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中科大发表过CNS论文的牛人

发布时间:2024-07-06 10:42:25

中科大发表过CNS论文的牛人

他攻克了复微分几何领域的“世界难题” 为数学界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我觉得他这么年轻就有这么大的成就,真是非常厉害。

科大26岁特任教授攻克复微分几何领域的“世界难题”引发刷屏围观。原来是年仅26岁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几何与物理研究中心特任教授陈杲,完成的论文《J方程和超临界厄米特-杨振宁-米尔斯方程的变形》在世界知名数学期刊《数学新进展》在线发表。据介绍,陈杲攻克的是一道复微分几何领域的“世界难题”。发表论文的《数学新进展》是国际数学界最权威的期刊之一,与《美国数学会杂志》《数学学报》《数学年刊》一起并列为世界四大顶尖数学期刊。目前,他的论文已经引发国际数学界的关注,被美国科学院院士劳森等人第一时间引用。

他14岁时考入中科大少年班。在中科大少年班就读期间,就曾屡屡获奖,包括斩获全球华人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奖项等。18岁时,他赴美读博。在2017年博士毕业后历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博士后,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助理教授。2021年加盟中国科大几何与物理研究中心。陈杲还有个双胞胎姐姐叫陈杳,南方科技大学首届教改实验班学生,20岁获三所世界名校全额奖学金攻读博士,两人几乎一样优秀。

陈杲的妈妈曾是位小学语文教师,与普通的妈妈相比,多了一份教育的理性,两个孩子出生后,她曾经请假三年,只为更多陪伴孩子,给孩子更多的爱。孩子长大后,她曾被评为温州市优秀班主任,但考虑到要有更多的时间给两个孩子,一直没有参评副高职称。陈杲的爸爸陈钱林,原是温州瑞安当地一家学校的校长,现在担任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学校校长。2015年,陈钱林根据20年家教经验,出版了家庭教育作品《家教对了,孩子就一定行!》。可以说陈杲的教师父母,都称得上是家庭教育专家了。陈杲曾表示,他走上科研之路,离不开父亲的引导。“特别是爸爸引导我自学,让我免于作业的困扰和标准答案的束缚。”根据公开资料,陈爸爸谈家庭教育比较多。

一、攻克世界性难题:

陈杲攻克的可以说是复微分领域的“世界性难题”。陈杲的论文《J方程和超临界厄米特-杨振宁-米尔斯方程的变形》在世界知名数学期刊《数学新进展》在线发表。陈杲的这项论文的成果是在负微分的范围内,这个领域包含两个非常关键非常重要的两个和物理学有关的方程。一个是量子力学标准模型的厄米特-杨振宁-米尔斯方程。另一个是和相对论紧密相关的凯勒-爱因斯坦方程。如何在稳定的前提下求解这两个方程,一直以来都是微分几何界的核心任务。

陈杲发表论文的期刊《数学新进展》是国际数学界最权威的四大期刊之一,它同《美国数学会杂志》、《数学年刊》、《数学学报》一起并称为世界最权威的四大顶尖数学期刊。他的论文一经发表就引发国际数学界的关注,被美国科学院院士劳森等人第一时间引用。

二、陈杲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

在微信教育、中国教育报等公众号上曾多次发表过陈杲的成长故事。2020年6月的时候,他给母校写信时曾说:”回顾我近十年的科研之路,之所以能够取得一些成绩的原因,除了勤奋和机遇之外,和我远大的志向和较强的自学能力有关。“

三、陈杲攻克世界难题的意义:

陈杲在稳定的前提下解出了陈秀雄和唐纳森独立提出的J方程以及邱桐等人提出的超临界厄米特-杨振宁-米尔斯方程的变形,这在厄米特-杨振宁-米尔斯方程和凯勒-爱因斯坦方程之间架起了桥梁。

看到陈杲的成就,我想会使每一个中国人羡慕和自豪,这时候我又想起了梁启超先生在100多年前写的《少年中国说》,“使举国之少年而亦为老大也,则吾中国为过去之国,其澌亡可翘足而待也。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

在我们国家,年轻的科学家正成为各个学科的中坚力量,在各个领域为我们的祖国做出贡献,希望我们的科学家越来越多,希望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富强。

四、陈杲在青年学者里面的水平:

陈杲作为青年学者早已声名远播。

2008年在中国科大少年班就读。

2012年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攻读博士,并与其合作解决了1977年霍金提出的“引力瞬子”问题。

2017年博士毕业后,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任博士后。

2019年起任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当时已在世界级平台已公开9篇学术论文,主攻目标为1954年卡拉比教授提出的几何界核心问题之一常数量曲率凯勒度量问题。

2021年陈杲在此研究中心做特任教授(特任教授专业技术职务为副高,薪酬则按教授水平发放 ),年仅26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几何与物理研究中心是直属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一个新型教学与科研机构,旨在创建一个适合于几何学与物理学的基础理论研究的开放性的学术平台)。

我个人认为陈杲在青年学者中已经属于出类拔萃的了。

他属于青年学者中一流的水平,他属于天才少年的存在。在二十六岁就已经攻克一道世界数学难题,他的未来有无限可能。

发表一百篇cns论文的科研大牛

中国科学与世界先进水平有多大差距?饶毅语出惊人:“就生命科学领域而言,相对水平低于美国1910年水准。那年,摩尔根发表了对果蝇白眼突变分析的论文,一个学科——遗传学的重要部分在美国被奠定,我们迄今没有这样的成果,没有这样系统性的学科建树。”在中国的论文数量上,饶毅做了一回说破“皇帝新装”的人,指出国内出于“论文崇拜”、“国际期刊崇拜”,竟供养了大量“傍名刊”的国际子。最近有英国《自然》杂志集团下的一家媒体提出一个“妙论”,说中国科学论文发表量是世界第二,相应地证明中国科技水平世界第二。饶 毅表示:“实际上,英国杂志《自然》为了赚钱。近几年出版了一本《Nature Communication》的杂志,这份杂志明确表示,凡是没有造假的 文章都可以发表。还有前几年另一家国外出版社出版的《Plos One》,这些以版面费牟利的杂志,收到大量中国投稿,所以短时间内,大量来自中国的论文 发表在nature集团的杂志上,发表量急剧升高。国内有些机构、部委竟将发表在这样刊物上的论文计算在有关统计中,nature这样宣传就是吸引你们来 发表。”饶毅其人 北京大学终身讲席教授、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兼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回国前曾任美国西北大学 Elsa Swanson讲席教授、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神经发育的分子机理和社会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先后协助推动建立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 所、中国科学院上海交叉学科研究中心。2004年起兼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学术副所长。2007年9月全职回国。

众所周知,上海交通大学是位于上海的一所名校,且常常与复旦大学被人拿来进行比较。对于一部分考生和家长来说,在中国除了清北以外,复旦往往是他们听到更多的名校。那么,作为本市的另一所顶尖名校,上海交通大学很厉害吗?到底是什么水平?名气真的大吗?

一、上海交通大学很厉害吗?什么水平?

非常厉害。可以说是全国顶尖大学之一,办学层次基本达到“世界一流大学”。

目前,上海交通大学的办学情况基本如下:

1、办学历史悠久,名声享誉海内外

1896年,交通大学的前身——南洋公学,在上海成功建立。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学校已基本成为我国著名高校,一度被誉为“东方麻省理工”。一直到50年代中期,交通大学分为了上海和西安两部分,随后均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经历了120多年的办学历史,学校早已积累了深厚的办学底蕴,在国内外都可谓是声名远扬。

2、国内第二档,清北之下最强之一

目前,上海交通大学是一所直属于教育部的985、211名校,同时入选了首轮“双一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在各大著名的大学排名榜中,上交大都有着非常高的名次。比如:

2021泰晤士世界大学排名中,上交大位列全球第100名,高居中国大陆第六;

usnews2021世界大学排名中,上交大位列全球第112名,更是排至中国大学第三名。

其实,在国内大部分人心中,中国高校第一档只有清华和北大,而第二档则一般为“华五人”,即复旦、上交大、浙大、南大、中科大、人大,而上海交通大学正是其中之一。

3、人才培养出众,名师大家星光熠熠

作为一所顶尖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自然也担负着为国家输送优秀人才的重要任务。截至目前,学校已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实业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工程技术专家和医学专家,钱学森、李叔同、黄旭华等等。无论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还是“两弹一星”功臣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等人中,都不乏交大校友的身影。

4、为国贡献,创造近代中国多个“第一”

多年来,交大在我国近代史上创造了多个“第一”,包括:

(1)中国最早的内燃机、最早的电机、最早的中文打字机;

(2)新中国第一艘万吨轮、第一艘核潜艇、第一艘气垫船、第一艘水翼艇;

(3)新中国自主设计的第一代战斗机、第一枚运载火箭、第一颗人造卫星;

(4)新中国第一例心脏二尖瓣分离术、第一例成功移植同种原位肝手术、第一例成功抢救大面积烧伤病人手术;

(5)新中国第一个大学翻译出版机构、数量第一的地方文献等。

5、办学规模庞大,汇聚国内一流师资

据学校官网资料显示,截至2019年12月,学校的办学规模如下:

同时,包括16351名全日制本科生,14326名全日制硕士研究生,8496名全日制博士研究生,2837名学位留学生。

师资队伍方面,中国科学院院士24名、中国工程院院士23名(包括1名两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青年拔尖人才、长江青年学者等人才众多。

6、学科建设一流,多门专业全国第一

学校目前共开设67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工学等9个学科门类。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高达4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7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3个;35个博士后流动站。

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A类学科共24个,其中 生物学、机械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临床医学、工商管理 均排名全国第一。在最新的ESI学科排名中,进入全球前1%的学科共19个,其中生物与生化、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工程科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化学更是进入了全球前1‰。

7、科研水平顶尖,国家级大奖无数

2019年,谭家华教授团队牵头、六家单位“二十年磨一剑”共同研制的“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获评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同时,7个项目获得国家科技奖,总数排名全国第二;而19项成果获评教育部“三大奖”,总数排名全国第一。此外,学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总数更是连续10年位列全国第一。

8、就业前景光明,在校生毕业不愁

对于上交大的学子来说,毕业时无论是选择就业还是升学,前景都是相当良好的。

据《上海交通大学2019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学校2019年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8.19%,其中国内升学比例为23.54%。薪资方面,学校本科生平均签约年薪为13.51万元;研究生平均签约年薪为18.91万元。

总之,学校毕业生的前景绝对是国内高校中最好的之一。

三、上海交通大学名气大吗?

相当大。

学校目前的录取分数线极高,在全国知名度也非常高,具体能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学校通常被认为是全国前五的大学;

2、学校和复旦是位于上海的两所顶尖985;

3、学校和西安交大是国内最好的两所交通大学;

4、学校的人气基本仅次于清北。

除此之外,学校还有一些为人熟知的称号: 华东五校、C9 ……

附上海交通大学2020年全国各省录取分数线

结论:基本不太可能据我所知诺奖会颁给两类研究成果: 一是为科学家制造研究工具或者提供理论,比如因冷冻电镜获奖的几位,能进书本。 二是做出的东西具有极大的实用价值,比如屠呦呦提取出来的青蒿素,能上货架。施一公的方向是利用诺奖级别的工具做蛋白结构解析,和医院医生用核磁共振探测伤病有些类似。第一类拿诺奖的路几乎不可能,除非施一公组大角度转变研究方向。对于第二类拿诺奖的可能,若施一公组能用冷冻电镜解析出具有极大现实意义的蛋白,比如能广谱抗癌,靶向杀艾滋等,而且这些解析出来的蛋白被合成,并在临床应用上有巨大的优势,甚至能让人类与艾滋和癌症永别,那么这个诺奖我相信就比较稳了。 施一公教授在natureE的系列成果发表本身是一种非常高级的技术员工作,是结构生物学里面顶级的technician工作,而不是scientist的工作。基于冷冻电镜基础上的结构解定工作并不是诺贝尔奖要表彰的工作方向。本身冷冻电镜的技术革新也与他无关,施教授的工作只做结构并没有在此基础上去做机理和调控,这个工作性质决定了不论发多少nature都有可能,但不是诺奖成果。(节选自某乎@Lydia Yang的回答,侵删) 施一公的工作是不停地对不同的蛋白做结构解析,对于一个被认为比较重要的蛋白,只要得到它的结构就几乎肯定可以发一篇CNS,文章是发了不少。其工作大概流程是这样:①蛋白表达纯化;②准备电镜Sample; ③做电镜;④处理数据;⑤发文章。 蛋白解析只是研究工作的第一步,后面的工作还很漫长很具挑战性,专注于一个蛋白或者同一个家族的蛋白,搞清楚这些蛋白发挥功能的机理…这些工作将耗费一个科学家毕生的精力。施一公显然是没往后后再走的。(节选自某乎匿名回答,侵删) 所以,施一公教授多少有点借冷冻电镜科研投机的意思,非诺奖水准。 2017年诺奖化学奖颁发给了冷冻电镜的研发者。这其实说明诺奖的特点,第一是虽然近年来有给屠呦呦等医药研发颁奖的案例,但绝大多数仍然是在最基础的科研领域。第二是获奖研究应该是对整个科学发展或者具有方向性指引、或者在起到指导的同时,还能提供强大的方法支持。小RNA干扰技术这种成果获奖就是这方面最好的说明,如今冷冻电镜获奖也是诺奖这一特点的注脚。 但这个逻辑仍然是有待澄清的。上面说了,获奖研究应该是对整个科学发展或者具有方向性指引、或者起到颠覆性的支持作用。从这个角度讲,发表多篇CNS(Cell、Nature、Science)论文的施一公的研究,并不必然被诺奖“淘汰出局“,因为科学的进步是环环相嵌的。冷冻电镜促进了蛋白质结构的解析研究,但突破性的、经典的蛋白质结构的解析研究,有可能为我们认识生命世界的其他研究提供重要的指南,为新的研究方向开启大门。所以以冷冻电镜拿奖来否定施一公蛋白质结构解析研究获得诺奖的可能性,这本身是不成立的。 当然,这么说并不是说蛋白质结构的解析研究、甚至是施一公本人及其团队的研究就一定有可能拿诺奖。如上所述,是否能拿奖,还要看这些研究是否为人类正在进行的和未来的科学 探索 提供了方向性指引。有一点可以肯定,CNS发表本身,并不是拿诺奖的保证,甚至不一定是必要条件。 我认为中国能拿诺奖的解析结构的是清华大学的杨茂君教授,施一公和颜宁做的都是什么火做什么,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科研,工作没有系统性,而杨茂君的工作系统的把电子传递链整个全部解析明白了而且推翻了存在了几十年生化课本上的理论,并且根据他解析出的结构可以设计各种靶向药物,毕竟电子传递链太重要了 其实这个问题要从很多个角度来分析,因为冷冻电镜刚刚获得诺贝尔的奖项,所以,在一定的时间范围之内,如果没有特别突出的科学贡献,应该不大可能在同一个领域,进行进一步的延伸。大家也都知道,目前科学研究百花齐放,每一个领域其实都有非常大的突破,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诺贝尔奖项其实有很多候选人,他们都有实力问鼎。每一次的诺贝尔奖,也其实是在众多有着杰出贡献的人当中进行一个选择,而更多的是对整个领域的一个嘉奖,不单单是针对个人,而且是有很好几个人一起将这个领域发扬光大,所以以整个领域作为奖励,也更符合诺贝尔奖的性质。 所以回到问题本身,毫无疑问施一公具有非常大的贡献,尤其是他在顶尖杂志上发表了很多有影响力的文章,为中国的科研走向世界,并且在国际上获得声誉,立下了汗马功劳。不过诺贝尔奖的得奖性质其实更偏向于基础研究,当然也有一些例外,那么必须是实用性非常强的领域,而在基础科研领域,这一次给的是冷冻电镜,而施一公利用冷冻电镜,进行了很多著名的结构解析,他是一个利用者,而并非发明者,只有当利用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产生了极其重大的突破,比如在疾病的治愈方面,有着显著的疗效,那么得奖的可能性会大大提升。 仅就目前而言,或者在近一段时期,显然不大会有比较明显的突破,那么我们会保留这个意见,觉得可能性不太高,但是经过一段时期,如果产生了更重大的成果,那么获得诺贝尔还是比较具有可能的。 我自己也是从事生物科研的。诺奖是颁发给那些开创性的研究的。也就是说你做出来的东西在若干年以後成为了千万人的饭碗和工具,开创了一个先河。比如说 PCR 技术,现在哪个实验室都用。但当初第一个想到的人就是了不起。施一公的团队由於不是发明电镜,所以不会由於电镜本身获奖。但如果是通过这个工具获得了对生物学前所未有的重要发现,则也有可能。 有个毛的可能,给你组一台冷冻电镜,再给钱帮你挖点人才,你组做的也不会比他差多少。他那就是个平台之上的民工水平,跟大部分博士博士后的创新能力比都差一大截。经常上电视的,拿成果,拿奖的,不见得就是真牛逼,那是外行不动,容易被媒体鼓吹而已。真牛逼的往往大家都见不到,踏踏实实搞大业务。 施一公的工作没有诺奖级别的吧? 水水nature,science还行,诺奖应该还有很大的距离 完全不可能拿,现在结构热随便解些重要蛋白的结构都是cns,这些工作是很重要,但不是突破性的进展,之前测基因组热,烧钱进去就行现在测基因组的也越来越低了,很久以前蛋白质组很热。。。。。。都是一阵风潮,其实也没多大贡献,冷冻电镜,晶体衍射这些是贡献,后面的工作其实经费到位,并且有意愿谁都可以做 施一公终生获得不了诺贝尔奖,为什么呢?就像咱们上学的时候,用显微镜看片子!发明显微镜才能得诺贝奖,看片子的几乎不可能!

发表过cns的论文

SCI就是《科学引文索引》,源自于美国 。是全球最负盛名的科技文献检索系统之一。发表在SCI期刊的文章可以代表来很高的学术水平哦~ 很多大牛都有在SCI期刊上发表过论文~就例如屠哟哟先生....但是,SCI其实可以算是很多期刊结合而成的一个数据库,是对于所有符合sci收录期刊的统称....而,啥是 CNS呢???CNS其实是三个出名的SCI期刊的简称——Cell(细胞)、Nature(自然)、Science(科学)。与Nature(自然)以及Science(科学)相比,Cell(细胞)一看名字就知道期刊发表内容就是关于生命科学啦~ 而Science(科学)就更像是个科学方面综合类的学术期刊!!而,到底哪个SCI期刊更加厉害呢????那就得看它的影响因子(其实这个就是评分)啦~简单说一句——影响因子越高,证明期刊的影响力就越大哦~ 今年(2019年)来说的话,Nature(自然)的影响因子会更加的高哦~

如果一个实验室发表Cell,Nature,Science(CNS)论文10篇以,就称“CNS实验室”。在这样的实验室,发表CNS论文是正常的,常规的,一年通常是有几篇。

CNS(Cell,Nature,Science)是美国Cell(《细胞》)、英国Nature(《自然》)及美国Science(《科学》)三大举世公认的顶级科学期刊简称。CNS并不是专有名称,只是表示生命科学高水平学术杂志。

扩展资料:

Cell(《细胞》)、Nature(《自然》)、Science(《科学》)三者分别是:

《科学》杂志属于综合性科学杂志,英文名:ScienceMagazine。它的科学新闻报道、综述、分析、书评等部分,都是权威的科普资料,该杂志也适合一般读者阅读。《科学》和它的对手《自然》期刊涵盖了所有学科。根据期刊引证报告,《科学》在2014年的影响因子为31.477。

英国著名杂志《自然》(Nature)是世界上最权威的科学杂志之一。杂志以报道科学世界中的重大发现、重要突破为使命,要求科研成果新颖。《自然》杂志的影响因子为36.101。

《细胞》(Cell)为一份同行评审科学期刊,主要发表生命科学领域中的最新研究发现。《细胞》刊登过许多重大的生命科学研究进展,与《自然》和《科学》并列,是全世界最权威的学术杂志之一。其2010年的影响因子为31.957。表明它所刊登的文章广受引用。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cns实验室

1、所处国家不同:

CNS是国内对Cell、Nature、Science三大顶级杂志的简称,被这三大顶级杂志收录的论文即为CNS论文。SCI论文是被SCI(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所刊登的论文,SCI是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编辑出版的引文索引类刊物。

2、方向不同:

SCI不是指哪个期刊,SCI是一种搜索引擎,它是负责收录优秀的期刊并且给它们归类和排名。而CNS是很具体的指定,是指CELL、NATURE、SCIENCE生物学三大核心期刊。简单的来说,SCI里包含CNS,CNS是SCl里的最TOP。

cns介绍:

神经系统的主要部分。其位置常在动物体的中轴,由明显的脑神经节、神经索或脑和脊髓以及它们之间的连接成分组成。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大量神经细胞聚集在一起,有机地构成网络或回路。

中枢神经系统是接受全身各处的传入信息,经它整合加工后成为协调的运动性传出,或者储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内成为学习、记忆的神经基础。人类的意识、心理、思维活动也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SCI所收录期刊的内容主要涉及数、理、化、农、林、医、生物等基础科学研究领域,选用刊物来源于40多个国家,50多种文字,其中主要的国家有美国、英国、荷兰、德国、俄罗斯、法国、日本、加拿大等,也收录部分中国(包括港澳台)刊物。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cns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sci

简单来说,SCI就是《科学引文索引》,源自于美国 。是全球最负盛名的科技文献检索系统之一。发表在SCI期刊的文章可以代表来很高的学术水平哦~ 很多大牛都有在SCI期刊上发表过论文~就例如屠哟哟先生....但是,SCI其实可以算是很多期刊结合而成的一个数据库,是对于所有符合sci收录期刊的统称....而,啥是 CNS呢???CNS其实是三个出名的SCI期刊的简称——Cell(细胞)、Nature(自然)、Science(科学)。与Nature(自然)以及Science(科学)相比,Cell(细胞)一看名字就知道期刊发表内容就是关于生命科学啦~ 而Science(科学)就更像是个科学方面综合类的学术期刊!!而,到底哪个SCI期刊更加厉害呢????那就得看它的影响因子(其实这个就是评分)啦~简单说一句——影响因子越高,证明期刊的影响力就越大哦~ 今年(2019年)来说的话,Nature(自然)的影响因子会更加的高哦~作者:InVisor学术科研链接:来源:知乎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科大杨学明发表cns论文

纳米技术的出现,为节能环保等多个领域拓展了广阔空间,将纳米技术应用到材料领域,具有不沾水、不沾油的特点。防雾的风挡玻璃,自清洁的纳米布等都已经相继投入使用,北京大学李正孝教授研发的纳米燃油添加剂已于三年前实现了产业化,纳米燃油添加剂以添加经过液相纳米组装技术处理过的纳米尺度水颗粒为特征,以全新的物理作用改变了燃油的燃烧过程,经过数百万吨的燃油大规模使用,节油率达到10-20%。北京博纳士科技有限公司推出了第二代产品——BONUS纳米燃油添加剂,BONUS纳米燃油添加剂在万分之一的添加比例下,经过国家交通部汽车运输行业能源利用检测中心、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油田节能监测中心、国家环保总局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市环保局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等机构的检测表明,BONUS纳米燃油添加剂能大幅度节能和降低尾气有害物质排放,特别是对已成为环保焦点的氮氧化物的尾气排放,有独到的净化作用。

大科技发明1. 下一代互联网技术获重大成果 启动3年的“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获得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建成并稳定运行全球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纯IPv6互联网主干网;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下一代互联网的新型寻址体系结构和两代互联网的独特过渡技术;向国际组织提交7项标准草案。其中3项成果属于国际首创,总体上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为提高我国在国际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竞争中的地位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首次在全国主干网大规模使用国产IPv6路由器,采用率达到80%。这对推进我国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自主创新和产业化,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 川东北地区发现迄今最大整装天然气田 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4月3日宣布,在我国川东北地区发现了迄今为止国内规模最大、丰度最高的特大型整装海相气田——普光气田。经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办公室审定,普光气田累计探明可采储量为2510.75亿立方米,技术可采储量为1883.04亿立方米。普光气田的发现,对中国石化资源发展战略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为缓解中国油气资源紧缺起到了积极作用。 3. 首个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建成 由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世界上第一个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9月28日在进行首轮物理放电实验过程中,成功获得电流200千安、时间接近3秒的高温等离子体放电。EAST装置的关键部件均由中科院等离子体所的科技人员自主研发、加工、制造、组装、调试,全部达到或超过设计要求。EAST的建设使中国聚变研究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受到国际聚变界的高度重视。 4. 在量子水平上观察到化学反应共振态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杨学明和同事首次在实验中观察到了全量子态分辨率的氟加氢分子化学反应的共振现象,并被理论模型所证实,解决了国际上三十多年来化学研究中一个悬而未决的难题,并将化学反应机理的研究推向新的高度和精度。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美国科学院院士、斯坦福大学教授RichardN.Zare高度评价了中国科学家的这项成果。 5. 第一条“绿色长廊”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塔里木油田分公司、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和大庆油田建设设计研究院历时14年共同完成“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生态工程建设研究”,世界上第一条穿越流动沙漠最长、长度为436公里的“绿色长廊”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呈现。中石油和中科院联手在先导试验的基础上沿沙漠公路两侧进行大规模绿化建设,并对生物防沙技术进行了长期研究,解决了这一世界难题。 6. 首次环球大洋科考凯旋 1月22日,“大洋一号”科考船经过297天的航行,完成了中国首次环球大洋科学考察各项任务。据国家海洋局介绍,这次环球大洋科学考察活动,行程43230海里,20多家研究单位的100多名科研人员参加了这次考察,首次依靠自己的力量取得了大量宝贵的资料和样品。环球科考活动,有力地提升了我国在国际海底区域活动中的国际地位。 7. 治疗性乙肝疫苗研究获重大进展 第三军医大学研制的“治疗用乙型肝炎疫苗”顺利完成Ⅰ期临床研究,目前正在开展Ⅱ期临床研究。这是第一个进行临床试验的模拟抗原疫苗。“治疗用乙型肝炎疫苗”属于国家Ⅰ类新生物制品,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和国际发明专利。复旦大学与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开发的“乙克”疫苗正准备启动Ⅲ期临床试验。这些成果将对控制病毒性肝炎的流行做出重要贡献 8.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获成功 11月18日清晨7时20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BEPCII)储存环成功实现束流积累,储存环和直线加速器工作稳定,束流性能良好,这意味着BEPCII第二阶段建设任务基本达到目标,是工程建设的重大里程碑。在这之前的9月19日,我国最大单体超导磁铁研制成功,北京谱仪Ⅲ超导磁铁励磁成功。目前,国际上只有欧美、日本能研制这种大型探测器单体超导磁铁。改造后的BEPCII将在世界同类型装置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将成为国际上最先进的双环对撞机之一。 9. 实现两粒子复合系统量子态的隐形传输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地实现了两粒子复合系统量子态的隐形传输,并且第一次成功地实现了对六光子纠缠态的操纵。该研究成果的论文发表在《自然·物理》杂志上,并以封面形式报道,这是中国科学家的文章首次出现在该杂志封面。该研究结果为各种实用化的量子信息研究开创了新起点,对容错量子计算、量子中继、普适量子纠错等重要研究方向将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10. “遥感卫星一号”发射成功 4月27日6时48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卫星一号”送入预定轨道。这次发射升空的“遥感卫星一号”和用于发射卫星的“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为主,中国科学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等单位参与研制。卫星质量为2700余公斤,主要用于科学试验、国土资源普查、农作物估产和防灾减灾等领域,将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第一. 下一代互联网技术获重大成果 启动3年的“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获得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建成并稳定运行全球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纯IPv6互联网主干网;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下一代互联网的新型寻址体系结构和两代互联网的独特过渡技术;向国际组织提交7项标准草案。其中3项成果属于国际首创,总体上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为提高我国在国际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竞争中的地位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首次在全国主干网大规模使用国产IPv6路由器,采用率达到80%。这对推进我国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自主创新和产业化,具有重要战略意义\x0d\x0a\x0d\x0a第二. 川东北地区发现迄今最大整装天然气田 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4月3日宣布,在我国川东北地区发现了迄今为止国内规模最大、丰度最高的特大型整装海相气田——普光气田。经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办公室审定,普光气田累计探明可采储量为2510.75亿立方米,技术可采储量为1883.04亿立方米。普光气田的发现,对中国石化资源发展战略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为缓解中国油气资源紧缺起到了积极作用。\x0d\x0a\x0d\x0a第三. 首个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建成 由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世界上第一个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9月28日在进行首轮物理放电实验过程中,成功获得电流200千安、时间接近3秒的高温等离子体放电。EAST装置的关键部件均由中科院等离子体所的科技人员自主研发、加工、制造、组装、调试,全部达到或超过设计要求。EAST的建设使中国聚变研究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受到国际聚变界的高度重视。\x0d\x0a\x0d\x0a第四. 在量子水平上观察到化学反应共振态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杨学明和同事首次在实验中观察到了全量子态分辨率的氟加氢分子化学反应的共振现象,并被理论模型所证实,解决了国际上三十多年来化学研究中一个悬而未决的难题,并将化学反应机理的研究推向新的高度和精度。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美国科学院院士、斯坦福大学教授RIChardN.Zare高度评价了中国科学家的这项成果。\x0d\x0a\x0d\x0a第五. 第一条“绿色长廊”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塔里木油田分公司、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和大庆油田建设设计研究院历时14年共同完成“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生态工程建设研究”,世界上第一条穿越流动沙漠最长、长度为436公里的“绿色长廊”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呈现。中石油和中科院联手在先导试验的基础上沿沙漠公路两侧进行大规模绿化建设,并对生物防沙技术进行了长期研究,解决了这一世界难题。\x0d\x0a\x0d\x0a第六. 首次环球大洋科考凯旋 1月22日,“大洋一号”科考船经过297天的航行,完成了中国首次环球大洋科学考察各项任务。据国家海洋局介绍,这次环球大洋科学考察活动,行程43230海里,20多家研究单位的100多名科研人员参加了这次考察,首次依靠自己的力量取得了大量宝贵的资料和样品。环球科考活动,有力地提升了我国在国际海底区域活动中的国际地位。\x0d\x0a\x0d\x0a第七. 治疗性乙肝疫苗研究获重大进展 第三军医大学研制的“治疗用乙型肝炎疫苗”顺利完成Ⅰ期临床研究,目前正在开展Ⅱ期临床研究。这是第一个进行临床试验的模拟抗原疫苗。“治疗用乙型肝炎疫苗”属于国家Ⅰ类新生物制品,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和国际发明专利。复旦大学与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开发的“乙克”疫苗正准备启动Ⅲ期临床试验。这些成果将对控制病毒性肝炎的流行做出重要贡献\x0d\x0a\x0d\x0a第八.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获成功 11月18日清晨7时20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BEPCII)储存环成功实现束流积累,储存环和直线加速器工作稳定,束流性能良好,这意味着BEPCII第二阶段建设任务基本达到目标,是工程建设的重大里程碑。在这之前的9月19日,我国最大单体超导磁铁研制成功,北京谱仪Ⅲ超导磁铁励磁成功。目前,国际上只有欧美、日本能研制这种大型探测器单体超导磁铁。改造后的BEPCII将在世界同类型装置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将成为国际上最先进的双环对撞机之一。\x0d\x0a\x0d\x0a第九. 实现两粒子复合系统量子态的隐形传输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地实现了两粒子复合系统量子态的隐形传输,并且第一次成功地实现了对六光子纠缠态的操纵。该研究成果的论文发表在《自然·物理》杂志上,并以封面形式报道,这是中国科学家的文章首次出现在该杂志封面。该研究结果为各种实用化的量子信息研究开创了新起点,对容错量子计算、量子中继、普适量子纠错等重要研究方向将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x0d\x0a\x0d\x0a第十. “遥感卫星一号”发射成功 4月27日6时48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卫星一号”送入预定轨道。这次发射升空的“遥感卫星一号”和用于发射卫星的“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为主,中国科学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等单位参与研制。卫星质量为2700余公斤,主要用于科学试验、国土资源普查、农作物估产和防灾减灾等领域,将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中国发表自然论文的牛人

学术界清华大学自然语言处理与人文计算实验室(欢迎来到清华大学自然语言处理与社会人文计算实验室):清华计算机系前院长孙茂松教授是他们的leader北京大学计算语言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计算语言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北大计算机学科比较有实力的一个研究方向之一中科院计算所自然语言处理研究组(欢迎来到中科院计算所自然语言处理组网站):尤其专长在机器翻译领域,组长为刘群研究员,大家常使用的中文分词工具ICTCLAS就是他们参与开发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实力也很强,实验室查了一下感觉好乱,主要有:智能技术与自然语言处理研究室(ITNLP)、哈工大语言语音教育部-微软重点实验室(哈工大语言语音教育部)、(哈尔滨工业大学社会计算与信息检索研究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社会计算与信息检索研究中心;现任中文信息学会理事长李生教授就是哈工大的、下面提到的现任ACL主席王海峰先生也是哈工大毕业的;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哈工大虽然远在最东北地区,但是和工业界,像微软、百度、科大讯飞等都有着紧密的联系。

刘挺教授在google scholar上总引用为6529次,2012年来共引用4114次,目前我还不知道国内哪位NLP方向的教授的引用量比他更高。据剑桥大学高级研究员MarekRei统计(NLP and ML Publications - Looking Back at2016 - Marek Rei),2016年,刘挺教授的顶会论文总数量位居业界第九,第六是神一样的Bengio。阿里:自然语言处理部总监郎君为SCIR实验室的06级博士生。据不完全统计,该实验室在阿里的毕业生约为10位。腾讯:SCIR实验室是腾讯AL Lab最早的联合实验室,腾讯AI平台部NLP技术中心副总监周连强就是SCIR实验室07级的硕士生,刘挺教授还是腾讯AI Lab特聘学术顾问(腾讯 AI Lab - 腾讯人工智能实验室官网)。据不完全统计,该实验室在腾讯的毕业生约为25位。科大讯飞:科大讯飞的技术实力不必多说,业内人士都知道。科大讯飞与哈工大有语言认知计算联合实验室(哈尔滨工业大学社会计算与信息检索研究中心 - 理解语言,认知社会科大讯飞与哈工大联合创建语言认知计算联合实验室),刘挺担任实验室主任。

在中国搞古生物化石研究的学者,应该不会忘了1923年,因为在1923年中国古生物学研究开始真正起步了,首先,1923年11月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曾经在中国工作几十年并最终安葬在中国的葛利普教授在当时的热河省凌源进行化石考古和挖掘工作,命名了当时凌源含狼鳍鱼的地层为“热河系”;1928年他进而提出“热河动物群”之名。从此经过百年的考古发现和研究“热河生物群”早已名扬天下。美国地质学家葛利普教授 1923年诞生了中国地质古生物学家最早发表的古生物学学术文章,它就是北京大学地系教授李四光于1923年12月在英文版《中国地质学会志》Bull. Geol. China)的第2卷3-4合期上发表了《鉴定䗴类的图解法及其对华北䗴科研究的一些结果》一文。 在李四光的文中有属种的拉丁文名称,有化石特征的详细描述、比较、讨论,有产地层位的具体记载,有图版和图版说明。该文首先叙述了这类属于原生动物门有孔虫纲化石的特征,其外形像一纺锤(纺织机上的线筒),因此叫它“纺锤虫”。李四光根据中文古代纺锤称为“筳”,在它左边加了一个“形旁”——“虫”,而右边的“筳”是声旁,两者合起来组成了一个形声字——“䗴”,李四光所造的这个字,从那时起就在中国古生物学界沿用至今。论文对8个种及变种都做了描述,并有两个图版(共19个薄片的相片)加以表示。论文记载这些种产自直隶(河北)、山西、山东、河南、甘肃诸省的十多个地点,含化石层层数最少为一层,最多达4层(山西阳泉)。论文将这些种与国外各地之链作了对比,认为它们都属于上石炭统——太原统(相当于乌拉尔统)。 另外,在1923年12月出版的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地质汇报》第5号第2册("Bull. Geol. Surv. China,No.5,pt.2”)上有一篇中国地质学家周赞衡写的题为“山东白垩纪之植物化石”(“A Preliminary Note on some Younger Mesozoic Plants fromShantung")的论文,文中描述了产自山东下白垩统的如下植物化石属共计7属11种(其中1旧种,4新种,2相似种,4未定种)。有两页图版,为手描图。李四光和周赞衡的文章发表几乎是同时的,可以并列称为“中国人最早发表的古生物学学术文章。 另外在1923年5月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奠基者和领路人德日进与桑志华在宁夏灵武水洞沟发现更新世晚期化石群,包括哺乳动物、鸟类及旧石器等,称为“水洞沟文化”。 另外,中国地质古生物学家所写的第一部古生物学专著应该是1924年12月孙云铸发表于《中国古生物志》乙种第1号第4册的论著,题目是《中国北部寒武纪动物化石》这标志着中国古生物学家也能从事深入的古生物鉴定和研究,写出大部头的著作。该书首先简述了中国北方,主要是华北的直隶(河北)省、东北的奉天(辽宁)省和山东省泰安地区与张夏地区的寒武纪地层。其实早在1920年葛利普刚到中国,就在《地质汇报》第2号上发表了两篇古生物学论文,一篇是“中国二叠纪新发现之阔翅类化石”,另一篇是“直隶开平之下二叠纪动物化石”。在前一篇论文中,描述了一个阔翅类昆虫的新种——Eurypte(Anthraconectes?)chinensi(sp.nov.)。在后一篇论文中,描述了苔鲜动物的Polypora属。这应该是中国发表的最早的两篇古生物学论文了 这里介绍一下葛利普,葛利普(1870-1946)是德裔美国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葛利普是一专多能的地质学家,他一生发表近300种学术著作,当时已经50岁的葛利普辞别故园与妻女,于1920年来到中国,任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古生物室主任,兼北京大学地质系古生物学教授。北洋政府成立中央研究院之后,他1929年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通讯研究员。1934年任北京大学地质系系主任,从此他为中国地质事业以及古生物研究事业贡献了后半生。 1922年2月3日中国地质学会在北京成立,学会的刊物是《中国地质学会志》,许多古生物学研究论文在这一刊物上发表。该年4月葛利普在中国地质学会的会议上宣读“论震旦纪”的论文,这是对震旦系的第一次全面总结。《中国古生物志》创刊,出版了甲种第一号第一册“南满第三纪初期之植物化石”(傅兰林著),乙种第一号第一册(总第一号)“中国北部奥陶纪动物化石”(葛利普著)和第二号第一册“四射珊瑚化石”(葛利普著)。傅兰林和葛利普是外国人,虽然在中国受中国政府邀请搞研究, 他 们发表的论文是职务行为,这也属于中国发表的最早的几篇古生物学论文。 中国出版的第一部古生物学专著是1922年4月,葛利普的古生物学专著《中国北部奥陶纪动物化石》,以《中国古生物志》乙种第1号第1册的形式出版。葛利普受聘为北京大学的地质系古生物学教授、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古生物研究室主任,是在中国土地上为中国地质古生物科学事业而工作的,他的研究成果也作为该所的系列出版物而问世,所以,他以上两篇文章和一部专著的出版就标志着中国地质古生物科学事业的发端。李四光说起葛利普他还有以下不朽的成就,比如著名的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现在仍在挖掘,人们仍然在不断寻找那丢失的北京猿人头盖骨。而葛利普教授恰是“北京人 (Peking Man) ”的起名者, 当年周口店发现人类化石的消息,之所以能迅速传遍全世界,与这一简单易记的名称是分不开的。第二中国的古生物学者不断在国外权威杂志《自然》、《科学》等杂志上发表根据在辽西发现的恐龙化石的研究成果,而这不能不追溯到葛利普教授早期提出的“热河动物群”。” 1928 年,美国著名地质古生物学家葛利普教授出版了一部科学巨著--《中国地质史》 ( Stratigraphy of China 直译为《中国地层学》 ) 。在这部书里, 他第一次提出了"热河动物群"这一名词, 用来代表分布于东亚狼鳍鱼岩系的综合化石群。 第三在 2005 年整修后重新开馆的中国地质博物馆里, 也陈列着葛利普先生鉴定 的 化 石 (Gymnosolen Grabau,Age: Precambrian, Locality: Jinzhou,Liaoning Province 葛利普裸枝叠层石, 时代: 前寒武纪, 产地: 辽宁金州)第四中国浙江省长兴县人民塑造了一个葛利普教授的塑像, 放在长兴“金钉子”博物馆里。 这是因为葛利普教授在1931 年确定了“长兴灰岩”地层, 它是“二叠系到三叠系地质连续剖面”的代名词。 此后“长兴灰岩”, 成为地质学上一个专用名词,从而载入国际地层学史册,并得到世界公认。 2001 年 3 月,国际地科联过投票,正式将浙江长兴灰岩的 D 剖面确定为全球二叠--三叠系界线层型及点(英文简称"金钉子")。长兴“金钉子” 是地球史上最重要的断代界线之一, 也是地球 历史 上六次生物大灭绝中最大的一次绝灭事件和全球变化相联系的点位,2001 年 3 月被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正式确定为全球对比标准点位。其意义相当于大英博物馆的铂金米达尺,成了世界标准。第五在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网站上可以查到月球上以葛利普命名了“葛利普背侧”,一个在月亮上的山脊。葛利普教授逝世已经多年,人们仍然在不在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网站上可以查到月球上以葛利普命名了“葛利普背侧”,一个在月亮上的山脊。 在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的中国地质学先驱之一朱森曾经回忆著名的美籍地质学家A. W. 葛利普 (Grabau) 为他们讲授古生物学、葛利普老师不仅学问渊博,而且待人诚恳,使他们受到很大的教益,他们不仅重视课堂学习而且躬行实践,重视野外现场考察。北京西山是他们实习的重要基地。葛利普、翁文灏曾带他们去热河实习。 有媒体报道:1923年11月初,中国的东北大地被层银白色包裹得分外妖娆,早晨的屋檐下还挂着晶莹的冰柱。在这个时节,从来没有考察队进人热河省进行野外发掘工作。而北京大学的一支小型地质野外考察队此时却悄然抵达此地。他们由葛利普教授和翁文灏带队,乘着吉普车,向热河省凌源县进发。葛利普是国际上大名鼎鼎的地质学家,他此行是为了考察1880年由法国鱼类学家索瓦士研究的发现于此地的狼鳍鱼化石的地层。在凌源附近的山头,葛利普发现并采集了大量狼鳍鱼与尾类蜉蝣化石,但并无其他斩获。辽西化石群1923年,葛利普在《中国地质学》中,把当时热河省凌源县附近含化石的地层定名为热河系。1928年,他又提出了“热河动物群”的名称,用来代表分布于东亚狼鳍鱼岩系的综合动物化石群。后来, 中国的顾知微院士把与热河动物群同时期的植物群也包括进来,统称为热河生物群。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