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植物病理相关的期刊投稿

发布时间:2024-07-07 06:01:10

植物病理相关的期刊投稿

这是一本核心的农业期刊。期刊之家有该期刊的基本信息统计,可以了解。

这个太多了,有上百种!以下是根据影响因子结合引文量及“二八律”选出的18种核心期刊,其IF均高于2.0,所占比率约20%。可供读者投稿和检索参考。(1) Annual Review of Plant Biology(ANNU REV PLANT BIOL)《植物生理学和植物分子生物学年评》创刊于1950年,全年1期,原版刊号588B0002;国际刊号:1040-2519;综论植物生理学和植物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研究进展与成果。影响因子为15.615。(2) Trends in Plant Science (TRENDS PLANT SCI)《植物科学趋势》创刊于1996年,全年12期。原版刊号:588C0008;国际刊号:1360-1385;为从分子生物学到生态学的基础植物科学研究提供跨学科论坛。影响因子为13.405。(3) Plant Cell (Plant Cell)《植物细胞》创刊于1989年,全年12期。原版式刊号:588B0005*;国际刊号:1040-4651;发行出版机构地址:Plant Physiology, P.O. Box 15501 Rockville, MD 20855-2768, USA.ED: American Society of Plant Physiologists。 侧重于植物发育的基因表达的调节以及分子和遗传基础方面的研究。影响因子为10.679。(4) Current Opinion in Plant Biology (CURR OPIN PAANT BIOL)《植物生物学新见》全年6期,原版刊号:588C0084;国际刊号:1369-5266;发行出版机构地址:Current Biology Ltd., 84 The Obalds Rd, London WC1X 8RR, England。影响因子为8.945。(5) Annual Review of Phytopathology (ANNU REV PHYTOPAYHOL)《植物病理学年评》创刊于1963年,全年1期。原版刊号:588B0009;国际刊号:0066-4286;发行出版机构地址:Annual Reviews Inc,评论植物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和进展。影响因子为8.257。(6) Plant Journal (PLANT J)《植物杂志》创刊于1991年,全年24期。原版刊号:588C0082;国际刊号:0960-7412;发行出版机构地址:Blackwell Science Ltd., Journal Subscriptions,刊载植物分子科学领域的研究论文。影响因子为5.914。(7) Plant Physiology (PLANT PHYSIOL)《植物生理学》由美国植物生理学会主办,创刊于1926年,全年12期。原版刊号:588B0005;国际刊号:0032-0889;发行出版机构地址:Plant Physiology, P.O. Box 15501 Rockville, MD 20855-2768, USA. ED: American Society of Plant Physiologists。刊载本学科以及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环境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研究成果。影响因子为5.634。(8) Plant Molecular Biology (PLANT MOL BIOL)《植物分子生物学》创刊于1984年,全年18期,16开,每期80页。原版刊号:582LB071;国际刊号:0167-4412;发行出版机构地址: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Journals Department, Distribution Centre刊载植物分子生物学与植物分子遗传学基础理论和遗传工程方面的研究论文和实验报告。影响因子为3.795。(9) Critical Reviews in Plant Sciences (CRIT REV PLANT SCI)《植物科学评论》创刊于1983年,全年6期。原版刊号:588B0010;国际刊号:0735-2689;发行出版机构地址:CRC Press Inc.,评论植物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和进展。影响因子为3.641。(10) Plant Cell and Environment (PLANT CELL ENVIRON)《植物、细胞与环境》创刊于1978年,全年12期,12开,每期84页。原版刊号:588C0072;国际刊号:0140-7791;发行出版机构地址:Blackwell Science Ltd.刊载绿色植物生理学,包括植物细胞生理学、植物生物化学、环境生理学、农作物生理学和生理生态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影响因子为3.613。(11) Molecular Plant-Microbe Interactions (MOL PLANT MICROBE IN)《分子植物与微生物相互作用》创刊于1988年,全年12期,12开,每期56页。原版刊号:582B0109;国际刊号:0897-0282;发行出版机构地址:American Phytopathological Society, 刊载研究论文和评论,包括分子生物学、分子病理遗传学、微生物和植物的共生作用及其对栽培植物、野生植物和植物产品的影响。影响因子为3.580。(12)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J EXP BOT)《实验植物学杂志》创刊于1950年,全年12期,18开,每期124页。原版刊号:588C0002;国际刊号:0022-0957;发行出版机构地址: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刊载植物生理、生化、生物物理、实验农学等方面的研究论文。读者对象为植物学家、园艺学家、土壤学家、环境与海洋生物学家。影响因子为3.180。(13) Plant and Cell Physiology (PLANT CELL PHYSIOL)《植物和细胞生理学》创刊于1959年,全年12期,16开,每期250页。原版刊号588D0057;国际刊号:0032-0781;发行出版机构地址:日本植物病理学会,T170-8484日本东京都丰岛区驹ごめ1-43-11;发表高等植物和微生物的生理与生化以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基础与应用方面的研究论文。影响因子为3.159。(14) New Phytologist (NEW PHYTOL)《新植物学家》创刊于1902年,全年12期,18开,每期156页。原版刊号588C0055;国际刊号:0028-646X;发行出版机构地址: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刊载植物学各领域的研究论文、评论与书评,涉及生物物理学、生理学、生物化学、植物化学、生物技术、生态学等学科。影响因子为3.118。(15) Planta (PLANTA)《植物学》创刊于1925年,全年15期,12开,每期96页。原版刊号:588E0003;国际刊号:0032-0935;发行出版机构地址:Springer-Verlag,Heidelberger Platz3, D-14197 Berlin, Germany;刊载植物生物学原始论文,侧重分子细胞生物学、超微结构、生物化学、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形态发生、生态环境生理学、作物技术、植物与微生物相互作用等方面。影响因子为3.053。(16) Journal of Plant Growth Regulation (J PLANT GROWTH REGUL)《植物生长调节杂志》创刊于1982年,全年4期,18开,每期66页。原版刊号588E0008;国际刊号:0721-7595;发行出版机构地址:Springer-Verlag,Heidelberger 报道植物分子生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学、生化学、林学、园艺学和农学中有助于基础和应用研究的最新发现,侧重除莠剂在内的天然和全盛物质及其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影响因子为2.778。(17) Phytopathology (PHYTOPATHOLOGY)《植物病理学》创刊于1911年,全年12期,12开,每期126页。原版刊号:588B0006;国际刊号:0031-949X;发行出版机构地址:American Phytopathological Society, 刊载植物病理学的基础研究论文,图像精密。影响因子为2.450。(18) Australian 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 (AUST J PLANT PHYSIOL)《澳大利亚植物生理学杂志》创刊于1974年,全年8期,18开,每期100页。国际刊号:588UA002;国际刊号:0310-7841;发行出版机构地址:CSIRO Publications, 刊载植物生理学领域的研究论文、评论、简报。涉及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结构和分子生物学等。影响因子为2.398。

《植物保护》创刊于1963年,是由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共同主办,中国科协主管的植保专业科技期刊。本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主要报道农作物、果树、园林、蔬菜、花卉、中草药和牧草的病、虫、草、鼠害的发生与防治,新农药、械应用技术及现代植保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发展新动向等内容。本刊曾多次荣获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中国科协优秀学术期刊奖,2003年荣获国家期刊奖提名奖,已被国内外多个重要数据库全文收录。1980年本刊开始兼营广告,以提供科技信息、指导消费为己任,各层次读者很多是产品的直接用户,刊出效果极佳,许多农药及农业器械在本刊登广告后使产品很快打开销路。本刊热忱欢迎贵公司在《植物保护》刊登广告,宣传您的新产品,提升和拓展您的企业形象。(广告价格和版位可具体商议,本刊将全力提供优惠)。 主管单位:中国科协主办单位:中国植物保护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主编:吴孔明地址:北京圆明园西路2号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邮政编码:100094国际标准刊号:ISSN 0529-1542国内统一刊号:CN 11-1982/S邮发代号:2-483单价:25.00定价:150.00 专论与综述、研究报告、调查研究、技术与应用;不定期栏目:实验技术、国外植保、基础知识、有害生物动态、专家视角、争鸣;另外还有科技信息、产品介绍、企业动态、学会活动、书讯、会讯小栏目。获奖情况国家期刊奖提名奖(科技类)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奖中国科协优秀学术期刊奖全国农业科技优秀期刊奖北京市全优期刊奖中国农业科学院优秀期刊奖。 《植物保护》创刊于1963年,由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主办,中国科协主管,中国科学院第一任院长郭沫若亲笔题写刊名。本刊宗旨是促进我国植保科技发展和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坚持面向生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各级植保科技人员基础理论和业务水平。本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百期刊。 曾多次荣获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中国科协优秀学术期刊奖,2003年荣获国家期刊奖提名奖。本刊已被《CAB (英国)》、《Agrindex (FAO)》、美国《化学文摘》、《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生物学文摘》、《中国农业文摘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等国内外多家重要的数据库和科技文摘期刊库收录。已纳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国科技期刊500名精品数据库。本刊主要刊登有关植物病理、农林业昆虫、杂草及鼠害等农作物有害生物、植物检疫、农药等植物保护学科各领域原始研究性论文和具有创新性、实用性技术成果文章,优先发表创新性突出的文章。读者对象:大专院校教师、研究生、农林科研院所研究人员、各级植保科技人员、各级植检工作者、农药企业研究与开发人员、植物医生、各级农技干部、农技推广人员、园林、园艺工作者。国外数据库收录美国化学文摘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网络版 主 编 吴孔明副主编 陈万权 高希武 陈剑平 王音编 委 (按姓氏笔画为序)丁克坚 万方浩 马 祁 牛永春 王进军 王春林 王源超 田 喆 任顺祥 朱恩林刘二明 杜予州 陈红印 陈宏(美) 陈 明 李正西 李保华 李健强 吴新平张友军 张 杰 张国珍 张青文 张跃进 张朝贤 范在丰 金道超 郑永权 封洪强郭予元 施宗伟 祝增荣 曹克强 康振生 赵建周(美国) 彭于发 喻大昭 虞国跃廖金铃荣誉编委(按姓氏笔画为序)王明勇 李明远 成卓敏 肖启明 沈佐锐 吴钜文 肖悦岩 邵振润 杨崇良 高洪荣 黄大昉 曾士迈 1.仿生胶对枸杞瘿螨种群动态及空间分布型的影响 何嘉;孙海霞;王少东2.南瓜花叶病毒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的研制 梁新苗;边勇;邓丛良;李桂芬3.小麦植株和麦田土壤莠去津残留气相色谱分析方法研究 李广领;田雪亮4.高效液相色谱柱后衍生法测定农田沟渠水中草甘膦残留 王聪;刘颖超5.瓜类果斑病菌致病基因及靶标基因的预测 严婉荣;王铁霖;戴良英;杨玉文6.番茄白粉病苗期抗病性鉴定方法及抗病种质资源筛选 郑坤;姜景彬7.甲氰菊酯和螺螨酯对二斑叶螨实验种群的亚致死效应 张寿芳;沈修婧;蔡瑜如8.常用杀螨剂与顶孢霉Ahy1菌株的相容性及协同作用 姜立波;赵亚冬9.葡萄溃疡病菌原生质体的制备与再生条件的优化 张玮;燕继晔;郭霞10.抗黑星病芽变鸭梨组织结构、生理生化与抗病性关系研究 刘艳涛

植物保护相关期刊投稿

网页是一级期刊的目录5 农学1 土壤学报 12 植物生理学报 23 园艺学报 2 土壤圈(英文) 13 棉花学报 24 蚕业科学3 水土保持学报 14 中国水稻科学 25 茶叶科学4 农业机械学报 15 植物病理学报 26 中国畜牧杂志5 农业工程学报 16 植物保护学报 27 中国兽医学报6 中国粮油学报 17 植物生态学报 28 畜牧兽医学报7 核农学报 18 菌物系统(真菌学报) 29 水产学报8 中国农业科学 19 应用生态学报 30 生物数学学报9 作物学报 20 自然资源学报 31 林业科学10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1 昆虫学报(中、英文版)11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2 昆虫分类学报

SCI: plant disease, phytopathology, MPMI, Plant journal, plant cell国内期刊: 各农业大学学报,植物病理学报之类

《植物保护》创刊于1963年,是由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共同主办,中国科协主管的植保专业科技期刊。本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主要报道农作物、果树、园林、蔬菜、花卉、中草药和牧草的病、虫、草、鼠害的发生与防治,新农药、械应用技术及现代植保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发展新动向等内容。本刊曾多次荣获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中国科协优秀学术期刊奖,2003年荣获国家期刊奖提名奖,已被国内外多个重要数据库全文收录。1980年本刊开始兼营广告,以提供科技信息、指导消费为己任,各层次读者很多是产品的直接用户,刊出效果极佳,许多农药及农业器械在本刊登广告后使产品很快打开销路。本刊热忱欢迎贵公司在《植物保护》刊登广告,宣传您的新产品,提升和拓展您的企业形象。(广告价格和版位可具体商议,本刊将全力提供优惠)。 主管单位:中国科协主办单位:中国植物保护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主编:吴孔明地址:北京圆明园西路2号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邮政编码:100094国际标准刊号:ISSN 0529-1542国内统一刊号:CN 11-1982/S邮发代号:2-483单价:25.00定价:150.00 专论与综述、研究报告、调查研究、技术与应用;不定期栏目:实验技术、国外植保、基础知识、有害生物动态、专家视角、争鸣;另外还有科技信息、产品介绍、企业动态、学会活动、书讯、会讯小栏目。获奖情况国家期刊奖提名奖(科技类)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奖中国科协优秀学术期刊奖全国农业科技优秀期刊奖北京市全优期刊奖中国农业科学院优秀期刊奖。 《植物保护》创刊于1963年,由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主办,中国科协主管,中国科学院第一任院长郭沫若亲笔题写刊名。本刊宗旨是促进我国植保科技发展和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坚持面向生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各级植保科技人员基础理论和业务水平。本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百期刊。 曾多次荣获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中国科协优秀学术期刊奖,2003年荣获国家期刊奖提名奖。本刊已被《CAB (英国)》、《Agrindex (FAO)》、美国《化学文摘》、《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生物学文摘》、《中国农业文摘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等国内外多家重要的数据库和科技文摘期刊库收录。已纳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国科技期刊500名精品数据库。本刊主要刊登有关植物病理、农林业昆虫、杂草及鼠害等农作物有害生物、植物检疫、农药等植物保护学科各领域原始研究性论文和具有创新性、实用性技术成果文章,优先发表创新性突出的文章。读者对象:大专院校教师、研究生、农林科研院所研究人员、各级植保科技人员、各级植检工作者、农药企业研究与开发人员、植物医生、各级农技干部、农技推广人员、园林、园艺工作者。国外数据库收录美国化学文摘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网络版 主 编 吴孔明副主编 陈万权 高希武 陈剑平 王音编 委 (按姓氏笔画为序)丁克坚 万方浩 马 祁 牛永春 王进军 王春林 王源超 田 喆 任顺祥 朱恩林刘二明 杜予州 陈红印 陈宏(美) 陈 明 李正西 李保华 李健强 吴新平张友军 张 杰 张国珍 张青文 张跃进 张朝贤 范在丰 金道超 郑永权 封洪强郭予元 施宗伟 祝增荣 曹克强 康振生 赵建周(美国) 彭于发 喻大昭 虞国跃廖金铃荣誉编委(按姓氏笔画为序)王明勇 李明远 成卓敏 肖启明 沈佐锐 吴钜文 肖悦岩 邵振润 杨崇良 高洪荣 黄大昉 曾士迈 1.仿生胶对枸杞瘿螨种群动态及空间分布型的影响 何嘉;孙海霞;王少东2.南瓜花叶病毒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的研制 梁新苗;边勇;邓丛良;李桂芬3.小麦植株和麦田土壤莠去津残留气相色谱分析方法研究 李广领;田雪亮4.高效液相色谱柱后衍生法测定农田沟渠水中草甘膦残留 王聪;刘颖超5.瓜类果斑病菌致病基因及靶标基因的预测 严婉荣;王铁霖;戴良英;杨玉文6.番茄白粉病苗期抗病性鉴定方法及抗病种质资源筛选 郑坤;姜景彬7.甲氰菊酯和螺螨酯对二斑叶螨实验种群的亚致死效应 张寿芳;沈修婧;蔡瑜如8.常用杀螨剂与顶孢霉Ahy1菌株的相容性及协同作用 姜立波;赵亚冬9.葡萄溃疡病菌原生质体的制备与再生条件的优化 张玮;燕继晔;郭霞10.抗黑星病芽变鸭梨组织结构、生理生化与抗病性关系研究 刘艳涛

新植物病毒投稿期刊

影响力很高。美国植物生物学家学会主办的植物学领域顶级期刊《植物细胞》(The Plant Cell)。

您好,The Plant Cell是一本权威性的期刊,它发表有关植物细胞生物学的研究论文。它每月出版一次,每月发表大约20篇论文,涵盖了植物细胞生物学的各个方面,包括植物细胞增殖、发育、分化、细胞器、细胞壁、植物激素、植物病毒、植物细菌、植物病原体和植物-微生物关系等。The Plant Cell的文章质量很高,其编辑和审稿流程也很规范,从而保证了发表的文章质量。The Plant Cell的文章也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认可,被许多国际知名期刊引用,因此The Plant Cell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期刊。

植物生物学方面的期刊基本定位以“综合性、高水平”为办刊方针,求新、求快,及时、准确地反映我国植物科学领域科学家最新研究成果(新发现和新方法等)、系统评述国际研究热点(新理论、新发展)。刊登内容主要以发表涵盖植物科学各领域(包括农学、林学和园艺学等)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创造性的研究成果。栏目设置研究论文、研究报告、研究快报、技术方法、特邀综述和专题论坛。这里推荐《植物学报》,它主要刊登植物学各学科有创新的原始研究论文和快讯,并发表植物科学重要领域的综述国际最新进展的文章;期刊的定位是以中文(英文摘要)及时、快速和全面地反映我国植物科学及其相关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植物学报》是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中国植物学会主办的中文版综合性学术期刊。双月刊,128页,国内外公开发行。发表涵盖植物科学各领域(包括农学、林学和园艺学等)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创造性的研究成果。服务对象为中国国内从事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的中高级专业人员。《植物学报》是全国优秀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已被国内外多家著名检索系统收录,包括CAB、AGRIS、CSCD、CSTPCD、CNKI和CAJCED等。

以下是为您推荐的可投稿期刊推荐度 期刊名称(Journal name) MedSci指数* 杂志影响力** 例文 链接plant cell reports文 介绍 | 投稿经验 | EigenFactorchinese science bulletin文 介绍 | 投稿经验 | EigenFactorplant physiology文 介绍 | 投稿经验 | EigenFactormolecular biology reports文 介绍 | 投稿经验 | EigenFactorplant molecular biology文 介绍 | 投稿经验 | EigenFactorcell research文 介绍 | 投稿经验 | EigenFactor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文 介绍 | 投稿经验 | EigenFactorplant molecular biology reporter文 介绍 | 投稿经验 | EigenFactorplanta文 介绍 | 投稿经验 | EigenFactorbiotechnology letters文 介绍 | 投稿经验 | EigenFactortransgenic research文 介绍 | 投稿经验 | EigenFactor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文 介绍 | 投稿经验 | EigenFactorplant cell and environment文 介绍 | 投稿经验 | EigenFactorplant science文 介绍 | 投稿经验 | EigenFactor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文 介绍 | 投稿经验 | EigenFactor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文 介绍 | 投稿经验 | EigenFactorjournal of plant biology文 介绍 | 投稿经验 | EigenFactorplant cell tissue and organ culture文 介绍 | 投稿经验 | EigenFactorplant cell文 介绍 | 投稿经验 | EigenFactoracta physiologiae plantarum文 介绍 | 投稿经验 | EigenFactor

植物病虫害期刊投稿

病虫害的识别及防治2021年7月5日张曼俞同学第一次且十分荣幸地参加了由安阳工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发起的乡村振兴,病虫害防治三下乡活动,在经历了为期几天的调查走访之后,张曼俞同学了解了她的家乡--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吕店镇的脱贫战略和居民生活状况,引发了她深刻的思考,有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感悟。图1.活动正式开展在七月五号乡村振兴病虫害防治小分队在负责人的组织下展开了PPT宣讲,使小分队成员对病虫害的识别及防止有了一定的了解。图2.植物病虫害识别及防治 在七月五号下午张曼俞同学在返回家里之后经上网查询资料和向当地村民请教了解了家乡的病虫害及其防治办法。甜菜夜蛾(Beetarmyworm)学名Spodopteraexigua(Hübner,1808)又名玉米夜蛾、玉米小夜蛾、玉米青虫,属鳞翅目夜蛾科。为杂食性害虫,为害玉米、棉花、甜菜、芝麻、花生、烟草、大豆、白菜、大白菜、番茄、豇豆、葱等170多种植物[1]。以幼虫为害叶片,初孵幼虫先取食卵壳,后陆续从绒毛中爬出,1-2龄常群集在叶背面为害,取食叶肉,留下表皮,呈窗户纸状。3龄以后的幼虫分散为害,还可取食苞叶,可将叶片吃成缺刻或孔洞,4龄以后开始大量取食,严重发生时可将叶肉吃光,仅残留叶和叶柄脉。3龄以上的幼虫还可钻蛀果穗为害造成烂穗[1]。危害特点发生规律防治方法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0—14毫米,翅展25—30毫米,虫体和前翅灰褐色,前翅外缘线由1列黑色三角形小斑组成,肾形纹与环纹均黄褐色。卵圆馒头形,卵粒重叠,形成1-3层卵块,有白绒毛覆盖。幼虫体色多变,一般为绿色或暗绿色,气门下线黄白色,两侧有黄白色纵带纹,有时带粉红色,各气门后上方有1个显著白色斑纹。腹足4对。蛹体长1厘米左右,黄褐色[1]。甜菜夜蛾成虫危害特点初孵幼虫结疏松网在叶背群集取食叶肉,受害部位呈网状半透明的窗斑,干枯后纵裂:三龄后幼虫开始分群危害,可将叶片吃成孔洞、缺刻,严重时全部叶片被食尽,整个植株死亡。四龄后幼虫开始大量取食,蚕食叶片,啃食花瓣,蛀食茎秆及果荚[2]。发生规律在长江流域一年发生5-6代,少数年份发生7代,越往南方其每年发生代数会随之增加,广东地区一年可发生10~11代。主要以蛹在土壤中越冬,在华南地区无越冬现象,可终年繁殖为害。成虫有强趋光性,但趋化性弱,昼伏夜出,白天隐藏于叶片背面、草丛和土缝等阴暗场所,傍晚开始活动,夜间活动最盛。卵多产于叶背,苗株下部叶片上的卵块多于上部叶片。平铺一层或多层重叠,卵块上披有白色鳞毛。部或杂草上,卵块1-3层排列,覆白色绒毛。每雌可产卵100~600粒。卵期2-6天。幼虫昼伏夜出,有假死性,稍受惊吓即卷成“C”状,滚落到地面。幼虫怕强光,多在早、晚为害,阴天可全天为害。虫口密度过大时,幼虫可自相残杀。老熟幼虫入土,吐丝筑室化蛹。长江流域各代幼虫发生为害的时间为:第1代高峰期为5月亡旬至6月下旬,第2代高峰期为6月上中旬至7月中旬,第3代高峰期为7月中旬至8月下旬,第4代高峰期为8月上旬至9月中下旬,第5代高峰期为8月下旬至10月中旬,第6代高峰期为9月下旬至11月下旬,第7代发生在11月上中旬,该代为不完全世代。一般情况下,从第3代开始会出现世代重叠现象。山东以第3-5代为害较重,江西南昌6月幼虫发生较多,9月中旬至10月为全年发生高峰。湖南长沙幼虫也以6月发生较多,9月中旬至11月上旬发生最盛。适温(或高温)高湿环境条件有利于甜菜夜蛾的生长发育。一般7―9月是为害盛期,7―8月,,降水量少,湿度小,有利其大发生[1]。防治方法农业防治在蛹期结合农事需要进行中耕除草、冬灌,深翻土壤。早春铲除田间地边杂草,破坏早期虫源滋生、栖息场所,这样有利于恶化其取食、产卵环境[2]。物理防治傍晚人工捕捉大龄幼虫,挤抹卵块,这样能有效地降低虫口密度。在成虫始盛期,在大田设置黑光灯、高压汞灯及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同时利用性诱剂诱杀成虫[2]。生物防治使用Bt制剂进行防治及保护,利用腹茧蜂、叉角厉蝽、星豹蛛、斑腹刺益蝽等天敌进行生物防治。卵的优势天敌有黑卵蜂,短管赤眼蜂等;幼虫优势天敌有绿僵菌[2]。化学防治施药时间应选择在清晨最佳,在幼虫孵化盛期,于上午8时前或下午6时后喷施25%灭幼脲乳油1000-2000倍液,高效氟氯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加5%氟虫脲乳油500倍混合液,或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加5%氟虫脲可分散液剂500。图3.甜菜夜蛾玉米大斑病是由大斑病凸脐蠕孢引起的、发生在玉米的病害。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危害叶鞘和苞叶,一般先从底部叶片开始发生逐步向上扩展,严重时能遍及全株,但也有从中上部叶片发病的情况。[1]玉米大斑病是玉米的重要病害之一,广泛分布于世界各玉米栽培地区。在大发生年份一般减产15-20%,严重时减产50%以上。该病的发生和流行程度受自交系的抗病性、轮作制度、气候条件和栽培措施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随着抗病杂交种的推广和栽培制度的变更,该病危害一度得到控制,但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防治。[1][2]由于玉米大斑病的流行是由三个因素决定的:一是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二是存在大量病原菌,三是具有适宜发病的环境条件。因此玉米大斑病的防治应从这三方面着手。[1]中文名玉米大斑病为害症状侵染循环流行规律防治方法病原特征玉米大斑病病原为大斑病凸脐蠕孢,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目、凸脐蠕孢属。分生孢子梗从气孔长出,青褐色,单生或2-6根丛生,不分枝,直立或上部有屈膝状弯曲,2-6个(多数3-5个)隔膜,大小(12.5-188.7)微米×10.0微米,基部细胞膨大,色深,向尖端色渐浅,顶端或弯曲处有明显孢痕。分生孢子1至数个顶生,初无色,后变褐绿色,纺锤形,直或向一侧弯曲,多数4-7个隔膜,大小(57.7-140.6)微米×(15.1-22.9)微米。有性态只在人工培养条件下产生,异宗配合,子囊座黑色,椭圆形或近球形,高359-721微米,宽345-497微米。子囊圆筒形或棍棒形,有短柄,大小为(176-249)微米×(24-31)微米,一般含子囊孢子2-4个,也有1-6个。成熟的子囊孢子无色,纺锤形,直或弯曲,3个隔膜,隔膜处有缢缩,大小为(42-78)微米×(13-17)微米。[3]1被害叶2病菌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大斑病凸脐蠕孢有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已知有玉米专化型、高粱专化型、约翰生草专化型、棍合专化型等。玉米专化型区分为1号和2号小种,中国分布的是1号小种。[3]为害症状玉米大斑病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和苞叶。植株下部叶片先发病,然后向上扩展。病斑长梭形,呈灰褐色或黄褐色,长5-10厘米,宽1厘米左右,有的病斑更大,或几个病斑相连成大的不规则形枯斑,严重时叶片枯焦。发生在感病品种上先出现水渍状斑,很快发展为灰绿色的小斑点,病斑沿叶脉迅速扩展并不受叶脉限制,形成长梭形、中央灰褐色、边缘没有典型变色区域的大型病斑。在连雨天的时候,斑块上会出现灰黑色霉层,这主要是由于病原孢子大量分生而造成的,发病后植株叶片失去光合作用功能,难以保证植株的正常生长,严重时会导致植株枯死,造成大面积减产。发生在抗病品种上,病斑沿叶脉扩展,表现为褐色坏死条纹,周围有黄色或淡褐色褪绿圈,不产生或极少产生孢子。[4][5]共13张玉米大斑病侵染循环玉米大斑病病菌以其休眠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内越冬,成为翌年发病的初侵染源。玉米生长季节,越冬菌源产生孢子,随雨水飞溅或气流传播到玉米叶片上,遇适宜温度、湿度条件萌发入侵;经10-14天,便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以后,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重复侵染。[5]流行规律土壤肥力土壤肥力对于玉米大斑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一些土壤肥力较低的田地,会导致玉米的生长发育不良,对于病害的抵抗力降低,易发生玉米大斑病。在生产过程中,要对土壤进行测土培肥,补足氮和钾,提高土壤肥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植株的长势,提高抗病能力,减轻发病程度。[4]气候条件在玉米的生长过程中,如果遇到温度较低、气候冷凉加上连雨天气,湿度较大则极易发生玉米大斑病,因为这样的气候条件利于大斑病原菌的孢子分生,利于病害的传播。[4]品种差异不同的品种对于大斑病的抗性是不同的,在实际生长中,要尽可能使用抗病性强的品种,不要一味地追求产量而使用不具备抗性的品种,因为感病的自交系及感病品种会导致整片田块大斑病的流行,一旦大面积暴发,其损失不可估量。[4]耕作制度由于玉米大斑病的病菌会以菌丝及孢子形式残存在病残株上,可以越冬第二年发病,许多农户在玉米收获环节,只把玉米穗收获,植株则弃于田中,有的连秆收获,但是一些玉米残茬及病叶仍会留在田中,这样大量的病残体会成为大斑病的传染源头。另外,玉米连片种植的地区较多,而且基本上都是连作,这也为玉米大斑病的发生提供了条件,连片的玉米田,通风性、透光性都较差,一到雨季田间的湿度较大,为孢子的分生提供了气候条件。[4]防治方法测报制度在玉米大斑病多发地区,指定专人负责,定期系统观察玉米大斑病的发生消长情况。当田间出现病株,病叶开始自下而上垂直扩展时,如田间湿度大,或近日内气象预报有中到大雨,应迅速发出“玉米大斑病将在10%左右田块流行”的预报,指导农民适期防治。[2]农业防治气候条件是影响大斑病发生的决定因素。中温高湿是锈发大斑病的主要气候条件,例如,年月份平均气温,阴雨天多,田间大气湿度大,造成玉米大斑病突发成灾。20-25℃、相对湿度90%以上有利于病害发展。所以必须选择湿度和温度适宜的地方种植玉米,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防治玉米大斑病。[6]积极推广抗病品种。品种抗病性降低是导致病害发生流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田间病菌大量积累的情况下,种植抗病品种一般不易大发生病害。不同玉米品种对大斑病的抗性差异很大,种植优良抗病品种是控制玉米大斑病的主要措施。在玉米大斑病常发地区,选种时应把抗病性作为第一要素来考虑,并要注意品种的合理搭配与轮换,避免品种单一化。[6]改善耕作栽培环境。有计划地实行轮作倒茬,避免重茬、迎茬种植。在种植形式上,要变等行距播种为宽、窄行种植,变大面积平播为高、矮秆作物间作套种,以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促进玉米健壮生长。玉米收获后,无论平川还是丘陵山区,都要努力杜绝白茬地过冬,施足底肥,优化配方施肥,推广地膜覆盖,适期早播,可使玉米最危险的感病期大部分时间都避开高温多雨的季节,从而大大减轻玉米大斑病的危害,以为提高植株抗病力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6]化学防治根据病情,先摘除植株基部黄叶、病叶,减少再次侵染菌源,增强通风透光度然后喷施杀菌剂。在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或发病初期进行喷药防治。每天10天防1次,连续防治2-3次。药剂选用50%好速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80%速克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或25%苯菌灵乳油800倍液,或40%克瘟散乳油800-1000倍液,或施特灵水剂2500倍液喷雾。也可以用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克/公顷,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5千克/公顷,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千克/公顷,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5千克/公顷。图4.玉米大斑病 张曼俞同学在当地村民的交谈下和查找资料的情况下了解了甜菜夜蛾的形态防治方法,还有对玉米大斑病的了解。  张曼俞同学在活动结束中最大的感触就是,病虫识别及防治是非常重要的。农业生产过程中,病虫害对于农业的威胁非常大,因此如何做好植物病虫害防治工作,是当前研究的重点。而现在很多人都对病虫的伤害了解的少之又少,甚至不知道如何去解决这个事情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进行极大的宣传植物病虫害的危险以及怎样处理.。所以在七月十号张曼俞同学就之前自己了解的在村子里面进行宣传和讲解。

新疆有三年制本科专业有:1、新疆大学新疆维吾尔医学专业,主要学习医学理论、医学技术、药学、病理学、临床医学、社会医学等课程。2、新疆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主要学习植物保护学、农业植物检疫学、植物病理学、植物病虫害防治、植物病害生物学等课程。3、新疆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主要学习教育技术学、教育统计学、信息技术、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等课程。4、新疆财经大学金融学专业,主要学习金融学、财政学、保险学、银行学、证券学、国际金融等课程。5、新疆石油学院石油工程专业,主要学习石油工程、油气地质学、油气勘探技术、油气开发技术、油气储运技术等课程。6、新疆农业大学园艺专业,主要学习园艺学、园林植物学、园林设计学、园林结构学、园林植物栽培学等课程。7、新疆农业大学林学专业,主要学习林学、森林保护学、森林经营学、森林采伐学、森林病虫害学等课程。8、新疆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专业,主要学习动物学、动物遗传育种学、动物繁殖学、动物病理学、动物营养学等课程。9、新疆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主要学习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编

病虫害是指由于病原菌入侵或环境条件影响而引起的症状,主要表现为植物出现叶片坏死,嫩枝,叶片上有斑块或出现枯梢,枯叶以及根部腐烂死亡,整株枯黄等现象,虫害是指由于昆虫对植物的咬食或吸食而形成的影响植物生长的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植物叶片或幼茎被咬破,出现缺损,或叶片由于吸食性昆虫的刺吸出现叶片黄化,卷曲的现象. 病害和虫害往往相互作用,相辅相成,虫害会使植物的长势减弱,抵抗力下降而容易遭受病害,虫咬的伤口往往是病原菌入侵的窗口,而且有些昆虫还可以传播病害,如蚜虫由于其口器中带有病毒,在吸食植物汁液时会将病毒传染给植物,另一方面,病害使植物生长不良,抵抗力下降,也易遭受虫害,所以往往生虫的植物也有病,生病的植物上也有虫.

植物由于受到病原或害虫的影响,从生理到组织再到形态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最终导致经济损失的过程,称为植物病虫害。植物病害潜育期是病原物和寄主植物斗争最激烈的时期,病原物要从植物体内取得营养和水分,而植物则要阻止病原物对其营养和水分的掠夺。植物病害潜育期的长短不一,一般7~10天左右,短的2~3天,长的则可达2~5年。潜育期的长短受环境的影响,其中以温度的影响最大。不同的植物或同一植物的不同生长期,潜育期的长短亦不同。

植物病理学论文发表

研究植物不正常状态和病态的症状、致病机制、发生发展规律以及防治原理和措施等的科学。农业科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目的在于保护植物免受或减少病害,求得农业生产的优质、高产和稳产。研究范围涉及寄主植物与寄生物和引起病害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它以植物学、微生物学和生态学等为基础,同时又和作物栽培学、育种学、土壤学、农业气象学、农业昆虫学、农业药物学、生物统计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简史植物病理学是人类在与植物病害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法国人杜蒂叶最早注意到小麦黑穗病是因小麦种子沾染了某种黑粉所致;同时,法国的普雷沃证实了这种黑粉是微生物,从而提出用硫酸铜对麦种进行消毒防治的建议。但正式确立植物病原学说的是德国人H.A.德巴里。他研究了黑粉病菌和马铃薯晚疫病菌的生活史后,发现先有真菌的孢子侵入植物,然后才发病,从而确证真菌有寄生性和致病性,推翻了当时流行的所谓植物腐烂或朽败是因为“郁汁”所致等“生物自然发生论”的谬误概念。当时,德国的J.屈恩研究了许多植物病害的真菌病原,写出了第一本农作物病害著作。早期的植物病理学研究者多为真菌学者,如法国第一个植物病理学实验室负责人普利略和A.米亚尔代。后者在1865年发表了第一篇植物病理学论文,并发明了杀菌剂波尔多液。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意大利、日本也相继开始了植物病理学的研究。证实细菌为植物病原之一的研究工作,始于1878年美国J.伯里尔对苹果火疫病的研究。其后荷兰的J.H.瓦克发表了郁金香黄化病的病原是细菌的研究报告,从而进一步证实了J.伯里尔细菌病原说的正确性。病毒可使植物患病的认识因19世纪俄国人伊万诺夫斯基确认烟草花叶病毒的传染性而被证实。但对病毒病的研究则始于20世纪初。在美国的W.M.斯坦利于30年代发现病毒为核蛋白结构,特别是40年代电子显微镜发明后,这方面的进展更为迅速。中国植物病理学方面的高等教育始于20世纪初。当时,北京农科大学、南京东南大学和金陵大学、岭南大学等,先后开设了植物病理学课程,邹秉文为此撰写了国内第一本专著《植物病理学概要》。此后金陵大学、中央大学、浙江大学和岭南大学曾先后设立了植物病理学系。30年代以前的研究重点主要是病原真菌学,以后逐渐向其他研究领域发展。1950年后,中国在各农学院中建立了植物保护或植物病理专业,并培养专业研究生和硕士、博士研究生。同时重点进行了植物病害的防治研究,如对小麦黑穗病、黑粉病及小麦线虫病的大面积防治等。通过对小麦 3种锈病流行规律及抗病育种等的全面协作研究,明确了小麦锈病在中国的传播状况和病原体不同生理小种的特性,并选育了多种抗病良种。此外,对水稻稻瘟病、白叶枯病、甘薯黑斑病、苹果树烂皮病、马铃薯病毒退化病、白菜软腐病和白菜孤丁病等的发生发展及防治等也作了研究。正在开展的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研究,将对控制植物病害开辟新的途径国际上较早的植物病理学会组织是成立于1909年的美国植物病理学会(ASPP),学会的《植物病理学报》创刊于1911年。欧洲国家以植物病理学会命名的组织成立较迟,但专门学报的出版则较美国为早,如德国创刊于1880年的《植物病理学杂志》。中国植物病理学会成立于1929年,1955年开始出版《植物病理学报》。国际植物病理学会(ISPP)于1963年在英国成立,中国植病学会为该学会理事国。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症状学。研究植物发病机制和患病后不正常状态的类型的学科。症状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类。前者大多为器官和组织的变色或枯死,植株生长的畸形、增生或抑制,种子或果实产量的减少和品质的变劣等。后者主要是借助显微技术观察到的染病植物组织生长发育的改变和破坏,属病组织学或病细胞学的研究范畴。(2)病原学。研究植物病害发生原因的学科。植物病害按病因可分为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前者大多为致病寄生物(又称病原物)引起,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类病毒、菌原体、类菌原体、类立克次体和线虫,以及寄生性原生动物和种子植物(见植物病害病原物),病害的发生是病原物和寄生植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相互作用的结果(见植物病害)。后者由非生物因素引起,如高温和低温的伤害,空气和水的污染,有毒物质或农药中毒,土壤中营养元素的过多或缺少等。(3)病理生理学。植物病理学和植物生理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分支学科。主要是从个体水平和微观水平上运用植物生理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受病植物体内生理上所发生的变化。(4)病原生态学。研究植物生态系统的学科。它从种群水平和宏观水平上研究各种病原物与寄主植物,以及与其他生物的、物理的、化学的、地理的环境条件之间的复杂关系,并探讨生态平衡同病害发生和传播之间的关系(见植物病害流行)。(5)流行病学。在群体水平上研究寄主-病原-环境条件三者相互关系的学科。以病原生态学为基础,定量调查与植物病害发生发展和传播密切相关的因素,并运用数理分析方法,依据若干最关键的因素数据建立预测病害流行的数学模型,供实际预测预报之用。(6)抗病性。研究内容包括植物抗病性和病原物致病性的变异机制和遗传规律,人工诱导植物以增强其抗病性,或采用杂交方式将抗病基因组合于某一农作物品种等。80年代以来运用遗传工程解决植物抗病性的工作发展迅速(见植物抗病性)。(7)病害综合治理。鉴于采用单一措施预防或治疗一种病害往往效果不大,防治措施的研究正日益着重于综合治理,以恢复或保持生态平衡,避免或减少环境污染,达到经济、安全、有效地控制病害发生与发展的目的(见植物病害防治)。方法和前景植物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如病原学的研究是采用生物学显微制片技术,通过微生物学和医学中常用的分离、培养、接种、再分离等程序,完成科克氏法则验证。抗病育种的研究要运用杂交育种方法和数学统计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方面是电子计算机在植病流行学上的应用,为进行病害流行因素之间关系的进行定量分析提供了有效的手段,从而使病害流行的预测预报更加迅速准确,综合治理措施更为合理,对病害生态体系的研究更为深入;另一方面是分子生物学的进展,已可使许多植物病理现象和植物的抗病或感病机制从分子水平加以分析研究,并运用遗传工程进行抗病育种。现在,植物病理学还在不断向深度、广度发展,形成新的学科领域,如种子病理学、植物收获后的病害研究等。在防治手段方面,生物防治将有广阔的发展余地,而化学防治将趋向于研究和使用无毒或低毒的治疗剂和抗性激发剂等

承担课程本科生: 《普通植物病理学》《植保研究技术》《病毒与人类》硕士研究生:《植物病毒学》(双语教学)《专业英语》《高级植物病理学》博士研究生: 《分子植物病毒学》研究领域与方向1、植物病毒病害的鉴定和防治主要利用生物学、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对生产上危害严重的以及新出现病毒病进行快速诊断和鉴定,研究其流行规律和防治措施,为农业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支持。已研究过西瓜(WMV、ZYMV、CMV、TMV和CGMMV)、玉米(SCMV、RBSDV和RBSDV2)、烟草(PVY、PVX、TVBMV)、花生(PStV和CMV)、番茄(黄花曲叶病,TYLCV)等作物的病毒病。从以下两个方面探讨病毒病的防治措施:(1)抗病毒基因工程。利用RNAi技术获得了能够同时PVY、CMV和TMV等的转基因烟草植株。正在利用RNAi手段培育抗矮花叶病和粗缩病的转基因玉米。(2)利用PGPR菌株防治病毒病。其中利用PGPR防治烟草病毒病取得良好效果。2、植物病毒进化、基因功能和致病机理通过分析病毒基因组序列,检测新株系的产生和流行情况,研究病毒进化的机制。证明中国烟草上的马铃薯Y病毒(PVY)有5个株系,在国际上首次发现O:N株系的存在,首次报道NTN和N:O株系在中国的发生。通过比较40个烟草脉带花叶病毒(TVBMV)分离物的HC-Pro、P3、6K1和CP基因,分析了我国TVBMV的群体结构,证明重组、负选择、基因流是我国TVBMV进化的主要动力。证明芜菁花叶病毒(TuMV)basal-BR谱系在中国呈爆发状态。中国与日本的TuMV群体结构不同,有自己独特的亚种群。利用病毒的侵染性克隆,通过定点突变分析,研究病毒基因和编码蛋白在病毒侵染、复制、移动、蚜虫传播和致病等过程中的作用及机理。希望在明确病毒致病机理基础上,获得弱毒株系,用于病毒病的防治(cross protection)。与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University of St Andrews)刘焕庭研究员合作,利用结构生物学方法分析病毒蛋白及与其互作的寄主蛋白的晶体结构,分析病毒致病和寄主感病的分子机理。3、植原体病害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对植原体病害进行诊断,分析致病原因,探索有效的防治策略和手段。已经首次报道了玫瑰丛枝病、绣线菊丛枝病、樱桃绿变、榆树丛枝病和黄化病、荆条丛枝等病害在中国的发生。承担科研项目情况1. 烟草脉带花叶病毒HC-Pro和VPg功能复合体的鉴定及结构分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RSE) 2010-20112. HC-Pro影响烟草脉斑驳花叶病毒致病力的机制和调控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71895) 2010-20123. 玉米重大病害-粗缩病预警及控制技术(2009GG10009021)山东省科技攻关项目,2010-20124. 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抗矮花叶病玉米新品种(2009ZX08003014B)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2009-20115. 烟草脉带花叶病毒侵染性克隆的构建与改造(20080434006),教育部博士学科点基金,2009-20116. 重要果树黄化病原鉴定技术标准研制 质检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0810517,与中国检验检疫科学院合作项目)2009-20117. 植物病毒变异和基因功能研究 (NCET-07-0520) 2008-2010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8. 烟草病毒病生防制剂的研制与应用,2008-2011 山东省烟草公司9. 芜菁花叶病毒的群体变异(Z2007D04)2008-2010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0. 烟草根茎病害发生规律与防治 2006-2009 山东省烟草公司11. 通过转化aptamer获得多抗转基因烟草(2004BS06002),2005-2007 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奖励基金12. HC-Pro结构与其在传毒、协生和抑制RNA沉默中的作用(30471138),2005-200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3. 多功能RNA沉默抑制因子鉴定体系的建立及研究(20050434003),2006.01-2008.12,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14. Molecular epidemiology of Potato virus Y in Chinese tobacco”,2004.01-2006.12 瑞典-亚洲合作研究项目()15. 烟草抗病毒基因工程新策略研究”(30100117),2002.1-2004.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奖情况1 2002年 山东省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2 2007年入选“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 2007年 玉米矮花叶病发生规律与防治 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4 2009年获得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三届青年科技奖5 多次获得山东农业大学教学成果奖、教学质量奖著作、论文情况在Journal of Virology、Phytopathology、Archives of Virology、Virus Genes、Journal of Phytopathology、Plant Disease、中国农业科学、植物保护学报、植物病理学报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Journal of Virology上的一篇文章已经被Annual Review of Microbiology、Plant Journal、Journal of Virology、 Molecular Breeding、Plant Biotechnology等引用40多次。14. 王 洁,田国忠,徐启聪,刘永光,高 瑞,李向东,竺晓平. 泡桐丛枝病病树周围几种植物上植原体的分子检测.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2): 304-31215. 崔廷涛, 潘一展, 高 瑞, 邵云华, 李向东,时呈奎, 赵文军, 朱水芳. 荆条丛植病植原体的分子检测及鉴定. 林业科学, 2009.6, 45(6): 162-16516. 刘金亮, 邵云华, 张广民, 竺晓平, 杨广玲, 时呈奎, 李向东. 小西葫芦黄花叶病毒山东南瓜分离物的分子特性. 植物病理学报, 2009, 39(5): 544-54817. 刘永光, 田国忠, 王洁,李向东, 竺晓平, 束怀瑞. 山东蚕区桑黄化型萎缩病病原物的分子鉴定. 蚕业科学, 2009, 35(3): 463-47118. 陈佳,朱芹芹,袁从阳,孙作文,李向东,周涛,范在丰. 引起玉米粗缩病的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山东分离物的分子特性. 植物病理学报, 2008, 38(5): 540-54319. 张成玲, 赵永强, 于晓庆, 张薇, 解永梅, 李向东, 张广民. 姜瘟病菌拮抗放线菌的筛选与鉴定. 植物病理学报, 2008, 38(4): 414-41920. 朱天生, 潘一展, 崔廷涛, 高 瑞, 李向东, 朱水芳. 榆树黄化病植原体的分子检测与鉴定. 植物病理学报, 2008, 38(4): 401- 40621. 高瑞, 李向东, 王洁, 刘金亮, 竺晓平, 张广民. 绣线菊丛枝病病源的分子鉴定. 林业科学,2007.11, 43(11): 72-7522. 兰玉菲, 兰玉菲, 刘金亮, 高瑞, 王红艳, 朱天生, 竺晓平, 李向东. 烟草脉带花叶病毒CP基因的原核表达及抗血清制备, 植物病理学报, 2007, 37(5): 461-46623. 于晓庆, 郗丽君, 刘永光, 李光伟, 兰玉菲, 竺晓平, 李向东. 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株Lyc2的鉴定及对棉苗的防病促生作用. 植物病理学报, 2007, 37(4): 426-43224. 竺晓平, 刘金亮, 田延平, 于晓庆, 李向东, 刘红梅. 瞬时表达比较马铃薯X病毒CP基因三种基因结构对RNA沉默的诱导效果.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7, 13(1): 1-425. 高瑞, 刘金亮, 兰玉菲, 王 洁, 李向东. 黄瓜花叶病毒外壳蛋白基因的克隆、原核表达及抗血清制备. 植物保护学报, 2007, 34(3): 335-33626. 竺晓平, 朱常香, 宋云枝, 温孚江, 刘红梅, 李向东. CP基因3'-端短片段介导的对马铃薯Y病毒的抗性. 中国农业科学,2006, 39(6): 1146-115227. 刘金亮, 于晓庆, 田延平, 都杰, 竺晓平, 李向东, 严敦余. 芜菁花叶病毒潍坊萝卜分离物的分子特性及CP基因的表达. 园艺学报, 2006, 33(1): 84-8828. 李向东, 刘金亮, 李文法, 范在丰, 李怀方, 王洪刚. 潍坊萝卜红心病的病原鉴定.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1): 13-1729. 李向东, 刘金亮, 李洪奎, 时呈奎, 王洪刚. 潍坊萝卜红心病的发生与防治. 植物保护学报, 2005, 32(2): 221-22230. 田延平, 兰玉菲, 王洁, 时呈奎, 竺晓平, 李向东. 芜菁花叶病毒不同分离物3′cDNA片段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6, ZK): 38-4234. 郭兴启, 冯炘, 李向东, 郭恒俊, 李照会. PVY/PVX协生作用对病毒浓度及寄主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中国农业科学, 2003, 36(3): 281-28635. 李向东, 范在丰, 李怀方, 裘维蕃. 麦二叉蚜传播玉米矮花叶病毒的机制. 植物保护学报, 2002, 29(1): 62-6636. 李向东, 范在丰, 李怀方, 裘维蕃. 玉米矮花叶病毒HC-Pro的提纯及抗血清制备. 植物病理学报, 2001, 31(2): 135-13837. 李向东, 范在丰, 李怀方, 裘维蕃. 玉米矮花叶病毒HC-Pro在玉米叶片中的积累和免疫定位. 植物病理学报, 2001, 31(4): 310-31438. Li XD, Li YQ, Wang HG. Epidemic of Potato virus Y and Cucumber mosaic virus in Henan Province tobacco. Plant Disease, 2001, 85(4): 44739. 李向东, 李怀方, 范在丰, 裘维蕃. 玉米矮花叶病毒HC-Pro在蚜虫传毒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植物病理学报, 2000, 30(3): 217-221参加了国家十五统编教材《农业植物病理学》(北方本)(农业出版社,2002)的编写以及《植物病毒学》(科学出版社,2006)的翻译工作。

植物病理是国内最早设立的博士点和国家级重点学科。一直是国内植物病理学专业人才培养、农作物重大和重点病害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是科学研究的疾病中的植物引起的病原体(传染性生物体)和环境条件(生理因素)。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