已经是环保人士的一种标签;15。冰箱内存放食物的量以占容积的80%为宜,放得过多或过少,都费电;16。没事多出去走走,“宅”是很费电的;17。非必要的话,尽量买本地、当季产品,运输和包装常常比生产更耗能;18。植树为你排放的二氧化碳埋单,排多少,吸多少;19。衣服多选棉质、亚麻和丝绸,不仅环保、时尚,而且优雅、耐穿;20。烘干真的很必要吗?还是多让你的衣服晒晒太阳吧。

大地构造理论 陈国达在北平研究院读研究生期间,重视书本知识,但更重实践,多次到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等地作实地考察,取得不少区域性资料。通过对几个典型地质构造的比较研究,他惊奇地发现,自距今2亿年的中生代中期以来,岩浆活动和构造变动不是逐渐弱化,而是周期回春。这些现象,用经典的大地构造理论是解释不通的。近百年来,世界上流行的大地构造理论,一直是1859年和1873年由美国的赫尔和丹纳、1885年由奥地利的修斯先后提出并发展的“地槽—地台”学说。地壳演化的强烈活动阶段称地槽阶段,进入相对稳定阶段称地台阶段。该学说认为,地壳演化过程就是仅由地槽阶段开始到地台阶段终止。1936年,陈国达告别了研究生生活,到两广地质调查所工作。当年,广东灵山(今属广西)发生强烈地震。陈国达在他读大学时的老师、两广地质调查所所长何杰的支持下,冒着余震危险,徒步赶赴震中地区,白天观察地壳构造及山崩、地陷、喷水、冒砂等异变,晚上伏在破庙的神案上,借烛光整理资料。他从调查来的数百份材料中,得出一个惊人的数字:东汉以来,灵山周围几百公里地带,千余年间发生过150多起地震。按“地槽—地台”学说的观点,中国东部从大兴安岭到海南岛这片辽阔地域,已进入稳定的地台阶段,与眼前所见的地震带密布、褶皱成列、断层广见的事实不相符合。“地槽—地台”学说的权威性在他心中动摇了,他要作出新的回答。1937年,他又去衡山考察。在考察中他发现,广东、湖南、江西境内的地壳构造,对回答“地槽—地台”学说无法解释的现象极富代表性。他辞去中山大学教职,自愿去江西地质调查所作野外考察。每天,他手握地质锤,肩背帆布包,跨沟壑,攀山崖,风餐露宿,十分辛苦。可是,他想到的是:要减少地震对人类的危害,要勘探中国的矿产资源,必须有科学的大地构造理论。凭着这种信念,他在深山中一干就是10年。他将考察、研究的成果,写成大量论著,并开始对传统大地构造理论提出公开挑战。1938年,他写了《中国东南部红色岩层之划分》, 指出当时认为该红层时代只有第三纪,南雄层位于丹霞层之上的流行论点是值得怀疑的,因为他发现其中还包括了白垩纪部分,以南雄层为代表,并且南雄层实位于丹霞层之下。据此,他把红层划分为新、老两个大的沉积旋回。论文投出后,被认为“不懂地质学的ABC”,不予发表。经江西地质调查所所长尹赞勋极力推荐,才被刊出。但前面有一篇不同观点的长文,他的文章附在后面,显然是作“反面教材”的。陈国达的观点,直到1950年以后,才得到公认。继红层论战之后,陈国达顶住压力,继续探索,又在海岸地貌研究方面打开一道缺口。早在1869年,德国人李希霍芬写过一部名为《中国》的地质著作,断言中国的海岸以杭州湾为界,北属上升型岸线,南是下降型岸线。陈国达通过对东南沿海岸线的反复观察,认为中国南部岸线有升有降,是一种复式岸线,于1948年写出《中国南部复式岸线成因》等文,再次对传统的地学理论提出挑战。这是后来提出由块断差异升降运动形成的地洼型复式岸线的雏形。经过长期探索,他头脑里萌动着新的看法:中国东部广大区域的大地构造单元,既不是地槽区,也不是地台区,而是一种新的构造类型。 创立地洼学说 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实行调整,在岳麓山下创办中南矿冶学院,陈国达从中山大学调来担任地质系主任。他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学习了《实践论》、《矛盾论》等哲学著作,并逐渐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整理多年积累的资料。一次,他读到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批评英国地质学家赖尔的“渐变论”有“静态的缺陷”时,深得领悟。对动摇“地槽—地台”学说,并否定地壳仅由活动阶段进入稳定阶段就不再发展的观点,从哲学上受到了启发。思想的闪光在他脑海里掠过,既然中国东南部地区,一不像地槽区,二不像地台区,为什么不能是另外一种构造单元呢?冲破思想上的束缚,他走进了一片新天地。1956年,他发表了酝酿多年的论文——《中国地台“活化区”的实例并兼讨论“华夏古陆”问题》。正如1975年中国出版的《自然科学大事年表》和1983年日本出版的《科学史技术大事典》中记载的那样,这篇文章的发表标志着地洼学说的诞生。1959年,他又发表了另外两篇有学术代表性的论文:《地壳的第三基本构造单元——地洼区》和《地壳动“定”转化递进说——论地壳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正式使用了“地洼区”的概念,而且向人们描绘了一幅大地构造演化宽阔、动态的壮丽图景。1956~1965年,这10年中他除了到野外考察外就整天埋头写作,为地洼学说建造起一座宏伟大厦。他先后在国内的主要学术刊物,如《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地质学报》、《地质论评》上发表了20多篇论文,撰写了40万字的《中国地质学》、60万字的《大地构造学》、37万字的《地台活化说及其找矿意义》等专著,编制出《湖南大地构造图》、《中国大地构造图》……1961年,在当时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的建议下,设立了中南大地研究室,以支持陈国达专攻此项研究。地洼学说克服了“地槽—地台”学说那种“静态的缺陷”,否定了地台是地壳运动的最后阶段的论点。但是,地洼学说并不全盘否定传统的地质理论,因为“地槽—地台”学说曾正确地揭示了人们最早认识的两种大地构造单元。只不过地洼学说阐明了大地构造单元不是两个,而是多个;地壳演化由活动的地槽阶段进入稳定的地台阶段后,又已回春,通过地台区活化,进入一个新的活动区阶段,形成了第三构造单元地洼区。这种动定递进、不断演化、呈螺旋上升发展的新认识,是对唯物辩证法规律的有力说明。在实际应用方面,地洼学说提出了大地构造成矿的新类型——地洼型,并阐述了大地构造单元成矿专属性、矿产继承性、成矿递进性,以及“多代同堂”的矿床迭加现象;还有递进成矿作用和矿床分布的时空规律,从而扩大了找矿线索和领域。他提出的多因复成矿床概念,为矿床的成因类型增添了除内生和外生之外的第三类型,并为解决许多重要矿床长期争论而未获结论的成因问题指出了新途径。他提出的地洼期在地壳演化史上是一个重要的成矿阶段,其矿产的综合性、多样性、多阶段性和多成因性特别明显的观点,为寻找各类有关矿产资源指明了方向。陈国达说:“地洼学说从新的角度探索成矿规律,有可能更有成效地指导找矿。现阶段中国的大地构造分布,地洼区占2/3。世界各地也有广泛分布。地洼区相对隆起的山脉称地穹,相对下沉的盆地称地洼。地穹带以有色金属及稀有金属、放射性元素成矿为特色,而地洼盆地则是找煤和石油的远景区域。祖国的地下宝藏能得到充分采掘,是我最大的心愿。” “文化大革命”中,地洼学说横遭厄运,国家为发展地洼学说设立的大地构造研究室被解散。为了挽救事业上的损失,陈国达整日足不出户,潜心撰写中国第一部研究成矿构造的专著——《成矿构造研究法》。但是当时书稿不能出版。就在这时,国际上崛起了另一派大地构造新理论——板块学说。它源于“大陆飘移说”和“海底扩张说”,1965年由加拿大的威尔逊集大成而创立,论证了大陆移动的动力,打破了地壳以垂直运动为主的传统观念。板块学说与地洼学说,分别是对“地槽—地台”学说从空间(运动方向)和时间(发展阶段)上的突破。正当板块学说异军突起时,地洼学说几乎偃旗息鼓了,陈国达感到心痛。当时他不知道身外的世界,外国人却知道中国有个陈国达。自从苏联科学院副院长扬申院士首先将“地洼区”和“第三构造单元”的概念介绍到苏联,苏联的地质学家即运用地洼学说研究远东和西伯利亚的成矿规律。对此,苏联科学院院士、国际矿产成因协会主席谢格洛夫一再指出:“我们的‘构造—岩浆活化’理论,是在地洼学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陈国达教授是我们理论的第一代引路人。“苏联成矿学家汤姆逊在《活化区成矿分析》一书中,把地洼学说与板块学说相提并论,认为“现阶段地质学的发展,决定于两个新学说:一是板块构造,一是由构造岩浆活化过程所决定的第三构造发展类型,这两个学科都成了重新审查成矿理论的基础。”1978年,陈国达带着《中国大地构造概要》和新编的《中国大地构造图》出席全国科学大会,这两项成果均在大会上获奖。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了由陈国达任所长的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批文中明确规定办所的方向和任务是:“研究和发展中国的大地构造理论地洼学说,运用地洼学说研究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特点和发展史、矿产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为找矿勘探服务。”地洼学说在实际应用中很成功。福建三明地区有个被宣布“无进一步勘探必要”的二叠纪煤田,运用地洼学说查明是个蕴藏量丰富的煤炭基地;河北任丘油田在古潜山打了几口井未出油流,按地洼学说把钻井加深到震旦界,就找到了高产油田;在广西贵县,地洼学说打破了长期以来认为“中国无大型三水铝矿”的论断等等。“地洼”这个名词,已出现在许多种文字版本的地质论著和词典中。地洼学说不仅在国内广泛运用于区域地质、成矿构造、找矿勘探、地层古生物和地震、水文、工程地质等方面,而且被介绍或应用于五大洲的数十个国家。据不完全统计,介绍或引用地洼学说的国内外论著就达1500多篇(本)。 丹霞地貌研究 提出“丹霞地貌”的概念1934年,22岁的陈国达自中山大学地质系毕业。其毕业论文《广东之红色岩系》就初步论述了丹霞地貌的概念。该文后刊于《国立北平研究院院务汇报》,补充版刊于《国立中山大学自然科学季刊》。1939年,在完成1:20万的(江西)崇仁-宜黄地质矿产图的同时,陈国达对以宜黄“石拱”为中心的丹霞地貌作了专门阐述。同年,在对广东曲江丹霞山的研究中,第一次提出了“丹霞地貌”的概念。在1940发表的《江西崇仁-宜黄间地质矿产》一文中,进一步确立了“丹霞地貌”的概念。丹霞地貌即是:“由铁、钙、粉砂质、泥质等胶结的不均匀厚层、巨厚层、层理平缓、节理裂隙发育的紫红色陆相砂砾岩,在内、外力地质作用下,发生流水侵蚀、化学溶蚀、风化剥落、重力崩塌等所形成的方山状、塔状、柱状、峰柱状、洞穴、穿洞等形态的地貌景观”。阐明丹霞地貌的形成机制构成“丹霞地貌”的岩石地层是地洼学说大陆地壳第三构造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丹霞地貌”概念提出后,陈国达一方面从地质理论的角度,详细阐明了“丹霞地貌”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发生发展的历程和动力机制等地貌成因问题。另一方面,又以诗的形式将丹霞地貌的形成机理用科普的语言,介绍给广大民众。在陈国达发表的《红色岩层中白点成因一解》、《粤北坪石地貌风景的地质因素》、《中国地台“活化区”的实例并着重讨论“华夏古陆”问题》、《初论中国的地台活化现象》、《地壳的第三基本构造单元:地洼区》、《地洼区的第三构造层:地洼沉积层》等一系列论文中,直接或间接地分析了“丹霞地貌”的形成机制。20世纪90年代初,陈国达赋诗阐述丹霞地貌的成因。将他自己的科学研究用诗的语言表达出来,献给广大民众。如《崀山胜景成因》:崀山盆地展红层,造就峭壁与陡峻;借问谁家施技巧,坚岩水蚀顺裂崩。又如在《丹霞地貌成因并贺研究开发》的诗中,不但进一步详尽描述了“丹霞地貌”的特征,而且对其发育的地质时代、与地壳演化的关系、与风化作用的关系等作了生动的阐述。为“丹霞地貌”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并指明了方向。评定并弘扬丹霞地貌的旅游资源价值1992年,陈国达应邀考察湖南崀山,并就崀山景区旅游开发作评估和指导。写下了《八旬考察崀山丹霞地貌》等一系列诗篇:半生长誉丹霞美,方识崀山比丹霞。胜地有缘何恨晚?并赞南北双奇花。陈国达全面肯定“丹霞地貌”的旅游资源价值,大力倡导并鼓励开发利用“丹霞地貌”资源。为“中国丹霞地貌”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地洼学说的代表性项目《地洼区(活化区)一一大陆地壳第三构造单元》于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地洼学说被列入世界科学史大事年表;编制的“亚洲陆海壳体大地构造图”于获199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湖南省特等劳动模范”称号;陈国达的名字被选入英国《世界五千名人》及《有贡献的人》、美国《国际杰出领先者名人录》及《国际名人词典》之中。

林海帆发表论文

上海,一个充满梦幻的城市,多少人趋之若鹜,多少人避之不及。上海的经济已经位居全国前列,而经济发展所伴随的是教育资源的倾斜,教育水平的提升,我们已经听惯了交大,同济的威名,可是总会有那么一些学校实力不俗却被忽视,上海科技大学就是不那么优秀的你进入魔都学习的良好选择之一。我的母校,我得为他宣传一波。欢迎大家来这里。

学校硬件设施:学校的宿舍不说全上海最好,相信也能排前几吧(万一是最好的呢),三人一间,上床下桌,独立卫浴,还有阳台和空调。学校位于浦东新区海科路。其实学校周边相当荒凉啊,该有的东西都在建设啊。虽然交通暂时不便利,但是未来几年之内必然会带动周围发展。学校啊让我用一个字总结就是新,新宿舍,新操场,新食堂,新年还有新气象,新学校必然不同凡响。看看我们的宿舍,是不是相当豪华!我们的操场也是标准竞技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踢个球,打篮球,羽毛球,乒乓球应有尽有

我们上科大开设的专业不多,。当前共设四个学院——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和创业与管理学院,并设有上海免疫化学和iHuman两个研究所。要说哪个专业最好?那这见仁见智,但是生科院的名气大这是毋庸置疑的,多少人挤破头想进生科,看上的有实力,有名气。管理学院热门专业多,所以分数很高,总之,在我们学校,专业实力都很强,只有热门和冷门的区别。你要想学习研究没问题,想就业也行。只要你能吃苦,不怕难,随时欢迎。

说到这个难,那我们学校的作业和课程随时可能让你毕不了业,我们上课几乎全是双语,懂不懂就看你了,老师自然是顶尖的,国内外的学科泰斗,学校要求精英教育,我们就得是精英啊。好消息是英语四六级不作为硬性要求,和某些医科大学有点像,(吐槽一句:四六级都不过还想听懂课?必然是不可能的)

我们学校的食堂必须得提,都说清华,农大,川大的饭好吃,我上科大不服,四五个食堂还能满足不了你?清真食堂,套餐窗口,面摊,西餐厅应有尽有。清真餐厅的种类很多,有各种面还有套餐。偶尔会有烤羊腿哇, 二楼有一家麻辣烫,类似别处的香锅,面摊有饺子,有面,还有混沌等。西餐厅属于高消费场所,谈恋爱去尝尝也就可以了,土豪随意,好吃是挺好吃的,不过氛围是重点,环境优雅,童叟无欺。

说一下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我们学校的就业情况和深造情况,毕竟这代表了大家以后的前途嘛。  就业情况:本科生还不错,主要集中在那些热门专业,所以比例低,因为大多数人还是要考研的,你生科不考研真的能就业吗?我作为一名立志要考研的人来说,人各有志,本科考研率高于就业率,出国的也有,硕士较多,毕业即失业这种情况在我们学校基本不会出现,前提你得有本事进来,进来的名次大概在各省一两千名吧。不是我夸它,而是它真的厉害。

接下来就到了最高大上的图书馆了。图书馆是每个学校的魂,是教育的体现。藏书数量反映了一个学校的底蕴。但是上科大虽然底蕴不深厚,但是图书馆还是有模有样地。藏书具体数量我不太清楚,但是光电子文献就够你用的。纸质书籍更不用说,几层楼的储备看着都高大上,因为建校时间短,跟老牌名校的图书馆有一定差距,再过几年,我们一定能追上他们的脚步,上科大潜力无限,只要你需要文献,学校一定会帮你找到,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嘛,可能是为了给大家更好的学习环境,图书馆都是沙发,连自习室都是那种很高端的桌子,进去了就不想走啊。这些都是我们图书馆的魅力。

现在总结一下我们学校的优缺点吧。优点:学校是新的,以后潜力无限,一切硬件设施都是最高级的,居住环境,校园环境。师资力量也是顶尖的,国内外学科的泰斗,给你上课的都是目前在该领域取得过伟大成就的人,深造的可能性大,只要你能毕业,适应了学习强度,那你读研完全不成问题,以后工作也根本不愁。还有食堂好吃啊,图书馆资源丰富啊。最主要的是我们学校重视学习,学风好。每个专业都能独当一面。缺点:偏远,周围荒凉。知名度不高,不是985,不是211(因为太年轻)  压力大,位于上海,如果学不好你可能流落街头。 门槛高,无论是本科,还是硕士,你都得超级优秀才能进来。如果你已经被感染,那就来上科大吧。你不会后悔的!

最后,以上科大的校训结尾:立志 成才 报国 裕民

上海科技大学属于普通一本院校,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共同举办、共同建设,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主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试点高校、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组成部分。

入选国家第二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首批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首批上海高等学校一流研究生教育引领计划。学校位于上海—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中区,以理工科为主,与中国科学院所属研究院所开展科教融合。

扩展资料

上海科技大学培养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以及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学生规模规划为本科生2000名,研究生4000名。截至2020年3月底,学校共有在籍学生3680人,其中本科生1541人,硕士研究生1433人,博士研究生706人。

2014年学校面向全国9省市招收了首届207名本科生,2015、2016、2017年面向14省市分别招收了299、353、355名本科生,2018年面向17省市招收了422名本科生。

2013年学校招收了首届296名中科院联培研究生,2017年学校首次独立自主招收459名研究生,2018年学校独立招收了560名研究生。2019年上海科技大学面向全国17个省(市)选拔招录了402名本科生,招录了650名硕士研究生和235名博士研究生。

参考资料来源:上海科技大学官网-学校简介

上海科技大学,你的选择。哈哈哈

首先,选择一个学校,肯定要综合的来看。上海科技大学是上海市新建立的一所定位比较高、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多科性大学,不亚于许多211大学。上海科技大学起点很高,但是毕竟刚刚建校,在社会上还没有口碑和影响力。但一所好大学需要一个比较长的建设期,近期不会达到很高的水准,近期不可能达到像上海大学等名校的水平但是未来也许会很好。

接下来我来说一说学校的整体吧。

首先,上海科技大学的教育是国际化的。上海科技大学第一届本科生的录取分数比国科大第一届本科生的录取分数低40分左右, 却取得了与国科大持平甚至更好的成绩, 尤其是在信息科学方面,上科大比国科大好不少。 这充分证明一件事情,美式教育,尤其是美式信息科学教育,优势极大,碾压国内传统教育模式。

国科大的教师队伍主要依托于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的各个研究所的研究员,教育方式以国内传统教育方式为主,再加入传统的前苏联教育方式。 培养学生的主要目的是为中国科学院输送高质量的研究生生源。 所以国科大的本科课程很多采用了前苏联的一些课本以及国内的一些传统课本。对于数理之类的基础教育,这应该是够了,因为数理之类的传统学科现在发展平缓,本科教育几十年变化不大。 但是对于信息科学,则不行。为什么,因为信息科技突飞猛进,发展太快了,本科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才行。

上科大的教师队伍也是很厉害的,好多事国外留学回来的。

学校的课外活动也是很精彩的,社团也很多,从街舞,动漫到摄影,数学,编程俱乐部等等。学校科创中心提供了大量经费给大家练手,机器人,3D打印很多项目。老师们很欢迎我们本科生早进实验室,机会特别多。

硬件条件很好,外加上海市唯一的冬天有独立供暖的学校。 图书馆太爽了。 另外,在上科大不用占座,人均自习座位2个以上,哈哈。英语教学是请外教来听说读写,而不是传统大学的精读泛读哑巴课。 体育课提供各类选择,小众的如击剑课都可以满足。

最后有一条也是最有吸引力的,传统学校基本做不到的,就是高考考生一旦被上科大录取,百分百满足第一志愿。进校学习一年后不满意的,还可以再转换一次专业, 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这一点是很让人感到高兴的。

上海科技大学确实是一座挺新的大学,但是地理位置很好,交通方便,出行方便。设施也还可以的。环境也好啊,上图

学校图书馆自习室也是很棒的: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失,大学的一些不足也慢慢显现了出来:头两年还是可以的但是现在

上海科技大学的生源目前还是比较差的,建校之初,学校先以研究生打开局面,依托中科院上海生命院招生,生源主要是中科院面试后被淘汰下的学生,说实话跟上海科技大学后来自己招的学生比起来算是非常好的了,可悲的是上海科技大学现在已经摆脱中科院的招生限制自己开始招生,这个就可想而知怎样样了。

个人觉得是上海科技大学的各个学院的一把手选的不对。信息学院、物质学院、生命学院、免化所和院长都是一些很牛的人物,但是都只是挂名,并非全职,有其名而无其实。上海科技大学重金聘请这些人就是为了利用这些人的名声做宣传,这些人以前的和今后的成就和上海科技大学没有一点关系,但这些都是学校宣传自己的噱头(想来上海科技大学抱大腿的人该醒醒啦)。从这里充分表现出学校整体的浮夸和装逼,奠定了这个学校的整体基调。

因为刚建校不长底蕴确实去这种新兴院校得硬伤。不过背靠中科院,和上海政府的支持,估计学校以后差肯定不会差,专注科研的人才去那不会错,但混个资历估计性价比不高,毕竟压力大而且知名度不高。所以报考学校主要是看自己想要一个什么样的。是想学技术,还是想找文凭,还是想继续深造,还是什么。

总的来说,上海科大的环境还是不错的,生活条件确实不错,宿舍,图书馆,食堂。但是学校肯定想通过学生的成绩来提升一下自己,所以压力会比较大。还有科研压力估计是不小,现在本科其实还没真正毕业,就等六月了,上科大那边报道好像是七月吧,但二月就已经住进学校开始参加实验项目了。 反正每个人都有自己见解,综合考虑吧。

上海科技大学是上海一般的大学,在上海众多大学中,排名只能算是中游水平。但是这个学校很有眼光,为什么说呢,因为这个学校是在张江高科技园。不像其他的很多上海大学一样,都在松江大学园。

上海科技大学往东一点就是上海外国语大学,再往东一点,那就到了大海了,可以说离的海边还挺近的。我是2016级的,学的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其实我2016年上大一的时候,这个大学真的让我惊艳了。由于这个大学是刚盖的小区外,算是应该第一批新入园的学生了吧。科技大学的图书馆很漂亮,尤其是晚上,你在湖的对面看的话。图书馆灯火通明,真的尤其在看水中的倒影,真的是太漂亮了。虽然上海科技大学刚建成的学校,一切看起来都很新鲜,没有一种历史的那种沉淀感,而且看起来绿化也不怎么样。两年的时间过去了,但是现在看起来,还是比原来有了很大的改善。

可以说上海科技大学给我们的感觉就是这所大学越来越有点儿那种211学校的一位了。可以说正在向交大和复旦大学看其次的,虽然在师资力量和学术上可能比不上其他一些上海的名校,但是上海科技大学的位置好,地址处于张江科技园,要知道张江科技园,可是国家科学中心也是上海的一张名片。

在这里我只想说,上海科技大学棒棒哒,也为了我们这些学生着想,两年后我毕业的话,上海科技大学的水平也一定比现在有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到时候这毕业证书的分量一定比现在更沉甸甸了,对于自己未来的就业,肯定会有帮助的。

作为一名即将大三的科大学生来说,这个学校给我的印象就是年轻有活力,相信未来会发展的越来越好,如果看了我说的这些话的学弟学妹妹,有这种想法的话,就来我们上科大吧。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