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陕师大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7 12:33:39

陕师大发表的论文

陕西师范大学比较好,是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首批试点高校。

一、师资力量:

1、陕西师范大学:有教师1900余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95%,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74.5%,教师中有教授530余人,副教授760余人。双聘院士8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人,国家级特聘教授1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8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

2、西南大学:有专任教师3058人,其中教授693人、副教授1248人,博士生导师491人、硕士生导师1576人;有国家级人才87人次,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海外院士5人。

二、学科建设:

1、陕西师范大学:学校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1个,国家重点学科4个;有1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2、西南大学:西南大学有53个一级学科,其中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8个一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51个一级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有1种专业博士学位、19种专业硕士学位,另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2个。

三、科研成果:

1、陕西师范大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面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157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63项,教育部项目149项。发表学术论文6224篇。

117项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自然科学研究方面共争取纵向科研项目1276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2项。

2、西南大学:西南大学与重庆、四川、云南、贵州、江苏、山东等省市50余个地、市、县建立了校地战略合作关系,与中国国内50多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与26省市500余个行政事业单位和1000多家企业开展了项目合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陕西师范大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南大学

在《古汉语研究》《古文字研究》《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社会科学战线》《社会科学辑刊》《北方论丛》《学术交流》《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东北师大学报》《古籍整理研究学刊》《古籍研究》《长江学术》《长安学术》《中国古典文献学丛刊》《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燕赵学术》《华夏文化论坛》等刊物上发表过学术论文。著名语言学家许嘉璐、郭锡良、江蓝生、竺家宁、沈培等都曾或引用或给予较高的评价。发表的学术论文被全文转载、摘评、引用为参考文献近四百次。2001年以来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汉语史、金文等方面的)1.《<五灯会元>中的是非问句与选择问句》,《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1年1期2.《副词“也”的产生与发展》,《吉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3期3.《副词“都”的产生和发展》,《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5期4.《<太平广记>中的范围副词“都、全、了”试探》,《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3期 5.《“应该”类助动词的发展》,《学术交流》2002年4期6.《魏晋六朝汉译佛经中的同义连用总括范围副词初论》,《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4期7.《<儿女英雄传>中的程度副词述评》,《绥化师专学报》2003年4期8.《从程度副词的来源看汉民族的文化心理》,《中国与中国学》(韩国岭南大学)2003年2期9.《程度副词“好”的产生与发展》,《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2期10.《程度副词“非常、异常”的产生与发展》,《古汉语研究》2004年2期11.《<朱子语类>中的“十分”》,《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4年2期12.《<红楼梦>中“尤最”副词探讨》,《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2期 13.《程度副词“十分”的产生与发展》,《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6期14.《试论<三言二拍>中的双音程度副词》,《延边大学学报》2005年2期15.《试论副词“全”的产生与发展》,《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3期16.《古代汉语中双音程度副词的产生与发展》,《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3期17.《金文“以”字用法初探》,《北方论丛》2005年3期18.《试论副词“总”的产生与发展》,《中国古典文献学丛刊》(第四卷),香港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5年19.《金文“于”字用法初探》,《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3期 20.《金文“于”并列连词用法辨正》,《长春大学学报》2005年5期21.《试论“既”字在金文中的用法》,《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4期22.《金文中的连词“而”》,《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10期23.《两周金文中否定副词“毋”的特殊用法》,《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1期24.《两周金文中的无指代词》,《长江学术》2006年3期25.《两周金文“亡”字用法初论》,《古籍研究》(2006·卷上),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年 26.《西周金文中“休”字的一种特殊用法》,《华夏文化论坛》(第一辑),吉林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27.《两周金文指代词“是”“兹”“之”用法之别》,《长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1期28.《两周金文中连词“则”的用法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年2期29.《两周金文“及”字用法试论》,《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3期30.《两周金文中“乃”字的词性和用法》,《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3期31.《李白诗歌中“何”字的运用特点》,《华夏文化论坛》(第二辑),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年32.《金文“在”字词性初探》,《社会科学辑刊》2007年6期33.《殷周金文中“咸”的特殊用法》,《古汉语研究》2008年1期34.《两周金文中的“偕同”义介词》,《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2期35.《两周金文中的祈求义动词》,《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4期36.《两周金文宾语前置句简论》,《华夏文化论坛》(第三辑),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年37.《两周金文“暨”字用法释论》,《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辑,中华书局2008年38.《两周金文助动词释论》,《殷都学刊》2008年4期39.《两周金文介词“以”、“用”用法比较》,《绥化学院学报》2008年5期40.《杜诗中“一”字的运用特点》,《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6期41.《两周金文中“雩”的词性和用法》,《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9年1期42.据金文补正《古代汉语》的若干注释,《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2期43.《殷周金文中的特殊句型》,《燕赵学术》2009年春之卷,四川辞书出版社2009年44.《先秦时期的“赏”、“赐”之别》,《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3期45.《殷周金文中的征战类动词》,《北方论丛》2009年4期46.《殷周金文中的运动类动词》,《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9年4期47.《两周金文中“休”的词性和用法》,《长春大学学报》2009年7期48.《两周金文心理动词试论》,《华夏文化论坛》第四辑,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年49.《先秦汉语叹词试论》,《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5期50.《两周金文语法札记(四则)》,《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6期51.《两周金文叹词初论》,《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6期52. 《两周金文中“用”的词性和用法》,《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6期53. 《两周金文并列连词初探》,《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1期54. 《殷周金文范围副词释论》,《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期55. 《殷周金文词汇研究综述》,《西华大学学报》2010年2期56. 《殷周金文中的赐予义动词》,《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3期57. 《殷周金文动词类释》,《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八辑,中华书局2010年58. 《两周金文“承继”类动词试论》,《社会科学辑刊》2010年6期59..《殷周金文虚词研究述要》,《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第七辑,商务印书馆2010年12月。60.《两周金文第一人称代词述论》,《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1年1期61.《两周金文中的“奉事”类动词》,《长安学术》(第二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2月。62.《殷周金文语法研究综述》,《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 期。

陕师大学报发表的论文

在《古汉语研究》《古文字研究》《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社会科学战线》《社会科学辑刊》《北方论丛》《学术交流》《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东北师大学报》《古籍整理研究学刊》《古籍研究》《长江学术》《长安学术》《中国古典文献学丛刊》《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燕赵学术》《华夏文化论坛》等刊物上发表过学术论文。著名语言学家许嘉璐、郭锡良、江蓝生、竺家宁、沈培等都曾或引用或给予较高的评价。发表的学术论文被全文转载、摘评、引用为参考文献近四百次。2001年以来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汉语史、金文等方面的)1.《<五灯会元>中的是非问句与选择问句》,《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1年1期2.《副词“也”的产生与发展》,《吉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3期3.《副词“都”的产生和发展》,《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5期4.《<太平广记>中的范围副词“都、全、了”试探》,《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3期 5.《“应该”类助动词的发展》,《学术交流》2002年4期6.《魏晋六朝汉译佛经中的同义连用总括范围副词初论》,《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4期7.《<儿女英雄传>中的程度副词述评》,《绥化师专学报》2003年4期8.《从程度副词的来源看汉民族的文化心理》,《中国与中国学》(韩国岭南大学)2003年2期9.《程度副词“好”的产生与发展》,《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2期10.《程度副词“非常、异常”的产生与发展》,《古汉语研究》2004年2期11.《<朱子语类>中的“十分”》,《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4年2期12.《<红楼梦>中“尤最”副词探讨》,《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2期 13.《程度副词“十分”的产生与发展》,《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6期14.《试论<三言二拍>中的双音程度副词》,《延边大学学报》2005年2期15.《试论副词“全”的产生与发展》,《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3期16.《古代汉语中双音程度副词的产生与发展》,《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3期17.《金文“以”字用法初探》,《北方论丛》2005年3期18.《试论副词“总”的产生与发展》,《中国古典文献学丛刊》(第四卷),香港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5年19.《金文“于”字用法初探》,《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3期 20.《金文“于”并列连词用法辨正》,《长春大学学报》2005年5期21.《试论“既”字在金文中的用法》,《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4期22.《金文中的连词“而”》,《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10期23.《两周金文中否定副词“毋”的特殊用法》,《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1期24.《两周金文中的无指代词》,《长江学术》2006年3期25.《两周金文“亡”字用法初论》,《古籍研究》(2006·卷上),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年 26.《西周金文中“休”字的一种特殊用法》,《华夏文化论坛》(第一辑),吉林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27.《两周金文指代词“是”“兹”“之”用法之别》,《长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1期28.《两周金文中连词“则”的用法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年2期29.《两周金文“及”字用法试论》,《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3期30.《两周金文中“乃”字的词性和用法》,《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3期31.《李白诗歌中“何”字的运用特点》,《华夏文化论坛》(第二辑),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年32.《金文“在”字词性初探》,《社会科学辑刊》2007年6期33.《殷周金文中“咸”的特殊用法》,《古汉语研究》2008年1期34.《两周金文中的“偕同”义介词》,《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2期35.《两周金文中的祈求义动词》,《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4期36.《两周金文宾语前置句简论》,《华夏文化论坛》(第三辑),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年37.《两周金文“暨”字用法释论》,《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辑,中华书局2008年38.《两周金文助动词释论》,《殷都学刊》2008年4期39.《两周金文介词“以”、“用”用法比较》,《绥化学院学报》2008年5期40.《杜诗中“一”字的运用特点》,《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6期41.《两周金文中“雩”的词性和用法》,《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9年1期42.据金文补正《古代汉语》的若干注释,《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2期43.《殷周金文中的特殊句型》,《燕赵学术》2009年春之卷,四川辞书出版社2009年44.《先秦时期的“赏”、“赐”之别》,《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3期45.《殷周金文中的征战类动词》,《北方论丛》2009年4期46.《殷周金文中的运动类动词》,《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9年4期47.《两周金文中“休”的词性和用法》,《长春大学学报》2009年7期48.《两周金文心理动词试论》,《华夏文化论坛》第四辑,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年49.《先秦汉语叹词试论》,《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5期50.《两周金文语法札记(四则)》,《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6期51.《两周金文叹词初论》,《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6期52. 《两周金文中“用”的词性和用法》,《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6期53. 《两周金文并列连词初探》,《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1期54. 《殷周金文范围副词释论》,《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期55. 《殷周金文词汇研究综述》,《西华大学学报》2010年2期56. 《殷周金文中的赐予义动词》,《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3期57. 《殷周金文动词类释》,《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八辑,中华书局2010年58. 《两周金文“承继”类动词试论》,《社会科学辑刊》2010年6期59..《殷周金文虚词研究述要》,《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第七辑,商务印书馆2010年12月。60.《两周金文第一人称代词述论》,《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1年1期61.《两周金文中的“奉事”类动词》,《长安学术》(第二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2月。62.《殷周金文语法研究综述》,《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 期。

1、来稿要求论点明确、数据可靠、逻辑严密、文字精炼,每篇论文必须包括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单位所在地及邮政编码、摘要和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一般为导师)简介(包括姓名、性别、职称、出生年月、所获学位、目前主要从事的工作和研究方向),在文稿的首页地脚处注明论文属何项目、何基金(编号)资助,没有的不注明。2、论文摘要尽量写成报道性文摘,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4方面内容(100字左右),应具有独立性与自含性,关键词选择贴近文义的规范性单词或组合词(3~5个)。3、文稿篇幅(含图表)一般不超过5000字,一个版面2500字内。文中量和单位的使用请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最新标准。外文字符必须分清大、小写,正、斜体,黑、白体,上下角标应区别明显。4、文中的图、表应有自明性。图片不超过2幅,图像要清晰,层次要分明。5、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采用顺序编码制,请按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所引文献必须是作者直接阅读参考过的、最主要的、公开出版文献。未公开发表的、且很有必要引用的,请采用脚注方式标明,参考文献不少于3条。6、来稿勿一稿多投。收到稿件之后,5个工作日内审稿,电子邮件回复作者。重点稿件将送同行专家审阅。如果10日内没有收到拟用稿通知(特别需要者可寄送纸质录用通知),则请与本部联系确认。7、来稿文责自负。所有作者应对稿件内容和署名无异议,稿件内容不得抄袭或重复发表。对来稿有权作技术性和文字性修改,杂志一个版面2500字,二个版面5000字左右。作者需要安排版面数,出刊日期,是否加急等情况,请在邮件投稿时作特别说明。8、请作者自留备份稿,本部不退稿。9、论文一经发表,赠送当期样刊1-2册,需快递的联系本部。10、请在文稿后面注明稿件联系人的姓名、工作单位、详细联系地址、电话(包括手机)、邮编等信息,以便联系有关事宜。

陕师大论文发表

四十多岁。沣西新城第二学校执行校长权小红,从事教育、教学工作26年,历任重点班、实验班班主任、年级组长、政教主任、团委书记,多次在校、区、市、国家级赛教中荣获一等奖,先后有10余篇论文发表,并获市级、国家级奖项,曾承担西安市市级课题“初、高中语文衔接教学探微”并担任组长,多次在陕西省中考、高考报告会上做经验交流,在西安市各类组织、协会上做观摩教学。先后被陕西教育学院师资培训学院聘为“国培计划——陕西省教育薄弱地区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语文学科组专家,被陕西省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聘为“陕西省农村青年教师能力提升置换脱产研修项目专家”。

1、来稿要求论点明确、数据可靠、逻辑严密、文字精炼,每篇论文必须包括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单位所在地及邮政编码、摘要和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一般为导师)简介(包括姓名、性别、职称、出生年月、所获学位、目前主要从事的工作和研究方向),在文稿的首页地脚处注明论文属何项目、何基金(编号)资助,没有的不注明。2、论文摘要尽量写成报道性文摘,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4方面内容(100字左右),应具有独立性与自含性,关键词选择贴近文义的规范性单词或组合词(3~5个)。3、文稿篇幅(含图表)一般不超过5000字,一个版面2500字内。文中量和单位的使用请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最新标准。外文字符必须分清大、小写,正、斜体,黑、白体,上下角标应区别明显。4、文中的图、表应有自明性。图片不超过2幅,图像要清晰,层次要分明。5、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采用顺序编码制,请按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所引文献必须是作者直接阅读参考过的、最主要的、公开出版文献。未公开发表的、且很有必要引用的,请采用脚注方式标明,参考文献不少于3条。6、来稿勿一稿多投。收到稿件之后,5个工作日内审稿,电子邮件回复作者。重点稿件将送同行专家审阅。如果10日内没有收到拟用稿通知(特别需要者可寄送纸质录用通知),则请与本部联系确认。7、来稿文责自负。所有作者应对稿件内容和署名无异议,稿件内容不得抄袭或重复发表。对来稿有权作技术性和文字性修改,杂志一个版面2500字,二个版面5000字左右。作者需要安排版面数,出刊日期,是否加急等情况,请在邮件投稿时作特别说明。8、请作者自留备份稿,本部不退稿。9、论文一经发表,赠送当期样刊1-2册,需快递的联系本部。10、请在文稿后面注明稿件联系人的姓名、工作单位、详细联系地址、电话(包括手机)、邮编等信息,以便联系有关事宜。

陕师大硕士发表论文

陕西师范大学学科语文研究生毕业要写论文。根据陕西师范大学官网显示:陕西师范大学语文学科的硕士研究生需要撰写论文,是硕士学位授予的必要条件之一。陕西师范大学(ShaaxiNormalUniversity)创建于194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211工程”重点支持的全国重点大学,也是陕西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之一。

殷墟青铜器 三羊尊

殷墟青铜器 三羊尊

高33.1、口径39.2厘米。重11300克。大喇叭口,方唇,束颈,折肩,腹微弧下收,高圈足,圜底。底饰大方格纹,颈部饰蕉叶纹,下饰夔纹一周,雷纹衬底。肩饰对称的三组饕餮纹,各组饰一凸起的羊首,界以扉棱,雷纹衬底。腹饰鸟纹一周,其下饰三组饕餮纹,均以扉棱为鼻界,雷纹衬底。足部饰对称的饕餮三组,均以扉棱为鼻。出土时,器表粘有丝织品、残迹。

殷墟·出土青铜器

教学目标:

殷墟出土的大量的青铜器,包括礼器、乐器、兵器、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艺术品等,形成了以青铜礼器和兵器为主的青铜文明,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殷墟青铜礼器的大量出现,证明中国青铜文化已发展到了最高的阶段。本章的学习目标是了解殷墟出土的铜器的器物分类以及制作方式。

学习建议:

1.结合历代青铜器的形制规格研究安阳殷墟青铜器的形制。

2.结合安阳殷墟遗址的地层关系,分析殷墟青铜器的历史分期。

3.结合安阳殷墟青铜器的纹饰演变发展状况分析殷代青铜器的发展变化。

重点难点:

本章学习的重点是了解和认识安阳殷墟青铜器的主要形制和器形规格,难点在于通过历代青铜器规制比对了解安阳青铜器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

安阳殷墟是中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并经甲骨文及考古发掘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以其重要的历史、文化、科学和艺术价值,成为人类文明进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将更加有利于保护这一人类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殷墟出土的大量的青铜器,包括礼器、乐器、兵器、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艺术品等,形成了以青铜礼器和兵器为主的青铜文明,达到中国青铜时代发展的巅峰,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殷墟青铜礼器的大量出现,证明中国青铜文化已发展到了最高的阶段。以青铜礼器鼎、簋、觚、爵、斝,兵器戈、矛、钺、刀、镞,工具锛、凿、斧、锯、铲,乐器铙、铃、钲等为代表的殷墟青铜器,形制丰富多样,纹饰繁缛神秘。

层层叠叠的线条把动物形象加以抽象变化,采用极精细的几何纹和深浅凸凹的浮雕,构成形形色色的图案,布局严谨,庄严凝重。其夸张而神秘的风格,蕴含着深厚粗犷的原始张力和艺术的魅力,反映了殷商先民特有的宗教情感和审美观念。殷墟在青铜冶铸方面辉煌的成就使其成为世界古代青铜文明的中心之一。公元前16 世纪至前11 世纪为中国的青铜时代。也就是夏代的晚期至西周。商代的晚期,即殷商时期为中国青铜时代的鼎盛时期,这里出土的许多青铜器都是中国青铜时代的巅峰之作。

殷墟出土的青铜器以礼器为大宗,制器精美厚重,出现了象司母戊鼎、牛方鼎、鹿方鼎、司母辛鼎等一大批工艺高超的重器。在造型上常常以实际的或想象中的动物形象作为原型,器面的花纹装饰崇尚繁缛,流行雷纹、饕餮纹、夔纹等为主的通体装饰,给人以稳重、庄严而神秘的视觉感受。殷墟出土的青铜器,充分显示出那时的冶炼技术,已由矿石混合冶炼,发展到铜、锡、铅按比例混合冶炼的阶段,其独特的单、多块陶范铸造法、失蜡法等的铸造工艺,融合了上古的科技与艺术、雕塑与绘画的完美结合。例如:司母戊大方鼎。

殷商时代,祭祀与战争是国家政治生活中极其重要的两件大事。祭祀用的礼器与战争用的兵器主要是用青铜铸造的。长期以来,学术界对研究青铜武器,多从形制、类型、分期等方面进行探讨。殷墟发掘迄今已经70多年了,70多年来,在殷墟发掘的殷代墓葬已有七八千座,其中大多数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发掘的。

后母戊鼎,亦称司母戊鼎,出土于河南安阳,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国家一级文物,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原称“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是世界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鼎通体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重达832.84公斤,是已发现的中国古代最重的单体青铜礼器,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个字而得名后母戊鼎。发现于1939年,1959年开始作为镇馆之宝收藏于国家博物馆。通过研究考证,鼎腹内壁铭文“后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妇妌的庙号。后母戊鼎是用陶范法铸造而成的,在商后期铸造重达832.84公斤的后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在大约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才能完成,这足以反映商朝中期青铜铸造业的宏大规模。

三羊尊即商三羊尊。该尊为大口广肩型,厚唇外折,细颈上有三道凸弦纹。肩部等距离地装饰三只高浮雕形式的卷角羊头,间以回形纹为地的目形纹饰。腹部较肥硕,纹饰更为华丽,在回纹地上有三组兽面纹,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兽面上最能传神的眼睛,增加了肃穆庄重的气氛。圈足较高,上边有两条凸弦纹,中间有三个等距离的较大圆形孔,这是商代铜器的典型特征之一,圈足的下部在回纹地上饰有六组兽面纹。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指出当时的工匠对于青铜合金配比与机械性能的关系已经有了相当深入的认识,并且对于操作也有相当严格的控制。殷墟二期高等级墓葬随葬青铜器中高锡青铜的使用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它可能是一种身份的标志。当时获得的锡矿资源,似乎比殷墟的其他阶段更为丰富。而青铜器中铁含量的差异可能代表原料来自不同地区的矿源,其冶炼水平也可能参差不齐。

迄今为止,安阳有大量的熔炼和铸造的遗迹发现,却从未有冶炼的迹象,因此殷墟青铜器矿料的来源一直为人们所关注.许多论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原青铜矿料是从南方盛产铜、锡的地区输入的。但他们的论证缺乏直接的证据。目前,大多数学者都倾向于认为:商周时期铜料之大宗在北方是来自中条山矿区及其迤西地带,在南方则主要是产自荆州和扬州地区。

铜器纹饰的“方向性”,就是指青铜器上二、三或四组主题纹饰中,有一组或二组纹饰是正面纹饰,其余则为侧面纹饰。正面纹饰所在一面应是器物在当时商人极为重视的祭祀活动中向前放置的方向,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纹饰的方向性。青铜器纹饰的方向性,实际上就是青铜器的方向性,对青铜器纹饰方向的研究,实际上就是对青铜器的方向性的研究。这一研究,不仅可以揭示出青铜礼器在使用过程中的部分祭礼信息,而且还涉及到青铜器的使用方式、铭文的铸作意图等问题。

殷墟青铜器纹饰,尤其是学术界普遍认为的作为商和周初青铜器装饰纹饰之中心特征的动物纹样,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确实是洋溢着一种原始质朴的美感和强烈的神秘性。学术界对青铜纹饰的代表意义具有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类,认为其代表一定的含义。其中多数学者认为它们是代表古代的图腾,或是代表自然界或神话传说中的神怪等神话动物;有人认为它们是萨满面具的再现,具有一种神圣的功能,是可与上天或神灵世界沟通的工具;也有学者通过对虎食人卤、饰双虎对食人头纹饰的大铜钱以及兽面纹头盔等器物纹饰的分析,认为这些图案代表着一种超自然的神力,暗示了死亡之途。

殷商时代,祭祀与战争是国家政治生活中极其重要的两件大事。祭祀用的礼器与战争用的兵器主要是用青铜铸造的。长期以来,学术界对青铜器的研究多集中在青铜礼器上,对青铜武器的研究较少,即使是研究青铜武器,也多从形制、类型、分期等方面进行探讨,研究青铜武器组合的论著很少。研究青铜武器的组合,对研究殷商时代武官和士兵的武器装备、军制均具有重要的意义。殷墟文化第一期随葬青铜武器的墓共10座,6座属于一期早段,4座属于一期晚段,组合方式有三种。(1)铺、戈、嫉。(2)戈、矛。(3)戈。此期三种组合,每种组合内均含戈,单出铜戈的墓有8座,占全期总墓数的80%。

本章小结:

目前对殷墟为赌注商代青铜器的研究也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与甲骨学一样,成为殷商文明研究的一个分支学科。对殷墟青铜器研究的不断深入,将会进一步推进三代文明研究,彰显三代青铜文明在世界四大文明中的独特地位。

思考练习:

1.殷墟铜器的分类有哪些。

2.殷墟铜器的纹饰的特点及意义。

3.殷墟出土的青铜器在我国历史上具有怎样的地位。

拓展学习:

文献资料:

安阳市文物工作队、安阳市博物馆编著《安阳殷墟青铜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刘一曼:《论安阳殷墟墓葬青铜武器的组合》,《考古》2002年03期,2002年3月。

康石磊:《殷墟仿铜陶礼器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刘煜:《殷墟青铜礼器铸造工艺研究综论》,《华夏考古》2009年01期,2009年3月。

岳洪彬、苗霞:《殷墟青铜礼器组合研究》,《殷都学刊》2004年02期,2004年6月。

赵国燕、郭金福:《殷墟青铜器陶范材料的组成及结构研究》,《安阳工学院院报》2009年06期,2009年12月。

岳洪彬:《殷墟青铜器纹饰的方向性研究》,《考古》2002年04期,2002年4月。

视频:

《青铜文化与殷墟青铜器》

陕师大硕士论文发表

新能源汽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列出论文参考文献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论文研究命题的来龙去脉,便于查找,同时也是尊重前人劳动,对自己的工作有准确的定位。因此这里既有技术问题,也有科学道德问题。如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新能源汽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欢迎阅读!

[1]徐枭,王巧凤,周荣,新能源汽车发展主要障碍及其解决方案[J],上海汽车,2009,(5):7—10

[2]杨婕,消费者对电动汽车购买意愿实证研究—基于政府产业政策理论[J],特区经济,2012,(2):302—304

[3]李光,影响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1,(6):14—18

[4]霍风利,我国发展电动汽车产业的'可行性及对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23—27

[5]田萍,新能源汽车是新的经济增长点[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9,(9):74—76

[6]方海洲,胡研,促进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影响分析[J],汽车科技,2009,(3):7—10

[7]国家863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办公室,全球氢能研发及相关政策调查报告[R],2004

[8]德勤全球制造组,电动车现状与消费者期望之比较[J],全球视角,2011,(1)

[9]曾耀明,史忠良,中外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对比分析[J],企业经济,2011,(2):107—109

[10]李东卫,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挑战及对策[J],广东经济,2011,(2)

[11]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280—317

[12]李大元,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J],经济纵横,2011

[13]罗少文,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4]杨海霞,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落定,中国投资[J],2012,(11)

[15]张海波,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路线图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6]刘浩华,程杨,中国新能源汽车需求风险关键因素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19)

[17]章荣武,“钻石模型”及其应用:中国船舶工业产业竞争优势分析[D],厦门大学硕士学位,2006

[18]赵亮,BYD公司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19]张坤,安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D],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0]赵斌,比亚迪新能源汽车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D],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1]顾瑞兰,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2013

[22]王慧,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3]温岳中,基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支持政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4]方玲,基于成本—效益分析视角的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策略研究[D],中南大学商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3

[25]文凯,借鉴国际经验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6]陈柳钦,美日欧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J],汽车工程师,2010,(10):22—25

[27]孙浩然,日本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分析[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8]金永花,日本新能源汽车市场推广策略对我国的借鉴[J],东北亚论坛,2012,(3):105—112

[29]高飞,我国电动汽车研发战略联盟模式选择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0]韩怀玉,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国际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不超过26%。资料拓展:一、陕西师范大学论文查重率是多少可能还有一些人觉得只要是自己的论文的查重率低于30%就可以通过论文的查重了吧,其实并不是,其实现在绝大多数对于论文的查重率的要求基板上都是低于30%的,比如陕西师范大学本科的论文查重率小于不超过26%才算是一篇合格的论文,超过了27%就算是未通过论文的查重,而陕西师范大学的研究生以及博士的论文查重率的要求更为严格,小于其论文的查重率不超过6%才可以参加论文的答辩。所以说不要就得自己的论文查重率低于30%就可以通过论文查重了,其实论文的查重率越低越好,也可以是0,但是如果论文的查重率为0 的话,那么在答辩的时候就会遇到很多麻烦事,所以还是保持一定的查重率才是最佳的选择。二、陕西师范大学论文查重不通过怎么办一般陕西师范大学论文查重不通过的话,如果超过学校规定的查重率不多的话,那就有五天的时间进行论文的修改并且再次进行查重后就可以参加论文的答辩了,但是不能继续申请优秀论文了。如果抄袭比较严重,那就只有等着下次在进行答辩了,这种一般都会取消本次的论文答辩,所以为了不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烦还是要认认真真地写自己的论文。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