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岩土监测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2024-07-06 13:25:14

岩土监测论文发表

岩土论文投以下几种方法投了就能中一般国内都是3种方式。网上投的稿,邮件投稿,还有文档邮寄投的稿,如水力发电学报,EI源期刊(以下简称El),只接受打印稿件邮寄,我曾投过一个,太繁琐,无疑加慢了审稿周期。现在很多都是网络投稿,在推荐审稿人这一栏中 大家很少填写,其实之所以编辑部弄这个无非是想建立审稿专家库,因此如果 你有认识的,比如你硕士的导师,你填写了也许真就是他审稿,那么中的机会 就大了。

建筑工程常见岩土地质问题及勘察要点论文

1建筑工程岩土地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1基础沉降

1.1.1建筑物的荷载压力过大

建筑物对地基的荷载压力过大,是引起基础沉降的主因。这主要是在建筑荷载以及自重压力的作用下,欠固结土在固结的过程中引发的。地基中天然的土层,在固结的过程中承受到有效的压力,就是前期固结压力。有时候,当现有的地基覆盖土层自重压力大于前期固结压力的时候,这种土层就是欠固结土,需要重视。例如:人工填土和新近沉积的粘性土等,主要是因为沉积所需的时间较短,受到土自身重量压力作用没有完成固结。对于欠固结土出现沉降的问题,不只是因为建筑地基的附加应力,还包括固结不稳定的原因。

1.1.2地基基础的不均匀

在建筑施工中,由于地基基础的不均匀,也会出现沉降不均匀现象。在膨胀土、湿陷性黄土、软土等不良建筑地基上的基础建筑物,一旦地基发生变性,并且超过规定的限度,就非常容易出现地基基础沉降,甚至出现开裂和破坏的现象。在地质较恶劣的地基上进行建筑作业时,为了降低沉降造成的危害,可以充分利用桩基础等类型的深基础进行地基加固,或者对建筑地基进行特殊的地基处理,同时在设计施工的时候,采用适合的结构措施、施工措施以及建筑措施。

1.1.3地下水的影响

部分施工地区,由于地下水的过度抽取,导致水位下降引起基础沉降。当地下水位降低后,处于降深范围的天然土层,因为重度的改变,引起地基应力的改变,出现土层固结,使得地面发生沉降,对于周围的地下管线、建筑物以及一些其它设施,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在进行降水施工时,应当进行必要的环境监测,事先制定合理的解决措施,保障建筑施工安全。

1.1.4新建相邻建筑物的影响

在原有建筑物旁边修建新的建筑物,也可能会引起基础沉降。新建的建筑物荷载,对于原有的地基会造成应力叠加,并且会产生不均匀的基础附加沉降,使得新老建筑物都会发生变形。这种挠曲和变形,会严重影响建筑物的安全,导致建筑物出现裂损现象。因此,在新建筑物施工之前,必须对其预加载荷进行详细的分析,从而设计出合理的建筑结构与施工程序。

1.1.5建筑物加层的影响

对于已经存在的建筑物进行加层施工,从而增大了建筑原有载荷导致沉降。在建筑施工前,应该准确测算出地基的实际抗压力与承载力,例如:极限荷载、临塑荷载等。从而确定加层承载力与原有承载力的相关安全系数。同时,还应该考虑桩基的基本情况,例如:对于超孔隙的水压力,单桩的承载力会随着时间而增大,另外,在软土地基中,当孔隙水压力减弱或者消失后,会对桩基产生负摩擦力。对于建筑物加层后的沉降,特别是差异沉降,应该进行认真预估,保证倾斜与挠曲在允许的限度范围内。

1.2基坑失稳

1.2.1地基隆起

在进行基坑的开挖过程中,由于应力得到释放,在回弹作用的影响下会导致地基隆起。开挖深基坑,实际上就是在逐渐的将荷载卸去的过程,开挖深度的不断增加,地基的压力就会大幅度的减弱,非常容易因其土层膨胀,引起坑底回弹。应该事先做好室内压缩的相关试验,总结出压力增加的临界点,也就是当压力达到某一数值时,就应该开始卸压,这时就能发现土层的回弹,根据试验可以绘制出相应的回弹曲线。因为基坑回弹引起的地基隆起,对于基坑会造成巨大的影响,同时还会对周围的建筑物造成严重的破坏。

1.2.2边坡土体出现位移

当基坑较浅、土质条件相对较好、周围没有建筑物、开挖面足够的时候,可以进行放坡开挖。但是在进行基坑的垂直方向深开挖的时候,必须设置支护设施。在没有支护条件的情况下,边坡土体发生位移,主要是因为在坡顶存放的建筑材料荷载过大,以及车辆行驶、打桩的震动影响,使得原有的平衡被打破。当土体内部的含水量变大时,就会降低抗剪强度。在深基坑开挖的时候,支挡结构不合理、回填不紧密、支挡构件接触不好以及支护的不及时都会造成边坡位移。

2岩土地质勘察要点分析

各项建设工程在设计和施工之前,必须按基本建设程序进行岩土工程勘察。也就是按工程建设各勘察阶段即勘察要点的要求,正确反映工程地质条件,查明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即岩土地质问题,通过野外勘探取样试验、室内土工试验测试等方式,提供拟建场地资料完整、评价正确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2.1可行性研究阶段

在建筑工程开始之前,对岩土地质环境进行可行性的调查研究,是为了评价拟建场地的稳定性与适宜性。在进行可行性调查的时候,主要是针对拟建场地的地质资料进行搜集,例如:地形地貌、矿产、地震等,另外,还要对附近的工程地质条件资料和建筑经验进行相关的调查。调查到了充足的地质资料后,要对这些资料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充分了解所在勘察地区的岩土性质、不良地质作用、地层、构造和地下水等方面。

2.2初步勘察阶段

对岩土地质条件进行初步勘察,主要是针对建筑场地内位于不同工程地段的稳定性做出评估,以及地基的岩土相关技术条件,研究得出科学、合理的评价,同时,对于建筑物布置总平面图,主要建筑物的基础方案选择,以及地址问题的解决对策,提供相关的数据支持与参考依据。并且,对建筑工程地基可能会采取的基础方案设计进行科学的'论证。地质条件初步勘察的主要内容,基本包括初步查明地质构造、地层结构、土层和岩石的力学性质;对抗震设防烈度等于或者大于6度的场地,初步评价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同时初步查明季节性冻土冻结深度以及水文相关地质条件;对高层建筑中的地基基础类型、基坑开挖与支护、工程降水方案初步分析评价;对于建筑场地不良地质问题以及原因、分布、发展趋势的范围进行勘察,还要充分考虑到岩土地质问题对于建筑稳定性与安全性的影响。

2.3详细勘察阶段

详细勘察就是在初步勘察的基础上,对于相关的地质方面进行详细认真的分析研究,对于建筑物地基进行相关工程地质方面的科学评价,为施工图纸的设计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信息参考。搜集附有坐标和地形建筑总平面图、场区地面整平标高,建筑物的规模性质、荷载、结构特点、基础形式、埋置深度、地基允许变形等;查明勘察区内岩土层类型、深度、分布、工程特性,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和承载力;查明勘察区地上、地下是否有对工程不利的障碍物;对需要进行沉降计算的建筑物,提供地基变形计算参数,预测建筑物的变形特征;对抗震设防烈度等于或大于6度的场地,应根据国家批准的地震动参数区划和有关的规范,确定场地类别,提出专门的研究建议;查明地下水埋藏条件以及论证地下水和土对工程和环境的影响,同时,为深基坑开挖、工程支护和降水设计、不良地质现象预防、地基加固以及地基设计提出有效的建议。

2.4施工勘察阶段

进行施工勘察是建筑物施工前的重要阶段,需要勘察部门或者人员,与施工单位和设计单位密切合作,进行施工基坑基槽的检验,对于地基的处理以及桩基工程的效果进行认真的质量检验,当岩土条件与勘察资料不符或发现必须查明的异常情况时,就应进行施工勘察;在工程施工或使用期间,还要对岩土工程,如地基土、边坡体、地下水等进行现场相关监测,并且对工程和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评价,还要确保岩土地质问题的妥善解决,对于施工过程中地基设计方案的改变提供准确的地质资料。

3结束语

总之,对于建筑场地的岩土地质问题需要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充分考虑施工的可行性,对于地质条件不能满足施工要求的场地,绝对不能允许施工。认真做好可行性研究、初步勘察、详细勘察和施工勘察每个阶段工作,就能为施工方案的设计提供有效的数据信息,就能保证施工方案的科学性,从而保障建筑物的整体质量,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与安全期性,大力推动建筑行业的稳定、健康、正常可持续发展。

岩土测试论文发表

有,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土工测试专业委员会中国水利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土工测试专门委员会

我就是岩土类的研究生,不知道你论文怎么样,简单推荐几个最牛的,最难录用的,岩土工程学报其次,岩土力学然后土木工程学报,岩石工程好像还有个学报如果涉及到土力学理论推导,还有计算力学可投另外,各个大学的学报也都可以录用岩土类论文,大连理工大学学报,天大学报,吉大学报等等如果要仅仅是发表而已,还可以找一下非EI刊源的什么山西建筑啊,等等,比较好录用

土壤墒情监测论文发表

用于田间野外土壤墒情实时测量,设备仪器采用FDR介电常数测量原理,传感器可直接插入土壤中测试,传感器工作温度:-40℃-80℃。土壤墒情速测仪又称之为土壤水分、温度、盐分三参数速测仪。主要用来测量土壤的墒情,了解土壤的温度、水分、盐分等信息,对指导农业、林业的正常生产工作有很大帮助。同时该仪器还带有GPS定位功能,内置GPS模块,能精确测定测点的地理信息,同时还可以显示测点的经纬度。而且该仪器还被指定作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项目中必备的设备,为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提供了便利!仪器用途 土壤湿度是土壤墒情的重要指标,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作物的生长、节水灌溉等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掌握土壤的水分的分布状况,为差异化的节水灌溉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精确的供水也有利于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可以同时记录雨量和水壤水分的变化,并可以看出随着雨量的增加或减少,土壤水分的曲线同时变化。如果只想测一个土壤水分,可以将雨量传感器拔出,可同时两个传感器同时接入记录,也可以单独一个参数记录。土壤墒情监测是水资源循环规律研究、农牧业节水灌溉控制和排涝抗旱救灾等信息收集的基础工作。根据我国地理特点来说,水资源地区差异明显,南方多,北方少,东方多,西方少;从时间上来说,大半的水是以汛期形式出现的,雨季容易出现洪涝灾害,而旱季非常旱,经常造成大规模的旱灾。结合我国是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平衡的特点,为了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掌握实时信息,科学指导抗旱救灾,建立一套现代化服务于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土壤墒情监测系统已经成为农业水利行业的时势所需。

土壤水分传感器采用国际上最流行的现场测试土壤水分原理:频域反射原理(FDR),该技术最早应用于美国,即传感器发射一定频率的电磁波,电磁波沿探针传输,到达底部后返回,检测探头输出的电压,由于土壤介电常数的变化通常取决于土壤的含水量,由输出电压和水分的关系则可计算出土壤的含水量。水分是决定土壤介电常数的主要因素。测量土壤的介电常数,能直接稳定地反应各种土壤的真实水分含量。土壤水分传感器可测量土壤水分的体积百分比,与土壤本身的机理无关,此原理是目前国际上最流行的土壤水分传感器测量方法。

土壤墒情速测仪主要是记录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土壤EC(电导率)、土壤盐分、土壤pH值、土壤氮磷钾、土壤水势、土壤热通量等参数便于直观的观测了解突然参数,来分析土壤情况清易电子 JL-32 土壤速测仪 可以很便捷的读取这些参数,为智慧农业提供墒情数据

水利与建筑学院节水农业实验室为黑龙江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包括水利与建筑实验中心、东北农业大学香坊实验实习基地的节水灌溉试验站和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省水利科学研究院研究生培养创新示范基地,简称一个中心、两个基地。本实验室拥一支以中青年优秀人才为骨干、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朝气蓬勃的学术团队,固定人员42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占33%;黑龙江省节水农业首席专家1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首席专家2人,担任国际及全国性学术刊物的编委3人。实验室总使用面积2033平方米,科研用实验地25亩,温室大棚5栋,科研用仪器设备199台件,仪器设备总值1082.7万元,包括光合作用测定仪、TDR水分测定仪、中子仪、人工气候箱、自动气象站、自动雨雪量监测站、人工降雨模拟系统、便携式水质分析仪等大型仪器设备。该实验室承担着研究生和本科生部分实验课教学任务和科学研究项目的试验任务,实验室可开展农田水循环规律、土壤水高效利用技术、农田水肥调控利用、节水高效作物栽培技术、作物需水信息采集、季节性冻土水分运移规律、水资源系统优化配置和种植结构调整、水文水资源及水环境的不确定性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内容。 实验室组建以来,为我院开展科学研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截至目前,实验室已完成和正在承担的科研项目达5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863节水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科技攻关重点项目等。科研经费2000余万元。在国内外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被SCI、EI、ISTP收录70余篇。获各类专利授权6项、获各类科技奖励2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及各类国家级规划教材20余部。研究方向:方向一:农田水循环与土壤水高效利用技术(1)农田水循环规律研究 研究以降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四水”转化为主要形式的农田水大循环和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的农田水小循环规律。(2)土壤水高效利用技术研究 从土壤水调控和作物生物调节两方面开展土壤水高效利用技术研究。方向二:农田水肥调控利用与节水高效作物栽培技术(1)农田水肥调控研究 研究主要农作物不同水分条件下获得最高利用效率的水分与养分参数组合;不同灌溉方式下作物根区水分养分迁移、转化和吸收的动力学过程;作物根际水肥耦合与调控模型。(2)节水高效作物栽培技术研究 研究农田高效用水的作物群体时空分布特征;影响农田整体抗旱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群体因素和调控技术;农作物高效用水群体优化结构的综合栽培技术体系。方向三:作物需水信息采集与水资源优化配置(1)作物需水信息采集研究 研究作物对水分亏缺信息的感受、传递与信号传导过程;作物水分区域分布和作物蒸腾过程快速监测技术;区域土壤墒情监测预报技术。 (2)灌溉决策系统研究 研究具有监测、传输、诊断、决策功能的作物精量灌溉系统;开发智能化的灌溉系统决策支持软件。 (3)冻土水分运动研究 结合区域特点,研究季节性冻土中水热耦合运移规律、数学模型及其数值模拟方法。 (4)水资源系统优化配置和种植结构调整研究 研究节水灌溉条件下农作物的最优灌溉制度、农作物的最优种植比例、农作物间灌溉水量的最优分配、灌溉渠系最优水量分配及地区间灌溉水量最优调配等。 (5)水文水资源及水环境的不确定性研究 研究水文水资源中的随机性、模糊性和灰色性等不确定性特征,为防洪减灾、水环境保护等提供科技支撑。 建材实验室成立于1956年,上世纪由于学校几经搬迁,使实验设备损坏较严重,能开出试验已经很少。虽然上世纪八十年代学校陆续投了些试验设备,但只能完成部分实验教学课程。本着多讲课少作实验原则,实验教学勉强维持多年。这也严重影响实验教学质量,使得学生动手能力很差,而且影响了理论课的知识掌握与理解能力。2001年随着水利与建筑学院成立和国内水利事业蓬勃发展,学校向水利与建筑学院实验经费也逐年加大,多年开不出实验,也能开出。并增加实验学时,扩充实验项目,购进国内先进实验设备,为社会培养出应用性人才打下良好基础。目前实验室面积240.02平方米,设备为106台套,合计约 31万人民币。开出的实验验项目为:水泥凝结时间与水泥安定性(检查水泥质量是否合格)水泥胶砂强度与水泥细度(检查水泥强度与水泥质量是否合格) 细骨料分析 (检查砂子级配情况)粗骨料分析(碎石级配情况)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设计混凝土强度与和易性)砂浆配合比设计(设计砂浆强度与泌水)砂子表观密度与砂子堆积密度(为混凝土质量服务)水泥、混凝土与砂浆强度确定。 土力学实验室为本学院和外学院“农业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土木工程、工程管理与园林风景”等五个专业承担实验课,年平均学时为120,约为12个班。开设实验内容有“土的含水量与密度实验、土的液塑限联合实验、土的颗粒大小分析、土的击实实验、土的压缩实验、土的抗剪实验”“土的三轴演示”等五个实验。现有实验室建筑面积为140平方米。设备为96台套、合计31万元人民币。目前开设实验课“土的含水量与密度”了解土的疏密与干湿状态,和得到相应参数,“土的液塑限联合实验”是通过求出液限和塑限而得到塑性指数和掖性指数,作为粘土类土的分类以及估算地基土承载能力,“土的击实实验”使用锤击使土的密度增加一种办法,土在一定的击实效应下,如果含水量不同,则得到密度也不同。在标准击实方法下测定出土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优含水量是控制填土地基的密实度的重要指标。“土的压缩实验”测定土样在各级压力作用下产生压缩变形值,计算某荷载作用下土样孔隙比,绘制压缩曲线,计算出土的压缩系数和压缩模量等指标。“土的抗剪强度实验”测定土的抗剪强度计算地基强度和稳定用的基本指标(内摩擦角和凝聚力)。土力学实验为应用型实验,动手能力相对要求较强,也就是今后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后得到数据,通过理论计算得到结果来解决实际问题。 基础水力学与流体力学实验室使用总面积133平方米,可供本院和兄弟院系的基础实验教学的设备,同时进行30左右学生的实验课教学。实验室有近40套台件的实验设备,价值近20万元。实验室进行的常规实验仪器有烟气风洞流线演示仪、沿程水头损失阻力仪、相对平衡试验仪以及模拟地下水运动的水电比拟试验仪。通过这些设备的操作,使学生更能牢固的掌握所学知识,为他们今后所从事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本实验室作为水利专业、水电专业及工程水文专业、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基础教学实验室之一,主要承担水力学和流体力学的实验教学,同时也承担兄弟学院学生的流体力学实验课课程。每年有60多学时的教学学时 本实验室分为半开放性和全开放型实验室,半开放型实验室根据教学任务开设必修、选修实验课程;开放型实验室开设与水利学科相关的设计创新型实验以及教师科研课题进行的试验。 土木工程虚拟实验室总面积约为132.46平方米,现设2间分室,一间可供64名学生同时实验,一间供教师实验时使用。现有计算机64台,总价值30多万元。虚拟实验室是指利用虚拟仪器建立起来的实验室。所谓虚拟仪器(Virtual Instrument,VI)就是在通用计算机硬件平台上,用户根据自己的需求定义和设计仪器的测试功能,其实质是将传统仪器硬件和计算机软件技术、教学VCD结合起来,以实现并扩展仪器的功能。本实验室作为土木工程系基础实验室之一,主要承担本院的房屋建筑学、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基本原理、建筑施工等课程的教学实验和相关课程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教学任务。本实验室为半开放型实验室,半开放型实验室根据教学任务开设必修、选修实验,同时,也可为其他系提供一些方便的实验条件。 水工试验大厅实验室总使用面积780平方米,共分三个实验区:水工建筑物实验教学实验区、水泵与泵站实验教学实验区、基础水力学实验教学区,可供 近100名学生同时进行试验。现有设备100多台件,总价值近100万元。实验室拥有一批装备良好的大型实验仪器设备,如水利工程的大坝模型仿真仪器设备,利用它能够形象的演示出工程的工况,水电站发电、大坝泄洪、船闸通航的全过程都能在仿真模型演示中再现出实际工程在运转中的真实情况,给人一种很大的震撼!还安装了大型的水利枢纽灌区灌溉模型试验设备、水工建筑物模型设备及水泵与泵站各种设施及水力学基础实验设备。本实验室作为水利学院水电专业、农业水利专业以及工程水文专业的基础实验教学及专业实验教学实验室之一,主要承担本院水工、水泵与泵站和水力学实验课程,课时数达到100多学时。本实验室分为半开放性和全开放型实验室,半开放型实验室根据教学任务开设必修、选修实验;开放型实验室开设与水利学科相关的设计创新实验以及教师科研课题进行的试验。 水文监测与水质分析实验室总面积约100平方米,可供30名学生同时进行实验。现有仪器设备57余台(套),总价值约30万元,其中,万元以上设备5台, 10万元以上设备1台。本实验室拥有一批种类齐全、功能完善的水文监测与水质分析实验设备,包括浮子式水位计、振弦式水位计、雷达水位计、多参数水质分析仪、旋浆式流速仪、旋杯式流速仪、遥测蒸发器、泥沙颗粒分析仪、烘箱等。本实验室作为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基础与专业教学实验室,主要承担水文学原理、水文信息采集与处理、水文测验、水质分析、水质模型与模拟等课程的水位测量、流速测量、蒸发能力测量、水质监测等实验教学任务,总计30学时。本实验室根据本科教学任务开设必修、选修实验课程,同时兼顾研究生实验教学任务。另外,可为教师从事水文水资源科学研究提供便利实验条件,也可为兄弟院校学生、教师、相关企业技术人员提供专业培训。 实验站始建于2006年,现位于东北农业大学香坊农场试验站内。整个节水灌溉试验站占地25亩,实验室设备总值50万。

岩土发论文

可以在自己的论文中引用别人的数据,只要标注好来源即可。如果是论文要写《文章名》,作者,发表刊物,发表时间。如果是数据,要写数据名、作者,发表刊物,发表时。如果是从网上下的要写数据名,作者,下载网址。比如电磁数据c,SGE大学semble实验室,数据下载官网。

我就是岩土类的研究生,不知道你论文怎么样,简单推荐几个最牛的,最难录用的,岩土工程学报其次,岩土力学然后土木工程学报,岩石工程好像还有个学报如果涉及到土力学理论推导,还有计算力学可投另外,各个大学的学报也都可以录用岩土类论文,大连理工大学学报,天大学报,吉大学报等等如果要仅仅是发表而已,还可以找一下非EI刊源的什么山西建筑啊,等等,比较好录用

岩土论文投以下几种方法投了就能中一般国内都是3种方式。网上投的稿,邮件投稿,还有文档邮寄投的稿,如水力发电学报,EI源期刊(以下简称El),只接受打印稿件邮寄,我曾投过一个,太繁琐,无疑加慢了审稿周期。现在很多都是网络投稿,在推荐审稿人这一栏中 大家很少填写,其实之所以编辑部弄这个无非是想建立审稿专家库,因此如果 你有认识的,比如你硕士的导师,你填写了也许真就是他审稿,那么中的机会 就大了。

岩土发表论文

Xu Z.H., Wang W.D., Wang J.H., and Shen S.L.. Performance of deep excavated retaining wall in Shanghai lowland area. Lowland Technology International, 2005, 7(2): 31-43 徐中华,邓文龙,王卫东,支护与主体结构相结合的深基坑工程技术实践,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1(4):607-610 徐中华,王建华,王卫东,主体地下结构与支护结构相结合的复杂深基坑分析,岩土工程学报,2006,28(S0):1355-1359 徐中华,王卫东,王建华,上海软土地区上海银行大厦深基坑工程的实测与分析,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23(S):4639-4644 徐中华,王建华,有限元法分析土壤切削问题的研究进展,农业机械学报,2005,36(1):134-137 徐中华,钭逢光,陈锦剑,王建华,封金财,活树桩固坡对边坡稳定性影响的数值分析,岩土力学,2004,25(S):275-279 王建华,徐中华,陈锦剑,王卫东,上海软土地区深基坑连续墙变形特性浅析,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1(4):485-489 Wang W.D., Xu Z.H., Wang J.H., and Shen S.L..Field performance of multi-propped deep excavation in Shanghai soft deposi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Lowland Technology 2004, Bangkok, Thailand,2004,pp: 199-203 徐营营,徐中华,王建华,王卫东,采用逆作法的超大型深基坑三维有限元分析,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1(5):789-792 Wang J.H., Xu Z.H., Di G.E., and Wang W.D.. Performance of a deep excavation constructed using the united method: bottom-up method in the main building part and top-down method in the annex building part. Geotechnical Special Publication, Underground Construction and Ground Movement - Proceedings of the GeoShanghai Conference, ASCE, 2006, pp: 385-392 戴斌,王卫东,徐中华,密集建筑区域中深基坑全逆作法的设计与实践,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1(4):579-583 翁其平,王卫东,徐中华,软土中超大面积深基坑逆作法设计与实践,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1(4):587-590 Wang W.D., Wang J.H., Shen W.P., Xu Z.H., and Fan W..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a multi-propped deep excavation in Shanghai soft deposit. CSSM2006 - III European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Solid and Structural Mechanics, Lisbon, Portugal, 2006 陈华文,史玉金,陈锦剑,徐中华,岸滩冲刷对护岸结构稳定性的影响,岩土工程界,2004,7(S):84-87 王建华,徐中华,支护结构与主体地下结构相结合的深基坑工程研究现状,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7,26(1):1-12 王建华,徐中华,王卫东,支护结构与主体地下结构相结合的深基坑变形特性分析,岩土工程学报,2007,29(12):1899-1903 Li J.J., Xu Z.H., and Wang W.D..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deep excavations on adjacent properties in soft soil district. Applications of Innovative Technologies in Geotechnical Works, Proceedings of the 28th Annual Seminar, Geotechnical Division, 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ngineers. 2008, Hong Kong, pp: 181-189 徐中华,王建华,王卫东,上海地区深基坑工程中地下连续墙的变形性状,土木工程学报,2008,41(8):81-86 王卫东,李进军,徐中华,敏感环境条件下深基坑工程的设计方法,岩土工程学报,2008,30(S0):349-354 徐中华,王建华,王卫东,软土地区采用灌注桩围护的深基坑变形性状研究,岩土力学,2009,30(5):1362-1366 王卫东,徐中华,王建华,基坑工程支护结构与主体结构相结合的设计与分析方法,2009海峡两岸地工技术/岩土工程交流研讨会论文集(大陆卷),王新杰主编,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pp.183-196 徐中华,大开口式逆作法深基坑实测变形分析,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5(4):750-756 徐中华,王卫东,王建华,逆作法深基坑对周边保护建筑影响的实测分析,土木工程学报,2009,42(10):88-96 徐中华,王卫东,深基坑变形控制指标研究,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6(3):619-625 王浩然,王卫东,徐中华,基坑开挖对邻近建筑物影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5(S2):1512-1517 蔡建鹏,黄茂松,钱建固,徐中华,基坑开挖对邻近地下管线影响分析的DCFEM法,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6(1):120-124 徐中华,王卫东,敏感环境下基坑数值分析中土体本构模型的选择,岩土力学,2010,31(1):258-264 Wang J.H., Xu Z.H., and Wang W.D.. Wall and ground movements due to deep excavations in Shanghai soft soils,Journal of Geotechnical and Geo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10, 136(7): 985-994 王卫东,徐中华,圆形深基坑坑底抗隆起稳定性分析的强度折减法,建筑结构学报,2010, 31(5):195-201 W.D. Wang, J.J. Li, Z.H. Xu, G.E. Di.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a deep excavation constructed by top-down method.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Geotechnical Conference on Geotechnical Challenges in Megacities, Volume 3, pp. 660-666, Moscow, 2010 王卫东,徐中华,预估深基坑开挖对周边建筑物影响的简化分析方法,岩土工程学报,2010,32(Supp.1):32-38 王卫东,徐中华,深基坑支护结构与主体结构相结合的设计与施工,岩土工程学报,2010,32(Supp.1):191-199 Wang W.D., and Xu Z.H.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deep excavations in Shanghai. The 7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Geotechnical Aspects of Underground Construction in Soft Ground, Roma, Italy, 2011. Wang H.R., Xu Z.H., and Wang W.D. Design and Performance of a deep braced excavation in Shanghai. The 14th Asian Regional Conference on Soil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Hongkong, 2011. pp. 274 王卫东,王浩然,黄茂松,徐中华,水泥土重力式围护结构水平变形简化计算方法,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9(6):814-818 王浩然,王卫东, 黄茂松,徐中华,基坑变形预测的改进MSD方法,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1(S1):3245-3251 王卫东,徐中华,王建华,上海地区深基坑周边地表变形性状实测统计分析,岩土工程学报,2011,33(11):1659-1666 王浩然,徐中华,复杂环境条件下的基坑工程设计与实测分析,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11,7(5):965-976 常林越,徐中华,王卫东,敏感环境下深基坑的设计与三维数值分析,铁道工程学报,2011,11:52-57 徐中华,王卫东,谭轲,深基坑变形控制设计方法,第11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1,pp.394-395 王卫东,王浩然,徐中华,基坑开挖数值分析中土体硬化模型参数的试验研究,岩土力学,2012,33(8):2283-2290 王卫东,王浩然,徐中华,上海地区板式支护体系基坑变形预测简化计算方法,岩土工程学报,2012,34(10):1792-1800 W. D. Wang, L. Y. Chang, Z. H. Xu, and Q. P. Weng. Numerical analysis of a large-scale and deep cylindrical excavation in Shanghai soft deposit. European Congress on Computational Methods in Applied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ECCOMAS 2012), Vienna, Austria, September 10-14, 2012 Z.H. Xu, J. Zhang, C. Chen. A Case History of a Deep Foundation Pit Constructed by Zoned Excavation Method in Shanghai Soft Deposit. The Sev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ase Histories in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and Symposium in Honor of Clyde Baker Wheeling, IL (Chicago, IL area) – April 29-may 4, 2013 Y. P. Dong, H. J. Burd, G. T. Houlsby, Z. H. Xu. 3D FEM Modeling of a Deep Excavation Case History Considering Small-Strain Stiffness of Soil and Thermal Effect of Concrete. The Sev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ase Histories in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and Symposium in Honor of Clyde Baker Wheeling, IL (Chicago, IL area) – April 29-may 4, 2013 王浩然,王卫东,徐中华,基于数值分析的预估基坑开挖对环境影响的简化方法,岩土工程学报,2012,34(supp.):108-112 徐中华,王卫东,王建华,刘溢,上海市胸科医院肺部肿瘤临床医学中心病房楼基坑工程,基坑工程实例4,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pp:82-94 王卫东,王浩然,徐中华,上海地区基坑开挖数值分析中土体HS-Small模型参数的研究,岩土力学,2013,34(6):1766-1744

土木工程类的核心期刊:1.岩土工程学报 2.建筑结构学报 3.土木工程学报 4.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5.建筑结构 6.工业建筑 7.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 8.中国给水排水 9.岩土力学 10.给水排水 11.施工技术 12.建筑技术 13.世界建筑 14.建筑科学 15.世界地震工程 16.建筑学报 17.混凝土 18.工程勘察 19.城市规划 20.暖通空调 2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2.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3.建筑机械 24.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5.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6.新型建筑材料 27.空间结构 28.城市规划汇刊...在这些刊物上都可以发表工程类论文。

最简单的办法是问问身边已经评过的人,他们都发表在哪些刊物上,然后你就可以发表了。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