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机器人领域论文发表数量

发布时间:2024-07-07 16:58:04

机器人领域论文发表数量

如今,“智能+”社会已步步临近,社会各界也正积极勾勒未来社会图景。国外人工智能巨头动作不断,在基础技术、应用领域方面都有诸多突破,可以总结为三点:基础研究能力强、跨界创新密集、人才红利持续发挥。

如今,“智能+”社会已步步临近,社会各界也正积极勾勒未来社会图景。国外人工智能巨头动作不断,在基础技术、应用领域方面都有诸多突破,可以总结为三点:基础研究能力强、跨界创新密集、人才红利持续发挥。

我国在深度学习、识别技术等领域实力突出,在人工智能市场应用层面走在世界前列。但在基础技术、产业链跨界协同、核心人才培养方面则存有短板。业内专家呼吁,未来我国人工智能行业和学界应重点关注以上三项弱点,审时度势、全盘考虑、抓紧谋划、扎实推进,在巩固现有优势的同时,补足短板,推动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可持续发展。

基础层研究成人工智能“硬指标”

人工智能研究可以分为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美国在技术难度大、技术带动效应强的基础层方面,不断取得研究以及实践进展;而中国在基础层方面能力稍弱,在技术层和应用层发力更多。

基础层主要指处理器、芯片等支撑人工智能技术的核心能力;技术层包括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技术平台等通用技术;应用层是指自动驾驶、智能机器人等实际应用主体。

人工智能浪潮的兴起,使得美国大公司纷纷进军基础层的研究。以芯片为例,美国的芯片制造企业英伟达推出了世界首款120万亿次级处理器Volta V100 GPU,可以将机器学习指令传达的效率从几周的时间缩短至几个小时,帮助客户更加快速地迭代并优化各自产品的上市时间。过去3年中,英伟达为深度学习提供了10倍的性能加速,被评论界称为“摩尔定律的平方”,保持目前的性能提升速率,到2025年,GPU将可实现比CPU快1000倍的性能。

谷歌、亚马逊、微软、苹果等最初并不研发芯片的公司,也开始发力芯片和处理器,这使得美国在全球人工智能基础层研究地位进一步增强。微软公司公布了其人工智能芯片制造项目,展示了一款专门为微软增强现实眼镜HoloLens打造的新型芯片。谷歌已于2016年宣布了其深度学习芯片的研发,并声称,随着语音识别技术的爆发,高性能处理器TPU已为公司省下了打造15个新数据中心的成本。谷歌同时在与生物公司合作开发高效计算DNA信息的芯片。2017年4月,苹果公司宣布苹果将通过自主研发和生产芯片,进一步掌握产业链主导权。消息一出,苹果芯片供应商英国公司Imagination的股价应声暴跌。

但是,中国在芯片基础研发领域仍然落后于美国企业,对进口芯片的需求居高不下。

从事计算机视觉识别的中国公司“旷视科技”品牌与市场中心总经理谢忆楠表示,在图像识别领域,公司同时应用英伟达和英特尔的芯片,目前还没有国产芯片能够完全取而代之。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宋继强也承认,我国人工智能领域不足之处在于我们原创理论创新、基础人工智能研发能力还不太够。中国学者需要在理论上有所突破。地平线机器人技术创始人余凯表示,在PC电脑与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都错失了如操作系统等基础平台性技术,人工智能时代需要迎头赶上。

中国电子学会发布《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指出,我国机器人领域核心技术积累不足,资金投入相对有限且分散,高端市场长期被外资企业占据,很大程度上以依托进口零部件和本体组装、集成为主营业务,虽有一定突破但基本上是被动地、跟随式发展,难以获得产业发展主动权。

计算机学家、图灵奖唯一的华人得主姚期智表示,中国想在2030年实现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战略目标,首先要解决人工智能发展缺少理论的问题。中国在下一波人工智能的发展上,应取得一些原创性的、有知识产权的成果,而不是追赶别人发明的科技。

跨界融合创新为智能生态“必修课”

未来人工智能领域不仅仅是单一的技术和产品,而是一个整合的“生态系统”。数字技术将结合神经研究等医学领域、自动化机械臂等工业领域共同组成人工智能的底层技术。

以人工智能为依托的机器人一方面会以“软件”形式融入社会,如自动翻译、图像识别等。另一方面也将通过集成“硬件”深入到百姓生活中,如特种机器人、医疗机器人等。

正是在这种“共识”的指引下,“不务正业”几乎成为美国人工智能巨头都在做的事,从IBM、苹果,到谷歌、脸书、英伟达,所有的人工智能巨头都在尝试软件、硬件、应用场景的联通,不再单一专注于自己的传统业务,而是着眼布局未来。 2016年9月,谷歌、微软、脸书、亚马逊、IBM更是组成人工智能联盟,大有形成合力、制定行业标准之意。

目前,谷歌的跨界非常广泛,跨越了芯片、机器学习平台、软件、云计算等各个领域。其人工智能学习系统TensorFlow目前是全世界应用最为广泛的人工智能软件平台。研发芯片起家的高通,也推出了自己的摄像头Spectra Module,旨在优化VR、AR的效果。最近,这一摄像头又添加了一些新的功能,如深度检测和生物认证,用户可以通过虹膜扫描来解锁认证。

IBM中国研究院认知交互技术总监秦勇表示,IBM打造人工智能平台,最终目的就是形成生态圈,可以满足客户的不同需要。比如IBM的WDC(Watson Developer Cloud),已经有很多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公布出来,比如知识图谱、语音识别、计算机视觉、性格分析、对话管理等等。在教育领域和芝麻街合作,利用人工智能帮助小孩,用游戏的方式来做辅助学习。这一平台还和美敦力(Medtronic)合作,提前两三小时就可以准确预测一个人的血糖指标。

英伟达不仅有芯片,还发布了高效的深度学习软件平台,为客户提供综合全面的服务,其客户涵盖汽车、虚拟现实、图像识别、基因分析等各领域。电商起家的亚马逊,凭借其深度学习能力,崛起成为人工智能的巨头。去年,其发布的三大人工智能技术(图像识别、自动语音发音、语音互动)广受欢迎,中国的社群电商软件“小红书”就利用了亚马逊的人工智能技术开发了人脸识别痘痘的功能。

除以技术优势加速全链条布局外,国外巨头凭借投资并购等资本运作手段,提升自身技术实力,在人工智能领域迅速占据制高点,也有部分巨头在我国建立产业基地,抢占中国市场。如微软收购位于多伦多的人工智能初创企业Maluuba,谷歌收购数据科学公司Kaggle。库卡也宣布建设中国二期厂房,继续扩大产能。

而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跨界互动能力不足,部分企业存在短期套利思维。业内人士认为,从技术到产品的跨越非常之困难。不同于硅谷技术公司的“一呼百应、迅速抱团”,中国企业之间的“门户之见”较深,产业链倾向于为了短期利益,维护已有的客户链条,而不会积极拥抱新产品,这使得一项技术需要投产时,找生产商就十分困难,更别提以后的推广、应用了。

另一方面,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飞跃认为,目前市场上有很多风险基金来主导基础研究型公司,这对正常的创新过程会产生一定负面影响。特定阶段确实需要一些特殊的措施,但无论如何要给有能力、愿意做研究的人一个安静的空间,这才是科研创新真正的源头。

王飞跃认为,很多人蜂拥而至进入智能行业,其中不乏“语言创新”、炒作概念的PPT公司,好多核心硬件还要从外国进口,企业技术能力“配不上”它的名字,这是需要我们反思的地方。

《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建议,围绕市场需求,加强新技术之间的整合能力,打造“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载体。既要围绕智慧工厂、智能家居和智慧城市开展细分领域示范工程,也要打造重点领域机器人应用系统集成商和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推进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人才队伍建设是产业发展“脊梁柱”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依赖高素质的人才。美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得益于过去几十年来高校、科研院所没有停止过的探索,美国从而成为世界人工智能人才的最大输出地。而中国人工智能人才则较为稀缺。

腾讯研究院发布的《中美两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全面解读》,从企业人数分布可以看出中美之间的巨大差异。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美国共有1078家人工智能企业,员工数量为78700名;中国有592家人工智能企业,员工数量为39200名,约为美国的50%。分领域来看,在处理器/芯片领域,美国员工人数是中国的13.8倍,美国17900人,中国1300人。中国在技术层领域的企业人数也远远落后于美国,仅在智能机器人领域人才稍多,为6400人,是美国同领域人数的3倍。

根据全球职场社交平台“领英”的数据,7成美国人工智能人才从业10年以上,而中国仅有4成相关人才有这样的从业经验。报告分析,这源于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起步比美国晚,人才培养模式尚存差距。

中国高校在很长时间内并没有人工智能专业,而美国是人工智能概念的诞生地,基本上大院校都有人工智能专业和研究方向。根据美国国家科技委员会的人工智能全球大学排名,前20名中有16所是美国大学,这些大学源源不断地向科技企业输送人才。

业内人士表示,由于人才匮乏,人工智能工程师的年薪水涨船高。博士毕业进入企业,起薪或可高达百万元,“否则根本留不住人”。而且,即便这样的人也很难“上手就用”,都要在公司经过数月至一年的专业培训。

目前,中国正在快速追赶美国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步伐。从论文发表数量来看,华人作者的领先优势日益明显。在“深度学习”领域,中国的论文数量从2014年开始超越美国。专家认为,人才培养是“智能+”发展的关键,而且,人才培养要与重点项目相结合,真正做到核心人才本土化、核心项目自主化。

《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建议,应建立机器人行业亟须的多层次、多类型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同时,建立培养标准体系,运用职业培训和职业资格制度加深与汽车、电子、化工、消防等相关行业合作,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良好对接。

国务院2017年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到将“加快培养聚集人工智能高端人才”。伴随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应用场景,我国有望吸引更多人才来华从事人工智能行业。

在面向2030年对我国人工智能发展进行的战略性部署中,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也明确提出了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三步走”目标:

第一步,到2020年,人工智能总体技术和应用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人工智能产业进入国际第一方阵,成为我国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第二步,到2025年,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实现重大突破、技术与应用部分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人工智能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高端,成为带动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主要动力,智能社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我国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人工智能产业竞争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专家认为,要想让机器人渗透到人们生活,真正实现智能社会,一定要把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好,建立知识库、大数据库、面向各类具体问题的智能系统等。“这不仅要有技术,还涉及整个社会体系、服务体系和治理体系等。”业内人士呼吁,要加快机器人向各领域的应用,实现人机协调、跨界融合、共创分享,营造有利于机器人发展的良好生态。

瑞银研究报告显示:至2030年AI每年将为亚洲贡献经济价值高达1.8万亿至3.0万亿美元,将对金融服务、医疗保健、制造、零售和交通等行业产生巨大影响。这些行业加起来,相当于目前亚洲GDP的三分之二。

据统计,2000至2016年,中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累计增长1477家,融资规模达27.6亿美元。其中,2014至2016年三年是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这三年里新增的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占累计总数的55.38%。另据艾瑞咨询公开数据,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2016年已突破100亿元。

面对优势,还需戒骄戒躁;面对补足,还需踏实补强;我国应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浪潮中争当“弄潮儿”。

未来已来,当时代的钟声缓缓敲响,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是最难掌控但必须面对的不确定性因素之一,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必须在日新月异的科技大变革中、在国际合作与竞争的征程中加速前进。

截止到2020年,全球已装机数量超过5900台。每年全球完成的达芬奇手术系统的手术量以15%左右的增速快速增长。迄今为止,全球采用直观医疗公司技术完成的达芬奇手术已超过750万台。

近年来主要从事机器人学及其相关领域、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的研究。曾负责八六三计划智能机器人控制网点实验室的管理工作。自1993年工作以来,承担研究生必修课的教学,开设研究生讨论班,指导研究生。近年来主持和参加完成了国家八六三计划,攀登计划(B)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科技攻关课题多项。 1992年主持建立国内第一个工业机器人操作力控制实验系统GRAFC,1990-1994年作为主要研究开发者建立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双工业机器人协调控制系统,1992年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微驱动机器人系统及应用的研究, 1996年建成了国内第一个用于显微操作的高精度机器人系统,1996年开始从事带拖车的移动机器人研究,1998年建立了国内第一个带拖车移动机器人实验系统;1996年始开展智能信息处理的研究,主持设计开发了数据挖掘软件系统RoboMiner。并在银行信用卡信息分析、民航收益管理研究、运动员体能测试数据的分析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应用 主要科研成果[01] 新型控制器及双臂协调控制,1988.1-1990.12,八六三计划,参加者[02] 机器人控制理论与方法的研究,1988.1-1990.12,八六三计划,参加者[03] 机器快速力控制系统研究,1990.4-1992.7,天津市21世纪青年基金,主持人[04] 机器人多臂协同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控制,1992.4-1994.1,天津市青年基金,参加者[05] 柔性操作对象的机器人力控制,1992.4-1994.1,天津市21世纪青年基金,主持人[06] 智能机器人控制理论与方法研究,992.9-1994.9,八六三计划,主持人[07] 机器人双臂协调控制系统研究,1992,9-1994,9,八六三计划,第三完成人[08] 微驱动机器人系统及其应用研究,1993.1-1996.1,八六三计划,第二完成人[09] 双机器人协调集成技术与复杂作业研究,1994.9-1997.3,八六三计划,第二完成人[10] 用于复杂作业的双机器人协调控制技术,1996.4-1997.12,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主持人[11] 微机械系统的机构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研究,1994.1-1998.12,攀登计划(B),微电子机械项目,参加者[13] 大型数据库的数据挖掘技术研究,1998.7--2000.6,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主持人[14] 带托车的移动机器人系统的控制与实验系统研究,1998.9--2000.10,八六三计划,主持人[15] 微机械系统的虚拟环境研究,1998.1--2000.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参加者[16] 光折变存储系统的信息编码与存取控制,1999.12--2000.6,九五科技攻关项目子课题,主持人[17] 拖挂式移动机器人系统的导航与控制,2000.1--2002.12,教育部骨干教师资助计划,主持人[18] 数据库知识发现系统开发,2000.6--2002.12,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主持人[19] 基于等效尺寸的拖挂式移动机器人的运动规划,2002.1--2004.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持人[20] 激光智能信息采集与处理系统研究开发,2003.1--2005.6,天津市科技攻关项目,主持人[21] 基因表达数据的聚类技术研究,2002.4--2004.12,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参加人[22] 基于数据挖掘的银行信用卡信息分析,横向合作课题,主持人[23] 数据挖掘可继承性理论方法研究,2003.1-2005.12,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主持人[24] 知识描述体系与发现方法研究,2004.6-2006.12,南开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项目, 主持人[[25] 基于中间件的数据挖掘企业应用平台及相关技术研究,2005.4~2007.12, 天津市科技攻关计划重点专项项目,主持人[26] 信息检索中基于损失函数优化的排序学习研究,2007.1-2009.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持人[27] 未知环境下基于陆标动态配置的移动机器人主动同时定位与地图创建,2007.1-2009.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要参加者[28] Entity Search based on Text Mining,2006.04~2008.6, Sponsored by Microsoft Research Asia, 项目主持人[29] 未知环境下移动机器人主动探索与建图,2006.12~ 2008.12, 国家八六三计划智能机器人技术专题,项目主持人[30]汉语网络教学资源研究开发,2007.7-2008.12,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项目,主持人[31] 未知环境下基于多传感信息融合的多机器人协作主动探索与建图,2009.1-2011.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要参与者[32] 基于用户行为建模的科技论文在线用户分析与个性化服务,2011.1~2012.12,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点基金,项目主持人[33] 基于运动模式在线学习的移动机器人对运动目标的主动观测与最优跟踪,2012.1~2015.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要参与者[34] 基于深度学习的结构化预测模型研究,2012.1~2014.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要参与者-----------------------------------------------------------------------------Research on Education Reform-----------------------------------------------------------------------------[01]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研究,1997.9-1999.12,面向21世纪天津市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主持人[02]基于AS/400的网上教学系统研究,1999.9--2000.9,国家留学基金委/IBM合作项目,主持人[03]综合型高等学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与实践,2000.1-2003.12,世界银行贷款“21世纪初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参加人[04]本科毕业设计的综合改革与实践,2002.1-2004.10,21世纪初天津市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主持人[05] 软件工程本科实践体系构建,2005.7-2007.8,南开大学2005年度“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支持项目,主持人 论文专著:-----------------------------------------------------------------------------在智能信息处理、智能机器人系统领域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刊物论文60篇,国际会议论文40余篇。----------------------------------------------------------------------------智能信息处理领域部分论文(20篇)[01] Evalu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Search Task Tails. 21st Int. World Wide Web Conf. (WWW2012),2012[02] Learning Conditional Random Fields with Latent Sparse Features for Acronym Expansion Finding. CIKM 2011[03] Expansion Finding for Given Acronyms Using Conditional Random Fields. WAIM 2011[04] Cooperative AntiSpam System Based on Multilayer Agents. In Proc. of the 20th Int. World Wide Web Conference (WWW2011). ACM Press,2011. 415~420[05] Order Preserved Cost Sensitive Listwise Approach in Learning to Rank. AIRS 2010: 203-210[06] Training Conditional Random Fields Using Transfer Learning for Gesture Recognition. IEEE Int. Conf. on Data Mining (ICDM 2010),Sydney,2010.[07] Cost Sensitive Listwise Ranking Approach, The 14th Pacific Asia Conf. on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ata Mining (PAKDD), India,July 2010[08] A Probabilistic Ranking Approach for Tag Recommendation. ECML Workshop Proceedings,Vol.497, pp. 143-155). Sept. 2009[09] Using SVM to Extract Acronyms from Text. Soft Computing. Berlin/Heidelberg: Springer, Vol. 10, 2006. pp. 369-373(5)[10] A Supervised Learning Approach to Search of Definitions.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21, N0.3, pp.439-449, May 2006[11] Adapting Ranking SVM to Document Retrieval. Proc. of the 29th Annual Int. ACM SIGIR Conf. on Research & Development on Information Retrieval[12] A Comparative Study of Medical Data Classification Methods Based on Decision Tree and System Reconstruction Analysis. Journal of the Asian Pacific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Society. Vol.4, No.1, pp.102~108, 2005.6[13] A Machine Learning Approach to Recognizing Acronyms and Their Expansions. ICMLC 2005, China, Vol.4, pp.2313-2319 (ICMLC Lotfi A Zadeh Outstanding Paper Award)[14] RoboMine:A prototype of data mining system. The 5th Int. Conf. For Young Computer Scientists, Aug.17-20, 1998,Nanjin, China[15] 多查询相关的排序支持向量机融合算法.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Vol.47,No.4,2011[16] 基于距离尺度学习的新类识别.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22(1):47-52,2009[17] 知识发现中可继承性问题的研究.《信息与控制》,Vol.34,No.2, pp.249-25, 2005[18] 基于色彩主特征的快速图像检索. 《数据采集与处理》,Vol.20,No.2,pp.198-202,2005[19] 增量式CURE聚类算法研究.《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Vol.25,No., 2004[20] 数据挖掘系统设计,《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0(9):56-63智能机器人系统领域部分论文(40篇)[01] Cooperative Approach for MultiRobot Area Exploration,IEEE/RSJ Int. Conf. Intelligent Robots and Systems (IROS), 2010, pp.1390-1395[02] Active Exploration Using Scheme of Autonomous Distribution for Landmarks,IEEE Int. Conf.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ICRA), 2009, pp.4169-4174[03] EKF-Based Active 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 (SLAM) Using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 the 39th Int. Symposium on Robotics (ISR), 2009, pp.620-625[04] Path Following Control for TractorTrailer Mobile Robot with Two Kinds of Connection Structures,Int. Conf. Intelligent Robots and Systems, 2006, pp. 2533~2538[05] Optimization Design for Connection Relation of TractorTrailer Mobile Robot with Variable Structure, IEEE/RSJ Int. Conf. on Intelligent Robots and Systems (IROS), 2006, pp. 4971-4976[06] Path Following Control for TractorTrailer Mobile Robot Based on Virtual Desired Path,6th World Congress on Intelligent Control and Automation, pp.8871-8875, Dalian, China, 2006.[07] A Method of Path Planning for TractorTrailer Mobile Robot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Global Width, 5th World Congress on Intelligent Control and Automation, pp.4773-4777. June 15-19,2004[08] Computation of Equivalent Size for Tractor Trailer Wheeled Mobile Robot,5th World Congress on Intelligent Control and Automation (WCICA), 2004, pp.4788-4792.[09] Two Strategies for Catching a Moving Object with the Coordination of Multiple Mobile Robots. IEEE World Congress on Intelligent Control and Automation, pp.1260~1264, June 10-14, 2002,,China[10] Concept of Equivalent Size for TractorTrailer Mobile Robots and Its Application to Path Planning. IEEE World Congress on Intelligent Controland Automation, pp.1143~1147,June 10~14,2002,China[11] Motion Planner for a mobile robot with a variable number of trailers. Proc. of SPIE Int. Conf. on Robotic and Semi-Robotic Ground Vehicle Technology. April 13~17, 1998, USA[12] Trajectory planning for manipulation of flexible beams with two industrial robots. Proc. of 2nd Chinese World Congress on Intelligent Control and Intelligent Automation, Vol.2, pp.830-834,June 23-27, 1997, Xi-an.[13] Implementation of coordination control for two industrial robots. Proc. of 2nd Asian Control Conference, Vol.2, pp.347~350, July, 1997, Seoul, Korea.[14] Calibration of two cooperative manipulators via pseudo closed loop method. Proc. of IEEE Int. Conf. on System, Man, and Cybernetics. Vol.2, pp.1465~1470, Oct. 10, 1996, Beijing[15] Coordination of two robots: system architecture, programming language and control, Chinese J. of Automation, Vol.6, No.2, pp.109-116, 1994[16] Coordinability measure of multiple robots and its application to motion planning. Preprints of the 4th IFAC Symposium on Robot Control, Vol.3, pp.933-938, Sept.19-21, 1994,Capri, Italy[17] Link shape for optimal match between desired and actual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flexible robot arms. Preprints of the 4th IFAC Symposium on Robot Control, Vol.2, pp.433-438, Sept.19-21, 1994, Capri, Italy[18] Selecting grasp pattern for multiple robotic manipulators holding a rigid object based on motion oriented coordinability measure. Proc. of IEEE Int. Conf. on Intelligent Robots and Systems, Vol.1, pp.381-388, 1994, Munich, Germany[19] The reasonable definition of internal loading of objects and load distribution for multiple robot arms. Proc. of 2nd Asia Conf. on Robotics and Its Application, Oct.12-15, 1994, Peking[20] Force analysis and hybrid control scheme for multiple robot manipulators. Proc. of IEEE/RSJ Int. Conf. on Intelligent Robots and Systems, pp.1530-1534,1993[21] Adaptive force control for position controlled robot manipulators. Proc. of IEEE Int. Conf. on Computer, Communication and Automation, pp.94~98, October, 1993, Beijing[22] Some topics on coordinated two robots. Proc. of the First Int. Conf. on Automation, Robotics, and Computer Visions, Vol.2, pp.INV.2.1.1-2.14, Sept. 1992,Singapore[23] Force analysis and load distribution for multiple robotic manipulators. Proc. of IASTED Int. Conf. on Control and Robots, August, 1992, Canada[24] 多转向驱动拖挂式移动机器人镇定控制,《自动化学报》,2011, 37(4):471-479.[25] 基于视觉的移动机器人同时定位与建图研究进展,《控制理论与应用》,2010,Vol.27(4),pp.488-494.[26] 基于综合互信息的视觉SLAM主动探索,《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2010,Vol.23(2),pp.434-440.[27] 基于陆标动态配置的移动机器人主动探索,《控制理论与应用》,2009, 26(4):433-438[28] 基于局部子地图方法的多机器人主动同时定位与地图创建,《机器人》,2009,31(2): 97-103[29] 两种连接形式的拖挂式移动机器人路径跟踪控制,《控制理论与应用》,2008,25(3): 398-406[30] 拖挂式移动机器人的结构优化.《机器人》,Vol.28, No.3, pp.245-248, 2006.[31] 车型移动机器人的SPRM路径规划方法,《机器人》,Vol.27,No.4,2005[32] 带拖车轮式移动机器人包络路径的分析与量化,《机器人》,Vol.25, No.3, pp.222-225, 2003[33] 带拖车移动机器人的包络路径暂态描述,《信息与控制》,Vol.31,No.7,pp. 643-645, 2002[34] 基于四叉树环境模型的轮式移动机器人平滑路径生成方法,《机器人》,Vol.23(5): pp.426-430, 2001[35] 带拖车的移动机器人包络路径分析与描述.《机器人》,Vol.23, No.4, pp.334-337, 2001[36] 一种实现故障定位技术的研究,《自动化学报》,Vol.26, No.2, pp.282-285, 2000[37] 双机器人协调复杂作业实验研究,《高技术通讯》,Vol.8, No.2, pp.33-37, 1998[38] 双机械臂协调:以运动学为基础的模型分析与动态补偿控制方法. 《控制理论与应用》,Vol.11, No.2, pp.128-176, 1994[39] 机器人手臂力控制系统 GRAFC,《机器人》,Vol.15, no.6, pp.30-34, 1993[40] 微机器人与精微操作的研究与发展,《机器人》,Vol.14, No.4, pp. 53-59, 1992 讲授课程:-----------------------------------------------------------------------------1、自1993年工作以来,承担模式识别专业研究生“智能控制” 、“计算智能”教学;开设研究生讨论班“多机器人协调系统”、“基于传感信息的机器人控制”、“虚拟现实技术”2、承担本科生“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 招生方向:-----------------------------------------------------------------------------硕士招生专业与方向招生专业: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工程招生方向:智能信息处理(数据挖掘、数据仓库、生物信息处理)、信息检索、智能机器人系统(多机器人、移动机器人)、导航与控制博士招生专业与方向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方向:智能信息处理、信息检索、智能机器人系统 兼职及荣誉:-----------------------------------------------------------------------------◎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二、三、四届)◎ 自动化学会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科院复杂系统与智能科学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2006)◎ 天津市电子学会常务理事(2000)◎ 天津市非金融卡应用规划工作专家组副组长(1999)◎ 国家自然科学奖第八次评审委员会特邀评委(1997)◎ 《机器人》杂志编委◎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杂志编委◎ 1988年获南开大学教学质量优秀奖◎ 1992年获南开大学特等奖学金◎ 1993年被国家科委授予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 1996年获得南开大学优秀青年教师特等奖◎ 1998年获第五届“天津市青年科技奖”◎ 1999年获得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 2001年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3年获第三届“天津青年五四奖章”◎ 2004年获第二届“软件行业杰出青年”提名奖◎ 2005 ICMLC Lotfi A Zadeh Outstanding Paper Award◎ 2006年获得“天津市师德先进个人”-----------------------------------------------------------------------------指导学生获得奖励情况-----------------------------------------------------------------------------◎ 2001年,指导本科生高杰等四人,获得第七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三等奖◎ 2003年,指导本科生刘菁菁等,获得微软创新杯软件大赛全国第一名◎ 2003年,所指导的博士生谢茂强获得2003年获全球MVP称号◎ 2005年,所指导博士生徐君,在ICMLC 2005上发表论文,获得大会最佳论文◎ 2005年,所指导的博士生徐君获得“微软学者奖”◎ 2006年,所指导的博士生刘菁菁获得“微软学者奖”◎ 博士生徐君论文被评选为南开大学2006年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2007年,指导博士生刘杰I在ICMLC 2007 发表论文,获得博士论坛优秀论文奖◎ 博士生苑晶的博士学位论文被评为2007年南开大学优秀博士论文◎ 2011年,所指导的博士生廖振获得“微软学者奖”

人工智能领域论文发表量

11700篇。经查询中国科学院公布的资料显示,日本发布的人工智能论文为11700篇,总量排名世界第三。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

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处于成长期,由于相关人才的数量比较少,人工智能的人才市场处于空缺,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状况。加之国家发布相关政策促进人工智能的发展;一些省份也比较重视人工智能的发展

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技术科学。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技术科学。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可以产出一种新的可以和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主要有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自从人工智能诞生以来,理论和技术越来越成熟,应用领域在不断的扩大,可以设想,未来人工智能带来的科技产品,将会是人类智慧的“容器”。人工智能可以把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虽然人工智能不是人的智能,但可以像人那样思考、最终可能超过人的智能。优点:1、在生产方面,效率更高且成本低廉的机器及人工智能实体代替了人的各种能力,人类的劳动力将大大被解放。2、人类环境问题将会得到一定的改善,较少的资源可以满足更大的需求。3、人工智能可以提高人类认识世界、适应世界的能力。缺点:1、人工智能代替了人类做各种各样的事情,人类失业率会明显的增高,人类就会处于无依靠可生存的状态。2、人工智能如果不能合理利用,可能被坏人利用在犯罪上,那么人类将会陷入恐慌。3、如果我们无法很好控制和利用人工智能,我们反而会被人工智能所控制与利用,那么人类将走向灭亡,世界也将变得慌乱。

近些年的科技方面在人工智能的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不仅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一些新鲜的亮点。神 经 猿 很好的,该学校为全国高职高校提供人工智能、大数据领域实训及学分课程以及高校人工智能实训室、实验室建设。 ..

查某领域论文发表的数量

简介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例如附录)可有可无。论文各组成的排序为: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英文题名、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和致谢。下面按论文的结构顺序依次叙述。题目(一)论文——题目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论文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1报、第2报之类。论文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命题方式简明扼要,提纲挈领。英文题名方法①英文题名以短语为主要形式,尤以名词短语最常见,即题名基本上由一个或几个名词加上其前置和(或)后置定语构成;短语型题名要确定好中心词,再进行前后修饰。各个词的顺序很重要,词序不当,会导致表达不准。②一般不要用陈述句,因为题名主要起标示作用,而陈述句容易使题名具有判断式的语义,且不够精炼和醒目。少数情况(评述性、综述性和驳斥性)下可以用疑问句做题名,因为疑问句有探讨性语气,易引起读者兴趣。③同一篇论文的英文题名与中文题名内容上应一致,但不等于说词语要一一对应。在许多情况下,个别非实质性的词可以省略或变动。④国外科技期刊一般对题名字数有所限制,有的规定题名不超过2行,每行不超过42个印刷符号和空格;有的要求题名不超过14个词。这些规定可供我们参考。⑤在论文的英文题名中。凡可用可不用的冠词均不用。

为什么要了解一个数目?不知你是做什么的?

数目的话比较难统计出来。

应该给定范围:比如国内某几个期刊或是只要关键词或标题有什么,这还是有可能的。专用文献检索数据库都可以查。百度应该也可以,但可能不够准确。

相关领域论文发表的数量

当前,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十分重视新材料技术的发展,都把发展新材料作为科技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制定国家科技与产业发展计划时,将新材料技术列为21世纪优先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予以重点发展,以保持其经济和科技的领先地位。中国的新材料科技及产业的发展,在政府的大力关心和支持下,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和成绩,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为研究我国新材料领域的发展现状和态势,本报告以中国期刊网数据库作为统计分析源,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讨论了新材料包括超导材料、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的理论研究、制备工艺、产品应用、技术装备等方面的内容。 1、新材料各专业论文产出权重的年度变化从2000年至2005年,新材料各专业发表论文数量占整个新材料领域的比重虽然每年都在变化,但总的分布格局没有被打破。高分子材料除2001年和2002年所占比重低于50%以外,其它几年均在50%以上,一直占居主导地位;复合材料所占比重在20-30%之间,居第二位;非金属材料所占比重在一成多,居第三位;超导材料在整个材料领域所占比例最小,居5个专业的最后一位。从各专业的发展状况分析,超导材料的发展呈上下波动,总体下降的趋势;金属材料作为一种传统的优势领域,其发展呈现大幅下降的局面;非金属材料在整个材料领域基本保持稳定的态势,其所占比例变化不大;高分子材料是发展最快的学科,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其在整个新材料领域中的权重呈波动增长的态势;复合材料除2002年有所增加外,其他各年逐年下降,但降幅不大,年均降低1%。2、新材料各专业论文产出数量的年度变化2000年至2005年,从新材料各专业发表论文的数量及增长率来看,超导材料论文发表呈现增长正负相间的发展格局,但总量呈下降趋势,降幅为10%左右;金属材料的论文发表数量出现负增长,从2000年的1614篇减少到2005年的254篇,总降幅达84%;非金属材料发表论文数量总的趋势是稳步增长,且到了2005年有加速增长的趋势,发表论文数量比2000年增长了1527篇,当年增长了29.3%,6年间总体增长了66.65%;高分子材料的论文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从2000年的8201篇增加到2005年的15895篇,总增幅达93.3%,几乎翻了一番;复合材料论文发表呈现波动的局面,2001年比2000年有较大幅度增加,但2003-2004年却出现负增长,到2005年又增加至7215篇,比2000年的3672篇增加了近一倍。 1、新材料领域总体发展速度较快,势头强劲材料是当前世界新技术革命的三大支柱(材料、信息、能源)之一,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一起构成了21世纪世界最重要和最具发展潜力的三大领域之一。对材料的认识与利用能力,往往决定着社会的形态和人类生活的质量。人类的历史已经证明,材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先导,而新材料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里程碑。新材料在发展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防实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中发展也越来越快,地位日趋重要。根据对同时段论文发表数量统计,6年间国内新材料领域论文发表数量的年平均增长率为9.15%,大于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8.34%的论文发表增长率;新材料领域发表论文占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领域发表论文的比重也保持上升的势头,6年间增长了0.13个百分点。新材料领域的发展变化,得益于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速度加快。前沿技术的突破使得新兴材料产业不断涌现,同时新材料与信息、能源、医疗卫生、交通、建筑等产业结合越来越紧密,材料科学工程与其他学科交叉领域和规模都在不断扩大,而且世界各国政府高度重视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制定了推动新材料产业和科技发展的相关计划,在资金上给予大力扶持,从而推动了本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发展,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研究成果,保证了新材料领域发展的欣欣向荣局面。2、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发展迅速2.1 高分子材料新的应用领域推动了自身的成长高分子功能材料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有机合成材料,尤其在生物医用材料、药物控制释放体系、骨科固定、组织工程和手术缝合线等方面不断扩展其新的应用领域,全世界仅高分子材料在医学上的应用就有90多个品种、1800余种制品,西方国家在医学上消耗的高分子材料每年以10-20%的速度增长。我国的高分子材料发展也十分迅速,2000年至2005年论文发表数量从1862篇增加到6640篇,6年间增长了256.61%。其中:高分子药物方面的论文从182篇增加到802篇,增长幅度达340%;医用高分子材料方面的论文从285篇增加到821篇,增长幅度达188%;仿生高分子材料的论文从416篇增加到1108篇,增长幅度达166%,高分子膜材料的论文从979篇增加到3909篇,增长幅度达299%。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高分子材料研发活跃,发展相当迅猛,已成为医学和生物技术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新材料领域发展最快的专业。2.2 复合功能材料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由于多种材料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使材料的复合化成为发展新材料的一种重要手段。利用多种基体与增强体的复合、多种层次的复合以及利用非线性复合效应可以创造出全新性能的材料。近年来先进复合材料及新工艺发展很快,目前复合材料的发展以树脂基复合材料为主,特别是热固性材料,它的技术最成熟,应用最广。金属基复合材料大部分处于研究开发阶段,它特别适用于建造空间结构体。陶瓷基复合材料是改进陶瓷的可靠性的重要途径,从而使陶瓷材料优异的高温性能得以应用。此外碳/碳复合材料在军事技术上有很大实用价值,并已有一定的应用,其发展趋势较快。从我国2000年至2005年复合功能材料论文发表情况来看,数量从3672篇增加到7215篇,6年总计增长96.49%。其中:金属基复合材料论文从573篇增加到611篇,增幅6.6%;陶瓷基复合材料论文从298篇增加到1050篇,增幅252%;水泥基复合材料论文从1533篇增加到2428篇,增幅58.3%;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论文从1134篇增加到2383篇,增幅110%;碳基复合材料论文从134篇增加到743篇,增幅达454%。从研究分析中可以看出,陶瓷基复合材料、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发展较快,这与其新工艺、新物质及新配方的不断涌现密切相关,碳基复合材料也正从军用转向民用,使其发展呈快速增长的态势。2.3 金属材料发展趋于低谷,有待突破相对于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和非金属材料的迅猛发展,历史悠久的金属材料的发展处于停滞甚至后退的局面,从2000年至2005年,我国金属材料论文发表数量从1614篇减少到254篇,下降了535%。这一现象说明我们在该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当前,世界金属材料领域的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的特点及增长点,高性能金属材料发展迅速。我国目前高性能金属材料的产品研制、加工成型技术、生产设备等多方面都存在问题,阻碍了金属材料的发展。因此,只要加大金属材料的技术创新力度,就一定能打破其发展停滞不前的局面,实现新的振兴和快速发展就指日可待。

根据统计数据,在2022年,中国的SCI数量预计将达到18.4万篇,美国的SCI数量预计将达到11.6万篇,英国的SCI数量预计将达到3.1万篇,德国的SCI数量预计将达到2.7万篇,澳大利亚的SCI数量预计将达到1.7万篇,法国的SCI数量预计将达到1.6万篇,日本的SCI数量预计将达到1.3万篇,韩国的SCI数量预计将达到1.0万篇,加拿大的SCI数量预计将达到0.8万篇,意大利的SCI数量预计将达到0.6万篇。

是。我国食品领域论文发表量、论文引用数量、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均位居全球第一。我国食品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2017年产值11.4万亿元,占全国GDP的9%,对全国工业增长贡献率达12%,拉动全国工业增长0.8个百分点。预计未来10年,我国的食品消费将增长50%,价值超过7万亿元。我国食品科技的发展取得了显著进展。

截止到2022年12月31日,世界范围内总共有41,642篇SCI;在全球共41,642篇SCI撤稿中,国内有19,421篇,高于第二位美国的5,607篇。其他主要国家数据如下:德国、英国、日本、法国、加拿大和印度,分别是收录了3.3万篇、2.8万篇、2.4万篇、2.2万篇、1.6万篇和1.2万篇。

人机交互领域发表论文

1959年。人机交互领域第一篇论文是由美国学者基于对机器减轻人类生产疲劳的研究,发布于1959年,是人机界面最重要的一篇论文。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

人机交互技术学习经历2000年9月-2003年7月1,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1997年9月-2000年7月,西北大学计算机科学系,计算机软件,硕士1993年9月-1997年7月,西北大学计算机科学系,计算机应用,学士工作经历2010年5月-至今,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研究员2009年3月-2009年8月,UC. Berkeley,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访问学者,合作者:John Canny教授2007年4月-2010年5月,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副研究员2003年7月-2007年3月,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社会兼职ACM SIGCHI 中国分会主席(2011-)国际医学信息学学会(The International Medical Informatics Association), Wearable Sensors in Healthcare Working Group, Vice Chair (2011-)第6届中国人机交互学术会议(CHCI 2010) 程序委员会主席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2010-)国家体育总局国家队科学训练信息化平台技术组专家 (2006-2007)中国计算机学会YOCSEF委员(2010-)研究成果与获奖情况在国际人机交互领域顶级会议ACM SIGCHI Annual Conference(CHI)上发表论文4篇(3篇第1作者,1篇通讯作者)。在人机交互著名会议上发表论文4篇(第2/3作者)。共录用和发表论文59篇,合作出版专著一部(第2作者)。获Mobile HCI 2009最佳论文奖提名(第2作者, 21%录用率),获Chinagraph 2004最佳论文奖(第1作者)。申请专利7项(已授权2项),软件著作权9项。获国家体育总局“备战二十八届奥运会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一等奖(排名第八)。2011年初当选ACM SIGCHI 中国分会主席。专著: 《笔式用户界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09.3,,戴国忠,田丰著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