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赵宁论文重复发表

发布时间:2024-07-07 22:00:21

赵宁论文重复发表

你好,如果重复发表了,可以和杂志社沟通撤回,即便已经上网的也是可以申请删除的。这种情况一般是因为一稿多投了,所以建议以后避免这种情况。

如果数据很长,很多,即使你注明了引用,仍然会有危险的。给人印象不好是肯定的了,所以尽量避免为好。个人意见,供您参考。您这样想,说明你是一个负责的人,有的人根本就不想。

论文一稿多投或故意重复发表是一种学术不端正的行为。

一稿多投即同一作者或同一研究群体不同作者,在期刊编辑和审稿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试图或已经在两种或多种期刊同时或相继发表内容相同或相近的论文。

作者必须保持谨慎,不得尝试重复发表和一稿多投。这类行为除严重违反版权法及危害科技文献的公信度外,还被视为可“危害作者的诚信” 及严重影响作者的声誉或学术能力。因此,建议作者应参阅参考资料中的资源,并阅读相关案例研究,以了解并遵守道德的投稿规范。其他的发表道德议题还有科研利益冲突。

如果你的文章已经发表了 那么在第二家杂志社投稿的时候是要经过知网系统 或者其他的系统检测的 是通不过的 (文章的引用率过高) 所以说 在第二家杂志社是发表不了的

赵宁侠发表论文

赵宁侠,第四军医大学中医学副教授;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中医科(陕西省重点中西医结合肿瘤专科、国家重点中西医结合肿瘤专科建设单位)。中文名赵宁侠职 业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工作毕业院校陕西中医学院主要成就先后在国家源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4部

林湘宁重复发表论文

发表的论文有113篇被他引,其总引用次数为1675次,他引总数1610次,其中CSCD他引518次,单篇论文最高他引86次。论文H指数为23,此23篇论文被他引总数为898。在2006年电工技术学科高被引作者排名中,位列全国第一;同时进入2006年全国高被引作者前100名,位列76,是电工技术学科的唯一入选者。

济宁赵润华发表的论文

建议取名为“朱兆兴”。

复旦大学赵国屏发表论文

摘 要:随着计算机科学和生物科学的迅猛发展,生物信息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它将会成为21 世纪生命科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本文对生物信息学在本科教学中的教学方法、实验教学、考核办法以及如何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并对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培养跨学科的生物信息学人才做了深入思考。 关键词:生物信息学 课堂教学 实验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 前言 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广义地说,生物信息学从事对生物信息的获取、加工、储存、分配、分析和解释,并综合运用数学、计算机科学和生物学工具,以达到理解数据中的生物学含义的目标[1]。其含义是双重的:一是对海量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服务,即管理好这些数据;二是从中发现新的规律,也就是使用好这些数据。以1987年出现Bioinformatics这一词汇为标志,生物学已不再是仅仅基于试验观察的科学。伴随着21世纪的到来,生物学的重点和潜在的突破点已经由20世纪的试验分析和数据积累,转移到数据分析及其指导下的试验验证上来。生物信息学作为一门学科被广泛研究的根本原因,在于它所提供的研究工具对生物学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成为生命科学研究型人才必须掌握的现代知识。今天的实验生物学家,只有利用计算生物学的成果,才能跳出实验技师的框架,作出真正创新的研究。现在基因组信息学和后基因组信息学资源已经成了地球上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如何获取和利用基因组和后基因组学提供的大量信息,如何具有享用全人类共有的资源的初步能力,成了当今世纪生命科学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术和知识以及必须具有的初步能力[2]。 生物信息学以互联网为媒介,数据库为载体,利用数学知识、各种计算模型,并以计算机为工具,进行各种生物信息分析,以理解海量分子数据中的生物学含义。区别于其他生命科学课程,其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有发达的互联网和计算机作为必备条件。调查显示国内高校都已建立校园网,其中拥有1000M主干带宽的高校已占调查总数的64.9%,2005年一些综合类大学和理工类院校已率先升级到万兆校园网[3],这些都为生物信息学课程在高校开设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该门课程与现代网络和信息技术密不可分,在教学工作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较其他课程更具优势。另外,该门课程尚未完全形成成熟的课程体系,为教师学习借鉴先进的教育思想与教学实践经验,在各方面尝试教学改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1 课堂教学 生物信息学主要以介绍原理、方法为主,深入浅出,注重知识更新。课堂讲授以介绍生物信息学的相关算法、原理、方法为主,而这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对于这部分内容应遵循深入浅出、避繁就简的原则,结合具体实例分析算法,避免空洞复杂的算法讲解,以免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晦涩难懂,产生畏惧心理,望而生畏;注重讲解算法的思想和来龙去脉,让学生真正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其科学思维能力,并采用探讨式教学鼓励学生思考,通过讨论与研究的方式循序渐进地掌握复杂的内容,介绍相关的教学和物理学知识,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生物信息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及其他学科的思想方法对于生物科学的重要性,培养其自觉地将其他学科的方法和思想应用于解决生物学问题的科学素质。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必须能够紧跟学科发展方向,随时进行知识更新,了解最新的前沿动态,掌握新方法,将最新的知识和方法教给学生。同时,也要在教学中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自觉地关注学科发展动态,拓宽知识面,培养其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2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采用启发式教学 目前,高等院校在教室内配备的多媒体投影播放系统促进了多媒体教学的广泛应用。生物信息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是适应学科特点、提高教学效果和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一项基本要求。作为生物信息学教学的基本模式,多媒体教学使讲解的内容更加直观形象,尤其是对于具体数据库的介绍以及数据库检索、数据库相似性搜索、序列分析和蛋白质结构预测等内容涉及的具体方法和工具的讲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同时,由于生物信息学依赖于网络资源和互联网上的分析工具和软件,教室内的多媒体计算机连接到互联网,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多媒体教室也有局限性,学生主要以听讲为主,不能及时实践,教师讲解与学生实践相脱节,如果将生物信息学课程安排在计算机房内进行,并采用多媒体电子教室的教学方式,就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可为学生建立教学情景,学生通过与教师、同学的协商讨论、参与操作,能够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并掌握知识。 3 采用讲、练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生物信息学课堂教学应积极学习借鉴职业培训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讲、练、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理论教学中增加实训内容,在实践教学中结合理论讲授,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和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应灵活地采用先理论后实践或先实践后理论或边理论边实践的方法,融生物信息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为一体,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同步、协调、综合的发展。 通常可采用先讲后练的方法,即首先介绍原理、方法,之后设计相关的实训内容让学生上机实践。对于操作性内容和生物信息分析的方法和工具的讲解可采取进行实际演示的方法,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学生在听课时边听讲、边练习,或者教师讲解结束后学生再进行练习。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可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 优化生物信息学实验教学内容,发挥网络教学优势 生物信息学实验教学主要是针对海量生物数据处理与分析的实际需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生物信息学知识和方法进行生物信息提取、储存、处理、分析的能力,提高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综合分析的能力。 生物信息学实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应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针对特定的典型性的生物信息学问题设计,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为主,明确目的要求,突出重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探索精神,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出发点,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的培养。生物信息学实验教学以互联网为媒介、计算机为工具,全部在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内完成。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的交互特点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结合。教师通过电子邮件将实验教学内容、实验序列、工具等传递给学生,学生同样通过电子邮件将实验报告、作业、问题和意见等反馈给教师,教师在网上批改实验报告后将成绩和 评语 发送给学生,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通过网上论坛、聊天室和及时通讯工具QQ、MSN等对学生的实验进行指导,与其讨论问题等。网络环境下的生物信息学实验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的学习和师生的互动带来极大的方便,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而且可以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利于教师不断调整教学方案,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5 生物信息学采用无纸化考试,加强实践能力考核 生物信息学主要是学习利用互联网、计算机和应用软件进行生物信息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考试重点是考查学生对生物信息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和对结果的分析解释能力。因此,在生物信息学考试中可尝试引入实践技能考试,通过上机实践操作重点考核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实践技能考试采用无纸化考试方式,学生在互联网环境下,对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分析并对结果进行解释,不仅可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掌握,而且可考查学生进行生物信息分析的实际能力和分析思考能力。通过实践技能考试,淡化理论考试,克服传统的死记硬背,可促进学生注重提高理论用于实践的综合能力,同时可更有效地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学生成绩评定大部分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主,难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过程作全面地评价。因此,除采用实践技能考试并将其作为学生成绩的主要部分外,还应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创新思维等方面的考查。 总之,生物信息学教学是网络环境下生物教学的全新内容。上述教学措施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践操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进一步的教学改革,将会不断完善生物信息学教学,培养具有跨越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数理科学等不同领域的“大科学”素质和意识的生物信息学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国屏等.生物信息学[M].科学出版社,2002. [2]钟杨,张亮,赵琼.简明生物信息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对大学校园网建设应用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千兆已成主流,应用全面透[J].中国教育网络,2005,(5):36-39.

2020年1月末至今,依然活跃在抗疫一线的赵国屏院士接受媒体采访

2009年,复旦大学生命学院教授钟扬(左)与中科院院士赵国屏(右)做客第22期文汇讲堂《人类与流感的竞争》

当SARS刚从广东经香港向世界其他地方传播的时候,新加坡的科学家根据有限的SARS冠状病毒基因序列的差异,将病毒从基因型上分成两支。从流行病学看,一大支是与广东有关的,另一支则从广州去香港的病人A有关。

SARS发病“黑匣子”如何打开

关于广东和广州的传染病,广东省和广州市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CDC)从SARS发现初期开始,就做了两件非常好的工作。第一是做非常详细的流行病学记录,对于所有传播链上的每

一个病人,都有极其详细的个人病史记录和传播关系记录。第二是收集了这些人的生物学样本,我们把这些人的样本拿出来,对所含病毒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结合详尽的流行病学数据,开展分子流行病学分析,终于打开了SARS发病早期、中期和晚期的“黑匣子”,看清了它从哪里来,又往何处去。

一夜成为“现象级传播者”

SARS爆发初期,病毒传播能力看来不是很强,在人口稠密的城市里,与动物过分接触(如野生动物市场)或“扎堆”活动(如在地下室通宵打牌)都是诱发早期发病的重要原因。此后,医院内感染是一个重要的途径。一个重要的案例是,当SARS在广州中山二院爆发时,被感染的医务人员没有一个传染给家属,因为他们一发现症状就主动隔离治疗,不回家,唯一的例外是中山二院一个护工,她的工作是将门诊室里面的一些病人接到肾病科住院。由于缺乏医学知识,出现症状后,她没有及时就医隔离,还在工作,这样就传给了一个肾病科的医生,也就是后来与香港传播密切有关的病人A。病人A到了香港以后,白天到处购物,但没有传染任何一个人。那天晚上,他入住京华大酒店911号房间。这一晚上,却是走到哪里传染到哪里,包括他所乘过的电梯,他出来后,第二个人进去就传染上了。这天晚上有9个人受到感染,然后由他们将SARS带到了新加坡、加拿大、德国、法兰克福等世界各地。

像这样在很短时间内出现很强的疾病传播的现象,在SARS流行期间多次发生,被称为“超级传播者”或“超级传播事件”。虽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包括病毒变异,宿主(病人)个体差异,以及其他各种与病人 社会 生活环境因素,我们还是可以从分子流行病学的分析中,得到有趣的教益。

病毒突变没有太明确的可预测性

还是这位身为医生的病人A,去香港之前他得过一次典型肺炎,服用抗生素以后就好了,烧也退了。那位护工病很轻,没有很复杂的治疗过程,两个星期就痊愈出院了。但是,基因组测序表明,SARS冠状病毒在经过医生A之后,出现了若干明显而稳定的突变。自此以后,从香港传向世界各地的病毒就几乎没有检测到重要的氨基酸变异,迄今全世界各地测出来的病毒都属于这同一个类型,而从传播和致病的表型来看,这确实是一种致病力特别强的人冠状病毒。虽然到6月份以后,香港某一家医院分离的病毒基因组出现较大片段的缺失,但这些病毒的致病能力似乎没有减弱。所有这些现象表明,病毒致病力的突变,往往没有太明确的可预测性;但是,如果在人体内反复传播,致病力或传播力较弱的病毒,是有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进化变异为一种比较烈性的类型,造成疾病的大流行。

【现场互动】

某国蓄意制造病毒加害的阴谋论并没有科学依据

提问:2003年SARS时,因为当时受感染的都是亚裔,所以有人怀疑是不是其他国家有意制造某种病毒来感染我们,请问这种观点有依据吗?

赵国屏: 问题提得很好。很早就有人这么说,但是到现在为止,我们看不出来这是蓄意为之的。另外,也不能说SARS只感染亚洲人。越南检测出的第一个病例就是西方人,他是一位科学家。所以,我看不出来SARS是人为制造的。

现在,在一种蝙蝠上也找到了SARS病毒,更加证明了这一病毒的天然来源。还有一点比较重要,SARS真正的重要培育场所是广东那些售卖野生动物的菜市场。因为那里各种动物都有,而最后不仅仅是果子狸,其他动物体内也发现了SARS病毒。所以,野生动物市场可能是帮助病毒加速进化的场所。非常不幸的是,果子狸的受体跟人类的受体非常相像,一旦病毒适应果子狸,对人的感染能力就非常强,尤其现在,果子狸都是饲养的,它已离开了原来的野生生态条件——人为圈养,不吃果子吃玉米,跑到扎堆的环境——感染的机会增多。所以,我觉得还是一个自然变化的过程,病毒在宿主(或潜在宿主)拥挤的环境里面更有适应的要求和条件。

没有一种疫苗可以预防所有流感病毒

提问:流感病毒序列中,N有9种,H有16种。我们能不能利用计算生物学建立一个疫苗库,一旦发现有新病毒致病,就能利用疫苗库防止疾病的蔓延?

赵国屏: 关于疫苗的问题,实际上,现在全世界用的疫苗就是一种重组疫苗。当发现新病毒流行时,比如说现在的H1N1,就是把新型的H1N1的抗原基因取代原有疫苗株的HA和NA基因,如此,可以非常快地做出新疫苗,现在报道8月份就可以做出新型的A_H1N1疫苗。但要培育出对所有的流感病毒都有免疫作用的疫苗,目前尚不可行,抗体有两种,一种有保护作用,还有一种虽能识别。但并没有保护作用%。病毒之所以厉害,就是会产生一些变异,使原来有保护作用的抗体,不再认识新的病毒,变得没有保护作用。现在人体内,不是没有对流感病毒的抗体,但是,这些抗体不认识这种新型的甲型H1N1病毒的抗原。 (整理:李念)

(赵国屏院士当时身份是: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曾主持中国SARS分子流行病研究工作;复旦大学生命学院微生物与微生物工程系主任;时年45岁的钟扬教授(2017年9月25日,钟扬在内蒙古遭遇车祸不幸逝世,2018年4月,中宣部授予其“时代楷模”称号)是复旦大学生命学院教授,花3年时间主译了《大流感——最致命瘟疫的史诗》一书。)

钟扬主译的《大流感——最致命瘟疫的史诗》一书

后续报道:

赵国屏院士谈2009年甲型流感无大恙

钟扬:科学家与流感赛跑,公众要学会与之共舞

赵国屏、钟扬:大流感爆发可以精准预测吗?

文末链接:

赵启正回顾SARS:人群距离变大了,心灵距离变小了

访汤蓓:前5起PHEIC始末,看中国疫情防控的国际合作|防疫专家谈

访彭凯平:应激反应正常,抗疫情中变“抑郁”为机遇|防疫专家谈

访郭齐勇:该不该吃野生动物?重拾“天人合一”智慧|防疫 · 专家谈

作者:赵国屏 文汇讲堂

现场照片:周文强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