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谁在自然周刊发表8篇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8 01:31:40

谁在自然周刊发表8篇论文

1、刘宗超,刘粤生.地球表层系统信息增殖,《自然杂志》,1991(6)2、刘宗超,刘粤生. 地球表层系统研究的新视角——从物理观到生态文明观,《大自然探索》,1995(3)3、 刘宗超,刘粤生. 全球生态文明观---地球表层信息增殖范型,《自然杂志》,1993(11)4、 刘宗超,刘粤生. 社会进步的信息增殖进化论, 《大自然探索》,1998(1)5、 刘宗超. 中国西部开发的生态产业战略, 《经济消息报》,2001.1.46、 刘宗超, 黄顺基. 中国西部发展生态产业的理论探索,《科技导报》,2001(4)47、黄顺基,刘宗超. 生态文明观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中外科技政策与管理》,1994(9)8、 刘宗超. 自然地理系统及其熵变,《自然杂志》,1988(6)9、刘宗超. IGBP与全球变化问题,《自然杂志》,1989(9)10、 刘宗超. 生态系统的熵及其演化,《熵与交叉科学》(93-96),气象出版社,198811、 刘宗超.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抉择,《大自然探索》,1995(1)12、刘宗超. 广义生态环境演替的改进模型,《干旱区地理》,1989(2)13、刘宗超. 生态环境与全球变化问题,《现代生态学透视》(316-322),科学出版社,199014、刘宗超、昝廷全. 生态协同学基础,《现代生态学透视》(118-126),科学出版社,199015、 昝廷全、刘宗超. 生态热力学基础,《现代生态学透视》(109-117),科学出版社,199016、昝廷全、刘宗超. 非线性生态系统分析,《现代生态学透视》(261-272),科学出版社,199017、刘宗超. 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与对策—罗浮山生态规划实践, 《中外科技政策与管理》,1995(2)18、 刘宗超. 生态产业---21 世纪的主导产业,《县市乡镇长周刊》,2001.4.319、刘宗超,生态文明—21世纪人类的选择,《中国财经报》,2002.8.1020、刘宗超. 中国西部开发的生态产业战略,《经济消息报》,2001.1.421、刘宗超. 中国农业的出路,《科学中国人》,2001(6)22、刘宗超. 湿土冻结及其测定,《中国矿业学院学报》,1986年(3)23、刘宗超. 冻土系统演化的热力学分析, 《干旱区地理》,1991(3)24、刘宗超.生态农业、效益农业与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大自然探索》,1996(3)25、刘宗超,张孝德.论中国可持续发展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作用和意义,《世界经济评论》,199626、刘宗超. 地球表层的自组织,《第三届天地生会议论文集》,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27、刘宗超.地球表层学进展,《理论之声》,1989(3)28、刘宗超. 星际生态文明的演变,《飞蝶探索》,1997(1)29、刘宗超.积雪物理概论,《物理》,1987(4)30、刘宗超、丁德文,承载土的冻结点及其测定,《科学通报》,1989(19)31、马洪、刘宗超、孙莉、蔡国堂、杨志安,太阳辐射对积雪温度场影响的一维解《科学通报》199132、马洪、刘宗超、刘一峰、胡汝骥,中国西部天山季节性积雪的能量平衡研究和融雪速率模拟,《科学通报》,1992(4)33、刘宗超.中国天山西部山地积雪辐射平衡研究,《干旱区地理》,1989(4)34、刘宗超. 中国天山西部山地积雪辐射平衡的若干特征,《干旱区地理》,1988(2)35、刘宗超.论积雪的系统研究,《干旱区地理》,1986(4)36、刘宗超,A.G.Wilson 学术思想评介,《干旱区地理》,1987(1)37、刘宗超,于法稳. 入世后中国农业极待解决的几个根本问题,《科技导报》,2000(6)38、刘宗超,加入WTO后中国农业“新四化”道路探索,《科技导报》,2002(12)39、 刘宗超. 中国农业的出路,《科学中国人》,2001(6)40、刘宗超,刘绍光一元数理论简介《熵与交叉科学》(181-189),气象出版社,198841、刘宗超,刘绍光及其一元数理论,《大自然探索》(103-111), 1988(2)42、刘宗超,地震形成的一元数机制,《潜科学杂志》, 87年6期43、刘宗超,宏观螺旋全息律探索,《大自然探索》, 1989(3)44、刘宗超,宏观螺旋全结构,《潜科学杂志》(24-25), 7卷6期45、刘宗超、刘粤生. 熵理论在地球表层研究中的困境,《熵理论的一场大辩论---全国第三次熵与交叉科学研讨会论文集》(181-189),四川科技术出版社,199346、刘宗超. 建瓯竹业调查启示录,《中国林业》,中国林业杂志社,200447、刘宗超. 世界粮食形势及中国的对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448、刘宗超. 论草业在现代生态农业中的基础地位,《中国林业》,中国林业杂志社,200549、刘宗超. 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中直党建》,《中直党建》杂志社,200550、刘宗超. 关于林草牧三位一体《湖南草食畜牧业发展模式》中的探索,《中国林业》,200451、刘宗超. 我国农业“新四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352、刘宗超,科技进步与生态文明观,《现代科学技术导论》(P190-218),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黄天授、黄顺基、刘大椿主编),1995年版53、刘宗超,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经济学导论》(P433-459),经济科学出版社(周绍鹏、王健主编),1998年版54、刘宗超,刘粤生,信息增殖进化论,《信息革命在中国》(P24-60),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黄顺基主编),1998年版55、刘宗超,新世纪经济发展的哲学基础的重建,《跨世纪中国经济》(P355-393),新华出版社(肖灼基顾问、王世荣、何深思主编),1999年版。56、刘宗超,面向东盟走农业“新四化”之路 提高广西的农业竞争力,《农村实用工程技术绿色食品专刊》2004年5期57、 张国春、刘宗超,植企业管理于文化之根,《中外科技政策与管理》,1994年12期。58、刘宗超,加强效益农业建设 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科技日报》,1996年5月20日。59、刘宗超,全球生态问题的根源及其对策,《国际生态与安全》2006年第10期P28-31。60、刘宗超,培育柚木用材林的构想与政策建议,《世界经济调研》(中社会科学院内部上报),2007年12月3日61、生态安全与生态文明观,《非传统安全――-世界与中国论坛》,中国战略学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关系研究院主持,2007年12月15-16 。62、 生态农业的新科技发展趋势,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2007年4月10日第3版,2000字。63、清洁发展机制下的中国产业发展战略,中国财经报,2008年11月11日。64、刘宗超,贾卫列.论大生态期理论对生态文明及地球生物进化的终极意义,环境教育,2009(10):5-7。刘宗超早在1988年就提出“地球表层信息增值进化与全球生态文明观”全新理念。1996年-2000年,主持完成了中国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项目“生态文明与生态伦理的信息增值基础”(96AZX022),先后发表了生态文明与生态产业方面论文近20余篇,科技论文50余篇、并出版了生态文明专著3本,书名分别为《生态文明观与中国可持续发展走向》(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版)、《生态文明观与全球资源共享》(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生态文明观》(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生态农业专著4本。在这些论文与著作中,较为完整地建构了生态文明观理论体系和生态农业模式。从1996年开始,刘宗超在实践与技术层面上,提出构建生态农业的“管理—生产—交换—消费—分—还原—再生”七环节循环经济概念,创立了生态还原技术,研制出高效安全的生态型肥料,并在全国各地先后建立加工厂近20家,推行以农作物秸秆造纸黑泥生活污水滤泥等工农畜牧业废弃物为原料的生态肥料生产工艺;推广以施用生态性肥料改良、净化、清洁土壤为技术路径的生态安全种植工艺;有效地促进了县域乡镇的循环经济发展。该技术被中国科学技术部列入农村生态环境和循环经济建设“十二五” 重点计划。至今,在刘宗超及其团队的努力下,基本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2000年,刘宗超发起创建北京生态文明科技发展中心、2003年发起创建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这是首家以建设生态文明和发展生态产业为目标的研究和开发机构。刘宗超先后巡回全国,以生态文明观为指导思想举办生态文明、生态产业、生态安全、生态技术、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全球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的讲座数百场,刘宗超及其团队为数十个县市乡镇和企业进行生态项目规划,有效地普及了生态文明观念、推广了生态技术。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于2008年10月获得福特汽车环保奖生态文明传播一等奖。2006年6月,刘宗超以创立生态文明理论体系和生态农业模式被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授予院士称号。2012年4月,刘宗超博士获得美国第五届“柯布共同福祉奖”,以表彰其在创建生态文明理论和生态农业模式方面的贡献。“柯布共同福祉奖”由世界生态领域的学者共同评选。前四届获奖者为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主任廖晓义、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马克·安尼尔斯基、耶鲁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玛丽·塔克、后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先驱迪安·弗罗伊登伯格。刘宗超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态文化进行了有机融合,力求使之融为一体。他将汉字“甦”作为生态文明的中国文化之根、并将“甦家”作为中国生态文明学派的称谓,赋予“甦”字全新的生态意蕴。刘宗超确信,经过数代人的努力,人类将会进入一个生态文明的社会。中国人 “天地一体、万物同源,生态文明、道法自然” 的大一统有机整体宇宙观将会成为生态文明社会的主流思想,“甦”所代表生态文明理念也将成为一种世界精神。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已经宣布成立“刘宗超全球生态文明奖”,旨在奖励世界范围内为生态文明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士。

南京大学2000级物理系本科生朱涵发表了10篇学术论文,其中有8篇是SCI论文,朱涵GRE考试满分,现在已经收到了斯坦福、普林斯顿、康奈尔、宾夕法尼亚等近十所美国名校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SCI中文名为《科学引文索引》,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出版的一部世界著名的期刊文献检索工具,所收录的文献能全面覆盖全世界最重要的研究成果。在此之前,还有两篇与此相关的报道,只不过在论文数量上略有出入:一条发表在中国高等教育信息网,题为《南京大学“985工程”建设纪事》,文中说“物理系三年级本科生朱涵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科研实践,已发表8篇论文,其中有4篇SCI论文。”而在2003年12月份《南京大学学报》中对于此事的描述则为“获得学生标兵的朱涵同学,本科阶段就已发表了八篇论文,其中SCI论文六篇。”2004年3月初,一条来自南京媒体的消息称,南京大学2000级物理系本科生朱涵发表了10篇学术论文,其中有8篇论文是发表在SCI上。消息指出,一个本科生在大二至大四仅仅两年的时间里完成8篇SCI论文无疑是让人称奇的。因为朱涵发表论文的成绩,不要说对于一个本科生,就是一个大学教授来说,也是相当不错的成绩了。报道还指出,朱涵在学校竟然没有导师、没有实验室,他的办公室就是简陋的学校宿舍。朱涵GRE考试获得满分,并先后收到了斯坦福、普林斯顿、康奈尔、宾夕法尼亚等近十所美国名校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

在自然杂志发表8篇论文

要想在Nature 或者Science (以下简称NS)上发表文章,首先要对自己领域最近10年有哪些文章发表在这些刊物上,并进行分类。以氧化物燃料电池领域为例,在2002-2012年区间总共有8篇文章发表在这两个杂志上。如果你研究的小领域没有文章在NS或者Nature的子刊上,那说明杂志编辑认为你的领域不具有很广的关注度。同时,要分析是些什么样的突破发表在NS上。比如在这8篇文章,有6篇文章直接与燃料电池的阳极材料有关。这说明如果你能在阳极的研究中有所突破,存在在NS上发表的可能性。再进一步分析其细节,你会发现更多的规律。比如,燃料电池阳极的最主要的问题是碳氢燃料在高温下的裂解导致碳沉积和硫在镍表面吸附导致阳极硫中毒。早前的SN上的文章主要关注怎样防止在阳极上的碳沉积,在2006年首先出现了一个新的阳极材料同时有抗碳沉积和抗硫中毒。这篇文章给了我一个启发,说明现有的阳极材料必须能够同时解决这两个问题,才有可能在NS上出现。当然这也是合理的,因为碳氢燃料包含碳和硫。 当然,并不是说你知道这些趋势,你一定能够在这样上面有所突破,但是能够给你一个非常具有指引性的思路。比如说,当时我的研究课题是做电解质的,因为师兄毕业需要移交阳极的课题,我学习了一段时间。我把我所研究的新电解质去做阳极的抗硫测试,发现具有不可思议的抗硫性能。在我多次重复加以确认之后,我意识到了其重要性。其实当时有人建议说可以用这个结果在Advanced Materials上投一篇文章,但是在我分析这些年在SN上发表的氧化物燃料电池文章,我决定继续研究该阳极的抗碳沉积特性,然后进一步优化。这个做法非常重要,为后来冲击Science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二、系统性的设计实验 据我了解,很多最为关键或者突破的实验数据都是意外得到的,或者超过自己预期的 (当然也存在像Goodenough教授这种牛人能够从理论上设计材料)。当你获得比以前文献中更好的性能时,就要开始考虑怎么设计一系列系统的试验,以能够将来写出一篇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文章。因为现在已经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了,除非你的结果能够改变人类的认知,否则都需要思考围绕该突破的实验设计。其工作量大约是一般长文的2~3倍。除了最为关键的4个图放在正文,其余的将放到补充材料里面。 实验该怎么设计才会对主编和审稿人的口味?当然不同领域有不同的文章结构。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你尽可能把自己领域中不同小方向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和Advanced Materials 上面的文章综合起来。比如,这些杂志上有专注于合成的、有专注于表征的或者专注机理理解的文章。你如果能够把这些文章的最有特色的东西有机的糅合在一起,你的文章就已经高于这些杂志的档次了。以催化和表面化学为例,SN上的实验设计思路一般来说就是一个比较新颖的纳米结构,比较高档的表征(如STM或同步辐射)、优异的性能和分子动力学的理论计算。如果你去详细比较SN上某一篇文章每一小部分和JACS上类似的的全文,你会发现其实JACS上的水平更专。根据这个思路,你就可以设计完整的实验,寻找合作对象,相互促进,最终达到一个完美的实验结论。我的那篇Nature Communications 就是以这种思路设计的。当时需要对我们现有性能的理论解释,我们寻求了与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合作。他们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继续优化实验,与他们的理论达到了较好的融合。虽然在投Nature主刊40多天后被拒,但是审稿人对实验设计非常肯定:This paper has really nice science;The science is top notch等等。这篇文章本身的实验结果没有我Science上那篇文章的突破大,但是好的实验设计让这篇文章被子刊接受。 三、撰写完整且吸引人的文章 当你做完大部分实验或计算之后,就要开始着手写论文了。对于Natured子刊、JACS和Advanced Materials这类杂志来说,论文撰写的重要性我觉得至少占40%。也就是说如果你能够切入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角度,你可以让你的实验结果发到更好的杂志。对于NS来说,我觉得实验的设计更为重要。如何能够写好一篇文章,我认为首先应该抛弃两个错误的看法。第一:不要鄙视烂的结果都能够发在好杂志上。你需要思考如果你拿这些数据能够把文章写成怎样。你要学习你没有想到的“点”。比如说,性能可能并没有非常突出,但是他/她提出了一个非常有启发性的假设。第二:不要认为审稿人误会你的评语愚蠢。我知道审稿人在审阅时(包括我在审Advanced Materials时)速度是非常快的。如果一个领域的评审人在短时间内都没有看出你的创新点,说明你没有表达清楚。我经常听到有人抱怨“我这篇文章其实和以前不一样,审稿人却认为没有新东西”或者“我的性能明显要比别人的文章好,不知道为什么审稿人没有注意到”等等。出现这种情况后,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文章。思考怎样写别人不会忽视我的重点,怎样写不会让人误解。一个小窍门是让你的同学(大方向一致但不是一个小领域的)快速浏览一下你的文章,让他指出不确定的东西,然后加以改正。 我觉得写文章最重要也最难写的就是Introduction。这是审稿人看得比较认真而且容易理解的部分。而且我发现一个规律,越好的杂志,审稿人越喜欢攻击introduction。可能是因为你的实验设计已经很好,不太容易有问题。但是对于introduction,审稿人却非常容易下手。比如这篇文章没有新意,或者你在introduction提到的问题,在正文中没有解决等等。在读好文章时一定要学习他们在组织introduction时的思路。其次,一定要有一个吸引人的标题。不要过于中立。我以前投一篇文章的时候,刚开始拟定为Sulfur Poisoning Behavior of .。后来偶然看到Berkeley物理系的一片不相干的文章,用了New Insights into ..。我就把这个模式套用到我的文章上,我导师认为这个标题立马让文章档次提高。我的一个经验,经常收集那些好文章的title (不需要局限你的领域),以备将来时灵活运用。至于正文,只要围绕你的Introduction,反复强调你的创新性(一定要“反复”,因为审稿人会忽视),一般没有什么问题。另外,因为审稿人是带着寻找问题的模式去评判文章的,所以在正文中的每一句话不要过度发散,否则很容易招致不严谨或者补充数据的评语。 后记:这三个部分分享了很多关于提升自己成果的经验,但是大家不要进入一个误区:为了发文章而做实验。 发牛文更多是因为你的研究热情和辛勤付出,因为科研成果的内核还是你能否真正解决前人未能解决的问题。当然,从营销学角度,我们去探寻并运用这些规律也是无可厚非的。

史蒂芬·威廉·霍金(1942年1月8日—),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在公众评价中,被誉为是继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他提出宇宙大爆炸自奇点开始,时间由此刻开始,黑洞最终会蒸发,在统一20世纪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普朗克的量子论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 患有肌肉萎缩症的他,近乎全身瘫痪,不能发音,但1988年仍出版《时间简史》,至今已出售逾1000万册,成为全球最畅销的科普著作之一;2006年,他在香港透露正与女儿合撰一套类似《哈利波特与宇宙》的科普小说。 1988年霍金出版《时间简史》一书,全球卖出逾1000万册,但因内容艰深,在西方被戏称为“读不了的畅销书”霍金1942年出生于英国牛津,这天正好是伽利略的300年忌日,父亲法兰克是毕业于牛津大学的热带病专家,母亲伊莎贝尔1930年代于牛津研究哲学、政治和经济。 1942年1月,纳粹德军轰滥炸英格兰,伦敦遭受几乎夜夜不停的空袭。这迫使霍金一家搬离海格特的家园,迁到牛津避难。他们在霍金诞生后又回到了伦敦。童年时的霍金,学业成绩并不突出,但喜欢设计极为复杂的玩具,据说他们曾做出一台简单的电脑。 1959年,17岁的霍金入读牛津大学的大学学院攻读自然科学,自称用了很少时间而得到一等荣誉学位,随后转读剑桥大学研究宇宙学,1963年被诊断患有肌肉萎缩症,即运动神经病,当时医生诊断他只能活两年,他虽然活下来,但在往后数十年逐渐全身瘫痪并失去了说话能力。 霍金曾澄清自己当时并无酗酒,只感到自己有“悲剧性格”,并使自己沉醉于瓦格纳的音乐里。直至他遇上了首任妻子简·王尔德(Jane Wilde),两人结婚后育有3名子女。23岁时,他取得了博士学位,留在剑桥大学进行研究工作。

免试上研究生只有两种渠道: 一、本校报送本校,可以破格无条件报送,哪怕英语很差,但是专业性方面很强即可; 二、应届本科毕业生获得学校推免资格,在大四那一年通过研招办网页报名参加报考学校推免生的面试。 你的情况,出国读硕是个办法,在国内读硕恐怕走上面我说的正常渠道是不可能了。出国需要考GRE,按照你的条件,只要英语过关,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过论文,是可以上名校的,而且获得全额奖学金的话,也不用愁学费和生活费了。【风炎之鹰】给我发短消息说我的回答误人子弟,不知道我的哪句话误人子弟了。难道我推荐考G出国错了?还是怎么着。你是博士又如何,硕士、博士招生简章随便一搜就可以搜的到,如果你不符合条件怎么报名考试啊。你说的“八抬大轿”不是抬来读硕士博士,而是抬来“当教授”,这个我同意。可抬来当硕士博士生,我不相信。

如果是《自然》杂志,是没有资格免试上研究生的,最多最多就是导师复试时候印象会好点,考是必须考的;如果是英国的《Nature》,那就不一样了,我相信很多博导会破格免试录取你

今年在自然上发表8篇论文

科学院神经所已经在所有顶尖杂志有多篇论文:《细胞》(饶毅、张旭实验室各一篇)、《科学》(郭爱克实验室两篇、何仕刚一篇)、《自然》(袁晓兵实验室)。多篇《自然神经科学》(分别是蒲慕明、周专、段树民、鲁白实验室)、《自然细胞生物学》(分别来自蒲慕明、袁小兵、段树民)、《神经元》(分别来自蒲慕明、张旭、李朝议、周专、段树民),其中郭爱克已经因为前几年第一篇《科学》当选院士,周专和段树明今年院士入围。紧追神经所的是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细胞》(饶子和)、《自然》(常文瑞)、《科学》(唐世明、陈霖各一篇),陈霖因此当选院士,常文瑞今年院士入围。清华:《细胞》(饶子和)、《科学》(孟安明,今年院士入围),清华的饶子和前两年因为发过多篇PNAS、 JBC当选院士。复旦大学:《科学》、《自然》各一篇(金力,今年院士入围)科学院基因组所:《科学》两篇、《自然》一篇(杨焕明,今年院士入围)科学院上海国家基因研究中心:《自然》(韩斌,今年院士入围)、《科学》(赵国屏,今年院士入围)各一篇科学院上海生化细胞所:《科学》一篇(张永莲,已经因此当选院士)上海交通大学:《自然遗传学》(贺林,今年院士入围)协和医科大学:《自然遗传学》(沈岩,已经当选院士)第二军医大学:《自然免疫学》(曹雪涛)个人发表两篇以上的人:蒲慕明在中国自己的实验室发表顶尖论文是个人最多(至少五、六篇),这些都不包括他在UC Berkeley的论文基因组所杨焕明发两篇《科学》、一篇《自然》神经所郭爱克研究员发两篇《科学》复旦大学金力发《科学》、《自然》各一篇神经所张旭发《细胞》、《神经元》、PNAS各一篇神经所周专发《自然神经科学》、《神经元》、PNAS各一篇唐世明在神经所以博士后身份发一篇《科学》、在生物物理所以研究员身份发一篇《科学》科学院上海健康科学中心孔祥银发《自然遗传学》两篇学生里面两次以上在顶尖杂志做第一作者两人:神经所张成(周专的学生)发《自然神经科学》和《神经元》各一篇,神经所蒋辉(饶毅的学生)发一篇《细胞》原始论文、一篇《自然神经科学》评论在同一个研究所有两个以上独立实验室发表多篇顶尖论文的目前只有神经所一个,其它单位有一个实验室发表过多篇的(如基因组所、复旦、生物物理所),但是没有多个实验室能够发表多篇以上有三篇是同学们在BBS上宣布正式接受的论文,杂志还没有出来的,其它是都发表了的。正式待发表的三篇:神经所郭爱克的第二篇《科学》、清华/生物物理所饶子和的《细胞》、神经所张旭的《细胞》。

要想在Nature 或者Science (以下简称NS)上发表文章,首先要对自己领域最近10年有哪些文章发表在这些刊物上,并进行分类。以氧化物燃料电池领域为例,在2002-2012年区间总共有8篇文章发表在这两个杂志上。如果你研究的小领域没有文章在NS或者Nature的子刊上,那说明杂志编辑认为你的领域不具有很广的关注度。同时,要分析是些什么样的突破发表在NS上。比如在这8篇文章,有6篇文章直接与燃料电池的阳极材料有关。这说明如果你能在阳极的研究中有所突破,存在在NS上发表的可能性。再进一步分析其细节,你会发现更多的规律。比如,燃料电池阳极的最主要的问题是碳氢燃料在高温下的裂解导致碳沉积和硫在镍表面吸附导致阳极硫中毒。早前的SN上的文章主要关注怎样防止在阳极上的碳沉积,在2006年首先出现了一个新的阳极材料同时有抗碳沉积和抗硫中毒。这篇文章给了我一个启发,说明现有的阳极材料必须能够同时解决这两个问题,才有可能在NS上出现。当然这也是合理的,因为碳氢燃料包含碳和硫。 当然,并不是说你知道这些趋势,你一定能够在这样上面有所突破,但是能够给你一个非常具有指引性的思路。比如说,当时我的研究课题是做电解质的,因为师兄毕业需要移交阳极的课题,我学习了一段时间。我把我所研究的新电解质去做阳极的抗硫测试,发现具有不可思议的抗硫性能。在我多次重复加以确认之后,我意识到了其重要性。其实当时有人建议说可以用这个结果在Advanced Materials上投一篇文章,但是在我分析这些年在SN上发表的氧化物燃料电池文章,我决定继续研究该阳极的抗碳沉积特性,然后进一步优化。这个做法非常重要,为后来冲击Science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二、系统性的设计实验 据我了解,很多最为关键或者突破的实验数据都是意外得到的,或者超过自己预期的 (当然也存在像Goodenough教授这种牛人能够从理论上设计材料)。当你获得比以前文献中更好的性能时,就要开始考虑怎么设计一系列系统的试验,以能够将来写出一篇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文章。因为现在已经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了,除非你的结果能够改变人类的认知,否则都需要思考围绕该突破的实验设计。其工作量大约是一般长文的2~3倍。除了最为关键的4个图放在正文,其余的将放到补充材料里面。 实验该怎么设计才会对主编和审稿人的口味?当然不同领域有不同的文章结构。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你尽可能把自己领域中不同小方向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和Advanced Materials 上面的文章综合起来。比如,这些杂志上有专注于合成的、有专注于表征的或者专注机理理解的文章。你如果能够把这些文章的最有特色的东西有机的糅合在一起,你的文章就已经高于这些杂志的档次了。以催化和表面化学为例,SN上的实验设计思路一般来说就是一个比较新颖的纳米结构,比较高档的表征(如STM或同步辐射)、优异的性能和分子动力学的理论计算。如果你去详细比较SN上某一篇文章每一小部分和JACS上类似的的全文,你会发现其实JACS上的水平更专。根据这个思路,你就可以设计完整的实验,寻找合作对象,相互促进,最终达到一个完美的实验结论。我的那篇Nature Communications 就是以这种思路设计的。当时需要对我们现有性能的理论解释,我们寻求了与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合作。他们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继续优化实验,与他们的理论达到了较好的融合。虽然在投Nature主刊40多天后被拒,但是审稿人对实验设计非常肯定:This paper has really nice science;The science is top notch等等。这篇文章本身的实验结果没有我Science上那篇文章的突破大,但是好的实验设计让这篇文章被子刊接受。 三、撰写完整且吸引人的文章 当你做完大部分实验或计算之后,就要开始着手写论文了。对于Natured子刊、JACS和Advanced Materials这类杂志来说,论文撰写的重要性我觉得至少占40%。也就是说如果你能够切入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角度,你可以让你的实验结果发到更好的杂志。对于NS来说,我觉得实验的设计更为重要。如何能够写好一篇文章,我认为首先应该抛弃两个错误的看法。第一:不要鄙视烂的结果都能够发在好杂志上。你需要思考如果你拿这些数据能够把文章写成怎样。你要学习你没有想到的“点”。比如说,性能可能并没有非常突出,但是他/她提出了一个非常有启发性的假设。第二:不要认为审稿人误会你的评语愚蠢。我知道审稿人在审阅时(包括我在审Advanced Materials时)速度是非常快的。如果一个领域的评审人在短时间内都没有看出你的创新点,说明你没有表达清楚。我经常听到有人抱怨“我这篇文章其实和以前不一样,审稿人却认为没有新东西”或者“我的性能明显要比别人的文章好,不知道为什么审稿人没有注意到”等等。出现这种情况后,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文章。思考怎样写别人不会忽视我的重点,怎样写不会让人误解。一个小窍门是让你的同学(大方向一致但不是一个小领域的)快速浏览一下你的文章,让他指出不确定的东西,然后加以改正。 我觉得写文章最重要也最难写的就是Introduction。这是审稿人看得比较认真而且容易理解的部分。而且我发现一个规律,越好的杂志,审稿人越喜欢攻击introduction。可能是因为你的实验设计已经很好,不太容易有问题。但是对于introduction,审稿人却非常容易下手。比如这篇文章没有新意,或者你在introduction提到的问题,在正文中没有解决等等。在读好文章时一定要学习他们在组织introduction时的思路。其次,一定要有一个吸引人的标题。不要过于中立。我以前投一篇文章的时候,刚开始拟定为Sulfur Poisoning Behavior of .。后来偶然看到Berkeley物理系的一片不相干的文章,用了New Insights into ..。我就把这个模式套用到我的文章上,我导师认为这个标题立马让文章档次提高。我的一个经验,经常收集那些好文章的title (不需要局限你的领域),以备将来时灵活运用。至于正文,只要围绕你的Introduction,反复强调你的创新性(一定要“反复”,因为审稿人会忽视),一般没有什么问题。另外,因为审稿人是带着寻找问题的模式去评判文章的,所以在正文中的每一句话不要过度发散,否则很容易招致不严谨或者补充数据的评语。 后记:这三个部分分享了很多关于提升自己成果的经验,但是大家不要进入一个误区:为了发文章而做实验。 发牛文更多是因为你的研究热情和辛勤付出,因为科研成果的内核还是你能否真正解决前人未能解决的问题。当然,从营销学角度,我们去探寻并运用这些规律也是无可厚非的。

自然发表两篇论文的是谁

以他现有的头衔来看,他目前应该称得上是中国最年轻的学者。除此之外,他还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曹原是在成都出生的,随后跟随父母一起去了深圳,从小就展现了非凡天赋的他,总能在他身上找出超越同龄人的闪光点。年仅11岁的他进入了深圳耀华实验学校读书,而且仅仅花费相当于常人一半的时间,就将初中和高中的课程全部读完了。也就是在他14岁的时候,他已经学完了全部课程,并且以理科699分的优异成绩考入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少年班进行学习。

这个时期的曹原除了学习成绩非常优秀之外,他还对物理实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别的同学正在为考试操心时,他已经轻松完成了所有课业,并且开始利用课余时间做实验。当他听说,若是在常温状态下能够找出拥有超导特性材料,便是能够震动整个科研界的发现之后,本来就对物理学充满兴趣的曹原就将其作为了挑战目标。到了大二时期,他就开始着手石墨烯相关方面的实验,并开始请求学校的教授对自己进行指导,等他18岁的时候,他已经成功的考入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并且于次年开始攻读博士学位。从这些履历来看,曹原不愧是一个实打实的“天才”人物,他的惊人天赋,使得他做到了常人要花费两倍甚至是三倍时间才能达到的成就。也正是因为如此,当他的事迹被众人知道后,才能引起广泛的讨论,才能引起众人的关注,曹原在物理学方面确实有着非凡的天赋,他在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期间,就研究出了“震动世界”的科研成果,并且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曹原在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的时候,除了保持自己优异的成绩之外,还花费了大量的课余时间做实验。因为热爱物理学的缘故,他埋头于实验室,坚持不懈的做着自己的工作。经过不懈的努力研究之后,他发现当两层平行石墨烯堆成大约1.1°的角度时,就会产生超导效应。兴奋不已的曹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以两篇论文的形式发表在了《自然》杂志上。这一发现轰动了整个国际学术界,直接开辟了凝聚态物理的新篇章。而《自然》科学杂志也发布年度科学人物,而年仅24岁的曹原赫然位列榜单第一名。

曹原取得了震惊学术界的发现之后,收到了来自全世界各国科研机构的橄榄枝,就连向来自大的美国也向他发出邀请,请他加入美国国籍,并且许诺了一系列“好处”。但是面对所谓的“诱惑”,曹原并没有丝毫动心,他并没有觉得美国绿卡有什么特殊之处。他觉得自己是中国人,是祖国培养出来的人才,他能够在物理学上达成里程碑式的成就,离不开祖国的支持,他以中国人的身份而自豪。

曹原发现的并不是常温超导现象,如果现在有谁发现了常温超导现象的话,那么他一定可以得到诺贝尔物理学奖。

如今这个天才已经成为了我国中国科学院的院士,为我国的科技发展默默地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少年强则国强,国家有这些斗志昂扬,朝气蓬勃,充满青春活力的年轻人,国家的前途就会发展的越来越好。少年加油,希望你用你的才华施展在国家的科技创新方面。

在自然周刊发表论文有什么

看自己合适哪类的

你自己也说了,通过、邮箱、或是网站等。

文章准备好了就找合适自己的平台大致就是这样了。

要想在Nature 或者Science (以下简称NS)上发表文章,首先要对自己领域最近10年有哪些文章发表在这些刊物上,并进行分类。以氧化物燃料电池领域为例,在2002-2012年区间总共有8篇文章发表在这两个杂志上。如果你研究的小领域没有文章在NS或者Nature的子刊上,那说明杂志编辑认为你的领域不具有很广的关注度。同时,要分析是些什么样的突破发表在NS上。比如在这8篇文章,有6篇文章直接与燃料电池的阳极材料有关。这说明如果你能在阳极的研究中有所突破,存在在NS上发表的可能性。再进一步分析其细节,你会发现更多的规律。比如,燃料电池阳极的最主要的问题是碳氢燃料在高温下的裂解导致碳沉积和硫在镍表面吸附导致阳极硫中毒。早前的SN上的文章主要关注怎样防止在阳极上的碳沉积,在2006年首先出现了一个新的阳极材料同时有抗碳沉积和抗硫中毒。这篇文章给了我一个启发,说明现有的阳极材料必须能够同时解决这两个问题,才有可能在NS上出现。当然这也是合理的,因为碳氢燃料包含碳和硫。 当然,并不是说你知道这些趋势,你一定能够在这样上面有所突破,但是能够给你一个非常具有指引性的思路。比如说,当时我的研究课题是做电解质的,因为师兄毕业需要移交阳极的课题,我学习了一段时间。我把我所研究的新电解质去做阳极的抗硫测试,发现具有不可思议的抗硫性能。在我多次重复加以确认之后,我意识到了其重要性。其实当时有人建议说可以用这个结果在Advanced Materials上投一篇文章,但是在我分析这些年在SN上发表的氧化物燃料电池文章,我决定继续研究该阳极的抗碳沉积特性,然后进一步优化。这个做法非常重要,为后来冲击Science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二、系统性的设计实验 据我了解,很多最为关键或者突破的实验数据都是意外得到的,或者超过自己预期的 (当然也存在像Goodenough教授这种牛人能够从理论上设计材料)。当你获得比以前文献中更好的性能时,就要开始考虑怎么设计一系列系统的试验,以能够将来写出一篇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文章。因为现在已经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了,除非你的结果能够改变人类的认知,否则都需要思考围绕该突破的实验设计。其工作量大约是一般长文的2~3倍。除了最为关键的4个图放在正文,其余的将放到补充材料里面。 实验该怎么设计才会对主编和审稿人的口味?当然不同领域有不同的文章结构。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你尽可能把自己领域中不同小方向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和Advanced Materials 上面的文章综合起来。比如,这些杂志上有专注于合成的、有专注于表征的或者专注机理理解的文章。你如果能够把这些文章的最有特色的东西有机的糅合在一起,你的文章就已经高于这些杂志的档次了。以催化和表面化学为例,SN上的实验设计思路一般来说就是一个比较新颖的纳米结构,比较高档的表征(如STM或同步辐射)、优异的性能和分子动力学的理论计算。如果你去详细比较SN上某一篇文章每一小部分和JACS上类似的的全文,你会发现其实JACS上的水平更专。根据这个思路,你就可以设计完整的实验,寻找合作对象,相互促进,最终达到一个完美的实验结论。我的那篇Nature Communications 就是以这种思路设计的。当时需要对我们现有性能的理论解释,我们寻求了与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合作。他们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继续优化实验,与他们的理论达到了较好的融合。虽然在投Nature主刊40多天后被拒,但是审稿人对实验设计非常肯定:This paper has really nice science;The science is top notch等等。这篇文章本身的实验结果没有我Science上那篇文章的突破大,但是好的实验设计让这篇文章被子刊接受。 三、撰写完整且吸引人的文章 当你做完大部分实验或计算之后,就要开始着手写论文了。对于Natured子刊、JACS和Advanced Materials这类杂志来说,论文撰写的重要性我觉得至少占40%。也就是说如果你能够切入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角度,你可以让你的实验结果发到更好的杂志。对于NS来说,我觉得实验的设计更为重要。如何能够写好一篇文章,我认为首先应该抛弃两个错误的看法。第一:不要鄙视烂的结果都能够发在好杂志上。你需要思考如果你拿这些数据能够把文章写成怎样。你要学习你没有想到的“点”。比如说,性能可能并没有非常突出,但是他/她提出了一个非常有启发性的假设。第二:不要认为审稿人误会你的评语愚蠢。我知道审稿人在审阅时(包括我在审Advanced Materials时)速度是非常快的。如果一个领域的评审人在短时间内都没有看出你的创新点,说明你没有表达清楚。我经常听到有人抱怨“我这篇文章其实和以前不一样,审稿人却认为没有新东西”或者“我的性能明显要比别人的文章好,不知道为什么审稿人没有注意到”等等。出现这种情况后,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文章。思考怎样写别人不会忽视我的重点,怎样写不会让人误解。一个小窍门是让你的同学(大方向一致但不是一个小领域的)快速浏览一下你的文章,让他指出不确定的东西,然后加以改正。 我觉得写文章最重要也最难写的就是Introduction。这是审稿人看得比较认真而且容易理解的部分。而且我发现一个规律,越好的杂志,审稿人越喜欢攻击introduction。可能是因为你的实验设计已经很好,不太容易有问题。但是对于introduction,审稿人却非常容易下手。比如这篇文章没有新意,或者你在introduction提到的问题,在正文中没有解决等等。在读好文章时一定要学习他们在组织introduction时的思路。其次,一定要有一个吸引人的标题。不要过于中立。我以前投一篇文章的时候,刚开始拟定为Sulfur Poisoning Behavior of .。后来偶然看到Berkeley物理系的一片不相干的文章,用了New Insights into ..。我就把这个模式套用到我的文章上,我导师认为这个标题立马让文章档次提高。我的一个经验,经常收集那些好文章的title (不需要局限你的领域),以备将来时灵活运用。至于正文,只要围绕你的Introduction,反复强调你的创新性(一定要“反复”,因为审稿人会忽视),一般没有什么问题。另外,因为审稿人是带着寻找问题的模式去评判文章的,所以在正文中的每一句话不要过度发散,否则很容易招致不严谨或者补充数据的评语。 后记:这三个部分分享了很多关于提升自己成果的经验,但是大家不要进入一个误区:为了发文章而做实验。 发牛文更多是因为你的研究热情和辛勤付出,因为科研成果的内核还是你能否真正解决前人未能解决的问题。当然,从营销学角度,我们去探寻并运用这些规律也是无可厚非的。

Nature 是科学领域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期刊之一,以其高水平、严谨的科学论文而著名。发表 Nature 论文的难度较大,以下几点具体阐述:

如果这项干细胞研究能有很大的成果,那么那些秃头的人就能够重新生长出头发。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