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工程力学论文发表小说

发布时间:2024-07-06 11:21:03

工程力学论文发表小说

不是SCI。是EI和核心。期刊名称:工程力学主办单位:中国力学学会国内刊号:11-2595/O3国际刊号:1000-4750出刊日期:出刊周期期刊级别: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2012年计划收录)EI 工程索引(美)(2012)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中文核心期刊(2011)工程力学》是中国科协主管、中国力学学会主办,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承办的以工程应用为特点的全国综合性学术刊物。美国国际刊名代码中心授予的国际刊名代码(CODEN)为GOLIEB,一般工业技术类核心期刊,O3力学类核心期刊,工程索引(Ei)全刊收录期刊。它主要报导力学在工程及结构中的应用,刊登力学在科研、设计、施工、教学和生产方面具有学术水平、创造性和实用价值的论文,包括力学在土木建筑、水工港工、公路铁路、桥梁隧道、航海造船、航空航天、矿山冶金、机械化工、国防军工、防灾减灾、能源环保等工程中的应用且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研究成果。《工程力学》聘请了6位英美德和2位港台编委会委员。主要栏目基本方法、土木工程学科、机械工程学科、交叉学科、其他学科、综述期刊信息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单位:中国力学学会主编:袁驷ISSN:1000-4750CN:11-2595/O3地址:北京清华大学新水利馆114室

“超声速时代之父”——美国空军科技奠基石冯·卡门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268西奥多·冯·卡门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博士是他的学生,并尊称冯·卡门是“全世界闻名的工程力学和航空技术权威”。冯·卡门在一生艰苦研究的基础上,对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有过很多重要的预见,后来都一一成为现实,例如超声速飞行、远程导弹、全天候飞行、卫星……冯·卡门冯·卡门1881年5月11日出生在匈牙利的布达佩斯,兄弟3人中他是最小的,还有一个妹妹。 冯·卡门他们的祖父是很有名望的犹太人,父亲是布达佩斯大学的教授,对冯·卡门的成长有很好的影响。1902年,冯·卡门在布达佩斯皇家理工综合大学完成了他的研究科目,获得硕士学位。1903—1906年,他在理工大学任职,而且是匈牙利一家发动机制造厂的顾问,在航空器结构和材料强度方面进行了一些有价值的工作。这段时间,他还到德国格丁根大学读博士学位,师从现代流体力学开拓者之一的路德维希·普朗特教授,1908年获得博士学位。20世纪头十年,飞机刚发明不久,莱特兄弟试飞成功的消息传到欧洲,在欧洲特别是法国掀起一股“飞行热”,涌现出一批不屈不挠的航空先驱,法尔芒就是其中的一位。1908年的一天,冯·卡门亲眼目睹了法尔芒又一次打破记录的飞行。飞行结束后,冯·卡门从人群中挤过去,与飞行家之间有过一段精彩的对话。冯·卡门问法尔芒:“我是研究科学的。有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用他的定律证明了比空气重的东西是绝对飞不起来的,怎么……”。法尔芒幽默地回答:“是那个研究苹果落地的人吗?幸好我没有读过他的书,不然,今天就不会得到这次飞行的奖金了。我只是个画家、赛车手,现在又成了飞行员。至于飞机为什么会飞起来,不关我的事,您作为教授,应该研究它。祝您成功,再见!”在回家的路上,冯·卡门坐在疾驶的车里久久地沉思。他对陪他一起来的一位记者说:“看来伟人的话也不一定都对。现在我终于决定我今后的一生该研究什么了。”冯·卡门拉住记者的手伸出车窗外,立刻有一股风吹过手面,他说:“我要不惜一切努力去研究风以及在风中飞行的全部奥秘。总有一天我会向法尔芒讲清楚他的飞机为什么能上天的道理的。”正是这次参观把冯·卡门引上了毕生从事航空航天气动力学研究的道路。不久,他的老师普朗特邀请冯·卡门到格丁根大学去做他的助手,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1912年,冯·卡门成为阿亨大学气动力研究所所长。他在那里工作了14年,在气动力学方面有许多重要突破,还为一些企业研制飞艇、全金属运输机、火箭担任顾问。1926年,冯·卡门移居美国,指导古根海姆气动力实验室和加州理工大学第一个风洞的设计和建设。在任实验室主任期间,他归纳出钝体阻力理论,即著名的“卡门涡街”理论。这个理论大大改变了当时公认的气动力原则。他还提出了附面层控制的理论,1935年又提出了未来的超声速阻力的原则。1938年,冯·卡门指导美国进行第一次超声速风洞试验,发明了喷气助推起飞,使美国成为第一个在飞机上使用火箭助推器的国家。在他的指导下,加州理工大学一批航空工程师,包括他心爱的中国弟子钱学森开始搞喷气推进和液体燃料火箭,导致后来成立了喷气推进实验室。该实验室是美国政府第一个从事远程导弹、空间探索的研究单位,有很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冯·卡门对人类实现超声速飞行的贡献是十分巨大的。1932年以后他发表了很多篇有关超声速飞行的论文和研究成果,首次用小扰动线化理论计算一个三元流场中细长体的超声速阻力,提出超声速流中的激波阻力概念和减小相对厚度可减少激波阻力的重要观点。1941年还发表了著名的高速飞行中机翼压力分布的计算公式——“卡门钱学森公式”,即冯·卡门应用钱学森1939年一篇论文的观点做出的亚声速气流中空气压缩性对翼型压强分布的修正公式。1946年,冯·卡门提出跨声速相似律,它与普朗特的亚声速相似律、钱学森的高超声速相似律和阿克莱的超声速相似律合起来为可压缩空气动力学形成一个完整的基础理论体系。同年,他在第10届莱特兄弟纪念演讲会上作了题为《超声速空气动力学的理论和应用》的重要演讲,向人们宣告了超声速时代即将到来。1947年10月14日,根据冯·卡门的构思而设计的X1火箭飞机终于首次突破了声障,把人类带入超声速飞行的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行将结束时,美国陆军航空队(美空军前身)司令阿诺德将军请教冯·卡门教授,要他评价美国航空技术发展的现状,预测未来20年、30年甚至50年的发展,并就如何确保美国空军未来的领先地位提出建议。1944年12月1日陆军航空队正式成立了科学顾问组,由冯·卡门任组长。它的任务是评价航空研究和发展的趋势,为空军准备有关科学技术事务的特别报告。1945年初夏,冯·卡门受命,以少将军衔率领美国空军顾问团一行36人,赶赴德国考察纳粹德国秘密研究火箭技术的情况。通过这次调查,冯·卡门摸清了德国火箭技术的水平,返回美国后,先写出一份《我们在何处》的考察报告,对比了美、德两国在战争期间的科技发展,并指出美国已有可能研制射程达9 600千米的导弹。接着,冯·卡门又拿出了名为《通向新地平线》的第二份报告。该报告包括25位作者的32份分报告,主题涉及从空气动力、飞机设计到炸药、末端弹道等。《通向新地平线》报告的主要观点是“科学是掌握制空权的基础”。报告强调,要成为航空大国,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只有不断地加强研究和发展,才能确保国家安全。报告预测,新的作战能力肯定会陆续出现,超声速飞行是可能的,卫星和有相当精度的远程导弹将研制出来,涡轮喷气和涡轮螺桨发动机将取得重大进展。1950年冯·卡门获美国空军协会大奖报告中的各项建议在美国空军都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如组建了航空研究和发展司令部,后来改组为空军系统司令部,独立负责全空军的研究和发展工作。冯·卡门1963年5月7日去世。在美国空军成立50周年纪念文集中,很多人认为,在阿诺德对美国空军未来发展所做出的所有贡献中,最重要的是他依靠冯·卡门为美国空军打下了科技建军的坚实基础。多亏有了不断创新的技术,美国空军才能一路乘风破浪,包括美国空军在1991年海湾战争中大获全胜都是阿诺德和冯·卡门开创的技术进步结出的硕果。 ······································ 说行天下 是非常不错的小说网站大全 快来一起分享吧~~~

于是华夏大学立刻聘了杨过做了教授,连郭靖的女儿郭襄都进了杨过的实验室。后来这些因素都成为与金轮法王交恶的导火索。段智兴和金轮法王有点类似。本来他是云南理工学院的校长,并入华夏大学后,因为个人生活混乱,私生子的问题被媒体炒了出来,声名狼藉,他不仅连个系主任都没混 到,连博导都不是,在物理系半死不活地混着。他的曾祖段誉曾经是风云一时的人物,在可调谐激光器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段智兴没有 那么牛,只是做做大功率激光器。本来他会一直是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但刚好赶上国家的973大型激光器项目,华夏大学为了抢经费,就把他推到前台,火线评了博导,胡乱 抓了个学生裘千仞做博士,成立了个光电子实验室,让老段做主任。段智兴知道自己没 有根基也没有水平,就广泛发展关系,特别与小龙女打得火热。

因为小龙女比杨过大了几岁,总是担心自己容颜老去杨过变心。段智兴做了个激光光子嫩肤的项目,不仅除皱纹,而且让皮肤看起来水嫩光滑,天天免费给小龙女做。于是老段搭上了杨过这条线,又因此认识了黄蓉。郭靖杨过就力挺老段,最后老段居然做了973光学的首席科学家。金轮法王是个一心只会做科研的人。虽然他是佛学系的人,但他的兴趣十分广泛。由于寺庙里很多法器都是金属制品,时间长了就会生锈,于是法王就看了很多相关论文,做了一种镀铬膜的方法来防锈。

工程力学论文发表小说文案

工程力学期刊已经四个月了,还没有接收到审稿意见。这可能是因为该期刊的审稿流程比较复杂,需要经过多个环节的评估和审核。另外,该期刊可能也收到了大量的稿件,导致审稿时间延长。一般来说,审稿意见需要详细分段解答,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对文章的质量进行评估,包括语言表达是否清晰、实验数据是否可靠等方面。2. 对文章的创新性进行评估,包括是否提出了新的研究思路、方法或观点等方面。3. 对文章的学术价值进行评估,包括研究成果是否具有重要意义、是否能够对学术界和实践产生影响等方面。4. 对文章的不足之处进行指出和改进建议,包括研究方法可能存在的问题、实验数据的不足之处等方面。总之,审稿意见需要详细分段解答,以帮助作者进一步完善文章,提高其质量和学术价值。

通常来说,工程力学期刊或任何学术期刊的审稿时间是没有固定的时间限制的,因为审稿过程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审核人员的安排、文章的复杂性和质量等等。一般情况下,审稿的时间周期相对比较好估计,可能需要几个月或者更长时间才能收到审稿人的回复和审核意见。如果你长时间没有收到审稿意见,可以尝试以下方式:1.联系期刊编辑部:你可以向期刊的编辑部咨询审核进度情况,了解稿件审核的详细时间表。编辑部通常会耐心解答你的问题,并给出一个大约的审稿时间。2.查看审稿状态:在一些学术期刊投稿系统上,你可以查看文章的审稿进度和状态。例如,你可以查看是否有审稿人已经接收,是否在审核中,是否需要进一步的审核等等。3.耐心等待:有时候审核过程的时间较长,需要耐心等待。如果过了比较长的时间仍未获得任何反馈,可以向编辑部发送邮件询问。需要注意的是,审稿时间和处理周期等因素可能因期刊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因此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通常情况下,期刊审稿的时间是比较长的,一般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才能收到审稿意见。不同的期刊和领域,审稿周期也会有所不同。一些高影响因子的国际期刊,审稿周期可能会更长。如果您在工程力学期刊投稿4个月还没有收到审稿意见,您可以先登录期刊的网站查询一下您的文章状态。通常情况下,稿件会分为已送审、审稿中、审核意见收到、修订后再审以及最终录用等不同状态。如果您的文章已经进入审稿中状态,那么可以耐心等待,了解审稿进展情况也可以主动联系编辑部咨询。如果您长时间未收到审稿意见,那么可以尝试联系该期刊的编辑部进行咨询,询问审稿进展情况或者是否出现了一些问题。在咨询时,可以礼貌地询问审稿进展和提醒编辑部关注审稿进度,但不要过于急躁或者要求过高。另外,如果您的稿件被退稿或者驳回,也不要灰心丧气,可以根据审稿人的意见进行修稿后再次投稿,相信坚持下去总会有好结果的。

通常情况下,审稿意见的时间因期刊而异,有些期刊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完成审稿过程。如果您已等待了4个月并且没有收到任何消息,您可以考虑通过以下方式联系编辑部:1. 查看《工程力学期刊》的网站上是否有联系方式,如电子邮件地址或电话号码。2. 如果您无法在网站上找到这些信息,请尝试与相关领域的同行联系,他们可能了解该期刊的编辑部门以及联系方式。3. 如果以上两种方法都没有帮助,可以通过发送一封询问信给该期刊编辑部门来了解审稿进度。请注意,在与编辑部门联系时,请客气地询问,表达对该期刊和其审稿流程的关注,以及对他们付出努力所表示的感谢。同时也建议耐心等待,并保持良好沟通。祝您好运!

工程力学论文发表小说图片

1、定义不同

工程力学:工程力学涉及众多的力学学科分支与广泛的工程技术领域,是一门理论性较强、与工程技术联系极为密切的技术基础学科,工程力学的定理、定律和结论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的工程技术中,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重要基础。其最基础的部分包括静力学和材料力学。

理论力学:理论力学(theoretical mechanics)是研究物体机械运动的基本规律的学科。力学的一个分支。它是一般力学各分支学科的基础。理论力学通常分为三个部分:静力学、运动学与动力学。静力学研究作用于物体上的力系的简化理论及力系平衡条件;

运动学只从几何角度研究物体机械运动特性而不涉及物体的受力;动力学则研究物体机械运动与受力的关系。动力学是理论力学的核心内容。理论力学的研究方法是从一些由经验或实验归纳出的反映客观规律的基本公理或定律出发,

经过数学演绎得出物体机械运动在一般情况下的规律及具体问题中的特征。理论力学中的物体主要指质点、刚体及刚体系,当物体的变形不能忽略时,则成为变形体力学(如材料力学、弹性力学等)的讨论对象。静力学与动力学是工程力学的主要部分。

2、历史沿革不同

工程力学:人类对力学的一些基本原理的认识,一直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在中国古代及古希腊的著作中,已有关于力学的叙述。但在中世纪以前的建筑物是靠经验建造的。

1638年3月伽利略出版的著作《关于两门新科学的谈话和数学证明》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本材料力学著作,但他对于梁内应力分布的研究还是很不成熟的。

纳维于1819年提出了关于梁的强度及挠度的完整解法。1821年5月14日,纳维在巴黎科学院宣读的论文《在一物体的表面及其内部各点均应成立的平衡及运动的一般方程式》 ,这被认为是弹性理论的创始。其后,1870年圣维南又发表了关于塑性理论的论文水力学也是一门古老的学科。

早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5~前4世纪),墨翟就在《墨经》中叙述过物体所受浮力与其排开的液体体积之间的关系。欧拉提出了理想流体的运动方程式。物体流变学是研究较广义的力学运动的一个新学科。1929年,美国的宾厄姆倡议设立流变学学会,这门学科才受到了普遍的重视。

理论力学:力学是最古老的科学之一,它是社会生产和科学实践长期发展的产物。随着古代建筑技术的发展,简单机械的应用,静力学逐渐发展完善。公元前5—前 4世纪,在中国的《墨经》中已有关于水力学的叙述。

古希腊的数学家阿基米德(公元前 3世纪)提出了杠杆平衡公式(限于平行力)及重心公式,奠定了静力学基础。荷兰学者S.斯蒂文(16世纪)解决了非平行力情况下的杠杆问题,发现了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他还提出了著名的“黄金定则”,是虚位移原理的萌芽。这一原理的现代提法是瑞士学者约翰·伯努利于1717年提出的。

3、研究领域不同

工程力学:包括实验力学,结构检验,结构试验分析。模型试验分部分模型和整体模型试验。结构的现场测试包括结构构件的试验及整体结构的试验。实验研究是验证和发展理论分析和计算方法的主要手段。

理论力学:运动学中关于运动的量度,对于点有速度与加速度,对于刚体有移动的速度与加速度,转动的角速度与角加速度。 物体间的相互机械作用的基本量度是力,理论力学中还广泛用到力对点之矩和力对轴之矩的概念。

物体运动的改变除与作用力有关外,还与本身的惯性有关。对于质点,惯性的量度是其质量。对于刚体,除其总质量外,惯性还与质量在体内的分布状况有关,即与质心位置及惯性矩、惯性积有关。刚体对于三个互相垂直的坐标轴的各惯性矩及惯性积组成刚体对该坐标系的惯性张量。

动力学中关于运动的量度有动量、动量矩和动能,与此有关的力的作用的量度有冲量、冲量矩和功。表明这两种量度间的关系的定理,有动量定理、动量矩定理以及动能定理,称为动力学普遍定理。

理论力学的基础是牛顿三定律:第一定律即惯性定律;第二定律给出了质点动力学基本方程;第三定律即作用与反作用定律,在研究质点系力学问题时具有重要作用。第一、第二定律对于惯性参考系成立。

在一般问题中,与地球固结的参考系或相对于地面作惯性运动的参考系,可近似地看作惯性参考系。 研究非自由质点系的平衡和运动的较有效方法是力学的变分原理,其中有虚位移原理、达朗贝尔原理、哈密顿原理等。

在解题时广泛应用了由此推出的运动微分方程,其中有拉格朗日方程、哈密顿正则方程、哈密顿-雅可比方程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工程力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理论力学

王兴国,郭大州,张春生. 预应力FRP片材局部加固RC梁跨中挠度计算. 桥梁建设,2010年第2期,58-60.王兴国,郭大州,李力. 预应力CFRP片材加固RC梁荷载-挠度分析. 玻璃钢/复合材料,2010年第3期:7-11.王兴国,陈红强,赫中营,周朝阳. 无粘结预应力CFRP片材加固混凝土梁试验研究. 建筑结构学报,2010,31卷增刊2:261-265.(EI)王兴国,赵春孝,程朝霞 等. 速凝剂、钢纤维对喷射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河南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808-811.徐继民、张会听,王兴国,郭全成 编著. 矿区混凝土结构劣损检测与加固,郑州大学出版社,2009.02.王兴国,张春生 等. 预应力CFRP板加固混凝土桥梁研究及应用. 玻璃钢/复合材料,2009年第4期:83-85.王兴国、王文华 等. 正常使用状态下预应力FRP加固梁裂缝宽度计算,河南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34-39.王兴国,周朝阳. 预应力纤维片材加固混凝土梁抗弯性能研究。中国铁道科学,2009,30(3):138-140.王兴国,周朝阳. 预应力片材加固负载RC梁承载力分析.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9,41(4):159-163.(EI)王兴国,王文华 等. 嵌入FRP加固RC梁非线性全过程分析. 玻璃钢/复合材料,2009年第2期:11-13.兴国,周朝阳. 外贴预应力FRP片材加固混凝土梁抗弯承载力计算.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6,38(8):1359-1362.(Ei)周朝阳,王兴国. 端锚有粘结预应力纤维片材加固混凝土梁承载力计算. 中国铁道科学,2006,27(4):45-50. (Ei)丁亚红,王兴国,曾宪桃 等. 持续荷载作用下外帖FRP片材加固混凝土梁承载力影响因素分析. 工程力学,2007增刊I:154-158. (Ei)周朝阳,王兴国,肖菲菲. 先张后粘FRP的钢筋混凝土构件抗弯能力分析.中南大学学报,2006,37(1):183-187. (Ei)王兴国,周朝阳,曾宪桃 等. 外贴预应力GFRP板加固混凝土梁抗弯试验研究.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5,37(3):351-354. (Ei)

不属于土木工程,工程力学属于理学,一般在院校理学院专业;土木工程专业有工程力学课程,但属于工学。说明如下。理学院专业科目▲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工程力学▲☆流体机械及工程▲☆导航、制导与控制▲★空天信息技术飞行器设计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航空宇航制造工程航天工程(专业学位)▲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学位)

不属于。工程力学专业属于工程力学类,不是土木类。

工程力学涉及众多的力学学科分支与广泛的工程技术领域,是一门理论性较强、与工程技术联系极为密切的技术基础学科,工程力学的定理、定律和结论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的工程技术中,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重要基础。其最基础的部分包括静力学和材料力学。

包括实验力学,结构检验,结构试验分析。模型试验分部分模型和整体模型试验。结构的现场测试包括结构构件的试验及整体结构的试验。实验研究是验证和发展理论分析和计算方法的主要手段。

扩展资料:

学科历史

人类对力学的一些基本原理的认识,一直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在中国古代及古希腊的著作中,已有关于力学的叙述。但在中世纪以前的建筑物是靠经验建造的。

1638年3月伽利略出版的著作《关于两门新科学的谈话和数学证明》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本材料力学著作,但他对于梁内应力分布的研究还是很不成熟的。

纳维于1819年提出了关于梁的强度及挠度的完整解法。1821年5月14日,纳维在巴黎科学院宣读的论文《在一物体的表面及其内部各点均应成立的平衡及运动的一般方程式》 ,这被认为是弹性理论的创始。其后,1870年圣维南又发表了关于塑性理论的论文水力学也是一门古老的学科。

早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5~前4世纪),墨翟就在《墨经》中叙述过物体所受浮力与其排开的液体体积之间的关系。欧拉提出了理想流体的运动方程式。物体流变学是研究较广义的力学运动的一个新学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工程力学

工程力学论文发表小说平台

力学学报比工程力学好。学报和期刊一样,也分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相比较而言,学报的专业性和理论性更强一些。对于评审职称时论文发表的要求来说,各个地方的主管部门有不同的倾向,会有不同的要求。例如,个别省份对于在职称评审时对发表期刊的要求,明确了学报要优于一般期刊,会比一般期刊加分高,为了保障通过率,最好选择学报发表。

工程力学的题目可以在学小易上面搜题,关于工科专业的大学练习题再学小易上面基本都是有的,简答题选择题判断题基本都是可以搜到的。

如果是带有图形的题目的话,可以使用拍照搜题,一样是可以搜出答案的。

工程力学这个专业主要研究力学和数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研习二维、三维绘图,运用计算机和现代实验技术手段解决与力学有关的工程问题。例如:桥梁的总承重计算、室内墙体的强度和受重分析计算、建筑的结构稳定性分析等。

工程力学研究自然界以及各种工程中机械运动最普遍、最基本的规律,以指导人们认识自然界、科学地从事工程技术工作。它涵盖了原有理论力学(静力学部分)和材料力学两门课程的主要经典内容。工程力学不仅与力学密切相关,而又紧密联系于广泛的工程实际。

通常来说,工程力学期刊或任何学术期刊的审稿时间是没有固定的时间限制的,因为审稿过程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审核人员的安排、文章的复杂性和质量等等。一般情况下,审稿的时间周期相对比较好估计,可能需要几个月或者更长时间才能收到审稿人的回复和审核意见。如果你长时间没有收到审稿意见,可以尝试以下方式:1.联系期刊编辑部:你可以向期刊的编辑部咨询审核进度情况,了解稿件审核的详细时间表。编辑部通常会耐心解答你的问题,并给出一个大约的审稿时间。2.查看审稿状态:在一些学术期刊投稿系统上,你可以查看文章的审稿进度和状态。例如,你可以查看是否有审稿人已经接收,是否在审核中,是否需要进一步的审核等等。3.耐心等待:有时候审核过程的时间较长,需要耐心等待。如果过了比较长的时间仍未获得任何反馈,可以向编辑部发送邮件询问。需要注意的是,审稿时间和处理周期等因素可能因期刊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因此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通常情况下,期刊审稿的时间是比较长的,一般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才能收到审稿意见。不同的期刊和领域,审稿周期也会有所不同。一些高影响因子的国际期刊,审稿周期可能会更长。如果您在工程力学期刊投稿4个月还没有收到审稿意见,您可以先登录期刊的网站查询一下您的文章状态。通常情况下,稿件会分为已送审、审稿中、审核意见收到、修订后再审以及最终录用等不同状态。如果您的文章已经进入审稿中状态,那么可以耐心等待,了解审稿进展情况也可以主动联系编辑部咨询。如果您长时间未收到审稿意见,那么可以尝试联系该期刊的编辑部进行咨询,询问审稿进展情况或者是否出现了一些问题。在咨询时,可以礼貌地询问审稿进展和提醒编辑部关注审稿进度,但不要过于急躁或者要求过高。另外,如果您的稿件被退稿或者驳回,也不要灰心丧气,可以根据审稿人的意见进行修稿后再次投稿,相信坚持下去总会有好结果的。

力学论文发表小说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丹尼尔·凯斯(DanielKeyes)保罗巴奇加卢皮的《发条女孩》《迈尔斯传奇》,洛伊斯·比约德(LoisMcMasterBujold)著:故事主人公MilesVorkosigan是Barrayar星球上的一位残疾的贵族,他的整个生命都在挑战本星球对“突变异种”的偏见。该系列有多本获得过雨果奖最佳小说。《新日之书》,吉恩·沃尔夫(GeneWolfe)著:一位慈悲的刑讯者,为了让受害者避免痛苦的折磨,他容许她自杀。最后被流放,去寻找真理和忏悔,这个角色具有救世主的特征,他最终将拯救地球。《海伯利安四部曲》,丹·西蒙斯(DanSimmons)著:让时间倒流的时间冢与人工智能终极杀器伯劳鸟,丹西蒙斯在书中描述了一个人类与AI的可怕未来。《海伯利安》获雨果奖,《海伯利安的陨落》获星云奖最佳小说提名。《太空漫游系列》,阿瑟·克拉克(ArthurCClarke)著:由于电影《2001:太空漫游》的成功而成为最为知名的系列。《文明(TheCulture)》,弗兰克·赫伯特(FrankHerbert)著:一个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和乌托邦式的未来社会,没有贫穷、死亡和疾病。小说主要描述了社会边缘群体:外交官、间谍和雇佣兵,都是干脏活的。《拉玛系列》,阿瑟·克拉克(ArthurCClarke)和GentryLee著:阿瑟克拉克的《与拉玛相会》讲的一艘外星飞船突然出现在太阳系,人类与外星生命相遇的故事。获得雨果和星云奖,是公认的经典之作。但后面的系列主要由GentryLee执笔,克拉克主要是审查和编辑,评价不是很高。《沙丘系列》,弗兰克·赫伯特(FrankHerbert)著:系列的第一本《沙丘》曾被大卫林奇怕成电影,一部跨越时间达16000年的涉及社会、政治和宗教的史诗。《HeecheeSaga》,弗雷德里克·波尔(FerderikPohl)著:HeeChee是一个极为先进的恒星旅行种族,早在几百万年前就到达了太阳系,在人类开始宇宙探索前没有留下任何痕迹的消失了。《银河系漫游指南》,道格拉斯·亚当斯(DouglasAdams)著:源自BBC的广播剧,亚当斯在写第一本书的时候就意识到需要在地球上增加一个外星人,提供背景知识,就是那位《银河系漫游指南》书的编辑。《环形世界》,拉里·尼文(LarryNiven)著:两个地球人和两个外星人一起探索一个神秘的”环形世界“——一个人造的环形建筑物,围绕在一颗恒星周围,内表面可居住,面积相当于300万个地球。获得了1970年星云和雨果奖。《安德系列》,奥森·斯科特·卡德(OrsonScottCard)著:始于一篇短篇小说Ender’sGame,最终发展成一系列包含9部长篇,10部短篇,还有两部等待出版。系列的前两部获得星云和雨果奖。被认为1980年代最有影响力的科幻小说之一。主要角色是Andrew“Ender”Wiggin,一位童子兵,在一所战争学校受训成为地球的未来领袖。《未来历史系列》,罗伯特·海因莱因(RobertHeinlein)著:海因莱因的这套书中最好的两本是《TheManWhoSoldTheMoon》和《时间足够你爱》,描述了人类从20世纪中期到23世纪早期的未来历史。《Barsoom系列》,埃德加·赖斯·巴勒斯(EdgarRiceBurroughs)著:这套诞生于20世纪早期的小说虽然内容可能过时了,但影响了后世的许多电影和科幻小说。《火星公主》可能是20世纪最早的幻想作品。《Lensman系列》,E.E.史密斯(EESmith)著:该系列的背景起始于20亿年前,一个和平的种族Arisian能以其它种族无法实现的方式理解生命和生命力,他们创造一个类似透镜的东西能赋予穿戴者特殊的精神能力,可以在外星球上根据需要执法和在不同种族之间建立交流桥梁。《基地系列》,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Asimov)著:阿西莫夫的7卷银河史诗,横跨千年,该系列书的完成也花了44年。小说中最主要的设定是一位科学家开发了数学的一门分支——心理史学,能够预测未来大多数人类的行为。《基地》《时间足够你爱》《环形世界》《银河系漫游指南》《太空漫游》《迈尔斯系列》《沙丘》《海伯利安》《海伯利安的陨落》

迪拉克之海简单说就是量子真空的零点能组成的负能量的粒子海。尽管这些粒子是不可观察的,但它们决不是虚幻的,如果用足够的能量就可以形成,哪里有物质,哪里就有迪拉克之海,想象观察到的宇宙就好像漂浮在其表面上。电子的相对论量子力学方程——狄拉克方程可解出自由电子的负能级,按能量最低原理,物质世界的电子都应跃迁到负能级上,迪拉克对此做出的解释是这些负能级已被电子占据,按照不相容原理,每个能级只能容纳两个自旋相反的电子,应此我们观察到的电子不能向下跃迁到负能级去。物质世界像是浸没在负能级电子的海洋中,这就是迪拉克之海。当有电子从负能级上被激发出来,留下的空穴表现为一个质量与电子相同、电荷与电子相反的粒子,这就是对第一个反粒子——正电子的预言。

在近年的流行科幻作品当中,都有出现过"迪拉克之海"这个名词,如杰弗瑞·兰迪斯的科幻小说《迪拉克之海上的涟漪》,大抵上与EVA当中所形容的相当近似,"一个直径约680公尺,厚3纳米(就是3*10-12米)的圆块"。而当中的名字"迪拉克"所指的是英国量子物理学家保罗·迪拉克(PualDirac)。他其中一项成就,就是提出有关电子(electrons)在电场(electricfield)和磁场(magneticfield)移动的理论,电子必须有它的反物质(anti-matter);在一九三二年,科学家卡尔?安德迅(CarlAnderson)首先发现阳电子(positron)的存在,就是带有正电荷的电子;而在人们以后的研究当中,也证实了反物质的存在。 迪拉克之海,一个只可以用复杂数学来形容的空间,律子更说这个空间更可能是其他的宇宙。

我是清华大学量子物理专业毕业的研究生,对量子物理略知一二,给大家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告诉你们世界是什么。以倩女幽魂为例,大家所看到的世界是小倩的实体,但小倩的本质是个虚体。也就是说大家认为的世界是假的世界,所有的物质即没有物质,世界是空无一物的虚拟世界。这样解释最符合量子物理的现实意义。再给大伙纠正一句话,即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指的就是物质而不是好色。我相信上帝的存在,也相信佛家的智慧,更相信科学的力量,但永远反对迷信和无知。

我是麻省理工量子物理系的研究生,我相信量子力学理论,但不这并不意味着人生没有意义,我们的人生、未来处于波的迭加态,也就是无数可能时空的叠加状态,比如你过马路,你下一秒可能会被车撞,也可能没事,也就是说下一秒的时空存在无数状态的叠加,当你的意识随着时间的流动的前进时,你的意识就会参与到这个无数时空叠加的波函数,从而导致波函数的坍缩,然后那无数的叠加时空就会确定为其中一个,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的未来存在无数的可能,一切都不是注定的,这样的人生怎么会没有意义?

众所周知,人,生在宇宙之中,星辰万物都有其规律和定数,宇宙形成有若干成份,动物和植物之间,生与死之间,意识与灵魂之间,都在逐渐演变成宇宙需要的成份,物质成份和定律成份,为其宇宙的的繁演在做无穷无尽的贡献,量子物理的出现,是其意识之间的感观意识化的一个轻微量知,在量子理论出现之前,人死如灯灭,一死百了,复盖人类几千年,由始至今,当科学的尽头发展至神学,动物和植物的研究颠复所有研究范畴,人为何而来,又为何而去,从哪里来,而去往哪里,什么时期是以什么形式出现,为什么在地球之上要寄居于皮表,答案就是能源再生,循环利用,就像植物一样周而复始,人为什么理论化都认为一死百了,这是容观主义的叠加心理,人活着就有意识,意识是无形的,声音是有音而无形,从微观世界而言,只是人类 科技 有限捕捉不到,展现不出来而已,在宇宙中生存的所有物质静态,液态,动态,都是在演化宇宙高级智能的某种特定需要的成份在所做贡献,人生在世,你认为该怎么做,有什么意义,只有真正经历死亡的那一刻,是脱俗,才明白来人世间所为何事,人间杂事,俗事俗非看清看淡,不要有遗憾,无论生死,情仇想开就好,不要做太多的计较,生光着来,死必光着去,理解人生,理解定律,一切理解万岁!火星人无尘,人生观,火星上的来客!

何为人生有意义,何为无意义?是演绎一场结局已经注定的“戏”,还是充满未知的未来?

从量子力学的角度看,人生存在无限可能。埃弗雷特针对量子力学怪异的叠加态提出了平行宇宙,先不说这个理论有点东方夜谭,但最起码表达了微观世界是有多种可能的。

你有可能发挥失常名落山,也有可能在另外一个宇宙超常发挥金榜题名。而在爱因斯坦与波尔的量子观中并不赞同平行宇宙,当然大部分人都不赞同。那么在这个独一无二的宇宙中事态该如何发展?

爱因斯坦的观点认为如果我们知道宇宙间一切粒子此刻的状态,也知道宇宙间的一切粒子的物理规律,那么我们就能计算出未来这些粒子的运动轨迹。换而言之,你注定名落孙山或金榜题名,这不是选择题,而是物理计算题。

因为宇宙万物都是由最基本的粒子组成,包括人身上的每一个细胞,组成细胞种的每一种元素,这些元素所对应的原子中的电子与质子(中子)中的夸克、胶子、玻色子等等,我们大脑神经网络中靠的是电信号,这些信号由粒子之间相互作用进行释放,因此底层逻辑还是粒子之间的物理作用,庞大的粒子作用最终决定了你肯定会发挥失常,或者是肯定会超常发挥。

这不仅是爱因斯坦的物质观,也是牛顿的物质观,从牛顿发表的《机械宇宙》,再到拉普拉斯信条(决定论),大量得物理学家都站在了这一边,他们认为世界为实,一切都是准备好的。

波尔认为量子力学具有概率波存在得不确定性,换句话说考得好与不好是随机事件,这个随机事件并非好与不好各占50%,而是各占100%,只有考的一瞬间才知道自己到底时失常了,还是超常了,这就是不确定性。

因此,爱因斯坦才怼了波尔一句上帝不会掷骰子。那么到底谁对谁错呢?就目前而言,量子的不确定性已然是板上钉,不过爱因斯坦也没有错。

量子力学并不支持自由的意志,因为量子的世界是微观世界,即使是在微观世界中量子也具有它的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能提出关于人生等宏观问题,实际上是对量子力学有一定的误会,薛定谔的猫就是把微观态的量子不确定性,过渡到宏观态猫的生与死的问题。量子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原子是否衰变,而量子装置又决定了锤子是否能敲碎毒药瓶,衰变敲碎猫死,不衰变猫安然无恙,试问猫一直处于盒子之中,如果观察者能使波函数态坍缩,那么猫算不算观察者?

如果你不去看月亮,月亮是否在天上呢?月亮是否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呢?这些问题看似都可以使量子力学崩塌,实际上都违反了量子的状态只存在于微观状态,因为量 子除了不确定性,还受制于局限性实在性,也就说不确定性被封装成了包,宏观态只表现出包的属性,不考虑微观是什么情况,而宏观态又回到了经典物理的状态。

爱因斯坦相信的是不管你去不去看月亮,月亮都在天上挂着,月亮在宏观层面存在的实在性与微观态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相矛盾,而连接微观与宏观的区别就在于局限性。爱因斯坦认为局域性和实在性必须同时成立。相对论中一切信号传递的速度都无法超过光速,因此一秒后30万公里以外有人中弹了,肯定是不是你打的枪,因为子弹的速度无法超过光速,这就是爱因斯坦所说的局限性,而量子有鬼魅般的超距作用,也就是量子纠缠,似乎破坏了局限性。

量子纠缠这里不赘述了,网上有很多的解释,量子除了纠缠还有退相干性,所谓退并非没有,也是不展现。简单来说也就是量子力学在宏观世界很少展现,不是因为没有相干性,而是相干性没有展现,我们看不出来,这恰恰也是量子力学的一种宏观效应。

如果你处于月亮中的某个原子中你会发现量子各种奇怪的情况,但是如果你退到地球上,这些怪异的情况都不存在,因此量子力学与你无瓜,你的人生有意无意全靠自己努力。

量子力学的理论目前是正确的,在不断的被科学实验所证实 ,但是谁也无法保证它永远正确。也许有一天,几十年几百年以后的人类会在想为什么我们祖先那么傻逼居然会认为 量子理论 是真理,就像我们现在认为 经典力学 很好笑一样。

而 人生 ,是你如何选择自己生活的道路,如何去学习、奋斗、成家立业,这是一场不可逆的过程, 它不是实验,也无法复制 。

量子力学的奇异本质又经受住了另一场考验:澳大利亚科学家将一项著名的思想实验付诸现实 ,证明在量子世界中,真实仅仅在测量之后才能存在。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ANU)的物理学家实现了John Wheeler的“延迟选择”思想实验,在该实验中,一个运动物体既可能表现为粒子,也可能表现为波。Wheeler提出的问题就是:物体到底是在什么时候决定表现为粒子还是波的呢?

经典力学的常识告诉我们,物体要么是粒子,要么是波,跟测量无关。但量子力学预测,你看到一个物体是有干涉现象的波还是没有干涉现象的粒子,完全依赖于你最终的测量方式——而这正是ANU的研究小组所发现的。

“我们的结果证明,测量就是一切。 在量子层面上,如果你不去观测的话,“真实”就不存在。 ”ANU物理与工程研究院的助理教授Andrew Truscott说。

在量子力学中,为了定量地描述微观粒子的状态,量子力学中引入了波函数。电子在屏上各个位置出现的概率密度并不是常数:有些地方出现的概率大,即出现干涉图样中的“亮条纹”;而有些地方出现的概率却可以为零,没有电子到达,显示“暗条纹”。

据此可以认为波函数所代表的是一种概率的波动。这虽然是人们对物质波所能做出的一种理解,但是波函数概念的形成正是量子力学完全摆脱经典观念、走向成熟的标志;波函数和概率密度,是构成量子力学理论的最基本的概念。

在大部分人的脑海中,物质的存在与否要么是“ 存在 ”,要么是“ 不存在 ”,而量子力学则会告诉你:你的“ 观测 ”会改变“ 存在 ”的结果,即物质的“ 存在 ”与“ 不存在 ”是因为你的外力干涉而变化的。

还有一个说法就是,物质(粒子)的 存在 是没有人能从三维空间上 准确无误的计算 和预言的,换言之一切皆有可能。

我们都信奉“ 眼见为实 ”,在“ 眼见为实 ”这一认识被打破之后,我们又信奉“ 科学的计算为实 ”,然而量子力学理论的横空出现,让我们人类再度面临新的困境,即“ 没有什么是事实 ”,除非你观察之、干涉之,而这结果也恰恰因为你的 干涉 和 不干涉 有天差地别般的区别。

中国传统文化上常常讲一句话“ 命由己造,相由心生 ”,这句话背后的原理即是一个人的命运和相貌,会因为他自己主动的干涉而发生变化。这是否和量子力学的理论有些许的共同之处呢?

有很多人会问我, 我信佛、信道,弄风水、算八字,放生、做慈善 ,是不是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了,这样的干涉有没有意义?

有,也没有。

这真是个完全复合“ 量子理论 ”的回答,换言之, 我们不知道 。

但是我们偶尔会能看到一些未知维度向我们悄悄打开的窗户,里面有我们似乎无法理解的现象和事物。

而命运的改变,确实是其中最令人向往的观察。

也许真的有那么一天,我们能揭开人类命运的秘密吧。

(图源自网络,侵删)

量子力学当然是对的。我们现在很多领域都是基于量子力学的。化学领域,新的化合物合成,基本电子云的概念等,都是从量子力学来演算。

原子能的民用、军用都是依赖于量子力学的基础计算。如果量子力学有问题,我们怎么控制核电站?怎么研制原子弹、氢弹?

但是很多人过于夸大量子力学的一些效益。

量子力学是基于微观领域的物理学。简单的说,是在物体的大小在0.0000000001米(对,小数点后9个零)及以下的条件下所需要的物理学。它是来描述微观粒子的。比如电子,比如光子。

这些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通过具体实验,被放大。即使1微米的一粒尘埃,一千亿分之一克,运动速度为每秒一毫米,那么在它的位置精度能达到1埃的情况下(也就是十亿分之一米),它的动量的不确定性,只有十万分之一。这是在我们目前测量精度之外的。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甚至在大部分人体神经传输、细胞内部活动中,量子力学的效应不用考虑。宏观的经典力学完全统治了这个我们的日常生活。

量子力学之所以被“误解”,更多的是从思辨的哲学角度。以及衍生的一些头脑实验。特别是对观测的“反思”。因为在宏观世界中,观测者是不参与“被观测者”,不影响“被观测者”。这当然是从普通的物理学角度来说了。

比如实验室一个小球,在轨道上滚动、滑行。那么经典力学确实能很好的去计算。包括一个单摆,周期与摆长的关系让人类发明了走时精确的机械钟表。这些都是简单的物理。

但现实中的人类行为本身非常复杂。比如短跑比赛,有观众和没有观众,运动员的发挥是不一样的。但,这不是简单的物理现象,这是复杂的人类活动。

题主之所以会说如果量子力学是对的,那么人生是不是没有意义?我想核心的想法是对测不准原理的误解。以为人生是有大量的测不准,努力,未必有结果。

人生当然有很多很多意外,这些意外,更多的是因为我们的经验、常识不够所导致。一个二十岁的年轻人,也许天天是意外,周周有惊喜。但是一个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的80岁的人,无论局势再如何变化,也都是坐看云卷云舒。

人生的意义,在于人生的内容,这是我们可以去书写,去改变的。

量子力学是对的,那些书写量子力学的人们的人生同样是意义非凡的。

要理解量子力学,首先要弄清楚薛定谔方程。我不是专业科班出生,有朋友告诉我那就从薛定谔的猫这个经典命题出发来理解也行。

通俗说,薛定谔的猫,你不打开看一眼,亲眼确认这只猫是死是活,这只猫对你来说,就永远处在非死非活的状态。也就是说没有人的意识,客观世界的状态是无法确定。这是量子力学的一个基本描述。

在此基础上,有一个进阶版的理解。你人在北京,有一双手套,却分别寄往北京和拉萨。你事先不知道哪只手套寄到了拉萨。如果你想知道拉萨的是哪只手套,你只需要确认寄到北京来的是哪只就可以了。这个进阶版的例子是想说明,所有粒子之间都存在有某种联结,而且这种联结因为意识的作用,在确定其中一个粒子状态后,另一个粒子状态在几乎同时刻也得到确认。

由于非科班出身,再往后就难以理解,不过量子力学基本命题就是将对世间万物的状态的确认加入了人的意识。

基于上述对量子力学的描述,再来谈谈对人生是否毫无意义。虽然不太明白题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论,我猜是看了一些量子力学与宗教之类的文章的关系。

其实理解了量子力学,应该觉得人生更有意义才对。改变不了的只是万事万物之间的联结,但是这种联结不是只有唯一的。人可以改变的是你选择去确认哪种联结。我这里并非想说平行宇宙之类的东西,只是想说明从量子力学的基本命题的理解,应该知道人与未来之间有很多联结,选择哪一个,自己决定。

在许多科幻作品和小说当中,常常会出现这样一幕:某一位科学家发现了真理,因为觉得人生仿佛失去了意义而选择自我了断。而在著名的科幻小说《三体》当中,还出现了科学家因为被外星人限制了基础科学而绝望最终自杀。

对于许多科学家而言,科学理论有时甚至意味着自身的世界观。因此,每当有新的理论冲击着科学家们的世界观时,一些科学家会选择回击,而有些科学家则会非常绝望。在科学史上,至少有5次颠覆科学家世界观的科学革命。第一次是哥白尼革命,从哥白尼开始到牛顿几近结束,统治西方学术圈2000多年的地心说宣告破产;

第二次是牛顿通过牛顿力学和万有引力定律统一了天上和地上的物理学 ,这次革命奠定的科学的研究方法,从此以数学、实验和逻辑推演的研究方法成为了主流,一直延续至今。除了牛顿之外,还有麦克斯韦和爱因斯坦,他们都不同程度地颠覆了他们所在时代的科学家的三观。就拿爱因斯坦来说,他在曾经多次公开讲他的相对论,结果当时大多的科学家都听不懂。

以上的4次变革虽然大大颠覆了科学家的三观,但和量子力学的颠覆相比,还稍显逊色。量子力学与其说颠覆人的三观,不如说它让许多人感到绝望,甚至让一些人感到人生毫无意义。以至于量子力学的一些奠基人都无法接受这个理论,甚至站到量子力学的对立面去,这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爱因斯坦、薛定谔等著名物理家。那为什么量子力学会让人感到绝望呢?如果量子力学理论是对的,是不是就意味着人生毫无意义?

如今我们都知道,普朗克在1900年提出“量子假说”被视为量子力学的开端。量子力学实际上是由几代科学家共同完成的。第一代科学家的代表就有普朗克、爱因斯坦;第二代就有波尔、波恩、索末菲;第三代则有海森堡、薛定谔、狄拉克、泡利等人。

很多人可能会纳闷:量子力学到底是研究什么的?

这个事情其实可以追述到古希腊时代,当时的古希腊哲学蓬勃发展。哲学家们认为要了解这个世界可以从哪个路径出发:

在第一条路径上,就有一位哲学家叫做 德谟克利特 ,他基于他师父的理论发展出了著名的原子论。他认为万物的本源是原子和虚空。这里的“原子”指的是构成万物的最小组成单位,是哲学概念,和我们如今的“原子”是两码事。

这条路径的研究也为后来的科学家找到了一条 探索 真理的方法,那就是因为万物最小的构成单位。 量子力学实际上就是在研究微观世界的科学理论,尺度大概是在10^(-15)m以下。 在这个尺度下,牛顿力学用到这个尺度上的误差会变得十分巨大,以至于不再能够和现实拟合。因此,我们就需要新理论,量子力学也就是在这样的情景下诞生的。

随着科学家们的研究,他们就发现微观世界和我们所处的宏观低速世界是非常不同的。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但是电子在原子核是如何运动呢?

科学家设想过很多种可能性,比如:类似于太阳系中行星的运动方式,绕着原子核转。可是这样的假设和观测结果是不匹配的。

后来,科学家发现,电子在原子核外是呈现概率云的形式,我们只知道某一时刻电子出现在某个位置上的概率是多少,我们无法同时测得电子的位置和动量。更诡异的是,按照量子力学的理论,电子应该是同时出现在原子核外的多个位置,只有当它被观测时,才会确定在某个位置。

这和人类对于所处世界的认识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也是量子力学颠覆三观的地方。这个理论似乎在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是不可预测的,是随机的。这是爱因斯坦、薛定谔等人不能够接受的,爱因斯坦在和波尔论战时说道:上帝不会掷骰子。

而薛定谔则是提出著名的“薛定谔的猫”来为难量子力学的支持者。随着后来科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我们会发现,量子力学承受住了考验,它应该是正确的。但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要为此而感到绝望呢?

我个人认为大可不必,因为量子力学是描述微观世界的,而我们所处的是宏观世界。量子力学的“随机性”在宏观世界存在的概率极其低,宏观世界还是具备确定性的。因此,无论量子力学如何发展,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影响甚微。

量子当然是对的,至少到目前为止,量子论是人类有史以来最成功的理论,也是讫今为止人类对于宇宙最为近似的描述。为什么量子论如果是对的,就意味着人生真的是毫无意义呢?这实际上是个哲学命题,早在量子论诞生之前,这个问题就是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早就有哲学家思考过了,叔本华就认为人生是无意义的,叔本华的思想还深刻地影响了王国维,我想王国维的死与叔本华的思想不无关系。但如果真如叔本华所说,人生是无意义的,那么人有何必活着啊,毕竟有那么多人都没去死啊,所以叔本华的理论并没有解释力。于是尼釆出现了,可谓石破天惊,尼釆说了,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你想赋予人生什么样的意义,多积极啊!但不对,这不符合量子论啊,按量子论的话,应该是你去看“人生有意义”那就“人生有意义”,你不去看“人生有意义”那就没有“人生有意义”,怎么能象尼釆所说的那样你想有意义就意义,你想没意义就没意义呢?同理,按照量子论,也是无法从逻辑上得出人生无意义的结论的,因为没有“人生有意义”并不能等同于人生无意义。那么其中的道理又是怎么回事呢?其实早在三百多年的一个伟大哲学家就已经很好地阐明了这个道理,这个哲学家就是康德,他的道理就写在他的书里,书名是《纯粹理性批判》,什么,书里讲了什么?对不起,我头痛啊,我用一个手指头擢了这么字我手很酸唉!

看了很多评论回答都跑题严重,我是牛津大学物理系华人教授李爱民的同胞,我来解释一下这个问题,题目以哲学形式提问量子力学理论,并试图探讨量子力学对人生的意义,非常具有想象力的问题,甚至于对量子力学领域来说,这将是一场全新思考的开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一个美丽的姑娘被奸杀,从量子力学角度来说,答案已经在提问之中,就是美丽姑娘已经死了这个已经存在的结果,至于姑娘的人生意义,得归于哲学讨论范围,所以很简单,量子力学是错的,不过是科学家保持高深形象点研究经费罢了,世界万物,大至宇宙,小到cpu里面的一个纳米开关,皆有因果关系,例如太阳会发热,地球隔的近,能感受到热量,就是因果,cpu运算,1+1肯定是等于2,人生的意义也就是作为一种物理存在的生命体,在一个生命周期或正常或异常结束生命,意义在于当下,死只是一个生物物理的开关onoff问题,研究死之前会怎么死,本身就是荒诞的。

狄拉克理论就是指狄拉克在纯数学物理的基础上建立起了狄拉克方程,并预言存在一种新的基本粒子--正电子。几年后,在实验室里发现了这种粒子。在1926年薛定谔发表波动力学的论文以后,狄拉克把非相对论的薛定谔方程推广到相对论的情况并作了进一步的研究,于1928年建立了著名的有关电子理论的狄拉克方程。从这一方程出发,可以很自然地推出电子的自旋和与之相应的磁矩,以及电子的总能量既可取正值也可取负值等极其重要的结论。但是,对于能量为负值的状态,已有的理论无法解释。1930年,他根据泡利不相容原理提出了有名的空穴理论。所谓空穴,就是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正电子。他认为所谓真空状态并非真的空无一物,而是所有负能态都被电子占有,形成了负能态的电子海,同时所有正能态都未被电子占有。当海中的电子受激发跃迁到正能态上时,便出现了正负电子对的激发态。1932年,安德森从宇宙射线中发现了正电子的存在,证实了狄拉克的预言。狄拉克还与费米分别独立地提出自旋为半整数的粒子所服从的统计分布规律,即费米-狄拉克统计。这一统计已经成为研究基本粒子物理的基础。

针对这个矛盾,1930年狄拉克提出一个理论,被称为空穴理论。这个理论认为由于电子是费米子,满足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一个状态最多只能容纳一个电子,物理上的真空状态实际上是所有负能态都已填满电子,同时正能态中没有电子的状态。因为这时任何一个电子都不可能找到能量更低的还没有填入电子的能量状态,也就不可能跳到更低的能量状态而释放出能量,也就是说不能输出任何信号,这正是真空所具有的物理性质。按照这个理论,如果把一个电子从某一个负能状态激发到一个正能状态上去,需要从外界输入至少两倍于电子静止能量的能量。这表现为可以看到一个正能状态的电子和一个负能状态的空穴。这个正能状态的电子带电荷-e,所具有的能量相当于或大于一个电子的静止能量。按照电荷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的要求,这个负能状态的空穴应该表现为一个带电荷为+e的粒子,这个粒子所具有的能量应当相当于或大于一个电子的静止能量。这个粒子的运动行为是一个带正电荷的"电子",即正电子。狄拉克的理论预言了正电子的存在。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