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高三学生发表草菅人命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7 09:45:09

高三学生发表草菅人命论文

有些汉字是经过“正音”的,你平时说话是口语,有方言习惯等问题在里面,但是高考是不管你这些的,考的是你的知识点。我觉得你这个是心态的问题,就想你说的,再怎么联系也会出现你没见过的东西,但是你想想,你没见过,人家就见过了?自己要先放平心态,别看很多平时学习好的一考试好像什么都会一样,他们就没有“蒙”的时候?所以你要想的不是说高考时你有多少不会,而是你会了多少。其次就是日常的联系,这个是和日常积累有关系的,练习要做,没事的时候多翻翻成语字典,就当睡前催眠。备考时也可以重点看看以前“正音”过的特殊的字。能帮你的就这些,其他的还是看你自己,相信我,高考时你会的肯定比不会的多!

吴文才 先从一篇高三模拟考试中的作文题目开始: 一个人的生命质量,要看他将时间花费在哪里;社会上任何事情,也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日渐明白它的意义。世事纷纭,到了尽头,只有时间不会说谎。据此写一篇议论文。 首先,是审题。关键词是人,由时间联想到人生;是社会事务,由时间联想到历史上的人与事以及现实中值得关注的现象;是时间不会说谎,由此可以推得:时间被拟人化,具有客观公正性;从哲学上来看,它的客观性缘于永恒性,在时间轴上,任何高傲自大者必须却步低头。综合起来,就是时间对人和事的评判具有无可怀疑的客观性。这样,从时间的客观性来观察评论历史与现实的人事就是本文的基本框架;在这个框架中选题、立意,瞄准中心论点展开论述则是必须遵循的规则。 接下来,以笔者所做的范文《时间——人类文明的慧眼》为例来说明行文写作的方法和要求。 一、论述说理之前必须要有一个清晰的说理思路。 因为,我们是在向人家讲理,讲理之前,自己要有一个基本的思路也是常识;至于如何说服别人,这是语言能力和技巧问题;如果在考场上作文,还要考虑让人在较短的时间内看懂、信服,就更需要一个清晰的论说思路了。 本文的重心肯定是论说时间的,不要在论说过程中偏向其它事物上去。时间为什么能以其“慧眼”评判“文明”?第一,时间因其永恒性而具有无可替代的客观性,应当在时间跨度和历史检验的角度说理;第二,时间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中为人类积累了源于文化传统的价值评判的标准,它不是简单的延长,这是论述的另一关键点。既然这样,文章主体部分(分析问题的本论部分)的说理思路就有数了。 那么,文章开头的内容(提出问题的引论部分)要完成两个任务:其一,提出问题,引发对文明的思考及思考的必要性,这是文章的产生和存在“现实基础”;其二,是提出中心论点,并对论点进行解释的同时也界定好说理的范畴或框架,任何问题的分析和观点的阐析都是有范围的,如同数学函数的定义域,只有在域内函数的变化之理才会有意义。那么,结尾的内容(解决问题的结论部分)应当在主题分析过程水到渠成之后对开头提出的问题作出应答,明确表达自己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或设想,同时,进一步结合现实深化、提升中心论点。 议论文主要体现作者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写作思路上,要为这一能力顺畅发挥铺平道路——即使尚不能铺平,也保证是通的,在写作行文过程中,还会有新的灵感和思路出现,只要是通途,自会入佳境。 二、行文论证,盯住观点,不离主线,且行且思,理通情方至,不因情蚀理,不以文害义。 1.引论部分示例及分析   “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世界看得明明白白,真真切切……”这流传已久的歌词连同它的曲调,曾在人流如织,散发着浓郁的现代文明气息的街市上回响过。这是一种渴望,一种与人生和社会永远相伴的渴望。 渴望通过对人生和社会本质的认识来成为富有智慧的生活主人,从而获得真正的成功和幸福。个人的所思、所言、所做构成了一生的忙碌与创造;千万人乃至一个民族的所思、所言、所做跨越时空地汇合着且不绝于史,便呈现了一幅由个人到家国,由历史到现实的文明画卷。那么,谁是这幅画卷高低优劣与得失的最终裁判者呢?我认为,是时间,时间是人类文明的慧眼。因为,时间不仅超越了个体生命的时限,也超越了历史的局限而具有永恒性;因其具有永恒性,故有不可代替的客观性。面对人人事事而求其终极标准,唯有时间不会说谎,独具慧眼而穿越千古与人心,沉淀、提取、称量着世事最根本的价值和意义;也使文明不断优化。” 第一段用歌词引出话题和问题,现代文明的街市和回荡的歌曲这一富有现场感的情境中,提示读者,认识人自己所创造的“文明”已成为一种渴望——强调其重要性以突出问题意识。由此自然引出中心论点和对论点的解释。 对论点的解释首先抓住两个关键词,一曰文明;二曰(时间的)慧眼。对文明的解释,与后文说理要一致:由个人到民族的所思、所想、所做,其中包括了从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创造等;对慧眼的解释,则是根据提示语“到尽头,只有时间不会说谎”将其意义界定在永恒性和客观性上。这样,“时间是人类文明的慧眼”这一中心论点,就会前有明确的依据;后可清晰地展开了(见原文)。 2.本论部分示例及分析 “在文明史上,被世人知晓的人和事,大凡已留下了时间检验的痕迹,时间的永恒性和客观性由此可得到一定的证明。春秋时期的孔夫子,处于一个礼崩乐坏,弱肉强食的社会环境中,他却集理想、责任和意志于一身。并且,终其一生为之奋斗。然而,按当时的价值标准来衡量,他本人几乎谈不上有什么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为官不长就丢官;周游列国14年推销他的学说,无一见用;回国后授徒教学,出将入相者是学生;一部《论语》他却述而不作。然而,时间,是时间,却赋予了他在中华文明史上无可替代的地位,这一过程,已用去了2000余年。今天,他的思想依旧在世界、人心中回响,且不断地发出最强音以明仁心善道;时间的慧眼里,映射出人性温暖的光辉,这辉光略过当下而至永恒。 而说起当下,由于缺少了历史的时间跨度,对文明的评判是否就可以“任性”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一方面,过往的时间和历史为我们积淀并提供了客观的价值标准和思考的智慧;另一方面,时间给予我们的生命历程和经验,为我们提供了见仁见智的资本。就以信息技术背景下的事例来做一个简要分析吧。比如,我们在肯定信息技术推动文明进步的前提下,对一些负面影响的态度问题。少数企业和网站为了点击率及其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将负面的、不健康信息进行大事渲染,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及相应的加工技术无所不用其极,只求热上去,火起来。其结果常常是,阴暗的角落里偶现的一点点污浊、腥臭瞬间就蔓延、弥散至全社会。抱怨、恐慌等负面情绪一次次地被点燃。将这一现象放在永恒的时间轴上来看,它是暂时的;从时间与历史赋予我们的人性与社会价值标准来判断,它是文明长河里正在被冲走的垃圾。相信在遥远的将来,时间的慧眼在回眸今天时,被历史记忆的,一定是当下生命最高贵的精神和他们的文明创造。” 这是对中心论点进行集中论证部分,即说明时间为什么是人类文明的慧眼。 首先,是确定说理的维度。这里是古代和现代两个维度。为了使读者明了,两段段首都有提示,分别是“在文明史上,大凡被知晓的人和事”和“而说起当下”。这样,从时间上可将文明包举其中了。 其二,是对论据的选择。古代选择的是孔子,原因是,时间跨度大,2000余年;从当时到后世命运变化大;切合了文明及文明史,影响大。现代选择的是信息社会负面例子。这是当代文明建构不可绕开的事实,有时代感。两个论据,一古一今,一正一反,一为个人一为社会。这样,论述依据的素材就选好了。 其三,使用论据进行论证,说理。这里要处理好两个问题。 第一是叙述的重点,一定要围绕是由于时间的评判,才给事物的价值和意义带来了变化,或将会带来变化。介绍论据时要把握好你要论证的重点,拿捏好详略、轻重的分寸。如关于第一段中孔子这个事例,先介绍社会背景,突出他的意志和责任,以及终其一生的执着后,重点梳理出他在当时的“无我”之获,为后文分析时间给予他丰厚的回馈作铺垫;第二段利用信息技术牟利的事例,重点概述负面的做法、目的和产生的后果,为后文分析时间的评判提供关键依据。与论证重点无关的事实不应多余出来,会影响透彻地说理,甚至分散注意力,产生歧义。 第二是论据的引出和分析,其实都是在围绕论点进行着说理。引出论据的语言,不是虚设,而是交代清楚本段或本部分论述的重点,将读者丝丝入扣地引入到对理的认知当中。而对论据进行分析,是论证的关键,通过分析来论证观点的正确性,是常用的,必用的,最有效的方法。不仅使具体的事和抽象的理相结合,令人信服;而且在分析中,提升对问题和中心论点的认识。如第一段从“然而,时间,是时间”开始,对论据进行集中分析,突出2000余年所确立的孔子的思想在中华文明史上的意义和地位,与“慧眼”相印证;第二段从“将这一现象放在永恒的时间轴上来看”开始,从时间的永恒性和它在历史进程中所积淀的经验和价值标准来分析,“慧眼”不仅具有永恒性、客观性,而且具有公正的价值评判标准,这正是文明慧眼的应有之义,也是对“时间不会说谎”的有力诠释。 3.结论部分示例和分析 “通过以上思考,我们应当觉悟到:其实,观察社会的慧眼,我们早已拥有,不需外借,这双慧眼就是时间。当人把世界塑造得连自己都看不明白的时候,也正是我们对文明必须反思的时候。反思之际,让我们对时间充满敬畏吧:它不仅是我们人生和文明史的建构者,也是终极价值的裁判者;我们的所思、所言、所做必须经得住时间的检验。没有什么比它更客观、永恒。” 这一部分是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之后说明如何解决问题;也是围绕中心论点的“是什么”和“为什么”之后回答“怎么样”的关键内容。这是作者的思想观点的最终体现。这一段,先呼应开头“借慧眼”的渴望,说明慧眼已属于每个人,那么,应当“怎么样”呢?从“反思之际”到本段的结尾,就是作者的态度,紧扣“时间”,面对“文明”,表明思想和主张,利落收束全文。 三、哲理性、思辨性和结构性是论证说理的关键要素。      这三个要素对于写好议论文,提高议论说理的水准,是至关重要的。哲理性体现出一个人的思考力;思辨性则保证说理的客观公正,只有客观公正,才会发挥理性的力量;结构性是对说理的维度、框架及内在逻辑的要求,它是文章的形骸血肉,形全而神聚,理自昭然。 现从本文中摘取几例来说明。 “渴望通过对人生和社会本质的认识来成为富有智慧的生活主人,从而获得真正的成功和幸福。个人的所思、所言、所做构成了一生的忙碌与创造;千万人乃至一个民族的所思、所言、所做跨越时空地汇合着且不绝于史,便呈现了一幅由个人到家国,由历史到现实的文明画卷。” 这里,首先从人生的普遍价值追求“成功与幸福”反思实现这一目的的条件,就是成为生活的主人;而成为生活主人,应当对人生和社会具有本质规律性的认识。这是从人与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这一哲学原理进行阐述的。而对文明的文学性诠释,骨子里是严格把握文明的基本维度和发展规律的:从个人到民族的创造,这“所思、所言、所做”看似随意,实质已包括了人类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制度文明等维度,而“跨越时空地汇合”正是文明史发展的规律,这同样体现出对历史与文明的哲思。此外,对时间永恒性、客观性和历史积淀出人类文明的价值标准等方面的阐述,都说明哲理性在论说中的重要作用。 比如,我们在肯定信息技术推动文明进步的前提下,对一些负面影响的态度问题…… 少数企业和网站为了点击率及其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将负面的、不健康信息进行大事渲染…… 将这一现象放在永恒的时间轴上来看,它是暂时的…… 相信在遥远的将来,时间的慧眼在回眸今天时,被历史记忆的,一定是当下生命最高贵的精神和他们的文明创造。 以上表达均体现说理过程中的思辨性。其中,对信息技术,首肯其对文明的积极推动作用,再去讨论其负面影响;不良网站用“少数”来限定,毕竟主流是好的;负面影响相对于“永恒的时间轴”是“短暂的”,虽然对现实来说不会很快消失;站在“遥远的将来”看今天,一定是遥远悠久的历史,评判时,“生命高贵的精神和他们的文明创造”自然成为最宝贵的东西。这样,使说理更客观、灵活、有力。 在结构性上,如本论部分,按照从古到今,从个人到社会,从正面到反面这样的维度来论说,就会更加严密且有代表性;再如引论和结论部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提出论点和深化提升对论点的认识等方面的呼应,设计之时,都考虑到结构性的原则。 要使中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将哲理性、思辨性和结构性灵活地体现和运用到位,必须有大语文意识,将哲学、历史等课程的学习成果运用到生活和写作中,同时,阅读经典,深入思考也是非常必要的。 以上,仅以一篇范文为例,探讨中学生写好规范议论文的方法。当然,议论文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绝不在一篇一说之间。但是,教学实践和议论文写作的学情告诉我们,先让学生学会基本的规范和方法,这是写好议论文的前提和基础,也 是事半功倍的教学策略。                                                                                                     (本文发表于《中华活页》2016第六期) :3k3�{��KZ

要多积累,学会排除法,常考字词高频常考字词(请注意加点字)A暧昧 安详 谙熟 阿谀逢迎 唉声叹气 爱屋及乌 安分守己 安装机器 按部就班 黯然神伤 黯然销魂 哀莫大于心死B白皙 保密 报销 抱负 迸发 悲楚 毕竟 弊病 鞭挞 变卦 辨别 憋屈 傧相 摒弃 不妨 不免 布置 白内障 绊脚石 辩证法 罢黜百家 白璧微瑕 百炼成钢 稗官野史 班门弄斧 班师回朝 坂上走丸 半途而废 报效祖国 抱残守缺 暴戾恣睢 暴殄天物 卑躬屈膝 碑帖临摹 备尝艰辛 背道而驰 逼上梁山 敝帚自珍 编纂字典鞭辟入里 变本加厉 变幻莫测 辩证思维 彪炳史册 别出心裁 彬彬有礼 濒临灭绝 兵荒马乱 秉公处理 并行不悖 病人膏肓 波诡云谲 不卑不亢 不辨菽麦 不寒而栗 不即不离 不计其数 不计前嫌 不假思索 不胫而走 不堪回首 不可思议 不落窠臼 不能自已 不偏不倚 不容置喙 不肖子孙 不屑一顾 不修边幅 不徇私情 不眨眼睛 布置已定 步步为营 步人正轨 八竿子打不着 八字没一撇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包子有肉不在褶上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不敢越雷池一步 不见棺材不落泪 不问青红皂白C彩排 仓猝 仓皇 苍穹 操作 嘈杂 茶座 拆卸 掺和 搀扶 婵娟 谗言 谄媚 怅然 掣肘 沉沦 沉湎 诚恳 筹措 厨房 穿戴 船舷 疮痍 纯净 辍学 词藻 慈祥 葱茏 聪慧 凑合 篡夺 摧毁 淬火 磋商 岔路口 长坂坡 炒鱿鱼 残酷无情 惨绝人寰 惨无人道 惨遭屠戮 沧海桑田 沧海一粟 藏垢纳污 草菅人命 恻隐之心 插科打诨 查明真相 察言观色 缠绵悱恻 蝉联冠军 长年累月 长篇累牍 长吁短叹 敞开心扉 怅然若失 辰巳午未 陈词滥调 称心如意 瞠目结舌 成绩斐然 成群结队 吃闭门羹 嗤之以鼻 痴心妄想 驰骋疆场 赤膊上阵 充耳不闻 憧憬未来 出类拔萃 出其不意 出奇制胜 出神入化 初现端倪 川流不息 穿戴整齐 穿凿附会 传诵一时 吹毛求疵 唇焦口燥 唇枪舌剑 戳穿阴谋 绰绰有余 词不达意 此系赝品 从长计议 从中斡旋 寸草春晖 成则为王,败者为寇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秤砣虽小压千斤 吃一堑,长一智 出淤泥而不染 初生牛犊不怕虎 船到江心补漏迟 从善如登,从恶如流 聪明一世,糊涂一时D大概 大致 怠慢 导致 砥砺 谛听 掂量 颠覆 踮脚 貂蝉 陡坡 赌博 端详 对峙 大拇指 大杂烩 电线杆 掉书袋 度假村 兑换券 打躬作揖 打架斗殴 大材小用 大多雷同 大放厥词 大声疾呼 大是大非 大庭广众 大相径庭 大学肄业 大有裨益 待价而沽 戴罪立功 殚精竭虑 当仁不让 得不偿失 得陇望蜀 地大物博 玷污清白 雕虫小技 雕梁画栋 掉以轻心 叠床架屋 顶礼膜拜 鼎力相助 定期会晤 东施效颦 动辄得咎 读书札记 独当一面 独占鳌头 度日如年 渡过难关 断壁颓垣 对簿公堂 囤积居奇 咄咄逼人 堕落腐败 单则易折?�谠蚰汛?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多行不义必自毙E噩梦 额手称庆 恶贯满盈 恶意诅咒 耳濡目染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二一添作五F发愣 发轫 发泄 砝码 烦躁 反悔 范畴 方圆 妨碍 费力 分歧 纷纭 愤慨 丰盈 俸禄 俘虏 福祉 辐射 俯瞰 副刊 赋予 覆没 发牢骚 副作用 发扬光大 幡然醒悟 翻云覆雨 繁文缛节 反复无常 反映意见 防患未然 飞扬跋扈 蜚声文坛废寝忘食 费尽心思 分道扬镳 分庭抗礼 纷至沓来 焚膏继晷 奋笔疾书 奋发图强 丰功伟绩 风尘仆仆 风靡一时 风声鹤唳 风雨如晦 锋芒毕露 蜂拥而上 敷衍塞责 幅员辽阔 负隅顽抗 富丽堂皇 覆水难收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焚林而猎,竭泽而渔G干练 高亢 告罄 公费 攻势 诟骂 姑息 蛊惑 挂钩 关键 关注 惯常 惯例 光彩 光碟 瑰丽 聒噪 过分 孤零零 故纸堆 改弦更张 改邪归正 甘拜下风 甘冒不韪 甘之如饴 感恩戴德 感情融洽 感人肺腑 刚愎自用 高潮迭起 高官厚禄 高屋建瓴 高瞻远瞩 各行其是 工程竣工 功亏一篑 攻城掠地 共商国是 贡献巨大孤注一掷 沽名钓誉 骨骼发达 骨鲠在喉 鼓噪而进 固执己见 故伎重演 故作姿态 瓜熟蒂落 呱呱坠地 关怀备至 观摩教学 灌输知识 光风霁月 规规矩矩 鬼鬼祟祟 鬼蜮伎俩 国家机密 过犹不及 胳膊拧不过大腿 割鸡焉用牛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H害臊 含混 涵盖 涵养 寒暄 汗颜 捍卫 号码 号啕 浩瀚 喝彩 何尝 和谐 和衣 弧度 胡诌 护栏 花哨 怀揣 荒谬 惶惑 幌子 恢宏 汇报 晦涩 昏庸 红扑扑 化妆品 黄澄澄 海角天涯 含辛茹苦 寒暄客套 好高骛远 好景不长 和蔼可亲 和盘托出 和颜悦色 和衷共济 横渡长江 哄堂大笑 鸿篇巨制 侯门似海 后悔不迭 虎视眈眈 互相推诿 怙恶不悛 化为乌有 化学反应 画地为牢 欢度春节 欢呼雀跃 焕然一新 荒诞不经 诲人不倦 浑然不觉 浑身是胆 火山爆发 火中取栗 滑天下之大稽 化干戈为玉帛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J饥肠 机密 羁绊 极致 亟待 急促 急躁 棘手 伎俩 寂寥 枷锁 家具 嘉奖 戛然 驾驭 间谍 缄默 简捷 简练 简陋 缰绳 奖掖 绛紫 糨糊 姣好 娇宠 皎洁 搅拌 缴获 教诲 教唆 接洽 竭力 解馋 锦绣 劲道 经典 惊骇 精辟 精悍 精简 痉挛 敬佩 九州 就绪 拘谨 狙击 沮丧 剧增 诀别 诀窍 抉择 崛起 竣工 缉私队 假惺惺 节骨眼 金刚钻 竞技场 缉拿烟贩 跻身三强 即使如此 极目四望 亟待解决 急功近利 集思广益 集腋成裘 计划缜密 计日程功 记忆犹新 技高一筹 既然如此 既往不咎 继往开来 家喻户晓 嘉宾满座 坚壁清野 坚如磐石 艰苦朴素 艰难困苦 缄口不言 见风使舵 剑拔弩张 娇生惯养 矫揉造作 缴获毒品 接踵而来 洁白无瑕 桀骜不驯 竭泽而渔 金榜题名 金碧辉煌 金蝉脱壳 金瓯无缺 噤若寒蝉 泾渭分明 晶莹剔透 兢兢业业 精兵简政 精美绝伦 精神涣散 精神矍铄 赳赳武夫 九霄云外 酒中掺水 居心叵测 狙击敌人 鞠躬尽瘁 举世震惊 举行宴会 举一反三 踽踽独行 绝代佳人 绝对服从 绝无仅有 军事部署 军事训练 疾风知劲草,烈火炼真金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家书抵万金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狡兔死,走狗烹 解铃还须系铃人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K楷书 勘误 戡乱 瞌睡 磕头 刻画 恳求 苦恼 夸奖 垮台 狂妄 匮乏 馈赠 困扰 阔绰 口头 禅 开诚布公 开门揖盗 开源节流 颗粒归仓 磕头谢罪 可见一斑 可做蓝本 克勤克俭 刻苦耐劳 恪守诺言 溘然长逝 坑害好人 空前绝后 口干舌燥口蜜腹剑 苦心孤诣 脍炙人口 宽宏大量 喟然长叹 溃不成军 困兽犹斗 可望而不可即 可遇而不可求 口惠而实不至 拉大旗,作虎皮L拉拢 蜡染 累赘 冷漠 历练 厉害 立马 利落 连锁 联袂 晾干 寥廓 了望 临摹 粼粼 菱形 刘海 留恋 笼络 录像 孪生 沦落 啰嗦 落第 腊八粥 老两口 雷阵雨 里程碑 绿茸茸 乱蓬蓬 螺丝钉 腊梅盛开 篮球健将 滥竽充数 浪费金钱 劳动锻炼 老生常谈 老态龙钟 雷厉风行 冷嘲热讽 礼尚往来 理屈词穷 厉行节约 利害得失 励精图治 连篇累牍 良辰美景 良莠不齐 梁上君子 寥寥无几 列出提纲 伶牙俐齿 玲珑剔透 令人恐怖 浏览一遍 流连忘返 龙盘虎踞 炉火纯青 戮力同心 绿草如茵 绿树成阴 孪生姐妹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临时抱佛脚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M马甲 谩骂 漫谈 盲目 牦牛 贸然 煤炭 美籍 魅力 蒙人 迷宫 缅怀 描摹 泯灭 名分 摹仿 暮色 满堂彩 莫须有 买椟还珠 卖官鬻爵 脉搏微弱 脉络分明 满脸皱纹 慢条斯理 漫山遍野 毛骨悚然 貌合神离 没齿难忘 没精打采 美轮美奂弥天大谎 靡靡之音 绵里藏针 面面俱到 民生凋蔽 名门望族 明辨是非 明察秋毫 明正典刑 明知故犯 冥思苦想 模范事迹 摩肩接踵 摩拳擦掌 莫可名状 莫衷一是 漠不关心 墨守成规 目不睱接 暮霭沉沉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蚂蚁啃骨头 冒天下之大不韪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N碾碎 霓虹灯 呶呶不休 能屈能伸 年高德劭 宁缺毋滥 奴颜婢膝O讴歌 偶尔 怄气 呕心沥血P拍板 盘踞 蹒跚 赔偿 佩戴 偏僻 偏袒 剽悍 贫瘠 频率 屏气 破天荒 旁征博引 赔礼道歉 配合默契 怦然心动 蓬荜生辉 蓬头垢面 纰漏百出 披沙拣金 披星戴月 拼拼凑凑 平添秋色 平心而论 屏气凝神 迫不及待 破釜沉舟 扑朔迷离 赔了夫人又折兵Q气概 迁徙 歉疚 强悍 敲诈 青睐 轻蔑 倾注 顷刻 驱使 痊愈 蜷缩 敲竹杠 亲和力 其乐融融 其乐无穷 奇闻异事 气喘吁吁 迄今为止 恰如其分 千疮百孔 千钧一发 千里跋涉 签字盖戳 前倨后恭 前仆后继 潜移默化 强弩之末 敲诈勒索乔装打扮 亲密无间 沁人心脾 轻歌曼舞 轻诺寡信 清澈见底 情不自禁 情投意合 顷刻之间 罄竹难书 曲高和寡 曲意逢迎 趋之若鹜 全家迁徙 全神贯注 却之不恭 鹊巢鸠占 弃之如敝屣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R饶恕 融洽 蹂躏 热烘烘 入场券 惹是生非 人不敷出 人才辈出 人参鹿茸 人情世故 人所不齿 人性泯灭 仁至义尽 认识肤浅 融会贯通 如法炮制 如火如荼 如雷贯耳 如愿以偿 孺子可教 入不敷出 偌大操场 弱不禁风S撒谎 瘙痒 杀戮 煞白 山坳 闪烁 赡养 晌午 上供 上钩 社稷 慑服 伸张 身材 神州 师傅 时辰 使唤 视察 手腕 手续 狩猎 授予 倏忽 舒缓 熟练 厮杀 松弛 怂恿 唢呐 琐碎 琐屑 撒手锏 三部曲 水龙头 三番两次 色彩斑斓 歃血为盟 山谷震荡 山峦重叠 山清水秀 姗姗来迟 擅自改动 赡养父母 伤病痊愈上蹿下跳 尚待商榷 稍事耽搁 稍纵即逝 少安毋躁 设下陷阱 申酉戌亥 身体赢弱 深居简出 深为惋惜 神采飞扬 神态安详 生灵涂炭 生杀予夺 生死抉择 生死攸关 声名鹊起 声色俱厉 声嘶力竭 声闻遐迩 声音洪亮 盛气凌人 时过境迁 拾人牙慧 食不果腹 食物匮乏 食言而肥 史无前例 始终不渝 世态炎凉 世外桃源 式样新颖 事必躬亲 事情原委 势不两立 势均力敌 势在必行 视察民情 视死如归 恃才傲物 拭目以待 适得其反 舐犊情深 嗜酒成癖 手头宽裕 首屈一指 受益匪浅 授予奖章 瘦削不堪 书香门第 书写潦草 梳妆打扮 水到渠成 水乳交融 水泄不通 睡眼惺忪司空见惯 死不瞑目 死皮赖脸 死心塌地 肆无忌惮 耸人听闻 随声附和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人心隔肚皮 上梁不正下梁歪 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胜败乃兵家常事 胜不骄,败不馁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识时务者为俊杰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事实胜于雄辩 是可忍,孰不可忍 手无缚鸡之力 树倒猢狲散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贪多嚼不烂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偷鸡不成蚀把米T瘫倒 袒护 搪塞 誊写 提要 恬静 调剂 通缉 托付 拖沓 拖鞋 椭圆 捅娄子 贪赃枉法 谈笑风生 袒露心声 叹为观止 蹚水过河 螳臂当车 韬晦之计 誊写文章 提纲挈领 提心吊胆 醍醐灌顶 天崩地坼 天翻地覆 天理难容 恬不知耻 甜言蜜语挑拨是非 挑肥拣瘦 条分缕析 亭亭玉立 挺身而出 铤而走险 通货膨胀 通情达理 通宵达旦 同等学力 头晕目眩 投机倒把 突如其来 图谋不轨 图穷匕见 荼毒生灵 推崇备至 推托生病 推脱责任 推心置腹 蜕化变质W蜿蜒 宛然 宛若 惋惜 枉费 威慑 卫戍 慰藉 文牍 文身 诬告 诬陷 无奈 舞弊 文身术 文绉绉 窝里斗 歪风邪气 歪门邪道 完璧归赵 玩世不恭 万古长青 万贯家财 万事亨通 往来穿梭 枉费心机 望风披靡 为国捐躯 为虎作伥 韦编三绝围墙倒塌 帷幕拉开 尾大不掉 委曲求全 萎靡不振 未解之谜 味同嚼蜡 文过饰非 闻鸡起舞 闻名遐迩 稳操胜券 蜗角虚名 乌合之众 无耻谰言 无的放矢 无独有偶 无济于事 无精打采 无可辩驳 无理谩骂 无上光荣 无事生非 无所适从 毋庸置疑 戊戌政变 物阜民丰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物以稀为贵X瑕疵 先驱 羡慕 相像 逍遥 胁迫 亵渎 邂逅 休憩 修炼 修葺 宣泄 喧闹 漩涡 炫耀 渲染 熏陶 巡视 询问 协奏曲 熙熙攘攘 嬉笑怒骂 喜上眉梢 瑕瑜互见 闲情逸致 相距不远 相形见绌 向往光明 向隅而泣 骁勇善战 销声匿迹 销赃灭迹 胁从不问 心浮气躁 心狠手辣 心灰意懒 心灰意冷 心劳日拙 心律不齐 心无旁骛 心心相印 新闻曝光 信口雌黄 兴高采烈 星罗棋布 行踪诡秘 形迹可疑 性格不合 性格粗犷 休养生息 修葺一新 栩栩如生 喧宾夺主 煊赫一时 悬梁刺股 绚丽多彩 学识修养 寻根究底 循规蹈矩 循序渐进 徇私舞弊 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小人喻于利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学富五车,才高八斗Y严峻 沿袭 眼睑 眼眶 摇撼 揶揄 贻误 遗憾 遗漏 肄业 隐秘 荧屏 赢得 踊跃 幽怨 犹如 游弋 迂腐 渔场 元凶 陨落 熨帖 一炷香 荧光屏 鱼水情 压榨平民 揠苗助长 湮没无闻 严惩不贷 妍媸毕露 言不由衷 言简意赅 言谈诙谐 偃旗息鼓 眼花缭乱 演绎归纳 扬长而去 养尊处优 杳无音信 要言不烦 一本万利一筹莫展 一副楹联 一鼓作气 一抔黄土 一蹶不振 一劳永逸 一路飙升 一诺千金 一切就绪 一丘之貉 一望无垠 一泄千里 一夜暴富 一张一弛 一枕黄粱 贻误战机 贻笑大方 颐指气使 以德报怨 以儆效尤 以逸待劳 倚马可待 义不容辞 义愤填膺 异口同声 异曲同工 意气相投 意兴阑珊 阴谋诡计 引吭高歌 饮鸩止渴 应接不暇 英雄辈出 英雄气概 影视蓝本 庸庸碌碌 雍容华贵 优柔寡断 有恃无恐 有所遵循 余勇可贾 鱼目混珠 逾期作废 与人为善 羽扇纶巾 雨声淅沥 语无伦次 欲盖弥彰 元气大伤 原物璧还 原形毕露 原子辐射 缘木求鱼 怨天尤人 月明星稀 芸芸众生运筹帷幄 一锤子买卖 一竿子插到底 一年之计在于春 一言以蔽之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英?鬯��酝? 有志者事竟成 玉不琢,不成器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Z折叠 蛰伏 真谛 阵脚 振奋 赈灾 震撼 整饬 证券 致使 舟楫 专攻 装订 装潢 装帧 奏效 诅咒 遵从 作祟 作揖 坐标 坐落 座谈 滞纳金 主旋律 座谈会 座右铭 再接再厉 泽被后世 责无旁贷 崭露头角 张皇失措 仗义执言 招摇撞 照本宣科 遮天蔽日 这倒不错 针灸疗法 针砭时弊 真知灼见 振聋发聩 震撼人心 直截了当 直上云霄 至高无上 至理名言 炙手可热 掷地有声 中流砥柱 中途变卦 中西合璧 钟爱一生 重蹈覆辙 珠宝首饰 珠光宝气 珠联璧合 蛛丝马迹 专程谒见 装订书册 追本溯源 缀句成文 惴惴不安 准备就绪 擢发难数 锱铢必较 自暴自弃 自负盈亏 自顾不暇 自夸自诩 自力更生 自乱阵脚 自鸣得意 自怨自艾 恣意妄为 纵横捭阖 走投无路 最后通牒 左右逢源 坐收渔利 坐享其成 座无虚席 照葫芦画瓢 针尖对麦芒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飞速发展,医生的地位是越来越高。下面是由我整理的医生学术论文,谢谢你的阅读。

浅谈临床医生的创新

【摘要】临床医学的特点是研究未知数最多的人类自身,在临床诊疗工作中探索与创新的本质是排除错误,不断进步,服务病人。但近几年来,国内医患关系比较紧张,医生们宁愿做“太平医生”而不敢创新了。本文就此问题做一简要浅析。

【关键词】临床医生 探索 创新 风险

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1-301-02

我常喜欢看中央电视台CCTV10科教频道的一个品牌栏目----探索与发现,也经常由此想到临床工作一线的医生,在日复一日大量而又繁琐的临床工作中,有没有探索和发现呢?回答当然是肯定的。医学是一门仍在探索的科学,人类对自身和疾病的认识,至今还是处于“童年阶段”。面对充满未知的医学世界,医生们只有不断探索,才能获得或发现新的认识。一部医学史,充满了探索与发现,才成就了今天的医学。我们临床医生现在所学习、认识、掌握和应用的医学,无论西医还是中医,无论内科还是外科,无论手术还是用药,都是由无数“医学哥伦布”先驱们为我们所探索、发现和揭示的。探索与发现的起点有时清晰,有时模糊,却永无止境。

临床医生们身边的病例和诊疗工作中有着许多未知与疑难的问题,带着疑问去查找文献资料,求教老师或同仁,参与会诊讨论,上网发帖求助,使出浑身解术利用各种渠道来寻求解决办法,这就是在探索。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奥秘,找到了新的、好的诊疗技术、方法或术式,甚或会有小小的创新与发明,这就是发现。看似很普通,很平常,却深刻地反映出科学活动的思维认识过程,目的是找到客观存在的事物或规律,以帮助医生们战胜疾病。

然而,世事都有两面性,探索就意味着冒风险。最近几年,国内的医患关系比较紧张,医生“带着钢盔开着坦克”行医,自我防护意识越来越强,该做的手术不做了,该冒的风险不冒了,该创新的不创新了。临床医生们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宁愿做“太平医生”。在医患关系和谐的年代,医生的失误往往能够得到患者的理解,这才促使医生不遗余力地为患者治病,从而加快医学的进步。对于现在的医患关系紧张状况,大多数临床医生的内心都充满了矛盾与苦闷。我们既希望探索医学禁区,又害怕患者无理取闹,使本来单纯的医学问题,最终上升为法律纠纷。为此,许多医生不得不选择“无为而治”。

一代名医张孝骞曾用“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来形容现在国内从医的谨慎。医生面临的病人个体差异巨大,诊疗过程时刻存在犯错误的可能。因此,有些医生感叹,如果把每个医疗过程倒过来分析,多数都能发现一些治疗过程中的某些不足。为此,美国医学会于1999年发表了著名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公告,指出:公众必须认识到医生也是人,也会犯错误,把所有医疗缺陷的责任都归结在医生身上是不公正的。有资料显示,即使在医疗技术更发达的西方国家,医疗缺陷的发生率仍高达10%~15%,比一些恶性疾病造成的死亡人数都多。

我们目前对医疗缺陷还缺乏理性对待的态度,医生对自己的医疗缺陷有种神经质的忌讳。与此同时,我们国家对医疗缺陷缺乏一个切实可行的应对办法,飞机失事,国家有一套赔偿标准来安抚家属,可是对医疗缺陷却没有明确的赔偿标准,于是医疗纠纷中的争执和天价赔偿屡屡见诸报端,这更加剧了医务人员对医疗缺陷的逃避。如此,在面临患者质疑的时候,就把医德、规章抛在脑后,通过修改病历来“保命”。而我国法律规定的医生“举证责任倒置”,也使我们医生处于不利地位。而且,当前医生和医院的隶属关系,使得某个医生的过失,成为某个医院的过失。一旦发生了赔偿,一般也需要医院承担大头。在这种情况下,医院在共同利益的作用下,会不遗余力地为医生修改病历创造条件,甚至敦促、指导当事医生修改病历。

相比起来,国外医生的独立执业的管理方式就显得合理些。在很多国家,医生尽管和某些医院发生工作关系,但其利益是独立的,其和保险公司直接挂钩,病人找医生看病,然后到保险公司报销,包括医疗缺陷,也可能由保险公司来买单。可是一旦某位医生经常遭到患者投诉,赔偿超过一定数量的时候,保险公司就可能和该医生解约,而医生一旦失去了保险公司的支持,就意味着病人找他看病没有保险公司报销,那么一般也就很少有患者会找他,他也很难和医院签订工作合同。这种医生自己为自己负责的模式,既可以增强医生的责任感,也可以避免医院和医生因为利益关系,玩“猫腻”共同应付患者的情形。面对医疗缺陷,如何让医生相对独立出来,应该是当前医疗改革需要认真面对的问题。

没有失误也可能失败,没有失误并不意味着成功。没有错误就等于完美无缺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更何况,从来不犯错误的医生是没有的。医生们的这种“无为而治”,不仅阻碍了医学进步,也损害了患者的根本利益。医生应该怎么办?医学应该怎么办?

医生这个职业,是相当特殊的职业。因为人命关天,所以,对这个职业的要求更高一些。就拿大学本科来说,正规的医科大学的学制要比普通大学多上一年。毕业以后,必须要当相当长时间的住院医师,要有相当长时间的实践,才有可能真正当上医生。但是,医生又是个高风险职业。除了确实因为医术不高或因为疏忽可能发生人命关天的问题外,来自病人家属的误会也不得了。因为医生接触病人,而没有一个病人不希望自己尽快好起来,医生又不能保证每个病人都尽快好起来,这样,势必会发生医生和病人的摩擦,经常听到的新闻是某某医院某某医生又受到了病人家属的攻击。受攻击的医生中,应当有不少人是无辜的。不是他们不想治好病人,而是他们回天乏术。这个回天乏术不是医生的手段不高强,而是病人已经病入膏肓。

医学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医学的特点是研究人类自身,而人类自身的未知数是最多的。医学的局限性在于认识的局限,而认知也是相对的,也许是片面的,过后是错误的。医学原理也会如此。科学并不会说“我什么都知道”,科学只知道一部分。“包治百病”肯定是谎言。医生对病人说话一定要留有余地。什么都能治,就意味着什么都不能治;没有任何副作用,就意味着没有作用。医学的局限性还在于方法的局限性,100年前没有输血、没有抗生素、没有真正的麻醉。疾病不可能被人类征服,它们总是伺机反扑,或者“提升水平”,把人类推向陷阱。

医生的注意力要集中到患病的人的体验上,而不仅仅集中到疾病的过程本身。治疗并不意味着治愈某种疾病,有时候意味着体恤,减轻痛苦而已。2004年4月《英国医学杂志》曾刊登这样一段话:对于有些“病”(至少60余种),没有必要采取什么方法去治疗,没有确凿的证据说明有什么方法有效,也许不治疗比用什么方法去治疗更好,也许最好的方法是不去治疗。

医疗也有很大的风险性,因为医疗的特点是在获的人体上实施诊断和治疗。医疗的风险性存在以下几种,诊断风险:误诊、误伤。用药风险:毒副作用、剂量耐受差异、过敏。手术风险:麻醉、出血、损伤、感染。风险在于疾病的复杂、认识的局限、技能受阻,也有责任心和经验不足。医疗是服务性行业,却是特殊的、极大风险的服务。医学是一辆行使在高速路上的破车。各种媒体电台将医学推向尴尬,使医生陷入无奈。医生的手谨慎而颤抖。医生只能以“尽可能”“尽力而为”的表达得到理解。

作为临床医生,要有为科学、为患者献身的精神。一名医生如果不愿冒险,就只能成为“修机器”的匠人,而不能成为医学大师。医生的冒险精神不仅来自于对真理的追求,也来自于对患者的感情。人心都是肉长的,只要医生深怀仁爱之心,患者都是通情达理的。当然,患者理解医生也是有条件的。在临床中,尽管误诊是客观存在的,但医生不能以此为借口,无视生命的尊严,随意让患者付出无谓的牺牲,承受无谓的痛苦。患者可以宽容正常的失误,却无法宽容因敷衍塞责、草菅人命造成的失误。

中国古代政治家、哲学家说:做事要“通天理、近人情、达国法”。作医生也当如此,对医生而言,天理即为自然规律、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人情即为人的思想、意识、情感和意愿。而国法即为诊治的原则、规范、技术路线、方法技巧和政策。临床医生在日常诊疗工作中探索的本质就是排除错误,不断进步,服务病人。“先病家之忧而忧,后病家之乐而乐”,充分体现了医学仁爱的真善美精神,这种精神正深深地植根于现代医务人员之中。无论时代和社会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仍然是中国医学的主流。

郎景和教授的这样一段话,很值得我们临床医生好好回味的:珍视自然的每一种状态,是客观地看待科学。科学不是万能的。认识无限,而我们认知的程度和探索的范围总是十分有限的。疾病的诊治要遵循两个原则:科学原则与人文原则。科学的原则是针对病情而言的,需要对疾病的病理、生理、治疗方法和技术路线而采取科学谨慎的原则;人文原则是针对人情而言的,需要对病人的心理、意愿、生活质量、个人与家属要求而采取人文关怀的原则。

现金的医学模式是:生物-心理-社会。医生要将科学与人文交融:有完备的知识基础,优秀繁荣思维品质,有效地工作方法,和谐的相互关系,健康的身心状态。医生与病人和病人家属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交流是诊断、治疗、医学发展和医疗纠纷防范的关键环节,也是医德的表现。新时代的临床医生必须是细心的观察者、耐心的倾听者和敏锐的交流者。

临床医生们的探索与发现之路就是一条临床医学研究之路,是理论联系实践、修炼求道、功成自然之路。临床科研的土壤就在临床诊治的病例、病案之中,关键是善于发现问题,要有思维、学术的敏感性,抓住问题就去研究、去探索,在探索中产生创造性。临床医生在工作中的探索与发现之路更是一条深入云端的羊肠小道,需要咱们临床医生们具备一种执著的献身精神,一种事业激情,一种睿思智慧和一种行动习惯,不是为了寻求功利,而是为了选定的目标和使命而去苦苦探索的。真正使医生能力和智慧提高的是病人。病人是病理现象的展现者。只有这时(在病人面前,而不是在书本上),医生的双眼才能焕发智慧。病人是医生真正的老师。专业和技能的学习和提高是必要的。人文修养和哲学理念具有根本性、终身性。不要把自己限定在一个狭窄的领地内,我们需要学习的更多更多……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医生学术论文

人民日报生命科学论文发表

依题所述,我认为你没有发现新物种。如果要发表,首先验证,那么如何验证呢?如果是植物有具体的植物志,在花、果主要特征上先用分类学知识找到可能的几个近似科,逐页翻查植物志和多识百科结果,将所有近似种选出与体式显微镜下的“新种”特征进行分析,如果一致,非新种。如果以上结果大多均不一致,开始逐一与已发表相关学术论文阐述进行比较,如果一致,非新种。如果仍与所有阐述均不一致,开始进行多样本的重新审视,进行3株以上的特征确定。将“标本”的主模和副模进行区分,并提交至标本馆进行审视与保存。根据外类群、已有近似物种的公开表型信息与新鉴定种的表型结果构建表型进化树(基于MP或NJ)然后,表型分类部分结束,开始分子分类。

科研获奖 根据2016年3月研究院官网显示,至2009年,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获国家科技奖励12项、地方科技奖励53项、军队科技奖2项。 2014年,上海生科院共获国家、省部委及各类社会力量奖励77项。 国家级获奖获奖名称项目时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TRPC通道促进神经突触形成机制的研究2014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水稻重要生理性状的调控机理与分子育种应用基础2014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DC细胞活化调控与Th细胞分化机制在免疫相关疾病中的研究2013 国家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东亚人群和混合人群基因组的连锁不平衡研究2012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水稻复杂数量性状的分子遗传调控机理2012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胶质细胞新功能的研究2010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真菌杀虫剂产业化及森林害虫持续控制技术2009资料来源: 项目承担 根据2016年3月研究院官网显示,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共争取到国家与地方各类科研项目989项。其中973项目10项,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3项,国家重大专项项目59项,863课题16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1项,重大研究计划项目36项,创新群体9项,中科院创新重大项目7项,中科院重要方向性项目140项等。近三年到帐的科研项目经费达24.5亿元。 2014年,上海生科院共有在研项目,80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项目26项、承担课题41项,主持(或承担) 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 课题5项,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4项,主持(或承担) 重大专项17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7项,重点项目51项,面上项目225项,重大研究计划项目39项,重大项目2项,主持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1项,承担项目6项,科技服务网络计划项目2项,承担国际合作项目56项,新增的253项各类项目合同经费达4.04亿元。 2013年,上海生科院共有在研项目46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项目26项、承担课题57项,主持(或承担) 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 课题5项,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4项,主持(或承担) 重大专项44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5项,重点项目48项,面上项目210 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32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主持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1项,承担项目4项,重要方向项目13项,承担国际合作项目51项,新增的230余项,各类项目合同经费52亿元。 论文发表 2014年,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发表sci论文867篇(第一署名单位论文386 篇),在cell、nature、science及其系列期刊等高水平杂志上发表论文102篇(第一署名单位论文58篇),申请专利114项,其中国际专利26项,专利授权70项,其中国际专利5项。 2013年,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发表sci论文864篇, 其中影响因子大于9分的52篇, 在《细胞》 (cell)、《自然》(nature)、《科学》 (science) 及其系列期刊上发表论文60篇,申请专利128项,其中国际专利28项,专利授权69 项,其中国际专利11项,通过与企业合作和成果转化, 签订合同金额3152万元,到账金额2597万元,其中技术转让和专利许可金额113 万元。 论文发表情况刊物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Science111113Nature12124Nature系列4751198Cell---4---1---2Cell 系列311433EMBO J---21---2---PNAS3889613Plant Cell164334合计133121292439资料来源: 《Cell Research》 《Cell Research 》(《细胞研究》)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与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共同主办,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生命科学期刊社承办,是一家以全英文形式出版、编辑和发行原创性研究论文、学科综述及快报的国际性学术月刊。 2013年7月30日,据美国汤森路透集团(Thomson Reuters)发布的最新期刊引证报告(2013版)显示,Cell Research(《细胞研究》)影响因子提升至11.981,在SCI收录的185种国际细胞生物学领域期刊中影响因子排名第13位,在同领域亚太地区学术期刊中排名第一。 《Molecular Plant》 《Molecular Plant》( 《分子植物》)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和中国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会,2013年度影响因子为6.605,处于q1水平,在sci收录的196种国际植物科学领域期刊中影响因子排名第8,该杂志在BIOCHEMISTRY & MOLECULAR BIOLOGY(分子生物学) 同类期刊中的影响因子排名第43位。 《Acta Biochimica etBiophysica Sinica》 《ActabiochimicaetbiophysicaSinica》(《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创刊于2004年,月刊,被PubMed收录,被SCI收录,其研究领域为: 生物化学、生物物理,主办单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和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2014年SCI影响因子:2.191。 《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 《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 《分子细胞生物学报》)主办单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2014年SCI影响因子:6.771,2013年度影响因子为8.432, 处于q1水平。 《Neuroscience Bulletin》 《Neuroscience Bulletin》( 《神经科学通报》)主办单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二军医大学,2014年SCI影响因子:2.509。 《Cell Discovery》 《Cell Discovery》主办单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 、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 《生理学报》 《生理学报》是由中国生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中英文兼登的学术刊物,该刊为双月刊,主要刊登生理学和相关生命科学的研究论文、研究快报、实验技术及以本人研究工作为主的综述。该刊的前身是《中国生理学杂志》,于1927年创刊,是中国最早出版的生理学学术期刊。从1953年起,改名为《生理学报》。 《生理学报》被美国“Medline/PubMed”、“Biological Abstracts”、“Chemical Abstracts”、“Index Medicus”、 “BIOSIS Previews”、荷兰“Excerpta Medica”、“Scopus”、波兰“Index Copernicus”、“日本科技文献速报”,“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和“俄罗斯文摘”以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期刊网等国内外检索期刊或数据库收录,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生物类核心期刊。 《生理学报》在1999年荣获国家期刊界最高奖项——首届“国家期刊奖”;2000年获中国科学院优秀科技期刊特别奖;2001年入选双奖期刊“中国期刊方阵”。2003年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2005年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科技期刊”。2009年荣获“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称号。2005~2012年多次入选“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和“中国精品科技期刊”行列。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创刊于1979年,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和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共同主办,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专业性学术期刊。该刊是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被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等收录;国际上,被六大检索系统之一的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同时,该刊被列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参考书目之一。 《植物生理学报》 《植物生理学报》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植物生理学通讯》由2011年更名为《植物生理学报》,英文刊名为Plant Physiology Journal。期刊荣获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植物学类”核心期刊;为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被CA、AJ和JI等收录;入选2012年华东地区优秀期刊。2006~2012年连续7年被评为中国科协精品期刊。 《生命科学》 《生命科学》隶属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1988年创刊,原刊名为《生物学信息》内部发行;1992年起更名为《生命科学》,公开发行,CN31-1600/Q,大16开,96页,是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物科学部、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和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全国性、公开发行的学术性、综合类期刊。自2004年第1期起,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收录,即被评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08年被收录为“中文核心期刊”。 《生命科学》荣获第二届上海市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被“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和“台湾华艺CEPS中文电子期刊服务”收录。 《生命的化学》 《生命的化学》创刊于1980年,双月刊,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中文核心期刊(2004版、2008版),已被CA 化学文摘(美)(2011)、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2013)、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13-2014年度)等数据库收录。

不是很清楚。

高三学生发表论文

学术论文在指导科学决策,评价科研绩效,分配科技资源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我整理了高中生发表学术论文,有兴趣的亲可以来阅读一下!

美国宪法与学术自由

一、引言:美国学术自由的历史渊源

北美在殖民地建立初期就出现了大学。但与后来其他许多国家成文宪法不同的是,美国立宪时并未把学术自由确立为学者或学术机构的权利,以防止其受到政府或者社会利益集团的任意干涉。[1] 学术自由作为宪法权利首先是大陆国家宪法的创造。1850年普鲁士宪法就规定:“科学及其教学应该是自由的”。学术自由观念在美国的确立与传播,则在这很大程度上得归功于一大批19世纪中叶留德美国人回国后致力于建设现代大学、维护学术自由努力的结果。[2]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几起学校当局因为教员个人的学术观点触怒了某些利益集团,并导致校方在利益团体压力之下解聘教员的事件发生之后,美国大学的教员们逐渐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并尝试通过教授们的公开结社来保证学术自由,争取学者不因为学术研究而遭受职业风险的保障。这就是1915年美国大学教授协会(AAUP)的建立。它的主要措施是组织对解聘教授事件的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并予以公布,从而参与形成公共舆论,迫使大学在一定程度认可并接受学术自由的价值。它们还制定并发布自己的学术自由标准,根据社会情况的变化,不断更新着教授们对于学术自由的理解。这些规则后来在很多时候都得到了学校管理当局的尊重。[3]

然而,美国宪法作为一部公法,除了第13修正案禁止任何人蓄奴以外,它主要针对的是政府而不是对公民私人设定义务。所以不论怎样解释宪法,它都不能直接限制利益团体对大学的学术研究进行干涉。学术自由要有机会进入宪法的视野,必须以政府权力对大学的任意渗透和控制为契机。从一战开始,美国左翼运动的出现,使社会中的某些人产生了对于“红祸”的极大恐惧,一些限制左翼活动的立法也就随之出现。某些大学教员因为这些立法而被解雇。这也就使教授们的学术自由与政府的立法权力发生了直接的冲突。而宪法本是一张控制政府权力范围的法网,其职责就是为公权力划定界限。所以,当案件最终进入最高法院的那一刻,就开启了美国宪法中学术自由权利的历史。

二、学术自由的宪法保护:对相关宪法判例史的简单梳理

(1)个人学术自由权利的确立:少数意见转变为多数意见的历史

最高法院的判决中第一次出现学术自由(academic freedom)的概念是在1952年的阿德勒案中。[4]一项纽约州的立法规定教授、倡议以武力推翻政府或者作为这种组织成员的人,将被认为不适于被公共教育系统雇佣。它命令大学的董事会应当在经过告知和听证之后,确定这种组织的名单,并且把作为这类组织的成员身份作为不适于在公共教育机构任职的初步证据。原告阿德勒主张该法违宪,构成了对其言论自由以及作为或试图成为公共教育机构雇员的人的集会权的侵犯。此外,纽约州法对不称职的初步证据规定,违反了第14修正案的正当程序条款。最高法院以6:3的表决结果否定了原告的主张。明顿法官代表法院多数的意见认为教育当局作为市政雇主(municipal employer),不能被排除对那些能证明其雇员对公共服务而言是否称职的事项的调查权;而且也不存在违反程序性正当程序的问题,因为作为利益受损的一方,原告在程序中已经被给予了提供相反证据的机会。

布莱克和道格拉斯法官的反对意见认为国家的公共教育机构的确不能成为共产主义活动的细胞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教条的讲坛,但原告应该只因为其在教育系统中的公开行为而被认定有罪。本案异议中第一次提出了学术自由的概念。异议认为,州法确定的程序导致因结社而有罪的结果,这与美国社会的原则格格不入。而且一旦社团被初步认定为具有“颠覆”的嫌疑,就导致了对她个人的听证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州法的这种程序对于学术自由产生了巨大的损害。任何社团的建立都有可能是为了反对一股歇斯底里的潮流或者因支持一项不受欢迎的计划而具有嫌疑。这样的组织中就可能有共产党的渗透和参与,他们的出现可能传染整个组织,(而使组织看上去具有颠覆嫌疑),即使组织的计划实际上并不违法。但州法的规定使任何一个陷入该组织的成员都几乎可以被认定为有罪,因而个人必然倾向于在那些表达争论的社团面前退缩。在州法下发生的一切与在一个警察国家下发生的一切一样,所有的教员都受到持续的监视,对他们过去的仔细排查可以找到其不忠的标志,他们的言辞意见将被认为可以提供“危险思想”的线索,在这样的环境中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学术自由。

在1957年的斯威齐诉新罕布什尔州案中[5],支持学术自由的观点开始出现在了法院的多元意见中,并对学术自由宪法地位有了进一步的肯定。斯威齐是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师从约瑟夫•熊彼特。毕业后曾任教于哈佛大学,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进修期间接触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学术研究志趣发生了根本转向,时任新罕布什尔大学客座教授。因为在州大学发表了一场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演讲,根据该州1951年的《颠覆活动法》,州总检察长对上诉人启动了颠覆行为调查。虽然被当作颠覆活动的证人,被传唤至总检察长前,回答了包括他本人是否为共产党在内的一系列问题,但他拒绝告知他所知的关于进步党(Progressive Party)及其成员的情况以及他在州大学发表的演讲的有关问题,他认为这侵犯了第一修正案的言论自由。总检察长向地区法院申请强制其回答并获得强制令,但仍遭拒绝,地区法院判决其构成藐视法庭罪。

沃伦、布莱克、道格拉斯和布伦南法官认为州立法机关缺乏权力要求证人告知总检察长想获知的任何信息的权力。仅仅传唤证人,并强迫他违背其意愿,揭示他以往表达和结社的本质(to disclose the nature of his past expressions and associations),就可以被认为是政府在这些领域进行干预的措施,但这里却存在着《权利法案》和第14修正案所保护的权利,毫无疑问这是对于上诉人学术自由和政治表达的侵犯。在这些领域政府应该对其侵犯极度保留、克制。

法兰克福特和哈伦法官的赞同意见同意多数的判决结果,认为要求证人回答问题侵犯了宪法保护的学术自由和政治自由;并且,州没有为这种侵犯提供基于保护州利益的正当化理由。赞同意见对学术自由有了更丰富的阐释:自然科学需要在假设与推断中成长,我们所谓的社会科学更是如此。为了社会的善,如果理解的确是一种非常关键的社会需要,那么对于社会的研究、思考就必须尽可能的不受约束。政治权力必须戒除对于这类追求明智的政府管理和人民福利的(学术)活动的侵犯,除非理由是紧迫的和不可抗拒的。基于一大群显著的证据,基于自由社会对自由大学的依赖性,上述论断是不言而喻的。这就意味着大学中的知识生活必须排除政府的干扰。

在1967年的凯伊锡安诉董事会案中,学术自由作为第一修正案特别关注的地位得到了多数意见的完全肯定,从而具有了先例的效力。[6]该案推翻了1952年的阿德勒案判决。本案的上诉人是州立大学教员。按照纽约州法,他们被要求签署保证书声明自己不是共产党;每个人都被通知拒绝签署的结果就是解雇。州以此防止其雇员中出现颠覆分子。最高法院以5:4的表决结果判决州法违宪。布伦南法官传达的多数意见认为,州法规定的具有煽动性言辞即可解雇教员的条款因其模糊性而违宪,因为没有教员能够把握对抽象教条的陈述与直接煽动的界限。州法禁止雇佣任何鼓励或者散发鼓励暴力推翻政府材料的人因其模糊性而违宪,因为它可能也禁止雇佣宣传抽象原则的人;州法规定共产党身份既构成不适合担任公职的初步证据,违宪地剥夺了结社自由,因为其不允许提供自己并非积极党员或缺乏促进非法目标的意图之抗辩。

多数意见高度肯定了学术自由的地位,认为我们的国家致力于保卫学术自由,它是一种对我们而不只是对有关教员而言至高无上的价值。学术自由是第一修正案的特别关注,它完全不能容忍法律在课堂之上建立正统观念。教室就是思想的自由市场。美国大学中自由的重要性是不证自明的。没有人可以低估在一个民主国家中这些教育青年的人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给我们大学中的知识领袖们穿紧身衣只会使国家的未来陷于危机之中。而且也没有什么教育的领域已经被人类如此了解,以至于不会再有任何新的发现了。在社会科学中尤其如此,因为鲜有什么原则被认为是绝对的。学术不可能在一个充满怀疑与猜忌的氛围中兴旺发达。教员和学生都必须可以自由的调查、学习和评价,以得到新的成长和理解。否则文明就要陷于停滞并死亡。

至此,学术自由作为第一修正案的核心价值之一被彻底确立起来,面对立法对于学术自由的侵犯,公民可以寻求宪法的保护。在1985年的一个案例中,学术自由权的内涵再次获得最高法院的讨论,确认了机构自治也是学术自由的重要方面。[7]最高法院认为,学术自由的兴旺不只依赖于教员和学生自由和独立的思想交流,也在不同的层面依赖于学院的自主决定;基于学术理由决定接收谁入校学习的裁量权是大学的四项基本自由之一;在决定学生的学术表现和他们的晋级与毕业方面,大学教员必须有一种最宽泛的裁量权;当法院被要求审查这种学术决定的实质时,法官必须对教员的专业判断展示最大限度的尊重;除非证明负责的委员会或个人实际上没有执行专业判断,偏离了公认的学术规范,否则法官显然不能推翻他们的决定。

(2)学术自由的发展:自由的限度所在

经历了权利确立与扩充的时期之后,对学术自由的讨论一定程度上转向了对其界限的认识。没有不受限制的权利,否则人类的和谐共处就不可能。所以就应当避限制那种以学术自由的名义为自己的任性而为做掩护的情形。

在1987年的一个案例中,出现了政府以学术自由为名变相支持某种宗教信仰而违反立教条款的情况。[8]一项路易斯安娜州的法律要求州的公共学校必须平衡对待“创世科学”与“演化科学”。州法把这两种科学定义为证明创世和演化的科学证据以及由这些科学证据得出的推论,但并没有定义何为“创世”和“演化”。州法要求只要一种科学被教授,公共学校就必须教授另一种科学。为了“创世科学”,课程指导和研究服务才被发展和支持;禁止学校董事会歧视任何选择作为创世科学家或教授创世主义的人。州法宣称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学术自由。公立学校学生的家长、老师和宗教领袖起诉州法违反了立教条款。最高法院的多数意见认为根据先例,如果立法机关的立法缺乏世俗目的,而证据证明立法被设计去推进特定的宗教教条或禁止教授某些教派所厌恶的科学理论,就违反了立教条款。最高法院发现本案中州法通过在公共教育的整体中以要么完全排斥演化论、要么反对演化论的宗教观点必须得到同时展现的方式来推进一种宗教教条;州法也没有推进其所宣称的保护学术自由的目标。因此,州法被认为试图利用政府的象征性和财政性支持以达成一种宗教目的,故而违反了立教条款。

在1990年的宾夕法尼亚大学诉平等就业机会委员会案中,对私立大学的学术自由,最高法院的解释倾向于限制其内涵。[9]显示了学术自由必须与其他宪法价值相协调的要求,也就更不能容许大学以宽泛的“学术自由”为名主张性别、种族等就业歧视。Rosalie Tung是私立的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美籍华人副教授,宾大拒绝了她的聘用申请。她向平等就业机会委员会提出控告,认为该拒绝是为1964年《民权法》所禁止的基于种族、性别、和国别(national origin)的歧视。在该委员会的调查中,根据立法授权,委员会向宾大发出了传票,要求提供Tung和其他五位据称获得优待的男性教员的任职评审文件。宾大要求委员会修改传票,排除调取“保密的同行评审信息”。宾大主张政策考量和第一修正案的学术自由原则要求承认宾大具有一项适格的特权,或者委员会应当采取一种平衡的进路(balancing approach),只有在证明具备超越于相关性的特殊理由时,才能调取同行评审材料(peer review materials)。

布莱克门法官传达了最高法院的一致意见,否定了宾大的主张。认为大学并不具备可以抗辩公开在聘任决定中与基于性别、种族、国别歧视指控相关的同行评审材料之义务的任何特权;并且因为委员会的传票是内容中性的,既没有命令大学内的演讲偏离或靠近某个主题或观点,也没有在禁止国别、性别、种族歧视之外为大学选择教员提供任何实质的标准,所以宾大主张其第一修正案的学术自由权所受到的侵犯是微不足道的。公开同行评审材料将会危害对于同行评审过程至关重要的保密性,使得大学获得与学术理由相关的信息来建立自己的聘任决定变得更加困难,这种危害是推测性的;至多只能在所主张权利缺位的情况下逐渐产生。

宾大所主张的特权也根本不能基于第一修正案的“学术自由”,宾大对学术自由方面本院判例法的依赖实际上是错置的。学术自由应对的是政府基于内容对大学演讲的控制以及对按照学术理由任命教员权利的侵犯问题。上诉人并没有主张任何内容管制问题,而是说公开同行评审材料会导致“教学和研究水平下降”。在任何情况下,学术自由都不能包括宾大主张的扩及同行评审材料保密的要求上。如果宾大的主张能被接受,那么许多普遍适用的法律,比如税法,都可以被认为在影响大学雇佣的情况下而侵犯了第一修正案的学术自由。

三、美国宪法对学术自由保护的启示

通过对联邦最高法院相关案件的粗浅梳理,我们可以初步总结出美国宪法在保护学术自由方面的某些特征。学术自由作为一种现代社会价值本身就是一个内涵丰富,有时甚至存在内在价值张力的复杂体系。这就决定了对于学术自由的宪法保护绝对不只是第一修正案独自能够承担的。实际上,学术自由内部不同的价值要求,使得宪法的不同部分都可能起到保护学术自由价值的功能,即使并非以保护学术自由为名。对法人财产权的保障即是一例,在学术自由概念正式进入法院并得到承认之前,它实际上起到了保护学术机构自治性的功能。[10]总之,宪法已经在国家与学者个人的矛盾冲突面前,摆明了自己的立场。

学术自由的概念,其中所包含的需要处理的问题可能更为复杂:如何平衡政府、学校、教员、学生四方的关系,从而使得学术能够在这“四角关系”难免的纠葛下获得一种不断发展与持续成长的自由感觉。当学术自由作为一种社会价值而不单只是一种宪法权利时,它就有着更加丰富的内涵:对于学生,学术自由可以意味着学习与研究的自由,包括一定范围内的选课与听讲的自由;对于教员,则可以意味着自由的研究问题、授课、并发表研究成果,具备相应的职业保障,不因正当的科研行为而遭到不公正待遇;对于教育机构,学术自由可意味着自由选定科研项目,实行学术自治,按照学术标准选任与评定教职人员等级,不受外界压力的影响。

所以,可以说,存在着包括政府与社会在内的对学术自由各种各样潜在的侵犯者,也就存在着多样化的学术自由要求。而显然,并非所有的这些要求都能立刻,以及应当成为宪法加以保护的对象。比如在今天,对于教员学术自由更大的侵害可能并非来自陷入“颠覆”恐惧的政府权力,而是来自大学管理层和学术同行的偏见与敌意。除了公立大学可视为政府机构要服从宪法之外,私立大学与学术同行都作为私方而通常不能成为宪法约束的对象,但这却并不妨碍他们侵犯学术自由;相反,这给他们提供了方便。比如,对某些激进主义研究倾向的敌意,就导致在一个同行评价对于学者学术事业发展日渐重要的学术环境里,它们在大学中的生存空间日渐受到压缩。[11]虽然,立法或许会主张学术自由的价值而对私人任意的歧视与敌意加以控制。但与19世纪末的种族歧视案类似,法院也会主张也是自然而形成的社会歧视不是法律能够消除的。[12]虽然该案所代表的宪法理论被推翻了,但是与种族偏见相比,这样的理由,用来证成伪装在学术外衣下的偏见、甚至学术政治斗争似乎是可行的。因为法院只能根据是否偏离公认的学术标准来审查学术决定。[13]但问题是公认的学术标准本身可能就是偏见的伪装。实际上,正是社会自治与自我协调的无效性,才导致了社会向立法寻求保护,有动力向法院寻求救济;而司法也有责任以立法和宪法来保护失调的社会机制下无法得到保障的某些价值。这就说明了在某些情况下,学术自由的宪法保护边界应当有继续拓展的可能

可以预见到的是,一些形式化的教条原则根本不能成为宪法拓展自己保障范围的障碍。比如同行歧视问题,就应该区分真正严肃的学术评判与那些打着学术旗号却实际上以纯粹的敌意和偏见、甚至教职分配、职级评定等等方面的私人利益为根据的任意评价。认为学者的判断都是来自科学与理性,从来没有任何偏见的看法是不可能通过事实得到检验的。尤其对于州立大学来讲,作为“政府雇员”的激进主义教员,作为一种“离散与孤立”、因而民主过程可能无法有效保护的少数。[14]如果同行评审可以被认为实际上发挥了替代作为雇主的州立大学进行雇佣决策的功能,比如同行多数决定什么刊物才具有学术价值,而一些登载激进主义研究的刊物长期因为偏见而得不到承认,导致学者在任职评级时相关的学术贡献不能获得认定;并对学者个人产生了极大的压力,以至于如果不转变研究方向,其学术生涯就不能持续下去。这时,依据宪法及相关判例,同行因其实际上的具有决定意义的“雇佣权力”也就可以被施加禁止特定就业歧视与禁止侵犯言论自由的义务。[15] 当然,正如,毕克尔所言,在这个过程中,法院应当采取“深思熟虑的速度”,应给政治机构和整个社会、尤其是是学术界在法院宣布“权利的原则”之后进行另一类的复审工作留下探讨与对话的空间。[16]以使学术自治的本质不会受到司法能动的侵害,正如一位法官所说:学术自由的观念,其根基是在学术著作中,而不是在法院[17];但是司法本身的价值也就是在多数人因秉持自己的独到观念而歧视少数人时为少数提供救济。拿捏好司法能动的尺度,的确是一门需要高超政治智慧与法律素养的裁判技术。

在这个领域,宪法保护、立法保护是与社会自我维护的界限必将处于变动不居的状态之中。最终的发展很可能取决于人心民意的走向,也就是“大众宪法观”;毕竟社会运动、政治、经济以及更多的因素引导着我们对宪法的理解,也决定了宪法的含义。[18]

注释:

[1]比如现在的“八二宪法”第47条“文化活动自由条款”就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2]参见赵叶珠,“移植与创新:德国学术自由理念在美国的嬗变”,载《现代大学教育》,2010年第6期。

[3]参见李子江,“学术自由的危机与抗争:1860至1960年的美国大学”,载《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年第5期。

[4]Adler v. Board of Education,342 U.S. 485.

[5]SWEEZY v. NEW HAMPSHIRE,354 U.S. 234.

[6]Keyishian v. Bd. of Regents,385 U.S. 589.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高中生发表学术论文

不得不说唐朝,那是风流的年代。吏治清明,百花争鸣的诗坛,文化与经济发达。宽松的政治环境催生了一大批杰出的诗人。山水派,田园派,写实言虚,无所不及。辽阔而又奇美的山水环境,诞生了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俊逸。得意或失意,命途多舛或仕途坦荡。诗人们的境遇是不同的。由此人生也是大不相同。有失意的李白,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诗人的酒量是值得称赞的,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诗句正好印证了这一点。然而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多少丧乱中沦亡了的人,处于战乱,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叛乱,山河破碎。连繁华的长安也是荒草凄凄,人烟绝迹。唐明皇去了四川,捧为手中之宝的杨玉环在马嵬坡下含泪自尽,由此留下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如卢家有莫愁的千古遗恨,读之让人感慨。当他们在高高的殿堂上寻欢作乐时。如果想到会有这么一天,该是怎么样的遗憾与悔恨呢?然而我们只能扼腕叹息了。

运用文字进行创作是文学的基础,我记得作家莫言在演讲词中的最后一段,意味深长的提了一句:文学的用处,就是它毫无用处。我想一千个人,看到此句,会有一千种感想,一千种理解,一千种意味。以至于余味悠长。

让我们回顾战国时期列御冦写的《列子·汤问》,其中《愚公移山》一文刻画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地而将山挪走的伟大形象。即使放到如今科技发达的时代,有汽车有飞机,如果你家门前有太行山和王屋山两座大山,两座山高有一万多丈,宽有七百里,先不说每天开车绕远路要花费多少时间,就光整日坐在家中想想也足够你悲伤了,好在最后因愚公坚定。为民着想的心感动天地,于是天帝点将使山移。使愚公安享晚年,福及子孙,这难道不是一种享受吗?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他失去了父母的关爱与家庭的温暖,却得到了千古美名;文成进藏,远嫁吐蕃,她失去了亲人的关怀,失去了在皇宫里的欢乐,舒适的生活,却得到了西藏人民的爱戴和尊敬,也得到了坚贞纯洁而伟大的爱情,更换得了汉藏两族人民世代和平和友爱的情谊;保尔柯擦金为了祖国的安宁与繁荣,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失去了健康,成了残疾人,但他“残疾”,却不“残废”,他得到了千千万万青少年、中年、老年人的尊敬与崇拜,李大钊为了共产主义事业,在中国大地上第一个扛起社会主义大旗,他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却得到了后世千万人民的尊敬。这些代代相传的历史事实难道还不够说明悲伤也成为一种享受吗?

如今,钓鱼岛事件,贪污事件,房姐事件等,不都让我们感到悲伤么!但我们真的能让邻国的觊觎和国内的不正之风停止我们前进的脚步吗?虽然我们为此感到悲伤,但同时也给我们每个人当头一棒,告诫每一位中国人我们不能成为东郭先生,对待敌人只有猎枪而不是好酒好菜,这些惨痛的教训,难道不是悲伤带给我们的警醒吗?

悲伤与享受,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绝对对立的两个概念,其实,这两件事是有密切联系的,互相依存的,互为因果的,说极端了,便是一而二,二而一者也。两千年前的老子已经发现了,他说:“祸兮福之所待,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老子的福就是享受,他的祸就是倒霉。因此悲伤与享受并不截然对立,有时悲伤的同时也是一种享受。

——叔本华

不同言论逐渐弥漫了当今社会,有各持己见的互不相扰,也有剑走偏锋的针锋相对。如何在取舍之间寻见正确的答案,着实要下一番功夫。你说,未必真,我说,未必对,他说,未必实。

关乎现下社会弊端的讨论随处可闻,新闻媒体网络等介质的发展推动了全民言论时代的到来。人们只要端坐小小机器前,手指轻敲键盘,就能发表自身的观点。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表达欲,也尊重了所有人言论的自由。“网民”成了中国的第三方驻扎人群,这是时代的决定,无可厚非。但恰恰是这第三方的加入使得原本浮华的社会更加焦躁不安,人人都能说,也使得迟早会应了那句老话“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空间上的距离,认知上的距离,造成了言论上的距离,真实与虚假的距离。能佐证此观点的例子不胜枚举,也就不再举。

若是将与自身无多大关系的第三方撇置一旁,就还剩下一方朋友圈。换言之,就是第二方人群,通常所说的“你”。对于这些“你”所说的言语,我们通常报以更大的信任,至少说这话的人存在于面前切实可见,比起远方的第三方空间看似要实在得多。因为作为生活的初学者,我们的一切认知来源于生活,身旁的朋友自然成了我们认知世界最为重要的渠道。透过他人的双眼拓展自我,是不可置疑的生存法则,没有任何人可以生活在自我的世界。我们又该怀着怎样的心态对待这些“你说”呢?大多数人有自我的一套判断标准,朋友或是亲人在眼中或是心里被分成了三六九等,取九舍三。面对不同人的不同思维方式,我们无权干涉,更无法妄加评论。

反复玩味“他说”、“你说”,总有餐桌上被他人夹过舍之之物之感。这些取之于他人之物必将立足于他人。如此思考,慢慢产生了时间静止,唯有我在的觉知。这种“觉知”让我与现实拉开一段不小的距离,以至于使我有时间去想想语言本初的意义。

如若要谈社会对“话语权”的隐形争夺,则避不开对其本质的解读。语言文字自发明之始,就是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想法的媒介。通过语言,内心的想法得以表达,相对的,理解体会他人的心境也成为可能。语言的重要性从我们面对陌生世界的第一刻就开始体现,广义言之,哭是所有人的第一语言,也是生命最初的见证者。如若说是狭义的语言,从开始呢喃的“爸爸妈妈”,到最后的一句“再见保重”,语言无不是贯穿我们整个生命的东西。

既然语言有如此重要性,且按照耳听八方而博见广闻的观点,我们确是该取万家之言,方能知明而行无过矣。然而对于当今言论的方式,我却要打上一个问号,驳了大众的想法。

我并不反对“兼容并包”的理论,那又为何自称为悖论呢?一是当今社会并未达到我们的理想的境地,二是不同的价值取向已经偏离了是非观判断的本身。这恰好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我说”在他人那会成为“你说”和“他说”的潜藏矛盾。除自身以外的空间有着铺天漫地的言辞,到处充满的是别人的想法。这些想法指引着你认识事物,而它绝非你内心本真的想法。此类情况一多,就成了鲁迅先生在《文化偏至论》中所说的“社会憔悴”。

其实,我们生活的环境还存在第一方人群,就是常常被我们忽略的自身。面对任何事任何人我们都会有自己想要表达的第一观点,称为“我说”。只不过这些最朴真的藏识,往往因为外界的主流意识形态而被掩埋。因为我们并非专家学者,有发言权却没有多少分量,既然言多必有失,那还不如沉默来得保险。于是随意附和几句,成了一个个“规训个体”。

前北大校长蔡元培曾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一文中提到,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养成“自由人格”。从自由人格认识到自我的独特性,从而实现自我个性的超越。从中我们可以理解到为何我们身处社会却可以不被其他言论所左右,具有自由人格的个体应该既存在于社会群体当中,同时也应该区别于社会共性。从“你说”、“他说”中摆脱出来,形成具有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意志的“我说”。人只有完成两层障碍的突破,才能超越自身,达到自由之境。

既然“我说”能培养“自由人格”,由此发展为“自由思想”和“自由意志”。那何必要将“我说”湮没在“他说”、“你说”之后?自由是人的灵魂,也唯有自由之人方能成为世界的认知者、价值的判断者和生命的。

你说他说谁说

他说你说我说

我说他说谁说

谁说你说我说

管他谁说的

听我们的

关于你说我说他说的讨论到此作结,以上言论,都是我说。

高三学生论文发表

学术论文在指导科学决策,评价科研绩效,分配科技资源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我整理了高中生发表学术论文,有兴趣的亲可以来阅读一下!

美国宪法与学术自由

一、引言:美国学术自由的历史渊源

北美在殖民地建立初期就出现了大学。但与后来其他许多国家成文宪法不同的是,美国立宪时并未把学术自由确立为学者或学术机构的权利,以防止其受到政府或者社会利益集团的任意干涉。[1] 学术自由作为宪法权利首先是大陆国家宪法的创造。1850年普鲁士宪法就规定:“科学及其教学应该是自由的”。学术自由观念在美国的确立与传播,则在这很大程度上得归功于一大批19世纪中叶留德美国人回国后致力于建设现代大学、维护学术自由努力的结果。[2]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几起学校当局因为教员个人的学术观点触怒了某些利益集团,并导致校方在利益团体压力之下解聘教员的事件发生之后,美国大学的教员们逐渐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并尝试通过教授们的公开结社来保证学术自由,争取学者不因为学术研究而遭受职业风险的保障。这就是1915年美国大学教授协会(AAUP)的建立。它的主要措施是组织对解聘教授事件的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并予以公布,从而参与形成公共舆论,迫使大学在一定程度认可并接受学术自由的价值。它们还制定并发布自己的学术自由标准,根据社会情况的变化,不断更新着教授们对于学术自由的理解。这些规则后来在很多时候都得到了学校管理当局的尊重。[3]

然而,美国宪法作为一部公法,除了第13修正案禁止任何人蓄奴以外,它主要针对的是政府而不是对公民私人设定义务。所以不论怎样解释宪法,它都不能直接限制利益团体对大学的学术研究进行干涉。学术自由要有机会进入宪法的视野,必须以政府权力对大学的任意渗透和控制为契机。从一战开始,美国左翼运动的出现,使社会中的某些人产生了对于“红祸”的极大恐惧,一些限制左翼活动的立法也就随之出现。某些大学教员因为这些立法而被解雇。这也就使教授们的学术自由与政府的立法权力发生了直接的冲突。而宪法本是一张控制政府权力范围的法网,其职责就是为公权力划定界限。所以,当案件最终进入最高法院的那一刻,就开启了美国宪法中学术自由权利的历史。

二、学术自由的宪法保护:对相关宪法判例史的简单梳理

(1)个人学术自由权利的确立:少数意见转变为多数意见的历史

最高法院的判决中第一次出现学术自由(academic freedom)的概念是在1952年的阿德勒案中。[4]一项纽约州的立法规定教授、倡议以武力推翻政府或者作为这种组织成员的人,将被认为不适于被公共教育系统雇佣。它命令大学的董事会应当在经过告知和听证之后,确定这种组织的名单,并且把作为这类组织的成员身份作为不适于在公共教育机构任职的初步证据。原告阿德勒主张该法违宪,构成了对其言论自由以及作为或试图成为公共教育机构雇员的人的集会权的侵犯。此外,纽约州法对不称职的初步证据规定,违反了第14修正案的正当程序条款。最高法院以6:3的表决结果否定了原告的主张。明顿法官代表法院多数的意见认为教育当局作为市政雇主(municipal employer),不能被排除对那些能证明其雇员对公共服务而言是否称职的事项的调查权;而且也不存在违反程序性正当程序的问题,因为作为利益受损的一方,原告在程序中已经被给予了提供相反证据的机会。

布莱克和道格拉斯法官的反对意见认为国家的公共教育机构的确不能成为共产主义活动的细胞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教条的讲坛,但原告应该只因为其在教育系统中的公开行为而被认定有罪。本案异议中第一次提出了学术自由的概念。异议认为,州法确定的程序导致因结社而有罪的结果,这与美国社会的原则格格不入。而且一旦社团被初步认定为具有“颠覆”的嫌疑,就导致了对她个人的听证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州法的这种程序对于学术自由产生了巨大的损害。任何社团的建立都有可能是为了反对一股歇斯底里的潮流或者因支持一项不受欢迎的计划而具有嫌疑。这样的组织中就可能有共产党的渗透和参与,他们的出现可能传染整个组织,(而使组织看上去具有颠覆嫌疑),即使组织的计划实际上并不违法。但州法的规定使任何一个陷入该组织的成员都几乎可以被认定为有罪,因而个人必然倾向于在那些表达争论的社团面前退缩。在州法下发生的一切与在一个警察国家下发生的一切一样,所有的教员都受到持续的监视,对他们过去的仔细排查可以找到其不忠的标志,他们的言辞意见将被认为可以提供“危险思想”的线索,在这样的环境中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学术自由。

在1957年的斯威齐诉新罕布什尔州案中[5],支持学术自由的观点开始出现在了法院的多元意见中,并对学术自由宪法地位有了进一步的肯定。斯威齐是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师从约瑟夫•熊彼特。毕业后曾任教于哈佛大学,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进修期间接触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学术研究志趣发生了根本转向,时任新罕布什尔大学客座教授。因为在州大学发表了一场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演讲,根据该州1951年的《颠覆活动法》,州总检察长对上诉人启动了颠覆行为调查。虽然被当作颠覆活动的证人,被传唤至总检察长前,回答了包括他本人是否为共产党在内的一系列问题,但他拒绝告知他所知的关于进步党(Progressive Party)及其成员的情况以及他在州大学发表的演讲的有关问题,他认为这侵犯了第一修正案的言论自由。总检察长向地区法院申请强制其回答并获得强制令,但仍遭拒绝,地区法院判决其构成藐视法庭罪。

沃伦、布莱克、道格拉斯和布伦南法官认为州立法机关缺乏权力要求证人告知总检察长想获知的任何信息的权力。仅仅传唤证人,并强迫他违背其意愿,揭示他以往表达和结社的本质(to disclose the nature of his past expressions and associations),就可以被认为是政府在这些领域进行干预的措施,但这里却存在着《权利法案》和第14修正案所保护的权利,毫无疑问这是对于上诉人学术自由和政治表达的侵犯。在这些领域政府应该对其侵犯极度保留、克制。

法兰克福特和哈伦法官的赞同意见同意多数的判决结果,认为要求证人回答问题侵犯了宪法保护的学术自由和政治自由;并且,州没有为这种侵犯提供基于保护州利益的正当化理由。赞同意见对学术自由有了更丰富的阐释:自然科学需要在假设与推断中成长,我们所谓的社会科学更是如此。为了社会的善,如果理解的确是一种非常关键的社会需要,那么对于社会的研究、思考就必须尽可能的不受约束。政治权力必须戒除对于这类追求明智的政府管理和人民福利的(学术)活动的侵犯,除非理由是紧迫的和不可抗拒的。基于一大群显著的证据,基于自由社会对自由大学的依赖性,上述论断是不言而喻的。这就意味着大学中的知识生活必须排除政府的干扰。

在1967年的凯伊锡安诉董事会案中,学术自由作为第一修正案特别关注的地位得到了多数意见的完全肯定,从而具有了先例的效力。[6]该案推翻了1952年的阿德勒案判决。本案的上诉人是州立大学教员。按照纽约州法,他们被要求签署保证书声明自己不是共产党;每个人都被通知拒绝签署的结果就是解雇。州以此防止其雇员中出现颠覆分子。最高法院以5:4的表决结果判决州法违宪。布伦南法官传达的多数意见认为,州法规定的具有煽动性言辞即可解雇教员的条款因其模糊性而违宪,因为没有教员能够把握对抽象教条的陈述与直接煽动的界限。州法禁止雇佣任何鼓励或者散发鼓励暴力推翻政府材料的人因其模糊性而违宪,因为它可能也禁止雇佣宣传抽象原则的人;州法规定共产党身份既构成不适合担任公职的初步证据,违宪地剥夺了结社自由,因为其不允许提供自己并非积极党员或缺乏促进非法目标的意图之抗辩。

多数意见高度肯定了学术自由的地位,认为我们的国家致力于保卫学术自由,它是一种对我们而不只是对有关教员而言至高无上的价值。学术自由是第一修正案的特别关注,它完全不能容忍法律在课堂之上建立正统观念。教室就是思想的自由市场。美国大学中自由的重要性是不证自明的。没有人可以低估在一个民主国家中这些教育青年的人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给我们大学中的知识领袖们穿紧身衣只会使国家的未来陷于危机之中。而且也没有什么教育的领域已经被人类如此了解,以至于不会再有任何新的发现了。在社会科学中尤其如此,因为鲜有什么原则被认为是绝对的。学术不可能在一个充满怀疑与猜忌的氛围中兴旺发达。教员和学生都必须可以自由的调查、学习和评价,以得到新的成长和理解。否则文明就要陷于停滞并死亡。

至此,学术自由作为第一修正案的核心价值之一被彻底确立起来,面对立法对于学术自由的侵犯,公民可以寻求宪法的保护。在1985年的一个案例中,学术自由权的内涵再次获得最高法院的讨论,确认了机构自治也是学术自由的重要方面。[7]最高法院认为,学术自由的兴旺不只依赖于教员和学生自由和独立的思想交流,也在不同的层面依赖于学院的自主决定;基于学术理由决定接收谁入校学习的裁量权是大学的四项基本自由之一;在决定学生的学术表现和他们的晋级与毕业方面,大学教员必须有一种最宽泛的裁量权;当法院被要求审查这种学术决定的实质时,法官必须对教员的专业判断展示最大限度的尊重;除非证明负责的委员会或个人实际上没有执行专业判断,偏离了公认的学术规范,否则法官显然不能推翻他们的决定。

(2)学术自由的发展:自由的限度所在

经历了权利确立与扩充的时期之后,对学术自由的讨论一定程度上转向了对其界限的认识。没有不受限制的权利,否则人类的和谐共处就不可能。所以就应当避限制那种以学术自由的名义为自己的任性而为做掩护的情形。

在1987年的一个案例中,出现了政府以学术自由为名变相支持某种宗教信仰而违反立教条款的情况。[8]一项路易斯安娜州的法律要求州的公共学校必须平衡对待“创世科学”与“演化科学”。州法把这两种科学定义为证明创世和演化的科学证据以及由这些科学证据得出的推论,但并没有定义何为“创世”和“演化”。州法要求只要一种科学被教授,公共学校就必须教授另一种科学。为了“创世科学”,课程指导和研究服务才被发展和支持;禁止学校董事会歧视任何选择作为创世科学家或教授创世主义的人。州法宣称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学术自由。公立学校学生的家长、老师和宗教领袖起诉州法违反了立教条款。最高法院的多数意见认为根据先例,如果立法机关的立法缺乏世俗目的,而证据证明立法被设计去推进特定的宗教教条或禁止教授某些教派所厌恶的科学理论,就违反了立教条款。最高法院发现本案中州法通过在公共教育的整体中以要么完全排斥演化论、要么反对演化论的宗教观点必须得到同时展现的方式来推进一种宗教教条;州法也没有推进其所宣称的保护学术自由的目标。因此,州法被认为试图利用政府的象征性和财政性支持以达成一种宗教目的,故而违反了立教条款。

在1990年的宾夕法尼亚大学诉平等就业机会委员会案中,对私立大学的学术自由,最高法院的解释倾向于限制其内涵。[9]显示了学术自由必须与其他宪法价值相协调的要求,也就更不能容许大学以宽泛的“学术自由”为名主张性别、种族等就业歧视。Rosalie Tung是私立的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美籍华人副教授,宾大拒绝了她的聘用申请。她向平等就业机会委员会提出控告,认为该拒绝是为1964年《民权法》所禁止的基于种族、性别、和国别(national origin)的歧视。在该委员会的调查中,根据立法授权,委员会向宾大发出了传票,要求提供Tung和其他五位据称获得优待的男性教员的任职评审文件。宾大要求委员会修改传票,排除调取“保密的同行评审信息”。宾大主张政策考量和第一修正案的学术自由原则要求承认宾大具有一项适格的特权,或者委员会应当采取一种平衡的进路(balancing approach),只有在证明具备超越于相关性的特殊理由时,才能调取同行评审材料(peer review materials)。

布莱克门法官传达了最高法院的一致意见,否定了宾大的主张。认为大学并不具备可以抗辩公开在聘任决定中与基于性别、种族、国别歧视指控相关的同行评审材料之义务的任何特权;并且因为委员会的传票是内容中性的,既没有命令大学内的演讲偏离或靠近某个主题或观点,也没有在禁止国别、性别、种族歧视之外为大学选择教员提供任何实质的标准,所以宾大主张其第一修正案的学术自由权所受到的侵犯是微不足道的。公开同行评审材料将会危害对于同行评审过程至关重要的保密性,使得大学获得与学术理由相关的信息来建立自己的聘任决定变得更加困难,这种危害是推测性的;至多只能在所主张权利缺位的情况下逐渐产生。

宾大所主张的特权也根本不能基于第一修正案的“学术自由”,宾大对学术自由方面本院判例法的依赖实际上是错置的。学术自由应对的是政府基于内容对大学演讲的控制以及对按照学术理由任命教员权利的侵犯问题。上诉人并没有主张任何内容管制问题,而是说公开同行评审材料会导致“教学和研究水平下降”。在任何情况下,学术自由都不能包括宾大主张的扩及同行评审材料保密的要求上。如果宾大的主张能被接受,那么许多普遍适用的法律,比如税法,都可以被认为在影响大学雇佣的情况下而侵犯了第一修正案的学术自由。

三、美国宪法对学术自由保护的启示

通过对联邦最高法院相关案件的粗浅梳理,我们可以初步总结出美国宪法在保护学术自由方面的某些特征。学术自由作为一种现代社会价值本身就是一个内涵丰富,有时甚至存在内在价值张力的复杂体系。这就决定了对于学术自由的宪法保护绝对不只是第一修正案独自能够承担的。实际上,学术自由内部不同的价值要求,使得宪法的不同部分都可能起到保护学术自由价值的功能,即使并非以保护学术自由为名。对法人财产权的保障即是一例,在学术自由概念正式进入法院并得到承认之前,它实际上起到了保护学术机构自治性的功能。[10]总之,宪法已经在国家与学者个人的矛盾冲突面前,摆明了自己的立场。

学术自由的概念,其中所包含的需要处理的问题可能更为复杂:如何平衡政府、学校、教员、学生四方的关系,从而使得学术能够在这“四角关系”难免的纠葛下获得一种不断发展与持续成长的自由感觉。当学术自由作为一种社会价值而不单只是一种宪法权利时,它就有着更加丰富的内涵:对于学生,学术自由可以意味着学习与研究的自由,包括一定范围内的选课与听讲的自由;对于教员,则可以意味着自由的研究问题、授课、并发表研究成果,具备相应的职业保障,不因正当的科研行为而遭到不公正待遇;对于教育机构,学术自由可意味着自由选定科研项目,实行学术自治,按照学术标准选任与评定教职人员等级,不受外界压力的影响。

所以,可以说,存在着包括政府与社会在内的对学术自由各种各样潜在的侵犯者,也就存在着多样化的学术自由要求。而显然,并非所有的这些要求都能立刻,以及应当成为宪法加以保护的对象。比如在今天,对于教员学术自由更大的侵害可能并非来自陷入“颠覆”恐惧的政府权力,而是来自大学管理层和学术同行的偏见与敌意。除了公立大学可视为政府机构要服从宪法之外,私立大学与学术同行都作为私方而通常不能成为宪法约束的对象,但这却并不妨碍他们侵犯学术自由;相反,这给他们提供了方便。比如,对某些激进主义研究倾向的敌意,就导致在一个同行评价对于学者学术事业发展日渐重要的学术环境里,它们在大学中的生存空间日渐受到压缩。[11]虽然,立法或许会主张学术自由的价值而对私人任意的歧视与敌意加以控制。但与19世纪末的种族歧视案类似,法院也会主张也是自然而形成的社会歧视不是法律能够消除的。[12]虽然该案所代表的宪法理论被推翻了,但是与种族偏见相比,这样的理由,用来证成伪装在学术外衣下的偏见、甚至学术政治斗争似乎是可行的。因为法院只能根据是否偏离公认的学术标准来审查学术决定。[13]但问题是公认的学术标准本身可能就是偏见的伪装。实际上,正是社会自治与自我协调的无效性,才导致了社会向立法寻求保护,有动力向法院寻求救济;而司法也有责任以立法和宪法来保护失调的社会机制下无法得到保障的某些价值。这就说明了在某些情况下,学术自由的宪法保护边界应当有继续拓展的可能

可以预见到的是,一些形式化的教条原则根本不能成为宪法拓展自己保障范围的障碍。比如同行歧视问题,就应该区分真正严肃的学术评判与那些打着学术旗号却实际上以纯粹的敌意和偏见、甚至教职分配、职级评定等等方面的私人利益为根据的任意评价。认为学者的判断都是来自科学与理性,从来没有任何偏见的看法是不可能通过事实得到检验的。尤其对于州立大学来讲,作为“政府雇员”的激进主义教员,作为一种“离散与孤立”、因而民主过程可能无法有效保护的少数。[14]如果同行评审可以被认为实际上发挥了替代作为雇主的州立大学进行雇佣决策的功能,比如同行多数决定什么刊物才具有学术价值,而一些登载激进主义研究的刊物长期因为偏见而得不到承认,导致学者在任职评级时相关的学术贡献不能获得认定;并对学者个人产生了极大的压力,以至于如果不转变研究方向,其学术生涯就不能持续下去。这时,依据宪法及相关判例,同行因其实际上的具有决定意义的“雇佣权力”也就可以被施加禁止特定就业歧视与禁止侵犯言论自由的义务。[15] 当然,正如,毕克尔所言,在这个过程中,法院应当采取“深思熟虑的速度”,应给政治机构和整个社会、尤其是是学术界在法院宣布“权利的原则”之后进行另一类的复审工作留下探讨与对话的空间。[16]以使学术自治的本质不会受到司法能动的侵害,正如一位法官所说:学术自由的观念,其根基是在学术著作中,而不是在法院[17];但是司法本身的价值也就是在多数人因秉持自己的独到观念而歧视少数人时为少数提供救济。拿捏好司法能动的尺度,的确是一门需要高超政治智慧与法律素养的裁判技术。

在这个领域,宪法保护、立法保护是与社会自我维护的界限必将处于变动不居的状态之中。最终的发展很可能取决于人心民意的走向,也就是“大众宪法观”;毕竟社会运动、政治、经济以及更多的因素引导着我们对宪法的理解,也决定了宪法的含义。[18]

注释:

[1]比如现在的“八二宪法”第47条“文化活动自由条款”就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2]参见赵叶珠,“移植与创新:德国学术自由理念在美国的嬗变”,载《现代大学教育》,2010年第6期。

[3]参见李子江,“学术自由的危机与抗争:1860至1960年的美国大学”,载《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年第5期。

[4]Adler v. Board of Education,342 U.S. 485.

[5]SWEEZY v. NEW HAMPSHIRE,354 U.S. 234.

[6]Keyishian v. Bd. of Regents,385 U.S. 589.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高中生发表学术论文

高中生可以发表论文。流程:1.代理/杂志社服务流程:2.论文写好并发给代理或者杂志社。(文章质量要有保证)3.根据论文字数内容和作者的发表意向确定所发表的期刊及费用。4、支付定金。5、杂志社进行审稿,审稿通过后邮寄给您稿件录用通知单。6、在你收到用稿通知后,三天内请付清余款,以确保你的论文能及时发表。7、杂志出刊后杂志社会给每个作者邮寄两本样刊,以供您使用。8至此,交易完成。

高三学生发表的论文

1.高三议论文范文700字左右 篇一

英国诗人约翰·多恩曾经说过:“一个民族最重要的不是少数仁人志士的追求,而是群众的向善向美。”县委书记廖俊波,把车子,饭桌当做办公桌,每天工作到深夜;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获得者马冬晗把每天早上6点到深夜1点的学习计划细致到分钟;乡村医生贺星龙,18年间出诊十七万次,摩托车里程数可绕地球3圈。无论是一心为民,还是钻研学术,以梦为马,有奋斗便是的工具,而时间是的见证者,岁月无言,唯石能语,一切的奋斗,终会得到收获。

奋斗是中国活力的注脚。

从“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到三十年不懈治沙的库布其模式;北京地铁4号线以1分43秒的发车效率将一批批上班族送往岗位;世界第一大港宁波舟山港将五大洲的货物送向世界各地。奋斗是中国活力的注脚。正是无数奋斗者的努力,构筑了中国迅猛而又温暖的发展。

奋斗是中国创新的动力。

年轻人挑大梁已经成为中国创新的隐形利器。在中国创新的沃土上,新一代的奋斗者正在全面接棒。无锡国家重点实验室里的双手,刚刚创造了单晶硅太阳能电池效率的记录;西安,被同行誉为“最年轻的设计大脑”的飞机研发团队,正在苍穹间为中国筑梦;成都,平均年龄三十出头的年轻人,刚刚研发处超导磁悬浮列车……这些青年可谓是社会的精神钙质,正是他们的奋斗,将个人的理想主义情怀和国家的需求联系起来,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建造正在全面发力。

奋斗是中国腾飞的希望。

鲁迅先生说过:“巨大的建筑总是由一木一石筑成的,我们何妨做那一木一石呢?”我们生逢其时,重任在肩,这是的际遇,也是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永葆青春理想主义情怀,将自身命运与国家发展联系起来,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国家发展添砖加瓦。

凡事过往,皆为序章。“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李大钊先生的疾呼仍在耳边,唯有奋斗,只为“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中国将会更加美好。

2.高三议论文范文700字左右 篇二

这句话是当今软件大王兼世界首富的比尔盖茨写给高中和大学毕业生的其中一句话,这句看似简单去极富有哲理性的话,没有经历的人是体会不到的。

多想和从前一样,咿咿呀呀的学语,在父母的呵护快乐生活入睡只需30秒父母千百遍呼喊你的名字,也可能不会醒来,我想干脆一辈子都呆在幼稚园算了。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时光不会因你倒流,日子不会因你停滞,这个世界上不会,这世界不会因你而停止转动,多你少你一个又如何,除了身边的人谁还会过多的在意你。活在当今,唯有奋斗可言。

从小学到高中放过了多少暑假呢,不记得了,只记得每次暑假都会玩的很开心终于解放啦,终于从地狱的牢笼里解脱出来,去ktv嗨歌,去精品店选饰品去品牌店里买东西,逛街下河扔下书包,这世界仿佛只有自己。整整一个暑假都会过的很快乐;快乐天地,每当快要开学之际,便是狂补作业之时,我们好像习惯了这样的暑假。

我们所有人的脑海里都会有这样一个想法:暑假不就是放松自己的时间吗。辛苦了一年,就为这几个月呢,要不然就对不起自己了。以前,我也是那样想的可渐渐长大,懂事的我,再也回不到以前那无虑的时光了,只有对过往的一天无限的怀念与留恋,时间让我们一点一点看清这个世界,这个社会尽管我们喜欢在包袱里生活,可生活依旧还是在继续。

磨练自己,锻炼自己吧。为的是早点适应这个不公平的社会我们不是富二代,没有强大的经济储备,没有强大的靠山,可我们有一双能为未来拼搏的双手白手起家,怎么样,我们是拼二代!你有你的观点,我们会证明这是谁的时代,我们是拼二代,我为自己代言。比尔盖茨不是也在事业的道路上摸爬滚打爬了多年才得以寄居在世界伟人之位吗?没有辛勤的付出决对不会有回报,这是事实;一个人如果不去努力坐享其成,就算有一辈子都用不了的金钱,这样的人生有意义吗?所以,从今年这个暑假开始,学着为了生活去奋斗吧,无论做什么都不会一帆风顺的,但必须要学会坚持,命运就是如此没有资本,只能为别人卖力所以请相信自己,我们都是大孩子了,父母看到我们这样也会很欣慰,当你拿到人生的第一笔酬金的时候,你会发现这有多么珍贵!

为生活奋斗,为未来打拼。

3.高三议论文范文700字左右 篇三

每个人都有淡淡的忧伤,不能说的苦楚,他们有着自己渲泄的方式,不同的处理的结果。而外人看来,随个人变化而有不同的看法。

在这个卑微的世界里,有许多卑微的人活着,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难道仅仅只是为了生儿育女,一代传一代麽?还只是为了做世界里的小丑呢?这些问题让他们更加陷入迷惘,他们不知道怎样开航人生的风帆,驾驭缰绳,命运的安排使他们走过岁月的一段素白。生死对他们来说了了此生最后向卑微的世界说一次再见而已。过多的留恋,过多的残忍。

每个人都有他存在的意义。那么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我以为自己会有一个传奇的故事。从悲伤的热火中熬过苍白的残忍的故事,我回望过去风影,却在等待的过程错过,我不知道怎样撰写人生,一味的梦幻,真实中映照出邪 恶。以为华丽的故事有华丽的结尾,却是写者的恶作剧。很多事都不是我们能想象的,我们的错觉误导人生的方向。

人生亦是如此。偶然的一次挫败,就成为他人口中的议论,嘲讽,以致于毒辣的言词逼迫人性的善良。我们生存在这个“适者生存”的社会,每时每刻为自己的生计不断用生命的源泉消耗,直到对世界的怨恨泰然处之,或许对世界的不满而撒手人寰。终止一生忙碌的奔波,一生的苦与乐,一生到头来自己都不敢想象的的一生是如此的残烈。我仰望白云,竟净白的让我头晕,机翼划破他们的快乐,拆散他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欢快情怀。飞鸟尖锐的叫声响穷天空之阔,似乎讥讽脆弱的白云,骄傲的展翅高飞,飞向夕阳的尽头,落霞的顶端。

生命易脆弱,生命超短暂,生命是人生存的必要条件,生命的命运却是捉弄我们的人生旅程,艰辛,困难,挫折我们不管怎样我们都有一一挑战。虽然生命过于悲哀,但我们还有颗坚毅的心,突破限制。

4.高三议论文范文700字左右 篇四

正因为如此,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现在却不灵了。如果你认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事物的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了某个解决方法或答案以后,就会停止不前只赖于一种思维定式会使你缺乏创新能力,只限于一个答案。如果别人问你是吃川菜还是鲁菜,你一般只会回答其中一种,就难以去想其它的菜。这也是受思维定式影响;又如给你一个画框叫你画上一幅画,由于只能话在框里,框里的空间是有限的,只能画上一小部分的东西。这个框就像我们的思维模式,框住人的思想让你只限于思维定式中,渐渐地失去创新力,我们应该的是创造性的思维模式,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我们才能在问题和一些细小的事物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

思维定式就像我们心理的一把锁,锁住人的思想。在追求真理和对事物进行探索是,我们不能被这把:锁“给锁住,而是要保持怀疑求真的态度,用知识不断探求思路,并留意身边一些细小的想法,去发展新能力。

5.高三议论文范文700字左右 篇五

人生在寻找得到的同时,总要支付出一种代价。正面认识得与失,人就会在得到的时候,懂得必然的失落;会在失落的时候,懂得如何从失落中找回自我。哲人说,不为贫困而苦恼有两个方式:增加你的收入或减少你的欲 望。大千世界,五彩缤纷,面对灯红酒绿的诱惑,很多时候,人们总是太容易左顾右盼,往往会花很多时间了解别人,见异思迁,却忽视了自身的价值。

也有的人透支生命去换取财富,却忘了财富买不回生命。生活累,一小半源于生存,一大半源于攀比。对生活的状况及别人的行为要求越少,你就越容易快快乐乐地过日子。

在这个没有上帝的世界,生命的美丽不是因为美丽我们才活着,而是因为我们活着生命才变得美丽。祈祷,并不能改变上帝,而是改变祈祷的人。许多人总是把目标定得太高,结果穷其一生,还是与成功无缘。拥有和失去是人生常有的事,人应该学会习惯于失去,并善于从失去中有所得。受挫一次,对生活的理解便加深一层,

举得起放得下叫举重,举不起放不下叫负担。做你爱做的事,并不意味着生活过得轻松,但绝对可以活得更精彩。人类的智慧不是埋藏在前人的经验里,而是潜伏在自己的心灵中。学会生活,学会快乐的生活,过好自己的生活。

眺望远处,风景迷人,走进风景,自己也是风景……

6.高三议论文范文700字左右 篇六

有人曾经说过:人生的四分之一是喜剧,四分之三是悲剧,悲伤每天都在上演,而笑脸却偶尔才浮现……

于是,人会在很多事情面前将门半掩,斟酌再三,最后缓缓地将门合上。我们怕的只是门外又是大雨倾盆。

于是,我们躲在屋子,去翻那有着晴朗天空的照片,看着那熟悉甚至已有些厌倦的笑脸,我们感受着疲惫的幸福却不敢推开门去体验更新鲜的感觉。

为什么不呢?就像小草破土而出,迎接未知的世界,就像小鸟啄破蛋壳,冲向神秘的天空,我们为什么不推开那扇门,去感受新鲜的快乐或悲伤呢?

没有这种心境,一个肌无力患者怎会成为认识宇宙的学者,没有这种心境,一个聋耳的音乐人又怎能谱出世上最伟大华丽的交响。

记得莫宁受伤那年,当他重重摔倒在地,用手紧紧捂住膝盖时,每个人都认为他该退役了:一个换过肾的人本就不应再出现在这对抗强烈的球场上。一时,质疑声四起。这是他的心也应在举棋不定吧。半掩的门,屋内是安心养老,是堆在一起数不过来的荣誉章、功劳薄,也是远离球场的无聊和寂寞;门外是再次受伤的可能,是状态下滑的指责,但也是浴血奋战的激情与快乐……他推开了门,为了他心中的阳光和雨后彩虹……

门内是安静的无聊,是一成不变的挂满笑脸的照片,是种子蜷缩的土壤,是幼雏温暖的屏障,这里安全,寂静,风平浪静,可这里少了人生中最应拥有的新鲜与活力,即使是痛苦或悲伤,也是我们生命的部分,也是我们应去迎接和感受的。

所以,推开那扇门,去开怀于灿烂的阳光普照,去寻找电闪雷鸣中值得铭记的美妙。

所以,推开那扇门,去希望那四分之一的喜剧,去感动于那四分之三的悲伤,让我们的生命可以不留遗憾。

大胆的去做你想要做的事情吧,推开那扇门,我们也就里成功不远了。

7.高三议论文范文700字左右 篇七

古代王维,这个名字大家都不陌生吧!他曾隐居山林,他将山林视为人间乐土,领略大自然的美好与宁静。遇见渔翁,当作知己。

王维他居住在山林,可他并不觉得他过得非常的痛苦,在山林里,什么都没有,只能靠自己耕作。而他过得悠然自得。是什么使他这样认为生活的?原来他是以欣赏的角度来看这种生活。古代有许多诗人也隐山而居―陶渊明,他与王维不也一样吗?

一位母亲带着她的两个儿子到公园去玩,看到一只受伤的麻雀,问她的两个儿子,“你们觉得这只麻雀可爱吗?”第一个儿子回答道:“可爱。”而第二个孩子却回答:“不可爱,全身花花麻麻的,丑死了。”妈妈笑了。

妈妈为什么要笑呢?因为第一个儿子是以欣赏的角度来看麻雀,所以他看到的是麻雀的可爱的一面,而二儿子却以批评的角度来看,看到的则是丑陋的一面,她对二儿子的看法有些失望,所以二儿子的话语感到失望而笑了。

我有一个姐姐,她是我的几个姐姐中最臭美的一个。一天,她穿着一身衣服到我家来。她问我和几个兄弟姐妹,“我的衣服有哪里配得不合适的?”我们指出后,几乎没有合适的。

我们都以批评的眼光来看待这身衣服,所以发现的都是不合适的。如果,我们以欣赏的眼光来看则全都合适,没有缺点。

所以,我们不要以批评的眼光来看事物,这样你将一无是处,你看到的将是世间丑恶。一定要以欣赏、赞赏的角度来看待事物,你将“十全十美”。请相信,生活的品质是取决于你对生活的态度。

要记住,态度决定你的前途。也可以体现你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我们以欣赏的态度去面对明天的事情,使我们生活的无虑吧!

8.高三议论文范文700字左右 篇八

先是那晨曦。微微泛出鱼肚白的空中,渐渐透出些红火,淡淡的鹅黄之后,接着便有了点粉红色的光泽,有浓有淡,随着那云层的厚薄变化,反射着不同的光线。不一会儿,或粉、或桔、或黄或白,间隙中也有些淡蓝,如此绚烂,如此多彩,如此迷人。

再等一会儿,那朝阳终于苏醒了,伸个懒腰,从被子里透出一撮发丝,便给远山镶上一道金边。接着,朝阳一点一点挪了出来,透出火红的额头与两只眼,凝视着整个大地。金光照亮了半边天,那草叶,那花瓣,总有几个光点,似是天使撒下的一粒粒明珠,在空中缓缓飘浮着,播撒着希望。这便是晨的另一大主角,甘露。这是观音大士净瓶中的神露吧!太阳仍在继续上升。此时已几乎不见红光,只有耀眼的金黄映亮天空,以及远处未尽的一丝黑夜之气,一点点残余的湖蓝,在太阳的千万支金箭中渐渐隐去了,等待着下一个黑夜,回来俯瞰寂静的大地。

朝阳已从远山头上透出了大半个脸,仍照耀着露水。嫩绿色的树叶、草尖也被蒙上了一层亮色,仿佛镀了金一般,美丽动人。朝阳终于又伸了个懒腰,从地平线上跳了出来。

晨风,带着一点点凉爽,迎面扑来。我被这风一吹,便猛地醒了过来,活力充沛。倘若天朗气清,举目四望,忙碌的一天又开始了,便有一种全身心投入,再创造的美好冲动;倘若有一点晨露,另有一番风味——就像仙境中腾云驾雾一般,让我们感受大自然的幽静与神秘。

露渐渐地升腾了,它们飞向了太阳的国度,又回到了天使的怀抱之中,鼓励着我们:快啊,赶紧从现在开始努力,像我们一样奔向自己的天堂吧!

太阳也脱离了山的怀抱,抖擞精神,把自己的热献给我们,驱散黑暗,让每个人看清眼前的路。

晨,多么美妙的字眼啊!

它代表着青春与活力,它高唱着赞歌迎接每一个日子。晨,开启了日;日,累起了年。年复一年,人类充满生气的不息劳动,不就是晨之精神的体现嘛!

9.高三议论文范文700字左右 篇九

往常,我多次造访,只不过来倾听音乐,如今,我练得一手好琴,是一名小演奏家。想着,我已经来到热闹非凡的后台,任化妆师摆弄着。心中那面湖,如今拍打起紧张的浪花,烂熟于耳的乐,攒的发热的谱在面前飘,手上的指甲一圈圈粘好,唯恐出什么插曲。

该来的避之不去,轮到我上场了,心中的紧张又该怎么言说?灯光亮了,那架朝夕相处的筝在诺大的舞台中央,我缓缓坐下,一符音打破了空寂,错落在了不安的夜。于是,那高低起伏的音符,交织在了弦上,动人的花指,有力的摇指显出了一幅渔舟唱晚,千万不能出错!第一乐章将临尾声。

世事总不尽人意,那是一符奇怪的音,打破了听众的梦,怎么办?怎么能出错?脑海中回荡着亲人与老师的日夜陪伴,又怎能容许有放弃的心?一段空寂后我又扬起手将剩余的篇章演奏,第一章终于近乎完美地结束了。

心像一艘远离航线的船,它抖着,开始了第二乐章。

那交织有律的音,伴着我那颗悠扬的心,在柔和的光下,绽放出了最美的繁华。心中的不安可以收好安放,那一幅江景在眼前,如同梦境。曲调渐缓,声音下沉,终于,弹完了。

曲终、人散,家人和老师拥上了舞台,抱着我。那一刹,如花落,不争气的泪渐出眼眶,亲人都哭了。我想,那眼底的泪花,是喜悦的标志,这种陪伴带来的激动,仅是你知,我知。

傍晚,卸下了浓妆,只一人,游刃在江边,湖面上波光闪烁,天上点点繁星,还有几只收网的渔船,耳机中的渔舟唱晚连同这袭江景,又带我穿越回了渔舟唱晚,久久,不能自拔。是那架筝,陪伴了我的日日夜夜。

浓重下沉,暮色笼罩,爬上了时光的矮墙,凋零的蔷薇依在稀疏的草上,一剪剪断的错落。琴弦上绽放了萧瑟,微澜睡成了冰,曲虽终,余音在心中回放。

10.高三议论文范文700字左右 篇十

还记得海伦凯勒吗?当她的生命在黑暗里碰壁时,正是沙莉文老师那微微的一笑,使她感悟到了阳光般的温暖。她说:“温暖的阳光照在我的脸上,我的手指触到了鲜花和叶子,我意识到春天来临了。”

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说:“微笑是一种神奇的电波,它会使别人在不知不觉中同意你。”在一次盛大的宴会上,一个平日对卡耐基很有意见的商人在背地里大肆抨击卡耐基,当卡耐基站在人群中听到他高谈阔论的时候,他还不知道,这使得宴会主人非常尴尬,而卡耐基却安详地站在那里,脸上挂着微笑,等到抨击他的人发现他的时候,那人感到非常难堪,正想从人丛中钻出去,卡耐基的脸上依然堆着笑容,走上去亲热地跟他握手,好像完全没有听见他讲自己的坏话一样。后来,此人成为了卡耐基的好朋友。正如雨果所说:“微笑就是阳光,它能消除人们脸上的冬色。”

微笑不仅能让人驱走心灵的阴霾,还会让人变得友善。有一次,一位窘困不堪的乞食者将手伸到了屠格涅夫面前,但屠格涅夫找遍身上的每一个角落,什么也没有。于是他紧紧握住乞者的手,微笑地说:“兄弟,很抱歉,今天我忘记带了。”乞讨者眼里荡漾着异样的光芒,感动地说:“这个手心,这个微笑,就是周济!”

阳光总在风雨后,不管失败还是痛苦,我们如果能快乐地笑一笑,高歌生活多么好,蓝天白云多么美,那我们就会获得微笑的幸福,甚至能拥有金灿灿的硕果。朋友,快快亮出你的笑容吧!

不得不说唐朝,那是风流的年代。吏治清明,百花争鸣的诗坛,文化与经济发达。宽松的政治环境催生了一大批杰出的诗人。山水派,田园派,写实言虚,无所不及。辽阔而又奇美的山水环境,诞生了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俊逸。得意或失意,命途多舛或仕途坦荡。诗人们的境遇是不同的。由此人生也是大不相同。有失意的李白,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诗人的酒量是值得称赞的,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诗句正好印证了这一点。然而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多少丧乱中沦亡了的人,处于战乱,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叛乱,山河破碎。连繁华的长安也是荒草凄凄,人烟绝迹。唐明皇去了四川,捧为手中之宝的杨玉环在马嵬坡下含泪自尽,由此留下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如卢家有莫愁的千古遗恨,读之让人感慨。当他们在高高的殿堂上寻欢作乐时。如果想到会有这么一天,该是怎么样的遗憾与悔恨呢?然而我们只能扼腕叹息了。

运用文字进行创作是文学的基础,我记得作家莫言在演讲词中的最后一段,意味深长的提了一句:文学的用处,就是它毫无用处。我想一千个人,看到此句,会有一千种感想,一千种理解,一千种意味。以至于余味悠长。

让我们回顾战国时期列御冦写的《列子·汤问》,其中《愚公移山》一文刻画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地而将山挪走的伟大形象。即使放到如今科技发达的时代,有汽车有飞机,如果你家门前有太行山和王屋山两座大山,两座山高有一万多丈,宽有七百里,先不说每天开车绕远路要花费多少时间,就光整日坐在家中想想也足够你悲伤了,好在最后因愚公坚定。为民着想的心感动天地,于是天帝点将使山移。使愚公安享晚年,福及子孙,这难道不是一种享受吗?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他失去了父母的关爱与家庭的温暖,却得到了千古美名;文成进藏,远嫁吐蕃,她失去了亲人的关怀,失去了在皇宫里的欢乐,舒适的生活,却得到了西藏人民的爱戴和尊敬,也得到了坚贞纯洁而伟大的爱情,更换得了汉藏两族人民世代和平和友爱的情谊;保尔柯擦金为了祖国的安宁与繁荣,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失去了健康,成了残疾人,但他“残疾”,却不“残废”,他得到了千千万万青少年、中年、老年人的尊敬与崇拜,李大钊为了共产主义事业,在中国大地上第一个扛起社会主义大旗,他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却得到了后世千万人民的尊敬。这些代代相传的历史事实难道还不够说明悲伤也成为一种享受吗?

如今,钓鱼岛事件,贪污事件,房姐事件等,不都让我们感到悲伤么!但我们真的能让邻国的觊觎和国内的不正之风停止我们前进的脚步吗?虽然我们为此感到悲伤,但同时也给我们每个人当头一棒,告诫每一位中国人我们不能成为东郭先生,对待敌人只有猎枪而不是好酒好菜,这些惨痛的教训,难道不是悲伤带给我们的警醒吗?

悲伤与享受,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绝对对立的两个概念,其实,这两件事是有密切联系的,互相依存的,互为因果的,说极端了,便是一而二,二而一者也。两千年前的老子已经发现了,他说:“祸兮福之所待,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老子的福就是享受,他的祸就是倒霉。因此悲伤与享受并不截然对立,有时悲伤的同时也是一种享受。

——叔本华

不同言论逐渐弥漫了当今社会,有各持己见的互不相扰,也有剑走偏锋的针锋相对。如何在取舍之间寻见正确的答案,着实要下一番功夫。你说,未必真,我说,未必对,他说,未必实。

关乎现下社会弊端的讨论随处可闻,新闻媒体网络等介质的发展推动了全民言论时代的到来。人们只要端坐小小机器前,手指轻敲键盘,就能发表自身的观点。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表达欲,也尊重了所有人言论的自由。“网民”成了中国的第三方驻扎人群,这是时代的决定,无可厚非。但恰恰是这第三方的加入使得原本浮华的社会更加焦躁不安,人人都能说,也使得迟早会应了那句老话“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空间上的距离,认知上的距离,造成了言论上的距离,真实与虚假的距离。能佐证此观点的例子不胜枚举,也就不再举。

若是将与自身无多大关系的第三方撇置一旁,就还剩下一方朋友圈。换言之,就是第二方人群,通常所说的“你”。对于这些“你”所说的言语,我们通常报以更大的信任,至少说这话的人存在于面前切实可见,比起远方的第三方空间看似要实在得多。因为作为生活的初学者,我们的一切认知来源于生活,身旁的朋友自然成了我们认知世界最为重要的渠道。透过他人的双眼拓展自我,是不可置疑的生存法则,没有任何人可以生活在自我的世界。我们又该怀着怎样的心态对待这些“你说”呢?大多数人有自我的一套判断标准,朋友或是亲人在眼中或是心里被分成了三六九等,取九舍三。面对不同人的不同思维方式,我们无权干涉,更无法妄加评论。

反复玩味“他说”、“你说”,总有餐桌上被他人夹过舍之之物之感。这些取之于他人之物必将立足于他人。如此思考,慢慢产生了时间静止,唯有我在的觉知。这种“觉知”让我与现实拉开一段不小的距离,以至于使我有时间去想想语言本初的意义。

如若要谈社会对“话语权”的隐形争夺,则避不开对其本质的解读。语言文字自发明之始,就是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想法的媒介。通过语言,内心的想法得以表达,相对的,理解体会他人的心境也成为可能。语言的重要性从我们面对陌生世界的第一刻就开始体现,广义言之,哭是所有人的第一语言,也是生命最初的见证者。如若说是狭义的语言,从开始呢喃的“爸爸妈妈”,到最后的一句“再见保重”,语言无不是贯穿我们整个生命的东西。

既然语言有如此重要性,且按照耳听八方而博见广闻的观点,我们确是该取万家之言,方能知明而行无过矣。然而对于当今言论的方式,我却要打上一个问号,驳了大众的想法。

我并不反对“兼容并包”的理论,那又为何自称为悖论呢?一是当今社会并未达到我们的理想的境地,二是不同的价值取向已经偏离了是非观判断的本身。这恰好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我说”在他人那会成为“你说”和“他说”的潜藏矛盾。除自身以外的空间有着铺天漫地的言辞,到处充满的是别人的想法。这些想法指引着你认识事物,而它绝非你内心本真的想法。此类情况一多,就成了鲁迅先生在《文化偏至论》中所说的“社会憔悴”。

其实,我们生活的环境还存在第一方人群,就是常常被我们忽略的自身。面对任何事任何人我们都会有自己想要表达的第一观点,称为“我说”。只不过这些最朴真的藏识,往往因为外界的主流意识形态而被掩埋。因为我们并非专家学者,有发言权却没有多少分量,既然言多必有失,那还不如沉默来得保险。于是随意附和几句,成了一个个“规训个体”。

前北大校长蔡元培曾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一文中提到,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养成“自由人格”。从自由人格认识到自我的独特性,从而实现自我个性的超越。从中我们可以理解到为何我们身处社会却可以不被其他言论所左右,具有自由人格的个体应该既存在于社会群体当中,同时也应该区别于社会共性。从“你说”、“他说”中摆脱出来,形成具有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意志的“我说”。人只有完成两层障碍的突破,才能超越自身,达到自由之境。

既然“我说”能培养“自由人格”,由此发展为“自由思想”和“自由意志”。那何必要将“我说”湮没在“他说”、“你说”之后?自由是人的灵魂,也唯有自由之人方能成为世界的认知者、价值的判断者和生命的。

你说他说谁说

他说你说我说

我说他说谁说

谁说你说我说

管他谁说的

听我们的

关于你说我说他说的讨论到此作结,以上言论,都是我说。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