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科技论文写作与发表pdf

发布时间:2024-07-06 02:25:10

科技论文写作与发表pdf

全国十五,六种学报,杂志审稿占用了我业余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每年的审稿量少说有100篇.近年来,觉得稿件质量大不如前.在我前几年开始审稿时,一审的通过率在90%以上;这一年来大概只有20%,有各种问题需要改后再审的约占60%,不能录用的约占20%.我常常想,是不是稿子看多了,眼睛看刁了,什么都看不惯;仔细想想,确实不是,实在是近来稿件质量滑坡太明显. 有一次,在某学报编辑部开座谈会,主题是如何提高学报的水平.提高水平的前提是稿件的质量要高,这是大家公认的.大家对近年来稿件质量的下降也是有同感的.至于原因,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同志认为是作者队伍的年轻化;有的同志认定为是论文数作为指标被定在某些对个人或单位的评价体系中,造成单纯追求数量而粗制滥造.应该承认,这些都可以是原因,但其中有些问题并不以我们自己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应该看到,作者队伍的年轻化是必然趋势也是好事,尤其是年轻作者正处在创造力旺盛时期,是出好文章的重要保证.我认为,论文质量下降从面上看严重了一些,但究其原因,主要是论文写作的基础训练不够.这种情况是可以通过努力改变的.因此,我把在审稿中碰到的问题总结了一下,希望对一些作者写作有所帮助. 一,科技论文的内容 中学时就学过,文章的体裁最主要的有记叙文和议论文两种.记叙文说的是某一事件发生的背景,过程及影响,也可以加点作者的感想.议论文要说的是对某些问题的论点和为证明论点的正确性而做的求证工作,即提供论据,进行推理,最后得出结论.因此,这两种体裁是很不相同的.还有一种接近议论文但严格说来不算议论文的体裁是只对某些问题或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观感,虽有观点但并不刻意去证明观点的正确性,这种文章属于散文中的随笔,本文即属于这种文章. 科技论文应该是议论文,至少应该有观点.通俗地说,科技论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不是"是什么",而是"怎样做" 和"为什么",对于"怎样做"的文章,最好要有"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内容. 有的作者很容易把议论文写成记叙文,特别是在做了某个项目的研究后的总结性文章,只说自己是怎样做的,很少去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原因可能是这样写很顺,因为工作是他(们)做的,过程很清楚,用不着费劲就可以说明白.这样的文章深度不够.近年来软件受到大家重视,但软件类的文章大多属于这种情况.加之软件的头绪一般很多,要说明白了,不分粗细,面面俱到,篇幅不短,很有点雾里看花的味道. 科技论文不是工作总结,也不是说明书. 论文内容的正确性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不过,不同领域的出错情况很不相同,很难概括.然而,有五点是应该注意的: ⑴ 要有创新,至少要有新意.是否有创新,是很多刊物考虑录用的最主要出发点,特别像《中国科学》这样的权威性刊物,没有创新就不可能录用.可以说,创新有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两种.工学类论文中,原始创新比较少,大多是提出一些新方法,新算法,或是以别人没有用过的方法对一个问题进行分析,属于集成创新.虽然这也是可取的,但论文必须雄辩地说明采用采用新方法所取得的结果.有一篇论文写基于Hermit样条的彩色图象道路提取方法,方法本身并没有错,但有两个结论有问题.一是说用Hermit样条对提取的间断的道路标志线拟合后可以得到连续的标志线,实际上,一般的三次样条或多项式拟合也能解决这个问题;二是说Hermit样条更适于表达图象上的弯曲的道路标志线,但是没有数据表明为什么其它的拟合曲线就不适合.这样一来,虽然别人在道路提取中没有用过Hermit样条,这篇论文的新意也就荡然无存了. ⑵ 论文的写法一定要突出重点.有篇文章谈及机器人的灵巧手,这个项目本身做得不错,但这篇文章把灵巧手的结构,手指驱动,抓握控制面面俱到地说了一遍,每一部分都说得不透彻,没有深度.如果这篇文章能集中论述尺寸受限制的灵巧手的驱动,就要好得多.还有一篇谈遥在技术的文章,先泛泛地讲了微型摄像头的结构,再从一些书上摘录了人所共知的模糊控制的基本概念,二者之间又没有有机联系,这样的文章根本没有内容.如果集中论述在视觉系统微小型化中所解决的问题,恐怕还能写出点东西. ⑶ 论文的内容要真实,正确.这一点是很重要的,不弄虚作假是良好的科学道德.如果让人看出虚假的东西,这篇文章就肯定不能用.有一篇写控制算法的文章,对算法做了仿真.仿真时用的关节角函数是q=0.1sin(3πt),周期显然是(2/3)s,而做出的仿真曲线的周期却是2.8s,角速度的最大值也小得多,这样的结果至少使人怀疑作者并没有真正做了仿真. ⑷ 关于综述性文章.综述性文章的内容主要是前人对某一专题做过哪些研究,哪些问题已经解决,哪些问题还需要继续研究,最重要的是要指出对这一专题继续研究的方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写综述性文章实际上是比较难的,需要占有大量资料,而且,对资料要分析,去粗存精,去伪存真,高屋建瓴.千万不要看了几篇发表过的论文就写综述. ⑸ 关于论文中的公式.科技论文一般少不了公式.公式推导的正确固然很重要,但也并非一定要把一步一步的推导过程写清楚.有的文章虽然写出了公式,但是,不注意对公式中所用符号的说明,不注意说明公式的适用条件,这样的公式是没什么用的.有一篇文章论述以三条人工肌肉作为作动器的并联机构,作者试图建立它的数学模型,前面写出了人工肌肉输入气压与肌肉长度的关系式,又列出力平衡方程,然后就说把前一式与后一式相结合,得到一个非线性的状态方程,把它作为数学模型.方程中有很多系数,显然是与机构及肌肉参数有关的,作者恰恰没有写出系数与参数的关系,这就使人怀疑这个模型是不是推导出来的.即使是,这样的模型只是通式,没有用处. 二,论文的标题 论文的标题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标题应该与文章的内容非常贴切.这一点往往不被注意.有的标题过大;有的又过于局限.有一篇文章的标题是"服务机器人仿人手臂运动学研究",内容是作者在研制一种服务机器人时对一种七自由度手臂运动学所做的分析."仿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提出了这种冗余自由度手臂逆运动学的一种解法,这样的解法并不只能用于服务机器人.如果把标题改为"七自由度仿人手臂逆运动学的一种解法",则既有学术意义,又兼顾了作者的研究项目.还有一篇论文的题目是"登月机器人关节润滑技术的研究",内容是一种固体润滑膜的制备和特性.论文的题目太大,而且,如果题目中就明确提出登月机器人,就需要有在模拟月球超低真空,超低温,强粉尘环境中的实验,目前尚无条件.如果将题目改为"MoS2基固体润滑膜制备方法及特性的研究",既缩小了范围,又避开了尚不能进行的实验.还有些论文题目本身就有问题,例如,有一篇博士学位论文题目是"仿人机器人的动态行走控制",行走有静态的吗 肯定没有,连原地踏步都是动态的.这样的标题岂不让人笑话 三,摘要 摘要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摘要应写得简练,只需说明写论文的目的,所用的方法及取得的结果即可.写得不好的摘要中常常有一些没用的话.例如,"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应用领域更加广阔,某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之类的话就没有用. 四,引言 论文引言的作用是开宗明义提出本文要解决的问题.引言应开门见山,简明扼要.有的写机器人的文章,一开始写捷克一作家写的戏剧中一个机器奴隶叫Robota,美国1950年制造了第一台工业机器人,这就绕了太大的圈子,有点"言必称希腊". 很多论文在引言中简要叙述前人在这方面所做过的工作,这是必要的.特别是那些对前人的方法提出改进的文章更有必要.应该注意的是,对前人工作的概括不要断章取义,如果有意歪曲别人的意思而突出自己方法的优点就更不可取了.在一篇论文中,对前人工作的概括应尽可能放在引言中.在正文中,如非很必要,就不要再有这类段落了. 文献的引述要正确.你的文章里引用了某些文献,别人的文章也可能引用你的文章.如果引用时不注意正确性,就可能以讹传讹.有一篇谈遥操作的文章引用了美国《自然》杂志的文章,提到在相距7000km的两地进行遥操作,从操作端发出操作命令到执行端反馈回信息只用了150μs.这是完全不可能的.即使电波直线传播,至少也需要46.67ms.后来查明是作者引用时单位写错了.如果文章发表了,以《自然》杂志的权威性及这篇文章作者的影响力,这个错误的数据肯定还会接着被引用. 一些论文也开始引用互联网上的文献和消息.网上文献的可信度要好一些;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消息的可靠性不高.我们曾用装甲车为某试验基地研制了一台遥控靶车,在《兵器知识》上曾有过报道.由于某些内容不便公开,对文章做了一些技术处理.这个消息到了网上却变成了"我国研制成功遥控装甲车","蚂蚁"成了"大象".所以,如果要引用网上的消息,一定要通过其它渠道对消息进行核实. 不少论文在引言中还说明了文章的结构,虽然话不多,但并非很必要.对于学位论文,因篇幅大,在绪论中交代一下整个论文的结构是应该的.在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就没有这个必要. 五,实验验证 论文中的实验的目的是验证论文提出的理论或方法的正确性,可行性和有效性.有一个阶段我不太同意把仿真叫做实验,但随着仿真技术的进步,至少它可以成为一种验证的手段. 理论的正确性并非总是要用实验来验证的.那些用公认的定理证明的新定理就不需要验证. 方法可行性的验证相对简单一些,实验只要说明所用的方法解决了问题即可. 方法(特别是算法)有效性的验证在很多论文里做得不好.所谓有效性,应该是比别的方法更快或更简单地解决了问题,或是计算复杂性低,或是计算速度更高,或是占用的内存小.要说明有效性,一是要有比较,不能"老王卖瓜";二是要有相应的数据.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论文中的实验往往是一种为说明问题而专门设计的实验.实验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要说明某一因素的作用,就要设法将它孤立起来. 我曾连续审了四篇关于构建机器人仿真球队的论文.这四篇论文除了叙述性的内容偏多以外,写得还是不错的.文章的内容涉及个人技巧,决策机制及整体协调,并不重复.而且,球队两次参加了机器人足球世界杯仿真组的比赛,都取得亚军的好成绩.这就是说,在构建球队时代所采取的技术措施还是有成效的.但是,这四篇文章都用参赛对阵的得分来说明技术措施的有效性,这是不合适的.因为,足球赛的成绩只是一种排名,只说明参赛队实力的相对强弱.如果对手的实力太低,即使己方取得冠军,也不能有效地说明自己所采取的措施是正确的.而且,如前所述,一个队能否取得胜利与个人技巧,决策能力,整体协调等多种因素有关,取得较好成绩倒底是哪个因素起了作用往往是说不清楚的.作者在最近的两篇文章中用了相同的比赛结果来说明不相同的技术措施的作用,显然也是没有说服力的.如果对同一对手以采取论文中的措施和不采用这种措施进行两次比赛,则比赛的结果就能较好地说明这种措施的作用. 有不少论文由于各种原因不能用严格的理论证明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也暂时做不了实验,于是就用仿真的方法来说明.这时应注意的是,尽管文章中只能给出个别的仿真实例,但做仿真时应该尽可能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多做一些实例,因为,用一,两个实例的仿真结果说明的结论很可能被另一个实例推翻.有一篇论文要在相互距离已知的几个点中寻找一条最短的遍历路径,论文的篇幅很长,所用的方法兜了不少圈子,方法倒也对,但没有证明.最后用了一个实例做仿真.我在审稿时写了一个更简单的方法,与论文方法所得的结果一致.这样一来,这篇文章所提出的方法虽然不错,但一点意义也没有了. 六,结论 结论中出现的问题不太多,不过精彩的结论也不多.由于Word等文字处理软件提供的"复制","粘贴"的方便,论文正文,引言,摘要中的一些话也就被拷贝到结论中,还没看到结论就知道结论说什么,这样的结论已经没味了.不过偶尔也碰到"过火"的,正文中根本未涉及的问题在结论中突然冒了出来.比较罕见的情况是,有的论文的结论把文章中的论述部分或全部推翻了. 七,文字 以前用笔写字的时候,常听人说"字是人的脸面",意思是说,一手好字会为你增添光彩,看着也舒服.现在,论文上的字都是打印机打出的印刷体,文章是不是通顺就很突出了,也就成为"人的脸面"了.俗话说"文如其人",如果一篇文章的文字方面的问题太多,念不顺口,作者给人的印象也不会好. 送审稿中,比较突出的文字,标点方面的问题有; ⑴ 天一句,地一句,想到哪里,说到哪里,语气,语意不连贯. ⑵ 语意重复,用词罗嗦,不善运用代词. ⑶ "而","故","然","其"之类的虚构词用得别扭. ⑷ 技术术语使用不当或生造术语,这是在论文中最不应出现的文字问题.如果某一领域的名词术语已经有了国家标准,虽然这类标准一般是推荐性标准,但也应首先使用标准核定的术语,为的是与别人有"共同语言".在论文中不应使用俗名,即使这样的名词已被较多的人使用.术语是有内涵的,在制定术语标准时,对收纳的每条术语都有严格的定义.如果在论文中不得不创造一条新的术语,对它的内涵一定要说清楚,要有严格的定义.我对一篇论文中的"轨迹跟踪控制"提出过质疑.表面看来"跟踪控制"还说得过去,细想想,能与"控制" 相连的无非是两类词,一是对象,如"温度控制","压力控制,"位置控制","力控制"等等;另一是方法,如"PID控制","自适应控制","模糊控制"等等."轨迹跟踪控制"是什么 "轨迹跟踪"既不是控制对象,也不是控制方法.实际轨迹对期望轨迹的跟踪正是对运动轨迹进行控制的效果.所以,"轨迹跟踪"和"轨迹控制"都是可用的术语,而"轨迹跟踪控制"则站不住脚.还有,在学术性文章中不应使用"电脑","光碟"这类商业化和港台化的名词. ⑸ 乱用标点符号.错得最多的是句号,或是长句不断,或是断句不当.最不容易用错的只有问号和感叹号. ⑹ 近年来有个很时髦也用得很滥的词"基于".有时侯翻开一本杂志十有二,三的文章标题有"基于"二字."基于X"的英文是"X-based"或"based on X".应该说"基于"一词翻译得还是不错的."基于规则的系统"比早年译的"规则基系统","以规则为基础的系统" 听起来要顺耳一些.问题是要把"基于"用得必要,得当.不是非用不可的地方,大可不必用它来追求文皱皱的味道.而且,既然是"在X的基础上",X就应该是个可以被当做基础的实实在在的东西.一篇文章用了"基于任务级……",这个"任务级"就不是实在的东西.还有一个用得不当的词就是"智能",有些根本没有智能的东西也被带上了这个帽子. 其实,解决文字方面的问题并不难.作者在写完文章后只要念一,两遍,大部分文字问题都可以发现.不过,如果作者在口语表达上就有不规范的地方和固癖,这样做的收效不大. 八,英文稿的特殊问题 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用英语写作论文当然就会出现一些问题.大多数人还不具有用英语思考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比较好的做法是先写中文稿再译成英语,这样至少能避免直接写英文稿时容易出现的语意不连贯的问题. 英文稿中最容易出现的用词问题是: ⑴ 按汉语硬译,形成所谓的"中式英语".虽然不大会看到"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这类"洋泾浜",硬译的情况还是常见的.有一篇论文把"车载的"译为"tank-load",其实,单词"vehicular"的意思就是车载. ⑵ 介词的使用不当,用"of","to"较多,其它介词用得少. ⑶ 代词"this","that"用得多,"it"用得少,而后者恰恰在科技文章中用得多. ⑷ 句型单调,喜欢(或不得不)用"to be"构成句子. ⑸ 不注意动词的词性.有些动词既可是及物动词也可是不及物动词,应该优先用不及物动词成句,而不要用及物动词的被动语态成句. ⑹ 冠词"a","the"的使用不当,尤其容易忘记使用定冠词"the". ⑺ 不注意名词的单,复数,不注意主,谓语的人称配合. ⑻ 论文中的用词应该比较正式,尽量少用一词多意的词,例如,口语中"get"有"获得"的意思,但论文中最好用"obtain". ⑼ 中西文化的差异常常使英文稿带有"中国特色".有一篇稿件的作者很谦虚,在文章的结尾分析了所提出的方法的缺点,说在今后的研究中会逐步克服这些缺点.外国人就不会这么说,他们总是向前看,即使看到了缺点,也会说随着研究的深入,这种方法将会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有些文章的作者介绍中非要在"教授"后面加个"博士导师",外国人就相象不出不是博士导师的教授是什么样子. 九,论文的署名 毫无疑问,论文的第一作者应该是执笔者.这不仅体现了对他劳动的尊重,而且有对文章的责任. 不少文章是在读的研究生写的,导师的名字署在后面,这无可非议.但是,从有些文章可以明显看出,在投稿前导师并没有看过.甚至有的文章已经发表,导师还不知道.这种情况不好.导师即使在成文前参加过意见但成文后不看,这是导师没有负起责任;如果学生在导师不知情的情况下就署上导师的名字投稿,从好的方面理解是对导师的尊重,从不好的方面理解则有"拉大旗作虎皮"之嫌. 近来论文署名还有人数增多的趋势,甚至一篇不长的文章署了五,六个人的名字.这种情况在某个项目的总结性文章中比较多见.诚然,项目参与者在研究过程中的主意是很难分清楚的,但是,论文不是工作总结,在写论文时不太可能集中很多人的想法.至于在署名时多写几个人送人情或者写上根本没有参加工作的领导的名字的做法,更是不应提倡的风气. 十,如何面对审稿意见 一般来说,投送的稿件至少要经过一次技术性审查,英文稿还有一次文字性审查.这种审查通常是学报或杂志的编辑部聘请同领域的专家进行的.编辑部的责任是统一论文的格式,审查文字,处理审稿意见.审稿人的责任是对论文的创新性和正确性进行审查,审稿意见一般应包括为提高稿件质量而应做的修改的建议. 作者对审稿人提出的审查意见首先应很重视,考虑他为什么要提出这些建议.审稿人的意见毕竟是来自一个旁观者的意见,俗话说"旁观者清",他的意见总有一定道理.有的作者觉得审稿人没有读懂自己的文章(我并不排除有这种可能性),对他的意见也就不认真考虑,这是不对的.审稿人是论文的第一读者,如果他都没有读懂,作者也得考虑自己的文章有什么问题让人家不懂,否则发表后如何面对更多的读者 当然,对审稿意见也要分析.虽然编辑部聘请的审稿人是同领域的专家,但是,隔行如隔山,领域很宽,审稿人可能并不熟悉文章作者所研究的某个具体专题,提出一些并不十分中肯的意见也不奇怪.所以,不一定要完全按照审稿人的意见去做. 审稿后,如果要对稿件做修改,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应付审稿人.我给某学报审过一篇关于类刚毛表面减阻效应的论文,一审时我提出了一些问题要求改后再审,作者的态度倒也是谦虚的,承认所提出的问题都有道理,作了一些修改.但是我提出的最关键的问题是对实验的疑问,作者就有点敷衍,将实验结果用与第一稿不同的另一种曲线形式表现出来,而这种曲线明显地是不能由以前的实验结果得出的.我就有了更大的疑问,提出修改后再审.第三稿中,作者又换了一种方式,有了更多的漏洞,后来,这篇稿件再也没有出现过. 不少编辑部对审稿采取了双盲制,即审稿人不知道论文的作者是谁;作者也不知道审稿人是谁.不管这种制度的出发点是什么,我认为它把作者和审稿人的交流限制在文字上,有的编辑部甚至只将审稿人的部分意见转述给作者,这样的交流往往是不充分的,很可能成为提高稿件质量的障碍.既然是做学问,就不应该有所顾忌. 有的杂志的编辑部似乎不审稿.你刚把稿件发过去,它就来函说拟在某期发表,要寄版面费.这是不负责任的编辑部,应该离远点. 说到标题,本文的标题也太大了,不过,本文只是随笔,用这样题目是追求一种引人注意的效果,并不是说,注意了本文所提到的这些事就能写出好论文.打个不十分准确的比方,论文好比一棵树,内容是它的主杆和分支,本文所述的标题,引言,实验,文字等等,或许可以算是一部分叶片,这棵树植根于真才实学的沃土上.要想写好论文,刻苦钻研,增长学识才是关键,论文是用心血浇灌出来的. 参考资料:

链接:

30天论文写作发表进阶训练营。完结版,里面包含辅导课、直播课、音频课、视频课、PDF文档。

课程目录:

尔雅老师对四篇论文的解构修改辅导答疑

尔雅老师快速批量修改不同学科论文的教学示范

尔雅老师团队如何在30分钟找到论文选题并写出论文

对一篇弹幕英语教学论文的修改建议

对一篇新闻学本科毕业论文的修改建议

解构描摹一篇好论文的实用技巧

如何通过知网迅速找到200篇优质文献

如何利用知网的可视化计量分析做文献综述

如何批量下载200篇文献

......

《科技论文写作与发表教程(第六版)》百度网盘pdf最新全集下载:链接:

《科技论文规范写作与编辑(第3版)》(梁福军)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

书名:科技论文规范写作与编辑(第3版)

作者:梁福军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7-6

页数:445

内容简介:

《科技论文规范写作与编辑(第3版)》是作者在总结长期工作实践、探索、研究和创新的经验基础上,将写作与编辑融为一体,以科技论文写作要求及有关国家标准、规范为依据,运用现代汉语、英语语法,并结合大量实例撰写而成。全面阐述了科技论文规范写作、编辑的规则和技巧,内容深浅适宜,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实用性,参考价值较高。

《科技论文规范写作与编辑(第3版)》共分11章。内容包括科技论文的基础知识;科技论文各个组成部分及其中量、单位、插图、表格、式子、数字、字母、名词(术语)、参考文献等的规范使用与表达;现代汉语中语素、词、词组、句子、句群多层次书面语使用的场合、规则及标点符号的用法;英文规范表达的原则及英文标点符号的使用场合;科技论文中的常见语病。

《科技论文规范写作与编辑(第3版)》采用论述与实例相结合的方式,内容全面,材料详实,结构清晰,所用实例主要来自科技期刊、同行专著,以及作者多年实践工作的积累,适合科研、工程技术人员等科技工作者和科技期刊、图书、网络出版、新媒体编辑参考,适合作高等学校教师、学生的论文写作参考或自学用书,以及科技写作、编辑的培训教材或学习材料

作者简介:

梁福军,工学博士,编审,《机械工程学报》编辑部副主任,《中国机械工程学报》(英文版)副主编。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网络服务系统专家咨询服务栏目专家,北京邮电大学兼职教授、硕士企业导师,中国科协科技期刊主编培训班授课老师,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英文编辑培训班授课老师、基金项目评审专家。

长期从事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工作,对论文的标准化、规范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和系统总结,对期刊的数字化、标准化、国际化及流程再造进行了创新探索和开发实践。主持或参加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英文版期刊国际推广项目、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中国科技期刊登峰行动计划(《中国机械工程学报》英文版)。研发出媒体融合型、集成式科技期刊在线协同工作与多产品资源平台。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科技论文规范写作与编辑》《英文科技论文规范写作与编辑》《科技语体语法、规范与修辞》系列专著,建立了严密的写作规范体系,使读者在对科技写作有系统性的理论认识上有规可循、有法可依,写作实践上有标准可执行、有规范可参考,填补了我国同类文献科技要素融人不够以及内容零散、不统一的不足或空白。

荣获中国科技期刊编辑银牛奖,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优秀青年、优秀期刊编辑,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先进工作者称号。

英文科技论文写作与发表pdf

《科技论文写作与发表教程(第六版)》百度网盘pdf最新全集下载:链接:

具体专业。可以根据自己专业和从事的岗位来做。可以跟我了解

1.原创性和显著性是论文的生命. 正如邹承鲁院士等在“再论科学道德问题”中指出,在国际核心刊物发表的论文,原则上都应当是“在国际上首次”描述的新的观测和实验事实,首次提出的概念和模型,首次建立的方程,也包括对已有的重大观测(实验)事实的新的概括和新的规律的提炼。与原创性相联系,任何期刊都不希望发表已经见于其它杂志,或由其它语言发表、或以稍有不同的形式发表的论文。太阳物理学权威刊物《太空物理学》(Solar physics)主编Harvey曾专门谈到,曾有少数作者在主要结果用中文发表后又寄给《太空物理学》。他强调,过去这是可以容忍的,但现在已不允许。一个公认的原则是,作者不能把已在经过审稿的杂志发表的主要结果再以不同的形式投寄给其它杂志再发表。发表在国际核心刊物的论文,不仅应该是原创性的,其结果还必须是显著的,井对学科发展有所推动。用Harvey的话来说,“至少有一、两个其他研究者会读这篇文章,并利用这些结果发表他们自己的工作。”对成果显著性的检验是论文被引用的多寡。作者应当关心自己论文被引用的情况,注意国际学术界对自己工作的评价,包括得到肯定和批评的方面,特别是注意同行们对自己发表结果的不同的理解。这是提高自己研究水平的重要途径。2.充分评价已有的工作 体现作者的学术水平是否客观而充分地评价了以往的工作,常常是审稿人和读者衡量作者学术水准和学术风范的重要方面。我们一部分作者往往愿意引述国外知名学者的工作,有点“言必称希腊”的味道,但对国内同行发表的工作重视不够。有时明明是中国学者首先做的工作,都没有得到自己的国内同行的充分评价。较多地并且适当地援引国内同行工作,是应当提倡的。但是,我们也不要学习少数日本作者,他们绝少引用日本学者之外的文章。部分同行在论文中引述相当数量公式,但却不列出公式的出处,让读者分不清是作者发展的,还是引自他人以往的工作。原则上,除了教科书上公认的方程和表达式外,对于用于特定目的、特定条件和问题的推演,只要不是作者自己的工作,都要列出出处和适用的条件;即便是作者自己以往的工作,也要列出相应的文献,让读者在必要时参考。 作者在充分评价以往工作的基础上,应当清晰地指出自己在当前工作中的独创性的贡献。这是作者对科学负责的表现,是一篇好的学术论文开宗明义必须写清楚的内容。3.要特别重视论文的题目、摘要、图表和结论 每一位作者都有阅读大量论文的经验。读者阅读论文的习惯一般是首先浏览目录,只有对题目有兴趣才愿意翻到有关论文;对一篇题目有兴趣的论文,读者又首先读论文摘要;如果对摘要还有兴趣,接着会去看论文的图表,因为图表往往最清楚地反映了论文的结果。看过图表之后,如读者还有兴趣,会接着读论文的结论。通常只有少数读者会读论文的全文。作者应当清晰地知道,论文的题目将被数以千计的读者读到。对题目的每一个字都要审慎地选择,用最少的词语最确切反映论文的内容。5.正确对待审稿意见和退稿国际核心刊物的审稿人大多是各个领域的权威学者。杂志的出版社会经常征询编委的意见,选择最佳的审稿队伍。审稿是无报酬的。审稿人的工作态度大多极其认真。对审稿意见要十分尊重,对每一条批评和建议,都要认真分析,并据此修改论文。对自己认为是不正确的意见,要极其慎重和认真地回答,有理有据地与审稿人探讨。如何对待被杂志拒绝的论文,常常是作者犯难的问题。这里必须分析被拒绝的理由。第一类拒绝是一种“完全的拒绝”,主编通常会表达个意见,对这类文章永远不愿再看到,再寄送这类文章是没有意义的。有一类是文章包含某些有用的数据和信息,主编拒绝这类文章是由于数据或分析有严重缺陷。对这类文章作者不妨先放一放,等到找到更广泛的证据支持或有了更明晰的的结论,再将经过修改的“新”文章寄给同一杂志。主编通常是会考虑重新受理这类文章的。这两年,至少有两位审稿人向笔者抱怨,个别中国同事在论文被一家杂志拒绝后, 又原封不动地将稿件寄给另外一家杂志,而他们再次被邀请做审稿。他们对此非常反感。论文理所当然地被拒绝。在谈到这个问题时,《宇宙物理学》(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的科学主编Thomas提出,“在一篇论文被一家杂志拒绝后不经修改又寄给另一个杂志,这是一个很糟的错误。通常,审稿人做了很认真的工作指出论文的问题,并建议了修改。如果作者忽视这些忠告,这是对时间和努力的真正浪费。同时,寄一篇坏的文章,对于作者的科学声望是一种严重的损害。” 实际上,影响因子不同的学术刊物,接受论文的标准和要求差别很大。如果被拒绝的论文不是由于文稿中的错误,而是重要性或创新性不够,作者在仔细考虑了6.如何撰写和发表SCI论文页码 审稿人的意见,认真修改文稿后,是可以寄给影响因子较低的学术刊物的。值得注意的是,审稿人由于知识的限制和某种成见,甚至学术观点的不同,判断错误并建议退稿是会发生的。如何处理情况,有两个例子供参考。最近一位年青人的论文被一杂志拒绝。经过反复的讨论检验,我们判断审稿人是错误的。为了论文及时发表,我们建议这位作者礼貌和认真地回信给主编,指出审稿人的错误,并要求主编将他的意见转给审稿人,然后撤回论文,再将论文做必要改进,寄给另一影响因子更高的杂志。论文立即被接收,并得到很好的评价。在这一例子中,论文并没有经过重要修改就改寄其他杂志。但是作者却负责地请主编把对审稿人的意见转寄给审稿人。在这种情况下,作者改寄其他杂志是不应受到限制和责难的。但前提是对论文结果的反复检验,对论文的正确性有了确切的把握。笔者组内一篇论文在一重要杂志经过两年半才得以发表,主要的原因是第一位审稿人对我国向量磁场测量的可靠性提出质疑,不同意发表这篇论文。通过向权威的同事请教和反复的思考,我们确认对所进行的研究,所采用的测量,是充分准确和可靠的。作者花了近两年的时间与审稿人讨论,不但论文得以发表,还与审稿者和主编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这篇论文发表后得到了良好的国际引述。7.花大力气提高英语写作水平 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英语写作是英语学习中最困难的部分。我国SCI论文和引述偏少,除了基础研究水平的限制,语言的障碍不容忽视。每一位基础研究工作者必须把提高英语写作能力作为一个艰巨的任务。这里有三个成功的经验供参考。中国科技大学的胡友秋教授总是把审稿人的英文修改和自己的原稿中被修改的部分单独抄在本子上,一一对照。细心琢磨并背下来,一点一滴地提高自己英语写作水平。他寄往国际核心刊物的论文常被审稿人称为well-written 。美国国家太阳天文台有一个内部的审稿制度,其目的主要是保证论文的正确性,同时对研究也有相互影响和砥砺的好处。不经过内部审稿的论文不能寄给杂志。资深太阳物理学家Sara Martin 建议找--些可作为范例的论文精读,学习怎样组织和写出好英语,她特别提到已故著名天体物理学家Zwaan的论文,可作为范文来效仿。论文初稿完成之后,一定要做拼写检查,不出现简单的拼写出错。如果对自己的英文写作无把握,请一位英文好的同事和国外同行把把英文关必要的。为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学者英语水平,我们建议对研究生必须开设英语写作课程。在写英语上,我们实在需要打个翻身仗。

OK,这种的我写好了;

科技论文写作与发表pdf下载

写文章的几点技巧 一、提高认识事物和表达事物的能力。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写任何东西决 定于认识和经验,有什么样的认识和经验,才能写出什么样的东西来。反之,没有表达认识的能力,同样也写不出好作文。

二、把认识结构作为作文的核心,包括学习知识,观察积累,记忆储存,训练思维,丰富 想象,培养情感,锻炼意志;从说到写,推敲修改,多读勤写。 三、树立大作文观,听、说、读、写有机结合 一要注重审题;二要明确写作目的,立意要新;三是选材要有根据;四要讲究谋篇技巧,安排好篇章结构;五要注意文章分段,事先列小标题,作文提纲;六要注重文章写法,因文用法;七要妙用语言,用思想调遣语言。

写文章的几点技巧

一、提高认识事物和表达事物的能力。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写任何东西决 定于认识和经验,有什么样的认识和经验,才能写出什么样的东西来。反之,没有表达认识的能力,同样也写不出好作文。

二、把认识结构作为作文的核心,包括学习知识,观察积累,记忆储存,训练思维,丰富 想象,培养情感,锻炼意志;从说到写,推敲修改,多读勤写。

三、树立大作文观,听、说、读、写有机结合

一要注重审题;二要明确写作目的,立意要新;三是选材要有根据;四要讲究谋篇技巧,安排好篇章结构;五要注意文章分段,事先列小标题,作文提纲;六要注重文章写法,因文用法;七要妙用语言,用思想调遣语言。

科技论文是在科学研究、科学实验的基础上,对自然科学和专业技术领域里的某些现象或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分析和阐述,揭示出这些现象和问题的本质及其规律性而撰写成的文章。

也就是说,凡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论证和反驳等逻辑思维手段,来分析和阐明自然科学原理、定律和各种问题的文章,均属科技论文的范畴。科技论文主要用于科学技术研究及其成果的描述,是研究成果的体现。

运用它们进行成果推广、信息交流、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它们的发表标志着研究工作的水平,为社会所公认,载入人类知识宝库,成为人们共享的精神财富。

一、学术论文的概述学术论文是对某个科学领域中的学术问题进行研究后表述科学研究成果的理论文章。

学术论文应具备以下四个特点:1、科学性。学术论文的科学性,要求作者在立论上不得带有个人好恶的偏见,不得主观臆造,必须切实地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符合实际的结论。

在论据上,应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料,以最充分的、确凿有力的论据作为立论的依据。在论证时,必须经过周密的思考,进行严谨的论证。

2、创造性。科学研究是对新知识的探求。

创造性是科学研究的生命。学术论文的创造性在于作者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提出新的观点、新的理论。

这是因为科学的本性就是“革命的和非正统的”,“科学方法主要是发现新现象、制定新理论的一种手段……旧的科学理论就必然会不断地为新理论推翻。”(斯蒂芬•梅森)。

因此,没有创造性,学术论文就没有科学价值。3、理论性。

学术论文在形式上是属于议论文,但它与一般议论文不同,它必须是有自己的理论系统的,不能只是材料的罗列,应对大量的事实、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一般来说,学术论文具有论证色彩,或具有论辩色彩。

论文的内容必须符合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符合“实。一、学术论文的概述学术论文是对某个科学领域中的学术问题进行研究后表述科学研究成果的理论文章。

学术论文应具备以下四个特点:1、科学性。学术论文的科学性,要求作者在立论上不得带有个人好恶的偏见,不得主观臆造,必须切实地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符合实际的结论。

在论据上,应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料,以最充分的、确凿有力的论据作为立论的依据。在论证时,必须经过周密的思考,进行严谨的论证。

2、创造性。科学研究是对新知识的探求。

创造性是科学研究的生命。学术论文的创造性在于作者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提出新的观点、新的理论。

这是因为科学的本性就是“革命的和非正统的”,“科学方法主要是发现新现象、制定新理论的一种手段……旧的科学理论就必然会不断地为新理论推翻。”(斯蒂芬•梅森)。

因此,没有创造性,学术论文就没有科学价值。3、理论性。

学术论文在形式上是属于议论文,但它与一般议论文不同,它必须是有自己的理论系统的,不能只是材料的罗列,应对大量的事实、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一般来说,学术论文具有论证色彩,或具有论辩色彩。

论文的内容必须符合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符合“实事求是”、“有的放矢”、“既分析又综合”的科学研究方法。4、平易性。

指的是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科学道理,不仅要做到文从字顺,而且要准确、鲜明、和谐,力求生动。二、学术论文的写作方法1、选题。

选题在学术论文写作中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只有研究有意义的课题,才能获得好的效果,对科学事业和现实生活有益处。

而一项毫无意义的研究,即使研究得再好,论文写作得再美,也是没有科学价值的。钱学森教授认为:“研究课题要紧密结合国家的需要。

……在研究方法上要防止钻牛角尖,搞烦琐哲学。目前在社会科学中,有的人就古人的一句话大作文章,反复考证,写一大篇论文,我看没有什么意思。”

因此,我们要选择有科学价值的课题进行研究和写作。那么,应该根据哪些原则来选题呢?⑴具有科学性。

它应包括:急待解决的课题;科学上的新发现,新创造;学科上短缺或空白的填补;通行说法的纠正;前人理论的补充;等等。⑵有利于展开。

指的是:要有浓厚的兴趣;能发挥业务专长;先易后难,大小适中;已占有一定的资料;能得到导师指导;在一定时间内能完成;对题目加以限定。还应说明的是,在选题的方法上,要注意以下几点:①选题确定之前,要查阅文献资料。

目的在于了解本学科的研究历史与现状,明确在本学科中过去已经进行了哪些研究,有什么成果;了解本学科的研究现状,以便弄清现阶段的研究达到了什么程度,以及哪些问题尚未得到解决。为此就要到图书馆查阅有关的报刊目录索引、专题目录索引以及年鉴等工具书。

另外,还要做文献目录卡片。这种卡片可以先从最近发表的新的文献资料调查开始,按年一项项写出来。

卡片的写法是,记上作者、标题、杂志名、页码。若是单行本,要写上出版单位,报纸要写上发行的年月日。

②发挥想象力进行积极的思考。在查阅文献资料、做目录卡和对目录卡进行分类整理的过程中,大脑的思维就已经开始工作。

论文作者应该充分运用自己的思考力(分析、综合、演绎、归纳、分类、组合、加减、反逆、类推等等),对文献资料进行积极的加工,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想象,缺少它就得不到新的题目。在阅读资料、进行思考的同时,既要注意资料的记录,更要注意思考的记录,尤其是对突然来临、转瞬即逝的灵感的记录。

2、研究。科学研究从选题、确定课题时已经开始。

这里指的研究,是指选题确定之后集中攻关的研究。具体来说,有以下内容:①搜集资料。

凡是与课题有关的资料都应昼搜集齐全。②整理资料。

使散乱的资料条理化,具有可用性。③调查材料。

材料是科研的基础。

其实,写文章贵在一气呵成。

1.要写好科研论文,必须先养成读英文文章的习惯,争取每天30-60分钟。刚开始可以

选择以读英文报纸、英文新闻为主,逐渐转为读专业杂志。我会在近期专门写一篇博客

文章介绍一套行之有效的增强读专业杂志能力的办法。

2.写科研论文,最重要的是逻辑。逻辑的形成来自对实验数据的总体分析。必须先讨

论出一套清晰的思路,然后按照思路来做图(Figures),最后才能执笔。

3.具体写作时,先按照思路(即Figures)写一个以subheading为主的框架,然后开始

具体写作。第一稿,切忌追求每一句话的完美,更不要追求词语的华丽,而主要留心逻

辑(logic flow),注意前后句的逻辑关系、相邻两段的逻辑关系。写作时,全力以

赴,尽可能不受外界事情干扰(关闭手机、座机),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拿出第一稿。还

要注意:一句话不可太长。

4.学会照葫芦画瓢。没有人天生会写优秀的科研论文,都是从别人那里学来的。学习

别人的文章要注意专业领域的不同,有些领域(包括我所在的结构生物学)有它内在的

写作规律。科研文章里的一些话是定式,比如 “To investigate the mechani *** of

…, we performed …”, “These results support the former, but not the

latter, hypothesis …”, “Despite recent progress, how … remains to be

elucidated …” 等等。用两次以后,就逐渐学会灵活运用了。在向别人学习时,切忌

抄袭。在美国一些机构,连续7个英文单词在一起和别人的完全一样,原则上就被认为

抄袭(plagiari *** )。

5.第一稿写完后,给自己不要超过一天的休息时间,开始修改第二稿。修改时,还是

以逻辑为主,但对每一句话都要推敲一下,对abstract和正文中的关键语句要字斟句

酌。学会用“Thesaurus”(同义词替换)以避免过多重复。第二稿的修改极为关键,

再往后就不会大改了。

6.第二稿以后的修改,主要注重具体的字句,不会改变整体逻辑了。投稿前,一定要

整体读一遍,对个别词句略作改动。记住:学术期刊一般不会因为具体的语法错误拒绝

很多同学认为发文章没有用处,不现实,太虚了,不能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什么客观的利益,特别是一些工科专业的同学。其实不然:任何学科门类发展到今天,都是从零开始的,都是一个不断由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过程。发表论文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基础研究的成果大都以论文形式表现;

第二,任何研究结果,只有发表了,他人才能重复、验证,结果才可能成为知识;

第三,作为一种交流方式提供书面材料让同行知道:我们做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做?怎样做的?发现了什?发现意味了什么?

第四,撰写和发表论文是科研工作的最后一道工序;

第五,发表论文的质量与数量:衡量科研水平和效率的客观标准。

说到重要性,必然会提到论文的要素。充分了解学术的各个因素是撰写论文的基础。那么,一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应该包括哪些要素?很多科学家认为包含5个因素:创新性、可读性、信息量、参考文献、署名与致谢。

对于创新性的描述,我水平不够,不敢妄谈,只能谈一下如何体现创新:我认为一篇论文或一项研究课题,规模不一定要很大,但研究一定要深入,结论一定要深刻,要能反映研究者独到的见解,能做到这样,发表文章或者申请项目就应该没有太大问题了。

可读性是指使读者能够明了你要说的什么问题,是怎样着手解决的,并不需要读者非得全面理解你的论文的全部内容。可读性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结论的可靠性:该研究成果在本领域内取得了什么实质性的进展?或者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具有什么样的指导意义?这些话是不能乱说的,国内研究学者往往存在不严谨的叙述,包括一些牛人所发表的文章,很多都会出现实验结果不能完全支持所得结论的现象;而相比之下国外专家则非常谨慎,特别是日本和美国。因此,一定要保证结论的可靠。

第二是构思的严密性和写作的逻辑性:要做到介绍研究背景,清楚地解释学术思想。

第三是论述的生动性:因为我们的母语不是英语,这一点很多人做得都很差。要做好这一点,其实并不是很难。平时多看一些相关领域的本土语言为英语的大家写得综述或研究论文,专看语言,好好学学人家行文的思路及语言的描述就行了。

第四点需要注意的是文字和图表的规范性,也就是说语法时态、数据的取舍和图表的设计等等。

刚开始写文章的时候,总会是有种恐惧感。脑袋里思绪万千,可是真要表达出来,却总觉得一片空白。虽然看了一肚子的学术文章,但是写下来的文字就跟小说或者散文一样,零零碎碎地弄不成一片。那么多的术语也不知道怎么摆放才好。这种焦虑一开始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都需要用时间和练习去弥补。

写学术文章其实有点像编程。刚开始学习编程语言的时候,不明白语法规则,就不敢乱写。即使写了,编译器老是报错,找原因的时候又觉得语法规则怎么设计得那么复杂,找了半天都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但是当最终掌握了这门编程语言之后,写起代码来就是信手拈来了,该定义的自然而然就定义了,该用函数地方的就用函数了。不复杂的流程都可以边想边写了。复杂的流程,只要把逻辑想清楚了,一切似乎就是顺其自然地完成了。这个时候再回头看语法规则,又会觉得有规则限定就是好,要是代码写成了散文,调试起来会疯掉的。

科研写作也是一个技术活,也要经历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首先你要熟悉学术写作的基本方式。在能够基本上准确的传达信息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就会开始发展自己的写作风格。不要一开始就去复制导师的写作风格,因为对问题的了解程度肯定是达不到的,强行去模仿别人的风格就会太牵强。

同时在写文章的时候,就把文章当做一段代码来思考就行了,不用想的太复杂。不要把堆砌学术术语当作是写作的目标,成功的作家并不是要把事物用很复杂的方式呈现出来,而是准确的传递自己的信息。就跟写出来的代码主要是能正确的运行,写得好看不好看,那是下一步的要求了。比如读者看科技新闻或者文章的时候,也不会是抱着欣赏艺术的方式,而是能够很快的从中提取到自己有用的信息。

在写作初期,多收集同事或者同行的反馈意见是最有用的,可以帮助自己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然后才能在后续的写作中知道要提高什么。

如何撰写科研论文, 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牵扯到科研成果, 写作技巧等等面向

提供您一个网站: 格式的文献,可以用编辑器标亮或改变文字颜色。这是避免时间浪费的又一重要手段。

否则等于没看。6. 准备引用的文章要亲自看过。

转引造成的以讹传讹不胜枚举。7. 注意文章的参考价值。

刊物的影响因子、文章的被引次数能反映文章的参考价值。但要注意引用这篇文章的其它文章是如何评价这篇文章的:支持还是反对,补充还是纠错。

8. 交流是最好的老师做实验遇到困难是家常便饭。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反复尝试?放弃?看书?这些做法都有道理,但首先应该想到的是交流。

对有身份的人,私下的请教体现你对他的尊重;对同年资的人,公开的讨论可以使大家畅所欲言,而且出言谨慎。千万不能闭门造车。

一个实验折腾半年,后来别人告诉你那是死路,岂不冤大头?9. 最高层次的能力是表达能力再好的工作最终都要靠别人认可。表达能力,体现为写和说的能力,是需要长期培养的素质。

比如发现一个罕见病例,写好了发一篇论著;写不好只能发一个病例报道。比如做一个课题,写好了发一篇或数篇论著;写不好只能发一个论著摘要或被枪毙。

一张图,一张表,无不是表达能力的体现。寥寥几百上千字的标书,可以赢得大笔基金;虽然关系很重要,但写得太差也不行。

有人说,我不学PCR,不学spss,只要学会ppt(powerpoint)就可以了。此话有一点道理,实验室的boss 们表面上就是靠一串串ppt 行走江湖的。

经常有研究生因思维敏捷条例清楚而令人肃然起敬。也经常有研究生不理解"为什么我做了大部分工作而老板却让另一个没怎么干活的人写了文章?让他去大会发言?"你没有看到人家有张口就来的本事吗?10. 学好英语,不学二外。

如今不论去日本还是欧洲,学术交流早已是英语的天下。你不必为看不懂一篇法语的文章而遗憾,写那篇文章的人正在为没学好英语而犯愁。

如果英文尚未精通,暂且不要去学二外。英文文章写作1. 阅读10 篇文献,总结100 个常用句型和常用短语。

经常复习。注意,文献作者必须是以英文为母语者,文献内容要与你的专业有关。

这属于平时看文献的副产品。2. 找3-5 篇技术路线和统计方法与你的课题接近的文章,精读。

写出论文的草稿。要按照标题、作者、摘要、背景、目的、材料、方法、结果、讨论、致谢、参考文献、图例、图、表、照片和说明的统一格式来写。

这样做的好处是从它可以方便地改成任何杂志的格式。3. 针对论文的每一部分,尤其是某种具体方法、要讨论的某一具体方面,各找5-8 篇文献阅读,充实完善。

这里讨论的只涉及英文表达,也只推荐给缺乏英文写作经验的人。4. 找到你想投的杂志的稿约,再找2-3 篇该杂志的article,按它的格式改写。

注意,每次改写都要先另存为不同的文件名,以免出了问题不能恢复。5. 找英文高手改。

找不到合适的人,就去找提供英语论文编辑服务(English correction and improvement,notranslation)的公司 ,在此向有钱没时间的人强烈推荐。文献管理1. 下载电子版文献时(caj,pdf,),把文章题目粘贴为文件名。

注意,文件名不能有特殊符号,要把 \ / : * ? < > | 以及换行符 删掉。 每次按照同样的习惯设置文件名,可以防止重复下载。

2. 不同主题存入不同文件夹。文件夹的题目要简短,如:PD,LTP,PKC,NO。

3. 看过的文献归入子文件夹,最起码要把有用的和没用的分开。4. 重要文献根据重要程度在文件名前加001,002,003 编号,然后按名称排列图标,最重要的文献就排在最前了。

5. 复印或打印的文献,用打孔器(¥10-15)打孔,装入硬质文件夹(¥10-20/个)。我们经常会在参考文献的引用上耍一些小聪明,殊不知这些都会降低论文质量。

1. 知而不引明明借鉴了同行的类似工作,却故意不引用同行的类似工作,使自己工作看上去"新颖""领先"。实际上审稿的可能就是同行。

2. 断章取义故意截取作者试图否定的部分来烘托自己的观点。3. 引而不确没有认真看原文,引文错漏。

4. 来源不实某些字句来源不可靠(比如非正式的或非学术的出版物),且不注明来源。常见于一些统计数字。

5. 盲目自引不是为了说明自己的工作与前期工作之间的关系,而是单纯为提高自己文章被引用次数而自引。国内文章水平不高的几个原因:1. 审稿人知识陈旧年纪大的审稿人查文献和和上网的能力相当有限,无法核实该研究是否有意义,创新点在那里,方法是否可靠,结果是否可信。

但匪夷所思的是他们经常提的审稿意见是"参考文献不够新"。2. 选错审稿人虽然一般指定两名审稿人,但编辑部经常让不懂分子生物学的人审分子生物学的文章,让不懂统计的人审统计处理比。

撰写教研论文能巩固教育理论知识,加深对教育规律的理解,强化对教育现象的认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培养科研、创新能力,对提高写作水平也大有裨益。

那么,怎样撰写教研论文呢? 一、确定题目 写文章,得有题目。“题目”二字,其实是比喻义。

“题”,原指人的额头,与“目”连用,有引人注意的意思。用在文章之前,意在将文章的内容和特点鲜明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一看它,就能大体知道文章讲的是什么内容。

因此,确定题目十分重要。 题目从哪里来?对教师们来说,一是从教育教学实践和读书中发现。

在教育教学和读书时,要善于观察和独立思考,从现实教育问题、从教育对象、教育方法和手段等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分析、比较、印证,从而有所发现,提出新见解。而要提出新见解,关键是选题要新,尽量选人家没有涉及的课题,或者人家已经写过了,但你觉得与自己的见解相佐,需要重新论证的,或者与自己的见解大体一致,但觉得还不够完善,需要补充说明的。

二是从参观考察和问卷调查中选题。参观先进学校,访问教育界前辈,调查有关的教育教学问题,可以拓宽视野,活跃思路,从而获得好的选题。

一个从事了多年教育教学实践的教师,必然有较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积淀,只要我们肯动脑筋,就一定能从这些实践经验中找到可写的题目。 值得注意的是,对初写教研论文的教师来说,所选的题目宜小不宜大。

题目太大了,往往不容易写好,所以不能贪大求全。题目小,即开口小,会比较容易写,如教学一得,一事一议,一事一评之类。

强调题要小,为的是避免大而空,泛泛而谈,并不是说题目大的就不能写,关键是要言之有物,论之成理,真正说明问题。 二、编拟提纲 题目定下来了,接下来就应该考虑从哪几方面来写,即通常所说的编拟写作提纲。

通过编拟提纲,围绕题目准备写哪几点,每一点怎样铺展说明,论据如何服务于论点等,做到成竹在胸。当然,提纲还只是论文的初步构思,随着写作时对材料与观点的运用,还会作某些修改或调整。

提纲是文章的框架,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完全由作者构思来拟订。有人偏重形式,习惯采用大小标题编拟提纲;有人则从内容出发,列出各段要点。

有的简略,有的详细。这些都无关紧要,关键是提纲内涵要明确,表述层次要分明,逻辑结构要严谨,论点论据要清楚,布局谋篇要合理。

总之,要使论文切合题旨,把握中心,合乎逻辑,精心构思编拟提纲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三、准备材料 提纲拟好后,不要急于动笔,必须先准备材料。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材料,是写不出好论文来的。材料准备一是阅读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和资料,摘录下你需要的材料。

二是结合个人的教育教学实践或者实地考察,搜集材料。三是向同行、向前辈请教,从他们介绍的经验中获取材料。

有了材料是不是就能写出好论文来呢?那也不见得。还必须对所有材料作一番整理、鉴别、比较、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甄别、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材料。

四、动笔撰写 定了题目,拟了提纲,掌握了丰富的材料,就可以动笔写作了。论文写作的过程实际上是个如何表达自己研究成果的过程。

由于研究的问题、依据的材料、形成的见解各不相同,因此表达的方式不会千篇一律,而是多种多样的。大体上说,教研论文跟其他科研论文一样,一般都有引论、结论,中间是一层一层的论述。

古人写文章,很讲究6个字:义理、考据、辞章。用现在的话讲,义理就是道理,写文章就是说道理,使人读了受到启迪,感到信服。

所谓考据,即我们平时说的有论据、材料或实例,使人读了文章后,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辞章就是遣词造句,文理通达,流畅、生动的语言,是文章内容表达和人们阅读心理所必需的。

写教研论文最重要的是做到观点与材料的统一。只有观点与材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论文才会显示鲜活的生命力。

同时,写教研论文还应力求体现鲜明性、准确性、生动性。鲜明性,就是说观点要明确,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旗帜鲜明。

观点不明确,等于没有自己的见解,没有见解等于没说。准确性,就是说论据要真实可靠。

论据不准确,尽管有鲜明的观点,也无法使人信服。论据可以是经典的教育教学理论,也可以是个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和现象。

运用材料必须真实、典型,不能将道听途说当资料;引用材料不能断章取义,各取所需,也不能依据孤证做出结论。生动性,我们可以理解为可读性。

教研论文跟其它文体一样,也要写得生动形象,有情有趣,才能让人看得下去。 五、反复修改 论文写成后,还应该认真审读,仔细琢磨,反复修改。

审读中总会发现问题和不足。有人说,写文章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文章写完了,往往会有某些遗憾,会有许多疏漏与浅薄之处。

因此,人们历来提倡对文章要反复修改,努力使之臻于完善。修改文章的过程,其实就是对自己原先思维的再整理、再深化的过程,也是文字上润饰提高尽量完美的过程。

可以说,没有修改成不了好文章。当然,除自己修改外,最好还能请同行、专家帮助修改。

掌握了撰写教研论文的方法,还是。

全国十五,六种学报,杂志审稿占用了我业余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每年的审稿量少说有100篇.近年来,觉得稿件质量大不如前.在我前几年开始审稿时,一审的通过率在90%以上;这一年来大概只有20%,有各种问题需要改后再审的约占60%,不能录用的约占20%.我常常想,是不是稿子看多了,眼睛看刁了,什么都看不惯;仔细想想,确实不是,实在是近来稿件质量滑坡太明显. 有一次,在某学报编辑部开座谈会,主题是如何提高学报的水平.提高水平的前提是稿件的质量要高,这是大家公认的.大家对近年来稿件质量的下降也是有同感的.至于原因,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同志认为是作者队伍的年轻化;有的同志认定为是论文数作为指标被定在某些对个人或单位的评价体系中,造成单纯追求数量而粗制滥造.应该承认,这些都可以是原因,但其中有些问题并不以我们自己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应该看到,作者队伍的年轻化是必然趋势也是好事,尤其是年轻作者正处在创造力旺盛时期,是出好文章的重要保证.我认为,论文质量下降从面上看严重了一些,但究其原因,主要是论文写作的基础训练不够.这种情况是可以通过努力改变的.因此,我把在审稿中碰到的问题总结了一下,希望对一些作者写作有所帮助. 一,科技论文的内容 中学时就学过,文章的体裁最主要的有记叙文和议论文两种.记叙文说的是某一事件发生的背景,过程及影响,也可以加点作者的感想.议论文要说的是对某些问题的论点和为证明论点的正确性而做的求证工作,即提供论据,进行推理,最后得出结论.因此,这两种体裁是很不相同的.还有一种接近议论文但严格说来不算议论文的体裁是只对某些问题或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观感,虽有观点但并不刻意去证明观点的正确性,这种文章属于散文中的随笔,本文即属于这种文章. 科技论文应该是议论文,至少应该有观点.通俗地说,科技论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不是"是什么",而是"怎样做" 和"为什么",对于"怎样做"的文章,最好要有"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内容. 有的作者很容易把议论文写成记叙文,特别是在做了某个项目的研究后的总结性文章,只说自己是怎样做的,很少去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原因可能是这样写很顺,因为工作是他(们)做的,过程很清楚,用不着费劲就可以说明白.这样的文章深度不够.近年来软件受到大家重视,但软件类的文章大多属于这种情况.加之软件的头绪一般很多,要说明白了,不分粗细,面面俱到,篇幅不短,很有点雾里看花的味道. 科技论文不是工作总结,也不是说明书. 论文内容的正确性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不过,不同领域的出错情况很不相同,很难概括.然而,有五点是应该注意的: ⑴ 要有创新,至少要有新意.是否有创新,是很多刊物考虑录用的最主要出发点,特别像《中国科学》这样的权威性刊物,没有创新就不可能录用.可以说,创新有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两种.工学类论文中,原始创新比较少,大多是提出一些新方法,新算法,或是以别人没有用过的方法对一个问题进行分析,属于集成创新.虽然这也是可取的,但论文必须雄辩地说明采用采用新方法所取得的结果.有一篇论文写基于Hermit样条的彩色图象道路提取方法,方法本身并没有错,但有两个结论有问题.一是说用Hermit样条对提取的间断的道路标志线拟合后可以得到连续的标志线,实际上,一般的三次样条或多项式拟合也能解决这个问题;二是说Hermit样条更适于表达图象上的弯曲的道路标志线,但是没有数据表明为什么其它的拟合曲线就不适合.这样一来,虽然别人在道路提取中没有用过Hermit样条,这篇论文的新意也就荡然无存了. ⑵ 论文的写法一定要突出重点.有篇文章谈及机器人的灵巧手,这个项目本身做得不错,但这篇文章把灵巧手的结构,手指驱动,抓握控制面面俱到地说了一遍,每一部分都说得不透彻,没有深度.如果这篇文章能集中论述尺寸受限制的灵巧手的驱动,就要好得多.还有一篇谈遥在技术的文章,先泛泛地讲了微型摄像头的结构,再从一些书上摘录了人所共知的模糊控制的基本概念,二者之间又没有有机联系,这样的文章根本没有内容.如果集中论述在视觉系统微小型化中所解决的问题,恐怕还能写出点东西. ⑶ 论文的内容要真实,正确.这一点是很重要的,不弄虚作假是良好的科学道德.如果让人看出虚假的东西,这篇文章就肯定不能用.有一篇写控制算法的文章,对算法做了仿真.仿真时用的关节角函数是q=0.1sin(3πt),周期显然是(2/3)s,而做出的仿真曲线的周期却是2.8s,角速度的最大值也小得多,这样的结果至少使人怀疑作者并没有真正做了仿真. ⑷ 关于综述性文章.综述性文章的内容主要是前人对某一专题做过哪些研究,哪些问题已经解决,哪些问题还需要继续研究,最重要的是要指出对这一专题继续研究的方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写综述性文章实际上是比较难的,需要占有大量资料,而且,对资料要分析,去粗存精,去伪存真,高屋建瓴.千万不要看了几篇发表过的论文就写综述. ⑸ 关于论文中的公式.科技论文一般少不了公式.公式推导的正确固然很重要,但也并非一定要把一步一步的推导过程写清楚.有的文章虽然写出了公式,但是,不注意对公式中所用符号的说明,不注意说明公式的适用条件,这样的公式是没什么用的.有一篇文章论述以三条人工肌肉作为作动器的并联机构,作者试图建立它的数学模型,前面写出了人工肌肉输入气压与肌肉长度的关系式,又列出力平衡方程,然后就说把前一式与后一式相结合,得到一个非线性的状态方程,把它作为数学模型.方程中有很多系数,显然是与机构及肌肉参数有关的,作者恰恰没有写出系数与参数的关系,这就使人怀疑这个模型是不是推导出来的.即使是,这样的模型只是通式,没有用处. 二,论文的标题 论文的标题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标题应该与文章的内容非常贴切.这一点往往不被注意.有的标题过大;有的又过于局限.有一篇文章的标题是"服务机器人仿人手臂运动学研究",内容是作者在研制一种服务机器人时对一种七自由度手臂运动学所做的分析."仿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提出了这种冗余自由度手臂逆运动学的一种解法,这样的解法并不只能用于服务机器人.如果把标题改为"七自由度仿人手臂逆运动学的一种解法",则既有学术意义,又兼顾了作者的研究项目.还有一篇论文的题目是"登月机器人关节润滑技术的研究",内容是一种固体润滑膜的制备和特性.论文的题目太大,而且,如果题目中就明确提出登月机器人,就需要有在模拟月球超低真空,超低温,强粉尘环境中的实验,目前尚无条件.如果将题目改为"MoS2基固体润滑膜制备方法及特性的研究",既缩小了范围,又避开了尚不能进行的实验.还有些论文题目本身就有问题,例如,有一篇博士学位论文题目是"仿人机器人的动态行走控制",行走有静态的吗 肯定没有,连原地踏步都是动态的.这样的标题岂不让人笑话 三,摘要 摘要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摘要应写得简练,只需说明写论文的目的,所用的方法及取得的结果即可.写得不好的摘要中常常有一些没用的话.例如,"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应用领域更加广阔,某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之类的话就没有用. 四,引言 论文引言的作用是开宗明义提出本文要解决的问题.引言应开门见山,简明扼要.有的写机器人的文章,一开始写捷克一作家写的戏剧中一个机器奴隶叫Robota,美国1950年制造了第一台工业机器人,这就绕了太大的圈子,有点"言必称希腊". 很多论文在引言中简要叙述前人在这方面所做过的工作,这是必要的.特别是那些对前人的方法提出改进的文章更有必要.应该注意的是,对前人工作的概括不要断章取义,如果有意歪曲别人的意思而突出自己方法的优点就更不可取了.在一篇论文中,对前人工作的概括应尽可能放在引言中.在正文中,如非很必要,就不要再有这类段落了. 文献的引述要正确.你的文章里引用了某些文献,别人的文章也可能引用你的文章.如果引用时不注意正确性,就可能以讹传讹.有一篇谈遥操作的文章引用了美国《自然》杂志的文章,提到在相距7000km的两地进行遥操作,从操作端发出操作命令到执行端反馈回信息只用了150μs.这是完全不可能的.即使电波直线传播,至少也需要46.67ms.后来查明是作者引用时单位写错了.如果文章发表了,以《自然》杂志的权威性及这篇文章作者的影响力,这个错误的数据肯定还会接着被引用. 一些论文也开始引用互联网上的文献和消息.网上文献的可信度要好一些;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消息的可靠性不高.我们曾用装甲车为某试验基地研制了一台遥控靶车,在《兵器知识》上曾有过报道.由于某些内容不便公开,对文章做了一些技术处理.这个消息到了网上却变成了"我国研制成功遥控装甲车","蚂蚁"成了"大象".所以,如果要引用网上的消息,一定要通过其它渠道对消息进行核实. 不少论文在引言中还说明了文章的结构,虽然话不多,但并非很必要.对于学位论文,因篇幅大,在绪论中交代一下整个论文的结构是应该的.在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就没有这个必要. 五,实验验证 论文中的实验的目的是验证论文提出的理论或方法的正确性,可行性和有效性.有一个阶段我不太同意把仿真叫做实验,但随着仿真技术的进步,至少它可以成为一种验证的手段. 理论的正确性并非总是要用实验来验证的.那些用公认的定理证明的新定理就不需要验证. 方法可行性的验证相对简单一些,实验只要说明所用的方法解决了问题即可. 方法(特别是算法)有效性的验证在很多论文里做得不好.所谓有效性,应该是比别的方法更快或更简单地解决了问题,或是计算复杂性低,或是计算速度更高,或是占用的内存小.要说明有效性,一是要有比较,不能"老王卖瓜";二是要有相应的数据.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论文中的实验往往是一种为说明问题而专门设计的实验.实验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要说明某一因素的作用,就要设法将它孤立起来. 我曾连续审了四篇关于构建机器人仿真球队的论文.这四篇论文除了叙述性的内容偏多以外,写得还是不错的.文章的内容涉及个人技巧,决策机制及整体协调,并不重复.而且,球队两次参加了机器人足球世界杯仿真组的比赛,都取得亚军的好成绩.这就是说,在构建球队时代所采取的技术措施还是有成效的.但是,这四篇文章都用参赛对阵的得分来说明技术措施的有效性,这是不合适的.因为,足球赛的成绩只是一种排名,只说明参赛队实力的相对强弱.如果对手的实力太低,即使己方取得冠军,也不能有效地说明自己所采取的措施是正确的.而且,如前所述,一个队能否取得胜利与个人技巧,决策能力,整体协调等多种因素有关,取得较好成绩倒底是哪个因素起了作用往往是说不清楚的.作者在最近的两篇文章中用了相同的比赛结果来说明不相同的技术措施的作用,显然也是没有说服力的.如果对同一对手以采取论文中的措施和不采用这种措施进行两次比赛,则比赛的结果就能较好地说明这种措施的作用. 有不少论文由于各种原因不能用严格的理论证明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也暂时做不了实验,于是就用仿真的方法来说明.这时应注意的是,尽管文章中只能给出个别的仿真实例,但做仿真时应该尽可能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多做一些实例,因为,用一,两个实例的仿真结果说明的结论很可能被另一个实例推翻.有一篇论文要在相互距离已知的几个点中寻找一条最短的遍历路径,论文的篇幅很长,所用的方法兜了不少圈子,方法倒也对,但没有证明.最后用了一个实例做仿真.我在审稿时写了一个更简单的方法,与论文方法所得的结果一致.这样一来,这篇文章所提出的方法虽然不错,但一点意义也没有了. 六,结论 结论中出现的问题不太多,不过精彩的结论也不多.由于Word等文字处理软件提供的"复制","粘贴"的方便,论文正文,引言,摘要中的一些话也就被拷贝到结论中,还没看到结论就知道结论说什么,这样的结论已经没味了.不过偶尔也碰到"过火"的,正文中根本未涉及的问题在结论中突然冒了出来.比较罕见的情况是,有的论文的结论把文章中的论述部分或全部推翻了. 七,文字 以前用笔写字的时候,常听人说"字是人的脸面",意思是说,一手好字会为你增添光彩,看着也舒服.现在,论文上的字都是打印机打出的印刷体,文章是不是通顺就很突出了,也就成为"人的脸面"了.俗话说"文如其人",如果一篇文章的文字方面的问题太多,念不顺口,作者给人的印象也不会好. 送审稿中,比较突出的文字,标点方面的问题有; ⑴ 天一句,地一句,想到哪里,说到哪里,语气,语意不连贯. ⑵ 语意重复,用词罗嗦,不善运用代词. ⑶ "而","故","然","其"之类的虚构词用得别扭. ⑷ 技术术语使用不当或生造术语,这是在论文中最不应出现的文字问题.如果某一领域的名词术语已经有了国家标准,虽然这类标准一般是推荐性标准,但也应首先使用标准核定的术语,为的是与别人有"共同语言".在论文中不应使用俗名,即使这样的名词已被较多的人使用.术语是有内涵的,在制定术语标准时,对收纳的每条术语都有严格的定义.如果在论文中不得不创造一条新的术语,对它的内涵一定要说清楚,要有严格的定义.我对一篇论文中的"轨迹跟踪控制"提出过质疑.表面看来"跟踪控制"还说得过去,细想想,能与"控制" 相连的无非是两类词,一是对象,如"温度控制","压力控制,"位置控制","力控制"等等;另一是方法,如"PID控制","自适应控制","模糊控制"等等."轨迹跟踪控制"是什么 "轨迹跟踪"既不是控制对象,也不是控制方法.实际轨迹对期望轨迹的跟踪正是对运动轨迹进行控制的效果.所以,"轨迹跟踪"和"轨迹控制"都是可用的术语,而"轨迹跟踪控制"则站不住脚.还有,在学术性文章中不应使用"电脑","光碟"这类商业化和港台化的名词. ⑸ 乱用标点符号.错得最多的是句号,或是长句不断,或是断句不当.最不容易用错的只有问号和感叹号. ⑹ 近年来有个很时髦也用得很滥的词"基于".有时侯翻开一本杂志十有二,三的文章标题有"基于"二字."基于X"的英文是"X-based"或"based on X".应该说"基于"一词翻译得还是不错的."基于规则的系统"比早年译的"规则基系统","以规则为基础的系统" 听起来要顺耳一些.问题是要把"基于"用得必要,得当.不是非用不可的地方,大可不必用它来追求文皱皱的味道.而且,既然是"在X的基础上",X就应该是个可以被当做基础的实实在在的东西.一篇文章用了"基于任务级……",这个"任务级"就不是实在的东西.还有一个用得不当的词就是"智能",有些根本没有智能的东西也被带上了这个帽子. 其实,解决文字方面的问题并不难.作者在写完文章后只要念一,两遍,大部分文字问题都可以发现.不过,如果作者在口语表达上就有不规范的地方和固癖,这样做的收效不大. 八,英文稿的特殊问题 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用英语写作论文当然就会出现一些问题.大多数人还不具有用英语思考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比较好的做法是先写中文稿再译成英语,这样至少能避免直接写英文稿时容易出现的语意不连贯的问题. 英文稿中最容易出现的用词问题是: ⑴ 按汉语硬译,形成所谓的"中式英语".虽然不大会看到"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这类"洋泾浜",硬译的情况还是常见的.有一篇论文把"车载的"译为"tank-load",其实,单词"vehicular"的意思就是车载. ⑵ 介词的使用不当,用"of","to"较多,其它介词用得少. ⑶ 代词"this","that"用得多,"it"用得少,而后者恰恰在科技文章中用得多. ⑷ 句型单调,喜欢(或不得不)用"to be"构成句子. ⑸ 不注意动词的词性.有些动词既可是及物动词也可是不及物动词,应该优先用不及物动词成句,而不要用及物动词的被动语态成句. ⑹ 冠词"a","the"的使用不当,尤其容易忘记使用定冠词"the". ⑺ 不注意名词的单,复数,不注意主,谓语的人称配合. ⑻ 论文中的用词应该比较正式,尽量少用一词多意的词,例如,口语中"get"有"获得"的意思,但论文中最好用"obtain". ⑼ 中西文化的差异常常使英文稿带有"中国特色".有一篇稿件的作者很谦虚,在文章的结尾分析了所提出的方法的缺点,说在今后的研究中会逐步克服这些缺点.外国人就不会这么说,他们总是向前看,即使看到了缺点,也会说随着研究的深入,这种方法将会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有些文章的作者介绍中非要在"教授"后面加个"博士导师",外国人就相象不出不是博士导师的教授是什么样子. 九,论文的署名 毫无疑问,论文的第一作者应该是执笔者.这不仅体现了对他劳动的尊重,而且有对文章的责任. 不少文章是在读的研究生写的,导师的名字署在后面,这无可非议.但是,从有些文章可以明显看出,在投稿前导师并没有看过.甚至有的文章已经发表,导师还不知道.这种情况不好.导师即使在成文前参加过意见但成文后不看,这是导师没有负起责任;如果学生在导师不知情的情况下就署上导师的名字投稿,从好的方面理解是对导师的尊重,从不好的方面理解则有"拉大旗作虎皮"之嫌. 近来论文署名还有人数增多的趋势,甚至一篇不长的文章署了五,六个人的名字.这种情况在某个项目的总结性文章中比较多见.诚然,项目参与者在研究过程中的主意是很难分清楚的,但是,论文不是工作总结,在写论文时不太可能集中很多人的想法.至于在署名时多写几个人送人情或者写上根本没有参加工作的领导的名字的做法,更是不应提倡的风气. 十,如何面对审稿意见 一般来说,投送的稿件至少要经过一次技术性审查,英文稿还有一次文字性审查.这种审查通常是学报或杂志的编辑部聘请同领域的专家进行的.编辑部的责任是统一论文的格式,审查文字,处理审稿意见.审稿人的责任是对论文的创新性和正确性进行审查,审稿意见一般应包括为提高稿件质量而应做的修改的建议. 作者对审稿人提出的审查意见首先应很重视,考虑他为什么要提出这些建议.审稿人的意见毕竟是来自一个旁观者的意见,俗话说"旁观者清",他的意见总有一定道理.有的作者觉得审稿人没有读懂自己的文章(我并不排除有这种可能性),对他的意见也就不认真考虑,这是不对的.审稿人是论文的第一读者,如果他都没有读懂,作者也得考虑自己的文章有什么问题让人家不懂,否则发表后如何面对更多的读者 当然,对审稿意见也要分析.虽然编辑部聘请的审稿人是同领域的专家,但是,隔行如隔山,领域很宽,审稿人可能并不熟悉文章作者所研究的某个具体专题,提出一些并不十分中肯的意见也不奇怪.所以,不一定要完全按照审稿人的意见去做. 审稿后,如果要对稿件做修改,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应付审稿人.我给某学报审过一篇关于类刚毛表面减阻效应的论文,一审时我提出了一些问题要求改后再审,作者的态度倒也是谦虚的,承认所提出的问题都有道理,作了一些修改.但是我提出的最关键的问题是对实验的疑问,作者就有点敷衍,将实验结果用与第一稿不同的另一种曲线形式表现出来,而这种曲线明显地是不能由以前的实验结果得出的.我就有了更大的疑问,提出修改后再审.第三稿中,作者又换了一种方式,有了更多的漏洞,后来,这篇稿件再也没有出现过. 不少编辑部对审稿采取了双盲制,即审稿人不知道论文的作者是谁;作者也不知道审稿人是谁.不管这种制度的出发点是什么,我认为它把作者和审稿人的交流限制在文字上,有的编辑部甚至只将审稿人的部分意见转述给作者,这样的交流往往是不充分的,很可能成为提高稿件质量的障碍.既然是做学问,就不应该有所顾忌. 有的杂志的编辑部似乎不审稿.你刚把稿件发过去,它就来函说拟在某期发表,要寄版面费.这是不负责任的编辑部,应该离远点. 说到标题,本文的标题也太大了,不过,本文只是随笔,用这样题目是追求一种引人注意的效果,并不是说,注意了本文所提到的这些事就能写出好论文.打个不十分准确的比方,论文好比一棵树,内容是它的主杆和分支,本文所述的标题,引言,实验,文字等等,或许可以算是一部分叶片,这棵树植根于真才实学的沃土上.要想写好论文,刻苦钻研,增长学识才是关键,论文是用心血浇灌出来的. 参考资料:

《科技论文写作与发表教程(第六版)》百度网盘pdf最新全集下载:链接:

科技论文写作与发表教程pdf

《科技论文写作与发表教程(第六版)》百度网盘pdf最新全集下载:链接:

《英文科技论文写作与学术报告 - 清华大学》百度网盘免费资源下载

链接:

英文科技论文写作与学术报告 - 清华大学|7.9.1 Lecture 3 - Part 3.mp4|7.8.1 Lecture 3 - Part 2.mp4|7.7.1 Lecture 3 - Part 1.mp4|7.6.1 Lecture 2 - Part 3.mp4|7.5.1 Lecture 2 - Part 2.mp4|7.4.1 Lecture 2 - Part 1.mp4|7.3.1 Lecture 1 - Part 3.mp4|7.2.1 Lecture 1 - Part 2.mp4|7.12.1 Lecture 4 - Part 3.mp4|7.11.1 Lecture 4 - Part 2.mp4|7.10.1 Lecture 4 - Part 1.mp4|7.1.1 Lecture 1 - Part 1.mp4|6.8.1 Summary by|6.8.1 Summary by

你打算写什么类型的?一种是介绍科技,一种是实践科技(本人分类,版权所有......)。介绍科技就是介绍当今的科技前沿或者某件事物。实践科技就是通过实践(多为实验)得到的结论以及应用等。具体介绍一下:介绍科技:例如写机器人,那就首先介绍它的外观,原理,制作人等(很多当面东西,就不一一说明了。)。其次介绍它对社会的贡献以及它的应用前景等(也是不一一说明了)。最后,介绍当今有关机器人的看法及其他方面的东西,总之,就是总结。实践科技(这个要求严禁,不可轻易下结论):首先,写出是如何想到这个想法的,其次,写出实践的过程,然后,写出得到的结论,最后,写出对这个结论的评价(例如应用前景等等)以及延伸(例如通过这个结论可以推出其他结论,但是暂时无法证实。)。(本人观点,仅供参考!)

always before him with lighted candles.

英语科技论文写作与发表pdf

《科技论文写作与发表教程(第六版)》百度网盘pdf最新全集下载:链接:

1.原创性和显著性是论文的生命. 正如邹承鲁院士等在“再论科学道德问题”中指出,在国际核心刊物发表的论文,原则上都应当是“在国际上首次”描述的新的观测和实验事实,首次提出的概念和模型,首次建立的方程,也包括对已有的重大观测(实验)事实的新的概括和新的规律的提炼。与原创性相联系,任何期刊都不希望发表已经见于其它杂志,或由其它语言发表、或以稍有不同的形式发表的论文。太阳物理学权威刊物《太空物理学》(Solar physics)主编Harvey曾专门谈到,曾有少数作者在主要结果用中文发表后又寄给《太空物理学》。他强调,过去这是可以容忍的,但现在已不允许。一个公认的原则是,作者不能把已在经过审稿的杂志发表的主要结果再以不同的形式投寄给其它杂志再发表。发表在国际核心刊物的论文,不仅应该是原创性的,其结果还必须是显著的,井对学科发展有所推动。用Harvey的话来说,“至少有一、两个其他研究者会读这篇文章,并利用这些结果发表他们自己的工作。”对成果显著性的检验是论文被引用的多寡。作者应当关心自己论文被引用的情况,注意国际学术界对自己工作的评价,包括得到肯定和批评的方面,特别是注意同行们对自己发表结果的不同的理解。这是提高自己研究水平的重要途径。2.充分评价已有的工作 体现作者的学术水平是否客观而充分地评价了以往的工作,常常是审稿人和读者衡量作者学术水准和学术风范的重要方面。我们一部分作者往往愿意引述国外知名学者的工作,有点“言必称希腊”的味道,但对国内同行发表的工作重视不够。有时明明是中国学者首先做的工作,都没有得到自己的国内同行的充分评价。较多地并且适当地援引国内同行工作,是应当提倡的。但是,我们也不要学习少数日本作者,他们绝少引用日本学者之外的文章。部分同行在论文中引述相当数量公式,但却不列出公式的出处,让读者分不清是作者发展的,还是引自他人以往的工作。原则上,除了教科书上公认的方程和表达式外,对于用于特定目的、特定条件和问题的推演,只要不是作者自己的工作,都要列出出处和适用的条件;即便是作者自己以往的工作,也要列出相应的文献,让读者在必要时参考。 作者在充分评价以往工作的基础上,应当清晰地指出自己在当前工作中的独创性的贡献。这是作者对科学负责的表现,是一篇好的学术论文开宗明义必须写清楚的内容。3.要特别重视论文的题目、摘要、图表和结论 每一位作者都有阅读大量论文的经验。读者阅读论文的习惯一般是首先浏览目录,只有对题目有兴趣才愿意翻到有关论文;对一篇题目有兴趣的论文,读者又首先读论文摘要;如果对摘要还有兴趣,接着会去看论文的图表,因为图表往往最清楚地反映了论文的结果。看过图表之后,如读者还有兴趣,会接着读论文的结论。通常只有少数读者会读论文的全文。作者应当清晰地知道,论文的题目将被数以千计的读者读到。对题目的每一个字都要审慎地选择,用最少的词语最确切反映论文的内容。5.正确对待审稿意见和退稿国际核心刊物的审稿人大多是各个领域的权威学者。杂志的出版社会经常征询编委的意见,选择最佳的审稿队伍。审稿是无报酬的。审稿人的工作态度大多极其认真。对审稿意见要十分尊重,对每一条批评和建议,都要认真分析,并据此修改论文。对自己认为是不正确的意见,要极其慎重和认真地回答,有理有据地与审稿人探讨。如何对待被杂志拒绝的论文,常常是作者犯难的问题。这里必须分析被拒绝的理由。第一类拒绝是一种“完全的拒绝”,主编通常会表达个意见,对这类文章永远不愿再看到,再寄送这类文章是没有意义的。有一类是文章包含某些有用的数据和信息,主编拒绝这类文章是由于数据或分析有严重缺陷。对这类文章作者不妨先放一放,等到找到更广泛的证据支持或有了更明晰的的结论,再将经过修改的“新”文章寄给同一杂志。主编通常是会考虑重新受理这类文章的。这两年,至少有两位审稿人向笔者抱怨,个别中国同事在论文被一家杂志拒绝后, 又原封不动地将稿件寄给另外一家杂志,而他们再次被邀请做审稿。他们对此非常反感。论文理所当然地被拒绝。在谈到这个问题时,《宇宙物理学》(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的科学主编Thomas提出,“在一篇论文被一家杂志拒绝后不经修改又寄给另一个杂志,这是一个很糟的错误。通常,审稿人做了很认真的工作指出论文的问题,并建议了修改。如果作者忽视这些忠告,这是对时间和努力的真正浪费。同时,寄一篇坏的文章,对于作者的科学声望是一种严重的损害。” 实际上,影响因子不同的学术刊物,接受论文的标准和要求差别很大。如果被拒绝的论文不是由于文稿中的错误,而是重要性或创新性不够,作者在仔细考虑了6.如何撰写和发表SCI论文页码 审稿人的意见,认真修改文稿后,是可以寄给影响因子较低的学术刊物的。值得注意的是,审稿人由于知识的限制和某种成见,甚至学术观点的不同,判断错误并建议退稿是会发生的。如何处理情况,有两个例子供参考。最近一位年青人的论文被一杂志拒绝。经过反复的讨论检验,我们判断审稿人是错误的。为了论文及时发表,我们建议这位作者礼貌和认真地回信给主编,指出审稿人的错误,并要求主编将他的意见转给审稿人,然后撤回论文,再将论文做必要改进,寄给另一影响因子更高的杂志。论文立即被接收,并得到很好的评价。在这一例子中,论文并没有经过重要修改就改寄其他杂志。但是作者却负责地请主编把对审稿人的意见转寄给审稿人。在这种情况下,作者改寄其他杂志是不应受到限制和责难的。但前提是对论文结果的反复检验,对论文的正确性有了确切的把握。笔者组内一篇论文在一重要杂志经过两年半才得以发表,主要的原因是第一位审稿人对我国向量磁场测量的可靠性提出质疑,不同意发表这篇论文。通过向权威的同事请教和反复的思考,我们确认对所进行的研究,所采用的测量,是充分准确和可靠的。作者花了近两年的时间与审稿人讨论,不但论文得以发表,还与审稿者和主编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这篇论文发表后得到了良好的国际引述。7.花大力气提高英语写作水平 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英语写作是英语学习中最困难的部分。我国SCI论文和引述偏少,除了基础研究水平的限制,语言的障碍不容忽视。每一位基础研究工作者必须把提高英语写作能力作为一个艰巨的任务。这里有三个成功的经验供参考。中国科技大学的胡友秋教授总是把审稿人的英文修改和自己的原稿中被修改的部分单独抄在本子上,一一对照。细心琢磨并背下来,一点一滴地提高自己英语写作水平。他寄往国际核心刊物的论文常被审稿人称为well-written 。美国国家太阳天文台有一个内部的审稿制度,其目的主要是保证论文的正确性,同时对研究也有相互影响和砥砺的好处。不经过内部审稿的论文不能寄给杂志。资深太阳物理学家Sara Martin 建议找--些可作为范例的论文精读,学习怎样组织和写出好英语,她特别提到已故著名天体物理学家Zwaan的论文,可作为范文来效仿。论文初稿完成之后,一定要做拼写检查,不出现简单的拼写出错。如果对自己的英文写作无把握,请一位英文好的同事和国外同行把把英文关必要的。为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学者英语水平,我们建议对研究生必须开设英语写作课程。在写英语上,我们实在需要打个翻身仗。

OK,这种的我写好了;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