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发布时间:2024-07-07 02:42:34

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周立伟(1932.9.17--)男,汉族。电子光学与夜视技术专家。出生于上海市,浙江省诸暨人。1958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1966年获前苏联数学物理副博士学位。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北京理工大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名誉副理事长 、中国光学学会副理事长等职。现任北京理工大学首席专家、校科协主席、博士生导师等职。研究同心球系统与移像系统的电子光学、阴极透镜空间像差理论、宽电子束聚焦普遍理论、动态光电子学及时间像差理论、电子光学空间与时间传递函数、成像系统的设计与计算等,建立了宽电子束聚焦与成像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该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工程实践,为我国微光夜视行业由仿制走上自行设计研制、自主开发开辟了道路。发表论文200余篇,专著5部。专著《宽电子束光学》获第八届中国图书奖、第二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和第七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一等奖。研究成果获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等。1984年和1996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和全国兵器工业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1997年被俄罗斯萨玛拉国立航天大学授予名誉博士称号,2000年当选俄罗斯联邦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个人生活周立伟,1932年9月17日出生于上海市一个制药工人的家庭。幼年时求学于上海培正小学、湘姚中学和高桥中学,1948-1951年在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现上海理工大学)机械科学习。周立伟的青少年时代是在上海度过的,他亲身经历了沦陷时期和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直到上海解放,对新、旧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有强烈的感受。上海解放前,在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上学期间,他在地下党引导下接受进步思想,参加学生运动。上海解放后,他成为第一批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员。抗美援朝时,他踊跃报名参军,后因身体原因未被录取。1951年7月,他被分配到上海公私合营华通电机厂工作,任技术员,他工作积极,努力钻研技术。当时还不到20岁的他,在电表车间搞技术革新时,创造性地研制了一种绕扁平线圈的绕线机,提高工效7倍。上海《劳动报》为此专门作了报道。在厂里他虚心学习,认真刻苦,同时深深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要求上大学充实自己。组织上满足了他的愿望。1953年,他考入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分配到仪器系军用光学仪器专业学习。在校五年期间,在师长们的谆谆教诲和党组织的引导下,他学习勤奋,成绩优秀,工作积极,担任过团支委和班长等职务。1956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8年毕业留校任教,负责筹建夜视技术专业。他满腔热情投身于新专业的教学、科研和实验室建设,写出了《电子光学理论和设计》等教材。1962年11月,他被派往苏联留学,在列宁格勒乌里扬诺夫(列宁)电工学院电物理系学习。留苏期间,他主要研究静电聚焦同心球系统的电子光学和阴极透镜的像差理论。整整三年半,他以惊人的毅力探索像管电子光学前沿课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66年4月,他通过了学位论文答辩,获苏联物理数学副博士学位。5月,他刚回到母校工作,“文化大革命”开始了。1971年,他被下放到河南驻马店“五七干校”劳动,后随干校迁到北京大兴县庞各庄。1972年回校后,他一方面主持夜视技术教研室工作,组织专业教师为工农兵学员上课;另一方面参加国家夜视技术的攻关会战,主持研究变像管和像增强器的电子光学系统计算与设计。1973年与1974年,他两次被派往荷兰和英国考察像增强器技术。1978年,他率团参加在英国伦敦由帝国理工学院召开的国际光电子成像器件学术会议和由兰克集团召开的电子成像国际会议。在国际光电子成像器件学术会议上,他发表了《电磁聚焦同心球系统的电子光学》一文,得到了高度评价,为他日后在国际上的重要影响奠定了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迎来了中国科学的春天。1978年以来,有好几年时间,周立伟感到年轻时代思考过的种种问题和想法在脑海中翻滚,抑制不住对科学研究的冲动和创造的渴望。经过十余年的艰苦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宽电子束聚焦与成像理论,他站在新的高度,对前人的学术成果作了科学总结并汇入自己的学术新见解,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理论概括、总结与提高;在张量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更具普遍意义的曲轴宽电子束聚焦与成像的完整理论体系,进一步发展了宽束电子光学。专著《宽束电子光学》出版后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了很大反响,荣获1994 年第八届中国图书奖、1995年第七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一等奖和第二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对变像管和像增强器的电子光学系统设计与计算,周立伟也作出了重大贡献。国内夜视技术领域研究所和工厂均使用由他领导的课题组研制的软件包设计各种变像管和像增强器。他的研究为我国微光夜视行业由仿制到自行设计研制、独立自主发展开辟了道路,取得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84年由于“在电子光学研究独树一帜,有些技术理论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周立伟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同年升为教授。自1978年以来,周立伟发表学术论文、科技报告和专著等200余篇(部),据1999年统计,有140余篇次被检索系统收录。专著有《宽束电子光学》、《宽电子束聚焦与成像——周立伟电子光学学术论文选》、《一个指导教师的札记》以及《目标探测与识别》(主编)等。他曾先后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1项、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部技改成果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等重大奖励。周立伟在国内外电子光学与光电子成像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他多次被邀请讲学,作学术报告,主持国内外学术会议等。他曾担任中俄国际学术讨论会主席、光电子成像与探测国际会议主席和亚洲光子学国际会议的国内委员会主席,四次被美国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聘为SPIE论文集第1982、2898、3561、4925等卷的主编和分会主席,1994年、1995年两次被美国国际科学基金会(ISF)聘为电子光学学科评委。1992年他当选俄罗斯圣彼得堡工程院外籍院士,1997年被授予俄罗斯萨玛拉国立航天大学名誉博士称号,2000年当选俄罗斯联邦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自1999年起,俄罗斯科学院普通物理研究所谢列夫院士邀请他共同合作进行有关飞秒电子光学的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和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支持下,2003年,他与谢列夫院士开始第二轮国际合作项目的研究。在国内,周立伟1983 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聘为全国第二批博士生导师,1984年至今任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工程系教授,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教研室主任,系、学院和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科委夜视技术专业组成员,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夜视技术专业组副组长,《国防科技名词大典》副总主编等。现为北京理工大学和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学术和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光学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国防组成员、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专家组成员、兵器工业科技奖专业评审组成员、中国电子学会会士、中国兵工学会理事、中国兵工学会光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兵工学报”、“北京理工大学学报”、“应用光学”、“红外与激光工程”、“中国工程科学”、“Chinese Optics Letter”等学报和期刊的编委以及“光学技术”名誉主编、“红外技术”编委会副主任等。此外,他还被聘为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装甲兵工程学院的兼职教授等。周立伟德业双馨,诚以待人,严于律己,为人谦和,治学严谨。在45年的教学与科学研究生涯中,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祖国的科学与教育事业,为我国的电子光学和光电子成像技术领域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为祖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个人经历1932年9月17日出生于上海市。1946-1948年 在上海高桥中学学习。1948-1951年 在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学习。1951-1953年 任公私合营上海华通电机厂技术员。1953-1958年 在北京工业学院仪器系学习。1958-1962年 任北京工业学院仪器系助教。1962-1966年 在苏联列宁格勒乌里扬诺夫(列宁)电工学院电物理系研究生。1966-1980年 任北京工业学院助教、讲师。1980-1984年 任北京工业学院副教授。1983年—至今 任北京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1984年—至今 任北京理工大学教授。1999年 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自1999年以来先后入选上海市启明星计划、上海市曙光计划、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撑计划、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及上海市领军人才。先后获得上海市医务青年管理十大杰出青年、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上海市总工会“职工最信赖的好领导”等称号。学术成就及获奖:经过20年的潜心钻研,在胰腺疾病领域居于国内领先地位,系统研究并提出“肠屏障功能障碍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发病中的作用”新理论,并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广应用;负责起草了我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重症急性胰腺内科诊治规范》、《慢性胰腺炎诊治指南》、《肠屏障功能障碍临床诊治建议》等重要学术文件,在全国范围内对相关疾病的诊治规范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曾获科研项目资助20余项,包括国家“863”专项基金,国家自然基金,教育部博士点专项基金,上海市科委重点课题,上海市卫生局重点课题等。自1998年至今带教研究生40名,其中博士后1名,博士生20名,硕士生19名。在消化疾病领域共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全文收录30篇,主编/副主编学术专著10部,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项。先后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2项,上海市医学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1项。

文学发表论文200余篇

《二十世纪法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与接受》(许钧)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

书名:二十世纪法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与接受

作者:许钧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8-11-1

页数:526

内容简介:

二十世纪法国文学成就卓著、影响广泛,百年之间各种流派、众多作家及其作品经译介为广大中国读者所认识、接受,并参与到中国文学乃至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二十世纪法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与接受》依据大量一手资料,系统整理,立足于法国文学自身情况与百年间中国各方面实际,分上下两篇,研究介绍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新小说、荒诞派戏剧等法国文学代表流派与罗曼•罗兰、普鲁斯特、杜拉斯等代表作家在中国的译介与接受历史。在本书中,可在以下问题上获得启示:《追忆似水年华》问世六十余载才得以和中国读者见面,它的翻译出版历程中有着怎样的曲折?《小王子》在中国的译本数以百计,其中不乏名家译作,他们如何被其独特魅力所吸引?杜拉斯曾深刻影响中国年轻女作家,而王小波对杜拉斯及其译者王道乾又作何评价?……

二十世纪法国文学流派纷呈,作家辈出,无论诗歌抑或戏剧,小说抑或传记,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影响波及世界文坛。而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与文学所经历的跌宕起伏中,法国文学的身影清晰可见。作者在百年来中国对法国文学的译介与研究中细致梳理,探本穷源,从法国文学流派与代表性作家着手,全面展现其在中国因时因势而变的译介与研究历程,以及对中国文学乃至社会潜移默化的作用: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新小说、荒诞派戏剧等对中国文坛和社会的影响逐步扩大;法朗士、罗曼•罗兰、纪德、普鲁斯特、杜拉斯、罗兰•巴特、勒克莱齐奥等为广大中国读者所熟知;傅雷、盛澄华、罗大冈、柳鸣九、郭宏安等在译介与研究上孜孜不倦;戴望舒、路翎、王小波、余华等的创作从法国文学中受益良多……

本书首次以中国视角全面描绘出一幅二十世纪中法文学交流图卷。

作者简介:

许钧:

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授,兼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第七届外国文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并担任《外语教学与研究》《中国翻译》《外国语》《外国文学》《译林》等国内外10余种学术刊物的编委。已发表文学与翻译研究论文200余篇,著作7部,翻译出版法国文学与社科名著30余部,译著《追忆似水年华》(卷四)、《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诉讼笔录》及著作《文学翻译批评研究》、《翻译论》、《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翻译对话录》、《翻译学概论》等多次获国家与省部级优秀成果奖,1999年获法国政府颁发的“法兰西金质教育勋章”,2012年获中国翻译协会颁发的“翻译事业特别贡献奖”。

宋学智: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2008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中国翻译协会翻译理论与教学委员会委员,南京翻译家协会副会长;获江苏省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现为江苏省第四期“333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教育部法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著有《翻译文学经典的影响与接受》《走进傅雷的翻译世界》等,译作有《在马热拉尼》《副领事》等。

于《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学遗产》《北京大学学报》《学术月刊》《江海学刊》《社会科学战线》《文史知识》《文艺理论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

发表sci的论文200余篇

从1987年起,孙昌璞先后从事群表示论在物理学中应用、量子理论的整体性质及基本问题、量子群与可积系统,量子测量和量子耗散理论以及量子信息的研究。 对量子开系统理论等量子物理问题进行了前瞻性、基础性和系统性研究,为多年后(1996年开始)量子信息的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以前系列的研究工作契合了量子信息的发展, 1997年后孙昌璞在量子信息基础和物理实现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孙昌璞至今已经发表SCI论文200余篇《Phys.Rev》系列文章有98篇, 其中《 Phys.Rev.Lett.》10篇)),被引用2500余次(他引1500余次, H 因子 24。他关于q变形玻色子的工作单篇引用超过300次(SCI 引用265次),是国际上这方面最早的三篇开创性文章之一,2001年入选斯坦福大学图书馆和史莱克(SLAC)高能物理资料中心统计的《引用最多的数学物理论文》(Papers most cited in mathematical physics articles,排名第51,中国本土孙昌璞的文章是唯一的入选),并获得美国ISI《经典引文奖》奖Citation Classic Award)”(统计1981年以来的论文, 中国共有47篇文章获奖,物理学只有两篇)。1995年,美国《科学》专刊评价中国科学发展,提及了他的研究工作。他17年前开始的量子绝热近似和诱导规范场的研究,由于磁约束冷原子实验的新进展,2005年后重新引起重视。在此方向上,孙昌璞等又提出了利用诱导规范场的斯特恩-盖拉赫效应分离手征分子的重要物理方案。英国《物理世界》头版报道并评论了这个工作。2008年,他有2个理论预言(量子相变系统的动力学敏感性和人工原子循环结构)得到实验的验证, 前者在2009年还启发了观察量子临界现象的新实验。他于2005年提出的纳米机械振子主动冷却的方案与德国小组20008年冷却LC介观电路的机制一致。孙昌璞的主要学术成果包含:1. 提出了q变形玻色子概念,并给出其低能集体激发的微观解释和利用集体准自旋波激发作为量子记忆体的理论方案;首次得到 SU(n)量子代数的玻色子表示和杨—Baxter方程新型解的量子群构造。2、提出了量子绝热近似高阶修正方法和推广的玻恩-奥本海默近似,发现了诱导规范场的可观测效应。基于量子比特绝热操纵,研究了固态量子比特的相干集成、纳米机械冷却和约瑟芬森结量子计算的问题,指出了可变耦合自旋链单粒子谱具有可公度性,从而可实现完美的量子态传输。 3. 建立了量子退相干的因子化模型和自洽的量子测量理论,通过精确可解的量子耗散模型,揭示了不可逆过程导致的波包定域化的现象;发现了处于临界点的自旋链具有量子混沌特性活动力学敏感性,与之耦合的外部系统会发生退相干增强效应。

陈吉华教授。陈吉华教授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38.89,2018年获中华口腔医学会科技奖一等奖和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金岩教授以通讯作者在著名国际刊物发表SCI论文200余篇,单篇影响因子最高20.56,累计影响因子约850。陈发明教授以通讯和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80余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24.505,单篇最高他引超400余次,累计他引超2600余次,已连续4年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赵领洲副教授以通讯和第一作者共发表SCI论文30余篇,其中8篇论著入选ESI高被引论文。四位学者的入选,标志口腔医院的科研成果再一次获得国际同行认可,医院的国际的影响力稳步提升。

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刘峰,男,汉族,1978年4月生,群众,北京理工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毕业,博士研究生学历,北京理工大学雷达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北京理工雷科电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峰长期从事高速实时信息处理、卫星导航信号处理等领域的科技研究。他带领科研团队,先后承担863重点课题等十余项科研项目,完成我国北斗卫星导航基带信号处理芯片流片的研制,实现了重大突破。他积极投身科研成果转化,2009年响应学校号召,参与创办学科性公司——北京理工雷科电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并出任总经理。2012年公司收入达到7400万元,被评为2012年度中关村新锐企业十强。他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部,获得多项发明专利1。

刘峰,字刘柱,号笔耕,吉祥居士! 汉族,1978年2月生,河北保定市雄县人,即驰名中外的‘雄安新区’。自幼酷爱绘画艺术,持之以恒自学探索并刻苦钻研绘画技法,后师从山水画家张石溪先生。并结识了传统技法大师杨炳钧,章华等老师的指点。绘画创作源于大自然,将现代山水融入作品中。多年来,在繁忙的工作中悉心研习山水画,博采众家之长,并不断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个人特有风格。深受社会各界人士的喜爱和收藏。 现为,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会员,中国书画家联谊会雄安文艺发展中心理事,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兼雄安分会副秘书长,河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翰林书画院雄州分院副秘书长,文化部中国乡土艺术协会书画艺术委员会会员,文化部艺术人才资料数据库山水画家

李东英(1920.12.14-),北京市人。稀有金属冶金及材料专家,中国稀有金属工业创始人之一。11948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获理学士学位;1953年任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副院长;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李东英主持研究成功30余种稀有金属的生产方法,保证“两弹一星”等军工和大规模集成电路等尖端技术所急需的新材料;主持钛应用推广工作,经济效益显著;并长期从事中国稀土的开发和应用的科技工作;率先提出并组织实施稀土微量元素用于农业生产实际的科学研究和应用推广,获得普遍增产、优质和抗逆效果。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编大型丛书《有色金属进展》40卷。1

其名为李晟曼,有天赋还很努力,在学术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上学期间包揽过国家奖学金等多项奖项,在Nature Materials等期刊上发表十余篇论文。

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

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20余篇(Google 总他引次数超过400)。近期代表作(SCI索引):[1] H.Zhu, M. Hou, C. Wang, and M.C. Zhou, “An Efficient Outpatient SchedulingApproach”,IEEE Transactions onAuto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vol. 9, no. 4, Oct. 2012, pp. 701-709(ImpactFactor (IF): 1.39). [2] L.Ferrari, and H., Zhu, “Autonomous Role Discovery for Collaborating Agents”,Software: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IF: 1.0, Top10 in Programming Languages and Software Engineering), vol.42, no. 6, June2012, pp. 707-731.[3] H. Zhu, M.C. Zhou, and R. Alknis, “Group Role Assignment viaa Kuhn-Munkres Algorithm-based Solution”,IEEE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Part A:Systems and Humans (IF: 2.12),vol. 42, no. 2,2012, pp. 739-750.[4] H. Zhu, and M.C. Zhou, “Efficient Role Transfer Based onKuhn–Munkres Algorithm”,IEEE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Part A:Systems and Humans (IF: 2.12),vol. 42, no.2, 2012, pp.491 – 496. [5] M. Hou, H. Zhu, M.Zhou, and G. R. Arrabito, “Optimizing Operator-Agent Interaction in IntelligentAdaptive Interface Design: A Conceptual Framework”,IEEE Tra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Part C: Applications andReviews(IF: 2.0), vol. 41, no. 2, pp.161-178, March 2011.[6] L. Liu, H. Zhu, and Z. Huang, “Analysis of MinimalPrivacy Disclosure in Web Services Collaboration with Role Mechanisms”,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IF: 1.85), vol. 38, no. 4,pp. 4540-4549, April 2011.[7] L. Liu, H. Zhu, Z.Huang, and D. Xie, “Minimal Privacy Authorization in Web ServicesCollaboration”,Computer Standards &Interfaces (IF: 1.37), vol. 33, no. 3, pp. 332-343,March 2011.[8] H.Zhu, and M. Zhou, “M–M Role-Transfer Problems and Their Solutions,”IEEE Tra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Part A: Systems and Humans (IF: 2.12), vol. 39, no. 2, pp. 448-459, 2009.[9] H.Zhu, and M. Zhou, “Roles in Information Systems: A Survey,”IEEE Tra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Part C: Applications and Reviews (IF: 2.0),vol. 38, no. 3, pp. 377-396, 2008.[10] H. Zhu, and M. Zhou, “Role TransferProblems and their Algorithms,”IEEETra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Part A: Systems and Humans (IF: 2.12),vol.38, no. 6, pp. 1442-1450, 2008.[11] W. Shang, H. Huang, and H. Zhu, “A NovelFeature Selection Algorithm for Text Categorization,”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IF:1.85),vol. 33, no. 1, pp. 1-5, 2007.[12] H. Zhu, and M. Zhou, “Role-BasedCollaboration and its Kernel Mechanisms,”IEEETrans. on SMC, Part C: Applications and Reviews (IF: 2.0), vol. 36, no. 4,pp. 578-589, 2006.[13] H. Zhu, and M. Zhou, “Supporting SoftwareDevelopment with Roles,”IEEE Trans. onSMC, Part A: Systems and Humans (IF: 2.12), vol. 36, no. 6, pp. 1110-1123,2006.[14] H. Zhu, “The Role Mechanism in Collaborative System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Research (IF: 1.46),vol. 44, no. 1, pp. 181-193, 2006.

1、先后主持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物联网重大示范工程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西部交通建设重大科技项目、陕西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陕西省交通科技项目、江西省交通科技项目及国有大中型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等纵、横向研究课题20多项,其中3项成果经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4项成果经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6项达到国内领先进水平,10多项成果在国内交通行业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2、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陕西省交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三等奖2项。3、申请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27项,获得国家软件著作权32项。4、发表学术研究论文120余篇,其中被国际“三大检索”收录70余篇。5、出版《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高速公路监控系统理论及应用》、《高速公路通信系统理论及应用》、《高速公路收费系统理论及应用》、《高速公路供配电照明系统理论及应用》、《计算机基础教程》等著作和教材7部,其中《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为国家级规划教材。

根据数据调查发现陈润生院士是中国科学院院士,1941年6月生于天津市,籍贯天津,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物理系, 现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非编码核酸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际人类基因组组织(HUGO)会员,国际数据库组织(CODATA)生物大分子专业组委员,国际纯粹及应用物理学会(IUPAP)生物信息学专业委员会委员。陈润生是中国最早从事理论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研究的科研人员之一。在生物信息学领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曾参加中国第一个完整基因组泉生热袍菌B4基因组序列的组装和基因标识,曾参加人类基因组1%和水稻基因组工作草图的研究。共发表SCI收录学术论文120余篇,并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应邀做报告。陈院士这一堂课每一届只有一千个名额,但每次都会爆满,礼堂总是座无虚席。学生们表示,课后得到陈院士的签名,也是对自己以后科研事业的一种激励。许多人通过院士的数量来判断大学院系能力,院士多的大学被认为更强大,更有影响力。 学院院士数量非常有限:全国有数千所大学,平均每所大学只有不到一名院士。 大部分的学者都集中在最有名望的著名大学里。例如,清华大学有54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38名中国工程院院士,而北京大学则更多,两个机构都有大约120名院士。要是全职院士,双聘的一年到头都可能来不了一次 。值得一提的是 8:30开始的课,6点半已经占不到座 ,可以想到是怎样的一幅景象。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