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除尘论文发表期刊

发布时间:2024-07-06 23:28:30

除尘论文发表期刊

国内的环境类核心:1.环境科学 2.环境化学 3.中国环境科学 4.环境科学学报 5.上海环境科学 6.环境污染与防治 7.环境工程 8.环境保护 9.中国环境监测 10.重庆环境科学 11.农业环境保护 12.环境科学进展 13.环境科学与技术 14.环境科学研究 15.分析化学 16.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17.环境与健康杂志 is.农村生态环境 19.干旱环境监测 20 .海洋环境科学英文的就更多了,ES&T, Water Research, Chemosphere,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vaughn(站内联系TA)呵呵,踏实工作,多看文献,有底子才行。ysqlym(站内联系TA)在ES&T发表确实很难啊!个人感受。weizhang721(站内联系TA)搞水的,还可以水方面的期刊发一下,比如,《给水排水》,《中国给水排水》,《工业给排水》,等等,有好多,总之,好论文不愁没地儿发表,呵呵呵:Dweizhang721(站内联系TA)对了,还有各名校的学报也可以呀xiaoz(站内联系TA)10.重庆环境科学好像几年前就停刊了吧,^_^zhaowu_81(站内联系TA)3.中国环境科学 4.环境科学学报是属于国内环境科学方面的唯一两个一级学报,只要做得好,4.环境科学学报上发表还是比较容易;其他的核心期刊如果你老板是某一刊物的委员,也很好发表;另外,在你做论文实验的所在高校或者科研院所举办的刊物上发表,也相对比较容易。其他刊物上发表有的为了钱,有的是靠关系,就发得快。

发表论文的期刊有省级期刊、国家级期刊、核心期刊!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期刊简介及投稿须知《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双月刊)创刊于1995年,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主办的全国性学术科技期刊(学报级),是我国应用生物学和环境生物学的核心刊物。本刊宗旨:交流国内外生物学及相关学科领域的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进展,加强生物科学研究为国民经济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服务的功能。内容涵盖:生物学及相关学科中的资源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环境整治、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以及在农、林、牧、医、能源、轻工、食品等领域(中文核心[2011], CSCD核心库[2015-2016], 科技核心[2014])收录收据库: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投稿须知:1-稿件初投在稿件完成拟投本刊前,请作者确保稿件内容不涉及国家机密,无政治错误,符合本刊报道范围(“本刊简介”),取得突破性进展(研究论文)或具有独创性观点(综述),在研究和写作上经过了所有作者的集思广益并认可投稿,无知识产权争议,无作伪、抄袭、“一稿多投”和“香肠论文”(一稿裁多稿)行为,仔细阅读过本刊“投稿指南”和“版权协议”(若稿件是一篇综述,作者还必须阅读过本刊“综述要求”),并根据本刊“征稿简则”进行修改和规范后,即可在线投稿。不必再电邮该稿件的电子版或寄送该稿件的纸质版。请自行保存该稿件的电子版、至少一份纸质版以及所有数据资料,以防不时之需,必要时编辑部可能要求作者提供原始数据和文献。(注:稿件初投时,在保证内容质量和遵守国家标准、行业规范的前提下,其格式和规范不一定要完全符合本刊;但经过三审后,若本刊拟录用该稿件,要求作者对稿件除了修改完善内容外,还必须根据本刊“征稿简则”和本刊最新发表论文或“论文模板”格式逐一规范(不分栏),方正式录用。)在线投稿时,请注意加注星号的必填项和各具体要求,准确给出所有作者的详细联系地址(包括邮编)、E-mail(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E-mail必填)、电话及个人简介等相关信息,以及其他认为需要特别说明的情况(如稿件的重要性和创新性、是否为本刊约稿、是否有系列论文、是否为知名专家推荐、是否有回避审稿专家等)。若在稿件出版前整个过程中联系方式有变化,请及时更新。2-稿件初审编辑部收到作者投稿后下载入库,进行初审,即通过仔细阅读全文,对稿件的学科专业、学术水平、数据真假、语言表达和文体格式等作出初步审查和评价,处理意见主要有2种:(1)直接退稿:可能理由为稿件内容不符合本刊报道范围、学术水平在本刊近期投稿中相对不高、数据观点或语言表述存在较大缺陷等。由于本刊刊稿率(年刊稿数/年收稿数)较低,即退稿率较高,会有较多稿件只经初审而不经同行评审(外审)就被拒绝,请予以理解;这种做法可以提高编辑部后续工作效率,亦可减少稿件在编辑部的无效滞留时间和作者的无效等待时间,并且不需要作者为该稿件缴纳审稿费;编辑部会客观、公平、慎重地对待投稿,有可能会建议该稿件更适合投往哪些或哪种刊物。若有异议,亦可申诉。(2)受理续审:同意受理该稿件,即通知作者尽快缴纳审稿费(有正式发票,“费用手续”)并正式办理“版权协议”(最高级基金所属单位盖章,若无基金则第一单位盖章)。该稿件即进入同行评审(外审)阶段。3-同行评审(外审)编辑部为每篇稿件选择3个外审专家。所选外审专家:与审理稿件所属学科小专业相符合的科研一线人员,研究员或教授职称,不含纯粹从事科研管理的人员;能全面、公正地审阅、评价稿件质量;不仅需要指出稿件优缺点,也应提出修改建议,对作者有实质性帮助;能在约定的较短时间内返回评审意见等。4-稿件终审收到稿件所有外审意见后,编辑部会据此决定对该稿件录用与否。本刊根据外审意见并结合本刊具体情况作出选择,有可能是与外审意见相反的选择。本刊承诺,2个月以内给予作者是否录用的答复;少量稿件由于不可预见的因素导致延期,作者经向编辑部申明后可撤稿改投,也可等待本刊的催审或换审意见。处理意见主要有3种:( 1 )退稿:一般会告知作者理由,并建议如何改进试验、深入研究或改投他刊等。( 2 )录用:只是初步录用(内容和写作都很优秀的稿件可直接录用),还需要作者根据审稿意见中的合理建议以及编辑部的“征稿简则”和最新发表论文或“论文模板”格式逐一、全面修改全文(不分栏)。修改稿返回同时要附上修改说明,即逐一回答终审意见,哪些方面做了修改,哪些方面予以保留以及保留原因。通讯作者若非执笔作者,必须审定修改稿及修改说明。编辑部收到修改稿后,经核实无误,即正式录用并向作者发出论文录用通知。录用论文经审核后在网上预出版。( 3 )退修(退改):若稿件内容符合本刊,且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创新价值,但由于写作原因导致价值没有体现,或者需要补充一些次要的实验和数据,则退请作者修改后再投。再投稿件需经编辑部甚至外审专家再次审 理后,再决定是否录用。再投稿件也需附修改说明。退改稿件一般情况下(如无需补充实验),要求在1个月内将修改稿和修改说明返回来。若编辑部拒绝某稿件,也未说明修改后再投,建议作者修改后改投他刊。若作者对审稿意见有异议,可告知理由,编辑部会认真对待、妥善处理,并尽快返回最终决定。建议作者在第一次申诉失败后将稿件改投他刊,不要把时间浪费在与编辑部进一步的来回交流上。5-稿件编排稿件正式录用后,编辑部根据其收稿日期和修回日期确定发表时间。其中,国际稿件、国际合作稿件、高创新性稿件、学术价值重大稿件优先发表。编辑部对稿件全文进行编辑和排版,质疑和修正错误的数据、观点和表述,并予以规范,使文字和图表更具可读性,使版面安排清晰、紧凑,符合本刊的风格。6-稿件核对有所质疑和编辑较多的稿件将返回 给作者再作修改。排版稿件由作者和编辑部同步校改,请作者尽量于2日内将校改结果返回编辑部。校改方法①:直接在排版稿PDF文件中批注修改;方法②:于word中文字或列表叙述哪页、哪栏、哪行的错误,并予以更正;以及其他能清晰显示修改处和修改内容的类似方法。排版稿及其校对情况必须经通讯作者审定后再返回。本刊根据论文版面酌收版面费(有正式发票),并以不低于版面费的20%酌返作者稿费。7-论文出版和期刊寄送当期所有稿件,包括期刊封面、封底、目录、补白等,再经编辑部两校两改、出胶片后终校,最后送印刷厂校对、印刷。同时,当期所有论文全部上网,以文摘形式、PDF全文形式提供作者、读者免费阅读和下载。本刊免费赠送作者适量当期刊物和抽印本。发表网提示: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仅提供学术期刊介绍信息,另提供在线投稿服务。

1.知网、维普、万方、龙源均可查的评职称期刊有:①、期刊名:学周刊;主管主办单位:河北省教育厅主管,河北师范大学主办;刊号:国内刊号:CN 13-1379/G4、国际刊号:ISSN 1673-9132;职称论文发表期刊等级:省级旬刊。②、期刊名:中国校外教育;主管主办单位: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主管、中国儿童中心主办;刊号:国内刊号:CN11-3173/G4、国际刊号:ISSN 1004-8502、国内邮发代号:80-351、国际邮发代号:M4078;职称论文发表期刊等级:国家级旬刊。评职称期刊③、期刊名:考试周刊;主管主办单位:吉林省期刊协会主管、长春出版社主办;刊号:国际刊号:ISSN 1673-8918、国内刊号:CN22-1381/G4、邮发代号:12-53;职称论文发表期刊等级:省级旬刊。④、期刊名:现代职业教育;主管主办单位:山西省教育厅主管、山西教育教辅传媒集团主办;刊号:国际刊号:ISSN2096-0603 国内刊号:CN14-1381/G4 邮发代号:22-382;职称论文发表期刊等级:省级、G4高校职教专刊、这个期刊不收中小学稿件 旬刊。⑤、期刊名:课外语文;主管主办单位:辽宁出版集团主管,辽宁人民出版社主办;刊号:国内刊号:CN21-1479/G、国际刊号:ISSN1672-0490;职称论文发表期刊等级:省级半月刊。2.只有知网、维普、万方均可查的评职称期刊有:①、期刊名:建筑技术开发;主管主办单位:北京建工集团主管、主办;刊号:国内刊号:CN11-2178/TU、国际刊号:ISSN1001-523X、邮发代号:82-230;职称论文发表期刊等级:国家级半月刊。②、期刊名:云南化工;主管主办单位:云南省化工研究院、云天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云南煤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云南省化学化工学会联合主办;刊号:国内刊号:CN 53-1087/TQ、国际刊号:ISSN 1004-275X、邮发代号:64-96:M4078;职称论文发表期刊等级:省级月刊。职称论文发表期刊③、期刊名:当代化工研究;主管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主管主办;刊号:国内刊号:CN23-1579/G8、国际刊号:ISSN1002-6177、邮发代号:80-329;职称论文发表期刊等级:国家级月刊。④、期刊名:江西建材;主管主办单位:江西省建材集团公司主管、江西省建筑材料工业科学研究设计院主办;刊号:国内刊号:CN36-1104/TU、国际刊号:ISSN1006-2890;职称论文发表期刊等级:省级半月刊。⑤、期刊名:工程经济;主管主办单位:中国建设银行主管、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建行委员会主办;刊号:国内刊号:CN11-3104/F、国际刊号:ISSN1672-2442、邮发代号:2-905;职称论文发表期刊等级:国家级月刊。说完了中级职称需要几篇论文以后,咱们该说说职称论文发表期刊都有哪些了,一般目前国内要求的都是发表的论文必须往上可以查到,熊职称就给大家分分类:1.省级职称论文发表期刊有:①、期刊名:知识经济;主管主办单位:重庆市科协主管主办;刊号:国内刊号:CN 50-1058/F、国际刊号:ISSN 1007-3825;评职称期刊等级:省级半月刊。②、期刊名: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主管主办单位:山西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管,山西省经贸决策咨询中心、山西经济和信息化出版传媒中心主办;刊号:国内刊号:CN 14-1362/N 国际刊号:ISSN2095-0748;评职称期刊等级:省级半月刊。职称论文发表期刊分类③、期刊名:新商务周刊;主管主办单位:海峡出版发行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管;海峡书局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国际刊号:国内刊号:CN35-1316/F、国际刊号:ISSN2095-4395、邮发代号:34-84;评职称期刊等级:省级半月刊。2.国家级职称论文发表期刊有:①、期刊名:财经界;主管主办单位:北京建工集团主管、主办;刊号:国内刊号:CN11-2178/TU、国际刊号:ISSN1001-523X、邮发代号:82-230;评职称期刊等级:国家级半月刊。②、期刊名:中国集体经济;主管主办单位: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和中国工业合作经济学会主办;刊号:国内刊号:CN11-3946/F、国际刊号:ISSN1008-1283;评职称期刊等级:国家级旬刊。③、期刊名:工程技术;主管主办单位: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主管、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主办;刊号:国内刊号:CN50-9210/TB、国际刊号:ISSN1671-5586;评职称期刊等级:国家级电子刊月刊。④、期刊名:建筑学研究前沿;主管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协办、高等教育出版社、东南大学主办;刊号:国际刊号:ISSN 0529-1079、国内刊号:CN 10-1024/TU、邮发代号:79-266;评职称期刊等级:国家级半月刊。

电除尘新技术论文发表期刊

论文发表里的刊物类型通常要根据该论文的实际发表情况填写。一般来说,刊物类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期刊:指定期定量出版并向公众发行的刊物,例如Science、Nature、Cell等;2.会议: 特定主题或领域的会议,如IEEE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CVPR)、ACM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s Security (CCS)等;3.专著:专门研究某一方面或领域的书籍。在填写时,需要根据您的实际发表情况和学术要求,选择合适的刊物类型进行填写。

省级期刊省级期刊指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所属部、委办、厅、局主办的期刊以及由各本、专科院校主办的学报(刊)。国家级期刊国家级期刊指由国家部委、全国性团体、组织、机关、学术机构主办的刊物。核心期刊目前国内有7大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遴选体系,凡是这些来源期刊目录里有的刊物均可认为核心期刊,包括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建设中的“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电除尘是利用高压电源产生的强电场发生电晕放电,使悬浮尘粒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将悬浮尘粒从气体中分离出来的技术。下面是我精心推荐的电除尘技术论文,希望你能有所感触!

减排节能电除尘新技术应用研究

【摘要】本文从电除尘器技术发展现状、减排节能电除尘新技术,以及其他技术这三个方面对减排节能电除尘新技术应用研究进行阐述。

【关键词】减排节能;电除尘技术;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 TE08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了更好的进行节能减排,并且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节能减排电除尘新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电除尘器技术发展现状

我国全面系统地对电除尘器技术进行研究和开发始于上个世纪60年代。在1980以前,我国在国际电除尘器领域还处于非常落后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不断地高速增长,环境保护对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显得愈来愈重要。受市场经济下的利益驱动,国内许多大、中型环保产业对电除尘器进行技术研究和开发方面的投入不断加大,电除尘器的应用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国家更是将高效电除尘器技术列入“七五”国家攻关项目。通过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合理借鉴,到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电除尘器技术水平基本上赶上国际同期先进水平。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把“大力推进科学技术进步,加强环境科学研究,积极发展环保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相关政策,环保产业进一步得到重视。随着国家对污染控制要求的不断提高,对粉尘排放的要求也大幅提高。电除尘器作为控制大气污染、解决环保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的主要设备之一,其应用技术进一步得到飞速发展。

目前,电除尘器已广泛应用于火力发电、钢铁、有色冶金、化工、建材、机械、电子等众多行业。我国作为世界电除尘器大国立足于国际舞台,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技术水平上都已进入国际先进行列。电除尘器技术从设备本体到计算机控制的高低压电源,以及绝缘配件、振打装置、极板极线等已全部实现国产化,并且已有部分产品出口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1980年以前,我国电除尘器的规模绝大多数都在100m2以下,而其行业占有量为有色冶金行业32% ,钢铁行业30% ,建材行业18% ,电力行业8% ,化工行业5% ,轻工行业4% ,其他行业0% 。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尤其是电力、建材水泥行业的发展达到空前水平,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电除尘器行业占有量的格局已改变为:电力行业72% ,建材水泥行业17% ,钢铁行业5% ,有色冶金行业3% ,其他行业3% 。目前火力发电行业的电除尘器用量已占全国总量的75% 以上,648m2的电除尘器已在100MW的火电厂中成功运行。在化工行业,由于受国际硫磺价格的影响,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采用硫磺制酸工艺取代硫铁矿制酸工艺的企业急剧上升,使得电除尘器的行业占有量也随之大幅下降,直到近两年才有触底反弹的迹象。

三、减排节能电除尘新技术

1、余热利用提效技术

在火力发电中,由于煤粉变粗、煤的含水量过多等因素很容易造成锅炉排放的烟雾温度过高,很大程度地降低了电除尘器的工作效率。煤烟温度的过高对电除尘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高温烟雾会增加烟气量,同时使得电场的风速增加,造成烟尘经过电除尘器的处理时间变短,降低除尘效率。

2)高温烟雾也会降低电场的击穿电压,增加了气体分子间的间隙,不利于电子与之碰撞,从而造成电离效应增加,降低除尘效率。

3)容易形成反电晕(除尘器极板上高比电阻尘产生的局部放电),早晨尘粉二次飞扬,降低除尘效率。

2、高频供电技术

火电厂使用的电源主要为工频段在50Hz 的常规电源,而高频电源对电子和微电子等技术的应用,利用波形转换可以满足电除尘电力要求的同时,有很多优点:

1)提高效率。如果给电除尘器使用高频电源,利用高频电源的电气特性以及放电的性能,可以将电除尘的效率提高很多倍,同时还能降低烟气的排放量。

2)节能。同样利用高频电源的一些特性,可以将电除尘的效率因数提高至0.9,更加的节省能源消耗。

3)体积小,使用便捷。普通的电源在制作中由于工艺的局限性,很难在现有的基础上将体积进一步缩小。而高频电源则因使用的变压器与控制系统集成的技术,体积很小,在安装中可以考虑安装在电除尘器的顶部。集成化的特点也决定了其可以使用更少的电缆,也更加节省空间。

4)绿色环保。高频电源采用了三相电源供电的方法,使用起来对整个电网的影响小,其最大的特点还是无缺相的损耗以及无污染,同时在电路的设计中增加了短路、开路、超温保护等功能,完全可以在十分恶劣的条件下使用。

3、三氧化硫调质技术

三氧化硫是火电厂烟气的主要污染物之一,所以在电除尘技术中如果能减少三氧化硫的排放量,或者能进一步减小排放的三氧化硫对环境的污染,才能达到国家减排的要求。三氧化硫烟气调质技术可以将一定量的三氧化硫与烟气中的少量水分通过一定手段结合成酸气溶胶,这种溶胶在通过除尘器的时候能够轻易地吸附于粉尘表面,从而达到电除尘的效率。

4、低二次扬尘技术

低二次扬尘技术主要是为了解决在电除尘过程中烟气在电风作用下产生的二次扬尘带来的除尘效率低的问题。低二次烟尘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措施:

1)对电除尘器内部的振打机构进行一定的改进,优化振打工作的程序,通过合理配置振打的强度以及去除不必要的振打来降低二次扬尘的浓度,让聚集在极板上的粉尘聚成块状而脱落。

2)对电场进行改进来克服高流速下的二次扬尘。目前使用的对电场的改进主要有使用高频电源来减少电晕闭塞,增加电场的工作效率;在电场中增加变阻流格栅,减少扬尘量;增加电场的面积来扩大对烟气流通的阻断作用范围,进一步降低风速。

5、气流分布技术

在对火电厂电除尘技术进行改进的时候,出了对于烟尘成分的研究,还出现了一种气流分布的新技术。这种技术是考虑了在大型的电除尘器中气流分布和浓度分布对于排放量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种气流分布不均带来的影响,气流分布技术从最原始的检测分析入手,通过对电除尘器内部的结构以及气道中气流分布装置的安装情况进行研究,经过一系列的实验来找到影响气流分布的原因,从而对症下药。这种技术主要是通过复杂的运算来找出修正的方案,可以有效保证气流室内的气流分配均匀,最大限度地提高电除尘的效率。

四、其他技术

1、机电多复式双区电收尘技术

常规的电除尘器粉尘荷电与收尘功能是在同一个电场内完成,电场场强往往受荷电电压限制,使电除尘效果不能得到最佳发挥。这里提供一种阴阳极分小区布置、复式组合的机电多复式双区收尘电场新型产品技术,根据设计要求,可沿电场长度方向设置2~3 组荷电与收尘小区并呈复式交错布置。

2、节能电控提效技术

主要是通过对不同煤种、不同工况、不同负荷条件下的各种运行数据的分析、归纳和总结,对电场动态伏安曲线族与工况特性变化的关系规律进行对比和分析,建立不同的工况特性分析诊断的数学模型,基于该模型可以可靠地计算出电除尘器的反电晕指数和常电晕指数,正确地反映整台电除尘器的工况状态和变化趋势。结合锅炉负荷、烟气量、烟气温度、吹灰信号等多种信号;自动分析、诊断电场工况;实时自动选择高压供电的供电占空比和运行参数;实现综合节能,使电除尘器始终运行在功耗最小、效率最高状态。

3、湿法电收尘技术

湿法电除尘器采用洗涤电极的方法,可确保电极清洁,并可有效捕集细微粉尘、去除 SO3及一些重金属等,主要应用在冶金环境除尘等常温型工况场合。用在燃煤锅炉湿法脱硫后,可捕集逃逸的 PM2.5 细微粉尘等,有效解决石膏雨等问题,实现近似零排放。但要注意解决好设备防腐以及废水循环处理。

4、全布袋技术和电加袋技术

全布袋除尘工艺不仅在技术上可行,且具有投资省、占地少、运行费用低等优势,是符合我国特点的新技术,是典型的节能环保工程。电加袋除尘器由电除尘器改造而成,改善了电除尘器的除尘效率收粉尘“比电阻”的影响很大,除尘效率低的缺点。

五、结语

总的来说,各种新技术的不断被研发和应用,极大地促进了节能减排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颗粒污染物的排放,促进了生活环境的改善。

参考文献

[1]胡� 减排节能电除尘新技术应用研究 [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3年9期-

[2]罗如生,廖增安,陈丽艳 满足新标准采用电除尘新技术改造的应用与分析 [J] 《电力科技与环保》 -2012年4期-

[3]顾范华 燃煤电厂电除尘技术的评估研究和应用 [J] 《电源技术应用》 -2013年3期-

[4]文杰 减排节能电除尘新技术的应用分析 [J] 《建筑遗产》 -2013年17期-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电除尘技术论文

《电气技术》、《机械设计》等之类的核心期刊。

干雾抑尘论文发表

微米级干雾抑尘装置的研制成功填补了我国此类设备技术、生产、应用的空白,提高了环保行业自动化水平和产品质量,降低了粉尘对大气的污染,改善了周围环境和现场作业人员的劳动环境,减少了职业病的发生,创造了广泛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减少了煤炭损失量使用微米级干雾抑尘装置,其抑尘实测能力在90%以上,每台翻车机每年可减少煤炭经济损失百万元以上。

(2)减少用水量原喷水装置喷水量大,造成原煤含水量过高,使用微米级干雾抑尘装置后,喷水量减少了90%以上,每列车喷水仅2t。

(3)减少热值损失因大量使用中水除尘,使煤炭热值大量损失,统计数据表明,煤炭含水量每增加1个百分点,煤热值损失125~209J,按煤热值25120J、热值损失167J计算,相当于煤炭损失067%;按年吞吐量1亿t计算,年热值损失相当于煤炭损失70万,t损失金额约5亿元。

(4)减少了清理煤池的劳务费用使用原喷水抑尘装置,需投入大量的人力来清理翻车机房卸煤池。使用微米级干雾抑尘装置后,无需频繁清理煤池,相应的费用减少。

(5)省去交纳环保不达标的罚款

原喷水抑与传统除尘装置对比,微米级干雾抑尘装置具有以下优点:

(1)在污染的源头起尘点进行粉尘治理;

(2)针对10m以下可吸入性粉尘,治理效果高达96%,避免矽肺病危害;

(3)除尘装置设备投入少,操作方便,全自动控制,占地面积小,运行费用低,(煤)无热值损失,物料含水量几乎不增加,无2次污染;

(4)耗水量重量比值仅002%~005%;

(5)除尘装置耗水量小,为喷水除尘用水量的1/10

(6)冬季冰点以下仍可正常使用;

(7)大大降低粉尘爆炸概率(降低粉尘浓度、降低引爆温度);

(8)冬季使用时车间温度基本不变(传统的除尘设备,使用负压原理操作,带走车间内大量热量,不得不增加车间供热量)。

微米级干雾抑尘原理基于欧美科学家的研究理论成果,即“水雾颗粒与尘埃颗粒大小相近时吸附、过滤、凝结的机率最大"。当含尘粒的气流绕过雾滴时,雾滴捕捉住气流中尘粒的机率与雾滴的直径有关。雾滴大时,尘粒仅仅是随着气流绕过雾滴而未被捕捉。

雾滴与尘粒径相近时,更易于相撞而捕捉住尘粒。微米级干雾正是应用这一原理产生5μm以下,与超细的粉尘粒径相近的雾滴来有效捕获粉尘的。

而由于雾滴微细,部分雾滴会在空气中迅速蒸发,使局部空间中的相对湿度迅速饱和,饱和后的水汽会以尘粒为核凝聚,使尘粒直径不断增大,直至落下。

扩展资料:

微米级干雾抑尘装置能够产生直径在1-10微米的水雾颗粒,对悬浮在空气中的粉尘-——特别是直径在5微米以下的可吸入粉尘颗粒进行有效的吸附而聚结成团,受重力作用而沉降,从而达到抑尘作用。

微米级干雾抑尘装置具有超乎想象的抑尘能力:在污染的源头——起尘点进行粉尘治理;水雾颗粒为干雾,在抑尘点形成浓而密的雾池;

抑尘效率高,针对10µm以下可吸入性粉尘治理效果高达96%,避免矽肺病危害;耗水量小,物料湿度增加重量比0.02%--0.05%,物料(煤)无热值损失,无二次污染;

占地面积小,操作方便,全自动控制;设备投入少,运行、维护费用低;适用于无组织排放,密闭或半密闭空间的污染源,大大降低粉尘爆炸几率,可以减少消防设备投入,冬季使用时车间温度基本不变(其它传统的除尘设备,使用负压原理操作,带走车间内大量热量,不得不增加车间供热量)。

微米级干雾抑尘装置广泛适用于港口、火电、钢铁、矿场、化工等无组织排放场所固定污染源的密闭或半密闭空间,如:翻车机房、筛分塔、转接塔、破碎机房、装车楼、装卸船机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微米级干雾抑尘装置

微米级干雾抑尘系统(装置)的原理是微米级干雾抑尘机产生不通颗粒的水和雾状水,与空气中的不同力度的颗粒进行吸附和包裹,后自动结合受重力影响落到运输皮带机上。

微米级干雾抑尘装置采用模块化设计技术。由微米级干雾抑尘机、螺杆式空气压缩机、万向节喷雾器总成、水气连接管线、电伴热系统和自动控制系统组成。

是将气、水过滤后,以设定的气压、水压、气流量、水流量按开关程序控制电磁阀打开或关闭,经管道输送到喷雾器总成中去,实现喷雾抑尘。

它由电控系统、多功能控制系统、流量控制系统组成。安装在IP55标准的箱体内,有进气管接口1个,进水管接口1个,出气管接口2个,出水管接口2个。面板上有文本显示器、气、水压力表和电控系统按钮。

扩展资料

电控系统是干雾抑尘系统的控制中心,集合了可编程控制器、保护电路、继电器以及与它们相关的元器件。为用户提供自动和手动两种操作模式。

在自动操作模式时,可自动接收皮带机工作信号,通过西门子PLC控制继电器,启动或停止喷雾箱喷雾。在手动模式,操作人员可以按压操作按钮启动或停止喷雾箱喷雾。用户还可以通过西门子PLC设置接口修改喷雾周期及管道吹扫时间等。

电控系统将干雾抑尘机与现场设备的控制信号连接起来,以便实现自动控制。

螺杆式空气压缩机的作用是为微米级干雾抑尘系统提供标准气源。

喷雾箱/万向节喷雾器总成 接收由干雾抑尘机输送来的气、水并将其转化成颗粒直径为1~10µm的干、烟雾喷射出去,按干雾抑尘机的控制指令喷向抑尘点。当干雾与粉尘颗粒相互接触、碰撞时,使粉尘颗粒相互粘结、凝聚变大,并在自身的重力作用下沉降,从而达到抑尘的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微米级干雾抑尘机

适用范围:电厂、港口煤码头、铁路货场、矿山、煤矿、钢铁厂、煤焦化工等粉尘比较大的施工场地的除尘及降温;大型煤场、煤堆、堆料场、原料场、矿石等堆场及运输卡车道喷雾降尘、 喷淋除尘;垃圾堆场、公共场所、以及自然灾害过后的大面积杀菌消毒、除臭、防疫。

植物滞尘投稿英文期刊

研究表明,绿色植物调控PM2.5等颗粒物的功能通过三个方面体现:一是植物叶片的滞尘作用;二是对污染源具有阻尘作用;三是植物叶片自身可吸入少量的大气颗粒物。园林绿化中常见的树种之中,雪松、白皮松、油松、圆柏、侧柏、红松、栾树、丁香、山桃、刺槐都是公认的滞尘能力强的树种。不同植物滞留PM2.5等颗粒物有能力差异,跟树种本身有很大关系。多数针叶树种的滞尘量高于阔叶树种,尤其是尤其是松柏类的叶片具有更强的滞尘能力。但是对于整株树木来讲,松柏树种由于树型较小,整株的叶面积可能远小于阔叶树种,加之针型叶片不易为人靠近,因此,在选择和应用上,可能更倾向于在交通道路隔离带、污染隔离林等靠近污染源而又不易被人接触到的地方种植比较合适。此外,植物滞尘量的大小还受到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如降水和大风是影响植物叶片滞尘量的主要外界因素,也与林带、草皮面积、种植情况等有关。绿化树木地带比非绿化的空旷地飘尘量要低得多,并且由于树木高大,林冠稠密,因而能减小风速,也就可使尘埃沉降下来。生长茂盛的草皮,其根茎与土壤表层紧密结合,形成地被,有风时也不易出现二次扬尘,对减尘有特殊的功能。

提高空气质量。植物作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对一定范围内大气颗粒物有良好的净化效果,测定植物叶片对大气颗粒物的滞尘量可以制作出净化空气的植物,从而能做到减轻大气粉尘污染,提高空气质量。叶片是叶的主体部分,通常为一很薄的扁平体,有利于光穿透叶的组织以及最大面积的吸收光、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

发表沙尘暴研究的期刊论文

沙尘来源及其路径沙尘暴天气主要发生在春末夏初季节这是由于冬春季干旱区降水甚少, 地表异常干燥松散, 抗风蚀能力很弱, 在有大风刮过时, 就会将大量沙尘卷入空中, 形成沙尘暴天气。从全球范围来看, 沙尘暴天气多发生在内陆沙漠地区, 源地主要有非洲的撒哈拉沙漠, 北美中西部和澳大利亚也是沙尘暴天气的源地之一。1933一1937年由于严重干旱, 在北美中西部就产生过著名的碗状沙尘暴。亚洲沙尘暴活动中心主要在约旦沙漠、巴格达与海湾北部沿岸之间的下美索不达米亚、阿巴斯附近的伊朗南部海滨, 稗路支到阿富汗北部的平原地带。前苏联的中亚地区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及土库曼斯坦都是沙尘暴频繁(≥15/年)影响区, 但其中心在里海与咸海之间沙质平原及阿姆河一带。我国西北地区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 也是沙尘暴频繁发生的地区, 主要源地有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和毛乌素沙漠等。从1999年到2002年春季,我国境内共发生53次( 1999年9次,2000年14次,2001年18次,2002年12次)沙尘天气,其中有33次起源于蒙古国中南部戈壁地区,换句话说,就是每年肆虐我国的沙尘,约有六成来自境外。这是7月2日,中国气象局副局长李黄向媒体公布的研究结果。他说,2002年春季,我国北方共出现了12次沙尘天气过程。具有出现时段集中、发生强度大、影响范围广等3个特点。影响我国的沙尘天气源地,可分为境外和境内两种。分析表明:三分之二的沙尘天气起源于蒙古国南部地区,在途经我国北方时得到沙尘物质的补充而加强;境内沙源仅为三分之一左右。发生在中亚 (哈萨克斯坦)的沙尘天气,不可能影响我国西北地区东部乃至华北地区。新疆南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境内的沙尘天气高发区,但一般不会影响到西北地区东部和华北地区。我国的沙尘天气路径可分为西北路径、偏西路径和偏北路径:西北1路路径,沙尘天气一般起源于蒙古高原中西部或内蒙古西部的阿拉善高原,主要影响我国西北、华北;西北2路路径,沙尘天气起源于蒙古国南部或内蒙古中西部,主要影响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北部、东北大部;偏西路径,沙尘天气起源于蒙古国西南部或南部的戈壁地区、内蒙古西部的沙漠地区,主要影响我国西北、华北;偏北路径,沙尘天气一般起源于蒙古国乌兰巴托以南的广大地区,主要影响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大部和东北南部。

沙尘暴的成因 沙尘暴与干旱荒漠化地区不合理开发有直接关系。 通过考察沙尘暴发源地生态环境的现状,探究了沙尘暴的形成原因和危害,为探寻更科学、更合理的沙尘暴防治措施奠定了基础。 科学家深入荒漠、戈壁和绿洲,实地考察了近年来荒漠化加剧,生态急剧恶化、沙尘暴频发区以及沙尘源区,全程7000多公里,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我国北方治理沙尘暴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考察活动的研究表明,进入90年代沙尘暴频繁发生,与人类在干旱荒漠化地区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有着直接关系,人类对环境过度的“索取”是造成沙尘暴频发的一个主要原因。一、什么是沙尘暴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二者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浑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千米的天气现象,其中沙暴系指大风把大量沙粒吹入近地层所形成的挟沙风暴;尘暴则是大风把大量尘埃及其它细粒物质卷入高空所形成的风暴。对沙尘暴强度等级的划分一般采用风速和能见度两个指标。目前将沙尘暴强度划分为四个等级:即4级≤风 速≤6级,500米≤能见度≤1000米,称为弱沙尘暴;6级≤风速≤8级,200米≤能见度≤500米,称为中等强度沙尘暴;风速≥9级,50米≤能见度≤200米,称为强沙尘暴;当其达到最大强度(瞬时最大风速≥25米/秒,能见度≤50米,甚至降低到0米)时,称为特强沙尘暴(或黑风暴,俗称�“黑风”)。�二、沙尘暴的时空分布世界有四大沙尘暴多发区,分别位于中亚、北美、中非和澳大利亚。我国的沙尘暴区属于中亚沙尘暴的一部分,主要发生在北方地区。总的特点是西北多于东北地区,平原或盆地多于山区,沙漠及边缘多于其它地区。且主要集中在两大区域:一是位于塔里木盆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另一个是从巴丹吉林沙漠东部,南至甘肃河西走廊,经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至库布齐沙地和毛乌素沙地。另外在北疆克拉玛依地区、南疆的和田地区和青海的西北部地区是三个局地性沙尘暴区。据研究表明,早在白垩纪末(距今7000万年),就有风沙尘出现。据地方志记载公元351年甘肃武威一带就有强沙尘暴发生,造成房屋倒塌和人员与牧畜伤亡。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沙尘暴显示出周期性变化,它与地质时期气候变化和地面沙尘物质的多少有关,遇气候暖湿时期,地面植被生长茂密,生态环境条件好,沙尘暴发生频率低;反之在冷干气候时期,则沙尘暴发生频率高。在我国西北地区的沙尘暴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变化特点是:20世纪50年代沙尘暴发生的日数最多;60年代前期略有降低,60年代后期降至最低;之后70年代稍有增加,80年代又处于逐渐减小的趋势,90年代又有明显的增加。我国沙尘暴的季节和月份变化特点是:春季最多,约占全年总数的一半,夏季次之,秋季(新疆地区为冬季)最少;按月份来看,4月发生频率最高,3月和5月次之,9月(新疆为12月或1月)最低,另外沙尘暴也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主要发生在午后和傍晚。三、沙尘暴是怎样形成的有关研究指出沙尘暴的形成必须具备四个条件:一是地面上的沙尘物质,它是形成沙尘暴的物质基础;二是大风,这是沙尘暴形成的动力基础,也是沙尘暴能够长距离输送的动力保证;三是不稳定的空气状态,这是重要的局地热力条件,沙尘暴多发生于午后傍晚说明了局地热力条件的重要性;四是干旱的气候环境,沙尘暴多发生于北方的春季,而且降雨后一段时间内不会发生沙尘暴是很好的证据。春季沙漠的边缘地区,由于长期干旱,而且地表少有植被覆盖,当有大风来临的时候地表的沙尘很容易被吹起且被输移,但由于沙子粒径较大,不易形成悬移(悬浮移动,是小颗粒物质保证长距离输移的必要条件),因此不能长距离输移,这也是距沙尘较远的地区只有降尘而少见扬沙的主要原因。如果风持续的时间很长,形成悬移的浮尘能够被输送到很远的地方,所经过的地区就会出现沙尘暴;当风速减弱到一定程度后,浮尘就会降落,该地就会出现降尘天气。如果此时降水,就会形成所谓的“泥雨”。从沙尘暴形成过程所需的四个条件看,黄土高原、广袤的沙漠及由人为因素的破坏正处于荒漠化过程中的土地,北方春季末耕种的土地及处于施工过程中的基础设施(如高速公路等)为沙尘暴的发生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源;而春季北方地区的干旱,又使沙尘暴发生的可能性增强;大风的产生是一种复杂的大气现象,主要是冷锋活动或经纬向环流调整作用的结果。由此可见沙尘暴的产生是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结果,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破坏导致土地荒漠化的加剧,对沙尘暴发生产生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近几年全球干旱(其原因目前尚未知)等异常天气现象也对沙尘暴的发生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说人类活动对沙尘暴的产生只起到一定作用,并不能说沙尘暴就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四、沙尘暴的危害沙尘暴,尤其是特强沙尘暴是一种危害极大的灾害性天气。当其形成之后,会以排山倒海之势滚滚向前移动,携带沙砾的强劲气流所经之处,通过沙埋、狂风袭击、降温霜冻和污染大气等方式,使大片农田受到沙埋或被刮走活沃土,或者农作物受霜冻之害;致使有的农作物绝收,有的大幅度减产;它能加剧土地沙漠化,对大气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对交通和供电线路等基础设施产生重要影响,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我国受到沙尘暴的危害严重,特别是西北地区的工矿、交通、新兴城镇及其它水利、电力、煤田和油气井等设施,均受风沙危害或威胁,一旦出现沙风暴或黑风暴,受害尤为严重。 1993年5月5日 一次特强沙尘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6亿元。此次特强沙尘暴的影响范围总面积约110万平方千米,涉及西北四省区的18个地市的72个县旗,1200多万人。据统计,在此次浩劫中,共死亡85人,失踪31人,伤264人。死亡和丢失大小牲畜几十万只头,受灾农田和果林与幼林等均达几十万公顷,数以百计的塑料大棚被毁,草场、牧场和盐场的基础设施、供电线路、公路和铁路等破坏都十分严重。此外,沙尘暴对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大大加快了该地区的土地荒漠化的进程,其间接损失是无法估算的。另外降尘会对城市的大气造成污染,直接影响人们的健康。五、对于沙尘暴我们要做些什么1.建立沙尘暴的预报体系沙尘暴的治理任务艰巨而繁重,许多问题未彻底明白(如每次沙尘暴物质源的准确地点),且人类驾驭自然的能力极其有限,所以沙尘暴的治理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而且沙尘暴特别是黑风暴来临时来势凶猛,狂风呼啸,沙尘滚滚,遮天蔽日,有很大的恐怖感,极易造成人员伤亡和生命财产损失。因此目前建立准确的沙尘暴预报系统对我们来说尤为重要。在沙尘暴来临前进行比较准确的预报,提前做好防灾工作,如加强少年儿童的保护,避开危房以防墙壁倒塌致伤,保护牲畜,及时切断电源防止火灾等,可将损失减小至最低限度。2.加强环境治理与环境保护环境的破坏对沙尘暴的产生起了很大的作用,因此加强环境的治理对于减轻或减少沙尘暴显得尤为重要。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相结合,从2000年起,国家将在西部地区新建“十大工程”,其中之一是中西部退耕还林(还草)和生态建设。这对遏制沙尘暴将起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科学研究寻找比较准确的物质来源,对沙尘暴的源头进行重点治理,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沙尘暴天气的形成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沙源,二 是要有强冷空气即大风,三是要有冷暖空气相互作用。沙源来自于沙漠 ,退化的林草地或没有植被覆盖的干松土地以及城乡建筑工地的泥沙。 气旋和低压产生一种垂直的上升运动,把沙尘吹扬了起来,形成沙尘暴 天气。扬沙、浮尘和沙尘暴天气的差别在气象上是以能见度加以区分的 :水平能见度在1—10公里之间的为扬沙或浮尘天气。出现浮尘天气时 ,空中弥漫的是一些细小颗粒物,沙尘多由外地而来;扬沙天气卷起的 尘土是一些较大的颗粒物,它们基本是本地产生的。而水平能见度小于 1公里的就是沙尘暴天气,它属于灾害性天气现象,所带来的危害最为 严重。气象专家介绍,由于沙尘暴起因包括了风力、高空大气强对流和 地表状态三方面因素,而前两者属气候因素,人力不可抗拒,因此,根 除沙尘暴目前尚无可能。 沙尘暴引起的风灾、沙积、风蚀,使森林和植被遭到破坏,沙漠化 程度加剧。气象专家提醒,人类对风沙天气最积极、最有效的行为是: 首先要加强对大风天气的监测和预报工作,特别是在前期干旱的情况更 要重视。其次,对于西安这样一个旅游大都市来讲,在突发性灾害来临 之前,要有相当有效的应急对策,加强管理和强化预防措施。对全省而 言,最根本的还是要进行综合治理工作。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治理沙 漠,改善生态环境。我们在搞好经济建设的同时,要注重生态建设。每 个公民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环境保护意识,而且应多加强这方面的教 育,从而真正做好植树造林,扩大植被覆盖率,开源节流,合理利用水 资源。特别是我们陕西,是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应当把实行“退耕还 林(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为主要措施,争取早日实 现米粮下川,林果上山,草场满坡,使三秦大地山绿、水清、人富。逐 渐恢复自然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这样,也许再过几十年,沙尘暴将淡 化为我们的记忆,我们的子孙后代看到的将是一个山川秀美的大西北。 防治沙尘暴需要调节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大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国政府重视,全社会重视。在沙尘源区,加大植树造林、种草力度,退耕还林、还草、限制过度放牧;开发太阳能、地热等清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向大气的排放,才能控制或减少沙尘暴的危害。 中国科学院众多沙尘暴研究专家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建议:中国在沙尘暴研究方面存在气象条件研究与地面生态环境研究脱节的问题,防治沙尘暴应该天地结合。中国沙尘暴问题专家、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杨根生教授介绍说,经过多年的研究,中国目前已经对 沙尘暴的成因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沙尘暴的监测和预报体系也已经初步形成,这些成果为预防沙尘天气打下了基础,但真正要做到有风无沙,还需将天空的预报和地面治理结合起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并加大生态建设的力度。 中国土地荒漠化问题专家、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所长王涛也认为,加大生态治理力度是防治沙尘暴的根本出路。但与此同时,也要采取多种措施来抵御沙尘暴,减少沙尘暴带来的损失。他介绍说,美国的亚利桑那、德克萨斯等地也有很多开垦出来的土地,但美国在沙尘暴研究方面的天地结合方面非常成功,每次强风到来之前,美国的气象部门就能够提前48个小时准确地预测出强风的行走路径,然后在强风经过的地区,对裸露的耕地进行一次喷灌,使干燥疏松的土壤变得湿润结实,从而切断风沙源的供给,有效遏制了沙尘暴的发生。王涛认为,中国的技术力量虽然没有美国雄厚,设施也没有美国先进,但我们在沙尘暴研究方面,也应该注意气象条件研究和生态环境治理的配合,实现防治沙尘暴的天地结合。 参考文献: 〔1〕张新时,慈龙骏.一个影响西部大开发的重大环境问题[A].沈国航.中国环境问题院士谈[C].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 〔2〕王涛,陈广庭,钱正安,等.中国北方沙尘暴现状及对策[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1,(5):343-348. 〔3〕李一功.经过全面防治和综合治理,沙尘暴是可以基本消除的[N].中国绿色时报,2001-12-10. 〔4〕邱新法,曾燕,缪启龙.我国沙尘暴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源地和移动路经[J].地理学报,2001,56(3):316-322. 〔5〕焦树仁.章古台固沙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6〕韩德儒,杨文斌,杨茂仁.干旱半干旱区沙地灌(乔)木种水分动态关系及其应用[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虽然是抄得凑合着用吧...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