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染料降解论文不好发表

发布时间:2024-07-08 06:35:06

染料降解论文不好发表

生技哪个班的?

生物强化脱色处理印染废水的中试研究 (国家环境保护水污染控制工程技术<浙江>中心,浙江杭州310007)摘要:为解决印染废水生化处理效果差的难题,开发了复合水解酸化/悬浮生物滤池的印染废水生化处理工艺,并在此基础上投加专性脱色菌进行生物强化脱色处理。结果表明,在稳定运行条件下,系统对色度的去除率提高了10% ~20%,对色度的总去除率达到80%以上,对COD的去除率达到90%左右。可见,通过生物强化技术提高生化处理的脱色能力是可行的。关键词:印染废水;复合水解酸化;悬浮生物滤池;脱色 中图分类号: X703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000-4602(2010)23-0091-03印染废水成分复杂、生物降解性差,用传统的生物法处理难度大,因此开发新工艺及新技术提高生物降解效率是印染废水处理的研究热点[1~4]。生物处理效果取决于有效微生物的活性和数量,生物强化技术通过向生物处理系统内引入具有特定功能的微生物,能提高有效微生物的浓度,增强对难降解污染物的降解能力,提高降解速率[5]。 复合厌氧反应器(AHR)是在第二代反应器的基础上开发的第三代水解厌氧反应器,AHR反应器的下部是高浓度的颗粒污泥,上部是由填料及附着的生物膜组成的滤料层,二者的结合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反应器的有效容积、降低了污泥流失、提高了处理效率[6];悬浮生物滤池采用悬浮生物填料,对微生物具有良好的吸附和网捕作用,能有效减少微生物的流失,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7]。笔者选用复合水解酸化/悬浮生物滤池作为生化处理工艺,并在此基础上投加专性脱色菌种,同时采用脉冲布水技术,强化了布水过程中废水与微生物的接触,提高了传质效率,且不增加额外的运行费用,将该工艺应用于实际印染废水处理中试,取得了较好的处理效果。1材料和方法1·1废水水质及菌种 废水取自绍兴某棉布印染企业调节池,该废水成分复杂、污染物浓度高、可生化性差,废水中含有活性染料、还原染料、直接染料等多种染料及助剂,其pH值为12~14、水温约为40℃,为保证进水水质稳定,采用延时继电器控制提升泵每隔1 h采水1次,其综合水质如下: COD为1 000~2 800 mg/L、BOD5为300~500 mg/L、SS为150~200 mg/L、色度为300~1 000倍。接种污泥取自绍兴污水处理厂的污泥浓缩池。专性菌种是从印染废水及工业废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中筛选、分离得到的高效脱色菌株,对印染废水具有良好的脱色效果[7]。1·2试验装置与方法 中试采用复合水解(A) /悬浮生物滤池(O)串联工艺(见图1),用延时继电器控制提升泵,将调节池废水泵入储水池,不同时间段的废水在储水池内均匀水质、水量,并调节其pH≤10后泵至脉冲布水器。后者储存3~5 min的水量后将水瞬间布入水解酸化池底部,与厌氧菌及兼氧菌充分接触,将不溶性颗粒分解为可溶性物质、大分子物质分解为小分子物质,从而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为后续好氧处理奠定基础,同时破坏染料的发色基团,去除废水的色度。A段出水溢流到O段,在O段填料与充氧废水充分接触,利用生物膜上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将废水中的有机物去除。 复合水解酸化池的总有效容积为2 m3,填充区容积为1m3,填充尺寸为1 cm×1 cm×1 cm的立方体悬浮生物填料;悬浮生物滤池的有效容积为1.m3,填充尺寸为2 cm×2 cm×2 cm的填料。1·3取样及分析方法 定期取组合工艺的进水、A池及O池出水,分析COD、色度、pH的变化情况。COD:重铬酸钾法;BOD5:微生物膜法; pH:便携式pH计;色度:稀释倍数法。2结果与讨论2·1生物强化对去除COD及色度的影响 试验考察了生物强化脱色前、后系统对COD及色度的去除效果(见图2)。在稳定运行阶段,A段的停留时间为14 h,O段的停留时间为10. 5 h,中试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未投加脱色菌(18~34d),第二阶段为脱色菌强化处理期(35~52 d),其中前5 d为挂膜阶段。 由图2可以看出,在中试期间,进水COD浓度波动较大,生物强化前好氧出水的COD浓度基本稳定在150 mg/L左右,强化后出水COD浓度稳定在100 mg/L左右,略低于强化前的。进水色度为300~1 000倍,强化脱色后好氧出水色度由110~180倍逐渐降低到100倍以下。 投加脱色菌后,系统对COD的去除率未发生明显变化,而对色度的去除率由70%左右提高到80%以上,最高达到90%。可见,脱色菌可有效提高生化系统对色度的去除率,但对COD的去除无明显促进作用。2·2生物强化脱色的机理分析 图3为A段及O段生物强化脱色前、后系统对COD及色度的去除率变化曲线。 由图3可以看出, A段未投加脱色菌时,对COD和色度的去除率曲线基本重合,而投加脱色菌后A段的脱色率提高,且对COD和色度的去除率曲线分离。这是由于未投加脱色菌时,A段对COD的去除主要是通过去除非溶解性SS而实现的[6、8],而SS浓度的高低与表观色度的大小成正比,因此对COD与色度的去除率基本重合;投加脱色菌后,由于投加的脱色菌不能以染料分子作为直接碳源,而只能破坏其发色基团,将其还原分解为苯胺类化合物,再通过好氧工艺使这些物质矿化,且脱色率对SS去除率的依赖性降低,因此脱色率曲线与COD去除率曲线分离。 由图3还可知,生物强化脱色前、后O段的脱色率无明显变化,而对COD的去除率却略微增加,这符合脱色菌将染料分解为苯胺类化合物,再通过好氧工艺降解的推测。同时也反映出废水中残留的染料量占全部COD浓度的比例较低,而这也符合印染废水的特点。3结论①采用复合水解酸化/悬浮生物滤池作为生化处理工艺,并在此基础上投加专性微生物菌种,同时采用脉冲布水技术,当A段停留时间为14 h、O段停留时间为10. 5 h时,系统对色度的去除率可达到80%以上,对COD的去除率为90%左右。②生物强化脱色后,系统脱色率提高了10%~20%,且脱色菌不能以染料为直接碳源,只能将其还原分解为苯胺类化合物,再经好氧工艺使其矿化,故对COD的去除率提高不明显。③采用生物强化脱色技术能有效提高生化处理的脱色率,可有效降低深度处理费用,为废水的资源化利用奠定了基础。参考文献:[1]谢春生,黄瑞敏,肖继波,等.曝气生物滤池—纳滤深度处理印染废水的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 2007, 23(15): 69-72.[2]洪俊明,洪华生.厌氧—好氧MBR组合工艺处理蒽醌活性染料废水[J].中国给水排水, 2008, 24(1): 51-53.[3]王白杨,张卓,何慧.生物/化学/物理联合工艺处理高温印染废水并回用[J].中国给水排水, 2008, 24(17):75-78.[4]尤隽,任洪强,严永红.厌氧/缺氧/好氧工艺处理印染废水[J].中国给水排水, 2007, 23(18): 63-64.[5]马放,郭静波,赵立军,等.生物强化工程菌的构建及其在石化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J].环境科学学报,2008, 28(5): 885-891.[6]李晓东,孙铁珩,李海波,等.低温处理生活污水的复合厌氧工艺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8, 8(1):40-43.[7]白俊跃,徐灏龙.悬浮生物滤池A/O工艺处理印染废水[J].印染, 2008, (9): 31-33.[8]杨健,居志华,吴敏.复合式厌氧反应器预处理低温城市合流制污水中试[J].中国给水排水, 2007, 23(5):58-61.

(英文题目论文略)3、{(Eu(PW11)2)m/PEI}多层纳米复合膜的制备和光谱表征,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8,28(9),通讯作者+第一作者,Sci检索。4、多金属氧酸盐K17[Ce(P2Mo17O61)2]的多层膜修饰电极的组装及其电化学行为,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6,274,第一作者,Sci检索。15、多金属氧酸盐α-Na7H[GaW9Fe3 (H2O)3O37] ·16H2O的合成和光谱,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4,5,第一作者,Sci检索。16、磷钨酸盐的抑酶及抗菌作用,食品科学,2009,27(12),30(3),第一作者。17、杂多酸盐在可见光照射下对染料的催化降解,集美大学学报,2009,14(2),通讯作者+第一作者。18、流动注射安培检测法检测海带中碘离子含量,应用化学,2008,25(7),通讯作者+第一作者。19、化学文献检索与利用,教材,2008年3月出版,书号:ISBN7-5311-5002-6/G·4523,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出版社: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对食品专业无机及分析化学双语教学的一些思考,“第二届大学化学化工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2008,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优秀论文)。独立完成。21、基于多金属氧酸盐电化学传感器对水果中抗坏血酸的测定,食品科学,2006,27(12),第一作者。22、葡萄糖氧化酶多层膜修饰电极的电化学性能的研究,东北师大学报,2006,38(4),第一作者。23、轮型混价钼簇的电化学合成和性质,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6,21(5),通讯作者+第一作者。24、番石榴叶提取物的鉴定及其抗菌作用,分子科学学报,2007年10月,第二作者。25、生物科学专业《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改革与探索,宁夏大学学报,2007,5, 第一作者。26、对无机化学双语教学的初步探索,宁夏大学学报,2007,5, 第一作者。27、食品科学专业《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杏坛争辉,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10,第一作者。

镉染料废水降解投稿期刊

染料生产废水含有酸、碱、盐、卤素、烃、胺类、硝基物和染料及其中间体等物质,有的还含有吡啶、氰、酚、联苯胺以及重金属汞、镉、铬等。这些废水成分复杂.具有毒性,较难处理。因此染料生产废水的处理.应根据废水的特性和对它的排放要求.选用适当的处理方法。例如:去除固体杂质和无机物,可采用混凝法和过滤法;去除有机物和有毒物质主要采用化学氧化法、生物法和反渗透法等;脱色一般可采用混凝法和吸附法组成的工艺流程,去除重金属可采用离子交换法等。

我国染料废水处理工艺研究中具有明显的水量大、水质复杂特色,这种染料废水的化学需氧量、含盐量较高,科、化学性较差。对染料废水进行治理可以减少整体的治理难度,实现对环境的保护,增强整体的处理效果。在进行染料废水处理的过程中,常选取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等新型工艺进行染料废水处理,确保提高处理效果。一、染料废水1、染料废水的特点(1)染料废水的水质随加工的纤维种类和采用工艺以及使用的染化料的不同而异,污染物组分差异很大。染料废水具有水量大、有机污染物含量高、色度深、碱性大、水质变化大等特点,属难处理的工业废水。传统的生物处理工艺已受到严重挑战。传统的化学沉淀和气浮法对这类印染废水的 COD 去除率也仅为 30%左右。(1)一般染料废水pH值为6~13,色度可高达1000倍,CODCr为400~4000mg/L,BOD5为100~1000mg/L, 染料废水一般具有污染物浓度高、种类多、含有毒害成份及色度高的特点。以处理难度为标准可分为:a.高浓度染料废水:机织布的退煮漂废水、牛仔线的浆染废水、印花废水、蜡染废水、碱减量废水和绣花废水等。b.中等浓度染料废水:毛织物染色、针织染色、丝绸染整、缝纫线染色及拉链染色等。c.低浓度染料废水:牛仔服饰洗漂废水。二.染料废水的主要来源染料废水主要指天然水体的污染。印染废水排入天然水体后,印染废水的水温较高,且水中大量有机物会迅速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使河流因缺氧产生厌氧分解,释放出的H2S加大了进一步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水体中溶解氧大幅度下降的水体。这种废水中总磷、总氮含量增高,排放后使水体过于富营养化。漂白废水中的游离氯可能破坏或降低河流的自净能力。常见的废水来源主要有:染料中的化学元素沉积、染料有毒元素积累、放射性元素辐射等方面。工业企业在进行染料压滤和板框压滤机进行清洗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环境污染废水。这些废水中含有较高的染料色素、悬浮物、氨氮元素,导致整体需氧量增加,污染周围水质,导致环境问题加重。二、我国印染行业废水处理中的问题1、对水处理资金投入不足发达国家生产的印染产品档次比国内高,其对印染废水处理的成本投入也很高,印染废水处理效果我国与之是天壤之别,其印染废水排放达到零,我们目前还很难达到。我国国内印染产品的档次偏低,大部分属于中低档,附加利润也相对较低,造成这些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对废水排放处理做的还不到位。目前,国内一些印染废水处理厂处理一吨印染废水需要费用在1000元左右,与外国相比有很大的差距,由于投入不足,造成部分印染厂废水排放很难达标。2、印染企业管理制度不强由于我国印染业相对来说处于各行业的最低位置,由于受我国经济的影响,目前的管理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要想提高和发展印染行业,改善当前的管理制度是首要考虑。三、染料废水的处理方法1、物化处理法(1)辐射法近年来,辐射法处理染料废水得到了较大发展,如电离辐射、紫外辐射等。Solpan等采用β射线辐射法对活性染料进行脱色和降解研究,结果表明,对活性蓝5和活性黑5的脱色和降解效果都很好,且随辐射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当其浓度较低时两种染料污水的脱色程度达到100%,COD也下降了76%-80%。(2)超声波降解法超声波作为一种新的能量形式在化学化工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获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祁梦兰采用声化学氧化法作预处理,可使生物难降解的染料废水可生化性BOD5/COD值由0.22-0.28提高到0.44-0.51。超声波对化学反应所产生的独特作用以及它的良好的应用前景正越来越引人注目。(3)磁分离法磁分离法不仅能直接处理工业废水中的各种细微的弱磁性、顺磁性物质,而且还能分离出不具磁性的细菌、病毒、藻类、悬浮物、有机和无机化合物、油脂类和重金属等,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4)混凝沉降法混凝沉降是处理染料废水经常采用的方法之一, 是迄今为止属于工艺上比较成熟、处理效果比较稳定的染料废水处理方法。目前得到普遍认可的混凝机理有压缩双层、电中和、桥联作用和网捕作用 。可以预料,随着人们对含染料废水处理机理认识的不断提高,新型、高效的混凝剂必将更为广泛地应用于染料废水处理。混凝法的主要优点是工艺流程简单、操作管理方便、设备投资省、占地面积少、对疏水性染料脱色效率很高;缺点是运行费用较高、泥渣量多且脱水困难、对亲水性染料处理效果差。2、生物处理法好氧法和厌氧法是生物处理的两大类方法。近年来,很多工程实践都表明,好氧法和厌氧法由于具有很大程度上的互补性,所以将二者联合时,能够使得不能或难以处理的染料废水在不同程度上取得将好的降解效果。3、染料废水处理新技术(1)超临界水氧化技术超临界水氧化是指当温度、压力高于水的临界温度(374℃)和临界压力(22.1 MPa)条件下水中有机物的氧化。处在超临界态的水有着与常态水完全不同的物理、化学性质。由于超临界水汽液相界面消失,成为一均相体系,因而超临界水中的有机物的氧化反应速度极快。尽管技术有许多优点,并且展现出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但是超临界水氧化法还有一些实际的技术问题需要解决,如反应条件较为苛刻(高温、高压),对设备材质要求高等。在超临界水中,由于无机盐溶解度小,因此在氧化过程中会有盐的沉淀引起反应器和管路的堵塞。(2)低温等离子体化学等离子体是在特定条件下使气(汽)体部分电离而产生的非凝聚体系。体系内正负电荷相等,整个体系呈电中性,被称为物质存在的第四态。带电粒子中电子质量最轻,其温度高达10 4K以上;离子、自由基、中性原子或分子等重粒子的温度接近或略高于室温,称这种等离子体为低温等离子体。低温等离子体具有足够高能量的活性物种,因而可使反应物分子激发、电离或断键。尽管国内外对低温等离子体化学技术在环境污染治理的应用的原理已有较多的讨论,也有一些单一有机物降解的实验室研究工作的报道,但是该技术对不同类型的有机物和实际工业废水的降解的研究报道较少另外,该技术的实际应用也存在如何降低能耗,提高降解效率的问题。结 语:对染料废水进行行之有效的处理不但能降低对环境的污染,给生物创建良好的生活空间,还可以提高我国经济效益,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现我国经济技术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废水处理工艺进行改进与完善,对染料废水进行过滤,将污染物进行有机分解,降低分解产物的有害物质,实现对染料废水的合理处理。通过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方法对其进行有效处理,真正达到染料废水排放的指标。以上由中达咨询搜集整理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

《工业水处理》和《给水排水》是水处理杂志中两款很具有权威性的期刊杂志。《工业水处理》(月刊)创刊于1981年,是经国家科委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中国化工学会工业水处理学会、国家工业水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共同主办的专业性科技刊物。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主要报道国内外有关循环冷却水、锅炉水、工艺用水及工业废水等的水处理技术动态、研究报告、专题述评、经验总结、科学管理及行业快讯等。读者对象主要是从事水处理工作的科研、设计、教学、生产、管理等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给水排水》月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主管,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和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给水排水学会主办。具有权威性、学术性、实用性、新颖性和信息性等特征,是同行业唯—一本综合性技术类期刊。拥有近百人的编委会和通讯员队伍,编委会委员由海内外给排水领域的专家组成。《给水排水》报道内容以实用技术为主,兼顾学术性和信息性,以城市、工业、建筑给水排水三者并重安排版面。现除设有城市给排水、工业给排水、建筑给排水。施工材料与设备等固定栏目外,还设有科技情报综述、策略研讨、标准规范简介。研究生论文摘要、信息市场等机动栏目。《给水排水》读者对象为从事设计、科研、教学、生产、施工安装、运行管理、房地产开发等单位及相关人员。

1、《工业水处理》

《工业水处理》(月刊)创刊于1981年,由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主办、国家工业水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办,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每月20日出版。

2、《给水排水》

《给水排水》创刊于1964年,是中国建筑科学类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与城乡建设部主管,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亚太建设科技信息研究院(建设部科技信息研究所)主办。

扩展资料

《工业水处理》主要报道工业废水、工艺用水、循环冷却水、锅炉水、市政污水、海水淡化等的水处理技术动态、研究报告、专题述评、经验总结、科学管理及行业快讯等。读者对象主要是从事水处理工作的科研、设计、教学、生产、管理等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

订户遍及石油、石化、煤化、冶金、钢铁、电力、电子、纺织、印染、造纸、制药、机械、食品、饮料酿酒、交通、造船、矿业、环保、海水淡化等系统,自来水公司、污水处理厂、水处理设备工程公司,以及大专院校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给水排水杂志社

参考资料来源:工业水处理官网-杂志简介

有机染料废水降解投稿期刊

①退浆废水,水量较小,污染物浓度高,主要含有浆料及其分解物、纤维屑、酸、淀粉碱和酶类污染物,浊度大。废水呈碱性,pH值为12左右。用淀粉浆料时BOD、COD均高,可生化性较好;用合成浆料时COD很高,BOD小于5mg/L,水可生化性较差; ②煮炼废水,水量大,污染物浓度高,主要含有纤维素、果酸、蜡质、油脂、碱、表面活性剂、含氮化合物等。废水碱性很强,水温高,呈褐色,COD与BOD很高,达每升数千毫克。化学纤维煮炼废水的污染较轻; ③漂白废水,水量大,污染较轻,主要含有残余的漂白剂、少量醋酸、草酸、硫代硫酸钠等; ④丝光废水,含碱量高,NaOH含量在3%-5%,多数印染厂通过蒸发浓缩回收NaOH,所以丝光废水一般很少排出,经过工艺多次重复使用最终排出的废水仍呈强碱性,BOD、COD、SS均较高; ⑤染色废水,水质多变,有时含有使用各种染料时的有毒物质(硫化碱、吐酒石、苯胺、硫酸铜、酚等),碱性,PH有时达10以上(采用硫化、还原染料时),含有有机染料、表面活性剂等。色度很高,而SS少,COD较BOD高,可生化性较差; ⑥印花废水,含浆料,BOD、COD高; ⑦整理工序废水,主要含有纤维屑、树脂、甲醛、油剂和浆料,水量少; ⑧碱减量废水:是涤纶仿真丝碱减量工序产生的,主要含涤纶水解物对苯二甲酸、乙二醇等,其中对苯二甲酸含量高达75%。碱减量废水不仅pH值高(一般>12),而且有机物浓度高,碱减量工序排放的废水中CODCr可高达9万mg/L,高分子有机物及部分染料很难被生物降解,此种废水属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

纺织染料工业近年来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各种染料产量已达90万T,染料废水已成为环境重点污染源之一。染料行业品种繁多,工艺复杂。其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和盐份,具有CODCR高,色泽深,酸碱性强等特点,一直是废水处理中的难题。本文主要介绍了染料废水处理技术中的物理法、化学法、电化学法、生化法,以及这些技术的特点原理及其近年来研究进展和应用。1物理法1.1吸附法吸附法是利用多孔性固体(如活性炭、吸附树脂等)与染料废水接触,利用吸附剂表面活性,将染料废水中的有机物和金属离子吸附并浓集于其表面,达到净化水的目的。活性炭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对阳离子染料,直接染料,酸性染料、活性染料等水溶性染料具有较好的吸附功能,但活性炭价格昂贵,不易再生。由壳聚糖与活性炭及纤维素混合制成的染料吸附剂对活性染料和酸性染料有优异的吸附能力,其吸附容量分别为264和421MG/G(椰子活性炭吸附容量少于80MG/G)。该吸附剂在水中具有优良的分散性,可采用简单而廉价的接触过滤法处理。大孔吸附树脂是内部呈交联网络结构的高分子珠状体,具有优良的孔结构和很高的比表面积。吸附树脂可用于去除难以生物处理的芳香族磺酸盐,萘酚类物质。它易再生,且物理化学稳定性好,树脂吸附法已成为处理染料废水的有效方法之一。1.2膜分离膜分离技术应用于染料废水处理方面主要是超滤和反渗透。据报道,用管式和中空纤维式聚砜超滤膜处理还原染料废水脱色率在95%~98%之间,CODCR去除率60%~90%,染料回收率大于95%。近年来,用壳聚糖超滤膜和多孔炭膜的新型膜材料来处理印染废水,取得较好的效果。夏之宁等研究了染料废水在超声作用下,通过醋酸纤维素膜的透水率与透盐率,发现超声波在膜分离中有明显的加速传质和去“浓差极化”作用,有超声波作用时其渗透率是无超声波时的1.5倍,对透盐率影响更大,其截留率分别为94%和67%。2化学法2.1化学混凝法化学混凝法主要有沉淀法和气浮法,此法经济有效,但产生化学的污泥需进一步处理。常用的有无机铁复合盐类。近年来国内外采用高分子混凝剂日益增多。天然高分子絮凝剂主要有淀粉及淀粉衍生物、甲壳质衍生物和木质素衍生物3大类。曾淑兰等用NAOH作催化剂将玉米淀粉和醚化剂M反应制得的阳离子淀粉CST,用量为7~15MG/L时,对酸性染料、活性染料的脱色率达90%以上。吴冰艳等用接枝聚合制得的木质素季胺盐絮凝剂处理J酸染料废水,絮凝剂中的季胺离子与废水中的磺酸基团生成不溶于水的物质,投量20MG/L,色度去除率达90%。方忻兰利用海虾、蟹壳为原料制得的壳聚糖用来处理印染废水,CODCR去除率达85%以上。天然高分子絮凝剂电荷密度小,分子量低,易发生生物降解而失去絮凝活性。人工合成的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分子量大,分子链中所带的官能团多,絮凝性能好,用量少,PH范围广。代表性的人工有机高分子絮凝剂有PAN-DCD(二氰二胺改性聚丙烯腈聚电解质)、WX系列高分子脱色絮凝剂、PDADMA-A(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聚合物)M。 2.2化学氧化法化学氧化是利用臭氧、氯、及其含氧化物将染料的发色基团破坏而脱色。臭氧氧化法对多数染料能获得良好的脱色效果。但对硫化、还原等不溶于水的染料效果较差。FENTON试剂氧化法,其脱色的实质是H2O2与FE2+反应所产生的羟基自由基使染料有机物断链。FENTON试剂除氧化作用外,还兼有混凝作用。研究表明,用此法处理2-萘磺酸钠生产废水,先用FECL3混凝沉淀后,然后在PH1.5~2.5条件下以H2O22G/GCODCR,FE2+4G/L水,氧化60MIN可去除CODCR99.6%、色度95.3%[19]。2.3湿式空气氧化法湿式空气氧化法(WAO)是在高温(125~320℃)、高压(0.5~20MPA)条件下通入空气,使废水中的有机物直接氧化[20]。超临界水氧化(SCWO)是指当温度、压力高于水的临界温度(374℃)和临界压力(22.05MPA)条件下的水中有机物的氧化。它实质上是湿式氧化法的强化和改进。超临界态水的物理化学性质发生较大的变化,水汽相界面消失,形成均相氧化体系,有机物的氧化反应速度极快。MODEL等[21]对有机碳含量27.33G/L的有机废水,在550℃,60S内,有机氯和有机碳的去除率分别为99.99%和99.97%。超临界水氧化法与传统的方法相比,效率高,反应速度快,适用范围广,可用于各种难降解有机物;在有机物的含量低于2%时;可通过自身热交换,无须外界供热,反应器结构简单,处理量大。2.4光催化氧化法光催化氧化法常用H2O2或光敏化半导体(如TIO2、CDS、FE2O3、WO3作催化剂),在紫外线高能辐射下,电子从价带跃迁进入导带,在价带产生空穴,从而引发氧化反应。此法对染料废水的脱色效率高,缺点是投资和能耗高。张桂兰等用新型的旋转式光催化反应器,在优化条件下采用悬浮态TIO2时,偶氮染料脱色率达98%。程沧沧等[23,24]分别采用固定床型光反应器和斜板式光反应器对有机染料直接耐翠蓝GL进行了光催化降解研究,经60MIN光照,其降解率分别为83%和81.4%。3生化法生化法具有运行成本低,对环境污染少的特点。但染料废水水质波动大,种类多,毒性高,对温度和PH条件要求较苛刻的微生物很难适应。好氧处理法运行简单,对CODCR、BOD5的去除率较高,对色度的去除率却不太理想。而厌氧处理法对染料废水的色度去除率较高。厌氧处理法污泥生成量少,产生的气体是甲烷,可利用作为能源。但单独使用,效果不理想。黄天寅等在处理酞菁蓝废水过程中,采用气提、吹脱和气浮等物化手段去除原水中大部分NH3-N和CU2+,提高其生化性。经厌氧处理后,各项指标均可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一级标准,CODCR去除率90.0%,BOD5去除率88.9%,NH3-N去除率99.1%,CU2+去除率99.7%。由于近年来染料向抗分解,抗生物降解的方向发展,单独一种工艺很难取得满意的效果。现在处理工艺正朝向厌氧—好氧联合处理工艺发展。闫庆松等[26]对染料废水采用了厌氧—好氧工艺。厌氧段采用UASB工艺,中温消化,停留时间48H,CODCR去除率可达55%,出水BOD5/CODCR值由0.1提高到0.42,系统内形成颗粒污泥,其沉降性能良好。好氧段采用接触氧化法,经驯化后,污泥对废水的降解能力逐步提高。 高效菌群(HIGHSOLUTIONBACTERIA)是利用复合的微生物群来处理染料废水的方法,菌种现已发展到100多种,如反硝化产碱菌、脱氮硫杆菌、氧化硫硫杆菌等。它可以针对不同的废水配成不同的菌群去分解不同的污染物,具有较高的针对性。高效微生物群将有机物分解成SO2、H2O以及许多对水质没有影响的有机小分子。运用H.S.B技术处理无锡某染料厂生产的分散染料、酸性染料(CODCR浓度达2000~2500MG/L)的废水,出水CODCR小于100MG/L,平均去除率为92.68%。苯胺去除率94%,酚为93%,氨氮为92%,色度均在50倍以下[27]。为了增加优势菌种在生物处理装置中的浓度,提高对染料废水的处理效率,通常将游离的细菌通过化学或物理的手段加以固定,使其保持生物活性和提高使用率。研究表明,高效脱色菌群固定在活性污泥上,脱色酶活力提高70%。4电化学法电化学法治理废水,实质是间接或直接利用电解作用,把染料废水中的有毒物质转化为无毒物质。近年来由于电力工业的发展,电力供应充足并使处理成本大幅降低,电化学法已逐渐成为一种非常有竞争力的废水处理方法。染料废水的电化学净化根据电极反应发生的方式不同,可分为内电解法、电凝聚电气浮、电催化氧化等。应用最广泛的内电解法是铁屑炭法。靳建永用铁屑内电解法对5大类11种染料废水进行脱色处理。研究表明,对中等色度和浓度的废水,脱色率在96%以上;加入助剂可使废水CODCR去除率在70%以上。内电解法的优点是利用废物在不消耗能源的前提下去除多种污染成分和色度,缺点是反应速度慢、反应柱易堵塞、对高浓度废水处理效果差。在外电压作用下,利用可溶性阳极(铁或铝)产生大量阳离子,对胶体废水进行凝聚,同时在阴极上析出大量氢气微气泡,与絮粒粘附一起上浮。这种方法称为电凝聚电气浮。与化学凝聚法相比,其材料损耗少一半左右,污泥量较少,且无笨重的加药措施。其缺点是电能消耗和材料消耗过大。电催化氧化是通过阳极反应直接降解有机物,或通过阳极反应产生的羟基自由基、臭氧等氧化剂降解有机物。电催化氧化法的优点是有机物氧化完全,无二次污染。但该法真正应用于废水工业化处理则取决于具有高析氧电位的廉价高效催化电极。同时电极与电解槽的结构对降低能耗也起重要的作用。贾金平等研究了活性炭纤维电极与铁的复合电极降解多种模拟印染废水,有较好的效果。5结语染料生产工艺复杂,废水量大且难以处理,污染治理的费用很高。硫化碱还原时排出的含硫废水除使用昂贵的湿式氧化法处理外,其他方法难以达到排放标准。近年来采用加氢还原法,彻底消除了硫化物的污染。汞催化磺化法生产氨基蒽醌改为硝化还原法,彻底消除汞污染。各种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大大提高了染料废水处理的效率,降低了处理成本。但治标更要治本,研究发展经济合理的清洁生产工艺与发展高效经济的废水治理工艺同等重要。从根本上降低排污,才是长久之计。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

印染行业的发展一直是高污染的行业,废水中的COD、染料等有机污染物浓度高、种类也多、所以废水极难处理,所以可以使用印染废水脱色剂,因为是一款具有针对性处理印染、浆洗、染料废水的颜色和有机物的药剂,属于有机的高分子的水处理剂,采用絮凝脱色的原理,将色料和水分离,降低水中的其他污染物,从而解决废水水质问题,使用方法上只需将印染废水脱色剂添加在预处理阶段,搅拌均匀后,调节PH值,就可将废水颜色和杂质处理干净,絮凝物沉淀的效果。之后再结合生化工艺还可大大的提升废水的可生化性。

染料生产废水中含有酸、碱、盐、卤素、烃、胺类、硝基或染料及其中间体等物质,也含有吡啶、氰、苯酚、联苯胺或重金属汞、镉、铬等。这些废水成分复杂有毒,处理困难。

因此,染料生产废水的处理必须符合废水的特性及其排放要求。选择适当的处理方法。例如,凝结和过滤可用于去除固体杂质和无机物。有机物和有毒物质的去除主要采用化学氧化法、生物法、反渗透法等。脱色一般可采用混凝法和吸附法组成的工艺,重金属去除可采用离子交换法等。

染料废水高温降解投稿期刊

基于印染废水排放的现状与特点,介绍了国内外在印染废水处理方面的研究现状与发展状况。着重分析了其物化处理法以及生物处理法。研究了单一处理印染废水方法得优缺点,提出多种方法联合作用是目前发展趋势。0 .引言纺织工业是中国重要的传统工业之一。在工业废水中,印染废水所占的比例较大,国内印染企业每年排放污水6.5×10 8t,占整个纺织工业废水排放量的80%。印染工业是中国主要的工业污染之一和排污大户,是治理难度较大的工业废水之一。因其有机物含量高、成分复杂、色度深、水质变化大而成为国内外公认的难处理的工业废水之一。随着染料工业的迅速发展,目前使用的染料已达数万种。PVA浆料、人造丝皂化物以及大量新型助剂的广泛应用,使大量难降解的有机化合物进入废水,印染废水向着抗氧化、抗生物降解的方向发展,从而增加了废水处理的难度及其处理费用。1.国内外研究现状纺织印染工业是最大的污染源和水资源消耗者之一。印染废水主要来源于印染加工的预处理(又叫漂炼,含退浆、煮炼、漂白、丝光等操作)、染色、印花、整理四道工序,预处理工序分别排出退浆、煮炼、漂白和丝光等四股废水,而染色、印花、整理等工序则分别排出染色废水、印花废水和整理废水。印染废水的水质随采用的纤维种类、染料和浆料的不同而水质变化很大。一般印染废水pH值为6~10,COD为400 mg/L~1 800mg/L,BOD5为150 mg/L~600 mg/L,SS为100 mg/L~200 mg/L,色度100倍~400倍。印染废水一般呈碱性,废水有机污染物较高,色度高,可生化性较差。印染过程排放大量废水,严重的污染着环境,处理与净化难度大 。针对上述印染废水存在的问题,为了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为后续好氧处理创造良好的条件,提高处理效果,近年来,在面临上述问题的情况下,提出了几种处理新工艺:a)厌氧一好氧一生物炭吸附;b)水解酸化一生物接触氧化一沉淀一气浮。厌氧法对染料中的偶氮基、蒽醌基、三苯甲烷基都可降解,对印染废水厌氧或酸化处理可使原水中的难降解的大分子有机物开环或断链,使其转化为容易被生化降解的简单结构的小分子有机物,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为后续好氧处理创造良好的条件,提高好氧处理效率。上述工艺逐渐在国内外得到应用。2.印染废水处理方法2.1物化处理法有机染料化学性质稳定、难以降解的化学品,一般的物化处理法,达不到对含染料废水进行有效脱色的目的。至今所报道的较为有效的物化法,主要有辐射法、吸附一萃取法、磁分离法、混凝沉降法和氧化法。a)辐射法—— 近年来,辐射法处理染料废水得到了较大发展。Solpan等采用β射线辐射法对活性染料进行脱色和降解研究。Momani等采用远紫外光解法进行了研究,但结果显示,这种技术只能作为废水生物处理的一个预处理手段 ;b)吸附萃取法——20世纪70年代以来,工业废水处理中,吸附法主要应用预处理和深度处理,活性炭和树脂等是常用的吸附剂,但其缺点是成本高,需要再生。因此,改进成本的关键是低成本吸附剂的研制,这方面近年来已取得了较大进展。Sanghi等认为一些生物可降解的、低成本的甚至是废弃物都是有效的吸附剂。阎存仙研究了粉煤灰对各种染料的脱色能力。Qodah采用页岩油灰处理活性染料废水,效果良好;c)混凝沉降法——混凝沉降是处理染料废水常用的方法之一,是迄今为止属于工艺上比较成熟、处理效果比较稳定的染料废水处理方法。目前得到普遍认可的混凝机理由压缩双层、电中和、桥联作用和网捕作用。2.2 生物处理法生物处理法分为好氧法、厌氧法和缺氧法。近年来,采用厌氧法处理印染废水越来越多的收到人们的关注。一些研究表明,好氧法和厌氧法由于能够优势互补,当它们同时应用,许多不能或难以氧化的有机染料,在不同程度上是能够部分厌氧降解的。w等采用厌氧/好氧共代谢原理,研制了一个分6步走的序列氧化一还原批反应器。a)活性污泥法——活性污泥法是目前使用最多的一种方法,有推流式活性污泥法、表面曝气池等。活性污泥法具有投资相对较低、效果较好等优点同;b)厌氧、好氧顺序处理法——如果纺织废水在厌氧反应器预处理后进行好氧处理,色度、AOX(吸附性有机卤素化合物)和重金属的去除都比仅采用好氧法好,因为一些降解更适宜发生在厌氧(或还原)条件下,而其他一些阶段则适宜在好氧(氧化)条件下进行。二者结合可以取得好的效果。厌氧条件下,偶氮染料的偶氮键断裂产生胺,但胺在厌氧条件下不能降解,只能在好氧条件下降解。为了创造厌氧条件反应器可采用如UASB反应器。实验室规模的厌氧/好氧反应器:脱色率96%,COD去除率90%。某些情况下,厌氧生物反应器中的生物可被一些化合物如蒽醌染料抑制,如发生此类问题,可在厌氧反应器中加入颗粒活性碳解毒;c)氧化沟——A.C.J.KooT等设计出一种低有机负荷曝气系统,其耐冲击负荷,产生污泥量少,操作简便,BOD5、COD去除率分别为95%~98%和90%~95%,且投资费用低;d)膜生物反应器——生物反应器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处理技术。然而,由于膜易堵塞且制造费用高,这种技术要在水处理领域全面推广还有一定困难。不过,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膜制造技术的进步会大大提高膜的质量,降低膜的制造成本,再加上工艺的改进,膜生物反应器的应用范围将越来越广。2.3 物化一生化法采用单一的物化法或生物处理法处理有机染料废水,虽然有其各自的优点,但缺点也很明显,研究人员开始尝试将物化法和生化法联合起来,目前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许玉东针对毛巾厂印染废水的水质特点(水量小、污染物含量高、浓度波动幅度大、偏碱性、色度高和难生化),采用厌氧折流板反应池一生物接触氧化池一 昆凝沉淀一沙滤池处理工艺进行处理后,排放水质可达一级标准。卢平等在传统处理工艺的基础上,采用水解酸化一接触氧化法处理印染废水,试验表明,该工艺流程简单,处理效果好,出水水质稳定。3 .结语综上所述,目前单一的处理工艺很难达到要求,需对不同处理工艺进行优化组合。因此,对废水处理系统来说,开发不同工艺的有效组合,研究高效、经济、节能的反应器将是印染废水处理工艺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发展方向。尤其是对于严重缺水省份,自然降水很少,随着工业农业的发展,用水量越来越大,由于超采地下水,使地下水水位逐年下降。水资源的减少,已经成为制约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印染行业是用水大户,因此,搞好印染行业的废水处理和节水工作,减少用水量和废水排放量,提高废水循环利用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纺织染料工业近年来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各种染料产量已达90万T,染料废水已成为环境重点污染源之一。染料行业品种繁多,工艺复杂。其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和盐份,具有CODCR高,色泽深,酸碱性强等特点,一直是废水处理中的难题。本文主要介绍了染料废水处理技术中的物理法、化学法、电化学法、生化法,以及这些技术的特点原理及其近年来研究进展和应用。1物理法1.1吸附法吸附法是利用多孔性固体(如活性炭、吸附树脂等)与染料废水接触,利用吸附剂表面活性,将染料废水中的有机物和金属离子吸附并浓集于其表面,达到净化水的目的。活性炭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对阳离子染料,直接染料,酸性染料、活性染料等水溶性染料具有较好的吸附功能,但活性炭价格昂贵,不易再生。由壳聚糖与活性炭及纤维素混合制成的染料吸附剂对活性染料和酸性染料有优异的吸附能力,其吸附容量分别为264和421MG/G(椰子活性炭吸附容量少于80MG/G)。该吸附剂在水中具有优良的分散性,可采用简单而廉价的接触过滤法处理。大孔吸附树脂是内部呈交联网络结构的高分子珠状体,具有优良的孔结构和很高的比表面积。吸附树脂可用于去除难以生物处理的芳香族磺酸盐,萘酚类物质。它易再生,且物理化学稳定性好,树脂吸附法已成为处理染料废水的有效方法之一。1.2膜分离膜分离技术应用于染料废水处理方面主要是超滤和反渗透。据报道,用管式和中空纤维式聚砜超滤膜处理还原染料废水脱色率在95%~98%之间,CODCR去除率60%~90%,染料回收率大于95%。近年来,用壳聚糖超滤膜和多孔炭膜的新型膜材料来处理印染废水,取得较好的效果。夏之宁等研究了染料废水在超声作用下,通过醋酸纤维素膜的透水率与透盐率,发现超声波在膜分离中有明显的加速传质和去“浓差极化”作用,有超声波作用时其渗透率是无超声波时的1.5倍,对透盐率影响更大,其截留率分别为94%和67%。2化学法2.1化学混凝法化学混凝法主要有沉淀法和气浮法,此法经济有效,但产生化学的污泥需进一步处理。常用的有无机铁复合盐类。近年来国内外采用高分子混凝剂日益增多。天然高分子絮凝剂主要有淀粉及淀粉衍生物、甲壳质衍生物和木质素衍生物3大类。曾淑兰等用NAOH作催化剂将玉米淀粉和醚化剂M反应制得的阳离子淀粉CST,用量为7~15MG/L时,对酸性染料、活性染料的脱色率达90%以上。吴冰艳等用接枝聚合制得的木质素季胺盐絮凝剂处理J酸染料废水,絮凝剂中的季胺离子与废水中的磺酸基团生成不溶于水的物质,投量20MG/L,色度去除率达90%。方忻兰利用海虾、蟹壳为原料制得的壳聚糖用来处理印染废水,CODCR去除率达85%以上。天然高分子絮凝剂电荷密度小,分子量低,易发生生物降解而失去絮凝活性。人工合成的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分子量大,分子链中所带的官能团多,絮凝性能好,用量少,PH范围广。代表性的人工有机高分子絮凝剂有PAN-DCD(二氰二胺改性聚丙烯腈聚电解质)、WX系列高分子脱色絮凝剂、PDADMA-A(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聚合物)M。 2.2化学氧化法化学氧化是利用臭氧、氯、及其含氧化物将染料的发色基团破坏而脱色。臭氧氧化法对多数染料能获得良好的脱色效果。但对硫化、还原等不溶于水的染料效果较差。FENTON试剂氧化法,其脱色的实质是H2O2与FE2+反应所产生的羟基自由基使染料有机物断链。FENTON试剂除氧化作用外,还兼有混凝作用。研究表明,用此法处理2-萘磺酸钠生产废水,先用FECL3混凝沉淀后,然后在PH1.5~2.5条件下以H2O22G/GCODCR,FE2+4G/L水,氧化60MIN可去除CODCR99.6%、色度95.3%[19]。2.3湿式空气氧化法湿式空气氧化法(WAO)是在高温(125~320℃)、高压(0.5~20MPA)条件下通入空气,使废水中的有机物直接氧化[20]。超临界水氧化(SCWO)是指当温度、压力高于水的临界温度(374℃)和临界压力(22.05MPA)条件下的水中有机物的氧化。它实质上是湿式氧化法的强化和改进。超临界态水的物理化学性质发生较大的变化,水汽相界面消失,形成均相氧化体系,有机物的氧化反应速度极快。MODEL等[21]对有机碳含量27.33G/L的有机废水,在550℃,60S内,有机氯和有机碳的去除率分别为99.99%和99.97%。超临界水氧化法与传统的方法相比,效率高,反应速度快,适用范围广,可用于各种难降解有机物;在有机物的含量低于2%时;可通过自身热交换,无须外界供热,反应器结构简单,处理量大。2.4光催化氧化法光催化氧化法常用H2O2或光敏化半导体(如TIO2、CDS、FE2O3、WO3作催化剂),在紫外线高能辐射下,电子从价带跃迁进入导带,在价带产生空穴,从而引发氧化反应。此法对染料废水的脱色效率高,缺点是投资和能耗高。张桂兰等用新型的旋转式光催化反应器,在优化条件下采用悬浮态TIO2时,偶氮染料脱色率达98%。程沧沧等[23,24]分别采用固定床型光反应器和斜板式光反应器对有机染料直接耐翠蓝GL进行了光催化降解研究,经60MIN光照,其降解率分别为83%和81.4%。3生化法生化法具有运行成本低,对环境污染少的特点。但染料废水水质波动大,种类多,毒性高,对温度和PH条件要求较苛刻的微生物很难适应。好氧处理法运行简单,对CODCR、BOD5的去除率较高,对色度的去除率却不太理想。而厌氧处理法对染料废水的色度去除率较高。厌氧处理法污泥生成量少,产生的气体是甲烷,可利用作为能源。但单独使用,效果不理想。黄天寅等在处理酞菁蓝废水过程中,采用气提、吹脱和气浮等物化手段去除原水中大部分NH3-N和CU2+,提高其生化性。经厌氧处理后,各项指标均可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一级标准,CODCR去除率90.0%,BOD5去除率88.9%,NH3-N去除率99.1%,CU2+去除率99.7%。由于近年来染料向抗分解,抗生物降解的方向发展,单独一种工艺很难取得满意的效果。现在处理工艺正朝向厌氧—好氧联合处理工艺发展。闫庆松等[26]对染料废水采用了厌氧—好氧工艺。厌氧段采用UASB工艺,中温消化,停留时间48H,CODCR去除率可达55%,出水BOD5/CODCR值由0.1提高到0.42,系统内形成颗粒污泥,其沉降性能良好。好氧段采用接触氧化法,经驯化后,污泥对废水的降解能力逐步提高。 高效菌群(HIGHSOLUTIONBACTERIA)是利用复合的微生物群来处理染料废水的方法,菌种现已发展到100多种,如反硝化产碱菌、脱氮硫杆菌、氧化硫硫杆菌等。它可以针对不同的废水配成不同的菌群去分解不同的污染物,具有较高的针对性。高效微生物群将有机物分解成SO2、H2O以及许多对水质没有影响的有机小分子。运用H.S.B技术处理无锡某染料厂生产的分散染料、酸性染料(CODCR浓度达2000~2500MG/L)的废水,出水CODCR小于100MG/L,平均去除率为92.68%。苯胺去除率94%,酚为93%,氨氮为92%,色度均在50倍以下[27]。为了增加优势菌种在生物处理装置中的浓度,提高对染料废水的处理效率,通常将游离的细菌通过化学或物理的手段加以固定,使其保持生物活性和提高使用率。研究表明,高效脱色菌群固定在活性污泥上,脱色酶活力提高70%。4电化学法电化学法治理废水,实质是间接或直接利用电解作用,把染料废水中的有毒物质转化为无毒物质。近年来由于电力工业的发展,电力供应充足并使处理成本大幅降低,电化学法已逐渐成为一种非常有竞争力的废水处理方法。染料废水的电化学净化根据电极反应发生的方式不同,可分为内电解法、电凝聚电气浮、电催化氧化等。应用最广泛的内电解法是铁屑炭法。靳建永用铁屑内电解法对5大类11种染料废水进行脱色处理。研究表明,对中等色度和浓度的废水,脱色率在96%以上;加入助剂可使废水CODCR去除率在70%以上。内电解法的优点是利用废物在不消耗能源的前提下去除多种污染成分和色度,缺点是反应速度慢、反应柱易堵塞、对高浓度废水处理效果差。在外电压作用下,利用可溶性阳极(铁或铝)产生大量阳离子,对胶体废水进行凝聚,同时在阴极上析出大量氢气微气泡,与絮粒粘附一起上浮。这种方法称为电凝聚电气浮。与化学凝聚法相比,其材料损耗少一半左右,污泥量较少,且无笨重的加药措施。其缺点是电能消耗和材料消耗过大。电催化氧化是通过阳极反应直接降解有机物,或通过阳极反应产生的羟基自由基、臭氧等氧化剂降解有机物。电催化氧化法的优点是有机物氧化完全,无二次污染。但该法真正应用于废水工业化处理则取决于具有高析氧电位的廉价高效催化电极。同时电极与电解槽的结构对降低能耗也起重要的作用。贾金平等研究了活性炭纤维电极与铁的复合电极降解多种模拟印染废水,有较好的效果。5结语染料生产工艺复杂,废水量大且难以处理,污染治理的费用很高。硫化碱还原时排出的含硫废水除使用昂贵的湿式氧化法处理外,其他方法难以达到排放标准。近年来采用加氢还原法,彻底消除了硫化物的污染。汞催化磺化法生产氨基蒽醌改为硝化还原法,彻底消除汞污染。各种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大大提高了染料废水处理的效率,降低了处理成本。但治标更要治本,研究发展经济合理的清洁生产工艺与发展高效经济的废水治理工艺同等重要。从根本上降低排污,才是长久之计。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

生物强化脱色处理印染废水的中试研究 (国家环境保护水污染控制工程技术<浙江>中心,浙江杭州310007)摘要:为解决印染废水生化处理效果差的难题,开发了复合水解酸化/悬浮生物滤池的印染废水生化处理工艺,并在此基础上投加专性脱色菌进行生物强化脱色处理。结果表明,在稳定运行条件下,系统对色度的去除率提高了10% ~20%,对色度的总去除率达到80%以上,对COD的去除率达到90%左右。可见,通过生物强化技术提高生化处理的脱色能力是可行的。关键词:印染废水;复合水解酸化;悬浮生物滤池;脱色 中图分类号: X703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000-4602(2010)23-0091-03印染废水成分复杂、生物降解性差,用传统的生物法处理难度大,因此开发新工艺及新技术提高生物降解效率是印染废水处理的研究热点[1~4]。生物处理效果取决于有效微生物的活性和数量,生物强化技术通过向生物处理系统内引入具有特定功能的微生物,能提高有效微生物的浓度,增强对难降解污染物的降解能力,提高降解速率[5]。 复合厌氧反应器(AHR)是在第二代反应器的基础上开发的第三代水解厌氧反应器,AHR反应器的下部是高浓度的颗粒污泥,上部是由填料及附着的生物膜组成的滤料层,二者的结合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反应器的有效容积、降低了污泥流失、提高了处理效率[6];悬浮生物滤池采用悬浮生物填料,对微生物具有良好的吸附和网捕作用,能有效减少微生物的流失,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7]。笔者选用复合水解酸化/悬浮生物滤池作为生化处理工艺,并在此基础上投加专性脱色菌种,同时采用脉冲布水技术,强化了布水过程中废水与微生物的接触,提高了传质效率,且不增加额外的运行费用,将该工艺应用于实际印染废水处理中试,取得了较好的处理效果。1材料和方法1·1废水水质及菌种 废水取自绍兴某棉布印染企业调节池,该废水成分复杂、污染物浓度高、可生化性差,废水中含有活性染料、还原染料、直接染料等多种染料及助剂,其pH值为12~14、水温约为40℃,为保证进水水质稳定,采用延时继电器控制提升泵每隔1 h采水1次,其综合水质如下: COD为1 000~2 800 mg/L、BOD5为300~500 mg/L、SS为150~200 mg/L、色度为300~1 000倍。接种污泥取自绍兴污水处理厂的污泥浓缩池。专性菌种是从印染废水及工业废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中筛选、分离得到的高效脱色菌株,对印染废水具有良好的脱色效果[7]。1·2试验装置与方法 中试采用复合水解(A) /悬浮生物滤池(O)串联工艺(见图1),用延时继电器控制提升泵,将调节池废水泵入储水池,不同时间段的废水在储水池内均匀水质、水量,并调节其pH≤10后泵至脉冲布水器。后者储存3~5 min的水量后将水瞬间布入水解酸化池底部,与厌氧菌及兼氧菌充分接触,将不溶性颗粒分解为可溶性物质、大分子物质分解为小分子物质,从而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为后续好氧处理奠定基础,同时破坏染料的发色基团,去除废水的色度。A段出水溢流到O段,在O段填料与充氧废水充分接触,利用生物膜上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将废水中的有机物去除。 复合水解酸化池的总有效容积为2 m3,填充区容积为1m3,填充尺寸为1 cm×1 cm×1 cm的立方体悬浮生物填料;悬浮生物滤池的有效容积为1.m3,填充尺寸为2 cm×2 cm×2 cm的填料。1·3取样及分析方法 定期取组合工艺的进水、A池及O池出水,分析COD、色度、pH的变化情况。COD:重铬酸钾法;BOD5:微生物膜法; pH:便携式pH计;色度:稀释倍数法。2结果与讨论2·1生物强化对去除COD及色度的影响 试验考察了生物强化脱色前、后系统对COD及色度的去除效果(见图2)。在稳定运行阶段,A段的停留时间为14 h,O段的停留时间为10. 5 h,中试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未投加脱色菌(18~34d),第二阶段为脱色菌强化处理期(35~52 d),其中前5 d为挂膜阶段。 由图2可以看出,在中试期间,进水COD浓度波动较大,生物强化前好氧出水的COD浓度基本稳定在150 mg/L左右,强化后出水COD浓度稳定在100 mg/L左右,略低于强化前的。进水色度为300~1 000倍,强化脱色后好氧出水色度由110~180倍逐渐降低到100倍以下。 投加脱色菌后,系统对COD的去除率未发生明显变化,而对色度的去除率由70%左右提高到80%以上,最高达到90%。可见,脱色菌可有效提高生化系统对色度的去除率,但对COD的去除无明显促进作用。2·2生物强化脱色的机理分析 图3为A段及O段生物强化脱色前、后系统对COD及色度的去除率变化曲线。 由图3可以看出, A段未投加脱色菌时,对COD和色度的去除率曲线基本重合,而投加脱色菌后A段的脱色率提高,且对COD和色度的去除率曲线分离。这是由于未投加脱色菌时,A段对COD的去除主要是通过去除非溶解性SS而实现的[6、8],而SS浓度的高低与表观色度的大小成正比,因此对COD与色度的去除率基本重合;投加脱色菌后,由于投加的脱色菌不能以染料分子作为直接碳源,而只能破坏其发色基团,将其还原分解为苯胺类化合物,再通过好氧工艺使这些物质矿化,且脱色率对SS去除率的依赖性降低,因此脱色率曲线与COD去除率曲线分离。 由图3还可知,生物强化脱色前、后O段的脱色率无明显变化,而对COD的去除率却略微增加,这符合脱色菌将染料分解为苯胺类化合物,再通过好氧工艺降解的推测。同时也反映出废水中残留的染料量占全部COD浓度的比例较低,而这也符合印染废水的特点。3结论①采用复合水解酸化/悬浮生物滤池作为生化处理工艺,并在此基础上投加专性微生物菌种,同时采用脉冲布水技术,当A段停留时间为14 h、O段停留时间为10. 5 h时,系统对色度的去除率可达到80%以上,对COD的去除率为90%左右。②生物强化脱色后,系统脱色率提高了10%~20%,且脱色菌不能以染料为直接碳源,只能将其还原分解为苯胺类化合物,再经好氧工艺使其矿化,故对COD的去除率提高不明显。③采用生物强化脱色技术能有效提高生化处理的脱色率,可有效降低深度处理费用,为废水的资源化利用奠定了基础。参考文献:[1]谢春生,黄瑞敏,肖继波,等.曝气生物滤池—纳滤深度处理印染废水的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 2007, 23(15): 69-72.[2]洪俊明,洪华生.厌氧—好氧MBR组合工艺处理蒽醌活性染料废水[J].中国给水排水, 2008, 24(1): 51-53.[3]王白杨,张卓,何慧.生物/化学/物理联合工艺处理高温印染废水并回用[J].中国给水排水, 2008, 24(17):75-78.[4]尤隽,任洪强,严永红.厌氧/缺氧/好氧工艺处理印染废水[J].中国给水排水, 2007, 23(18): 63-64.[5]马放,郭静波,赵立军,等.生物强化工程菌的构建及其在石化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J].环境科学学报,2008, 28(5): 885-891.[6]李晓东,孙铁珩,李海波,等.低温处理生活污水的复合厌氧工艺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8, 8(1):40-43.[7]白俊跃,徐灏龙.悬浮生物滤池A/O工艺处理印染废水[J].印染, 2008, (9): 31-33.[8]杨健,居志华,吴敏.复合式厌氧反应器预处理低温城市合流制污水中试[J].中国给水排水, 2007, 23(5):58-61.

染料溶液会因为放置时间过长而降解,尤其是暴露在光线和空气中的染料溶液,容易发生氧化反应导致降解。此外,染料溶液也可能因为微生物污染而降解。因此,建议在使用染料溶液前进行必要的检查和测试,如果溶液已经发生变质或降解,应该及时更换。

可降解塑料论文发表量

关于塑料袋的降解时间,有人说20,也有人说1000。有没有确定的说法?

科学家认为塑料袋可能不会被完全降解,但会逐渐分解成越来越细小的塑料颗粒。普通购物用的塑料袋是聚乙烯制品。聚乙烯是石油衍生聚合物,这种材质微生物并不能使它进行生物降解。美国环境保护协会定义“生物降解”是通过微生物进行化学反应(酶和新陈代谢)回归环境的过程。“呼吸测法”主要是通过把固废放进富含微生物的器皿,并注入空气来加速降解。报纸和香蕉皮在数天或数周就被分解,但是塑料袋却没有反应。

塑料袋究竟能降解吗?

虽然塑料不能被生物降解,但是只要将其置于太阳底下进行紫外线照射也能被分解,这个过程叫“光降解”。当被曝晒在太阳底下,聚乙烯的聚合连会变得脆弱而分解成细小的人造颗粒。科学家担心这种颗粒不能被完全降解,这样留在海洋和陆上,留在鱼或动物的身体里,然后进入食物链。科学家估计在太阳曝晒下,塑料是会被降解的,估计在10到100之间。但是对环境的伤害是永远的。

解决塑料袋的问题,最好就是使用可重复使用的帆布袋,或者可生物降解的袋子。塑料袋能被回收利用也很好,但是回收往往回收率并不是很高。世界上有些地方甚至立法禁止使用塑料袋。

首先,来看你的问题,我国禁了,美国没禁,这个描述是错误的,现阶段可降解塑料袋是不能被推广的。你所说的应该是“不可回收”的塑料袋。关于可降解塑料袋,美国有最新出台的法规限制其推广。为什么?市面上卖的可降解塑料袋并不真的“可降解”,一种物质要被称为可降解是有一定条件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时间,举个例子,一块岩石,我也可以称它为可降解的物质,只不过它的降解可能持续几万年。对于市面上可降解塑料袋来讲,它们通常经过2-5年的降解期,降解率也只能达到40%-60%,事实上国际组织已经针对可降解塑料袋提出了一些标准。国外属于可降解塑料袋泛滥的情况,而且大多数标注“100%可降解”,这不是欺消费者吗!这种事情怎能容忍!于是美国最近几年才出台法律限制厂商为自己的产品标注可降解字样。但是,真正让世界各国政府对可降解塑料袋去而远之的还有更深层的原因,要讨论这个问题,还得从头说起。这个事情是这样的,人们在发现塑料袋积攒成多无法处理时,想到了两种解决方案,一种是回收利用,这也是市面上几乎所有聚乙烯塑料袋的处理方式,聚氯乙烯塑料袋用量少,就不讲了,不能用来回收。聚乙烯塑料袋用过之后会被拉伸,提高分子取向,使塑料袋刚度增加,韧性变小,换句话说,塑料袋变脆了,而且这种变化是不可逆的。所以可回收塑料袋是不能100%回收利用的,必须要和新的聚乙烯混合,具体就是切成碎片和聚乙烯颗粒混在一起热熔。这种塑料袋质量会比全部用新的聚乙烯材料制成的塑料袋稍低,但还是很好用的,这也是应用最广泛的解决方案。一般可回收塑料袋中回收部分所占比例在50%以下。但是,这个方案有个缺陷,既然不能百分之百回收,那塑料袋的总量不还是上升的嘛!于是有科学家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想到,我们来做可降解的塑料袋吧!你看你不用了就直接埋在土里,几个月就消失了,多好!岂不是完美解决塑料袋问题!可是事情并不是这么乐观。科学家在采用一个方案之前,尤其是塑料袋这种用量极其广泛的产品,一定要先了解它是否会对环境带来一些危害。你一定在想,这有什么危害啊,聚乙烯嘛,我懂,碳和氢,完全绿色无公害啊!从理论上讲,如果可降解塑料袋终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那也挺好,但是土壤环境比实验室复杂得多,长链变短链,短链变分子的过程是需要微生物参与的,恰恰是这些微生物,在消化聚乙烯时并未完全分解,产生很多甲烷,甲烷是什么?臭名昭著的温室气体啊。另外一个方面,前文提到可降解塑料袋降解率为40%-60%,其实降解到这个程度,剩余的碎片已经肉眼不可见了,但它还是确确实实存在于土壤当中的,降解过程中,由于氧化这些碎片会产生很多亲水基团比如羟基,醛基,羰基等等,这些集团很容易吸附土壤中的有毒物质,然后随着水循环将有毒物质传播至其他生态环境中去。日本的科学家就在其海岸发现了富含毒性物质的聚乙烯碎片。另外,有人担心添加剂带来的影响。一般为了提高降解速率,一些含过渡金属元素的化合物会被加入到可降解塑料袋中,虽然量少到几乎用常规仪器(XPS和SEM/EDXA)检测不出来,但还是有人想到重金属元素在土壤中的积累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不过,这次是多虑了,有科学家做过长时间调查,发现这些添加剂中的金属元素会随着物质循环被稀释,永远不可能达到有害浓度。基于以上几点,可降解塑料袋还不能大范围推广。但在我国这种地方,估计也没什么人去研究可降解塑料袋的危害。私以为,我国向来是见好就上,忽视对环境的影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走了多少遍都没有改。我国可降解塑料袋的推广是不会因为以上原因而放缓的。

白色污染 白色污染是我国城市特有的环境污染,在各种公共场所到处都能看见大量废弃的塑料制品,他们从自然界而来,由人类制造,最终归结于大自然时却不易被自然所消纳,从而影响了大自然的生态环境。从节约资源的角度出发,由于塑料制品主要来源是面临枯竭的石油资源,应尽可能回收,但由于现阶段再回收的生产成本远高于直接生产成本,在现行市场经济条件下难以做到。面对日益严重的白色污染问题,人们希望寻找一种能替代现行塑料性能,又不造成白色污染的塑料替代品,可降解塑料应运而生,这种新型功能的塑料,其特点是在达到一定使用寿命废弃后,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由于其化学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引起某些性能损失及外观变化而发生降解,对自然环境无害或少害。例如淀粉填充塑料,首先其所含淀粉在短时间内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泌的淀粉酶迅速分解而生成空洞,导致薄膜力学性能下降,同时配方中添加的自氧剂与土壤中的金属盐反应生成过氧化物,使聚乙烯的链断裂而降解成易被微生物吞噬的小碎片被自然环境所消纳,同时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 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而这个家园正在被垃圾所包围。作为21世纪的主人,我们不能只是担忧与抱怨,而是要有行动,要有绿色行动。垃圾并非一无是处,废品也不是废不可用。垃圾资源化和再循环在技术上并不难,困难在于废物随手抛弃、混合堆积就成为垃圾;因此作为有教养的新世纪的文明人,我们应该参与“举手之劳”的垃圾源头分类活动,为净化我们的生存空间做一点奉献,献一片爱心。 生活垃圾是人类生活的副产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高度集中,生活垃圾的产量正在逐步增加。一般生活垃圾可分为废纸、塑料、玻璃、金属和生物垃圾等五类。垃圾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主要危害是: 第一、占地过多。堆放在城市郊区的垃圾,侵占了大量农田。现在北京人每人平均年产垃圾440公斤,全市年产400万吨左右,相当于两个半景山。北京的垃圾堆放场地已有4500余处,占地超过1万多亩。垃圾在自然界停留的时间也很长:烟头、羊毛织物1—5年;橘子皮2年;经油漆的木板13年;尼龙织物30—40年;皮革50年;易拉罐80—100年;塑料100—200年;玻璃1000年。为此,我们既要少制造垃圾,更要注重垃圾的分类,回收利用,变废为宝。少用一次性筷子、水杯、饭盒等制品,多用可重复使用的制品,减少宝贵的森林资源消耗;少用塑料袋,改用购物布袋,减少城市“白色污染”的危害;购买无氟冰箱、空调等环保电器,保护大气臭氧层;少用高浓度洗涤剂,使用无磷洗衣粉,减少水污染。 第二、污染空气。垃圾是一种成份复杂的混合物。在运输和露天堆放过程中,有机物分解产生恶臭,并向大气释放出大量的氨、硫化物等污染物,其中含有机挥发气体达100多种,这些释放物中含有许多致癌、致畸物。塑料膜、纸屑和粉尘则随风飞扬形成“白色污染”。 第三、污染水体。垃圾中的有害成份易经雨水冲入地面水体,在垃圾堆放或填坑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的酸性和碱性有机污染物,同时将垃圾中的重金属溶解出来。垃圾污染源产生的渗出液经土壤渗透会进入地下水体;垃圾直接弃入河流、湖泊或海洋,则会引起更严重的污染。您看:颐和园、北海水面上漂着的塑料瓶和饭盒,香山、八大处林间山路上散落着和树枝上挂着的塑料袋、面包纸等,一些游客只图自己方便,造成旅游环境污染。如果动物误食了白色垃圾不仅会伤及健康,甚至会导致死亡。 第四、土壤渣土化。垃圾直接施用于农田,或仅经简易处理后用于农田会破坏土壤的团粒结构、理化性质和保水、保肥能力。特别是塑料袋、塑料布,如果埋在农田内,庄稼的根就不能生长,农田就会减产,可供人们食用的粮食就会减少。 第五、火灾隐患。垃圾中含有大量可燃物,在天然堆放过程中会产生甲烷等可燃气,遇明火或自燃易引起火灾。随着城市垃圾中有机质含量的提高和由露天分散堆放变为集中堆存,而在长期堆存中只采用简单覆盖致使垃圾产生沼气的危害日益突出,垃圾爆炸事故不断发生,造成重大损失。 第六、有害生物的巢穴。垃圾不但含有病原微生物,而且能为老鼠、鸟类及蚊蝇提供食物、栖息和繁殖的场所,也是传染疾病的根源。 综上所述,对于城市垃圾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显而易见。要让这些垃圾变废为宝,就要做好垃圾的回收和利用。您知道吗?回收1吨废纸可生产好纸800公斤,可以少砍17棵大树,可节约一半以上的造纸能源,减少35%的水污染;1吨废塑料至少能回炼600公斤汽油和柴油;用废玻璃再造玻璃,不仅可以节约石英砂、纯碱等原料,还可节电;用废金属冶炼金属可节约大量的能源消耗,还可减少空气污染;而一些果皮、蛋壳、菜叶、剩饭等厨房垃圾,可用堆肥发酵的方法处理,变成绿色肥料等。 因此,我们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和信息网络等多种大众媒体,大力进行垃圾源头分类收集的宣传教育;抓紧制定适合国情有关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的法规,并严格执行;可考虑在一些单位深入细致地进行垃圾源头分类收集的试点工作;并与大家进一步讨论完善管理办法,使垃圾源头分类收集尽快普遍开展。让我们共同努力,用举手之劳,推动垃圾分类回收,清除垃圾污染,变废为宝,节约资源。使北京能以崭新的面貌夺得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同时也给我们自己提供一个优美的健康的生存空间。 塑料制品作为质轻,防水,防腐蚀的新型材料,在全世界被广泛运用。 塑料最早运用于农业地膜,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发展,可使农作物在任何季节生长,促进了市场消费。据市场统计,自1990~1995年,塑料的生产以每年8.9%的速度增长,已经席卷了整个地球。简直可以称作“白色革命”。但它在为人们提供方便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一场“白色灾难”。 至今,“白色污染”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一个新型名词。它主要指各种发泡塑料袋,农用地膜等给环境造成了污染,并且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 中国台湾省1994年颁布了对“白色产品”的禁令,一年后,又取消了该令。 杭州市早在1995年颁布通告,禁止本地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 广州市于1997年6月颁布政府令,规定自当年九月一日起,在市内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饭盒。 基于此,1999年1月,国家经贸委颁布了【1999】第6号令,明确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作为落伍产品,要于2000年底以前全面淘汰,从2001年起,全面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 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今天距最后期限已经过去一年多时间,但一次性发泡餐具依旧随处可见,而政府也从当时的强令“禁白”,变的态度“暧昧”起来,常常敷衍了事,“禁白令”成了一纸空文。 鉴于上述情况,我们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查研究,查阅各种资料,得出了至今为止的国家开发并投放市场的各种新型代替品的各方面情况,并进行分析总结。 艰难历程  我们去了西固区环保局,在环保局里,我们受到热情的接待,在交谈中我们认识到了“白色污染”的真正组成,并初步了解了“白色污染”危害的概念,对现今治理“白色污染”的方案也有了一些了解(备有一份问答记录)。  我们去了新华书店,省图书馆,还有学校的书库,但关于“白色污染”这方面的资料非常少,仅有的只是聚乙烯,聚丙烯及聚氯乙烯的成分,研究过程受阻。  为了摆脱困难,我们决定利用当今信息技术——上网。在网上我们寻找到了一片广阔的空间,使我们对“白色污染”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并对我们撰写论文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 有了以上的基础,我们决定对兰州地区的“白色污染”进行进一步的了解。我们先后采访了华联超市,电力超市,及一些零售商店,小摊小贩。我们被深深震撼了,每日每年有如此多的塑料带和泡沫饭盒随意丢弃,而人们对于这一切熟视无睹。我们感到如果不提高居民素质,要解决“白色污染”问题,实在太难了。(备有一份调查表格) “白色污染物”,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它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麽样的严重危害,我们会在以下内容中进行叙述。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塑料的组成成分。 一、“白色污染物”的组成成分 “白色污染”主要指白色的发泡塑料饭盒,各种塑料袋,农用地膜等给环 境造成的污染。但“白色污染”并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塑料制品。众所周知,塑料是一种具有优良综合性能的新材料,也是一种消费品,总的来说,它也是一种物质。任何一种物质均有其生命周期,在达到其生命周期终了的全过程便是降解过程,因此,塑料本身也是可降解的。只是由于通过稳定化技术,即加入光、热稳定剂,抗氧剂等延缓或抑制其固有的可降解性。而且,塑料有300多种,常用的有40余种,而实际上能成为白色污染的只占其中的一小部分。因此不能够把“白色污染”同塑料等同起来。 “白色污染”物的主要成分为: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聚丙烯(PP)、 聚苯乙烯树脂(PS)。以下我们一一做一个了解: 聚乙烯: 聚乙烯是乙烯经加成聚合反应制得的一种热塑性树脂。根据聚合条件不同,可得到相对分子量从一万几百万不等的聚乙烯。聚乙烯是略带白色的颗粒或粉末,半透明状,无毒无味,化学稳定性好,能耐酸碱腐蚀。商业上将聚乙烯分为低、中、高密度。一般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不加增塑剂的低密度(0.92g/cm3-0.93 g/cm3) 聚丙烯: 相对分子量在8万—20万之间。聚丙烯主链有一个甲基侧链。如果甲基全部分布在一侧称为等规聚丙烯;如果甲基有规则地分布在主链两侧,称为间规聚丙烯;如果甲基无规则地分布在主链上,称无规聚丙烯。聚丙烯通常是半透明固体,无味无毒,密度(0.90g/cm3—0.91g/cm3),机械强度比聚乙烯高,耐热性好。三种聚丙烯中,以等规聚丙烯产量最大。采用三氯化钛—氯二乙基铝为催化剂,在加氢饱和的汽油中使丙烯聚合,得到等规聚丙烯。 聚氯乙烯: 相对分子质量5万一12万,聚氯乙烯通过游离基加成聚合反应生成高聚物,属热塑性树脂。无定型白色粉末,无固定熔点,密度为(1.35g/cm3—1.45g/cm3),具有较好的化学稳定性。熔于环乙酮,氯苯,二甲基甲酰胺,甲苯—丙酮混合溶剂等。 聚苯乙烯: 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约20万。无色无味透明树脂,透光性好。表面富有光泽,易燃,密度为(1.05g/cm3-1.07g/cm3)具有优良的防水性,耐腐蚀性、电绝缘性. 生产方法:本体聚合法,悬浮聚合法,乳液聚合法.这里介绍本体聚合法。在苯乙烯单体中加入引发剂和少量添加剂,现在预聚釜中进行低温聚合,制取预聚物,再转入聚合塔中高温加热,分段维持一定温度,反应结束即将熔融状聚苯乙烯挤出成条,在水中冷却硬化,切粒包装。 以上是“白色污染”的主要成份,另外,在这些污染物中,还加入了增塑 剂,发泡剂,热稳定剂,抗氧化剂等。 二、造成白色污染的主要原因极其危害: 1. 主要原因:  塑料垃圾没有得到妥善的管理和处置,垃圾没有实行分类收集,能回收 的不回收利用,垃圾最终的处置方式基本上停在裸露堆放或浅埋的水平,一些城镇将江、河、湖岸作为天然垃圾场。  交通、旅游业,除铁路外,还没建立起与生产经营相配套的垃圾收集勇 统,对经营过程中生产的垃圾放任自流。  管理薄弱•,对塑料包装废弃物缺乏相关的法规,以及人们对环境意识比较淡薄;造成滥用和随意乱倒现象相当普遍,这并非塑料制品本身的责任。 2、主要危害: “白色污染”主要指对环境造成的“视觉污染”和“潜在危害”两个负面 效应。 “视觉污染”是指散落在城市中,人们随手丢弃的塑料废弃物对市容、景 观的破坏.例如散落在铁道两旁、江河湖泊中大量聚苯乙烯发泡塑料餐具和漫天飞舞或挂在枝头上的超薄塑料袋,这些都给人们带来不好的视觉刺激,人民对此反映强烈。 “潜在危机”是指塑料废弃物进入自然环境而难以降解带来的环境问题, 其危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 不易回收,因为回收在利用的成本高,但利用率低,商家可以说是无利 可图,而且由于它的回收价格很低很难吸引广大市民进行“白色回收”工作。 所以,导致不易回收的现象发生。 -  难以降解。回收回来的白色废弃物不易处理。现阶段主要处理方法有焚 烧和填埋,若将其焚烧,则会产生大量的有毒烟雾,污染大气,并且促使酸雨 的形成,而至于填埋,则将其埋葬100年,则还是原状,无法被自然所吸收, 且对土地有极大的危害,改变其酸碱度,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导致农 业减产,至于抛弃在水里或陆地上的塑料制品,不仅影响环境,而且若被动的 吞食,则会导致死亡。这样就破坏了生态平衡。  高温则分解出毒害物质,塑料制品本无毒害物质,但因为它的回收再利 用的设备不够完善,工艺简陋,而且许多厂家无合法营业执照,导致再生产的 塑料制品在温度达到65℃时,毒害物质就会析出并且渗入到食品中,则会对肝 脏、肾脏、生殖系统及中枢神经等人体重要部位造成危害。 三、“白色污染”具有广阔市场的原因极其在治理过程存在的相关问题 在前面,我们已经提到经贸委的文件,文件中明确指出:“于2000年底彻 底淘汰所有发泡塑料”。可在今天,发泡塑料仍旧存在,它为何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 可降解的材料制成品不成熟。因为其制作过程复杂,其价钱要比“白色 产品”高出1~2倍,人们当然不愿意“舍糠取贵”。另一方面,可降解的材料 制成品的性能不如“白色产品”,因为“白色产品”的生产过程经过多年的历练 总结,现已成熟,而新型材料才刚刚开发出来,且有的还需要大量木材,虽然 产品降解了,但对生态、水体造成污染和破坏。  打击力度不够大。现在的饭馆、餐厅进行“白色产品”销售,使用相当 普遍、公开,明目张胆的进行市场交易,对国家规定视而不见,使这几年的“禁 白”工作成了“白禁”。  国民素质有待提高,一个公民的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民族素质,但是 至今人们的环保意识还很淡薄,随手乱扔废弃物品的习惯还很普遍,这种现象将会给我们的自然环境带来极大危害,并且此现象的出现,给“白色废弃物品”再回收带来巨大难题。  对于“白色污染”回收再利用的设施不够完备。前面已经提到:“白色 污染”回收再利用的利用率较低,主要因为我国的技术落后以及资金投入不足,所以,我国一些已研究的新型产品,无法投入生产使用中去。  厂商由“公开”转入“半公开”,随着国家“禁白”政策的出台,“白色 产品”生产厂家也由城市生产转入农村、郊区,由公开生产转入半公开生产,因为条件相对较差,导致制造出的商品不合格,并且此种现象给政府的“禁白”带来了困难。 : 由以上几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如今解决“白色污染”的方法主要有二:废旧塑料资源化及生物降解塑料。 A:废弃塑料资源化(就是回收废旧塑料,作为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 (1)直接作为材料,有些可再生性塑料制品,可回收,加工后,再制成新的塑料制品。 (2)制取合成高分子单位。高分子是由单体聚合而成的,那么在一定条件下可由废旧塑料制成单体。如聚酯塑料通过醇解制成单体。 (3)制取燃料油。将高分子链在高温下裂化。如聚乙烯,聚丙烯在高温下能分解成低分子石油烃,再分馏即可得各种燃料油。 B:生物降解塑料 . (1)天然高分子改造法。就是以淀粉,纤维素,甲壳素,木质素,海藻等天然高分子为原料,通过化学修饰和共聚方法,对这些分子进行改造,合成易被生物降解的塑料。 (2)化学合成法。模拟天然高分子结构,从简单的水分子出发,在塑料的高分子链上接有活性基团如酰胺基,肽基,酯基,含这些基的化合物类似于天然蛋白质,油脂的结构片段,易被生物降解。 (3)微生物发酵法,许多微生物能以某些有机物为碳源,通过代谢,分泌产 生聚酯类,聚糖类高分子,这些分子既易于降解,又可进一步再生利用。 但是,由于塑料的结构不同和含有一些特殊的添加剂,有些塑料不宜回收利用;还有些塑料经加工初步讲解后的碎片,再自然环境中降解的很慢,不能彻底解决对环境的“潜在危害”。因此,一方面在对“白色污染”治理的同时,另一方面还应积极防止新的“白色污染”源的产生。为此我国环保部门提出,防治白色污染应实行“以宣传教育为主导,以强化管理为核心,以回收利用为主要手段,以产品替代为补充的原则”。 当然,“白色污染”是一个世界问题,由于它的发展有限,我们也无法深入的研究。我们如今能做的,也仅仅局限于收集和整理编纂资料。但是通过研究这个问题,我们也可大体上了解“白色污染”。 虽然我们已经明了了当今世界“白色污染”的治理及解决方案,但仍无法做彻底的解决。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深刻感觉到人们素质的偏低对环境破坏是严重的,只有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才是解决“白色污染”最可行的办法。

传统塑料袋无法被自然分解,环保塑料袋可以被水、空气、阳光和生物降解。通常一个月左右,就可以分解为无害物质。废塑料随垃圾填埋不仅会占用大量土地,而且被占用的土地长期得不到恢复,影响土地的可持续利用。而且,塑料袋以石油为原料,不仅消耗了大量资源,还不能被分解,埋在地下会污染土地、河流。塑料的耐热性能等较差,易于老化,容易燃烧,燃烧时产生有毒气体。例如聚苯乙烯燃烧时产生甲苯,这种物质少量会导致失明,吸入有呕吐等症状,PVC燃烧也会产生氯化氢有毒气体,除了燃烧,就是高温环境,会导致塑料分解出有毒成分,例如苯环等,对环境造成污染。扩展资料塑料袋分解缓慢,常堆积在水沟或河边,阻碍排水造成水灾,破坏河海潮间带的生态环境,如果被大量冲进海洋中,更会引起生态浩劫。现代塑料制品,具有用途广泛、价格低廉、取得容易、使用方便等特性,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被大量运用。根据环保部门统计,台湾每年消费塑料袋约10.5吨,其中购物用约6.5吨,总数约两百亿个,平均每人每天用2.5个塑料袋,大多数人用一次即丢弃,成为环保垃圾。鉴于塑料袋滥用对环境的荼毒,环保部门多年前曾推行限用塑料袋政策,购物塑料袋的使用量一度减少约八成,民众自备购物袋的意愿也大增。可惜缺乏前后一贯的执行决心,落得“雷声大,雨点小”,目前全台八万多家小吃店、餐厅,大多走回免费提供塑料袋的老路,菜市场的塑料袋更泛滥成灾,让支持限塑政策的民众与环保人士大感痛心。塑料袋很难被降解,为什么不把它们烧掉?我来答走位哎走位LV.8 2019-08-15什么都是塑料袋,出门买东西两手空空的出去,回来买的东西全用塑料袋提回来。方便是方便 了,可是别的东西在土里时间长了都会烂掉化掉,唯独塑料,据说要200多年才能腐烂分解。多恐怖啊,想象看,我们每天要用多少塑料袋,看着那一车车的垃圾,大多都是塑料,真的好恐怖。如果把这些塑料袋烧掉,又会产生很多有毒气体,污染空气。塑料是以单体为原料,通过加聚或缩聚反应聚合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macromolecules),其抗形变能力中等,介于纤维和橡胶之间,由合成树脂及填料、增塑剂、稳定剂、润滑剂、色料等添加剂组成。塑料的主要成分是树脂。树脂是指尚未和各种添加剂混合的高分子化合物。树脂这一名词最初是由动植物分泌出的脂质而得名,如松香、虫胶等。树脂约占塑料总重量的40%~100%。塑料的基本性能主要决定于树脂的本性,但添加剂也起着重要作用。有些塑料基本上是由合成树脂所组成,不含或少含添加剂,如有机玻璃、聚苯乙烯等。"塑料在黄粉虫肠道快速生物降解,揭示了丢弃在环境中塑料废物的新命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杨军教授说。塑料在环境中难以自然降解,而聚苯乙烯又是其中之最,由于高分子量和高稳定性,普遍认为微生物无法降解聚苯乙烯类塑料。2015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杨军教授研究组、深圳华大基因公司赵姣博士等在环境学科领域的权威期刊《EnvironmentalScience&Technology》上合作发表了两篇姊妹研究论文,证明了黄粉虫(面包虫)的幼虫可降解聚苯乙烯这类最难降解的塑料。该研究显示,以聚苯乙烯泡沫塑料作为唯一食源,黄粉虫幼虫可存活1个月以上,最后发育成成虫,其所啮食的聚苯乙烯被完全降解矿化为CO2或同化为虫体脂肪。这种发现为解决全球性的塑料污染问题提供了思路。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