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发表的论文可以是读后感吗

发布时间:2024-07-07 03:51:08

发表的论文可以是读后感吗

不等于。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或读了一段话,或读了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以写成读后感。第三,选准感点。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第四,叙述要简。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一、格式和写法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也可以用《读×××有感》。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开杂货铺一样,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去,什么都有一点,什么也不深不透,重点部分也像蜻蜓点水一样一擦而过,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写读后感的重点应是联系实际发表感想。我们所说的联系实际范围很广泛,可以联系个人实际,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可以是历史教训,也可以是当前形势,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级或家庭状况,但最主要的是无论怎样联系都要突出时代精神,要有较强的时代感。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读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事例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述,又必须说理。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二者必须结合。读后感以“感”为主。要适当地引用原文,当然引用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在表现方法上,可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议论时应重于分析说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简洁。在结构上,一般在开头概括式提示“读”,从中引出“感”,在着重抒写感受后,结尾又回扣“读”。

不合适 现在论文常指用来进行科学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的文章 简称之为论文 论文的结构要有引文 正文 而正文包括论点 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 你用论文文体来写读后感 你写得出来?

沂,读 一

发表小论文可以是读后感吗

不等于。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或读了一段话,或读了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以写成读后感。第三,选准感点。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第四,叙述要简。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有。对于作者来说,论文的总结内容就是论文的读后感了,总结主要阐述了作者的观点,并带有主观性的论述,表达了作者的某些看法和感受。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 ,几句名言 ,一段音乐 ,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 写成的文章 叫做读后感。

不等于,读后感更偏重于感受。

读后感可以投稿的期刊

可以投稿的杂志有《中国青年》、《作品》、《东方文学》。

1、《中国青年》

这是一本95岁的杂志,永远和青年在一起,笃信思考的力量,澎湃生活的热望。有坚守,有改变,警惕说教,欢迎探讨。稿件类型是书评、影视评、海外见闻、生活故事随笔、文化随笔、心灵励志故事等。暂时可能不适合接收诗歌、散文类投稿。

投稿方式:在「投稿指南」公众号回复关键词“中国青年”,获取投稿邮箱。

2、《作品》

有60年历史的《作品》杂志,2017年再次华丽转身——做中国最好的“真文学”杂志。我们在寻找你,有风骨,有态度,有才情,有腔调,有内容,可以玩形式,但内涵为王。关注现实,心怀苍生,在纷繁的世相里,不缺席,不逃避,发出写作者的最强音。

投稿方式:在「投稿指南」公众号回复关键词“作品”,获取投稿邮箱。

3、《东方文学》

《东方文学》杂志由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委员会首批会员单位《东方文学网》原创文学网站主办。自创刊起,《东方文学》一直坚持以“弘扬民族文化、发掘优秀作品、打造汉语高地”为己任,力图成长为国内优秀纯文学杂志期刊。

投稿方式:在「投稿指南」公众号回复关键词“东方文学”,获取投稿邮箱。

有,不少杂志社都要书评的,但风格差别很大,你这个,我也说不准。要不你自己去看下约稿,天使领域论坛的浮云殿版块有很多靠谱的约稿,蓝色粉色标题的都是大家探路反馈回来比较有信誉的,你可以在里面找合适的杂志,找有爱的编辑投稿过去试试看,第一次投稿请看置顶扫盲课,了解下常识,不要上来就问编辑,我这个稿子你收不收,什么时候回复,怎么给我稿费之类的问题,会被编辑拖黑的哦~

挺多报社都会要的,不过可能每个报社的眼光不同,你真像发表的话可以一次性多投几个你觉得有爱的报社,如果你写的好,一定会有报社要的

论文最后可以发表感想吗

根据你的描述,听起来更像是作文而不是论文。可以谈自己的观点,论证自己的观点

论文里能有自己的感受,不过是在致谢里面。

在致谢中可以表示出对老师的感谢就行了,还有写论文时候的体会,比如表示刚写完论文,非常痛苦。可是慢慢地随着自己压力越来越大,就会发觉论文,真的是非常的不好,写需要改动好多遍。

论文撰写注意:

其实我们发现在很多同学的学术语言口语化问题都非常严重,出现在各种正规的学术场合,不单单是论文写作,在学术汇报交流过程中也一样存在。

本来以为这种问题会比较常出现在刚入学的研究生同学中。但事实上,很多度过了三年、已经在写毕业论文的同学的口语化问题仍然很严重。

这个是有区别的,结束语一般是写在论文最后面,相当于对你的文章做一个总结,也可以是对你的论文研究方向做一个展望,以及下一步的研究。或者稳重有哪些不足,望老师指出等等。心得的话是写在结束语后面的,可以对一些你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提供帮助的个人,单位以及团体等作出感谢,写一些感谢的话。

1. 总结(结论)和展望这些年有不少学位论文(和答辩)专门增加了“总结(结论)和展望”部分。总结,应该是对整个博士学位论文的总结,也是再一次总结博士期间研究工作的主要发现和主要结论、理论和实际意义,以及对学科(领域)的学术贡献等,也是对论文开始提出的科学问题的响应。这部分如果能用一个图(如框图),有逻辑地展示,效果会很好。展望,应该是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未来发展的展望,需要进一步深入的方面,需要进一步验证的方面等等。展望部分也应该有对国际学术界本领域(方向)可能的发展趋势等方面的论述,甚至可以建议一些具体的方向等。2. 答辩感言学位论文答辩都有“致谢”部分。辛苦奋斗了多年,一路走来,一定受到过不少人的帮助、支持和鼓励。这个时候是需要对所有帮助过自己的人表达谢意的。有的研究生在这个时候,往往会五味杂陈,刚才还神采奕奕,一到这个环节就开始泪眼婆娑了。除了学位论文答辩的“致谢”,还有一个表示谢意的环节,可以称为“答辩感言”。经过答辩委员会的讨论、投票,最后形成对学位论文的决议,答辩委员会主席需要对研究生宣布答辩委员会的决议。决议宣布后,答辩委员会主席往往会再给研究生一个发表感言的机会。很多研究生就在这个环节就卡壳了。答辩委员会主席宣布“建议授予博士学位”的同时,答辩研究生在心理上是一个质的变化。多年的奋斗,多年的期待,终于有了明确的结果,应该有很多话要说,也会有很多故事想分享。所以,如果早一点认真准备几分钟的“感言”,效果是很不错的,也会让答辩专家们进一步加深印象。如何准备呢?每个人想表达的情感都会不一样,有的最想分享自己最大的收获,有的想分享自己的求索新路,有的想进一步致谢导师和亲人、朋友… …如果在讲答辩报告的时候,感觉致谢还有些话没有说,这是一个补充的机会。一点随感。也许没有必要。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德华科学网博客。

读化学论文读后感

1.化学史化学的历史渊源非常古老,可以说从人类学会使用火,就开始了最早的化学实践活动。我们的祖先钻木取火、利用火烘烤食物、寒夜取暖、驱赶猛兽,充分利用燃烧时的发光发热现象。当时这只是一种经验的积累。化学知识的形成、化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它的发展,又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历史的前进。化学的发展,主要经历以下几个时期: 从远古到公元前1500年,人类学会在熊熊的烈火中由黏土制出陶器、由矿石烧出金属,学会从谷物酿造出酒、给丝麻等织物染上颜色,这些都是在实践经验的直接启发下经过长期摸索而来的最早的化学工艺,但还没有形成化学知识,只是化学的萌芽时期。 约从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1650年,化学被炼丹术、炼金术所控制。为求得长生不老的仙丹或象征富贵的黄金,炼丹家和炼金术士们开始了最早的化学实验,而后记载、总结炼丹术的书籍也相继出现。虽然炼丹家、炼金术士们都以失败而告终,但他们在炼制长生不老药的过程中,在探索“点石成金”的方法中实现了物质间用人工方法进行的相互转变,积累了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条件和现象,为化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当时出现的“化学”一词,其含义便是“炼金术”。但随着炼丹术、炼金术的衰落,人们更多地看到它荒唐的一面,化学方法转而在医药和冶金方面得到正当发挥,中、外药物学和冶金学的发展为化学成为一门科学准备了丰富的素材。 这个时期从1650年到1775年,是近代化学的孕育时期。随着冶金工业和实验室经验的积累,人们总结感性知识,进行化学变化的理论研究,使化学成为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这一阶段开始的标志是英国化学家波义耳为化学元素指明科学的概念。继之,化学又借燃素说从炼金术中解放出来。燃素说认为可燃物能够燃烧是因为它含有燃素,燃烧过程是可燃物中燃素放出的过程,尽管这个理论是错误的,但它把大量的化学事实统一在一个概念之下,解释了许多化学现象。在燃素说流行的一百多年间,化学家为解释各种现象,做了大量的实验,发现多种气体的存在,积累了更多关于物质转化的新知识。特别是燃素说,认为化学反应是一种物质转移到另一种物质的过程,化学反应中物质守恒,这些观点奠定了近代化学思维的基础。这一时期,不仅从科学实践上,还从思想上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做了准备,这一时期成为近代化学的孕育时期。 这个时期从1775年到1900年,是近代化学发展的时期。1775年前后,拉瓦锡用定量化学实验阐述了燃烧的氧化学说,开创了定量化学时期,使化学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19世纪初,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接着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提出分子概念。自从用原子-分子论来研究化学,化学才真正被确立为一门科学。这一时期,建立了不少化学基本定律。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和维勒发展了有机结构理论,这些都使化学成为一门系统的科学,也为现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个时期基本上从20世纪初开始,是现代化学时期。20世纪初,物理学的长足发展,各种物理测试手段的涌现,促进了溶液理论、物质结构、催化剂等领域的研究,尤其是量子理论的发展,使化学和物理学有了更多共同的语言,解决了化学上许多未决的问题,物理化学、结构化学等理论逐步完善。同时,化学又向生物学和地质学等学科渗透,使过去很难解决的蛋白质、酶等结构问题得到深入的研究,生物化学等得到快速的发展。 自从化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后,化学家们已创造出许多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质.到了21世纪初,人类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超过3000万种,使人类得以享用更先进的科学成果,极大的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 近年来,绿色化学的提出,使更多的化学生产工艺和产品向着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化学必将使世界变的更加绚丽多彩. 诚然,科学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因而化学的发展也决不会停滞不前。化学家的故事 凯库勒 1829 年生于达姆施塔特, 1847 年入吉森大学学习建筑。他受了李比希的影响,把注意力转向化学,拜李比希为师。 1850 年,完成了题为《硫酸氢戊酯》的博士论文。 1850--1856 年,他遵照导师的意见到巴黎去与类型论者进行广泛的接触,听过杜马讲授的有机化学,读过热拉尔( Charles Gerhardt )刚刚写成的《有机化学专论》手稿,结识了武慈。凯库勒已窥见了有机化学的现状,以及有机化学理论上的混乱情况。 1854 年冬,凯库勒抵伦敦,在一家医院里担任斯登豪斯( Stenhouse ,是李比希的学生)的助手,在那里结识了威廉逊和霍夫曼等人,他们经常聚会在一起讨论有机化学的理论问题和哲学问题,这些对年青的凯库勒产生强烈的影响。如他后来所说: " 我最初是李比希的学生,后来是杜马、热拉尔和威廉逊的学生,现在我不属于任何学派。 "1858 年,他任比利时时根特( Ghent )大学的教授,在这里( 1866 年),他发表了苯的结构式,使凯库勒名扬于世。 1867 年,应聘为波恩大学教授和化学研究所所长,至 1896 年逝世。 凯库勒对有机化学结构理论的建立做了许多重要贡献。其中如: ( 1 ) 关于碳元素四价学说和碳原子之间可以连接成链的假设。 1850 年英国化学家富兰克兰德()在研究金属有机化合物时,发现在一些金属有机分子中,每一种金属原子只能和完全确定数目的有机基团化合,这个数目称为元素的原子价。富兰克兰德的想法为凯库勒发展了,凯库勒懂得化合价真正意义并把它当作自己的有机分子的结构理论的主导思想。 1857 年凯库勒提出有机化合物最重要的元素是碳,碳是四价的。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些化合物的结构模型。 1858 年,凯库勒发表了《关于化合物结构与变态以及碳原子的化学性质》,再次强调碳原子是四价的,并提出碳原子之间可以相互成链,这一假说后来成为有机分子结构理论的基础,至今证实了它的正确性,反映了客观性。同年英国化学家库帕在他的《论新的化学理论》一文中也提出碳是四价的和碳原子之间可以相连成链状的假说。凯库勒读了这篇论文之后,立即又写了一篇论文,指出:确认碳原子是四价的和确认有可能形成碳链的优先权应当属于凯库勒。然而他又指出,认为有机化合物分子具有一定的结构,可用结构式表示。这种观点的提出应当归功于库帕。 ( 2 ) 建立了苯的结构式。苯是法拉第于 1825 年发现的。 1865 年凯库勒提出苯的环状结构学说为: " 假如我们要说明芳香性化合物中原子的组成情况,必须解释以下事实: ① 所有芳香性化合物,即使是最简单的,也较脂肪族中相应的化合物含较多的碳; ② 象脂肪族中一样,芳香族中也存在着为数很多的同系物; ③ 最简单的芳香性化合物,至少含水量有六个碳原子,六个碳原子形成对称环状,各碳原子之间存在着单键或双键; ④ 芳香物质的所有衍生物,表现某些同族的特性,它们都属于 ' 芳香族化合物 ' ,它们在进行一些较激烈的反应后,常常失去部分的碳,但主要产物仍至少含有六个碳原子,除非有机基团受到完全破坏。否则,当这些至少含有六个碳原子的产物形成时,分解作用也就停止了。 " 凯库勒在 1865 年用六角形表示苯的结构式( Ⅰ ), 1866 年,他画了一个有单,双键的空间模型的草图( Ⅱ ), 后来简化为( Ⅲ )。 至于凯库勒如何发现苯的结构式,据记载有各种说法。例如,有原子环圈舞形式的;有六个猴彼此抓住爪子或必尾巴的;有被其侍仆打碎的伯爵夫人的戒子形式的;有的象波斯地毯上的图案;有蛇形说的。就以蛇形的来说,记载也有出入。凯库勒在 1890 年纪念苯的结构式问世 25 周年 -- 叫苯节 -- 大会上回忆说: " 如果大家听到在我头脑中产生的极为轻率的联想是怎样形成这一有关概念的经过,一定会感到有趣的。 " 在我当年侨居伦敦期间曾有一度住在议会下院附近的克拉帕姆路。我常常去找住在这个城市另一端的一位朋友 -- 谬拉,一起渡过夜晚时间。我们海阔天空地谈论各种问题,其中大部分话题是关于化学的。一个晴朗的夏日夜晚,喧嚣的城市已经沉睡了的时候,我才乘最后的一班公共马车返回。我照例坐在车上不一会便陷入沉思。这时,我的眼前浮现出原子在旋转。平时原子总是在我脑海中不停地运动着,但未看出是什么模样。而这个夜晚小原子总是时而结合成对,时而大原子拥抱两个小原子,大原子一会儿捉住三个或四个小原子,一会儿又似乎全部形成旋涡状而跳起华尔兹舞来。我还看见大原子排着队,处于链的另一端的小原子被牵着走。那正是我的恩师 -- 化学大师考普在他的著作《分子世界》中,以他那引人入胜的笔调描绘世界。而这些我都是在他之前看到的。当马车乘服务员喊了一声: " 克拉帕姆路到了 " 的时候,才使我从幻想中惊醒。我回到寓所之后,为了把这个幻影记下来,至少耗费了这个晚上的一个时辰,我的结构理论就这样诞生了。 "" 关于苯式理论的起源也是同样的。当我住在比利时的格恩,我的书房面向狭窄的胡同,一点阳光也透不进来,这对于白天在实验室工作的我来说,没有什么不方便。一天夜晚,我执笔写着《化学教程》,但是,思维总是不时地转向别的问题,写得很不顺利。于是,我把椅子转向壁炉打起肫来。这时候,在我的眼前又出现一群原子旋转起来,其中小原子群跟在后面。曾经体验过这种幻影的我,对此敏感起来,立即从中分辨出种种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形象以及多次浓密集结的长列。而这一些象一群蛇一样,互相缠绕,边旋转边运动。除此以外,我还见了什么,仿佛其中一条蛇衔着自己的尾巴,似乎在嘲弄我,开始旋转起来。我象被电击一样猛醒起来。这一次,我又为整理这一假说忙了剩余的夜晚。 " 在莫里森的《有机化学》又有一段稍有不同的叙述。 根据以上的叙述,说明凯库勒平时总是把原子分子的形象萦绕在脑海中,从幻觉中得到了重要的启示,这是因为他在青年时代学过建筑学,善于捕捉住直观形象。他曾从过名师李比希、杜马、威廉逊等,不属于任何学派,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以丰富的化学事实为依据,以严肃的科学态度进行多方面的分析探讨才取得成功。 2.

这个不算难吧 慢慢的写

都是可怜的一中娃(*-*)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